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317183B -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17183B
CN118317183B CN202410715215.5A CN202410715215A CN118317183B CN 118317183 B CN118317183 B CN 118317183B CN 202410715215 A CN202410715215 A CN 202410715215A CN 118317183 B CN118317183 B CN 1183171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module
mounting
side wall
periscope camera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7152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317183A (zh
Inventor
长田宽志
请求不公布姓名
孔艳霞
周凯伦
闻人梁杰
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7152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3171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8317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17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317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17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包括:壳体,包括底壁和位于底壁周侧的侧壁;若干导电件,各导电件包括嵌设于底壁的连接支路和嵌设于侧壁的安装支路,连接支路和安装支路相互连接,其中,安装支路包括在侧壁相互分离地分布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防抖线圈,防抖线圈和第一部分可导通地连接,其中防抖线圈平行于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垂直于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二光轴;以及对焦线圈,对焦线圈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其中的至少一者可导通地连接,以和防抖线圈异侧设置。

Description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具体涉及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摄像模组是移动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摄像模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用户对摄像模组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精细化。摄像头产品的开发不仅需要满足背景虚化、夜间拍摄、双摄变焦等诸高性能的需求,还同时需要满足小型化、轻便化、紧凑型的要求。特别地,潜望摄像模组通过光路转折部和镜头部得以在折叠光路的基础上具有较长的焦距,得以同时满足高变焦与轻薄化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潜望摄像模组通常带有底座,用于容纳光路转折部、镜头部和电路板,进而通过固定于电路板上的电子组件得以控制并驱动光路转折部和镜头部在底座中活动以实现对焦等功能。然而对于电路板在底座上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式需要结合考虑光路转折部和镜头部的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在设计时较为复杂,且电路板会占据底座内部的空间,导致底座的体积较大,给潜望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增加了难度,且外露的电路板难以受到,在碰撞、跌落等情况下容易损坏,对潜望摄像模组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得以减小电路板设置对底座内空间的影响,进而简化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的内部结构,并且有利于对电路形成保护,提高底座的结构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潜望摄像模组,具有上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
为达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包括:壳体,包括底壁和位于所述底壁周侧的侧壁;若干导电件,各所述导电件包括嵌设于所述底壁的连接支路和嵌设于所述侧壁的安装支路,所述连接支路和所述安装支路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安装支路包括在所述侧壁相互分离地分布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防抖线圈,所述防抖线圈和所述第一部分可导通地连接,其中所述防抖线圈平行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垂直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二光轴;以及对焦线圈,所述对焦线圈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其中的至少一者可导通地连接,以和所述防抖线圈异侧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相互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连接支路的三个周侧,以互不干扰地相对所述连接支路被弯折,形成垂直于所述连接支路的布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底座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的其中一者可导通地连接,其中,所述防抖线圈和所述对焦线圈分别经由所述连接支路同所述控制部可导通地连接,以被所述控制部控制。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侧壁包括位于所述底壁的三个周侧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平行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垂直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二光轴,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相对,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
作为一种优选,各所述导电件包括至少二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位于所述侧壁,和所述安装支路相互导通连接,且所述固定端和所述安装支路异面设置,以使所述安装支路嵌入于所述侧壁,所述固定端露出于所述侧壁。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固定端包括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连接端,和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其中至少一者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防抖线圈固定,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对焦线圈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连接端包括连接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露出在所述侧壁远离设有所述第一部分一侧的端部,适于和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感光组件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底座还包括:若干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嵌设于所述底壁,且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导电件间隔设置;各个所述加强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异面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适于支承所述第二加强部,以使所述第二加强部和所述连接支路在沿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连接支路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连接支路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或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潜望摄像模组的光路转折部在第一光轴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件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一磁吸片,以和安装于所述光路转折部的光路磁石相互作用;所述第二加强件和潜望摄像模组的镜头部在第一光轴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加强件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二磁吸片,以和安装于所述镜头部的镜头磁石相互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壳体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覆盖所述导电件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加强件的至少部分,以使所述导电件和所述加强件保持间隔设置。
为达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提供第一料带,所述第一料带用于形成导电件,其中,所述导电件包括连接支路和形成于所述连接支路至少三个周侧的安装支路,分别形成所述安装支路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得到第一半成品;
b、对所述第一半成品进行第一次注塑,以分别形成部分包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以得到第二半成品;
c、提供防抖线圈、对焦线圈和控制部,将所述防抖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部分,将所述对焦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中的至少一者,将控制部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中的一者,得到第三半成品;
d、弯折所述第三半成品的导电件,使得所述安装支路相对所述连接支路被弯折成竖直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被互不干扰地相对所述连接支路弯折,得到第四半成品;
e、对所述第四半成品进行第二次注塑,将相互分离的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连接,并包覆所述导电件的其余部分,以形成成型部,获得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
作为一种优选,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二料带,所述第二料带用于形成加强件,将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定位放置,以使所述导电件和所述加强件间隔设置,以获得所述第一半成品;和对所述第一半成品进行第一次注塑,以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导电件,以使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导电件保持间隔,以获得所述第二半成品。
为达到以上至少一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潜望摄像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所述底座界定一容置空间;光路转折部,被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光路转折部和光路转折部的防抖线圈沿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二光轴方向相对,其中,所述光路转折部被驱动以进行防抖运动;以及镜头部,被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镜头部和镜头部的对焦线圈沿垂直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的第三轴相对,其中,所述镜头部被驱动以进行对焦运动。
作为一种优选,潜望摄像模组还包括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被安装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并通过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上露出的安装支路的连接端与控制部导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导电件和加强件一同嵌设与底座中,得以在简化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增强底座的结构可靠性;并且导电件的连接支路均位于的底壁,安装支路均位于侧壁,得以使导电件的走线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避免某个部分走线集中而影响底座的结构强度。
(2)部分加强件得以形成磁吸片,有利于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光路转折部和镜头部的定位,进而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部分加强件得以起到结构加强作用,进而提高底座的抗冲击性和耐磨性。
(3)部分固定部得以在水平和/或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支路和加强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使得导电件和加强件保持间隔设置;部分固定部得以固定导电件处于同一平面的拐角,有利于避免导电件产生变形或者损坏。
(4)固定端和安装支路异面设置,得以使连接支路和安装支路可以被整体地包覆在壳体内,而固定端露出壳体适于和电子组件连接,且有利于使壳体的表面平整。
(5)每个导电件分别具有连接端和控制端,使得电子组件中的各个电子元器件得以分别与控制部连接导通,有利于提高电路控制的可靠性。
(6)通过设置安装部得以定位安装电子组件,并且形成对电子组件的保护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潜望摄像模组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安装部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底壁的连接支路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底壁的安装部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潜望摄像模组的沿第一磁吸磁石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潜望摄像模组的沿第二磁吸磁石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潜望摄像模组的沿导轨部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第一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第一侧壁的第一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光路转折部的背面立体结构图。
图13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光路转折部的底面立体结构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第二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镜头部的侧面立体结构图。
图16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镜头部的底面立体结构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第三侧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第三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底壁的安装部和加高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0:底壁;20:侧壁;21: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第三侧壁;24:容置空间;30:固定部;31:第一固定部;311:第一延伸结构;312:第二延伸结构;32:第二固定部;40:安装部;41:凹槽;42:周壁;43:底板;44:凸柱;45:第一安装部;46:第二安装部;47:第三安装部;471:凸台部;4711:上台面;4712:侧台面;51:加高部;52:成型部;61:分隔结构;62:定位结构;70:导电件;71:连接支路;72:安装支路;721:第一部分;722:第二部分;723:第三部分;73:固定端;731:连接端;731A:第一连接端;731B:第二连接端;731C:第三连接端;732:控制端;80:加强件;81:第一加强部;81A:第一加强单元;81B:第二加强单元;81C:第三加强单元;82:第二加强部;82A:第四加强单元;82B:第五加强单元;82C:第六加强单元;83:第一加强件;831:第一磁吸片;84:第二加强件;841:第二磁吸片;85:第三加强件;90:电子组件;91:感测元件;91A:第一感测元件;91B:第二感测元件;92:控制部;921:基板;922:集成电路;93:防抖线圈;931:俯仰线圈;932:摆动线圈;94:对焦线圈;951:线圈主体;951A:第一线圈主体;951B:第二线圈主体;951C:第三线圈主体;952:安装孔;952A:第一安装孔;952B:第二安装孔;952C:第三安装孔;953:正极引线端;954:负极引线端;2:光路转折部;101:防抖磁石;102:俯仰磁石;103:摆动磁石;104:第一磁吸磁石;105:第一导轨部;3:镜头部;301:对焦磁石;302:第二导轨部;303:第二磁吸磁石;401:支撑件;401A:第一支撑件;401B:第二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 “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接触连接或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如图1-图4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底壁10和位于底壁10周侧的若干侧壁20,底壁10和侧壁2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24,用于容置潜望摄像模组的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底座还包括若干导电件70,导电件70包括嵌设于底壁10的连接支路71,和嵌设于侧壁20的安装支路72,连接支路71和安装支路72相互连接导通。
安装支路72包括分布于连接支路71至少三个周侧的至少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也就是说,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相互分离地分布于侧壁2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相互间隔,以适于被互不干扰地相对连接支路71弯折。弯折后,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形成竖直布置而相互独立的部分。如此布置,使得导电件70的走线集中,且易于弯折,由于连接支路71可以作为弯折时定位支撑的基部,可以减少导电件70弯折时产生的变形、错位等风险,降低工艺难度,提高生产良率。
更进一步的,如图4-图18所示,各个导电件70还包括至少两个位于侧壁20的固定端73,固定端73和安装支路72相互导通连接,且固定端73和安装支路72异面设置,以使安装支路72嵌入于侧壁20,固定端73露出于侧壁20。也就是说,导电件70包括位于底壁10的连接支路71、位于侧壁20的安装支路72,以及位于侧壁20并和安装支路72相连接导通的固定端73。其中,连接支路71嵌入于底壁10,安装支路72嵌入于侧壁20,固定端73与安装支路72异面设置,以露出于侧壁20得以和电子组件90相互连接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导电件70的连接支路71和安装支路72被整体地包覆在壳体1的底壁10和侧壁20内,进而得以通过壳体1对连接支路71和安装支路72实现定位作用和保护作用,有利于降低受到外力撞击时导电件70损坏的风险,进而得以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电路的可靠性。同时,固定端73通过和安装支路72异面设置,得以从壳体1的侧壁20露出并适于和电子组件90连接,进而得以避免在侧壁20开设凹陷的避让区域以使固定端73露出,有利于简化侧壁20的结构,使得侧壁20的表面平整,进一步减少壳体1上的结构突变,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提高壳体1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如图11、图14、图17和图18所示,电子组件90包括防抖线圈93、对焦线圈94、感测元件91、外部电路和控制部92。防抖线圈93用于和安装在光路转折部2的防抖磁石101相互作用,以驱动光路转折部2绕第一光轴OA1摆动或者绕第三轴A3俯仰。对焦线圈94用于和安装在镜头部3的对焦磁石301相互作用,以驱动镜头部3沿第二光轴OA2移动。感测元件91包括第一感测元件91A和第二感测元件91B,其中,第一感测元件91A用于感测光路转折部2的位置,第二感测元件91B用于感测镜头部3的位置。外部电路包括感光组件等位于壳体1的容置空间24外部的电子元器件。控制部92用于控制防抖线圈93、对焦线圈94和感测元件91。其中,第一光轴OA1是指入射至潜望摄像模组光束的中心线,第二光轴OA2是指从潜望摄像模组出射的光束的中心线,第三轴A3和第一光轴OA1、第二光轴OA2正交。
进一步的,如图11、图14、图17和图18所示,固定端73包括连接端731和控制端732,连接端731适于和电子组件90中的防抖线圈93、对焦线圈94、感测元件91和外部电路相互连接导通,控制端732适于和电子组件90中的控制部92相互导通连接。
具体的,每个导电件70分别具有一控制端732和至少一连接端731,控制端732和连接端731均嵌设于壳体1的侧壁20。导电件70的支路主体位于侧壁20的部分形成安装支路72,每个安装支路72的一端和连接端731或控制端732连接,导电件70的支路主体位于底壁10的部分形成连接支路71,连接支路71的两端分别对应地连接于安装支路72。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端731和控制端732异面设置,即连接端731和控制端732位于不同方向的侧壁20上,导电件70的支路主体自控制端732沿着其中一个侧壁20延伸至底壁10后,沿着底壁10延伸至另一个侧壁20的连接端731。进一步的,电子组件90中的各个防抖线圈93、各个对焦线圈94或各个感测元件91均得以通过导电件70分别与控制部92连接导通,并通过控制部92进行分别控制,有利于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电路控制的可靠性。
如图2-图4所示,壳体1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底壁10以及位于底壁10周侧的侧壁20,其中,侧壁20包括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地设置于底壁10的两侧,第一侧壁21垂直于第二光轴OA2并位于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和底壁1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24,用于容置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进一步的,镜头部3设置于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之间,适于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移动;光路转折部2位于镜头部3和第一侧壁21之间,适于绕第三轴A3俯仰和绕第一光轴OA1摆动。
更进一步的,安装支路72的第一部分721嵌设于第一侧壁21,第二部分722嵌设于第二侧壁22,第三部分723嵌设于第三侧壁23。连接端731包括第一连接端731A和第二连接端731B,第一连接端731A连接于第一部分721,用于和防抖线圈93固定;第二连接端731B连接于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其中至少一者,用于和对焦线圈94固定。
更进一步的,连接端731还包括第三连接端731C,第三连接端731C连接于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并且第三连接端731C露出在侧壁20远离设有第一部分721一侧的端部,用于和潜望摄像模组的感光组件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第三连接端731C整体地伸出于第二侧壁22的一端和第三侧壁23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端731C整体嵌设于侧壁20内仅通过裸露的表面与外部电路导通连接,得以通过壳体1的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对第三连接端731C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有利于降低第三连接端731C变形甚至是断裂的风险。
优选的,第三连接端731C露出于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上相互背离的两个侧面,也就是说,第三连接端731C露出于第二侧壁22的外侧面以及第三侧壁23的外侧面,以便于和外部电路相互导通连接。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驱动光路转折部2运动的防抖线圈93均位于壳体1的第一侧壁21,且平行于第一光轴OA1,垂直于第二光轴OA2,导电件70的用于和防抖线圈93导通连接的第一连接端731A均位于壳体1的第一侧壁21。驱动镜头部3运动的对焦线圈94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壁22,导电件70的用于和对焦线圈94导通连接的第二连接端731B均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壁22,用于控制防抖线圈93和对焦线圈94的控制部92位于壳体1的第三侧壁23,导电件70的用于和控制部92连接的控制端732均位于第三侧壁23。
综上,在连接支路71的三个周侧分别形成安装支路72的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以适于安装防抖线圈93、对焦线圈94、控制部92。如此设置,使得本申请的潜望摄像模组的走线集中,简化电路设计。
此外,在弯折导电件70时,以连接支路71为基部,将安装支路72弯折为呈竖直布置的状态,由于连接支路71具有一定的数量,在弯折时提供一定的支撑和定位,降低安装支路72和连接支路71之间因弯折产生变形、错位等风险。并且,每个需要被弯折的部分的安装支路72之间不存在除基部的连接支路71之外的其他连接部分,使得每个部分的安装支路72在弯折时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仅需要将每个部分的安装支路72各自弯折,以从水平状态改为竖直状态即可,弯折工艺较为简单,且不易产生变形、错位等问题,有利于提高良率。弯折后的每个部分的安装支路72在竖直方向上相互独立。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还包括加强件80,加强件80嵌设于底壁10,且加强件80和导电件70间隔设置。各个加强件8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部81和第二加强部82,第一加强部81和第二加强部82异面设置,第一加强部81适于支承第二加强部82,以使第二加强部82和连接支路71在沿第一光轴OA1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也就是说,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均嵌设于壳体1中,并且各个导电件70的连接支路71和各个加强件80均位于底壁10,各个导电件70的安装支路72均位于侧壁20,且位于侧壁20的安装支路72与位于底面的连接支路71相互连接导通。可以理解的是,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一同嵌设于底座中,得以在简化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增强底座的结构可靠性。并且导电件70的连接支路71均位于的底壁10,安装支路72均位于侧壁20,得以使导电件70的走线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避免壳体1中的某个部分走线集中而影响底座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第一加强部81和连接支路71位于同一平面内,便于在注塑成型时放置加强件80和导电件70,且第一加强部81和连接支路71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加强部81位于两个连接支路71之间的间隙中,以避免加强件80和连接支路71相互接触导通,进而得以提高底座的电路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9所示,加强件80包括第一加强件83,第一加强件83和潜望摄像模组的光路转折部2在第一光轴OA1方向上相对设置,且第一加强件83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一磁吸片831,以和安装于光路转折部2的第一磁吸磁石104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光路转折部2的定位,进而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第一加强件83包括第一加强单元81A和第四加强单元82A,其中,第一加强单元81A与导电件70的连接支路71位于同一平面并且间隔设置,第一加强单元81A和第四加强单元82A异面设置,进而得以支撑第四加强单元82A,使得第四加强单元82A跨设于若干连接支路71的上方以形成第一磁吸片831。并且,第一磁吸片831与光路转折部2底面上的第一磁吸磁石104沿第一光轴OA1方向相对设置,得以和第一磁吸磁石104相互作用,以使光路转折部2和壳体1之间相吸,进而得以夹持光路转折部2和壳体1之间的支撑件401,以避免支撑件401脱离,并且通过第一磁吸片831和第一磁吸磁石104相互作用得以驱使光路转折部2复位。
其中,支撑件401包括第一支撑件401A,第一支撑件401A被设置在光路转折部2的第一导轨部105和底壁10之间,当防抖线圈93和防抖磁石101相互作用,第一支撑件401A得以支撑光路转折部2相对壳体1运动。通过第一磁吸磁石104和第一磁吸片831的磁吸作用,产生预压力,使得光路转折部2被保持在壳体1上,防止第一支撑件401A脱离。进一步的,当光路转折部2的运动结束,可以通过第一磁吸磁石104和第一磁吸片831的磁吸作用而促使光路转折部2复位。第一支撑件401A可以被实施为滚珠。
值得一提的是,光路转折部2的底部可以具有两个沿第三轴A3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磁吸磁石104,得以使光路转折部2和壳体1之间的吸引力分布更为均匀,进而得以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结构可靠性。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一第一加强件83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加强单元82A,且两个第四加强单元82A之间通过若干第一加强单元81A连接并支撑,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四加强单元82A得以分别形成一第一磁吸片831,进而沿第一光轴OA1方向上每一磁第一磁吸片831分别对应一第一磁吸磁石104,得以提高第一磁吸片831和第一磁吸磁石104之间相互作用的可靠性。进一步的,两个第一磁吸片831以第一光轴OA1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对应的两个第一磁吸磁石104以第一光轴OS1为对称轴对称布置,使得光路转折部2以第一光轴OA1为对称轴的两侧平衡地受到磁吸力作用,产生平衡的预压力。
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磁吸片831分别由一第一加强件83形成,也就是说,一第一加强件83具有一个第四加强单元82A以形成一第一磁吸片831,通过间隔地设置两个第一加强件83,得以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磁吸片83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强件83的第四加强单元82A沿第三轴A3方向延伸,以使第一磁吸片831在沿第三轴A3方向具有一定长度,得以和光路转折部2的运动行程相适配,使得在光路转折部2的运动过程中,第一磁吸片831和第一磁吸磁石104能够持续产生磁吸作用,保持光路转折部2和壳体1的底壁10之间产生预压力的状态,以防止第一支撑件401A脱离。
进一步的,如图5、图6和图8所示,加强件80还包括第二加强件84,第二加强件84和潜望摄像模组的镜头部3在第一光轴OA1方向上相对设置,且第二加强件84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二磁吸片841,以和安装于镜头部3底部的第二磁吸磁石303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镜头部3的定位,进而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
更进一步的,如图5、图6和图9所示,加强件80包括第三加强件85,第三加强件85的至少部分和镜头部3的第二导轨部302在第一光轴OA1方向上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支撑件401包括第二支撑件401B,第二支撑件401B设置于镜头部3的第二导轨部302和底座的底壁10之间,得以支撑镜头部3相对壳体1的底壁10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底壁10嵌设和第二导轨部302在第一光轴OA1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加强件85,得以增强底壁10的结构强度,有利于提高底座的结构可靠性,进而延长底座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加强件85完全嵌入于底壁10内,得以提高底座的底壁10的结构可靠性以及抗冲击性,有利于降低底壁10受冲击而开裂的风险。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加强件85的至少部分露出于底壁10的表面,得以与第二支撑件401B相互接触,进而提高底壁10的耐磨性,并且,当第三加强件85露出于底壁10时,得以提高底壁10的水平度,有利于使得第二支撑件401B保持水平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加强件84和第三加强件85为同一零件,得以使得底座的结构更为紧凑。其中,第二加强件84的第二加强单元81B与镜头部3上的第二磁吸磁石303沿第一光轴OA1方向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二磁吸片841。进一步的,第二加强单元81B的至少一侧连接有第五加强单元82B,第二加强单元81B得以支撑第五加强单元82B,使得第五加强单元82B裸露于底壁10的上方,并与镜头部3的第二导轨部302沿第一光轴OA1方向相对设置。
具体的,镜头部3的底部具有两个沿第三轴A3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磁吸磁石303,得以使镜头部3和壳体1之间的吸引力分布更为均匀,进而得以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结构可靠性。第二加强单元81B形成两个沿第三轴A3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磁吸片841,并且第二磁吸片841沿第二光轴OA2方向延伸,当镜头部3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移动时,第二磁吸片841得以覆盖镜头部3上第二磁吸磁石303的运动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件401B可以被实施为为滚珠,适于夹持在第二导轨部302和第五加强单元82B之间,以支撑镜头部3移动。第二支撑件401B还可以被实施为导杆,适于夹持在第二导轨部302和第五加强单元82B之间,以支撑镜头部3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401B可以被设置在镜头部3底部的相对两侧和壳体1两侧设置的两个第二导轨部302之间,进一步的,两侧的第二支撑件401B可以均被实施为滚珠,也可以均被实施为导轨,还可以一侧的第二支撑件401B被实施为滚珠,另一侧的第二支撑件401B被实施为导杆。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401B可以被设置在镜头部3底部的其中一侧和壳体1一侧的第二导轨部302之间。
更为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当镜头部3的一侧第二支撑件401B被实施为滚珠,另一侧的第二支撑件401B被实施为导杆时,镜头部3的底面具有一第二导轨部302,进而第二加强单元81B的其中一侧连接有与第二导轨部302沿第一光轴OA1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五加强单元82B,第五加强单元82B沿第二光轴OA2方向延伸,得以覆盖镜头部3的滚珠的运动范围,并且第五加强单元82B露出于底壁10的表面,得以提高底座的耐磨性;底座的另一侧有与导杆沿第一光轴OA1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加强件85,第三加强件85的第三加强单元81C沿第二光轴OA2方向延伸,得以覆盖导杆的运动范围,并且第三加强单元81C嵌入于底壁10内,得以增加结构强度,第三加强件85的第六加强单元82C位于第三加强单元81C的两端。
当镜头部3为双侧支撑形式时,镜头部3的底面具有两个沿第三轴A3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导轨部302,进而第二加强单元81B和两侧各连接有一第五加强单元82B,且第五加强单元82B沿第二光轴OA2方向延伸,以覆盖镜头部3的第二支撑件401B的运动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加强件84和第三加强件85也可以分别设置,有利于简化第二加强件84和第三加强件85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各个加强件80的材料为具有导磁性的材料,以适于形成第一磁吸片831和第二磁吸片841,进而与光路转折部2上的第一磁吸磁石104和镜头部3上的第二磁吸磁石303产生磁吸作用,有利于驱动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复位,以及对支撑件401形成夹持作用。进一步的,各个加强件80的材料为具有一定刚度和强度的材料,得以提高底壁10的结构强度。优选的,加强件80的材料为具有导磁性的不锈钢。
更进一步的,导电件70的材料为导电性良好、导磁性弱甚至无导磁性的材料,有利于减少导电件70的磁场和加强件80的磁场相互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14、图17和图18所示,壳体1包括固定部30,固定部30覆盖导电件70的至少部分和加强件80的至少部分,以使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保持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固定部30得以初步固定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的相对位置,有利于避免在后续的工艺中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之间产生相对移动,降低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相互接触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电路的可靠性。
具体的,如图4所示,固定部30包括若干第一固定部31,各个第一固定部31覆盖连接支路71的至少部分和第一加强部81的至少部分,以使连接支路71和第一加强部81在底壁10间隔设置,和/或覆盖连接支路71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加强部82的至少部分,以使连接支路71和第二加强部82在第一光轴OA1方向上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固定部31得以在垂直第一光轴OA1的水平方上和/或沿第一光轴OA1方的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支路71和加强件80的相对位置,进而使得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之间保持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当加强件80的第一加强部81或第二加强部82在垂直第一光轴OA1的水平方向上延伸长度较长时,第一固定部31包括覆盖加强件80的第一延伸结构311和若干覆盖连接支路71的第二延伸结构312。其中,第一延伸结构311适于沿第一加强部81或第二加强部8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覆盖第一加强部81或第二加强部82的至少部分表面,进而得以保护第一加强部81或第二加强部82,有利于降低后续工艺中加强件80产生变形的风险。若干第二延伸结构312沿第一延伸结构31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并覆盖连接支路71,得以使导电件70的连接支路71和加强件80在水平方向上保持间隔设置。
优选的,第二延伸结构312从第一延伸结构311的一侧沿垂直连接支路71的方向凸出延伸,并覆盖至少两个导电件70的连接支路71,当加强件80和/或连接支路71收到外力牵扯时,得以将外力分布于多个导电件70的连接支路71,有利于提高承载外力牵扯的能力,进而得以提高底座的结构强度和电路的可靠性。
此外,如图14所示,固定部30还包括若干第二固定部32,各个第二固定部32覆盖连接支路71的拐角处,或安装支路72的拐角处,有利于避免导电件70产生变形或者损坏。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支路71的拐角处和安装支路72的拐角处刚度较低,在后续工艺中容易产生变形,在拐角处设置第二固定部32得以对拐角处的各个连接支路71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者各个安装支路72之间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以避免各个导电件70之间的连接支路71或各个导电件70之间的安装支路72在拐角处产生变形而相互接触导通,有利于提高底座的电路的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连接支路71位于底壁10,安装支路72位于侧壁20,因而设置于连接支路71拐角处的第二固定部32和设置于安装支路72拐角处的第二固定部32之间相互分离,设置于不同侧壁20的安装支路72拐角处的第二固定部32之间也相互分离,以避免对后续工艺中导电件70的弯折造成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可以是分别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也可以相互连接以一体成型,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还包括若干位于侧壁20的安装部40,安装部40覆盖导电件70的部分安装支路72,安装部40的中间区域具有凹槽41,用于容置电子组件90。具体地,安装部40包括周壁42和底板43,周壁42和底板43之间界定凹槽41,其中,底板43覆盖导电件70的部分安装支路72,进而得以对导电件70的安装支路72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同时得以将电子组件90与安装支路72隔绝。进一步的,导电件70的固定端73暴露于底板43的表面,用于和安装在底板43的电子组件90导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如上文所述,通过固定端73和安装支路72的异面设置,得以使固定端73从底板43露出并适于和电子组件90连接,进而得以避免在底板43上开设凹陷的避让区域以使固定端73露出,有利于简化安装部40的结构,使得底板43的表面平整,进一步减少安装部40上的结构突变,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提高安装部4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11和图14所示,安装部40的凹槽41内设有成对的凸柱44,用于定位安装防抖线圈93或对焦线圈94。具体地,各个防抖线圈93和各个对焦线圈94均具有线圈主体951以及从线圈主体951引出的正极引线端953和负极引线端954,线圈主体951的内壁界定安装孔952,得以使线圈主体951套设于凸柱44上,正极引线端953和负极引线端954适于分别和导电件70的连接端731相互连接导通以实现通电,进而得以和防抖磁石101或对焦磁石301相配合,以驱动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在底座内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装防抖线圈93和对焦线圈94时,可以以线圈正极引线端953或负极引线端954中的一者为起始端,围绕相对设置的两个凸柱44进行绕线以形成线圈主体951,并以负极引线端954或负极引线端954中的另一者为结束端停止绕线。也可以预先绕置线圈,再将绕置完成的线圈套设于凸柱44上。
更进一步的,凸柱44的高度和/或周壁42的高度大于防抖线圈93和对焦线圈94的高度,以对防抖线圈93和对焦线圈94进行保护。也就是说,当防抖线圈93和对焦线圈94的线圈主体951安装于凸柱44时,线圈主体951与底板43相抵,并且沿垂直底板43的方向,凸柱44的延伸高度和/或周壁42的延伸高度大于线圈主体951的高度,有利于避免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在底座中运动时,与线圈主体951产生干涉,进而得以降低防抖线圈93和对焦线圈94被损坏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沿垂直底板43的方向,各个线圈的正极引线端953和负极引线端954与各个线圈的线圈主体951不重合。也就是说,导电件70的连接端731与各个线圈的线圈主体951不重合,进而将正极引线端953和负极引线端954焊接于导电件70的固定端73时,得以避免线圈主体951对焊接操作产生干涉,有利于降低焊接操作的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焊接操作的效率。同时,有利于避免线圈的线圈主体951和导电件70的连接端731意外导通,降低电路产生短路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底座的电路的可靠性。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壳体1在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之间具有分隔结构61,用于分隔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有利于避免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干涉。更进一步的,壳体1还具有定位结构62,适于定位安装镜头部3的固定镜头部分。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图13所示,防抖磁石101安装于光路转折部2上与第一侧壁21相对的侧面,防抖磁石101包括一个俯仰磁石102和两个摆动磁石103,摆动磁石103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地位于俯仰磁石102的两侧。进一步的,第一侧壁21上具有第一安装部45,防抖线圈93容置于第一安装部45的凹槽41中,并且用于和防抖线圈93相连的安装支路72的第一部分721均嵌设于第一安装部45的底板43内,也就是说,用于和防抖线圈93相连的第一部分721均位于第一侧壁21,有利于使得导电件70在壳体1内的分布更为均匀,走线更为简洁。
可以理解的是,防抖线圈93包括一个俯仰线圈931和两个摆动线圈932,俯仰线圈931具有第一线圈主体951A和由第一线圈主体951A界定的第一安装孔952A;摆动线圈932具有第二线圈主体951B和由第二线圈主体951B界定的第二安装孔952B。其中,俯仰线圈931位于第一安装部45的凹槽41的中间区域,得以和俯仰磁石102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相对设置,俯仰线圈931通过第一连接端731A与连接支路71的第一部分721相互导通得以通电,进而得以通过俯仰线圈931和俯仰磁石102的相对作用驱动光路转折部2绕第三轴A3俯仰。进一步的,两个摆动线圈932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地位于俯仰线圈931的两侧,得以和摆动磁石103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相对设置,摆动线圈932通过第一连接端731A与连接支路71的第一部分721相互导通得以通电,进而得以通过摆动线圈932和摆动磁石103的相对作用驱动光路转折部2绕第一光轴OA1摆动。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导电件70具有两个连接端731的情况下,得以通过一导电件70的两个第一连接端731A分别导通连接其中一摆动线圈932的正极引线端953和另一摆动线圈932的负极引线端954,通过另一导电件70的两个第一连接端731A分别导通连接其中一摆动线圈932的负极引线端954,和另一摆动线圈932的正极引线端953,进而通过两个具有两个第一连接端731A的导电件70得以导通连接两个摆动线圈932的正极引线端953和负极引线端954。可以理解的是,导电件70还具有一用于和控制部92导通连接的控制端732,通过两个导电件70的两个控制端732得以一同控制两个摆动线圈932的通电,有利于简化导电件70的布线,使得底座的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的,通过两个导电支路的第一连接端731A分别导通连接俯仰线圈931的正极引线端953和负极引线端954,得以控制俯仰线圈931的通电。也就是说,通过四个导电件70即可实现俯仰线圈931和两个摆动线圈932与控制部92的连接,有利于减少导电件70的数量,进而得以降低布线难度,同时使得底座的结构更为紧凑。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四个导电件70的第一连接端731A分别导通连接一摆动线圈932的正极引线端953、负极引线端954和另一摆动线圈932的正极引线端953、负极引线端954。也就是说,每个摆动线圈932均通过两个导电件70与控制部92相连,得以简化导电件70的走线。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俯仰磁石102安装于光路转折部2上与第一侧壁21相对的侧面,其中一摆动磁石103安装于光路转折部2上与第二侧壁22相对的侧面,另一摆动磁石103安装于光路转折部2上与第三侧壁23相对的侧面。进一步的,第一侧壁21上具有第一安装部45,俯仰线圈931容置于第一安装部45的凹槽41内,得以和俯仰磁石102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相对设置,俯仰线圈931通过第一连接端731A与连接支路71的第一部分721相互导通得以通电,进而得以通过俯仰线圈931和俯仰磁石102的相对作用驱动光路转折部2绕第三轴A3俯仰。进一步的,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上各具有一第四安装部,用于容置摆动线圈932,以使摆动线圈932和摆动磁石103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设置,摆动线圈932通过第一连接端731A与连接支路71的第二部分722、第三部分723相互导通得以通电,进而得以通过摆动线圈932和摆动磁石103的相对作用驱动光路转折部2绕第一光轴OA1摆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图16所示,镜头部3通过单侧驱动,对焦线圈94具有第三线圈主体951C和由第三线圈主体951C界定的第三安装孔952C。具体地,对焦磁石301安装于镜头部3上与第二侧壁22相对的侧面,壳体1的第二侧壁22上具有第二安装部46,第二安装部46和镜头部3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设置,对焦线圈94容置于第二安装部46的凹槽41中,得以和对焦磁石301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设置,对焦线圈94通过第二连接端731B与连接支路71的第二部分722相互导通得以通电,进而得以通过对焦线圈94和对焦磁石301的相对作用驱动镜头部3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移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镜头部3通过双侧驱动。具体地,镜头部3包括两个对焦磁石301,其中一对焦磁石301安装于镜头部3上与第二侧壁22相对的侧面,另一对焦磁石301安装于镜头部3上与第三侧壁23相对的侧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第二侧壁22和第三侧壁23上各具有一第二安装部46,用于容置对焦线圈94,以使对焦线圈94和对焦磁石301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设置,位于第二侧壁22的对焦线圈94通过第二连接端731B与连接支路71的第二部分722相互导通得以通电,位于第三侧壁23的对焦线圈94通过第二连接端731B与连接支路71的第三部分723相互导通得以通电,进而得以通过对焦线圈94和对焦磁石301的相对作用驱动镜头部3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位于第一侧壁21的第一部分721、第一连接端731A,和位于第二侧壁22的第二部分722、第二连接端731B、第三连接端731C,和位于第三侧壁23的第三部分723、第二连接端731B、第三连接端731C,均通过位于底壁10的连接支路71和位于第三侧壁23的第三部分723、控制端732连接,得以使底座上的导电件70的走线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避免某个部分走线集中而影响底座的结构强度。
更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感测元件91A位于防抖线圈93内,并且和防抖磁石101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在沿第二光轴OA2的方向上,第一感测元件91A和防抖磁石101的投影重叠,进而得以通过感测防抖磁石101的位置变化以感测光路转折部2的位置。具体的,第一感测元件91A位于俯仰线圈931的第一安装孔952A内,进而得以和俯仰磁石102相对设置;和/或位于摆动线圈932的第二安装孔952B内,进而得以和摆动磁石103相对设置。
同样的,第二感测元件91B位于对焦线圈94的第三安装孔952C内,并且和对焦磁石301沿第三轴A3方向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在沿第三轴A3的方向上,第二感测元件91B和对焦磁石301的投影重叠,进而得以通过感测对焦磁石301的位置变化以感测镜头部3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将感测元件91设置于安装孔952内,得以使底座上电子组件90的排布更为紧凑,有利于节省空间。此外,用于和感测元件91相连接导通的连接端731也得以位于安装孔952内,有利于使得导电件70的走线更为集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感测元件91B位于对焦线圈94的外侧,并且和对焦线圈94一同位于第二侧壁22,当沿第三轴A3的方向上,第二感测元件91B和对焦磁石301的投影重叠时,第二感测元件91B得以通过感测对焦磁石301的位置变化进而感测镜头部3的位置;相反,当沿第三轴A3的方向上,第二感测元件91B和对焦磁石301的投影不重叠时,需要在镜头部3上安装感测磁石,并且感测磁石和第二感测元件91B在第三轴A3方向上相对设置,进而第二感测元件91B得以通过感测感测磁石的位置变化以感测镜头部3的位置。
同样的,第一感测元件91A位于防抖线圈93的外侧,并且和防抖线圈93一同位于第一侧壁21,当沿第二光轴OA2的方向上,第一感测元件91A和防抖磁石101的投影重叠时,第一感测元件91A得以通过感测防抖磁石101的位置变化进而感测光路转折部2的位置;相反,当沿第二光轴OA2的方向上,第一感测元件91A和防抖磁石101的投影不重叠时,需要在光路转折部2上安装感测磁石,并且感测磁石和第一感测元件91A在第二光轴OA2方向上相对设置,进而第一感测元件91A得以通过感测感测磁石的位置变化以感测光路转折部2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将感测元件91设置于线圈主体951的外侧,有利于减少线圈对感测元件91的磁干扰现象,使得感测元件91的监测结果更为准确,有利于提高对光路转折部2以及镜头部3的位置控制的准确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防抖线圈93设置于第一侧壁21,第一感测元件91A位于第二侧壁22和/或第三侧壁23,进一步的,光路转折部2上和第二侧壁22和/或第三侧壁23相对的侧面安装有感测磁石,并且感测磁石和第一感测元件91A在第三轴A3方向上相对设置,进而第一感测元件91A得以通过感测感测磁石的位置变化以感测光路转折部2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感测元件91A设置于防抖线圈93的外侧,并且和防抖线圈93异侧壁20设置,有利于减少防抖线圈93对第一感测元件91A的磁干扰现象,使得第一感测元件91A的监测结果更为准确,有利于提高对光路转折部2的位置控制的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沿垂直底板43的方向,各个感测元件91和用于连接感测元件91的连接端731的投影重合,以使感测元件91得以贴装焊接于连接端731,有利于降低焊接操作的难度,以及有利于提高焊接操作的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感测元件91可以是霍尔效应感测器(Hall Sensor)、或磁阻效应感测器(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MR Sensor)、或巨磁阻效应感测器(Giant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GMR Sensor)、或隧穿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 Sensor),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17和图18所示,控制部92包括基板921和安装于基板921的集成电路922,基板921的周侧具有若干焊盘,用于和导电件70的控制端732相互导通连接。壳体1的第三侧壁23上具有第三安装部47,用于容置控制部92的基板921和集成电路922。具体地,第三安装部47的底板43表面的周侧凸出地设有凸台部471,凸台部471具有和底板43表面相平行的上台面4711,以及垂直于底板43表面的侧台面4712,侧台面4712之间形成避让空间,用于放置基板921。各个导电件70的控制端732分布于凸台部471,并且控制端732露出于凸台部471的上台面4711,得以和基板921上的焊盘相互导通连接。
优选的,当基板921放置于避让空间时,基板921的上表面与凸台部471的上台面4711共面,以使焊盘和控制端732位于同一平面内,有利于降低焊接的难度,进而以便于焊接导通焊盘和控制端732,同时得以使底座的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的,控制端732的端面露出于凸台部471的侧台面4712,得以增大控制端732的可焊接面积,提高控制端732和焊盘之间的焊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导电件70和基板921之间导通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壳体1还包括加高部51,加高部51从固定部30和/或安装部40向底座的中间区域延伸,得以为后续工艺提供定位。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还包括成型部52,成型部52覆盖连接支路71、安装支路72、固定部30的至少部分、安装部40的至少部分,以及加高部51的至少部分,进而得以形成底壁10和侧壁20。也就是说,成型部52得以将各个分散设置的连接支路71、安装支路72、固定部30、安装部40以及加高部51连接成一体,以形成壳体1的底壁10和侧壁20,以及形成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之间的分隔结构61、镜头部3的定位结构62。
具体的,成型部52可以通过多次注塑成型,例如:分二次注塑成型围绕于光路转折部2周侧的底壁10和侧壁20,以及围绕于镜头部3周侧的底壁10和侧壁20。成型部52也可以通过一次注塑一体成型。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壳体1中壁厚相对较大的结构,例如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之间的分隔结构61和镜头部3的定位结构62,相较于通过成型部52一次性注塑形成,优选的,先通过加高部51形成一部分,再通过覆盖加高部51的成型部52完全形成,有利于减小壳体1的收缩率以及降低产生其他缺陷的风险。
一种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提供第一料带,第一料带用于形成导电件70,其中,导电件70包括连接支路71和形成于连接支路71至少三个周侧的安装支路72,分别形成安装支路72的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以得到第一半成品;
b、对第一半成品进行第一次注塑,以形成安装部40,获得第二半成品;
c、提供电子组件90,将电子组件90安装于第二半成品的安装部40,并与导电件70的控制端732或连接端731相焊接,获得第三半成品;
d、对第三半成品的导电件70进行弯折,以形成位于底壁10的连接支路71和位于侧壁20的安装支路72,获得第四半成品;
e、对第四半成品进行第二次注塑,将相互分离的第一安装部45、第二安装部46和第三安装部47连接,并包覆导电件70的其余部分,以形成成型部52,获得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
具体地说,在步骤a中,安装支路72包括第一部分721和第二部分722,第一部分721和电子组件90的防抖线圈93固定,第二部分722和电子组件90的对焦线圈94固定,其中第一部分721被嵌设于侧壁20的第一侧壁21,第二部分722嵌设于侧壁20的第二侧壁22和/或第三侧壁23。
在步骤b中,分别形成部分包覆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和第三部分723的第一安装部45、第二安装部46和第三安装部47,以得到第二半成品;
值得一提的是,步骤a还包括提供第二料带,第二料带用于形成加强件80,将第一料带和第二料带定位放置,以使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间隔设置,以获得第一半成品;步骤b还包括形成固定部30,固定部30固定加强件80和导电件70,以使加强件80和导电件70保持间隔,以获得第二半成品。进一步的,固定部30和安装部40可以一次注塑成型,也可以分两次注塑以分别成型固定部30和安装部40。
步骤c中的电子组件90包括防抖线圈93、对焦线圈94和控制部92,其中,防抖线圈93安装于第一部分721,对焦线圈94安装于第二安装部46和第三安装部47中的至少一者,控制部92安装于第二安装部46和第三安装部47中的一者。
步骤c具体包括:c1、将俯仰线圈931和摆动线圈932安装于第一安装部45的凹槽41内的凸柱44上,并与第一连接端731A连接导通;c2、将对焦线圈94安装于第二安装部46的凹槽41内的凸柱44上,并与第二连接端731B连接导通;c3、将感测元件91安装于第一安装部45以及第二安装部46的凹槽41内,并与连接端731连接导通;c4、将基板921安装于第三安装部47的凹槽41的避让空间中,并与凸台部471上的控制端732连接导通,再将集成电路922安装至基板921。可以理解的是,步骤c中的各个步骤的先后执行无具体限制,也可以同时进行。
在步骤d中,弯折第三半成品的导电件70,使得安装支路72相对连接支路71被弯折成竖直布置,其中,第一安装部45、第二安装部46和第三安装部47被互不干扰地相对连接支路71弯折,得到第四半成品。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部45包覆安装支路72的第一部分721,第二安装部46包覆第二部分722,第三安装部47包覆第三部分723,进而每个部分的安装支路72在弯折时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仅需要将每个部分的安装支路72各自弯折,以从水平状态改为竖直状态即可,弯折工艺较为简单,且不易产生变形、错位等问题,有利于提高良率。弯折后的每个部分的安装支路72在竖直方向上相互独立。
在步骤e中,成型部52可以通过多次注塑成型,例如:分二次注塑以分别成型围绕于光路转折部2周侧的一部分底壁10、第一侧壁21、一部分第二侧壁22和一部分第三侧壁23,以及成型围绕于镜头部3周侧的另一部分底壁10、另一部分第二侧壁22和另一部分第三侧壁23。成型部52也可以通过一次注塑一体成型。
一种潜望摄像模组,如图1所示,包括:上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光路转折部2和镜头部3。光路转折部2容置于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并适于绕第三轴A3俯仰和绕第一光轴OA1摆动;镜头部3容置于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并适于沿第二光轴OA2移动,和/或在垂直第二光轴OA2的平面内移动。
也就是说,底座界定容置空间24,光路转折部2被安装于容置空间24,光路转折部2和防抖线圈93沿第二光轴OA2方向相对,光路转折部2被驱动以进行防抖运动;镜头部3也被安装于容置空间24,镜头部3和对焦线圈94沿垂直于第三轴A3,镜头部3被驱动以进行对焦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底座的壳体1中嵌设有导电件70和加强件80,得以在简化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增强底座的结构可靠性,并且得以避免在底座内单独放置电路板,有利于使潜望摄像模组的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得以减小潜望摄像模组的体积,有利于实现潜望摄像模组的小型化。可以理解的是,导电件70得以被壳体1保护,由于降低潜望摄像模组受到外力时,导电件70被损坏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潜望摄像模组的电路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潜望摄像模组还包括感光组件,感光组件被安装于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并通过底座上露出的安装支路72的连接端731与控制部92导通连接。具体的,感光组件通过安装支路72的第三连接端731C与控制部92导通连接。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所述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4)

1.一种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底壁和位于所述底壁周侧的侧壁;
若干导电件,各所述导电件包括嵌设于所述底壁的连接支路和嵌设于所述侧壁的安装支路,所述连接支路和所述安装支路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安装支路包括在所述侧壁相互分离地分布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分别嵌设于三个不同的侧壁上;
多个防抖线圈,全部的所述防抖线圈和所述第一部分可导通地连接,其中所述防抖线圈平行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垂直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二光轴;
对焦线圈,所述对焦线圈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其中的一者可导通地连接,以和所述防抖线圈异侧设置;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其中的一者可导通地连接,以和所述防抖线圈、所述对焦线圈异侧设置,其中,所述防抖线圈和所述对焦线圈分别经由所述连接支路同所述控制部可导通地连接,以被所述控制部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相互间隔地分布于所述连接支路的三个周侧,以互不干扰地相对所述连接支路被弯折,形成垂直于所述连接支路的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位于所述底壁的三个周侧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平行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垂直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二光轴,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相对,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件包括至少二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位于所述侧壁,和所述安装支路相互导通连接,且所述固定端和所述安装支路异面设置,以使所述安装支路嵌入于所述侧壁,所述固定端露出于所述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包括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连接端,和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其中至少一者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防抖线圈固定,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对焦线圈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包括连接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露出在所述侧壁远离设有所述第一部分一侧的端部,适于和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感光组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嵌设于所述底壁,且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导电件间隔设置;各个所述加强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异面设置,所述第一加强部适于支承所述第二加强部,以使所述第二加强部和所述连接支路在沿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连接支路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连接支路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或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潜望摄像模组的光路转折部在第一光轴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件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一磁吸片,以和安装于所述光路转折部的光路磁石相互作用;所述第二加强件和潜望摄像模组的镜头部在第一光轴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加强件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二磁吸片,以和安装于所述镜头部的镜头磁石相互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覆盖所述导电件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加强件的至少部分,以使所述导电件和所述加强件保持间隔设置。
11.一种潜望摄像模组底座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第一料带,所述第一料带用于形成导电件,其中,所述导电件包括连接支路和形成于所述连接支路至少三个周侧的安装支路,分别形成所述安装支路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以得到第一半成品;
b、对所述第一半成品进行第一次注塑,以分别形成部分包覆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以得到第二半成品;
c、提供防抖线圈、对焦线圈和控制部,将所述防抖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部分,将所述对焦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中的至少一者,将控制部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中的一者,得到第三半成品;
d、弯折所述第三半成品的导电件,使得所述安装支路相对所述连接支路被弯折成竖直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被互不干扰地相对所述连接支路弯折,得到第四半成品;
e、对所述第四半成品进行第二次注塑,将相互分离的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连接,并包覆所述导电件的其余部分,以形成成型部,获得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二料带,所述第二料带用于形成加强件,将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定位放置,以使所述导电件和所述加强件间隔设置,以获得所述第一半成品;和
对所述第一半成品进行第一次注塑,以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导电件,以使所述加强件和所述导电件保持间隔,以获得所述第二半成品。
13.一种潜望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的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所述底座界定一容置空间;
光路转折部,被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光路转折部和光路转折部的防抖线圈沿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二光轴方向相对,其中,所述光路转折部被驱动以进行防抖运动;以及
镜头部,被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镜头部和镜头部的对焦线圈沿垂直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的第三轴相对,其中,所述镜头部被驱动以进行对焦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潜望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被安装于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并通过所述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上露出的安装支路的连接端与控制部导通连接。
CN202410715215.5A 2024-06-04 2024-06-04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Active CN1183171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715215.5A CN118317183B (zh) 2024-06-04 2024-06-04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715215.5A CN118317183B (zh) 2024-06-04 2024-06-04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17183A CN118317183A (zh) 2024-07-09
CN118317183B true CN118317183B (zh) 2024-11-29

Family

ID=9172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715215.5A Active CN118317183B (zh) 2024-06-04 2024-06-04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3171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52626B (zh) * 2024-11-01 2025-04-15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7337A (ja) * 2005-03-30 2006-11-09 Brother Ind Ltd マスク、マスク製造方法及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WO2022166082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有线圈的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116707227A (zh) * 2023-04-26 2023-09-05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41709A (ja) * 2008-07-10 2010-02-18 Rohm Co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1573073B1 (ko) * 2009-06-03 2015-1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렌즈 모듈의 손떨림 보정 장치
US8248523B2 (en) * 2009-11-05 2012-08-21 Flextronics Ap, Llc Camera module with fold over flexible circuit and cavity substrate
KR101713879B1 (ko) * 2012-08-10 2017-03-09 난창 오-필름 옵토일렉트로닉스 테크놀로지 리미티드 연성 인쇄 회로 연장부를 구비한 자동 초점 카메라 모듈
JP2017008342A (ja) * 2015-06-17 2017-01-12 株式会社ブイ・テクノロジー 成膜マスク及び成膜マスクの製造方法
KR102369038B1 (ko) * 2017-08-21 2022-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08905083U (zh) * 2018-11-30 2019-05-24 江西泓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防抖高清后置摄像头
WO2020243856A1 (zh) * 2019-06-01 2020-12-10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棱镜模组和潜望式摄像头
CN110646915A (zh) * 2019-11-07 2020-01-03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
CN111510598B (zh) * 2020-04-17 2021-11-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2402900B1 (ko) * 2020-12-18 2022-05-30 (주)캠시스 카메라 모듈 제작 방법 및 카메라 모듈 제작용 키트
CN214041899U (zh) * 2020-12-18 2021-08-24 广东海德亚科技有限公司 潜望式防抖对焦致动器及摄像设备
KR102589548B1 (ko) * 2021-03-11 2023-10-13 코어포토닉스 리미티드 팝-아웃 카메라 시스템
CN117203583A (zh) * 2021-04-09 2023-12-0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CN115202130A (zh) * 2021-04-09 2022-10-18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7616764A (zh) * 2021-07-26 2024-02-27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及其摄像模组、驱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CN118435611A (zh) * 2021-12-21 2024-08-02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芯片防抖感光组件及防抖摄像模组
CN115032758B (zh) * 2022-01-21 2024-01-23 广州立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式反射镜马达组
CN117768779A (zh) * 2022-04-14 2024-03-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7319769A (zh) * 2022-06-20 2023-12-2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
JP7664391B2 (ja) * 2022-11-23 2025-04-17 ジョウシュウシ エーエーシー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17348193A (zh) * 2023-09-19 2024-01-05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7337A (ja) * 2005-03-30 2006-11-09 Brother Ind Ltd マスク、マスク製造方法及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WO2022166082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有线圈的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116707227A (zh) * 2023-04-26 2023-09-05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17183A (zh) 202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0291B2 (en) Camera lens module having auto-focusing and optical image stabilizing functions
US8670195B2 (en) Lens actuator
CN109061979B (zh) 镜头模组
JP5765361B2 (ja) レンズ保持装置
CN108627947B (zh) 透镜驱动装置
TWI606727B (zh) 攝影模組
CN118317183B (zh) 潜望摄像模组的底座、制造方法及其潜望摄像模组
CN106444218A (zh) 镜头驱动装置
KR101740052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12083544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07544123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20150331220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N113068362B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CN209373236U (zh) 多镜头摄像系统及其驱动机构
CN108508568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底座
CN111146919B (zh) 一种具有ois功能的闭环音圈马达
CN208224576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11655962U (zh) 一种音圈马达
US11604328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N202956526U (zh) 镜头驱动装置
TWI529471B (zh) 影像穩定模組及成像裝置
CN117979140A (zh) 一种摄像设备和智能终端
TWI489739B (zh) 音圈馬達
CN217034386U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马达
CN113514930B (zh) 一种具有镭雕导电线路的自动对焦防抖潜望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