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834368B -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834368B
CN118834368B CN202411302759.5A CN202411302759A CN118834368B CN 118834368 B CN118834368 B CN 118834368B CN 202411302759 A CN202411302759 A CN 202411302759A CN 118834368 B CN118834368 B CN 1188343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essing
reaction kettle
liquid
kettle body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3027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834368A (zh
Inventor
祝贺
侯笑天
郭宇峰
付拓昕
聂楚飞
戴卓然
于卓鑫
卢晨旭
李超
陈春东
张静华
成思程
郭继鑫
卢一菲
刘尹骏
高志栋
周家豪
刘四创
刘国倩
李欣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Huizhou Hui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LLC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angsu Shuanghui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Huizhou Hui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LLC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angsu Shuanghui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Guangdong Power Grid Huizhou Hui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LLC,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angsu Shuanghui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130275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8343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8834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34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834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34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 G01N23/0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measuring the absorption
    • G01N23/1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defects or foreign mat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06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06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 B01J19/0013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14Production of inert gas mixtures; Use of inert gases in gener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18Stationary reactors having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2Polyhydroxy compounds; Polyamines; Hydroxyamines
    • C08G18/3225Polyamines
    • C08G18/3228Polyamines acycl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4Carboxylic acids; Esters thereof with monohydroxyl compounds
    • C08G18/348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5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6Compounds of groups C08G18/42, C08G18/48, or C08G18/52
    • C08G18/6633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42
    • C08G18/6659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42 with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3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1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2Esters of acrylic or alkyl acrylic acid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3Esters of acrylic or alkyl acrylic acid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crylate or alkylacrylate ester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6Hal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 G01N23/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forming images of the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65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iron
    • C08K2003/2275Ferroso-ferric oxide (Fe3O4)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属于输电线路维护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配制预制液、注入保护气体、制备反应、注入氟化钠‑18、收集产物。采用的原料包括聚酯多元醇、2,2‑二羟甲基丙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蒸馏水、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三乙胺、乙二胺、苯甲酰三乙基胺等。本发明能够在待检测电缆段表面进行固化形成检测液固化薄膜,以便通过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对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进行纳米示踪;从而结合放射性扫描成像和X射线透视成像使XLPE电缆绝缘水树枝(微观结构)被更精准检测到并对水树枝高质量成像;确保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可靠性强。

Description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电线路维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缆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电流热效应的影响,同时受周围水分侵蚀和绝缘层氧化反应的影响,进而造成水树枝产生及进一步老化深入。水树枝的老化使电缆的绝缘性能严重下降直至失效,发生击穿后导致大规模停电,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可见,XLPE电缆水树枝老化是导致其绝缘水平下降和运行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在XLPE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检测的前提下,针对其发展形态形成水树枝成像,是目前电力电缆线路运行检修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此申请人研发了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结合扫描成像与透视成像的技术,解决电缆绝缘水树枝形态难以检测的问题。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包中采用了采集器体系;采集器体系包括发射器、射线采集器和放射素采集器;发射器设置在运载子平台上,射线采集器和放射素采集器设置在充电子平台上;当发射器、射线采集器、放射素采集器被激活后,发射器、射线采集器、放射素采集器飞行至待检测电缆段并沿待检测电缆段进行环形绕飞。环形绕飞过程中:发射器通过携带的第一激光测距雷达监控发射器上搭载的X射线发射器与射线采集器搭载的A数据接收单元以电缆为轴心始终保持设定角度;A数据接收单元以采集X射线发射器的光信号,A数据接收单元采集的X射线发射器的光信号经第一光电耦合单元处理后由第一无线信号传输器发送至信号处理单元;放射素采集器通过搭载的B数据接收单元采集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B数据接收单元采集的检测液薄膜辐射信号经第二光电耦合单元处理后由第二无线信号传输器发送至信号处理单元。
但是如何制备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以使待检测电缆段表面敷设的检测液进行固化形成检测液固化薄膜,通过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对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进行示踪,是需要一并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能够在待检测电缆段表面进行固化形成检测液固化薄膜,以便通过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对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进行纳米示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制预制液:将预设重量份的聚酯多元醇、2,2-二羟甲基丙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蒸馏水加入反应釜本体中,再将氮气充入反应釜本体,并在第一设定温度、第一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一设定时长;停止向反应釜本体注入氮气并降温至第二设定温度,将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加入反应釜本体,在第二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二设定时长;再把反应釜本体温度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加入预设重量份的三乙胺、乙二胺、苯甲酰三乙基胺,在第三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三设定时长,获得预制液;
注入保护气体:将氩气充入反应釜本体,置换反应釜本体中的气体;
制备反应:将预设量的Fe3O4加入反应釜本体,使反应釜本体内部温度处于75℃-80℃,在第四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四设定时长后持续注入氨气,继续在第五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五设定时长,停止注入氨气及搅拌,静置冷却;
注入氟化钠-18: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第六设定温度时,将预设量的氟化钠-18迅速注入反应釜本体中,在第六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六设定时长;
收集产物: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40℃以下时,收集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得到纳米示踪检测液体。
作为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优选方案,配制预制液过程中,聚酯多元醇、2,2-二羟甲基丙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蒸馏水的重量份为:
聚酯多元醇215-230份;
2,2-二羟甲基丙酸175-190份;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300份;
蒸馏水200份。
作为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优选方案,配制预制液过程中:
加入反应釜本体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三乙胺、乙二胺、苯甲酰三乙基胺重量份为: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65-70份;
三乙胺150-155份;
乙二胺95-115份;
苯甲酰三乙基胺35-40份。
作为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优选方案,制备反应过程中,加入反应釜本体的预制液和Fe3O4的质量比为5:1。
作为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优选方案,注入氟化钠-18过程中,注入反应釜本体中的预制液和氟化钠-18的质量比为100:7。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用于上述的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包括助热装置、搅拌器、支撑立杆、出液口、内冷却装置、注料口、外冷却装置、电动阀、进液口、传动装置、数控电机、进出气接口、第一升降臂、微调装置、反应釜本体、数显温控器、第二升降臂、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反应釜盖板、第一环形夹具、第二环形夹具、橡胶垫片和搅拌转轴;
所述反应釜本体放置于所述助热装置上方的槽内,所述数显温控器的探头插入所述反应釜本体底部;所述助热装置底部外壳连接有所述橡胶垫片;
所述搅拌器安装固定在所述搅拌转轴的端部;所述外冷却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和所述反应釜本体上部的所述内冷却装置相连通;所述进出气接口焊接安装在所述外冷却装置外侧;
所述反应釜盖板密闭安装在所述反应釜本体筒壁上方开口处;所述注料口和所述进液口贯穿所述反应釜盖板伸入所述反应釜本体内部;所述搅拌转轴从所述反应釜盖板的中心位置贯穿伸入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底部;
所述第一升降臂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夹具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杆上;所述第二升降臂通过第二环形夹具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杆上;
所述第一升降臂与所述第二升降臂的中部通过所述微调装置相连,所述第一升降臂的端部和所述数控电机外壳焊接;
所述传动装置通过法兰螺栓固定在所述数控电机下端部法兰盘上,所述传动装置侧壁与所述第二升降臂焊接。
作为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优选方案,还包括检测液敷设子系统,所述检测液敷设子系统包括移动敷液平台,所述移动敷液平台上设有敷液机械臂,所述敷液机械臂的末端连接有真空室;
所述敷液机械臂包括敷液夹臂、敷液夹臂螺栓、敷液开合杆、敷液推拉杆、敷液控制仓、敷液图像探距仪、第三敷液臂杆、敷液翻转轴、第二敷液臂杆、第一敷液臂杆、敷液转轴支架、敷液转动轴、敷液旋转底座、敷液固定法兰和敷液法兰螺栓;
所述敷液开合杆穿过所述敷液夹臂的中空槽,所述敷液开合杆通过所述敷液夹臂中部的所述敷液夹臂螺栓和所述敷液夹臂连接;
所述敷液推拉杆端部和所述敷液开合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敷液推拉杆通过螺纹套入所述敷液控制仓内的伺服推杆前端;
所述敷液夹臂的上下夹具尾端通过所述敷液控制仓和所述第三敷液臂杆的前端相连接;所述敷液图像探距仪固定在所述第三敷液臂杆上;
所述第一敷液臂杆、所述第二敷液臂杆、所述第三敷液臂杆之间通过所述敷液翻转轴组成所述敷液机械臂的主体;
所述敷液转动轴和所述敷液转轴支架连接,所述敷液转轴支架连接所述敷液旋转底座,所述敷液旋转底座下部设有所述敷液固定法兰,所述敷液固定法兰通过所述敷液法兰螺栓固定在所述移动敷液平台。
作为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优选方案,所述真空室分为上下两部件,上下两部件闭合状态时,安装在所述真空室上下两部件外沿的橡胶密封条闭合成密封圈;
所述真空室两端圆锥段设有九个接管口,九个所述接管口熔接在所述真空室两端圆锥段上,每个所述接管口端再通过螺纹连接有输送软管及预设功能的阀门。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预设重量份的聚酯多元醇、2,2-二羟甲基丙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蒸馏水加入反应釜本体中,再将氮气充入反应釜本体,并在第一设定温度、第一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一设定时长;停止向反应釜本体注入氮气并降温至第二设定温度,将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加入反应釜本体,在第二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二设定时长;再把反应釜本体温度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加入预设重量份的三乙胺、乙二胺、苯甲酰三乙基胺,在第三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三设定时长,获得预制液;将氩气充入反应釜本体,置换反应釜本体中的气体;将预设量的Fe3O4加入反应釜本体,使反应釜本体内部温度处于75℃-80℃,在第四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四设定时长后持续注入氨气,继续在第五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五设定时长,停止注入氨气及搅拌,静置冷却;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第六设定温度时,将预设量的氟化钠-18迅速注入反应釜本体中,在第六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六设定时长;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40℃以下时,收集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得到纳米示踪检测液体。本发明能够在待检测电缆段表面进行固化形成检测液固化薄膜,以便通过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对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进行纳米示踪;从而结合放射性扫描成像和X射线透视成像使XLPE电缆绝缘水树枝(微观结构)被更精准检测到并对水树枝高质量成像;确保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可靠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移动采集平台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发射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射线采集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放射素采集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中心控制子系统示意图;
图6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整体原理图;
图7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采集数据信号原理图;
图8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采集器控制电路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移动敷液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中检测液敷设子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移动采集平台;2、信号处理单元;3、图像处理单元;4、运载子平台;5、充电子平台;6、发射器;7、射线采集器;8、放射素采集器;9、第一激光测距雷达;10、X射线发射器;11、A数据接收单元;12、第一光电耦合单元;13、第一无线信号传输器;14、B数据接收单元;15、第二光电耦合单元;16、第二无线信号传输器;17、第二激光测距雷达;18、第三激光测距雷达;19、第一无刷电机;20、第一正反桨;21、第一电机支撑架;22、第一机架;23、第一飞行控制板;24、第一电池;25、第一控速器;26、第一支柱;27、第二无刷电机;28、第二正反桨;29、第二电机支撑架;30、第二机架;31、第二飞行控制板;32、第二电池;33、第二控速器;34、第二支柱;35、第三无刷电机;36、第三正反桨;37、第三电机支撑架;38、第三机架;39、第三飞行控制板;40、第三电池;41、第三控速器;42、第三支柱;43、固化机械臂;44、固化光圈;45、紫外线灯带;46、固化夹臂;47、固化夹臂螺栓;48、固化开合杆;49、固化推拉杆;50、固化控制仓;51、固化图像探距仪;52、第三固化臂杆;53、固化翻转轴;54、第二固化臂杆;55、第一固化臂杆;56、固化转轴支架;57、固化转动轴;58、固化旋转底座;59、固化固定法兰;60、固化法兰螺栓;61、助热装置;62、搅拌器;63、支撑立杆;64、出液口;65、内冷却装置;66、注料口;67、外冷却装置;68、电动阀;69、进液口;70、传动装置;71、数控电机;72、进出气接口;73、第一升降臂;74、微调装置;75、反应釜本体;76、数显温控器;77、第二升降臂;78、第一连接管;79、第二连接管;80、反应釜盖板;81、第一环形夹具;82、第二环形夹具;83、橡胶垫片;84、搅拌转轴;85、移动敷液平台;86、真空室;87、敷液夹臂;88、敷液夹臂螺栓;89、敷液开合杆;90、敷液推拉杆;91、敷液控制仓;92、敷液图像探距仪;93、第三敷液臂杆;94、敷液翻转轴;95、第二敷液臂杆;96、第一敷液臂杆;97、敷液转轴支架;98、敷液转动轴;99、敷液旋转底座;100、敷液固定法兰;101、敷液法兰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包括移动采集平台1、采集器体系、信号处理单元2和图像处理单元3;移动采集平台1包括运载子平台4和充电子平台5;采集器体系包括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和放射素采集器8;
其中,发射器6设置在运载子平台4上,射线采集器7和放射素采集器8设置在充电子平台5上;当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被激活后,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飞行至待检测电缆段并沿待检测电缆段进行环形绕飞,环形绕飞过程中:
其中,发射器6通过携带的第一激光测距雷达9监控发射器6上搭载的X射线发射器10与射线采集器7搭载的A数据接收单元11以电缆为轴心始终保持设定角度180°;A数据接收单元11以采集X射线发射器10的光信号,A数据接收单元11采集的X射线发射器10的光信号经第一光电耦合单元12处理后由第一无线信号传输器13发送至信号处理单元2;
其中,放射素采集器8通过搭载的B数据接收单元14采集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B数据接收单元14采集的检测液薄膜辐射信号经第二光电耦合单元15处理后由第二无线信号传输器16发送至信号处理单元2;
其中,信号处理单元2将射线采集器7和放射素采集器8的数据融合于同一坐标空间中并打包至图像处理单元3;图像处理单元3对射线采集器7采集的X射线发射器10的光信号校准以修正X射线能量偏移后形成第一图像数据;图像处理单元3对放射素采集器8采集的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进行校正后形成第二图像数据;将第一图像数据和第二图像数据融合形成电缆绝缘层的微观结构三维成像。
参见图2,相关技术中,发射器6包括第一无刷电机19、第一正反桨20、第一电机支撑架21、第一机架22、第一飞行控制板23、第一电池24、第一控速器25和第一支柱26;第一正反桨20的中心转轴连接第一无刷电机19,第一无刷电机19连接第一电机支撑架21;第一电机支撑架21连接第一机架22;第一飞行控制板23、第一电池24、第一控速器25、第一支柱26均连接第一机架22;A数据接收单元11连接第一支柱26;第一激光测距雷达9连接第一电机支撑架21;第一光电耦合单元12、第一无线信号传输器13均连接第一机架22。
具体的,第一无刷电机19安装在第一电机支撑架21,第一无刷电机19带动第一正反桨20运转,其中第一机架22作为发射器6的主体结构实现第一飞行控制板23、第一电池24、第一控速器25和第一支柱26的安装作用,通过第一飞行控制板23控制发射器6的飞行姿态,第一电池24对发射器6进行供电,通过第一控速器25对发射器6进行速度控制。发射器6通过携带的第一激光测距雷达9监控发射器6上搭载的X射线发射器10与射线采集器7搭载的A数据接收单元11以电缆为轴心始终保持设定角度180°。
参见图3,相关技术中,射线采集器7包括第二无刷电机27、第二正反桨28、第二电机支撑架29、第二机架30、第二飞行控制板31、第二电池32、第二控速器33和第二支柱34;第二正反桨28的中心转轴连接第二无刷电机27,第二无刷电机27连接第二电机支撑架29;第二电机支撑架29连接第二机架30;第二飞行控制板31、第二电池32、第二控速器33、第二支柱34均连接第二机架30;B数据接收单元14连接第二支柱34;第二激光测距雷达17连接第二电机支撑架29;第二光电耦合单元15、第二无线信号传输器16均连接第二机架30。
具体的,第二无刷电机27安装在第二电机支撑架29,第二无刷电机27带动第二正反桨28运转,其中第二机架30作为射线采集器7的主体结构实现第二飞行控制板31、第二电池32、第二控速器33和第二支柱34的安装作用,通过第二飞行控制板31控制射线采集器7的飞行姿态,第二电池32对发射器6进行供电,通过第二控速器33对射线采集器7进行速度控制。射线采集器7通过携带的第二激光测距雷达17监控飞行姿态,使射线采集器7和发射器6/放射素采集器8保持预设的安全间距。
参见图4,相关技术中,放射素采集器8包括第三无刷电机35、第三正反桨36、第三电机支撑架37、第三机架38、第三飞行控制板39、第三电池40、第三控速器41和第三支柱42;第三正反桨36的中心转轴连接第三无刷电机35,第三无刷电机35连接第三电机支撑架37;第三电机支撑架37连接第三机架38;第三飞行控制板39、第三电池40、第三控速器41、第三支柱42均连接第三机架38;X射线发射器10连接第三支柱42;第三激光测距雷达18连接第三电机支撑架37。
具体的,第三无刷电机35安装在第三电机支撑架37,第三无刷电机35带动第三正反桨36运转,其中第三机架38作为放射素采集器8的主体结构实现第三飞行控制板39、第三电池40、第三控速器41和第三支柱42的安装作用,通过第三飞行控制板39控制放射素采集器8的飞行姿态,第三电池40对放射素采集器8进行供电,通过第三控速器41对放射素采集器8进行速度控制。放射素采集器8通过携带的第三激光测距雷达18监控飞行姿态,使放射素采集器8和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保持预设的安全间距。
其中,采集器体系中,射线采集器7采集X射线发射器10的光信号,X射线发射器10的光信号经第一光电耦合单元12处理后由第一无线信号传输器13发送至信号处理单元2;放射素采集器8采集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经第二光电耦合单元15处理后由第二无线信号传输器16发送至信号处理单元2;信号处理单元2将射线采集器7和放射素采集器8的数据融合于同一坐标空间中,融合完成的信息通过比对将疑点坐标数据传输回对应的无线信号传输器,并对坐标点重新数据采集再经信号处理单元2融合并打包至图像处理单元3。
其中,射线采集器7采集信息经图像处理单元3校准以修正X射线能量偏移后形成第一图像数据;放射素采集器8的采集信息经图像处理单元3散射校正、随机事件校正和吸收校正后形成第二图像数据,融合第一图像数据第二图像数据形成XLPE电缆绝缘层微观结构三维成像,立体、精准显示绝缘层水树枝通道并进行显示。
相关技术中,采集器体系对目标电缆段的数据采集中,主要目的是在每个决策周期初始时,给采集器体系中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设置动力达到在预设轨迹运行,在周期结束时使得采集器体系的位置分布能够对待测电缆段形成环状包围,对采集器体系运动设计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虚拟中心距离项:
假设待测电缆段的位置坐标表示为Et=[xt yt zt]T,采集器体系中第i例采集器的位置坐标为则采集器体系的中心Eo坐标为式(1):
式中,T为位置矩阵转置符号;xt为待测电缆段的空间x轴坐标;yt为待测电缆段的空间y轴坐标;zt为待测电缆段的空间z轴坐标;为采集器体系中第i例采集器的空间x轴坐标;为采集器体系中第i例采集器的空间y轴坐标;为采集器体系中第i例采集器的空间z轴坐标;xo为采集器体系中心的空间x轴坐标;yo为采集器体系中心的空间x轴坐标;zo为采集器体系中心的空间x轴坐标;为发射器6的空间x轴坐标;为射线采集器7的空间x轴坐标;为放射素采集器8的空间x轴坐标;为发射器6的空间y轴坐标;为射线采集器7的空间y轴坐标;为放射素采集器8的空间y轴坐标;为发射器6的空间z轴坐标;为射线采集器7的空间z轴坐标;为放射素采集器8的空间z轴坐标;N为体系中仪器个数为3;xo为采集器体系的中心x轴坐标;yo为采集器体系的中心y轴坐标;zo为采集器体系的中心z轴坐标。
采集器体系中心与待测电缆段之间的距离为式(2):
设计控制函数采集器中心距离项P1为式(3):
其中,S1为常数,为此项在控制函数中所占的比例权重系数。
设计此项的目的在于使采集器体系中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的位置分散在待测电缆段周围,防止采集器体系中所有采集器只聚集在电缆的某一侧。
第二,采集半径项:
为使得采集器体系中的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都与待测电缆的距离为期望的采集半径ra。设计采集半径项P2为式(4):
其中,S2为常数,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为采集半径项在控制函数中所占的比例权重系数,为采集器体系中第i例采集器与待测电缆段之间的距离,即为式(5):
第三,采集器避免碰撞项:
在采集器体系环绕待测电缆段的过程中,防止采集器体系中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之间的距离过近从而发生碰撞事故,进而设计“安全运行”半径rs,并设置采集器避免碰撞项P3为式(6):
其中,d为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中任意两个之间的距离,即为式(7):
对于采集器体系内任意一例采集器,只有除其外所有采集器都在该采集器的“安全运行”之外时,此项适应度函数为0,只要存在两例采集器的距离小于rs,控制函数值将取得1020这样的大值。
综合以上三项内容,设计总适控制函数为式(8):
F=F1+F2+F3 (8)
此总适控制函数的设计综合考虑采集工作前期采集器体系接近待测电缆段分布,以及后期体系近似均匀分布在以待测电缆段为圆心的圆形平面上,构成包围圈,并且考虑了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两两之间的安全距离,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采集器体系的控制,完成对待测电缆段的数据采集。
其中,充电子平台5为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本身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相关技术中,移动采集平台1上还设有固化机械臂43,固化机械臂43的末端连接有固化光圈44,固化光圈44镶嵌有紫外线灯带45,固化光圈44用于对待检测电缆段表面敷设的检测液进行固化形成检测液固化薄膜;固化机械臂43包括固化夹臂46、固化夹臂螺栓47、固化开合杆48、固化推拉杆49、固化控制仓50、固化图像探距仪51、第三固化臂杆52、固化翻转轴53、第二固化臂杆54、第一固化臂杆55、固化转轴支架56、固化转动轴57、固化旋转底座58、固化固定法兰59和固化法兰螺栓60;固化开合杆48穿过固化夹臂46的中空槽,固化开合杆48通过固化夹臂46中部的固化夹臂螺栓47和固化夹臂46连接;固化光圈44连接固化夹臂46;固化推拉杆49端部和固化开合杆4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固化推拉杆49通过螺纹套入固化控制仓50内的伺服推杆前端;固化夹臂46的上下夹具尾端通过固化控制仓50和第三固化臂杆52的前端相连接;固化图像探距仪51固定在第三固化臂杆52上;第一固化臂杆55、第二固化臂杆54、第三固化臂杆52之间通过固化翻转轴53组成固化机械臂43的主体;固化转动轴57和固化转轴支架56连接,固化转轴支架56连接固化旋转底座58,固化旋转底座58下部设有固化固定法兰59,固化固定法兰59通过固化法兰螺栓60固定在运载子平台4。
具体的,固化光圈44为两个上下不锈钢环连接固定在移动采集平台1的固化夹臂46前端,不锈钢环的内部镶嵌紫外线灯带45。固化光圈44通过紫外线灯带45的紫外线照射能够对待检测电缆段表面敷设的检测液进行固化形成检测液固化薄膜。其中,固化开合杆48穿过固化夹臂46中空槽,进一步通过固化夹臂46中部的固化夹臂螺栓47和固化夹臂46连接。固化推拉杆49端部和固化开合杆4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固化推拉杆49通过螺纹套入固化控制仓50内的伺服推杆前端。固化夹臂46尾端通过固化控制仓50和第三固化臂杆52的前端相连接。固化图像探距仪51通过两根直径10mm不锈钢空芯管焊接固定在第三固化臂杆52上。第一固化臂杆55、第二固化臂杆54、第三固化臂杆52通过固化翻转轴53组成智能机械臂的主体。固化转动轴57安装固定在两固化转轴支架56之间,固化转轴支架56通过焊接连接在固化旋转底座58,固化旋转底座58下部通过固化固定法兰59利用固化法兰螺栓60固定在运载子平台4上表面,组成智能机械臂的基础台座。
相关技术中,移动采集平台1两侧的主动轮分别连接于伺服电机。移动采集平台1四侧边对角的设有微型雷达,微型雷达都通过螺丝安装固定于运载子平台4的立面;同时运载子平台4搭载若干无线通讯器。
参见图5和图6,相关技术中,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还包括中心控制子系统,中心控制子系统用于控制移动采集平台1、移动敷液平台85及检测液的调用;中心控制子系统配置有液面传感器、定位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主单片机、第一单片机、第二单片机、第三单片机、第三信号传输器。其中,蓄电池位于保护壳内,提供运行12V电源,保护壳上安装电源开关实现电源控制。
其中,主单片机安装在保护壳内部,获取第一单片机、第二单片机、第三单片机、液面传感器、定位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之间的信息,信息通过信息第三信号传输器传输到图像显示器。第一单片机和液面传感器用于控制调节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子系统。第二单片机和定位传感器用于调节检测液敷设子系统。第三单片机、定位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用于控制移动采集平台1及采集器体系。
相关技术中,将XLPE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全自动扫描检测及成像系统置于待测电缆侧,首先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子系统通过中心控制子系统启动制备检测液,同时将真空室86于待测电缆段下方就位将真空室86闭合,真空泵启动将真空室86内制成负压空间。制液完成后,中心控制子系统调节检测液输送阀将检测液传输至真空室86中(真空计实时监测传感压力),待注液完成,固化光圈44固化检测液后真空室86分离移至下一待检处。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同时启动,系统将采集数据处理并叠影生成电缆三维绝缘外表面结构图像及水树枝成像。
参见图7,相关技术中,采集器体系采集过程中,将发射器6、射线采集器7、放射素采集器8输出信号放大,积分后多路混合成一路用模/数转换器(A/D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
其中,积分器由集成运放和RC积分环组成的积分器是这种转换器的核心部分,输入端接开关Vin。输出端接比较器的输入端;比较器:在积分器之后,比较器的输出信号接至时钟控制门(G)的一个输入端,作为关门和开门信号;计数器:担负计数任务,以便把与输入电压平均值成正比的时间间隔变成脉冲的个数来保存下来,供显示用;控制逻辑模块:具有标准周期T的时钟脉冲源,接在门G的一个输入端,作为测量时间间隔的标准时间,门的另一端接比较器的输出端,以便由比较器的输出信号控制门的打开和关闭。采样阶段:在转换开始时,开关与输入点接通。在固定时间充电,积分器开始积分;比较阶段:当时间到时,控制逻辑把开关转到标准电压上,开始令电容器放电,放电期间计数脉冲的多少反映了放电时间的长短,从而可以确定V大小,输入电压高则放电时间长,当比较器判定放电完毕时,输出信号令计数停止,此后积分进入修正状态,等待指令信号下一次测量。
参见图8,相关技术中,采集器体系的控制电路中,系统施加电压后,电流进入电路经过分流电阻R1和控制电阻R2,SCL引脚为高电平状态,SDA引脚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跳变,开始传送数据,电流进入智能控制芯片,在智能控制芯片中重新分配电能后,经接地电容C3通过GND接地;电流经过电容进入传输芯片;控制INT引脚信号传入;经过电容C4和信号隔离电容C5后输出至系统负载。数据传输完毕时,SCL引脚为高电平状态,SDA引脚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结束信号处理。
参见图9,在上述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在待检测电缆段表面进行固化形成检测液固化薄膜,以便通过检测液薄膜的辐射信号对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进行纳米示踪。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配制预制液:将预设重量份的聚酯多元醇、2,2-二羟甲基丙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蒸馏水加入反应釜本体中,再将氮气充入反应釜本体,并在第一设定温度、第一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一设定时长;停止向反应釜本体注入氮气并降温至第二设定温度,将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加入反应釜本体,在第二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二设定时长;再把反应釜本体温度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加入预设重量份的三乙胺、乙二胺、苯甲酰三乙基胺,在第三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三设定时长,获得预制液;
S2、注入保护气体:将氩气充入反应釜本体,置换反应釜本体中的气体;
S3、制备反应:将预设量的Fe3O4加入反应釜本体,使反应釜本体内部温度处于75℃-80℃,在第四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四设定时长后持续注入氨气,继续在第五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五设定时长,停止注入氨气及搅拌,静置冷却;
S4、注入氟化钠-18: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第六设定温度时,将预设量的氟化钠-18迅速注入反应釜本体中,在第六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六设定时长;
S5、收集产物: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40℃以下时,收集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得到纳米示踪检测液体。
具体的,在步骤S1,将组分和重量份的聚酯多元醇215-230份、2,2-二羟甲基丙酸175-190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300份、蒸馏水200份加入反应釜本体75中,运行抽气程序,再将氮气充入反应釜本体75,设定温度为85℃,搅拌2.5h,搅拌速度150r/min。停止注入氮气并降温至75℃,将65-70份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加入反应釜本体75,搅拌1h,搅拌速度300r/min。再把温度降至40℃,加入三乙胺150-155份、乙二胺95-115份、苯甲酰三乙基胺35-40份,搅拌20min,搅拌速度100r/min。获得预制液。
具体的,在步骤S2,运行抽气程序,再将氩气充入反应釜本体75,置换反应釜本体75中的气体。
具体的,在步骤S3,按预制液和Fe3O4质量比5:1,将Fe3O4加入反应釜本体75,使釜内温度处于75℃-80℃,搅拌速度300r/min,搅拌20min后持续注入氨气,搅拌速度400r/min搅拌15min,停止注入氨气及搅拌,静置冷却。
具体的,在步骤S4,注入氟化钠-18(Na18F):待反应釜本体75内温度冷却至50℃时按预制液和Na18F质量比100:7迅速将Na18F注入反应釜本体75中,搅拌5min,搅拌速度150r/min。
具体的,在步骤S5,待反应釜本体75内温度冷却至40℃以下时,收集纳米示踪检测液体。
参见图1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用于上述实施例的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包括助热装置61、搅拌器62、支撑立杆63、出液口64、内冷却装置65、注料口66、外冷却装置67、电动阀68、进液口69、传动装置70、数控电机71、进出气接口72、第一升降臂73、微调装置74、反应釜本体75、数显温控器76、第二升降臂77、第一连接管78、第二连接管79、反应釜盖板80、第一环形夹具81、第二环形夹具82、橡胶垫片83和搅拌转轴84;反应釜本体75放置于助热装置61上方的槽内,数显温控器76的探头插入反应釜本体75底部;助热装置61底部外壳连接有橡胶垫片83;搅拌器62安装固定在搅拌转轴84的端部;外冷却装置67通过第一连接管78、第二连接管79和反应釜本体75上部的内冷却装置65相连通;进出气接口72焊接安装在外冷却装置67外侧;反应釜盖板80密闭安装在反应釜本体75筒壁上方开口处;注料口66和进液口69贯穿反应釜盖板80伸入反应釜本体75内部;搅拌转轴84从反应釜盖板80的中心位置贯穿伸入反应釜本体75的底部;第一升降臂73通过第一环形夹具81安装在支撑立杆63上;第二升降臂77通过第二环形夹具82安装在支撑立杆63上;第一升降臂73与第二升降臂77的中部通过微调装置74相连,第一升降臂73的端部和数控电机71外壳焊接;传动装置70通过法兰螺栓固定在数控电机71下端部法兰盘上,传动装置70侧壁与第二升降臂77焊接。
具体的,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子系统用于制作XLPE电缆绝缘水树枝纳米示踪检测液。其中,反应釜本体75放置于助热装置61上方的槽内,数显温控器76的探头嵌入反应釜本体75底部10mm。助热装置61底部外壳粘四个橡胶垫片83。搅拌器62安装固定在搅拌转轴84的端部。外冷却装置67与反应釜本体75上部的内冷却装置65通过第一连接管78、第二连接管79相连通。进出气接口72焊接安装在外冷却装置67外侧。反应釜盖板80密闭安装在反应釜本体75筒壁上方开口处。注料口66和进液口69贯穿反应釜盖板80伸入反应釜本体75的内部。搅拌转轴84从反应釜盖板80的中心位置贯穿伸入反应釜本体75内部的底部。第一升降臂73通过第一环形夹具81安装在支撑立杆63上;第二升降臂77通过第二环形夹具82安装在支撑立杆63上。第一升降臂73与第二升降臂77的钢臂中部通过微调装置74相连,第一升降臂73的钢臂端部和数控电机71外壳焊接连接。传动装置70通过法兰螺栓固定在数控电机71下端部法兰盘上,传动装置70侧壁与第二升降臂77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测液敷设子系统,检测液敷设子系统包括移动敷液平台85,移动敷液平台85上设有敷液机械臂,敷液机械臂的末端连接有真空室86。
具体的,参见图11,敷液机械臂包括敷液夹臂87、敷液夹臂螺栓88、敷液开合杆89、敷液推拉杆90、敷液控制仓91、敷液图像探距仪92、第三敷液臂杆93、敷液翻转轴94、第二敷液臂杆95、第一敷液臂杆96、敷液转轴支架97、敷液转动轴98、敷液旋转底座99、敷液固定法兰100和敷液法兰螺栓101;敷液开合杆89穿过敷液夹臂87的中空槽,敷液开合杆89通过敷液夹臂87中部的敷液夹臂螺栓88和敷液夹臂87连接;敷液推拉杆90端部和敷液开合杆8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敷液推拉杆90通过螺纹套入敷液控制仓91内的伺服推杆前端;敷液夹臂87的上下夹具尾端通过敷液控制仓91和第三敷液臂杆93的前端相连接;敷液图像探距仪92固定在第三敷液臂杆93上;第一敷液臂杆96、第二敷液臂杆95、第三敷液臂杆93之间通过敷液翻转轴94组成敷液机械臂的主体;敷液转动轴98和敷液转轴支架97连接,敷液转轴支架97连接敷液旋转底座99,敷液旋转底座99下部设有敷液固定法兰100,敷液固定法兰100通过敷液法兰螺栓101固定在移动敷液平台85。
具体的,敷液开合杆89穿过敷液夹臂87中空槽,进一步通过敷液夹臂87中部的敷液夹臂螺栓88和敷液夹臂87连接。敷液推拉杆90端部和敷液开合杆8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敷液推拉杆90通过螺纹套入敷液控制仓91内的伺服推杆前端。敷液夹臂87尾端通过敷液控制仓91和第三敷液臂杆93的前端相连接。敷液图像探距仪92通过两根直径10mm不锈钢空芯管焊接固定在第三敷液臂杆93上。第一敷液臂杆96、第二敷液臂杆95、第三敷液臂杆93通过敷液翻转轴94组成智能机械臂的主体。敷液转动轴98安装固定在两敷液转轴支架97之间,敷液转轴支架97通过焊接连接在敷液旋转底座99,敷液旋转底座99下部通过敷液固定法兰100利用敷液法兰螺栓101固定在移动敷液平台85上表面,组成智能机械臂的基础台座。
其中,待敷液控制仓91中限位器提示真空室86闭合完毕时。远程操作人员通过敷液图像测距仪远程传输的作业现场图像判定真空室86已经在待测电缆段成功闭合后工序确认完毕,排液阀开启并且通过法兰连接排液口的真空泵启动,真空计检测气压为105Pa时,排液阀关闭并将制成的纳米示踪检测液体通过出液口64排出反应釜本体75,上部进液阀开启,纳米示踪检测液体流入真空室86,待测触发测液位预设值后关闭上部进液阀。系统调度移动采集平台1移动至真空室86处,移动采集平台1自动调节固化机械臂43将固化光圈44环绕真空室86筒壁并开启紫外线灯带45,移动采集平台1依据系统程序设计通过固化机械臂43调动固化光圈44以5mm/s和真空室86同轴做平移往复运动5min。待移动采集平台1的固化控制仓50中的伺服推杆推动固化推拉杆49并配合固化机械臂43将固化光圈44移出待测电缆段,同时移动敷液平台85中真空室86开始泄压,当真空计测得正常大气压值时,移动敷液平台85的敷液机械臂激活将真空室86上下分离,退出待测电缆段并移动至下一待测电缆区域。此时待测电缆段表面敷设为检测液固化薄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真空室86分为上下两部件,上下两部件闭合状态时,安装在真空室86上下两部件外沿的橡胶密封条闭合成密封圈;真空室86两端圆锥段设有九个接管口,九个接管口熔接在真空室86两端圆锥段上,每个接管口端再通过螺纹连接有输送软管及预设功能的阀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2,真空室壁通过真空计K1连接真空阀F1监测真空室内压力;九个接管口中第一个接管口和第二个接管口分别通过输送软管连接有上部进液阀F3,控制纳米示踪检测液体进入真空室86,其中,液体进出阀F4、管道残液排放阀F5和液体进出口F6控制连接第一接管口和第二接管口的管道中纳米示踪检测液体的流动及进出管道;第二接管口和第八接管口分别通过输送软管连接平均阀F15、液上阀F16、液下阀F17控制纳米示踪检测液体进入管道,液位计C0显示筒内液位,同时压力表S1实时测量筒内压力;第四个接管口通过输送软管连接排液阀F2和排液口P1,以便使用法兰接泵;第五个接管口通过输送软管连接放空口F14作为筒内气体出口;第六个接管口通过输送软管连接增压阀F7、增压器Z1、减压阀F8控制筒内压力,管道末端通过三通阀F12连接筒内安全阀F11和筒内安全阀F13;第七个接管口通过软管连接测满阀F9检测液位是否达到预设上限和测满口W1防止筒内过度充填导致容器损坏或爆裂;第九个接管口通过软管连接上部排液阀F10可有效防止液体倒流和排出旧纳米示踪检测液液防止新旧纳米示踪检测液混合。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2)

1.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用于的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包括配制预制液:将预设重量份的聚酯多元醇、2,2-二羟甲基丙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蒸馏水加入反应釜本体中,再将氮气充入反应釜本体,并在第一设定温度、第一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一设定时长;停止向反应釜本体注入氮气并降温至第二设定温度,将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活性单体加入反应釜本体,在第二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二设定时长;再把反应釜本体温度降至第三设定温度,加入预设重量份的三乙胺、乙二胺、苯甲酰三乙基胺,在第三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三设定时长,获得预制液;注入保护气体:将氩气充入反应釜本体,置换反应釜本体中的气体;制备反应:将预设量的Fe3O4加入反应釜本体,使反应釜本体内部温度处于75℃-80℃,在第四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四设定时长后持续注入氨气,继续在第五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五设定时长,停止注入氨气及搅拌,静置冷却;注入氟化钠-18: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第六设定温度时,将预设量的氟化钠-18迅速注入反应釜本体中,在第六设定搅拌速度下对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搅拌第六设定时长;收集产物:待反应釜本体内温度冷却至40℃以下时,收集反应釜本体内部物料,得到纳米示踪检测液体,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助热装置(61)、搅拌器(62)、支撑立杆(63)、出液口(64)、内冷却装置(65)、注料口(66)、外冷却装置(67)、电动阀(68)、进液口(69)、传动装置(70)、数控电机(71)、进出气接口(72)、第一升降臂(73)、微调装置(74)、反应釜本体(75)、数显温控器(76)、第二升降臂(77)、第一连接管(78)、第二连接管(79)、反应釜盖板(80)、第一环形夹具(81)、第二环形夹具(82)、橡胶垫片(83)和搅拌转轴(84);
所述反应釜本体(75)放置于所述助热装置(61)上方的槽内,所述数显温控器(76)的探头插入所述反应釜本体(75)底部;所述助热装置(61)底部外壳连接有所述橡胶垫片(83);
所述搅拌器(62)安装固定在所述搅拌转轴(84)的端部;所述外冷却装置(67)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78)、所述第二连接管(79)和所述反应釜本体(75)上部的所述内冷却装置(65)相连通;所述进出气接口(72)焊接安装在所述外冷却装置(67)外侧;
所述反应釜盖板(80)密闭安装在所述反应釜本体(75)筒壁上方开口处;所述注料口(66)和所述进液口(69)贯穿所述反应釜盖板(80)伸入所述反应釜本体(75)内部;所述搅拌转轴(84)从所述反应釜盖板(80)的中心位置贯穿伸入所述反应釜本体(75)的底部;
所述第一升降臂(73)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夹具(81)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杆(63)上;所述第二升降臂(77)通过第二环形夹具(82)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杆(63)上;
所述第一升降臂(73)与所述第二升降臂(77)的中部通过所述微调装置(74)相连,所述第一升降臂(73)的端部和所述数控电机(71)外壳焊接;
所述传动装置(70)通过法兰螺栓固定在所述数控电机(71)下端部法兰盘上,所述传动装置(70)侧壁与所述第二升降臂(77)焊接;
还包括检测液敷设子系统,所述检测液敷设子系统包括移动敷液平台(85),所述移动敷液平台(85)上设有敷液机械臂,所述敷液机械臂的末端连接有真空室(86);
所述敷液机械臂包括敷液夹臂(87)、敷液夹臂螺栓(88)、敷液开合杆(89)、敷液推拉杆(90)、敷液控制仓(91)、敷液图像探距仪(92)、第三敷液臂杆(93)、敷液翻转轴(94)、第二敷液臂杆(95)、第一敷液臂杆(96)、敷液转轴支架(97)、敷液转动轴(98)、敷液旋转底座(99)、敷液固定法兰(100)和敷液法兰螺栓(101);
所述敷液开合杆(89)穿过所述敷液夹臂(87)的中空槽,所述敷液开合杆(89)通过所述敷液夹臂(87)中部的所述敷液夹臂螺栓(88)和所述敷液夹臂(87)连接;
所述敷液推拉杆(90)端部和所述敷液开合杆(8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敷液推拉杆(90)通过螺纹套入所述敷液控制仓(91)内的伺服推杆前端;
所述敷液夹臂(87)的上下夹具尾端通过所述敷液控制仓(91)和所述第三敷液臂杆(93)的前端相连接;所述敷液图像探距仪(92)固定在所述第三敷液臂杆(93)上;
所述第一敷液臂杆(96)、所述第二敷液臂杆(95)、所述第三敷液臂杆(93)之间通过所述敷液翻转轴(94)组成所述敷液机械臂的主体;
所述敷液转动轴(98)和所述敷液转轴支架(97)连接,所述敷液转轴支架(97)连接所述敷液旋转底座(99),所述敷液旋转底座(99)下部设有所述敷液固定法兰(100),所述敷液固定法兰(100)通过所述敷液法兰螺栓(101)固定在所述移动敷液平台(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室(86)分为上下两部件,上下两部件闭合状态时,安装在所述真空室(86)上下两部件外沿的橡胶密封条闭合成密封圈;
所述真空室(86)两端圆锥段设有九个接管口,九个所述接管口熔接在所述真空室(86)两端圆锥段上,每个所述接管口端再通过螺纹连接有输送软管及预设功能的阀门。
CN202411302759.5A 2024-09-19 2024-09-19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88343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302759.5A CN118834368B (zh) 2024-09-19 2024-09-19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302759.5A CN118834368B (zh) 2024-09-19 2024-09-19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34368A CN118834368A (zh) 2024-10-25
CN118834368B true CN118834368B (zh) 2024-12-24

Family

ID=93140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302759.5A Active CN118834368B (zh) 2024-09-19 2024-09-19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83436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0503A (zh) * 2015-06-09 2015-09-16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水树交联聚乙烯电缆料及采用该料的电缆
CN105810279A (zh) * 2016-03-30 2016-07-27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含氟和/或氯放射性废物玻璃陶瓷固化体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2479C (zh) * 2003-08-08 2007-04-25 清华大学 一种纳米荧光磁粒及其制备方法
CN205269645U (zh) * 2015-12-08 2016-06-01 长安大学 一种改进型改性沥青反应釜装置
CN205627945U (zh) * 2016-05-17 2016-10-12 江苏宏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超临界多功能微纳胶体制备装置
WO2021028672A1 (en) * 2019-08-09 2021-02-18 Quantum Leap Technologies Limited Fabric maintenance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CN219072932U (zh) * 2022-09-14 2023-05-26 橙天新材料(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烷氧基硅油的合成反应釜
CN219279986U (zh) * 2023-02-28 2023-06-30 成都华域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湿法冶金用立式反应釜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0503A (zh) * 2015-06-09 2015-09-16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水树交联聚乙烯电缆料及采用该料的电缆
CN105810279A (zh) * 2016-03-30 2016-07-27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含氟和/或氯放射性废物玻璃陶瓷固化体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34368A (zh) 2024-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118225A1 (en) Automated balloon launc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launching
CN118834368B (zh)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纳米示踪检测液制备方法及系统
CN102945686A (zh) 一种乏燃料水池状态连续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1157553A (zh) X射线探伤机检定平台及测量方法
CN201325591Y (zh) 耐辐照水下监测机器人
CN101164497A (zh) 射线摄像设备、摄像单元及射线摄像系统
US8958518B2 (en) Device for inspecting a fuel rod assembly in the pool of a nuclear plant and corresponding inspection method
CN118818219B (zh) 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采集器运动轨迹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3111837A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一次侧堵板操作机器人
CN118817735B (zh) 一种电缆绝缘层水树枝形态扫描检测成像系统
CN109659048B (zh) 一种高温气冷堆传热管检查装置
KR101390889B1 (ko) 중수로 원자로 원격육안검사 시스템 및 중수로 원자로 원격육안검사 방법
CN113309722B (zh) 一种贯流风扇智能检测设备及工艺
CN103925884B (zh) 一种径向支承键装配间隙自动测量装置
CN103968785A (zh) 一种测厚仪及其使用、检修方法
CN203772235U (zh) 一种测厚仪
CN216792726U (zh) 一种应用于粉料仓的料位监测系统
CN113885071B (zh) 堆芯次临界监督中子探测器有效性验证方法
CN112611769B (zh) 一种工业检测ct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CN212322646U (zh) 一种核电站热套管外表面磨损测量装置
CN215263817U (zh) 一种应用于电厂ais设备的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机器人
CN110736427A (zh) 反应堆探测器组件拆除装置机器视觉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
CN203647342U (zh) 一种自动转运设备
Ogawa et al. Development of solution behavior observation system under criticality accident conditions in TRACY
CN111637854A (zh) 轴系对中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