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56166A - 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656166A CN118656166A CN202411132344.8A CN202411132344A CN118656166A CN 118656166 A CN118656166 A CN 118656166A CN 202411132344 A CN202411132344 A CN 202411132344A CN 118656166 A CN118656166 A CN 1186561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pp
- cache
- data
- financial
- u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604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80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0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 G06F11/302—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where the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is a software syste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09—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 G06F11/3419—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y assessing time
- G06F11/3423—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y assessing time where the assessed time is active or idle tim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38—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monitoring of user ac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02—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 G06F12/08—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in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memory systems, e.g. virtual memory systems
- G06F12/0802—Addressing of a memory level in which the access to the desired data or data block requires associative addressing means, e.g. caches
- G06F12/0877—Cache access m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02—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 G06F12/08—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in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memory systems, e.g. virtual memory systems
- G06F12/0802—Addressing of a memory level in which the access to the desired data or data block requires associative addressing means, e.g. caches
- G06F12/0891—Addressing of a memory level in which the access to the desired data or data block requires associative addressing means, e.g. caches using clearing, invalidating or reset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02—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 G06F12/08—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Relocation in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memory systems, e.g. virtual memory systems
- G06F12/0802—Addressing of a memory level in which the access to the desired data or data block requires associative addressing means, e.g. caches
- G06F12/0893—Ca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rganisation or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rror detection, to error correction, and to monitoring
- G06F2201/865—Monitoring of softwar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rror detection, to error correction, and to monitoring
- G06F2201/88—Monitoring involving count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2/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2212/10—Providing a specific technical effect
- G06F2212/1016—Performance improvement
- G06F2212/1024—Latency redu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属于场景金融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步骤S1: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操作用户终端设备时的APP跳转操作,判断APP跳转操作的类型;APP跳转操作包括从第一APP跳转至第二APP;S2:基于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若是,则从第一缓存区读取第一APP的缓存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进入步骤S3;若否,则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第一缓存区,返回步骤S1;S3:判断用户在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值T,如果是,则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场景金融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场景金融,即“场景+金融”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金融活动嵌入到各种不同的场景服务中,促使支付、交易或者服务高效完成,以在场景的自然交互过程中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体验。场景金融将视角从传统以产品和交易为中心投向以客户为中心,将服务的物理空间从银行为中心转向以场景为中心,通过连接客户生活、生产场景中产生的金融需求而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带来金融的创新和业态转化。
传统银行搭建的场景金融特征明显, 且形式与功能单一,在同质化服务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满足客户需求后,新增客源越来越少。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场景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 银行需要根据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个性需求, 设计和提供场景化的金融服务。
然而, 如何识别、保存以及迁移运用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特征,并根据这些需求设计出场景化数据服务模式,这对银行来说仍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数据识别、缓存和转移模式不当,则无法确保场景金融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及时性;同时,现有的场景金融数据获取和利用方式无法进行跨场景和跨设备应用,不适应用户多终端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设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安装有金融类APP和非金融类APP,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操作所述用户终端设备时的APP跳转操作,判断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所述APP跳转操作包括从第一APP跳转至第二APP;
S2: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若是,则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进入步骤S3;
若否,则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返回步骤S1;
S3:判断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值T,如果是,则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所述第一缓存区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1,所述第二缓存区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2;并且M2>K*M1;K≥2。
所述步骤S2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则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或者,若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所述第一APP为金融类APP并且所述第一APP由非金融类APP跳转激活,则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所述步骤S3中,若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小于第一预设值T,则将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数据直接缓存至所述第二缓存区,返回步骤S1。
在所述步骤S3中,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K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预先设置的第一缓存区和第二缓存区、APP类型识别单元、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缓存数据转移单元、缓存数据存取单元以及金融场景适应单元;
所述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检测从第一APP跳转至第二APP的APP跳转操作;
所述APP类型识别单元在所述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APP跳转操作时,识别所述第一APP以及第二APP的APP类型,所述APP类型包括金融类APP或非金融类APP;
基于所述APP类型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或者,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金融场景适应单元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缓存大小调节单元;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缓存大小调节单元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第一缓存区和/或第二缓存区的大小。
基于APP类型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或者,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则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或者,若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所述第一APP为金融类APP并且所述第一APP由非金融类APP跳转激活,则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否则,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小于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将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数据直接缓存至所述第二缓存区。
所述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采用蓝牙、超声波、电磁波和激光中的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实现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通讯连接;
所述第一缓存区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缓存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和/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安装所述第一APP,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安装所述第二APP。
在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个方面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还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前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
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例如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便携式终端设备,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识别出当前用户操作用户终端设备时的APP跳转操作的类型,进而在需要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时获取或者缓存用户的操作数据,数据获取或者缓存基于不同大小的缓存区进行,从而确保具有场景价值的金融数据能够及时得到保存并用于后续场景化调整,并且降低数据的采集、转移和获取的延时性;同时该技术方案还包括缓存区大小的自适应调节过程,能够确保更多有场景价值的金融数据能够完整的保存,方法还可以应用于跨设备的环境,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在具体实施例部分进一步详细体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的主体流程图;
图2是图1所述方法在用户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的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技术方案在跨设备环境下的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实现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执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同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同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介绍本申请的实施例之前,首先介绍与本申请有关的部分技术特征的含义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出的动机。
用户终端设备:包括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桌面终端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等。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每个用户至少具有两类(两台)终端设备,这两类(两台)终端设备基于无线通信连接,可以实时或者延时共享屏幕内容。
假设用户具有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实时共享的方式包括:同时打开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当操作第一电子设备后,基于第一设备的操作结果,继续操作第二电子设备。例如,用户在第一电子设备上的操作第一APP后,需要在第二电子设备上打开第二APP,第二APP至少共享到第一APP先前已经操作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延时共享的方式包括:当前用户以用户登录名在第一电子设备上登录第一APP后,在预设的可延时时段内,以同样的登录名在第二电子设备上登录第二APP,基于第一设备的第一APP操作结果,继续操作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APP。例如,用户在第一电子设备上的操作第一APP后,在预设的可延时时段内(例如5分钟内)在第二电子设备上打开第二APP,第二APP至少共享到第一APP先前已经操作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金融类APP和非金融类APP。
金融类APP主要指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备案的APP,以各类银行APP为主,例如“XX手机银行”、“XXXX银行一卡通”等;
非金融类APP,指除金融类APP之外的其他APP。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主要包括电商购物类APP、游戏类APP、社交类APP。
APP跳转:指从一个APP跳转至另一个APP的操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APP跳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1)APP内部跳转:用户在操作第一APP时,通过特定操作(例如点击第一APP内的某个链接、组件或者控件)直接跳转至第二APP;
(2)APP外部跳转:用户在操作第一APP后,关闭第一APP或者最小化第一APP、将第一APP切换到后台不可见等其他方式,然后打开第二APP进行操作。
本申请中,不管是APP跳转还是APP外部跳转,从操作第一APP到操作第二APP,是一个连续的操作,中间不存在其他操作,因此,基于系统缓存机制,第二APP至少共享到第一APP先前已经操作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场景金融:相对于非场景金融而言的数据获取方式。传统非场景金融服务(例如银行本身的APP)独立于生活场景外,同质化竞争严重,客户容易流失,而成功的场景金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往往能形成完整的金融生态闭环。传统非场景金融服务的金融产品的研发流程从银行端(网页端、手机端本身)发起,尽管前期的市场调研、用户需求分析等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产品推出后与用户需求脱节等问题。而场景金融模式下,金融产品的研发流程从最终使用该产品的真实场景出发,根据需要定制产品,因此需求匹配度高,目标客群清晰,更便于开展精准营销。
此外,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涉及到用户相关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运用到具体产品或技术中时,需要获得用户许可或者同意,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可选的,用户相关的数据不会被用于身份识别且需要进行匿名化处理,同时在用户退出相关APP或者应用时相关数据不会保存在服务器上。
在此基础上,首先参见图1,图1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的主体流程图。
图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S3:
S1: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操作所述用户终端设备时的APP跳转操作,判断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所述APP跳转操作包括从第一APP跳转至第二APP;
S2: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若是,则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进入步骤S3;
若否,则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返回步骤S1;
S3:判断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值T,如果是,则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设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安装有金融类APP和非金融类APP。
所述步骤S2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则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为更好的理解图1的实施例,继续参见图2,图2是图1所述方法在用户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的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中,假设用户当前操作的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XX购物),跳转操作后的第二APP为金融类APP(YY银行)。
则用户在操作第一APP时,电子设备将操作第一APP的相关操作数据暂存(缓存)至第一缓存区。
当用户基于跳转操作(可以是外部跳转或者内部跳转)打开第二APP时,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在图2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因此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具体的,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接下来,判断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值T,如果是,则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作为示例,用户从第一非金融类APP跳转至第二金融类APP时,通常是因为需要在第二金融类APP上继续完成在第一非金融类APP上未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操作,例如支付操作、更换支付方式(以使用特定银行优惠券)的操作等。即第一APP需要调用第二APP完成支付操作,或者,第一APP需要获取第二APP提供的优惠券等。
而当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意味着当前第二金融类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并不适应当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支付按钮隐藏较深(在下一层的子页面)、优惠券点击按钮不可见(需要手动搜索)等。
此时,第二金融类APP可以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例如,将支付按钮显示在首页显著位置,直接显示与第一APP有关的优惠券获取方式等。
图2的实施例方式体现了本申请的场景金融数据处理方式的第一个优点,即金融产品的研发流程从最终使用该产品的真实场景出发,确保具有场景价值的金融数据能够及时得到保存并用于后续场景化调整,并且降低数据的采集、转移和获取的延时性。
当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关注的是用户的非金融场景切换到金融场景的情形,此类情形是场景金融数据的最佳获取方式,因为同类金融数据之间的金融场景数据共享在银行内部容易实现。
与此对应的,若当前跳转预示较大可能不存在非金融场景数据,则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无需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此时,则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返回步骤S1;
也即是说,此时第二APP需要基于用户操作第二APP本身的操作数据来执行后续可能的调整。
作为扩展的情形,所述步骤S2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所述第一APP为金融类APP并且所述第一APP由非金融类APP跳转激活,则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可见,此时依然存在非金融类APP的非金融场景数据,同样需要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由于用户在不同APP上操作时长和操作类型不同,因此,对应产生的缓存数据大小时刻变化。如果采用静态的缓存区大小,很可能出现数据溢出现象;如果固定的预设较大的缓存区,则可能存在存储浪费。
因此,作为本申请的第二个优点,采用动态的第一可变大小缓存区以及第二可变大小缓存区。
具体的,所述第一缓存区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1,所述第二缓存区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2;并且M2>K*M1;K为大于等于2的系数,即K≥2。
所述步骤S3中,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K的大小。
第一预设值T通常是APP开发人员基于历史数据统计得到,例如,假设历史统计数据显示用户寻找一个功能按钮的最大可容忍时间为1分钟(超过1分钟就会直接放弃),则预设值T=60秒;
当用户每次打开第二APP后操作时长t大于60秒时,累计次数Num自增1;累计次数越大,意味着用户对于第二APP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当前的场景数据价值较大,需要给予更多的缓存空间。
作为优选,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K的大小,一个计算机程序实现的大小调整实现方式如下:
其中,为调整前的K值。
优选的,K为整数,即将上述公式算出来的K值向上取整。
当第一APP和第二APP同时关闭时,累计次数Num清零,K值恢复初始化值。
基于上述方式,本申请的数据获取或者缓存基于不同大小的缓存区进行,从而确保具有场景价值的金融数据能够及时得到保存并用于后续场景化调整,并且降低数据的采集、转移和获取的延时性;同时该技术方案还包括缓存区大小的自适应调节过程,能够确保更多有场景价值的金融数据能够完整的保存。
图3-图4的实施例从系统方面介绍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示意图。
在图3中,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预先设置的第一缓存区和第二缓存区、APP类型识别单元、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缓存数据转移单元、缓存数据存取单元以及金融场景适应单元;
所述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检测从第一APP跳转至第二APP的APP跳转操作;
所述APP类型识别单元在所述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APP跳转操作时,识别所述第一APP以及第二APP的APP类型,所述APP类型包括金融类APP或非金融类APP;
基于APP类型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或者,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金融场景适应单元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缓存大小调节单元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第一缓存区和/或第二缓存区的大小。
基于APP类型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或者,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则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或者,若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所述第一APP为金融类APP并且所述第一APP由非金融类APP跳转激活,则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否则,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小于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将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数据直接缓存至所述第二缓存区。
图4是本发明技术方案在跨设备环境下的具体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的,所述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采用蓝牙、超声波、电磁波和激光中的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实现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通讯连接;
所述第一缓存区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缓存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安装所述第一APP,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安装所述第二APP。
作为具体的例子,每个用户至少具有两类(两台)终端设备,这两类(两台)终端设备基于无线通信连接,可以实时或者延时共享屏幕内容。
假设用户具有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实时共享的方式包括:同时打开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当操作第一电子设备后,基于第一设备的操作结果,继续操作第二电子设备。例如,用户在第一电子设备上的操作第一APP后,需要在第二电子设备上打开第二APP,第二APP至少共享到第一APP先前已经操作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延时共享的方式包括:当前用户以用户登录名在第一电子设备上登录第一APP后,在预设的可延时时段内,以同样的登录名在第二电子设备上登录第二APP,基于第一设备的第一APP操作结果,继续操作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APP。例如,用户在第一电子设备上的操作第一APP后,在预设的可延时时段内(例如5分钟内)在第二电子设备上打开第二APP,第二APP至少共享到第一APP先前已经操作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可以理解,详细阐述方法流程形式的实施例之后,相应的系统功能架构形式的实施例无需再次对应重复展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直接毫无疑义的确定,系统功能架构形式的实施例同样对应包含方法流程形式的实施例的全部内容。计算机程序代码伪语言形式的实施例也同理。
综合上述介绍,图5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实现流程图,具体介绍如下(图5中省略了Step编号):
Step1:检测到从非金融类APP跳转到金融类APP;
Step2: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Step3:从第一缓存区读取非金融类APP的缓存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Step4:判断用户在金融类APP的操作时长t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值T;
如果是,则进入Step6;否则,进入Step5;
Step5: 将用户在所述金融类APP上的操作数据直接缓存至所述第二缓存区,返回Step1;
Step6: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金融类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Step7:根据所述用户在金融类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第一缓存区和/或第二缓存区的大小,返回Step1。
通过识别出当前用户操作用户终端设备时的APP跳转操作的类型,进而在需要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时获取或者缓存用户的操作数据,数据获取或者缓存基于不同大小的缓存区进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确保具有场景价值的金融数据能够及时得到保存并用于后续场景化调整,并且降低数据的采集、转移和获取的延时性;同时该技术方案还包括缓存区大小的自适应调节过程,能够确保更多有场景价值的金融数据能够完整的保存,方法还可以应用于跨设备的环境,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给出了多个实施例,每个实施例均可构成独立的技术方案并可能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并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实施例之间在不违背逻辑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同时,每个实施例可以至少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并不要求每个单独的实施例均要解决多个或者所有技术问题。
Claims (10)
1.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设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安装有金融类APP和非金融类APP;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操作所述用户终端设备时的APP跳转操作,判断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所述APP跳转操作包括从第一APP跳转至第二APP;
S2: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若是,则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存储至第二缓存区;进入步骤S3;
若否,则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返回步骤S1;
S3:判断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值T,如果是,则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缓存区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1,所述第二缓存区的存储空间大小为M2;并且M2>K*M1;K≥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基于所述APP跳转操作的类型,判断是否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则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或者,若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所述第一APP为金融类APP并且所述第一APP由非金融类APP跳转激活,则开启缓存数据读取操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中,若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小于第一预设值T,则将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数据直接缓存至所述第二缓存区,返回步骤S1。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K的大小。
6.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预先设置的第一缓存区和第二缓存区、APP类型识别单元、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缓存数据转移单元、缓存数据存取单元以及金融场景适应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检测从第一APP跳转至第二APP的APP跳转操作;
所述APP类型识别单元在所述APP跳转操作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APP跳转操作时,识别所述第一APP以及第二APP的APP类型,所述APP类型包括金融类APP或非金融类APP;
基于APP类型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或者,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金融场景适应单元基于第二缓存区的数据,调整所述第二APP的页面布局和/或显示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缓存大小调节单元;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缓存大小调节单元根据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以及操作时长t超过第一预设值T的累计次数Num调整所述第一缓存区和/或第二缓存区的大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APP类型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或者,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具体包括:
若所述第一APP为非金融类APP、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则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或者,若所述第二APP为金融类APP、所述第一APP为金融类APP并且所述第一APP由非金融类APP跳转激活,则所述缓存数据转移单元从第一缓存区读取所述第一APP的缓存数据转移存储至第二缓存区;
否则,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清空第一缓存区的缓存数据,并开始缓存用户跳转至所述第二APP之后的操作数据至所述第一缓存区。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时长t小于第一预设值T时,所述缓存数据存取单元将用户在所述第二APP上的操作数据直接缓存至所述第二缓存区。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采用蓝牙、超声波、电磁波和激光中的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实现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通讯连接;
所述第一缓存区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缓存区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和/或,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安装所述第一APP,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安装所述第二APP。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132344.8A CN118656166B (zh) | 2024-08-19 | 2024-08-19 | 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132344.8A CN118656166B (zh) | 2024-08-19 | 2024-08-19 | 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56166A true CN118656166A (zh) | 2024-09-17 |
CN118656166B CN118656166B (zh) | 2024-11-26 |
Family
ID=92705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132344.8A Active CN118656166B (zh) | 2024-08-19 | 2024-08-19 | 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656166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298355A1 (en) * | 2013-04-01 | 2014-10-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 opera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app output device supporting the same |
CN105516787A (zh) * | 2015-12-09 | 2016-04-20 |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应用缓存数据的存储控制方法及装置 |
US20200320011A1 (en) * | 2019-04-04 | 2020-10-08 |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 Cascade cache refreshing |
CN118034822A (zh) * | 2022-11-02 | 2024-05-14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页面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2024
- 2024-08-19 CN CN202411132344.8A patent/CN1186561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298355A1 (en) * | 2013-04-01 | 2014-10-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 opera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app output device supporting the same |
CN105516787A (zh) * | 2015-12-09 | 2016-04-20 |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应用缓存数据的存储控制方法及装置 |
US20200320011A1 (en) * | 2019-04-04 | 2020-10-08 |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 Cascade cache refreshing |
CN118034822A (zh) * | 2022-11-02 | 2024-05-14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页面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56166B (zh) | 2024-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00049B2 (en) | Digital wallet-based transac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WO2020232615A1 (zh) | 信息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WO2019157894A1 (zh) | 应用页面的显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US20200349573A1 (en) | Detecting fraud using machine-learning | |
WO2015135381A1 (en) |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virtual credit card field of the technology | |
CN111651684B (zh) | 一种推荐社交用户的方法与设备 | |
US11146860B2 (en) |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intelligent terminal for obtaining and displaying data based on texture data corresponding to a target service | |
US20140180787A1 (en) | Intent to spend analytics platform | |
CN106204115A (zh) | 信息推广方法、服务器及客户端 | |
US20230126584A1 (en) |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ynamically Ensuring SDK Integrity | |
US1204529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presentation modification of a user interface | |
US20170373996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message tagging on mobile devices | |
US20190236575A1 (en) | Track data point-of-sale platform | |
WO2024183766A1 (zh) | 一种商品对象信息的翻译方法、设备和介质 | |
CN118656166A (zh) | 场景金融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5641180A (zh) | 一种请求处理的方法、相关装置及设备 | |
CN108363925A (zh) | 网页挖矿脚本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 |
Frank | Competition concerns in multi-sided marke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 |
US20130325619A1 (en) | Saving electronic coupons for future use | |
US20160283996A1 (en) |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online content affiliate program for offline retail business | |
CN116433295A (zh) | 广告投放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 |
US20230075588A1 (en) |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a dynamic ranking of receiving entities | |
CN115496609A (zh) | 基于理财产品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662490A (zh) | 关联词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KR102215083B1 (ko) | 게임 포인트 기반 가맹점 및 사용자 간의 단말 연동을 이용한 통합 마케팅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