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221305B - 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21305B
CN118221305B CN202410528764.1A CN202410528764A CN118221305B CN 118221305 B CN118221305 B CN 118221305B CN 202410528764 A CN202410528764 A CN 202410528764A CN 118221305 B CN118221305 B CN 1182213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reaction
unit
pipe
guid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5287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221305A (zh
Inventor
蒋富海
张俊
丁锴
喻正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Csd Water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Csd Water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Csd Water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52876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213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8221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213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2213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213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81Installations for water purification using chemical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2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8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向所述预脱硝反应格送入待处理水,且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将完成净化处理后的水送出沉淀分离格;所述气搅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应格和第二反应格中输送搅拌动力;所述曝气单元用于向所述好氧反应格中输送空气;所述污泥外回流单元用于将所述好氧反应格内的液体送至所述消氧格和所述第一反应格;所述气提气源单元用于向消氧格、预脱硝反应格和沉淀分离格提供升流力气源;所述药剂投加单元用于向所述反应单元投加碳源和除磷剂。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农污户外小型处理装置,多采用AO、A2O或其变型、MBBR、MBR和固定填料的接触氧化法等生化单一处理系统或后置加药处理模块,电动搅拌、风机、水泵等大功率设备配备数量多、装机和运行电耗高,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量相对大,工况适应性差,运行操作复杂,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动力能耗及脱氮除磷的药耗高,难以应对复杂不利的进水水质水量或环境工况条件,调控弹性小,应对复杂来水工况的冗余保障性差,从而难以确保极致低限的出水清洁水质。
现有处理技术针对地上、半地上或地埋多场景装备的适应能力不佳,难以快速组装交付,动力能耗、运维成本均居高不下,增加了农村低专业水平的一线运行工人的巡视与维护保养难度,且脱氮除磷效能不佳,给农污受纳河沟水体带来返黑返臭环境风险,且给农污处理设施周围农作物庄稼灌溉等回用带来一定的污染风险,难以提升农污集约化安装、精细化运维、洁净化尾水、资源化回用的多维农污治理保障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反应单元、进水单元、气搅单元、曝气单元、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污泥外回流单元、气提气源单元和药剂投加单元,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设置的消氧格、预脱硝反应格、第一反应格、第二反应格、好氧反应格和沉淀分离格;
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向所述预脱硝反应格送入待处理水,且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将完成净化处理后的水送出沉淀分离格;所述气搅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应格和第二反应格中输送搅拌动力;所述曝气单元用于向所述好氧反应格中输送空气;所述污泥外回流单元用于将所述好氧反应格内的液体送至所述消氧格和所述第一反应格;所述气提气源单元用于向消氧格、预脱硝反应格和沉淀分离格提供升流力气源;所述药剂投加单元用于向所述反应单元投加碳源和除磷剂;
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导流筒组件,所述导流筒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格内,所述导流筒组件包括顶部滤网、底部滤网和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直径大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端口直径,所述顶部滤网覆盖于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所述底部滤网覆盖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端口,所述导流筒包括在从所述顶端端口到所述底端端口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台部,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用于接收送入所述第一反应格的污水和污泥。
可选地,本申请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电驱搅拌单元,所述电驱搅拌单元包括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所述第一搅拌部件用于搅拌所述消氧格内的物料,所述第二搅拌部件用于搅拌所述预脱硝反应格内的物料。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分别作为消氧格和预脱硝反应格内混流的搅动力源
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的错流缓冲件,所述错流缓冲件为槽口向上的槽体。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使错流缓冲件可以接收污水(包括污水内挟带的污泥和药物等物质),当污水进入错流缓冲件后会形成反向逆流并再次从错流缓冲件的槽口向外漫溢流出,使进入错流缓冲件的污水与流出错流缓冲件的污水碰撞,进而使污水中的水、污泥和药物等物质混合更加均匀。
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组件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导流筒还包括圆柱部,所述圆柱部与所述圆台部同轴设置,所述圆柱部与所述圆台部的直径较大一端连接,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圆柱部和所述圆台部之间,且所述分隔板垂直于所述圆柱部的轴向设置,在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过流孔,以使进入所述导流筒内的流体依次流过所述圆柱部、所述过流孔和所述圆台部,所述错流缓冲件位于所述过流孔的下方以接收流过所述过流孔的流体。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在圆柱部内形成圆柱形内腔,在圆台部内形成圆台形内腔,使进入导流筒的污水首先在圆柱部内积蓄,并使污水仅通过分隔板上的过流孔流入错流缓冲件,也就是说,使污水在进入导流筒后必须流经错流缓冲件,通过错流缓冲件将污水中的水、污泥和药物充分混合后再从导流筒流出,进而使大多数污水甚至全部污水中水、污泥和药物等物质能够较充分的混合,进而改善净化效果。
可选地,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流孔的直径,从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到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底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横截面逐渐收缩。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一方面使错流缓冲件的槽口足以接收到大部分乃至全部从过流孔流出的污水,另一方面相对于使错流缓冲件的内壁为竖直方向,使从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到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底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横截面逐渐收缩,则使错流缓冲件的内壁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这使得错流缓冲件中的污水更容易形成逆流,进而获得更好的混合效果;而且,使从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到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底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横截面逐渐收缩,则错流缓冲件的外壁也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这种倾斜可以与圆台部内壁的倾斜角度相适应,使从错流缓冲件中流出的污水能够较顺利的从圆台部与错流缓冲件之间流通,不易形成堵塞。
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组件还包括串接管,所述串接管与所述过流孔同轴设置,所述串接管的管径与所述过流孔的管径相对应,所述串接管固定于所述分隔板,且所述串接管位于所述分隔板与所述错流缓冲件之间。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从过流孔流出的污水可以由串接管聚拢后直接送入错流缓冲件,使更多乃至全部污水均流经错流缓冲件后才从导流筒流出,进一步改善污水中水、污泥和药物等物质混合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串接管的底端位于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的上方。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然,也可以使所述串接管靠近所述错流缓冲件设置的一端伸入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但当错流缓冲件中积累一定量的污水时,污水的高度可能会漫过串接管的底端,使错流缓冲件中的污水会对从串接管中流出的污水形成阻碍,进而导致污水流动不畅,对净化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可选地,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底泥集储锥仓,所述底泥集储锥仓设置在所述沉淀分离格内,且所述底泥集储锥仓位于所述沉淀分离格的底部,所述底泥集储锥仓包括圆台筒壁、顶端镂空板和中部镂空板,所述圆台筒壁为顶端直径大且底端直径小的圆台形件,所述圆台筒壁的底端为封闭端,所述顶端镂空板固定于所述圆台筒壁的顶端,所述中部镂空板设置在所述圆台筒壁内,且所述中部镂空板位于所述顶端镂空板和所述圆台筒壁的底端之间,所述中部镂空板与圆台筒壁连接;
所述底泥集储锥仓还包括位于所述顶端镂空板和所述中部镂空板之间的多个分区疏离导沉件,各所述分区疏离导沉件在所述底泥集储锥仓的径向上排列,各所述分区疏离导沉件将所述顶端镂空板和所述中部镂空板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相互独立的间隙。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底泥集储锥仓可将经沉降的良性污泥累积储存在底泥集储锥仓内;使底泥集储锥仓形成双漏斗结构,即通过顶端镂空板和中部镂空板对进入沉淀分离格内的污泥进行两次疏导下沉,最终在圆台筒壁的底端收集到良性污泥;分区疏离导沉件实现泥水疏离和污泥分区快速导流下沉收集等功能,多个(套)分区疏离导沉件在近似竖直的方向上延伸,各个(套)分区疏离导沉件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放置,分区疏离导沉件的边缘分别与顶端镂空板、圆台筒壁和中部镂空板嵌合,从而将圆台筒壁中顶端镂空板与中部镂空板之间的空间进行了横向分隔,便于将污泥分割为多份独立向下流动,进而不易在中部镂空板上方形成阻滞。
可选地,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沉淀分离格内的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靠近所述沉淀分离格的顶端设置,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包括均与所述沉淀分离格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多个上凸阻隔泥部和多个下凹出流堰槽部,所述上凸阻隔泥部和下凹出流堰槽部均为V形板,所述上凸阻隔泥部的顶端为尖端,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的底端为尖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各所述上凸阻隔泥部和各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交替排列,相邻的所述上凸阻隔泥部和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进水单元包括总出水管,所述总出水管与各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连通;
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还包括向上分离件,所述向上分离件为板件,且所述向上分离件的顶端为锯齿状,所述向上分离件安装在所述下凹出流堰的顶部边缘。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部分未分离完全的絮体进一步受上凸阻隔泥部的下部和下凹出流堰槽部的下部的阻挡向下回落分离,未分离完全的絮体通过分子运动(或电子迁移)相互夹裹还会从上凸阻隔泥部和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之间的间隙向下回落,进入下凹出流堰槽部的上清液会通过总出水管流出;向上分离件对液体中的污浊物进一步阻挡,使上清液流入下凹出流堰内。
可选地,所述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包括回流液抽取管、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并联于所述回流液抽取管,所述回流液抽取管用于通过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分别将所述好氧反应格内的污水送至所述第一反应格、所述第二反应格和所述消氧格。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用于将好氧反应格经硝化氧化的含氮化合氧类中间产物,导流至前置相应单元格予以反硝化还原脱除分解成氮气释出。
可选地,所述污泥外回流单元包括外回流污泥抽取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并联于所述外回流污泥抽取管,所述外回流污泥抽取管用于将所述沉淀分离格中的污泥通过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分别送至所述第一反应格和所述消氧格;
所述药剂投加单元还包括除磷剂的计量泵和除磷多相混料部件,所述除磷多相混料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除磷剂的计量泵安装于所述除磷多相混料部件。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除磷多相混料部件优选为除磷主功能的多相介质混料罐,自沉淀分离格的外回流污泥与自除磷剂的计量泵的除磷剂在此罐内接触混絮凝后,污泥液中的含磷污染物与除磷剂充分预化学反应结合,提升在线同步化学除磷效能。
可选地,所述气搅单元包括第一空气泵、第一水平布管、第二水平布管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水平布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格的底部,所述第二水平布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应格的底部,所述第一水平布管和所述第二水平布管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空气泵连通,且所述第一空气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药剂投加单元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第一空气泵一方面通过第一水平布管和第二水平布管分别向第一反应格和第二反应格输送气体实现物料的搅拌,另一方面通过第一连接管向药剂投加单元输送气体,作为投递药剂的动力。
可选地,所述药剂投加单元包括碳源的计量泵和碳源溶药罐,所述碳源的计量泵就近安装于所述碳源溶药罐,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均与所述碳源溶药罐连通。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碳源溶药罐为脱氮主功能的多相介质混料罐,来自好氧反应格的待脱氮循环液与碳源的计量泵中的碳源在碳源溶药罐内接触活化后,循环液中的电子受体与碳源有机电子供体充分预生物反应结合,提升在线同步生物脱氮的电子交换效能。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在第一反应格内安装导流筒组件接收污水和污泥,能够强化泥、药和水多介质的空间均质稳相在进入第一反应格内初始的前置混流效果,进而提高了氮磷等诱发水体富营养化或黑臭趋势的污染物的增效处理潜力,以达到改善净化后的水质的目的;在第一反应格内安装了导流筒组件,通过在导流筒的顶端端口设置顶部滤网并在导流筒的底端端口设置底部滤网,能够拦截污水中的细小杂物,实现对污水的过滤;通过使导流筒包括在从所述顶端端口到所述底端端口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台部,使得进入导流筒的污水呈变紊流相态,驱动污水流速随圆台部截面缩小而呈梯级紊速增强,使多相混合后的颗粒物不易在导流筒内堆积滞留造成淤堵。
本申请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流体流动方向;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向上分离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管筒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流体流动方向;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管筒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泥集储锥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泥集储锥仓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区疏离导沉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区疏离导沉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区疏离导沉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介质流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流体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
11-预脱硝反应格;111-透明观察视窗部;112-透明观察视窗部;113-透明观察视窗部;11a-气源提升管;11b-电磁式流量计量装置;12-第一反应格;12a-导流筒组件;12a1-顶部滤网;12a1’-分隔板;12a2-底部滤网;12a3-圆台部;12a4-圆柱部;12a5-串接管;12a5’-过流孔;12a6-错流缓冲件;13-第二反应格;14-好氧反应格;15-沉淀分离格;15a-底泥集储锥仓;15b-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15a1-顶端镂空板;15a1’-中部镂空板;15a2-封闭端;15a2’-良性污泥;15a3-圆台筒壁;15a4-分区疏离导沉件;15b1-上凸阻隔泥部;15b2-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a-向上分离件;15b2b-集水槽;16-消氧格;16a-气源提升管;16b-管路;16b1-调节阀;16c-管路;16c1-调节阀;21-总进水;22-总出水管;22a-管路;22b-管路;22c-管路;31-第二搅拌部件;32-第一搅拌部件;41-第一空气泵;42-第一连接管;43-管路;43’-第一水平布管;43a-调节阀;44-管路;44’-第二水平布管;44a-调节阀;45-管路;451-管路;452-管路;45a-调节阀;45b-调节阀;45c-调节阀;51-第二空气泵;52-第二连接管;52’-第三水平布管;52a-调节阀;61-回流液抽取管;62-管路;62’-管路;62a-调节阀;63-第一分流管;63a-调节阀;64-第二分流管;64a-调节阀;65-管路;65a-调节阀;66-第三分流管;661-管路;661a-调节阀;662-管路;662a-调节阀;66a-调节阀;71-回流污泥抽取管;72-管路;72’-第一支管;72a-调节阀;73-管路;73a-调节阀;81-第三空气泵;82-管路;82a-调节阀;83-管路;83a-调节阀;84-管路;84a-调节阀;85-管路;85a-调节阀;86-管路;86a-调节阀;87-管路;87a-调节阀;91-碳源的计量泵;91’-计量泵;92-碳源溶药罐;92’-除磷多相混料部件;101-时间继电装置;102-时间继电装置;103-时间继电装置;104-时间继电装置;105-时间继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反应单元、进水单元、气搅单元、曝气单元、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污泥外回流单元、气提气源单元和药剂投加单元,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设置的消氧格16、预脱硝反应格11、第一反应格12、第二反应格13、好氧反应格14和沉淀分离格15;
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向所述预脱硝反应格11送入待处理水(总进水21),且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将完成净化处理后的水送出沉淀分离格15;所述气搅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应格12和第二反应格13中输送搅拌动力;所述曝气单元用于向所述好氧反应格14中输送空气;所述污泥外回流单元用于将所述好氧反应格14内的液体送至所述消氧格16和所述第一反应格12;所述气提气源单元用于向消氧格16、预脱硝反应格11和沉淀分离格15提供升流力气源;所述药剂投加单元用于向所述反应单元投加碳源和除磷剂;
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导流筒组件12a,所述导流筒组件12a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格12内,所述导流筒组件12a包括顶部滤网12a1、底部滤网12a2和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直径大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端口直径,所述顶部滤网12a1覆盖于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所述底部滤网12a2覆盖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端口,所述导流筒包括在从所述顶端端口到所述底端端口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台部12a3,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用于接收送入所述第一反应格12的污水和污泥。
本申请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在第一反应格12内安装导流筒组件12a接收污水和污泥,能够强化泥、药和水多介质的空间均质稳相在进入第一反应格12内初始的前置混流效果,进而提高了氮磷等诱发水体富营养化或黑臭趋势的污染物的增效处理潜力,以达到改善净化后的水质的目的;在第一反应格12内安装了导流筒组件12a,通过在导流筒的顶端端口设置顶部滤网12a1并在导流筒的底端端口设置底部滤网12a2,能够拦截污水中的细小杂物,实现对污水的过滤;通过使导流筒包括在从所述顶端端口到所述底端端口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台部12a3,使得进入导流筒的污水呈变紊流相态,驱动污水流速随圆台部12a3截面缩小而呈梯级紊速增强,使多相混合后的颗粒物不易在导流筒内堆积滞留造成淤堵。并且,主路旁路互耦匹配,前置AnO或后置AnO的除磷脱氮互切,生化与化学反应体系叠加,工况适应快捷多调,运行操作简便,阀门切换灵活,低动力气源与时控装置配置以实现基于减污环境效益基础上的节能降耗降碳,可应对不利的进水水质水量或环境工况条件,具有较大的调控弹性和应对复杂来水工况的冗余保障性,从而确保极致低限出水清洁水质。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脱硝反应格11作为提升或反应的主路首格,接受待处理的总进水21,作为第一级提升单元格,通过自管路87的气提升液势能自气源提升管11a(气源提升管11a上设有电磁式流量计量装置11b)输送,将污水自预脱硝反应格11提升至第一反应格12;预脱硝反应格11也可兼作为预脱硝的反应单元格(当自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的活性污泥循环液或自污泥外回流单元的沉淀污泥,通过分流进入消氧格16单元,继而进入预脱硝反应格11单元格时),可以对硝化液或污泥中的含水液进行预脱硝脱氮。
第一反应格12和第二反应格13(均可以称为厌氧和缺氧交位反应格)可以采用第一反应格12前置厌氧池,及第二反应格13后置缺氧池(当自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6的待脱氮循环液,仅从第二分流管64主回流至第二反应格13时),以优先强化生物脱氮功能,兼顾生物除磷功能;也可以采用第一反应格12前置缺氧池,及第二反应格13后置厌氧池(当自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6的待脱氮循环液,仅从第一分流管63主回流至第一反应格12时),以优先强化生物除磷功能,兼顾生物脱氮功能。第一反应格12和第二反应格13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均在1~3h范围。在12内设有导流筒组件12a,集中受纳自气源提升管11a、管路16b、第一支管72’和第一分流管63这四管部的出流液,并在此筒内交汇,其为上粗下细(如此交汇型式、使得出流液流速由慢到快,形成良好的紊流混匀流态)的锥体结构,锥体竖向高度约15~30cm,导流筒组件12a中的顶部滤网12a1为镂空可透水层(标高较最高液面高出10~15cm),底部滤网12a2也为镂空可透水层,锥体的四周的圆台部12a3为不透水的实心截面,即四管部液进入第一反应格12的顶部滤网12a1入流交汇后,并从底部滤网12a2出流。
消氧格16针对自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的活性污泥循环液、或自污泥外回流单元7的沉淀污泥进行旁路消氧反应,降低回流液或回流污泥中的DO与ORP水平,避免回流液中的分子态氧过高,而竞争消耗内外碳源。通过自管路86的气提升液势能,自气源提升管16a输送并分流至管路16b或管路16c(管路16b和管路16c上分别设有调节阀16b1和调节阀16c1),将消氧后污水自消氧格16提升至预脱硝反应格11或第一反应格12,当自消氧格16进入预脱硝反应格11时,则预脱硝反应格11受种活性污泥,发挥污泥吸附或空隙水稀释作用,可均衡降低进水高浓度负荷,并可作为后续第一反应格12和第二反应格13的前置预脱硝功能。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电驱搅拌单元,所述电驱搅拌单元包括第一搅拌部件32和第二搅拌部件31,所述第一搅拌部件32用于搅拌所述消氧格16内的物料,所述第二搅拌部件31用于搅拌所述预脱硝反应格11内的物料。这样,第一搅拌部件32和第二搅拌部件31分别作为消氧格16和预脱硝反应格11内混流的搅动力源。第一搅拌部件32和第二搅拌部件31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含池顶部电机部、转动轴件和下部桨叶片部。
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组件12a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的错流缓冲件12a6,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为槽口向上的槽体。这样,使错流缓冲件12a6可以接收污水(包括污水内挟带的污泥和药物等物质),当污水进入错流缓冲件12a6后会形成反向逆流并再次从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向外漫溢流出,使进入错流缓冲件12a6的污水与流出错流缓冲件12a6的污水碰撞,进而使污水中的水、污泥和药物等物质混合更加均匀。本申请实施例中,错流缓冲件12a6的结构优选为使污水无法从错流缓冲件12a6的除槽口以外的其他位置流出错流缓冲件12a6,但也可以在错流缓冲件12a6上设置小孔,使污水主要从槽口流出,小孔处可以少量流出。
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组件12a还包括分隔板12a1’,所述导流筒还包括圆柱部12a4,所述圆柱部12a4与所述圆台部12a3同轴设置,所述圆柱部12a4与所述圆台部12a3的直径较大一端连接,可以理解的,圆柱部12a4的直径大小不小于圆台部12a3的直径较大一端的直径大小,所述分隔板12a1’位于所述圆柱部12a4和所述圆台部12a3之间,且所述分隔板12a1’垂直于所述圆柱部12a4的轴向设置,在所述分隔板12a1’上设置有过流孔12a5’,以使进入所述导流筒内的流体依次流过所述圆柱部12a4、所述过流孔12a5’和所述圆台部12a3,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位于所述过流孔12a5’的下方以接收流过所述过流孔12a5’的流体。这样,在圆柱部12a4内形成圆柱形内腔,在圆台部12a3内形成圆台形内腔,使进入导流筒的污水首先在圆柱部12a4内积蓄,并使污水仅通过分隔板12a1’上的过流孔12a5’流入错流缓冲件12a6,也就是说,使污水在进入导流筒后必须流经错流缓冲件12a6,通过错流缓冲件12a6将污水中的水、污泥和药物充分混合后再从导流筒流出,进而使大多数污水甚至全部污水中水、污泥和药物等物质能够较充分的混合,进而改善净化效果;可以理解的,分隔板12a1’的外沿与圆柱部12a4的内壁贴合且密封连接,以使污水仅能够从过流孔12a5’流过。
可选地,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流孔12a5’的直径,从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到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底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横截面逐渐收缩。这样,一方面使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足以接收到大部分乃至全部从过流孔12a5’流出的污水,另一方面相对于使错流缓冲件12a6的内壁为竖直方向,使从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到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底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横截面逐渐收缩,则使错流缓冲件12a6的内壁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这使得错流缓冲件12a6中的污水更容易形成逆流,进而获得更好的混合效果;而且,使从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到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底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横截面逐渐收缩,则错流缓冲件12a6的外壁也相对倾斜设置,这种倾斜可以与圆台部12a3内壁的倾斜角度相适应,使从错流缓冲件12a6中流出的污水能够较顺利的从圆台部12a3与错流缓冲件12a6之间流通,不易形成堵塞。优选的,错流缓冲件12a6为喇叭形状,该喇叭形状的直径较小一端为封闭端,直径较大一端为开口端。
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组件还包括串接管12a5,所述串接管12a5与所述过流孔12a5’同轴设置,所述串接管12a5的管径与所述过流孔12a5’的管径相对应,所述串接管12a5固定于所述分隔板12a1’,且所述串接管12a5位于所述分隔板12a1’与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之间。这样,从过流孔12a5’流出的污水可以由串接管12a5聚拢后直接送入错流缓冲件12a6,使更多乃至全部污水均流经错流缓冲件12a6后才从导流筒流出,进一步改善污水中水、污泥和药物等物质混合的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的,导流筒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该连接件优选为杆件,错流缓冲件12a6通过该连接件连接于分隔板12a1’、连接于圆台部12a3或者连接于串接管12a5;串接管12a5优选为圆柱形,串接管12a5也可以为顶端直径大且底端直径小的圆台形管。
可选地,所述串接管12a5的底端位于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的上方。当然,也可以使所述串接管12a5靠近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设置的一端伸入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但当错流缓冲件12a6中积累一定量的污水时,污水的高度可能会漫过串接管12a5的底端,使错流缓冲件12a6中的污水会对从串接管12a5中流出的污水形成阻碍,进而导致污水流动不畅,对净化效率产生一定影响;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串接管12a5的底端位于所述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的上方,则使错流缓冲件12a6中污水的高度难以到达串接管12a5的底端,进而不易对从串接管12a5的底端流出的污水形成阻碍,以实现较理想的净化效率;优选的,串接管12a5的底端与错流缓冲件12a6的槽口之间间隔5~10cm,例如,可以为6cm、7cm、8cm和9cm。
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的,导流筒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一反应格12以便于将导流筒从第一反应格12拆装更换,导流筒可以安装在第一反应格12的内壁,也可以通过支架与第一反应格12的底部连接;导流筒组件12a中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也优选为可拆卸式连接;优选的,过流孔12a5’的数量、串接管12a5的数量和错流缓冲件12a6的数量均为多个,各过流孔12a5’、各串接管12a5和各错流缓冲件12a6之间均是一一对应的配合,即一个过流孔12a5’、一个串接管12a5和一个错流缓冲件12a6为一个组合,本申请实施例中有多个该组合,该组合的数量可以为1至5组,例如,可以为2组、3组和4组等数量。
可选地,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底泥集储锥仓15a,所述底泥集储锥仓15a设置在所述沉淀分离格15内,且所述底泥集储锥仓15a位于所述沉淀分离格15的底部,所述底泥集储锥仓15a包括圆台筒壁15a3、顶端镂空板15a1和中部镂空板15a1’,所述圆台筒壁15a3为顶端直径大且底端直径小的圆台形件,所述圆台筒壁15a3的底端为封闭端(即流体无法从圆台筒壁15a3的底端流出),所述顶端镂空板15a1固定于所述圆台筒壁15a3的顶端,所述中部镂空板15a1’设置在所述圆台筒壁15a3内,且所述中部镂空板15a1’位于所述顶端镂空板15a1和所述圆台筒壁15a3的底端之间,所述中部镂空板15a1’与圆台筒壁15a3连接;
所述底泥集储锥仓15a还包括位于所述顶端镂空板15a1和所述中部镂空板15a1’之间的多个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各所述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在所述底泥集储锥仓15a的径向上排列,各所述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将所述顶端镂空板15a1和所述中部镂空板15a1’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相互独立的间隙。顶端镂空板15a1和中部镂空板15a1’均优选的与圆台筒壁15a3的轴向垂直设置。
这样,底泥集储锥仓15a可将经沉降的良性污泥累积储存在底泥集储锥仓15a内;使底泥集储锥仓15a形成双漏斗结构,即通过顶端镂空板15a1和中部镂空板15a1’对进入沉淀分离格15内的污泥进行两次疏导下沉,最终在圆台筒壁15a3的底端收集到良性污泥15a2’;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实现泥水疏离和污泥分区快速导流下沉收集等功能,多个(套)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在近似竖直的方向上延伸,各个(套)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放置,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的边缘分别与顶端镂空板15a1、圆台筒壁15a3和中部镂空板15a1’嵌合,从而将圆台筒壁15a3中顶端镂空板15a1与中部镂空板15a1’之间的空间进行了横向分隔,便于将污泥分割为多份独立向下流动,进而不易在中部镂空板15a1’上方形成阻滞。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沉淀分离格15的横截面为圆柱形时,圆台筒壁15a3的顶端外径与沉淀分离格15的内径相对应,使圆台筒壁15a3的顶端外沿与沉淀分离格15的内壁贴合;顶端镂空板15a1的外沿与圆台筒壁15a3的顶端內沿重合,中部镂空板15a1’的外沿与圆台筒壁15a3的内壁贴合。本申请实施例中,各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可采用曲面分隔件、平面分隔件和/或折面分隔件等利于污泥下滑道结构形式,或者,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可以为平板、弧形板或波浪形板等结构,当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为弧形板时,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从底泥集储锥仓15a径向上的一端弧形延伸至另一端,当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为波浪形板时,分区疏离导沉件15a4上形成的各波浪沿底泥集储锥仓15a的轴向分布。
可选地,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沉淀分离格15内的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15b,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15b靠近所述沉淀分离格15的顶端设置,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15b包括均与所述沉淀分离格15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多个上凸阻隔泥部15b1和多个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所述上凸阻隔泥部15b1和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均为V形板,所述上凸阻隔泥部15b1的顶端为尖端,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的底端为尖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各所述上凸阻隔泥部15b1和各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交替排列,相邻的所述上凸阻隔泥部15b1和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之间留有间隙d;所述进水单元包括总出水管,所述总出水管与各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连通。这样,部分未分离完全的絮体进一步受上凸阻隔泥部15b1的下部和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的下部的阻挡向下回落分离,未分离完全的絮体通过分子运动(或电子迁移)相互夹裹还会从上凸阻隔泥部15b1和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之间的间隙d向下回落,进入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的上清液会通过总出水管流出;上凸阻隔泥部15b1的外边沿c和外边沿c’镶嵌固定于沉淀分离格15的内部侧壁。
可选地,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15b还包括向上分离件15b2a,所述向上分离件15b2a为板件,且所述向上分离件15b2a的顶端为锯齿状,所述向上分离件15b2a安装在所述下凹出流堰的顶部边缘。这样,向上分离件15b2a对液体中的污浊物进一步阻挡,使上清液流入下凹出流堰内。可以理解的,在下凹出流堰槽部15b2内形成有集水槽15b2b,上清液从向上分离件15b2a流过,积聚在集水槽15b2b内,并通过管路22a、管路22b和管路22c等流出管出流至总出水管22。
可选地,所述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包括回流液抽取管61、第一分流管63、第二分流管64和第三分流管66,第一分流管63、第二分流管64和第三分流管66并联于所述回流液抽取管61,所述回流液抽取管61用于通过第一分流管63、第二分流管64和第三分流管66分别将所述好氧反应格14内的污水送至所述第一反应格12、所述第二反应格13和所述消氧格16。回流液抽取管61分流至管路62和管路65(在管路62和管路65上分别设有调节阀62a和调节阀65a),管路62输送至碳源溶药罐92后,与碳源的计量泵91的碳源药剂在碳源溶药罐92内均混调理后出流管路62’进一步分流成第一分流管63和第二分流管64(在第一分流管63和第二分流管64上分别设有调节阀63a和调节阀64a),其中分流流经第一分流管63进入第一反应格12的导流筒组件12a内,分流流经第二分流管64进入第二反应格13的首端。管路65与管路73汇合成第三分流管66。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用于将好氧反应格经硝化氧化的含氮化合氧类中间产物,导流至前置相应单元格予以反硝化还原脱除分解成氮气释出。
可选地,所述污泥外回流单元包括外回流污泥抽取管71、第一支管72’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72’和第二支管并联于所述外回流污泥抽取管71,所述外回流污泥抽取管71用于将所述沉淀分离格15中的污泥通过所述第一支管72’和所述第二支管分别送至所述第一反应格12和所述消氧格16;
所述药剂投加单元还包括除磷剂的计量泵91’和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所述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安装于所述第一支管72’,所述除磷剂的计量泵91’安装于所述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优选的,所述除磷剂的计量泵91’就近安装于所述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优选为除磷主功能的多相介质混料罐,自沉淀分离格15的外回流污泥与自除磷剂的计量泵91’的除磷剂在此罐内接触混絮凝后,污泥液中的含磷污染物与除磷剂充分预化学反应结合,提升在线同步化学除磷效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自管路84的气提升液势能,回流污泥抽取管71自沉淀分离格15中的底泥集储锥仓15a内中心部位抽取沉淀预压缩的污泥,回流污泥抽取管71分流至管路72和管路73(在管路72和管路73上分别设有调节阀72a和调节阀73a),分流从管路72输送至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后,与计量泵91’的除磷药剂在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内均混调理后出流第一支管72’,通过第一支管72’进入第一反应格12单元格的导流筒组件12a导流内,分流通过第二分流管64进入第二反应格13的首端。管路73中的分流与管路65中的分流汇合成管路66中的分流,在管路66上设有调节阀66a,流经管路66的分流进一步分流进入管路661和管路662(在管路661和管路662上分别设有调节阀661a和调节阀662a)。其中管路662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旁通管道,管路661则将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的活性污泥循环液或自污泥外回流单元7的沉淀污泥输入消氧格16内进行旁路消氧反应。
可选地,所述气搅单元包括第一空气泵41、第一水平布管43’、第二水平布管44’和第一连接管42,所述第一水平布管43’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格12的底部,所述第二水平布管44’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应格13的底部,所述第一水平布管43’和所述第二水平布管44’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42与所述第一空气泵41连通,且所述第一空气泵4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42与所述药剂投加单元连接。这样,第一空气泵41一方面通过第一水平布管43’和第二水平布管44’分别向第一反应格12和第二反应格13输送气体实现物料的搅拌,另一方面通过第一连接管42向药剂投加单元输送气体,作为投递药剂的动力。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源自第一空气泵41流出后通过第一连接管42分流进入管路43、管路44和管路45(在管路43、管路44和管路45上分设有调节阀43a、调节阀44a和调节阀45a),气源经管路45后分流至管路451和管路452(管路451和管路452上各自设有调节阀45b和调节阀45c),继而分别进入碳源溶药罐92和除磷多相混料部件92’内利于气源搅拌均匀混料。
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曝气单元包括第二空气泵51、第二连接管52和第三水平布管52’,所述第三水平布管52’设置在好氧反应格14内,且所述第三水平布管52’位于所述好氧反应格14的底部,所述第二空气泵51、所述第二连接管52和所述第三水平布管52’依次连通。在第二连接管52上设有调节阀52a。
可选地,所述药剂投加单元包括碳源的计量泵91和碳源溶药罐92,所述碳源的计量泵91安装于所述碳源溶药罐92,所述第一分流管63和所述第二分流管64均与所述碳源溶药罐92连通。优选的,所述碳源的计量泵91就近安装于所述碳源溶药罐92。碳源溶药罐92为脱氮主功能的多相介质混料罐,来自好氧反应格14的待脱氮循环液与碳源的计量泵91中的碳源在碳源溶药罐92内接触活化后,循环液中的电子受体与碳源有机电子供体充分预生物反应结合,提升在线同步生物脱氮的电子交换效能。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所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实例,该应用实例具体如下:
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时控模块,设置时间继电装置101、时间继电装置102、时间继电装置103、时间继电装置104和时间继电装置105(其中设置时间继电装置101和设置时间继电装置102按照0~24h时钟设置;设置时间继电装置103、设置时间继电装置104和设置时间继电装置105按照0~60min分钟设置),可辅助自动调控第一搅拌部件32、第二搅拌部件31、第一空气泵41、第二空气泵51和第三空气泵81这些动力源设备的周期性间歇启动和周期性停止。确保第二搅拌部件31和第一搅拌部件32长时间停歇优化节能降耗,第一空气泵41、第二空气泵51和第三空气泵81短时间停歇优化节能降耗和生物脱氮除磷运行的DO/ORP优化氧化还原水平的环境参数。
气提气源单元,包括第三空气泵81、以及管路82、管路83、管路84、管路85、管路86和管路87,其中第三空气泵81为气提升液势能的动力源,采用脉冲时控和间歇启停,气源自第三空气泵81分流至管路82和管路85(管路82和管路85分别设有调节阀82a和调节阀85a),进入管路82的分流进一步分流至管路83和管路84(管路83和管路84分别设有调节阀83a和调节阀84a),进入管路85的分流进一步分流至管路86和管路87(管路86和管路87各设有调节阀86a和调节阀87a)。管路83给回流液抽取管61输送升液动力气源,管路84给回流污泥抽取管71输送升液动力气源,管路86给气源提升管16a输送升液动力气源,管路87给气源提升管11a输送升液动力气源。
透明观察视窗部,包括透明观察视窗部111、透明观察视窗部112、透明观察视窗部113可视透明管材部,其中透明观察视窗部111位于管路16b、透明观察视窗部112位于回流液抽取管61、透明观察视窗部113位于回流污泥抽取管71,便于通过透明视窗观察管段管路16b、回流液抽取管61和回流污泥抽取管71是否能正常气提升液流动及其过流量大小。
综上,通过缺氧交位反应(第二反应格13或第一反应格12)、厌氧交位反应(第一反应格12或第二反应格13)、好氧反应(好氧反应格14)、预脱氮反应(预脱硝反应格11)、旁路消氧反应(消氧格16)、协同反硝化除磷反应(好氧反应格14)、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好氧反应格14)、化学除磷等多效加成反应体系集于一体,大大提高了氮磷等诱发水体富营养化或黑臭趋势的污染物的增效处理潜力,主路旁路互耦匹配,前置AnO或后置AnO的除磷脱氮互切,生化与化学反应体系叠加,工况适应快捷多调,运行操作简便,阀门切换灵活,低动力气源与时控装置配置以实现基于减污环境效益基础上的节能降耗降碳,可应对不利的进水水质水量或环境工况条件,具有较大的调控弹性和应对复杂来水工况的冗余保障性,从而确保极致低限出水清洁水质。该处理系统可采用多系列模块化并列布设,可匹配20~200m3/d不同处理规模应用诉求,地上、半地上或地埋多场景装备适应能力强,具有快速组装与交付、低动力能耗、低运维成本、低影响调控、易维护操作、高脱氮除磷效能、优化提升农污集约装备、降低农污治理成本与运维难度等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单元、进水单元、气搅单元、曝气单元、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污泥外回流单元、气提气源单元和药剂投加单元,所述反应单元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设置的消氧格、预脱硝反应格、第一反应格、第二反应格、好氧反应格和沉淀分离格;
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向所述预脱硝反应格送入待处理水,且所述进水单元用于将完成净化处理后的水送出沉淀分离格;所述气搅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反应格和第二反应格中输送搅拌动力;所述曝气单元用于向所述好氧反应格中输送空气;所述污泥外回流单元用于将所述好氧反应格内的液体送至所述消氧格和所述第一反应格;所述气提气源单元用于向消氧格、预脱硝反应格和沉淀分离格提供升流力气源;所述药剂投加单元用于向所述反应单元投加碳源和除磷剂;
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导流筒组件,所述导流筒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格内,所述导流筒组件包括顶部滤网、底部滤网和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直径大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端口直径,所述顶部滤网覆盖于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所述底部滤网覆盖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端口,所述导流筒包括在从所述顶端端口到所述底端端口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减小的圆台部,所述导流筒的顶端端口用于接收送入所述第一反应格的污水和污泥;
所述导流筒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的错流缓冲件,所述错流缓冲件为槽口向上的槽体;
所述导流筒组件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导流筒还包括圆柱部,所述圆柱部与所述圆台部同轴设置,所述圆柱部与所述圆台部的直径较大一端连接,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圆柱部和所述圆台部之间,且所述分隔板垂直于所述圆柱部的轴向设置,在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过流孔,以使进入所述导流筒内的流体依次流过所述圆柱部、所述过流孔和所述圆台部,所述错流缓冲件位于所述过流孔的下方以接收流过所述过流孔的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的直径大于所述过流孔的直径,从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到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底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横截面逐渐收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组件还包括串接管,所述串接管与所述过流孔同轴设置,所述串接管的管径与所述过流孔的管径相对应,所述串接管固定于所述分隔板,且所述串接管位于所述分隔板与所述错流缓冲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接管的底端位于所述错流缓冲件的槽口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底泥集储锥仓,所述底泥集储锥仓设置在所述沉淀分离格内,且所述底泥集储锥仓位于所述沉淀分离格的底部,所述底泥集储锥仓包括圆台筒壁、顶端镂空板和中部镂空板,所述圆台筒壁为顶端直径大且底端直径小的圆台形件,所述圆台筒壁的底端为封闭端,所述顶端镂空板固定于所述圆台筒壁的顶端,所述中部镂空板设置在所述圆台筒壁内,且所述中部镂空板位于所述顶端镂空板和所述圆台筒壁的底端之间,所述中部镂空板与圆台筒壁连接;
所述底泥集储锥仓还包括位于所述顶端镂空板和所述中部镂空板之间的多个分区疏离导沉件,各所述分区疏离导沉件在所述底泥集储锥仓的径向上排列,各所述分区疏离导沉件将所述顶端镂空板和所述中部镂空板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相互独立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沉淀分离格内的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靠近所述沉淀分离格的顶端设置,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包括均与所述沉淀分离格的内壁固定连接的多个上凸阻隔泥部和多个下凹出流堰槽部,所述上凸阻隔泥部和下凹出流堰槽部均为V形板,所述上凸阻隔泥部的顶端为尖端,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的底端为尖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各所述上凸阻隔泥部和各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交替排列,相邻的所述上凸阻隔泥部和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进水单元包括总出水管,所述总出水管与各所述下凹出流堰槽部连通;
所述泥水引导分离堰组件还包括向上分离件,所述向上分离件为板件,且所述向上分离件的顶端为锯齿状,所述向上分离件安装在所述下凹出流堰的顶部边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脱氮循环液回流单元包括回流液抽取管、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并联于所述回流液抽取管,所述回流液抽取管用于通过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分别将所述好氧反应格内的污水送至所述第一反应格、所述第二反应格和所述消氧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外回流单元包括外回流污泥抽取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并联于所述外回流污泥抽取管,所述外回流污泥抽取管用于将所述沉淀分离格中的污泥通过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分别送至所述第一反应格和所述消氧格;
所述药剂投加单元还包括除磷剂的计量泵和除磷多相混料部件,所述除磷多相混料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管,所述除磷剂的计量泵安装于所述除磷多相混料部件。
CN202410528764.1A 2024-04-29 2024-04-29 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1182213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28764.1A CN118221305B (zh) 2024-04-29 2024-04-29 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28764.1A CN118221305B (zh) 2024-04-29 2024-04-29 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21305A CN118221305A (zh) 2024-06-21
CN118221305B true CN118221305B (zh) 2024-09-20

Family

ID=91499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528764.1A Active CN118221305B (zh) 2024-04-29 2024-04-29 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2130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77198A (ko) * 2002-03-25 2003-10-01 한상배 간헐포기,접촉산화 및 생흡착에 의한 고도처리시스템
KR20180013257A (ko) * 2016-07-29 2018-02-07 (주) 영동엔지니어링 대용량 및 고농도 오폐수 처리를 위한 고도수처리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5435A (zh) * 2020-06-17 2020-09-18 江苏中车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a/o-mbbr工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13024016B (zh) * 2021-02-04 2022-12-06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焦化废水耦合处理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77198A (ko) * 2002-03-25 2003-10-01 한상배 간헐포기,접촉산화 및 생흡착에 의한 고도처리시스템
KR20180013257A (ko) * 2016-07-29 2018-02-07 (주) 영동엔지니어링 대용량 및 고농도 오폐수 처리를 위한 고도수처리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21305A (zh) 202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4423A (zh) 污泥减量的a/o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及装置
CN109179876A (zh) 一种高磷园区工业废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01395547Y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8539475U (zh) 一种高效的城镇综合污水处理装置
CN215102724U (zh) 一种集成式一体化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
CN118221305B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110040852A (zh) 一种间歇运行的罐式氧化沟集成装置
CN209567877U (zh) 一种有机废水反硝化脱氮处理装置
CN203582648U (zh) 复合式sbr-mbr污水处理装置
CN214990942U (zh) 一种同步脱氮耦合强化硝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0261382U (zh) 一种水污染防治用污水处理装置
CN213012297U (zh) 一种印染污水处理系统
CN114790035A (zh) 一种一体化mbr污水处理系统
CN219194765U (zh) 一种浮游式河道推流净化装置
CN208603832U (zh) 一种高效膜生物反应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9907300U (zh) 一种高效豆制品废水处理生化系统
CN219429846U (zh) 基于生物生态耦合分散式模块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109678297A (zh) 序批分段式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14163076B (zh) 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工艺
CN110550820A (zh) 一种半地埋式乡镇垃圾压缩站污水处理系统
CN222007533U (zh) 农村污水治理装置
CN217628008U (zh) 一种河湖双模式运行水质净化装置
CN218755268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4060281U (zh) 一种养殖废水处理系统
CN219839545U (zh) 厌氧反应池沉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