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050304A -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050304A
CN119050304A CN202411157812.7A CN202411157812A CN119050304A CN 119050304 A CN119050304 A CN 119050304A CN 202411157812 A CN202411157812 A CN 202411157812A CN 119050304 A CN119050304 A CN 119050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positive
pole piece
group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1578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建成
梁桂海
赵芋凯
邓洞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115781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0503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9050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0503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复合箔材包括:基层和多个导电层,各导电层分别设置在基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且基层的两个表面上的各导电层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同一面上的导电层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导电层之间具有预设间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箔材,可在预设间距内进行切割,避免导电层在切割后产生毛刺,从而避免发生短路。

Description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叠片电池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广泛。相对卷绕电池,叠片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循环寿命较长,且受到的极片膨胀力也更加均匀。
现有技术中,叠片电池包括多个极片。通过在复合箔材上裁切以形成极片。复合箔材包括绝缘层和设置在绝缘层两侧的导电,在裁切时需要将绝缘层与金属层一起切断。
但是,上述金属层在裁切后会产生较多毛刺,导致电池较易发生短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金属层在裁切后会产生较多毛刺,导致电池较易发生短路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复合箔材,包括:基层和多个导电层;
各所述导电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且所述基层的两个所述表面上的各所述导电层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同一面上的所述导电层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导电层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3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5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层为铜箔层或铝箔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包括浆料层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复合箔材,所述浆料层对应覆盖在所述复合箔材的导电层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极片还包括极耳,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导电层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复合箔材的基层的外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极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中的至少一者为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极片,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依次间隔层叠设置,所述隔膜设置在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所述隔膜,所述正极片的数量比所述负极片的数量多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极芯包括第一复合组和正极片,所述第一复合组呈z字型折叠,所述正极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复合组的叠缝处;
所述负极片位于两个所述隔膜之间,以形成第一复合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极芯包括第二复合组、第三复合组和隔膜,所述隔膜依次弯折形成多个容纳槽,所述第二复合组和所述第三复合组依次间隔设置在各所述容纳槽内;
所述负极片与所述正极片依次间隔层叠设置,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以形成所述第二复合组,且所述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为所述负极片;
所述负极片与所述正极片依次间隔层叠设置,所述隔膜位于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以形成所述第三复合组,且所述第三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为所述正极片;
且所述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和所述第三复合组的层叠方向均与所述容纳槽的排布方向相同。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极芯的制造方法,采用至少两个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极片,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以形成极芯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形成极芯组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极片的至少一个预设间距处切断所述极芯组,以形成至少两个单个极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包括:
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且相邻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放置所述隔膜,其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为所述极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包括:
将负极片层叠放置在两个隔膜之间,以形成第一复合组;
将所述第一复合组呈Z字型折叠;
将所述正极片依次放置在所述第一复合组的叠缝处,以形成极芯组;
其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为所述极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包括:
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并在相邻的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放置第一隔膜,以形成第二复合组,且所述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所述负极片;
将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并在相邻的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放置所述第一隔膜,以形成第三复合组,且所述第三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所述正极片;
将第二隔膜弯折,以形成多个容纳槽,将所述第二复合组和所述第三复合组依次间隔设置在各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复合组的层叠方向与所述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排布方向相同,以形成极芯组;
其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为所述极片,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均为所述隔膜。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上述第三方面中任一极芯。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的上述第五方面中的电池。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复合箔材包括:基层和多个导电层。各导电层分别设置在基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且基层的两个表面上的各导电层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同一面上的导电层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导电层之间具有预设间距,切割设备可在预设间距内进行切割,从而可只对基层进行切割,而无需切割导电层,进而避免导电层在切割后产生粉尘和毛刺,同时基层在导电层上的投影的两侧均位于导电层外侧,避免基层两面上的导电层接触而发生短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箔材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一复合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二复合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第三复合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极芯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极芯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极芯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复合箔材;110-基层;120-导电层;
200-极片;210-极耳;
300-极芯;
310-正极片;320-负极片;330-隔膜;331-容纳槽;
340-第一复合组;350-第二复合组;360-第三复合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现有技术中,叠片电池包括多个极片。通过在复合箔材上裁切以形成极片。复合箔材包括绝缘层和设置在绝缘层两侧的导电,在裁切时需要将绝缘层与金属层一起切断。但是,上述金属层的硬度较大,裁切时较易导致裁切设备受损,裁切设备的寿命减少,增加了裁切成本。同时金属层在裁切后会产生较多粉尘和毛刺,导致绝缘层两侧的金属层的毛刺较易接触而发生短路,导致电池的自放电率不一致。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箔材,包括:基层和多个导电层。各导电层分别设置在基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且基层的两个表面上的各导电层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同一面上的导电层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导电层之间具有预设间距,切割设备可在预设间距内进行切割,从而可只对基层进行切割,而无需切割导电层,进而避免导电层在切割后产生粉尘和毛刺,同时基层在导电层上的投影的两侧均位于导电层外侧,避免基层两面上的导电层接触而发生短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阐述本申请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箔材100,包括:基层110和多个导电层120。
各导电层120分别设置在基层110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且基层110的两个表面上的各导电层120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同一面上的导电层120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导电层120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其中,基层110为绝缘层,基层110可采用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
各导电层120相平行,导电层120的数量可依照实际需求适应性设置,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具体使用时,可通过切割设备在预设间距内切割,以将复合箔材100切断,形成基层110位于两个导电层120之间的三明治结构。预设间距内仅有基层110,没有导电层120,由此,可使切割设备只需切割基层110,而无需切割导电层120。
可以理解的是,基层110的两个表面上的预设间距一一对应,以便于切割设备切割。切割设备可以采用刀具或激光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复合箔材,通过在基层110上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层120,相邻两个导电层120之间具有预设间距,以使切割设备可在预设间距内进行切割,从而可只切割基层110,而无需切割导电层120,进而避免导电层120在切割后产生粉尘和毛刺,同时基层110在导电层120上的投影的两侧均位于导电层120外侧,避免基层110两面上的导电层接触而发生短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相对于导电层120,基层110的硬度较小,从而便于切割设备进行切割,且对切割设备的寿命影响较小,避免切割设备受损导致的成本增加。
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3mm。
其中,预设间距为图1中的L。预设间距小于1mm时,切割设备在预设间距切割时较为不便,可能会切割到导电层120。预设间距大于3mm时,需要的基层110的面积较大,基层110的成本较高。因此,设置预设间距在1mm到3mm之间。
在具体实现时,基层11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
其中,基层110的厚度为图3中的h1。
在具体实现时,导电层12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5μm。
其中,导电层120的厚度为图3中的h2。
参照图3,在一些示例中,导电层120在预设方向上的宽度为图3中的b,b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10mm。基层110在预设方向上的宽度为图3中的a,a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400mm。
参照图2,导电层120和基层110在垂直于预设方向上的长度相等,且均为图2中的H,H大于或等于200mm,且小于或等于1400mm。
在具体实现时,导电层120为铜箔层或铝箔层。
其中,铝箔层和铜箔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柔软性,可以有效地传递电能,同时在制造过程中不会发生脆断等问题。此外,铝箔层和铜箔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参照图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200,包括浆料层和复合箔材100,浆料层对应覆盖在复合箔材100的导电层120上。
其中,复合箔材100的具体结构在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浆料层包括正极浆料层和负极浆料层。
具体的,正极浆料层对应覆盖在导电层120上,以形成正极片。对正极片进行辊压后,在复合箔材100的预设间距内切割,以形成单个正极片。负极浆料层对应覆盖在导电层120上,以形成负极片。对负极片进行辊压后,在复合箔材100的预设间距内切割,以形成单个负极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200,复合箔材100通过在基层110上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层120,相邻两个导电层120之间具有预设间距,以使切割设备可在预设间距内进行切割,从而可只切割基层110,而无需切割导电层120,进而避免导电层120在切割后产生粉尘和毛刺,同时基层110在导电层120上的投影的两侧均位于导电层120外侧,进而避免基层110两面上的导电层接触而发生短路,同时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相对于导电层120,基层110的硬度较小,从而便于切割设备进行切割,且对切割设备的寿命影响较小,避免切割设备受损导致的成本增加。
在具体实现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200还包括极耳210,极耳210设置在导电层120的一端,且位于复合箔材100的基层110的外侧。
其中,极耳210为从极片200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
示例性的,在导电层120的一端通过极耳模切形成极耳210,且极耳210位于基层110的外侧,以便于与其他极片200电连接。
参照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芯,包括正极片310、负极片320和隔膜330,正极片310和负极片320中的至少一者为极片200,隔膜330位于正极片310和负极片320之间。
其中,极片200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在正极片310和负极片320之间设置隔膜,以隔离正极片310和负极片320,防止正极片310与负极片320接触而发生短路,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片310与负极片32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隔膜330设置在正极片310与负极片320之间。
具体的,在将正极片310、负极片320和隔膜330依次层叠设置,并使正极片310上的预设间距与负极片320上的预设间距一一对应,最后在预设间距内切断,以形成单个极芯300。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热切切断预设间隙,以将切断的边缘热熔在一起,形成锁边结构,使得极芯300的安全性能较高。
在具体实现时,正极片310与负极片32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隔膜330,正极片310的数量比负极片320的数量多一个。
具体的,将正极片310、负极片320和隔膜330依照“隔膜/负极片/隔膜/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的顺序进行层叠,以形成大极芯。其中,正极片数量为m,负极片数量为m+1,隔膜数量为2m+2。
在层叠过程中,正极片310的浆料层和负极片320的浆料层对应重叠。
参照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300包括第一复合组340和正极片310,第一复合组340呈z字型折叠,正极片310设置在第一复合组340的叠缝处。负极片320位于两个隔膜330之间,以形成第一复合组340。
具体的,将负极片320和隔膜330依照“隔膜/负极片/隔膜”的顺序层叠,并复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一复合组340。将第一复合组340沿第一复合组340中的负极片320上的预设间距进行z字型折叠,并将正极片310对应设置在叠缝处,以形成极芯300。
参照图8、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芯300包括第二复合组350、第三复合组360和隔膜330,隔膜330依次弯折形成多个容纳槽331,第二复合组350和第三复合组360依次间隔设置在各容纳槽内。
负极片320与正极片31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隔膜330位于正极片310与负极片320之间,以形成第二复合组350,且第二复合组35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为负极片320。
负极片320与正极片31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隔膜330位于正极片310与负极片320之间,以形成第三复合组360,且第三复合组36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为正极片310。
且第二复合组350的层叠方向和第三复合组360的层叠方向均与容纳槽331的排布方向相同。
其中,相邻两个容纳槽331的开口朝向相反。端部的两个容纳槽331内均为第二复合组350。
具体的,将正极片310、负极片320和隔膜330依照“负极片/隔膜/正极片/隔膜/负极片/”的顺序依次层叠,以形成第二复合组350。将正极片310、负极片320和隔膜330依照“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正极片”的顺序依次层叠,以形成第三复合组360。将第二复合组350和第三复合组360依次间隔设置在容纳槽331内,且,第二复合组350的层叠方向与第三复合组360的层叠方向相同,且与容纳槽331的排布方向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极芯300。
其中,电池为叠片电池。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设置在设备本体上的电池。
示例性的,用电设备为车辆。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极芯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1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芯的制造方法,采用至少两个极片,方法包括:
S401、将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以形成极芯组。
具体的,先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且相邻的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放置隔膜,即将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依照“隔膜/负极片/隔膜/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的顺序进行层叠,以形成极芯组。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为极片。
S402、在极片的至少一个预设间距处切断极芯组,以形成至少两个单个极芯。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极芯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芯的制造方法,采用至少两个极片,方法包括:
S501、将负极片层叠放置在两个隔膜之间,以形成第一复合组。
其中,负极片为极片。将负极片和隔膜依照“隔膜/负极片/隔膜”的顺序层叠,并复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一复合组。
S502、将第一复合组呈Z字型折叠。
具体的,将第一复合组沿第一复合组中的负极片上的预设间距进行z字型折叠。
S503、将正极片依次放置在第一复合组的叠缝处,以形成极芯组。
其中,正极片为极片。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极芯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芯的制造方法,采用至少两个极片,方法包括:
S601、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并在相邻的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放置第一隔膜,以形成第二复合组,且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负极片。
其中,将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依照“负极片/隔膜/正极片/隔膜/负极片/”的顺序依次层叠,以形成第二复合组。第二复合组中的正极片上的预设间距与负极片上的预设间距一一对应,通过沿预设间距对第二复合组进行热切,以对第二复合组进行锁边。
S602、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并在相邻的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放置第一隔膜,以形成第三复合组,且第三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正极片。
其中,将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依照“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正极片”的顺序依次层叠,以形成第三复合组。第三复合组中的正极片上的预设间距与负极片上的预设间距一一对应,通过沿预设间距对第三复合组进行热切,以对第三复合组进行锁边。
S603、将第二隔膜弯折,以形成多个容纳槽,将第二复合组和第三复合组依次间隔设置在各容纳槽内,且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与第三复合组的层叠方向与容纳槽的排布方向相同,以形成极芯组。
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为极片,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均为隔膜。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9)

1.一种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110)和多个导电层(120);
各所述导电层(120)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层(110)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且所述基层(110)的两个所述表面上的各所述导电层(120)一一对应设置,位于同一面上的所述导电层(120)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导电层(120)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距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1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12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箔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120)为铜箔层或铝箔层。
6.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浆料层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箔材(100),所述浆料层对应覆盖在所述复合箔材(100)的导电层(120)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极耳(210),所述极耳(210)设置在所述导电层(120)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复合箔材(100)的基层(110)的外侧。
8.一种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310)、负极片(320)和隔膜(330),所述正极片(310)和所述负极片(320)中的至少一者为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极片(200),所述隔膜(330)位于所述正极片(310)和所述负极片(32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310)与所述负极片(32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所述隔膜(330)设置在所述正极片(310)与所述负极片(32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310)与所述负极片(32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所述隔膜(330),所述正极片(310)的数量比所述负极片(320)的数量多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复合组(340)和正极片(310),所述第一复合组(340)呈z字型折叠,所述正极片(310)设置在所述第一复合组(340)的叠缝处;
所述负极片(320)位于两个所述隔膜(330)之间,以形成第一复合组(340)。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复合组(350)、第三复合组(360)和隔膜(330),所述隔膜(330)依次弯折形成多个容纳槽(331),所述第二复合组(350)和所述第三复合组(360)依次间隔设置在各所述容纳槽内;
所述负极片(320)与所述正极片(31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所述隔膜(330)位于所述正极片(310)与所述负极片(320)之间,以形成所述第二复合组(350),且所述第二复合组(35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为所述负极片(320);
所述负极片(320)与所述正极片(31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所述隔膜(330)位于所述正极片(310)与所述负极片(320)之间,以形成所述第三复合组(360),且所述第三复合组(360)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为所述正极片(310);
且所述第二复合组(350)的层叠方向和所述第三复合组(360)的层叠方向均与所述容纳槽(331)的排布方向相同。
13.一种极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至少两个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极片,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以形成极芯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极芯组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极片的至少一个预设间距处切断所述极芯组,以形成至少两个单个极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包括:
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且相邻的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放置所述隔膜,其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为所述极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包括:
将负极片层叠放置在两个隔膜之间,以形成第一复合组;
将所述第一复合组呈Z字型折叠;
将正极片依次放置在所述第一复合组的叠缝处,以形成极芯组;
其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为所述极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极片和隔膜依次放置,包括:
将正极片和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并在相邻的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放置第一隔膜,以形成第二复合组,且所述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所述负极片;
将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并在相邻的所述正极片与所述负极片之间放置所述第一隔膜,以形成第三复合组,且所述第三复合组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均为所述正极片;
将第二隔膜弯折,以形成多个容纳槽,将所述第二复合组和所述第三复合组依次间隔设置在各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复合组的层叠方向与所述第三复合组的层叠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排布方向相同,以形成极芯组;
其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为所述极片,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均为所述隔膜。
18.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如权利要求8至12任一项所述的极芯(300)。
19.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的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
CN202411157812.7A 2024-08-21 2024-08-21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90503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157812.7A CN119050304A (zh) 2024-08-21 2024-08-21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157812.7A CN119050304A (zh) 2024-08-21 2024-08-21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050304A true CN119050304A (zh) 2024-11-29

Family

ID=93584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157812.7A Pending CN119050304A (zh) 2024-08-21 2024-08-21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905030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4909B (zh) 具有电绝缘的单元模块和互连器外围的高电压模块化电池
JP5392368B2 (ja) 蓄電装置
JP5348144B2 (ja) 集電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99184A (zh) 模块化电池、这种电池用的互连器和与模块化电池有关的方法
JP2018535526A (ja) 交差織りされた電極アセンブリ
CN103718329A (zh) 用于蓄电池的电池单体以及蓄电池
JP2016541103A (ja) 電極アセンブ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化学セル
JP2011065913A (ja) 非水固体電解質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104435A (ko) 전기 에너지 저장 모듈 및 전기 에너지 저장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CN112821012B (zh) 极耳结构、电芯以及电池
CN113316859B (zh) 层叠电池
CN112864534A (zh)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CN111226338A (zh) 电极组件
JP2021150106A (ja) バイポーラ電極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CN119050304A (zh) 复合箔材、极片、极芯及极芯的制作方法
CN217086681U (zh) 电池及电池组
JP2014067542A (ja) 蓄電装置、及び電極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CN214848953U (zh) 极耳结构、电芯以及电池
EP3471168A1 (en) Battery module
EP4266478A2 (en) Battery, battery apparatus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17983450U (zh) 一种裸电芯及锂电池
CN107278339B (zh) 电池单池和电池系统
CN218602513U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CN221041455U (zh) 一种增大过流的电芯电极导通结构
WO2022239525A1 (ja) 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