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127008A - 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127008A CN119127008A CN202411258822.XA CN202411258822A CN119127008A CN 119127008 A CN119127008 A CN 119127008A CN 202411258822 A CN202411258822 A CN 202411258822A CN 119127008 A CN119127008 A CN 1191270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layer
- insulating layer
- display device
- metal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其目的是解决相关技术中触控金属层中的触控电极容易与显示面板中的金属电极发生耦合的问题。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一触控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上的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二触控金属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开设有过孔;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有机材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显示面板上的触控金属层,在触控显示装置的使用过程中,触控金属层中的触控电极容易与显示面板中的金属电极(例如阴极)发生耦合,导致触控金属层中的信号量以及信号量占比减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触控金属层中的触控电极容易与显示面板中的金属电极发生耦合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一触控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上的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二触控金属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开设有过孔;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有机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均包括有机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极块,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电极块被一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间隔开;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连接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个所述连接部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过孔与位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所述电极块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且依次设置的第三绝缘层和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遮光部和多个色阻块,所述遮光部具有多个开口,每个色阻块位于一个所述开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所述显示面板的阴极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与所述彩膜层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有机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极块,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电极块被一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间隔开;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连接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个所述连接部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过孔与位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所述电极块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且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绝缘层和偏光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驱动电路层、发光器件层以及封装层,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每个所述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以及阴极,所述阳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相互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相互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该显示终端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有机材料,有机材料的介电常数相较于无机材料更低,这样可以降低触控结构层中的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中的阴极之间的耦合。因此,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触控电极中的信号量以及信号量占比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有机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弯折特性,从而提升触控显示装置的弯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图4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终端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仅用于对本申请的思想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不应当视为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技术特征。术语“多个”以及类似的词语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申请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申请,给出了以下描述。
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相似,不同实施例和/或不同示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0以及位于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的触控结构层20。其中,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为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也即,从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一侧可以查看到显示面板10的显示内容。
触控结构层20包括沿远离显示面板10的方向且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21、第一触控金属层22、第二绝缘层23以及第二触控金属层24。其中,第一绝缘层21设置于显示面板10上,第一绝缘层21可以为第一触控金属层22提供一平坦的表面从而便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的设置。第一触控金属层22设置于第一绝缘层21上,第二绝缘层23设置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上,且第二绝缘层23上开设有过孔231。第二触控金属层24设置于第二绝缘层23上且通过过孔231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2电连接,这样可以完成触控结构层20中触控电极的布设,从而实现对触控信号的采集。
其中,触控结构层20中的触控电极包括同层设置且延伸方向相互交叉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中的一者在另一者的位置处断开。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可以设置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24中的一者,第一触控金属层2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24中的另一者则设有连接部,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中形成断开的一者通过过孔231与连接部电连接,从而使得该形成断开的电极能够连接并形成连续的电极,以利于信号的输入或输出。并且,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在连接部位置处具有重叠并形成耦合电容,当导体(例如手指)触摸时,该耦合电容的电容大小会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该电容变化,从而可以获得触摸点的位置。
示例性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芯片,触控芯片与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电连接。触控芯片为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触控芯片从感应电极接收触控感应信号,触控芯片通过检测触控感应信号的变化量来确定手指的触摸位置。当无手指触摸时,感应电极处的触控感应信号不发生变化;当有手指触摸时,手指与驱动电极、感应电极之间分别形成电容,手指会带走一部分电荷,导致感应电极位置处的触控感应信号发生变化。通过检测感应电极处的触控感应信号的变化量即可判断手指的触摸位置。
其中,第一绝缘层21和第二绝缘层2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有机材料。
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均采用无机材料,无机材料的介电常数通常在5.0以上,这样容易导致触控金属层中的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中的金属电极(例如阴极)发生耦合;而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100中,第一绝缘层21和第二绝缘层2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有机材料,有机材料的介电常数相较于无机材料更低,这样可以降低触控结构层20中的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10中金属电极(例如阴极)之间的耦合。因此,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100,触控电极中的信号量以及信号量占比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有机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弯折特性,从而提升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弯折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1包括有机材料。
一方面,有机材料具有相对较低的介电常数,其可以降低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10中阴极之间的耦合;另一方面,触控电极所在膜层位于第一绝缘层21远离显示面板10一侧,也即,第一绝缘层21位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位置。有机材料所制成的膜层的厚度通常比无机材料所制成的膜层的厚度更大,这样可以增大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间距,从而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耦合。在此情况下,触控电极中的信号量以及信号量占比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绝缘层21可以采用介电常数小于或等于3.3的有机材料,这样有利于提升对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耦合效应的降低。有机材料可以为低温有机覆盖(overcoating,OC)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环氧树脂、压克力、聚酯、光致抗蚀剂、聚丙烯酸酯、聚酰胺、硅氧烷等树脂类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只要能够达到介电常数小于或等于3.3的有机材料均是本申请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23包括有机材料。
在触控电极位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中的情况下,第二绝缘层23位于触控电极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第二绝缘层23对触控电极形成覆盖。在第二绝缘层23设置为有机材料时,由于有机材料具有相对较低的介电常数,其可以对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10中阴极之间的耦合起到降低作用。
在触控电极位于第二触控金属层24中的情况下,第二绝缘层23位于触控电极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也即,第二绝缘层23位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二绝缘层23具有较低介电常数的材料特性来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耦合作用;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设置第二绝缘层23具有较大的厚度以增大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间距,从而进一步降低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耦合。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绝缘层23可以采用介电常数小于或等于3.3的材料。这样有利于提升对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耦合效应的降低。示例性的,第二绝缘层23的材料选择可以参照第一绝缘层21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1和第二绝缘层23均包括有机材料。
在此情况下,可以利用有机材料对触控电极与显示面板10中阴极之间的耦合起到更大程度的降低作用,从而更大程度提升触控电极中的信号量以及信号量占比,如此便有利于节省触控显示装置100的触控功耗,提高报点率并提升触控性能。此外,有机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弯折特性,在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可使得触控显示装置100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
为了描述方便,将无手指触摸时的感应电极接收到的触控感应信号称为基准容值Cm,基准容值Cm也即无手指触摸时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的重叠处所形成的耦合电容的容值。将有手指触摸时的第二触控电极202接收到的触控感应信号称为触摸容值Cm',触摸容值Cm'即有手指触摸时第一触控电极201与第二触控电极202的重叠处所形成的耦合电容的容值。将基准容值Cm与触摸容值Cm'的差值记作△Cm,即△Cm=Cm-Cm'。将基准容值与触摸容值的差值与基准容值的比值记作△Cm/Cm。触控芯片可通过基准容值Cm与触摸容值Cm'的差值△Cm来判断触摸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基准容值Cm与触摸容值Cm'的差值较小时,触控芯片将不能识别触控感应信号的变化。当△Cm/Cm未达到触控芯片的检测阈值时,触控结构层20的触控功能会失效。触控芯片的检测阈值由触控芯片的性能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这也就是说,基准容值Cm与触摸容值Cm'的差值与基准容值Cm的比值△Cm/Cm可以用于确认触控的灵敏度。当基准容值Cm与触摸容值Cm'的差值与基准容值Cm的比值△Cm/Cm较大时,触控功能的灵敏度更好;当基准容值Cm与触摸容值Cm'的差值与基准容值Cm的比值△Cm/Cm较小时,触控功能的灵敏度差,甚至可能失效。
为了进一步体现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优势,发明人对相关技术中的第一触控显示装置以及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如下述第二触控显示装置和第三触控显示装置)进行了仿真模拟,其中,第一触控显示装置、第二触控显示装置以及第三触控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一触控显示装置中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均采用无机材料,第二触控显示装置中第一绝缘层采用无机材料,第二绝缘层采用有机材料,第三触控显示装置中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均采用有机材料。仿真模拟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其中,Cm是指基准容值;Cm'是指触摸容值;△Cm是指基准容值与触摸容值的差值,即,△Cm=Cm-Cm';△Cm/Cm是指基准容值与触摸容值的差值与基准容值的比值;TX unitCb是指驱动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RX unit Cb是指感应电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容。以上各个电容的容值单位为皮法(pf)。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知,对于第二触控显示装置来说,在将第二绝缘层由第一触控显示装中的无机层替换为有机层后,其△Cm相对更大,这样更加有利于判断出触摸位置,并且,△Cm/Cm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第二触控显示装置触控具有明显的触控灵敏度的提升。此外,相较于第一触控显示装置,第二触控显示装置的TX unit Cb以及RX unit Cb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这样有利于提高扫描频率,较小噪声,从而提高报点率,提升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
此外,对于第三触控显示装置来说,在将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由第一触控显示装中的无机层替换为有机层后,其△Cm具有明显的提升,这样更加有利于判断出触摸位置,并且,△Cm/Cm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因此第三触控显示装置触控具有明显的触控灵敏度的提升。此外,相较于第一触控显示装置,第三触控显示装置的TX unit Cb以及RX unit Cb均有明显的下降,这样有利于提高扫描频率,较小噪声,从而提高报点率,提升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触控金属层24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201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202,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交叉。例如,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可以为直角或者锐角。
每条第二触控电极202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极块2021,且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邻两个电极块2021被一条第一触控电极201间隔开,其中,每条第一触控电极201可以为一体结构。
第一触控金属层22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连接部203,在第二方向Y上,每个连接部203通过至少两个过孔231与位于连接部203两侧的电极块2021连接。
利用位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中的多个连接部203,可以实现每条第二触控电极202的完整连接,并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01与第二触控电极202在各个连接部203位置形成交叉,从而可避免第一触控电极201与第二触控电极202之间短路。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203与第一触控电极201之间具有重叠区域且二者相互绝缘,因此连接部203与第一触控电极201之间会形成电容,到手指触摸到该区域时,该区域的原有电容会发生变化,而通过检测该电容变化,从而可以获得触摸点的位置。
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01可以为驱动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202为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201为感应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202为驱动电极。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金属层22还包括多条触控引线204,部分触控引线204与第一触控电极201电连接,另外部分触控引线204与第二触控电极202电连接,例如,另外部分触控引线204与第二触控电极202中位于第二方向Y上一端的电极块2021电连接。
并且,每条触控引线204的一端与第一触控电极201或第二触控电极202电连接,触控引线204的另一端与触控芯片电连接,如此便可进行触控驱动信号或触控感应信号的传输,进而实现触摸点位置的检测。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01、第二触控电极202以及连接部203均设置于显示区DA内,而触控引线204设置于非显示区PA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触控金属层24远离显示面板10一侧且依次设置的第三绝缘层25和偏光片32。其中,第三绝缘层25可以对第二触控金属层24形成良好的覆盖,从而对第二触控金属层24中的连接部203形成有效保护。
利用偏光片32,其可以减少触控显示装置100对环境光的反射。偏光片32具有较小的介电常数以及较大的厚度,其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较小,而由于第一触控电极201和第二触控电极202设置于第二触控金属层24内且第二触控金属层24相较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更加远离显示面板10的阴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阴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进而提升触控结构层20的信号量和信号量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触控金属层22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201以及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202,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交叉。例如,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可以为直角或者锐角。
每条第二触控电极202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极块2021,且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邻两个电极块2021被一条第一触控电极201间隔开,其中,每条第一触控电极201可以为一体结构。
第二触控金属层24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连接部203,在第二方向Y上,每个连接部203通过至少两个过孔231与位于连接部203两侧的电极块2021连接。
利用位于第二触控金属层24中的多个连接部203,可以实现每条第二触控电极202的完整连接,并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01与第二触控电极202在各个连接部203位置形成交叉,从而可避免第一触控电极201与第二触控电极202之间短路。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203与第一触控电极201之间具有重叠区域且二者相互绝缘,因此连接部203与第一触控电极201之间会形成电容,到手指触摸到该区域时,该区域的原有电容会发生变化,而通过检测该电容变化,从而可以获得触摸点的位置。
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01可以为驱动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202为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201为感应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202为驱动电极。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触控金属层22还包括多条触控引线204,部分触控引线204与第一触控电极201电连接,另外部分触控引线204与第二触控电极202电连接,例如,另外部分触控引线204与第二触控电极202中位于第二方向Y上一端的电极块2021电连接。
并且,每条触控引线204的一端与第一触控电极201或第二触控电极202电连接,触控引线204的另一端与触控芯片电连接,如此便可进行触控驱动信号或触控感应信号的传输,进而实现触摸点位置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触控金属层24远离显示面板10一侧且依次设置的第三绝缘层25和彩膜层31,彩膜层31包括遮光部311和多个色阻块312,遮光部311具有多个开口,每个色阻块312位于一个开口内。其中,第三绝缘层25可以对第二触控金属层24形成良好的覆盖,从而对第二触控金属层24中的连接部203形成有效保护。
彩膜层31可以替代偏光片,用于减少环境光的反射。相较于偏光片,彩膜层31的成本较低,可以降低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制作成本,并且,彩膜层31的厚度相对较薄,也有利于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减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部311可以为黑矩阵。
在一些示例中,色阻块312可以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以及蓝色色阻。通过不同颜色的色阻块可以调节显示面板10中不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从而改善显示效果。
通常情况下,彩膜层31(例如遮光部311)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且通常大于5。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彩膜层31的介电常数受到影响较大并容易形成导体。这样容易导致触控电极(例如,第一触控电极201或第二触控电极202)与彩膜层31之间出现耦合,进而影响触控结构层20的触控灵敏度。而由于第一触控电极201和第二触控电极202设置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内且第一触控金属层22相较于第二触控金属层24更加远离彩膜层31,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彩膜层31与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进而提升触控结构层20的触控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厚度方向,显示面板10的阴极1313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之间的距离D1大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与彩膜层31之间的距离D2。
由于彩膜层31(例如遮光部311)并非导体,这样可以设置彩膜层31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之间具有相对较小的距离;而阴极为导体,可以使得阴极1313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之间具有相对较大的距离,如此能够平衡彩膜层31以及阴极1313对第一触控金属层22中触控电极的耦合作用,从而提升触控结构层中传输的信号量和信号量占比。
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二绝缘层23包括有机材料的情况下,由于第二绝缘层23具有相对较小的介电常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彩膜层31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中触控电极的耦合,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结构层的信号量和信号量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绝缘层25包括有机材料。
这样设置,使得第三绝缘层25具有相对较小的介电常数,利用第三绝缘层25可以进一步降低彩膜层31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2中触控电极的耦合,以提升触控结构层中传输的信号量和信号量占比。
第三绝缘层25的材料可以参照第一绝缘层21的材料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其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触控电极201为驱动电极,且第二触控电极202为感应电极为例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基准容值Cm即为无手指触摸时第一触控电极201与第二触控电极202的重叠处所形成的耦合电容的容值,触摸容值Cm'即有手指触摸时第一触控电极201与第二触控电极202的重叠处所形成的耦合电容的容值。
为了进一步体现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优势,发明人对相关技术中的第四触控显示装置以及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五触控显示装置进行了仿真模拟,其中,第四触控显示装置中连接部位于第一触控金属层,触控电极(包括上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位于第二触控金属层;第五触控显示装置中连接部位于第二触控金属层,且触控电极位于第一触控金属层。并且,第四触控显示装置和第五触控显示装置均包括设置于第二触控金属层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偏光片,第四触控显示装置和第五触控显示装置的其他结构均相同。仿真模拟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触控相关参数 | 第四触控显示装置 | 第五触控显示装置 |
Cm(pf) | 0.7025 | 0.5476 |
Cm'(pf) | 0.5939 | 0.4556 |
△Cm(pf) | 0.1086 | 0.0920 |
△Cm/Cm | 15% | 17% |
CfTx(pf) | 0.4856 | 0.4324 |
CfTx(pf) | 0.5260 | 0.4679 |
TX unit Cb(pf) | 12.4989 | 10.5679 |
RX unit Cb(pf) | 13.4416 | 11.4347 |
LGM(<0.6) | 0.1586 | 0.3238 |
其中,CfTx是指驱动电极与触控物之间的电容值,CfRx是指感应电极与触控物之间的电容值,LGM是指弱接地参数(Low Ground Mass),LGM=△Cm/CfTx+△Cm/CfRx。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知,对于第五触控显示装置来说,在将第四触控显示装置中的第一触控金属层和第二触控金属层进行互换之后,△Cm/Cm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第五触控显示装置触控具有明显的触控灵敏度的提升。此外,相较于第四触控显示装置,第五触控显示装置的TX unit Cb以及RX unit Cb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这样有利于提高扫描频率,较小噪声,从而提高报点率,提升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并且,第五触控显示装置的LGM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样可以增大触控显示装置的弱接地参数的信号量,提升了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11、驱动电路层12、发光器件层13以及封装层14,驱动电路层12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131,每个发光器件13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1311、发光层1312以及阴极1313,阳极1311与相应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多个发光器件131的阳极1311相互间隔设置,多个发光器件131的阴极1313相互连接。
其中,阳极1311可以注入空穴,阴极1313可以注入电子,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1312中复合以发光,这样便可通过驱动电路层12中的驱动电路驱动相应的发光器件131发光,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的显示。
其中,基板11可以为柔性衬底,柔性衬底的材质可以采用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降冰片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中的一种。
如图7所示,像素驱动电路121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TFT和至少一个存储电容,其中,薄膜晶体管TFT包括依次设置在基板11上的栅金属层GM(用于形成栅极1211)、栅极绝缘层GI、有源层AL、源漏金属层SD(用于形成源极1212和漏极1213)。其中,薄膜晶体管TFT的漏极1213可以通过过孔与发光器件131的阳极1311电连接。
薄膜晶体管TFT的有源层AL可以由非晶硅、单晶硅、多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构成。有源层AL包括未掺杂有杂质的沟道区和沟道区的两边通过掺杂杂质形成的源区域以及漏区域。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设置在薄膜晶体管TFT和阳极1311之间的平坦层122,以及设置在阳极1311远离基板11一侧的像素界定层123。像素界定层123包括多个开口区,以及围绕各个开口区设置的挡墙。一个发光器件131设置在一个开口区中,相邻发光器件131的阳极1311和发光层1312被像素界定层123的挡墙分隔开,各发光器件131的阴极1313连为一体,即阴极1313为一整层。
封装层14可以对多个发光器件13进行封装,以保障发光器件13的稳定工作。在一些示例中,封装层14包括至少一层封装薄膜。例如,封装层14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三层封装薄膜。其中,位于中间层的封装薄膜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而位于两侧的封装薄膜的材料为无机材料。其中,无机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或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如图8所示,该显示终端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100。
由于包括触控显示装置100,该显示终端具有上述触控显示装置100所具有的一切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8所示,显示终端200还可以包括终端主体210,触控显示装置100可以固定在终端主体210上。
显示终端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第一触控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
第二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上,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开设有过孔;以及
第二触控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有机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均包括有机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极块,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电极块被一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间隔开;
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连接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个所述连接部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过孔与位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所述电极块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且依次设置的第三绝缘层和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遮光部和多个色阻块,所述遮光部具有多个开口,每个色阻块位于一个所述开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所述显示面板的阴极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与所述彩膜层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有机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极块,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电极块被一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间隔开;
所述第一触控金属层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连接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个所述连接部通过至少两个所述过孔与位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所述电极块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金属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且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三绝缘层和偏光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驱动电路层、发光器件层以及封装层,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每个所述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以及阴极,所述阳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相互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发光器件的阴极相互连接。
10.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258822.XA CN119127008A (zh) | 2024-09-09 | 2024-09-09 | 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258822.XA CN119127008A (zh) | 2024-09-09 | 2024-09-09 | 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127008A true CN119127008A (zh) | 2024-12-13 |
Family
ID=93759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258822.XA Pending CN119127008A (zh) | 2024-09-09 | 2024-09-09 | 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127008A (zh) |
-
2024
- 2024-09-09 CN CN202411258822.XA patent/CN11912700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45253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9031824B (zh) | 阵列基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US20240365616A1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9653482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842019B2 (en) |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 |
TWI552322B (zh) | 畫素結構 | |
US11442574B2 (en) | Touch structure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 |
US12201001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690256B2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for improving light transmittanc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 |
US20160202812A1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or | |
US20220197414A1 (en) | Touch display device | |
US11251253B2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KR101877613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20220066588A1 (en) |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3087359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9127008A (zh) | 触控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
US11928281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40373689A1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50004585A1 (en) |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11861127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721553B (zh) | 触控结构、oled触控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 |
US20240023407A1 (en) | Electronic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7352531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
CN118524744A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CN113867566A (zh) |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