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884670A - 光学摄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摄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884670A
CN118884670A CN202411358968.1A CN202411358968A CN118884670A CN 118884670 A CN118884670 A CN 118884670A CN 202411358968 A CN202411358968 A CN 202411358968A CN 118884670 A CN118884670 A CN 118884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pacer element
image side
optical
satisf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3589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884670B (zh
Inventor
孟奇
吴秋霞
宋立通
励维芳
黄林
金银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135896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8846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8884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84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884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84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摄像镜头,其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间隔元件组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光学摄像镜头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为七;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满足:‑1.6<R1/D0s<‑0.95;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满足:‑1.7<R2/d1s≤‑1.1。

Description

光学摄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变化,光学摄像镜头的要求逐渐变的复杂多样化。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光学摄像镜头的表现不尽相同。
七片式光学摄像镜头已成为主流,其在手机、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前端透镜对七片式光学摄像镜头的整体成像影响较大,例如,第一透镜较为敏感,当第一透镜及其附近的间隔元件和镜筒设置不合理时,会导致光学摄像镜头的敏感性较高,MTF性能较差,影响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摄像镜头,其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间隔元件组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光学摄像镜头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为七。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满足:-1.6<R1/D0s<-0.95;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满足:-1.7<R2/d1s≤-1.1。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镜筒的物侧端面和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01满足:0.7≤(CT1+T12)/EP01<1.8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12、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1.6<(CP1+EP12)/CT2<3.2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12、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2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43.65<f2/(EP12+CP2)<-26.4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满足:1.1<R4/(D2s-d2s)<3.8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23满足:0.6<EP23/(CT3+T34)≤1.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6.3<R9/(D4m-d4m)<-0.8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与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满足:3.6≤(CT5+CT6)/CP4<103.5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3与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满足:6.35<|f4|/(CP3+T34+CP4)<50.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34满足:0.5<CT4/EP34≤2.7。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满足:-1.9<(R8×d4s)/(R7×d3m)≤-0.7。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满足:-0.6<R10/D5s≤-0.4。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六间隔元件,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与第六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6满足:3.3≤|f7|/(CT7+CP6)≤9.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六间隔元件,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满足:0.45<|R14/d6m|<1.0。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67与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56满足:1.1<f6/(EP56+T67)<1.9。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其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满足:0.3<R11/D5m≤0.9;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满足:-1.6<R12/d6s≤-0.7。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
本申请所提供的光学摄像镜头采用七片透镜,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与镜筒物侧端面的外径的比值以及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一间隔元件物侧面的内径的比值,可以对镜筒的头部尺寸进行约束,使得镜筒头部具有良好的壁厚均匀性,并且保证镜筒具有良好的内径档圆度和同轴度,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MTF性能良率;同时还可以限制第一透镜的形状,保证边缘视场在第一透镜的偏转角度处于合理范围内,有效降低光学摄像镜头的敏感性,此外,还可以控制各视场光线进入光学摄像镜头前端(即,物侧端)时的折射路径,保证光学摄像镜头照度均匀无暗角,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参数标注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5、图6、图7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或2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图11、图12、图13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或4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图17、图18、图19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或6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20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1.58,R2/d1s=-1.65时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曲线;
图21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1.58,R2/d1s=-1.65时的相对照度曲线;
图22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1.7,R2/d1s=-1.8时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
图23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1.7,R2/d1s=-1.8时的相对照度曲线;
图24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0.8,R2/d1s=-1.0时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
图25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0.8,R2/d1s=-1.0时的相对照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摄像镜头可通过例如ZEMAX、CODEV等软件和/或工具进行仿真模拟,可选地,光学摄像镜头可通过CODEV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在采用诸如上述软件和/或工具进行仿真模拟的过程中,各透镜的表面面型可以根据所用软件和/或所用工具的自带表面面型模型进行适当调整。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和/或“具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摄像镜头,光学摄像镜头可包括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可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具有间隔距离,例如空气间隔。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者负光焦度。光学摄像镜头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可为七。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凸面,像侧面可为凸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可为凹面,像侧面可为凸面或凹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摄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光阑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或者,光阑可设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摄像镜头还可包括间隔元件组,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合理使用间隔元件可以有效规避杂光风险,减少对像质的干扰,进而提高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摄像镜头还可包括镜筒,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置于镜筒内。镜筒可包括物侧端面、像侧端面、外环面和内环面,其中,镜筒的最靠近物侧的端面为镜筒的物侧端面,镜筒的最靠近像侧的端面为镜筒的像侧端面;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镜筒的最远离光轴的表面为外环面,镜筒的最靠近光轴的表面为内环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外周面可具有切边部和非切边部,并且透镜的切边部的外径可小于透镜的非切边部的外径。当透镜的外周面具有切边部时,透镜的外径通常指的是透镜的非切边部的外径。例如,透镜的物侧面的外径指的是透镜非切边部的最靠近物侧的那部分的外径,透镜的像侧面的外径指的是透镜非切边部的最靠近像侧的那部分的外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中的至少一个间隔元件的外周面可具有切边部和非切边部,并且间隔元件的切边部的外径可小于间隔元件的非切边部的外径。当间隔元件的外周面具有切边部时,间隔元件的外径通常指的是间隔元件的非切边部的外径。例如,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指的是间隔元件非切边部的最靠近物侧的那部分的外径,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指的是间隔元件非切边部的最靠近像侧的那部分的外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可满足:-1.6<R1/D0s<-0.95;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可满足:-1.7<R2/d1s≤-1.1。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与镜筒物侧端面的外径的比值以及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一间隔元件物侧面的内径的比值,可以对镜筒的头部尺寸进行约束,使得镜筒头部具有良好的壁厚均匀性,并且保证镜筒具有良好的内径档圆度和同轴度,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MTF性能良率;同时还可以限制第一透镜的形状,保证边缘视场在第一透镜的偏转角度处于合理范围内,有效降低光学摄像镜头的敏感性,此外,还可以控制各视场光线进入光学摄像镜头前端(即,物侧端)时的折射路径,保证光学摄像镜头照度均匀无暗角,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图20和图21分别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1.58,R2/d1s=-1.65时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图22和图23分别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1.7,R2/d1s=-1.8时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图24和图25分别示出了光学摄像镜头满足R1/D0s=-0.8,R2/d1s=-1.0时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和相对照度曲线。其中,图21、图23和图25示出的相对照度为RI_MTF。RI_MTF可例如在计算MTF时附带计算得到的RI,其未考虑表面反射。
结合图22、图23、图24和图25可知,当R1/D0s=-1.7,R2/d1s=-1.8时,光学摄像镜头的MTF值掉落过多,不同视场曲线集中度较差,并且相对照度曲线不平滑;当R1/D0s=-0.8,R2/d1s=-1.0时,光学摄像镜头的MTF值掉落过多,不同视场曲线集中度较差,并且相对照度曲线不平滑。然而,从图20和图21来看,当R1/D0s=-1.58,R2/d1s=-1.65时,光学摄像镜头的MTF值掉落较少,不同视场曲线相对集中,并且相对照度曲线平滑。可见,通过控制光学摄像镜头满足“-1.6<R1/D0s<-0.95,-1.7<R2/d1s≤-1.1”,可以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MTF性能良率,并且保证光学摄像镜头照度均匀无暗角,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镜筒的物侧端面和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01可满足:0.7≤(CT1+T12)/EP01<1.8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将镜筒的物侧端部在透镜受压方向的壁厚约束在合理范围内,保证镜筒的物侧端部具有良好的强度,减小镜筒的物侧端部在组立过程中的形变量,提升镜筒的组立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对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进行限制,保证第一透镜具有良好的可成型性与稳定性,例如,第一透镜具有良好的可模压成型性与稳定性,提升第一透镜的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12、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可满足:1.6<(CP1+EP12)/CT2<3.2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以及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进行约束,使得第二透镜和第一间隔元件具有良好的厚度均匀性,提升第二透镜和第一间隔元件的成型稳定性以及尺寸精度,进而有利于确保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的稳定性,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性能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12、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2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可满足:-43.65<f2/(EP12+CP2)<-26.4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将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约束在合理范围内,有效控制光学摄像镜头的象散量,并且保证第二透镜对光线的偏折角度适当,改善光学摄像镜头的轴外视场的成像质量;同时还可以对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进行限制,提高第二透镜的法兰部分(即,非有效径部分)的结构强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其中,第二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可满足:1.1<R4/(D2s-d2s)<3.8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以及第二间隔元件物侧面的内径和外径进行约束,有效降低第二透镜内反杂光的杂光强度,降低光学摄像镜头的杂光风险,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其中,第二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23可以满足:0.6<EP23/(CT3+T34)≤1.3。EP23影响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CT3影响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T34影响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矢高。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中心厚度以及像侧面矢高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对第三透镜整体形状的控制,保证第三透镜具有良好的厚度均匀性以及形状合理性,提升第三透镜的成型稳定性以及脱模稳定性,最终有利于第三透镜面型数据的稳定性,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MTF性能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四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可满足:-6.3<R9/(D4m-d4m)<-0.8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四间隔元件像侧面的内径进行约束,使得第四间隔元件有效拦截进入第五透镜的杂光;同时还可以对第四间隔元件像侧面的外径以及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进行限制,保证第五透镜整体的外径尺寸,并且增加第五透镜的法兰部分(即,非有效径部分)对杂光的反射次数,减少第五透镜产生的杂光,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四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与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可满足:3.6≤(CT5+CT6)/CP4<103.5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进行约束,在保证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利用第四间隔元件增强光学摄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降低组立对光学摄像镜头的性能的影响,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三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3与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可满足:6.35<|f4|/(CP3+T34+CP4)<50.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约束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并且对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以及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行合理分配,有利于保证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处于合理水平,提升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的可加工性以及良率,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三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34可满足:0.5<CT4/EP34≤2.7。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边缘厚度进行约束,保证第四透镜的厚薄比处于合理范围,大幅降低第四透镜出现成型熔接痕的风险,改善第四透镜的成型外观,减少光学摄像镜头的杂光,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可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三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可满足:-1.9<(R8×d4s)/(R7×d3m)≤-0.7。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四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以及第四透镜两侧的间隔元件的内径进行约束,减少第四透镜的内反杂光以及透射杂光,提高光学摄像镜头的画面纯净度,减少异常炫光,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五间隔元件,其中,第五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可满足:-0.6<R10/D5s≤-0.4。合理配置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的比值,可以使得光线按照预定路径通过第五透镜,并且保证第五间隔元件物侧面的外径处于一定范围,以便于借助镜筒的内壁面在第五透镜受压时进行辅助承靠,减少第五透镜的组立形变,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组立稳定性以及组立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六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与第六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6可满足:3.3≤|f7|/(CT7+CP6)≤9.5。通过控制上述条件式,可以对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以及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进行约束,提升第七透镜的成型可行性,并且优化光学摄像镜头的像差水平;同时还可以对第六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进行限制,保证第六间隔元件具有良好的强度,提高第七透镜的组立稳定性以及组立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六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可满足:0.45<|R14/d6m|<1.0。合理配置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的比值的绝对值,可以对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进行约束,降低第七透镜像侧面的面型PV值,提升第七透镜像侧面注塑成型后的面型精度以及面型稳定性,避免第七透镜像侧面出现面型反曲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对第六间隔元件像侧面的内径进行限制,有利于第六间隔元件对进入第七透镜的部分杂光进行拦截,减少光学摄像镜头的杂光,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五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67与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EP56可满足:1.1<f6/(EP56+T67)<1.9。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较为敏感,例如,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隔距离,这会导致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口径相差较大,从而影响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立稳定性以及组立良率。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在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对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边缘厚度以及第六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进行约束,提升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立稳定性以及组立良率,同时还有利于减少第六透镜物侧面和第七透镜物侧面的面型PV值,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MTF性能良率。需要说明的是,PV值可以是表面的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值。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五间隔元件可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可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可满足:0.3<R11/D5m≤0.9;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可满足:-1.6<R12/d6s≤-0.7。合理配置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的比值以及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的比值,可以对第六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进行约束,使得各视场光线的折射方向适当,从而实现预先设定的像高;同时还可以对第六间隔元件物侧面的内径进行限制,有效减少第六透镜的杂光,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摄像镜头可以采用七片透镜以及至少一个间隔元件。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参数,可以降低光学摄像镜头的敏感度,减少光学摄像镜头的杂光,提升光学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组立稳定性以及组立良率。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各透镜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表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可以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进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面。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摄像镜头的透镜和间隔元件的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摄像镜头。
如图2所示,光学摄像镜头可包括镜筒P0以及置于镜筒P0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可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光阑STO(未示出)可设置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之间。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E7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3为凹面,像侧面S14为凸面。在示例中,第七透镜E7的像侧还可设置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例如为滤光片,光学元件具有物侧面S15(未示出)和像侧面S16(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和第六间隔元件P6。间隔元件可阻拦成像过程中的多余光线进入至下一透镜,同时使得透镜与镜筒P0更好地承靠,增强了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稳定性。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7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1)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表面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表2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摄像镜头。
如图3所示,光学摄像镜头可包括镜筒P0以及置于镜筒P0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可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光阑STO(未示出)可设置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之间。第七透镜E7的像侧还可设置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例如为滤光片。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和第六间隔元件P6。
本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组的结构相同,即,本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1相同,非球面系数表与表2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镜筒P0和间隔元件组中的至少部分元件的结构尺寸不同。
图4示出了实施例1或2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5示出了实施例1或2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示出了实施例1或2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7示出了实施例1或2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图5、图6和图7可知,实施例1或2的光学摄像镜头可以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摄像镜头。
如图8所示,光学摄像镜头可包括镜筒P0以及置于镜筒P0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可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光阑STO(未示出)可设置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之间。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E7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3为凹面,像侧面S14为凹面。在示例中,第七透镜E7的像侧还可设置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例如为滤光片,光学元件具有物侧面S15(未示出)和像侧面S16(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和第六间隔元件P6。间隔元件可阻拦成像过程中的多余光线进入至下一透镜,同时使得透镜与镜筒P0更好地承靠,增强了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稳定性。
表3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7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表面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表4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9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摄像镜头。
如图9所示,光学摄像镜头可包括镜筒P0以及置于镜筒P0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可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光阑STO(未示出)可设置于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之间。第七透镜E7的像侧还可设置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例如为滤光片。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和第六间隔元件P6。
本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结构与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组的结构相同,即,本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3相同,非球面系数表与表4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镜筒P0和间隔元件组中的至少部分元件的结构尺寸不同。
图10示出了实施例3或4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1示出了实施例3或4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示出了实施例3或4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3示出了实施例3或4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图11、图12和图13可知,实施例3或4的光学摄像镜头可以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1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摄像镜头。
如图14所示,光学摄像镜头可包括镜筒P0以及置于镜筒P0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可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光阑STO(未示出)可设置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E7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3为凹面,像侧面S14为凸面。在示例中,第七透镜E7的像侧还可设置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例如为滤光片,光学元件具有物侧面S15(未示出)和像侧面S16(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和第六间隔元件P6。间隔元件可阻拦成像过程中的多余光线进入至下一透镜,同时使得透镜与镜筒P0更好地承靠,增强了光学摄像镜头的结构稳定性。
表5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7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6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表面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表6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5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摄像镜头。
如图15所示,光学摄像镜头可包括镜筒P0以及置于镜筒P0内的成像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成像透镜组可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和第七透镜E7。光阑STO(未示出)可设置于第二透镜E2和第三透镜E3之间。第七透镜E7的像侧还可设置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可例如为滤光片。间隔元件组可包括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和第六间隔元件P6。
本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组的结构与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组的结构相同,即,本实施例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与表5相同,非球面系数表与表6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镜筒P0和间隔元件组中的至少部分元件的结构尺寸不同。
图16示出了实施例5或6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摄像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7示出了实施例5或6的光学摄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8示出了实施例5或6的光学摄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9示出了实施例5或6的光学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6、图17、图18和图19可知,实施例5或6的光学摄像镜头可以实现良好的成像质量。
表7示出了实施例1至6中的各实施例的d1s、d2s、D2s、d3m、d4s、d4m、D4m、D5s、D5m、d6s、d6m、D0s、EP01、CP1、EP12、CP2、EP23、CP3、EP34、CP4、EP56和CP6等参数的值。其中,上述参数可按照图1所示的标注方法来测量得到,并且表7所列出参数的单位均为mm。
表7
表8示出了实施例1至6中的各实施例的条件式的值。
表8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摄像镜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7)

1.光学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成像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
间隔元件组,包括第一间隔元件,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以及
镜筒,所述成像透镜组和所述间隔元件组置于所述镜筒中;
其中,所述光学摄像镜头具有光焦度的透镜的数量为七;
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满足:-1.6<R1/D0s<-0.95;
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满足:-1.7<R2/d1s≤-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12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和所述第一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01满足:0.7≤(CT1+T12)/EP01<1.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元件和所述第二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12、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满足:1.6<(CP1+EP12)/CT2<3.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元件和所述第二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12、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43.65<f2/(EP12+CP2)<-26.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满足:1.1<R4/(D2s-d2s)<3.85。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和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23满足:0.6<EP23/(CT3+T34)≤1.3。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6.3<R9/(D4m-d4m)<-0.85。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满足:3.6≤(CT5+CT6)/CP4<103.55。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3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满足:6.35<|f4|/(CP3+T34+CP4)<50.5。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和所述第四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34满足:0.5<CT4/EP34≤2.7。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满足:-1.9<(R8×d4s)/(R7×d3m)≤-0.7。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与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满足:-0.6<R10/D5s≤-0.4。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6满足:3.3≤|f7|/(CT7+CP6)≤9.5。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满足:0.45<|R14/d6m|<1.0。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67与所述第五间隔元件和所述第六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56满足:1.1<f6/(EP56+T67)<1.9。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其中,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满足:0.3<R11/D5m≤0.9;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满足:-1.6<R12/d6s≤-0.7。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摄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以及
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
CN202411358968.1A 2024-09-27 2024-09-27 光学摄像镜头 Active CN1188846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358968.1A CN118884670B (zh) 2024-09-27 2024-09-27 光学摄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358968.1A CN118884670B (zh) 2024-09-27 2024-09-27 光学摄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84670A true CN118884670A (zh) 2024-11-01
CN118884670B CN118884670B (zh) 2025-03-21

Family

ID=93236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358968.1A Active CN118884670B (zh) 2024-09-27 2024-09-27 光学摄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88467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49698A1 (en) * 2017-08-14 2019-02-14 Ability Enterprise Co., Ltd Optical lens
CN116300004A (zh) * 2023-03-24 2023-06-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US20230244063A1 (en) * 2022-07-07 2023-08-03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ptical camera lens assembly
CN117008287A (zh) * 2022-04-28 2023-11-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7555111A (zh) * 2023-11-07 2024-02-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US20240069308A1 (en) * 2022-08-30 2024-02-29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CN118169851A (zh) * 2022-12-09 2024-06-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49698A1 (en) * 2017-08-14 2019-02-14 Ability Enterprise Co., Ltd Optical lens
CN117008287A (zh) * 2022-04-28 2023-11-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US20230244063A1 (en) * 2022-07-07 2023-08-03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ptical camera lens assembly
US20240069308A1 (en) * 2022-08-30 2024-02-29 Zhejiang Sunny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CN118169851A (zh) * 2022-12-09 2024-06-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6300004A (zh) * 2023-03-24 2023-06-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117555111A (zh) * 2023-11-07 2024-02-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84670B (zh) 2025-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1631B (zh) 成像镜头
CN119045165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7518417A (zh) 光学成像镜头组
CN119024536B (zh) 光学成像装置
CN118671924A (zh) 光学成像镜头
JP6521410B1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JP6541197B1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119087636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208790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8604991A (zh) 光学成像系统
JP2019078996A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118884670A (zh) 光学摄像镜头
JP7661588B1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221446374U (zh) 光学成像装置
CN222719756U (zh) 光学摄像镜头
CN118897380A (zh) 光学摄影镜头
CN118604983A (zh) 光学成像装置
CN219695549U (zh) 成像系统
CN221650718U (zh) 光学成像装置
CN221765825U (zh) 摄影镜头
CN218601556U (zh) 光学摄像镜头
CN218630309U (zh) 光学摄像镜头
CN21993618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0381366U (zh) 光学摄像镜头
CN119355922B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