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612536B -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612536B
CN118612536B CN202411060776.2A CN202411060776A CN118612536B CN 118612536 B CN118612536 B CN 118612536B CN 202411060776 A CN202411060776 A CN 202411060776A CN 118612536 B CN118612536 B CN 1186125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unit
optical path
lens assembly
turn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0607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612536A (zh
Inventor
俞丝丝
李威
翁宇萍
单挺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106077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6125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8612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612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612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6125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2Elements optimising image sensor operation, e.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protection or temperature control by heat transfer or cool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7/00Methods preventing fouling
    • B08B17/02Preventing deposition of fouling or of dus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picking-up images in sites, inaccessible due to their dimensions or hazardous conditions, e.g. endoscopes or borescop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感光组件;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使镜头组件运动;光路转折元件,光路转折元件引导光线从镜头组件转向感光组件;支架,光路转折元件容置于支架内,镜头组件和感光组件同向布置于支架的两侧,界定连通间隙,连通间隙形成于光路转折元件、镜头组件和感光组件之间;捕尘单元,捕尘单元被设置于光路转折元件朝向镜头组件和感光组件一侧的表面,捕尘单元以用于捕捉连通间隙中的异物;其中,镜头组件具有一下端面,下端面沿镜头组件的第一光轴的投影和捕尘单元不重叠。通过在光路转折元件的表面设置防尘单元,得以对连通间隙中粉尘、碎屑等异物的实现粘捕。

Description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中,小型化以及轻便化的摄像模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目前在便携终端本体上至少配置有一个以上的摄像头模块。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对摄像模组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精细化。
采用异形棱镜的长焦摄像模组,得以通过异形棱镜实现光路的多次折叠,以增强折叠效果,实现超长焦拍摄。此外,沿手机厚度方向,镜头和感光组件设置于异形棱镜的同一侧,有利于减小潜望摄像模组在垂直于手机厚度的平面内的尺寸。
摄像模组成品的污点和坏点是导致摄像模组质量不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污点和坏点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颗粒、异物附着在滤光片上造成的。这些颗粒、异物可能是从驱动装置的间隙进入到摄像模组内部的诸如灰尘、人体皮屑等;也有可能是在驱动装置运作时,各元件碰撞产生的碎屑;或者是在生产装配过程中产生的胶水碎屑、模组材料碎屑等。这些颗粒或碎屑会粘到成像面上,从而在拍摄过程中会导致成像出现阴影等问题,导致成像的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其通过捕尘单元吸附镜头组件、感光组件、驱动机构和光路转折元件周围的颗粒或碎屑等落尘,得以减少光路上的颗粒或碎屑,有助于提高长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的长焦摄像模组。
为达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感光组件;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使所述镜头组件运动;光路转折元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引导光线从所述镜头组件转向所述感光组件;支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容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同向布置于所述支架的两侧,界定连通间隙,所述连通间隙形成于所述光路转折元件、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捕尘单元,所述捕尘单元被设置于所述光路转折元件朝向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一侧的表面,所述捕尘单元以用于捕捉所述连通间隙中的异物;其中,所述镜头组件具有一下端面,所述下端面沿所述镜头组件的第一光轴的投影和所述捕尘单元不重叠。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设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入光面朝向所述镜头组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所述感光组件,所述捕尘单元可流体地涂置于所述入光面的外周侧和/或所述出光面的外周侧,通过所述捕尘单元固化后可粘着所述连通间隙中的异物。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捕尘单元包括第一捕尘部以及第二捕尘部,所述第一捕尘部围绕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入光面之间的第一光路布置,得以捕捉所述第一光路上产生的异物,所述第二捕尘部围绕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出光面之间的第二光路布置,得以捕捉所述第二光路上产生的异物;其中,所述第一光路沿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入光面的排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光路沿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出光面的排布方向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捕尘单元布置于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表面的周边,沿第一光轴的所述镜头组件投影和所述第一捕尘部不重叠,沿第二光轴的所述感光组件投影和所述第二捕尘部不重叠。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捕尘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捕尘部,所述第三捕尘部连接所述第一捕尘部和所述第二捕尘部,所述第三捕尘部围绕所述第一光路和所述第二光路之间的折叠光路布置,得以捕捉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之外产生的异物。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三捕尘部的粘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捕尘部的粘着宽度,所述粘着宽度界定为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捕尘部和所述第三捕尘部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捕尘单元相对两边沿的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捕尘部设有第一弧形边和第二弧形边,所述第一弧形边和所述第二弧形边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表面的边沿,所述第一弧形边和所述第二弧形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捕尘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捕尘部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三侧边沿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表面的第二方向边缘布置,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环绕第二光轴依次布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支架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设有消光单元,所述消光单元沿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表面的周边设置,所述消光单元分别和所述第一光路和所述第二光路部分重叠,所述捕尘单元布置于所述消光单元的表面。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捕尘单元的面积小于所述消光单元的面积,所述捕尘单元的边沿和所述消光单元的边沿的间距不小于0.1mm。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捕尘单元的黏着表面朝向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所述捕尘单元选用低杨氏模量的软胶,和/或所述捕尘单元的厚度为0.01mm≥胶厚≥0.002mm。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长焦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粘接单元和密封单元,所述粘接单元包括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所述第一粘接部粘接所述支架其中一侧的上表面和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第二粘接部粘接所述支架其中另一侧的上表面和所述感光组件,所述密封单元涂置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感光组件的空隙中。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架包括承载座和导电组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容置于所述承载座内,所述导电组件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承载座中,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感光组件同向布置于所述承载座的两侧,所述承载座经由两次注塑形成第一注塑部和第二注塑部而成型,其中,所述第一注塑部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镜头组件沿第三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第三方向沿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注塑部包括包覆部,所述包覆部包覆所述导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包覆部的内周缘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注塑部界定的第一通孔凸出地延伸,所述第二注塑部包覆所述第一注塑部,所述延伸部得以增加所述第一注塑部和所述第二注塑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方向沿所述承载座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正交。
为达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上任一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光路转折元件、镜头组件、驱动机构和感光组件,将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安装于所述支架的收容空间,将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驱动机构装配在一起;
b、沿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周边画胶,形成所述捕尘单元;
c、固化所述捕尘单元,使得所述捕尘单元的黏着表面朝向所述镜头组件和感光主件;
d、将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支架的承载座的第一承载部,并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连接端相焊接;将所述感光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架的承载座的第二承载部,并与所述支架的第二连接端相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光路转折元件朝向镜头组件和感光组件一侧的表面设置防尘单元,既得以保持光路转折元件的通光性,又得以对连通间隙中粉尘、碎屑等异物的实现粘捕,提高长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驱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感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底座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导电部和第一注塑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粘接单元和密封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捕尘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捕尘单元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长焦摄像模组的剖视图。
图中:10、镜头组件;11、下端面;20、驱动机构;21、主体部;22、凸出部;23、第一电接部;231、引脚部;24、对焦驱动组件;30、感光组件;31、线路板;311、第二电接部;312、触点;313、基板;314、连接带;315、连接器;32、基座;33、感光芯片;40、光路转折元件;41、入光面;411、消光单元;42、出光面;43、连通间隙;50、支架;51、通光孔;52、承载座;521、收容空间;531、第一边部;532、第二边部;533、第三边部;534、第四边部;535、第一承载部;536、第二承载部;60、导电组件;61、导电件;611、第一连接端;612、第二连接端;71、第一注塑部;711、第一通孔;712、包覆部;713、延伸部;72、第二注塑部;80、捕尘单元;81、第一捕尘部;811、第一弧形边;812、第二弧形边;813、避让区;82、第二捕尘部;821、第一侧边;822、第二侧边;823、第三侧边;83、第三捕尘部;90、粘接单元;91、第一粘接部;92、第二粘接部;100、密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 “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如在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语“基本上”、“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如图1-图8所示,包括镜头组件10、感光组件30、驱动机构20、光路转折元件40,支架50和捕尘单元80。驱动机构20驱使镜头组件10运动。光路转折元件40引导光线从镜头组件10转向感光组件30。光路转折元件40容置于支架50内,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同向布置于支架50的两侧,界定连通间隙43,连通间隙43形成于光路转折元件40、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之间。捕尘单元80被设置于光路转折元件40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一侧的表面,捕尘单元80以用于捕捉连通间隙43中的异物;其中,所述镜头组件10具有一下端面11,所述下端面11沿所述镜头组件10的第一光轴的投影和所述捕尘单元80不重叠。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光路转折元件40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一侧的表面设置防尘单元,既得以保持光路转折元件40的通光性,又得以对连通间隙43中粉尘、碎屑等异物的实现粘捕,提高长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长焦摄像模组具有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其中,第一方向沿支架5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沿支架5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三方向沿支架50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正交。长焦摄像模组还具有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其中,第一光轴沿镜头组件10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光轴沿感光组件30的轴线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光路转折元件40设有入光面41和出光面42,光路转折元件40的入光面41朝向镜头组件10,光路转折元件40的出光面42朝向感光组件30,捕尘单元80可流体地涂置于入光面41的外周侧和/或出光面42的外周侧,通过捕尘单元80固化后可粘着连通间隙43中的异物。
也就是说,光路转折元件40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入光面41和出光面42,并且入光面41和出光面42位于光路转折元件40沿第三方向的同一侧。进一步的,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固定于承载座52沿第三方向的同一侧,并且承载镜头组件10的驱动机构20与光路转折元件40的入光面41相对设置,沿镜头组件10和入光面41的排布方向,界定第一光路;感光组件30与光路转折元件40的出光面42相对设置,沿感光组件30和出光面42的排布方向,界定第二光路,进而沿第一光路入射至镜头组件10的光束得以通过光路转折元件40转折并沿第二光路入射至感光组件30中进行成像。
进一步的,在长焦摄像模组的使用过程中,零件磨损掉落的粉尘,以及从外界进入的皮屑、灰尘、颗粒等异物会滞留于镜头组件10、感光组件30和光路转折元件40之间的连通间隙43中,进而影响长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可以理解的是,捕尘单元80设置于光路转折元件40的入光面41的外周侧以及出光面42的外周侧,得以通过粘着的方式捕集连通间隙43中处于第一光路上以及处于第二光路上的异物,进而减少长焦摄像模组光路上的异物数量,有利于避免在拍摄过程中导致成像出现阴影等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机构20固定于支架50,镜头组件10安装于驱动机构20,以使镜头组件10可沿第一光轴方向移动地悬持在光路转折元件40的入光面41的上方,在驱动机构20驱动镜头组件10沿第一光轴方向移动的条件下,镜头组件10的下端面11与入光面41之间的间隙随之改变。当镜头组件10移动到行程的最下端时,下端面11为驱动机构20和镜头组件10中与入光面41最接近的部分,在沿第一光轴的方向上,下端面11与捕尘单元80的高度产生重叠,有利于使得结构更为紧凑,减小长焦摄像模组的肩高。
本实施例中,下端面11沿第一光轴的投影和捕尘单元80不重叠,以使捕尘单元80避让镜头组件10的下端面11,有利于避免下端面11与捕尘单元80相接触,进而得以减小镜头组件10与捕尘单元80相粘连而造成镜头组件10无法正常运动的风险,有利于提高长焦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捕尘单元80设置于光路转折元件40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一侧的表面的周侧,有利于减少捕尘单元80对光路的遮挡,得以保持光路转折元件40的通光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捕尘单元80包括第一捕尘部81以及第二捕尘部82,第一捕尘部81围绕镜头组件10和入光面41之间的第一光路布置,得以捕捉第一光路上产生的异物,第二捕尘部82围绕感光组件30和出光面42之间的第二光路布置,得以捕捉第二光路上产生的异物。
也就是说,在沿第三方向上,镜头组件10、第一捕尘部81和光路转折元件40的入光面41依次设置,第一捕尘部81铺设于入光面41的周侧,进而得以通过粘着的方式捕集处于第一光路上的异物,例如,由驱动机构20运动摩擦产生的粉尘,以及从镜头组件10、驱动机构20和支架50之间的缝隙进入连通间隙43的粉尘。同样的,在沿第三方向上,感光组件30、第二捕尘部82和光路转折元件40的出光面42依次设置,第二捕尘部82铺设于出光面42的周侧,进而得以通过粘着的方式捕集处于第二光路上的异物,例如,从感光组件30和支架50之间的缝隙进入连通间隙43的粉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捕尘单元80布置于光路转折元件40的表面的周边,沿第一光轴的镜头组件10投影和第一捕尘部81不重叠,沿第二光轴的感光组件30投影和第二捕尘部82不重叠。
具体的,在沿第三方向的投影上,第一捕尘部81的投影区域围绕于镜头组件10的投影区域的周侧,且第一捕尘部81的投影区域和镜头组件10的下端面11的投影区域之间没有重叠部分;可以理解的是,在镜头组件10的行程范围与第一捕尘部81的厚度在第三方向上有重叠时,第一捕尘部81的投影区域和镜头组件10的投影区域之间没有重叠部分,进而第一捕尘部81得以避让镜头组件10,以避免镜头组件10在移动过程中与第一捕尘部81相干涉产生撞击,以及避免镜头组件10和防尘单元相粘着而影响镜头组件10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长焦摄像模组的可靠性。第二捕尘部82围绕于感光组件30的周侧,且第二捕尘部82的投影区域和感光组件30的感光区域的投影区域之间没有重叠部分,有利于减小第二捕尘部82对感光区域的影响,降低因设置第二捕尘部82而影响成像质量的风险。
在另一些实施中,在沿第三方向的投影上,第一捕尘部81的投影区域和镜头组件10的投影区域也可以有部分重叠,第二捕尘部82的投影区域和感光组件30的投影区域也可以有部分重叠,进而得以在保持光路转折元件40的通光性、保持镜头组件10和第一捕尘部81互不干涉、以及保持感光组件30和第二捕尘部82互不干涉的基础上,增大捕尘单元80的面积,提高捕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捕尘单元80进一步包括第三捕尘部83,第三捕尘部83连接第一捕尘部81和第二捕尘部82,第三捕尘部83围绕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之间的折叠光路布置,得以捕捉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之外产生的异物。
也就是说,第三捕尘部83设置于第一捕尘部81和第二捕尘部82之间,进而得以使光路转折元件40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一侧的表面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边缘均具有捕尘单元80,即,光路转折元件40该侧表面的两条较长的边缘均具有捕尘单元80,进而得以增大捕尘单元80的面积,提高捕尘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捕尘部83有利于通过粘着的方式捕集从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之间的缝隙落入连通间隙43中的粉尘、碎屑等异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三捕尘部83的粘着宽度大于第二捕尘部82的粘着宽度,粘着宽度界定为在垂直于第二捕尘部82和第三捕尘部83的排布方向上,捕尘单元80相对两边沿的距离。
也就是说,粘着宽度界定为在第二方向上捕尘单元80相对两边沿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为避让感光组件30,第二捕尘部82的粘着宽度较小,而第三捕尘部83无需避让镜头组件10或感光组件30,进而在保证光路转折元件40的通光性的基础上,第三捕尘部83的粘着宽度可以尽可能设置地较大,得以增大捕尘单元80的粘着面积,以提高捕尘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捕尘部81设有第一弧形边811和第二弧形边812,第一弧形边811和第二弧形边812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光路转折元件40表面的边沿,第一弧形边811和第二弧形边8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捕尘部83。
可以理解的是,镜头组件10沿第三方向的投影为圆形,因而第一捕尘部81的靠近镜头组件10的一侧,即第一捕尘部81的远离光路转折元件40的边缘的一侧设置为圆弧,得以在第一弧形边811和第二弧形边812之间形成避让区813,用于避让镜头组件10,进而得以使第一捕尘部81在避让镜头组件10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捕尘效果。也就是说,在沿的三方向的投影上,第一弧形边811的投影至镜头组件10的投影轮廓的距离,以及第二弧形边812的投影至镜头组件10的投影轮廓的距离应尽可能小,得以在避开镜头组件10的撞击面,以及避免对有效光路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使得第二捕尘单元80的面积尽可能更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捕尘部82包括第一侧边821、第二侧边822以及第三侧边823,第一侧边821和第二侧边822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第三侧边823,第三侧边823沿光路转折元件40表面的第二方向边缘布置,第一侧边821、第二侧边822和第三侧边823环绕第二光轴依次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30的滤光片沿第三方向的投影为方形,因而第二尘部的靠近感光组件30的一侧,即第二捕尘部82的远离光路转折元件40的边缘的一侧设置为直线,得以使第二捕尘部82在避让镜头组件10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捕尘效果。
具体的,第一侧边821的一端和第二侧边822的一端分别与第三捕尘部83连接,第一侧边821的另一端和第二侧边82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侧边823连接,进而第一侧边821、第二侧边822和第三侧边823得以环绕设置在第二光轴的周侧,通过粘着的方式捕集感光组件30和光路转折元件40之间的粉尘、碎屑等异物。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侧边821、第二侧边822、第三侧边823均为直边,得以降低设置第二捕尘部82的难度,有利于降低长焦摄像模组的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光路转折元件40设有消光单元411,消光单元411沿光路转折元件40表面的周边设置,消光单元411分别和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部分重叠,捕尘单元80布置于消光单元411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光路转折元件40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一侧的表面设置消光单元411,得以限制、阻拦杂散光等干扰光,以避免干扰光进入棱镜后不规则反射和折射造成的成像眩光现象,有利于抑制异常光影,得以提高长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消光单元411设置于捕尘单元80和光路转折元件40之间,得以使消光单元411与光路转折元件40的表面更为贴合,以起到更好的限制、阻拦干扰光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减小捕尘单元80对消光单元411的影响。此外,将捕尘单元80布置于消光单元411的表面,得以使捕集到的粉尘、碎屑等异物位于消光单元411沿第三方向的投影范围内,得以进一步避免捕集到的异物对有效光路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捕尘单元80的面积小于消光单元411的面积,捕尘单元80的边沿和消光单元411的边沿的间距不小于0.1mm,有利于避免在涂置捕尘单元80的过程中胶水溢出消光单元411对光路转折元件40的表面造成污染,尤其是得以避免胶水对入光面41和出光面42造成污染,以及有利于避免胶水溢出流至光路转折元件40和之间进而对光路转折元件40的防止位置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捕尘单元80的黏着表面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捕尘单元80选用低杨氏模量的软胶,和/或捕尘单元80的厚度为0.01mm≥胶厚≥0.002mm。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选用固化后变形较少、粘附性能的较好的胶水,例如:热固胶、光敏胶或不干胶,得以减少胶水固化变形对光路转折元件40造成的拉扯,有利于使得光路转折元件40保持原有的面型,减小设置捕尘单元80对光路转折元件40的光学性能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的,0.01mm≥胶厚≥0.002mm,在保持较好的捕尘效率的基础上,得以减小捕尘单元80对长焦摄像模组的第三方向的尺寸的影响,以及便于捕尘单元80的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捕尘单元80选用的是可形变的软胶材质,具有粘接力,若光路转折元件40和/或消光单元411上已经存在微观孔隙,处于未固化的胶水为液态,可以填充这些细小的微观孔隙,减少由于不平整接触面造成的局部应力集中。进一步的,固化后的胶水具有的粘接力,得以形成捕尘单元80,具有粘着异物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支架50包括承载座52和导电组件60,光路转折元件40容置于承载座52内,导电组件60至少部分嵌设于承载座52中,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同向布置于承载座52的两侧,承载座52经由两次注塑形成第一注塑部71和第二注塑部72而成型,其中,第一注塑部71包括延伸部713,延伸部713和镜头组件10沿第三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具体的,承载座52包括第一承载部535和第二承载部536,第一承载部535和第二承载部536位于承载座52的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组件30的一侧,并且第一承载部535和第二承载部536沿着第一方向分布,驱动机构20固定连接于第一承载部535,感光组件30固定连接于第二承载部536,第一连接端611露出于第一承载部535的表面和驱动机构20邻近,第二连接端612露出于第二承载部536并向感光组件30延伸。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端611露出于第一承载部535上与驱动机构20相对的表面,得以与驱动机构20相焊接,进而使得导电组件60和驱动机构20相互导通;第二连接端612露出于第二承载部536上与感光组件30相对的表面,得以与感光组件30相焊接,进而使得导电组件60和感光组件30相互导通。
如图4所示,承载座52进一步设有第一边部531、第二边部532、第三边部533以及第四边部534,第一边部531和第二边部532沿承载座52的短边方向相对设置,第三边部533和第四边部534沿承载座52的长边方向相对设置,导电组件60包括多个导电件61,导电件61的第一连接端611和第二连接端612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于承载座52上,导电件61的第一连接端611露出于第一边部531,以适于和驱动机构20的引脚部231相焊接,第二连接端612露出于第二边部532,以适于和感光组件30的触点312相焊接进而通过导电组件60得以电连接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
进一步的,第一边部531、第二边部532、第三边部533以及第四边部534之间形成收容空间521和通光孔51,用于容置光路转折元件40。
更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所示,延伸部713得以增大第一注塑部71和第二注塑部72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一注塑部71和第二注塑部72的连接强度,进而得以提高承载座52的结构强度。可以理解的是,延伸部713和镜头组件10沿第三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得以进一步提高承载座52上用于支撑镜头组件10的部分的结构强度,进而有利于承载重量较大镜头组件10。
具体的,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20包括主体部21、凸出部22和对焦结构,凸出部22从主体部21底面的背向感光组件30的一侧,沿驱动机构20的轴向凸出;第一电接部23从凸出部22背离感光组件30的一侧边缘,沿驱动机构20的轴向凸出,进而在驱动机构20安装于承载座52时,引脚部231得以靠近导电组件60,以便于焊接导通。驱动机构20进一步包括对焦驱动组件24,对焦驱动组件24驱动镜头组件10进行对焦运动。
如图3所示,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基座32以及感光芯片33。感光芯片33和线路板31导通连接,感光芯片33安装于基座32,线路板31朝向支架50的一侧表面设有触点312,触点312偏离基座32并与第二承载部536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第二连接端612从第二承载部536向线路板31的方向弯折延伸,第二连接端612的延伸方向和线路板31的延伸方向相交,适于可导通地连接于线路板31的触点312。
线路板31进一步包括基板313、连接带314和连接器315,连接带314连接并导通基板313和连接器315,感光组件30的基座32固定于基板313,基板313上露出于基座32外侧的区域设有第二电接部311,第二电接部311与第二连接端612相向设置,触点312布置于第二电接部311,得以和第二连接端612相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注塑部71包括包覆部712,包覆部712包覆导电组件6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部713自包覆部712的内周缘沿着垂直于第三方向的第一方向朝向第一注塑部71界定的第一通孔711凸出地延伸,第二注塑部72包覆第一注塑部71,延伸部713得以增加第一注塑部71和第二注塑部72之间的接触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延伸部713设置于包覆部712的外周缘,本实施例中,延伸部713位于包覆部712的内周缘,有利于使得第一注塑部71的结构更为紧凑,在提高第一注塑部71和第二注塑部72连接可靠性的同时,得以避免第一注塑部71的尺寸外扩,使得第一注塑部71的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实现承载座52的小型化。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注塑部71包括多个延伸部713,各延伸部713相互交错地沿着包覆部712的内周缘凸起地延伸,相邻地延伸部713之间形成加强槽,延伸部713和加强槽交错设置,得以增大第一注塑部71的内周缘的表面积,进而在第二次注塑时,第二注塑部72和第一注塑部7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第一注塑部71和第二注塑部7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长焦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粘接单元90和密封单元100,粘接单元90包括第一粘接部91和第二粘接部92,第一粘接部91粘接支架50其中一侧的上表面和驱动机构20,第二粘接部92粘接支架50其中另一侧的上表面和感光组件30,密封单元100涂置于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的空隙中。
具体的,第一粘接部91设置于承载座52的第一承载部535,得以使驱动机构20粘接固定于承载座52的表面,第二粘接部92设置于第二承载部536,得以使感光组件30粘接固定于承载座52的表面。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粘接部91和第二粘接部92还得以起到减少异物进入镜头组件10、感光组件30和光路转折元件40之间的连通间隙43的作用。
进一步的,沿第一方向上,密封单元100设置于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之间,得以填充并密封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减少异物从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之间的缝隙进入连通间隙43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粘接单元90和密封单元100,得以减少进入连通间隙43的异物数量,通过捕尘单元80得以粘着捕集进入到联通间隙中的异物,进而通过粘接单元90、密封单元100、捕尘单元80三者相互配合,得以进一步减小粉尘、碎屑等异物对长焦摄像模组的成像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粘接单元90、密封单元100和捕尘单元80也可以用于其他摄像模组。
一种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光路转折元件40、镜头组件10、驱动机构20和感光组件30,将光路转折元件40安装于支架50的收容空间521,将镜头组件10和驱动机构20装配在一起;
b、沿光路转折元件40的周边画胶,形成捕尘单元80;
c、固化捕尘单元80,使得捕尘单元80的黏着表面朝向镜头组件10和感光主件;
d、将驱动机构20安装于支架50的承载座52的第一承载部535,并与支架50的第一连接端611相焊接;将感光组件30安装于支架50的承载座52的第二承载部536,并与支架50的第二连接端612相焊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步骤b中,可以通过在光路转折元件40上点胶、涂胶、喷胶、印刷获贴附等方式设置捕尘单元80,本申请对捕尘单元80的具体设置和形成方式不做具体限制。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5)

1.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头组件;
感光组件;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使所述镜头组件运动;
光路转折元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引导光线从所述镜头组件转向所述感光组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设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入光面朝向所述镜头组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所述感光组件;
支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容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同向布置于所述支架的两侧,界定连通间隙,所述连通间隙形成于所述光路转折元件、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之间;
捕尘单元,所述捕尘单元被设置于所述光路转折元件朝向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一侧的表面,所述捕尘单元位于所述入光面的外周侧和/或所述出光面的外周侧,以通过粘着的方式捕捉所述连通间隙中的异物;其中,所述镜头组件具有一下端面,所述下端面沿所述镜头组件的第一光轴的投影和所述捕尘单元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单元可流体地涂置于所述入光面的外周侧和/或所述出光面的外周侧,通过所述捕尘单元固化后可粘着所述连通间隙中的异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单元包括第一捕尘部以及第二捕尘部,所述第一捕尘部围绕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入光面之间的第一光路布置,得以捕捉所述第一光路上产生的异物,所述第二捕尘部围绕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出光面之间的第二光路布置,得以捕捉所述第二光路上产生的异物;其中,所述第一光路沿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入光面的排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光路沿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出光面的排布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单元布置于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表面的周边,沿所述第一光轴的所述镜头组件投影和所述第一捕尘部不重叠,沿第二光轴的所述感光组件投影和所述第二捕尘部不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捕尘部,所述第三捕尘部连接所述第一捕尘部和所述第二捕尘部,所述第三捕尘部围绕所述第一光路和所述第二光路之间的折叠光路布置,得以捕捉第一光路和第二光路之外产生的异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捕尘部的粘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捕尘部的粘着宽度,所述粘着宽度界定为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捕尘部和所述第三捕尘部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捕尘单元相对两边沿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捕尘部设有第一弧形边和第二弧形边,所述第一弧形边和所述第二弧形边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表面的边沿,所述第一弧形边和所述第二弧形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捕尘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捕尘部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三侧边沿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表面的第二方向边缘布置,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环绕第二光轴依次布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支架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设有消光单元,所述消光单元沿所述光路转折元件表面的周边设置,所述消光单元分别和所述第一光路和所述第二光路部分重叠,所述捕尘单元布置于所述消光单元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单元的面积小于所述消光单元的面积,所述捕尘单元的边沿和所述消光单元的边沿的间距不小于0.1mm。
11.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单元的黏着表面朝向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感光组件,所述捕尘单元选用低杨氏模量的软胶,和/或所述捕尘单元的厚度为0.01mm≥胶厚≥0.002mm。
12.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粘接单元和密封单元,所述粘接单元包括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所述第一粘接部粘接所述支架其中一侧的上表面和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第二粘接部粘接所述支架其中另一侧的上表面和所述感光组件,所述密封单元涂置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感光组件的空隙中。
13.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承载座和导电组件,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容置于所述承载座内,所述导电组件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承载座中,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感光组件同向布置于所述承载座的两侧,所述承载座经由两次注塑形成第一注塑部和第二注塑部而成型,其中,所述第一注塑部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镜头组件沿第三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第三方向沿所述支架的厚度方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塑部包括包覆部,所述包覆部包覆所述导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包覆部的内周缘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注塑部界定的第一通孔凸出地延伸,所述第二注塑部包覆所述第一注塑部,所述延伸部得以增加所述第一注塑部和所述第二注塑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其中,第一方向沿所述承载座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正交。
15.一种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所述的长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光路转折元件、镜头组件、驱动机构和感光组件,将所述光路转折元件安装于所述支架的收容空间,将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驱动机构装配在一起;
b、沿所述光路转折元件的周边画胶,形成所述捕尘单元;
c、固化所述捕尘单元,使得所述捕尘单元的黏着表面朝向所述镜头组件和感光主件;
d、将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支架的承载座的第一承载部,并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连接端相焊接;将所述感光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架的承载座的第二承载部,并与所述支架的第二连接端相焊接。
CN202411060776.2A 2024-08-05 2024-08-05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86125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060776.2A CN118612536B (zh) 2024-08-05 2024-08-05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060776.2A CN118612536B (zh) 2024-08-05 2024-08-05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612536A CN118612536A (zh) 2024-09-06
CN118612536B true CN118612536B (zh) 2024-11-01

Family

ID=92553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060776.2A Active CN118612536B (zh) 2024-08-05 2024-08-05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6125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52621A (zh) * 2024-11-01 2024-11-2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摄像模组及其连接组件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3020A (zh) * 2016-02-22 2016-05-1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具有捕尘结构的摄像模组
CN117440233A (zh) * 2023-11-01 2024-01-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其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2026325A2 (pt) * 2010-04-16 2019-09-24 Flex Lighting Ii Llc dispositivo de iluminação compreendendo um guia de luz baseado em película
JP5984485B2 (ja) * 2012-04-26 2016-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8035944A1 (zh) * 2016-08-24 2018-03-0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具有镜头和棱镜装置的潜望式摄像模组
TWI707188B (zh) * 2019-09-18 2020-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5053511B (zh) * 2019-12-13 2024-04-0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38145B (zh) * 2020-05-12 2022-08-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WO2022037320A1 (zh) * 2020-08-21 2022-02-2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6980736A (zh) * 2020-10-22 2023-1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其装配工艺方法、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615987B (zh) * 2020-12-14 2023-01-06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3020A (zh) * 2016-02-22 2016-05-1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具有捕尘结构的摄像模组
CN117440233A (zh) * 2023-11-01 2024-01-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其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612536A (zh) 2024-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612536B (zh) 一种长焦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17285B (zh) 分体式潜望模组及其组装方法和应用
WO2017143966A1 (zh) 具有捕尘结构的摄像模组
EP3477352A1 (en) Fixed-focus camera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209881889U (zh) 摄像模组和阻式感光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03705714U (zh) 影像提取模块
CN105898113B (zh) 图像获取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CN114070966B (zh) 摄像模组以及终端设备
KR100803245B1 (ko) 분리형 카메라 모듈 패키지
CN107544108B (zh) 滤光元件和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CN114488458A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917944A (zh) 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8940069U (zh) 一种新型超薄摄像模组
CN111770249A (zh) 摄像模组和阻式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EP3840353A1 (en) Camera module, molding photosensitive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339000B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制备方法
CN115473976B (zh) 镜头组件和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6953872A (zh)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211791705U (zh) 摄像头模组
KR100835087B1 (ko) 카메라모듈 패키지
CN211557354U (zh) 摄像头模组
CN110855854B (zh) 摄像模组和模塑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200394821Y1 (ko) 소형 카메라장치
CN115484362B (zh) 镜头组件和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4125262B (zh) 防抖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