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976173A - 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976173A CN118976173A CN202411049747.6A CN202411049747A CN118976173A CN 118976173 A CN118976173 A CN 118976173A CN 202411049747 A CN202411049747 A CN 202411049747A CN 118976173 A CN118976173 A CN 1189761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channel
- reamer
- driven gear
- ream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78—Apparatus for destroying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78—Apparatus for destroying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 A61M2005/3282—Apparatus for destroying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using mechanical means, e.g. mi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毁形器械领域,具体是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包括压缩机构、推杆机构和铰刀机构;压缩机构设置有滑动通道、容纳通道和多个压缩组件,滑动通道和容纳通道相通,容纳通道被限制在多个压缩组件之间;铰刀机构设置有刚性壳体和多个铰刀,其中,刚性壳体的内部设置破碎腔,破碎腔的内壁被构造为多个限位面;处于第二状态的容纳通道被多个压缩组件限制为条状通道;条状通道与破碎腔相通,推杆机构的推杆的活动路径被限制在条状通道和破碎腔之间。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将现有技术的通过独立的固定装置固定输液针头的思路,转变为设置一个可以限制输液针头的区域,到达了输液针头相对于铰刀机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毁形器械领域,具体是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名称为一种毁形锐器桶,申请号为201520065202.4的专利文献;在该专利文献中,具体的通过安装刀片的刀片架、输液皮条固定槽、锐器固定槽等结构,达到了对锐器(实质为输液针头)与输液皮条(实质为输液软管)切割分离、并分别进行回收的功能。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并没有对锐器本身进行毁形操作,其实质原因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其刀片仅能切断锐器与输液皮条的连接处,而不能采用其刀片对锐器进行毁形。
因此,如何实现对输液器的输液针头进行毁形,成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如何实现对输液器的输液针头进行毁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包括压缩机构、推杆机构和铰刀机构;
所述压缩机构设置有滑动通道、容纳通道和多个压缩组件,所述滑动通道和所述容纳通道相通,所述容纳通道被限制在多个所述压缩组件之间;
所述铰刀机构设置有刚性壳体和多个铰刀,其中,所述刚性壳体的内部设置破碎腔,所述破碎腔的内壁被构造为多个限位面,任一个所述限位面的轮廓分别为参考锥面的一部分,相邻的两个限位面之间被配置为预设角度,多个所述铰刀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破碎腔内;
所述容纳通道具有容量最大的第一状态和容量最小的第二状态,多个所述压缩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容纳通道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变,其中,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容纳通道被多个所述压缩组件限制为条状通道;
所述条状通道与所述破碎腔相通,所述推杆机构的推杆的活动路径被限制在所述条状通道和所述破碎腔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壳体设置有与所述条状通道相通的第一口部、用于排出破碎后的碎片的第二口部和用于被多个所述铰刀插入的第三口部;
所述第一口部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口部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相互垂直;
所述第二口部和所述第三口部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所述第三口部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一口部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铰刀的数量被配置为4个;
任一个所述铰刀分别被设置为圆柱状或圆锥台状,其中,所有的所述铰刀的轴心线被配置为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铰刀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进一步的,所述铰刀机构还包括齿轮机构和传动轴机构;
所述齿轮机构被构造为具有4个用于输出动能的从动齿轮,4个所述从动齿轮被配置为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齿轮之间留有间距,其中,相邻的两个齿轮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所述传动轴机构设置有4个传动轴,4个所述传动轴的轴心线被设置为同轴,且4个所述传动轴共同被设置为套筒结构;
任一个所述铰刀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同轴连接,任一个所述铰刀与所述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传动轴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机构还包括齿轮架和主动齿轮;
所述齿轮架设置有第一安装段、第二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所述第一安装段和所述第三安装段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段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段和所述第三安装段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段;
将4个所述从动齿轮按照轴心线的排列顺序分别定义为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
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被配置为第一组,在同一个所述齿轮架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段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段上,一个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段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从动齿轮被配置为第二组,在同一个所述齿轮架上,所述第三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段上,所述第四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段上,一个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段上,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任一个所述从动齿轮与对应的所述齿轮架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贯通所述从动齿轮和所述齿轮架的定位通道,其中任一个所述传动轴的其中一端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定位通道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和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有固定部和升降部,所述升降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呈可升降状态;
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齿轮架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器;
所述变速器被配置为齿轮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具有用于接收动能的输入端和两个用于输出动能的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输出端形成传动结构;
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连接于所述输入端;
任一个所述输出端分别用于连接其中一个所述主动齿轮。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组件的数量为4个;
任一个所述压缩组件分别设置有压板和电机;
其中两个所述压缩组件的所述压板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所述容纳通道的上部和下部,其余两个所述压缩组件的所述压板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分别为所述容纳通道的左部和右部。
进一步的,所述推杆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滚珠丝杠机构和传动齿轮组;
所述传动齿轮组设置有电机齿轮和丝杠齿轮,其中,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电机齿轮同轴连接,所述丝杠齿轮和所述滚珠丝杠机构的丝杠同轴连接;
所述滚珠丝杠机构的滚珠与所述推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通道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被限制在30度至60度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将现有技术的通过独立的固定装置固定输液针头的思路,转变为设置一个可以限制输液针头的区域,到达了输液针头相对于铰刀机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效果;
通过设置压缩组件,改变了输液器实际占据的空间,换个角度来说,输液器通过压缩组件被限制在了条状通道内,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设置的推杆机构的推杆,将被限制在条状通道内的输液器推动至破碎腔内,解决了‘如何将输液器设置在前述的多个铰刀和多个限位面之间’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的其中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铰刀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铰刀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铰刀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铰刀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铰刀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压缩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压缩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压缩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推杆机构的其中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用于解决如何实现对输液器的输液针头进行毁形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参见图1至图11,本实施例的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以下简称回收装置),包括压缩机构1、推杆机构2和铰刀机构3;
压缩机构1设置有滑动通道110、容纳通道111和多个压缩组件120,滑动通道110和容纳通道111相通,容纳通道111被限制在多个压缩组件120之间;
铰刀机构3设置有刚性壳体311和多个铰刀312,其中,刚性壳体311的内部设置破碎腔313,破碎器的内壁被构造为多个限位面314,任一个限位面314的轮廓分别为参考锥面的一部分,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之间被配置为预设角度,多个铰刀312可活动的设置在破碎腔313内;
容纳通道111具有容量最大的第一状态和容量最小的第二状态,多个压缩组件120用于控制容纳通道11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变,其中,处于第二状态的容纳通道111被多个压缩组件120限制为条状通道;
条状通道与破碎腔313相通,推杆机构2的推杆210的活动路径被限制在条状通道和破碎腔313之间。
输液器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输液器在临床中与输液瓶或输液袋共同使用,其余这里不再赘述。
在现有技术中,输液器的输液针头若是想要被毁形,通常是医护人员采用专用的剪钳,手动操作并截断输液器,从而达到对输液针头的毁形目的;然而,采用剪钳的方式对输液器进行毁形操作,医护人员不得不将手部与输液针头进行接触,在某些意外的情况下,增加了输液针头刺入医护人员的手部的风险;
在一些已知的现有技术中,例如针对针筒的毁形装置或针对输液器的毁形装置等,提供了可以自动的对输液针头进行毁形工作,但是,任然需要医护人员的手部与输液针头进行接触,并且医护人员需要将输液针头插入到毁形装置的制定位置处,才能够实现毁形;换个角度来说,输液针头刺入医护人员的手部的风险任然没有被消除。
所以,本实施例的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其设计目的之一是:采用自动的方式对输液针头进行毁形,其设计目的之二是:减少医护人员与输液针头的接触。
在针对上述设计目的进行设计时,其实际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难题是:输液针头与铰刀机构3如何进行定位,使得相对固定状态的输液针头能够被铰刀机构3进行毁形操作。
本实施例中,针对上述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具体的采用了在铰刀机构3的内部设置有多个限位面314的技术方案;
具体的说,参见图3至图6,破碎腔313的内壁被构造为多个限位面314,每一个限位面314的轮廓分别为参考锥面的一部分;换个角度来说,每一个限位面314按照平面展开之后的轮廓呈现为扇形轮廓、或圆环状轮廓的其中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利用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所在的锥面的角度不同,可以自然的形成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之间的预设角度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参考锥面是一个假设存在的锥面,参考锥面作为一种参照物,用于描述限位面314的形状或轮廓;换个角度来说,限位面314仅仅是参考锥面的一部分,例如,在一个圆锥的锥面上,在锥底和锥尖之间设置一个横截面,该横截面与圆锥的轴心线相切,此时,位于横截面与锥底之间的锥台状的圆周表面的形状或轮廓,即为限位面314的轮廓。
应当理解的是,预设角度应当被理解为:任一个限位面314分别与同一个参考截面的轮廓相交处形成两条直线,将该直线定义为边线,在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中,第一个限位面314的边线与第二个限位面314的边线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参照图6中的A处),即是预设角度;进一步的,从输液针头接触至限位面314的方向来说,预设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270度。
在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形成预设角度的同时,铰刀机构3的多个铰刀312被设置在破碎腔313内,多个铰刀312的设方式匹配于多个限位面314的设置方式;具体的说,当多个铰刀312被设置在破碎腔313内时,任一个铰刀312与对应的其中一个限位面314之间的间隙被配置为相同或近似相同;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铰刀机构3的多个铰刀312与多个限位面314之间的间隙,实际成为了限制输液针头的位置;换个角度来说,当输液针头被设置在多个铰刀312与多个限位面314之间的间隙内时,输液针头已经相对于多个铰刀312形成了定位。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任一个限位面314的边线的长度可以被配置为如下两种:
第一种,任一个限位面314的边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输液针头的长度;
在第一种设置中,输液针头实际被容纳在其中一个限位面314与其中一个铰刀312之间,或者,输液针头实际被容纳在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与对应的相邻的两个铰刀312之间,通过铰刀312与限位面314之间的夹紧力,使得铰刀312切断输液针头,达到对输液针头的毁形的目的;
第二种,任一个限位面314的边线的长度,小于输液针头的长度;
在第二种设置中,输液针头实际被容纳在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与对应的相邻的两个铰刀312之间,通过铰刀312与限位面314之间的夹紧力,使得铰刀312切断输液针头,达到对输液针头的毁形的目的。
应当理解的是,如果输液针头仅被限制在其中一个限位面314与其中一个铰刀312之间,那么输液针头仅仅受到铰刀312对其自身施加的压力和来自于限位面314的反作用力,在铰刀312实际切断输液针头之前,输液针头本身不发生形变;
应当理解的是,如果输液针头被限制在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与对应的相邻的两个铰刀312之间,那么输液针头首先接收到铰刀312的对其自身的压力和来自于限位面314的反作用力时,受到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的预设角度影响,输液针头将以相邻的两个限位面314的相交处为中心发生弯折,然后,在通过铰刀312的压力和限位面314的反作用力达到切断输液针头的效果。
在已知的现有技术中,输液针头需要一个独立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才能够实现输液针头相对于毁形机构形成相对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将现有技术的通过独立的固定装置固定输液针头的思路,转变为设置一个可以限制输液针头的区域,到达了输液针头相对于铰刀机构3(毁形机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效果;换个角度来说,医护人员不再需要将手部接触到输液针头、以及不再需要操作输液针头安装到现有技术中的独立的固定装置处,从而在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手部与输液针头的接触动作的同时,减少或避免了输液针头刺伤医护人员的手部现象发生。
进一步的,在前述的所有内容基础上,形成了第二个技术难题:如何将输液器设置在前述的多个铰刀312和多个限位面314之间。
本实施例中,针对上述的第二个技术难题,具体的采用了压缩机构1和推杆机构2的技术方案;
具体的,参见图1、图2、图8至图10,压缩机构1设置有相通的滑动通道110和容纳通道111,输液器可以被投入到滑动通道110内,在重力的作用下,输液器沿着滑动通道110滑动至容纳通道111内;
以及,压缩机构1的多个压缩组件120可以限制容纳通道111的容量状态;在容纳通道111处于第一状态时,容纳通道111的容量处于最大容量,此时可以将输液器通过滑动通道110投入至容纳通道111内;
在输液器到达容纳通道111内之后,医护人员操作压缩机构1,使得压缩机构1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其中,在容纳通道111处于第二状态时,容纳通道111的容量处于最小容量,最小容量的容纳通道111实际为条状通道;在此过程中,输液器被压缩机构1的多个压缩组件120进行挤压,从而被挤压之后的输液器被限制在条状通道内,此时,可以通过推杆机构2的推杆210推动被限制在条状通道内的输液器,逐渐的或周期性的移动,使得条状通道内的输液器,逐渐的由条状通道进入到铰刀机构3的破碎腔313内,使得输液器逐渐的或间断式的被设置在多个铰刀312和多个限位面314之间。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压缩组件,改变了输液器实际占据的空间,换个角度来说,输液器通过压缩组件被限制在了条状通道内,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设置的推杆机构的推杆,将被限制在条状通道内的输液器推动至破碎腔内,解决了‘如何将输液器设置在前述的多个铰刀312和多个限位面314之间’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设置方式中,医护人员将输液器整体投入到压缩机构1的滑动通道110内,减少或避免医护人员的手部接触到输液针头的现象,例如,医护人员可以采用夹钳夹住输液器,并将输液器投入到滑动通道110内;
输液器从滑动通道110滑动至容纳通道111内之后,压缩机构1的多个压缩组件120将输液器进行挤压,使得输液器实际占据的空间被限制在条状通道内,输液器的实际占据的空间变小,从而在推杆机构2推动输液器时,输液器的活动路径被限制在了条状通道与破碎腔313之间;
推杆机构2的推杆210做出的推动输液器的动作,可以是连续而缓慢的动作,也可以是周期性而缓慢的动作,这是因为,铰刀机构3的破碎腔313的容量有限,不能够将输液器一次性的完全设置在破碎腔313内。
应当理解的是,压缩机构1、推杆机构2和铰刀机构3分别被控制器控制,控制器可以采用PLC或单片机,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在后述内容中,具体的提供了压缩机构1、推杆机构2和铰刀机构3的具体结构,这里暂且不提。
应当理解的是,被推杆210推动的输液器,其输液针头相对于破碎腔313具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输液针头的轮廓位于破碎腔313的轮廓外部,从而,多个限位面314与多个铰刀312分别无法接触到输液针头,此时不能将输液针头切断;
第二种状态是:输液针头的一部分轮廓位于破碎腔313的轮廓内部,输液针头的其余的轮廓位于破碎腔313的轮廓外部,从而,至少一个限位面314与至少一个铰刀312可以接触到位于破碎腔313内的输液针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位于破碎腔313内的输液针头相对于位于破碎腔313外的输液针头,将被至少一个铰刀312的压紧力作用而形成弯折,被弯折的输液针头受到至少一个铰刀312的作用力和至少一个限位面314的反作用力而被切断;
第三种状态是:输液针头的轮廓位于破碎腔313的轮廓内部,从而,限位面314与铰刀312可以切断输液针头,具体请参照前述的边线长度被配置为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相关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铰刀312除了可以切断输液针头之外,还能够切断输液软管;以及,输液针头通常包括金属针和塑料柄座,铰刀312可以分别切断金属针和塑料柄座。
进一步的,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的回收装置,刚性壳体311设置有与条状通道相通的第一口部321、用于排出破碎后的碎片的第二口部322和用于被多个铰刀312插入的第三口部323;
第一口部321的开口方向和第二口部322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相互垂直;
第二口部322和第三口部323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第三口部323的开口方向和第一口部321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相互垂直。
其中,刚性壳体311上的第一口部321与压缩机构1的条状通道相通,可以使得条状通道内的输液器通过第一口部321进入到铰刀机构3的破碎腔313内;
具体的,第一口部321的截面轮廓与条状通道的截面轮廓,被配置为相同;或者,第一口部321的截面轮廓被配置为大于条状通道的截面轮廓;在这两种配置中,推杆210可以从条状通道进入到第一口部321,然后进入到破碎腔313内,这使得被推杆210推动的输液器可以从条状通道进入到第一口部321,然后再进入到破碎腔313内;在后述的第二口部322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竖直方向的情况下,此处的第一口部321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水平方向。
以及,第二口部322用于排放被破碎之后的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优选的,第二口部322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竖直方向,且第二口部322的开口位置位于刚性壳体311的竖直方向的底部,从而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二口部322掉落至刚性壳体311的外部。
第三口部323用于铰刀312的插入,换个角度来说,多个铰刀312的活动路径被限制在第三口部323和破碎腔313之间;优选的,在第二口部322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竖直方向的情况下,第三口部323的开口方向同样被配置为竖直方向,但是,第三口部323的开口方向向上,第二口部322的开口方向向下。
进一步的,参见图3或图4,本实施例中的回收装置,铰刀312的数量被配置为4个;
任一个铰刀312分别被设置为圆柱状或圆锥台状,其中,所有的铰刀312的轴心线被配置为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铰刀312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本实施例中,铰刀312整体优选的被配置为圆锥台状,其具体结构是,铰刀312的轴心线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锥底、第二锥底,第一锥底和第二锥底的形状分别为圆环状,沿着竖直方向,第一锥底位于铰刀312的底部,第二锥底位于铰刀312的顶部,第一锥底的直径小于第二锥底的直径,沿着铰刀312的径向,第一锥底和第二锥底之间形成了锥面或锥面的一部分;在锥面上设置有多个刃部,每一个刃部的切削方向被配置为铰刀312的圆周方向。
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铰刀312中,第一个铰刀312若被配置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第二个铰刀312被配置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与之对应的是,若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一个铰刀312的刃部被配置为沿着顺时针方向做出切削动作,则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二个铰刀312的刃部被配置为沿着逆时针方向做出切削动作,换句话说,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一个铰刀312的刃部的刃口的延伸方向,与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二个铰刀312的刃部的刃口的延伸方向,二者相反。
本实施例中,铰刀312还被可以被配置为圆柱状;但是,圆柱状的铰刀312与前述的破碎腔313的限位面314之间,将产生比较大的间隙,可能造成输液器的碎块会碎片在圆柱状的铰刀312与限位面314之间产生堆积。
本实施例中,4个铰刀312被配置为同轴、且沿着同一个轴心线顺序设置,其中,沿着竖直方向,位于下方的铰刀312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位于上方的铰刀312的最小直径,从而,4个铰刀312整体上组成了上方的直径比较大、下方的直径比较小的铰刀312组合机构。
本实施例中,4个铰刀312被配置为同时沿着竖直方向做出升降动作、且4个铰刀312被配置为同时做出顺时针和/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动作;具体的升降动作的内容和转动动作的内容请参照后述内容,这里暂且不提;
4个铰刀312的升降动作的路径中具有上止点和下止点,其中,当4个铰刀312位于上止点时,4个铰刀312分别与破碎腔313的限位面314之间的间隙处于最大间隙,此时,推杆机构2的推杆210可以将位于条状通道内的输液器向破碎腔313内推动,从输液器的角度来说,一部分的输液器被推动至破碎腔313内,然后,4个铰刀312同时做出下降动作,使得4个铰刀312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的过程中,4个铰刀312与破碎腔313的限位面314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至少一个铰刀312接触到位于破碎腔313内的输液器,从而形成对输液器的切割;
沿着竖直方向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将4个铰刀312分别定义为第一铰刀312、第二铰刀312、第三铰刀312和第四铰刀312,其中,第一铰刀312的直径最小,第四铰刀312的直径最大;在4个铰刀312对位于破碎腔313内的输液器进行切削的过程中,第四铰刀312和第三铰刀312由于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对于破碎腔313内的输液器形成了类似于剪刀的剪切动作或类似钳子的剪切动作,避免出现了沿着单一方向转动(假设的,第四铰刀312和第三铰刀312共同被配置为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可能形成的‘铰刀312推动输液器、但不能形成切削输液器’的负面效果,提高了切削输液器的效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四铰刀312和第三铰刀312位于竖直方向的上部,从而第四铰刀312和第三铰刀312首先对位于破碎腔313内的输液器进行切削,在有些情况下,位于破碎腔313内的输液器可能到达破碎腔313的竖直方向的下部,此时,可以通过第二铰刀312和第一铰刀312对位于竖直方向下部的输液器进行切削,第二铰刀312和第一铰刀312的运动方式和取得的技术效果,与第四铰刀312和第三铰刀312的运动方式和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刃部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例如:剪刀的刃口结构,钳子的刃口结构或工业破碎机中的破碎器的刃口结构,优选的,刃部被配置为呈三角锥状的结构,三角锥的其中一边作为切削刃使用,或者,刃部被配置为横截面近似为三角形或三条曲线组成的三边形的条状,沿着铰刀312的圆周方向,刃部的其中一端的横截面面积比较小(近似为一个点),刃部的其中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比较大,刃部的其中一条边作为切削刃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在刃部被配置三角锥状的结构,或者被配置为横截面近似为三角形或三条曲线组成的三边形的条状时,每一个铰刀31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刃部,且相邻的刃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的间隙;位于相邻的刃部之间的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在4个铰刀312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的运动过程中,通过4个铰刀312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而形成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与4个铰刀312分离,然后,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向下的在破碎腔313内运动,直至通过前述的第二口部322从破碎腔313的内部排出至破碎腔313的外部。
进一步的,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回收装置,铰刀机构3还包括齿轮机构330和传动轴机构340;
齿轮机构330被构造为具有4个用于输出动能的从动齿轮331,4个从动齿轮331被配置为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齿轮之间留有间距,其中,相邻的两个齿轮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传动轴机构340设置有4个传动轴341,4个传动轴341的轴心线被设置为同轴,且4个传动轴341共同被设置为套筒结构;
任一个铰刀312分别与其中一个传动轴341同轴连接,任一个铰刀312与传动轴341的连接位置位于传动轴341的端部。
其中,任一个从动齿轮331分别与其中一个传动轴341同轴连接,使得从动齿轮331转动时,可以带动与该从动齿轮331连接的传动轴341同时转动;应当理解的是,从动齿轮331与传动轴341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定位销连接等。
在4个从动齿轮33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从动齿轮33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该间距大小可以根据传动轴341与从动齿轮331的连接方式而确定,只要二者的连接位置能够裸露在相邻的两个从动齿轮331的外部,能够被人的视线观察到、且能够被简单工具(例如焊枪)接触即可;
4个从动齿轮331的轴心线与前述的4个铰刀312的轴心线被配置为同轴,同理,4个传动轴341的轴心线与前述的4个铰刀312的轴心线被配置为同轴;在此基础上,将4个从动齿轮331沿着竖直方向由上至下分别定义为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其中,第一从动齿轮与4个铰刀312的间距最长,第四从动齿轮与4个铰刀312的间距最短,与之对应的是,将连接于第一个从动齿轮331的传动轴341定义为第一传动轴,将连接于第二个从动齿轮331的传动轴341定义为第二传动轴,将连接于第三个从动齿轮331的传动轴341定义为第三传动轴,将连接于第四个从动齿轮331的传动轴341定义为第四传动轴,第一传动轴的长度大于第二传动轴的长度,第二传动轴的长度大于第三传动轴的长度,第三传动轴的长度大于第四传动轴的长度;
4个传动轴341被配置为同轴、且4个传动轴341被配置为套筒结构,且相邻的两个传动轴341之间被配置为间隙配合,具体的说,第一传动轴被第二传动轴套设,第二传动轴被第三传动轴套设,第三传动轴被第四传动轴套设,从而,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一铰刀312,第二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二铰刀312,第三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三传动轴和第三铰刀312,第四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连接轴第四传动轴和第四铰刀312;
当第一从动齿轮转动时,第一从动齿轮驱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一铰刀312转动,同理,第二从动齿轮驱动第二传动轴和第二铰刀312转动,第三从动齿轮驱动第三传动轴和第三铰刀312转动,第四从动齿轮驱动第四传动轴和第四铰刀312转动;
当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时,第一铰刀312和第二铰刀312的转动方向相反,同理,当第三从动齿轮的转动方向和第四从动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时,第三铰刀312和第四铰刀312的转动方向相反。
应当理解的是,传动轴341与铰刀312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或定位销连接等。
进一步的,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回收装置,齿轮机构330还包括齿轮架332和主动齿轮333;
齿轮架332设置有第一安装段、第二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第一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位于第二安装段的同一侧,第一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段;
将4个从动齿轮331按照轴心线的排列顺序分别定义为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
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被配置为第一组,在同一个齿轮架332上,第一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一安装段上,第二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三安装段上,一个主动齿轮333设置在第二安装段上,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主动齿轮333啮合;
第三从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被配置为第二组,在同一个齿轮架332上,第三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一安装段上,第四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三安装段上,一个主动齿轮333设置在第二安装段上,第三从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分别与主动齿轮333啮合;
任一个从动齿轮331与对应的齿轮架332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贯通从动齿轮331和齿轮架332的定位通道,其中任一个传动轴341的其中一端设置在其中一个定位通道内。
前述的4个从动齿轮331被分为两组,与之对应的是,第一个齿轮架332上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个齿轮架332上设置有第三从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
在任一个齿轮架332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个主动齿轮333,每一个齿轮架332上的主动齿轮333分别与两个从动齿轮331啮合,其中,两个从动齿轮331被配置为同轴,主动齿轮333的轴心线分别垂直于两个从动齿轮331的轴心线,从而,在主动齿轮333发生转动时,其中一个从动齿轮331被主动齿轮333驱动而产生顺时针转动,其中另一个从动齿轮331被主动齿轮333驱动而产生逆时针转动,从而,在同一个齿轮架332上的两个从动齿轮331分别通过主动齿轮333形成了方向相反的转动,进而,两个从动齿轮331分别通过传动轴341带动两个铰刀312形成了方向相反的转动。
在任一个齿轮架332上,两个从动齿轮331被设置在齿轮架332的第一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主动齿轮333被设置在齿轮架332的第二安装段,由于第一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分别与第二安装段形成相互垂直的连接结构,从而,两个从动齿轮331分别与主动齿轮333形成了轴心线相互垂直的位置结构,其中,两个主动齿轮333的轴心线分别垂直于第一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主动齿轮333的轴心线分别垂直于第二安装段。
在前述内容中已经提及,传动轴341的数量是4个;设置有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齿轮架332上,设置有用于被至少一个传动轴341穿透的通孔,与之对应的是,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应当分别设置有用于被至少一个传动轴341穿透的通孔,从而,从动齿轮331的通孔和齿轮架332的通孔共同的构成了前述的定位通道。
至少一个传动轴341能够分别穿都齿轮架332的其中一个通孔和两个从动齿轮331上的其中一个通孔、且与另外的一个从动齿轮331连接;具体的,从4个传动轴341和两个齿轮架332、4个从动齿轮331的整体来看,第一传动轴应当分别穿透两个齿轮架332和其余三个从动齿轮331,然后,第一传动轴与第一从动齿轮连接;第二传动轴应当分别穿透两个齿轮架332和其余两个从动齿轮331,然后,第二传动轴与第二从动齿轮连接;第三传动轴应当穿透其中一个从动齿轮331和其中一个齿轮架332,然后第三传动轴与第三从动齿轮连接;第四传动轴应当穿透其中一个齿轮架332,然后与第四从动齿轮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任一个从动齿轮331与齿轮架332之间被配置为转动副,从动齿轮331与齿轮架332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从而在齿轮架332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从动齿轮331可以处于相对转动的状态,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
应当理解的是,主动齿轮333与齿轮架332的连接方式,与前述的从动齿轮331与齿轮架332的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主动齿轮333和从动齿轮331被分别配置为伞齿轮,伞齿轮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若是采用焊接方式将从动齿轮331与传动轴341连接,则传动轴341的其中一端必然要插入到从动齿轮331的通孔内,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同理若是采用定位销的方式将从动齿轮331与传动轴341连接,则传动轴341的其中一端必然要插入到从动齿轮331的通孔内,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
进一步的,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回收装置,还包括支撑架350和升降机构360;
升降机构360设置有固定部361和升降部362,升降部362相对于固定部361呈可升降状态;
固定部361设置在支撑架350上,齿轮架332设置在升降部362上。
其中,升降机构360具有运动至竖直方向的顶端时的上止点和运动至竖直方向的底端是的下止点,随着升降机构360做出升降运动,连接于升降机构360的升降部362上的齿轮架332同样做出升降运动,进而,连接在齿轮架332上的从动齿轮331、主动齿轮333、连接在从动齿轮331上的传动轴341、连接在传动轴341上的铰刀312分别做出升降动作。
升降机构36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升降机构360实现;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直线电机、升降板和导向柱结构构成升降机构360,其中的升降板即为前述的升降部362。
直线电机具有电机壳体、定子、转子和电机丝杆,其中,定子和转子分别位于电机壳体内,电机丝杆可被配置为穿透转子,且电机丝杆与转子固定或可拆卸的连接;在直线电机与升降板的连接结构中,电机壳体应当与用于支撑升降机构360的支架固定连接,而电机丝杆的其中一端应当与升降板通过轴承连接,从而在定子驱动转动和电机丝杆转动的过程中,电机壳体、定子和转子相对于支架保持静止状态,而电机丝杆和升降板相对于支架保持竖直方向的运动状态,其中,电机丝杆相对于电机壳体处于转动状态时,升降板通过轴承相对于电机壳体保持不转动的转动,换句话说,升降板仅做出升降动作而不作出转动动作,具体是在具有导向柱结构的情况下导向柱能够限制升降板做出转动动作,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
应当理解的是,升降机构360的升降方向是竖直方向,而4个铰刀312的轴心线方向同样是竖直方向,因此,齿轮架332的主动齿轮333的轴心线方向为水平方向,而从动齿轮331的轴心线方向为竖直方向;在此基础上,两个齿轮架332与升降部36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安装板连接或安装框架连接,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安装板或安装框架起到了改变连接齿轮架332的方向的作用。
进一步的,参见图2或图7,本实施例的回收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370和变速器380;
变速器380被配置为齿轮变速器380,变速器380具有用于接收动能的输入端和两个用于输出动能的输出端,输入端分别与两个输出端形成传动结构;
驱动电机370的电机轴连接于输入端;
任一个输出端分别用于连接其中一个主动齿轮333。
其中,齿轮变速器380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驱动电机370通过变速器380驱动两个齿轮架332上的主动齿轮333,可以使得两个主动齿轮333通过一个驱动电机370做出转动动作,其经济成本相对低廉。
驱动电机370和变速器380设置在前述的升降机构360的升降部362上,随着升降部362的升降运动,驱动电机370和变速器380同样做出升降运动,从而驱动电机370和变速器380分别相对于前述的齿轮架332、主动齿轮333、从动齿轮331、传动轴341和铰刀312被配置为按照相同方向且相同速度的运动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在升降机构360做出升降动作的过程中,驱动电机370可以根据控制器的指令,保持对主动齿轮333的驱动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主动齿轮333与变速器380的两个输出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包括定位销连接或花键连接等。
进一步的,在前述所有内容的基础上,参见图8至图10,本实施例中的回收装置,压缩组件120的数量为4个;
任一个压缩组件120分别设置有压板121和电机122;
其中两个压缩组件120的压板121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容纳通道111的上部和下部,其余两个压缩组件120的压板121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分别为容纳通道111的左部和右部。
其中,将4个压缩组件120分别定义为第一压缩组件、第二压缩组件、第三压缩组件和第四压缩组件;
将第一压缩组件设置在前述的容纳通道111的竖直方向的上部,将第三压缩组件设置在容纳通道111的竖直方向的下部,并且,第一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和第三压缩组件的压板121被配置为平行于水平方向,第一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在其电机122的驱动下做出升降动作,以及,第三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在其电机122的驱动下做出升降动作;
将第二压缩组件和第四压缩组件分别设置在容纳通道111两侧,且第二压缩组件和第四压缩组件共同位于前述的铰刀机构3的同一侧;其中,第二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和第四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分别平行于水平方向,且第二压缩组件的压板121被其电机122驱动而做出水平方向的伸缩动作,以及,第四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在其电机122的驱动下做出水平方向的伸缩动作。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在容纳通道111处于容积最大的状态时,医护人员可以将输液器投入到容纳通道111内,输液器被第三压缩组件的压板121沿着竖直方向向上的支撑,同时,输液器被限制在了第一压缩组件、第二压缩组件、第三压缩组件和第四压缩组件之间;然后,首先驱动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三压缩组件,使得第一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做出下降动作,以及第三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做出上升动作,从而输液器被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三压缩组件沿着竖直方向挤压,使得输液器在竖直方向占据的空间减小;接着,在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三压缩组件挤压输液器之后,在驱动第二压缩组件和第四压缩组件,使得第二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做出沿着第二压缩组件至第四压缩组件的方向的水平运动,以及使得第四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做出沿着第四压缩组件至第二压缩组件的方向的水平运动,从而输液器被第二压缩组件的压板121和第四压缩组件的压板121沿着水平方向挤压,使得输液器在水平方向占据的空间减小;
当第一至第四压缩组件分别做出了挤压输液器的动作之后,4个压缩组件120的压板121之间形成了前述的条状通道。
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三压缩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被配置为如前述的铰刀机构3中的升降机构360的具体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第二压缩组件和第四压缩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普通的电机作为动力源,例如伺服电机等,且设置有齿轮组123、滚珠丝杠124等结构组成,其中,滚珠丝杠124的丝杆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与两个定位块形成可转动的连接结构,两个定位块可通过支架等相对于地面形成固定,滚珠丝杠124的滚珠与第二压缩组件的压板121或第四压缩组件的压板121连接,在电机122通过齿轮组123驱动滚珠丝杠124的丝杆的过程中,电机122的电机轴驱动齿轮组123转动,齿轮组123驱动丝杠转动,丝杆在转动过程中相对于地面不产生位移,丝杆驱动滚珠,使得滚珠相对于地面产生位移,滚珠驱动第二压缩组件或第四压缩组件的压板121,从而压板121做出水平方向的运动。
应当理解的是,滚珠丝杠124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滚珠与压板121的连接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连接方式,例如螺栓连接、定位销连接等。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压缩组件至第四压缩组件的电机122,应当分别设置在支架上,从而使得电机122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
应当理解的是,在围绕容纳通道111的支架上,应当设置有用于将输液器挤压出容纳通道111的口部;具体的说,如果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三压缩组件的压板121足够大,那么,支架不需要设置用于限制输液器位置的围板,仅通过第一压缩组件至第四压缩组件的四个压板121,即可形成用于将输液器挤压出容纳通道111的口部(如图9所示);或者,如果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三压缩组件的压板121相对比较小,那么,可以在支架上设置有围板,在围板上开设有口部(图中未出示)即可,当四个压缩组件120的压板121形成了条状通道时,条状通道与该口部相通,使得输液器可以从条状通道运动至该口部内;该口部的轮廓应当与条状通道轮廓相同且重合,或者,该口部的轮廓应当略大于条状通道的轮廓、且使得条状通道的轮廓可被目视观察到位于台口部的轮廓范围内。
进一步,在前述所有的方案基础上,参见图2或图11,本实施例的回收装置,推杆机构2还包括第二电机211、滚珠丝杠机构212和传动齿轮组213;
传动齿轮组213设置有电机齿轮和丝杠齿轮,其中,第二电机211和电机齿轮同轴连接,丝杠齿轮和滚珠丝杠机构212的丝杠同轴连接;
滚珠丝杠机构212的滚珠与推杆210连接。
其中,前述的推杆机构2的推杆210被配置为固定或可拆卸的连接于滚珠丝杠机构212的滚珠上,当第二电机211通过传动齿轮组213驱动滚珠丝杠机构212的丝杆时,滚珠相对于地面做出水平前进或后退运动,从而滚珠带动推杆210做出前进或后退运动。
此处的滚珠丝杆机构212与前述的滚珠丝杆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此处的传动齿轮组213的结构与前述的齿轮组123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此处的第二电机211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前述的内容中,滑动通道110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被限制在30度至60度之间。
具体来说,在前述的围绕容纳通道111的支架上,设置有围板112和楔形块113,通过楔形块113的斜面作为滑动通道110的底部支撑面,通过围板112作为滑动通道110的侧部支撑面;或者设置有围板112和滑动板(图中未出示),滑动板相对于水平面设置为倾斜的状态,通过滑动板的板面作为滑动通道110的底部支撑面,通过围板112作为滑动痛的侧部支撑面;
楔形块113的斜面或滑动板的板面分别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被限制在30度至60度之间,从而有利于输液器通过楔形块113的斜面或滑动板的板面滑动轴容纳通道111内。
在前述所有内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回收装置,在铰刀机构3上还设置有定位杆390,其中,定位杆390与4个铰刀312同轴设置,定位杆390的其中一端插入到其中一个铰刀312或该铰刀312的传动轴341内,定位杆390与该铰刀312或该铰刀312的传动轴341之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定位销连接;定位杆390的其中另一端被配置为与前述的第二口部322组成滑动副,其中,当4个铰刀312处于上止点时,定位杆390位于第二口部322的外部,当4个铰刀312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的过程中,定位杆390可插入至第二口部322;
一方面,定位杆390与第二口部322组成滑动副,可以在定位杆390插入到第二口部322内时,对4个铰刀312起到了竖直方向的定位作用,另一方面,在定位杆390插入到第二口部322之前,如果在破碎腔313的第二口部322处堆积有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可以通过定位杆390将第二口部322处的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挤压出第二口部322,使得输液器的碎块或碎片脱离至破碎腔313的外部。
除了前述内容之外,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铰刀机构3配置为更多或更少的铰刀312、从动齿轮331和主动齿轮333,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看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之后容易想到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构、推杆机构和铰刀机构;
所述压缩机构设置有滑动通道、容纳通道和多个压缩组件,所述滑动通道和所述容纳通道相通,所述容纳通道被限制在多个所述压缩组件之间;
所述铰刀机构设置有刚性壳体和多个铰刀,其中,所述刚性壳体的内部设置破碎腔,所述破碎腔的内壁被构造为多个限位面,任一个所述限位面的轮廓分别为参考锥面的一部分,相邻的两个限位面之间被配置为预设角度,多个所述铰刀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破碎腔内;
所述容纳通道具有容量最大的第一状态和容量最小的第二状态,多个所述压缩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容纳通道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变,其中,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所述容纳通道被多个所述压缩组件限制为条状通道;
所述条状通道与所述破碎腔相通,所述推杆机构的推杆的活动路径被限制在所述条状通道和所述破碎腔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壳体设置有与所述条状通道相通的第一口部、用于排出破碎后的碎片的第二口部和用于被多个所述铰刀插入的第三口部;
所述第一口部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二口部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相互垂直;
所述第二口部和所述第三口部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所述第三口部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一口部的开口方向被配置为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刀的数量被配置为4个;
任一个所述铰刀分别被设置为圆柱状或圆锥台状,其中,所有的所述铰刀的轴心线被配置为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铰刀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刀机构还包括齿轮机构和传动轴机构;
所述齿轮机构被构造为具有4个用于输出动能的从动齿轮,4个所述从动齿轮被配置为同轴设置,相邻的两个齿轮之间留有间距,其中,相邻的两个齿轮的转动方向被配置为互为反向;
所述传动轴机构设置有4个传动轴,4个所述传动轴的轴心线被设置为同轴,且4个所述传动轴共同被设置为套筒结构;
任一个所述铰刀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同轴连接,任一个所述铰刀与所述传动轴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传动轴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机构还包括齿轮架和主动齿轮;
所述齿轮架设置有第一安装段、第二安装段和第三安装段,所述第一安装段和所述第三安装段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段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段和所述第三安装段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段;
将4个所述从动齿轮按照轴心线的排列顺序分别定义为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
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被配置为第一组,在同一个所述齿轮架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段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段上,一个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段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从动齿轮被配置为第二组,在同一个所述齿轮架上,所述第三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段上,所述第四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段上,一个所述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段上,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从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任一个所述从动齿轮与对应的所述齿轮架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贯通所述从动齿轮和所述齿轮架的定位通道,其中任一个所述传动轴的其中一端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定位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和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有固定部和升降部,所述升降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呈可升降状态;
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齿轮架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器;
所述变速器被配置为齿轮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具有用于接收动能的输入端和两个用于输出动能的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输出端形成传动结构;
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连接于所述输入端;
任一个所述输出端分别用于连接其中一个所述主动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组件的数量为4个;
任一个所述压缩组件分别设置有压板和电机;
其中两个所述压缩组件的所述压板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所述容纳通道的上部和下部,其余两个所述压缩组件的所述压板被配置为相互平行,且分别为所述容纳通道的左部和右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滚珠丝杠机构和传动齿轮组;
所述传动齿轮组设置有电机齿轮和丝杠齿轮,其中,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电机齿轮同轴连接,所述丝杠齿轮和所述滚珠丝杠机构的丝杠同轴连接;
所述滚珠丝杠机构的滚珠与所述推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通道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被限制在30度至60度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049747.6A CN118976173A (zh) | 2024-08-01 | 2024-08-01 | 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049747.6A CN118976173A (zh) | 2024-08-01 | 2024-08-01 | 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976173A true CN118976173A (zh) | 2024-11-19 |
Family
ID=93450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049747.6A Pending CN118976173A (zh) | 2024-08-01 | 2024-08-01 | 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976173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22286A1 (ko) * | 2012-02-16 | 2013-08-22 | Kim Young Soo | 주사바늘조립체의 주사바늘 파손장치 및 그 방법 |
CN209529830U (zh) * | 2018-11-17 | 2019-10-25 | 贵州省人民医院 | 一种护理科室尖锐物品专用处理装置 |
WO2019238980A1 (en) * | 2018-06-12 | 2019-12-19 | Needlesmart Ltd | Syringe destruction |
CN110975072A (zh) * | 2019-12-25 | 2020-04-10 | 青岛龙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针筒注射器回收装置 |
US20200206436A1 (en) * | 2019-11-26 | 2020-07-02 | Guocheng Qian | Plastic injection syringe recovery and processing device |
-
2024
- 2024-08-01 CN CN202411049747.6A patent/CN11897617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22286A1 (ko) * | 2012-02-16 | 2013-08-22 | Kim Young Soo | 주사바늘조립체의 주사바늘 파손장치 및 그 방법 |
WO2019238980A1 (en) * | 2018-06-12 | 2019-12-19 | Needlesmart Ltd | Syringe destruction |
CN209529830U (zh) * | 2018-11-17 | 2019-10-25 | 贵州省人民医院 | 一种护理科室尖锐物品专用处理装置 |
US20200206436A1 (en) * | 2019-11-26 | 2020-07-02 | Guocheng Qian | Plastic injection syringe recovery and processing device |
CN110975072A (zh) * | 2019-12-25 | 2020-04-10 | 青岛龙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针筒注射器回收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792662B2 (en) | Needle puller for destroying hypodermic needles | |
CN108748303A (zh) | 一种棒状中药快速切片装置 | |
EP3549531A1 (en) | Rotary cutting tool and rotary cutting operating assembly | |
CN118976173A (zh) | 用于回收输液器的回收装置 | |
CN106889915B (zh) | 一种食物处理器 | |
CN112190323A (zh) | 一种骨科取钉器 | |
CN219616814U (zh) | 钢管切割设备 | |
CN212823059U (zh) | 一种双锯片全自动铝材切割机 | |
CN112727487B (zh) | 带旋转机构的盘形滚刀安装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顶管机 | |
CN114825184A (zh) | 一种铠材自动切裁及端部处理装置 | |
CN220007882U (zh) | 一种冬瓜刨丝装置 | |
CN112456413A (zh) | 安瓿自动开口机 | |
CN213731887U (zh) | 一种可自动下料的毛细管加工用冲切平台 | |
CN222405984U (zh) | 一种全自动超声波橡筋切带机 | |
CN116275757B (zh) | 一种led灯的焊接装置 | |
CN216706110U (zh) | 一种棒材双头切割装置 | |
CN220216845U (zh) | 一种用于钙屑制备的铣削组件 | |
CN219152974U (zh) | 一种硬质切片机 | |
CN215358705U (zh) | 一种中药提取预处理装置 | |
CN112976085A (zh) | 辅助中药材高效化生产的夹持进给组件 | |
CN112976124A (zh) | 应用于中药材深加工的高效切断机 | |
CN221018887U (zh) | 一种便携式电动裁剪工具 | |
CN208855120U (zh) | 一种可快速更换的塑料袋生产裁切装置 | |
CN205147804U (zh) | 玉米收割机变速箱打孔装置 | |
CN219987710U (zh) | 一种中药制药加工用剪切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