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215254A -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15254A
CN118215254A CN202410302585.6A CN202410302585A CN118215254A CN 118215254 A CN118215254 A CN 118215254A CN 202410302585 A CN202410302585 A CN 202410302585A CN 118215254 A CN118215254 A CN 118215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sensing device
transformer
sensing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025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婷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22/08873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1422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215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152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005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with correlation of navigation data from several sources, e.g. map or contour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2Arrangements for remote connection or disconnection of substations or of equipment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6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on hinges or piv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人体传感器,包括位姿变换装置和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所述感应装置用于: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本发明提供的人体传感器,在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时被唤醒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发出第一报文,在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进入低功耗的第一工作状态,使得人体传感器在大部分无人移动的时间内均处于低功耗状态。

Description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人体传感器是智能家居中经常使用的组件,它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探测人体移动并向外发出无线信号。然而,现有相关技术中,人体传感器的工作状态较为单一,而人体传感器的工作时间通常较长例如全天候的,在长时间保持单一的工作状态会导致人体传感器的总功耗较高,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还需用户频繁更换人体传感器的电池,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资源的利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人体传感器,包括位姿变换装置和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所述位姿变换装置被设置为能够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并带动所述感应装置变换感应区域,所述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
所述感应装置用于:
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
其中,若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人体传感器,包括:至少一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被设置为适于相对于一安装基准面被可拆卸且可旋转地安装而形成可变换位姿的安装状态;其中,所述人体传感器能够在以下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工作姿态,所述感应装置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安装基准面;第二工作姿态,所述感应装置的中轴线平行于所述安装基准面;第三工作姿态,所述感应装置的中轴线与所述安装基准面呈一锐角;
所述感应装置用于:
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
其中,若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人体传感器的处理方法,所述人体传感器包括位姿变换装置,所述位姿变换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第一角度变换器以及至少一第二角度变换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具有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具有第二贴合面;所述位姿变换装置包括至少两种状态:第一状态下,第一角度变换器的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角度变换器的第二贴合面之间至少部分相贴合;第二状态下,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之间形成指定夹角;
所述处理方法包括:
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在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
其中,若所述人体传感器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人体传感器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人体传感器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人体传感器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控制系统,包括上述的人体传感器,终端与网关;所述人体传感器能够在加入所述网关所在的网络后与所述网关通信;所述终端能够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网关通信;
所述人体传感器用于:向所述网关上报检测事件,所述检测事件包括所述人体传感器发送的报文中对感应区域的检测结果和/或对当前环境的检测结果;
所述网关用于:将所述检测事件反馈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用于:对外提示所述检测事件,和/或:根据所述检测事件更新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历史事件记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方面,还提供一种位姿变换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第一角度变换器以及至少一第二角度变换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且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被设置为能够支撑一感应装置,并适于在一外部操控下带动所述感应装置进行位姿变换,并在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保持当前位姿;
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具有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具有第二贴合面;所述位姿变换装置包括至少两种状态:
第一状态下,第一角度变换器的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角度变换器的第二贴合面之间至少部分相贴合;
第二状态下,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之间形成指定夹角。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六方面,还提供一种人体传感器,包括上述的位姿变换装置以及感应装置;
所述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的第二角度变换器上,并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位姿变化而改变感应区域;
所述感应装置用于:
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
其中,若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本发明提供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第二角度变换器能够相对于底座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同时第二角度变换器能够支撑一感应装置;当底座固定于一安装基准面,位姿变换装置在外部操控下变换位姿时,感应装置跟随第二角度变换器相应地变换位姿,使得感应区域发生变化;当外部操控撤去时,第二角度变换器支撑感应装置保持当前位姿,使得感应区域固定。感应装置搭配位姿变换装置使用,可以相对于底座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增大了角度可调节范围,提高了人体传感器的实用性。
2)本发明提供的人体传感器,感应装置搭配位姿变换装置使用,可以使所述感应装置相对于所述安装基准面在至少两个自由度或至少三个工作姿态上变换角度,增大了角度可调节范围,使得用户通过调整感应装置的角度能准确地定位到目标感应区域,进而提高感应装置的检测范围的精确度,降低所述人体传感器被误触发的概率。
3)本发明提供的人体传感器,在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时被唤醒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发出第一报文,在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进入低功耗的第一工作状态,且所述人体传感器被误触发的概率较低,使得人体传感器在大部分无人移动的时间内均处于低功耗状态,以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而且,根据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来确定感应装置是否处于指定状态,进而进一步地将低功耗的第一工作状态配置为不同休眠状态,以节省人体传感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的能量损耗,从而降低人体传感器的总功耗,有利于资源的利用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位姿变换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位姿变换装置与感应装置结合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位姿变换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位姿变换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跟随位姿变换装置变换感应区域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相交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角度变换器与第二角度变换器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旋转轴安装示意图;
图9是现有技术中一人体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现有技术中另一人体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现有技术中又一人体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角度变换器进行角度变换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角度变换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位姿变换装置在第一状态下与感应装置连接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底座与第一角度变换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相互抵接时位姿变换装置与感应装置连接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三贴合面与第一角度变换器侧面相切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底座容纳于第一容纳部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底座与第一角度变换器装配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角度变换器的减重部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安装部与感应装置通过磁吸连接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安装于位姿变换装置的半剖图;
图2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角度变换器与感应装置通过卡扣连接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角度变换器与感应装置通过粘胶连接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角度变换器与感应装置通过螺纹连接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安装于第二安装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位姿变换装置的限位件安装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凸点片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爆炸图;
图3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增益件与壳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在第一个截面上的半剖图;
图3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池与导向限位器和底壳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极弹片与导向限位器以及电池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极弹片安装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密封圈安装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底壳、导向限位器与侧壳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在第二个截面上的半剖图;
图4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按键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导向限位器与电路板以及侧壳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壳与底壳倾斜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路板与侧壳倾斜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增益器与侧壳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4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增益器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路板与侧壳倾斜的结构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增益器与侧壳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5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增益器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一;
图5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二;
图5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三;
图5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四;
图5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五;
图5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六;
图5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七;
图5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八;
图5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一具体电路图;
图6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6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6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6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6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构造示意图;
图6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休眠状态与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示意图;
图6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感应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6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终端显示人体传感器事件的示意图;
图6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终端显示映射关系配置界面的示意图;
图6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终端显示人体传感器的触发条件的示意图;
图7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终端显示人体传感器的光照触发事件的示意图;
图7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位姿变换装置;11、底座;1101、第四贴合面;1102、安装孔位;1103、凸点片槽;111、支撑杆;112、球副;113、半球形磁吸凸起;114、铆钉;
12、第一角度变换器;1201、枢转部;1202、第一贴合面;1203、第一连接桥;1204、第二容纳部;12041、限位凹陷;1205、铆钉安装位;1206、贴合区域;1207、限位件;12071、凸点片;12072、第三限位凸起;12073、环形粘接片;1208、装配辅助位;1209、第一抵靠部;1210、避让部;
13、第二角度变换器;1301、转轴连接部;1302、容置缺口;1303、第二贴合面;1304、第二抵靠部;1305、第三贴合面;1306、第一容纳部;1307、第一容纳道;1308、减重部;1309、倒圆角;1310、安装部;1311、第一安装位;1312、第一磁吸件;1313、第一限位槽;1314、第一卡口;1315、粘胶;1316、第三磁吸件;1317、第二限位槽;1318、第一螺纹;1320、第二安装位;
14、第一旋转轴;15、第二旋转轴;16、第一转轴孔;17、第二转轴孔;
2、感应装置;20、壳体;21、底壳;2101、第二磁吸件;2102、第一限位凸起;2103、第二限位凸起;2104、第二螺纹;2105、柔性缓冲件;2106、第一限位部;2107、底壳卡扣;2108、防脱凸起;2109、压紧端;2110、磁性件安装部;2130、第一旋转卡扣;
22、侧壳;2201、安装槽;2202、按键孔;2203、防脱紧口;2204、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5、限位器扣合位;2206、卯眼;2207、定位凸起;
23、感应模组;2301、电路板;23011、主电路板;23012、副电路板;23013、放置槽;23014、第二导电部;2302、人体检测单元;2303、信号发射单元;2306、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7、检测开关;2308、正极弹片;2309、负极弹片;2310、衔接檐;2311、弦月形缺口;2312、电路板定位插销;2313、主控单元;2314、光敏单元;2315、单片机;2316、蓝牙模块;2317、WIFI模块;2318、服务器;2319、手机;2320、电脑;2321、取电开关;2322、MOS管;2323、数据转换单元;2324、模数转换模块;2325调理芯片;2326、指定区域;2327、发光单元;
24、增益器;2401、入光面;2402、出光面;2403、榫头;2404、相位角定位槽;2405、阻溢部;25、导向限位器;2501、第二限位部;2502、正极导向部;2503、负极导向部;2504、防脱槽;2505、限位插销;2506、限位器卡扣;2507、防水墙;26、电池;27、密封圈;28、按键;2801、防脱扣;2802、触压部;2803、连接段;
3、感应区域;4、安装基准面;5、人体传感器;6、智能控制器;7、网关;8、终端;301、供电单元;302、环境检测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位姿变换装置适用于人体传感器等具备感应功能的感应装置,在实际使用中,将感应装置安装于本公开提出的位姿变换装置,通过所述位姿变换装置实现对所述感应装置的感应区域的变换;示例性的,可以将所述位姿变换装置固定安装于如墙面、柜子内外表面、玻璃面或者床腿侧面等安装基准,基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安装的位置和环境不同,所述感应装置实现的感应功能也将不同。进一步地,还可以将搭载有感应装置的位姿变换装置与其它智能设备搭配使用,以实现智能居家生活;示例性的,可以搭配小夜灯使用,将位姿变换装置安装到床腿侧面,能够避免用户在床上睡着了无意识的移动触发人体传感器打开小夜灯,用户晚上起夜睡眼惺忪,无需摸索亮灯开关,脚一落地,小夜灯便自动亮起,家中夜行轻轻松松,同时,还可以设置小夜灯人来即开、走后延时关闭,让用户充分感受科技魅力。
请参阅图1-图30,基于图1-图30,本公开所提出的一种位姿变换装置1被具体阐释。具体地,如图1所示,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位姿变换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基于图1可知,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1包括:一底座11、至少一第一角度变换器12以及至少一第二角度变换器13;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且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
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同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相对底座11在第一个自由度上旋转,由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连,所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底座11在所述第一个自由度上旋转;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第二个自由度上旋转,进而实现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其中,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被设置为能够支撑一感应装置2,并适于在一外部操控下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进行位姿变换,并在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支撑一感应装置2具体包括,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示例性的,通过如磁吸、粘接、卡扣或者螺纹等方式安装固定,以使所述感应装置2跟随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一起运动。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由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各运动部件之间存在较大阻尼,将阻止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随着惯性继续运动,并维持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当前位姿,相应的,位姿变换装置1会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停止运动,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
现有的人体传感器的布置难度较大,原因在于,它感应的是人体的移动,而和人体体温接近的物体或者生物,如小猫、小狗等宠物、暖气片等也会误触发人体传感器。如果人体发出的红外线被玻璃阻挡、环境温度和人体体温非常接近或是人在一段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人体传感器可能发生探测不到人体的情况。为使人体传感器尽量少出现误触发或者不触发的情况,需要从距离、角度、传感器朝向、摆放位置、安装部位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并根据实际效果调整人体传感器的角度、方向和位置,以实现更好的感应效果。由此可见,人体传感器的安装和调整是影响其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现有的人体传感器角度可调节范围小,导致其性能受限。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人体传感器,所述底座11固定安装于一安装基准面,以支撑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所述感应装置2包括能够感应到人体运动的传感器,如热释电人体传感器或其它传感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当位姿变换装置1在外部操控下变换位姿时,所使感应装置2跟随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应地变换位姿,使得感应区域3发生变化;当外部操控撤去时,第二角度变换器13支撑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使得感应区域3固定。感应装置2搭配位姿变换装置1使用,可以跟随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增大了角度可调节范围,提高了人体传感器的实用性。
为适配实际的安装情况,用户可通过调整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将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控制在一较佳区域;在上述小夜灯的实施例中,将感应装置2的朝向调整为反向于卧室门口,通过床架自身结构将感应区域3遮挡一部分,仅使用另外一部分的感应区域3用来感应,这样布置能够避免感应装置2感应到卧室外客厅的人体移动导致所述小夜灯经常被误触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通过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底座11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轴14在第一自由度上变换角度,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15在第二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具体包括,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静止,且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跟随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第一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当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静止,且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第二自由度上变换角度;或者,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且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也相对所述底座11运动时,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底座11同时在第一自由和和第二自由度上变换位姿。
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轴14穿过所述底座11的中心,同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中心位置,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变换角度时能够绕其中心轴线旋转,以便于用户操控第一角度变换器12;同时,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均为圆柱形,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圆柱形的中轴线重合,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旋转时,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外轮廓不发生变化,不会出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转动时碰撞周围环境物的情况,便于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狭小的安装环境中调整位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旋转轴14的旋转角度被设置为0°~360°,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包括0°~90°。应当注意的是,所述第一旋转轴14和所述第二旋转轴15可以理解为具体的转轴零件,也可以理解为两部件之间相对旋转的轴线。所述第一旋转轴14的旋转角度被设置为0°~360°,可以理解为,第一角度变换器12能够相对底座11三百六十度旋转;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包括0°~90°,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展开角至少包括0°~90°,再搭配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360°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角度可调整范围。
具体包括,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能够绕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三百六十度旋转,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绕所述第一旋转轴14周向连续循环旋转或者周向往复旋转,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具有一空间夹角,所述空间夹角被设置为90°,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在至少一半球范围内变换感应区域3。
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之间具有一空间夹角,可以理解为,此处第一旋转轴14是指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底座11旋转的轴线,第二旋转轴15是指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第一角度变换器12旋转的轴线;所述空间夹角是指第一旋转轴14与第二旋转轴15所成的角度。所述空间夹角可以是0°~360°内任一角度,具体包括,当所述空间夹角为0°或180°时(图中未画出),即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平行,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于底座11在一圆弧形范围内调整。当所述空间夹角不等于0°和180°时,所述第一旋转轴14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倾斜,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于底座11在一非完整的球形范围内调整。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空间夹角被设置为90°,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垂直,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为竖直状态,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绕所述第一旋转轴14在水平空间内旋转,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绕所述第二旋转轴15在竖直空间内旋转,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底座11的可调整范围能够覆盖半球范围,再配合所述感应装置2自身的感应角度(一般大于90°),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感应区域3的调整范围可覆盖大于半球的范围,此调整范围能够适用于感应装置2的绝大多数使用场景,足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不相交。
具体包括,当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相交时,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上部并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具有一交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设置有第一旋转轴14,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第一旋转轴14通过铆钉114铆接,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能够相对底座11绕所述第一旋转轴14旋转。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开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适配的第一转轴孔16,所述第二旋转轴15插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孔16,且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设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以将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此时第一旋转轴14与第二旋转轴15组合达到近似一球副的效果,能够实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在两个自由度上的角度调节,两旋转轴相交使得用户的调节手感更好,对调节的便利性有一定益处;同时,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体积得以缩小,减少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占用的空间。
当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不相交时,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偏离中心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转轴孔17,所述第二旋转轴15插设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一转轴孔16内,且能够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适配,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由于第一旋转轴14与第二旋转轴15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自由度的调节与所述第二自由度的调节不易相互干涉,不易出现调节第一自由度时第二自由度跟随变化的情况,使得两个自由度的角度能够独立调节,以增加角度调节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轴15位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边缘。
其中,示例性的,如8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设置有枢转部1201,所述枢转部1201开设用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过的所述第二转轴孔17,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为枢转轴,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于边缘处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转轴连接部1301,所述转轴连接部1301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轴径相配合的所述第一转轴孔16,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孔16并固定于所述转轴连接部1301。
所述转轴连接部1301中间开设一容置缺口1302,所述枢转部1201能够契合于所述容置缺口1302,使得所述第二旋转轴15能够贯穿所述转轴连接部1301和所述枢转部1201,且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指定夹角内转动时,转轴连接部1301和枢转部1201不会发生干涉,以实现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枢转连接。其中,第一旋转轴14为铆接轴,搭配第二旋转轴15为枢转轴使用,能够尽可能扩大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可调整范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旋转轴15设置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边缘,能够防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做枢转运动时发生干涉,有助于扩大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角度调整的范围。
如图9所示,现有的人体传感器一般采用一根支撑杆111通过球副112与底座11连接,感应装置2与支撑杆111固连。通过球副112调节感应装置2的角度,优点在于角度可调节范围大,但是这种结构会使整体体积偏大,且底座11和支撑杆111的存在感强,使整体外观不协调,外观过于工程化。或是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如图10a所示,底座11设置有半球形磁吸凸起113,感应装置2为柱形结构,其底面设置有半球形磁吸凹陷(图中未画出),所述磁吸凹陷能够吸附于所述磁吸凸起,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在半球形的所述磁吸凸起上调节感应区域3,由于感应装置2自身体积相对于底座11较大,调整过程中容易与底座11相抵,实际可调整范围较小,无法覆盖半球范围,且这种结构仅靠磁吸面的摩擦力限位,无其它限位结构,导致感应装置2与底座11的连接不稳定,所以该底座11不适于安装在竖直的安装基准面4或者活动安装基准面4上;或是如图10b所示,底座11设置有半球形磁吸凹陷,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半球形磁吸凹陷相配的球形,其底部设置有球形磁吸部,使得所述球形磁吸部能够吸合于所述半球形磁吸凹陷内,该结构受所述磁吸部覆盖范围的限制,角度可调整范围依然很小,当调节角度过于倾斜时,可能导致磁吸力不足,感应装置2脱落。
综上,相较于现有的人体传感器,本发明提出的位姿变换装置1,能够兼顾体积、可调节范围、调节稳定性以及外观整体性,相对于现有产品具有较大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具有第一贴合面1202,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具有第二贴合面1303;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包括至少两种状态:
第一状态下,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第一贴合面1202和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之间至少部分相贴合;
第二状态下,第一贴合面1202和第二贴合面1303之间形成指定夹角。
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和第二贴合面1303之间至少部分相贴合,包括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与第二贴合面1303完全贴合或者部分贴合;所述第一状态可以理解为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夹角为0°的状态,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朝向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一面,即图11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为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朝向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一面,即11图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下表面。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枢转部1201突出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设置,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过所述枢转部1201,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绕所述第二旋转轴15做枢转运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展开达到所述指定角度;示例性的,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使得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能够贴合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同时,能够防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绕所述第二旋转轴15转动时发生干涉。如图7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设置有避让部1210,所述避让部1210位于所枢转部1201的两侧,且凹陷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绕所述第二旋转轴15做枢转运动时,所述避让部1210能够避让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使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边缘不发生干涉。当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贴合时,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整体厚度较薄,便于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且能够弱化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存在感;同时,如图13所示,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都为圆柱形,且位姿变换装置1的半径小于感应装置2的半径,使得位姿变换装置1处于第一状态时能够从视觉上隐藏在所述感应装置2与安装基准面4之间,弱化了底座11存在感,提高整体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底座11还包括第四贴合面1101,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相对设置;
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被设置为能够贴合于一安装基准面4,且与所述安装基准面4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为所述底座11远离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一面,第四贴合面1101与安装基准面4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第四贴合面1101可与安装基准面4粘接、螺栓连接、吸盘连接、磁吸连接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连接方式(图中未表示出),使得所述底座11与所述安装基准面4固定,以支撑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做位姿变换。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可以贴敷双面胶,使所述底座11能够粘接到墙面、桌面、柜子表面等地方,实现对底座11的固定;在双面胶表面贴附有双面胶覆膜,用户在使用时需撕下双面胶覆膜再粘贴到安装基准面上。或者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上设置螺纹孔或通孔,通过螺栓与安装基准面4可拆卸地连接;或者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设置有至少一吸盘,使所述底座11能够吸附在瓷砖、玻璃等物体的光滑表面,以便于位姿变换装置1与安装基准面4拆装,同时不会在安装基准面4留下痕迹;或者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设置有磁铁,能够吸附于铁制物体表面,以实现底座11与安装基准面4的快捷拆装;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适用范围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二旋转轴15位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边缘,使得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和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完全贴合。
其中,示例性的,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枢转部1201的位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边缘处,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形状及尺寸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一致,所述第二旋转轴15设置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边缘处同时穿过所述枢转部1201,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合拢时能够融为一体,第一贴合面1202与第二贴合面1303完全贴合,降低位姿变换装置1的整体厚度,并且提高外观的整体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图16所示,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大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部分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在所述第二自由度上的转动角度。可以理解为,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旋转时,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至少一部位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接触,使第一角度变换器12无法继续旋转,此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大。
此技术特征的设计目的在于,使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能够快速调整至某一预定的角度;比如,将所述最大夹角设置为90°,用户调整至最大夹角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部分相抵,使得用户可以盲操,快速将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调整至90°,因为90°的状态是实际使用中比较常用的状态,如将所述底座11固定在门框上部的墙面上,需要设置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竖直向下,以使人体进入该门框时触发所述感应装置2,或者当所述底座11搁置在桌面时,需要设置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水平,或者当所述底座11固定在竖直墙面上,需要设置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水平,上述使用场景均需要将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调整至90°,而当夹角达到90°时,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第一角度变换器12部分相抵,用户可快速调整至90°,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包括第一抵靠部1209,所述第一抵靠部1209凹陷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且被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一侧;
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包括与所述第一抵靠部1209形状相配合的第二抵靠部1304,所述第二抵靠部1304突出设置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
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达到最大时,所述第一抵靠部1209与所述第二抵靠部1304相抵。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靠部1304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侧面是一个完整的表面,以保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侧面形状的完整性,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合拢时,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抵靠部1209和第二抵靠部1304被包含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和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外轮廓内,以提高外观的整体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定夹角被设置为90°。因为90°的状态是实际使用中比较常用的状态,用户能够快速调整至90°,可提高操作的便捷性,详细原理及结构见上文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设置的第三贴合面1305,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
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抵。其中,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设置的第三贴合面1305,可以理解为,第二贴合面1303与第三贴合面1305分位于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的两侧;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可以理解为,第三贴合面1305与感应装置2可拆卸或者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示例性的,如通过磁吸、粘接、卡接、螺纹连接、螺栓连接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连接方式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绕第二旋转轴15旋转,第一贴合面1202与第二贴合面1303之间的夹角达到90°。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可以理解为,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为圆柱形,其侧面为圆弧面,第三贴合面1305所在的平面能够与所述圆弧面相切。
具体的,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将所述感应装置2安装至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贴合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由于第三贴合面1305与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抵,第二旋转轴15无法转动更大角度;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还可以贴合于所述感应装置2的其它表面,以使该表面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抵。该技术方案能够在不使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的情况下,快速将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调整至90°,保障了角度调整的便捷性。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二旋转轴15至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旋转轴15与第一旋转轴14之间作垂线,该垂线同时垂直于第一旋转轴14和第二旋转轴15,延长该垂线至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与侧面具有一交点,该交点与第二旋转轴15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需使得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相等,才实现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第三贴合面1305与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还包括第三状态:
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部分重叠,以使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厚度进一步减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状态与所述第一状态为同一状态,在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的夹角为0°,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第二角度变换器13合拢,此时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第二角度变换器13部分重叠,在厚度上进一步减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图19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外轮廓的第一容纳部1306;
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至少部分部位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306,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至少部分重叠。
具体的,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合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至少上半部分被包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外轮廓内。进一步的,为使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合拢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时能够被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306,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连接桥1203,所述第一连接桥1203一端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15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桥1203相适配的第一容纳道1307,所述第一连接桥1203能够部分包容于所述第一容纳道1307内,如图19所示,当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向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合拢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逐渐被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306,同时所述第一连接桥1203逐渐包容于所述第一容纳道1307。
当所述底座11安装在安装基准面4上时,所述底座11和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从视觉上“隐藏”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内部,进一步弱化了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存在感,使外观更具美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14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朝向所述底座11设置有与所述底座11外轮廓相匹配的第二容纳部1204,所述底座11至少部分包容于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内,进一步减薄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厚度,所述底座11在视觉上被隐藏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使得位姿变换装置1整体更美观。其中,所述底座11为圆柱形,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为直径略大于底座11的圆柱形盲孔,所述圆柱形盲孔可将所述底座11套设其内,且所述底座11可在所述圆柱形盲孔内自由转动,所述底座11的厚度略微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深度,当底座11安装于第二容纳部1204时,所述底座11底部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开口侧,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不会触碰到安装基准面4。
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边缘设置有装配辅助位1208,如图14和图20所示,所述装配辅助位1208为一矩形缺口,凹陷于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侧表面;当在装配所述第二旋转轴15时,如图12所示,需将第二旋转轴15穿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枢转部1201,会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施加一个圆周方向的扭矩,为防止装配时打滑转动,需要使用夹具(图中未画出)将第一角度变换器12固定,且夹具突出设置一能够与所述装配辅助位1208相配合的夹具定位部,以将所述装配辅助位1208卡住,防止第一角度变换器12转动,便于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所述底座11的中心位置通过铆钉114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连接,使得所述底座11可在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内绕所述铆钉114旋转。具体的,第二容纳部1204中心位置朝向所述底座11突出设置一铆钉安装位1205,相应的,所述底座11中心位置贯穿一安装孔位1102,所述铆钉安装位1205穿过所述安装孔位1102后被所述铆钉114铆接于所述底座11;以实现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的可旋转连接。其中,所述底座11的上表面贴合于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内表面,使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相对旋转时产生摩擦力,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外部操控撤去时不会由于惯继续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设置有第三贴合面1305;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开设有减重部1308,所述减重部形成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以减轻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重量。以防止所述第一旋转轴14和所述第二旋转轴15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重力影响而改变角度,同时还能节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所述第一旋转轴14和所述第二旋转轴15均为活动部件,仅通过旋转阻尼维持所述角度变换装置的位姿,所以所述角度变换装置的位姿可能会缓慢变化,减轻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重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位姿变化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重部1308包括至少一通孔或者盲孔,所述盲孔的开口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盲孔沿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一周布置。其中,所述盲孔组合形成环状,且盲孔内倒圆角1309,以避免应力集中产生裂纹,尽可能降低对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强度的影响。所述盲孔的开口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使得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为一完整的平面,当所述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连接时,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遮挡盲孔,使盲孔不会暴露于外,提高了美观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和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材料可以采用锌合金,锌合金具有高于铝合金的强度,能够保证所述位姿装置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同时,锌合金可塑性很高,可以压铸形状复杂或薄壁类的精密件,易于导孔,铸件表面光滑,易于喷涂着色,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和第二角度变换器13钻有用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过的细长孔,采用锌合金能提高钻孔的良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和图23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上设置有安装部1310,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安装部1310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上设置有安装部1310,可以理解为所述安装部1310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安装部1310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可以理解为,所述安装部1310与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地固接,一感应装置2能够配合多个位姿变换装置1使用,达到一机多用的目的,且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或者感应装置2损坏时,可以拆卸替换,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安装位1311,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通过磁吸方式连接于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第一磁吸件1312;所述感应装置2上设置有第二磁吸件2101;
具体的,所述感应装置2内部靠近位姿变换装置1的一端安装有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通过第二磁吸件2101吸合于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进而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为一铁片,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磁铁;或者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为一磁铁,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铁片;或者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为一磁铁,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另一磁铁,两磁铁的极性方向相反,可被相互吸引,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连接更加稳定,不易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图24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2102,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内部;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内;具体的,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壳2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具体的,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壳21一体加工成型。
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配合具有定位功能,能够将使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中心限制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中心位置,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不会在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上滑移,便于操控;同时,避免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中心偏离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中心出现磁吸力不够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卡口1314,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口1314配合的第一旋转卡扣2130,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卡接于所述安装部1310,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的侧壁均布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卡口1314,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2102,所述限位凸起的侧壁于所述第一卡口1314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与所述第一卡口1314卡接,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内。具体的,所述第一卡口1314一体成型于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与所述感应装置2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
或者,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侧壁均布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卡口1314,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图中未画出),所述限位槽的侧壁于所述第一卡口1314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与所述第一卡口1314卡接,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具体的,所述第一卡口1314一体成型于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限位槽。
所述第一卡口1314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L形,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延所述开放端卡入,旋转后卡紧于所述封闭端。进一步的,第三贴合面1305的表面贴敷有一层橡胶软垫(图中未画出),当感应装置2卡接于第二角度变换器13时,感应装置挤压橡胶软垫,受到橡胶软垫弹性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感应装置2不易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设置有粘胶1315;
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与所述粘胶1315粘接,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安装位131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安装位1320,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具体的,当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所述感应装置2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以被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支撑,提高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位姿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枢转部1201内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避免所述枢转部1201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干涉。当感应装置2安装于第二安装位1320时,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重叠,减少了所述感应装置2和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共同占用的空间,使得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能够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和第二安装位1320可以分别连接两个感应装置2,使得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大小翻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通过磁吸方式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第三磁吸件1316,所述感应装置2通过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图中未示出)吸合于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磁铁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被设置为一铁片;或者当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铁片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被设置为一磁铁;或者当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磁铁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被设置为另一磁铁,两磁铁的极性方向相反,可被相互吸引,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连接更加稳定,不易脱落。
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限位槽1317,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之间;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2103,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3;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3被限制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内;其中,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之间可以理解为,第三磁吸件1316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过盈配合,安装第三磁吸件1316时,通过压机将其压入第二限位槽1317,以实现第三磁吸件1316与第二安装位1320的固定连接;或者第二限位凸起2103通过粘胶粘接或者卡扣连接于第二限位槽1317,以实现感应装置2与第二安装位1320的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二限位槽(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通过卡扣方式(图中未画出)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具体的,所述安装部1310朝向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卡口,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卡口配合的第二旋转卡扣,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卡接于所述安装部1310,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限位槽1317,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的侧壁均布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卡口,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2103,所述限位凸起的侧壁于所述第二卡口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旋转卡扣;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二旋转卡扣与所述第二卡口卡接,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3被限制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内;或者,
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旋转卡扣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侧壁均布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卡口,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二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侧壁于所述第二卡口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旋转卡扣;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与所述第二卡口卡接,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0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以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的第一限位力;所述第一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运动。具体的,当所述外部操控作用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底座11之间产生摩擦力以阻止其相对旋转,该摩擦力即为所述第一限位力。第一限位力能够使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即转即停,便于用户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具有至少一与所述底座11贴合的贴合区域1206;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被设为当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于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所述第一限位力。其中,所述底座1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下表面贴合产生所述贴合区域1206,由于所述铆钉114具有一预紧力,使所述底座11的上表面紧贴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下表面,当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与所述底座11发生相对转动时,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摩擦力以阻碍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与所述底座11的相对转动,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摩擦力刹停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相对所述底座11的运动,并维持当前位姿。进一步的,由于所述铆钉114将所述底座11铆接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所述底座11于中心位置向上开设一圆柱形沉孔,所述铆钉114底部向外周向延伸出钉帽,所述顶帽的上表面紧贴所述沉孔下表面,使得铆钉114不会凸出于底座11的下表面;当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发生相对转动时,所述钉帽与所述沉孔之间产生另一摩擦力,进一步阻碍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采用尼龙材质,以使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大,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的位姿不会因意外情况发生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设置有限位件1207,所述限位件1207具有与所述底座11贴合的第一限位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贴合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于所述限位件1207的贴合位置产生所述第一限位力。
具体的,所述限位件1207设置于上述贴合区域1206的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将所述限位件1207夹紧,当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旋转时,所述限位件1207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贴合的表面之间和/或所述限位件1207与所述底座11贴合的表面之间产生所述第一限位力。所述限位件1207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限位件1207的中心位置开设通孔,以便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所述铆钉安装位1205穿过所述限位件1207后铆接于所述底座11,所述限位件1207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的摩擦力,以增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位姿的维持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1207包括垫片或者凸点片12071。其中,所述垫片包括能够增加摩擦力的橡胶片、金属磨砂片、尼龙片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垫片,以增加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的摩擦力。
如图30所示,所述凸点片12071为环形薄片,所述底座11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凸点片12071匹配的凸点片槽1103,所述凸点片12071与所述凸点片槽1103之间设置有环形粘接片12073,所述凸点片12071通过所述环形粘接片12073安装于所述凸点片槽1103内。所述环形粘接片12073的材料是弹性材料,且上、下表面均涂有粘胶1315,所述环形粘接片12073上表面粘贴于所述凸点片12071的下表面,所述环形粘接片12073下表面粘贴于所述凸点片槽1103的上表面,已将所述凸点片12071安装在所述凸点片槽1103内。所述凸点片12071上设置有多个第三限位凸起12072,多个第三限位凸起12072均匀分布在所述底座11的一周,所述凸点片12071与所述底座11之间;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朝向所述底座11的一面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第三限位凸起12072的限位凹陷12041。当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旋转到一特定角度时,所述第三限位凸起12072陷于所述限位凹陷12041内,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被所述限位凹陷12041限制转动,当外部操控力进一步增大时,由于所述环形粘接片12073具有弹性,所述第三限位凸起12072脱离所述限位凹陷12041,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继续旋转。采用限位凸起的结构能够将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360°旋转均匀分隔为多个小角度旋转;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旋转角度能够分级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运动的第二限位力;所述第二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运动,以维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当前位姿。具体的,当所述外部操控作用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第二角度变换器13之间产生摩擦力以阻止其相对旋转,该摩擦力即为所述第二限位力。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摩擦力限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运动,以维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当前位姿。第二限位力配合所述第一限位力能够使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即转即停,便于用户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相对位置设置第二转轴孔17,所述第二旋转轴15插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且能够在第二转轴孔17内转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相对位置开设贯穿孔,所述第二旋转轴15穿设其内。
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之间以及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贯穿孔之间均采用过盈或者过渡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产生摩擦力,即所述第二限位力。
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一端具有锥度,以便装配时压入所述第二转轴孔17,所述第二旋转轴15有锥度的一端从所述贯穿孔的一端插入,并压入所述第二转轴孔17,再插入所述贯穿孔的另一端,以将所述贯穿孔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串起,再将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二角度转换器固定。由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之间过盈或过渡配合,使得轴孔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以维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位姿。
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还可以采用卡接、螺栓连接或者其它可实施的方式实现两者可枢转地连接,并在相对运动时产生所述第二限位力,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端部卡接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附图中未示出),具体的,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端部中间位置开设一容置缺口,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于所述容置缺口相应位置凸设有能够契合于所述容置缺口的枢转部,所述容置缺口的两侧壁分别凸设一卡接凸起,所述枢转部两侧壁相应设置卡接枢转孔,将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撑开一定角度,两个所述卡接凸起卡入所述卡接枢转孔,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形状,使得所述卡接凸起插入所述卡接枢转孔,实现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枢转连接。其中,所述卡接凸起为圆柱形凸起,与所述卡接枢转孔过盈或者过渡配合,卡接凸起与所述卡接枢转孔之间产生所述第二限位力;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缺口的宽度等于或者小于所述枢转部的宽度,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容置缺口与所述枢转部之间产生摩擦力,以增大所述第二限位力。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位姿变换装置1,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人体传感器;本公开提出的人体传感器可探测人体动作和检测环境光照强度,在监测到人体移动之后,会向APP发送人体移动信息和照度值。通过与APP进行互联,人体传感器可轻松接入全屋智能系统,并与其他设备联动。请参阅图1-图71,本公开所提出的一种人体传感器被具体阐释。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所述的一种人体传感器包括位姿变换装置1和感应装置2;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被设置为能够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并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变换感应区域3,所述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其中,所述的两个自由度可以理解为两个不重合的旋转自由度,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的部位可相对于安装基准面4在至少两个所述旋转自由度上旋转,从而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相对所述安装基准面4在至少两个所述旋转自由度上旋转,以变换所述感应区域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2中设置有人体检测传感器,能够对感应区域内的人体进行检测,并输出相应的人体检测信号。此外,所述感应装置中还可设有其他对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滤波或逻辑运算的电路元器件或器件的组合。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2用于:
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包括所述感应装置2可发射报文的正常工作状态,即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感应装置2可随时将对应的检测结果编辑为预设格式的报文对外进行发送,不需要执行类似于初始化、唤醒等操作;对应的,响应于唤醒指令唤醒前,所述感应装置2可处于无法随时发送报文的状态,例如休眠状态、断电状态等;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所述的有人体存在可以理解为对应检测区域内存在活动的人或者存在静止不动的人;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悉知的是:人体传感器的检测原理依赖于特定波长的波的反射检测,因此狗、羊驼等具备一定体型的宠物存在于对应检测区域时亦有可能导致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包括对应的触发信号,此不应形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其中,若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感应装置设置为具有指定状态,基于所述指定状态将所述感应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针对性地配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功耗,以降低了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解决了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功耗较高,待机时间不长的问题。此外,由于现有的人体传感器角度可调节范围较小,使得在很多使用场景中,感应装置的检测范围远大于用户预期的目标感应区域,这样,处于目标感应区域外的人体移动也会触发感应装置,造成人体传感器在低功耗模式的时候被非检测区域的噪声误触发。为了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感应装置搭配位姿变换装置使用,可以使所述感应装置相对于所述安装基准面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提高了人体传感器位姿变化的灵活度,增大了角度可调节范围,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调整感应装置的角度能准确地定位到目标感应区域,进而提高感应装置的检测范围的精确度,以防止非检测区域内的噪声误触发人体传感器,降低了所述人体传感器被误触发的概率,进而可以降低人体传感器的不必要唤醒次数,达到降低整体功耗的目的。换句话说,本实施例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人体传感器的感应区域由于无法零活变动而精准定位待检测区域,从而导致非待检测区域中的可能的噪声误触发人体传感器在所述指定状态中的低功耗模式而无法达到通过设置所述指定状态降低功耗的技术目的,具体的:由于感应装置检测范围大,在很多使用场景中,用户需要的目标感应区域较小,但处于目标感应区域外的人体移动也会触发感应装置,用户需要调节感应装置的角度和位置来搭配环境中的物体遮挡一部分感应区域,从而控制感应区域达到预期的范围。现有的人体传感器角度可调节范围小,难以搭配环境中的物体遮挡来控制感应区域,容易误触发,导致所述感应装置被误触发的信号频繁唤醒并发包,造成人体传感器额外的能量损耗。本公开中,感应装置搭配位姿变换装置使用,可以使所述感应装置相对于所述安装基准面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增大了角度可调节范围,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调整感应装置的角度准确地定位到目标感应区域,降低所述感应装置被误触发的概率,从而减少所述感应装置的唤醒次数,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的低功耗的第一工作状态,从整体上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另外,为了便于理解,针对所述人体传感器具备指定状态而降低功耗的有益效果,进一步论述如下:
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中接收到唤醒指令时,可响应于所述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根据唤醒指令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中对外发出报文,示例性地,所述唤醒指令可以是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时生成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在不执行发包任务的第一工作状态下处于相对的低功耗状态,只在被唤醒时才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发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所述人体传感器一直处于发包状态,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较低。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将所述感应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对应的休眠状态配置为可选择的多种不同休眠状态,以进一步优化人体传感器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例如,所述休眠状态可包括以下几种:被唤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初始化操作的休眠、被唤醒时需要进行简单少量的初始化操作的休眠、被唤醒时无需初始化可直接进行发包的休眠等。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休眠状态为唤醒时需进行初始化操作,第二休眠状态为唤醒时无需初始化可直接进行发包为例对有益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实施例中处于所述第一休眠状态的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后需要进行上电初始化再发射信号的操作。而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的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后仅进行发射信号的操作。如图65所示,假设上电初始化消耗的能量为B(mAH),第二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为W1(mA),第一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为W2(mA),其中,W1>W2。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的总功耗J1=W1t,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休眠状态下的总功耗J2=W2t+B,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发射报文所消耗的功耗为定值,因此,在计算功耗时将其省略。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二休眠状态与第一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差ΔJ=J1-J2=W1t-(W2t+B)=(W1-W2)t-B,当ΔJ=0时,t=B/(W1-W2),当t>B/(W1-W2)时,ΔJ>0。本实施例中在ΔJ=0以及之后的状态可视为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假设报文发射时间为A,则当ΔJ>0时,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B/(W1-W2)A,设定B/(W1-W2)A=N,则当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N时,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在经过本申请发明人对所述感应装置中各电路、模块的选型、试验后,N的取值范围优选为[4,6]。
即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时,第一休眠状态相对于第二休眠状态能节省一定能量,而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时,第一休眠状态上电初始化会相对于第二休眠状态消耗一定能量。当且仅当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时,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N时,第一休眠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节省的能量才能抵消第一休眠状态上电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即ΔJ≥0。因此,在人体传感器具有指定状态时,所述感应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可以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此时在第一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内由于第一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完全能够抵消掉第一休眠状态被唤醒时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因此能够从整体上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能更加有效地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而在人体传感器不具有指定状态时(或者说N小于4时),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此状态下若第一工作状态还设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则第一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内由于第一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完全不能够抵消掉第一休眠状态被唤醒时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得不偿失,并不能减小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在第二休眠状态下,虽然所述感应装置也进入了休眠模式,但被唤醒后不需要进行上电初始化操作,进而也可以减小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休眠状态进行合理的配置,只要满足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均不应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之前,还用于:保持第一工作状态,并对所述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感应装置正常工作即对所述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保持在第一工作状态如第一休眠状态或第二休眠状态,仅在被唤醒时才从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以向外发报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在无需发包时处于低功耗的状态,以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未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的持续时间内,配置为按照预设规则被唤醒而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向外发送状态报文;所述预设规则包括:在所述持续时间的第一时段内至少唤醒感应装置一次,在第二时段内周期性地唤醒感应装置;其中,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连续;所述状态报文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人体传感器是以固定频率对外发送报文来与外部交互,例如,每30分钟对外发送报文,且对外发送的报文内容也比较固定,例如当前电量信息。导致用户获取产品状态不及时或者频繁接收到状态信息,同时也会导致设备功耗升高,用户体验不佳。
而本实施例中,在未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即无人移动的持续时间内,在所述持续时间的第一时段内至少唤醒感应装置一次,在第二时段内周期性地唤醒感应装置,在每次唤醒时向外发送表征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的状态报文。本实施例中基于有人移动触发后的一段时间即无人移动的持续时间内对用户进行无人移动提示的必要性的逐渐降低,将用于提示的状态报文的发送分为了两个时段,以便于在两个时段内采用不同的策略对用户进行提示。通过对两个时段时长的配置、唤醒周期的配置以及两个时段内状态报文内容的配置,例如,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相同或者不同。从而实现既能根据用户需求灵活的定义不同时段内向外发送报文的内容,满足多样化的提示功能,又能实现对人体传感器功耗的控制。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不同。所述第二时段内的唤醒周期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例如,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为第三报文;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为第四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感应装置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所述第四报文表征以下至少一种: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即在上一次有人移动唤醒后的一段时间内无人移动时,发送无人移动的提示信息至用户,以便于提示用户及时获知当前是否无人移动;而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无人移动后,在后期的第二时段内由于无人移动的概率降低,所以仅以低频率发送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等,或者以低频率发送无人移动报文。从而实现在第一时段内可及时提示用户,在第二时段内降低发包频率,以降低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包括:一底座11、至少一第一角度变换器12以及至少一第二角度变换器13;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地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并适于在一外部操控下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进行位姿变换,且在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
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同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相对底座11在第一个自由度上旋转,由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连,所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底座11在所述第一个自由度上旋转;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第二个自由度上旋转,进而实现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支撑一感应装置2具体包括,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感应装置2跟随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运动。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各运动部件之间存在较大阻尼,以阻止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随着惯性继续运动并维持当前位姿,同时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停止运动,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具体原理与细节上文有记载,此处不多赘述。
所述感应装置2包括能够感应到人体运动的传感器,如热释电人体传感器或其它传感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当位姿变换装置1在外部操控下变换位姿时,所使感应装置2跟随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应地变换位姿,使得感应区域3发生变化;当外部操控撤去时,第二角度变换器13支撑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使得感应区域3固定。为适配实际的安装情况,用户可通过调整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将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控制在一较佳区域,具体的安装实施例上文有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通过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底座11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轴14在第一自由度上变换角度,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15在第二自由度上变换角度。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本公开的所述第一旋转轴14穿过所述底座11的中心,同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中心位置,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变换角度时能够绕其中心轴线旋转,以便于用户操控第一角度变换器12;同时,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均为圆柱形,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圆柱形的中轴线重合,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旋转时,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外轮廓不发生变化,不会出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转动时碰撞周围环境物的情况,便于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狭小的安装环境中调整位姿,进而便于所述感应装置2在狭小的安装环境中调整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旋转轴14的旋转角度被设置为0°~360°,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包括0°~90°。应当注意的是,所述第一旋转轴14和所述第二旋转轴15可以理解为具体的转轴零件,也可以理解为两部件之间相对旋转的轴线。所述第一旋转轴14的旋转角度被设置为0°~360°,可以理解为,第一角度变换器12能够相对底座11三百六十度旋转;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包括0°~90°,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展开角至少包括0°~90°,再搭配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360°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角度可调整范围,进而提高了所述感应装置2的角度可调整范围。
具体包括,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能够绕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三百六十度旋转,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绕所述第一旋转轴14周向连续循环旋转或者周向往复旋转,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具有一空间夹角,所述空间夹角被设置为90°,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在至少一半球范围内变换感应区域3。
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之间具有一空间夹角,可以理解为,此处第一旋转轴14是指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底座11旋转的轴线,第二旋转轴15是指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第一角度变换器12旋转的轴线;所述空间夹角是指第一旋转轴14与第二旋转轴15所成的角度。所述空间夹角可以是0°~360°内任一角度,具体包括,当所述空间夹角为0°或180°时(图中未画出),即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平行,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于底座11在一圆弧形范围内调整,搭配所述感应装置2自身的感应角度(一般大于90°),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可调整范围能够覆盖一非完整的球形范围。当所述空间夹角不等于0°和180°时,所述第一旋转轴14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倾斜,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相对于底座11在一非完整球形范围内调整,搭配所述感应装置2自身的感应角度,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可调整范围能够覆盖至少一非完整的球形范围。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空间夹角被设置为90°,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垂直,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为竖直状态,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绕所述第一旋转轴14在水平空间内旋转,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可绕所述第二旋转轴15在竖直空间内旋转,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底座11的可调整范围能够覆盖半球范围,再配合所述感应装置2自身的感应角度(一般大于90°),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感应区域3的调整范围可覆盖大于半球的范围,此调整范围能够适用于感应装置2的绝大多数使用场景,足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不相交。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当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相交时,如图6所示,用户的调节手感更好,对调节的便利性有一定益处;同时,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体积得以缩小,减少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占用的空间,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安装于狭小的安装环境中。当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不相交时,如图5、图7和图8所示,由于第一旋转轴14与第二旋转轴15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自由度的调节与所述第二自由度的调节不易相互干涉,不易出现调节第一自由度时第二自由度跟随变化的情况,使得两个自由度的角度能够独立调节,以增加角度调节的稳定性,采用该技术方案使得用户可更加精准地调节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8所示,所述第二旋转轴15位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边缘。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本公开将所述第二旋转轴15设置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边缘,能够防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做枢转运动时发生干涉,有助于扩大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角度调整的范围,进而扩大所述感应装置2的可调整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具有第一贴合面1202,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具有第二贴合面1303;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包括至少两种状态:
第一状态下,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第一贴合面1202和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之间至少部分相贴合;
第二状态下,第一贴合面1202和第二贴合面1303之间形成指定夹角。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当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贴合时,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整体厚度较薄,便于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从而使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且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整体厚度较薄,能够弱化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存在感,提高人体传感器整体美观性;同时,如图13所示,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都为圆柱形,且位姿变换装置1的半径小于感应装置2的半径,使得位姿变换装置1处于第一状态时能够从视觉上隐藏在所述感应装置2与安装基准面4之间,弱化了底座11存在感,提高整体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二旋转轴15位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边缘,使得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和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完全贴合。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定夹角被设置为90°。因为90°的状态是实际使用中比较常用的状态,如图17所示,比如将所述底座11固定在门框上部的墙面上,需要设置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竖直向下,以使人体进入该门框时触发所述感应装置2,或者当所述底座11搁置在桌面时,需要设置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水平,或者当所述底座11固定在竖直墙面上,需要设置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水平,上述使用场景均需要将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调整至90°,若用户能够快速调整至90°,可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设置的第三贴合面1305,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
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抵。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具体的,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将所述感应装置2安装至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贴合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由于第三贴合面1305与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抵,第二旋转轴15无法转动更大角度;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还可以贴合于所述感应装置2的其它表面,以使该表面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抵。该技术方案能够在不使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抵接部的情况下,快速将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调整至90°,保障了角度调整的便捷性。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二旋转轴15至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旋转轴15与第一旋转轴14之间作垂线,该垂线同时垂直于第一旋转轴14和第二旋转轴15,延长该垂线至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与侧面具有一交点,该交点与第二旋转轴15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距离,需使得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相等,才实现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第三贴合面1305与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设置的第三贴合面1305;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开设有减重部1308,所述减重部形成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以减轻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重量。以防止所述第一旋转轴14和所述第二旋转轴15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重力影响而改变角度,同时还能节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所述第一旋转轴14和所述第二旋转轴15均为活动部件,仅通过旋转阻尼维持所述角度变换装置的位姿,所以所述角度变换装置的位姿可能会缓慢变化,减轻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重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位姿变化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0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以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的第一限位力;所述第一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运动。具体的,当所述外部操控作用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底座11之间产生摩擦力以阻止其相对旋转,该摩擦力即为所述第一限位力。第一限位力能够使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即转即停,便于用户调节,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不会由于惯性导致角度调节过度,便于用户精准调节感应区域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具有至少一与所述底座11贴合的贴合区域1206;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被设为当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于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所述第一限位力。其中,所述底座1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下表面贴合产生所述贴合区域1206,由于所述铆钉114具有一预紧力,使所述底座11的上表面紧贴所述第二容纳部1204的下表面,当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与所述底座11发生相对转动时,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摩擦力以阻碍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与所述底座11的相对转动,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摩擦力刹停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相对所述底座11的运动,并维持当前位姿。进一步的,由于所述铆钉114将所述底座11铆接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所述底座11于中心位置向上开设一圆柱形沉孔,所述铆钉114底部向外周向延伸出钉帽,所述顶帽的上表面紧贴所述沉孔下表面,使得铆钉114不会凸出于底座11的下表面;当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发生相对转动时,所述钉帽与所述沉孔之间产生另一摩擦力,进一步阻碍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相对所述底座1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采用尼龙材质,以使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大,所述第一角度转换器的位姿不会因意外情况发生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设置有限位件1207,所述限位件1207具有与所述底座11贴合的第一限位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贴合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于所述限位件1207的贴合位置产生所述第一限位力。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所述限位件1207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的摩擦力,以增强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位姿的维持能力,进而增强所述感应区域3的维持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1207包括垫片或者凸点片12071。其中,所述垫片包括能够增加摩擦力的橡胶片、金属磨砂片、尼龙片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垫片,以增加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所述感应区域3的维持能力。
所述凸点片12071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采用限位凸起的结构能够将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360°旋转均匀分隔为多个小角度旋转;使得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旋转角度能够分级调节,进而,所述感应装置2在所述第一自由度上的角度可以分级调节,使得感应区域3可分级调节,用户可快速调整至对应级的感应区域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运动的第二限位力;所述第二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运动,以维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当前位姿。具体的,当所述外部操控作用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第二角度变换器13之间产生摩擦力以阻止其相对旋转,该摩擦力即为所述第二限位力。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摩擦力限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运动,以维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当前位姿。第二限位力配合所述第一限位力能够使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即转即停,便于用户调节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相对位置设置第二转轴孔17,所述第二旋转轴15插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且能够在第二转轴孔17内转动;
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之间采用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产生所述第二限位力。
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之间过盈或过渡配合,使得轴孔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以维持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位姿,进而维持所述感应装置2的位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底座11还包括第四贴合面1101,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相对设置;
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被设置为能够贴合于一安装基准面4,且与所述安装基准面4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为所述底座11远离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一面,第四贴合面1101与安装基准面4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第四贴合面1101可与安装基准面4粘接、螺栓连接、吸盘连接、磁吸连接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连接方式(图中未表示出),使得所述底座11与所述安装基准面4固定,以支撑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做位姿变换。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可以贴敷双面胶,使所述底座11能够粘接到墙面、桌面、柜子表面等地方,实现对底座11的固定;在双面胶表面贴附有双面胶覆膜,用户在使用时需撕下双面胶覆膜再粘贴到安装基准面上。或者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上设置螺纹孔或通孔,通过螺栓与安装基准面4可拆卸地连接;或者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设置有至少一吸盘,使所述底座11能够吸附在瓷砖、玻璃等物体的光滑表面,以便于位姿变换装置1与安装基准面4拆装,同时不会在安装基准面4留下痕迹;或者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设置有磁铁,能够吸附于铁制物体表面,以实现底座11与安装基准面4的快捷拆装;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适用范围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图32所示,所述感应装置2包括:壳体20、感应模组23和增益器24;所述壳体20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感应模组23被容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增益器24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侧,与所述壳体20组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其中,所述感应模组23与所述增益器24的位置相匹配,并通过所述增益器24对所述感应区域3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对外发送。
具体的,所述壳体20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的圆环形薄壁结构,所述增益器24的形状与所述壳体20的开放端的开口相配,使得所述增益器24能够密封安装于所述壳体20的开放端,所述增益器24与所述壳体20形成所述容纳腔,该容纳腔密封防水,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应用于潮湿的环境,如浴室、澡堂或户外等环境。容纳腔将所述感应模组23容纳其中,所述感应模组23具有感应功能的一侧朝向所述增益器24,所述增益器24将所述感应区域3内的红外线汇聚至所述感应模组23的感应部位,将所述感应部位设置在所述增益器24的中轴线上,以提高感应模组23的灵敏度,使得增益器24的增益效果最佳。
当所述感应模组23感应到一预定温度区间内的温度发生变化时,触发信号发射指令,对外发射无线信号;当与所述感应装置2匹配的接收器接收到该无线信号时,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以控制对应的电器工作;实现人体传感器对该电器的智能化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至33所示,所述壳体20包括:侧壳22和底壳21;所述侧壳22为两端开口的通道形结构;所述底壳21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侧壳22一端的开口处,所述增益器24盖设于所述侧壳22另一端的开口处,以在所述侧壳22内部形成所述容纳腔。具体的,侧壳22的所述两端开口相互贯通,所述底壳21连接于所述侧壳22的一端开口,并将该开口封闭,所述增益器24连接于所述侧壳22的另一端开口,并将该开口封闭,使得所述侧壳22、所述底壳21以及所述增益器24包围形成所述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上设置有安装部1310,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安装部1310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上设置有安装部1310,可以理解为所述安装部1310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安装部1310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可以理解为,所述安装部1310与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地固接,一感应装置2能够配合多个位姿变换装置1使用,达到一机多用的目的,且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或者感应装置2损坏时,可以拆卸替换,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安装位1311,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座11可拆卸地或者不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通过磁吸方式连接于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第一磁吸件1312;所述感应装置2上设置有第二磁吸件2101;
具体的,所述感应装置2内部靠近所述底壳21的一端安装有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通过第二磁吸件2101吸合于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进而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为一铁片,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磁铁;或者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为一磁铁,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铁片;或者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为一磁铁,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另一磁铁,两磁铁的极性相反,可被相互吸引,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连接更加稳定,不易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图24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2102,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内;具体的,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座11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具体的,所述第一磁吸件1312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壳21一体加工成型。
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配合具有定位功能,能够将使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中心限制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中心位置,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不会在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上滑移,便于操控;同时,避免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中心偏离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中心出现磁吸力不够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通过卡扣方式连接于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卡口1314,所述感应装置2的所述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口1314配合的第一旋转卡扣2130,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卡接于所述安装部1310,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的侧壁均布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卡口1314,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2102,所述限位凸起的侧壁于所述第一卡口1314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与所述第一卡口1314卡接,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内。具体的,所述第一卡口1314一体成型于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座11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
或者,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侧壁均布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卡口1314,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图中未画出),所述限位槽的侧壁于所述第一卡口1314对应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与所述第一卡口1314卡接,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具体的,所述第一卡口1314一体成型于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限位槽。
所述第一卡口1314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L形,所述第一旋转卡扣2130延所述开放端卡入,旋转后卡紧于所述封闭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的一端粘贴有粘胶1315,所述感应装置2的所述底壳21能够粘接于所述安装部1310的所述粘胶1315,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粘胶1315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内,所述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2102,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被粘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内;具体的,所述粘胶1315为两面具有粘性的双面粘胶,其一面粘接于第一限位槽1313的内表面,另一面粘接于所述限位凸起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底座11。
或者,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粘胶1315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所述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图中未画出),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被粘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具体的,所述粘胶1315为两面具有粘性的双面粘胶,其一面粘接于第一限位槽1313的内表面,另一面粘接于所述限位凸起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一体成型于所述底壳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通过螺纹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螺纹1318,所述感应装置2的所述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螺纹1318配合的第二螺纹2104,使得所述底壳21能够螺旋拧紧于所述安装部1310,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槽1313,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的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螺纹1318,所述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2102,所述限位凸起的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二螺纹2104;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二螺纹2104拧紧于所述第一螺纹1318,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内;其中,第一螺纹1318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313,第二螺纹2104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
或者,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一螺纹1318,所述底壳2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一限位槽(图中未画出),所述限位槽的侧壁设置有所述第二螺纹2104;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二螺纹2104拧紧于所述第一螺纹1318,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其中,第一螺纹1318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第二螺纹2104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的第一安装位131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安装位1320,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具体的,当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所述感应装置2的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以被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支撑,提高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位姿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的夹角为90°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所述枢转部1201内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避免所述枢转部1201与所述感应装置2的底部干涉。当感应装置2安装于第二安装位1320时,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重叠,减少了所述感应装置2和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共同占用的空间,使得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能够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和第二安装位1320可以分别连接两个感应装置2,使得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3大小翻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通过磁吸方式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安装部1310包括第三磁吸件1316,所述感应装置2通过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图中未示出)吸合于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进而与所述安装部1310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磁铁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被设置为一铁片;或者当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铁片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被设置为一磁铁;或者当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设置为一磁铁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被设置为另一磁铁,两磁铁的极性方向相反,可被相互吸引,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连接更加稳定,不易脱落。
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被设置为凹陷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限位槽1317,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之间;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2103,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3;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103被限制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内;其中,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之间可以理解为,第三磁吸件1316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317过盈配合,安装第三磁吸件1316时,通过压机将其压入第二限位槽1317,以实现第三磁吸件1316与第二安装位1320的固定连接;或者第二限位凸起2103通过粘胶粘接或者卡扣连接于第二限位槽1317,以实现感应装置2与第二安装位1320的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被设置为凸出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的第二限位凸起(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相适配的第二限位槽(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当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与所述感应装置2连接时,所述第三磁吸件1316吸合于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被限制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所述第二安装位1320能够通过卡扣、粘接或者螺纹方式连接于所述感应装置2,具体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311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和图24所示,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包括一永磁体;所述底壳21设置有磁性件安装部2110,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凹陷于所述底壳21的内底面,进而在所述底壳21的外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适配于所述永磁体的外轮廓,以使所述永磁体能够卡紧于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其中,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为圆柱形,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设置于所述底壳21的内底面,其边缘一周向上延伸出一圈限位圈,当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卡紧于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时,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被包围于所述限位圈内,第二磁吸件2101的侧面能够紧贴所述限位圈的内壁,使得所述第二磁吸件2101不易脱落。如图24所示,所述底壳21底部于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相应位置朝外突出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第一限位凸起2102的尺寸大于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的尺寸,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底壳21的底部不必分别开设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102和所述磁性件安装部2110,可以使底壳做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图34所示,所述感应装置2还包括导向限位器25;所述壳体20内部设置有电池仓;所述导向限位器25设置于所述侧壳22内部,以在所述永磁体与所述导向限位器25之间形成所述电池仓;所述电池仓中设置有一电池26,且所述电池26被吸附于所述永磁体。其中,所述导向限位器25设置于所述侧壳22轴向的中间位置,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与所述侧壳22、所述增益器24形成第一容置腔,将所述感应组件容置其中,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与所述侧壳22、所述底壳21形成第二容置腔,将所述电池26、永磁体容置其中。所述底壳21于朝向所述电池仓的一侧延伸有多个沿所述底壳21一周布置的第一限位部2106,用于对所述电池仓中设置的电池26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第一限位部2106可以限制所述电池26的水平方向位移,同时限制所述电池26向下运动;所述导向限位器25于朝向所述电池仓的一侧延伸有多个沿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一周布置的第二限位部2501,用于对所述电池仓中设置的电池26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第一限位部2106可以限制所述电池26的水平方向位移,同时限制所述电池26向上运动;所述电池26被吸附于所述永磁体,在安装电池26时,先藉由所述永磁体的磁吸力将电池26预限位,以限制所述电池26在竖直方向上窜动,再将所述底座11与所述侧壳22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2106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501再将电池26限位,为电池26的安装和更换提供了便利。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时,所述第一限位部2106与第二限位部2501需留有一定旋转间隙,使得所述底壳21通过卡扣旋转卡紧于所述侧壳22时,所述第一限位部2106与第二限位部2501不会干涉。用户在更换电池时,只需将底壳21旋转打开,即可更换电池26,方便快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所述电池26包括一纽扣电池;所述纽扣电池与所述永磁体之间设置有柔性缓冲件2105,其作用在于,第一方面,缓冲所述电池26与所述永磁体之间的冲击;第二方面,所述柔性缓冲件2105具有弹性,能够使电池26与后文描述的负极弹片2309接触更加紧密;第三方面,将所述电池26与所述永磁体间隔开,防止所述电池26被磁化而影响其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缓冲件2105包括泡棉垫、硅胶垫、橡胶垫、海绵垫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图36所示,所述感应装置2包括导向限位器25;所述壳体20内部设置有电池仓;所述导向限位器25设置于所述侧壳22内部,以在所述底壳21与所述导向限位器25之间形成所述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设置有一电池26,所述感应模组23包括电路板2301,所述电池26与所述电路板2301电性连接,以为所述电路板2301供电。所述导向限位器25结构和功能与前文描述的导向限位器25一致,此处不多赘述。其中,所述电路板2301可以是PCB板、陶瓷电路板、铝基板、厚铜板、阻抗板以及其它可实施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2301为圆形,其尺寸与所述侧壳22尺寸匹配,以使电路板2301侧面可贴合所述侧壳22内壁,对侧壳22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301中心位置,进而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位于所述侧壳22的中轴线上,以尽可能增加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2301上设置有人体检测单元2302和信号发射单元2303;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与所述增益器24的位置相匹配,并通过所述增益器24对所述感应区域3进行检测,得到检测结果,进而通过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将所述检测结果对外发送。进一步的,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可以是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
具体的,如图33和图35所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相对所述增益器24的中心位置设置,并且人体检测单元2302的朝向垂直于所述增益器24所在平面,以使增益器24汇聚的光线能够正对地照射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上,增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的感应能力。所述电路板2301上还焊接有判断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检测所述感应区域3内的温度,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感应区域3内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范围和/或温度变化是否达到一预设范围,若满足预设的判断条件,则判断所述感应区域3内有人体活动,则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发射无线信号。所述电路板2301上还焊接有LED灯(图中未示出),用于向用户反馈所述感应装置2的工作状态;此功能默认关闭,该功能开启后,每当探测到人体移动时,LED灯闪烁一次;关闭该功能后,LED灯不再闪烁;双击按键以开启或关闭该功能,LED灯可通过闪烁不同的颜色表示功能的开启与关闭。
如图51至图5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主控单元2313和光敏单元2314;所述光敏单元2314、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和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均与所述主控单元2313可工作的连接,以使得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将所述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2313,所述主控单元2313根据所述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光敏单元2314获取环境光照数据,进而通过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将所述检测结果和所述环境光数据对外发送。示例性的,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被设置为蓝牙模块2316,用于通过蓝牙协议将所述检测结果和所述环境光数据对外发送。示例性的,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被设置为WIFI模块2317,用于通过WIFI协议将所述检测结果和所述环境光照数据对外发送。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所述检测结果和所述环境光照数据一起对外发送,也可以分开对外发送,或者仅发送所述检测结果,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优选的,所述主控单元2313可被实施为一单片机2315(如图52所示),所述单片机2315通过不同的I/O口与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或者所述光敏单元2314建立通信连接关系,进而根据接收的数据对应的I/O口来判断数据的来源。所述的对外发送,可以是发送至远程的服务器2318,也可以是发送至用户终端(例如手机2319、电脑2320等),或者是发送至网关,再由网关进行转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具体的发送对象,本公开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5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取电开关2321,所述取电开关2321设置于所述光敏单元2314的供电通路,并与所述主控单元2313电性连接,以能够被所述主控单元2313控制地接通或者断开所述光敏单元2314的供电通路。示例性的,所述取电开关2321包括MOS管2322(如图54和图57所示),所述MOS管2322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主控单元2313,具体地,可以是连接在所述单片机2315的一I/O口,进而,所述主控单元2313通过所述MOS管2322的控制端控制所述MOS管2322的截止或者导通状态,所述MOS管2322连接在所述光敏单元2314的电源通路上,所述MOS管2322导通,则所述光敏单元2314被上电而进入工作状态,所述MOS管2322截止,则所述光敏单元2314被掉电而停止工作。本公开中通过控制所述光敏单元2314的电源通路来控制所述光敏单元2314的工作状态,使得在不需要所述光敏单元2314工作时停止所述光敏单元2314的工作,减小能耗。
如图5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检测结果为第一检测结果时,所述主控单元2313控制所述取电开关2321接通地形成所述光敏单元2314的供电状态,进而所述光敏单元2314开始工作,并获取环境光照数据;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当前环境下有人体存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的当前环境下由人体存在应该被理解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检测到了人体在其检测区域内活动,进而所述主控单元2313才控制所述光敏单元2314开始工作,否则,所述光敏单元2314将保持掉电状态,以减小能耗。
如图5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数据转换单元2323;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设置于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与所述主控单元2313之间,以将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获取的检测结果的数据类型转换为可被所述主控单元2313使用的数据类型后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2313。示例性的,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可被实施为一具备模数转换功能的调理芯片2325;示例性的,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也可以为所述主控单元2313内部内置的模数转换模块2324(如图56所示)。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用于将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获取的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滤波以及逻辑运算等操作后转换为能够被所述主控单元2313处理的数字信号,进而通过I/O口发送给所述主控单元2313。优选的,如图5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为单独于所述主控单元2313的调理芯片2325,因为若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为集成在所述主控单元2313的模数转换模块2324,则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在采样时,主控单元2313也必须在工作模式,但是主控单元2313实时都在工作的话加上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也在工作,功耗会非常大,将所述数据转换单元2323独立于所述主控单元2313设置,使用数据转换单元2323替代了主控单元2313直接对模拟信号的AD采集,在数据转换单元2323工作时,主控单元2313可以处于休眠状态,由数据转换单元2323中断唤醒,大大降低了电路整体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图35和图5所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包括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用于检测所述感应区域3内指定波长的光线。所述增益器24将所述感应区域3内的光线汇聚至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能够感应红外线的变化,所述指定波长的光线即为红外线。热释电效应是指一些具有自发式极化的晶体,在温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导致某一方向上产生表面极化电荷,也就是电位发生变化。红外线具有明显的热效应,所有物体都会向外辐射与本身温度相关的红外线,人体也一样,而此红外线照射到热释电材料上以后,就会导致热释电材料产生微弱的电位变化,将此电位变化的信号调理、放大后就能判断是否有人体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所述电池26包括一纽扣电池26;所述电路板2301与所述纽扣电池26通过电极弹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极弹片包括正极弹片2308和负极弹片2309;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中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正极弹片2308进行导向限位的正极导向部2502,以及,用于对所述负极弹片2309进行导向限位的负极导向部2503;
其中,所述正极弹片2308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2301,另一端通过所述正极导向部2502后置于所述电池仓中的与所述电池26正极相对应位置;所述负极弹片2309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2301,另一端通过所述负极导向部2503后置于所述电池仓中的与所述电池26负极相对应的位置;当所述电池26安装于所述电池仓中时,所述电池26的正极与所述正极弹片2308的所述另一端电性连接,负极与所述负极弹片2309的所述另一端电性连接,以为所述电路板2301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向部2502包括一贯穿于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两侧且与所述正极弹片2308形状相适配的第一通孔,使得所述正极弹片2308的所述另一端能够被限位地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置于所述电池仓中的第一指定位置;所述负极导向部2503包括一贯穿于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两侧且与所述负极弹片2309形状相适配的第二通孔,使得所述负极弹片2309的另一端能够被限位地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置于所述电池仓的第二指定位置;所述第一指定位置为所述电池26安装于所述电池仓中时正极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二指定位置为所述电池26安装于所述电池仓中时负极所处的位置。
其中,如图36、图37和图33所示,所述电池26负极朝向所述PCB的一侧,电池26的侧面和朝向所述底壳21的一面为正极;所述负极弹片2309为长方形金属薄片,呈L形弯折,所述负极导向部2503为矩形通孔,其宽度略大于所述负极弹片2309的宽度,以限制所述负极弹片2309的水平位移,其长度适配于所述L形弯折的水平端,以便于所述负极弹片2309竖直地穿过所述负极导向部2503;所述负极弹片2309在靠近电池26的一端朝向电池26弯折有一小凸起,以使所述负极弹片2309抵押所述电池26的接触力更大,防止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所述正极弹片2308为竖直的长方形金属薄片,所述正极导向部2502为矩形通孔,其宽度略大于所述正极弹片2308的宽度,以限制所述正极弹片2308的水平位移,其长度大于所述正极弹片2308在水平面投影的厚度,以便于所述正极弹片2308竖直地穿过所述正极导向部2502,所述正极弹片2308在所述靠近电池26的一端朝向电池26弯折有另一小凸起,以使所述正极弹片2308与电池26侧面的接触力更大,防止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正极弹片2308和负极弹片2309于所述电路板2301连接的端部弯折有衔接檐2310,通过衔接檐2310安装和卡紧在电路板2301板边,以便于焊接;所述衔接檐2310尾端翘起,以便于衔接檐2310卡进电路板2301。当电池26装反时,正负极弹片2309都接触电池26正极,此时产品不通电,防止出现电池26反接损坏电路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和图40所示,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与所述侧壳2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至少一密封圈27,所述底壳21将所述密封圈27压紧于所述连接处,以实现所述导向限位器25、所述侧壳22以及所述底壳21之间的密封连接。其中,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形状与所述侧壳22内壁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导向限位器25安装在所述侧壳22中时,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侧面与所述侧壳22的内壁贴合形成所述连接处,将所述密封圈27放置在所述连接处,通过所述底壳21压紧密封圈27,以实现所述导向限位器25、所述侧壳22以及所述底壳21之间的密封连接,使所述感应装置2能够适用于潮湿的环境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朝向所述电池仓的一侧的一周延伸有凸出于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防水墙2507,在所述侧壳22内壁、所述防水墙2507的外侧壁以及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边缘的位置相互配合,以在所述侧壳内壁、所述防水墙与所述导向限位器的边缘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密封圈27的防水槽;所述密封圈27具有弹性,且被过盈设置于所述防水槽中。所述密封圈27实现所述导向限位器25、所述侧壳22以及所述底壳21三者之间的密封,有益效果为:使所述侧壳22不必设计出过多的结构(如突出设置一小台阶)来专门与所述底壳21配合夹紧所述密封圈27,利于减薄所述侧壳22的壁厚,简化所述密封圈27需要配合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9所示,所述侧壳22的靠近所述底壳21的端部于内壁设置有安装槽2201,所述底壳21的外侧设置有凸出于其外壁的底壳卡扣2107;所述安装槽2201包括设置于第一位置的导向槽和设置于第二位置的限位槽,所述导向槽和所述限位槽连通,以使得所述底壳卡扣2107能够通过所述导向槽卡入所述限位槽,以嵌套固定于所述限位槽中,实现所述底壳21与所述侧壳2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侧壳22朝向所述底壳21的端部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侧壳22距端面有一定距离的位置,所述导向槽从侧壳22的端面向第二位置开设,并与限位槽连通。限位槽的宽度与所述底壳卡扣2107的厚度相匹配,使限位槽能够夹紧底壳卡扣2107。
其中,所述安装槽2201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L形,所述L形的开放端为所述导向槽,所述L形的封闭端为所述限位槽,所述底壳卡扣2107延所述开放端卡入,水平旋转后卡紧于所述封闭端,以实现所述的嵌套固定。通过旋转卡合的方式,能够使用户快捷拆装所述底壳21,便于用户更换电池2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9所示,所述导向限位器25朝向底壳21的一侧延伸出防反阻力骨位,所述防反阻力骨位上开设有防脱槽2504,所述底壳21朝向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一侧延伸出压紧端2109,压紧端2109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防脱槽2504形状相匹配的防脱凸起2108,所述防脱槽2504与所述防脱凸起2108均为竖直方向设置的长条圆柱形,当所述底壳卡扣2107水平旋转卡紧于所述安装槽2201时,所述防脱凸起2108卡入所述防脱槽2504,使得所述卡扣旋出所述限位槽的阻力增大,以防止所述底壳21意外脱落。使得所述底壳卡扣2107旋出所述安装槽2201的阻力增大,以防止所述底壳21意外脱落。所述底壳卡扣2107在卡入端逐渐收窄,形成小斜角,便于卡扣卡入所述限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9-图40所示,所述底壳卡扣2107嵌套固定于所述侧壳22的限位槽中时,所述底壳21的靠近所述密封圈27的底壳21端部能够将所述密封圈27(图39中未画出)压紧于所述防水槽中,以实现所述导向限位器25、所述侧壳22以及所述底壳21之间的密封连接,其中,所述压紧端2109延所述底壳21一周布置,当所述底壳21与所述侧壳22连接时,所述压紧端2109抵压所述密封圈27,以将所述密封圈27抵紧于所述连接处,实现密封。采用密封圈27实现三者共同的密封,可以减薄所述侧壳22的壁厚,具体见上文描述,同时,相较于其它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采用卡扣的连接方式不仅美观,而且能够进一步减薄所述侧壳22的壁厚,达到减轻重量,缩小体积的目的。由于感应装置2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能够通过磁吸的方式连接,若感应装置2太重,一方面会导致磁吸力无法固定住感应装置2,另一方面会使位姿变换装置1不易维持位姿,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尽可能地降低所述感应装置2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0-图41所示,所述感应模组23还包括按键28,所述电路板2301上设置有检测开关2307;所述检测开关2307的触发端朝向所述侧壳22的侧壁设置,所述侧壳22于侧壁的与所述检测开关2307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按键孔2202;所述按键28设置于所述按键孔2202,并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操控而触发所述检测开关2307。其中,如图35和图40所示,所述电路板2301被设置为圆形,以匹配所述侧壳22内部的形状,电路板2301在所述检测开关2307的位置切出一弦月形缺口2311,所述检测开关2307焊接于所述弦月形缺口2311的边缘并靠近弦的中间位置,所述触发端突出于弦月形缺口2311的侧面,以使所述按键28在按压检测开关2307时不会受到电路板2301的阻挡,以减轻用户需要按压的力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键28可发生弹性形变,且与所述按键孔2202过盈配合,以实现所述按键28与所述按键孔2202之间的密封防水。可以理解为,所述按键28的材料为硅胶、橡胶或其它具有弹性和密封性的材料;所述按键28的形状与所述按键孔2202适配,且所述按键28与按键孔2202采用过盈配合,使得按键28的侧壁与所述按键孔2202的内壁紧密贴合,达到防水的目的;相较于采用额外防水件(如密封圈、密封胶),本实施例能够有效简化防水结构,使用寿命更长,并且能够保证按键28有效传递用户的按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0-图41所示,所述按键28的靠近所述检测开关2307的一端设置有防脱扣2801,所述按键孔2202中设置有与所述防脱扣2801相配合的防脱紧口2203,当所述按键28装入所述按键孔2202时,所述防脱扣2801由于自身弹性挤入所述防脱紧口2203,并被卡紧于所述防脱紧口2203,以防止所述按键28脱落。其中,所述按键28还包括触压部2802以及连接触压部2802与所述防脱扣2801的连接段2803,所述触压部2802与防脱扣2801的尺寸均大于连接段2803的尺寸,当所述按键28装入所述按键孔2202时,所述触压部2802与所述防脱扣2801分别位于所述防脱紧口2203的两侧,所述连接段2803穿过所述防脱紧口2203并与防脱紧口2203过盈配合,以实现所述按键28的密封防水;当用户按压按键28时,按压力由所述触压部2802经所述连接段2803传递至所述防脱扣2801,最后由防脱扣2801的输出端传递至所述检测开关2307,其中,所述防脱扣2801的输出端位于防脱扣2801的中心且突出设置于防脱扣2801的表面,以使用户的按压力有效传导至所述检测开关230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0所示,所述按键28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凹陷或者平齐于所述侧壳22的外表面,以防止所述按键28被误触。即,所述触压部280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防脱紧口2203至所述侧壳22外表面的距离,使得所述触压部2802的外表面凹陷或平齐于所述侧壳22的外表面;由于所述按键28具有开关机和重置网络的功能,重置网络时,长按按键28直到LED灯交替闪烁,此时重置网络完成,设备进入配网状态,所以需要采用防误触的设计来防止用户在调整感应装置角度时误触按键2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所述导向限位器25于朝向所述增益器24的一侧延伸有至少一限位插销2505,所述侧壳22于所述限位插销2505相应位置设置有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所述限位插销2505能够插设并限位于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以在水平方向上对所述导向限位器25进行限位固定。可以理解为,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的槽形与所述限位插销2505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导向限位器25安装与所述侧壳22中时,所述限位插销2505插设于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将所述限位插销2505限位。其中,所述限位插销2505包括至少一防呆插销,所述防呆插销的宽度大于其它的所述限位插销2505,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包括与所述防呆插销相配的防呆限位槽,所述防呆插销与所述防呆限位槽配合使用,可以使所述感应装置2在装配时无需过多思考装配方向,提升装配速度。
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边缘朝向所述增益器24一侧设置有至少一限位器卡扣2506,所述侧壳22于所述限位器卡扣2506相应位置设置有限位器扣合位2205,所述限位器卡扣2506能够扣合于所述限位器扣合位2205以实现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与所述侧壳22的固定连接。其中,当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所述限位器卡扣2506扣合于所述限位器扣合位2205时,所述限位器卡扣2506位于所述导向限位器25与所述PCB之间,此时,所述限位器卡扣2506将无法被打开,所述导向限位器25无法被拆下,除非暴力破坏,此设计的目的在于防止用户在更换电池26时电路板2301意外掉出,损坏感应装置2;同时这样设计能够防止偷窥内部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所述电路板2301于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相应位置设置有电路板定位插销2312,所述电路板定位插销2312能够插设于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以在水平方向上对所述电路板2301进行限位。其中,所述电路板2301定位插销的宽度及形状与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的宽度及形状相适配,以使所述电路板定位插销2312能够插设于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电路板2301定位插销中亦包括至少一防呆PCB定位销,用于适配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所述电路板2301定位插销与所述导向限位器25的所述限位插销2505共用同一个限位槽,该设计可以简化结构,同时能够实现将电路板2301固定,详见下文描述。
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包括底壁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壁的两端,另一端形成开口,进而形成一具有所述开口的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所述电路板2301的所述电路板定位插销2312插设于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中时,所述电路板2301的一侧抵接于所述底壁,另一侧抵接于所述增益器24的限位插销2505的端部,以在竖直方向上对所述电路板2301进行限位。所述电路板定位插销2312延所述电路板2301的边缘一周布置,通过所述导向限位器限位槽2204与所述限位插销2505将电路板2301的边缘夹紧,使得所述电路板2301与导向限位器25之间形成一容置空腔,电路板2301上的部分电子元件能够焊接至所述电路板2301的背面,并被容置于所述容置空腔内,使得电路板2301的正反面均能焊接电子元件,电子元件排布得更加紧凑,可以缩小电路板2301的面积,进而能够缩小所述感应装置2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3所示,所述电路板2301为单层电路板或者多层电路板。
其中,当所述电路板2301为多层电路板时,所述多层电路板包括:一主电路板23011,至少一副电路板23012,所述副电路板23012连接于所述主电路板23011的下方,所述主电路板23011与所述副电路板23012配合使用,缩小了主电路板23011的尺寸,使得所述电路板2301占用的径向空间进一步缩小;
所述副电路板23012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的下引脚的放置槽23013,使得所述副电路板23012与所述主电路板23011在厚度方向上距离缩短,以缩小所述电路板2301占用的轴向空间。所述主电路板23011与所述副电路板23012电性连接,包括但不限于抵接、焊接、导线连接、导电片抵接等方式,示例性的,所述主电路板23011下表面设置有至少一能够导电的第一导电部(图中未示出),所述副电路板23012上表面于所述第一导电部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导电部23014,所述第一导电部焊接于所述第二导电部23014,以实现所述主电路板23011与所述副电路板23012通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壳22的外轮廓为具有一拔模锥角的凸台结构;所述拔模锥角大于或等于1.7°。本实施例侧壳22的外轮廓为上大下小圆台形,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优点:
第一方面,外轮廓具有一上大下小的拔模锥角,可整体向下脱模,避免了外轮廓垂直情况下采用双向脱模导致壳体20外观表面由于分模出现的合模线;另一方面,壳体20上端较大使得所述增益器24的面积尽可能加大,进一步增强增益能力,也使得增益器24点胶的凹槽距离壳体20外壁的壁厚自然加厚,减小应力痕出现可能,关于应力痕的具体描述见下文;第三方面,视觉上,产品外观上大下小比上小下大更不易观察到外观斜度,且产品整体更显小,提高整体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和图33所示,所述底壳21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接触的接触面垂直于所述感应装置2的轴线,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绕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感应区域3保持不变。其中,所述电路板2301与所述侧壳22垂直安装,所述底壳21与所述侧壳22垂直安装,以保证所述电路板2301与所述底壳21平行,电路板2301上的所述感应单元在焊接时保持感应方向垂直于所述电路板2301的板面,使得所述感应方向垂直于所述底壳21,当底壳21安装至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时,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所述第三贴合面1305,以便于用户调整感应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4所示,所述底壳21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接触的接触面不垂直于所述感应装置2的轴线,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绕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感应区域3发生变化。
其中,所述底壳21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接触的平面设为第一平面,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与所述第一平面不垂直,所述感应模组23的所述感应方向与所述侧壳22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侧壳2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具有一夹角,当所述感应装置2绕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侧壳22的中心轴线发生改变,使得所述感应模组23的所述感应区域3发生改变。其中,所述电路板2301与所述侧壳22垂直安装,所述底壳21与所述侧壳22倾斜安装,以使得所述电路板2301与所述底壳21倾斜,电路板2301上的所述感应单元在焊接时保持感应方向垂直于所述电路板2301的板面,使得所述感应方向倾斜于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当底壳21安装至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时,所述感应装置2的感应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平面,当所述感应装置2绕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侧壳22的中心轴线发生改变,使得所述感应模组23的所述感应区域3发生改变,进一步提升所述感应区域3的可调整范围;另外,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装置与所述底座11采用磁吸式安装,则用户通过旋转感应装置2本体即可调整感应区域3,提高了调整的便利性。
或者,如图45所示,所述感应模组23的所述感应方向与所述侧壳22的中心轴线具有一夹角,即所述电路板2301相对所述侧壳22倾斜安装,所述侧壳2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平行,当所述感应装置2绕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感应方向发生改变,使得所述感应区域3发生改变。其中,所述底壳21与所述侧壳22垂直安装,以使得所述电路板2301与所述底壳21倾斜,电路板2301上的所述感应单元在焊接时保持感应方向垂直于所述电路板2301的板面,使得所述感应方向倾斜于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采用这种安装方式的优点在于,所述侧壳2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底壳21的中心轴线平行,在所述感应装置2绕其中心轴线自转时,所述侧壳22不会左右摇摆,避免在自转过程中侧壳22碰撞到外部环境中的物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6、图47和图33所示,所述增益器24包括:
至少一入光面2401,其被设置为适于接受所述感应区域3内的光线的入射;以及
至少一与所述入光面2401相对设置的出光面2402,其被设置为适于将所述入光面2401入射的光线汇聚至指定焦距所在的焦点;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设置于所述焦点,以接收汇聚后的光线。其中,所述增益器24具有汇聚光线的功能,设置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与所述感应区域3之间,增益器24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电路板2301,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301,且检测方向垂直于电路板2301,所述感应区域3内的光线藉由所述增益器24的汇聚效果,照射至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以增强人体检测单元2302的感应能力。
所述增益器24包括菲涅尔透镜、凸透镜或者其它具有聚光效果的透镜,所述菲涅尔透镜包括螺纹形菲涅尔透镜、锯齿形菲涅尔透镜、龟壳形菲涅尔透镜、蜂窝纹形菲涅尔透镜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形状的菲涅尔透镜。
由于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十分微弱,所以感应装置2一般都加入可以汇聚人体红外线的透镜,其中优选菲涅尔透镜,可以让红外线通过菲涅尔透镜后部分汇聚,以在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上产生交替变化的“盲区”和“高灵敏区”,这样人体移动时候发出的红外线会交替的通过“盲区”和“高灵敏区”,从而提高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的检测灵敏度。同时,在菲涅尔透镜的出光面2402一端加入滤光片,此滤光片只让人体发出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透过,去除其他红外线的干扰,进一步提高探测灵敏度。
从原理可以看出,感应装置2只能感应人体的移动,如果人体静止不动,感应装置2是无法分辨的。当然,正常的人体绝对静止不动是不可能的,说的准确一点就是人体移动的幅度要大于菲涅尔透镜产生的“盲区”和“高灵敏区”,所以,人体离感应装置2越远,感应装置2感应人体动作的能力越差。如图63所示,本发明的感应装置2在垂直安装于1.2m高度位置时,最大探测距离为7m,最大探测角度为120°,其中,如图35所示,由于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的感应部位是矩形,所以理论上其感应区域3是一个由感应装置2向外发散的五面体,如图60所示。当操纵感应装置2自转时,其感应区域3也发生自转,使得感应区域能够在一圆台形区域内调整,如图5所示的感应区域3。
因为与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配合的菲涅尔透镜的探测角度在130°是一个坎,当探测角度大于130°时,其光学纹路的加工精度要求会随着探测角度增大而明显变高,从而导致造价变高,良率还不好保证,所以将所述感应装置2的探测角设置为130°以下,降低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6、图47和图33所示,所述入光面2401被设置为一光滑的弧面,所述出光面2402上设置有光学纹路(图中未示出),所述出光面2402通过所述光学纹路将所述入光面2401入射的光线汇聚至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其中,将所述增益器24的光滑面朝向所述感应区域3的一侧,将具有光学纹路的一面朝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的一侧,即光滑面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的外侧,有纹路的一面朝向所述感应装置2的内侧,这样设计能够提高感应装置2的美观性,且避免了将光学纹路设置在外侧造成积灰尘,不便清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9所示,所述电路板2301具有朝向所述增益器24设置的第一表面;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和所述光敏单元2314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还设置有一发光单元2327,所述发光单元2327能够发出用于指示所述感应装置2的可见光;其中,所述电路板2301具有所述第一表面以及远离所述增益器24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能设置电子元件;如49图为所述感应装置2的俯视图,同时,也是所述第一表面的法向视图,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所述光敏单元2314以及所述发光单元2327均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301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发光单元2327用于向用户反馈所述感应装置22的工作状态,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2327被设置为一LED灯。
所述增益器24的位置匹配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增益器24构造为能够入射环境光至所述光敏单元2314和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并能够出射所述发光单元2327发出的所述可见光。其中,所述增益器24的位置匹配于所述第一表面可以理解为,所述增益器24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增益器24的所述焦点朝向所述第一表面一侧,且所述增益器24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心位置。所述增益器24构造为能够入射环境光至所述光敏单元2314和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可以理解为,所述感应装置2外部的环境光经所述增益器24透射至所述光敏单元2314和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其中,所述环境光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光,其中红外光包括物体反射的红外光和人体发出的红外光,所述光敏单元2314能够感应所述环境光的强度,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能够感应所述红外光的变化。所述增益器24能够出射所述发光单元2327发出的所述可见光可以理解为,所述感应装置2内部的所述发光单元2327发出的光经所述增益器24透射至所述感应装置2外部。所述增益器24采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质,使得增益器24从外部观看,难以看到纹路和内部电子元件,增加感应装置2的美观性。同时,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增益器24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具有透光作用,同时具有匀光效果,所述环境光经过所述增益器24匀光后漫透射至所述光敏单元2314,能够减少倾斜的指向性光源对环境光照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光敏单元2314和发光单元2327一般不设置于所述增益器24与所述电路板2301之间,而是在壳体上另外开设工位来设置光敏单元2314以及发光单元2327,由此带来结构复杂,影响防水性能的问题,同时,对感应装置2的整体性有影响。本发明公开的所述增益器24能够兼顾三个作用:1、将感应区域3内的红外光汇聚至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以增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的感应能力;2、将发光单元2327发出的光透射至所述感应装置2外部,以指示所述感应装置2工作状态;3、将环境光透射至所述光敏单元2314,以使所述光敏单元2314获取所述环境光照数据。由此使得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所述发光单元2327以及所述光敏单元2314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2301的朝向所述增益器24一侧,壳体无需额外开设工位来安装所述发光单元2327和光敏单元2314,简化了结构,不必额外增加防水结构,同时提高了感应装置2的整体性。
进一步的,如图49为感应装置2的俯视图,以第一方向为投影方向,以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增益器24在所述投影面上形成第一投影图形,所述光敏单元2314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电路板2301的一指定区域2326内;所述指定区域2326在所述投影面上形成第二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中心重合;所述第一投影图形覆盖所述第二投影图形,且所述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第二投影图形不重合。具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增益器24指向所述电路板2301且垂直于所述电路板2301的方向,如图49所示,所述投影面为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表面的法向。所述第一投影图形可以理解为,所述增益器24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投影形成的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可以理解为,所述指定区域2326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投影形成的图形。所述光敏单元2314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指定区域2326内可以理解为,所述光敏单元2314具有一感光部位,能够响应于光照强度变化而发生电学性能变化,如电阻或电容发生变化,该感光部位需设置于所述指定区域2326内,以提高所述光敏单元2314检测环境光光照度的准确性,详见下文记载。
由于环境光经所述增益器24透射至所述光敏单元2314,所以光敏单元2314检测到的环境光是经过衰减后的环境光,可通过试验标定拟合出一矫正函数,将检测到的光照数据经矫正函数矫正后获得正确的光照数据,具体方法为,通过改变实际光照度,获得几组实际光照度与检测到的光照度数据,将几组数据拟合后得到一拟合曲线,拟合曲线的方程即为所述矫正函数,将检测的光照度带入矫正函数能够计算出实际的光照度,其中,所述拟合方程可以是简单的线性拟合,也可以是多次项拟合,也可以是指数型拟合,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复合型拟合,或者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拟合方式。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8所示,为实际光照度与检测光照度的多组实验数据拟合结果,由图可以看出,当实际光照度小于1000Lux时,实际的光照度与检测的光照度呈线性关系,当实际光照度大于1000Lux时,略微偏离线性。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将计算出的实际光照数据对外发送;或者所述信号发射单元2303将所述检测的光照数据直接对外发送,再在接收端将检测的光照数据矫正为实际的光照数据。
在光照度标定过程中,改变光敏单元2314的位置多次检测可以得出,光照度标定的准确性与光敏单元2314的位置有关,光敏单元2314在靠近增益器24中轴线的位置,准确性会更高,由于增益器24具有聚光性,将感应装置2外部的光线汇聚至焦点处,焦点位于增益器24的中轴线上,所以越靠近增益器24边缘的位置,光照度越弱,光敏单元2314检测的灵敏度越低,标定的偏差越大。所以,将光敏单元2314设置在所述指定区域2326内,而所述指定区域2326靠近所述增益器24的中轴线,能够使光敏单元2314标定更准确,进而提升所述光敏单元2314检测环境光光照度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投影图形的面积与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比值小于0.49。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第二投影图形均为圆形,且两圆形同心,而所述第二投影图形的面积与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比值小于0.49可以理解为,第二投影图形的半径与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半径的比值小于0.7,经试验验证,如图50所示,将光敏单元2314粘贴至电路板2301,改变光敏传感器的位置,使得以第一方向为视角方向,光敏单元2314的感光部位距增益器24中心位置的距离与增益器24半径的比值为30%~85%,分别测量多组不同光照度的数据,采用线性拟合,求出R2,R2即为拟合程度的指标,R2越接近1,说明数据越靠近拟合线;图为距增益器24中心位置的百分比与拟合程度R2之间的关系,由图可见,当光敏单元2314位于所述指定区域2326外时,光敏单元2314多次检测光照度数据距拟合曲线偏差较大,标定准确性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所述光敏单元2314检测环境光光照度的准确性。另外,光照度标定的准确性也与增益器24的透光度有关,透光度越差,对光线的衰减越多,检测到的光照度与实际光照度之间的不确定性越大,越难标定。进一步的,增益器24的透光度越高,感应装置2的检测距离越远,但透光度越高,增益器24透明度也越高,能够透过增益器24看到所述出光面的纹路,以及内部电子元器件,影响美观;所以,需要在检测距离与美观性之间取得平衡。基于上述试验研究结果,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光敏单元2314设置于所述指定区域2326内的靠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增益器24被设置为白色,相较于黑色和灰色,白色可以在不增加透明度的条件下增加透光度,达到检测距离与美观性之间的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面2401的弧面高度被设置为大于或等于4毫米且小于或等于8毫米。其中,弧面高度大于或等于4毫米,使得增益器24在同等面积的情况下,弧度更大,对探测距离及探测角度有增益效果;而弧面高度小于或等于8毫米,在外观上压缩了主体整体厚度,也使得所述弧面没有太突出,使得产品的外形比例富有美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定焦距被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9毫米,增大增益器24的焦距有助于提升所述感应装置2的探测角度,所述焦距大于或等于9毫米可以使所述探测角度大于或者等于120°。探测角度一般不大于130°时,具体原因上文有记载,此处不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益器24的外轮廓为一圆形,且其直径被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25毫米。其中,所述增益器24的面积增大对所述感应装置2的探测距离及探测角度有增益效果,使得人体传感器能够适用于宽广的环境,如体育馆、球场、练舞厅等地方;圆形透镜具有美感,且能够与圆形的所述侧壳22相配合,无缝贴合至所述侧壳22的端部,提升外观的整体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6-图47所示,所述壳体20与增益器24之间榫卯相接;其中,所述壳体20于所述开口侧的一周设置有卯眼2206,所述增益器24的朝向所述壳体20的一侧的一周设置有匹配于所述卯眼2206的榫头2403;所述增益器24通过所述榫头2403插设于所述卯眼2206中,并在所述榫头2403与所述卯眼2206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以实现所述增益器24与所述壳体20之间的密封连接,进而将所述感应模组23密封于所述容纳腔。
所述榫卯相接可以理解为一凸起部位插设于一与该凸起部位形状及尺寸相配合的凹陷部位,使得所述凸起部位的侧壁紧贴所述凹陷部位的内壁,实现所述凹陷部位对所述凸起部位的限位;所述榫头2403可以理解为所述增益器24延伸出的所述凸起部位,所述卯眼2206可以理解为形状及尺寸与所述榫头2403相匹配的所述凹陷部位。在所述榫头2403与所述卯眼2206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可以理解为,在装配过程中,将密封胶连续均匀喷涂于所述卯眼2206内,所述增益器24通过所述榫头2403插设于所述卯眼2206中,所述密封胶受到所述榫头2403与所述卯眼2206的挤压,流动变形,填满所述榫头2403与所述卯眼2206之间的间隙,以将所述增益器24与所述侧壳22密封。其中,所述壳体20朝向所述增益器24的端部形状能够与所述增益器24的外形相配合,使得两者无缝衔接。
所述壳体20与所述增益器24之间除了采用榫卯相接以外,还能采用螺纹连接、卡扣卡接等方式,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增益器边沿一周朝向所述壳体20延伸出第一螺纹部(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内径与所述壳体20的外壁相适配,使得所述第一螺纹部能够扣合于所述壳体20,所述第一螺纹部内壁加工有第一螺纹,所述壳体外壁于所述第一螺纹部相应位置加工有第二螺纹,第二螺纹与第一螺纹相配合,使得所述增益器24能够拧紧于所述壳体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增益器24的所述榫头2403上设置有相位角定位槽2404,所述壳体20的卯眼2206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相位角定位槽2404相适配的定位凸起2207,当所述增益器24安装于所述壳体20时,所述定位凸起2207卡接于所述相位角定位槽2404中,使得所述增益器24每次安装的相位角恒定。
其中,所述相位角定位槽2404可以理解为能够实现定位功能的凹陷、开口、通孔或盲孔,所述榫头2403上设置有相位角定位槽2404可以理解为榫头2403上开设有一小凹陷。所述定位凸起2207可以理解为所述卯眼2206内隆起的小凸起,小凸起的形状与所述小凹陷的形状一致,使得所述定位凸起2207能够卡接于所述相位角定位槽2404中。
示例性的,所述增益器24可以为圆形,所述榫头2403在其边缘一周布置,即所述榫头2403为一圆环形凸起,在所述圆环形凸起上开设所述相位角定位槽2404;所述卯眼2206延所述侧壳22一周布置,所述卯眼2206为适配于所述圆环形凸起的圆环形凹陷,所述圆环形凹陷内设置有与所述相位角定位槽2404相适配的定位凸起2207,当所述增益器24安装于所述壳体20时,所述定位凸起2207卡接于所述相位角定位槽2404中,使得所述增益器24每次安装的相位角恒定。
设置相位角定位槽2404的作用在于,由于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的感应部位是长方形的,而菲涅尔透镜是圆形,圆形透镜投射出的像场也是圆形的,当菲涅尔透镜的圆形像场投射至所述感应部位时,仅位于感应部位的像场是触发感应装置2的,位于感应部以外的像场是不发挥作用的,所以,可将菲涅尔透镜的光学纹路针对所述感应部位设计,以增强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的感应能力,相应的,在安装时,需将所述菲涅尔透镜的相位角与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的安装角度对应。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所述菲涅尔透镜每次安装的相位角恒定,以匹配于所述红外热释电传感器2306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所述壳体20的卯眼2206与所述壳体20外壁之间的壁厚大于或等于1.5mm;所述壁厚可以理解为所述卯眼2206靠近外侧的侧面相距壳体20外表面的厚度。
所述壁厚大于或等于1.5mm的目的在于,因为大多数密封胶在固化后会收缩,一些低档密封胶固化后体积收缩率能达到30%,因为低档密封胶加入填充剂,填充剂在空气中慢慢挥发,使密封胶体积收缩;密封胶收缩会产生应力变形,为防止所述侧壳22的外壁出现应力痕,需将所述卯眼2206与所述侧壳22外壁之间的壁厚设计足够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6-图47所示,所增益器24的边缘一周向外延伸而形成一阻溢部2405,当所述增益器24安装于所述壳体20时,所述阻溢部2405覆盖所述壳体20的至少部分侧壁,以阻挡所述卯眼2206与榫头2403之间的密封胶溢出。所述阻溢部2405可以理解为增益器24边缘向外延伸的凸出部位,所述突出部位可以是圆环形,与增益器24的边缘形成形似“屋檐”的结构。所述阻溢部2405覆盖所述壳体20的至少部分侧壁可以理解为,增益器24的阻溢部2405搭在壳体20的侧壁上,以遮挡住至少部分侧壁的壁厚。
示例性的,所述阻溢部2405搭接在所述壳体20的侧壁上,所述壳体20于所述阻溢部2405对应位置开设阻溢斜角,所述阻溢部2405的外边缘能够与所述阻溢斜角相配,使得所述阻溢部2405与所述壳体20之间衔接更加平整,且能防止所述密封胶裸露在外,增强美感。而且,所述阻溢部2405覆盖所述壳体20的部分侧壁,使壳体20在外观上壁厚减薄,实现了“窄边框”的视觉效果,提高了美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0的材质为抗UV材质,可抗紫外线老化,使所述感应装置2在长时间光照环境下使用也不会老化变色。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人体传感器,如图60-图62所示,包括:至少一感应装置2;所述感应装置2被设置为适于相对于一安装基准面4被可拆卸且可旋转地安装而形成可变换位姿的安装状态;其中,所述人体传感器能够在以下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工作姿态,如图60所示,所述感应装置2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安装基准面4;第二工作姿态,如图61所示,所述感应装置2的中轴线平行于所述安装基准面4;第三工作姿态,如图62所示,所述感应装置2的中轴线与所述安装基准面4呈一锐角。
其中,所述可拆卸且可旋转地安装可以理解为,感应装置2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基准面4,且可相对于安装基准面4旋转,包括绕感应装置2的中轴线旋转,和绕垂直于所述感应装置2的中轴线方向旋转,所述形成可变换位姿的安装状态可以理解为当感应装置2安装于安装基准面4时,感应装置2可相对安装基准面4调整位置和/或角度。使得感应装置2的感应区域可相对安装基准面4变换区域,提高人体传感器的实用性。
本公开的所述感应装置2中设置有人体检测传感器,能够对感应区域内的人体进行检测,并输出相应的人体检测信号。此外,所述感应装置中还可设有其他对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滤波或逻辑运算的器件或器件的组合。进一步地,所述感应装置2用于:
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
其中,若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功耗较高,为了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经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基于所述指定状态将所述感应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针对性地配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功耗。然而,现有的人体传感器角度可调节范围较小,使得在很多使用场景中,感应装置的检测范围远大于用户预期的目标感应区域,这样,处于目标感应区域外的人体移动也会触发感应装置,造成人体传感器的误触发,将有悖于通过设置人体传感器在指定状态中的低功耗模式来降低整体功耗的目的,因此本公开中,将感应装置搭配位姿变换装置使用,可以使所述感应装置相对于所述安装基准面在至少三个工作姿态上变换角度,增大了角度可调节范围,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调整感应装置的角度能准确地定位到目标感应区域,进而提高感应装置的检测范围的精确度,降低所述人体传感器被误触发的概率。具体论述如下:
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中接收到唤醒指令时,可响应于所述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根据唤醒指令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中对外发出报文,示例性地,所述唤醒指令可以是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时生成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在不执行发包任务的第一工作状态下处于相对的低功耗状态,只在被唤醒时才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发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所述人体传感器一直处于发包状态,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较低。
而且,由于感应装置检测范围大,在很多使用场景中,用户需要的目标感应区域较小,但处于目标感应区域外的人体移动也会触发感应装置,用户需要调节感应装置的角度和位置来搭配环境中的物体遮挡一部分感应区域,从而控制感应区域达到预期的范围。现有的人体传感器角度可调节范围小,难以搭配环境中的物体遮挡来控制感应区域,容易误触发,导致所述感应装置被误触发的信号频繁唤醒并发包,造成人体传感器额外的能量损耗。本公开中,感应装置搭配位姿变换装置使用,可以使所述感应装置相对于所述安装基准面在至少三个工作姿态上变换角度,增大了角度可调节范围,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调整感应装置的角度准确地定位到目标感应区域,降低所述感应装置被误触发的概率,从而减少所述感应装置的唤醒次数,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的低功耗的第一工作状态,从整体上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进一步地,本申请发明人发现所述感应装置相对的低功耗状态也可包括多种不同的休眠状态,且将所述感应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配置成不同休眠状态与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功耗具有关联关系。示例性地,所述休眠状态可包括以下几种:被唤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初始化操作的休眠、被唤醒时需要进行简单少量的初始化操作的休眠、被唤醒时无需初始化可直接进行发包的休眠等。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休眠状态为唤醒时需进行初始化操作,第二休眠状态为唤醒时无需初始化可直接进行发包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然,只要满足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中处于所述第一休眠状态的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后需要进行上电初始化再发射信号的操作。而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的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后仅进行发射信号的操作。如图65所示,假设上电初始化消耗的能量为B(mAH),第二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为W1(mA),第一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为W2(mA),其中,W1>W2。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的总功耗J1=W1t,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休眠状态下的总功耗J2=W2t+B,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发射报文所消耗的功耗为定值,因此,在计算功耗时将其省略。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二休眠状态与第一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差ΔJ=J1-J2=W1t-(W2t+B)=(W1-W2)t-B,当ΔJ=0时,t=B/(W1-W2),当t>B/(W1-W2)时,ΔJ>0。本实施例中在ΔJ=0以及之后的状态可视为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假设报文发射时间为A,则当ΔJ>0时,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B/(W1-W2)A,设定B/(W1-W2)A=N,则当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N时,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在经过本申请发明人对所述感应装置中各电路、模块的选型、试验后,N的取值范围优选为[4,6]。
即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时,第一休眠状态相对于第二休眠状态能节省一定能量,而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时,第一休眠状态上电初始化会相对于第二休眠状态消耗一定能量。当且仅当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时,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N时,第一休眠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节省的能量才能抵消第一休眠状态上电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即ΔJ≥0。因此,在人体传感器具有指定状态时,所述感应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可以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此时在第一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内由于第一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完全能够抵消掉第一休眠状态被唤醒时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因此能够从整体上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能更加有效地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而在人体传感器不具有指定状态时(或者说N小于4时),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此状态下若第一工作状态还设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则第一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内由于第一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完全不能够抵消掉第一休眠状态被唤醒时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得不偿失,并不能减小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在第二休眠状态下,虽然所述感应装置也进入了休眠模式,但被唤醒后不需要进行上电初始化操作,进而也可以减小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之前,还用于:保持第一工作状态,并对所述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感应装置正常工作即对所述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保持在第一工作状态如第一休眠状态或第二休眠状态,仅在被唤醒时才从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以向外发报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在无需发包时处于低功耗的状态,以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未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的持续时间内,配置为按照预设规则被唤醒而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向外发送状态报文;所述预设规则包括:在所述持续时间的第一时段内至少唤醒感应装置一次,在第二时段内周期性地唤醒感应装置;其中,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连续;所述状态报文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人体传感器是以固定频率对外发送报文来与外部交互,例如,每30分钟对外发送报文,且对外发送的报文内容也比较固定,例如当前电量信息。导致用户获取产品状态不及时或者频繁接收到状态信息,同时也会导致设备功耗升高,用户体验不佳。
而本实施例中,在未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即无人移动的持续时间内,在所述持续时间的第一时段内至少唤醒感应装置一次,在第二时段内周期性地唤醒感应装置,在每次唤醒时向外发送表征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的状态报文。本实施例中基于有人移动触发后的一段时间即无人移动的持续时间内对用户进行无人移动提示的必要性的逐渐降低,将用于提示的状态报文的发送分为了两个时段,以便于在两个时段内采用不同的策略对用户进行提示。通过对两个时段时长的配置、唤醒周期的配置以及两个时段内状态报文内容的配置,例如,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相同或者不同。从而实现既能根据用户需求灵活的定义不同时段内向外发送报文的内容,满足多样化的提示功能,又能实现对人体传感器功耗的控制。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不同。所述第二时段内的唤醒周期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例如,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为第三报文;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为第四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感应装置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所述第四报文表征以下至少一种: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即在上一次有人移动唤醒后的一段时间内无人移动时,发送无人移动的提示信息至用户,以便于提示用户及时获知当前是否无人移动;而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无人移动后,在后期的第二时段内由于无人移动的概率降低,所以仅以低频率发送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等,或者以低频率发送无人移动报文。从而实现在第一时段内可及时提示用户,在第二时段内降低发包频率,以降低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7所示,所述人体传感器还包括位姿变换装置1;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以及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以通过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可拆卸且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准面4而形成所述可变换位姿的安装状态;其中,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被设置为能够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并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相对于所述安装基准面4变换位姿地变换感应区域,所述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
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包括:一底座11、至少一第一角度变换器12以及至少一第二角度变换器13;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11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感应装置2可拆卸地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并适于在一外部操控下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进行位姿变换,且在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通过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底座1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底座11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轴14在第一自由度上变换角度,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15在第二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轴14的旋转角度被设置为0°~360°,所述第二旋转轴15的旋转角度包括0°~90°,且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之间具有一空间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间夹角被设置为90°,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能够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在至少一半球范围内变换位姿地变换感应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轴14与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不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轴15位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具有第一贴合面1202,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具有第二贴合面1303;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被设置为能够至少部分地贴合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地形成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所述第一工作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还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之间形成一锐角地形成人体传感器的所述第三工作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轴15位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边缘,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被设置为能够完全贴合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地形成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所述第一工作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还被设置为能够垂直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地形成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所述第二工作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1303设置的第三贴合面,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所述第三贴合面连接所述感应装置2;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第二贴合面1303垂直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时,所述第三贴合面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相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2的至少部分部位相抵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侧面,进而形成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所述第二工作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所述底座11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的第一限位力;所述第一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的运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运动的第二限位力;所述第二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的运动,以使得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适于在一外部操控下带动所述感应装置2进行位姿变换,且在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2保持当前位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具有至少一与所述底座11贴合的贴合区域1206;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被设为当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于所述贴合区域1206产生所述第一限位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采用尼龙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设置有限位件1207,所述限位件1207具有与所述底座11贴合的第一限位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贴合的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11运动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于所述限位件1207的贴合位置产生所述第一限位力。此技术方案的具体原理与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累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1207包括垫片或者凸点片12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于所述第二旋转轴15相对位置设置第二转轴孔17,所述第二旋转轴15插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且能够在第二转轴孔17内转动;
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轴15与所述第二转轴孔17之间采用过盈配合或者过渡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12之间产生所述第二限位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1还包括第四贴合面1101,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与所述第一贴合面1202相对设置;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通过所述第四贴合面1101连接于所述安装基准面4。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人体传感器,如图2和图17所示,包括如上文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1以及感应装置2;
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上,并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所述底座11的位姿变化而改变感应区域3。
所述感应装置2可以理解为人体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或其它具有感应功能的装置。所述感应装置2设置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1的第二角度变换器13上可以理解为,感应装置2通过磁吸、粘接、卡接、螺纹连接、螺栓连接或者其它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角度变换器13。感应装置2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所述底座11的位姿变化而改变感应区域3可以理解为,所述底座11安装于一安装基准面4,当第二角度变换器13相对于底座11的角度和/或位置发生变化时,由于感应装置2与第二角度变换装置固定连接,感应装置2将跟随第二角度变换装置运动,使得感应区域3随着感应装置2的运动而改变。示例性的,所述感应装置2为一人体传感器,其底部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通过磁吸的方式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13收到一外部操控而相对所述底座11改变角度和/或位置时,所述感应装置2跟随所述第二角度变换装置运动。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其中可包括人体传感器5、智能控制器6、网关7与终端8。
其中的人体传感器5,可以为能够基于无线通信而对外通信的人体感应设备,其中的无线通信可以是射频、蓝牙、Wifi等任意方式,在后文的部分描述中,主要基于蓝牙方式进行描述。人体传感器5中设置有人体感应单元,例如基于热释电探测器的人体红外感应单元等。
其中的智能控制器6,可以为任意能够受控实现通断控制的设备或设备的组合,且其设有处理模块等具备数据处理能力的电路,还设有无线通信模块等具备无线通信能力的电路,其中一种举例中,其可以为墙壁开关,其他举例中,智能控制器还可能是风扇、灯具、插座、垃圾处理设备等,或者与之连接的设备,则智能控制器受控的结果可以包括设备的打开与关闭、设备对应开关的通断,还可包括设备具体的功能,例如某受控的娱乐设备播放特定的音乐、视频,还可例如是空调设备工作模式、温度的调整。智能控制器6对外的通信方式可以包含以下至少之一:射频、蓝牙、Wifi、移动网络等;在后文的部分描述中,主要基于蓝牙方式进行描述。
其中的网关7,可以为任意网络的网关,该网络例如可以为Wifi网络、Zigbee网络、蓝牙网络中任意之一;在后文的部分描述中,主要基于蓝牙方式进行描述。进一步的方案中,网关7可接入互联网,从而与接入互联网的其他设备(例如终端8)实现数据交换。此外,网关7可以为专用于作为网关7的网关设备,也可以是具有网关功能的其他设备(例如可以为具有网关功能的音箱装置、具有网关功能的显示装置、具有网关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等等)。
其中的终端8,可以为任意具备数据处理能力与对外通信能力的设备或设备的组合,例如其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计算机、车机等。
部分方案中,控制系统还可包括服务器,网关、终端均可与服务器交互,网关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可基于服务器实现,部分举例中,服务器可主要起到数据转发的作用,部分举例中,服务器也可起到数据存储、处理的作用。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若网关7为蓝牙网关,对应的网络为蓝牙网络(例如蓝牙Mesh网络),人体传感器5可在配网后加入蓝牙网络,并通过蓝牙信号与网关7通信。与此同时,人体传感器5还可通过蓝牙信号与智能控制器6配对,进而,人体传感器可基于蓝牙信号向网关(或具有网关功能的音箱装置)发报文,也可基于蓝牙信号向智能控制器6发报文。此外,智能控制器6也可在配网后加入蓝牙网络,并通过蓝牙信号与网关7通信。进而,人体传感器5与终端8间的数据交互、智能控制器6与终端8间的数据交互,均可基于网关7的转发(转发时也可附带其他验证、转换等处理)。
以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部分方案中的人体传感器5进行详细介绍,而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也可不限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人体传感器,包括如上文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1以及感应装置2;所述感应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所述位姿变换装置被设置为能够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并带动所述感应装置变换感应区域,所述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所述感应装置中设置有人体检测传感器,能够对感应区域内的人体进行检测,并输出相应的人体检测信号。此外,所述感应装置中还可设有其他对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滤波或逻辑运算的器件或器件的组合。
所述感应装置用于:
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
其中,若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功耗较高,为了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经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基于所述指定状态将所述感应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针对性地配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功耗。具体地:
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中接收到唤醒指令时,可响应于所述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根据唤醒指令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中对外发出报文,示例性地,所述唤醒指令可以是在所述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时生成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在不执行发包任务的第一工作状态下处于相对的低功耗状态,只在被唤醒时才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进行发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所述人体传感器一直处于发包状态,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较低。
进一步地,本申请发明人发现所述感应装置相对的低功耗状态也可包括多种不同的休眠状态,且将所述感应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配置成不同休眠状态与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功耗具有关联关系。示例性地,所述休眠状态可包括以下几种:被唤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初始化操作的休眠、被唤醒时需要进行简单少量的初始化操作的休眠、被唤醒时无需初始化可直接进行发包的休眠等。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休眠状态为唤醒时需进行初始化操作,第二休眠状态为唤醒时无需初始化可直接进行发包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然,只要满足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感应装置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中处于所述第一休眠状态的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后需要进行上电初始化再发射信号的操作。而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的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后仅进行发射信号的操作。如图65所示,假设上电初始化消耗的能量为B(mAH),第二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为W1(mA),第一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为W2(mA),其中,W1>W2。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二休眠状态下的总功耗J1=W1t,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休眠状态下的总功耗J2=W2t+B,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发射报文所消耗的功耗为定值,因此,在计算功耗时将其省略。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二休眠状态与第一休眠状态下消耗的能量差ΔJ=J1-J2=W1t-(W2t+B)=(W1-W2)t-B,当ΔJ=0时,t=B/(W1-W2),当t>B/(W1-W2)时,ΔJ>0。本实施例中在ΔJ=0以及之后的状态可视为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假设报文发射时间为A,则当ΔJ>0时,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B/(W1-W2)A,设定B/(W1-W2)A=N,则当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N时,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在经过本申请发明人对所述感应装置中各电路、模块的选型、试验后,N的取值范围优选为[4,6]。
即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时,第一休眠状态相对于第二休眠状态能节省一定能量,而所述感应装置被唤醒时,第一休眠状态上电初始化会相对于第二休眠状态消耗一定能量。当且仅当所述感应装置具有指定状态时,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N时,第一休眠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节省的能量才能抵消第一休眠状态上电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即ΔJ≥0。因此,在人体传感器具有指定状态时,所述感应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可以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此时在第一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内由于第一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完全能够抵消掉第一休眠状态被唤醒时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因此能够从整体上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能更加有效地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而在人体传感器不具有指定状态时(或者说N小于4时),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此状态下若第一工作状态还设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则第一工作状态持续时间内由于第一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完全不能够抵消掉第一休眠状态被唤醒时初始化所消耗的能量,得不偿失,并不能减小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在第二休眠状态下,虽然所述感应装置也进入了休眠模式,但被唤醒后不需要进行上电初始化操作,进而也可以减小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之前,还用于:保持第一工作状态,并对所述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感应装置正常工作即对所述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保持在第一工作状态如第一休眠状态或第二休眠状态,仅在被唤醒时才从第一工作状态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以向外发报文,使得所述感应装置在无需发包时处于低功耗的状态,以减小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未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的持续时间内,配置为按照预设规则被唤醒而进入第二工作状态,并向外发送状态报文;所述预设规则包括:在所述持续时间的第一时段内至少唤醒感应装置一次,在第二时段内周期性地唤醒感应装置;其中,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连续;所述状态报文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人体传感器是以固定频率对外发送报文来与外部交互,例如,每30分钟对外发送报文,且对外发送的报文内容也比较固定,例如当前电量信息。导致用户获取产品状态不及时或者频繁接收到状态信息,同时也会导致设备功耗升高,用户体验不佳。
而本实施例中,在未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即无人移动的持续时间内,在所述持续时间的第一时段内至少唤醒感应装置一次,在第二时段内周期性地唤醒感应装置,在每次唤醒时向外发送表征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的状态报文。本实施例中基于有人移动触发后的一段时间即无人移动的持续时间内对用户进行无人移动提示的必要性的逐渐降低,将用于提示的状态报文的发送分为了两个时段,以便于在两个时段内采用不同的策略对用户进行提示。通过对两个时段时长的配置、唤醒周期的配置以及两个时段内状态报文内容的配置,例如,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相同或者不同。从而实现既能根据用户需求灵活的定义不同时段内向外发送报文的内容,满足多样化的提示功能,又能实现对人体传感器功耗的控制。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不同。所述第二时段内的唤醒周期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例如,在所述第一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为第三报文;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被唤醒后发送的状态报文为第四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感应装置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所述第四报文表征以下至少一种: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即在上一次有人移动唤醒后的一段时间内无人移动时,发送无人移动的提示信息至用户,以便于提示用户及时获知当前是否无人移动;而在持续第一时段内无人移动后,在后期的第二时段内由于无人移动的概率降低,所以仅以低频率发送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等,或者以低频率发送无人移动报文。从而实现在第一时段内可及时提示用户,在第二时段内降低发包频率,以降低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6所示,所述感应装置可包括供电单元301、主控单元2313、人体检测单元2302;所述供电单元301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2313,以向所述主控单元2313供电;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2313。
其中,所述供电单元301中的电源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动能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其中的电池可以是可充电电池,也可以是不可充电电池,例如,该电池可以为纽扣电池。此外,所述供电单元中还可设有其他稳压、滤波、整流等作用的器件或器件的组合。
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中设置有人体检测传感器,可包括人体红外检测传感器、人体接近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例如,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可以包括基于热释电探测器的人体红外感应单元。当人体经过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应的感应区域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打破所述人体检测单元的内部平衡,温度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应的感应区域内发生变化,并将该温度变化转变成为电压信号的变化,输出相应的人体检测信号。此外,所述人体检测单元中还可设有其他对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滤波或逻辑运算的器件或器件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对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所述主控单元2313进入第一工作模式,以使得所述感应装置进入第一工作状态。响应于唤醒指令所述主控单元2313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二工作模式,以使得所述感应装置进入第二工作状态。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第一检测结果,则所述主控单元2313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结果包括所述人体检测单元2302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的人体检测参数,表征了在感应区域内有人体存在。其中,所述主控单元2313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功耗小于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其中,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则所述主控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工作模式时,将所述随机存取存储器断电;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则所述主控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工作模式时,保留所述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的至少部分数据。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处于工作模式或浅睡眠模式,即人体传感器的各部分均处于实时上电工作状态,导致功耗较高,例如在利用纽扣电池给人体传感器供电时,较高的功耗导致用户需频繁更换电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发现,在人体传感器中所述人体检测单元的功耗固定时,对人体传感器功耗影响较大的为主控单元中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即易失性存储器。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即使处于浅睡眠模式,所述主控单元中的RAM只保留部分数据,但RAM仍会处于上电工作状态,基于RAM自身的特性,RAM在上电工作时功耗较高,基于RAM的存储器甚至当没有存储器读或者写发生时也耗电,这是因为它不断给内部电容器再充电。
而本申请发明人考虑到人体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大多数时间均处于人体检测阶段,只有在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时才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所述主控单元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中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掉电,RAM中的数据被清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刚开始上电启动对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所述主控单元立即进入第一工作模式,以尽快将RAM掉电,节约能耗。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能够对感应区域进行稳定的检测后或检测一段时间后所述主控单元再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并将RAM掉电,以利于系统的稳定。
在接收到唤醒指令时,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二工作模式;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的人体检测参数,则所述主控单元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即当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人体检测参数时,指示感应区域内有人体存在或无人体存在(例如长时间无人体存在或特定时间无人体存在),则可由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发送唤醒指令至所述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响应于该唤醒指令而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中唤醒,进入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恢复各个功能。例如可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一报文,以使得网关或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报文,并根据所述第一报文进行相应的控制。如可根据所述第一报文在终端显示界面上向用户展示有人体存在的检测结果、检测时间等,或根据有人体存在的检测结果控制指定智能控制器的通断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唤醒指令中包括的人体检测参数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并经过预处理后的参数,即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识别到人体移动时,获取初始模拟信号,并对初始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滤波以及逻辑运算等预处理后转换为对应的人体检测参数再发送至所述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即可被唤醒并直接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向外发出报文,而无需由所述主控单元对初始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等处理,使得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初始模拟信号进行预处理时所述主控单元仍可处于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模式,降低了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唤醒指令中包括的人体检测参数可以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识别到人体移动时获取的初始模拟信号,所述主控单元被唤醒后对该初始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等预处理后再向外发出报文。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功耗小于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其中,第一工作模式可以理解为深睡眠模式,在深睡眠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中至少将RAM断电,RAM中的数据被清除。而第二工作模式可以理解为正常模式,在该正常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中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掉电或休眠的功能恢复正常,以便响应于所述人体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此外,第二工作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发送模式,在该发送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与发送报文相关的模块均被唤醒,以能够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向外发送报文即可。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所述主控单元进入RAM断电的第一工作模式,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检测得到人体检测参数而唤醒所述控制模式时,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二工作模式,并在第二工作模式下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一报文。由于在人体传感器中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所述主控单元的RAM断电,降低了所述主控单元的待机功耗,进而降低了人体传感器的功耗。而且,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检测得到人体检测参数时,可将所述主控单元唤醒并根据人体检测参数向外发出报文,在降低功耗的同时,能满足对人体检测结果的及时响应。
如下表1、表2所示,为本申请发明人在相同应用条件(如相同的人体检测单元、相同的电池容量、相同的唤醒次数与唤醒时长)下测试得到的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与现有技术中人体传感器的功耗对比。其中,如表1所示,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在第一工作模式中RAM断电,而如表2所示,相应的现有技术中人体传感器处于浅睡眠模式如RAM不断电或部分断电,保留部分数据。
表1
表2
经发明人实验测试得知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在第一工作模式中RAM掉电时的休眠电流为4.2微安,而现有技术中人体传感器处于浅睡眠模式即RAM不掉电或不完全掉电时的休眠电流为5.2微安。在相同的电池容量(440mAH)、相同的唤醒次数(100次每天)、唤醒时长(1.2s)及工作电流(0.8mA)条件下,可经过计算得到电池寿命。计算公式如下:电池寿命=电池容量/(唤醒功耗+休眠功耗),唤醒功耗=每天的总唤醒时长/3600*工作电流,休眠功耗=(3600*24-每天的总唤醒时长)/3600*休眠电流。
最终计算结果如表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在第一工作模式中的休眠电流4.2微安小于现有技术中人体传感器处于浅睡眠模式时的休眠电流5.2微安。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的电池寿命约为115个月,现有技术中人体传感器的电池寿命约为96个月,在相同的电池容量条件下,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的电池寿命相比现有技术中人体传感器的电池寿命超出近19个月。可见,利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时,所述主控单元进入RAM掉电的第一工作模式,可将人体传感器的休眠电流降低,能显著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并大幅提高人体传感器的电池寿命,避免用户频繁更换电池,提升了用户对人体传感器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还包括存储有指定数据的目标存储器;所述主控单元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目标存储器中的指定数据被保持;所述主控单元对外发送任意报文均关联于所述指定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目标存储器可以是所述感应装置中与所述主控单元独立设置的存储器,也可以是与所述主控单元集成在一起,还可以是外置的存储器,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预先在所述目标存储器中存储有指定数据例如标识信息,其中,在所述主控单元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时,RAM掉电并被清除数据,但目标存储器中的数据能够被保持。因此,在所述主控单元从第一工作模式中被唤醒后,由于RAM中的数据被初始化,无法获知当前人体传感器的状态,可通过读取预先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器的标识信息来识别出不同事件,并根据识别出的不同事件发送对应的报文,以实现人体传感器在从深睡眠被唤醒时仍然能实现与网关或终端进行不同事件信息的交互,从而实现在利用所述主控单元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来降低功耗的同时,还能丰富人体传感器的交互功能。例如,所述标识信息可包括所述主控单元在进入深睡眠之前的各种状态信息(有人移动信息、无人移动信息、无人移动持续时长信息等),在被不同唤醒事件唤醒后,基于目标存储器中存储的状态信息以及唤醒事件可分析得到当前需向外发送报文的相关信息,并完成不同报文的发送。其中,所述目标存储器可以包括各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如Flash存储器等,或在所述主控单元进入深睡眠时不会丢失数据但在掉电时会丢失数据的存储器,如寄存器等。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定数据即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数据,所述主控单元还用于: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为预设的第一中断指令,则:
所述主控单元自所述目标存储器中读取当前第一标识数据;
若确定所述当前第一标识数据与指定标识数据不同,则根据所述当前第一标识数据确定出与所述预设的第一中断指令相对应的唤醒事件;基于所述唤醒事件产生并向外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主控单元在持续第一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第一检测结果;所述第一时间段关联于当前第一标识数据。
本实施例中,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为预设第一中断指令,则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主控单元在持续第一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所述第一时间段可包括多个时间段,所述预设第一中断指令包括与多个时间段相对应的多个中断指令;所述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为预设第一中断指令,则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三报文,包括:
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为多个中断指令中的一个,则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中断指令对应的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持续第一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时,则说明在第一时间段内无人体存在,可响应于预设第一中断指令唤醒仍处于第一工作模式的所述主控单元,并向外发送第三报文,以使得网关或终端接收第三报文并进行相应的控制。示例性地,所述预设第一中断指令可通过定时器的方式来实现,如在所述主控单元发送有人移动报文后,可启动一定时时长为所述第一时间段时长的定时器,所述主控单元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在定时器到达所述第一时间段时长时,生成所述第一中断指令,所述主控单元响应于该第一中断指令被唤醒,即可获知在持续第一时间段内无人体存在,进而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三报文。
进一步地,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针对多个无人体存在时间段进行提醒的需求,例如,人体传感器在2分钟无人体存在时可向网关或终端发送2分钟无人体存在的提示信息,则网关或终端可控制指定的电灯关闭,人体传感器在5分钟无人体存在时可向网关或终端发送5分钟无人体存在的提示信息,则网关或终端可控制指定的智能门锁关闭等,即多个无人体存在时间段可以实现更多样、更灵活的控制需求。且多个无人体存在时间段可由系统统一设定,如统一设定为2分钟、5分钟、30分钟等,多个无人体存在时间段也可由用户在与人体传感器交互的终端app界面上自定义设定。然而,在实现多个无人体存在时间段的提醒时,仅依靠设定定时器无法实现,例如,在无人移动2分钟进行提醒后,所述主控单元进入第一工作模式,RAM中的数据被清除,定时器只能在3分钟后生成中断而将所述主控单元从第一工作模式中唤醒,但由于RAM中的数据包括各种变量、状态信息随着唤醒被初始化,所述主控单元无法获知当前唤醒是第几次发送无人移动提醒信息,则所述主控单元也无法确定当前发送的报文应该表征的信息。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指定数据包括第一标识数据,例如所述第一标识数据可以是第一标志位。即预先在所述目标存储器中存储有第一标志位,所述第一标志位用于表征所述人体传感器发送无人移动提醒的状态信息。这样,当预先设定的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到达N个时间段中一个时间段的时长时,生成与所述时间段对应的第一中断指令;响应生成的第一中断指令,读取所述目标存储器中的第一标志位;按预设更新方式所述第一标志位,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标志位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中断指令对应的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三报文发送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还基于预设更新方式对所述第一标识数据进行更新,并将更新后的第一标识数据写回所述目标存储器,作为所述当前第一标识数据;所述第一标识数据不同于所述的更新后的第一标识数据。
例如,多个时间段包括2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等。预先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器中的第一标志位为数字标志位,可从1、2、3、4等累加并可重置为0,第一标志位的数值与每一时间段相对应。当设定的2分钟定时器到达定时时间,则生成预设第一中断指令,所述主控单元被生成的中断指令唤醒并确定唤醒指令为定时器到达触发,则读取所述目标存储器中的第一标志位,如第一标志位为初始0,说明该定时器触发之前没有发出过无人移动提醒报文,则将第一标志位的数值加1,在读取到更新后的第一标志位数值为1后,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一标志位数值1相对应的为2分钟无人移动,则可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主控单元在2分钟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进一步地,当定时器继续定时经过3分钟即无人移动时间段为5分钟时,生成预设第一中断指令,所述主控单元被生成的中断指令唤醒并确定唤醒指令为定时器到达触发,则读取所述目标存储器中的第一标志位,如第一标志位的数值为1,说明该定时器触发之前已经经历了2分钟无人移动,则将第一标志位的数值更新加1,在读取到更新后的第一标志位数值为2后,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一标志位数值2相对应的为5分钟无人移动,则可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表征了所述主控单元在5分钟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
进一步地,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为预设的第二中断指令,则:
在所述主控单元自所述目标存储器中读取当前第一标识数据后,若确定所述当前第一标识数据与指定标识数据相同,则发送第四报文;所述第四报文表征以下至少之一或组合: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网络状态信息、无人移动持续时间信息,其中,所述无人移动持续时间信息表征了所述主控单元在持续第二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第一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中,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为预设的第二中断指令,则获取预设类型的状态信息;根据所述状态信息产生并对外发出第四报文;所述第四报文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所述预设的第二中断指令是所述主控单元在持续第二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时生成的。所述预设类型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供电单元的当前电量信息、所述人体传感器的网络状态信息、无人移动持续时间信息。当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到达第二时间段的时长时,生成与所述第二时间段对应的第二中断指令;响应生成的第二中断指令,按预设更新方式更新所述第一标志位,并根据更新后的第一标志位产生并对外发出第四报文;其中,多个时间段中任一时间段的时长均小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时长。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控单元持续第二时间段内没有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人体检测参数时,可唤醒所述主控单元,向外发出第四报文,以使得网关或终端接收到所述第四报文后获知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如剩余电量)或确定所述人体传感器为网络连接状态以保活。具体地,所述第二时间段可设定为50分钟,在所述主控单元发送完30分钟无人移动提醒的报文后,当定时器继续定时经过20分钟即无人移动时间段为50分钟时,生成预设第二中断指令,所述主控单元被生成的预设第二中断指令唤醒并确定唤醒指令为定时器到达触发,则读取所述目标存储器中的第一标志位,如第一标志位的数值为4,说明该定时器触发之前已经经历了30分钟无人移动,则将第一标志位的数值更新加1,在读取到更新后的第一标志位数值为5后,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映射关系确定与第一标志位数值5相对应的为50分钟无人移动,则此时不再发送无人移动提醒的第三报文,而是产生并对外发出第四报文,如所述主控单元获取电池电量信息或网络状态信息,根据所述电池电量信息或网络状态信息生成并对外发出第四报文,所述第四报文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状态。
可选的,在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到达第二时间段的时长之后,每当所述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到达第三时间段的时长,则生成第三中断指令;响应生成的第三中断指令,根据所述第一标志位产生并对外发出第四报文;其中,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时长与所述第三时间段的时长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当无人移动超过50分钟后,则不再发送无人移动提醒的报文,而是每隔50分钟或更长时间间隔向外发出第四报文,以使得网关或终端每隔50分钟或更长时间间隔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四报文获知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如剩余电量)或确定所述人体传感器为网络连接状态以保活,同时通过设置较长时间间隔来向外发送报文,以降低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标志位存储于所述目标存储器的寄存器中,由于寄存器相比flash存储器读写成本很低,而寄存器的读写速度非常快。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第一标志位的数值存放在寄存器中正好适应于寄存器读写速度快但存储容量小的特点。使得所述主控单元能更快地生成并发送报文,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工作效率。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按预设更新方式更新第一标志位可包括:对所述第一标志位的值进行递加或递减。例如,所述第一标志位可包括0、1、2、3、4、5的数值,所述第一标志位的初始值可设为0或5,在后续根据无人移动时间段的递加可相应的对所述第一标志位的值进行递加或递减。按预设规则更新第一标志位还可包括:对所述第一标志位的值进行跳变。例如所述第一标志位可包括a、b、c、d,在后续根据无人移动时间段的递加可相应的对所述第一标志位由a跳至b,只要预先设定了第一标志位的不同变量与无人移动不同时间段的映射关系即可。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不是预设第一中断指令、第二中断指令、第三中断指令中的任意一个,则将定时器及标志位初始化。即当所述主控单元不是被无人移动相关的中断指令唤醒,如是有人移动时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唤醒指令唤醒时,则无人移动的定时器需要重新计时,相对应的第一标志位中的数值也需要清零,即将定时器及标志位初始化,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无人移动的定时检测。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发出第三报文或第四报文之后,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二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三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第四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根据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停止对感应区域的检测;或者,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在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的人体检测参数后,不响应所述人体检测参数。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中持续预设时间后,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上电工作,对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应的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所述主控单元由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一工作模式。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在无人移动达到定时时长而向外发出第三报文或第四报文时,所述主控单元的无线通信单元(如射频单元)工作需要的电流较大,而电池供电提供的电流一般较小,且功耗一定,所以在功耗一定的情况下,电流升高就会导致电压降低,进而电压变化异常。而电流或者电压的异常变化,会误触发人体传感器中的人体检测单元,使其误识别为有人移动。虽然通过加装稳压管可以解决误触发的问题,但加装稳压管需增加硬件成本,而且会增加待机电流,从而增加人体传感器的待机功耗。
本实施例中在发出第三报文或第四报文之后,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二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暂停模式,在该模式下,暂停处理任务,但不用重新唤醒而初始化。在发出第三报文或第四报文之后的预设时间(例如1s)内,所述主控单元进入该暂停模式,在该暂停模式下,控制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停止对感应区域的人体检测,或在该预设时间内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误触发而发出的有人移动信号后,不响应该误触发的有人移动信号。从而从软件的层面解决了误触发的问题。在该预设时间内电池的电压恢复正常,并在预设时间后,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例如,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上电工作,对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应的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所述主控单元由所述第三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一工作模式。即在预设时间后使得所述主控单元由暂停模式无需重新唤醒或初始化即可进入到深睡眠模式,以实现在解决误触发的同时兼顾降低功耗。
可选的,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的功耗大于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功耗,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所需供电电流小于等于60微安;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需供电电流小于等于3毫安;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需供电电流小于等于0.9微安。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下的功耗远小于其他模式,从而能有效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后的预设时间间隔内,若再次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不发送第一报文。示例性地,在响应第一检测结果即有人移动的检测结果向外发出第一报文后,若再预设时间间隔如30s内再次收到第一检测结果,则不发送第一报文,以避免短时间内重复发送相同的报文,降低人体传感器的功耗。具体地,所述指定数据包括第二标识数据,所述主控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一报文时,还用于:自所述目标存储器中读取当前第二标识数据,所述当前第二标识数据表征了最近一次发送指定报文如第一报文的时间;若确定当前时间与最近一次发送指定报文的时间在预设时间间隔内,则不发送第一报文,否则,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将所述当前第二标识数据更新为当前时间。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在发送报文时,会附带有序列号信息,以便于发送方如人体传感器和/或接收方如网关、终端根据序列号对报文的发送或接收顺序以及是否重复发包进行识别。在现有的人体传感器中自动获取的序列号均存储至RAM中,因此,现有的人体传感器在浅睡眠中无法让RAM断电,因为在唤醒后还需调用存储至RAM的序列号,否则,若RAM断电,在唤醒后RAM中的数据会被初始化,则在向外发送报文时会因序列号的初始化使发包出现问题。例如,人体传感器在发包时能获取到自动生成的序列号,序列号每加1都会存在RAM中,每个包的序列号都会相较于前一个加1,所以不会重复。而若使用深睡眠模式即RAM掉电,则在唤醒初始化时,序列号可能被执行特定操作(如将唤醒识别为开机事件,将序列号加一个超过识别范围的值),导致唤醒发包时序列号识别为无效序列号或者识别为重复序列号,导致发包出错或丢包。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指定数据还包括第三标识数据即序列号,所述序列号被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器中。所述主控单元在产生并对外发出任意报文时,包括:基于预设通信格式生成待发送的报文及与所述报文相对应的序列号,并将所述序列号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器中;所述主控单元根据所述目标存储器中存储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并依次发送对应的报文。当响应于唤醒指令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一工作模式切换为第二工作模式时,若检测到针对所述目标存储器的读取序列号和/或写入序列号的操作,则不响应所述操作。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被唤醒时,屏蔽因唤醒而自动生成序列号的操作,如屏蔽在唤醒时往所述目标存储器中写入序列号的操作,以避免唤醒时对序列号的特定操作导致出错。在确定出唤醒原因及对应的事件,准备发送报文时,才生成与待发送报文相对应的序列号,如序列号加1,这样,保证每次发包时序列号都与之前的不一样,避免了因序列号相同导致丢包的问题。而且,本实施例中序列号是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器的,在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被唤醒时,所述目标存储器中的数据不会被初始化,避免了将序列号存储至RAM中每次唤醒会导致序列号被执行特定操作而发包出错的问题。
例如,在有的应用场景中,每次所述主控单元由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被唤醒时,序列号会被直接加512。序列号会包括有多个字节,一般来说,序列号每加1都会存在RAM中,每个包的序列号都会相较于前一个加1,所以不会重复。而进入深睡眠模式后,则每次唤醒时都会加512,超过了1个字节标识的范围,则导致序列号的低字节不变,而网关或终端(特定系统)是通过低字节的8个bit的序列号来判断报文是否重复,所以会有丢包风险。因此,本实施例中预先设置序列号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器,在所述主控单元从深睡眠模式被唤醒时,屏蔽写序列号到所述目标存储器的操作,即屏蔽对所述目标存储器中序列号加512的操作。等到发送报文时,才将序列号再加1并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器中,这样,在每次发包时其对应的序列号低字节的8个bit都会变,不会导致序列号重复而误丢包。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存储器包括第一存储器和第二存储器,所述序列号包括计数字段和去重字段的数据,将所述计数字段对应的数据存储至所述第二存储器,将所述去重字段对应的数据存储至所述第一存储器。其中,所述计数字段可以是所述序列号中主要用于计数的字段,示例性地,可以是序列号中的高位字节。所述去重字段对应的数据可以是用于判断对应的报文是否被重复发送和/或接收的字段,示例性地,可以是序列号中的低位字节。例如,所述序列号包括多个字节;其中,将多个字节中的预设字节存储至所述第二存储器,将多个字节中的其他字节存储至所述第一存储器。其中,所述预设字节包括最低位字节。所述第一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小于第二存储器,第一存储器的可读写次数小于第二存储器。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存储器包括flash存储器,所述第二存储器包括寄存器。所述主控单元在产生并对外发出任意报文时,还包括:所述主控单元根据存储于所述第二存储器的预设字节判断当前待发送的报文是否被重复发送,若是,则丢弃所述报文,若否,则向外发送所述报文。
本实施例中将序列号存储在flash存储器与寄存器(速度特别快,但是内存很小,只有5个字节左右)中。由于寄存器读写成本都很低,flash写的成本很高且有次数限制,如果序列号的所有字节都存在flash中,则每次发包都要往flash写数据,则次数和功耗都有影响(写flash的功耗更高)。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序列号的高位字节存储在flash,低位字节存储在寄存器中,例如序列号包括4个字节,其中高位的3个字节存储在flash存储器中,低位的1个字节存储在寄存器中,正常发送报文时,序列号在寄存器中依次计数1,2,3…256后,大于1个字节时才写一次flash。这样,既能兼顾读写速度,又能降低写入成本及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6所示,所述人体传感器还包括环境检测单元302,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用于检测所述人体传感器当前的各种环境检测参数,以便在人体检测单元检测到有人移动时,网关或终端能根据有人移动检测结果以及环境参数做出更加准确、丰富的智能控制。例如,所述环境检测参数包括当前环境的光照参数、噪声参数、温度参数、磁场参数等。所述环境检测单元包括但不限于光敏单元、噪声检测单元、温湿度传感器等。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为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的人体检测参数,则所述主控单元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产生并对外发出报文的步骤,包括:当所述主控单元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的人体检测参数,向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例如,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以使得: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上电工作,并对当前环境进行检测;所述主控单元接收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发送的环境检测参数;所述主控单元根据所述人体检测参数和环境检测参数产生并对外发出第二报文。所述主控单元接收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发送的环境检测参数之后,还包括:所述主控单元向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发送第三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停止对当前环境的检测。
本实施例中只在检测到有人移动时才开启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对当前环境进行检测,所述主控单元在获取到当前环境参数后关闭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的检测。相比于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实时开启检测,本实施例中人体传感器的功耗降低,且不影响在有人移动时对当前环境参数的获取,以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体传感器的整体功耗。例如,所述环境检测单元302可包括光敏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可通过PMOS来控制所述光敏单元的供电,在所述主控单元接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的有人移动参数时,所述主控单元发送一高电平或低电平以开启光敏单元的供电,所述主控单元获取到所述光敏单元采集的光敏值后可发送一低电平或高电平以关闭光敏单元的供电。从而使得所述光敏单元仅在有人移动触发时才开启使用,在无人移动的空闲期间所述光敏单元关闭以节约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功耗。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还用于:
响应于预设触发事件,判断所述人体传感器是否已连接至网络;
若是,则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上电工作,对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应的感应区域进行检测;若否,则进入配网模式,以连接至网络。
本实施例中,所述人体传感器还可包括所述发光单元2327(例如可包括LED)、操作感应单元(例如可包括操作件、感应单元等,操作件可以是按键,操作件受力下按时可触动感应单元,感应单元进而识别到按键被按下的触发事件并发送至主控单元),所述发光单元2327、操作感应单元分别电连接所述主控单元。在响应于重新上电、长按操作件、开机等预设触发事件后,LED可按预设方式进行提示,如不同颜色交替闪烁,以提示所述人体传感器当前处于特定流程如开机流程。在开机流程中需判断所述人体传感器是否已连接至网络;若已配网,则所述主控单元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如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以使得:所述人体检测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上电工作,对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应的感应区域进行检测。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人体检测单元上电工作后,即可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即深睡眠模式,以降低功耗。若未配网,则使所述人体传感器进入配网模式,产生并对外发出配网报文,以使得:指定设备获取到所述配网报文后,指示所述人体传感器加入网关对应的网络,以完成配网;所述指定设备包括终端和/或所述网关;其中,完成配网后的人体传感器能够通过所述网络与所述网关通信。在已配网和未配网的状态,LED可通过不同颜色或不同闪烁方式进行区分提示。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在进入所述配网模式后的预设时间内所述人体传感器没有连接至网络,则所述主控单元向所述环境检测单元发送第三控制信号,以及向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发送第四控制信号(例如,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并进入第四工作模式。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接收所述操作感应单元响应于第一操作而发送的第一操作指令;根据所述第一操作指令获取所述供电单元的当前电量信息,并根据所述当前电量信息控制所述发光单元2327对外发光。若所述供电单元的电量大于等于设定阈值,则控制所述发光单元2327发出第一灯光信号,若所述供电单元的电量小于设定阈值,则控制所述发光单元2327发出第二灯光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灯光信号与第二灯光信号的以下至少之一参数是不同的:灯光颜色;闪烁频率;发光时长。
本实施例中,若长时间未配网成功,则进入第四工作模式,可理解为一种工厂存储模式,在该工厂存储模式下,所述主控单元控制所述环境检测单元、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关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也可进入深睡眠模式,无需响应有人移动信息,也无需定时向外发送无人移动信息,使得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需电流仅为0.5微安,因此,在第四工作模式下能极大地降低所述人体传感器在存储时的能耗。而在工厂存储模式下,响应于用户操作可展示电量信息,例如短按触发件可显示电量信息,电量充足闪烁蓝灯,电量低闪烁橙灯,使得用户能快速判断人体传感器在工厂存储时的基本情况,在节约存储能耗的同时满足用户对人体传感器电量的监测需求。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人体传感器完成配网,响应于触发指令如短按触发件向外发送第五报文,以使得:终端根据所述第五报文连接所述人体传感器并指示所述人体传感器执行升级任务。在所述人体传感器执行升级任务时,若所述主控单元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的人体检测参数,则不响应所述人体检测参数,以避免正在执行的升级任务被中断。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所述操作感应单元响应于第二操作如双击触发件而发送的第二操作指令;当所述主控单元收到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在对应的感应区域内检测得到的人体检测参数时,根据所述第二操作指令控制所述发光单元2327对外发光或控制所述发光单元2327不发光。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人体传感器用于:向所述网关上报检测事件,所述检测事件包括所述人体传感器发送的报文中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感应区域的检测结果和/或所述环境检测单元对当前环境的检测结果;所述网关用于:将所述检测事件反馈至所述终端;所述终端用于:对外提示所述检测事件,和/或:根据所述检测事件更新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历史事件记录。
本实施例中终端获取到所述人体传感器发送的配网报文(例如自网关转发而来的配网报文)后,将人体传感器(即发出配网报文的人体传感器)列为可施控的设备;所述终端或所述网关还用于:获取到所述配网报文后,指示所述人体传感器加入网关对应的网络(例如蓝牙网络)。
所述终端将人体传感器列为可施控的设备时,具体可用于:
通过一个界面(例如为一个能对所扫描的设备或人体传感器进行显示的扫描结果显示界面)显示所述人体传感器;响应于针对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添加操控(例如针对扫描结果显示界面的触控操控,或对终端其他可操作部件的操控),绑定所述人体传感器(即发出配网报文的人体传感器)与指定账户,以使所述人体传感器作为所述可施控的设备;在其已作为可施控的设备的情况下,终端可在一个界面将所述人体传感器显示为所述可施控的设备。
以上所提及的界面,可以是同一界面,也可以是不同界面。
此外,在完成配网后(例如处于已配网模式时),所述人体传感器还用于:在有人移动或定时无人移动时,向所述网关上报人体传感器事件例如检测事件;所述检测事件包括所述人体检测单元对感应区域的第一检测结果和/或第二检测结果,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有人体存在;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征了在持续第一时间段(如2分钟、5分钟、10分钟等)内无人体存在。进一步地,所述检测事件还可包括所述环境检测单元对当前环境检测得到的光照参数,例如检测到有人体存在时当前环境的光照强度值等。此外,上报的人体传感器事件还可包括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当前电量信息,例如定时(每50分钟)上报一次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剩余电量信息。
所述网关还用于:将所述人体传感器事件反馈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还用于:对外提示所述人体传感器事件,和/或:根据所述人体传感器事件更新所述人体传感器的历史记录。例如,如图67所示,可在终端显示有人移动的事件及发生的时间、光照参数等,5分钟内无人移动等。
具体的,终端(例如手机)中可运行一程序(APP),在APP中可以罗列出人体传感器的列表,当收到人体传感器事件时,APP中将显示人体传感器事件或历史记录。APP还可以发送通知提醒用户,和/或:伴随震动、铃声等方式提醒用户。
终端指示人体传感器加入网关的网络的方式,可例如经网关转发或驱使网关向人体传感器发送配网反馈信息,网关指示人体传感器加入网络的方式可例如响应于配网报文而主动向人体传感器发送配网反馈信息,或在终端的驱使下向人体传感器发送配网反馈信息。
进而,所述主控单元在对外发出配网报文确定所述人体传感器进入已配网模式之前,还用于:
获取网关或终端发出的配网反馈信息,所述配网反馈信息包括安全信息,但也可不限于此,例如还可包括网关的标识、地址、网关的设备信息等等。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控制器能够在加入所述网关的网络后与所述网关通信;
所述终端用于显示映射关系配置界面;响应于在所述映射关系配置界面中选择的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事件与智能控制器的可执行功能,定义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事件与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可执行功能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68所示,示例性的,可配置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事件与智能音箱的可执行功能(如播放指定音频)之间的映射关系。
所述网关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以及所述人体传感器发送的检测事件生成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发送至对应的智能控制器;所述控制信息表征了与所述检测事件相对应的智能控制器的可执行功能。
所述智能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息,并执行所述控制信息所指向的可执行功能。
本实施例中,终端可用于:定义映射关系。在定义映射关系时,触发条件例如可以选择人体传感器的有人移动事件、定时无人移动事件等检测事件,如图69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0所示,所述触发条件中的检测事件还可包括所述人体传感器对当前环境检测得到的光照参数与预设光照阈值之间的对比关系。触发结果可选择所述智能控制器的可执行功能如电灯开启或关闭、空调开启或关闭、门锁开启或关闭等。
一种举例中,终端定义映射关系的过程可例如:
显示映射关系配置界面;
响应于针对所述映射关系配置界面的配置操作,选择人体传感器事件与触发结果,确定所述映射关系。
其中,在映射关系配置界面中可配置一个或多个人体传感器信息与一个或多个触发结果的映射关系。
所述终端还用于:
获取到所述智能控制器的配网报文后,将发出配网报文的智能控制器列为可受控的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终端通过一个界面(例如为一个能对所扫描的设备进行显示的扫描结果显示界面)显示所述智能控制器;此外,显示智能控制器的扫描结果显示界面可以与显示人体传感器的扫描结果显示界面相同、相近,也可以是不同的。
响应于针对所述智能控制器的添加操控,绑定所述智能控制器与指定账户,以使所述智能控制器作为可受控的设备。
在其已作为可受控的设备的情况下,终端可在一个界面将所述智能控制器显示为所述可受控的设备。
以上所提及的界面,可以是同一界面,也可以是不同界面。
所述终端还用于:
获取到所述配网报文后,向所述智能控制器发送配网反馈信息,
所述智能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配网反馈信息,接入所述终端的Wifi网络。
其中的配网反馈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终端的Wifi信息,例如Wifi标识、类型、密码等等,配网反馈信息也可不限于此。其中的Wifi信息可例如为终端的Wifi热点的Wifi信息,部分方案中,也可以是终端所连接的Wifi网络的Wifi信息。
进而,在利用人体传感器进行控制的方案中,人体传感器可以直接或间接通信连接于智能控制器,通过设置人体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的映射关系,使得人体传感器可以触发智能控制器执行相应的功能,实现联动。
具体的一种举例中,可通过终端及运行于终端的APP,将人体传感器与账户(例如个人账户)建立绑定关系,将人体传感器展示于终端的APP,并且,将智能控制器与账户(例如个人账户)建立绑定关系,将智能控制器展示于APP;然后,通过APP,建立人体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中可执行功能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操作人体传感器后,可发出一施控报文(即用于呼叫的施控报文)。基于该施控报文,智能控制器执行相应的功能。
此外,在人体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配对后,人体传感器可直接将施控报文发送至智能控制器,从而使智能控制器或其所连接的设备执行对应的控制结果;在人体传感器与网关配网后,人体传感器可将施控报文发送至网关,网关基于施控报文向智能控制器或其他设备发送控制信息,也可将其转发至终端或服务器,进而,终端或服务器可基于此控制其他设备执行对应的控制结果。
人体传感器可具有配网模式与已配网模式,在处于已配网模式时,可执行以上产生、发出施控报文的过程。在配网模式时,可完成人体传感器与网关的配网。此外,在处于已配网模式时,也可完成人体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的配对。
进一步的举例中,终端中可运行一程序(APP),在APP中可以罗列出智能控制器(例如墙壁开关或受控设备)的列表,点击APP中的对应的墙壁开关的图标,可以发送命令给智能控制器(例如墙壁开关),对智能控制器(例如墙壁开关)进行打开或关闭动作。
其中,网关与智能控制器之间可基于蓝牙信号进行交互,智能控制器可在加入网关的网络后进行控制所需的交互。进而,可实现智能控制器与网关之间的配网。
请参考图71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人体传感器的处理方法,包括:
S801,响应于唤醒指令进入第二工作状态;
S802,若确定所述唤醒指令包括第一检测结果对应的触发信号,则对外发出第一报文,并在所述第一报文发送完毕后的指定时间内,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征了所述人体传感器在感应区域内检测到有人体存在;
其中,若所述人体传感器具有指定状态,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一休眠状态,否则,所述第一工作状态被配置为第二休眠状态;所述人体传感器在所述第一休眠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休眠状态下的功耗,且所述人体传感器由所述第一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大于由所述第二休眠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功耗;所述人体传感器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功耗小于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所述指定状态为:所述第一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报文发射时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N,N的取值为[4,6]。
以上所涉及的技术名词、技术特征、可选实施方式与技术效果可参照上述人体传感器实施例的相关描述理解,对于重复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被设置为能够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所述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至少一第一角度变换器以及至少一第二角度变换器;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通过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在至少两个自由度上变换角度,且两个自由度的旋转轴不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具有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具有第二贴合面;所述位姿变换装置包括至少两种状态:
第一状态下,第一角度变换器的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角度变换器的第二贴合面之间至少部分相贴合;
第二状态下,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之间形成指定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还包括第三状态: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相对于底座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轴在第一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通过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相对于底座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在第二自由度上变换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旋转角度被设置为0°~360°,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角度包括0°~90°;
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之间具有一空间夹角,所述空间夹角被设置为90°,以使得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能够带动一感应装置在至少一半球范围内变换感应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被设置为能够支撑一感应装置,并适于在一外部操控下带动所述感应装置进行位姿变换,并在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支撑所述感应装置保持当前位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底座运动时,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之间直接或者间接抵接,以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运动的第一限位力;所述第一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的运动;
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响应一外部操控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运动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与所述第一角度变换器之间产生一阻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运动的第二限位力;所述第二限位力被设置为当所述外部操控撤去时限制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的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二贴合面设置的第三贴合面,所述第二角度变换器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贴合面的第一安装位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贴合面的第二安装位,所述位姿变换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和/或所述第二安装位连接一感应装置。
10.一种人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位姿变换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所述感应装置能够响应于所述位姿变换装置的位姿变化而改变感应区域。
CN202410302585.6A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Pending CN1182152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0298 2022-01-27
CN2022101002988 2022-01-27
PCT/CN2022/088739 WO2023142275A1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N202280001154.5A CN114766097B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154.5A Division CN114766097B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15254A true CN118215254A (zh) 2024-06-18

Family

ID=8236464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02585.6A Pending CN118215254A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N202280001154.5A Active CN114766097B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N202410302911.3A Pending CN118215255A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154.5A Active CN114766097B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N202410302911.3A Pending CN118215255A (zh) 2022-01-27 2022-04-24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821525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8479B (zh) * 2015-08-06 2018-05-25 欧舶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遥控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EP3436876B1 (en) * 2016-03-29 2021-07-07 Cognibotics AB Method, constraining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a manipulator
CN106303416A (zh) * 2016-08-10 2017-01-04 深圳市奥尼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安防监控设备、安防监控系统及安防监控方法
EP3704517A4 (en) * 2017-10-30 2021-06-23 Shenzhen Xpect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Image sensor based on charge carrier avalanche
CN109903496A (zh) * 2019-03-15 2019-06-18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蓝牙5.0传输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10891303A (zh) * 2019-11-14 2020-03-17 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电磁波吸收比值的方法及设备
CN111366908B (zh) * 2020-04-22 2022-05-24 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转台及其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212007268U (zh) * 2020-05-27 2020-11-24 宁波能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可多角度变化的感应器
CN112621790B (zh) * 2020-12-31 2022-03-25 东南大学 一种二自由度绳索传动式手指力反馈装置
CN112833786B (zh) * 2021-01-05 2023-02-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舱段位姿测量及对准系统、控制方法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15255A (zh) 2024-06-18
CN114766097A (zh) 2022-07-19
CN114766097B (zh) 2024-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021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05516686A (zh) 省电摄像装置、智能猫眼及网络摄像头
CN108601167B (zh) 可调色温的智能电灯及电灯色温的智能调节方法
WO2023142275A1 (zh)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N114766097B (zh) 位姿变换装置以及人体传感器及其处理方法、控制系统
CN109084227B (zh) 中置感应器的照明灯
CN216014463U (zh) 电视机遥控器
CN208654587U (zh) 一种光线传感器及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统
CN210328095U (zh) 照明节能系统
CN217765011U (zh) 一种开关状态探测器
CN207962176U (zh) 一种便携式镜前灯
CN206835433U (zh) 一种教室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CN203482456U (zh) 智能调光led灯具
CN215862994U (zh) 一种智能台灯
CN217238411U (zh) 位姿变换装置及人体传感器
CN206207070U (zh) 红外遥控灯
CN206094428U (zh) 一种led照明万能空调遥控器
CN210979616U (zh) 一种多功能警示灯
CN205992274U (zh) 智能报警照明灯
CN212785937U (zh) 一种新型实用型的感应联动灯
CN106455220A (zh) 具有监控功能的led灯具及其控制方法
CN110621108A (zh) 基于ZigBee和智能手机的家庭LED照明控制系统
CN119071324A (zh) 运动目标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CN212901245U (zh) 一种带人体感应、光感应及触摸控制的夜灯装置
CN210381369U (zh) 一种无线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