CN119196785A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196785A CN119196785A CN202410900250.4A CN202410900250A CN119196785A CN 119196785 A CN119196785 A CN 119196785A CN 202410900250 A CN202410900250 A CN 202410900250A CN 119196785 A CN119196785 A CN 1191967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outdoor unit
- fan
- air conditioner
- ai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4—Inlet and outlet arranged on opposite sid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 F24F11/871—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by controlling outdoor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2—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sliding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和风机装置,风机装置用于驱动气流流经换热器;换热器具有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空调室外机具有至少两种状态,在第一状态时,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第一侧向第二侧流经换热器,使第一侧为迎风侧,且第二侧为背风侧;在第二状态时,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第二侧向第一侧流经换热器,使第二侧为迎风侧,且第一侧为背风侧。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换热器的一侧作为迎风侧结霜严重时,可以切换空调室外机的运行状态,使换热器的另一侧作为迎风侧使用,如此可以延长空调的制热时间,甚至可实现空调的连续制热,从而降低了空调停机化霜的频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制热过程中,室外机会从室外吸收热量,导致室外机换热器周围温度降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较冷的换热器表面凝结成霜,霜层会降低室外机的换热能力,从而影响空调制热效果。而在结霜过程中,换热器的迎风侧和背风侧的风场不均,迎风侧风量高于背风侧风量,导致迎风侧结霜速度更快,因此需要频繁停机化霜,影响用户舒适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需要频繁停机化霜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和风机装置,所述风机装置用于驱动气流流经换热器,以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所述换热器具有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空调室外机具有至少两种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流经所述换热器,使所述第一侧为迎风侧,且所述第二侧为背风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流经所述换热器,使所述第二侧为迎风侧,且所述第一侧为背风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装置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启动时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流经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启动时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流经所述换热器;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启动,且所述第二风机关闭;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关闭,且所述第二风机启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空调室外机还包括走风通道;
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走风通道内,且将所述走风通道分隔为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两者沿所述走风通道的走风方向依次排布;其中,所述第一侧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且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道段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不同侧,所述第一风机用于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引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一侧相对,所述第一风机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处的轴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风道段具有第二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的不同侧,所述第二风机用于从所述第二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引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二侧相对,所述第二风机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口处的轴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风道段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一进风口,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不同侧,所述第一风机用于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引风时,
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均可启闭;在所述第一状态时,第一进风口打开,且所述第二进风口关闭;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进风口关闭,且所述第二进风口打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驱动机构和活动挡板,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时驱动所述活动挡板运动至第一位置,且在所述第二状态时驱动所述活动挡板运动至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动挡板遮挡所述第二进风口,且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动挡板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且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装置和齿轮,所述活动挡板上设有传动齿,所述齿轮与所述传动齿啮合,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齿轮转动,使所述齿轮通过所述传动齿带动所述活动挡板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空调室外机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四者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顶板盖合在所述筒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所述底板盖合在所述筒状结构的下端开口处;
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分隔板沿周向依次与所述顶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第四侧板抵接,所述分隔板、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以及所述底板四者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的走风通道,所述走风通道的一端开口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上,且走风通道的另一端开口位于所述第四侧板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空调室外机在空调的制热模式下运行;
当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一风机的电流I1,判断I1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若I1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则保持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运行;若I1大于第一预设值,则监测所述第二侧的表面温度T2;当T2≥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一预设时间以上时,则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二状态运行;若T2小于环境露点温度,则将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关闭,控制空调室外机进入化霜模式;其中,1.1Ie1<第一预设值≤1.2Ie1,Ie1为换热器未结霜时第一风机的电流;
当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二风机的电流I2,判断I2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I2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则保持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运行;若I2大于第二预设值,则监测所述第一侧的表面温度T1;当T1≥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二预设时间以上时,则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一状态运行;若T1小于环境露点温度,则将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关闭,控制空调室外机进入化霜模式;其中,1.1Ie2<第二预设值≤1.2Ie2,Ie2为换热器未结霜时第二风机的电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空调室外机在化霜模式时,同时监测所述第一侧的表面温度T1和所述第二侧的表面温度T2,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T1≥环境露点温度且T2≥环境露点温度,则控制空调室外机结束化霜模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具有如下
有益效果:
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一侧始终为迎风侧的方案,当换热器的该侧结霜严重时即需要空调器停机化霜,而本发明通过使换热器的两侧交替成为迎风侧,当换热器的一侧作为迎风侧结霜严重时,可以切换空调室外机的运行状态,使换热器的另一侧作为迎风侧使用,如此可以延长空调的制热时间,甚至可实现空调的连续制热,从而降低了空调停机化霜的频率。
2、空调制热时,本发明通过使换热器的两侧交替成为迎风侧,可以使换热器的两侧结霜更加均匀,后续化霜过程中的化霜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3、通过在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的不同侧均设置风口,可以提高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运行时的进风面积,增大了进风量,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4、本发明通过使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两者中的一个打开时将另一个关闭,可以避免同一侧的进风与出风发生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外机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外机在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的逻辑框图。
附图标记为:
1、走风通道;2、换热器;3、分隔板;4、电机;5、齿轮;6、传动齿;7、第二进风口;8、活动挡板;10、第一进风口;11、第一风道段;12、第二风道段;13、第一腔室;14、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第三侧板;17、第四侧板;18、底板;19、第一风机;20、第二风机;21、第一侧;22、第二侧;101、第一风口;102、第二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结合参见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2和风机装置。风机装置用于驱动气流流经换热器2,以与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换热器2具有相背的第一侧21和第二侧22。
前述的空调室外机具有至少两种状态,其中,如图4所示,在第一状态时,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第一侧21向第二侧22流经换热器2,使第一侧21为迎风侧,且第二侧22为背风侧。如图5所示,在第二状态时,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第二侧22向第一侧21流经换热器2,使第二侧22为迎风侧,且第一侧21为背风侧。
在上述示例中,空调在制热模式下运行时,若外部环境温度较低使换热器2结霜时,可以使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交替切换运行,如此让换热器2的两侧交替成为迎风侧。迎风侧气流不断接触换热器2,迎风侧结霜程度较严重。背风侧气流较小,结霜程度较低,甚至不结霜。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一侧始终为迎风侧的方案,当换热器的该侧结霜严重时即需要空调器停机化霜,而本发明通过使换热器2的两侧交替成为迎风侧,当换热器2的一侧作为迎风侧结霜严重时,可以切换空调室外机的运行状态,使换热器2的另一侧作为迎风侧使用,如此可以延长空调的制热时间,甚至可实现空调的连续制热,从而降低了空调停机化霜的频率。
另外,空调制热时,本发明通过使换热器2的两侧交替成为迎风侧,可以使换热器2的两侧结霜更加均匀,后续化霜过程中的化霜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对气流如何流经换热器2进行具体说明。其中,气流一般通过穿过换热器2的方式流经换热器2。具体来说,换热器2具有从第一侧21贯穿至第二侧22的走风换热通道,风机装置用于驱动气流从该走风换热通道流过,当气流从走风换热通道流过时与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换热器2可以具有回形换热管,回形换热管具有两个以上依次平行间隔排布的换热管段,其中,相邻两换热管段之间的缝隙形成上述的走风换热通道。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换热器2可以为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2具有两个以上依次平行间隔排布的扁管。其中,相邻两扁管之间的缝隙形成上述的走风换热通道。
为了实现上述风机装置的功能,使风机装置在第一状态时驱动气流从第一侧21向第二侧22流经换热器2,且在第二状态时驱动气流从第二侧22向第一侧21流经换热器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前述的风机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第一风机19用于启动时驱动气流从第一侧21向第二侧22流经换热器2。第二风机20用于启动时驱动气流从第二侧22向第一侧21流经换热器2。其中,在第一状态时,第一风机19启动,且第二风机20关闭。在第二状态时,第一风机19关闭,且第二风机20启动。
在上述示例中,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两者配合,可以实现前述风机装置的功能,使换热器2的迎风侧和背风侧进行切换。
前述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两者的类型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可以均为轴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前述的空调室外机还可以包括走风通道1。前述的换热器2位于走风通道1内,且将走风通道1分隔为第一风道段11和第二风道段12。第一风道段11和第二风道段12两者沿走风通道1的走风方向依次排布。其中,换热器2的第一侧21位于第一风道段11,且换热器2的第二侧22位于第二风道段12。
在上述示例中,风机装置用于驱动气流沿走风通道1流动,换热器2位于走风通道1内,走风通道1内的气流流经换热器2时,可以与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其中,走风通道1具有聚风的效果,可以提高气流与换热器2的热交换效率。换热器2可以沿周向与走风通道1的侧壁密封配合,以防止漏风,进一步提高气流与换热器2的热交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前述的第一风道段11可以具有第一风口101和第一进风口10。该第一进风口10与第一风口101位于第一风道段11的不同侧。第一风机19用于从第一风口101和第一进风口10引风。
在上述示例中,通过在第一风道段11的不同侧均设置风口,可以提高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下运行时的进风面积,增大了进风量,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3所示,前述的第一风口101与换热器2的第一侧21相对。前述的第一风机19为设置在第一风口101处的轴流风机。
上述的第一风机19位于第一风道段11内,故第一风道段11有些时候也可以称之为第一风机腔。其中,第一风口101处可以设有第一格栅。
在上述示例中,第一风机19启动时,第一风机19从第一风口101和第一进风口10均进行引风,其中,第一风口101为主进风口,第一进风口10为辅助进风口。第一风机19将引入的风吹向换热器2的第一侧21,以驱动气流从第一侧21向第二侧22流经换热器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前述的第二风道段12可以具有第二风口102和第二进风口7。第二进风口7与第二风口102位于第二风道段12的不同侧。第二风机20用于从第二风口102和第二进风口7引风。
在上述示例中,通过在第二风道段12的不同侧均设置风口,可以提高空调室外机在第二状态下运行时的进风面积,增大了进风量,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前述的第二风口102与换热器2的第二侧22相对。前述的第二风机20为设置在第二风口102处的轴流风机。其中,第二风口102处可以设有第二格栅。
上述的第二风机20位于第二风道段12内,故第二风道段12有些时候也可以称之为第二风机腔。
在上述示例中,第二风机20启动时,第二风机20从第二风口102和第二进风口7均进行引风,其中,第二风口102为主进风口,第二进风口7为辅助进风口。第二风机20将引入的风吹向换热器2的第二侧22,以驱动气流从第二侧22向第一侧21流经换热器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当前述的第一风道段11具有第一风口101和第一进风口10,且第一进风口10与第一风口101位于第一风道段11的不同侧,第一风机19用于从第一风口101和第一进风口10引风时,前述的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位于空调室外机的同一侧。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均可启闭。在第一状态时,如图4所示,第一进风口10打开,且第二进风口7关闭。在第二状态时,如图5所示,第一进风口10关闭,且第二进风口7打开。
在上述示例中,若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两者同时打开,则当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下运行时,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两者中的一个进风,而另一个出风。由于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位于空调室外机的同一侧,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两者中的一个进风且另一个出风时,会使进风与出风发生干扰,排出的风会被直接引入进风口内,这样会影响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而本发明通过使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两者中的一个打开时将另一个关闭,可以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避免同一侧的进风与出风发生干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时,如图4所示,第一风机19开启,且第二风机20关闭,第一进风口10打开,且第二进风口7关闭,此时走风通道1从第一进风口10和第一风口101进风,风经过第一风道段11穿过换热器2后进入第二风道段12,然后从第二风口102流出,此时第二风口102作为出风口使用。当空调室外机在第二状态时,如图5所示,第二风机20开启,且第一风机19关闭,第二进风口7打开,且第一进风口10关闭,此时走风通道1从第二进风口7和第二风口102进风,风经过第二风道段12穿过换热器2后进入第一风道段11,然后从第一风口101流出,此时第一风口101作为出风口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中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两者中的一个打开时另一个关闭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前述的空调室外机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和活动挡板8。驱动机构用于在第一状态时驱动活动挡板8运动至第一位置,且在第二状态时驱动活动挡板8运动至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如图4所示,活动挡板8遮挡第二进风口7,且打开第一进风口10。在第二位置时,如图5所示,活动挡板8遮挡第一进风口10,且打开第二进风口7。其中,活动挡板8遮挡第一进风口10时可以使第一进风口10闭合。活动挡板8遮挡第二进风口7时可以使第二进风口7闭合。
在上述示例中,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活动挡板8运动至不同的位置,可以实现第一进风口10和第二进风口7两者中的一个打开时另一个关闭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驱动机构的功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前述的驱动机构可以包括动力装置和齿轮5。前述的活动挡板8上设有传动齿6。齿轮5与传动齿6啮合。前述的驱动机构通过动力装置驱动齿轮5转动,使齿轮5通过传动齿6带动活动挡板8运动至前述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从而可以实现前述的驱动机构驱动活动挡板8运行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前述的动力装置可以包括电机4,以通过电机4驱动齿轮5转动。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1所示,前述的空调室外机可以包括机壳,机壳具有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第三侧板16、第四侧板17、顶板和底板18。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第三侧板16和第四侧板17四者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筒状结构。顶板盖合在筒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底板18盖合在筒状结构的下端开口处。前述的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分隔板3,该分隔板3设置在机壳内。分隔板3沿周向依次与顶板、第二侧板15、底板18和第四侧板17抵接。分隔板3、顶板、第一侧板14以及底板18四者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前述的走风通道1。
在上述示例中,通过利用机壳与分隔板3配合围成前述的走风通道1,方便了走风通道1的加工。前述的分隔板3与第三侧板16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腔室13,该第一腔室13用于容置压缩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前述的第二侧板15与换热器2之间的空间形成前述的第一风道段11。第四侧板17与换热器2之间的空间形成前述的第二风道段12。
前述的第一风口101可以设置在第二侧板15上,前述的第二风口102可以设置在第四侧板17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前述的第一侧板14具有位于走风通道1内的第三面。前述换热器2的一端将该第三面分隔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位于第一风道段11,且第二区域位于第二风道段12。其中,第一进风口10设置在第一区域,且第二进风口7设置在第二区域。前述的活动挡板8可以与第一侧板14滑动配合,活动挡板8沿第一侧板14滑动至前述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可以包括上述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外机。其中,由于空调器采用上述空调室外机的缘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一侧始终为迎风侧的方案,当换热器的该侧结霜严重时即需要空调器停机化霜,而本发明通过使换热器2的两侧交替成为迎风侧,当换热器2的一侧作为迎风侧结霜严重时,可以切换空调室外机的运行状态,使换热器2的另一侧作为迎风侧使用,如此可以延长空调的制热时间,从而降低了空调停机化霜的频率。
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空调室外机在空调的制热模式下运行,此时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2作为蒸发器使用。
当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下运行时,检测第一风机19的电流I1,判断I1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若I1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则保持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下运行;若I1大于第一预设值,则监测第二侧22的表面温度T2;当T2≥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一预设时间以上时,则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二状态运行;若T2小于环境露点温度,则将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均关闭,控制空调室外机进入化霜模式;其中,1.1Ie1<第一预设值≤1.2Ie1,Ie1为换热器2未结霜时第一风机19的电流。
其中,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下运行时,第一风机19开启,且第二风机20关闭。此时当换热器2的第一侧21结霜时,霜层会使空气流动阻力增加,第一风机19需要克服更大阻力维持相同风量,因此第一风机19的电流会增加。I1大于第一预设值时,证明空气阻力较大,第一侧21的结霜较严重。此时判断换热器2第二侧22的结霜情况,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切换风机运行,或者直接进入化霜模式。如果换热器2第二侧22的温度大于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一预设时间以上,证明换热器2第二侧22的结霜程度有所缓解,因此开启第二风机20可以继续运行制热一段时间。如果第二侧22的结霜程度依然很严重,即小于露点温度,证明第二侧22的结霜没有缓解,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预设时间可以为10秒到30秒。
当空调室外机在第二状态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二风机20的电流I2,判断I2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I2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则保持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运行;若I2大于第二预设值,则监测所述第一侧21的表面温度T1;当T1≥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二预设时间以上时,则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一状态运行;若T1小于环境露点温度,则将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均关闭,控制空调室外机进入化霜模式;其中,1.1Ie2<第二预设值≤1.2Ie2,Ie2为换热器2未结霜时第二风机20的电流。
其中,空调室外机在第二状态下运行时,第二风机20开启,且第一风机19关闭。当换热器2的第二侧22结霜时,霜层会使空气流动阻力增加,第二风机20需要克服更大阻力维持相同风量,因此第二风机20的电流会增加。I2大于第二预设值时,证明空气阻力较大,第二侧22的结霜较严重。此时判断换热器2第一侧21的结霜情况,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切换风机运行,或者直接进入化霜模式。如果换热器2第一侧21的温度大于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二预设时间以上,证明换热器2第一侧21的结霜程度有所缓解,因此开启第一风机19可以继续运行制热一段时间。如果第一侧21的结霜程度依然很严重,即小于露点温度,证明第一侧21的结霜没有缓解,需要进入化霜模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预设时间可以为10秒到30秒。
上述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空调室外机在化霜模式时,同时监测第一侧21的表面温度T1和第二侧22的表面温度T2,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T1≥环境露点温度且T2≥环境露点温度,则控制空调室外机结束化霜模式。
其中,当空调室外机在化霜模式时,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2作为冷凝器使用。若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第一侧21的表面温度T1和第二侧22的表面温度T2均大于等于环境露点温度,则说明换热器2的第一侧21和第二侧22的结霜程度均有所缓解,从而可以结束化霜模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三预设时间可以为10秒到30秒。
为方便理解,下面对本发明的整体结构进行描述,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阐述。
空调制热模式下,空调室外机在第一状态下时,第一风机19开启,第二风机20关闭,电机4驱动活动挡板8运动至第一位置,使活动挡板8遮挡第二进风口7,且活动挡板8打开第一进风口10。风从第一进风口10和第一风口101进入走风通道1的第一风道段11,风流经换热器2进入第二风道段12,风在流经换热器2时与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此时换热器2的第一侧21为迎风侧,且第二侧22为背风侧。迎风侧由于气流不断循环,风量较高,遇到较冷的蒸发器,结霜程度更高。
当换热器2的第一侧21表面结霜严重时,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二状态,此时第一风机19关闭,且第二风机20开启,电机4驱动活动挡板8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活动挡板8遮挡第一进风口10,且打开第二进风口7。风从第二进风口7和第二风口102进入走风通道1的第二风道段12,风流经换热器2进入第一风道段11,风在流经换热器2时与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此时换热器2的第二侧22为迎风侧,且第一侧21为背风侧。迎风侧由于气流不断循环,风量较高,遇到较冷的蒸发器,结霜程度更高。
当换热器2的第二侧22表面结霜程度严重时,可再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一状态,此时第二风机20关闭,且第一风机19开启,电机4驱动活动挡板8运动至第一位置,使活动挡板8遮挡第二进风口7,且活动挡板8打开第一进风口10。其中,本发明可以实现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两个风机交替运行,使换热器2的两侧交替成为迎风侧,从而延长了空调的制热时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方式的有利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换热器(2)和风机装置,所述风机装置用于驱动气流流经换热器(2),以与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2)具有相背的第一侧(21)和第二侧(22);
所述空调室外机具有至少两种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侧(21)向所述第二侧(22)流经所述换热器(2),使所述第一侧(21)为迎风侧,且所述第二侧(22)为背风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机装置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侧(22)向所述第一侧(21)流经所述换热器(2),使所述第二侧(22)为迎风侧,且所述第一侧(21)为背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装置包括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所述第一风机(19)用于启动时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一侧(21)向所述第二侧(22)流经所述换热器(2);所述第二风机(20)用于启动时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侧(22)向所述第一侧(21)流经所述换热器(2);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19)启动,且所述第二风机(20)关闭;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19)关闭,且所述第二风机(20)启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走风通道(1);
所述换热器(2)位于所述走风通道(1)内,且将所述走风通道(1)分隔为第一风道段(11)和第二风道段(12),所述第一风道段(11)和第二风道段(12)两者沿所述走风通道(1)的走风方向依次排布;其中,所述第一侧(2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11),且所述第二侧(22)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段(11)具有第一风口(101)和第一进风口(10),所述第一进风口(10)与所述第一风口(10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11)的不同侧,所述第一风机(19)用于从所述第一风口(101)和所述第一进风口(10)引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101)与所述第一侧(21)相对,所述第一风机(19)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口(101)处的轴流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道段(12)具有第二风口(102)和第二进风口(7),所述第二进风口(7)与所述第二风口(102)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段(12)的不同侧,所述第二风机(20)用于从所述第二风口(102)和所述第二进风口(7)引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口(102)与所述第二侧(22)相对,所述第二风机(20)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口(102)处的轴流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风道段(11)具有第一风口(101)和第一进风口(10),且所述第一进风口(10)与所述第一风口(10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11)的不同侧,所述第一风机(19)用于从所述第一风口(101)和所述第一进风口(10)引风时,
所述第一进风口(1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7)位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进风口(10)和所述第二进风口(7)均可启闭;在所述第一状态时,第一进风口(10)打开,且所述第二进风口(7)关闭;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进风口(10)关闭,且所述第二进风口(7)打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驱动机构和活动挡板(8),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时驱动所述活动挡板(8)运动至第一位置,且在所述第二状态时驱动所述活动挡板(8)运动至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动挡板(8)遮挡所述第二进风口(7),且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1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动挡板(8)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10),且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装置和齿轮(5),所述活动挡板(8)上设有传动齿(6),所述齿轮(5)与所述传动齿(6)啮合,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齿轮(5)转动,使所述齿轮(5)通过所述传动齿(6)带动所述活动挡板(8)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5、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第三侧板(16)、第四侧板(17)、顶板和底板(18);所述第一侧板(14)、所述第二侧板(15)、所述第三侧板(16)和所述第四侧板(17)四者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上下两端均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顶板盖合在所述筒状结构的上端开口处,所述底板(18)盖合在所述筒状结构的下端开口处;
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分隔板(3),所述分隔板(3)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分隔板(3)沿周向依次与所述顶板、所述第二侧板(15)、所述底板(18)和所述第四侧板(17)抵接,所述分隔板(3)、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14)以及所述底板(18)四者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所述的走风通道(1)。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13.一种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在空调的制热模式下运行;
当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一风机(19)的电流I1,判断I1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若I1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则保持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运行;若I1大于第一预设值,则监测所述第二侧(22)的表面温度T2;当T2≥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一预设时间以上时,则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二状态运行;若T2小于环境露点温度,则将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均关闭,控制空调室外机进入化霜模式;其中,1.1Ie1<第一预设值≤1.2Ie1,Ie1为换热器(2)未结霜时第一风机(19)的电流;
当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运行时,检测所述第二风机(20)的电流I2,判断I2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I2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则保持空调室外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运行;若I2大于第二预设值,则监测所述第一侧(21)的表面温度T1;当T1≥环境露点温度且维持第二预设时间以上时,则将空调室外机切换至第一状态运行;若T1小于环境露点温度,则将第一风机(19)和第二风机(20)均关闭,控制空调室外机进入化霜模式;其中,1.1Ie2<第二预设值≤1.2Ie2,Ie2为换热器(2)未结霜时第二风机(20)的电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空调室外机在化霜模式时,同时监测所述第一侧(21)的表面温度T1和所述第二侧(22)的表面温度T2,当在第三预设时间段内,T1≥环境露点温度且T2≥环境露点温度,则控制空调室外机结束化霜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900250.4A CN119196785A (zh) | 2024-07-05 | 2024-07-05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900250.4A CN119196785A (zh) | 2024-07-05 | 2024-07-05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196785A true CN119196785A (zh) | 2024-12-27 |
Family
ID=94058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900250.4A Pending CN119196785A (zh) | 2024-07-05 | 2024-07-05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196785A (zh) |
-
2024
- 2024-07-05 CN CN202410900250.4A patent/CN119196785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86445B2 (en) | Water-cooled air conditioner | |
KR100519309B1 (ko) | 신선공기 공급장치를 구비한 공조시스템 | |
CN112797493B (zh) | 一种新风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685362U (zh) | 空调器 | |
CN210638189U (zh) |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 |
KR100531300B1 (ko) |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 풍량 제어방법 | |
CN213395604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1119681U (zh) | 空调系统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9196785A (zh)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 |
CN110939998A (zh) | 空调系统、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 |
KR100547686B1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100784842B1 (ko) | 슬림형 패키지 에어컨 | |
JP3565276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 |
CN108266868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KR100907606B1 (ko)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에너지 절감형 공조시스템 | |
CN218154535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5570846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 |
CN217441801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JP2016038184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5490016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9693357U (zh) | 一种空调式吸油烟机 | |
CN217004591U (zh) | 一种空调式吸油烟机 | |
CN215570845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 |
CN212869971U (zh) | 空调器 | |
KR100531299B1 (ko) |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풍량 제어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