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741615A - 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741615A CN118741615A CN202310360155.5A CN202310360155A CN118741615A CN 118741615 A CN118741615 A CN 118741615A CN 202310360155 A CN202310360155 A CN 202310360155A CN 118741615 A CN118741615 A CN 1187416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quirement
- service
- qos
- pdu
- requiremen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50069124 RAN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50014328 RAN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355633 Salmo salar ran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23 data manag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75 quality assur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服务质量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从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所述目标服务需求在所述有效时间内有效,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该方法能够使得应用端设备及时调整服务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和系统容量增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是网络的一种安全机制,是一种用来解决网络延迟和阻塞等问题的技术,也是一种为不同类型业务流提供差分服务等级的技术。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下,QoS为各种业务分配带宽,为业务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例如,QoS可以为对带宽、时延、时延抖动和丢包率等敏感的业务流提供优先的服务等级,以使得业务满足用户正常或者高性能的使用需求。
现有技术中,应用端设备(比如,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通过接收端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RTCP)反馈的拥塞信息以及信道变化信息进行QoS分配。但是,当拥塞信息或者信道变化信息延迟到达时,现有QoS配置机制使得应用端设备不能及时感知信道状态的快速变化,进而无法及时配置合适的QoS需求,最后导致系统容量受限。因此,在信道状态变化或者网络拥塞时,如何让应用端设备及时调整服务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和系统容量增益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让应用端设备及时调整服务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和系统容量增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执行,也可以由应用于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由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终端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实现,或者由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服务器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实现。上述方法包括: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从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所述目标服务需求在所述有效时间内有效,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
上述方法中,向接入网设备发送业务类型对应的备选服务需求后,接入网设备能够根据当前无线网络的质量情况(即当前网络环境)及时准确地做出QoS决策,确定目标服务需求,并通过第二指示信息发送该目标服务需求,由于接入网设备拥有无线网络资源的配置权限,通过接入网设备确定目标服务需求能够快速准确地反馈无线网络的质量情况,使得业务的传输要求能够匹配当前网络环境的变化,从而提升了系统的拥塞控制能力和系统容量增益。
可选地,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多个;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与一个有效时间对应,或者,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服务需求对应有效时间的灵活设置,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业务调整服务需求的需求,从而提升业务的流畅性以及用户体验。
可选地,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QoS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置根据应用程序生成业务数据的特点(比如,迟延敏感性、丢包率等)生成对应的QoS需求集合,以便于接入网设备根据当前网络环境(比如,信道环境、无线资源调度情况等)的变化,及时从备选的QoS需求集合中选择适合当前网络环境变化的QoS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从而满足端到端的服务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5G质量标识(5G QoS identifier,5QI)或者QoS流标识(QoS flow identifier,QFI),所述5QI或者QFI用于指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指示信息直接通过5QI或者QFI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而无需设计新的指示方式,节省信息开销。
可选地,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根据应用程序生成业务数据的特点(比如,迟延敏感性、丢包率等)生成对应的PDU需求集合,以便于接入网设备根据当前网络环境(比如,信道环境、无线资源调度情况等)的变化,及时从备选的PDU需求集合中选择适合当前网络环境变化的PDU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从而满足端到端的服务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QoS流中PDU信息,所述QoS流中PDU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指示信息直接通过PDU信息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服务质量需求指示(比如,视频帧级别的服务质量需求指示),同时避免复杂指示方式带来过高的信息开销。
可选地,所述有效时间与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中的至少一项存在关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有效时间与业务特点(比如,业务需求、业务周期等)的关联关系准确地为目标服务需求设置合适的有效时间,可以在满足业务服务质量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避免频繁调整QoS需求而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或者长期不调整QoS需求而导致业务处理要求无法匹配网络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服务器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从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服务器从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目标服务需求确定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为所述目标终端设备配置处理任务量,所述处理任务量与所述目标服务需求的传输性能正相关;所述服务器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配置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根据目标服务需求动态调整目标终端设备的处理任务量,能够提高终端参与算力协作时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确保业务处理的连续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执行,也可以由应用于接入网设备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由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接入网设备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实现。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所述目标服务需求在所述有效时间内有效,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
在上述方案中,接入网设备接收到业务类型对应的备选服务需求后,能够根据当前无线网络的质量情况(即当前网络环境)及时准确地做出QoS决策,确定目标服务需求,并通过第二指示信息发送该目标服务需求,由于接入网设备拥有无线网络资源的配置权限,通过接入网设备确定目标服务需求能够快速准确地反馈无线网络的质量情况,能够使得业务的传输要求及时跟上网络环境的变化,以提升系统的拥塞控制能力和系统容量增益。
可选地,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多个;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与一个有效时间对应,或者,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根据业务类型的特点灵活为目标服务需求设置有效时间,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业务调整服务需求的需求,从而提升业务的流畅性以及用户体验。
可选地,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QoS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根据应用程序生成业务数据的特点(比如,迟延敏感性、丢包率等)生成对应的QoS需求集合,并将QoS需求集合发送给接入网设备;接入网设备根据当前网络环境(比如,信道环境、无线资源调度情况等)的变化,及时从备选的QoS需求集合中选择适合当前网络环境变化的QoS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从而满足端到端的服务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5QI或者QFI,所述5QI或者QFI用于指示所述QoS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指示信息直接通过5QI或者QFI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而无需设计新的指示方式,节省信息开销。
可选地,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PDU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置根据应用程序生成业务数据的特点(比如,迟延敏感性、丢包率等)生成对应的PDU需求集合,并将PDU需求集合发送给接入网设备;接入网设备根据当前网络环境(比如,信道环境、无线资源调度情况等)的变化,及时从备选的PDU需求集合中选择适合当前网络环境变化的PDU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从而满足端到端的服务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QoS流中PDU信息,所述QoS流中PDU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U需求集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指示信息直接通过PDU信息指示PDU需求集合,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服务质量需求指示(比如,视频帧级别的服务质量需求指示),同时避免复杂指示方式带来过高的信息开销。
可选地,所述有效时间与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中的至少一项存在关联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针对业务特点(比如,业务需求、业务周期等)准确地为目标服务需求设置合适的有效时间,可以在满足业务服务质量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避免频繁调整QoS需求而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或者长期不调整QoS需求而导致业务处理要求无法匹配网络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服务器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接入网设备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根据目标服务需求动态调整目标终端设备的处理任务量,能够提高终端参与算力协作时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确保业务处理的连续性。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或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终端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或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服务器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所述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实例中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接口模块,用于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还用于从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所述目标服务需求在所述有效时间内有效,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该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方法示例中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也可以是应用于接入网设备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接入网设备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二方面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所述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实例中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二接口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还用于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所述目标服务需求在所述有效时间内有效,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该模块可以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方法示例中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或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终端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或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服务器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接口以及处理器,可选的,还包括存储器。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接口耦合,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所执行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也可以是应用于接入网设备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接入网设备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该通信装置包括通信接口以及处理器,可选的,还包括存储器。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接口耦合,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接入网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并运行时,使得上述各方面中由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执行的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运行时,使得上述各方面中由接入网设备执行的方法被执行。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方法中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程序指令和/或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方法中接入网设备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程序指令和/或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上述各方面中由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执行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上述各方面中由接入网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的通信装置和上述第四方面的通信装置。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五方面的通信装置和上述第六方面的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非限制性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网络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网络场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业务数据的分类和标记与QoS流映射到RAN资源的规则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6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7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8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9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10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3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a和b以及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应理解,本申请中,“在……情况下”、“如果……”、“当……时”、“若……”等类似的描述可以替换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示例性地”或者“比如”等词用于表示举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比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中使用“示例性地”或者“比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介绍本申请提出的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之前,先对本申请适用的应用场景、通信系统等进行简单的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m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或新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NR),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如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
图1为示出了一种可能的、非限制性的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0包括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100和核心网(core network,CN)200。RAN 100包括至少一个RAN节点(如图1中的110a和110b,统称为110)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1中的120a-120j,统称为120)。RAN 100中还可以包括其它RAN节点,例如,无线中继设备和/或无线回传设备(图1中未示出)等。终端设备120通过无线的方式与RAN节点110相连。RAN节点110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与核心网200连接。核心网200中的核心网设备与RAN 100中的RAN节点110可以分别是不同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集成了核心网逻辑功能和无线接入网逻辑功能的同一个物理设备。
RAN 100可以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相关的蜂窝系统,例如,4G、5G移动通信系统、或面向未来的演进系统(例如6G移动通信系统)。RAN 100还可以是开放式接入网(open RAN,O-RAN或ORAN)、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或者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RAN 100还可以是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融合的通信系统。
RAN节点110,有时也可以称为接入网设备,RAN实体或接入节点等,构成通信系统的一部分,用以帮助终端设备实现无线接入。通信系统10中的多个RAN节点110可以为同一类型的节点,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节点。在一些场景下,RAN节点110和终端设备120的角色是相对的,例如,图1中网元120i可以是直升机或无人机,其可以被配置成移动基站,对于那些通过网元120i接入到RAN 100的终端设备120j来说,网元120i是基站;但对于基站110a来说,网元120i是终端设备。RAN节点110和终端设备120有时都称为通信装置,例如图1中网元110a和110b可以理解为具有基站功能的通信装置,网元120a-120j可以理解为具有终端功能的通信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RAN节点可以是基站(base station),基站可以广义的覆盖如下中的各种名称,或与如下名称进行替换,比如:节点B(NodeB)、演进型基站(evolvedNodeB,eNB)、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下一代演进型基站(nextgeneration evolved NodeB,ng-eNB)、中继站、接入点、传输点(transmitting andreceiving point,TRP)、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主站(master eNodeB,MeNB)、辅站(secondary eNodeB,SeNB)、多制式无线(multi standard radio,MSR)节点、家庭基站、网络控制器、接入节点、无线节点、接入点(access point,AP)、传输节点、收发节点、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射频头(remote radio head,RRH)、中心单元(central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定位节点等。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小站,中继站,气球站、中继节点、施主节点或类似物,或其组合。基站还可以指用于设置于前述设备或装置内的通信模块、调制解调器或芯片。基站还可以是6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未来的通信系统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等。基站可以支持相同或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基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例如,直升机或无人机可以被配置成充当移动基站,一个或多个小区可以根据该移动基站的位置移动。在其他示例中,直升机或无人机可以被配置成用作与另一基站通信的设备。本申请的实施例对RAN节点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如图2所示,在一些部署中,gNB(如图2所示的110a)和ng-eNB(如图2所示的110b)之间通过Xn接口相互连接;而gNB或ng-eNB到核心网200的连接是通过NG接口完成的;gNB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CU-控制面(control plane,CP),CU-用户面(user plane,UP),或者无线单元(radio unit,RU)等。CU和DU可以是单独设置,或者也可以包括在同一个网元中,例如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中。RU可以包括在射频设备或者射频单元中,例如包括在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unit,RRU)、有源天线处理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或远程射频头(remote radiohead,RRH)中。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
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以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以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和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RAN节点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此外,CU可以作为RAN节点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作为核心网200中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不同系统中,CU(或CU-CP和CU-UP)、DU或RU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例如,在ORAN系统中,CU也可以称为O-CU(开放式CU),DU也可以称为O-DU,CU-CP也可以称为O-CU-CP,CU-UP也可以称为O-CU-UP,RU也可以称为O-RU。为描述方便,本申请中以CU,CU-CP,CU-UP、DU和RU为例进行描述。本申请中的CU(或CU-CP、CU-UP)、DU和RU中的任一单元,可以是通过软件模块、硬件模块、或者软件模块与硬件模块结合来实现。
终端设备120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设备所处的场景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120可以经RAN节点110与核心网200进行通信,与RAN节点交换语音和/或数据。终端设备120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头显XR眼镜,视频播放器,全息投影仪等等。
终端设备120有时也可以称为UE(比如,120a所示的UE1、120b所示的UE2、……、120j所示的UEj)、移动台、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或终端装置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设备120所采用的具体技术、设备形态以及名称不作限定。
图1所示的核心网200用于完成注册、连接、会话管理等功能;该核心网200主要包括以下网元,如图2所示:
接入管理网元,主要用于移动网络中的终端的附着、移动性管理、跟踪区更新流程,接入管理网元终结了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消息、完成注册管理、连接管理以及可达性管理、分配跟踪区域列表(track area list,TA list)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并且透明路由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SM)消息到会话管理网元。在第五代(5th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接入管理网元可以是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该AMF网元还为用户提供接入鉴权/授权等功能。此外,还负责在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与PCF间传递用户策略。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仍是AM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会话管理网元,主要用于移动网络中的会话管理,如会话建立、修改、释放。具体功能如为终端分配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UPF选择、计费与QoS策略控制等会话管理功能。在5G通信系统中,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是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management function,SMF),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仍是SM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用户面网元,作为连接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的接口,完成用户面数据转发、基于会话/流级的计费统计、带宽限制等功能。在5G通信系统中,用户面网元可以是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用户面网元可以仍是UP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策略控制网元,包含用户签约数据管理功能、策略控制功能、计费策略控制功能、QoS控制等。在5G通信系统中,策略控制网元可以是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function,PCF),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策略控制网元可以仍是PC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网络切片选择功能网元,主要用于为终端设备的业务选择合适的网络切片。在5G通信系统中,网络切片选择网元可以是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twork slice selectionfunction,NSSF)网元,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网络切片选择网元可以仍是NSS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网络存储功能网元,主要用于提供网元或网元所提供服务的注册和发现功能。在5G通信系统中,网络仓库功能网元可以是网络存储功能(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NRF),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网络仓库功能网元可以仍是NR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网络数据分析网元,可以从各个网络功能(network function,NF),例如策略控制网元、会话管理网元、用户面网元、接入管理网元、应用功能网元(通过网络能力开放功能网元)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预测。在5G通信系统中,网络数据分析网元可以是网络数据分析功能(network data analytics function,NWDAF),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网络数据分析网元可以仍是NWDA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统一数据管理网元,主要用于管理终端设备的签约信息。在5G通信系统中,统一数据管理网元可以是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统一数据管理网元可以仍是UDM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统一数据存储网元,主要用于存储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其中包括签约信息、策略信息,以及有标准格式定义的网络数据或业务数据。在5G通信系统中,统一数据存储网元可以是统一数据存储(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统一数据存储网元可以仍是UDR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认证服务功能网元,主要用于对终端设备进行安全认证。在5G通信系统中,认证服务功能网元可以是认证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认证服务功能网元可以仍是AUS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网络开放功能网元,可以将网络的部分功能有控制地暴露给应用。在5G通信系统中,网络能力开放网元可以是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该NEF向应用功能网元暴露3GPP网络功能的业务和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应用功能网元向3GPP网络功能提供信息;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网络能力开放网元可以仍是NE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应用功能网元,可以向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控制面网元提供各类应用的服务数据,或者从通信网络的控制面网元获得网络的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在5G通信系统中,应用功能网元可以是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该AF主要用于传递应用侧对网络侧的需求;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通信系统)中,应用功能网元可以仍是AF网元,或者也可以具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并不限定。
应理解,上述网元或者功能既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可选的,上述网元或者功能可以由一个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一个设备内的一个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应理解,在未来的通信系统,例如6G通信系统中,上述设备仍可以使用其在5G通信系统中的名称,或者也可以有其它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上述设备的功能可以由一个独立设备完成,也可以由若干个设备共同完成。在实际部署中,核心网中的网元可以部署在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设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只是一种示例,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涉及图1中未示出的网元或设备,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也可以只包括图1示出的部分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仅是举例说明,适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并不局限于此,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各个设备的功能的通信系统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核心网200、RAN节点110或终端设备120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
结合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图3示出了一种适用于图2所示网络架构的终端-接入网-服务器(即UE-RAN-DN)的通信网络场景,该终端-接入网-服务器的通信网络场景包括终端设备120、RAN节点110、核心网200和数据网络DN,其中,数据网络DN,主要用于为终端设备120提供数据传输服务。DN可以是私有网络,如局域网,也可以是公用数据网(public data network,PDN)网络,如因特网(Internet),还可以是运营商共同部署的专有网络,如配置的IP多媒体网络子系统(IP multimedia core network subsystem,IMS)服务。DN包含服务器(比如,应用服务器),该服务器可以实现视频源编码、渲染等功能。终端设备120(比如,UE1、UE2、……、UEj)可通过RAN节点110、核心网200的用户面网元向数据网络DN发送业务数据,以及从数据网络DN接收业务数据。终端设备120和RAN节点110之间通过Uu接口相互连接;而RAN节点110到核心网200中不同网元的连接是通过N1、N2、N3、N4、N5、N7、N11、N33等接口完成的。
结合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图4又示出了一种适用于图2所示网络架构的终端-接入网-终端(即UE-RAN-UE)的通信网络场景,该终端-接入网-终端的通信网络场景包括终端设备120(比如,UE1、UE2)、RAN节点110(比如,RAN1、RAN2)和核心网200,其中,终端设备120和RAN节点110之间通过Uu接口相互连接;而RAN节点110到核心网200中不同网元的连接是通过N2、N3、N4、N5、N7、N11、N33等接口完成的;比如,UE1通过RAN1向核心网200发送业务数据,核心网200对该业务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RAN2发送给另一个UE2。
再比如,在触觉互联网场景下,一个UE1为主域的触觉用户与人工系统接口,另一个UE2为受控域的远程控制机器人或远程操作员;主域的UE1通过RAN1、核心网200中的部分网元(比如,UPF、AMF等)和RAN2从受控域的UE2接收音频或视频反馈信号,主域的UE1和受控域的UE2在各种命令和反馈信号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域上的核心网200和RAN节点110双向通信链接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全局控制环。其中,RAN1为RAN节点1、RAN2为RAN节点2。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或图4所示的核心网200的架构中,各个网元之间的接口名称及功能如下:
N1:AMF与UE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向UE传递QoS规则等信息;N2:AMF与RAN节点110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传递核心网200至RAN节点110的无线承载控制信息等;N3:RAN节点110与UPF之间的接口,主要用于传递RAN节点110与UPF间的上下行用户面数据;N4:SMF与UP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控制面与用户面之间传递信息,包括控制面向用户面的转发规则、QoS规则、流量统计规则等的下发以及用户面的信息上报;N5:AF与PC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应用业务请求下发以及网络事件上报;N7:PCF与SM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下发PDU会话粒度以及业务数据流粒度控制策略;N11:SMF与AM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传递AN和UPF之间的PDU会话隧道信息、传递发送给终端的控制消息、传递发送给RAN节点110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等;N33:AF与NEF之间的接口,可以用于实现能力开放。
上面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应用场景等内容,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QoS的专业术语。
(1)QoS
QoS为网络业务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针对网络业务,QoS包括传输的带宽、传送的时延、数据的误包率等。在网络中可以通过保证传输的带宽、降低传送的时延、降低数据的丢包率以及时延抖动等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
(2)QoS流(QoSflow)
5G QoS模型基于QoS流。在一个协议数据单元会话(session)中,包含多条QoS流(最多64条),其中,QoS流是PDU会话中区别QoS的最小粒度。
比如,在5G系统(5G system,5GS)中,使用QFI标识每条QoS流,并且,一个PDU会话中QFI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一个PDU会话中可以有多条QoS流,但每条QoS流对应的QFI都是不同的。该QFI可以被动态分配或者也可以等于5QI。
在5G系统中,QoS流由核心网的SMF模块控制的;该QoS流可以是预配置或通过PDU会话建立和修改的。
每个QoS流的特征包括3部分:1)RAN侧的QoS配置(QoS Profile):该配置由SMF通过N2接口,提供给RAN,或者在RAN中预配置;2)UE侧的QoS规则(QoSrule):该QoS规则可以由SMF通过N1提供给UE,或UE通过反射QoS机制推导出来的;3)UPF侧的上行和下行数据包检测规则(packet detection rule,PDR):该PDR(s)是由SMF通过N4接口提供给用户面功能UPF。
图5示出了用户面业务数据的分类和标记与QoS流映射到RAN资源的规则流程。对于上行数据传输,在5G QoS中存在两层映射关系,第一层映射关系是在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UE将来自应用层(即IP层)的数据包(即IP流)通过QoS规则映射为QoS流;第二层映射关系是在接入层(access stratum,AS),UE将NAS层的QoS流映射到RAN资源上,即QoS流与数据无线电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进行绑定。
需要说明的是,SMF负责QoS的控制,SMF在建立UPF和UE之间的一条PDU会话时,SMF为UPF、RAN和UE配置默认的QoS规则。
也就是说,对于上行数据传输,UE根据QoS规则对来自应用层的数据包进行匹配,数据包从匹配上的QoS流以及该QoS流对应的RAN通道(即对应的DRB)向上传输;对于下行数据,UPF通过PDRs对来自应用层的数据包进行匹配(即对数据包进行分类以进行QoS流标记等操作),该数据包从匹配上的QoS流以及该QoS流对应的RAN通道(即对应的DRB)向下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行数据传输,若UE对数据包D1没有匹配上任何一个QoS规则,则该数据包D1会被UE丢弃;同理,对于下行数据传输,若UPF根据PDRs对数据包D2没有匹配上任何一个QoS规则,则该数据包D2会被UPF丢弃。
(3)协议数据单元组(protocol data unit set,PDU set)
PDU set由一个或多个PDU组成,携带应用级(比如,应用服务器)生成的一个信息单元的负载,例如XR业务中的一个视频帧或一个视频切片。一条QoS流包含至少一个PDUset;每条QoS流内包含的多个PDU set可以具有不同的服务质量需求。
(4)5QI
5QI是一个标量,用于索引业务对应的5G QoS特征。一个5QI指示了一组QoS参数;其中,一组QoS参数可以包括资源类型(resource type)、优先等级(priority level)、分组数据包时延预算(packet delay budget,PDB)、分组包错误率(packet error rate,PER)、默认最大数据突发量(default maximum data burst volume,default MDBV)、默认平均窗(default averaging window)中的一个或多个。
介绍完本申请相关的专业术语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交互流程示意图中以第一装置和接入网设备作为交互示意的执行主体为例来示意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但本申请并不限制交互示意的执行主体。
例如,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接入网设备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接入网设备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上述第一装置包括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终端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服务器也可以是应用于服务器的芯片、芯片系统、或处理器,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服务器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示例性的,第一装置可以是图3或图4中的终端设备120,也可以是图3中的应用服务器。
示例性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图2或图3中的RAN节点110,也可以是图4中的RAN1或者RAN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终端-接入网-终端场景或者终端-接入网-服务器场景。
下述实施例以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600的执行主体为第一装置、接入网设备为RAN节点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6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该方法600包括S601至S602,下面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S601,第一装置向RAN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相应地,RAN节点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第一装置针对一条或者多条QoS流生成的可选择的服务需求集合。不同QoS流用于处理第一装置的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比如,有的QoS流用于处理视频数据,有的QoS流用于处理触觉数据。也可以理解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第一装置根据业务类型的特点生成的可供该业务类型选择的服务需求集合。
比如,第一装置上的应用程序A,产生两种类型的业务数据,该两种类型的业务数据经过图5所示的QoS模型的NAS层映射后,得到两条不同的QoS流。这两条不同的QoS流用于处理应用程序A产生的上述两种类型的业务数据。
上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一组或者多组服务需求,其中,一条QoS流对应一组服务需求集合,多条QoS流对应多组服务需求集合,每组服务需求用于指示每种类型的业务数据(即每条QoS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选择的服务质量要求;每组服务需求包含至少一种服务需求,每组服务需求可以通过QFI或者5QI指示或者PDU信息指示,其中,PDU信息可以是PDU集合的大小(即PDU set size),详见下文描述。
比如,X组服务需求包括2种服务需求,其中,服务需求01为5QI=3,服务需求02为5QI=11。
再比如,Y组服务需求包括3种服务需求,其中,服务需求03为PDU set size=3,服务需求04为PDU set size=2。
比如,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2组服务需求,分别为A组服务需求和B组服务需求,其中,A组服务需求(或B组服务需求)用于指示A类型(或B类型)的业务数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选择的服务质量要求;如,A类型的业务数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A组服务需求中一种服务需求来确保A类型业务的正常传输;同理,B类型的业务数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B组服务需求中一种服务需求来确保B类型业务的正常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可以是QoS需求集合也可以是PDU需求集合,关于QoS需求集合、PDU需求集合的相关详细描述见下文实施例。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指示信息可以通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RAN侧的物理层或媒体访问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层或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控制信令进行传输。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现中,上述步骤S601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中,示例性的,在UCI中新增一个字段,该字段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第一装置通过物理层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或者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将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UCI发送给RAN节点,相应地,RAN节点通过UCI得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应理解,UCI可以单独发送也可以同其他控制信息(比如,信道状态信息等)一起发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步骤S601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第一装置通过MAC层的控制单元(control element,CE)将携带第一指示信息发送至RAN节点,相应地,RAN节点通过MAC CE得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步骤S601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第一指示信息配置于RRC层的RRC信令中(比如,新增一个字段表示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RAN节点通过RRC信令配置信息得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S602,第一装置从RAN节点接收第二指示信息,相应地,RAN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目标服务需求在有效时间内有效,目标服务需求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携带于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中,示例性的,在DCI中新增一个字段,该字段用来表示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目标服务需求;RAN节点可以通过类似第一指示信息的发送方式将携带目标服务需求的第二指示信息以DCI的形式发送给第一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目标服务需求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可以理解为,目标服务需求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组服务需求中的一个或者多组服务需求中的多个服务需求。
比如,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一组服务需求A,其中,该组服务需求A包括至少一种备选的服务需求,目标服务需求为一组服务需求A中的一种服务需求。
再比如,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2组服务需求,分别为B1组服务需求和B2组服务需求,其中,B1组服务需求以及B2组服务需求分别包括至少一种备选的服务需求,而目标服务需求为B1组服务需求中的一个服务需求,以及B2组服务需求中的一个服务需求,即目标服务需求为2组服务需求中的2个服务需求。
上述目标服务需求是RAN节点根据当前网络环境(比如,无线信道状态、资源调度等情况)的变化确定的服务需求。
示例性地,RAN节点接收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后,会根据当前网络环境从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选择适合当前网络环境的目标服务需求。
此外,RAN节点还会根据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对应的业务类型的特点(如,业务周期、业务需求等)确定该目标服务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其中,有效时间可以是毫秒级也可以是秒级,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比如,业务周期越长,有效时间可能会越长,反之,越短。
可选地,RAN节点可以根据以下至少一项与有效时间存在关联关系的情况确定目标服务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
其中,业务需求指示的用户体验需求越高,则有效时间就越短,反之,则越长;业务周期越短,有效时间就越短,反之,则越长;QoS需求指示的服务质量要求越高,则有效时间就需要设置的越短,反之,则越长。
上述业务需求可以是业务处理需求或业务数据传输需求,例如传输时延需求、传输可靠性需求等;业务周期是指业务数据传输的周期,是业务传输模型的一种特征;QoS需求是指业务要求的服务质量。
比如,RAN节点可以根据业务需求所指示的较高的时延需求,确定有效时间为毫秒级,以实现毫秒级别的服务需求的更新调整。
再比如,RAN节点可以根据业务周期所指示的触觉业务在编码后具有无周期性,并且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将有效时间配置为毫秒级,以实现毫秒级别的服务需求的更新调整。
由此可见,RAN节点针对业务特点准确地为目标服务需求设置合适的有效时间,可以在满足业务服务质量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避免频繁调整QoS需求而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或者长期不调整QoS需求而导致业务处理要求无法匹配网络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目标服务需求对应一个有效时间,比如,一个目标服务需求可以与一个有效时间T1对应;而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可以与一个有效时间对应,也可以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
特此说明,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理解1,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中不同目标服务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不同,即,每个目标服务需求对应一个不同的有效时间;理解2,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中不同目标服务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比如,3个目标服务需求与一个有效时间T2对应,即3个目标服务需求均在T2时间段内有效。
再比如,3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有效时间T3、有效时间T4和有效时间T5一一对应,其中,T3、T4和T5互不相同。
再比如,3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有效时间T6、有效时间T7和有效时间T8一一对应,其中,T7和T8相同,T6与T7不相同。
上述有效时间可以通过起始时刻与持续时间表示,也可以通过起始时刻与结束时刻表示,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其中,起始时刻是指目标服务需求生效的时间,持续时间是指目标服务需求生效的时长;结束时刻表示目标服务需求失效的时间。
还需要说明的是,有效时间可以通过第二指示信息同目标服务需求一起发送给第一装置,也可以通过其他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一装置,还可以通过配置文件预先配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由此可见,RAN节点根据业务类型的特点灵活为目标服务需求设置有效时间,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业务调整服务需求的需求,从而提升业务的流畅性以及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步骤S602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第二指示信息配置于RRC信令中(比如,新增一个字段),第一装置通过RRC信令配置信息得到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包括目标服务需求以及对应的有效时间;第一装置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目标服务需求调整当前正在使用的服务需求配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步骤S602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RAN节点通过MAC CE将携带的第二指示信息发送至第一装置;其中,RAN节点再通过其他信令将第三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一装置,其中,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第一装置从RAN节点接收第二指示信息以及第三指示信息,并根据目标服务需求以及对应的有效时间调整当前正在使用的服务需求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置向RAN节点发送业务类型对应的备选服务需求后,RAN节点能够根据当前无线网络的质量情况(即当前网络环境)及时准确地做出QoS决策,确定目标服务需求,并通过第二指示信息向第一装置转发该目标服务需求,由于RAN节点拥有无线网络资源的配置权限,通过RAN节点确定目标服务需求能够快速准确地反馈无线网络的质量情况,使得业务的传输要求及时跟上网络环境的变化,以提升系统的拥塞控制能力和系统容量增益。
由于在不同的场景中,方法600的实现方式不完全相同,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分别结合不同的场景进行描述。
在终端-接入网-终端场景中,第一装置为终端设备,接入网设备为RAN节点,方法600可以下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实施方式1: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目标服务需求为目标QoS需求
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7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图7示出了终端设备和RAN节点之间的交互过程;方法700包括步骤S700a至S700k:
S700a:终端设备生成QoS需求集合。
其中,终端设备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比如,迟延敏感性、丢包率等要求)生成本地业务数据对应的QoS需求集合。比如,本地业务数据为单模态触觉业务数据,或者为触觉业务数据和XR业务数据形成的多模态业务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备选的服务需求集合用于指示本地业务数据(或者本地业务数据通过图5所示的QoS模型映射成一条或者多条QoS流)在传输过程中可选择的服务质量要求,包括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其中,QoS需求集合是指一组或者多组QoS需求的集合;PDU需求集合是指一组或者多组PDU需求的集合,其中,PDU需求可以通过QoS流中PDU信息来表示。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组QoS需求(或者一组PDU需求)对应一种类型的业务(即对应一种单模态业务),比如,单触觉业务等;多组QoS需求(或者多组PDU需求)对应多种类型的业务(即对应多模态业务),比如,触觉业务和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业务等。
可选的,当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时,第一指示信息通过指示QFI或者5QI指示QoS需求集合;由于QoS需求集合包括至少一组QoS需求,因此,第一指示信息可以通过QFI或者5QI指示QoS需求,也可以通过自定义的方式设置,比如,设置延迟时间、丢包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相比自定义设置,第一指示信息直接通过5QI或者QFI指示QoS需求集合,而无需设计新的指示方式,节省信息开销。需要说明的是,当备选服务需求为QoS需求时,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需求。
其中,当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时,终端设备会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生成本地业务数据对应的QoS需求集合,而本地业务数据是指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程序产生的数据包,该本地业务数据可以是单模态业务数据也可以是多模态业务数据;其中,当QoS需求集合为一组QoS需求时,一组QoS需求包括至少一种备选的QoS需求。
比如,一组QoS需求包括3种备选的QoS需求,即一组QoS需求={QoS需求1,QoS需求2,QoS需求3},其中,QoS需求1={5QI=1},QoS需求2={5QI=2},QoS需求3={5QI=3}。
当QoS需求集合为多组QoS需求时,多组QoS需求中每组QoS需求包括至少一种备选的QoS需求,并且,每组QoS需求包含的QoS需求的数量不一定相等,其中,多组QoS需求中多组表示多模态,多组QoS需求表示多模态业务对应的QoS需求,每种模态对应一组QoS需求。
比如,当QoS需求集合为2组QoS需求时,表示QoS需求集合是终端设备针对2模态业务(即2种类型的业务)生成的备选的QoS需求集合。
再比如,2组QoS需求包括A1组QoS需求和A2组QoS需求,其中,A1组QoS需求包括3种QoS需求,分别为QoS需求01={QFI=4},QoS需求02={QFI=5},QoS需求03={QFI=6};A2组QoS需求包括2种QoS需求,分别为QoS需求04={QFI=7},QoS需求05={QFI=11},其中,A1组QoS需求表示2模态业务中一种模态业务可选择的QoS需求;A2组QoS需求表示2模态业务中另一种模态业务可选择的QoS需求。
S700b:终端设备向RAN节点发送QoS需求集合,相应地,RAN节点接收QoS需求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UCI将QoS需求集合发送给RAN节点,比如,在UCI中新增一个字段,来指示一组或者多组QoS需求(即QoS需求集合);相应地,RAN节点通过UCI接收QoS需求集合;其中,终端设备发送或RAN节点接收QoS需求集合的方式可参考上文步骤S60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700c:RAN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CSI-RS)。
S700d:终端设备根据CSI-RS对无线信道状态进行测量,得到信道测量结果。
其中,无线信道状态用于反映通信链路的传播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信道的质量、多径时延和多普勒频偏。
S700e:终端设备将信道测量结果发送(即反馈)给RAN节点。
S700f: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
可选地,RAN节点还可以根据用户间相互干扰造成传输速率的变化、业务时延最优、功耗最优、容量最优、联合时延、功耗、以及容量的加权最优中的至少一项因素,以及无线信道状态和/或无线资源调度情况,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700c至步骤S700f为可选的实现方式,除了通过步骤S700c至步骤S700f确定目标QoS需求以外,RAN节点还可以通过步骤S700g至S700h确定目标QoS需求。
S700g:RAN节点通过网络资源管理模块获取无线资源状态(即无线资源的调度情况)。
其中,无线资源状态用于反映RAN节点对无线资源的调度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频域资源、时域资源、空间资源和功率资源。
S700h:RAN节点根据无线资源状态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
其中,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充足时,RAN节点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更高服务要求的目标QoS需求;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紧张时,RAN节点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较低服务要求的目标QoS需求。
此外,除了步骤S700c至步骤S700f、以及步骤S700g至步骤S700h确定目标QoS需求的方式以外,RAN节点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700i确定目标QoS需求。
S700i: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和无线资源状态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
比如,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紧张,并且,信道测量结果指示无线信道状态较差时,RAN节点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较低服务要求的目标QoS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700i之前,RAN节点获取信道测量结果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700c至S700e;RAN节点获取无线资源状态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700g,其中,步骤S700c与S700g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先后执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当QoS需求集合为终端设备针对单模态业务的生成的需求集合时,该QoS需求集合为一组QoS需求,RAN节点从一组QoS需求中确定一种QoS需求作为目标QoS需求,该目标QoS需求为一个QoS需求。当QoS需求集合为终端设备针对多模态业务的生成的需求集合时,该QoS需求集合为多组QoS需求,RAN节点从多组QoS需求中每组QoS需求中确定一种QoS需求作为目标QoS需求,该目标QoS需求为多个QoS需求。
此外,RAN节点在向终端设备发送目标QoS需求之前,还可以根据QoS需求集合对应的本地业务的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为目标QoS需求配置一个或者多个有效时间。
比如,当目标QoS需求为一个QoS需求时,RAN节点可以为目标QoS需求配置一个有效时间;当目标QoS需求为多个QoS需求时,RAN节点可以为目标QoS需求配置至少一个有效时间;其中,关于有效时间的确定以及发送方式,可以参考上述S602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700j:RAN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目标QoS需求。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比如,通过UCI)目标QoS需求。
可选的,RAN节点也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目标QoS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目标QoS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其中,有效时间的发送以及确定方式,可以参考上文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RAN节点可以通过UCI向终端设备发送目标QoS需求。RAN节点发送UCI的方式可参考上文步骤S60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700k:终端设备根据目标QoS需求调整当前QoS需求,以使得目标QoS需求在有效时间内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QoS需求(即默认QoS需求)可以是核心网侧SMF为本地(即终端设备)业务数据生成的服务质量要求,也可以是本地应用程序为自身业务数据生成的服务质量要求。其中,当前QoS需求也可以通过QFI或者5QI来指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终端设备与RAN节点之间信道环境的动态性(比如,有时信道状态好,有时信道状态不佳)以及无线资源的动态性(比如,有时无线资源紧张,有时网络资源充足),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生成至少一种备选的QoS需求(即QoS需求集合),以便于RAN节点根据信道环境以及无线资源的快速变化,及时从备选的QoS需求中选择适合当前信道状态以及无线资源情况的QoS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从而满足端到端的服务需求。
实施方式2: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PDU需求集合,目标服务需求为目标PDU需求
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8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图8示出了终端设备和RAN节点之间的交互过程。方法800包括步骤S800a至S800k:
S800a:终端设备生成PDU需求集合。
其中,终端设备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比如,迟延敏感性、丢包率等要求)生成本地业务数据对应的PDU需求集合。比如,本地业务数据为分层编码传输的XR业务数据,或者为触觉业务数据和视觉业务数据形成的多模态业务数据。
PDU需求集合的相关描述参考上文S700a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当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PDU需求集合时,第一指示信息通过QoS流中PDU信息指示PDU需求集合;PDU需求集合包括至少一组PDU需求,其中,PDU需求可以通过PDU信息指示,该PDU信息可以是PDU set size,也可以是其他可以表示PDU需求的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PDU set size即PDU set的大小;PDU set size用于指示服务质量需求;其中,PDU set size值越大,要求的服务质量需求就越高,反之,PDU set size值越小,服务质量需求越低。
比如,在无线资源充足的情况,RAN节点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PDU set size值较大的一项作为目标PDU需求;反之,在无线资源紧张的情况,RAN节点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PDU set size值较小一项作为目标PDU需求。
由此可见,第一指示信息直接通过PDU信息指示PDU需求集合,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服务质量需求指示(比如,视频帧级别的服务质量需求指示),同时避免复杂指示方式带来过高的信息开销。需要说明的是,当备选服务需求为PDU需求时,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DU需求。
其中,当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PDU需求集合时,终端设备会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生成本地业务数据对应的PDU需求集合;其中,当PDU需求集合为一组PDU需求时,一组PDU需求包括至少一种备选的PDU需求。
比如,一组PDU需求包括2种备选的PDU需求,即一组PDU需求={PDU需求01=2(即PDU set的大小),PDU需求02=3}。
需要说明的是,PDU set的大小可以通过字节(Byte)大小表示,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示大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比如,PDU需求01=2Byte。
PDU需求集合为多组PDU需求的情况,与QoS需求集合为多组QoS需求的情况类似,可参考上文S700a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800b:终端设备向RAN节点发送PDU需求集合,相应地,RAN节点接收PDU需求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UCI将PDU需求集合发送给RAN节点,比如,在UCI中新增一个字段,来指示一组或者多组PDU需求(即PDU需求集合);相应地,RAN节点通过UCI接收PDU需求集合;其中,终端设备发送或RAN节点接收PDU需求集合的方式可参考上文步骤S60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800c:RAN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CSI-RS。
S800d:终端设备根据CSI-RS对无线信道状态进行测量,得到信道测量结果。
其中,无线信道状态相关描述,参考上文S700d。
S800e:终端设备将信道测量结果发送(即反馈)给RAN节点。
S800f: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PDU需求。
可选地,RAN节点也可以根据业务时延最优、功耗最优等因素确定目标PDU需求。此处,可以参考S700f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800d至步骤S800f为可选的实现方式,除了通过步骤S800c至步骤S800f确定目标PDU需求以外,RAN节点还可以通过步骤S800g至S800h确定目标PDU需求。
S800g:RAN节点通过网络资源管理模块获取无线资源状态(即无线资源的调度情况)。
其中,无线资源状态的相关描述,参考上文S700g。
S800h:RAN节点根据无线资源状态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PDU需求。
其中,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充足时,RAN节点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更高服务质量要求的目标PDU需求(即PDU set size值较大);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紧张时,RAN节点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较低服务质量要求的目标PDU需求(即PDUset size值较小)。
此外,除了步骤S800c至步骤S800f、以及步骤S800g至步骤S800h确定目标PDU需求的方式以外,RAN节点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800i确定目标PDU需求。
S800i: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和无线资源状态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PDU需求。
比如,当前信道测量结果和无线资源状态均指示当前网络环境较好,则RAN节点从PDU需求集合中选择PDU set size值较大的一项作为目标PDU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800i之前,RAN节点获取信道测量结果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800c至S800e;RAN节点获取无线资源状态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800g,其中,步骤S800c与S800g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先后执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目标PDU需求可以为一个PDU需求,也可以为多个PDU需求。目标PDU需求的相关解释,类似目标QoS需求,可以参考步骤S700i的相关描述。
此外,RAN节点在向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U需求之前,为目标QoS需求配置一个或者多个有效时间的方式,类似S700i,此处不再赘述。
S800j:RAN节点向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U需求。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比如,通过UCI)目标PDU需求。
可选的,RAN节点也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目标PDU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目标PDU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有效时间的发送以及确定方式,参考上文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RAN节点发送目标PDU需求的方式可参考上文步骤S700j以及S60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800k:终端设备根据目标PDU需求调整当前PDU需求,以使得目标PDU需求在有效时间内有效。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终端设备与RAN节点之间信道环境以及无线资源的动态性,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生成至少一种备选的PDU需求(即PDU需求集合),以便于RAN节点根据信道环境以及无线资源的快速变化,及时从备选的PDU需求集合中选择适合当前信道状态以及无线资源情况的PDU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从而满足端到端的服务需求。
在终端-接入网-服务器场景中,第一装置为服务器,接入网设备为RAN节点,方法600还可以下通过实施方式3和实施方式4实现:
实施方式3: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目标服务需求为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终端-接入网-服务器场景中,方法900适用于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此处以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为例,说明方法900的流程步骤。
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9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图9示出了终端设备1、RAN节点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方法900包括步骤S900a至S900k:
S900a:应用服务器生成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
其中,应用服务器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比如,迟延敏感性、丢包率等要求)生成本地业务数据对应的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比如,本地业务数据为单模态触觉业务数据,或者为触觉业务数据和XR业务数据形成的多模态业务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考方法700、方法800以及方法600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900b:应用服务器向RAN节点发送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
其中,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QoS监测(QoS monitoring)接口将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发送给核心网(图9未示出),核心网再将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通过N3接口将携带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的GTP-U包头发送给RAN节点。相应地,RAN节点通过N3接口或者GTP-U接口接收应用服务器发送的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
S900c:RAN节点向终端设备1发送CSI-RS。
S900d:终端设备1根据CSI-RS对无线信道状态进行测量,得到信道测量结果1。
S900e:终端设备1将信道测量结果1发送(即反馈)给RAN节点。
S900f: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1从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可选地,RAN节点还可以根据业务时延最优、功耗最优、容量最优、联合时延、功耗、以及容量的加权最优中的至少一项因素,以及无线信道状态和/或无线资源调度情况,从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900c至步骤S900f为可选的实现方式,除了通过步骤S900c至步骤S900f确定目标QoS需求以外,RAN节点还可以通过步骤S900g至S900h确定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S900g:RAN节点通过网络资源管理模块获取无线资源状态。
S900h:RAN节点根据无线资源状态从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其中,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充足时,RAN节点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更高服务要求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紧张时,RAN节点从QoS需求集合中选择较低服务要求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此外,除了步骤S900c至步骤S900f、以及步骤S900g至步骤S900h确定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的方式以外,RAN节点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900i确定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S900i: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1和无线资源状态从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比如,在无线资源状态指示当前无线资源紧张,并且,信道测量结果1指示无线信道状态较差时,RAN节点从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较低服务要求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900i之前,RAN节点获取信道测量结果1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700c至S700e;RAN节点获取无线资源状态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900g,其中,步骤S900c与S900g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先后执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RAN节点在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之前,确定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可以参考上文方法600、方法700以及方法80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900j:RAN节点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相应地,应用服务器接收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可选的,RAN节点也可以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相应地,应用服务器接收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对应的有效时间。有效时间的发送以及确定方式,参考上文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可以携带于GTP-U包头中,RAN节点可以通过N3接口将携带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的GTP-U包头发送给核心网(图9未示出);核心网再将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通过QoS监测接口转发给应用服务器。相应地,应用服务器通过QoS监测接口以及N3接口接收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可选的,有效时间也可以通过该方式发送或接收。
S900k:应用服务器根据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调整当前QoS需求(或当前PDU需求),以使得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在有效时间内有效。
在本实施例中,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是应用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根据本地业务数据的特点生成的可选的(即备选的)QoS需求(或PDU需求);由于终端设备1与RAN节点之间信道环境以及无线资源的动态性,应用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在与终端设备1进行数据交互时默认QoS需求(或默认PDU需求)无法适应当前信道环境快速变化,从而无法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本申请中应用服务器的应用程序根据业务数据的特点生成至少一种备选的QoS需求(或PDU需求),以便于RAN节点根据信道环境以及无线资源的快速变化,及时从备选的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适合当前信道状态以及无线资源情况的QoS需求(或PDU需求),以提升拥塞控制能力,从而满足端到端的服务需求。
实施方式4: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1000的交互流程示意图;图10示出了终端设备1、RAN节点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终端-接入网-服务器场景中,方法1000适用于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此处以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为QoS需求集合为例,说明方法1000的流程步骤。方法1000包括步骤S1000a至S1000s:
S1000a:RAN节点向终端设备1发送能力查询信息;相应地,终端设备1接收能力查询信息。
S1000b:终端设备1通过能力上报信息将自身的算力能力上报给RAN节点。示例性的,能力上报信息可以通过RRC信令等方式上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1000c:应用服务器向RAN节点发送查询能力信息;相应地,RAN节点接收查询能力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应用服务器与RAN节点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N3接口和QoS监测接口实现,具体参考方法900中的相关描述。
S1000d:RAN节点将能力查询结果发送给应用服务器,其中,能力查询结果用于反映终端设备1的计算能力、数据传输能力等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00a至S1000d中应用服务器查询终端设备1的能力的方式是一种可选的方式,还可以其他方式获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S1000e:应用服务器生成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
S1000f:应用服务器向RAN节点发送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应用服务器发送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的方式可以参考上文方法900以及方法60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1000g:RAN节点向终端设备1发送CSI-RS。
S1000h:终端设备1根据CSI-RS对无线信道状态进行测量,得到信道测量结果2。
S1000i:终端设备1将信道测量结果2发送给RAN节点。
S1000j: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2从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可选地,S1000k:RAN节点通过网络资源管理模块获取无线资源状态。
S1000m:RAN节点根据无线资源状态从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可选地,S1000n:RAN节点根据信道测量结果2和无线资源状态从QoS需求集合(或PDU需求集合)中选择匹配当前无线信道状态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S1000p:RAN节点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以及对应的有效时间,相应地,应用服务器接收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
S1000q:应用服务器根据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调整当前QoS需求(或当前PDU需求),以使得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在有效时间内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00g至S1000q的实现方式,与上文方法900中的S900c至S900k的实现方式类似,步骤S1000g至S1000q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文方法900中S900c至S900k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步骤S1000q之后,方法1000还包括步骤S1000r和S1000s:
S1000r:应用服务器根据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确定配置信息,其中,配置信息用于为终端设备1(即目标终端设备)配置处理任务量;该处理任务量与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的传输性能正相关。
其中,处理任务量包括但不限于:计算量和网络传输数据量,其中,计算量用于指示执行计算的任务量;网络传输数据量用于指示网络传输速率。
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的传输性能可以通过当前网络环境(比如,无线信道状态、无线资源调度情况等)表示;比如,当当前网络环境较好时,RAN节点为应用服务器确定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的服务要求较高,应用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为终端设备1分配更多的处理任务量;当当前网络环境较差时,RAN节点为应用服务器确定的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的服务要求较低,应用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为终端设备1分配较少的处理任务量。
当然,应用服务器在根据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为终端设备1配置处理任务量时,还会根据终端设备1自身的能力为终端设备1准确地分配处理任务量。比如,应用服务器根据RAN节点发送的能力查询结果、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确定为终端设备1分配的处理任务量。比如,终端设备1参与应用服务器侧的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network,DNN)模型的计算;应用服务器将DNN模型的计算分割为多个计算任务,并将分割后的多个计算任务下发给不同的UE(比如,终端设备1);比如,应用服务器根据能力查询结果,以及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确定分配给终端设备1的处理任务量,并将该处理任务量通过配置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1;在传输性能好的情况下,应用服务器为终端设备1多分配一些处理任务量(比如,增加网络传输数据的数量、增加计算量等);在传输性能差的情况下,应用服务器为终端设备1少分配一些处理任务量(比如,减少网络传输数据的数量、减少计算量等)。
S1000s:应用服务器向终端设备1发送配置信息,以指示终端设备1根据配置信息执行新的处理任务。
示例性的,应用服务器可以将携带处理任务量的配置信息通过QoS监测(QoSmonitoring)接口发送给核心网(图10未示出),核心网再将配置信息通过N3接口发送给RAN节点;RAN节点再将配置信息通过DCI发送给终端设备1;终端设备1根据配置信息调整计算任务。应理解,应用服务器、RAN节点和终端设备1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可以参考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根据目标QoS需求(或目标PDU需求)动态调整UE的处理任务量,能够提高终端参与算力协作时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确保业务处理的连续性。
上文描述了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实施例,下文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实施例。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图1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100,该通信装置1100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或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终端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或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服务器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该通信装置1100包括第一接口模块1101;第一接口模块1101,用于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还用于从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目标服务需求在有效时间内有效,目标服务需求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
通信装置1100执行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的具体方式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在通信装置1100中,目标服务需求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的多个;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与一个有效时间对应,或者,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100中,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QoS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100中,第一指示信息指示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用于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100中,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100中,第一指示信息指示QoS流中PDU信息,QoS流中PDU信息用于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100中,第一接口模块1101,还用于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目标服务需求确定配置信息,配置信息用于为目标终端设备配置处理任务量,处理任务量与目标服务需求的传输性能正相关;还用于发送配置信息。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100中,有效时间与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中的至少一项存在关联关系。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200,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也可以是应用于接入网设备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接入网设备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该通信装置1200包括第二接口模块1201;第二接口模块1201,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还用于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目标服务需求在有效时间内有效,目标服务需求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
通信装置1200执行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的具体方式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在通信装置1200中,目标服务需求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的多个;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与一个有效时间对应,或者,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200中,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QoS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200中,第一指示信息指示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用于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200中,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200中,第一指示信息指示QoS流中PDU信息,QoS流中PDU信息用于指示备选服务需求集合。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在通信装置1200中,有效时间与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中的至少一项存在关联关系。本部分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300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300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或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终端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300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也可以是应用于接入网设备中的模块(例如处理器、芯片、或芯片系统等)执行,还可以是能实现全部或部分接入网设备功能的逻辑节点、逻辑模块或软件。
上述通信装置1300包括处理器1310和接口电路1320。其中,处理器1310和接口电路1320之间相互耦合。可以理解的是,接口电路1320可以为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的,该通信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330,该存储器1330与处理器1310、接口电路1320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该存储器133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310可以执行该存储器1330中存储的指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600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600中的接入网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700中的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700中的接入网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800中的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800中的接入网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900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900中的接入网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
在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1000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3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1000中的接入网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操作。
应理解,通信装置1300可以具体为上述方法6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者方法7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8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9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或者方法10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系统。对应的,该接口电路1320可以是该芯片的收发电路,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地,该通信装置13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者接入网设备对应的各个操作和/或流程。可选的,该存储器133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该处理器1310可以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1310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时,该处理器1310用于执行上述与方法6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者方法7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8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9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或者方法10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对应的各个操作和/或流程。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操作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操作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操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操作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操作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操作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操作。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6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者方法7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8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9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或者方法10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所执行的各个操作或流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方法6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者方法7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800的终端设备或者方法9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或者方法1000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或接入网设备)所执行的各个操作或流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前述方法600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或服务器)以及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或者包括前述方法700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或者包括前述方法800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或者包括前述方法900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或服务器)以及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或者包括前述方法1000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或服务器)以及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和方法实施例中的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单元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通信单元(收发器)执行方法实施例中接收或发送的操作,除发送、接收外的其它操作可以由处理单元(处理器)执行。具体单元的功能可以基于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其中,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各术语及英文缩略语均为方便描述而给出的示例性举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已有或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它能够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术语的可能。
应理解,本文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操作,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基于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操作。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组合,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服务质量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从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所述目标服务需求在所述有效时间内有效,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的多个;
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与一个有效时间对应,或者,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服务质量QoS需求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所述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用于指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需求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QoS流中PDU信息,所述QoS流中PDU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时间与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中的至少一项存在关联关系。
8.一种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入网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服务质量QoS流的备选服务需求集合;
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服务需求,其中,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与有效时间对应,所述目标服务需求在所述有效时间内有效,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一个或者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服务需求为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中多个;
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与一个有效时间对应,或者,所述多个目标服务需求分别与多个有效时间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服务质量QoS需求集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所述5G质量标识5QI或者QoS流标识QFI用于指示所述QoS需求集合。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备选服务需求集合包括协议数据单元PDU需求集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QoS流中PDU信息,所述QoS流中PDU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U需求集合。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时间与业务需求、业务周期和QoS需求中的至少一项存在关联关系。
1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模块,或者,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8-1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模块。
1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以实现如权利要求8-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以使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以使如权利要求8-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1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部分或全部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权利要求8-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60155.5A CN118741615A (zh) | 2023-03-29 | 2023-03-29 | 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PCT/CN2024/082424 WO2024199006A1 (zh) | 2023-03-29 | 2024-03-19 | 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60155.5A CN118741615A (zh) | 2023-03-29 | 2023-03-29 | 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741615A true CN118741615A (zh) | 2024-10-01 |
Family
ID=92844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360155.5A Pending CN118741615A (zh) | 2023-03-29 | 2023-03-29 | 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741615A (zh) |
WO (1) | WO202419900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25745B2 (en) * | 2018-06-28 | 2021-06-01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ologies for end-to-end quality of service deadline-aware I/O scheduling |
EP3981133B1 (en) * | 2019-07-22 | 2024-09-2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ntrol device, switch device, method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CN111835547A (zh) * | 2019-08-14 | 2020-10-2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服务质量QoS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
WO2023287075A1 (en) * | 2021-07-13 | 2023-01-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of enabling multi-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network for improving qos of ue |
-
2023
- 2023-03-29 CN CN202310360155.5A patent/CN118741615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3-19 WO PCT/CN2024/082424 patent/WO2024199006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199006A1 (zh) | 2024-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337404A1 (en) | Service continuity implement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US11968565B2 (en) | User plane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2313996B (zh) | 多跳数据转发中的服务质量实现 | |
US20210112616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adio Access Network aggregation and uniform control of multi-RAT networks | |
CN114173368B (zh) | 一种服务质量QoS的监测方法 | |
CN113573355B (zh)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
WO2020114058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ffer status report enhancement | |
WO2022033543A1 (zh) |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0199034A1 (zh) | 用于中继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4140747A1 (zh) | 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6918428A (zh) |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通信系统、存储介质 | |
WO2023160116A1 (zh)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
US1188935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ow control | |
CN118741615A (zh) | 确定服务需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4140600A1 (zh)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 |
WO2024179407A1 (zh) |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4103315A1 (zh) | 无线通信方法、网元和装置 | |
WO2024174665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24140241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20230345345A1 (en) |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50016749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4066585A1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240349389A1 (en) | Rrc message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US20240305574A1 (en) | Quality of service qos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3185769A1 (zh)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