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105143A -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 Google Patents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5143A
CN118105143A CN202410160879.XA CN202410160879A CN118105143A CN 118105143 A CN118105143 A CN 118105143A CN 202410160879 A CN202410160879 A CN 202410160879A CN 118105143 A CN118105143 A CN 118105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utment
cannula
axis
operating memb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608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宝峰
陆俊
黄子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gh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ngh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ngh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ngh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6087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051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05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51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5Excision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16Endoscopic cutting instruments, e.g. arthroscopes, resectoscopes
    • A61B17/32002Endoscopic cutting instruments, e.g. arthroscopes, resectoscopes with continuously rota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cutting instru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旋切器包括:手柄部;刀管,刀管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手柄部;套管,套接于刀管的外部,套管构造为能够沿第一轴线运动,以在远侧位置与近侧位置之间切换,套管处于远侧位置时,套管覆盖刀管的远端,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时,套管暴露至少部分的刀管的远端;及驱动机构,包括操作件,操作件活动配接于手柄部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响应于操作件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操作件抵推套管沿第一轴线由近侧位置移动至远侧位置;响应于操作件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套管移动至近侧位置。通过切换操作件的位置,使得套管沿第一轴线的位置得以调节,操作简单灵活。

Description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背景技术
旋切器是一种用于腹腔镜下的肌瘤切除手术的器械。一种常见的使用场景为:将取物袋置于腹腔后,将肌瘤组织通过袋口放入到取物袋中,然后将取物袋的袋口拉出腹壁,将旋切器通过袋口伸进取物袋内对组织进行旋切。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旨在提出一种旋切器以及提出一种具有这种旋切器的旋切取物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本公开提出一种旋切器,包括手柄部;刀管,所述刀管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部;套管,套接于所述刀管的外部,所述套管构造为能够沿所述第一轴线运动,以在所述第一轴线上的远侧位置与近侧位置之间切换,所述套管处于远侧位置时,所述套管覆盖所述刀管的远端,所述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时,所述套管暴露至少部分的所述刀管的远端;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操作件,所述操作件活动配接于所述手柄部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抵推所述套管沿所述第一轴线由所述近侧位置移动至所述远侧位置;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套管移动至所述近侧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切器还包括与所述套管连接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设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抵推所述抵接面从而推动所述套管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还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所述抵接面连接,所述导向面构造为引导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抵接面沿第一轴线相抵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复位件储存用以使所述套管朝向近侧位置复位的能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与所述套管之间,所述复位件还配置为:在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提供使所述套管保持于所述近侧位置的预紧力;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套管切换至近侧位置并将所述套管锁定于近侧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切器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操作件锁定于所述第二位置,使得所述套管被保持于所述远侧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切器还包括与所述套管连接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设有抵接面;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所述抵接面和设置于所述操作件的第一抵接区,所述抵接面和所述第一抵接区构造为: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区相抵接时将所述操作件锁定于所述第二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部,响应于所述操作件转动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抵接件相抵接,从而将所述操作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管的轴向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复位件储存用以使所述套管朝向近侧位置复位的能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绕第二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部,所述第二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相交叉;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手柄部内的挡止件,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沿所述刀管径向,所述第一抵接区和所述挡止件均位于所述第二轴线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并且在所述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抵接件将所述操作件压紧于所述挡止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与所述套管之间,所述复位件还配置为:在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提供使所述套管保持于所述近侧位置的预紧力;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套管切换至近侧位置并将所述套管锁定于近侧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还具有第二抵接区,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沿所述刀管径向,所述第二抵接区位于所述第二轴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抵接区与所述第一抵接区均与所述抵接面沿第一轴线相抵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包括推动部、与所述推动部连接的至少一个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绕第二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手柄部;响应于所述操作部旋转以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推动部旋转以与所述抵接件相抵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手柄部滑动配合,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抵接件相抵接,从而将所述操作件的滑动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管的轴向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操作件构造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手柄部滑动,以选择性地卡在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中,其中所述操作件卡接于所述第一通道时,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操作件卡接于所述第二通道时,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部、推动部、连接所述操作部与推动部的连杆,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套管移动,所述连杆穿设置于导向通道,并且所述连杆构造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滑动配合,所述操作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杆卡在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操作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杆卡在所述第二通道中。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相对所述第一轴线倾斜设置,且沿所述刀管径向,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较所述第一通道的近端远离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切器还包括与所述套管连接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设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包括垂直于第一轴线的平面;所述推动部面对抵接件的一侧设有平面区,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平面区与所述抵接面沿第一轴线以面面方式相抵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面对抵接件的一侧还设有与所述平面区相连的斜面区,所述斜面区的近端至所述斜面区的远端朝靠近第一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斜面区引导所述推动部运动至所述平面区与所述抵接面轴向相抵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面对推动部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抵接面相连的导向斜面;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斜面区与所述导向斜面配合引导所述推动部运动至所述平面区与所述抵接面相抵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还构造为能够沿刀管周向转动;所述手柄部设有能够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套设置于所述套管外部;其中,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套管中之一设有导向柱,另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柱和所述导向槽构造为能够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套管的轴向运动和周向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座上设有沿第一轴线的所述导向槽,所述安装座的内壁设有所述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设在所述导向槽中。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和所述套管中之一还设有多个第一锁定结构,多个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在所述套管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手柄部和所述套管中另一设有与所述第一锁定结构相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锁定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套管的多个凹槽,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伸缩单元,所述伸缩单元构造为:所述伸缩单元转动至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时能够至少部分进入所述凹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伸缩单元包括弹性件、与所述弹性件相连接的锁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使所述锁紧件朝向所述套管运动的弹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旋切取物系统,包括:所述的旋切器;取物袋,所述取物袋具有主袋口,所述主袋口用于供所述旋切器插入所述取物袋内,当所述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所述套管暴露至少部分的所述刀管的远端,通过所述刀管对所述取物袋内的组织进行旋切。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物袋还包括副袋口,所述副袋口用于插入内窥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在套管处于远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旋切器的正视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在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4中的旋切器沿第一轴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5B为图4中的旋切器沿第一轴线的平面剖视图。
图6为图4中的旋切器移除部分的手柄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旋切器仅保留套管、复位件、套管座、抵接件及操作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旋切器沿第一轴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的旋切器移除部分的手柄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的旋切器仅保留套管、复位件、套管座、抵接件及操作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和图12分别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中的抵接件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抵接件沿第一轴线的剖视图。
图14和图15分别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中的操作件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中的旋切器沿第一轴线的平面剖视图。
图17A为图16中A处的放大图。
图17B为17A中的操作件的受力示意图。
图18示意了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中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操作件与抵接件沿第一轴线抵接时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19为图1中的旋切器沿第一轴线的平面剖视图,示意了安装座与套管座之间的配合结构。
图20A为图19中移除部分的手柄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B为图20A中B处的放大图。
图2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中的套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旋切器中在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1中旋切器移除操作件后的正视图。
图24和图25分别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旋切器中的操作件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至图28示意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操作件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连杆在导向通道中的位置变化过程。
图29为图22中的旋切器仅保留套管、复位件、套管座、抵接件及操作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示意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旋切器在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时,操作件与抵接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31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旋切器在套管处于远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的旋切器仅保留套管、复位件、套管座、抵接件及操作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示意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旋切器在套管处于远侧位置时,抵接件与操作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
1、旋切器;10、手柄部;110、头部壳体;111、通孔;112、轴承;113、台阶部;114、挡止件;120、握持壳体;121、启动开关;130、安装座;131、导向柱;140、第二锁定结构;141、弹性件;142、锁紧件;150、导向通道;151、第一通道;152、第二通道;20、刀管;210、第一轴线;220、传动齿轮;30、套管;310、突出部;320、抵接件;321、抵接面;322、导向面;323、倾斜面;330、套管座;331、导向槽;332、第一锁定结构;3321、凹槽;3322、过渡弧面;40、驱动机构;401、第二轴线;410、操作件;411、推动部;4111、第一抵接区;4112、第二抵接区;412、操作部;413、枢轴;414、连接部;415、连杆;416、平面区;417、斜面区;420、复位件;2、取物袋;201、主袋口;202、副袋口;3、内窥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所用术语“近”、“后”和“远”、“前”是相对于操纵施夹钳的手柄的临床医生(操作者)而言的。术语“近”、“后”是指靠近临床医生的部分,术语“远”、“前”则是指远离临床医生的部分。如手柄部为近端,套管的突出部为远端,如某个零部件的近端表示相对靠近手柄部的一端,远端则表示相对靠近套管的突出部的一端。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还可以是可运动地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抵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相连”、“连接”前有限定语时,其具有相应限定语所限定的含义,只排除明显需要排除的情形,不排除其它可能的情形。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参考图1至图3,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旋切器1,可用于旋切人体病变组织例如子宫肌瘤。其中,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1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旋切器1的正视图。图3示意了一实施例的旋切器1的使用状态;其中,旋切器1通过主袋口201伸进取物袋2内对组织进行旋切;取物袋2的副袋口202用于插入内窥镜3对切割情况进行观察。
旋切器设置有可转动的刀管,刀管的远端构造为具有锋利的刀刃部,用以旋切组织。由于刀管的远端较为锋利,旋切器还设有套接在刀管外部且能够沿第一轴线210移动的套管。通过移动套管,使得刀管的远端能够至少部分暴露出套管以切割组织,或缩回套管内从而得到保护。如何方便快捷的调节套管的轴向位置并保持,是旋切器希望解决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旋切器1包括手柄部10、刀管20、套管30及驱动机构40。其中,手柄部10用以作为设置刀管20、套管30及驱动机构40的基础;刀管20的远端构造为锋利的刀刃部以用于旋切组织;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套管30沿第一轴线210移动,从而能够覆盖刀管20或至少部分暴露刀管20的远端。本公开中,第一轴线21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轴线210一致。例如,如图2中所示,第一轴线210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轴线210沿左右方向。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旋切器1。
参考图1,手柄部10按位置关系分为头部壳体110和从头部壳体110的下侧延伸出的握持壳体120。头部壳体11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轴线210。握持壳体120的延伸方向则沿上下方向,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交叉,如本实施例二者为彼此垂直。本实施例中,手柄部10的远端和头部壳体110的远端为同一对象,手柄部10的近端和头部壳体110的近端为同一对象。头部壳体110的近端正对刀管20的内腔设有通孔111(见图5A)。旋切器1使用时,抓钳可通过该通孔111进入到刀管20的内腔中,继而抓取待切割的组织。如图4所示,头部壳体110的远端还设有安装座130。安装座130可辅助头部壳体110支撑刀管20、套管30。
旋切器1还包括电机组件(未图示),电机组件可设置在手柄部10的握持壳体120内,用以驱动刀管20绕第一轴线210旋转。电机组件的输出端的轴线与第一轴线210垂直。参考图1,握持壳体120的外侧设有启动开关121,启动开关121用于控制电机组件的启动。
参考图4和图5A,刀管20可转动地设置于手柄部10的头部壳体110。刀管20的远端位于头部壳体110外。刀管20的近端伸入头部壳体110内且通过两个轴承112可转动地支撑于头部壳体110内,从而能够在电机组件驱动下绕第一轴线210转动。刀管20的近端连接有传动齿轮220。传动齿轮220与电机组件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套管30套接在刀管20的外部,套管30构造为能够沿第一轴线210运动。从而,在驱动机构40的驱动下,套管30在第一轴线210上能够在远侧位置与近侧位置之间切换。
参考图4至图7所示,套管30处于近侧位置时,套管30暴露至少部分的刀管20的远端。也就是说,此时刀管20的远端至少部分伸出套管30。如图4所示,套管30的远端还设有突出部310,套管30构造为:套管30处于近侧位置时,突出部310能够覆盖部分的刀管20的远端,套管30的远端未设置突出部310的部分与刀管20的远端在第一轴线210上错开,使得刀管20的远端有部分暴露于套管30外而剩余部分则被套管30覆盖,通过刀管20的远端与套管30的突出部310之间的配合,实现对组织“剥橘皮”式的切割效果。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套管30的远端未设置突出部310,套管30处于近侧位置时,刀管20的远端全部暴露于套管30外。
如图8至图10所示,套管30处于远侧位置时,套管30覆盖刀管20的远端。也就是说,此时刀管20的远端全部缩回套管30内。刀管20的远端处于套管30的防护下。并且,套管30在驱动机构40的作用下锁定于远侧位置。
驱动机构40包括操作件410。操作件410活动配接于手柄部10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本公开响应于操作件410的移动,套管30也能够在其近侧位置与远侧位置之间切换。并且,本公开中,仅通过控制操作件410切换位置,即实现了轴向调节套管30的位置及锁定套管30,能够满足旋切组织的需求及刀管20远端防护的需求。
参考图5A至图8,旋切器1还包括设置于手柄部10内且连接于套管30的抵接件320。另外,再参考图9至图11,抵接件320面对操作件410的一侧设有抵接面321。
操作件410配置为相对于手柄部10转动设置,以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并且,响应于操作件410转动以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操作件410与抵接件320相抵接,并且将操作件41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套管30的轴向运动。
参考图6、图9、图14和图15,操作件410包括推动部411、至少一个操作部412。其中,推动部411位于手柄部10的内部且用于推动抵接件320,操作部412位于手柄部10的外部,操作部412与推动部411之间通过枢轴413连接,枢轴413绕第二轴线401可转动地设置于手柄部10,操作部412旋转时通过枢轴413带动推动部411旋转。如图1所示,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操作件410处于第一位置。比较图1和图4可以看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推动部411相对于头部壳体110的角度不同。
参考图14和图15,操作部412的数量、枢轴4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操作部412对称位于头部壳体110在刀管径向上的两侧面。推动部411具体设置为半圆弧形结构,例如,半圆弧形结构的内径设置为至少大于刀管20的外径,推动部411与抵接件320沿第一轴线210相抵接时,推动部411也套接在刀管20外。推动部411的两端部分别通过一个枢轴413连接至一个操作部412。头部壳体110的两侧均有操作部412,用户可根据操作习惯选择任一侧或同时选择两侧的操作部412来进行操作。
操作件410处于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套管30在操作件410的抵推下沿第一轴线210移动至远侧位置,并且在第一轴线210上被锁定于远侧位置(参考图8至图10)。例如,控制操作部412沿图4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操作部412带动推动部411转动。
参考图1、图8至图10,操作件410切换至第二位置后,套管30处于远侧位置。此时,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套管30移动至近侧位置。例如,控制操作部412沿图1中箭头A所示方向顺指针转动并带动推动部411顺指针转动。推动部411转动过程中逐步轴向远离抵接面321并最终轴向分离。因此,本公开中,只需要切换操作件410的位置,使得套管30沿第一轴线210的位置得以调节,操作简单灵活。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套管30运动至近侧位置。
参考图12和图13,抵接件320面对操作件410的一侧还设有导向面322,导向面322与抵接面321连接,导向面322构造为引导操作件410与抵接面321相抵接。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操作件410首先经过导向面322,在导向面322的引导下运动至与抵接面321相抵接。导向面322例如可以为弧面或斜面。
操作件410沿导向面322转动的过程中,操作件410推动套管30沿第一轴线210朝远侧位置移动。操作件410运动至与抵接面321相抵接后,操作件410继续推动套管30朝远侧位置移动。较佳地,抵接面321包括垂直于第一轴线210的平面。这种设计,在抵接件320面对操作件410的一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受力面。
参考图4至图7所示,驱动机构40包括还包括复位件420,复位件420配置为: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复位件430储存用以使套管30朝向近侧位置复位的能量。复位件420为具有可恢复的弹性形变能力的元件,例如弹簧、弹性垫等。
示例性的,套管30的近端外侧套接有套管座330。套管座330相当于套管30的一部分。复位件420为弹簧。沿第一轴线210,复位件420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安装座130和套管座330。抵接件320设置为可转动地嵌入套管座330,二者在第一轴线210上抵接。
操作件410处于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套管30在操作件410的抵推下沿第一轴线210移动至远侧位置,并且在第一轴线210上被锁定于远侧位置(参考图8至图10)。例如,控制操作部412沿图4中箭头B所示方向转动,操作部412带动推动部411转动。推动部411转动过程中克服复位件420的阻力运动至抵接面321相抵接,上述过程中,复位件420被压缩从而储存用以使套管30朝向近侧位置复位的能量。
复位件420设置于手柄部10与套管座330之间(如复位件420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安装座130和套管座330)时,复位件420还配置为:操作件410处于第一位置时,可提供使套管30保持于近侧位置的预紧力。这样,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套管30切换至近侧位置且被锁定于近侧位置。
例如,复位件420配置为:操作件410处于第一位置时,套管座330的远端受到复位件420施加的向近侧的弹力。从而使抵接件320受到向近侧的力,抵接件320的近端可轴向限位于推动部411,或者轴向限位于头部壳体110内壁上设置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例如为是设置在于头部壳体110内壁上的台阶部113(参考图6和图9),当套管位于近侧位置时,抵接件320与台阶部113在复位件420的作用下保持抵接。这样,在复位件420的弹力作用下,套管30还能够被保持于近侧位置,从而刀管20的远端可靠地维持在至少部分暴露出套管30的位置。这种设计能够避免操作件410被误触动而导致刀管20的远端位置不稳定,及避免其他意外情况如组织的阻力而造成刀管20伸出套管30时的刀管20远端位置不够稳定。也就是说,本公开的旋切器1配置为只有当有目的切换操作件410的位置,才能改变刀管20的远端与套管30的相对位置。
旋切器1还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至少配置为: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锁定机构将操作件410锁定于其第二位置,使得套管30被锁定于远侧位置。
参考图15至图17B所示,本实施例中,锁定机构包括抵接面321、设置于操作件410上的第一抵接区4111。其中,抵接面321和第一抵接区4111构造为:抵接面321与操作件410相抵接时将操作件410锁定于第二位置。
一实施方式中,操作件410绕第二轴线401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手柄部10,第二轴线40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轴线210的延伸方向相交叉,例如垂直。
参考图6、图16和图17A所示,枢轴413绕第二轴线401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手柄部10。枢轴413的轴线与第二轴线401重合。第二轴线401沿刀管径向设置,刀管径向在图中为垂直于图面的方向。第一抵接区4111设置于推动部411面对抵接件320的一侧。操作部412和推动部411均是在平行于第一轴线210的平面内旋转。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抵接区4111沿弧形轨迹运动,且在第一轴线210上逐渐靠近抵接件320直到与抵接件320轴向抵接,反之则刚好相反。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抵接区4111与抵接件320一直保持抵接。
在图1、图4所示的旋切器的顶部朝上的状态下,如图13、图17A所示,导向面322位于抵接面321的上方,导向面322较抵接面321靠近头部壳体110的顶部。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抵接区4111逆时针转动,第一抵接区4111首先接触到导向面322,继而第一抵接区4111能够在导向面322的引导下运动至与抵接面321在第一轴线210上相抵接。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导向面322也可以位于抵接面321的下方,此时导向面322较抵接面321更靠近头部壳体110的底部。这样,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抵接区4111为顺时针转动,第一抵接区4111首先接触到导向面322,继而第一抵接区4111能够在导向面322的引导下运动至与抵接面321在第一轴线210上相抵接。
参考图5B和图17A,锁定机构还包括设置手柄部10内的挡止件114,挡止件114位于第二轴线401远离第一轴线210的一侧。图17中,虚线L示意了第二轴线401在刀管径向上的位置。挡止件114例如为设置在头部壳体110内壁的朝向第一轴线210方向延伸的凸筋。
另外,参考图17A和17B,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时,沿刀管径向,例如图17A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抵接区4111与抵接面321之间的抵接点M位于第二轴线401远离第一轴线210的一侧。并且在复位件420的作用下,抵接件320将操作件410压紧于挡止件114。从而,操作件410被锁定于第二位置,使得套管30锁紧于远侧位置。
参考图17A和17B,沿刀管径向,第二轴线401和第一抵接区4111位置依次远离第一轴线210,第一抵接区4111的位置更靠下。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时,在复位件240的作用下,套管30受到沿第一轴线210向右的轴向力F。第一抵接区4111与抵接面321之间的抵接点M位于枢轴413下方,轴向力F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F1和F2,其中F1斜向右上方,F2则沿刀管径向向下。由于操作件410是通过枢轴413连接于手柄部10,分力F1被手柄部10抵消不会造成操作件410移动,操作件410向右上方移动的趋势被枢轴413和手柄部10的连接所限制。而F2则被下方的挡止件114抵消,操作件410向下移动的趋势被挡止件114限制,因此F2不会造成操作件410移动。这样,操作件410被锁定于第二位置。
参考图18,另一实施方式中,操作件410还具有第二抵接区4112,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时,沿刀管径向,第二抵接区4112位于第二轴线401靠近第一轴线210的一侧,第二抵接区4112与第一抵接区4111一起抵靠于抵接面321。例如,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抵接区4111与第二抵接区4112相对枢轴413对称,第二抵接区4112位于第二轴线401的上方。通过设置两个抵接区,提高了锁定套管30时的可靠性。
参考图18,第一抵接区4111和第二抵接区4112的边缘设置成弧形。弧形用以引导第一抵接区4111和第二抵接区4112与抵接面321接触。抵接件320的面对操作件410的一侧可全部设置为平面结构。
参考图7、图15,推动部411、操作部412在第一轴线210上错开。例如,推动部411与操作部412在第一轴线210及刀管径向上均错开。例如,推动部411通过连接部414连接至枢轴413,连接部414和操作部412分别朝枢轴413的径向上的两侧延伸。这样设计,通过杠杆原理起到放大操作部412的转动力的作用。用户只需要用较小的力控制操作部412,推动部411就能够转动,方便用户操作控制操作件410。
此外,在“剥橘皮”式切割组织的过程中,当套管30可以部分覆盖刀管20的远端时,套管30与刀管20的远端在刀管周向上的相对位置也希望可以调节,例如,将外套管30设置为能够沿其周向转动,以使得外套管30的远端(例如突出部310)的指向能够引导“剥橘皮”式切割的方向。可以理解地,对套管30在刀管周向的调节不应当影响套管30的轴向运动。
为此,参考图19至图21,套管30还构造为能够沿刀管周向转动。安装座130套设在套管30外部,并且设置为能够绕第一轴线210转动。安装座130和套管30中之一设有导向柱131,之另一设有导向槽331,导向柱131和导向槽331构造为能够相互配合,以引导套管30的轴向运动和周向转动。
例如,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30的近端绕第一轴线210转动地套接在头部壳体110的远端。安装座130具有内腔,以能套接在套管30外部。安装座130的内壁上设有两个导向柱131。两个导向柱131关于第一轴线210对称设置。套管30的近端上的套管座330上设有沿第一轴线210设置的两个导向槽331。两个导向槽331关于第一轴线210对称设置。两个导向柱131对应插入两个导向槽331中。
套管30沿第一轴线210往复移动时,导向柱131与导向槽331在第一轴线210上相对滑动,从而引导套管30的轴向运动。当调节套管30在刀管周向上的位置时,转动安装座130,导向柱131转动且与导向槽331的槽壁相抵接,导向柱131带动套管30转动。
套管座330还设有多个第一锁定结构332。手柄部10上设有与第一锁定结构332相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锁定结构140。
第二锁定结构140与第一锁定结构332相配合,从而能够指示套管座330和套管30在刀管周向上的位置,可以给与用户手感反馈;且能够将套管座330和套管30限位在不同的位置。具体实施时,第二锁定结构140的数量与第一锁定结构33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是第二锁定结构140的数量少于第一锁定结构332的数量。
一示例中,参考图21,第一锁定结构332包括设置于套管30上的套管座330的多个凹槽3321,例如为两个。凹槽3321的纵长方向与第一轴线210平行。每个凹槽3321用于限定套管30的一个周向位置。容易理解的是,凹槽3321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大于2的自然数。
如图19至图20B所示,第二锁定结构140设置于手柄部10的安装座130。例如,第二锁定结构140包括设置于安装座130的伸缩单元。安装座130转动时,伸缩单元运动至与凹槽3321位置对应时能够至少部分进入凹槽3321内。伸缩单元配置为提供使伸缩单元的端部能够与凹槽3321配合的弹性力。例如本实施例中,是提供径向向内的弹性力。
一实施方式中,伸缩单元包括弹性件141、与弹性件141相连接的锁紧件142。弹性件141为弹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橡胶等弹性体。锁紧件142呈球状。锁紧件142在弹性件141的弹力作用下而具有向内(即刀管径向向内)运动的趋势。当安装座130转动至锁紧件142与凹槽3321正对时,锁紧件142在弹性件141的弹力作用下进入凹槽3321内,进而锁定套管30的位置。安装座130带动套管30在相邻两个周向位置之间转动时,手柄部10能够带动弹性件141和锁紧件142一起转动,使得锁紧件142克服弹性件141的弹力,从前一个凹槽3321中滑出,然后锁紧件142在两个凹槽3321之间的套管座330的外圆周面上滑动,直到锁紧件142进入下一个凹槽3321中。
如图21所示,凹槽3321在刀管周向上的两侧与套管座330的外圆周面之间设有过渡弧面3322,过渡弧面3322能够引导锁紧件142进入凹槽3321或脱出凹槽3321。
参考图22,图22为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的旋切器1的结构示意图。
另一种实施例中,操作件410与手柄部10滑动配合,响应于操作件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操作件410与抵接件320相抵接,并且将操作件410的滑动运动转换为套管30的轴向运动。
如图23所示,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手柄部10的导向通道150,导向通道15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通道151和第二通道152。操作件410构造为能够相对于手柄部10滑动,以选择性地卡在第一通道151或第二通道152中,其中操作件410卡接于第一通道151时,操作件410处于第一位置,操作件410卡接于第二通道152时,操作件处于第二位置。
如图23所示,第一通道151和第二通道152二者的延伸方向交叉,第二通道152相连通于第一通道151的一端。
导向通道150开设置于头部壳体110,且沿刀管径向贯穿头部壳体110。第一通道151自近端至第一通道151的远端朝第一轴线210大致八点钟的方向倾斜。第一通道151相对第一轴线210倾斜设置,且沿刀管径向,第一通道151的远端较第一通道151的近端远离第一轴线210。在图23中,第一通道151自近端至第一通道151的远端为向左下方倾斜延伸。
第二通道152连通于第一通道151的远端,并且第二通道152自近端至第二通道152的远端朝第一轴线210大致十点钟的方向倾斜。第二通道152相对第一轴线210倾斜设置,且沿刀管径向,第二通道152的远端较第二通道152的近端靠近第一轴线210。在图23中,第二通道152自近端至第二通道152的远端朝左侧上方倾斜延伸。第一通道151的远端和第二通道152的远端部分地共用。
操作件410构造为能够与导向通道150滑动配合。用户可以控制操作件410相对于手柄部10滑动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并使得套管30的轴向位置相应地变化。
如图24和图25所示,操作件410包括操作部412、推动部411,连接操作部412与推动部411的连杆415。其中,操作部412位于手柄部10的头部壳体110的外部,推动部411位于头部壳体110内,连杆415沿刀管径向延伸。连杆415穿设于导向通道150,并且连杆415构造为能够与第一通道151或第二通道152滑动配合。
如图26所示,操作件410处于第一位置时,连杆415卡在第一通道151中,其中在复位件420(可参考图19)的弹力作用下,连杆415抵接在第一通道151的近端的内壁上。
在操作件41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将操作件410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如下:控制操作件410向左下方倾斜移动(如图26中箭头M所示方向)直到连杆415运动至与第二通道152对准,如图27所示。然后,控制操作件410朝右下方倾斜移动(如图27中箭头N所示方向),使得连杆415卡入第二通道152。在复位件420的弹力作用下,连杆415抵接在第二通道152与第一通道151之间的连接壁(即第二通道152的上侧壁)上,如图28所示。
在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将操作件410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时使连杆415从第二通道152中脱出即可。例如,控制操作部412朝左上方倾斜移动(如图28中箭头P所示方向),然后控制操作部412在第一通道中向右上方倾斜移动(如图26所示箭头M所示反方向),直至连杆415抵接于在第一通道151的近端的内壁,并且在复位件420的弹力作用下,连杆415保持抵接在第一通道151的近端的内壁上,以使套管保持在近侧位置。在其他方式中,例如也可以通过复位件420的弹力使得抵接件320保持与台阶部113相抵接(可参看图6和图9),以使套管保持在近侧位置。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操作件410切换位置时,套管30的轴向位置如何随之改变。
参考图26,图29和图30,操作件410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套管30处于其近侧位置。
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操作件410的推动部411向左下方运动至沿第一轴线210抵接于抵接件320的抵接面321。此时,连杆415是卡在第二通道152中,套管30被保持于其远侧位置。
在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参考图31至图33,响应于操作件410由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连杆415从第二通道152中脱出并卡入第一通道151;该过程中推动部411首先向左上方运动脱出第二通道,然后向右上方运动至与抵接面321分离。在复位件420的弹力作用下,套管30保持至其近侧位置。
参考图33,抵接件320面对推动部411的一侧设有抵接面321,抵接面321为垂直于第一轴线210的平面。推动部411面对抵接件320的一侧设有平面区416。在操作件41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平面区416与抵接面321二者在第一轴线210上以面面方式抵接,从而使操作件410可靠地将套管30锁定于其远侧位置。
推动部411面对抵接件320的一侧还设有与平面区416相连的斜面区417。斜面区417的近端至斜面区417的远端朝靠近第一轴线210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设计,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经由斜面区417过渡,操作件410逐渐运动至平面区416与抵接面321轴向抵接,提高操作稳定性。
抵接件320面对推动部411的一侧设有与抵接面321相连的倾斜面323。操作件410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斜面区417和倾斜面323共同配合起到过渡作用,进而平稳的引导推动部411运动至平面区416与抵接面321在第一轴线210上以面面方式抵接。
参考图3,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旋切取物系统。旋切取物系统包括前述任意一实施例的旋切器1,及取物袋2。取物袋2至少具有主袋口201,主袋口201用于供刀管20的远端插入取物袋2内。取物袋2还可包括副袋口202,副袋口202用于插入内窥镜3。旋切器1通过主袋口201伸进取物袋2内对组织进行旋切;取物袋2的副袋口202用于插入内窥镜3对切割情况进行观察。在取物袋中对组织进行旋切,避免带切割组织的组织液沾染正常组织,降低肿瘤种植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切器包括:
手柄部;
刀管,所述刀管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部;
套管,套接于所述刀管的外部,所述套管构造为能够沿所述第一轴线运动,以在所述第一轴线上的远侧位置与近侧位置之间切换,所述套管处于远侧位置时,所述套管覆盖所述刀管的远端,所述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时,所述套管暴露至少部分的所述刀管的远端;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操作件,所述操作件活动配接于所述手柄部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抵推所述套管沿所述第一轴线由所述近侧位置移动至所述远侧位置;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套管移动至所述近侧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切器还包括与所述套管连接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设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平面,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抵推所述抵接面从而推动所述套管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还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所述抵接面连接,所述导向面构造为引导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抵接面沿第一轴线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复位件储存用以使所述套管朝向近侧位置复位的能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与所述套管之间,所述复位件还配置为:在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提供使所述套管保持于所述近侧位置的预紧力;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套管切换至近侧位置并将所述套管锁定于近侧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切器还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操作件锁定于所述第二位置,使得所述套管被保持于所述远侧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切器还包括与所述套管连接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设有抵接面;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所述抵接面和设置于所述操作件的第一抵接区,所述抵接面和所述第一抵接区构造为: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抵接区相抵接时将所述操作件锁定于所述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3或7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部,响应于所述操作件转动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抵接件相抵接,从而将所述操作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管的轴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复位件储存用以使所述套管朝向近侧位置复位的能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绕第二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部,所述第二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相交叉;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手柄部内的挡止件,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沿所述刀管径向,所述第一抵接区和所述挡止件均位于所述第二轴线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并且在所述复位件的作用下,所述抵接件将所述操作件压紧于所述挡止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与所述套管之间,所述复位件还配置为:在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提供使所述套管保持于所述近侧位置的预紧力;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复位件驱动所述套管切换至近侧位置并将所述套管锁定于近侧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还具有第二抵接区,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沿所述刀管径向,所述第二抵接区位于所述第二轴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抵接区与所述第一抵接区均与所述抵接面沿第一轴线相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包括推动部、与所述推动部连接的至少一个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绕第二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手柄部;响应于所述操作部旋转以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推动部旋转以与所述抵接件相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2、3或6所述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手柄部滑动配合,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抵接件相抵接,从而将所述操作件的滑动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管的轴向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
所述操作件构造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手柄部滑动,以选择性地卡在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中,其中所述操作件卡接于所述第一通道时,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操作件卡接于所述第二通道时,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部、推动部、连接所述操作部与推动部的连杆,所述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套管移动,所述连杆穿设置于导向通道,并且所述连杆构造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通道或所述第二通道滑动配合,所述操作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杆卡在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操作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连杆卡在所述第二通道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相对所述第一轴线倾斜设置,且沿所述刀管径向,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较所述第一通道的近端远离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切器还包括与所述套管连接的抵接件,所述抵接件面对所述操作件的一侧设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包括垂直于第一轴线的平面;
所述推动部面对抵接件的一侧设有平面区,在所述操作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平面区与所述抵接面沿第一轴线以面面方式相抵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面对抵接件的一侧还设有与所述平面区相连的斜面区,所述斜面区的近端至所述斜面区的远端朝靠近第一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斜面区引导所述推动部运动至所述平面区与所述抵接面轴向相抵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面对推动部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抵接面相连的导向斜面;
响应于所述操作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斜面区与所述导向斜面配合引导所述推动部运动至所述平面区与所述抵接面相抵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管还构造为能够沿刀管周向转动;
所述手柄部设有能够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套设置于所述套管外部;
其中,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套管中之一设有导向柱,另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柱和所述导向槽构造为能够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套管的轴向运动和周向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座上设有沿第一轴线的所述导向槽,所述安装座的内壁设有所述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设在所述导向槽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和所述套管中之一还设有多个第一锁定结构,多个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在所述套管周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手柄部和所述套管中另一设有与所述第一锁定结构相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锁定结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套管的多个凹槽,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伸缩单元,所述伸缩单元构造为:所述伸缩单元转动至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时能够至少部分进入所述凹槽内。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旋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单元包括弹性件、与所述弹性件相连接的锁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使所述锁紧件朝向所述套管运动的弹力。
26.一种旋切取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切器;
取物袋,所述取物袋具有主袋口,所述主袋口用于供所述旋切器插入所述取物袋内,当所述套管处于近侧位置,所述套管暴露至少部分的所述刀管的远端,通过所述刀管对所述取物袋内的组织进行旋切。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旋切取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物袋还包括副袋口,所述副袋口用于插入内窥镜。
CN202410160879.XA 2024-02-04 2024-02-04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Pending CN1181051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60879.XA CN118105143A (zh) 2024-02-04 2024-02-04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60879.XA CN118105143A (zh) 2024-02-04 2024-02-04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5143A true CN118105143A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09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60879.XA Pending CN118105143A (zh) 2024-02-04 2024-02-04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051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17264B2 (en) Multi-function surgical instrument tool actuator assembly
US6916314B2 (en) Medical instrument with removable tool
EP3165178A1 (en) Adapter assembli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rgical loading units and handle assemblies
EP2668917A2 (en) Medical snare
US9125637B2 (en) Method of loading a locked tissue biopsy needle into a biopsy gun
EP1911409B1 (en) Harvesting device for endoscope
KR102596028B1 (ko) 후퇴 가능한 블레이드 또는 훅을 갖는 연조직 절단 기구
EP3858259B1 (en) Stapling device with selective cutting
EP3106097B1 (en) Treatment instrument
EP3973894A1 (en) Endoscope tool
KR20210095928A (ko) 발사 기구 및 스테이플러
CN118105143A (zh) 旋切取物系统及其旋切器
US20250057518A1 (en) Adapter assemblies and surgical loading units
JP2001037765A (ja) 内視鏡用穿刺針操作補助器具
CN219516390U (zh) 器械手柄和医疗器械
US20230233194A1 (en) Biopsy Apparatus
CN115969463B (zh) 一种骨组织切除装置
CN117297709B (zh) 组织去除器械
CN117731367A (zh) 旋切器及旋切装置
CN117731340A (zh) 器械手柄和医疗器械
US20250082326A1 (en) Surgical stapler
CN117915982A (zh) 止血阀的开闭机构、长条状医疗器具的固定机构以及医疗用接合管
CN117462215A (zh) 手术取物器
CN117653246A (zh) 一种外科器械
WO2006131388A1 (en) Biops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