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510418A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510418A
CN118510418A CN202280086473.0A CN202280086473A CN118510418A CN 118510418 A CN118510418 A CN 118510418A CN 202280086473 A CN202280086473 A CN 202280086473A CN 118510418 A CN118510418 A CN 1185104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ipper
fastening portion
fastening
tape
slide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864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宥辰
细川祐介
田村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510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104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2Means for making slide fasteners gas or watertigh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Slide Fastener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分别包括在拉链链牙厚度方向上层叠地设置的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的第一紧固部(22m)彼此能够卡合,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的第二紧固部(22n)彼此能够卡合。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具有不同的形状,且以在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分别进而包括设置于与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的形状差及位置差相应的差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接触面(91、92)。

Description

拉链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拉链。
背景技术
如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所看到那样,已知有适合于用于减小拉头的滑动阻力的拉链链牙。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倒V字型的拉链链牙(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其亚种(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0)、以及拉链链牙的上半部分被构成为被覆部的拉链链牙(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7)。此外,所述被覆部并不作为紧固部发挥功能。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为了使拉链具有止水性而使拉链链牙彼此重合(参照专利文献3的图4)。在专利文献3的段落0071~段落0073以及段落0092中,公开有链牙头部的前端与对方侧的防水性带的芯线部接触而提高止水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8912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中国设计公告第305137693S号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4/00223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申请发明人新发现了使拉链的止水性与其他特性并存的意义。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拉链包括:左侧拉链牙链带,将多个左侧拉链链牙安装于左侧拉链带的侧缘部而成;右侧拉链牙链带,将多个右侧拉链链牙安装于右侧拉链带的侧缘部而成;以及拉头,用以使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彼此交错地卡合且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分别包括在拉链链牙厚度方向上层叠地设置的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的第一紧固部彼此能够卡合,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的第二紧固部彼此能够卡合,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具有不同的形状,且以在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分别进而包括设置于与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的形状差及位置差相应的差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接触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各者中,在设定通过第一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点的连续而划定的第一平面、与通过第二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点的连续而划定的第二平面时,以在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以使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变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各者的第一紧固部包括锥状的卡合凸部、以及向与卡合凸部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呈锥状凹陷的卡合凹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各者的第二紧固部包括颈部、以及与颈部连结的头部。视情况,颈部比头部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紧固部以关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对称的方式赋形,和/或第二紧固部以至少部分被覆第一紧固部的卡合凹部的方式设置。视情况,第一紧固部比第二紧固部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左侧拉链链牙的头部具有随着向安装有所述左侧拉链链牙的左侧拉链带的带外侧延伸而彼此接近的平坦的锥面。右侧拉链链牙的头部具有随着向安装有所述右侧拉链链牙的右侧拉链带的带外侧延伸而彼此接近的平坦的锥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的顶点与卡合凹部的底点被定位于规定拉头的移动方向的轴线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分别包括所述差分区域中所含的追加的接触面,在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卡合时,左侧拉链链牙的追加的接触面与右侧拉链带的侧缘部接触,右侧拉链链牙的追加的接触面与左侧拉链带的侧缘部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的其中一者包括较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的另一者而言更向带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设置有适合于用于与侧缘部进行接触的弯曲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的其中一者的突出部以在较弯曲面而言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具有薄壁端部的方式赋形。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的其中一者的突出部形成有浇口痕迹。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分别包括:第一基部,具有结合有第一紧固部的结合面;以及第二基部,具有结合有第二紧固部的结合面,第二基部的结合面被定位于较第一基部的结合面而言更靠带外侧的位置,且侧缘部在较第一基部的结合面而言更靠带外侧的位置露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部被设置为拉链链牙上部及拉链链牙下部的其中一者,第二紧固部被设置为拉链链牙上部及拉链链牙下部的另一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部适合于用于减小拉头的滑动阻力,第二紧固部适合于用于提高拉链的横拉强度。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分别构成为用以使拉链具有第一横拉强度及第二横拉强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促进拉链的止水性与其他特性的并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链的立面图,且示出其上表面。
[图2]是拉链的概略性部分底视图,且示出左右拉链链牙彼此交错地卡合的状态。
[图3]是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拉链链牙的概略性立体图。
[图4]是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
[图5]是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且为了图示第一紧固部而用点线示出了第二紧固部的轮廓。
[图6]是拉链链牙的概略性底视图。
[图7]是拉链牙链带的剖面图,且图示了拉链链牙的侧面。
[图8]是表示通过薄型的颈部而减小左右拉链链牙彼此的碰撞程度的概略性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拉头内左右拉链链牙的第二紧固部彼此卡合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在拉头内左右拉链链牙的第一紧固部彼此卡合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1]是在图1的拉链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点划线X-X处的拉链的概略性剖面图。
[图12]是与图1的拉链中心线平行的点划线XI-XI处的卡合状态的链牙列的概略性剖面图。
[图13]是另一例的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中所示的拉链链牙彼此的卡合状态的概略图。
[图15]是又一例的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
[图16]是再一例的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中所示的拉链链牙彼此的卡合以及拉链链牙与拉链带的卡合状态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图16中所示的拉链链牙在拉头内进行卡合的过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8对各种实施方式及特征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过度说明便可将各实施方式和/或各特征组合,也能够理解由此种组合带来的协同效应。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参照附图以记述发明为主要目的,并且为了便于制图而简略化。各特征并非仅对本申请中所公开的拉链有效,可被理解为在本说明书中未公开的其他各种拉链中也通用的普遍特征。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与拉头的移动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且与拉链的拉链带的带表面平行。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两者正交。依照后述的记述,这些方向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再定义。为了进行简单的说明,有时省略“左侧”、“右侧”、“前侧”、“后侧”、“上侧”、及“下侧”等表述。
本公开的范例所涉及的拉链1为如图1中所示那样的以规定的左右宽度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带状构件,详细而言,具有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2、拉链牙链带3、以及拉头4。各拉链牙链带2、3具有拉链带5、拉链带6、以及安装于拉链带5、拉链带6的侧缘部7、侧缘部8的多个拉链链牙9、10。拉头4用以使左侧拉链链牙9及右侧拉链链牙10彼此交错地卡合且能够移动。拉链1具有左右的前止件11、前止件12、以及一个后止件13,均能够省略。此外,后止件13可被构成为打开件。
拉链带5、拉链带6为以规定的左右宽度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带体。拉链带5、拉链带6具有由上下一对带表面划定的厚度,且由于厚度薄而具有高的柔软性。拉链带5、拉链带6包括织制或编制或织编混在的基布,且作为可选项而具有重合于基布的防水层(例如,树脂层)。在拉链带5、拉链带6中包含防水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防水层阻止液体在贯通拉链带5、拉链带6的方向上浸透的情况。
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以规定间距安装于拉链带5、拉链带6的侧缘部7、侧缘部8(例如,从带表面向上下两侧膨出的芯线部),由此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链牙列。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为树脂制,典型而言,通过注射成形而固着于拉链带5、拉链带6的侧缘部7、侧缘部8(例如,芯线部)。如根据后述的说明而得知那样,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可构成为确保由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彼此交错的卡合形成的(卡合状态的)链牙列25中的部分或整体的止水性。
拉头4可为金属制或树脂制或陶瓷制。典型而言,如图1、图9、图10中所示那样,拉头4具有:上翼板41、下翼板42、将上翼板41与下翼板42在这些的前端部加以连结的连结柱43、从上翼板41的左右侧缘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上部凸缘44、从下翼板42的左右侧缘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下部凸缘45、设置于上翼板41的上表面的拉片安装部46、以及穿过拉片安装部46而设置于上翼板41上的拉片47。
通过向前方拉动拉片47而拉头4前进,左右的拉链牙链带2、拉链牙链带3卡合(即,拉链1闭合)。通过向后方拉动拉片47而拉头4后退,左右的拉链牙链带2、拉链牙链带3的卡合被解除(即,拉链1打开)。此外,在图示例中,拉链1的中心线CX与规定拉头4的移动方向的轴线相等。
在拉头4设置有Y字状的链牙通路。详细而言,在拉头4的前端,将前口设置于连结柱43的左右两侧,并且经由这些前口,(未卡合的)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从拉头的内部移动至外部或者从外部移动至内部。在拉头4的后端设置有一个后口,经由所述后口,(卡合状态的)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从拉头的内部移动至外部或者从外部移动至内部。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在连结柱43与后口之间的位置卡合或解除卡合。
如图2中所示那样,各拉链链牙9、10具有固着于拉链带5、拉链带6的侧缘部7、侧缘部8的基部21、以及从基部21向带外侧突出的紧固部22。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带外侧是指关于安装有拉链链牙的拉链带而跨越安装有拉链链牙的侧缘部从带表面上的位置朝向带表面外的位置的方向。在图2中,左侧的拉链链牙9的紧固部22向右侧突出,右侧的拉链链牙10的紧固部22向左侧突出。此外,图2表示图1的相反面,因此请注意左右反转的情况。
如根据图1及图2的对比而得知那样,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构成为在上下两侧具有不同的形状,促进了拉链1的止水性与其他特性的并存。关于所述方面,将参照图3至图7更具体地进行说明。此外,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具有镜像对称的结构。因此,不对两者进行区分说明。即,与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其中一者相关的说明在另一者中也通用。
如图3中所示那样,拉链链牙10的基部21包括第一基部21m以及第二基部21n,这些固着于拉链带6的不同的带表面,且在这些之间夹入拉链带6及侧缘部8(例如,芯线)。拉链链牙10的紧固部22包括第一紧固部22m以及第二紧固部22n。在各拉链链牙10中,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具有不同的形状。进而,以在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第一紧固部22m从第一基部21m向带外侧突出,第二紧固部22n从第二基部21n向带外侧突出。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在上下方向(拉链链牙厚度方向)上层叠地设置,且在两者之间不配置拉链带6。
在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卡合时,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第一紧固部22m彼此卡合,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第二紧固部22n彼此卡合。拉链1与第一紧固部22m彼此的卡合相应地具有第一横拉强度,并且与第二紧固部22n彼此的卡合相应地具有第二横拉强度。即,拉链1的横拉强度相当于第一横拉强度及第二横拉强度的和。第一横拉强度及第二横拉强度可不同。由此,可利用基于另一紧固部的横拉强度来弥补基于另一紧固部的横拉强度的不足。
第一基部21m及第二基部21n分别具有主表面31与外周面32。主表面31实质上与拉链带6的带表面平行,并大致具有矩形形状。当然,也可对主表面赋予倾斜,另外也可设为其他形状。第一基部21m的外周面32包括结合有第一紧固部22m的结合面33m。第二基部21n的外周面32包括结合有第二紧固部22n的结合面33n。任一结合面33m、结合面33n均是面向带外侧的面,且前后宽度比上下宽度大。
结合面33n被定位于较结合面33m而言更靠带外侧的位置,且侧缘部8在较结合面33m而言更靠带外侧的位置露出。由此,如根据后述的说明而明确那样,左右其中一者的拉链链牙与左右另一者的拉链带的侧缘部能够接触,可提高拉链1的止水性。此外,结合面33n可位于拉链带6的带表面外。结合面33m可位于拉链带6的带表面(例如,侧缘部)上。
图4是拉链链牙10的概略性顶视图。图5是拉链链牙10的概略性顶视图,且为了图示第一紧固部22m而用点线示出了第二紧固部22n的轮廓。图6是拉链链牙10的概略性底视图。
第一紧固部22m被设置于紧固部22的下部(而作为拉链链牙的下部),第二紧固部22n被设置于紧固部22的上部(而作为拉链链牙的上部)。第一紧固部22m可具有如倒V字或“へ”字那样在一个部位屈曲的形状。作为追加或代替,第一紧固部22m可具有卡合凸部61、以及向与卡合凸部61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凹陷的卡合凹部62。典型而言,卡合凸部61被配置于前侧,卡合凹部62被配置于后侧,但也可相反地配置。此外,请注意第一紧固部可采用图示以外的各种形状。
卡合凸部61具有两个倾斜面51、52作为前表面,通过这些而被划定为向前侧突出的锥状。同样地,卡合凹部62具有两个倾斜面54、55作为后表面,通过这些而被划定为向前侧凹陷的锥状。在两个倾斜面51、52之间设置有卡合凸部61的顶点53,同样地,在两个倾斜面54、55之间设置有卡合凹部62的底点56。前侧的倾斜面51与后侧的倾斜面54可实质上或至少部分平行地取向,同样地,前侧的倾斜面52与后侧的倾斜面55可实质上或至少部分平行地取向。虽在倾斜面51与倾斜面52之间为了倒角而形成有弯曲面,但倾斜面51的延长线与倾斜面52的延长线可以120°以上的角度(例如,120°~140°的范围内的角度)交叉。关于倾斜面54与倾斜面55,也同样如此。顶点53可为倾斜面51、倾斜面52之间的弯曲面的顶点。同样地,底点56可为倾斜面54、倾斜面55之间的弯曲面的底点。顶点53及底点56可被定位于拉链1的中心线CX(即,规定拉头4的移动方向的轴线)上。由此,拉头4的滑动阻力得到减小,并且可促进左右的第一紧固部22m的顺畅以及充分的卡合。
此外,第一紧固部22m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将倾斜面54与倾斜面51加以连接的连接前端面57。在连接前端面57与倾斜面54之间,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赋形的后角部58形成为锐角。在连接前端面57与倾斜面51之间前角部59形成为钝角。连接前端面57与倾斜面54所成的角(锐角)、和连接前端面57与倾斜面51所成的角(钝角)的合计可为180°。此外,在决定角度时忽略倒角。
第一紧固部22m按照远离第一基部21m的顺序包括第一棒部63以及第二棒部64(参照图6)。第一紧固部22m具有倾斜面52作为第一棒部63的前表面,且具有倾斜面55作为后表面。另外,第一紧固部22m具有倾斜面51作为第二棒部64的前表面,且具有倾斜面54作为后表面。第一棒部63与第二棒部64可以120°以上的角度(例如120°~140°的范围内的角度)交叉。第一棒部63与第二棒部64的倾斜面51、倾斜面52、倾斜面54、倾斜面55可关于拉链1的中心线CX(即,规定拉头4的移动方向的轴线)以规定的相同角度交叉。
第一紧固部22m可如专利文献1(通过参照而组入至本说明书中)中所公开那样具有对于在一个部位屈曲的基本形状追加的突起或凹部。其中,省略此种追加的突起,对第一紧固部22m如本图示例那样赋形,由此第一紧固部22m的结构被简化,注射成形用的模具也变得简单,可促进低成本化。
第二紧固部22n为与第一紧固部22m不同的形状。第二紧固部22n包括颈部71、以及与颈部71连结的头部72。颈部71与第二基部21n结合,并从其向带外侧延伸。头部72经由颈部71与第二基部21n结合。颈部71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上表面,典型而言,被赋形为长方体状。颈部71可具有为了与头部72结合而在前后方向上变宽广的部分、和/或为了与第二基部21n结合而在前后方向上变宽广的部分。头部72也与颈部71同样地,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上表面,典型而言,被赋形为长方体状。在图4的图示例中,头部72在远离颈部71的两个前角与后角处被倒角成弧状。能够将颈部71及头部72变更为其他形状。
在某些情况下,第二紧固部22n具有关于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对称的形状。如第一紧固部22m的倒V字或“へ”字那样的在一个部位屈曲的形状在对卡合状态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施加了横拉的力的情况下,拉链链牙有可能旋转而使卡合脱开,但通过对第二紧固部22n如所述那样赋形,而抑制拉链链牙的旋转。另外,颈部71及头部7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基部21n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换言之,颈部71及头部72容纳于第二基部21n的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中。由此,减轻左右的第二紧固部22n彼此卡合时两者会(例如,大或强地)碰撞的情况。
头部72在前后方向上比颈部71长,因此具有较颈部71而言更向前侧突出的前端72p、以及较颈部71而言更向后侧突出的后端72q。结果,在头部72的前端72p与第二基部21n之间形成对前侧的卡合对方的第二紧固部的后端进行收纳的凹部71p。同样地,在头部72的后端72q与第二基部21n之间形成对后侧的卡合对方的第二紧固部的前端进行收纳的凹部71q。
颈部7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3为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4的2倍以下,适宜的是1.5倍~1.9倍的范围内。头部72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为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的2倍以上,适宜的是2.2倍~2.9倍的范围内。此外,满足W3<W1的条件,并且作为可选项而进而满足W2<W4的条件。
第二紧固部22n可以相对于第一紧固部22m而至少部分向后方偏移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颈部71及头部72的前表面位于较卡合凸部61的顶点53(或倾斜面51、倾斜面52)而言更靠后方的位置,颈部71及头部72的后表面位于较卡合凹部62的底点56(或倾斜面54、倾斜面55)而言更靠后方的位置。卡合凹部62可由颈部71的后部与头部72的后部被覆(参照图5)。头部72的前端72p可以从顶点53向后方且拉链带6的带外侧偏移的方式设定位置,头部72的后端72q可以从底点56向后方且拉链带6的带外侧偏移的方式设定位置。此外,所述第一紧固部22m的后角部58可被定位于在前后方向上较头部72的前端72p而言更靠后方且较头部72的后端72q而言更靠前方的位置。
对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至少部分的偏移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4及图5中所示那样,设定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基部21m及第二基部21n的宽度W21的中心而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CP1(此外,第一基部21m及第二基部21n以关于平面CP1对称的方式赋形)。可对第二紧固部22n以关于平面CP1对称的方式赋形。所述情况下,前后方向上的第二紧固部22n的宽度的全部中心点包含于平面CP1中。即,颈部71的宽度W3的全部中心点包含于平面CP1中,头部72的宽度W1的全部中心点包含于平面CP1中。换言之,平面CP1也为通过第二紧固部22n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点的连续而划定的平面或包含所述平面区域的平面。
在对第二紧固部22n以关于平面CP1对称的方式赋形的形态中,第一紧固部22m并不以关于平面CP1对称的方式赋形。另外,第一紧固部22m可以至少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二紧固部22n偏移的方式定位。结果,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紧固部22m的宽度的某些中心点可以从平面CP1偏移的方式定位。
参照图5具体地进行叙述。除了设定平面CP1以外,也设定平面CP2。平面CP2为与平面CP1平行的面,且为包含前后方向上的卡合凸部61的顶点53与卡合凹部62的底点56之间的中心点的平面(此外,卡合凸部61的顶点53与卡合凹部62的底点56被配置于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共通的平面上)。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紧固部22m的宽度的中心点P9以描绘如下轨迹的方式设定,所述轨迹是朝向拉链带外侧,从图中的平面CP1的点a朝向平面CP2的点b向斜前方移动,继而从平面CP2的点b朝向平面CP1的点c向斜后方移动的轨迹(具体而言,倒V字状的轨迹)。通过点a与点b之间的中心点P9的连续而划定平面CP3。通过点b与点c之间的中心点P9的连续而划定平面CP4。
在包括图5在内的某些情况下,以在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以使平面CP3与平面CP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变化(在图示例中,向带外侧增加)。追加或代替性地,以在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以使平面CP4与平面CP1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变化(向带外侧减少)。通过满足任一者或两者的关系,可充分地确保第一紧固部22m与第二紧固部22n之间的偏移量。此外,所述平面CP3与平面CP1之间的间隔的变化是连续的,所述方面同样适用于平面CP4与平面CP1的关系。作为可选项,可使平面CP3及平面CP4的任一者或两者与平面CP1(或包含平面CP1作为部分区域的平面)交叉。由此,可使第一紧固部22m与第二紧固部22n彼此的一体性与确保充分的偏移量并存。
平面CP1与平面CP2的间隔可为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紧固部22m的(一定或平均或最大或最小的)宽度W22m的1/4以上,且处于其1/2以下的范围内。通过如此设定平面CP1与平面CP2之间的间隔,促进第一紧固部22m与第二紧固部22n之间的充分的偏移量的确保。
关于第一紧固部22m与第二紧固部22n的厚度,能够任意设定。通过使第一紧固部22m比第二紧固部22n厚,可使与左右的第一紧固部22m彼此的卡合相应的特性(例如,拉头的滑动阻力和/或拉链1的横拉强度)较与左右的第二紧固部22n彼此的卡合相应的对应特性(例如,拉头的滑动阻力和/或拉链1的横拉强度)而言更具支配性。反之亦然。
在图示例中,第一紧固部22m适合于用于减小拉头4的滑动阻力,第二紧固部22n适合于用于提高拉链1的横拉强度。通过使第一紧固部22m比第二紧固部22n厚(例如,1.1倍~1.4倍),能够优先促进拉头4的滑动阻力的减小,并且确保拉链1的所期望的横拉强度。如图7中所示那样,第一紧固部22m具有第一(最大)厚度T1,第二紧固部22n具有第二(最大)厚度T2,且满足T1>T2,适宜的是满足(1.1·T2)<T1<(1.4·T2)。第二紧固部22n的第二厚度T2与头部72的厚度相等。
颈部71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形成得比头部72薄,由此在左右的第二紧固部22n的卡合时,拉链1在前后方向上屈曲时前后邻接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彼此更强地碰撞的情况得到抑制(参照图8)。详细而言,颈部71的主表面71a设置于较头部72的主表面72a而言更靠近与拉链带6相关的平面PL1(此外,平面PL1被设定于拉链带的厚度中心处)的位置,且在主表面71a与主表面72a之间形成厚度差D1。头部72的主表面72a与第二基部21n的主表面31可配置于相同高度(即,与平面PL1平行地取向的相同平面)。在头部72与第一基部21m之间形成有颈部71的主表面71a成为底面的凹部。
第一紧固部22m具有较第二紧固部22n而言更向带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1。在所述突出部81形成有适合于用于与拉链带5的侧缘部7进行接触的弯曲面82。进而,突出部81可以在较弯曲面82而言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具有薄壁端部83的方式赋形。薄壁端部83的上表面84位于较弯曲面82而言更靠带外侧的位置,且与突出部81(及薄壁端部83)的前端面85一起形成缘部。
如图7中所示那样设定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PL2~平面PL4。在平面PL2包含头部72的前端面72b的前端点或前端面。在PL3包含弯曲面82的前端点或前端面。在PL4包含突出部81(及薄壁端部83)的前端点或前端面。平面PL2与平面PL3的间隔比平面PL3与平面PL4的间隔大,所述情况是指弯曲面82的左右宽度比上表面84的左右宽度大。突出部81的厚度T3因上侧的弯曲面82与下侧的弯曲面86而朝向带外侧逐渐减小。
弯曲面82可以与关于拉链带6的平面PL1交叉的方式形成。由此,促进弯曲面82与接触对方的拉链带5更确实地接触。弯曲面82位于较突出部81的前端面85而言更靠拉链带6侧的位置,由此形成薄壁端部83。设置薄壁端部83的理由可为浇口切割的最优选化。例如,在刚进行注射成形之后,浇口与突出部81的前端面85连接,浇口的上表面与薄壁端部83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浇口切割器从第一紧固部22m侧切割浇口。所述浇口切割器的移动距离因突出部81的薄壁化而变短,从而促进浇口切断的最优选化(例如,浇口切割的效率化、或切割器的长寿命化)。另外,通过设置薄壁端部83而促进弯曲面82的形成。此外,在突出部81的前端面85可形成浇口痕迹。根据浇口位置与浇口切割器的进入位置,也可在第二紧固部22n设置突出部81而非第一紧固部22m,对于所述情况,与所述同样的说明也适用,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分别包括设置于与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的形状差及位置差相应的差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接触面91、接触面92。如图4及图5中所示那样,第一紧固部22m具有设置于较第二紧固部22n而言更靠前方的范围中的接触面91。接触面91与拉链链牙厚度方向交叉或正交地设置,且以面向上方的方式取向。如图6中所示那样,第二紧固部22n具有设置于较第一紧固部22m而言更靠后方的范围中的接触面92。接触面92与拉链链牙厚度方向交叉或正交地设置,且以面向下方的方式取向。在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卡合时,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接触面91、接触面92彼此接近或接触,获得与其相应的止水性。由此,促进拉链1的止水性与其他特性(例如,拉链4的滑动阻力及拉链1的横拉强度)的并存。
如图9及图10中所示那样,随着拉头4前进而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从拉头4的左右的前口进入至拉头4内。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在连结柱43与后口之间开始卡合,继而完成卡合。详细而言,在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中,第一紧固部22m彼此卡合,以及第二紧固部22n彼此卡合。在这些紧固部卡合的同时,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接触面91、接触面92彼此接近或接触。
在图9及图10中,若着眼于赋予有符号9g、符号9h的拉链链牙、与赋予有符号10i的拉链链牙,则链牙10i的接触面91(参照图9)与链牙9g的接触面92(参照图10)接近或接触、即两面重合。链牙10i的接触面92(参照图10)与链牙9h的接触面91(参照图9)接近或接触、即两面重合。在应彼此交错地卡合的拉链链牙的前后的邻接链牙对之间,(面向上方的)接触面91与(面向下方的)接触面92彼此接近或接触。由此,拉链链牙间的间隙变得非常小,液体(例如,水)的流路被遮断。
第一紧固部22m在与第一紧固部22m及第二紧固部22n的形状差及位置差相应的差分区域中,除了包括所述接触面91以外,也可包括处于较第二紧固部22n而言更靠带外侧的范围的追加的接触面93。此外,由于第一紧固部22m较第二紧固部22n而言更向带外侧突出,因此第一紧固部22m包括追加的接触面93。在所述追加的接触面93可包括如图示例那样的弯曲面82。此外,也可设想在追加的接触面93不设置弯曲面82而接触面93为平坦面或倾斜面的形态。在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卡合时,如图11中所示那样,拉链链牙9的接触面93(弯曲面82)与安装有拉链链牙10的拉链带6的侧缘部8(例如,芯线)接触。另外,卡合对方的拉链链牙10的第二基部21n位于拉链链牙9的接触面93(弯曲面82)的上方。此时,拉链链牙9的接触面93(弯曲面82)与安装有拉链链牙10的拉链带6的侧缘部8接触,并且与拉链链牙10的第二基部21n接近或接触。由此,拉链链牙与拉链带5、拉链带6之间产生的间隙变得非常小,液体(例如,水)的流路被遮断。
图12是表示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彼此卡合而成的链牙列的剖面。示出了于在前后方向上邻接的拉链链牙中(面向上方的)接触面91与(面向下方的)接触面92彼此接近或接触。此外,也可考虑液体的流路不会通过接触面91与接触面92的接近或接触而完全被遮断的形态。例如,设想液体通过毛细管现象而流入至接触面91与接触面92之间的情况。即便在所述情况下,与未设置接触面91、接触面92的形态相比较,也与设置了接触面91、接触面92相应地抑制液体以贯通拉链1的方式从上侧向下侧流动的情况。也考虑粘度高的液体的流路遮断,但粘度低的液体的流路未被遮断的形态。
在图12的图示例中,第一紧固部22m具有前部65、以及厚度比前部65厚的后部66,且形成有面向前方的壁面67。在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彼此卡合的状态下,在拉链1在前后方向上屈曲时前后邻接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彼此更强地碰撞的情况得到抑制。即,在图12中,拉链链牙9的后部66与拉链链牙10的前部65形成为阶差状,从而抑制第一紧固部22m彼此的碰撞。
图13是另一例的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如图13中所示那样,在拉链链牙10的接触面91设置有隆起部96。此外,也可将隆起部96设置于第一紧固部22m与第二紧固部22n的差分区域的整个区域,将所述形态图示于图4中。在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接触面92和与其相向的拉链链牙10、拉链链牙9的接触面91之间存在空间,且拉链链牙10的隆起部96部分填埋所述空间。若与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相比较,则空间形成得大,卡合时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彼此的碰撞程度得到减小,拉头4的滑动阻力得到抑制。此外,即便在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也由于与隆起部96相当的部分的周面成为弯曲面,因此卡合时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彼此的碰撞得到抑制。如图14中所示那样,也可在拉链链牙9的接触面92形成收纳隆起部96的形状互补的凹状收纳部99。可与此种追加的卡合或嵌合相应地来提高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彼此的结合。
图15是又一例的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如图15中所示那样,也设想第二紧固部22n包括较第一紧固部22m而言更向带外侧突出的部分、即、在第二紧固部22n设置有所述突出部81的形态。关于所述形态,也能够应用所述各种特征(省略重复说明)。
图16是再一例的拉链链牙的概略性顶视图。如图16中所示那样,可在第二紧固部22n的头部72形成随着向带外侧延伸而彼此接近的平坦的锥面73、锥面74。在锥面73、锥面74之间形成有中间面75,且适宜的是在前后方向上平坦地延伸。进而,拉链链牙10的肩面76、肩面77与锥面73、锥面74对应地形成为随着向带外侧延伸而彼此接近的锥面。在设定与存在锥面73的平面PP1平行的平面PP2时,肩面76具有沿着平面PP2延伸或者包含于平面PP2中的区域。对于锥面74与肩面77,相同的关系也适用。
根据所述结构,在如图17中所示那样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卡合时,与图4中所示的形状的拉链链牙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相比较,容易减小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之间产生的间隙,且容易减小拉链链牙9与拉链带6之间的间隙(同样地,容易减小拉链链牙10与拉链带5之间的间隙)。另外,如图18中所示那样,可避免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第二紧固部22n的头部72彼此在拉头4内会碰撞的情况,或者减小其程度。由此,关于左右的拉链链牙9、拉链链牙10的第二紧固部22n彼此的卡合,可减小拉头4的滑动所需的力。
基于所述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权利要求中所添加的符号是用于参考,不应以对权利要求进行限定解释的目的来参照。
符号的说明
1:拉链
2、3:左侧拉链牙链带及右侧拉链牙链带
4:拉头
5、6:左侧拉链带及右侧拉链带
9、10: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
21m、21n: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
22m、22n: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
91、92:接触面
93:追加的接触面

Claims (18)

1.一种拉链,为拉链(1),所述拉链(1)包括:左侧拉链牙链带(2),将多个左侧拉链链牙(9)安装于左侧拉链带(5)的侧缘部而成;
右侧拉链牙链带(3),将多个右侧拉链链牙(10)安装于右侧拉链带(6)的侧缘部而成;以及
拉头(4),用以使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彼此交错地卡合且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并且
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分别包括在拉链链牙厚度方向上层叠地设置的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的第一紧固部(22m)彼此能够卡合,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的所述第二紧固部(22n)彼此能够卡合,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具有不同的形状,且以在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
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分别进而包括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的形状差及位置差相应的差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接触面(91、9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中在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各者中,在设定通过所述第一紧固部(22m)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点的连续而划定的第一平面(CP3、CP4)、与通过所述第二紧固部(22n)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点的连续而划定的第二平面(CP1)时,以在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之间其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至少部分偏移的方式定位,以使所述第一平面(CP3、CP4)与所述第二平面(CP1)之间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各者的所述第一紧固部(22m)包括锥状的卡合凸部(61)、以及向与所述卡合凸部(61)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呈锥状凹陷的卡合凹部(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各者的所述第二紧固部(22n)包括颈部(71)、以及与所述颈部(71)连结的头部(7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二紧固部(22n)以关于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CP1)对称的方式赋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二紧固部(22n)以至少部分被覆所述第一紧固部(22m)的所述卡合凹部(62)的方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一紧固部(22m)比所述第二紧固部(22n)厚。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颈部(71)比所述头部(72)薄。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左侧拉链链牙(9)的所述头部(72)具有随着向安装有所述左侧拉链链牙(9)的所述左侧拉链带(5)的带外侧延伸而彼此接近的平坦的锥面(73、74),
所述右侧拉链链牙(10)的所述头部(72)具有随着向安装有所述右侧拉链链牙(10)的所述右侧拉链带(6)的带外侧延伸而彼此接近的平坦的锥面(73、74)。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卡合凸部(61)的顶点(53)与所述卡合凹部(62)的底点(56)被定位于规定所述拉头(4)的移动方向的轴线(CX)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分别包括所述差分区域中所含的追加的接触面(93),在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卡合时,所述左侧拉链链牙(9)的追加的接触面(93)与所述右侧拉链带(6)的侧缘部接触,所述右侧拉链链牙(10)的追加的接触面(93)与所述左侧拉链带(5)的侧缘部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的其中一者包括较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的另一者而言更向带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1),在所述突出部(81)设置有适合于用于与所述侧缘部进行接触的弯曲面(8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的其中一者的突出部(81)以在较所述弯曲面(82)而言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具有薄壁端部(83)的方式赋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拉链,其中在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的其中一者的突出部(81)形成有浇口痕迹。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左侧拉链链牙及右侧拉链链牙(9、10)分别包括:第一基部(21m),具有结合有所述第一紧固部(22m)的结合面(33m);以及第二基部(21n),具有结合有所述第二紧固部(22n)的结合面(33n),所述第二基部(21n)的所述结合面(33n)被定位于较所述第一基部(21m)的所述结合面(33m)而言更靠带外侧的位置,且所述侧缘部在较所述第一基部(21m)的所述结合面(33m)而言更靠带外侧的位置露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一紧固部(22m)被设置为拉链链牙上部及拉链链牙下部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紧固部(22n)被设置为拉链链牙上部及拉链链牙下部的另一者。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一紧固部(22m)适合于用于减小所述拉头(4)的滑动阻力,
所述第二紧固部(22n)适合于用于提高所述拉链(1)的横拉强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其中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22m、22n)分别构成为用以使所述拉链(1)具有第一横拉强度及第二横拉强度。
CN202280086473.0A 2022-03-31 2022-03-31 拉链 Pending CN1185104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16916 WO2023188402A1 (ja) 2022-03-31 2022-03-31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10418A true CN118510418A (zh) 2024-08-16

Family

ID=88200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86473.0A Pending CN118510418A (zh) 2022-03-31 2022-03-31 拉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8510418A (zh)
TW (1) TWI840884B (zh)
WO (1) WO20231884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60525A (en) * 1944-11-21 1949-02-01 Louis H Morin Universally united scoop for separable fasteners
US2479696A (en) * 1946-03-12 1949-08-23 Louis H Morin Separable fastener stringer
JPS5361204U (zh) * 1976-10-23 1978-05-24
JPS53142204U (zh) * 1977-04-13 1978-11-10
WO2012059972A1 (ja) * 2010-11-01 2012-05-1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20120317756A1 (en) * 2011-06-20 2012-12-20 Chin-Shui Yang Invisible zipper with rectangular positioning unit
CN104363785B (zh) * 2012-06-28 2017-06-09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拉链
US9386826B2 (en) * 2014-05-05 2016-07-12 Shen Zhen Hua Sheng Da Zipper Co., Ltd. Zipper with shine and improved bonding force between tooth and tape
JP6220080B2 (ja) * 2014-09-24 2017-10-25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エレメント、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616152B (zh) * 2016-02-18 2018-03-01 Gnmo Zipper Corp Case stitching processing method for two-way corresponding positioning configuration open zipper and luggage structure for configuring double-end open zipper
WO2018211712A1 (ja) * 2017-05-19 2018-11-2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9639A (zh) 2023-10-16
WO2023188402A1 (ja) 2023-10-05
TWI840884B (zh) 202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1182B2 (en) Metal double-sided tooth and slide fastener
CN103153120B (zh) 拉链
KR100910697B1 (ko) 유체 기밀형 슬라이드 패스너용 슬라이더
WO2009128136A1 (ja) 金属製片面務歯及び両開き式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17801B (zh) 用於提升定位效果的隱形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CN102469852B (zh) 拉链
CN110636773B (zh) 拉链
CN118510418A (zh) 拉链
CN109549294B (zh) 拉链中包含的止动件
CN107708471A (zh) 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07752237B (zh) 链牙、链带及拉链
CN114340440B (zh) 金属制链牙以及拉链
CN206137386U (zh) 链牙、链带及拉链
TWI621412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N111315251B (zh) 拉链用拉头
CN106413458B (zh) 拉链链条用链牙和拉链链条
CN220534762U (zh) 一种过桥上止封合式拉链模具及拉链
TWI627919B (zh) zipper
CN111093417B (zh) 拉链用拉链头以及拉链
WO202411622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2334214Y (zh) 开口拉链的上止构件
CN117981952A (zh) 拉链
CN210977148U (zh) 一种用于中空百叶窗的转角结构
JP2012112060A5 (zh)
TWM261060U (en) Improved design of nylon zipper tab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