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04507B - 一次性引流袋 - Google Patents
一次性引流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304507B CN118304507B CN202410733743.3A CN202410733743A CN118304507B CN 118304507 B CN118304507 B CN 118304507B CN 202410733743 A CN202410733743 A CN 202410733743A CN 118304507 B CN118304507 B CN 1183045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drainage bag
- bag
- tube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28—Peritoneal dialysis ; Other peritoneal treatment, e.g. oxygen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28—Peritoneal dialysis ; Other peritoneal treatment, e.g. oxygenation
- A61M1/285—Catheters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2—Access sit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08—Tubes; Storage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10—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10—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 A61M39/105—Multi-channel connectors or couplings, e.g. for connecting multi-lumen tub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包括:第一袋体,其用于收集腹膜透析过程中所排出的液体;传输管组件,其包括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保护帽以及腹膜透析三通接头;所述腹膜透析三通接头具有透析鲁尔接头、进液接头、出液接头;所述保护帽可拆卸地盖合在所述透析鲁尔接头上;所述透析鲁尔接头用于连接腹透外接管;所述第一传输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液接头,另一端用于连通容纳有透析药液的第二袋体;所述第二传输管固定连通所述出液接头和所述第一袋体;其中,具有所述透析鲁尔接头、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整体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袋接头及其一次性引流袋、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以及腹膜透析套装。
背景技术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的特性,通过重力作用将配制好的透析液规律、定时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由于在腹膜两侧存在溶质的浓度梯度差,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弥散作用);水分则从低渗一侧向高渗一侧移动(渗透作用)。通过腹腔透析液不断地更换,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毒性物质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
在现有的技术中,对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自己可以手动更换透析液,例如,每天可以更换2至5次透析液。对于现有的腹膜透析引流袋所采用的与腹透外接管相配合的鲁尔三通接头为分体式结构,不仅工艺上需要分开制作,而且腹膜透析引流袋的整体制造组装工序复杂,通常采用人工对接组装,制造效率低,在作为一次性医疗耗材上也会对于成本的增加产生影响。
还有,现有腹膜透析的废液袋所采用的接头在插入到废液袋的袋端进行焊接时,接头管上下两侧的膜层需要面对贴合并在对接过程中将接头管进行包裹,此时,如果接头管位置精度不足或者焊接头自身精度下降,就容易导致两个膜层在对接时的近接头管处形成对接空隙,无法形成有效密封,进而导致不合格品的产生。而作为后续的,现有废液袋的接头管在连接PVC导管时通过胶液粘接,其组装工序同样较为复杂,且需要人工操作,不仅影响制造效率,也制约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当前腹膜透析引流袋所存在的不足,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以能够简化组装工序,节省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包括:
第一袋体,其用于收集腹膜透析过程中所排出的液体;
传输管组件,其包括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保护帽以及腹膜透析三通接头;所述腹膜透析三通接头具有接头本体以及设置在接头本体上的连接环;所述接头本体设有缩径段和膨胀段;所述缩径段和膨胀段的环形分界面形成连接台阶;所述连接台阶被固定套设在所对接传输管的内部;所述连接环与收缩段的外壁之间密封;所述连接环的弹性模量大于接头本体的弹性模量;
所述接头本体具有透析鲁尔接头、进液接头、出液接头;所述保护帽可拆卸地盖合在所述透析鲁尔接头上;所述透析鲁尔接头用于连接腹透外接管;
所述第一传输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液接头,另一端用于连通容纳有透析药液的第二袋体;
所述第二传输管固定连通所述出液接头和所述第一袋体;
其中,具有所述透析鲁尔接头、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的所述接头本体整体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包括:第一袋体,所述第一袋体包括:具有袋连接端的储液袋以及固定连接所述袋连接端的引流袋接头;
所述袋连接端具有相对连接的袋口膜层;所述引流袋接头具有本体管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本体管的外侧壁上的翼结构;所述本体管的一端和所述翼结构焊接于所述袋口膜层之间,所述翼结构平铺在两个袋口膜层之间;
所述引流袋接头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其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固定连接传输导管;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固定连接储液袋;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缩径部和膨胀部;所述缩径部位于所述膨胀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侧,所述缩径部和膨胀部的环形分界面形成立面台阶;所述立面台阶被固定套设在所述传输导管的内部;在所述缩径部外固定套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缩径部的外壁之间密封;所述连接环的弹性模量大于接头本体的弹性模量。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翼结构的存在可填补两个袋口膜层对接时的对接缝隙。当然,更因为存在翼结构,两个袋口膜层在本体管一侧无需紧密对接,只需保持二者紧贴于翼结构表面即可进行焊接,如此对于整个引流袋接头的对接位置要求更低,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良率,相应的,焊接密封质量更高。
在本发明中,腹膜透析三通接头为一体结构,并非为分体结构,如此,具有所述透析鲁尔接头、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整体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进而无需进行分体分别制造再进行组装,可提高制造效率,并且腹膜透析三通接头上并无分体连接部位,自身结构强度更高。
采用本实施例结构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的注塑成型时间为4个/15秒,而原先采用PVC材质三通结构插在透析鲁尔接头上,再高频焊接的制作工艺,组装一个腹膜透析三通接头约1个/7秒,可见本发明的腹膜透析引流袋大大提升制造效率,进而节省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减少人工组装的工序,提升工艺制造水平。
在本发明中,一次性引流袋在经过高温杀菌后能够通过该凸出的连接环保持与传输导管的密封贴合及钩挂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避免脱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腹膜透析套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第一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引流袋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图以及部分放大图;
图5是提供图4中连接薄片的六种不同剖面形状示意图;
图6是提供4种不同形状的图2中引流袋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连接薄片与袋口膜层连接剖面示意图;
图8是连接薄片在与袋口膜层焊接前后剖面对比示意图;
图9是图1的引流袋接头与第二传输管连接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引流袋接头与第二传输管连接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结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另一视图;
图13是图12的正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结构正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输管与接头连接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结构正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结构正视图;
图1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引流袋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引流袋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引流袋接头立体结构图;
图21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引流袋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引流袋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的连接接头立体结构图;
图24是另一实施例的连接接头的结构主视图;
图25是图23的连接接头与传输管连接示意图;
图26是其他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其他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接头的结构主视图;
图28是其他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接头的结构主视图;
图29是其他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接头的结构主视图;
图30是其他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引流袋接头与传输管导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31是其他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接头的结构主视图;
图32是其他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接头的结构主视图;
图33是其他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接头的结构主视图;
图34是图31的连接接头与传输管导管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另一个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17、图20所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一次性引流袋,该一次性引流袋具体为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包括:第一袋体6,传输管组件50。其中,第一袋体6用于收集腹膜透析过程中所排出的液体。具体的,该第一袋体6可作为废液袋,在腹膜透析时进行对人体腹腔向体外输出的废液或体液进行收集。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提供如图18、图19所示的一次性引流袋,用于排出诸如尿液、伤口引流液、渗血或者积液,其储液袋6也可称为废液袋,在使用前为空袋扁平状态,在使用时将引流液引流至储液袋6内进行存储。
如图1所示,传输管组件50包括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保护帽8以及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如图2至图8所示,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具有透析鲁尔接头15、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所述保护帽8可拆卸地盖合在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上。保护帽8为非PVC材质的柔性保护帽8,其盖合在透析鲁尔接头15上,避免透析鲁尔接头15被污染。保护帽8上具有拉环,凭借拉环用户可将保护帽8从覆膜透析三通接头10上拔下。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用于连接腹透外接管(腹膜透析外接管)。腹透外接管在体外用于连接传输管组件50和腹腔置管,阻止或允许覆膜透析液或废液的流动。腹透外接管与透析鲁尔接头15进行公母鲁尔接头方式连接。
该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可与第二袋体20构成腹膜透析套装。第二袋体20为溶液袋,也可以称为药液袋,其内部容纳有腹透药液,整体呈长方形袋装结构。第二袋体20具有第二袋连接端25;本实施例的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的第一传输管3连通所述第二袋连接端25。
在本实施例中,该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的传输管(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为非PVC材质。具体的,第一传输管3和第二传输管4为传输导管,也为传输软管。所述第一传输管3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液接头12,另一端用于连通容纳有透析药液的第二袋体20。所述第二传输管4固定连通所述出液接头11和所述第一袋体6。传输管的材质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所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在50%以上;所述基体材料为PP或PE。
如图1、图2所示,第一袋体6包括储液袋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储液袋一端的引流袋接头5。储液袋连接引流袋接头5的一端为袋连接端61。所述引流袋接头5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引流袋接头5为非PVC材质。引流袋接头5材质可以与覆膜透析三通接头10材质相近或相同,优选的,引流袋接头5的材质与覆膜透析三通接头10材质相同。具体的,引流袋接头5的材质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其中,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为引流袋接头5的主要成分材料,所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在50%以上;所述基体材料为PP或PE。弹性材料为SEBS、EVA、POE、SBS、EPR、TPEE、EPDM和SIS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施例中,引流袋接头5连接在袋连接端61的居中位置。第一袋体6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端502焊接固定的袋连接端61。引流袋接头5与第二传输管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非粘性贴合地套设在所述引流袋接头5外。非粘性贴合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将管端冷推套入接头外,无需人工推挤和涂抹胶液,提升制造效率。
经过验证,现有人工涂抹胶液推挤制造的方式,其大致效率为单人工每8小时制造2500件左右,而采用本实施例的机械自动冷插制造方式,单人工每8小时可制造9000件以上,接头与传输导管的连接效率提高到3倍以上,可显著提升制造效率。
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引流袋接头5沿其长度方向H方向延伸;所述引流袋接头5具有连接第二传输管4的第二连接端502和连接所述第一袋体6的第一连接端501。本实施例中的引流袋接头5和第二传输管4的主材质相同,便于二者连接状态下二者贴合后因材质相近可构成贴合密封结构,避免连接泄漏。所述第二连接端502设有至少一个面朝所述第一连接端501的立面台阶54。所述立面台阶54被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内部。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端502设有缩径部56和膨胀部55。所述缩径部56位于所述膨胀部55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501的一侧,所述缩径部56和膨胀部55的环形分界面形成立面台阶54。如图9、图10所示,依靠立面台阶54、缩径部56和膨胀部55的结构,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非粘性贴合地挂接于引流袋接头5的第二连接端502外。其中,所述缩径部56的外径大于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进而,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在对应缩径部56的第一套部412进行回缩时其依然处于被缩径部56扩张的状态,与缩径部56的外壁紧贴(非粘性贴合),提升连接强度和保证密封性能。
具体的,所述立面台阶54的宽度在1~20mm之间。通过立面台阶54,可对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形成钩挂结构。第二传输管4经过立面台阶54在自身弹性恢复的情况下收缩变径,进而立面台阶54钩挂第二传输管4,对第二传输管4形成止退,如图9、图10所示,在二者紧贴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形成物理钩挂结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引流袋接头5的端部外缘具有端头倒角551,以缩小端部外径小于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端头倒角551的端口处的直径小于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如此在挤压推入时依靠端头倒角551方便引流袋接头5的端部插入到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内,并逐步推入将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扩张。当然,位于最外(面对图3时为最下)的膨胀部55优选为锥面结构,以便于挤入将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扩张。
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与第二连接端502的连接长度大于膨胀部55的长度,具体的,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与第二连接端502的连接长度在5mm~30mm。在第二传输管4与引流袋接头5连接时,膨胀部55被套设在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内。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与第一连接端501通过冷插连接。
如图9所示,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41主要包括套设于缩径部56外的第一套部412以及套设于膨胀部55的第二套部411,其中,第一套部412的内径大于第二传输管4(非管端部分)的内径,也即,第一套部412依然处于被缩径部56撑大扩径状态,确保二者紧贴密封。第二套部411套设于膨胀部55外,并紧贴在膨胀部55的外壁上。
为形成有效的物理钩挂结构,所述缩径部56的长度在三分之一的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以上,也即,L≥D/3,L为缩径部56的长度,D为第二传输管4(处于未套设的自然状态下)的内径。例如,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为6m时,缩径部56的长度在2mm以上。
所述膨胀部55为圆柱形或锥形结构。如图10所示,引流袋接头5上可具有多个立面台阶54,以形成多级钩挂结构,保证第二传输管4与对应的引流袋接头5的连接强度。进而,所述膨胀部55设有1个、2个、或3个,缩径部56设有1个、2个、或3个。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立面台阶54(54a、54b)、膨胀部55(55a、55b)、缩径部56(56a、56b)均为两个,第二传输管4套设在立面台阶54(54a、54b)、膨胀部55(55a、55b)、缩径部56(56a、56b)上,形成二级钩挂结构。
在缺乏翼结构52的现有连接工艺中,两个袋口膜层611在单管体的接头两侧进行对接时容易产生接缝空隙,尤其在袋口膜层611对接位置,进而导致较高的不良率,这就要求单管体结构的接头的焊接位置非常精确,避免接缝空隙的产生,保证两个袋口膜层611与单管体形成完整的圆形密封结构。
如图1、图3、图7、图8所示,引流袋接头5包括本体管51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管51侧壁上的翼结构52。翼结构52一体设置在本体管51上,其与本体管51注塑一体成型。所述袋连接端61具有相对连接的袋口膜层611。所述本体管51和所述翼结构52固定夹设在两个袋口膜层611a、611b之间。翼结构52平铺在两个袋口膜层611a、611b之间。翼结构52沿一径向延伸。翼结构平铺在两个袋口膜层611之间以使两个袋口膜层611按照镜像对称的方式分布在翼结构52的两侧,进而保证焊接密封品质。
其中,为形成较佳的连接质量,连接薄片521具有相背对的两个焊接平面527,翼结构52平铺在两个袋口膜层611a、611b之间时,袋口膜层611可直接贴合在焊接平面527上,并在焊接下二者进行熔融,形成连接焊缝。连接薄片521提供焊接平面527,而不是凹凸不平的焊接表面,如此可适应连接薄片521本身薄片特征,其自身在焊接过程中直接通过贴合即可与袋口膜层611进行整面融合,并且易于制造。该焊接平面527可为如图5所示的斜平面,也可以为如图5所示的垂直平面。
其中,袋连接端61与引流袋接头5的第一连接端501可采用工频脉冲焊接(也可称为:工频加热焊接)。借助翼结构52的存在,将引流袋接头5位于两个袋口膜层611之间后进行一次焊接即可实现第一袋体6封口以及第一袋体6与引流袋接头5的固定连接,通过焊接形成将袋连接端61进行封口的密封条65。
如图7、图8所示,翼结构52在焊接时部分熔化与膜层结合成一体,进而所述翼结构52具有与所述袋口膜层611相融合的融合部525。连接所述第一袋体6状态下的所述翼结构52(图8中的连接薄片5211)相较于未与第一袋体6连接状态的所述翼结构52(图8中的连接薄片5212),其面积或径向长度减小。在焊接过程中翼结构52会损失部分面积,翼结构52所损失面积部分与袋口膜层611熔融形成一体结构,不仅整体提升了第一袋体6与引流袋接头5的连接面积,还保证了二者的结合强度,确保引流袋接头5与第一袋体6的连接稳定性,不会产生脱落问题。其中,从图8示意可以看出焊接后所保留的连接薄片5211相比于未连接状态的连接薄片5212,其面积或者径向长度减少。
本实施例的引流袋接头5通过设置翼结构52,两个袋口膜层611a、611b覆盖于本体管51并横跨本体管51,在本体管51的两侧覆盖于翼结构52上,即使两个袋口膜层611a、611b之间存在对接缝隙,通过翼结构52的存在可填补相应的对接缝隙。当然,更因为存在翼结构52,两个袋口膜层611在本体管51一侧无需紧密对接,只需保持二者紧贴于翼结构52表面即可进行焊接,如此对于整个引流袋接头5的对接位置要求更低,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良率,相应的,焊接密封质量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翼结构52包括分布于所述本体管51两侧的连接薄片521(521a、521b),连接薄片521呈薄片结构。在非装配状态下,连接薄片521a、521b对称分布于本体管51的两侧。所述连接薄片521的厚度为0.01~1.5mm,沿径向的长度为1~10mm。连接薄片521沿所述本体管长度方向H的长度L1为1~10mm,优选的,该长度L1在3~8mm。其中,连接薄片521可以是2个以上,对称分布。所述本体管51沿所述其长度方向H方向设有两个或更多个所述翼结构52。较佳的,两个所述翼结构52的连接薄片521的形状相同。所述连接薄片521具有连接所述本体管51的内端以及远离所述本体管51的外端,为填补袋口膜层611的对接空隙,所述连接薄片521的厚度自所述内端向外端逐渐减小。
连接薄片521的形状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薄片的形状(纵剖面,图3所示视图下的剖面)为矩形。而在其他如图6中a、b、c、d的实施例中,连接薄片521的外边缘可以为锯齿状,此时,连接薄片521的外端设有沿所述本体管长度方向H交错排布的凸部和凹部。凸部和凹部可等距交错排布,也可以不规则排布,各个凸部和凹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然作为优选的,凸部和凹部为相同形状。与之类似的,不同翼结构52的连接薄片521剖面形状也可不同,如图5所示,连接薄片521的剖面为三角形的尖刺形状、矩形、不规则形状等,本申请并不作任何限制。
考虑到如果光滑本体管直接与袋连接端61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部分本体管的外壁面熔化与袋连接端61的袋口膜层611融合,而熔化的部分本体管材料容易溢流形成非期望的凸起异物,在袋口膜层611内侧影响焊接质量,导致密封不良。
如图3所示,为保证第一连接端501和袋连接端61的连接质量,第一连接端501在所述本体管5151的外壁上还设有连接凸环58,连接凸环58凸出于本体管51的外壁面。连接凸环58沿所述本体管长度方向H的宽度W2在0.5mm~2mm。连接凸环58的凸出本体管51外壁面的高度在0.05mm~1mm。所述连接凸环58分布于本体管51两侧的连接薄片521之间,连接凸环58的一端自一连接薄片521a连续延伸至另一连接薄片521b。以连接薄片521作为对称界面,连接凸环58镜像对称分布于连接薄片521的两侧。
具体的,本体管51对应翼结构52的外壁区域为连接区域,连接区域沿长度方向H的长度与翼结构52沿长度方向H的长度相等,均为L1。两个或更多个连接凸环58沿长度方向H排列分布于连接区域,相邻两个连接凸环58之间间隔0.5mm~2mm。相邻两个连接凸环58之间形成填平槽。多个连接凸环58中,一连接凸环58对齐于连接薄片521的一侧边缘,另一连接凸环58对齐于连接薄片521的另一侧边缘。在本体管51上具有多个翼结构52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体管51上具有两个翼结构52(两对连接薄片521),相应的,本体管51上具有两个连接区域对应设置连接凸环58。
通过设有间隔排布的连接凸环58,并在连接凸环58之间形成填平槽,进而在焊接的过程中连接凸环58率先熔化向边侧溢流流入填平槽中,如此难以在连接区域形成凸起异物而影响焊接质量,连接凸环58在高温焊接下高度逐渐降低,逐步与溢流的填平槽相齐平构成平整的接合表面,与袋口膜层611相焊接融合,进而构成焊接质量更佳的连接结构,进而构成焊接质量更佳的连接结构,该种连接结构可降低对引流袋接头5及焊头的焊接精度要求,并提供质量更佳的连接结构,降低加工制造工艺难度。
如图2、图3所示,所述袋连接端61具有至少一条将袋口膜层611相对焊接的焊缝条带570;所述翼结构52的数量与焊缝条带570的数量相等,并在所述第一袋体6的宽度方向上一一对齐。焊缝条带570自第一袋体6在宽度(在面对图1时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连续延伸至另一侧,并横跨引流袋接头5。所述袋连接端61与所述引流袋接头5焊接一次成型,并形成所述焊缝条带570。焊缝条带570在本体管51长度方向H上的宽度W1与连接薄片521的长度L1相等,当然,二者还与连接区域沿长度方向H的长度相等。
在一次性引流袋上,焊接过后连接凸环58与填平槽585大致齐平,构成与袋口膜大致平整的焊接表面,进而本体管51上的焊缝条带570沿长度方向H为连续焊缝,并不会因间隔设置的连接凸环58而形成间隔焊缝,在小尺寸的引流袋接头5上形成密封性能优良的连接结构。与之相似的,连接薄片上的焊缝条带570沿长度方向H同样为连续焊缝。
当前腹膜透析所采用的鲁尔三通接头的结构是由于需要与腹透外接管多次插拔螺纹连接,为避免对接头形成磨损或者避免磨损严重,因此其采用PVC和TPEE分别构成鲁尔三通接头的两个部分,一方面通过TPEE材质的接头与腹透外接管进行多次连接,降低磨损和泄漏,提高腹透外接管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通过PVC材质的接头与传输导管进行可靠连接。并且,如此分体结构的鲁尔三通接头其材料及制造工艺(比如工频焊接以及粘接)比较成熟,进而对其改进的工艺的形成也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如图11至图17所示,相比于以上传统设计,在本实施例中,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为一体结构,并非为分体结构,具有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整体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进而无需进行分体分别制造再进行组装,简化组装工序,可提高制造效率,并且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上并无分体连接部位,自身结构强度更高。
现有技术中分体结构的PVC材质三通插在透析鲁尔接头再进行高频焊接的制作组装单个腹膜透析三通接头整体用时约1个/7秒,而采用本实施例结构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的注塑成型时间为4个/15秒,可见本实施例能够大大提升制造效率,进而节省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减少人工组装的工序,提升工艺制造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材质与所述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相同,均为非PVC材质。具体的,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材质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所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在50%以上;所述基体材料为PP或PE。
本实施例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的材质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所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在50%以上;所述基体材料为PP或PE或TPEE。进一步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可在50%至97%之间。弹性材料为SEBS、EVA、POE、SBS、EPR、TPEE、EPDM和SIS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此,本实施例中的覆膜透析三通接头10和传输管的主材质均为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二者贴合后因材质相近可构成贴合密封结构,不仅便于二者连接而且还能够避免连接泄漏。
相比于传统的PVC材质,本申请中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或者传输导管材质更加环保,PVC材质的管材因为焚烧会产生有毒物质,进而目前只能采用填埋手段进行降解处理。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或者传输导管材质可进行焚烧处理,并且在焚烧过程中不易产生有害物质。
在所述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中至少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为透明材质或半透明材质。考虑到整个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的材质整体一致,其整体为透明材质或半透明材质(类似于毛玻璃效果),进而在进行腹膜透析过程中可透过该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观察液体的流动情况,方便对应腹透外接管的操作,降低操作失误的几率,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为一体结构,其包括沿纵长方向(长度方向F1)延伸的主体管段13。主体管段13为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的主体部分,透析鲁尔接头15、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布置在主体管段13上,构成三通结构的腹膜透析三通接头10。主体管段13与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透析鲁尔接头15设置于所述主体管段13在其长度方向F1的一端;所述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设置于所述主体管段13的另一端。所述主体管段13的一端设有端法兰板16,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位于所述端法兰板16远离所述主体管段13一侧。所述主体管段13侧壁设有翼板14。翼板14分布于主体管段13两侧,方便用户施力与腹透外接管产生相对转动进行组装。所述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作为优选的,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之间的夹角呈锐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出液接头11与主体管段13同轴设置,位于主体管段13的延长线上,与主体管段13可构成同一直管段,与其类似的,透析鲁尔接头15位于主体管段13的另一端,透析鲁尔接头15与出液接头11分别位于主体管段13的两端,形成同轴的直管结构。
如图11至图14所示,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包括外管套150和同轴位于所述外管套150内的内接头17。外管套150和内接头17同样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并形成鲁尔接头结构。其中,该透析鲁尔接头15为母鲁尔接头,与腹透外接管的公鲁尔接头进行匹配连接。
具体的,外管套150其外径大于主体管段13的外径,包括光壁段151、以及位于所述光壁段151靠近所述主体管段13一侧的连接段152。所述光壁段151的内壁为光滑壁面,其方便腹透外接管的公鲁尔接头插入,并且,连接段152位于光壁段151的内侧,连接段152的内壁设有螺纹,配合内接头17形成鲁尔结构,进而与腹透外接管的公鲁尔接头进行螺纹连接。
为便于与腹透外接管相连接,避免多次连接对腹透外接管产生磨损损伤,外管套150的材质主要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其为整体呈柔性,且具备一定弹性模量。为适应腹透外接管的连接,外管套150的管壁厚度为0.1~3mm,外管套150的硬度在30~60ShoreD。具有该种硬度以及管壁厚度的外管套150在与腹透外接管连接时可减少对腹透外接管的磨损,保证腹透外接管的使用寿命。
作为可选的,为提升密封性能,避免泄漏,所述外管套150内还设有密封台阶155。所述密封台阶155位于所述光壁段151的内壁上。如此,外管套150的内壁形成阶梯孔构造,通过密封台阶155与腹透外接管的公鲁尔接头的对应结构相对接,形成贴合密封。当然,连接段152的端部同样形成有端台阶,该密封台阶155在端台阶的外侧(远离出液接头11的一侧)。连接段152相对于光壁段151的内径具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进而在连接段152上开设内螺纹避免减少连接壁厚,保证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管3的管端非粘性贴合套设在所述进液接头12外。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非粘性贴合套设在所述出液接头11外。传输管自身的管端通过冷推(非加热状态,例如:室温状态下)对接挤压,使得其管端扩张,进而将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内。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自身的管端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回缩性能,与内部套设的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的外壁紧贴,构成密封。
本实施例的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与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相连接,无需进行加热使其变软再进行对接插入,进而本实施例的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与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为非粘性贴合,而加热后的管端与接头在贴合后会形成一定的粘接,本实施例的管端连接结构并不产生,其依靠弹性回缩与内部套设的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的外壁紧贴构成密封,在将管端接头连接结构纵向剖开时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粘接层,为物理紧贴状态。非粘性贴合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将管端冷推套入接头外,无需人工推挤,进而提升制造效率。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管3和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借由形变套设于所述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上;所述形变主要包括弹性形变。当然,第一传输管3和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也可存在一定程度的塑性形变,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在将第一传输管3或所述第二传输管4自进液接头12或出液接头11拔出分离后,第一传输管3或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管端可一定程度的恢复形状。
如图14至图17所示,为提升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与对应的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的连接强度,所述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中的至少一个接头设有至少一个面朝主体管段13的连接台阶113。所述连接台阶113被固定套设于所述传输管的内部。所述连接台阶113的宽度在1~20mm之间。
通过连接台阶113,可对传输管的管端形成钩挂结构。传输管经过连接台阶113在自身弹性恢复的情况下收缩变径,进而连接台阶113钩挂传输管,对传输管形成止退,如图15所示,在二者紧贴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形成物理钩挂结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进液接头12及出液接头11的端部外缘具有倒角端头119,以缩小端部外径小于传输管(第一传输管3、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倒角端头119的端口处的直径小于传输管(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如此在挤压推入时方便进液接头12及出液接头11的端部插入到传输管的管端内,并逐步推入将传输管的管端扩张。当然,位于最外(面对图4时为最下)的膨胀段111可为锥面结构,以便于挤入将传输管的管端扩张。
具体的,所述进液接头12和出液接头11中的至少一个接头设有缩径段112和膨胀段111。所述缩径段112和膨胀段111的环形分界面形成所述连接台阶113。所述缩径段112位于所述膨胀段111靠近所述主体管段13的一侧。所述缩径段11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传输管3和所述第二传输管4中任一传输管的内径。进而,传输管的管端在对应缩径段112的第一部分36进行回缩时其依然处于被缩径段112扩张的状态,与缩径段112的外壁紧贴(非粘性贴合),提升连接强度和保证密封性能。
如图15所示,传输管的管端主要包括套设于缩径段112外的第一部分36以及套设于膨胀段111的第二部分35,其中,第一部分36的内径大于传输管(非管端部分)的内径,也即,第一部分36依然处于被缩径段112撑大扩径状态,确保二者紧贴密封。第二部分35套设于膨胀段外,并紧贴在膨胀段的外壁上。
为形成有效的物理钩挂结构,所述缩径段112的长度在三分之一的所述第一传输管3或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以上,也即,L≥D/3,L为缩径段112的长度,D为第一传输管3或第二传输管4的内径。例如,第一传输管3的内径为6m时,缩径段112的长度在2mm以上。
所述膨胀段111为圆柱形或锥形结构。如图16、图17所示,进液接头12以及出液接头11均可具有多个连接台阶113,以形成多级物理钩挂结构而非化学连接方式,保证第一传输管3、第二传输管4与对应的进液接头12、出液接头11的连接强度。相应的,膨胀段111(111a、111b)、收缩段112(112a、112b)、连接台阶113(113a、113b)均可以设有多个。较佳的,所述膨胀段111设有1个、2个、或3个,收缩段112设有1个、2个、或3个。
当然,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端502的结构与进液接头12或出液接头11的结构,可相互参考结合;引流袋接头5与第二传输管4的连接方式,同样与进液接头12或出液接头11与第一传输管3或第二传输管4的连接方式可相互参考结合,缩径部56与缩径段112,膨胀部55与膨胀段111的描述同样可以相互参考结合,本申请不再作其他赘述。
如图1至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引流袋接头5,所述引流袋接头5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其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501和第二连接端502;所述第二连接端502用于固定连接传输导管30。所述第一连接端501用于固定连接储液袋6。
所述第一连接端501包括纵长延伸的本体管51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本体管51的外侧壁上的翼结构52;所述翼结构52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管51两侧的连接薄片521,所述连接薄片521具有相背对的两个焊接平面527。纵长延伸方向为引流袋接头5的长度方向。
该引流袋接头5可用于制造一次性引流袋。一次性引流袋用于排出诸如尿液、伤口引流液、渗血或者积液,其储液袋6也可称为废液袋,在使用前为空袋扁平状态,在使用时将引流液引流至储液袋6内进行存储。
本申请还提供如图18、图19所示的一次性引流袋,包括:储液袋6,引流袋接头5;传输导管30。其中,储液袋6用于收集所排出的引流液体。所述引流袋接头5的第一连接端501固定连接所述储液袋6;传输导管30一端连接有连接接头10,另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引流袋接头5的第二连接端502外。
连接接头10包括鲁尔接头,如图1所示的母鲁尔接头或者如图2所示的公鲁尔接头。如图1所示,连接接头还可拆卸地盖合有保护帽8。保护帽8可拆卸地盖合在所述透析鲁尔接头15上。保护帽8为非PVC材质的柔性保护帽8,其盖合在透析鲁尔接头15上,避免连接接头被污染。保护帽8上具有拉环,凭借拉环用户可将保护帽8从连接接头上拔下。连接接头可用于连接引流管。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导管30为非PVC材质,其上还可设有止液夹40。具体的,传输导管30的材质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所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在50%以上;所述基体材料为PP或PE。
如图1、图2所示,一次性引流袋包括储液袋6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储液袋6一端的引流袋接头5。储液袋6连接引流袋接头5的一端为袋连接端61。所述引流袋接头5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引流袋接头5为非PVC材质。引流袋接头5的材质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其中,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为引流袋接头5的主要成分材料,所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在50%以上;所述基体材料为PP或PE。弹性材料为SEBS、EVA、POE、SBS、EPR、TPEE、EPDM和SIS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21至图27,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引流袋接头5,所述引流袋接头5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其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502用于固定连接传输导管30(诸如上述第一传输管3或第二传输管4)。所述第一连接端501用于固定连接储液袋6。该引流袋接头5可与传输导管30、连接接头10构成如图21所示的一次性引流袋,引流袋接头5与袋连接端61的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当然,一次性引流袋可引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内容,重复之处同样不再赘述。
引流袋接头5包括纵长延伸的本体管51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本体管51的外侧壁上的翼结构52。所述翼结构52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管51两侧的连接薄片521,所述连接薄片521具有相背对的两个焊接平面;所述本体管51为直管,本体管51自第一连接端501向第二连接端502延伸其外径保持不变。
该本体管51的材质与传输导管30的材质相近或相同。该本体管51的内径大于传输导管30的内径。该本体管51的外径大于传输导管30的外径。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薄片521对称设置于直管结构的本体管51外壁上,该连接薄片521的长度大于图2、图3所示的引流袋接头的连接薄片521。如图21、图22所示,该连接薄片521至少自一焊缝条带连续延伸至另一焊缝条带,进一步地,连接薄片521连续横跨所有焊缝条带。为便于制造,提升制造效率,所述连接薄片521自所述本体管5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本体管51的另一端,所述连接薄片521与所述引流袋接头5(或本体管51)的长度相等。当然,也可以如图30所示,连接薄片521具有较长的长度,只需横跨多个焊缝条带,无需长度与本体管51的长度相同,诸如,连接薄片521的长度在0.5倍的本体管51的长度以上。
具体的,连接薄片521的长度(在本体管51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在0.02mm以上,其长度可以在0.02mm至20mm之间,较佳的其长度在5mm至15mm之间。该连接薄片521的厚度为0.05-2mm。
当然,连接薄片521的厚度及径向长度(宽度)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传输导管30一端连接有连接接头10,另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引流袋接头5的第二连接端502内部。传输导管30的一端固定粘接在引流袋接头5的本体管51的内部。引流袋接头5与传输导管30的材质相近或相同,进而二者套设后可直接形成粘接,且粘接质量牢固。将第二连接端502进行加热膨胀软化,再将传输导管30的一端插入到第二连接端502内,冷却后形成粘接固定,无需胶水或粘接剂。当然,在将传输导管30的一端插入到第二连接端502内后可进行二次加热,使得二者均呈现非熔融的膨胀软化状态后再进行自然冷却。
在一个优选的连接方式中,传输导管30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502可直接进行冷插,传输导管30的插入端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端502的内径,第二连接端502的内径比传输导管30的插入端的外径小。第二连接端502的内径比传输导管30的插入端的外径小1%-50%。在将第二连接端502扩口后插入传输导管30的一端(插入端),释放第二连接端502之后第二连接端502收缩与传输导管30贴合,二者材质相近或相同,进而贴合时形成牢固的连接关系。借由冷插的方式,传输导管30的插入端非粘性地贴合套设在第二连接端502内。
在传输导管30与第二连接端502冷插连接的方式应用于上述引流袋接头5与第二传输管4中,可以理解的: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端502固定连接第二传输管4;所述第一连接端501固定连接储液袋;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端502非粘性地套设在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一端外。为保证连接效果,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端502的内径,具体的,第二传输管4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端502的内径1%-50%,也即,第二传输管4的外径为1.01倍至1.5倍的第二连接端502的内径。所述引流袋接头5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所述引流袋接头5的材质与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一端通过冷插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端502内。所述第二传输管4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端502内的长度在2mm至30mm。所述第二传输管4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端502内的长度为三分之一至四倍的所述第二传输管4的管内径。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上述接头与传输管连接的钩挂结构在经过高温杀菌工艺后,因接头与传输管(传输导管)材质不同,二者在高温下的膨胀性能不同并且在冷却后的回缩性能不同,进而导致接头与传输管之间的钩挂结构的钩挂强度被破坏,另一问题为二者之间的贴合密封被破坏,进而在杀菌工艺后导致良率下降。
为解决上述问题,参阅图21至图29,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接头10,该连接接头10的改进结构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的引流袋接头5、三通接头10、或者图29所示的鲁尔接头中,当然在接头与传输管之间存在钩挂结构的均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改进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接头10具有接头本体以及设置在接头本体上的连接环80。接头本体设有缩径段112(或缩径部)和膨胀段111(或膨胀部)。所述缩径段112和膨胀段111的环形分界面形成所述连接台阶113(或立面台阶)。接头本体可以为上述实施例的引流袋接头5、三通接头10、或者图29所示的鲁尔接头,相应的,连接环80作为改进结构可施加于上述实施例的接头上。
在收缩段112外固定套设有连接环80。连接环80与收缩段112的外壁之间密封。连接环80以弹性收缩的方式套设于收缩段112的外壁上,以使二者之间密封。进一步地,为避免接头冷插过程中连接环80移位,所述收缩段112外还固定设有止挡结构。所述连接环80以弹性收缩的方式套设于所述止挡结构和所述连接台阶113之间的所述收缩段112外。如图34所示,依靠止挡结构来避免在冷插过程中连接环80回退导致连接效果不佳的问题。
其中,止挡结构为固定连接于收缩段112的外壁上的凸起结构,其可以为单个凸块结构,也可以为周向的多个间隔凸块,当然还可以为凸环结构。止挡环77与接头本体材质相同,其可以为接头本体自身结构。如图31所示,所述止挡结构包括与接头本体一体注塑成型的止挡环77。所述止挡环77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止挡环77大致位于缩径段的中间位置,进而预留足够的长度供传输管套设。止挡环77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接头其结构如图31、图32、图33所示。
另外,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该连接环80可直接注塑在收缩段112外,此时可以无需设置止挡结构,连接环80与收缩段112的外壁之间密封连接。
连接环80的材质与接头(主体)的材质并不相同,也即该连接环80的材质并不同于上述引流袋接头5、三通接头10的材质。该连接环80的材质与传输管(传输导管30)的材质相近或相同。连接环80设置在收缩段112的外端,靠近连接台阶113设置。连接环8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膨胀段111的外径,连接环8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连接台阶113的外径。较佳的,连接环80的外径大于连接台阶113(或膨胀段111)的外径0.1mm以上。例如,连接环80的外径大于连接台阶113(或膨胀段111)的外径0.1mm至2mm,进而在经过高温杀菌后能够通过该凸出的连接环80保持与传输导管30的密封贴合及钩挂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环80的弹性模量大于接头本体的弹性模量,进而在经历高温杀菌后可提供足够的膨胀量与传输导管30的内壁贴合密封。连接环80的尺寸长度(沿接头本体长度方向,例如图3的H方向)约0.5-10mm。
连接环80为非PVC材质。连接环80材质与传输导管30的材质相同或相近。该连接环80的材质包括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其中,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为引流袋接头5的主要成分材料,所述基体材料和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在50%以上;所述基体材料为PP或PE。弹性材料为SEBS、EVA、POE、SBS、EPR、TPEE、EPDM和SIS中的一种或多种。连接环80的弹性材料重量百分比大于接头本体的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连接环80材质与传输导管30的材质相同或相近,在高温杀菌工艺后二者可形成材料融合,进而连接环80材质与传输导管30形成稳定的粘接密封。
连接环80的材质可以是纯EVA,POE,POP,SEBS,也可以是以PP为主体,加入弹性材料的材质。所加入的弹性材料在常温下或在高温下(40-150度)具有一定的粘性。或者在高温性环境下,连接环80的材料与传输导管30具有相互粘结或相熔或分子间形状强大键能。
连接环80可以为圆环,其截面同样为圆形,连接环80还可具备多种形状样式,如图26、图27所示,连接环80的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倒锥形)、矩形、梯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异形圆环),本申请并不作限制。连接环80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本申请同样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引流袋接头、一次性引流袋均可以相互参照引用,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文引用的任何数字值都包括从下限值到上限值之间以一个单位递增的下值和上值的所有值,在任何下值和任何更高值之间存在至少两个单位的间隔即可。举例来说,如果阐述了一个部件的数量或过程变量(例如温度、压力、时间等)的值是从1到90,优选从20到80,更优选从30到70,则目的是为了说明该说明书中也明确地列举了诸如15到85、22到68、43到51、30到32等值。对于小于1的值,适当地认为一个单位是0.0001、0.001、0.01、0.1。这些仅仅是想要明确表达的示例,可以认为在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列举的数值的所有可能组合都是以类似方式在该说明书明确地阐述了的。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范围都包括端点以及端点之间的所有数字。与范围一起使用的“大约”或“近似”适合于该范围的两个端点。因而,“大约20到30”旨在覆盖“大约20到大约30”,至少包括指明的端点。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发明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Claims (27)
1.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袋体,其用于收集腹膜透析过程中所排出的液体;
传输管组件,其包括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保护帽以及腹膜透析三通接头;所述腹膜透析三通接头具有接头本体以及设置在接头本体上的连接环;所述接头本体设有缩径段和膨胀段;所述缩径段和膨胀段的环形分界面形成连接台阶;所述连接台阶被固定套设在所对接传输管的内部;所述连接环与收缩段的外壁之间密封;所述连接环的弹性模量大于接头本体的弹性模量;
所述接头本体具有透析鲁尔接头、进液接头、出液接头;所述保护帽可拆卸地盖合在所述透析鲁尔接头上;所述透析鲁尔接头用于连接腹透外接管;
所述第一传输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液接头,另一端用于连通容纳有透析药液的第二袋体;
所述第二传输管固定连通所述出液接头和所述第一袋体;
其中,具有所述透析鲁尔接头、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的所述接头本体整体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外还固定设有止挡结构;所述连接环弹性收缩的方式套设于所述止挡结构和所述连接台阶之间的所述收缩段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结构包括与接头本体一体注塑成型的止挡环;所述止挡环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材质与所述接头本体的材质不相同,均为非PVC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材质与所述第一传输管或第二传输管的材质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弹性材料重量百分比大于所述接头本体的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均设有缩径段和膨胀段,所述缩径段和膨胀段的环形分界面形成连接台阶;在所述收缩段外固定套设有所述连接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连接台阶的外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大于连接台阶的外径0.1mm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为圆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袋体包括:具有袋连接端的储液袋以及固定连接所述袋连接端的引流袋接头;所述引流袋接头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固定连接第二传输管;所述第一连接端固定连接储液袋;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端非粘性地贴合套设在所述第二传输管的一端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袋接头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所述引流袋接头的材质与所述第二传输管的材质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管的一端通过冷插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端内。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管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端内的长度在2mm至30mm。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管套入所述第二连接端内的长度为三分之一至四倍的所述第二传输管的管内径。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内径1%-50%。
17.一种一次性引流袋,包括:第一袋体,所述第一袋体包括:具有袋连接端的储液袋以及固定连接所述袋连接端的引流袋接头;
所述袋连接端具有相对连接的袋口膜层;所述引流袋接头具有本体管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本体管的外侧壁上的翼结构;所述本体管的一端和所述翼结构焊接于所述袋口膜层之间,所述翼结构平铺在两个袋口膜层之间;
所述引流袋接头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其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固定连接传输导管;所述第一连接端用于固定连接储液袋;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缩径部和膨胀部;所述缩径部位于所述膨胀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侧,所述缩径部和膨胀部的环形分界面形成立面台阶;所述立面台阶被固定套设在所述传输导管的内部;在所述缩径部外固定套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缩径部的外壁之间密封;所述连接环的弹性模量大于接头本体的弹性模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径部外还固定设有止挡结构;所述连接环弹性收缩的方式套设于所述止挡结构和所述立面台阶之间的所述缩径部外。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结构包括与接头本体一体注塑成型的止挡环;所述止挡环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材质与所述引流袋接头的材质不相同,均为非PVC材质。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材质与所述传输导管的材质相同。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弹性材料重量百分比大于所述引流袋接头的弹性材料的重量百分比。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大于或等于立面台阶的外径。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外径大于立面台阶的外径0.1mm以上。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袋连接端具有两条以上的将袋口膜层相对焊接的焊缝条带;所述翼结构包括对称分布于所述本体管两侧的连接薄片;该连接薄片自一焊缝条带连续延伸至另一焊缝条带。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薄片自所述本体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本体管的另一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一次性引流袋,其特征在于,连接薄片的长度在2mm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4039201 | 2024-04-04 | ||
CN202410403920 | 2024-04-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304507A CN118304507A (zh) | 2024-07-09 |
CN118304507B true CN118304507B (zh) | 2024-10-11 |
Family
ID=9173139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307007.3U Active CN223095891U (zh) | 2024-04-04 | 2024-06-07 | 一次性引流袋 |
CN202421307216.8U Active CN223082025U (zh) | 2024-04-04 | 2024-06-07 | 腹膜透析三通接头 |
CN202410733743.3A Active CN118304507B (zh) | 2024-04-04 | 2024-06-07 | 一次性引流袋 |
CN202411116927.1A Active CN118634381B (zh) | 2024-04-04 | 2024-08-15 | 一次性引流袋及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1307007.3U Active CN223095891U (zh) | 2024-04-04 | 2024-06-07 | 一次性引流袋 |
CN202421307216.8U Active CN223082025U (zh) | 2024-04-04 | 2024-06-07 | 腹膜透析三通接头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116927.1A Active CN118634381B (zh) | 2024-04-04 | 2024-08-15 | 一次性引流袋及一次性腹膜透析引流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4) | CN223095891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3095891U (zh) * | 2024-04-04 | 2025-07-15 | 苏州德中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次性引流袋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31697A (zh) * | 2015-03-10 | 2016-10-19 | 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 | 一体式腹膜透析药液袋管口连接装置 |
CN113456916A (zh) * | 2021-07-08 | 2021-10-01 | 邓健波 | 一种腹膜透析外接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453887B (sv) * | 1982-03-09 | 1988-03-14 | Terumo Corp | Anordning for overforing av medicinsk losning samt anslutningsorgan i sadan anordning |
NL8301342A (nl) * | 1982-04-28 | 1983-11-16 | Wallace Ltd H G | Verbindingsorgaan voor het gebruik bij een medisch toestel. |
FR2539034B1 (fr) * | 1983-01-11 | 1986-05-09 | Materiels Annexes Dialyse | Ligne de connexion pour dialyse peritoneale |
US4790815A (en) * | 1987-03-12 | 1988-12-13 | Baxter Travenol Laboratories, Inc. | Heat sterilizable plastic container with non-stick interior surfaces |
ATE184205T1 (de) * | 1992-06-26 | 1999-09-15 | Fresenius Medical Care De Gmbh | Konzentrat enthaltender beutel |
DE4222501C1 (zh) * | 1992-07-09 | 1993-07-01 | B. Braun Melsungen Ag, 3508 Melsungen, De | |
US20100217179A1 (en) * | 2009-02-20 | 2010-08-26 |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 Bulk delivery peritoneal dialysis system and method |
DE202010000078U1 (de) * | 2010-01-22 | 2011-05-26 | Hopf, Hans-Jürgen, 90513 | Fluiddurchströmte Verbindungssysteme zum Einsatz in der Medizin und Medizintechnik |
BR112012015669B1 (pt) * | 2009-12-24 | 2021-10-13 | Vr Medical Tech Co Ltd | Ciclizador de diálise peritoneal automático e métodos de uso |
US10071234B2 (en) * | 2014-11-25 | 2018-09-11 | Avent, Inc. | Dual material Y-connector |
DE102015109158A1 (de) * | 2015-06-10 | 2016-12-15 | B. Braun Avitum Ag | Kupplung für Schlauchverbindungen |
MX395716B (es) * | 2015-09-22 | 2025-03-25 | Corpak Medsystems Inc | Tubo de acceso dual para un sistema, método y aparato de succión y alimentación. |
US11179543B2 (en) * | 2017-07-14 | 2021-11-23 |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 Releasable conduit connectors |
CN210933034U (zh) * | 2019-05-28 | 2020-07-07 | 雷诺丽特塑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腹膜透析系统的一体式接头 |
CN114452464A (zh) * | 2021-12-14 | 2022-05-10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 | 一种自动腹膜透析监测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8370891A (zh) * | 2024-03-05 | 2024-07-23 | 苏州德中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腹膜透析引流袋 |
CN223095891U (zh) * | 2024-04-04 | 2025-07-15 | 苏州德中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次性引流袋 |
-
2024
- 2024-06-07 CN CN202421307007.3U patent/CN223095891U/zh active Active
- 2024-06-07 CN CN202421307216.8U patent/CN223082025U/zh active Active
- 2024-06-07 CN CN202410733743.3A patent/CN118304507B/zh active Active
- 2024-08-15 CN CN202411116927.1A patent/CN1186343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31697A (zh) * | 2015-03-10 | 2016-10-19 | 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 | 一体式腹膜透析药液袋管口连接装置 |
CN113456916A (zh) * | 2021-07-08 | 2021-10-01 | 邓健波 | 一种腹膜透析外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3095891U (zh) | 2025-07-15 |
CN118304507A (zh) | 2024-07-09 |
CN118634381B (zh) | 2024-12-27 |
CN223082025U (zh) | 2025-07-11 |
CN118634381A (zh) | 2024-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304507B (zh) | 一次性引流袋 | |
FI82597C (fi) | Uppbevaringspaose. | |
JP4179644B2 (ja) | Pvcなし医療用多層チューブ、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 |
KR102087871B1 (ko) | 부분적으로 슬릿된 삽입 보조기를 갖는 카테터 | |
CA1188943A (en) | Connector for medical tubing and medical solution bag device using the connector | |
JP3077020B2 (ja) | 中空糸型分離膜モジュール | |
JP2009543008A (ja) | 熱溶接チューブコネクタ | |
CN117815471B (zh) | 一次性使用非pvc腹膜透析引流袋 | |
JP5739150B2 (ja) | 医療用バッ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医療用バッグ | |
BE1001426A4 (fr)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pour equipement d'ostomie. | |
EP1560697B1 (en) | Bag-making method | |
EP2928541B1 (fr) | Ensemble à usage médical pour l'administration d'un produit à un patient | |
FR3027220A1 (fr) | Ensemble pour le stockage de produits a usage medical | |
CN222605109U (zh) | 引流袋接头及其一次性引流袋 | |
CN1114451C (zh) | 液体收装袋连接体 | |
FR3100984A1 (fr) | Connecteur monobloc pour poche de perfusion souple | |
JPH0824315A (ja) | プラスチック製医療用バッグ | |
JPWO2017145703A1 (ja) | 医療用バッグ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5605704A (zh) | 管道连接器 | |
CN101746513B (zh) | 软袋输液连接管口盖的连接工艺 | |
KR102375659B1 (ko) | 튜브 접속 | |
CN201147492Y (zh) | 单管马鞍式单室输液袋 | |
CN201147480Y (zh) | 单管与内空船式单室输液袋 | |
CN217724214U (zh) | 腹透管管套 | |
CN214699715U (zh) | 一种塑料管材承插管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