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451518A - 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和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和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451518A CN118451518A CN202380015752.2A CN202380015752A CN118451518A CN 118451518 A CN118451518 A CN 118451518A CN 202380015752 A CN202380015752 A CN 202380015752A CN 118451518 A CN118451518 A CN 1184515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pth direction
- yoke
- inner yoke
- armature
- dep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中,绕线架(22)在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圆筒部(31)卷绕有线圈(32),在圆筒部(31)的进深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凸缘(33)。内轭(27)形成为与进深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其进深方向上的两侧的缘部(61)嵌入凸缘(33)。在凸缘(33)形成有保持所嵌入的内轭(27)的爪部(41)和爪部(5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和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电磁接触器的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驱动柱塞进行触点的开闭,在外轭的内侧设置有永磁铁和内轭。永磁铁具有在非励磁时使衔铁吸附于内轭而保持柱塞位置的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7796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内轭将其上端和下端与绕线架嵌合而进行支承,但由于组装时的振动或冲击、以及接近永磁铁或外轭时的吸引力,内轭可能相对于绕线架产生脱落或错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中抑制组装时的内轭的脱落和错位。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其包括绕线架和内轭。绕线架在其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圆筒部卷绕有线圈,在圆筒部的进深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凸缘。内轭形成为与进深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其进深方向上的两侧的缘部嵌入凸缘。在凸缘形成有保持所嵌入的内轭的爪部。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具有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通过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进行触点的开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爪部保持内轭,因此,能够抑制组装时的内轭的脱落和错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磁接触器的图。
图2是表示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的图。
图3是表示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绕线架和进深方向跟前侧的爪部的图。
图5是表示绕线架和进深方向进深侧的爪部的图。
图6是表示内轭和永磁铁的图。
图7是表示在绕线架上组装有内轭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各附图是示意性的图,有时与实物不同。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示例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和方法,不是将结构特定为下述结构。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要求的权利范围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实施方式》
《结构》
在以下的说明中,方便起见,将相互正交的三方向设为纵向、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
图1是表示电磁接触器11的图。
在此,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电磁接触器11的状态。电磁接触器11具有下部框架12和上部框架13。
图2是表示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的图。
在此,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的状态。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收纳于下部框架12的内侧,通过切换非励磁和励磁而进行触点的开闭。
图3是表示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的剖视图。
在此,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通过宽度方向的中心且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的截面的状态。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具有绕线架22、柱塞23、上部衔铁24(第一衔铁)、下部衔铁25(第二衔铁)、外轭26、内轭27、永磁铁28以及复位弹簧29。
绕线架22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的,在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圆筒部31上卷绕有线圈32,在圆筒部31的进深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在径向上突出的凸缘33。
柱塞23为圆柱状的可动铁芯,在能够沿轴向进退的状态下插入绕线架22的圆筒部31。柱塞23在轴向上比圆筒部31长。
上部衔铁24为从进深方向观察成为大致方形的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铁板,例如通过铆接与柱塞23的进深方向跟前侧的端部连结。
下部衔铁25为从进深方向观察成为大致方形的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铁板,例如通过铆接与柱塞23的进深方向进深侧的端部连结。
外轭26是在纵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各设置一个,且从宽度方向观察分别形成为朝向纵向内侧开放的大致コ字状的轭铁。外轭26具有侧片部36、上片部37以及下片部38。侧片部36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板状。上片部37从侧片部36的进深方向跟前侧的端部朝向纵向内侧突出,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上片部37被设置为在上部衔铁24和进深方向上的跟前侧的凸缘33之间与凸缘33相接。下片部38从侧片部36的进深方向进深侧的端部朝向纵向内侧突出,形成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状。下片部38隔着下部衔铁25设置于进深方向上的进深侧的与凸缘33相反的一侧。侧片部36、上片部37和下片部38通过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形。
内轭27是在纵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各设置一个,且分别沿着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的平板状的轭铁。内轭27的进深方向上的两侧嵌入绕线架22的凸缘33而被支承。
永磁铁28为大致长方体,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设于外轭26的侧片部36与内轭27之间,并吸附固定于侧片部36和内轭27两者。永磁铁28例如将外侧设为N极,将内侧设为S极。
复位弹簧29设于下部框架12的内侧底面与下部衔铁25之间,经由下部衔铁25将柱塞23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施力。
通过上述结构,在不对线圈32通电的非励磁的状态下,通过永磁铁28的磁力和复位弹簧29的斥力,成为柱塞23位移到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配置。永磁铁28的磁通依次经由永磁铁28的外侧、侧片部36、上片部37、柱塞23、下部衔铁25和内轭27并到达永磁铁28的内侧。通过该闭环的磁路,将下部衔铁25吸附于内轭27的下端。这样,在柱塞23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位移时,经由未图示的触点支承件,触点打开而成为释放状态。此时,上部衔铁24与上片部37分开,且下部衔铁25与下片部38分开。
当从该状态对线圈32通电进行励磁时,通过线圈32的磁力,将上部衔铁24吸附于上片部37,并且将下部衔铁25吸附于下片部38。由此,成为柱塞23抵抗永磁铁28的磁力和复位弹簧29的斥力而位移到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的配置。线圈32的磁通依次经由柱塞23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上部衔铁24、上片部37、侧片部36、下片部38和下部衔铁25,并到达柱塞23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通过成为该闭环的磁路,将上部衔铁24吸附于上片部37,并且将下部衔铁25吸附于下片部38。这样,在柱塞23向进深方向的进深侧位移时,经由未图示的触点支承件,触点闭合而成为接通状态。此时,下部衔铁25与内轭27的下端分开。
接着,对内轭27的嵌入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绕线架22和进深方向跟前侧的爪部41的图。
图中的(a)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进深侧观察绕线架22的状态。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在绕线架22的凸缘33形成有保持内轭27的爪部41。爪部41在纵向的一侧且宽度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在纵向的一侧且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一个、在纵向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以及在纵向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一个,合计形成有四个。设置于纵向的一侧的两个爪部41以设置于纵向的另一侧的两个爪部41分别形成于从宽度方向观察的相同的位置。
图中的(b)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配置于纵向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爪部41的状态。凸缘33具有内侧端面42和底面43。内侧端面42朝向纵向的外侧,底面43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爪部41具有外侧端面44和倾斜面45。外侧端面44隔开内轭27的厚度的量而与内侧端面42相对,倾斜面45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及纵向的外侧。外侧端面44的进深尺寸成为爪部41的高度,设定得比内侧端面42的进深尺寸小。将内轭27的缘部嵌入由内侧端面42、底面43和外侧端面44构成的凹槽46中。
图5是表示绕线架22和进深方向进深侧的爪部51的图。
图中的(a)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绕线架22的状态。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在绕线架22的凸缘33上形成有保持内轭27的爪部51。爪部51在纵向的一侧且宽度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在纵向的一侧且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一个、在纵向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以及在纵向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具有一个,合计形成有四个。设置于纵向的一侧的两个爪部51和设置于纵向的另一侧的两个爪部51分别形成于从宽度方向观察相同的位置。各爪部51形成于从进深方向观察与各爪部41相同的位置。
图中的(b)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配置于纵向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爪部51的状态。凸缘33具有内侧端面52和底面53。内侧端面52朝向纵向的外侧,底面53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爪部51具有外侧端面54和倾斜面55。外侧端面54隔开内轭27的厚度量而与内侧端面52相对,倾斜面55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和纵向的外侧。外侧端面54的进深尺寸成为爪部51的高度,设定得比内侧端面52的进深尺寸小。将内轭27的缘部嵌入由内侧端面52、底面53和外侧端面54构成的凹槽56中。
图6是表示内轭27和永磁铁28的图。
图中的(a)表示从纵向的外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内轭27的状态。内轭27成为从纵向观察的四角与凹槽46以及凹槽56嵌合的缘部61。内轭27的进深方向进深侧的缘部61彼此之间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突出,在其下端部62吸附下部衔铁25。在内轭27中,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形成有开口部63。从纵向观察,开口部63为大致方形,在纵向上贯通内轭27。在内轭27中,在朝向纵向外侧的壁面中进深方向的进深侧形成有两个凸部64。
图中的(b)表示从纵向的内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永磁铁28的状态。在永磁铁28上,在朝向纵向内侧的壁面上形成有与凸部64嵌合的两个凹部65。因此,在使永磁铁28吸附于内轭27时,一对凹部65与一对凸部64嵌合,由此进行永磁铁28的定位。
图7是表示在绕线架22上组装有内轭27的状态的图。
图中的(a)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嵌合有内轭27的绕线架22的状态。图中的(b)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观察嵌合有内轭27的绕线架22的状态。在此省略线圈32。内轭27嵌入凸缘33彼此之间,从纵向观察的四角由爪部41和爪部51保持。在嵌入内轭27时,内轭27的缘部61与倾斜面45和倾斜面55抵接,但由于强有力地压入,从而树脂制的凸缘33挠曲,内轭27的缘部61嵌入到凹槽46和凹槽56中。在手动作业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将两个缘部61钩挂于处于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的两个凹槽56,接着,将剩余的两个缘部61压入到处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两个凹槽46中。将内轭27嵌入绕线架22后,向内轭27安装永磁铁28,然后向绕线架22安装外轭26。
《作用效果》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具有绕线架22和内轭27。绕线架22在其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圆筒部31上卷绕有线圈32,在圆筒部31的进深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凸缘33。内轭27形成为与进深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其进深方向上的两侧的缘部61嵌入凸缘33。在凸缘33形成有保持所嵌入的内轭27的爪部41和爪部51。因此,因为内轭27由爪部41和爪部51保持,所以能够抑制组装时的内轭27的脱落和错位。
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具有柱塞23、上部衔铁24、下部衔铁25、外轭26和永磁铁28。柱塞23插入到圆筒部31。上部衔铁24与柱塞23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连结。下部衔铁25与柱塞23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连结。外轭26形成为コ字状,一端侧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配置在上部衔铁24与凸缘33之间,另一端侧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隔着下部衔铁25配置于凸缘33的相反侧,中央部与内轭27相对。永磁铁28设置在内轭27与外轭26之间。在线圈32没有被励磁时,利用永磁铁28将下部衔铁25吸引到内轭27。在线圈32被励磁时,将上部衔铁24吸引至外轭26的一端侧,并将下部衔铁25吸引至外轭26的另一端侧。因此,通过切换非励磁和励磁,能够使柱塞23进退来进行触点的开闭。
永磁铁28配置于内轭27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通过将永磁铁28配置于进深方向的进深侧,能够提高内轭27的下端部62对下部衔铁25的吸引力。
在内轭27中,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形成有开口部63。由此,能够实现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的轻量化。
凸缘33具有内侧端面42(或52)和底面43(或53)。内侧端面42(或52)朝向与进深方向正交的纵向的外侧。底面43(或53)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爪部41(或51)具有外侧端面44(或54)和倾斜面45(或55)。外侧端面44(或54)以隔开内轭27的厚度的量的方式与内侧端面42(或52)相对。倾斜面45(或55)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和纵向的外侧。内轭27的缘部61嵌入到由内侧端面42(或52)、底面43(或53)和外侧端面44(或54)构成的凹槽46(或56)中。由此,因为内轭27的缘部61由凹槽46和凹槽56保持,所以能够抑制组装时的内轭27的脱落和错位。
电磁接触器11具有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通过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1进行触点的开闭。因此,能够提供抑制了组装时的内轭27的脱落和错位的电磁接触器11。
接着,对比较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图。
比较例除了省略爪部41和爪部51之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共同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详细的说明省略。内轭27将其上端和下端与绕线架22的凸缘33嵌合而被支承。即,只是将上端支承于内侧端面42和底面43的阴角,将下端支承于内侧端面52和底面53的阴角。因此,由于组装时的振动或冲击、以及接近永磁铁28或外轭26时的吸引力,内轭27可能相对于绕线架22产生脱落或错位。
以上,参照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权利范围不限定于此,基于上述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改变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电磁接触器,12…下部框架,13…上部框架,21…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22…绕线架,23…柱塞,24…上部衔铁,25…下部衔铁,26…外轭,27…内轭,28…永磁铁,29…复位弹簧,31…圆筒部,32…线圈,33…凸缘,36…侧片部,37…上片部,38…下片部,41…爪部,42…内侧端面,43…底面,44…外侧端面,45…倾斜面,46…凹槽,51…爪部,52…内侧端面,53…底面,54…外侧端面,55…倾斜面,56…凹槽,61…缘部,62…下端部,63…开口部,64…凸部,65…凹部。
Claims (6)
1.一种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绕线架,在其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圆筒部卷绕有线圈,在所述圆筒部的进深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凸缘;
内轭,其形成为与进深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其进深方向上的两侧的缘部嵌入所述凸缘,
在所述凸缘形成有保持所嵌入的所述内轭的爪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入到所述圆筒部的柱塞;
连结于所述柱塞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第一衔铁;
连结于所述柱塞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的第二衔铁;
外轭,其形成为コ字状,一端侧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配置在所述第一衔铁与所述凸缘之间,另一端侧在进深方向的进深侧隔着所述第二衔铁配置于所述凸缘的相反侧,中央部与所述内轭相对;和
设置在所述内轭与所述外轭之间的永磁铁,
在所述线圈没有被励磁时,利用所述永磁铁将所述第二衔铁吸引至所述内轭,
在所述线圈被励磁时,将所述第一衔铁吸引至所述外轭的一端侧,并将所述第二衔铁吸引至所述外轭的另一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磁铁配置于所述内轭的进深方向的进深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轭上,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形成有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具有朝向与进深方向正交的纵向的外侧的内侧端面、以及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的底面,
所述爪部具有以隔开所述内轭的厚度的量的方式与所述内侧端面相对的外侧端面、以及朝向进深方向的内侧和纵向的外侧的倾斜面,
所述内轭的所述缘部嵌入到由所述内侧端面、所述底面和所述外侧端面构成的凹槽中。
6.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
通过所述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进行触点的开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10767 | 2022-07-08 | ||
JP2022-110767 | 2022-07-08 | ||
PCT/JP2023/008357 WO2024009559A1 (ja) | 2022-07-08 | 2023-03-06 | 有極直流電磁石装置、電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51518A true CN118451518A (zh) | 2024-08-06 |
Family
ID=89452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80015752.2A Pending CN118451518A (zh) | 2022-07-08 | 2023-03-06 | 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和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17624B2 (zh) |
CN (1) | CN118451518A (zh) |
WO (1) | WO2024009559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359153B (de) * | 1974-11-20 | 1980-10-27 | Siemens Ag | Magnetsystem fuer ein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
JP4297351B2 (ja) * | 2004-04-20 | 2009-07-15 | 株式会社不二越 | 電磁弁 |
JP2011028900A (ja) * | 2009-07-22 | 2011-02-10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電磁継電器 |
JP5480718B2 (ja) * | 2010-05-26 | 2014-04-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リモコンリレー |
JP5175949B2 (ja) | 2011-03-24 | 2013-04-03 | 株式会社東芝 | 情報処理装置 |
JP6715141B2 (ja) * | 2016-09-20 | 2020-07-01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コイル組立体およ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
2023
- 2023-03-06 WO PCT/JP2023/008357 patent/WO202400955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03-06 JP JP2023574773A patent/JP7517624B2/ja active Active
- 2023-03-06 CN CN202380015752.2A patent/CN118451518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517624B2 (ja) | 2024-07-17 |
WO2024009559A1 (ja) | 2024-01-11 |
JPWO2024009559A1 (zh) | 2024-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65369B (zh) | 电磁接触器 | |
JP5163318B2 (ja) | 電磁石装置 | |
US3950718A (en) | Electromagnetic device | |
US20130229246A1 (en) | Latching relay | |
JP6238620B2 (ja) | 電磁石装置 | |
WO2011125142A1 (ja) | 有極電磁石及び電磁接触器 | |
JP4754975B2 (ja) | 有極電磁石 | |
CN118451518A (zh) | 有极直流电磁铁装置和电磁接触器 | |
JP4947108B2 (ja) | 有極電磁石 | |
US20030189473A1 (en) | AC electromagnet | |
JP2613904B2 (ja) | 有極電磁石 | |
JP4516908B2 (ja) |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開閉器 | |
JPH0117077Y2 (zh) | ||
JP2014096519A (ja) | ソレノイド | |
JP2025024374A (ja) | 電磁接触器 | |
US20230162936A1 (en) | Relay device | |
JPS63237503A (ja) | 電磁石装置 | |
JP2024124127A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2011009002A (ja) | 電磁リレー | |
JPS61248316A (ja) | 単安定型有極ソレノイド | |
JPH03141616A (ja) | 電磁石装置 | |
JPS63158815A (ja) | 電磁石装置 | |
JPH01168007A (ja) | 有極電磁石 | |
JPS61248317A (ja) | 単安定型有極ソレノイド | |
JP2008034238A (ja) | 接点開閉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