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25268A - 折叠门 - Google Patents
折叠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25268A CN118125268A CN202211503475.3A CN202211503475A CN118125268A CN 118125268 A CN118125268 A CN 118125268A CN 202211503475 A CN202211503475 A CN 202211503475A CN 118125268 A CN118125268 A CN 1181252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panel
- panel
- door
- slide rail
- s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B66B13/26—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between closin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3—Details of door pan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8—Details of seals and joints
Landscapes
- Extensible Doors And Revolving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门,可以应用于电梯领域,作为电梯轿厢门或者电梯厅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门,能够减小井道空间占用,使得小井道也能做更大的开门宽度。本发明的一种折叠门,在关门状态下(第一状态),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相互拼接以形成宽度足以覆盖电梯轿厢或电梯厅门的门板,保证关门状态下电梯轿厢门或电梯厅门的完全关闭;在开门状态下(第二状态),第一门板至少部分嵌入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使得整个门的宽度相较于第一状态有所减小,在宽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小,减小井道空间占用,进而实现小井道也能做更大的开门宽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门,可以应用于电梯领域,作为电梯轿厢门或者电梯厅门。
背景技术
电梯门板是电梯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能在电梯运行时保护电梯内的乘客,又能给电梯井道做防护,使外界人员不至于坠入电梯井。
目前,市面上的电梯门板均为整体式固定门板,电梯门打开后,两侧需要预留大于门板宽度的空间用于容纳门板,以确保门能完全打开,电梯门宽度越大,就需要越大的空间用于容纳门板,门系统所占用的井道空间就越大。因此在井道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开门宽度只能做得很小,电梯开门宽度太小导致电梯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折叠门,能够减小井道空间占用,使得小井道也能做更大的开门宽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折叠门,包括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所述第一门板能够相对于第二门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形成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相互拼接的第一状态;
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形成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相互嵌合的第二状态。
如此,在关门状态下(第一状态),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相互拼接以形成宽度足以覆盖电梯轿厢或电梯厅门的门板,保证关门状态下电梯轿厢门或电梯厅门的完全关闭;在开门状态下(第二状态),第一门板至少部分嵌入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使得整个门的宽度相较于第一状态有所减小,在宽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小,减小井道空间占用,进而实现小井道也能做更大的开门宽度。
除此之外,在关门状态下(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门板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更具美观性;而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块门板错位叠加的布置结构(两块门板不齐平),本发明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外表面齐平,能够有效降低乘客衣物、鞋带等夹入两块门板之间的安全风险。
优选的,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所述折叠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变化过程中,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外侧板和内侧板,下同)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以便将第一门板容纳于其中,实现叠合,缩小第二状态下整个门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加,以形成容纳第一门板的空间;所述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缩小,恢复至第一门板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
优选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
第一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门板上;
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连接,且至少部分伸入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
第一伸缩机构,分别与第一滑轨以及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连接,以带动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发生相对移动。
如此,利用第一滑块、第一滑轨和第一伸缩机构实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同时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在第一伸缩机构带动下发生变化。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连接臂,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和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可转动连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和第二门板的内侧板可转动连接。利用第一连接臂实现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第一臂,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第二臂,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臂的中心部位与第二臂的中心部位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轨上。
如此,利用第一臂和第二臂形成的剪叉式伸缩机构实现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同时利用该剪叉式伸缩机构将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一滑轨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个安装于第一滑轨上的第一伸缩推杆,其中至少一个第一伸缩推杆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的外侧板,至少一个第一伸缩推杆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的内侧板。利用第一伸缩推杆实现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同时将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一滑轨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摆臂,其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中心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可转动连接。利用第一摆臂实现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用于迫使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相互靠近的第一弹性件,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该第一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如此,在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门板从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移出,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在第一弹性件作用下相互靠拢,恢复至第一门板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
优选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滑轨远离第一门板一端的第一连接座,位于第一滑轨移动方向上、用于与第一连接座离合的第一限位机构(设置于井道内),以及设置于第一滑轨靠近第一门板一端的第一限位件。开门时,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当第一连接座移动至与第一限位机构相抵时,随着开门动作的继续进行,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发生相对移动,第二门板向厚度方向扩张(即,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门板部分嵌入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此时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叠合在第一门板的两侧;关门时,由于第一连接座与第一限位机构之间的吸引力,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发生相对移动(移动方向与开门时相反,此时第一滑轨保持不动),直至到达第一状态(此时第一门板完全从第二门板内移出),随着关门动作的继续进行,第一连接座与第一限位机构分离,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直至完成关门动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为可磁性吸引第一连接座的永磁体或电磁铁。
优选的,所述第二门板上、与第一门板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一弧形导向部,所述第一门板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弧形导向部相配合、以便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迫使第二门板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距离增大的第一导向轮。开门时,利用第一导向轮和第一弧形导向部的配合,能够使得第一门板非常顺畅的挤入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使得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形成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相互嵌合的第二状态,整个开门动作更加顺畅、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所述折叠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变化过程中,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外侧板和内侧板,下同)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以便第一门板至少部分嵌入第二门板内,实现叠合,缩小第二状态下整个门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缩小,以便嵌入所述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所述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大,恢复至第一门板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
优选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
第二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二门板上;
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
第二伸缩机构,分别与第二滑轨以及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连接,以带动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发生相对移动。
如此,利用第二滑块、第二滑轨和第二伸缩机构实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同时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在第二伸缩机构带动下发生变化。
优选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个第二连接臂,其中至少一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和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可转动连接,至少一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和第一门板的内侧板可转动连接。利用第二连接臂实现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一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第三臂,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第四臂,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臂的中心部位与第四臂的中心部位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轨上。
如此,利用第三臂和第四臂形成的剪叉式伸缩机构实现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同时利用该剪叉式伸缩机构将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二滑轨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一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第二伸缩推杆,安装于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利用第二伸缩推杆实现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同时将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二滑轨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一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二摆臂,其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中心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二滑轨可转动连接。利用第二摆臂实现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一门板,结构设计巧妙。
优选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用于迫使第一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相互远离的第二弹性件,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该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如此,在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门板从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移出,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在第二弹性件作用下相互远离,恢复至第一门板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
优选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滑轨远离第二门板一端的第二连接座,位于第二滑轨移动方向上、用于与第二连接座离合的第二限位机构(设置于井道内),以及设置于第二滑轨靠近第二门板一端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机构为可磁性吸引第二连接座的永磁体或电磁铁。开门时,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当第二连接座移动至与第二限位机构相抵时,随着开门动作的继续进行,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发生相对移动,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一门板部分嵌入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此时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叠合在第一门板的两侧;关门时,由于第二连接座与第二限位机构之间的吸引力,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发生相对移动(移动方向与开门时相反,此时第二滑轨保持不动),直至到达第一状态(此时第一门板完全从第二门板内移出),随着关门动作的继续进行,第二连接座与第二限位机构分离,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直至完成关门动作。
优选的,所述第二门板上、与第一门板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一门板上设置有与该第二弧形导向部相配合、以便第一门板相对于第二门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迫使第一门板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距离减小的第二弧形导向部。开门时,利用第二导向轮和第二弧形导向部的配合,能够使得第一门板非常顺畅的挤入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同时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减小,以形成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相互嵌合的第二状态,整个开门动作更加顺畅、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本发明方案,在关门状态下(第一状态),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相互拼接以形成宽度足以覆盖电梯轿厢或电梯厅门的门板,保证关门状态下电梯轿厢门或电梯厅门的完全关闭;在开门状态下(第二状态),第一门板至少部分嵌入第二门板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使得整个门的宽度相较于第一状态有所减小,在宽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小,减小井道空间占用,进而实现小井道也能做更大的开门宽度。
2、在关门状态下,所述第一门板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更具美观性;而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块门板错位叠加的布置结构(两块门板不齐平),本发明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外表面齐平,能够有效降低乘客衣物、鞋带等夹入两块门板之间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折叠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移动至第一连接座与第一限位机构相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折叠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第一滑轨、第一连接臂、第二门板的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折叠门在电梯门系统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结构折叠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移动至第一连接座与第一限位机构相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为另一结构折叠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
图13为另一结构折叠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又一结构折叠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移动至第一连接座与第一限位机构相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又一结构折叠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俯视图。
图19为又一结构折叠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再一结构折叠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移动至第一连接座与第一限位机构相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俯视图。
图23为再一结构折叠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俯视图。
图25为再一结构折叠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其他一种结构折叠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移动至第一连接座与第一限位机构相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俯视图。
图29为其他一种结构折叠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9的俯视图。
图31为其他一种结构折叠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2为还一结构折叠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2移动至第二连接座与第二限位机构相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图33的俯视图。
图35为还一结构折叠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5的俯视图。
图37为还一结构折叠门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第一门板;1-1、第一门板的外侧板;2、第二门板;2-1、第二门板的外侧板;2-2、第二门板的内侧板;3、第一滑块;4、第一滑轨;5、第一连接臂;6、第一弹性件;7、第一臂;8、第二臂;9、第一伸缩推杆;10、第一弧形导向部;11、第一导向轮;12、第一连接座;13、第一限位机构;14、第一限位件;15、第一限位座;15-1、第一座体;15-2、第一调节柱;16、挂板;17、第一摆臂;103、第二滑块;104、第二滑轨;106、第二弹性件;107、第三臂;108、第四臂;110、第二弧形导向部;111、第二导向轮;112、第二连接座;113、第二限位机构;114、第二限位件;115、第二限位座;115-1、第二座体;115-2、第二调节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下示例的折叠门由两块门板组成,其中一块门板设计为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可调,在开门时,通过改变该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使得两块门板能够相互嵌合,从而缩小整个门的宽度;在关门时,两块门板从相互嵌合状态变为拼接状态,以形成宽度足以覆盖电梯轿厢或电梯厅门的门板,保证关门状态下电梯轿厢门或电梯厅门的完全关闭,进而实现小井道也能做更大的开门宽度。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种折叠门,包括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所述第一门板1能够相对于第二门板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1-1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2-1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2-2齐平或基本齐平,形成第一门板1与第二门板2相互拼接的第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包括两种情形:一种为,仅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而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不齐平或者基本不齐平;另一种为,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且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如此,两个面均能保证持平或基本持平。同理,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包括两种情形:一种为,仅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而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不齐平或基本不齐平;另一种为,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且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如此,两个面均能保证持平或基本持平。
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1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形成第一门板1与第二门板2相互嵌合的第二状态。
如此,在图1所示的关门状态下,第一门板1与第二门板2相互拼接以形成宽度足以覆盖电梯轿厢或电梯厅门的门板,保证关门状态下电梯轿厢门或电梯厅门的完全关闭;在图4所示的开门状态下(第二状态),第一门板1至少部分嵌入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使得整个门的宽度相较于第一状态有所减小,在宽度上的占用空间更小,减小井道空间占用,进而实现小井道也能做更大的开门宽度。除此之外,在关门状态下,所述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更具美观性;而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块门板错位叠加的布置结构(两块门板不齐平),示例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外表面齐平,能够有效降低乘客衣物、鞋带等夹入两块门板之间的安全风险。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所述折叠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变化过程中,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外侧板2-1和内侧板2-2,下同)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以便将第一门板1容纳于其中,实现叠合,缩小第二状态下整个门的宽度。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加,以形成容纳第一门板1的空间;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缩小,恢复至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折叠门还包括:
第一滑块3,安装于所述第一门板1上;具体来说是安装于第一门板1的上端面;
第一滑轨4,与所述第一滑块3滑动连接,且至少部分伸入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
第一伸缩机构,分别与第一滑轨4以及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连接,以带动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发生相对移动。所述第一伸缩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以下例举几种常见结构。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可以采用如图1-图6所示的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臂5,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5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2-1可转动连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5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2-2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5共设置四个,其中两个第一连接臂5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2-1可转动连接,其余两个第一连接臂5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2-2可转动连接,并且连接第二门板2外侧板的第一连接臂5,与连接第二门板2内侧板的第一连接臂5相互间隔布置。一方面,利用第一滑块3、第一滑轨4和第一连接臂5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一连接臂5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2,结构设计巧妙。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还可以采用如图8-图13所示的结构,具体包括:
第一臂7,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第二臂8,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臂7的中心部位与第二臂8的中心部位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轨4上。
如此,一方面,利用第一滑块3、第一滑轨4、第一臂7和第二臂8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一臂7和第二臂8形成的剪叉式伸缩机构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同时利用该剪叉式伸缩机构将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一滑轨4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2,结构设计巧妙。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还可以采用如图14-图19所示的结构,具体包括至少两个安装于第一滑轨4上的第一伸缩推杆9,其中至少一个第一伸缩推杆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至少一个第一伸缩推杆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本实施例中,第一伸缩推杆9共设置四个,其中两个第一伸缩推杆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其余两个第一伸缩推杆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且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外侧板的第一伸缩推杆9,与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内侧板的第一伸缩推杆9相互间隔布置,保证受力均匀。一方面,利用第一滑块3、第一滑轨4和第一伸缩推杆9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一伸缩推杆9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同时利用第一伸缩推杆9将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一滑轨4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2,结构设计巧妙。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一伸缩机构还可以采用如图20-图25或者如图26-图31所示的结构,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摆臂17,其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中心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4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臂17具有两根,一方面利用第一滑块3、第一滑轨4和第一摆臂17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一摆臂17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2,结构设计巧妙。
作为本实施例的又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折叠门还包括用于迫使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相互靠近的第一弹性件6,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该第一弹性件6处于拉伸状态,本实施例第一弹性件6采用拉簧。如此,在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门板1从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移出,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在第一弹性件6作用下相互靠拢,恢复至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若所述第一伸缩机构采用如图1-6、如图8-13、如图14-19所示的结构,为了保证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移动的稳定性,第一弹性件6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若所述第一伸缩机构为: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摆臂17,其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中心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4可转动连接;则第一弹性件6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如图20-图25所示),或者第一弹性件6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第一滑轨4(如图26-图3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高开门的顺畅,本实施例在所述第二门板2上、与第一门板1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一弧形导向部10,具体的,在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外侧版和内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一弧形导向部10;所述第一门板1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弧形导向部相配合的第一导向轮11。开门时,利用第一导向轮11和第一弧形导向部10的配合,能够使得第一门板1能够非常顺畅的挤入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使得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形成第一门板1与第二门板2相互嵌合的第二状态,整个开门动作更加顺畅、稳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折叠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滑轨4远离第一门板1一端的第一连接座12,位于第一滑轨4移动方向上、用于与第一连接座12离合的第一限位机构13,以及设置于第一滑轨4靠近第一门板1一端的第一限位件14。本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机构13为可磁性吸引第一连接座12的永磁体或电磁铁。开门时,第一门板1在开门动力作用下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此时第一门板1施加于第二门板2上的力不足以使得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发生相对移动,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移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如图2、图3所示,当第一连接座12移动至与第一限位机构13相抵时,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无法继续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而第一门板1在开门动力作用下继续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利用第一导向轮11和第一弧形导向部10的配合,迫使第二门板2向其厚度方向扩张(即,第二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弹性件被拉伸),使得第一门板1能够非常顺畅的挤入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此时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叠合在第一门板1的两侧,实现折叠,折叠后的状态如图4、图5所示。反之,关门时,由于第一连接座12与第一限位机构13之间的吸引力大于第一滑块3和第一滑轨4之间的摩擦力,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在开始阶段不会发生移动,第一门板1在关门动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二门板2发生移动(移动方向与开门时相反),直到第一门板1完全从第二门板2内移出,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在第一弹性件6作用下相互靠拢,恢复至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此时第一滑块3滑动至第一滑轨4的末端,在第一限位件14的作用下第一门板1无法相对于第二门板2继续移动(移动方向与开门时相反),此时状态如图2、图3所示;随着关门动作的继续进行,第一门板1在关门动力作用下继续向关门方向移动,使得第一连接座12与第一限位机构13脱离,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直至完成关门动作。
所述第一门板1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14配合的第一限位座15,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件14抵于所述第一限位座15。所述第一限位座15包括安装于第一门板1上的第一座体15-1,以及与该第一座体螺纹连接的第一调节柱15-2,通过旋转该第一调节柱能够微调第一限位座15的限位位置。
如图7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将第一门板1上端通过挂板16与开关门的动力机构相连即可。
如图32-图37所示,作为一种替代性方案,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所述折叠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变化过程中,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外侧板和内侧板,下同)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以便第一门板1至少部分嵌入第二门板2内,实现叠合,缩小第二状态下整个门的宽度。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缩小,以便嵌入所述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大,恢复至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
作为该替代性方案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折叠门还包括:
第二滑块103,安装于所述第二门板2上;具体来说是安装于第二门板2的上端,且位于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
第二滑轨104,与所述第二滑块103滑动连接;
第二伸缩机构,分别与第二滑轨104以及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连接,以带动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发生相对移动。所述第二伸缩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以下例举几种常见结构。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连接臂,其中至少一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可转动连接,至少一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共设置四个,其中两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可转动连接,其余两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可转动连接,并且连接第一门板1外侧板的第二连接臂,与连接第一门板1内侧板的第二连接臂相互间隔布置。一方面利用第二滑块103、第二滑轨104、第二连接臂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二连接臂实现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一门板1,结构设计巧妙。所述第二连接臂与第二滑轨104、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的具体连接结构与图1-图6所示结构类似,区别在于第二连接臂和第一门板1均位于第二滑轨104的下方。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二伸缩机构还可以采用如图32-图37所示的结构,具体包括:
第三臂107,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第四臂108,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臂107的中心部位与第四臂108的中心部位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轨104上。
如此,一方面,利用第二滑块103、第二滑轨104、第三臂107、第四臂108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三臂107和第四臂108形成的剪叉式伸缩机构配合实现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同时利用该剪叉式伸缩机构将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二滑轨104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一门板1,结构设计巧妙。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第二伸缩推杆。本实施例中,第二伸缩推杆共设置四个,均安装于第二滑轨104上,其中两个第二伸缩推杆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其余两个第二伸缩推杆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且输出端连接第一门板1外侧板的第二伸缩推杆,与输出端连接第一门板1内侧板的第二伸缩推杆相互间隔布置,保证受力均匀。一方面,利用第二滑块103、第二滑轨104、第二伸缩推杆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二伸缩推杆实现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同时利用第二伸缩推杆将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连接于第二滑轨104上,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一门板1,结构设计巧妙。所述第二伸缩推杆与第二滑轨104、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的具体连接结构与图14-图19所示结构类似,区别在于第二伸缩推杆和第一门板1均位于第二滑轨104的下方。
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范围内,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二摆臂,其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中心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二滑轨104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臂具有两根,一方面利用第一滑块3、第一滑轨4和第二摆臂实现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连接,保证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之间的相对直线运动;另一方面,利用第二摆臂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的安装,同时能够配合实现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距离的调整,无需再通过其他部件来安装第二门板2,结构设计巧妙。所述第二摆臂与第二滑轨104、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的具体连接结构与图20-图25或者图26-图31所示结构类似,区别在于第二摆臂和第一门板1均位于第二滑轨104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用于迫使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相互远离的第二弹性件106,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该第二弹性件106处于压缩状态,本实施例第二弹性件106采用拉簧。如此,在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门板1从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移出,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在第二弹性件106作用下相互远离,恢复至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保证门板外表面的平整。若所述第二伸缩机构采用如图32-37所示的结构,为了保证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移动的稳定性,第二弹性件106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
为了进一步提高开门的顺畅,本实施例在所述第二门板2上、与第一门板1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轮111,具体的,在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外侧版和内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二导向轮111;所述第一门板1上设置有与该第二弧形导向部相配合的第二弧形导向部110。开门时,利用第二导向轮111和第二弧形导向部110的配合,能够使得第一门板1能够非常顺畅的挤入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使得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减小,以形成第一门板1与第二门板2相互嵌合的第二状态,整个开门动作更加顺畅、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滑轨104远离第二门板2一端的第二连接座112,位于第二滑轨104移动方向上、用于与第二连接座112离合的第二限位机构113,以及设置于第二滑轨104靠近第二门板2一端的第二限位件114;本例中,所述第二限位机构113为可磁性吸引第二连接座112的永磁体或电磁铁。
开门时,第二门板2在开门动力作用下沿图32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此时第二门板2施加于第一门板1上的力不足以使得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发生相对移动,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移动方向如图32中箭头所示方向);如图33-图34所示,当第二连接座112移动至与第二限位机构113相抵时,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无法继续沿图33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而第二门板2在开门动力作用下继续沿图33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利用第二导向轮111和第二弧形导向部110的配合,迫使第一门板1沿其厚度方向收缩(即,第一门板的两块侧板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二弹性件被压缩),使得第一门板1能够非常顺畅的挤入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之间,此时第二门板2的两块侧板叠合在第一门板1的两侧,实现折叠,折叠后的状态如图35、图36所示。
反之,关门时,由于第二连接座112与第二限位机构113之间的吸引力大于第二滑块103和第二滑轨104之间的摩擦力,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在开始阶段不会发生移动,第二门板2在关门动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一门板1发生移动(移动方向与开门时相反),直到第一门板1完全从第二门板2内移出,第一门板1的两块侧板在第二弹性件106作用下相互远离,恢复至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的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此时第二滑块103滑动至第二滑轨104的末端,在第二限位件114的作用下第二门板2无法相对于第一门板1继续移动(移动方向与开门时相反),此时状态如图33、图34所示;随着关门动作的继续进行,第二门板2在关门动力作用下继续向关门方向移动,使得第二连接座112与第二限位机构113脱离,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保持所述第一状态同步移动,直至完成关门动作。
所述第二滑轨104上设置有与第二滑块103配合的第二限位座115,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滑块103抵于所述第二限位座115。所述第二限位座115包括安装于第二滑轨104上的第二座体115-1,以及与该第二座体螺纹连接的第二调节柱115-2,通过旋转该第二调节柱能够微调第二限位座115的限位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将第二门板2上端通过挂板与开关门的动力机构相连即可。
这里采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所为描述方式,而不受其限制,这里也没有任何意图来指明此书描述的这些术语和解释排除了任何等同的特征,但是可以知道,可以在本发明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任何合适的改变或修改。可以理解,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子都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子和特点,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任何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都可以根据本发明描述的精髓下做一些更改和变化,这些更改和变化也被认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和独立权利要求以及附属权利要求所限制的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折叠门,包括第一门板(1)和第二门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1)能够相对于第二门板(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或者所述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与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齐平或基本齐平,形成第一门板(1)与第二门板(2)相互拼接的第一状态;
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门板(1)至少部分嵌入所述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形成第一门板(1)与第二门板(2)相互嵌合的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加,以形成容纳第一门板(1)的空间;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门还包括:
第一滑块(3),安装于所述第一门板(1)上;
第一滑轨(4),与所述第一滑块(3)滑动连接,且至少部分伸入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
第一伸缩机构,分别与第一滑轨(4)以及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连接臂(5),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5)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可转动连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臂(5)两端分别与第一滑轨(4)和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第一臂(7),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第二臂(8),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臂(7)的中心部位与第二臂(8)的中心部位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轨(4)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个安装于第一滑轨(4)上的第一伸缩推杆(9),其中至少一个第一伸缩推杆(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至少一个第一伸缩推杆(9)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门板(2)的内侧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摆臂(17),其两端分别与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中心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滑轨(4)可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门还包括用于迫使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相互靠近的第一弹性件(6),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该第一弹性件(6)处于拉伸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门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滑轨(4)远离第一门板(1)一端的第一连接座(12),位于第一滑轨(4)移动方向上、用于与第一连接座(12)离合的第一限位机构(13),以及设置于第一滑轨(4)靠近第一门板(1)一端的第一限位件(1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13)为可磁性吸引第一连接座(12)的永磁体或电磁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门板(2)上、与第一门板(1)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一弧形导向部(10),所述第一门板(1)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弧形导向部相配合、以便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迫使第二门板(2)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距离增大的第一导向轮(11)。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缩小,以便嵌入所述第二门板(2)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所述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过程中,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的距离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门还包括:
第二滑块(103),安装于所述第二门板(2)上;
第二滑轨(104),与所述第二滑块(103)滑动连接;
第二伸缩机构,分别与第二滑轨(104)以及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个第二连接臂,其中至少一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可转动连接,至少一个第二连接臂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104)和第一门板(1)的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第三臂(107),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第四臂(108),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臂(107)的中心部位与第四臂(108)的中心部位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轨(104)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第二伸缩推杆,安装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包括:
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二摆臂,其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可转动连接,中心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二滑轨(104)可转动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门还包括用于迫使第一门板(1)的外侧板和内侧板相互远离的第二弹性件(106),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该第二弹性件(106)处于压缩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滑轨(104)远离第二门板(2)一端的第二连接座(112),位于第二滑轨(104)移动方向上、用于与第二连接座(112)离合的第二限位机构(113),以及设置于第二滑轨(104)靠近第二门板(2)一端的第二限位件(114);所述第二限位机构(113)为可磁性吸引第二连接座(112)的永磁体或电磁铁。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门板(2)上、与第一门板(1)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轮(111),所述第一门板(1)上设置有与该第二弧形导向部相配合、以便第一门板(1)相对于第二门板(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迫使第一门板(1)外侧板和内侧板之间距离减小的第二弧形导向部(1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03475.3A CN118125268A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折叠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03475.3A CN118125268A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折叠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25268A true CN118125268A (zh) | 2024-06-04 |
Family
ID=91239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03475.3A Pending CN118125268A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折叠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25268A (zh) |
-
2022
- 2022-11-28 CN CN202211503475.3A patent/CN11812526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7136943A1 (en) | Power-operated folding door | |
CN210013608U (zh) | 一种门体组件和淋浴房 | |
JP5336293B2 (ja) | 多重引き式引戸装置 | |
KR20070104143A (ko) | 복합형 도어 체커 | |
CN204238757U (zh) | 一种移门 | |
CN118125268A (zh) | 折叠门 | |
US12180772B2 (en) | Door closer | |
US11697962B2 (en) |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and train having the same | |
CN219669905U (zh) | 折叠门 | |
IT201600088964A1 (it) | Dispositivo di scorrimento. | |
CN106904515B (zh) | 可扩展轿顶空间的电梯轿厢 | |
TWI558898B (zh) | Sliding door of the two-way buffer device | |
KR102124708B1 (ko) | 도어 클로저 | |
CN207110788U (zh) | 闭门器用止动卡扣滚轴驱动结构 | |
KR20200066859A (ko) | 도어 클로저 | |
CN205172232U (zh) | 开度可调闭门器及其限位装置 | |
IT201700000248A1 (it) | Dispositivo di scorrimento e posizionamento per ante | |
KR102016832B1 (ko) | 가구용 슬라이딩 아웃도어의 백래시 방지장치 | |
CN217600161U (zh) | 电梯的开门保持装置以及电梯 | |
CN110054067A (zh) | 电梯层门装置及电梯 | |
KR20100072153A (ko) | 도어 개폐 작동 장치 및 도어 개폐 장치 | |
CN112021837B (zh) | 滑轨调整装置 | |
US5435415A (en) | Cammed wedge elevator car door coupling | |
CN212002701U (zh) | 中间锁 | |
CN216641807U (zh) | 一种平滑门执行机构及平移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