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7199C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7199C CN1187199C CNB021192448A CN02119244A CN1187199C CN 1187199 C CN1187199 C CN 1187199C CN B021192448 A CNB021192448 A CN B021192448A CN 02119244 A CN02119244 A CN 02119244A CN 1187199 C CN1187199 C CN 118719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record head
- recording apparatus
- jet recording
- recording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7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01 scrubb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4—Bodily-changeable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包括一个滑架,该滑架上以能够单独更换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有一个用于通过喷射油墨而在记录材料上完成记录操作的记录头和一个油墨容器,该油墨容器用于容纳将被进送到所述记录头内的油墨,该滑架沿一个垂直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方向移动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油墨容器,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一个油墨容器更换位置,该位置是滑架的一个位置,而且油墨容器将在该位置上被更换;一个不同于油墨容器更换位置的记录头更换位置,该位置是滑架的一个位置,而且记录头将在该位置上被更换。
Description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使用喷墨式记录头在记录材料上记录字符和/或图象的喷墨记录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记录头和油墨容器安装到一个滑架上的喷墨记录装置,而且记录头和油墨容器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相关的背景技术
具有打印机功能、复印机功能或传真机功能的记录装置或可用作包括有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的工作站或合成电子设备之输出部件的记录装置被设计成能够根据字符信息或图象信息将字符和/或图象记录在象纸或塑料薄膜这样的记录薄片上的结构形式。根据记录系统的不同,可将这样的记录装置划分为喷墨型、针点型、热动式、电子照相式等。
其中,作为用于个人用户的记录装置,开发喷墨式记录装置(在下文中称之为“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得到清晰的全色图象并易于装置本身的小巧化。常规或常用的喷墨记录装置为串行扫描式记录装置,其包括一个用于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记录头(安装在滑架上)的滑架,用于沿一个垂直主扫描方向的方向(副方向)输送记录材料例如记录纸页的输送部件和用于控制滑架及输送部件的控制部件。在串行扫描式喷墨记录装置中,当将记录薄片定位在一个预定的记录位置上后,记录头的主扫描及记录薄片的副扫描会以预定的间距反复进行,以在记录头的主扫描过程中通过从记录头喷出油墨在整个记录薄片上完成记录操作。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上的记录头包括:使用寿命长于记录装置本身的永久性记录头和可以更换或调换的一次性记录头。
在使用永久性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中,记录头被固定连接到滑架上,而用于容纳将被进送到记录头内的油墨的油墨容器可拆卸地连接到滑架上。由于记录头被设计成能够从记录喷嘴(minutes nozzle)喷射油墨的结构形式,因此很难完全避免下述情况的发生:由于喷嘴被异物或高粘性油墨堵塞而产生的意外故障或由于能量发生部件的老化而产生的时延故障,能量发生部件用于产生喷墨所需的能量。因此,在使用永久性记录头的记录装置内,一般都需要进行特殊的保养,目的是通过保持记录头的喷墨性能来保证记录装置本身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在采用一次性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与油墨容器整体连接在一起的记录头可拆卸地安装到滑架上。因此,当油墨用尽时,由于记录头也随空油墨容器的更换而被一起换掉,因此记录头几乎不会出现失灵的情况。但是,出于必须降低滑架运动过程中的载荷和必须保持记录头的可靠性的角度考虑,增加油墨容器的容量受到了限制。结果,就会增加油墨容器的更换频率,从而使记录头也经常被更换,这样就会增加运行成本,从而增加用户的负担,而且仍然可以使用的记录头也必须被扔掉。这与解决全世界环保问题的趋势背道而驰。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已经有人提出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内,记录头以下述方式与油墨容器相连接:使用户能够将其相互拆开,而且记录头和油墨容器可分别从滑架上拆下并可更换,同时保持一次性记录头的性能并防止增加运行成本和破坏地球环境。此外,还有人提出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内,滑架上可拆卸地安装有处于连接状态下的记录头和油墨容器。因此,当油墨容器的油墨被用光或耗尽时,可以仅更换油墨容器,而且如果记录头损坏,还可以只更换记录头。
在这样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当更换油墨容器及类似部件时,滑架被移动到更换位置上,在该位置上,用户可仅更换油墨容器或仅更换记录头或更换连接在一起的记录头/油墨容器。
这样,如上所述,在用于喷墨记录装置上的记录头内,喷嘴可能被异物和/或粘性变大的油墨所堵塞。当喷嘴被堵塞时,就不能得到所需的喷射性能,而且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下去,那么还可能出现故障。总之,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喷墨记录装置设置有一个记录头恢复单元,其用于通过从喷嘴内除去异物和类似物来保持记录头的喷射性能。这种记录头恢复单元包括一个用于覆盖记录头之喷嘴口表面的封帽和在喷嘴口表面被覆盖时用于从喷嘴内强制性吸出异物和类似物的抽吸部件。
就记录头而言,记录头恢复单元的恢复过程是在喷墨记录装置的电源处于打开状态下,在执行记录操作之前,在记录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预定时间段内和/或油墨容器或记录头被更换之后进行的。
但是,在这种记录头和油墨容器可独立更换(在下文中称之为“记录头/油墨容器独立更换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内,由于记录头可从滑架上拆卸下来,而且油墨容器也可从滑架上拆卸下来,因此希望更换油墨容器的使用者可能会误将记录头拆卸下来,或者希望更换记录头的使用者可能误将油墨容器拆卸下来。
此外,如上所述,尽管记录头的恢复过程是由传统喷墨记录装置中的记录头恢复单元来执行的,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记录头/油墨容器可独立更换的喷墨记录装置中,更换油墨容器和更换记录头时所需的恢复处理是不同的。
例如,当更换油墨容器时,空气可能进入油墨容器和记录头之间的连接部分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空气有碍于将油墨从油墨容器进送到记录头内,因此在记录操作开始之前必须除掉空气。
此外,当更换记录头时,必须对记录头本身进行时效操作,这包括在执行记录操作前的预先喷射,而且还必须除去在材料输送过程中喷嘴内粘性逐渐增大的油墨。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恢复处理都要消耗油墨,而且如上所述,由于恢复处理的不同,因此当更换油墨容器和更换记录头时,油墨的消耗量也不同。就是说,更换油墨容器时恢复处理所需的油墨量少于更换记录头时所需的油墨量。但在传统的喷墨记录装置中,没有设置用于判断是油墨容器被更换还是记录头被更换的部件,因此都采用同样的恢复处理,这样当更换油墨容器时,就会浪费可用的油墨。
此外,由于更换油墨容器的频率远远大于更换记录头的频率,因此从使用者的方便角度考虑,就需要提供一种易于更换油墨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使用者在试图更换油墨容器时误将其它部件例如记录头拆下或在试图更换其它部件时误将油墨容器拆下的喷墨记录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头/油墨容器可独立更换的喷墨记录装置,当记录头被更换时,该记录装置能够在记录头的恢复过程中降低油墨的消耗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头/油墨容器可独立更换的喷墨记录装置,在这种喷墨记录装置中,可以非常容易地将更换频率大于记录头之更换频率的油墨容器更换掉。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滑架,该滑架可沿垂直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方向移动并适合于可拆卸地固定一个记录头和一个油墨容器,而记录头与油墨容器又以可单独更换的形式连接在一起,该装置还包括一个油墨容器更换位置和一个不同于油墨容器更换位置的记录头更换位置,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就是滑架上油墨容器将被更换的位置,而记录头的更换位置就是滑架上记录头将被更换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头(装置)的外形结构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机构的透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在检修盖被打开,而且滑架处于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时的透视图;
图4为油墨容器在图3所示的油墨容器更换位置被拆卸下来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在滑架处于喷墨夹头更换位置上时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通过在图5所示的喷墨夹头更换位置上旋转一固定杆来松开固定到滑架上的喷墨夹头的透视图;
图7示出了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拆下喷墨夹头后的透视图。
对最佳实施例的说明
现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加以说明。
图1是一个透视图,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喷墨记录头的外形结构。此外,图2为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机构部分的透视图,图2所示的记录机构部分被一个外盖所覆盖。
如图2所示,滑架2可滑动地支承在滑架轴3和导轨4上,而滑架轴3和导轨4在其两端被平行固定到一个底架17上。一喷墨夹头1(如下所述)可拆卸并可更换地安装在滑架2上,一个用于将喷墨夹头1固定到滑架2上的记录头固定杆5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承轴5a上。该记录头固定杆5设置有一个操作部分,当喷墨夹头1被固定时,该操作部分定位于喷墨夹头1的前方,从而能够通过提高操作部分并围绕支承轴5a转动该操作部分来松开喷墨夹头1和滑架2的固定连接。
此外,在图示实施例的喷墨夹头1中,在滑架2的往复扫描操作过程中,可与压板10相对的一个记录头部分101被一体连接到一个可拆卸地固定油墨容器102a、102b的框架上。喷墨夹头1的整个框架相对滑架2是可拆卸的。因此,油墨容器102a、102b相对喷墨夹头1的框架是可拆卸的,因此记录头部分101也是可拆卸的。
如图2所示,根据图示的实施例,喷墨夹头1的一种具体结构包括记录头部分101和两个油墨容器102a、102b,这两个容器安装在一个卡座形容器容纳部分内,而该容纳部分设置在喷墨夹头1的框架上。当油墨容器102a、102b被安装到卡座形容器容纳部分内时,油墨容器就会以能够供给油墨、可拆卸和可更换的形式连接到记录头部分101上。
记录头的固定杆5起到喷墨夹头1即记录头部分101的滑架2的框架作用,但其未将油墨容器102a、102b直接固定到滑架2上。因此,即使在喷墨夹头1通过记录头固定杆5固定到滑架2上的状态下,油墨容器102a、102b仍然能够分别独立地从记录头101上拆卸下来。
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油墨容器102a或102b被安装到喷墨夹头1上的状态下,当喷墨夹头1被安装到滑架2上或从滑架2上拆卸下来时,油墨容器102a或油墨容器102b也与记录头部分101一起被安装或拆卸。此外,在油墨容器102a或油墨容器102b未被安装到喷墨夹头1上的状态下,当将喷墨夹头1安装到滑架2上或从滑架2上拆卸下来时,只有记录头部分101可相对滑架2进行安装和拆卸。
记录头部分101包括喷墨部件,喷墨部件设置有用于产生热能的元件,以利用这些热能从喷嘴(位于喷墨记录系统内)中喷射油墨(液体)。该喷墨部件包括设置在喷嘴内的发热电阻元件(电热转换器),发热电阻元件还被用作产生热能的部件,从而利用由发热电阻元件引起的在喷嘴内的油墨薄膜沸腾而产生的泡沫压力将油墨从喷嘴的开口端即喷口内喷出。顺便提一下,记录头部分101设置有一个表面,该表面上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开口端(喷墨口),以用于喷墨,该表面也被称为喷墨表面。
在本发明中,用于喷墨的装置并非局限于上述的部件,例如,可以通过采用电/机械转换元件例如压电元件将机械振动能作用到油墨上并利用振动产生的压力喷射油墨的装置。
每个油墨容器102a、102b都在其底面上设置有一供墨孔部分。此外,喷墨夹头1与记录头部分101一体制成,而且在喷墨夹头框架的容器安装部分上设置有油墨接收孔,当油墨容器被安装到位时,这些油墨接收孔与油墨容器102a、102b的供墨孔部分相对设置。当将油墨容器102a、102b安装到容器的安装部分内时,油墨容器102a、102b就会被安装到记录头部分101上,从而使油墨容器102a、102b的供墨孔部分与记录头部分101的油墨接收孔相连接,以允许油墨从油墨容器102a、102b进送到记录头部分101内。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油墨容器102a容纳有黑色的油墨,而油墨容器102b在其三个隔室内容纳有三种彩色油墨(黄色、深红色和深蓝色油墨)。因此,在油墨容器102b上设置有用于三种彩色油墨的三个供墨孔部分,这样,记录头部分101就设置有与四种颜色相对应的四个油墨接收孔。但是,可以适当地选择容纳在油墨容器内的油墨颜色和种类及安装到记录头部分101上的油墨容器的数量;例如,油墨容器102b可容纳有四种颜色的油墨(黑色、黄色、深红色和深蓝色)。
一定时带19与滑架2相连接,从而通过利用固定到底架17上的滑架驱动电机6驱动该定时带19而使滑架2能够沿滑架轴3的轴线往复移动。可将一直流电机用作滑架的驱动电机6。此外,一个用于检测滑架2在移动方向上的位置的线性编码器被安装到该喷墨记录装置上。但线性编码器的类型不是具体限定的,例如其可以由设置在底架17上的刻度(未示出)和一个设置在滑架2上并能够读取刻度的光学传感器构成。
记录纸页横切于(在图示实施例中为垂直于)滑架2的移动方向从喷墨记录装置的一侧输送到另一侧。一个用于堆叠记录纸页的自动送纸器8设置在底架17的后表面上。
用于从自动送纸器8进送记录纸页的输送路径包括:一个送纸辊9,该送纸辊用于和分离部件相配合将堆叠在自动送纸器8内的记录纸页一张一张地分开并输送被分开的记录纸页;一个输送辊11,该输送辊可被固定到底架17上的进纸电机18旋转驱动;通过偏压弹簧13抵靠在输送辊11上的压辊12;一个压板10,该压板在滑架2的移动范围内以预定间隙与记录头部分101相对;一个出纸辊15,该出纸辊受到旋转驱动并设置在压板10的下游侧;及一个从动的旋转部件16,该部件抵靠在出纸辊15上。每个从动的旋转部件16都为齿形,以减小该部件与出纸辊15的接触面积。顺便说一下,输送辊11和出纸辊15可转动地固定在底架17上。
此外,在滑架2的往复移动范围内及压板外,一个用于恢复喷墨夹头1的喷墨功能并用于保持喷墨性能的恢复单元7面对记录头101的喷墨表面设置在底架17上。该恢复单元7包括:一个用于覆盖记录头部分101的喷墨表面的封盖;一个抽吸机构(未示出),当喷墨表面被封住时,该抽吸机构用于从记录头部分101内强制性吸出油墨,以除去残留泡沫并从喷嘴内吸出粘性增加的油墨;一个清理刀片(未示出),该刀片用于擦除喷墨表面上的杂质。喷墨夹头1的恢复处理是通过以适当方式组合上述操作完成的:在通过移动滑架2而使喷墨夹头1与恢复单元7相对后,由抽吸机构执行的抽吸操作;清理刀片的擦拭操作,该操作用于擦洗喷墨表面;以及从记录头部分101喷射油墨(预先喷射),而不是喷射记录油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使喷墨夹头1与恢复单元7相对的位置被定义为原始位置(基准位置),滑架2的所有操作及从记录头部分101的喷墨控制都是以原始位置为基准并根据线性编码器获得的滑架位置的检测结果完成的。
下面,将对图示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操作加以说明。
堆叠在自动送纸器8内的记录纸页被进纸辊和分离部件逐一分离并进送已被分开的纸页。进送的记录纸页被压在输送辊11和压辊12之间并通过输送辊11的转动在喷墨夹头1和压板10之间输送。
当记录纸页被输送到预定的位置上后,就会停止对记录纸页的运送,而且滑架2沿记录纸页的宽度方向(垂直输送方向)在纸页的记录表面上移动。在滑架移动的同时,根据记录信息从记录头部分喷射油墨,这样,就会在记录纸页上形成一行记录。接着,记录纸页被移动预定的距离,接下来,在移动滑架2的同时通过记录头部分101完成下一行记录。这样,通过用记录头部分101反复执行单行记录及以预定的距离移动记录纸页,就可以在整个记录纸页上记录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记录行可能与下一记录行部分重叠。
滑架2往复移动的同时,可通过线性编码器检测滑架2的位置,且通过一控制部分(未示出)根据滑架的位置反馈控制滑架的驱动电机6。由于记录头部分101的驱动时间(喷墨时间)是根据线性编码器得到的滑架2的位置数据确定的,因此从记录头部分101喷出的油墨是与滑架2的扫描同步进行的。
通过从喷墨夹头1中喷射油墨完成记录的记录纸页穿过压板10,接着从喷墨记录装置中送出,同时被压在出纸辊15和齿形部件(从动的旋转部件)16之间。
如上所述,在喷墨夹头1中,油墨容器102a、102b可与记录头部分101分离,从而,当油墨容器102a或油墨容器102b中的油墨用完时,可通过用一个新的油墨容器更换没有油墨的油墨容器来添满新油墨,而且记录头部分101仍然继续使用。此外,如果记录头部分101的喷墨部件到达其使用寿命,或者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出现一些麻烦,例如电热转换器的电线断开,那么可通过更换喷墨夹头1的方式来更换记录头部分101,而油墨容器可继续使用,从而使喷墨记录装置继续记录。
现将对图示实施例中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油墨容器102a、102b的更换操作和喷墨夹头1的更换(即记录头部分101的更换)操作进行说明。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油墨容器102a、102b的更换和喷墨夹头1的更换是以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的。
首先,对油墨容器102a、102b的更换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图2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机构部分除自动送纸器8外均被一个主机壳22所遮盖,而主机壳又被用作外部框架。尽管主机壳22由树脂制成,但其也可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或由一个部件构成。在主机壳2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一个用于打开/关闭喷墨记录装置的电源按钮26和一个复原按钮24,该复原按钮24主要用于当喷墨记录装置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使喷墨记录装置复位。
一个可打开/可关闭的检修盖21设置在主机壳22的前侧。通过打开该检修盖21,就可以在主机壳22上形成一个用于露出记录机构之主要部分的开口。当喷墨夹头1被更换时或当维修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机构部分时,检修盖21处于打开位置上。
图3为一个透视图,图中示出了检修盖21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外形结构。如果至少两个油墨容器102a、102b中的一个的油墨被用尽,那么使用者就可打开检修盖21,以换掉空的油墨容器102a或102b。顺便说明一下,喷墨记录装置最好设置有一个油墨传感器,用于检测油墨容器102a、102b中油墨的剩余量或检测油墨容器中是否存在油墨,目的是通知使用者油墨容器102a、102b中有/没有油墨。
由于这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有用于检测检修盖21是否被打开的外盖打开/关闭探测器,因此可以检测到检修盖21的开启状态。
外盖打开/关闭探测器包括:一个设置在主机壳22上的传感器31和一个一体设置在检修盖21上的突起21a,当检修盖21关闭时,该突起能够作用在传感器31上。例如,可将一个光学传感器用作传感器31。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通过传感器31对突起21a的检测,判断出检修盖21处于打开状态下或关闭状态下。此外,可用一个能够接通和断开电通信的开关来替代传感器3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采用一个当突起21a与开关接触和不接触时使开关能够分别闭合和断开的装置,就能够检测出检修盖是否被打开或关闭。此外,可用一个外盖杠杆来替代传感器31,该外盖杠杆能够使设置在记录装置内的开关以下述方式接通/断开:通过该外盖杠杆由突起21a使开关接通/断开。
当外盖打开/关闭检测部件检测出检修盖21处于打开状态下时,就进入油墨容器更换模式。在该模式下,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分就会将滑架2移动到图3所示的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在图3中设置与原始位置相对的左端。
在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上,一个壁23与主机壳22的开口部分一体制成。壁23设置在一个使用户不能操纵记录头固定杆5之操作部分的位置上,或者设置在一个当用户试图转动记录头固定杆5时将与固定杆5相互干涉,从而不能转动该记录头固定杆5的位置上。这样,在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上,使用者就不能将记录头部分101从滑架2上拆卸下来。但是,油墨容器102a、102b可自由地从喷墨夹头1上拆卸下来,因此不论记录头固定杆5是否操作,都能够将油墨容器从记录头部分101上自由拆卸下来。图4示出了仅有一个油墨容器102a被拆下,而另一油墨容器102b仍然安装在记录头部分101上的状态。
这样,通过设置一个当滑架2处于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上时用于限制记录头固定杆5的操作的装置,就能够使试图拆卸油墨容器102a、102b的操作人员不可能误将记录头部分101或喷墨夹头1拆卸下来,其中记录头固定杆5用于拆卸记录头部分101或喷墨夹头1。此外,由于操作人员仅通过打开检修盖21而使滑架2移动到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因此就可以容易地将更换频率高于记录头部分101之更换频率的油墨容器102a、102b更换下来。
当将油墨容器102a、102b从记录头部分101上拆卸下来,而且安装新的油墨容器后,操作人员就会关闭检修盖21。当外盖打开/关闭探测部件检测到检修盖21已被关闭时,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分就会将滑架2移动到原始位置。此后,由恢复单元7对喷墨夹头1进行恢复处理,从而使喷墨记录装置进入等待状态。在这进行的恢复处理是在更换油墨容器102a、102b时所需的最少恢复处理操作,例如用于除去从油墨容器102a、102b进入油墨通道然后又进入记录头部分101内的泡沫的处理操作。因此,与更换记录头部分101时在恢复处理(如下文所述)过程中所消耗的油墨量相比,在该恢复处理过程中消耗掉的油墨量要少。
下面将对喷墨夹头1的更换过程加以说明。顺便说明一下,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喷墨夹头1的更换意味着记录头部分101的更换,因此这部分说明与更换记录头部分101的说明相同。
由于喷墨夹头1的更换基本上是在需要更换记录头部分101时进行的,因此其更换频率远远低于或小于油墨容器102a、102b的更换频率。另外,记录头的恢复处理也与更换油墨容器102a、102b后的恢复处理过程不同。因此,就更换油墨容器102a、102b时的操作模式而言,喷墨夹头1的更换是在一个不同的操作模式下进行的。
首先,与油墨容器102a、102b的更换相似,检修盖21被打开。从而使喷墨记录装置进入油墨容器的更换模式下,而且滑架2移动到图3所示的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该状态下执行预定的操作,就使喷墨记录装置从油墨容器的更换模式转换到喷墨夹头的更换模式下。具体而言,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分被设计成:当复原按钮24在预定的时间段(例如3秒钟)内或在更长的时间段内持续受到按压时,该装置就会变换到喷墨夹头的更换模式下。或者,可单独设置一个用于变换到喷墨夹头更换模式下的按钮,以通过控制该按钮就能够进入到喷墨夹头的更换模式下。
当喷墨记录装置变换到喷墨夹头的更换模式下时,如图5所示,滑架2就会移动到喷墨夹头的更换位置上,该位置位于滑架移动范围的中间。
在喷墨夹头的更换位置上,一个凹口部分25设置于主机壳22的开口部分上,这样就由该凹口部分25限定了一个能够操纵记录头固定杆5之操作部分的空间。因此,在该位置上,如图6所示,操作人员可围绕支承轴5a转动记录头的固定杆5,以松开喷墨夹头1和滑架2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将喷墨夹头1及安装在喷墨夹头1上的油墨容器102a、102b从滑架2上拆卸下来。图7是一个透视图,图中示出了已将喷墨夹头1从滑架2上拆卸下来的状态。
当将喷墨夹头1从滑架2上拆卸下来后,操作人员就可以将整个喷墨夹头1或记录头部分101换成新的,然后关闭检修盖21。当外盖打开/关闭探测部件检测到检修盖21已被关闭的情况时,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分就会将滑架2移动到原始位置。之后,由恢复单元7执行对喷墨夹头1的恢复处理。当喷墨夹头的更换模式完成后,喷墨记录装置就进入等待状态。
在喷墨夹头更换模式下的恢复处理与油墨容器更换模式下的恢复处理不同。就是说,当记录头部分101被换成新的时,由于在制造过程中,记录头部分101的喷射性能存在一个时延变化,因此必须进行时延驱动操作,例如特殊的预先喷射,以恢复这种时延变化;或者,由于存在于喷嘴中的油墨可能在材料的运输过程中以时延的方式增加粘性,因此必须通过抽吸和类似操作除去这些粘稠的油墨。因此与油墨容器更换模式下的恢复处理过程所消耗的油墨量相比,喷墨夹头更换模式下的油墨消耗量很大。
顺便说明一下,当仅更换记录头部分101时,还要相对记录头部分101安装和拆卸油墨容器102a、102b。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泡沫可能从油墨容器102a、102b进入油墨通道内并接着进入到记录头部分101内,因此通过喷墨夹头更换模式下的恢复处理就能够很好地除去已经进入的泡沫。
如上所述,通过将用于更换油墨容器102a、102b的油墨容器更换位置和用于更换喷墨夹头的喷墨夹头更换位置(即用于更换记录头部分101的记录头更换位置)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能够在各个不同的位置上使将被更换的部件具有最佳的结构,从而能够在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容易地更换油墨容器102a、102b,在喷墨夹头的更换位置上容易地更换喷墨夹头1(在记录头的更换位置上容易地更换记录头部分101)。
另外,通过在不同的操作模式下完成油墨容器102a、102b的更换和记录头部分101(喷墨夹头1)的更换,就能够根据待更换的部件将喷墨夹头1的恢复处理设定在最佳状态下。这样就可以降低在恢复处理过程中油墨的消耗量,从而提高记录油墨的使用效率。具体而言,由于油墨容器102a、102b的更换频率大于或高于记录头部分101的更换频率,因此在更换油墨容器后的恢复处理过程中降低油墨的消耗量对提高记录油墨的使用效率非常有利。
此外,由于滑架2可通过打开检修盖21而自动移动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然后可通过特定的操作移动到喷墨夹头更换位置上,如果试图更换喷墨夹头的操作人员在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仅误将油墨容器102a、102b拆下,接着操作人员就意识到这种错误,那么操作人员就能够将已被拆卸下来的油墨容器102a、102b重新安装到位并执行特定的操作,从而不用执行恢复处理工艺就能够使滑架移动到喷墨夹头的更换位置上。此外,当不需要更换油墨容器102a、102b时,如果操作人员误将检修盖21打开,那么可通过关闭检修盖21,就可以在油墨容器更换模式下执行恢复处理操作。但是,由于在该恢复处理过程中油墨的消耗量很少,如果错误地执行了导致恢复处理的操作,那么也能够降低油墨的浪费量。
该喷墨记录装置最好设置有一喷墨夹头检测部件,用于检测喷墨夹头1是否安装在滑架2上。由于具有这种结构,因此当将喷墨夹头1从滑架2上拆下后,如果操作人员忘记安装一个新的喷墨夹头1就将检修盖21关闭,那么没有安装喷墨夹头1的信息就能够被通知到操作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可打开检修盖21安装喷墨夹头1。在上述的操作中,当检修盖21被打开时,由于滑架2被移动到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上,因此操作人员必须执行特定的操作(具体而言,就是按压复原按钮24三秒钟或更长时间)以将滑架2移动到喷墨夹头的更换位置上。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能够在喷墨夹头检测部件检测到未将喷墨夹头1安装到滑架2上后,当检修盖21打开时,使滑架2直接移动到喷墨夹头更换位置上,就能够容易地安装喷墨夹头1。
从工厂运送喷墨记录装置的过程中,会存在下述情形:使该装置在将喷墨夹头安装到滑架上的状态下被运送和未将喷墨夹头安装到滑架上的状态下被运送。在后面这种情况下,刚刚购买这种喷墨记录装置的操作人员必须首先将喷墨夹头安装到滑架上,以进入等待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功能是有利的。
如上所述,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尽管仅对油墨容器更换位置被设置在一个与原始位置相对的位置上,而且喷墨夹头更换位置被设置在滑架移动范围中间的实例作出了说明,但是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及喷墨夹头的更换位置并非局限于这些位置上,只要其位于不同的位置上即可,而且可根据各个部件及构成喷墨记录装置的单元的布局以合适的方式设定这些更换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用于更换油墨容器的油墨容器更换位置和用于更换喷墨夹头的喷墨夹头更换位置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能够在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采用对油墨容器的更换最为有利的结构,在喷墨夹头的更换位置上采用对喷墨夹头的更换最为有利的结构,从而得到油墨容器和记录头(喷墨夹头)容易更换的喷墨装置。具体而言,通过设置用于防止在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将记录头从滑架上拆卸下来的记录头防拆结构,就可以积极地防止在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上误将记录头拆卸下来。
此外,当设置有用于执行记录头的恢复处理操作的恢复部件时,通过使移动到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之后的恢复处理与移动到记录头更换位置之后的恢复处理差异化,就能够降低未用于记录的无用油墨的消耗量。此外,通过采用由外盖的打开/关闭操作就能够将滑架移动到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的结构,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更换具有较高更换频率的油墨容器。
Claims (15)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包括一个滑架,该滑架上以能够单独更换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有一个用于通过喷射油墨而在记录材料上完成记录操作的记录头和一个油墨容器,该油墨容器用于容纳将被进送到所述记录头内的油墨,所述滑架沿一个垂直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方向移动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油墨容器,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一个油墨容器更换位置,该位置是所述滑架的一个位置,而且所述油墨容器将在该位置上被更换;
一个不同于油墨容器更换位置的记录头更换位置,该位置是滑架的一个位置,而且所述记录头将在该位置上被更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设置有一个记录头防拆结构,用于防止将所述记录头从所述滑架上拆卸下来。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滑架设置有一用于将所述记录头固定到所述滑架上并用于使所述记录头与所述滑架脱开的杠杆部件;
所述记录头防拆结构设置有一个壁结构,通过该壁结构,使操作人员不能操纵所述杠杆部件的操作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滑架设置有一用于将所述记录头固定到所述滑架上并用于使所述记录头与所述滑架脱开的杠杆部件;
所述记录头防拆结构设置有一个壁结构,该壁结构用于控制所述杠杆部件沿松开所述记录头的固定连接的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壁结构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之外框架的一个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4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壁结构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之外框架的一个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记录头的更换位置上设置有一用于将所述记录头从所述滑架上拆下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空间是通过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外框架的一个部分上切出一个凹口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用于执行恢复处理操作的记录头恢复部件,而恢复处理操作用于强制性从所述记录头内喷射油墨,以恢复和保持所述记录头的喷射性能,但这种喷墨动作不是记录;其中:
在通过所述记录头恢复部件执行的恢复处理过程中,在移动到所述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之后的恢复处理操作与移动到所述记录头更换位置上之后的恢复处理操作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移动到所述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之后的恢复处理过程中消耗的油墨量大于在移动到所述记录头更换位置上之后的恢复处理过程所消耗的油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当所述滑架位于所述油墨容器更换位置上时,可通过执行一个特定的操作将滑架移动到所述记录头更换位置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特定的操作是操纵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上的一个按钮。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还包括:一个可打开/可闭合的封盖和一个用于检测所述封盖打开和闭合的封盖打开/闭合检测部件,其中
当所述封盖打开/闭合检测部件检测到所述封盖已被打开时,所述滑架移动到所述油墨容器的更换位置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喷墨夹头未被安装到所述滑架上的状态下,当通过所述封盖打开/闭合检测部件检测到所述封盖已被打开时,所述滑架移动到所述记录头的更换位置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头设置有一用于产生热能的电热转换器,该电热转换器被用作能够产生喷墨所需能量的能量产生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139972A JP4605731B2 (ja) | 2001-05-10 | 2001-05-10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139972/2001 | 2001-05-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85317A CN1385317A (zh) | 2002-12-18 |
CN1187199C true CN1187199C (zh) | 2005-02-02 |
Family
ID=1898666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1924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7199C (zh) | 2001-05-10 | 2002-05-10 | 喷墨记录装置 |
CN0223473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60490Y (zh) | 2001-05-10 | 2002-05-10 | 喷墨记录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223473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560490Y (zh) | 2001-05-10 | 2002-05-10 | 喷墨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739692B2 (zh) |
EP (1) | EP1256457B1 (zh) |
JP (1) | JP4605731B2 (zh) |
KR (1) | KR100481898B1 (zh) |
CN (2) | CN1187199C (zh) |
DE (1) | DE60217940T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03485B1 (ko) * | 2003-01-14 | 2005-07-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 장치의 잉크 카트리지 교환장치 |
KR100601889B1 (ko) | 2004-03-04 | 2006-07-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복수의 유닛으로 구성된 현상유닛을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
KR100619063B1 (ko) * | 2004-12-07 | 2006-08-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잉크젯 화상형성장치 |
US20060228143A1 (en) * | 2005-04-06 | 2006-10-12 | Hsiu Chi Kuo | Portable printer enabling to directly print on an object surface |
US8748727B2 (en) * | 2008-01-18 | 2014-06-10 | Tenksolar, Inc. | Flat-plate photovoltaic module |
US8933320B2 (en) * | 2008-01-18 | 2015-01-13 | Tenksolar, Inc. | Redundant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
US8212139B2 (en) | 2008-01-18 | 2012-07-03 | Tenksolar, Inc. | Thin-film photovoltaic module |
CN102484154B (zh) * | 2009-06-15 | 2014-12-24 | 腾克太阳能公司 | 无光照限制的太阳能电池板 |
US9773933B2 (en) | 2010-02-23 | 2017-09-26 | Tenksolar, Inc. | Space and energy efficient photovoltaic array |
US8829330B2 (en) | 2010-02-23 | 2014-09-09 | Tenksolar, Inc. | Highly efficient solar arrays |
US9299861B2 (en) | 2010-06-15 | 2016-03-29 | Tenksolar, Inc. | Cell-to-grid redundandt photovoltaic system |
US8845092B2 (en) | 2011-10-31 | 2014-09-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cording-medium conveying mechanism |
US8767065B2 (en) | 2011-10-31 | 2014-07-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liquid supply system |
EP2599635B1 (en) | 2011-11-30 | 2014-11-0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ejecting device |
JP6142575B2 (ja) * | 2013-03-04 | 2017-06-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WO2017204056A1 (ja) * | 2016-05-25 | 2017-11-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吐出部の交換方法 |
EP3436274B1 (en) | 2016-07-29 | 2022-09-2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ing device,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nd printing method |
US11214086B2 (en) * | 2019-04-05 | 2022-01-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89213A (en) * | 1988-03-31 | 1994-02-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humidifying means |
ATE267709T1 (de) | 1993-01-13 | 2004-06-15 | Canon Kk | Aufzeichnungsgerät und aufzeichnungsmechanismusträger |
JP2941136B2 (ja) * | 1993-01-19 | 1999-08-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制御方法 |
JP3188056B2 (ja) * | 1993-07-21 | 2001-07-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JP3183760B2 (ja) * | 1993-10-04 | 2001-07-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容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3402767B2 (ja) * | 1994-07-29 | 2003-05-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DE69529792T2 (de) | 1994-10-14 | 2003-10-23 | Canon K.K., Tokio/Tokyo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mit Restantenüberwachung und Verfahren dazu |
JPH0970962A (ja) | 1995-09-08 | 1997-03-18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US6247784B1 (en) * | 1995-09-08 | 2001-06-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cartridge replacement control |
JP3576723B2 (ja) * | 1996-11-15 | 2004-10-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装置 |
JPH10202892A (ja) * | 1996-11-22 | 1998-08-04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3483444B2 (ja) * | 1997-12-19 | 2004-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装置、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リント方法 |
JP2000246884A (ja) * | 1999-03-02 | 2000-09-12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3576879B2 (ja) | 1999-09-06 | 2004-10-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装置 |
-
2001
- 2001-05-10 JP JP2001139972A patent/JP46057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04-29 US US10/133,676 patent/US673969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5-07 DE DE60217940T patent/DE60217940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5-07 EP EP02010344A patent/EP1256457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5-09 KR KR10-2002-0025436A patent/KR10048189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05-10 CN CNB021192448A patent/CN118719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5-10 CN CN02234737U patent/CN256049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605731B2 (ja) | 2011-01-05 |
JP2002331651A (ja) | 2002-11-19 |
KR20020086833A (ko) | 2002-11-20 |
DE60217940D1 (de) | 2007-03-22 |
KR100481898B1 (ko) | 2005-04-11 |
EP1256457B1 (en) | 2007-01-31 |
EP1256457A1 (en) | 2002-11-13 |
CN2560490Y (zh) | 2003-07-16 |
US20020175968A1 (en) | 2002-11-28 |
CN1385317A (zh) | 2002-12-18 |
DE60217940T2 (de) | 2007-10-25 |
US6739692B2 (en) | 2004-05-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7199C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824511A (zh) | 成像装置 | |
US20140152745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958290A (zh) | 用于液体吸收器的保持器和装有它的液体喷射设备 | |
JP4810303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3970097B2 (ja) | 記録装置 | |
US751026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40940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include nozzle face capping control | |
US7798601B2 (en)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the same | |
US7188927B2 (en) | Printhead wiper cleaning mechanism for an imaging apparatus | |
JP535336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32901A (ja) | 液滴吐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62365B2 (ja) |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0926249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4701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4121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11379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815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
JP39882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部材 | |
JP49196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25470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 | |
JP2007230172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08207378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H10323991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交換方法 | |
JP200406653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機の付着インク除去構造及びその付着インク除去構造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機並びに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2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