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8935A -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08935A CN118108935A CN202410061433.1A CN202410061433A CN118108935A CN 118108935 A CN118108935 A CN 118108935A CN 202410061433 A CN202410061433 A CN 202410061433A CN 118108935 A CN118108935 A CN 1181089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neral formula
- structural unit
- unit represented
- mol
- polycarbonate res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3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 C08G64/307—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and pheno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折射聚碳酸酯树脂及共聚碳酸酯树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含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和/或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X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R1,R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原子、碳原子数1~3的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1~4的整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Y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c和d分别独立地表示1~4的整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Z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e和f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折射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以满足高精密光学仪器中对于成像透镜的应用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折射聚碳酸酯树脂及共聚碳酸酯树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力学特性、良好的尺寸稳定性、高耐热性、低吸水性以及较高的光学透明性等特点,因此广泛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建材、透明包装容器、光学膜、光学透镜等领域;但是目前在这些领域通用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折射率仅有1.58,并且具有较高的双折射,难以用在成像及透镜领域;
专利CN102307930B公开了一种含有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BPEF)和双(4-羟苯基)硫醚(TDP)的共聚碳酸酯,从其实施例可以发现,作为含S元素的TDP引入,其含量变化对折射率的影响较小,但随着TDP含量增加,BPEF含量减少,共聚碳酸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硫的引入,易使得产品色泽发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热稳定性降低,因此,在一些热塑性树脂中,通过引入硫元素增加折射率制备而成的共聚碳酸酯材料并不是高精密光学仪器的最佳选择;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在专利CN109476835B中公开了将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BPEF)、9,9’-双[3-苯基-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BPPEF)、9,9’-双[6-(2-羟基乙氧基)萘-2-基]芴(BNEF)和2,2’-双(2-羟基乙氧基)-1,1’-联萘(BHEBN)等相互组合而成的共聚碳酸酯,从该专利的制造例可以看出,共聚物中BNEF结构单元、BHEBN结构单元、BPPEF结构单元和BPEF结构单元对折射率的贡献依次降低。
专利CN112175178B公开了一系列高苯环含量的二羟基化合物制备的聚碳酸酯或共聚碳酸酯,尽管其公布的折射率可高达1.7,但该专利实施例中的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不足14000,较低的分子量使得这些高折射的聚碳酸酯树脂材料脆且不易加工成型,难以得到应用。
因此,目前缺少一种兼具高折射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以满足高精密光学仪器中对于成像透镜的应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折射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重均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以满足高精密光学仪器中对于成像透镜的应用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包含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和/或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
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X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R1,R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原子、碳原子数1~3的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1~4的整数;
所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Y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c和d分别独立地表示1~4的整数;
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Z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e和f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其中,以结构单元的总量为100%计,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90mol%;
所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90mol%;
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10~100mol%。
优选的,以结构单元的总量为100%计,
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60mol%;
所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60mol%;
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30~100mol%。
进一步的,以结构单元的总量为100%计,
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50mol%,例如可以为0mol%、20mol%、30mol%、40mol%、50mol%以及0mol%至50mol%之间的任意数值或任意两数值的任意区间。
所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50mol%;例如可以为0mol%、20mol%、30mol%、40mol%、50mol%以及0mol%至50mol%之间的任意数值或任意两数值的任意区间。
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40~100mol%;例如可以为40mol%、50mol%、60mol%、70mol%、80mol%、90mol%、100mol%,以及40mol%至100mol%之间的任意数值或任意两数值的任意区间。
优选的,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R1和R2中至少一种选自氢原子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进一步的,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R1和R2中均选自氢原子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优选的,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R1和R2均选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根据本发明,碳原子数6~10的芳基,指的是苯基和/或萘基。
优选的,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R1和R2均选为萘基。
优选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20000~100000;
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25000~80000;
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35000~70000;例如可以为35000、40000、50000、60000、70000以及任意两数值或任意两数值的任意区间。
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nD)为1.660~1.930;
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nD)优选为为1.671~1.930;
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nD)优选为1.681~1.930。
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45~210℃;
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150~210℃;
进一步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160~210℃。
本发明中聚碳酸酯树脂的透光率在86-89%,优选为87%-88%。
根据本发明,碳原子数1~4的直链烷基指的是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通过将上述所述的包含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和/或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化合物进行熔融酯交换缩聚工序得到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
进一步的,前述熔融酯交换缩聚工序需在催化剂作用下;催化剂可例举碱金属化合物、碱土金属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以及酯交换催化剂等。
进一步的,所述熔融酯交换缩聚工序反应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加热条件下,常压或减压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同时除去小分子副产物;
步骤2:在加热高真空下,进行缩聚反应,伴随进一步脱除小分子副产物,制得聚碳酸酯树脂。
步骤1中,先在160~240℃加热条件下反应,优选180~200℃;反应时间0.5~6小时,优选2~4小时;
步骤2中,提高减压度,并且提升温度至210~220℃,反应0.5小时,除去小分子副产物,再提升温度至230~240℃,减压至1Torr以下,优选为0.1-0.5Torr,减压用时0.5~1小时,随后在此条件下继续反应0.5~2小时,待搅拌达到预定值时,停止加热,充入氮气使体系恢复到常压冷却。
充入氮气的具体步骤为:反应结束,通入氮气使反应瓶内恢复为常压后,产物使用第一溶剂例如二氯甲烷进行溶解,溶解后缓慢倒入装有第二溶剂例如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并搅拌使得聚碳酸酯树脂析出,使用乙醇洗涤后,真空干燥。
本发明中,优选的催化剂为碱金属化合物类,进一步优选为乙酰丙酮锂作为催化剂。
进一步的,所述碳酸二酯化合物选自碳酸二甲酯、碳酸二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二丁酯、碳酸二甲苯酯、碳酸二(氯苯基)酯和碳酸二环己酯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碳酸二酯化合物优选为碳酸二苯酯。
本发明中,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可以例举由下述的二羟基化合物制备:2,2’-双(1-羟基甲氧基)-1,1’-联萘、2,2’-双(2-羟基乙氧基)-1,1’-联萘、2,2’-双(3-羟基丙氧基)-1,1’-联萘、2,2’-双(4-羟基丁氧基)-1,1’-联萘、2,2’-双(2-羟基乙氧基-3-甲基)-1,1’-联萘、
2,2’-双(2-羟基乙氧基-3-乙基)-1,1’-联萘、2,2’-双(2-羟基乙氧基-3-正丙基)-1,1’-联萘、
2,2’-双(2-羟基乙氧基-3-异丙基)-1,1’-联萘、2,2’-双(2-羟基甲氧基-3-苯基)-1,1’-联萘、
2,2’-双(2-羟基乙氧基-3-苯基)-1,1’-联萘、2,2’-双(2-羟基甲氧基-3-萘基)-1,1’-联萘、
2,2’-双(2-羟基乙氧基-3-萘基)-1,1’-联萘等,其中,优选为2,2’-双(2-羟基乙氧基)-1,1’-联萘、2,2’-双(2-羟基乙氧基-3-苯基)-1,1’-联萘、2,2’-双(2-羟基乙氧基-3-萘基)-1,1’-联萘,更优选为2,2’-双(2-羟基乙氧基-3-萘基)-1,1’-联萘;
本发明中,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可以例举由下述的二羟基化合物制备:9,9’-双[6-(1-羟基甲氧基)-萘-2-基]芴、9,9’-双[6-(2-羟基乙氧基)-萘-2-基]芴、9,9’-双[6-(3-羟基丙氧基)-萘-2-基]芴、9,9’-双[6-(4-羟基丁氧基)-萘-2-基]芴等,其中,优选9,9’-双[6-(2-羟基乙氧基)-萘-2-基]芴;
本发明中,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可以例举由下述的二羟基化合物制备:1,8-萘二酚、1,7-萘二酚、1,6-萘二酚、1,5-萘二酚、2,6-萘二酚、2,7-萘二酚、1,8-双(羟基甲氧基)萘、1,7-双(羟基甲氧基)萘、2,6-双(羟基甲氧基)萘、1,6-双(羟基-2-乙氧基)萘、2,6-双(羟基-2-乙氧基)萘、1,5-双(羟基-3-丙氧基)萘、2,6-双(羟基-4-丁氧基)萘等,其中,优选2,6-萘二酚。
在本发明中,所述催化剂与碳酸二酯化合物的摩尔比的范围可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优选的,所述催化剂与碳酸二酯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1~0.1):100;优选为(0.01~0.05):100。
在本发明中,制备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和/或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二羟基化合物的总量与碳酸二酯化合物的摩尔比可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备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和/或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二羟基化合物的总量与碳酸二酯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98~1.02):1,优选为(0.98~1):1,进一步优选为1:1。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应用于包括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建材、透明包装容器以及光学膜在内的所有光学透镜领域。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折射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重均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更加易于加工成型,有利于降低镜片的厚度,满足高精密光学仪器中对于成像透镜的应用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14以及对比例1~6中的性能评价使用以下方法制备的样品:
步骤1:将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5g溶解在40ml二氯甲烷中,待充分溶解后,在小型涂膜制样机上涂覆,制样机设置膜厚度为0.02mm,在室温下,待溶剂挥发后取下膜样品放置2小时,用于光学性能检测。
步骤2:采用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机分段温度在220-300℃之间,模具温度为120-180℃,模具参数为片厚1mm,长2cm,宽1cm。
实施例1~14以及对比例1~6中的评价指标用以下方法进行:
指标1:玻璃化转变温度(Tg)
样品使用TA DSC 2920仪器在氮气气氛(50mL/min),以10℃/分钟的变温速率进行DSC测量。
指标2:重均分子量(Mw)
重均分子量(Mw)可通过Waters 1515型泵和具有两根色谱柱的2414型折光率检测器(PLgel 5mm Mixed-C 300-7.5mm)在35℃下测定。以1mL/min的流速使用氯仿作为洗脱液,并使用聚苯乙烯标准品进行校准。
指标3:折射率(nD)
对样品(a)、(b)在阿贝折射仪(WYA(2WAJ))上,室温下进行波长为589nm下的折射率测量
指标4:阿贝数(v)
按照(3)中方法,在室温下分别测量波长分别为486nm、589nm、656nm下的折射率nC、nD和nF,利用公式v=(nD-1)/(nF-nC)计算得到阿贝数。
指标5:透光率
透光率使用透光率/雾度测定仪进行测试。
实施例1:
将碳酸二苯酯(以下简称为“DPC”)0.05mol、0.0315mol的2,6-萘二酚(以下简称为“DNT”)、9,9’-双[6-(2-羟基乙氧基)萘-2-基]芴(以下简称为“BNEF”)0.0185mol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通N2置换掉体系的空气,并在N2气氛下加热,温度由室温逐渐升至140-160℃范围内,反应原料完全熔融为无色透明液体,继续升温至180℃,保持2小时,随后在0.5小时内进行缓慢减压至100Torr,温度逐渐升至220℃,继续反应0.5小时。最后升温至240℃,在0.5小时内减压至1Torr以下,继续反应0.5小时。
反应结束后,通入N2使反应瓶内恢复为常压,产物使用二氯甲烷进行溶解,溶解后缓慢倒入装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并搅拌使得产物析出,使用乙醇洗涤后,100℃下真空干燥8小时,样品用于制样和测试表征。
实施例2:
将0.05mol的DPC、0.04mol的DNT、0.01mol的BNEF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将0.05mol的DPC、0.05mol的DNT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将0.05mol的DPC、0.0025mol的2,2’-双(2-羟基乙氧基-3-萘基)-1,1’-联萘(以下简称为“BHENBN”)、0.015mol的BNEF、0.03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 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将0.05mol的DPC、0.0025mol的BHENBN、0.005mol的BNEF、0.04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将0.05mol的DPC、0.0025mol的BHENBN、0.047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将0.05mol的DPC、0.005mol的BHENBN、0.0125mol的BNEF、0.03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8:
将0.05mol的DPC、0.005mol的BHENBN、0.0075mol的BNEF、0.037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9:
将0.05mol的DPC、0.005mol的BHENBN、0.0025mol的BNEF、0.04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10:
将0.05mol的DPC、0.0075mol的BHENBN、0.01mol的BNEF、0.03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
将0.05mol的DPC、0.0075mol的BHENBN、0.005mol的BNEF、0.037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12:
将0.05mol的DPC、0.0075mol的BHENBN、0.04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13:
将0.05mol的DPC、0.009mol的BHENBN、0.0085mol的BNEF、0.03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14:
将0.05mol的DPC、0.009mol的BHENBN、0.001mol的BNEF、0.04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后续过程同实施例1。
比较例:
比较例1:
将0.05mol的DPC、2,2’-双[2-羟基乙氧基-3-苯基]-1,1’-联萘(以下简称为“BHEPBN”)0.025mol、0.0125mol的BNEF、0.01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通N2置换掉体系的空气,并在N2气氛下加热,温度由室温逐渐升至140-160℃范围内,反应原料完全熔融为无色透明液体,继续升温至180℃,保持2小时,随后在0.5小时内进行缓慢减压至100Torr,温度逐渐升至220℃,继续反应0.5小时。最后升温至240℃,在0.5小时内减压至1Torr以下,继续反应0.5小时。
反应结束后,通入N2使反应瓶内恢复为常压,产物使用二氯甲烷进行溶解,溶解后缓慢倒入装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并搅拌使得产物析出,使用乙醇洗涤后,100℃下真空干燥8小时,样品用于制样和测试表征。
比较例2:
将0.05mol的DPC、0.01mol的BHEPBN、0.0175mol的BNEF、0.02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通N2置换掉体系的空气,并在N2气氛下加热,温度由室温逐渐升至140-160℃范围内,反应原料完全熔融为无色透明液体,后续过程同比较例1。
比较例3:
将0.05mol的DPC、2,2’-双(2-羟基乙氧基)-1,1’-联萘(以下简称为“BHEBN”)0.025mol、0.0125mol的BNEF、0.01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通N2置换掉体系的空气,并在N2气氛下加热,温度由室温逐渐升至140-160℃范围内,反应原料完全熔融为无色透明液体,后续过程同比较例1。
比较例4:
将0.05mol的DPC、2,2’-双(2-羟基乙氧基)-1,1’-联萘(以下简称为“BHEBN”)0.01mol、0.0175mol的BNEF、0.02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通N2置换掉体系的空气,并在N2气氛下加热,温度由室温逐渐升至140-160℃范围内,反应原料完全熔融为无色透明液体,后续过程同比较例1。
比较例5:
将0.05mol的DPC、0.035mol的BHENBN、0.01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通N2置换掉体系的空气,并在N2气氛下加热,温度由室温逐渐升至140-160℃范围内,反应原料完全熔融为无色透明液体,后续过程同比较例1。
比较例6:
将0.05mol的DPC、0.025mol的BHENBN、0.025mol的DNT等原料和催化剂乙酰丙酮锂2.5×10-5mol,置于带有三口的100ml圆底烧瓶中,通N2置换掉体系的空气,并在N2气氛下加热,温度由室温逐渐升至140-160℃范围内,反应原料完全熔融为无色透明液体,后续过程同比较例1。
以上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实验结果列于表1~2中。
表1:实施例1~14以及对比例1~6各个指标对比表
由上表可知:
对折射率贡献方面,DNT>BNEF>BHENBN>BHEPBN>BHEBN,这是根据单体中苯环含量以及基团结构确定的;
对于BHENBN、BHEPBN和BHEBN,他们的主体结构类似,区别在于取代基,取代基增加苯环,会使得对折射率的贡献增加;
BNEF相对于BHENBN来说,虽然苯环数量略少,但其特殊的cardo结构,对折射率也具有较大的贡献;
而DNT贡献较大是由于其结构中,除苯环/或萘环和官能团羟基之外,没有其他基团结构(如亚甲基),因此分子中苯环含量占百分比更高。亚甲基对折射率具有降低的效果,因此DNT具有更高的折射率;
对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贡献方面,规律同折射率贡献一致,这是由于苯环属于刚性结构,能够提升折射率的同时,也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亚甲基属于柔性结构,降低折射率的同时,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重均分子量增加,是由于酯交换反应体系中,酚羟基具有比醇羟基更高的反应活性,有利于聚碳酸酯分子链增长反应。
通过单体BHENBN、单体BNEF及单体DNT的比例调控,与DPC进行共聚,可得到折射率高达1.920,玻璃化转变温度207.87℃的共聚碳酸酯树脂。
表2:实施例1~14刚性指标对比表
通过DNT、BNEF和BHENBN这三个的比例调控,得到一个重均分子量、玻璃化温度以及折射率都处于较优水平的基础上刚性符合标准的共聚碳酸酯树脂。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部分实验数据,且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本说明书提到的所有出版物、专利申请、专利和其它参考文献全都通过引用并入本文。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都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理解的含义。在有冲突的情况下,以本说明书的定义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酯树脂包含重复的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和/或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
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X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R1,R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原子、碳原子数1~3的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1~4的整数;
所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Y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c和d分别独立地表示1~4的整数;
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Z表示碳原子数在1~4的直链烷基,e和f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其中,以结构单元的总量为100%计,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90mol%;
所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90mol%;
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10~100mo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以结构单元的总量为100%计,
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60mol%;
所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0~60mol%;
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比例为30~100mo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R1和R2中至少一种选自氢原子或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R1和R2均选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中R1和R2均选为萘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有两个取代基,其中一个所述取代基位于萘环的1-4位上,另外一个取代基位于苯环的2-8位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I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e和f数值优选为0,其中一个所述取代基位于萘环的2位上,另外一个取代基位于苯环的6位上。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20000~100000;
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折射率(nD)为1.660~1.930;
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45~210℃。
9.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权利要求1-6所述的包含通式(III)所示结构单元通式(II)所示结构单元和/或通式(I)所示结构单元的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化合物进行熔融酯交换缩聚工序得到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
10.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建材、透明包装容器以及光学膜在内的光学透镜领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61433.1A CN118108935B (zh) | 2024-01-16 | 2024-01-16 |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61433.1A CN118108935B (zh) | 2024-01-16 | 2024-01-16 |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08935A true CN118108935A (zh) | 2024-05-31 |
CN118108935B CN118108935B (zh) | 2025-03-18 |
Family
ID=91212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061433.1A Active CN118108935B (zh) | 2024-01-16 | 2024-01-16 |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08935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10903A (ja) * | 1992-05-10 | 1993-11-22 | Sekiyu Sangyo Kasseika Center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 |
US20110147657A1 (en) * | 2009-12-22 | 2011-06-23 | Chisso Corporation | Polymerizable liquid crystal compound, polymerizable liquid crystal composition and anisotropic polymer |
JP2013001867A (ja) * | 2011-06-20 | 2013-01-07 | Teijin Chem Ltd | 高屈折率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及び光学レンズ |
JP2015093888A (ja) * | 2013-11-08 | 2015-05-18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
US20200181325A1 (en) * | 2017-08-30 | 2020-06-11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Polycarbonate resin,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lens |
CN113956458A (zh) * | 2021-10-09 | 2022-01-21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高折射率、高耐热性和高耐候性的共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2024
- 2024-01-16 CN CN202410061433.1A patent/CN1181089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10903A (ja) * | 1992-05-10 | 1993-11-22 | Sekiyu Sangyo Kasseika Center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 |
US20110147657A1 (en) * | 2009-12-22 | 2011-06-23 | Chisso Corporation | Polymerizable liquid crystal compound, polymerizable liquid crystal composition and anisotropic polymer |
JP2013001867A (ja) * | 2011-06-20 | 2013-01-07 | Teijin Chem Ltd | 高屈折率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及び光学レンズ |
JP2015093888A (ja) * | 2013-11-08 | 2015-05-18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
US20200181325A1 (en) * | 2017-08-30 | 2020-06-11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Polycarbonate resin,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lens |
CN113956458A (zh) * | 2021-10-09 | 2022-01-21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高折射率、高耐热性和高耐候性的共聚碳酸酯、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CHUNG, YC, 等: "The effects of grafting bisphenol A or naphthalene derivative onto polyurethane with respect to shape memory and thermal properties", MACROMOLECULAR RESEARCH, vol. 24, no. 1, 1 January 2016 (2016-01-01), pages 90 - 93, XP035966368, DOI: 10.1007/s13233-016-4009-5 * |
熊翰波: "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低双折射共聚碳酸酯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 no. 04, 15 December 2004 (2004-12-15), pages 016 - 17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08935B (zh) | 2025-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533664B2 (ja)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レンズ | |
US11370882B2 (en) | Resin produced by polycondensation, and resin composition | |
TWI834822B (zh) | 光學透鏡 | |
CN113603878B (zh) | 聚碳酸酯树脂、其制造方法和光学透镜 | |
CN102471467B (zh) | 光学透镜用聚酯碳酸酯共聚物及光学透镜 | |
CN113072694B (zh) | 一种耐温变光学部件用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JP7465956B2 (ja) | 熱可塑性樹脂および光学部材 | |
JP7221706B2 (ja) | 熱可塑性樹脂および光学部材 | |
CN115516005B (zh) | 聚碳酸酯树脂以及使用其的光学透镜和光学膜 | |
JP2010132782A (ja)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 |
JP5722554B2 (ja) | 高屈折率かつ耐熱性に優れた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および光学成形体 | |
CN118108935A (zh) | 一种共聚型聚碳酸酯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JP7625333B2 (ja) | 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7279977A (zh) | 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7120508A (zh) | 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
TWI876162B (zh) | 樹脂及其製備方法 | |
CN115975165A (zh) | 一种光学级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EP4186941A1 (en) | Resi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
CN118909238A (zh) | 一种高折射率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EP4431544A1 (en) | Polycarbonate resin, and optical lens and optical film using same | |
CN118165246A (zh) | 一种高硬度高折射率聚碳酸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KR20240005597A (ko) | 폴리에스터-카보네이트 수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WO2024225099A1 (ja) |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および該樹脂を用いた光学部材 | |
KR20240005596A (ko) | 폴리에스터 수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