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63055A - 冲击扳手 - Google Patents
冲击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63055A CN118163055A CN202311662722.9A CN202311662722A CN118163055A CN 118163055 A CN118163055 A CN 118163055A CN 202311662722 A CN202311662722 A CN 202311662722A CN 118163055 A CN118163055 A CN 1181630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vil
- shaft
- edge
- shaft portion
- hamm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扳手,其具备:马达;主轴;砧座,其具有沿着与旋转轴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以及从砧座轴部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以及锤子,其被支承于主轴。砧座轴部具有:第1轴部,其与旋转轴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其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其被配置于第1轴部与第2轴部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具有:4个平面部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4个平面部分别具有:第1边缘,其被配置于旋转轴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其被配置于旋转轴的第2周向的端部。过渡部具有与第1边缘相连结的支承部,且在比支承部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第2边缘相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冲击扳手。
背景技术
在冲击扳手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有:日本特开2018-187700号公报所公开那样的冲击扳手。
发明内容
冲击扳手具有:通过锤子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的砧座。如果砧座的耐久性较低,则有可能会导致砧座产生龟裂。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高砧座的耐久性。
本申请的第1方案涉及一种冲击扳手,所述冲击扳手具备:马达,其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转子;主轴,其通过所述转子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其被配置于比所述主轴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该砧座具有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朝向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以及锤子,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且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砧座突起部进行打击的锤子突起部,
其中,所述砧座轴部具有:第1轴部,其与所述旋转轴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轴部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所述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轴部与所述第2轴部之间的位置,
而且,所述第2轴部具有:4个平面部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所述4个平面部分别具有:第1边缘,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第2周向的端部,所述过渡部具有:与所述第1边缘相连结的支承部,且该过渡部在比所述支承部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所述第2边缘相连结。
本申请的第2方案涉及一种冲击扳手,所述冲击扳手具备:马达,其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转子;主轴,其通过所述转子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其被配置于比所述主轴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该砧座具有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朝向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以及锤子,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且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砧座突起部进行打击的锤子突起部;
其中,所述砧座轴部具有:第1轴部,其与所述旋转轴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轴部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所述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轴部与所述第2轴部之间的位置,
而且,所述第2轴部具有:4个平面部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所述4个平面部分别具有:第1边缘,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第2周向的端部,
关于所述过渡部,在与所述平面部相平行的面内,相比于周向上的所述平面部的中心线而处于第1周向侧且与所述第1边缘相连结的第1部分的形状不同于:相比于所述中心线而处于第2周向侧且与所述第2边缘相连结的第2部分的形状。
本申请的第3方案涉及一种冲击扳手,所述冲击扳手具备:马达,其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转子;主轴,其通过所述转子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其被配置于比所述主轴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该砧座具有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朝向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锤子,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且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砧座突起部进行打击的锤子突起部;以及砧座轴承,其对砧座进行支承,
其中,所述砧座轴部具有:第1轴部,其与所述旋转轴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轴部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所述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轴部与所述第2轴部之间的位置,
而且,所述第2轴部具有:4个平面部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所述砧座具有:所述过渡部呈第1形状的第1砧座、以及所述过渡部呈第2形状的第2砧座,
能够相对于所述砧座轴承而更换所述第1砧座与所述第2砧座。
发明效果根据本申请,能够提高砧座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上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上部的横向剖视图。
图5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右前方观察的第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9是从前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图。
图10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12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15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图16是第5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17是从右前方观察第6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18是从左后方观察第6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19是第6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20是第6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21是将第6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图22是从右前方观察第7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23是从左后方观察第7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24是第7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25是第7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26是将第7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图27是从右前方观察第8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28是从左后方观察第8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29是第8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30是第8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31是从右前方观察第9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32是从左后方观察第9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33是第9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34是第9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35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0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36是从左后方观察第10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37是第10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38是第10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39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40是从左后方观察第1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41是第1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42是第11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43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2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44是从左后方观察第12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45是第12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46是第12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47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3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48是从左后方观察第13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49是第13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50是第13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51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4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52是从左后方观察第14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53是第14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54是第14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55是从右前方观察第15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56是从左后方观察第15实施方式的砧座的立体图。
图57是第15实施方式的砧座的侧视图。
图58是第15实施方式的砧座的剖视图。
图59是用于对第16实施方式的砧座组进行说明的图。
图60是用于对第16实施方式的砧座组进行说明的图。
图61是用于对第17实施方式的主轴以及砧座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冲击工具(冲击扳手);2…外壳;2L…左外壳;2R…右外壳;2S…螺丝;2T…螺丝;3…罩;4…锤子壳体;6…马达;7…减速机构部;8…主轴;9…打击机构部;10…砧座;10N1…砧座;10R1…砧座;10N2…砧座;10R2…砧座;10N3…砧座;10R3…砧座;10N4…砧座;10R4…砧座;10N5…砧座;10R5…砧座;12…风扇;13…蓄电池装配部;14…触发器拨挡;15…正反转切换拨挡;16…操作显示部;16A…操作按钮;16B…指示器显示器;17…灯;19…进气口;20…排气口;21…马达收容部;22…把持部;23…蓄电池保持部;24…轴承箱;25…蓄电池组;26…定子;27…转子;28…定子铁心;29…前绝缘子;30…后绝缘子;31…线圈;32…转子铁心;33…转子轴;34…转子磁铁;37…传感器基板;38…母线单元;39…转子轴承;39F…前侧转子轴承;39R…后侧转子轴承;41…小齿轮;42…行星齿轮;42P…销;43…内齿轮;44…主轴轴承;46…砧座轴承;47…锤子;48…锤子滚珠;50…螺旋弹簧;51…第1螺旋弹簧;52…第2螺旋弹簧;53…垫圈;54…支承滚珠;61…垫圈;62…垫圈;70…密封部件;71…外环部;72…后侧唇部;73…前侧唇部;80…支承部件;85…环形弹簧;101…砧座轴部;101N1…砧座轴部;101R1…砧座轴部;101N2…砧座轴部;101R2…砧座轴部;101N3…砧座轴部;101R3…砧座轴部;101N4…砧座轴部;101R4…砧座轴部;101N5…砧座轴部;101R5…砧座轴部;102…砧座突起部;103…凹部;104…凸部;110…第1轴部;111…凹部;112…后侧圆柱部;113…凹部;114…前侧圆柱部;120…第2轴部;121…平面部;121A…平面部;121B…平面部;121C…平面部;121D…平面部;122…平面部连接部;122A…平面部连接部;122B…平面部连接部;122C…平面部连接部;122D…平面部连接部;123…凹部;123A…前侧边缘;123B…后侧边缘;124…第1边缘;125…第2边缘;126…突起部;130…过渡部;130N…过渡部(正转用过渡部);130R…过渡部(反转用过渡部);131…支承部;131A…支承部;131B…支承部;131C…支承部;131D…支承部;132…曲面部;133…曲线部;134…锥形部;135…连接部;140…前端部;140A…凹部;150…中间部;241…凹部;242…凹部;300…接套(socket);301…销孔;302…销孔;303…收容孔;401…第1筒部;402…第2筒部;402R…后表面;402S…内周面;403…壳体连接部;404…第3筒部;404R…后表面;404S…内周面;405…第4筒部;405R…后表面;405S…内周面;461…外环部;461F…前表面;461R…后表面;461S…内周面;461T…外周面;462…后侧支承部;462F…前表面;462R…后表面;462S…内周面;463…前侧支承部;463F…前表面;463R…后表面;463S…内周面;464…后侧凸部;464R…后表面;464T…外周面;465…前侧凸部;465F…前表面;465S…内周面;465T…外周面;466…凹部;471…基座部;473…后侧环部;474…支承环部;474A…大径部;474B…小径部;474C…阶梯部;475…锤子突起部;476…凹部;477…锤子槽;478…支承槽;801…主轴轴部;802…凸缘部;803…凸部;804…主轴槽;805…凹部;1010…砧座;1101…砧座轴部;1301…第1部分;1302…第2部分;2010…砧座;2101…砧座轴部;3010…砧座;3101…砧座轴部;AX…旋转轴;CX…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前、后、左、右、上、以及下这样的用语,来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上述用语表示:以冲击工具1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者方向。冲击工具1具有:作为动力源的马达6。
在实施方式中,将与马达6的旋转轴AX相平行的方向适当地称为:轴向。将环绕旋转轴AX的周围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周向或者旋转方向,将旋转轴AX的放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
旋转轴AX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1轴向为前方,第2轴向为后方。另外,在径向上,将相距旋转轴AX较近的位置或者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内侧,将相距旋转轴AX较远的位置或者远离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地称为:径向外侧。
[第1实施方式]
<冲击工具>
图1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的立体图。图2是冲击工具1的侧视图。图3是冲击工具1的上部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冲击工具1的上部的横向剖视图。图5是将冲击工具1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从右前方观察冲击工具1的分解立体图。
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为冲击扳手。冲击工具1具有:外壳2、锤子壳体4、罩3、马达6、减速机构部7、主轴8、打击机构部9、砧座10、风扇12、蓄电池装配部13、触发器拨挡14、正反转切换拨挡15、操作显示部16、灯17、密封部件70、以及支承部件80。
外壳2是由合成树脂制成。实施方式的外壳2是由尼龙制成。外壳2具有:左外壳2L与右外壳2R。右外壳2R被配置于:左外壳2L的右方位置。左外壳2L与右外壳2R通过多个螺丝2S而被固定。外壳2由一对半割外壳构成。
外壳2具有:马达收容部21、把持部22、以及蓄电池保持部23。
马达收容部21对马达6进行收容。马达收容部21与锤子壳体4通过多个螺丝2T而被固定。
把持部22由作业者握持。把持部22从马达收容部21朝向下方延伸。触发器拨挡14设置于:把持部22的上部。
蓄电池保持部23借助蓄电池装配部13而对蓄电池组25进行保持。蓄电池保持部23连接于把持部22的下端部。分别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蓄电池保持部23的外形尺寸大于把持部22的外形尺寸。
马达收容部21具有:进气口19与排气口20。排气口20设置于:比进气口19更靠向前方的位置。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9而流入到外壳2的内部空间,并经由排气口20而流出到外壳2的外部空间。
锤子壳体4对减速机构部7、主轴8、打击机构部9、以及砧座1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减速机构部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轴承箱24的内侧位置。减速机构部7具有多个齿轮。
锤子壳体4是由金属制成。实施方式的锤子壳体4是由铝制成。锤子壳体4呈筒状。锤子壳体4连接于马达收容部21的前部。在锤子壳体4的后部固定有轴承箱24。通过将轴承箱24的前部嵌入到锤子壳体4的后部,而对轴承箱24与锤子壳体4进行固定。
罩3对锤子壳体4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
马达6为冲击工具1的动力源。马达6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6具有:定子26与转子27。定子26被支承于马达收容部21。转子2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定子26的内侧位置。转子27相对于定子26而进行旋转。转子27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减速机构部7将转子27与主轴8连结起来。减速机构部7将转子27的旋转传递到主轴8。减速机构部7使主轴8以比转子27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减速机构部7被配置于:比马达6更靠向前方的位置。减速机构部7具有行星齿轮机构。减速机构部7具有多个齿轮。减速机构部7的齿轮通过转子27而被驱动。
主轴8通过由减速机构部7传递来的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主轴8被配置于:比马达6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主轴8被配置于:比定子26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转子27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减速机构部7的前方位置。主轴8被配置于:砧座10的后方位置。
打击机构部9基于通过马达6进行旋转的主轴8的旋转力,而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10进行打击。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部7以及主轴8而被传递到打击机构部9。
砧座10为:基于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的冲击工具1的输出轴。砧座10通过打击机构部9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砧座10被配置于:比马达6更靠向前方的位置。在砧座10的前端部装配有:作为前端工具的一种的接套。砧座10被配置于:比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
风扇12生成:用于对马达6进行冷却的气流。风扇12被配置于:比马达6的定子26更靠向前方的位置。风扇12被固定于:转子27的至少一部分。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而使得外壳2的外部空间空气经由进气口19流入到外壳2的内部空间,由此对马达6进行冷却。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进行流通的空气通过风扇12进行旋转,而经由排气口20流出到外壳2的外部空间。
蓄电池装配部13连接于蓄电池组25。蓄电池组2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13。蓄电池装配部13被配置于:蓄电池保持部23的下部。蓄电池组25通过从蓄电池保持部23的前方被插入到蓄电池装配部13,而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13。蓄电池组25通过从蓄电池装配部13朝向前方被拔出,而从蓄电池装配部13被拆卸下来。蓄电池组25具有二次电池。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25具有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蓄电池组25通过被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13,而对冲击工具1供电。马达6基于从蓄电池组25供给的电力而进行驱动。
触发器拨挡14是为了启动马达6而由作业者操作的。通过触发器拨挡14而对马达6的驱动与停止进行切换。触发器拨挡14设置于把持部22。
正反转切换拨挡15由作业者操作。通过正反转切换拨挡15,而将马达6的旋转方向切换为正转方向或者反转方向。据此,对主轴8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正反转切换拨挡15设置于把持部22的上部。
操作显示部16具有:多个操作按钮16A与指示器显示器16B。通过作业者对操作按钮16A进行操作,而对马达6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指示器显示器16B具有多个发光部。指示器显示器16B通过变更多个发光部的点亮图案,而对马达6的动作模式进行显示。操作显示部16设置于蓄电池保持部23。操作显示部16在比把持部22更靠向前侧的位置而被设置于蓄电池保持部23的上表面。
灯17照射照明光。灯17以照明光来对砧座10以及砧座10的周边进行照明。灯17以照明光来对砧座10的前方进行照明。另外,灯17以照明光来对被装配于砧座10的前端工具以及前端工具的周边进行照明。灯17被配置于:触发器拨挡14的上方位置。
锤子壳体4具有:第1筒部401、第2筒部402、壳体连接部403、第3筒部404、以及第4筒部405。第1筒部401被配置于:打击机构部9的周围。第2筒部402被配置于:比第1筒部401更靠向前方的位置。第2筒部402的外径小于第1筒部401的外径。壳体连接部403将第1筒部401的前部与第2筒部402的后部连结起来。第3筒部404被配置于:比第2筒部402更靠向前方的位置。第4筒部405被配置于:比第3筒部404更靠向前方的位置。第2筒部402的内径小于第1筒部401的内径。第3筒部404的内径小于第2筒部402的内径。第4筒部405的内径小于第3筒部404的内径。
如图5所示,第2筒部402具有:朝向后方的后表面402R、以及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02S。第3筒部404具有:朝向后方的后表面404R、以及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04S。第4筒部405具有:朝向后方的后表面405R、以及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05S。内周面402S的前端部与后表面404R的径向外端部被连接起来。内周面404S的前端部与后表面405R的径向外端部被连接起来。内周面405S规定出:设置于锤子壳体4前端部的锤子壳体4的开口。
马达6具有:定子26与转子27。定子26具有:定子铁心28、前绝缘子29、后绝缘子30、以及多个线圈31。转子27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转子27具有:转子铁心32、转子轴33、以及转子磁铁34。
定子铁心28被配置于:比转子27更靠向径向外侧的位置。定子铁心28具有:被层叠而成的多个钢板。钢板为: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制的板。定子铁心28呈筒状。定子铁心28具有:对线圈31进行支承的多个齿。
前绝缘子29设置于:定子铁心28的前部。后绝缘子30设置于:定子铁心28的后部。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分别为:合成树脂制的电绝缘部件。前绝缘子29对齿的表面的一部分进行覆盖。后绝缘子30对齿的表面的一部分进行覆盖。
线圈31借助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而被装配于定子铁心28。线圈31借助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而被配置于定子铁心28的齿的周围。线圈31与定子铁心28通过前绝缘子29以及后绝缘子30而被电绝缘。多个线圈31借助母线单元38而被连接起来。
转子铁心32以及转子轴33分别是由钢制成。转子轴33被配置于:转子铁心32的内侧位置。转子铁心32与转子轴33被固定。转子轴33的前端部从转子铁心32的前端面朝向前方突出。转子轴33的后端部从转子铁心32的后端面朝向后方突出。
转子磁铁34被固定于转子铁心32。转子磁铁34被配置于转子铁心32的内部。
在后绝缘子30安装有传感器基板37。传感器基板37具有:电路基板与旋转检测元件。电路基板呈:在中心设置有孔的圆板状。旋转检测元件被支承于电路基板。传感器基板37的至少一部分与转子磁铁34相对置。旋转检测元件通过对转子磁铁34的位置进行检测,而对转子27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转子轴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转子轴承39。转子轴承39具有:前侧转子轴承39F与后侧转子轴承39R。前侧转子轴承39F将转子轴33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后侧转子轴承39R将转子轴33的后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前侧转子轴承39F被保持于轴承箱24。轴承箱24具有凹部241。凹部241从轴承箱24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前侧转子轴承39F被配置于凹部241。后侧转子轴承39R被保持于:马达收容部21的后部。转子轴33的前端部借助轴承箱24的开口而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内部空间。
风扇12被固定于:转子轴33的前部。风扇12被配置于:前侧转子轴承39F与定子26之间的位置。通过转子轴33进行旋转,而使得风扇12与转子轴33一起进行旋转。
在转子轴33的前端部形成有小齿轮41。小齿轮41连结于减速机构部7的至少一部分。转子轴33借助小齿轮41而连结于减速机构部7。
减速机构部7具有:多个行星齿轮42与内齿轮43。多个行星齿轮42被配置于:小齿轮41的周围。内齿轮43被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42的周围。小齿轮41、行星齿轮42、以及内齿轮43分别被收容于锤子壳体4。多个行星齿轮42分别与小齿轮41相啮合。行星齿轮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借助销42P而被支承于主轴8。主轴8通过行星齿轮42而进行旋转。内齿轮43具有:与行星齿轮42相啮合的内齿。内齿轮43被固定于锤子壳体4。内齿轮43无法始终相对于锤子壳体4而进行旋转。
当通过马达6的驱动而使得转子轴33进行旋转时,小齿轮41会进行旋转,从而行星齿轮42在小齿轮41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42一边与内齿轮43的内齿相啮合一边进行公转。据此,借助销42P连接于行星齿轮42的主轴8以比转子轴33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主轴8通过马达6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主轴8将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打击机构部9而传递到砧座10。打击机构部9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主轴8具有:主轴轴部801与凸缘部802。凸缘部802设置于:主轴轴部801的后部。行星齿轮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借助销42P而被支承于凸缘部802。主轴8的旋转轴与马达6的旋转轴AX相一致。主轴8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主轴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主轴轴承44。主轴8在后端部具有凸部803。凸部803从凸缘部802朝向后方突出。主轴轴承44对凸部803进行包围。
轴承箱24被配置于:主轴8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主轴轴承44被保持于轴承箱24。轴承箱24具有凹部242。凹部242从轴承箱24的前表面朝向后方凹陷。主轴轴承44被配置于凹部242。
打击机构部9具有:锤子47、锤子滚珠48、螺旋弹簧50、以及垫圈61。打击机构部9被收容于:锤子壳体4的第1筒部401。第1筒部401被配置于:锤子47的周围。
锤子47被配置于:比减速机构部7更靠向前方的位置。锤子47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01的周围。锤子47被支承于主轴轴部801。
锤子47通过马达6而进行旋转。马达6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部7以及主轴8而被传递到锤子47。锤子47基于通过马达6进行旋转的主轴8的旋转力,而能够与主轴8一起进行旋转。锤子47的旋转轴、主轴8的旋转轴以及马达6的旋转轴AX相一致。锤子47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锤子47具有:基座部471、后侧环部473、支承环部474、以及锤子突起部475。
基座部471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01的周围。基座部471呈环状。主轴轴部801被配置于:基座部471的内侧位置。
后侧环部473从基座部471的外周部朝向后方突出。后侧环部473呈筒状。后侧环部473的后端部被配置于:比支承环部474的后端部更靠向后方的位置。
支承环部474从基座部471的内周部朝向后方突出。支承环部474呈筒状。支承环部474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01的周围。支承环部474借助锤子滚珠48而被支承于主轴轴部801。支承环部474具有:大径部474A与小径部474B。小径部474B被配置于:比大径部474A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大径部474A的外径大于小径部474B的外径。在大径部474A与小径部474B之间的边界设置有阶梯部474C。
锤子突起部475从基座部471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锤子突起部475的前表面被配置于:比基座部471的前表面更靠向前方的位置。2个锤子突起部475沿着周向被配置。
通过基座部471的后表面、后侧环部473的内周面、以及支承环部474的外周面而形成凹部476。凹部476设置于:锤子47的后部。凹部476从锤子47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陷。
锤子滚珠48是由钢铁那样的金属制成。锤子滚珠48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01与锤子47之间的位置。主轴8具有主轴槽804。锤子滚珠4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主轴槽804。主轴槽804设置于:主轴轴部80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锤子47具有锤子槽477。锤子滚珠48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锤子槽477。锤子槽477设置于:支承环部474的内周面的一部分。锤子滚珠48被配置于:主轴槽804与锤子槽477之间的位置。锤子滚珠48分别在主轴槽804的内侧以及锤子槽477的内侧进行滚动。锤子47能够伴随着锤子滚珠48而进行移动。主轴8与锤子47能够在由主轴槽804以及锤子槽477规定出的可动范围内,分别在轴向以及旋转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螺旋弹簧50被配置于:主轴轴部801的周围。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50具有:相互并列配置的第1螺旋弹簧51以及第2螺旋弹簧52。第2螺旋弹簧52被配置于:第1螺旋弹簧51的径向内侧位置。实施方式的第1螺旋弹簧51的弹簧常数大于第2螺旋弹簧52的弹簧常数。第1螺旋弹簧51的线径大于第2螺旋弹簧52的线径。
第1螺旋弹簧51的后端部以及第2螺旋弹簧52的后端部被支承于:凸缘部802的前表面。第1螺旋弹簧51的后端部与凸缘部802的前表面相接触。第2螺旋弹簧52的后端部借助垫圈62而被支承于凸缘部802的前表面。
第1螺旋弹簧51的前端部以及第2螺旋弹簧52的前端部被配置于:凹部476的内侧位置。在凹部476的内侧配置有垫圈61。第1螺旋弹簧51的前端部以及第2螺旋弹簧52的前端部被支承于垫圈61。垫圈61为环状的部件。第1螺旋弹簧51以及第2螺旋弹簧52分别始终产生:用于使锤子47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弹力。
垫圈61被配置于:基座部471的后方位置。垫圈61对第1螺旋弹簧51的前端部以及第2螺旋弹簧52的前端部进行支承。在径向上,垫圈61被配置于:后侧环部473与支承环部474之间的位置。垫圈61被配置于:凹部476的内侧位置。垫圈61借助多个支承滚珠54而被支承于锤子47。当锤子47在锤子47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内被配置于最前方的位置的状态下,支承滚珠54被配置于:比锤子滚珠48的后端部更靠向前方的位置。
支承滚珠54被配置于支承槽478。支承槽478在凹部476的内侧而被设置于锤子47。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槽478设置于:基座部471的后表面。支承槽478呈对旋转轴AX进行包围的环状。支承滚珠54对垫圈61进行支承。
垫圈61从前后方向被螺旋弹簧50与支承滚珠54所夹持。垫圈61、与锤子47以及主轴8相分离。
砧座10具有:砧座轴部101、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
砧座轴部101沿着轴向(前后方向)延伸。砧座轴部101具有旋转轴AX。砧座轴部101被配置于:比主轴8以及锤子47更靠向前方的位置。砧座轴部10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设置在锤子壳体4前端部的开口。如上所述,锤子壳体4的前端部的开口通过第4筒部405的内周面405S而被规定出。砧座轴部101的前端部从锤子壳体4的开口朝向前方突出。作为前端工具一种的接套被装配于:砧座轴部101的前端部。
砧座突起部102从砧座轴部101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砧座突起部102通过锤子突起部475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在砧座突起部102的前表面与第2筒部402的后表面402R之间配置有垫圈53。垫圈53对砧座突起部102与第2筒部402之间的接触进行抑制。第2筒部402的后端部借助垫圈53而承受砧座突起部102的载荷。
凹部103从砧座10的后表面的中央部朝向前方凹陷。主轴8的前端部被配置于凹部103。
基座部471被配置于:比砧座突起部102更靠向后方的位置。砧座突起部102的后表面与基座部471的前表面相分离。
砧座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的旋转轴、锤子47的旋转轴、主轴8的旋转轴、以及马达6的旋转轴AX相一致。砧座10以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砧座轴承46被配置于:砧座轴部101的周围。砧座轴承46的一部分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第2筒部402的内侧位置。砧座轴承46的一部分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第3筒部404的内侧位置。砧座轴承46被保持于:锤子壳体4的第2筒部402。砧座轴承46被压入到第2筒部402。砧座轴承46在锤子壳体4的内部而被固定于锤子壳体4。砧座轴承46将砧座轴部101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5所示,砧座轴承46具有:外环部461、后侧支承部462、前侧支承部463、后侧凸部464、以及前侧凸部465。后侧支承部462从外环部461的后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前侧支承部463从外环部461的前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后侧凸部464从后侧支承部462朝向后方突出。前侧凸部465从前侧支承部463朝向前方突出。通过外环部461、后侧支承部462、以及前侧支承部463而规定出砧座轴承46的凹部466。
外环部461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461F、朝向后方的后表面461R、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61S、以及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461T。
后侧支承部462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462F、朝向后方的后表面462R、以及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62S。
前侧支承部463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463F、朝向后方的后表面463R、以及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63S。
后侧凸部464具有:朝向后方的后表面464R、以及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464T。
前侧凸部465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465F、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465S、以及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465T。
外环部461的外周面461T与第2筒部402的内周面402S相接触。外环部461的内周面461S与砧座轴部101的外周面相分离。凹部466通过外环部461的内周面461S、后侧支承部462的前表面462F、以及前侧支承部463的后表面463R而被规定出。
如后面叙述的那样,砧座轴部101具有:后侧圆柱部112、前侧圆柱部114、以及凹部113。外环部461的内周面461S与凹部113的外周面相对置。后侧支承部462的内周面462S与后侧圆柱部112的外周面相接触。前侧支承部463的内周面463S与前侧圆柱部114的外周面相接触。
垫圈53的前表面的径向外侧的外缘部与第2筒部402的后表面402R相对置。垫圈53的前表面的径向内侧的内缘部与外环部461的后表面461R相对置。朝向径向内侧的垫圈53的内周面与后侧凸部464的外周面464T相对置。后侧凸部464的后表面464R隔着间隙而与砧座突起部102的前表面相对置。外环部461的前表面461F与第3筒部404的后表面404R相对置。前侧凸部465的外周面465T与第3筒部404的内周面404S相接触。
锤子突起部475能够与砧座突起部102相接触。在锤子47与砧座突起部102相接触的状态下,通过马达6进行驱动,而使得砧座10与锤子47以及主轴8一起进行旋转。
砧座10通过锤子47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例如,在螺栓紧固作业中,如果作用于砧座10的负载变高,则有时仅通过螺旋弹簧50的载荷而无法使得砧座10进行旋转。于是,砧座10以及锤子47的旋转会停止下来。主轴8与锤子47能够借助锤子滚珠48而分别在轴向以及周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即便锤子47的旋转停止,主轴8的旋转也会通过马达6所产生的动力而继续进行。在锤子47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主轴8进行旋转时,锤子滚珠48会一边由主轴槽804以及锤子槽477引导一边朝向后方进行移动。锤子47从锤子滚珠48承受力,而伴随着锤子滚珠48朝向后方进行移动。亦即,在砧座10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主轴8进行旋转,而使得锤子47朝向后方进行移动。据此,锤子47与砧座突起部102之间的接触得以解除。
当锤子47朝向后方进行移动时,锤子47会相对于主轴轴部801而进行相对旋转。垫圈61、与锤子47以及主轴8相分离。因而,锤子47的旋转不会被垫圈61妨碍。另外,在垫圈61与锤子47之间配置有支承滚珠54。通过支承滚珠54进行旋转,而使得锤子47能够进行顺畅地旋转。
如上所述,螺旋弹簧50始终产生:用于使锤子47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的弹力。移动到后方的锤子47通过螺旋弹簧50的弹力而朝向前方进行移动。锤子47在朝向前方进行移动时,会从锤子滚珠48承受旋转方向的力。亦即,锤子47一边进行旋转一边朝向前方进行移动。于是,锤子突起部475一边进行旋转一边与砧座突起部102相接触。据此,砧座突起部102通过锤子突起部475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马达6的动力与锤子47的惯性力的双方作用于砧座10。因此,砧座10能够以较高的扭矩而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
<密封部件以及支承部件>
密封部件70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内部。密封部件70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第3筒部404的径向内侧位置。密封部件70在锤子壳体4的内部而被配置于:砧座轴承46与砧座轴部101之间的边界。密封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与砧座轴部101的外周面相接触。密封部件70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密封部件70被配置于:砧座轴承46的前侧凸部465的径向内侧位置。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70为唇形密封件。
密封部件70对砧座轴承46与砧座轴部101之间的边界进行密封。密封部件70能够抑制:存在于锤子壳体4内部的润滑剂(润滑脂)经由锤子壳体4的前端部的开口而向锤子壳体4的外部漏出的情形。另外,密封部件70能够抑制:锤子壳体4的外部的异物侵入到锤子壳体4的内部的情形。
如图5所示,密封部件70具有:外环部71、后侧唇部72、以及前侧唇部73。朝向径向外侧的外环部71的外周面与前侧凸部465的内周面465S相接触。朝向后侧的外环部71的后表面与前侧支承部463的前表面463F相接触。后侧唇部72以及前侧唇部73分别被配置于:比外环部71更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后侧唇部72被配置于:比前侧唇部73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后侧唇部72以及前侧唇部73分别与砧座轴部101的外周面相接触。后侧唇部72以及前侧唇部73分别与前侧圆柱部114的外周面相接触。
支承部件80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内部。支承部件80被配置于:比密封部件7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支承部件80与密封部件70相对置。支承部件80能够从前方对密封部件70进行支承。如上所述,在锤子壳体4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配置砧座轴部101的开口。锤子壳体4的开口通过第4筒部405的内周面405S而被规定出。支承部件80配置为:面向锤子壳体4的开口。支承部件80能够抑制:密封部件70从锤子壳体4的开口朝向前方脱落的情形。
支承部件80呈环状。支承部件80为:被配置于砧座轴部101的周围位置的垫圈。支承部件80与砧座轴部101相分离。
支承部件80被固定于:锤子壳体4以及砧座轴承46的至少一方。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80从前后方向被砧座轴承46与锤子壳体4的一部分所夹持。在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80的径向外侧的外缘部被前侧凸部465的前表面465F与第4筒部405的后表面405R所夹持。
支承部件80从设置于锤子壳体4后端部的开口被插入到锤子壳体4的内部。在以使得支承部件80的前表面与第4筒部405的后表面405R相接触的方式将支承部件80插入到锤子壳体4的内部之后,密封部件70以及砧座轴承46分别从设置于锤子壳体4后端部的开口被插入到锤子壳体4的内部。砧座轴承46通过被压入到第2筒部402,而被固定于锤子壳体4。通过外环部461的前表面461F与第3筒部404的后表面404R相接触,而使得锤子壳体4与砧座轴承46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
此外,支承部件80可以被配置于:砧座轴部101的周围的一部分。可以在支承部件80的一部分设置有缺口部。支承部件80可以为簧环。在该情况下,支承部件80可以经由设置于锤子壳体4前端部的开口而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内部。
<砧座>
图7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的立体图。图8是砧座10的侧视图。图9是从前方观察砧座10的图。图10是将砧座10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砧座10具有:砧座轴部101与2个砧座突起部102。砧座轴部101沿着轴向延伸。各砧座突起部102从砧座轴部10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过渡部130、以及前端部140。第1轴部110的后端部连接于砧座突起部102。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过渡部130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1轴部110的前端部连接于过渡部130的后端部。第2轴部120的后端部连接于过渡部130的前端部。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借助过渡部130而被连结起来。前端部140被配置于:比第2轴部12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
第1轴部110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内侧位置。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第1轴部110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1轴部110具有:凹部111、后侧圆柱部112、凹部113、以及前侧圆柱部114。凹部111被配置于:比后侧圆柱部112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凹部111设置于:砧座轴部101与砧座突起部102之间的边界。凹部111的外径小于后侧圆柱部112的外径。如图5所示,后侧圆柱部112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的后侧支承部462。后侧圆柱部112的外周面与后侧支承部462的内周面462S相接触。凹部113被配置于:比后侧圆柱部112更靠向前方的位置。凹部113的外径小于后侧圆柱部112的外径。前侧圆柱部114被配置于:比凹部113更靠向前方的位置。前侧圆柱部114的外径与后侧圆柱部112的外径实质上相等。如图5所示,前侧圆柱部114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的前侧支承部463。前侧圆柱部114的外周面与前侧支承部463的内周面463S相接触。
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锤子壳体4的外侧位置。第2轴部120从设置于锤子壳体4前端部的开口朝向前方突出。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第2轴部120的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在实施方式中,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第2轴部120的截面的外形实质上呈四边形状。第2轴部120具有:4个平面部121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122。如图9所示,平面部121具有:平面部121A、平面部121B、平面部121C、以及平面部121D。平面部121B在周向上与平面部121A相邻接。平面部121C在周向上与平面部121B相邻接。平面部121D在周向上与平面部121C相邻接。平面部连接部122具有:平面部连接部122A、平面部连接部122B、平面部连接部122C、以及平面部连接部122D。平面部连接部122A设置于:平面部121A与平面部121B之间的边界。平面部连接部122B设置于:平面部121B与平面部121C之间的边界。平面部连接部122C设置于:平面部121C与平面部121D之间的边界。平面部连接部122D设置于:平面部121D与平面部121A之间的边界。
如图10所示,1个平面部12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边缘124、以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边缘125。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平面部121的第1周向的端部。第2边缘125被配置于:平面部121的第2周向的端部。4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以及第2边缘125。
如图9的箭头所示,在从前方观察砧座10时的逆时针方向设为正转方向的情况下,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比第2边缘125更靠向正转方向上的前侧的位置。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朝向第1周向进行旋转。亦即,在螺栓紧固作业中,砧座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
过渡部130将圆柱状的第1轴部110与正多边形形状(正四棱柱状)的第2轴部120连结起来。过渡部130的至少一部分将第1轴部110的前侧圆柱部114的外周面与第2轴部120的外表面平滑地连结起来。过渡部130具有:支承部131与连接部135。支承部131连结于第2轴部120的第1边缘124。连接部135连结于第2轴部120的第2边缘125。在周向上,支承部131的位置与第1边缘124的位置实质上相同。在周向上,连接部135的位置与第2边缘125的位置实质上相同。支承部131紧跟着第1边缘124之后配置。亦即,支承部131被配置于:从第1边缘124朝向轴向的后方延伸的延长线上。连接部135紧跟着第2边缘125之后配置。亦即,连接部135被配置于:从第2边缘125朝向轴向的后方延伸的延长线上。在前后方向上,连接部135被配置于: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过渡部130在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
过渡部130分别连结于4个第1边缘124。过渡部130分别连结于4个第2边缘125。4个支承部13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4个连接部13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如图9所示,支承部131具有:支承部131A、支承部131B、支承部131C、以及支承部131D。支承部131A连结于:平面部121A的第1边缘124。支承部131B连结于:平面部121B的第1边缘124。支承部131C连结于:平面部121C的第1边缘124。支承部131D连结于:平面部121D的第1边缘124。
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与4个支承部131分别相接触。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不与4个连接部135分别接触。
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能够在第1边缘124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相接触,并且,无法在第2边缘125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相接触。当打击机构部9对砧座10进行打击时,第1边缘124侧的应力较高,第2边缘125侧的应力较低。
此外,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可以构成为:能够在第2边缘125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相接触,并且,无法在第1边缘124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相接触。当打击机构部9对砧座10进行打击时,第2边缘125侧的应力可以较高,第1边缘124侧的应力可以较低。
过渡部130具有:连接于前侧圆柱部114的锥形部134。锥形部134的后端部连接于:前侧圆柱部114的前端部。锥形部134的外径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锥形部134的前端部连结于:平面部121以及平面部连接部122。通过将锥形部134的一部分切除掉,而形成出支承部131以及连接部135。将锥形部134切除掉之后的部分的表面呈曲面状。过渡部130具有:与平面部121相连结的曲面部132。曲面部132在周向上设置于: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之间的位置。在锥形部134的外表面与曲面部132的表面之间的边界形成有曲线部133。曲线部133将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连结起来。曲线部133朝向第1周向(正转方向)而向前方倾斜。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平面部121的一部分设置有凹部123。凹部123从平面部121朝向径向内侧凹陷。凹部123以朝向第1周向(正转方向)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式设置为带状。此外,可以不具有凹部123。
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具备:马达6,其具有转子27;打击机构部9,其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以及砧座10,其通过打击机构部9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砧座10具备:具有旋转轴AX的砧座轴部101。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且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能够在第1或者第2边缘124、125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相接触,并且,无法在第2或者第1边缘125、124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相接触。当对砧座10进行打击时,第1或者第2边缘124、125侧的应力较高,第2或者第1边缘125、124侧的应力较低。
据此,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冲击工具的动作>
接下来,对冲击工具1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当对作业对象实施螺栓紧固作业时,作业者例如用右手握持把持部22,并用右手的食指对触发器拨挡14进行拉动操作。当对触发器拨挡14进行拉动操作时,会从蓄电池组25向马达6供电,从而使得马达6启动,同时使得灯17点亮。通过马达6的启动,而使得转子轴33进行旋转。于是,转子轴33的旋转力经由小齿轮41而被传递到行星齿轮42。行星齿轮42在与内齿轮43的内齿相啮合的状态下,一边进行自转一边在小齿轮41的周围进行公转。行星齿轮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借助销42P而被支承于主轴8。通过行星齿轮42的公转,而使得主轴8以比转子轴33的旋转速度还要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
在锤子突起部475与砧座突起部102相接触的状态下,主轴8进行旋转时,砧座10会与锤子47以及主轴8一起进行旋转。据此,螺栓紧固作业得以进行。
在通过螺栓紧固作业的进行而对砧座10作用了规定值以上的负载的情况下,砧座10以及锤子47的旋转会停止下来。在该状态下主轴8进行旋转时,锤子47会朝向后方进行移动。据此,锤子突起部475与砧座突起部102之间的接触得以解除。
当锤子47朝向后方进行移动时,锤子47会相对于主轴轴部801而进行相对旋转。垫圈61、与锤子47以及主轴8相分离。因而,锤子47的旋转不会被垫圈61妨碍。另外,在垫圈61与锤子47之间配置有支承滚珠54。通过支承滚珠54进行旋转,而使得锤子47能够进行顺畅地旋转。
移动到后方的锤子47通过第1螺旋弹簧51以及第2螺旋弹簧52的弹力,而一边进行旋转一边朝向前方进行移动。据此,砧座突起部102通过锤子突起部475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据此,砧座10以较高的扭矩而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因而,螺丝以较高的扭矩被紧固于作业对象。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具备:马达6,其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转子27;主轴8,其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10,其被配置于比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该砧座具有沿着与旋转轴AX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101、以及从砧座轴部101朝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102;以及锤子47,其被支承于主轴8,且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对砧座突起部102进行打击的锤子突起部475。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4个平面部121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122。4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过渡部130具有与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支承部131,且该过渡部130在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局部地对过渡部130施加较大的力的情形,所以,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在接套300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情况下,接套300的后端部会与过渡部130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当砧座10对锤子47进行打击时,接套300会进行振动。接套300的振动以及由于螺栓紧固作业而引起的旋转方向的力会被施加于过渡部130。根据上述构成,接套300与连结于第1边缘124的支承部131会以第1接触力而相接触,接套300与第2边缘125的附近会以比第1接触力还要小的第2接触力相接触或者不相接触。据此,例如,即便由于螺栓紧固作业而在第2边缘125的附近作用了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也能够抑制:接套300的振动被施加于第2边缘125的附近的情形。亦即,能够抑制:对第2边缘125的附近施加接套300的振动与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的两方的情形。接套300的振动会被专门施加于第1边缘124的附近,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会被专门施加于第2边缘125的附近。由于施加于过渡部130的力被分散到第1边缘124的附近与支承部131的附近,所以,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在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接套300装配于第2轴部120。接套300分别与4个支承部131相接触。
据此,砧座10能够对接套300进行稳定地支承。
在实施方式中,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朝向第1周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
因而,在螺栓紧固作业中,拉伸应力集中于:被配置于比第1边缘124更靠向反转方向上的前侧的位置的第2边缘125。即便由于螺栓紧固作业而在第2边缘125的附近作用了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也能够抑制:接套300的振动被施加于第2边缘125的附近的情形。亦即,能够抑制:对第2边缘125的附近施加接套300的振动与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的两方的情形。接套300的振动会被专门施加于支承部131附近,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会被专门施加于第2边缘125的附近。在螺栓紧固作业中,由于施加于过渡部130的力被分散到支承部131的附近与第2边缘125的附近,所以,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实施方式的过渡部130具有: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的连接部135。连接部135被配置于: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接套300与4个支承部131分别相接触,不与4个连接部135分别接触。
据此,在螺栓紧固作业中,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容易集中于连接部135。由于接套300与支承部131相接触,接套300与连接部135相分离,所以,能够抑制:对连接部135施加接套300的振动与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的两方的情形。接套300的振动会被专门施加于支承部131,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会被专门施加于连接部135。由于施加于过渡部130的力被分散到支承部131与连接部135,所以,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实施方式的过渡部130具有:设置于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之间的位置的、且与平面部121相连结的曲面部132。接套300不与曲面部132相接触。
据此,能够抑制:局部地对过渡部130施加较大的力的情形。
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具有:用于对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支承的砧座轴承46。
据此,砧座轴承46能够对圆柱状的第1轴部110进行支承。
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具备:马达6,其具有转子27;打击机构部9,其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以及砧座10,其通过打击机构部9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砧座10具备:具有旋转轴AX的砧座轴部101。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且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能够在第1边缘124侧或者第2边缘125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相接触,并且,无法在第2边缘125侧或者第1边缘124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相接触。对砧座10进行打击时,第1边缘124侧或者第2边缘125侧的应力较高,第2边缘125侧或者第1边缘124侧的应力较低。
据此,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10的侧视图。图12是将砧座1010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砧座1010的砧座轴部110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以及过渡部130。第1轴部110的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且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过渡部130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与第2边缘125。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第2边缘125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
图11以及图12中附加了阴影线的第1边缘124侧的后侧的过渡部位、或者第1边缘124侧的平面部121的后侧为:第1硬度。未附加阴影线的第2边缘125侧的后侧的过渡部位、或者第2边缘125侧的平面部121的后侧为:比第1硬度还要低的第2硬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热处理或材料的组合,而在砧座10的作为接套300的嵌合部的第2轴部120施加硬度差。此外,作为热处理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对高硬度部进行激光淬火。材料的组合例如能够列举出:在高硬度部安装超硬芯片。轴向的振动以及载荷由高硬度部承受,旋转方向的扭转载荷由低硬度部(高韧性部)承受。据此,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具备:马达6,其具有转子27;打击机构部9,其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以及砧座10,其通过打击机构部9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砧座10具备:具有旋转轴AX的砧座轴部101。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且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第1边缘124侧的后侧的过渡部位、或者第1边缘124侧的平面部121的后侧为:第1硬度。第2边缘125侧的后侧的过渡部位、或者第2边缘125侧的平面部121的后侧可以为:比第1硬度还要低的第2硬度。
据此,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砧座2010的侧视图。砧座2010的砧座轴部210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以及过渡部130。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第2轴部120的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过渡部130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与第2边缘125。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第2边缘125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
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20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此时,第1轴部110的表面呈螺旋形状,以使得砧座轴部2101在轴向上承受压缩载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由于第1轴部110的表面具有螺旋形状,从而施加于砧座2010的应力根据旋转方向而不同。通过砧座轴部2101的至少一部分呈螺旋形状地被扭转,而使得旋转方向的载荷的一部分在轴向上进行分解。在砧座20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会对砧座2010施加压缩载荷。在砧座2010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会对砧座2010施加拉伸载荷。构成砧座2010的材料通常在压缩方向上强度较高。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20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具备:马达6,其具有转子27;打击机构部9,其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以及砧座10,其通过打击机构部9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砧座10具备:具有旋转轴AX的砧座轴部101。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且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第1轴部110的表面可以呈螺旋形状,以使得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砧座轴部101在轴向AX上承受压缩载荷。
据此,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4实施方式]
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砧座3010的侧视图。图15是将砧座3010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砧座3010的砧座轴部310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以及过渡部130。第1轴部110的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第2轴部120的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过渡部130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与第2边缘125。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第2边缘125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
平面部121在第1周向的后侧具有突起部126。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与突起部126相接触。
通过突起部126,而使得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30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实施方式的冲击工具1具备:马达6,其具有转子27;打击机构部9,其通过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以及砧座10,其通过打击机构部9而在旋转方向上被打击。砧座10具备:具有旋转轴AX的砧座轴部101。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输出侧的位置,且截面的外形呈正多边形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2轴部120具有:至少3个平面部121与至少3个平面部连接部122。至少3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第2周向的端部。平面部121在第1周向的后侧具有突起部126。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与突起部126相接触。
据此,砧座10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5实施方式]
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相同。
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以及过渡部130。第1轴部110的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第2轴部120的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过渡部130在轴向上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
第2轴部120具有:4个平面部121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122。4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与第2边缘125。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旋转轴AX的第1周向(正转方向)的端部。第2边缘125被配置于:第2周向(反转方向)的端部。
正转方向侧为:砧座10与接套300相接触的那侧。
在与平面部121相平行的面内,相比于周向上的平面部121的中心线CX而处于第1周向(正转方向)侧且与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过渡部130的第1部分1301的形状不同于:相比于中心线CX而处于第2周向侧且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的过渡部130的第2部分1302的形状。中心线CX为:在周向上从平面部121的中心线CX通过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线。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过渡部130具有:支承部131与连接部135。支承部131与第1边缘124相连结。连接部135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连接部135被配置于: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接套300与支承部131相接触,不与连接部135相接触。
如图5以及图16所示,在前端部140设置有凹部140A。凹部140A对旋转轴AX进行包围。在凹部140A配置有环形弹簧85。通过环形弹簧85的弹力,而将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固定于第2轴部12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过环形弹簧85的弹力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的方式适当地称为:环形弹簧方式。
过渡部130具有曲面部132。曲面部132被设置于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之间的位置,且与平面部121相连结。在轴向上,在过渡部130与平面部121之间设置有凹部123。凹部123将第1边缘124与第2边缘125连结起来。用于对凹部123的前端部进行规定的前侧边缘123A、与用于对凹部123的后端部进行规定的后侧边缘123B相互平行。
在轴向上,连结于第1边缘124的前侧边缘123A的第1端部的位置、与连结于第2边缘125的前侧边缘123A的第2端部的位置不同。亦即,凹部123(前侧边缘123A以及后侧边缘123B)相对于中心线CX而倾斜。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在轴向上,连结于第1边缘124的前侧边缘123A的第1端部被配置于:比连结于第2边缘125的前侧边缘123A的第2端部更靠向前方的位置。
在轴向上,支承部131与前侧边缘123A的第1端部之间的距离La为4.3mm。
另外,在轴向上,支承部131与前侧边缘123A的第1端部之间的距离La为:砧座10(砧座轴部101)的前端部与过渡部130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Lb的1/6以上且1/5以下。
在与平面部121相平行的面内,与中心线CX相正交的基准线和前侧边缘123A所构成的角度θ为15°以上且25°以下。角度θ例如可以为8°。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朝向正转方向侧进行旋转。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砧座10在正转方向侧具有第1部分1301。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另外,由于距离La为4.3mm,所以,砧座10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如果距离La过长,则平面部121的面积会变小而使得应力容易集中,或者砧座10的全长会变长。如果距离La过短,则砧座10的强度或耐久性有可能会不足。
另外,由于角度θ为15°以上且25°以下,所以,砧座10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如上所述,接套300的振动会被专门施加于第1边缘124附近,旋转方向的拉伸应力会被专门施加于第2边缘125附近。由于凹部123呈倾斜,所以,施加振动的部分与施加拉伸应力的部分之间的距离会变长。因而,砧座10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如果角度θ高于25°,且接近于45°,则接近于裂纹扩展角度。如果角度θ低于15°,则强度以及耐久性提高的效果会变小。
[第6实施方式]
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17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N1的立体图。图18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N1的立体图。图19是砧座10N1的侧视图。图20是砧座10N1的剖视图。图21是将砧座10N1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砧座10N1具有:砧座轴部101N1、2个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砧座轴部101N1沿着轴向延伸。各砧座突起部102从砧座轴部101N1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凹部103从砧座10N1的后表面的中央部朝向前方凹陷。主轴8的前端部被配置于凹部103。
砧座轴部101N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过渡部130N、以及前端部140。第1轴部110的后端部连接于砧座突起部102。第2轴部120被配置于:比第1轴部11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过渡部130N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第1轴部110的前端部连接于过渡部130N的后端部。第2轴部120的后端部连接于过渡部130N的前端部。第1轴部110与第2轴部120借助过渡部130N而被连结起来。前端部140被配置于:比第2轴部12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第1轴部110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1轴部110具有:凹部111、后侧圆柱部112、凹部113、以及前侧圆柱部114。凹部111被配置于:比后侧圆柱部112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凹部111设置于:砧座轴部101与砧座突起部102之间的边界。凹部111的外径小于后侧圆柱部112的外径。
砧座10N1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N1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在前端部140设置有凹部140A。砧座10N1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第2轴部120的截面的外形实质上呈四边形状。第2轴部120具有:4个平面部121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122。
1个平面部12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边缘124、以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边缘125。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平面部121的第1周向(正转方向)的端部。第2边缘125被配置于:平面部121的第2周向(反转方向)的端部。4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以及第2边缘125。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N1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
过渡部130N将圆柱状的第1轴部110与正多边形形状(正四棱柱状)的第2轴部120连结起来。过渡部130N的至少一部分将第1轴部110的前侧圆柱部114的外周面与第2轴部120的外表面平滑地连结起来。过渡部130N具有:支承部131与连接部135。支承部131连结于第2轴部120的第1边缘124。连接部135连结于第2轴部120的第2边缘125。在周向上,支承部131的位置与第1边缘124的位置实质上相同。在周向上,连接部135的位置与第2边缘125的位置实质上相同。支承部131紧跟着第1边缘124之后配置。亦即,支承部131被配置于:从第1边缘124朝向轴向的后方延伸的延长线上。连接部135紧跟着第2边缘125之后配置。亦即,连接部135被配置于:从第2边缘125朝向轴向的后方延伸的延长线上。在前后方向上,连接部135被配置于: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过渡部130N在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
过渡部130N分别连结于4个第1边缘124。过渡部130N分别连结于4个第2边缘125。4个支承部13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4个连接部13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与4个支承部131分别相接触。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不与4个连接部135分别接触。
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能够在第1边缘124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N相接触,并且,无法在第2边缘125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N相接触。当打击机构部9对砧座10进行打击时,第1边缘124侧的应力较高,第2边缘125侧的应力较低。
过渡部130N具有:连接于前侧圆柱部114的锥形部134。锥形部134的后端部连接于:前侧圆柱部114的前端部。锥形部134的外径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锥形部134的前端部连结于:平面部121以及平面部连接部122。通过将锥形部134的一部分切除掉,而形成出支承部131以及连接部135。将锥形部134切除掉之后的部分的表面呈曲面状。过渡部130N具有:与平面部121相连结的曲面部132。曲面部132在周向上设置于: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之间的位置。在锥形部134的外表面与曲面部132的表面之间的边界形成有曲线部133。曲线部133将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连结起来。曲线部133朝向第1周向(正转方向)而向前方倾斜。
如图21所示,在与平面部121相平行的面内,相比于周向上的平面部121的中心线CX而处于第1周向(正转方向)侧且与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过渡部130N的第1部分1301的形状不同于:相比于中心线CX而处于第2周向(反转方向)侧且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的过渡部130N的第2部分1302的形状。中心线CX为:在周向上从平面部121的中心线CX通过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线。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N1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N1在正转方向侧具有第1部分1301。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N1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亦即,通过过渡部130N的形状而使得砧座10N1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过渡部130N适当地称为:正转用过渡部130N。
[第7实施方式]
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22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R1的立体图。图23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R1的立体图。图24是砧座10R1的侧视图。图25是砧座10R1的剖视图。图26是将砧座10R1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后的图。
砧座10R1具有:砧座轴部101R1、2个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砧座轴部101R1沿着轴向延伸。各砧座突起部102从砧座轴部101R1的后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凹部103从砧座10R1的后表面的中央部朝向前方凹陷。主轴8的前端部被配置于凹部103。
砧座轴部101R1具有:第1轴部110、第2轴部120、过渡部130R、以及前端部140。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R1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R1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在前端部140设置有凹部140A。砧座10N1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
1个平面部12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边缘124、以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边缘125。第1边缘124被配置于:平面部121的第2周向(反转方向)的端部。第2边缘125被配置于:平面部121的第1周向(正转方向)的端部。4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以及第2边缘125。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松动时,砧座10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
过渡部130R将圆柱状的第1轴部110与正多边形形状(正四棱柱状)的第2轴部120连结起来。过渡部130R的至少一部分将第1轴部110的前侧圆柱部114的外周面与第2轴部120的外表面平滑地连结起来。过渡部130R具有:支承部131与连接部135。支承部131连结于第2轴部120的第1边缘124。连接部135连结于第2轴部120的第2边缘125。在周向上,支承部131的位置与第1边缘124的位置实质上相同。在周向上,连接部135的位置与第2边缘125的位置实质上相同。支承部131紧跟着第1边缘124之后配置。亦即,支承部131被配置于:从第1边缘124朝向轴向的后方延伸的延长线上。连接部135紧跟着第2边缘125之后配置。亦即,连接部135被配置于:从第2边缘125朝向轴向的后方延伸的延长线上。在前后方向上,连接部135被配置于: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过渡部130R在比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
过渡部130R分别连结于4个第1边缘124。过渡部130R分别连结于4个第2边缘125。4个支承部13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4个连接部13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与4个支承部131分别相接触。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的后端部不与4个连接部135分别接触。
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能够在第1边缘124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R相接触,并且,无法在第2边缘125侧的后侧而与过渡部130R相接触。当打击机构部9对砧座10进行打击时,第1边缘124侧的应力较高,第2边缘125侧的应力较低。
过渡部130R具有:连接于前侧圆柱部114的锥形部134。锥形部134的后端部连接于:前侧圆柱部114的前端部。锥形部134的外径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锥形部134的前端部连结于:平面部121以及平面部连接部122。通过将锥形部134的一部分切除掉,而形成出支承部131以及连接部135。将锥形部134切除掉之后的部分的表面呈曲面状。过渡部130N具有:与平面部121相连结的曲面部132。曲面部132在周向上设置于: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之间的位置。在锥形部134的外表面与曲面部132的表面之间的边界形成有曲线部133。曲线部133将连接部135与支承部131连结起来。曲线部133朝向第2周向(反转方向)而向前方倾斜。
如图26所示,在与平面部121相平行的面内,相比于周向上的平面部121的中心线CX而处于第2周向(反转方向)侧且与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过渡部130R的第1部分1301的形状不同于:相比于中心线CX而处于第1周向(正转方向)侧且与第2边缘125相连结的过渡部130R的第2部分1302的形状。中心线CX为:在周向上从平面部121的中心线CX通过且沿着轴向延伸的线。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松动时,砧座10R1朝向反转方向侧进行旋转。砧座10R1在反转方向侧具有第1部分1301。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R1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亦即,通过过渡部130R的形状而使得砧座10R1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过渡部130R适当地称为:反转用过渡部130R。
在与平面部121相平行的面内,反转用过渡部130R与正转用过渡部130N呈镜照对称(镜照的关系)。如图21与图26所示,反转用过渡部130R呈:与正转用过渡部130N上下反转的形状。
此外,例如图16所示的砧座10具有:形状与正转用过渡部130N实质上相同的过渡部130,但是,还可以取代过渡部130而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在该情况下,凹部123通过与图16所示的例子之间成为镜照关系而形成。
[第8实施方式]
对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27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N2的立体图。图28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N2的立体图。图29是砧座10N2的侧视图。图30是砧座10N2的剖视图。
砧座10N2为: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的变形例。砧座10N2的砧座轴部101N2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N2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N2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在前端部140设置有凹部140A。砧座10N2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
砧座10N2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与砧座10N1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不同。在砧座10N2的第2轴部120设置有:供销插入的销孔301。在接套30设置有:供销插入的销孔。在将接套300装配到第2轴部120的状态下,通过将销插入到接套300的销孔以及第2轴部120的销孔301,而将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固定于第2轴部12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过销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的方式适当地称为:销方式。
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环形弹簧方式以及销方式的2个固定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的复合方式,来将接套300固定于砧座10N2。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N2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N2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所以,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N2朝向正转方向进行选择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9实施方式]
对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31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R2的立体图。图32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R2的立体图。图33是砧座10R2的侧视图。图34是砧座10R2的剖视图。
砧座10R2为:上述第7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R1的变形例。砧座10R2的砧座轴部101R2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R2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R2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在前端部140设置有凹部140A。砧座10R2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
砧座10R2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与砧座10R1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不同。在砧座10R2的第2轴部120设置有:供销插入的销孔301。在实施方式中,通过环形弹簧方式以及销方式的2个固定方式,来将接套300固定于砧座10R2。
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松动时,砧座10R2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R2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R2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10实施方式]
对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35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N3的立体图。图36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N3的立体图。图37是砧座10N3的侧视图。图38是砧座10N3的剖视图。
砧座10N3为: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的变形例。砧座10N3的砧座轴部101N3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
砧座轴部101N3具有中间部150。中间部150在轴向上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正转用过渡部130N之间的位置。砧座轴部101N3的长度长于: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轴部101N1的长度。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N3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N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在前端部140设置有凹部140A。砧座10N3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N3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N3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N3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11实施方式]
对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39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R3的立体图。图40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R3的立体图。图41是砧座10R3的侧视图。图42是砧座10R3的剖视图。
砧座10R3为:上述第7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R1的变形例。砧座10R3的砧座轴部101R3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
砧座轴部101R3具有中间部150。中间部150在轴向上被配置于:第1轴部110与反转用过渡部130R之间的位置。砧座轴部101R3的长度长于:上述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砧座轴部101R1的长度。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R3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R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在第2轴部120装配有接套300。在前端部140设置有凹部140A。砧座10R3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松动时,砧座10R3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R3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R3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12实施方式]
对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43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N4的立体图。图44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N4的立体图。图45是砧座10N4的侧视图。图46是砧座10N4的剖视图。
砧座10N4为: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的变形例。砧座10N4的砧座轴部101N4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N4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N4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砧座10N4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与砧座10N1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不同。在砧座10N4的第2轴部120设置有:销孔302以及收容孔303。收容孔303从第2轴部120的前端面朝向后方延伸。销孔302将第2轴部120的外周面与收容孔303连结起来。在收容孔303配置有弹性部件(未图示)。销孔302将销(未图示)支承为能够移动。弹性部件以使得销朝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的方式而产生弹力。当将接套300装配到第2轴部120时,销朝向径向外侧进行移动,从而将被装配于第2轴部120的接套300固定于第2轴部12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下述的固定方式适当地称为销固定方式,即:通过能够利用弹性部件进行移动的销,而对接套300进行固定的方式。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N4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N4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N4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13实施方式]
对第1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47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R4的立体图。图48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R4的立体图。图49是砧座10R4的侧视图。图50是砧座10R4的剖视图。
砧座10R4为:上述第7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R1的变形例。砧座10R4的砧座轴部101R4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被支承于砧座轴承46。砧座10R4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R4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砧座10R4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与砧座10R1的第2轴部120的构造不同。在砧座10R4的第2轴部120设置有:销孔302以及收容孔303。接套300通过销固定方式而被固定于砧座10R4。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松动时,砧座10R4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R4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R4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14实施方式]
对第1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51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N5的立体图。图52是从左后方观察砧座10N5的立体图。图53是砧座10N5的侧视图。图54是砧座10N5的剖视图。
砧座10N5为: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的变形例。砧座10N5的砧座轴部101N5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接套300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被固定于第2轴部120。
砧座10N5的第1轴部110的粗度粗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的粗度。砧座10N5的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等的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N5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砧座10N5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N5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N5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15实施方式]
对第1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55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砧座10R5的立体图。图56是从左后方砧座10R5的立体图。图57是砧座10R5的侧视图。图58是砧座10R5的剖视图。
砧座10R5为:上述第7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R1的变形例。砧座10R5的砧座轴部101R5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接套300通过环形弹簧方式而被固定于第2轴部120。
砧座10R5的第1轴部110粗度粗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N1等的第1轴部110的粗度。砧座10R5的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等的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为: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关于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砧座10R5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砧座10等之间相共通的部分。
当对被插入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松动时,砧座10R5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砧座10R5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因而,在螺栓被插入到接套300的状态下砧座10R5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第16实施方式]
对第1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59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砧座组进行说明的图。砧座组包括: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的、砧座10N1、10R1、10N2、10R2、10N3、10R3、10N4、10R4、10N5、10R5。
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砧座10N1、10N2、10N3、10N4、10N5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砧座10R1、10R2、10R3、10R4、10R5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正转用过渡部130N的形状与反转用过渡部130R的形状不同。
关于砧座10N1、10R1、10N2、10R2、10N3、10R3、10N4、10R4的第1轴部110、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则为:彼此相同构造(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的共通部分。因而,能够相对于砧座轴承46而更换砧座10N1、10R1、10N2、10R2、10N3、10R3、10N4、10R4。砧座轴承46能够对砧座10N1、10R1、10N2、10R2、10N3、10R3、10N4、10R4各自的第1轴部110进行支承。锤子47能够对砧座10N1、10R1、10N2、10R2、10N3、10R3、10N4、10R4各自的砧座突起部102进行打击。
砧座10N1、10R1、10N2、10R2、10N3、10R3、10N4、10R4的正转用过渡部130N、反转用过渡部130R、第2轴部120为:构造互不相同的差异部分。因而,作业者能够根据作业内容而将任意的砧座装配于冲击工具1。
在实施螺栓紧固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具有正转用过渡部130N的砧座10N1、10N2、10N3、10N4装配于冲击工具1,而使得砧座朝向正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在实施螺栓松动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具有反转用过渡部130R的砧座10R1、10R2、10R3、10R4装配于冲击工具1,而使得砧座10朝向反转方向进行旋转时的强度或耐久性得以提高。
此外,砧座组的共通部分可以仅为:砧座突起部102以及凹部103。亦即,砧座10N1、10R1、10N2、10R2、10N3、10R3、10N4、10R4、10N5、10R5可以为:砧座组。
图60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砧座组进行说明的图。砧座组可以具有:第2轴部120的尺寸互不相同的多个砧座。在图60中,“〇”表示:可实施的砧座。如图60所示,第2轴部120的尺寸可以为2-1/2英寸(63.5mm),也可以为1-1/2英寸(38.1mm),也可以为1英寸(25.4mm),也可以为3/4英寸(19.0mm),也可以为1/2英寸(12.7mm),还可以为3/8英寸(9.5mm)。如上所述,与旋转轴AX相正交的第2轴部120的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第2轴部120的尺寸为:相互对置的一对外表面之间的距离(1个平面部121的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尺寸)。接套300的固定方式可以为销方式,也可以为环形弹簧方式与销方式的复合方式,也可以为环形弹簧方式,还可以为销固定方式。
[第17实施方式]
对第1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该构成要素的说明。
图61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轴8以及砧座10进行说明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砧座10的后表面设置有凹部103,主轴8的前端部被配置于凹部103。如图61所示,可以在砧座10设置有:从砧座10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的凸部104。可以在主轴8的前端部设置有:凹部805。凸部104可以被配置于凹部805。凸部104可以为:用于构成砧座组的多个砧座的共通部分。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击机构部9可以不具有锤子47。打击机构部9可以通过油脉冲冲击方式(软冲击方式)而对砧座进行打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轴部120可以为四棱柱状,也可以为三棱柱状,还可以为六棱柱状。第2轴部120的截面的外形只要为正多边形形状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平面部连接部122可以为:将相互相邻的2个平面部121呈锐角状连结起来的拐角部,还可以为:将两者呈圆弧状(曲面状)连结起来的拐角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工具1的电源可以不为蓄电池组25,还可以为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Claims (16)
1.一种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扳手(1)具备:马达(6),其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转子(27);主轴(8),其通过所述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10),其被配置于比所述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该砧座具有沿着与所述旋转轴(AX)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101)、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101)朝向所述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102);以及锤子(47),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8),且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砧座突起部(102)进行打击的锤子突起部(475),
其中,所述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所述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轴部(11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所述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轴部(110)与所述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
而且,所述第2轴部(120)具有:4个平面部(121)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122),所述4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AX)的第2周向的端部,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与所述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支承部(131),且在比所述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所述第2边缘(125)相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能够在所述第2轴部(120)装配接套(300),
所述接套(300)分别与4个所述支承部(131)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当对被插入到所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所述砧座(10)朝向第1周向进行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与所述第2边缘(125)相连结的连接部(135),
所述连接部(135)被配置于:比所述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
所述接套(300)与4个所述支承部(131)分别相接触,不与4个所述连接部(135)分别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35)与所述支承部(131)之间且与所述平面部(121)相连结的曲面部(132),
所述接套(300)不与所述曲面部(132)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扳手(1)还具有:用于对所述第1轴部(11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支承的砧座轴承(46)。
7.一种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扳手(1)具备:马达(6),其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转子(27);主轴(8),其通过所述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10),其被配置于比所述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该砧座具有沿着与所述旋转轴(AX)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101)、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101)朝向所述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102);以及锤子(47),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8),且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砧座突起部(102)进行打击的锤子突起部(475),
其中,所述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所述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轴部(11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所述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轴部(110)与所述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
而且,所述第2轴部(120)具有:4个平面部(121)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122),所述4个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AX)的第2周向的端部,
关于所述过渡部(130),在与所述平面部(121)相平行的面内,相比于周向上的所述平面部(121)的中心线(CX)而处于第1周向侧且与所述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第1部分(1301)的形状不同于:相比于所述中心线(CX)而处于第2周向侧且与所述第2边缘(125)相连结的第2部分(1302)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与所述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支承部(131),且在比所述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所述第2边缘(125)相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与所述第2边缘(125)相连结且被配置于比所述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位置的连接部(135),
能够在所述第2轴部(120)装配接套(300),
所述接套(300)与所述支承部(131)相接触,不与所述连接部(135)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35)与所述支承部(131)之间且与所述平面部(121)相连结的曲面部(132),
在轴向上,在所述过渡部(130)与所述平面部(121)之间设置有凹部(123),
所述凹部(123)将所述第1边缘(124)与所述第2边缘(125)连结起来,
用于对所述凹部(123)的前端部进行规定的前侧边缘(123A)、与用于对所述凹部(123)的后端部进行规定的后侧边缘(123B)相互平行,
连结于所述第1边缘(124)的所述前侧边缘(123A)的第1端部的位置、与连结于所述第2边缘(125)的所述前侧边缘(123A)的第2端部的位置不同,
在轴向上,所述支承部(131)与所述前侧边缘(123)的第1端部之间的距离(La)为:所述砧座(10)的前端部与所述过渡部(130)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Lb)的1/6以上且1/5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中心线(CX)相正交的基准线与所述前侧边缘(123)所构成的角度(θ)为15°以上且25°以下。
12.一种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扳手(1)具备:马达(6),其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转子(27);主轴(8),其通过所述转子(27)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砧座(10),其被配置于比所述主轴(8)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该砧座具有沿着与所述旋转轴(AX)相平行的轴向延伸的砧座轴部(101)、以及从所述砧座轴部(101)朝向所述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砧座突起部(102);锤子(47),其被支承于所述主轴(8),且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砧座突起部(102)进行打击的锤子突起部(475);以及砧座轴承(46),其对砧座(10)进行支承,
其中,所述砧座轴部(101)具有:第1轴部(110),其与所述旋转轴(AX)相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状;第2轴部(120),其被配置于比所述第1轴部(110)更靠向前方的位置,且所述截面的外形呈四边形状;以及过渡部(130),其被配置于所述第1轴部(110)与所述第2轴部(120)之间的位置,
而且,所述第2轴部(120)具有:4个平面部(121)与4个平面部连接部(122),
所述砧座(10)具有:所述过渡部(130)呈第1形状的第1砧座、以及所述过渡部(130)呈第2形状的第2砧座,
能够相对于所述砧座轴承(46)而更换所述第1砧座与所述第2砧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4个所述平面部(121)分别具有:第1边缘(124),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AX)的第1周向的端部;以及第2边缘(125),其被配置于所述旋转轴(AX)的第2周向的端部,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与所述第1边缘(124)相连结的支承部(131),且在比所述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而与所述第2边缘(125)相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130)具有:与所述第2边缘(125)相连结且被配置于比所述支承部(131)更靠向后方位置的连接部(135),
能够在所述第2轴部(120)装配接套(300),
所述接套(300)与所述支承部(131)相接触,不与所述连接部(135)相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当对被插入到所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紧固时,朝向所述第1周向进行旋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冲击扳手(1),其特征在于,
当对被插入到所述接套(300)的螺栓进行松动时,朝向所述第2周向进行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97261 | 2022-12-09 | ||
JP2023-191828 | 2023-11-09 | ||
JP2023191828A JP2024083251A (ja) | 2022-12-09 | 2023-11-09 | インパクトレン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63055A true CN118163055A (zh) | 2024-06-11 |
Family
ID=91346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662722.9A Pending CN118163055A (zh) | 2022-12-09 | 2023-12-06 | 冲击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63055A (zh) |
-
2023
- 2023-12-06 CN CN202311662722.9A patent/CN118163055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65491B (zh) | 电气设备 | |
CN110181464B (zh) | 冲击工具 | |
US10040178B2 (en) | Power tool and rotary impact tool | |
CN112238411B (zh) | 电动工具及旋转工具 | |
JP7297448B2 (ja) | 電動工具 | |
US20240189970A1 (en) | Impact wrench | |
JP6416664B2 (ja) | 回転打撃工具 | |
CN118163055A (zh) | 冲击扳手 | |
US20240198499A1 (en) | Impact tool | |
JP7043360B2 (ja) | 回転工具 | |
CN117067165A (zh) | 冲击工具 | |
JP2013063494A (ja) | 電動工具 | |
JP2020196052A (ja) | 電動工具 | |
CN117182829A (zh) | 冲击工具 | |
JP2024083251A (ja) | インパクトレンチ | |
CN117226776A (zh) | 冲击工具 | |
JP7457623B2 (ja) |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用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工具システム | |
JP2024029608A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CN115674071A (zh) | 电动工具以及冲击起子 | |
JP6260229B2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US12358105B2 (en) | Impact too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pact wrench | |
JP6156785B2 (ja) | 打撃工具 | |
US20240238948A1 (en) | Power tool | |
JP7229780B2 (ja) | インパクト工具 | |
CN117226775A (zh) | 冲击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