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494175B - 运输车传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运输车传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494175B CN118494175B CN202410961584.2A CN202410961584A CN118494175B CN 118494175 B CN118494175 B CN 118494175B CN 202410961584 A CN202410961584 A CN 202410961584A CN 118494175 B CN118494175 B CN 1184941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power output
- transmission shaft
- speed change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clutc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 B60K1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of mechanical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运输车传动系统,包括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接的变速机构及运输动力输出机构,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一、传动轴二、传动轴三及传动轴四,传动轴三上设置有后轮驱动主动齿轮,传动轴四上设置有前轮驱动主动齿轮和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与运输动力输出机构传动连接,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之间设置有六驱分离结合套。本发明提供的运输车传动系统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实现了多点同步动力输出,可实现装设本发明的运输车的六驱行走,大大增加了运输车轮胎的附着力,增强了不同路面的通过能力,提高了运输车使用性能和应用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运输车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运输车运用的也越来越广泛,如拖拉机、矿用车等,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广大农村、矿区的生产中。根据运输车在不同负载和不同的路面条件下,需要不同的驱动方式,现有技术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多采用后轮驱动,不能实现前、后多点同步动力输出,配套领域窄,工作局限性大,降低了运输车的使用性能与应用范围。另外,现有技术的运输车连接有用于输送物料的挂车,挂车上的车轮由液压马达驱动,运输车的前后车轮由从发动机和变速箱输出的动力驱动,挂车上的车轮与运输车前后车轮的转速不同步,导致挂车的行进速度与运输车的行进速度不匹配,而且液压马达输出的功率较小,挂车上的车轮由液压马达驱动的驱动力较小,挂车在坡度较大的坡面爬不动,限制了挂车的装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输车传动系统,以克服现有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运输车传动系统,包括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接的变速机构及运输动力输出机构,运输车的发动机通过离合器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一、传动轴二、传动轴三及传动轴四,传动轴一与离合器相连,变速机构包括副变速换挡组件和主变速换挡组件,副变速换挡组件设于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之间,主变速换挡组件设于传动轴二与传动轴三之间;传动轴三上设置有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后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后轮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传动轴四上设置有前轮驱动主动齿轮和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前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前轮驱动机构传动连接,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与运输动力输出机构传动连接;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之间设置有六驱分离结合套,六驱分离结合套可沿着传动轴三和传动轴四的轴向移动,当六驱分离结合套朝向传动轴四移动时,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之间的动力传输中断,实现六驱分离;当六驱分离结合套朝向传动轴三移动时,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通过六驱分离结合套传动连接,实现六驱结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作如下改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运输动力输出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一上的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动力输出过渡轴、设置在动力输出过渡轴上的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和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二、运输动力传动轴以及设置在运输动力传动轴上的动力输出从动齿轮,所述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啮合,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啮合,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二与动力输出从动齿轮啮合,运输动力传动轴通过万向节与运输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运输动力输出轴与挂车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轮驱动机构连接运输车的两个前轮,后轮驱动机构连接运输车的两个后轮,所述挂车上设有换向箱和挂车驱动桥,换向箱传动连接于运输动力输出轴与挂车驱动桥之间,挂车驱动桥上连接有运输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轮驱动机构包括分动箱、设置在分动箱上的分动箱中间齿轮和分动箱动力输出轴以及设置在分动箱动力输出轴上的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分动箱中间齿轮可转动地连接于分动箱顶部,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设于分动箱内侧,所述前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分动箱中间齿轮啮合,分动箱中间齿轮与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啮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左半轴、左半轴齿轮、从动锥齿轮、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右半轴齿轮和右半轴,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啮合,后轮驱动主动齿轮为锥齿轮,行星齿轮设置在行星齿轮轴上并可自由旋转,左半轴和右半轴分别通过花键齿轮套装在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内,行星齿轮的两侧分别与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啮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变速换挡组件包括副变速轴、套设在副变速轴上的副变速双联齿轮、设置在传动轴一上的副变速换挡齿轮一、套设在传动轴二上的副变速换挡齿轮二以及设置在副变速换挡齿轮一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二之间的副变速结合套,副变速轴与传动轴一相互平行,副变速双联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副变速轴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一固定设置在传动轴一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二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二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一与副变速双联齿轮的大齿啮合,副变速换挡齿轮二与副变速双联齿轮的小齿啮合,副变速结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二上,可通过拨叉带动副变速结合套沿传动轴二轴向移动并实现副变速结合套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一或副变速换挡齿轮二啮合,当副变速结合套移动到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一啮合时,切换到副变速高速挡位;当副变速结合套移动到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二啮合时,切换到副变速低速挡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变速换挡组件包括倒挡轴、可转动地套设在倒挡轴上的倒挡过渡双联齿轮、设置在传动轴二上的一挡主动齿轮、倒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设置在传动轴三上的一挡从动齿轮、倒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二上,一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三上;一挡主动齿轮与一挡从动齿轮啮合,倒挡主动齿轮与倒挡过渡双联齿轮的大齿啮合,倒挡过渡双联齿轮的小齿与倒挡从动齿轮啮合,二挡主动齿轮与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三挡主动齿轮与三挡从动齿轮啮合;一挡从动齿轮与倒挡从动齿轮之间设有一倒挡啮合套,一倒挡啮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三上;二挡主动齿轮与三挡主动齿轮之间设有二三挡啮合套,二三挡啮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二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运输动力传动轴上设有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包括设置在运输动力传动轴上的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以及设置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上的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运输动力传动轴相平行,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与作业刀具相连;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上,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啮合,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啮合,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之间设有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轴二与传动轴三相互平行,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共轴线设置,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共轴线设置,所述动力输出过渡轴和运输动力传动轴均与传动轴四平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及变速机构设置在传动箱内,传动轴一、传动轴二、传动轴三及传动轴四可转动地连接于传动箱,传动轴一、传动轴二、传动轴三及传动轴四与传动箱连接处设有多个轴承,后轮驱动机构安装于后箱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可根据需要变为两驱式或六驱式,可实现装设本发明的运输车的六驱行走,大大增加了运输车轮胎的附着力,增强了不同路面的通过能力,提高了运输车的使用性能和应用范围;另外,挂车上的车轮与运输车的前后车轮均由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同步驱动并且转速同步,挂车获得了较大的驱动力,提高了挂车的装载量及在坡度较大路面的通过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运输车传动系统的传动简图;
图2是图1中的发动机与传动箱、分动箱及前驱动桥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传动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的运输动力输出机构连接后箱体及挂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后箱体及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后箱体及挂车的俯视图;
图中:11、传动轴一;12、传动轴二;13、传动轴三;131、后轮驱动主动齿轮;14、传动轴四;141、前轮驱动主动齿轮;142、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15、六驱分离结合套;21、副变速轴;211、副变速双联齿轮;212、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3、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4、副变速结合套;221、一挡主动齿轮;222、二挡主动齿轮;223、三挡主动齿轮;224、倒挡主动齿轮;225、二三挡啮合套;231、一挡从动齿轮;232、二挡从动齿轮;233、三挡从动齿轮;234、倒挡从动齿轮;235、一倒挡啮合套;24、倒挡轴;241、倒挡过渡双联齿轮;31、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32、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33、动力输出过渡轴;34、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二;35、运输动力传动轴;36、动力输出从动齿轮;37、运输动力输出轴;38、挂车;381、运输轮;382、换向箱;383、挂车驱动桥;39、万向节;41、发动机;42、离合器;43、传动箱;431、轴承;44、后箱体;51、分动箱;52、分动箱中间齿轮;53、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54、分动箱动力输出轴;61、左半轴;62、左半轴齿轮;63、从动锥齿轮;64、行星齿轮轴;65、行星齿轮;66、右半轴齿轮;67、右半轴;68、后轮;7、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71、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72、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73、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4、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5、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6、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车传动系统,包括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接的变速机构及运输动力输出机构,运输车的发动机41通过离合器42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传动轴三13及传动轴四14,传动轴二12与传动轴三13相互平行,传动轴一11与传动轴二12共轴线设置,传动轴三13与传动轴四14共轴线设置。传动轴一11一端与离合器42相连,变速机构包括副变速换挡组件和主变速换挡组件,副变速换挡组件设于传动轴一11与传动轴二12之间,主变速换挡组件设于传动轴二12与传动轴三13之间。传动轴四14上固定设置有前轮驱动主动齿轮141和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142,前轮驱动主动齿轮141与前轮驱动机构传动连接,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142与运输动力输出机构传动连接;传动轴三13上固定设置有后轮驱动主动齿轮131,后轮驱动主动齿轮131为锥齿轮,后轮驱动主动齿轮131与后轮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前轮驱动机构连接运输车的两个前轮,后轮驱动机构连接运输车的两个后轮68。
运输动力输出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一11上的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32、动力输出过渡轴33、固定设置在动力输出过渡轴33上的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31和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二34、运输动力传动轴35以及固定设置在运输动力传动轴35上的动力输出从动齿轮36。
动力输出过渡轴33和运输动力传动轴35均与传动轴四14平行,所述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142与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32的大齿啮合,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32的小齿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31啮合,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二34与动力输出从动齿轮36啮合。运输动力传动轴35通过万向节39与运输动力输出轴37传动连接,设置万向节39用于运输时缓冲震动和颠簸,运输动力输出轴37与用于盛装物料的挂车38相连,挂车38上设有换向箱382和挂车驱动桥383,换向箱382传动连接于运输动力输出轴37与挂车驱动桥383之间,挂车驱动桥383上连接有运输轮381,换向箱382内设有改变动力输出方向的齿轮。
优选地,所述运输动力传动轴35上设有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7,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7包括设置在运输动力传动轴35上的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71和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72、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以及设置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上的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4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5,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与运输动力传动轴35相平行,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与作业刀具相连,作业刀具可以是旋耕刀。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4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5可转动地套设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上,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71与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4啮合,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72与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5啮合,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4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5之间设有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76,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76通过花键套设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上。
上述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7使用时,将万向节39从运输动力传动轴35上拆卸下来,再通过拨叉带动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76沿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轴向移动,以实现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76与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4或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5啮合,当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76向左移动与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4啮合时,切换到农田作业高速挡位,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变速机构→传动轴三13→传动轴四14→运输动力输出机构→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71→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74→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当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76向右移动与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5啮合时,切换到农田作业低速挡位,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变速机构→传动轴三13→传动轴四14→运输动力输出机构→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72→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75→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73。
传动轴三13与传动轴四14之间设置有六驱分离结合套15,六驱分离结合套15可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三13和传动轴四14上,可通过拨叉带动六驱分离结合套15沿着传动轴三13和传动轴四14的轴向移动,当六驱分离结合套15向左朝向传动轴四14移动时,使六驱分离结合套15套设在传动轴四14上而不与传动轴三13相连,传动轴三13与传动轴四14之间的动力传输中断,实现六驱分离(后轮68驱动),此时整机是两轮驱动,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变速机构及传动轴三13传输到后轮驱动机构,实现后轮68驱动行走,无前驱动力输出和运输动力输出。当六驱分离结合套15向右朝向传动轴三13移动时,使六驱分离结合套15同时套设在传动轴三13和传动轴四14上,传动轴三13与传动轴四14通过六驱分离结合套15传动连接,实现六驱行走,此时整机是六轮驱动,发动机41输出的一部分动力依次经过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变速机构及传动轴三13传输到后轮驱动机构,实现后轮68驱动;发动机41输出的另一部分动力依次经过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变速机构、传动轴三13及传动轴四14传输到前轮驱动机构和运输动力输出机构,同时实现前轮驱动和挂车驱动桥383驱动,实现了多点同步动力输出。由于运输车的前轮和后轮68及挂车38上的挂车驱动桥383同时被驱动,从而实现六驱行走。上述运输车传动系统可根据需要变为两驱式或六驱式,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实现了多点同步动力输出,可实现装设本发明的运输车的六驱行走,大大增加了运输车轮胎的附着力,增强了不同路面的通过能力,提高了运输车使用性能和应用范围。
具体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及变速机构设置在传动箱43内,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传动轴三13及传动轴四14可转动地连接于传动箱43,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传动轴三13及传动轴四14与传动箱43连接处设有多个轴承431,后轮驱动机构安装于后箱体44,所述运输动力传动轴35贯穿后箱体44。
具体地,所述前轮驱动机构包括分动箱51、设置在分动箱51上的分动箱中间齿轮52和分动箱动力输出轴54以及设置在分动箱动力输出轴54上的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53,分动箱中间齿轮52可转动地连接于分动箱51顶部,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53设于分动箱51内侧,所述前轮驱动主动齿轮141与分动箱中间齿轮52啮合,分动箱中间齿轮52与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53啮合。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变速机构、传动轴三13及传动轴四14传输到前轮驱动主动齿轮141,前轮驱动主动齿轮141将动力传到分动箱51内,再经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53和分动箱动力输出轴54传到前驱动桥,实现前轮驱动。
具体地,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左半轴61、左半轴齿轮62、从动锥齿轮63、行星齿轮轴64、行星齿轮65、右半轴齿轮66和右半轴67,从动锥齿轮63与所述后轮驱动主动齿轮131啮合,行星齿轮65设置在行星齿轮轴64上并可自由旋转,左半轴61和右半轴67分别通过花键齿轮套装在左半轴齿轮62和右半轴齿轮66内,行星齿轮65的两侧分别与左半轴齿轮62和右半轴齿轮66啮合并组成差速传动系统。
具体地,所述副变速换挡组件包括副变速轴21、套设在副变速轴21上的副变速双联齿轮211、设置在传动轴一11上的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套设在传动轴二12上的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以及设置在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之间的副变速结合套214。
副变速轴21与传动轴一11相互平行,副变速双联齿轮211可转动地套设在副变速轴21上,包括大齿和小齿,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固定设置在传动轴一11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二12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与副变速双联齿轮211的大齿啮合,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与副变速双联齿轮211的小齿啮合;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的直径小于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的直径,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的直径小于副变速双联齿轮211大齿的直径,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的直径大于副变速双联齿轮211小齿的直径。
副变速结合套214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二12上,可通过拨叉带动副变速结合套214沿传动轴二12轴向移动并实现副变速结合套214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或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啮合,当副变速结合套214向左移动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啮合时,切换到副变速高速挡位,此时传动轴一11和传动轴二12通过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和副变速结合套214相连接,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一11→传动轴二12;当副变速结合套214向右移动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啮合时,切换到副变速低速挡位,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一11→副变速换挡齿轮一212→副变速双联齿轮211的大齿→副变速双联齿轮211的小齿→副变速换挡齿轮二213→传动轴二12。
具体地,主变速换挡组件包括倒挡轴24、可转动地套设在倒挡轴24上的倒挡过渡双联齿轮241、设置在传动轴二12上的一挡主动齿轮221、倒挡主动齿轮224、二挡主动齿轮222和三挡主动齿轮223、设置在传动轴三13上的一挡从动齿轮231、倒挡从动齿轮234、二挡从动齿轮232和三挡从动齿轮233。
具体地,一挡主动齿轮221和倒挡主动齿轮224固定设置在传动轴二12上,二挡主动齿轮222和三挡主动齿轮223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二12上,二挡从动齿轮232和三挡从动齿轮233固定设置在传动轴三13上,一挡从动齿轮231和倒挡从动齿轮234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三13上;一挡主动齿轮221与一挡从动齿轮231啮合,倒挡主动齿轮224与倒挡过渡双联齿轮241的大齿啮合,倒挡过渡双联齿轮241的小齿与倒挡从动齿轮234啮合,二挡主动齿轮222与二挡从动齿轮232啮合,三挡主动齿轮223与三挡从动齿轮233啮合;一挡从动齿轮231与倒挡从动齿轮234之间设有一倒挡啮合套235,一倒挡啮合套235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三13上;二挡主动齿轮222与三挡主动齿轮223之间设有二三挡啮合套225,二三挡啮合套225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二12上。
可通过拨叉带动一倒挡啮合套235沿传动轴三13轴向移动并实现一倒挡啮合套235与一挡从动齿轮231或倒挡从动齿轮234啮合,当一倒挡啮合套235向左移动与一挡从动齿轮231啮合时,切换到一挡位,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二12→一挡主动齿轮221→一挡从动齿轮231→传动轴三13;当一倒挡啮合套235向右移动与倒挡从动齿轮234啮合时,切换到倒挡位,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二12→倒挡主动齿轮224→倒挡过渡双联齿轮241的大齿→倒挡过渡双联齿轮241的小齿→倒挡从动齿轮234→传动轴三13。
可通过拨叉带动二三挡啮合套225沿传动轴二12轴向移动并实现二三挡啮合套225与二挡主动齿轮222或三挡主动齿轮223啮合,当二三挡啮合套225向左移动与二挡主动齿轮222啮合时,切换到二挡位,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二12→二挡主动齿轮222→二挡从动齿轮232→传动轴三13;当二三挡啮合套225向右移动与三挡主动齿轮223啮合时,切换到三挡位,发动机41输出的动力的传动路线为:传动轴二12→三挡主动齿轮223→三挡从动齿轮233→传动轴三13。
以上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凡未涉及到的说明属于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可参考公知技术加以实施。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Claims (9)
1.一种运输车传动系统,包括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接的变速机构及运输动力输出机构,运输车的发动机通过离合器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一、传动轴二、传动轴三及传动轴四,传动轴一与离合器相连,变速机构包括副变速换挡组件和主变速换挡组件,副变速换挡组件设于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之间,主变速换挡组件设于传动轴二与传动轴三之间;传动轴三上设置有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后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后轮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传动轴四上设置有前轮驱动主动齿轮和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前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前轮驱动机构传动连接,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与运输动力输出机构传动连接;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之间设置有六驱分离结合套,六驱分离结合套可沿着传动轴三和传动轴四的轴向移动,当六驱分离结合套朝向传动轴四移动时,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之间的动力传输中断,实现六驱分离;当六驱分离结合套朝向传动轴三移动时,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通过六驱分离结合套传动连接,实现六驱结合;所述运输动力输出机构包括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一上的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动力输出过渡轴、设置在动力输出过渡轴上的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和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二、运输动力传动轴以及设置在运输动力传动轴上的动力输出从动齿轮,所述运输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啮合,动力输出过渡双联齿轮与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一啮合,动力输出主动齿轮二与动力输出从动齿轮啮合,运输动力传动轴通过万向节与运输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运输动力输出轴与挂车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驱动机构连接运输车的两个前轮,后轮驱动机构连接运输车的两个后轮,所述挂车上设有换向箱和挂车驱动桥,换向箱传动连接于运输动力输出轴与挂车驱动桥之间,挂车驱动桥上连接有运输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驱动机构包括分动箱、设置在分动箱上的分动箱中间齿轮和分动箱动力输出轴以及设置在分动箱动力输出轴上的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分动箱中间齿轮可转动地连接于分动箱顶部,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设于分动箱内侧,所述前轮驱动主动齿轮与分动箱中间齿轮啮合,分动箱中间齿轮与分动箱动力输出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驱动机构包括左半轴、左半轴齿轮、从动锥齿轮、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右半轴齿轮和右半轴,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后轮驱动主动齿轮啮合,后轮驱动主动齿轮为锥齿轮,行星齿轮设置在行星齿轮轴上并可自由旋转,左半轴和右半轴分别通过花键齿轮套装在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内,行星齿轮的两侧分别与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变速换挡组件包括副变速轴、套设在副变速轴上的副变速双联齿轮、设置在传动轴一上的副变速换挡齿轮一、套设在传动轴二上的副变速换挡齿轮二以及设置在副变速换挡齿轮一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二之间的副变速结合套,副变速轴与传动轴一相互平行,副变速双联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副变速轴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一固定设置在传动轴一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二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二上,副变速换挡齿轮一与副变速双联齿轮的大齿啮合,副变速换挡齿轮二与副变速双联齿轮的小齿啮合,副变速结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二上,可通过拨叉带动副变速结合套沿传动轴二轴向移动并实现副变速结合套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一或副变速换挡齿轮二啮合,当副变速结合套移动到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一啮合时,切换到副变速高速挡位;当副变速结合套移动到与副变速换挡齿轮二啮合时,切换到副变速低速挡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变速换挡组件包括倒挡轴、可转动地套设在倒挡轴上的倒挡过渡双联齿轮、设置在传动轴二上的一挡主动齿轮、倒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设置在传动轴三上的一挡从动齿轮、倒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二上,一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传动轴三上;一挡主动齿轮与一挡从动齿轮啮合,倒挡主动齿轮与倒挡过渡双联齿轮的大齿啮合,倒挡过渡双联齿轮的小齿与倒挡从动齿轮啮合,二挡主动齿轮与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三挡主动齿轮与三挡从动齿轮啮合;一挡从动齿轮与倒挡从动齿轮之间设有一倒挡啮合套,一倒挡啮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三上;二挡主动齿轮与三挡主动齿轮之间设有二三挡啮合套,二三挡啮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传动轴二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动力传动轴上设有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农田作业动力输出机构包括设置在运输动力传动轴上的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以及设置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上的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与所述运输动力传动轴相平行,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与作业刀具相连;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可转动地套设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上,动力输出高速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啮合,动力输出低速主动齿轮与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啮合,动力输出高速从动齿轮和动力输出低速从动齿轮之间设有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农田作业换挡啮合套通过花键套设在农田作业动力输出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二与传动轴三相互平行,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共轴线设置,传动轴三与传动轴四共轴线设置,所述动力输出过渡轴和运输动力传动轴均与传动轴四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输车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传动机构及变速机构设置在传动箱内,传动轴一、传动轴二、传动轴三及传动轴四可转动地连接于传动箱,传动轴一、传动轴二、传动轴三及传动轴四与传动箱连接处设有多个轴承,后轮驱动机构安装于后箱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961584.2A CN118494175B (zh) | 2024-07-18 | 2024-07-18 | 运输车传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961584.2A CN118494175B (zh) | 2024-07-18 | 2024-07-18 | 运输车传动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94175A CN118494175A (zh) | 2024-08-16 |
CN118494175B true CN118494175B (zh) | 2024-10-01 |
Family
ID=92245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961584.2A Active CN118494175B (zh) | 2024-07-18 | 2024-07-18 | 运输车传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494175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0974394U (zh) * | 2023-10-25 | 2024-05-17 | 保定步坦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机械式传动三轴六轮六驱的底盘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20773A (ja) * | 2000-10-17 | 2002-04-23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六輪作業車の車輪の配置構成 |
CN2613398Y (zh) * | 2003-03-13 | 2004-04-28 | 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拖拉机传动装置 |
JP2007191022A (ja) * | 2006-01-18 | 2007-08-02 | Yanmar Co Ltd | トラクタの副変速機構 |
US10543738B2 (en) * | 2014-09-29 | 2020-01-28 | Scania Cv Ab | Hybrid powertrai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computer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such a hybrid powertrain,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omprising program code |
JP6396841B2 (ja) * | 2015-04-21 | 2018-09-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に備えられる伝動装置 |
CN217463085U (zh) * | 2022-05-24 | 2022-09-20 | 河南中联重科智能农机有限责任公司 | 拖拉机传动系统及拖拉机 |
-
2024
- 2024-07-18 CN CN202410961584.2A patent/CN1184941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0974394U (zh) * | 2023-10-25 | 2024-05-17 | 保定步坦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机械式传动三轴六轮六驱的底盘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94175A (zh) | 2024-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777413U (zh) | 由单电机驱动的电驱桥结构 | |
CN109578531B (zh) | 一种变速箱及车辆 | |
CN114161878A (zh) | 双电机外置式电驱动桥结构 | |
CN113978224A (zh) | 双电机双档位电驱动桥 | |
CN118494175B (zh) | 运输车传动系统 | |
CN113007291A (zh) | 一种电驱动重卡多档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951129U (zh) | 分动器和车辆 | |
CN201736804U (zh) | 8+8梭式换挡的直联式小四轮拖拉机传动装置 | |
CN216545695U (zh) | 双电机三速比紧凑型电驱动桥系统 | |
CN214465905U (zh) | 一种变速箱及农业机械 | |
CN106740078B (zh) | 一种拖拉机传动机构 | |
CN210118423U (zh) | 一种变速箱及车辆 | |
CN214523345U (zh) | 一种新型电驱动装载机变速结构 | |
CN213799260U (zh) | 一种大功率拖拉机传动系统 | |
CN211852715U (zh) | 整体式双hst行星差速转向变速箱 | |
CN210118430U (zh) | 一种变速装置及农业机械 | |
CN114435106A (zh) | 可用于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桥结构 | |
CN112413080A (zh) | 一种变速箱及农业机械 | |
CN215214591U (zh) | 六轴多功能方向盘式拖拉机变速箱 | |
CN215890979U (zh) | 一种四驱变速箱及拖拉机 | |
CN218294342U (zh) | 装载机多功能变速箱 | |
CN220429866U (zh) |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 |
CN220910403U (zh) | 变速箱的输出传动结构 | |
CN218031282U (zh) | 培土机及其专用多挡位变速箱 | |
CN217108051U (zh) | 玉米收获机用变速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