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32049B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232049B CN118232049B CN202310238551.0A CN202310238551A CN118232049B CN 118232049 B CN118232049 B CN 118232049B CN 202310238551 A CN202310238551 A CN 202310238551A CN 118232049 B CN118232049 B CN 1182320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connecting
- positive electrode
- negative electrode
- terminal
- electric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电器件模组包括第一电器件和第二电器件,第一电器件包括第一电器件本体、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及第一负极连接端子,第二电器件包括第二电器件本体、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第一正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磁场相互抵消,降低杂散电感的产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系统中,控制器是最关键部分之一,在控制器中,支撑电容器和功率模块是最主要的部件,其中支撑电容器(也叫DC-Link电容器)主要对模块提供保护作用(吸收纹波等),防止模块因高压而被击穿。功率模块的作用为将电源输出进行转换,给电动机提供三相电源输入。
相关技术中,支撑电容器和功率模块在进行电连接之后,往往杂散电感较高,而较高的杂散电感则会导致电路系统产生损耗或信号衰减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该电器件模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器件模组,所述电器件模组包括第一电器件和第二电器件,所述第一电器件包括第一电器件本体、第一正极连接端子以及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所述第二电器件包括第二电器件本体、第二正极连接端子以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均沿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部分地重叠连接;
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部分地重叠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一正极连接片,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负极连接片,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一负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部分地重叠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二正极连接片,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二负极连接片,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且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交错布置以部分地重叠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交错布置以部分地重叠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的重叠区域构造为第一重叠区域,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的重叠区域构造为第二重叠区域,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和所述第二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和/或所述第二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2mm至8mm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采用熔融的方式连接,且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的第一熔融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内,所述第一熔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0.5mm至4mm之间;和/或,
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采用熔融的方式连接,且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的第二熔融区域位于所述第二重叠区域内,所述第二熔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0.5mm至4mm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构造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构造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的第一负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和/或,
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一绝缘部位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之间;
所述第二电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部,所述第二绝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二绝缘部位于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之间;
所述第一绝缘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至少部分地重叠设置,且所述第一绝缘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的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为第一重叠投影;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的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为第二重叠投影;
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的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为第三重叠投影;
所述第二重叠投影和所述第三重叠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重叠投影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二绝缘部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连接段、第五连接段和第六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三连接段均形成有夹角,所述第五连接段与所述第四连接段和所述第六连接段均形成有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四连接段重叠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五连接段重叠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六连接段重叠设置。
本公开另外还提供一种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所述的电器件模组,所述第一电器件包括电容器,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电容器的正极输出端子,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电容器的负极输出端子;所述第二电器件包括功率模块,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功率模块的正极输入端子,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功率模块的负极输入端子。
本公开另外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控制模块或所述的电器件模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电器件的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二电器件的第二正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电器件的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和第二电器件的第二负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且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B层叠设置,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B层叠设置,则第一正极连接端子、第二正极连接端子、第一负极连接端子以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能够构成电感回路,电流经过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产生的第一磁场能够与电流经过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产生的第二磁场相互抵消,也即能够使得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进而使磁场相互抵消,降低杂散电感的产生,减轻电路产生的损耗或信号衰减。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2的视角与图1的视角不同;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第一电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第一电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6的视角与图5的视角不同;
图8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第一电器件的侧视图;
图9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第二电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第二电器件的第一视图;
图1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器件模组的第二电器件的第二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 第一电器件 31 第一电器件本体
32 第一正极连接端子 33 第一负极连接端子
34 第一绝缘部 4 第二电器件
41 第二电器件本体 42 第二正极连接端子
43 第二负极连接端子 44 第二绝缘部
341 第一连接段 342 第二连接段
343 第三连接段 441 第四连接段
442 第五连接段 443 第六连接段
20 电器件模组 30 第一重叠区域
40 第二重叠区域 A 第一方向
B 第二方向 C 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是为了便于表述电器件模组20结构而定义的方向,并不对电器件模组20构成限定,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1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器件模组,该电器件模组20包括第一电器件3和第二电器件4,第一电器件3包括第一电器件本体31、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以及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第二电器件4包括第二电器件本体41、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以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均沿第一方向A凸出地设置于第一电器件本体31,且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沿第二方向B层叠设置。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均沿第一方向A凸出地设置于第二电器件本体41,且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沿第二方向B层叠设置。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沿第二方向B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沿第二方向B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部分地重叠连接;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电器件3的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二电器件4的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电器件3的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和第二电器件4的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部分地重叠连接;且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沿第二方向B层叠设置,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沿第二方向B层叠设置,则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以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能够构成电感回路,电流经过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产生的第一磁场能够与电流经过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产生的第二磁场相互抵消,也即能够使得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进而使磁场相互抵消,降低杂散电感的产生,减轻电路产生的损耗或信号衰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至图5所示,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沿第一方向A远离第一电器件本体31的一侧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沿第一方向A远离第二电器件本体41的一侧在第二方向B上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沿第一方向A远离第一电器件本体31的一侧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沿第一方向A远离第二电器件本体41的一侧在第二方向B上部分地重叠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部分地重叠连接既可以是两个连接端子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连接件(未图示)进行连接,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6至图8所示,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包括第一正极连接片,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包括第一负极连接片,第二方向B为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一负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一负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第一正极连接片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一负极连接片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重合;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沿第二方向B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二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沿第二方向B部分地重叠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均构造为连接片结构,且上述的第二方向B为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一负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另外第一正极连接片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一负极连接片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重合,则通过将不同极性的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一负极连接片层叠排布,则能够使所构成的电感回路大幅减小,从而降低杂散电感的产生。另外,对于与第一正极连接片部分地重叠连接的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来说,本公开并不对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的具体结构作限定,可以是片状、杆状等,本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同样的,本公开也并不对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的具体结构作限定。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至图5所示,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包括第二正极连接片,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包括第二负极连接片,第二方向B为第二正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且第二正极连接片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第二负极连接片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重合;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沿第二方向B交错布置以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沿第二方向B交错布置以部分地重叠连接。也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以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均构造为连接片结构,结构设置轻薄紧密的同时,还能够便于提升重叠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的重叠区域构造为第一重叠区域30,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的重叠区域构造为第二重叠区域40,第一重叠区域30和第二重叠区域40在第一方向A上间隔设置。避免第一重叠区域30和第二重叠区域40相对设置导致后续连接过程中出现损坏的问题。可选地,第一重叠区域30和/或第二重叠区域40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在2mm至8mm之间。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长度作限定。
可选地,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采用熔融的方式连接,且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的第一熔融区域位于第一重叠区域30内,第一熔融区域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在0.5mm至4mm之间;和/或,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采用熔融的方式连接,且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的第二熔融区域位于第二重叠区域40内,第二熔融区域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在0.5mm至4mm之间。
由上可知的是,第一重叠区域30和第二重叠区域40在第一方向A上间隔设置,而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的第一熔融区域位于第一重叠区域30内,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的第二熔融区域位于第二重叠区域40内,则第一熔融区域和第二熔融区域也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避免两个熔融位置相对在同一区域产生高温而损坏其他结构件。
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构造为第一投影,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沿第二方向B的投影构造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与第二投影在第一方向A上的长度相同。则能够使得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与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的电流线路产生的磁场能够相互抵消,进一步降低杂散电感产生。
可选地,参照图6至图8所示,第一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与的第一负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相同,其中,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以及第三方向C两两相互垂直。通过令第一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与的第一负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相同则可以在该第三方向C上保证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一负极连接片的层叠对应,进一步降低杂散电感的产生。
可选地,参照图9至图11所示,第二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与第二负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相同,其中,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以及第三方向C两两相互垂直。通过令第二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与的第二负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相同则可以在该第三方向C上保证第二正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的层叠对应,进一步降低杂散电感的产生。
参照图5所示,第一电器件3还包括第一绝缘部34,第一绝缘部34沿第一方向A凸出地设置于第一电器件本体31,且第一绝缘部34位于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之间。第二电器件4还包括第二绝缘部44,第二绝缘部44沿第一方向A凸出地设置于第二电器件本体41,且第二绝缘部44位于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之间。
第一绝缘部34和第二绝缘部44至少部分地重叠设置,且第一绝缘部34和第二绝缘部44的重叠区域在第二方向B的投影为第一重叠投影,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的重叠区域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为第二重叠投影;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的重叠区域在第二方向B上的投影为第三重叠投影;第二重叠投影和第三重叠投影位于第一重叠投影内。也即,上述的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二正极连接片的第一熔融区域和第一负极连接片和第二负极连接片的第二熔融区域均与第一绝缘部34和第二绝缘部44的重叠区域相对,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增强爬电距离,进一步地提升绝缘性能;另外一方面能够重叠的第一绝缘部34和第二绝缘部44能够有效地抵挡熔融区域所产生的高温,避免第一绝缘部34和第二绝缘部44的损害而导致绝缘失效。
参照图5所示,第一绝缘部3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段341、第二连接段342和第三连接段343,第二绝缘部4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连接段441、第五连接段442和第六连接段443,第二连接段342与第一连接段341和第三连接段343均形成有夹角,第五连接段442与第四连接段441和第六连接段443均形成有夹角,第一连接段341与第四连接段441重叠设置,第二连接段342与第五连接段442重叠设置,第三连接段343与第六连接段443重叠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部34和第二绝缘部44的弯折设置可以保证两者之间能够进行重叠。
该第一绝缘部34可以包括至少一层第一绝缘层,该第二绝缘部44可以包括至少一层第二绝缘层。但是本公开并不对第一绝缘部34和第二绝缘部44的具体结构作限定,另外本公开也并不对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具体层数作限定。此外,该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可以由柔性材质制成,便于折弯和弯曲而不发生损坏,便于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的重叠设置。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部34可以与第一电器件本体31的外壳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从第一电器件本体31的内部伸出设置。同样地,第二绝缘部44可以与第二电器件本体41的外壳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从第二电器件本体41的内部伸出设置。
可选地,上述的第二绝缘部44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或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之间可以留存一定的间隙,便于上述的第一绝缘部34的插入以与该第一绝缘部34重叠设置。
可选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沿第二方向B间隔的尺寸不大于1mm;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沿第二方向B间隔的尺寸不大于1mm。进而使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以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共同构成的路径尽量小,也即使得构成的电感回路尽量小,从而降低杂散电感。
另外,对于第二电器件2来说,参照图9至图11所示,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沿第三方向C两两间隔设置;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与多个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沿第三方向C两两间隔设置。其中,每个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可以与对应的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沿第三方向C的长度相等,保证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和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在第三方向C上的重叠布置,进一步地减少杂散电感的产生。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上述的电器件模组20,第一电器件3包括电容器,第一正极连接端子32构造为电容器的正极输出端子,第一负极连接端子33构造为电容器的负极输出端子;第二电器件4包括功率模块,第二正极连接端子42构造为功率模块的正极输入端子,第二负极连接端子43构造为功率模块的负极输入端子。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控制模块或上述的电器件模组10。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器件模组包括第一电器件和第二电器件,所述第一电器件包括第一电器件本体、第一正极连接端子以及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所述第二电器件包括第二电器件本体、第二正极连接端子以及第二负极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均沿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部分地重叠连接;
所述第一电器件还包括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一绝缘部位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之间;
所述第二电器件还包括第二绝缘部,所述第二绝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且所述第二绝缘部位于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抵顶且两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绝缘部与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抵顶且两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厚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部分地重叠连接;
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电器件本体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部分地重叠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一正极连接片,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负极连接片,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第一负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部分地重叠连接;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部分地重叠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二正极连接片,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包括第二负极连接片,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且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交错布置以部分地重叠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相互平行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交错布置以部分地重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的重叠区域构造为第一重叠区域,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的重叠区域构造为第二重叠区域,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和所述第二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和/或所述第二重叠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2mm至8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采用熔融的方式连接,且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的第一熔融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重叠区域内,所述第一熔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0.5mm至4mm之间;和/或,
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采用熔融的方式连接,且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的第二熔融区域位于所述第二重叠区域内,所述第二熔融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0.5mm至4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构造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构造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投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件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的第一负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和/或,
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片沿第三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片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10.一种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器件模组,
所述第一电器件包括电容器,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电容器的正极输出端子,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电容器的负极输出端子;所述第二电器件包括功率模块,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功率模块的正极输入端子,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子构造为所述功率模块的负极输入端子。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模块或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器件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38551.0A CN118232049B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PCT/CN2024/079431 WO2024183616A1 (zh) | 2023-03-03 | 2024-02-29 | 电器件组件、控制器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38551.0A CN118232049B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32049A CN118232049A (zh) | 2024-06-21 |
CN118232049B true CN118232049B (zh) | 2024-12-10 |
Family
ID=91496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38551.0A Active CN118232049B (zh) | 2023-03-03 | 2023-03-03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232049B (zh) |
WO (1) | WO2024183616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80812B1 (ja) * | 2022-06-09 | 2022-11-30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CN219351516U (zh) * | 2023-03-03 | 2023-07-1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61711B2 (ja) * | 1993-05-21 | 1999-10-12 | 株式会社テクセル | ジッパー式コネクタ |
CN105580211B (zh) * | 2013-07-12 | 2017-12-1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 |
CN104617071B (zh) * | 2015-01-19 | 2017-08-08 |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功率端子组及功率电子模块 |
JP6631463B2 (ja) * | 2016-10-17 | 2020-01-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CN107634051A (zh) * | 2017-08-30 | 2018-01-26 | 扬州国扬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交叉排列电极组合的功率模组 |
JP6638173B2 (ja) * | 2018-03-30 | 2020-01-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CN211046782U (zh) * | 2019-12-24 | 2020-07-17 |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层叠母线及功率单元 |
JP7334750B2 (ja) * | 2021-01-28 | 2023-08-2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気機器 |
CN215871150U (zh) * | 2021-08-30 | 2022-02-18 | 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电容、功率集成模组、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
-
2023
- 2023-03-03 CN CN202310238551.0A patent/CN118232049B/zh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2-29 WO PCT/CN2024/079431 patent/WO2024183616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80812B1 (ja) * | 2022-06-09 | 2022-11-30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CN219351516U (zh) * | 2023-03-03 | 2023-07-1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32049A (zh) | 2024-06-21 |
WO2024183616A1 (zh) | 2024-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91797B2 (ja) |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 |
CN219351516U (zh)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
FI120068B (fi) | Sähköinen liitos ja sähkökomponentti | |
JP3622782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US11147163B2 (en) | Semiconductor module unit | |
JP2013105698A (ja) | 電源装置 | |
JP6305731B2 (ja) |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20262895A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5332730B (zh) | 汇流条模块 | |
CN115332732B (zh) | 汇流条模块 | |
CN118232049B (zh) | 电器件模组、控制模块及车辆 | |
WO2024183332A1 (zh) |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 |
CN115332731B (zh) | 汇流条模块 | |
US20230354568A1 (en) | Electrical apparatus | |
JPH10303349A (ja) | 半導体装置の配線構造 | |
JP2011035277A (ja) | ブスバー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0718390A (zh) | 电容器装置 | |
US11302485B2 (en) | Capacitor unit | |
WO2023002623A1 (ja) |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13936913B (zh) | 一种直流支撑电容器以及一种电机控制器 | |
JP2022138225A (ja) |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 |
CN220798063U (zh) | 一种电容器与功率模块的集成结构 | |
JP7425834B2 (ja) | コンデンサ | |
CN220020886U (zh) | 电容器、电控系统和车辆 | |
CN222507635U (zh) | 功率模块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