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274730B -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74730B
CN118274730B CN202410365738.1A CN202410365738A CN118274730B CN 118274730 B CN118274730 B CN 118274730B CN 202410365738 A CN202410365738 A CN 202410365738A CN 118274730 B CN118274730 B CN 1182747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wall
chamber
laser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657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274730A (zh
Inventor
边心田
左芬
程菊
翟章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Ximan Sens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41036573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747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8274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74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274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747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1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r clearance between spaced objects or spaced aper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11/02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by measuring distance between sensor and obje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涉及测量器具技术领域,本方案通过误差修正器与检测端的配合,核定器能够获取环境误差数据并进行多点平均校准,从而消除大气干扰,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整合了高精度的光学系统,实时监测激光发射和接收过程,保障了测量结果的可信度。此外,设计了精准的瞄准组件,确保了目标物体的精确瞄准,提升了测量的安全性和操作的便捷性。综上所述,本方案的创新技术在校准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各类精密测量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Description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测量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激光测距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工业、军事、航空航天、地理测绘、环境监测等。激光测距技术基于激光的特性,利用激光束在空间中传播的速度及其反射或散射后返回的时间来测量目标物体与测量设备之间的距离。通过测量激光信号的往返时间,结合光速的已知值,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测量设备之间的距离。
目前的激光探测包括多种方式,较为常见的方式包括以下测量原理:激光器产生一束激光,经过光学元件如透镜或棱镜聚焦后发射出去。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部分光被目标物体反射或散射回测量设备。接收器接收到反射或散射回来的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测量激光信号的往返时间,结合光速的已知值,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测量设备之间的距离。
激光测距技术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可以实现亚毫米级的距离测量。激光测距过程非常快速,可以在毫秒甚至微秒级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测量。激光测距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测量,通常可达数千米甚至更远的距离。激光测距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不需要与目标物体接触即可实现测距。
然而目前的激光测距技术对环境条件比较敏感,特别是在大气不稳定或有大量浮尘、烟雾等颗粒物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激光束的传播和反射,导致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在工地测绘中灰尘较大,及夏季热浪等环境因素会极大限制激光测距在该类环境应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距离探测的检测端,及用于检测端状态监控的核定器;
所述检测端包括:
壳体;
激光发射头;
所述激光发射头位于壳体的一侧贯穿固定;
激光发射端;
所述激光发射端位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用于激光发射头的激光校准并定向引导输出;
瞄准组件;
所述瞄准组件位于激光发射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瞄准组件内填充有保护气体;
接收器;
所述接收器位于激光发射端同向设置,所述接收器用于接收光信号及光电信号转换;
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位于壳体内设置,用于接收器数据方法、滤波和时序控制;
调焦组件;
所述调焦组件位于壳体的一侧固定设置,用于连通并控制瞄准组件焦距变化;
封头;
所述封头位于壳体的上表面密封固定,所述激光发射端与接收器均位于封头的内壁固定连接;
误差修正器;
所述误差修正器位于检测端的检测朝向设置,用于测定环境数据和/或校准检测端数据,所述误差修正器的表面通过两个检测线与核定器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激光发射端包括位于封头内壁固定连接的发射筒,所述发射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接仓,所述转接仓的下表面与瞄准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转接仓的内壁呈倾斜状密封固定有单向镜,所述单向镜的一侧设置有修正棱镜,所述修正棱镜贯穿固定在转接仓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误差修正器包括设置在封头上方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壁贯穿设置有修正室和截止室,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贯穿滑动有伸缩杆;
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倾斜的反光镜,两个反光镜分别垂直位于修正室与截止室的上方;
所述修正室与截止室的内壁均设置有护片,所述截止室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滤光片;
所述连接座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分别监测修正室与截止室光信号强度检测的光纤头,所述光纤头与检测线的一端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瞄准组件包括与转接仓固定连通的定位内筒,所述定位内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外筒,所述连接外筒的顶端贯穿固定在壳体的内壁;
所述定位内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物镜,所述定位内筒的底端滑动设置有活塞环,所述活塞环的内壁贯穿设置有目镜,所述目镜与物镜之间设置有正向棱镜,所述正向棱镜固定连接在定位内筒的内壁;
所述定位内筒的弧形侧壁开设有与调焦组件连通的通气口。
优选的,还包括:
隔板;
所述隔板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壁,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在隔板的上表面;
控制面板;
所述控制面板位于壳体的表面贯穿固定,所述控制面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调焦组件包括贯穿固定在壳体表面的密封仓,所述密封仓与转接仓的一侧相连通;
所述密封仓的内壁贴合滑动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轴向螺纹贯穿有螺杆,所述螺杆的表面贯穿转动在密封仓的内壁,且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
优选的,所述封头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销座,两个销座的表面共同过盈配合有护盖,所述误差修正器位于护盖的上方设置,所述误差修正器位于两个销座的表面设置,所述连接座的表面开设有与销座配合安装的插孔。
优选的,所述激光发射头呈倾斜状位于壳体的一侧设置,且发射口位于修正棱镜的斜面垂直设置;
所述激光发射头通过控制总线与核定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封头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发射镜片和接收镜片,所述发射镜片位于发射筒的顶端设置,所述接收镜片位于接收器的顶端设置。
优选的,所述瞄准组件内填充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和/或氩气的惰性气体,所述激光发射端内作抽真空处理,且真空度为10^-3到10^-7帕斯卡。
有益效果:
本方案通过误差修正器与检测端配合使其核定器获取环境的误差数据,随即在通过核定器的实时监测和校正,结合多点衰减比例的平均值计算,能够有效消除大气环境对激光测量的干扰,从而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传统方法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大气环境的变化,而本方案通过综合考虑多个检测点的衰减比例,以及针对不同环境情况的校准策略,实现了对测量数据的精准校准,使得测量结果更加可信,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这一校准方法的创新性不仅提升了激光测距系统的性能,能够同时综合的评判环境对测量的影响,解决了激光测距技术对环境条件比较敏感,特别是在大气不稳定或有大量浮尘、烟雾等颗粒物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激光束的传播和反射,导致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为各类精密测量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且本方案整合了高精度的光学测量系统和精准瞄准组件,有效提高了激光测距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核定器对激光发射和接收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校正,结合多点衰减比例的平均值计算,有效消除了大气环境对激光测量的干扰,保障了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同时,设计合理的瞄准组件确保了目标物体的精准瞄准,提高了测量的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射端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发射端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发射端在获取环境干扰数据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瞄准组件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激光发射端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封头、护盖和误差修正器轴向炸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误差修正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调焦组件立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激光发射头;3、激光发射端;31、转接仓;32、发射筒;33、修正棱镜;34、单向镜;4、瞄准组件;41、定位内筒;42、物镜;43、目镜;44、正向棱镜;45、通气口;46、连接外筒;47、活塞环;5、误差修正器;51、连接座;52、伸缩杆;53、反光镜;54、光纤头;55、截止室;56、护片;57、滤光片;58、修正室;6、调焦组件;61、密封仓;62、螺杆;63、密封塞;64、旋钮;7、核定器;8、控制面板;9、控制器;10、接收器;11、封头;12、发射镜片;13、接收镜片;14、销座;15、控制总线;16、检测线;17、护盖;18、插孔;1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9所示,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距离探测的检测端,及用于检测端状态监控的核定器7;
激光发射头2位于壳体1的一侧贯穿固定;
激光发射端3位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用于激光发射头2的激光校准并定向引导输出;
具体的,如图5所示:激光发射端3包括位于封头11内壁固定连接的发射筒32,发射筒3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接仓31,转接仓31的下表面与瞄准组件4固定连接;
发射筒32、转接仓31和单向镜34和发射镜片12配合形成了封闭的空间,能够营造出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
转接仓31的内壁呈倾斜状密封固定有单向镜34,单向镜34的一侧设置有修正棱镜33,修正棱镜33贯穿固定在转接仓31的一侧。
单向镜34能够将激光发射头2发射的脉冲激光束进行定向折射,同时另一侧能够方便目光穿过直接观察瞄准点。
瞄准组件4位于激光发射端3的一端固定连接,瞄准组件4内填充有保护气体;
通过填充的保护气体,能够降低瞄准组件4内形成的水雾等,使其可视度得到提高。
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瞄准组件4包括与转接仓31固定连通的定位内筒41,定位内筒4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外筒46,连接外筒46的顶端贯穿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
定位内筒4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物镜42,定位内筒41的底端滑动设置有活塞环47,活塞环47的内壁贯穿设置有目镜43,目镜43与物镜42之间设置有正向棱镜44,正向棱镜44固定连接在定位内筒41的内壁;
定位内筒41的弧形侧壁开设有与调焦组件6连通的通气口45。
定位内筒41和连接外筒46形成一个稳定的外部结构,同时定位内筒41一侧开设的通气口45能够通过转接仓31与密封仓61处于连通状态,转动螺杆62带着密封塞63移动时,能够通过气压变化带着目镜43与物镜42的距离变化。
接收器10位于激光发射端3同向设置,接收器10用于接收光信号及光电信号转换;
控制器9位于壳体1内设置,用于接收器10数据方法、滤波和时序控制;
调焦组件6位于壳体1的一侧固定设置,用于连通并控制瞄准组件4焦距变化;
具体的,如图9所示:调焦组件6包括贯穿固定在壳体1表面的密封仓61,密封仓61与转接仓31的一侧相连通;
密封仓61的内壁贴合滑动有密封塞63,密封塞63轴向螺纹贯穿有螺杆62,螺杆62的表面贯穿转动在密封仓61的内壁,且螺杆6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64。
旋钮64能够方便对螺杆62进行拧动,能够调控密封塞63移动时精确控制目镜43的位置,实现精确调控焦距。
封头11位于壳体1的上表面密封固定,激光发射端3与接收器10均位于封头11的内壁固定连接;
误差修正器5位于检测端的检测朝向设置,用于测定环境数据和/或校准检测端数据,误差修正器5的表面通过两个检测线16与核定器7连接设置。
具体的,如图8所示:误差修正器5包括设置在封头11上方的连接座51,连接座51的内壁贯穿设置有修正室58和截止室55,连接座51的表面贯穿滑动有伸缩杆52;
伸缩杆52的顶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倾斜的反光镜53,两个反光镜53分别垂直位于修正室58与截止室55的上方;
修正室58与截止室55的内壁均设置有护片56,截止室5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滤光片57;
连接座51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分别监测修正室58与截止室55光信号强度检测的光纤头54,光纤头54与检测线16的一端连接设置。
在使用时,修正室58直接接收到脉冲激光束,能够通过一侧的光纤头54直接检测内部的强度和脉冲频率,使其能够通过检测的数据直接核对激光发射端3与激光发射头2的状态是否有故障。
同时截止室55的滤光片57能够将有限距离的脉冲激光束进行大量拦截,避免对接收器10造成损伤。
具体的,如图3所示:还包括:
隔板19;
隔板19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控制器9固定连接在隔板19的上表面;
控制面板8;
控制面板8位于壳体1的表面贯穿固定,控制面板8与控制器9电性连接。
控制面板8能够对控制器9进行交互,能够查看运行状态数据等。
具体的,如图7所示:封头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销座14,两个销座14的表面共同过盈配合有护盖17,误差修正器5位于护盖17的上方设置,误差修正器5位于两个销座14的表面设置,连接座51的表面开设有与销座14配合安装的插孔18。
销座14能够对护盖17进行固定,同时能够对误差修正器5的连接座51进行固定,能够直接插拔安装和拆卸,使用简单方便。
具体的,如图4所示:激光发射头2呈倾斜状位于壳体1的一侧设置,且发射口位于修正棱镜33的斜面垂直设置;
激光发射头2通过控制总线15与核定器7电性连接。
修正棱镜33,能够对激光发射头2的脉冲激光束进行方向修正以及起到一定的光线过滤效果,避免杂光穿过。
具体的,如图3所示:封头11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发射镜片12和接收镜片13,发射镜片12位于发射筒32的顶端设置,接收镜片13位于接收器10的顶端设置。
发射镜片12和接收镜片13均起到对内部保护的效果。
具体的,如图9所示:瞄准组件4内填充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和/或氩气的惰性气体,激光发射端3内作抽真空处理,且真空度为10^-3到10^-7帕斯卡。激光发射端3内抽真空处理,能够保持其内部光路更为稳定,不易出现损耗。
本方案通过核定器7驱动激光发射头2发射特定功率的脉冲激光束,其激光束在修正棱镜33的作用下光路调节到稳定的方向,使其垂直照射在单向镜34的表面,随即单向镜34将激光束穿过发射镜片12并照射在测量物体表面,测量物体将特定功率的脉冲光束部分反射,使其穿过接收镜片13后与接收器10的光敏元件接触,接收器10光敏元件的雪崩二极管接收到特定脉冲激光束后,通过放大电路将接收到的信号放大到适当的水平,以提高信噪比并确保信号能够被准确检测,放大的后的激光信号通过滤波电路消除噪音和干扰信号,并对信号进行调整、校正和稳定化处理,以确保信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最后通过模数转换电路输出为电信号传输到控制器9,控制器9通过后续处理单元对电信号处理后反馈到核定器7中即可;
其中后续处理单元:
数字滤波器:用于对信号进行数字滤波,滤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保留主要的信号成分。数字滤波器可以采用不同的滤波算法和滤波器类型,例如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
峰值检测电路:用于检测信号中的峰值或主要特征点,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进一步分析。峰值检测电路可以根据信号的幅度、频率、时间等特征来确定峰值位置和大小。
数据处理电路:用于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数据平滑、数据插值、数据修正等。数据处理电路可以根据特定的算法和方法对信号进行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信号解调电路:用于对调制信号进行解调,提取原始信号或特定频率成分。信号解调电路可以根据信号的调制方式和频率特征来设计,例如调频解调、调幅解调、调相解调等。
时序控制电路:用于对信号的时序进行控制和同步,确保信号的时间性能和稳定性。时序控制电路可以用于控制信号的采样率、采样时刻、时钟同步等,以满足特定的测量需求。
后续处理单元将处理后的测量数据发送到核定器7,核定器7对测量数据进行误差校正即可。
核定器7的误差校正需要获取环境干扰数据,且获取步骤如下:
在封头11位置的销座14表面安装误差修正器5(安装前需要提前取下护盖17),并保持截止室55和修正室58分别位于接收器10和激光发射端3的垂直方向,随即在测量点与被测物体路径上的任意位置启动核定器7,随即激光发射头2发射特定脉冲激光束,激光束穿过激光发射端3后首先照射在修正室58的两个护片56上,此时核定器7通过修正室58一侧的光纤头54A检测强度和脉冲频率,随之脉冲激光束在两个发光镜的引导下照射到截止室55(两个发光镜可用棱镜替代,作用在于引导光路与接收器10垂直),其中截止室55内的护片56穿过脉冲激光束,并通过截止室55一侧的光纤头54B进行脉冲激光束的强度和脉冲频率,最终脉冲激光束在滤光片57的过滤下,将脉冲激光束大量削减到较小程度后被接收器10接收,基于这个方式,在测量点与被测物体路径上的任意多个位置进行操作,基于此可得以下环境干扰数据:
其中:
Ravg是多点检测的平均衰减比例;
N是检测点的数量;
Irecv是第i个检测点接收到的激光信号的强度;
F是滤光片57过滤后的光线强度占接收到的激光强度的比例;
P是每个护片56过滤后的光线强度占接收到的激光强度的比例;
Itrans是发射的激光信号的强度。
该方式结合了单个检测点的衰减比例计算和多点检测的平均值计算,获取多点衰减比例平均值,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大气对激光的影响;
同时计算多个点的衰减比例,而不需要求平均值,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其中:
Rtotal是多点检测总的衰减比例。
这个公式将多个检测点的衰减比例相加,得到了总的衰减比例。
计算过程中考虑了检测过程光路三个护片56与滤光片57对脉冲激光束的影响,能够实现咋直接手持的对环境干扰因素进行检测。
比较单点衰减比例和多点平均值,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单点衰减比例的值和多点平均值的值接近,说明各个点的大气影响相对均匀;如果差异较大,可能表示不同点的大气影响存在差异。
单点衰减比例和多点平均值的结果,评估大气对特定频率的激光束的影响程度。较高的衰减比例表示大气对激光的影响较大,反之则表示影响较小。
在获得测量的距离数据后,处理单元将处理后的测量数据在核定器7,通过对测量数据结合多点衰减比例平均值进行误差校正即可,同时总的衰减比例是作为数据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总的衰减比例远高于规定值时,则该时段环境下测量数据不具备有效性。
对于每个测量点的实际测量距离,使用实际测量到的距离数据Dmeasured/Ravg=Dcalibrated获取校准后的距离数据进行校准,通过比较校准前后的距离数据,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校准后的数据更符合预期或者更一致,说明校准是有效的;如果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则需要查看总的衰减比例数值是否符合规定数值范围。
是实际测量到的距离数据
基于上述进行距离检测过程的同时,通过目镜43和物镜42,即可将视线穿过激光发射端3,能够保障在较小目标物检测时进行瞄准,目光与脉冲激光束处于同一条线上,保障瞄准的精确度,且通过转动旋钮64,使其旋钮64带着螺纹转动,螺杆62带着表面的密封塞63活动,进而调整了定位内筒41中气压,使其目镜43随着活塞环47的密封下小幅滑动在定位内筒41的内壁,使其目镜43与物镜42的距离变化中依据不同距离的检测中能够调整焦距,方便瞄准目标物。
综上本方案提供了如下实施方式:
在室内等较小环境使用时;
通过控制面板8输入待测距离的大致范围,核定器7以极低功率启动激光发射头2,通过目测脉冲激光束照射在被测物体表面,随即安装误差修正器5后挥动手臂自测量点将检测端逐步靠近被测物体,直至距离缩减到三分之一时完成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包括以下步骤:
激光发射头2通过激光发射端3发射特定频率脉冲激光束;
脉冲激光束照射在被测物体,随即接收器10检测到光线,并通过控制器9的时序控制电路获取时钟数据,计算出距离数据;
随即在持续的靠近被测物体时,进行持续监测恒定光路长度下不同位置的测量数值(即多个点的衰减比例);
在核定最大衰减比例处于规范值内,通过计算的距离数据通过多点衰减比例平均值进行校正。
实施例二:
在户外环境检测;
通过控制面板8输入测量距离大于多少范围,通过瞄准组件4调整焦距,并成功锁定被测物体后,核定器7以较高功率启动激光发射头2,通过目测脉冲激光束照射在被测物体表面,随即安装误差修正器5后自测量点将检测端逐步走向被测物体,在路程中,选取几个测量点启动获取环境干扰数据,在测量过程中包括以下步骤:
激光发射头2通过激光发射端3发射特定频率脉冲激光束;
脉冲激光束照射在被测物体,随即接收器10检测到光线,并通过控制器9的时序控制电路获取时钟数据,计算出距离数据;
随即在路径中耕不同位置的测量数值(即多个点的衰减比例);
在核定最大衰减比例处于规范值内,通过计算的距离数据通过多点衰减比例平均值进行校正。
综上可知,本方案采用核定器7驱动激光发射头2发射特定功率的脉冲激光束,通过光路调节确保垂直照射在被测物体表面。被测物体反射部分激光,经过接收器10接收,经过放大、滤波、调整、稳定化处理,输出为电信号传输到后续处理单元。该单元包括数字滤波器、峰值检测电路、数据处理电路、信号解调电路和时序控制电路,用于信号处理和解调,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后续处理单元将处理后的数据反馈到核定器7进行误差校正。误差校正过程中,核定器7获取环境干扰数据,通过多点衰减比例的平均值计算和校准策略,消除大气环境对激光测量的干扰,提高了测量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校准后的数据可作为有效的测量数据用于后续分析。通过多点检测和校准,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大气对激光的影响,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各类精密测量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距离探测的检测端,及用于检测端状态监控的核定器(7);
所述检测端包括:
壳体(1);
激光发射头(2);
所述激光发射头(2)位于壳体(1)的一侧贯穿固定;
激光发射端(3);
所述激光发射端(3)位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用于激光发射头(2)的激光校准并定向引导输出;
瞄准组件(4);
所述瞄准组件(4)位于激光发射端(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瞄准组件(4)内填充有保护气体;
接收器(10);
所述接收器(10)位于激光发射端(3)同向设置,所述接收器(10)用于接收光信号及光电信号转换;
控制器(9);
所述控制器(9)位于壳体(1)内设置,用于接收器(10)数据方法、滤波和时序控制;
调焦组件(6);
所述调焦组件(6)位于壳体(1)的一侧固定设置,用于连通并控制瞄准组件(4)焦距变化;
封头(11);
所述封头(11)位于壳体(1)的上表面密封固定,所述激光发射端(3)与接收器(10)均位于封头(11)的内壁固定连接;
误差修正器(5);
所述误差修正器(5)位于检测端的检测朝向设置,用于测定环境数据和/或校准检测端数据,所述误差修正器(5)的表面通过两个检测线(16)与核定器(7)连接设置;
所述误差修正器(5)包括设置在封头(11)上方的连接座(51),所述连接座(51)的内壁贯穿设置有修正室(58)和截止室(55),所述连接座(51)的表面贯穿滑动有伸缩杆(52);
所述伸缩杆(52)的顶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倾斜的反光镜(53),两个反光镜(53)分别垂直位于修正室(58)与截止室(55)的上方;
所述修正室(58)与截止室(55)的内壁均设置有护片(56),所述截止室(5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滤光片(57);
所述连接座(51)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分别监测修正室(58)与截止室(55)光信号强度检测的光纤头(54),所述光纤头(54)与检测线(16)的一端连接设置;
所述封头(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销座(14),两个销座(14)的表面共同过盈配合有护盖(17),所述误差修正器(5)位于护盖(17)的上方设置,所述误差修正器(5)位于两个销座(14)的表面设置,所述连接座(51)的表面开设有与销座(14)配合安装的插孔(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端(3)包括位于封头(11)内壁固定连接的发射筒(32),所述发射筒(3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接仓(31),所述转接仓(31)的下表面与瞄准组件(4)固定连接;
所述转接仓(31)的内壁呈倾斜状密封固定有单向镜(34),所述单向镜(34)的一侧设置有修正棱镜(33),所述修正棱镜(33)贯穿固定在转接仓(31)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瞄准组件(4)包括与转接仓(31)固定连通的定位内筒(41),所述定位内筒(4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外筒(46),所述连接外筒(46)的顶端贯穿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
所述定位内筒(4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物镜(42),所述定位内筒(41)的底端滑动设置有活塞环(47),所述活塞环(47)的内壁贯穿设置有目镜(43),所述目镜(43)与物镜(42)之间设置有正向棱镜(44),所述正向棱镜(44)固定连接在定位内筒(41)的内壁;
所述定位内筒(41)的弧形侧壁开设有与调焦组件(6)连通的通气口(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板(19);
所述隔板(19)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所述控制器(9)固定连接在隔板(19)的上表面;
控制面板(8);
所述控制面板(8)位于壳体(1)的表面贯穿固定,所述控制面板(8)与控制器(9)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焦组件(6)包括贯穿固定在壳体(1)表面的密封仓(61),所述密封仓(61)与转接仓(31)的一侧相连通;
所述密封仓(61)的内壁贴合滑动有密封塞(63),所述密封塞(63)轴向螺纹贯穿有螺杆(62),所述螺杆(62)的表面贯穿转动在密封仓(61)的内壁,且螺杆(6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6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射头(2)呈倾斜状位于壳体(1)的一侧设置,且发射口位于修正棱镜(33)的斜面垂直设置;
所述激光发射头(2)通过控制总线(15)与核定器(7)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11)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发射镜片(12)和接收镜片(13),所述发射镜片(12)位于发射筒(32)的顶端设置,所述接收镜片(13)位于接收器(10)的顶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瞄准组件(4)内填充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和/或氩气的惰性气体,所述激光发射端(3)内作抽真空处理,且真空度为10^-3到10^-7帕斯卡。
CN202410365738.1A 2024-03-28 2024-03-28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Active CN1182747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65738.1A CN118274730B (zh) 2024-03-28 2024-03-28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65738.1A CN118274730B (zh) 2024-03-28 2024-03-28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74730A CN118274730A (zh) 2024-07-02
CN118274730B true CN118274730B (zh) 2024-09-20

Family

ID=91641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65738.1A Active CN118274730B (zh) 2024-03-28 2024-03-28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747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860859A (zh) * 2025-03-24 2025-04-22 中通服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绕组出线线缆的温度检测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7582A (zh) * 2017-12-08 2018-04-2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恒阈值鉴别法的测距装置及测距方法
CN111198363A (zh) * 2018-11-16 2020-05-26 赫克斯冈技术中心 具有高信号动态的测距设备及与其匹配的参考光路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8764A (en) * 1981-06-09 1985-02-12 Ludwig Bolkow Dynamic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 distance measuring apparatus
JP3590565B2 (ja) * 2000-05-11 2004-11-17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波距離計を有する測量機
US6873406B1 (en) * 2002-01-11 2005-03-29 Opti-Logic Corporation Tilt-compensated laser rangefinder
KR100953749B1 (ko) * 2008-03-31 2010-04-19 (주)이오시스템 거리 측정 광학 장치
EP3171201B1 (de) * 2012-03-07 2018-05-09 Safran Vectronix AG Entfernungsmesser
CN112764014A (zh) * 2021-01-30 2021-05-07 上海复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测距仪自动修正控制平台
CN114659406A (zh) * 2022-04-11 2022-06-24 重庆爱特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结合反射式光学系统的高精度激光测距方法及装置
CN115754994A (zh) * 2022-09-29 2023-03-07 深圳越登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雷达误差标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21152B (zh) * 2022-11-04 2023-03-24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激光测距和大气光学参数测量的复合探测系统与方法
CN116299357A (zh) * 2023-02-13 2023-06-23 北京大学 一种用于受限空间粉尘环境内的激光测距校正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7582A (zh) * 2017-12-08 2018-04-2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恒阈值鉴别法的测距装置及测距方法
CN111198363A (zh) * 2018-11-16 2020-05-26 赫克斯冈技术中心 具有高信号动态的测距设备及与其匹配的参考光路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74730A (zh) 202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274730B (zh) 用于测定距离的光学测量系统
CN202133379U (zh) 一种自校准型激光收发光轴平行度测量装置
CN207408583U (zh) 一种小盲区激光测距雷达
CN110308456A (zh) 一种用于提高探测距离的偏压调节装置及激光雷达系统
CN102230788A (zh) 一种自校准型激光收发光轴平行度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9520425B (zh) 一种精跟踪误差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12526489B (zh) 激光测距机的光轴校准系统、方法及激光参数测量方法
CN106093958A (zh) 基于双apd的激光测距方法及装置
CN109164465B (zh) 基于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云高的同轴光学系统
WO2020168489A1 (zh) 一种测距装置、测距方法以及移动平台
CN104375148A (zh) 一种基于线性灵敏光子探测器的近红外激光测距方法
CN100422762C (zh) 距离测量装置
CN111344598B (zh) 共光路数码成像的激光测距仪
CN111580075A (zh) 一种自动校准光轴的激光测距机系统
CN110888141A (zh) 深度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9341566A (zh) 一种独立式全天候在线二维轮廓形状检测仪
CN115421152B (zh) 激光测距和大气光学参数测量的复合探测系统与方法
CN212569122U (zh) 自动校准光轴的激光测距机系统
CN113917473B (zh) 一种适用于雨雾环境的脉冲式偏振激光测距方法
CN110456371A (zh) 一种激光雷达系统及相关测量方法
CN203250024U (zh) 手持式双激光测距仪
CN115728754B (zh) 一种激光测距机原位校准系统及方法
CN218956802U (zh) 一种提高测量视觉捕捉的双波长相位测距仪
CN110501299A (zh) 一种自动对光长光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CN111473692B (zh) 一种光电发射器照射延迟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50605

Address after: No. 1024, 1st Floor, Building 14, Middle Section of Yangliu East Road, Liucheng Town, Wenjiang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Qizhito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23300 Huaian Changjiang Road, Jiangsu, No. 111

Patentee befor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50606

Address after: 450000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City, High-tech Zone, Changchun Road No. 11, Building 1, Room 708-1

Patentee after: Zhengzhou Ximan Sensi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024, 1st Floor, Building 14, Middle Section of Yangliu East Road, Liucheng Town, Wenjiang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Qizhito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