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工程用密封式线路连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路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气工程用密封式线路连接设备。
背景技术
线路连接器是一种用于将线缆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其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电气要求可以分为多种样式,常见的线路连接器类型有:头针连接器、头线连接器和圆形连接器等,现有的线路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线路连接器与线缆的固定方式大多通过螺栓对线缆外侧的胶皮进行挤压固定,此种方式对线缆的紧固位置仅为简单的一个着力点,在线路对接头长时间使用后,线缆外侧的胶皮出现老化或出现外力对线缆出现拉扯时,线缆与线路对接头之间的螺栓极易出现松动,导致线路连接器与线缆出现分离,进而导致电路的切断,致使线路无法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线路连接器与线缆固定方式简单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气工程用密封式线路连接设备。
技术方案:一种电气工程用密封式线路连接设备,包括有主体插头,所述主体插头固定连接有对接外壳,所述主体插头的外部设置有安放槽,所述安放槽为螺旋槽,所述主体插头固定连接有对接头,所述对接头位于所述对接外壳的内部,所述主体插头外部的所述安放槽螺旋缠绕有线缆,所述主体插头靠近所述对接头的一侧设置有内腔,所述线缆与所述对接头连接于所述内腔内,所述主体插头的外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与所述线缆挤压配合,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抵消所述线缆拉扯力的缓力组件,所述主体插头和所述对接外壳共同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对接外壳的密封组件。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所述主体插头上所述安放槽处的半径为a,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内壁半径为b,所述安放槽的螺纹底部至所述主体插头中心轴线的距离为c,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a-c)>(b-a)。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缓力组件包括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环内部,所述第一固定环与所述滑动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所述滑动块内部设置有用于紧固所述线缆的紧固组件。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紧固组件包括有紧固环,所述紧固环固定连接于所述滑动块的内部,所述线缆贯穿所述滑动块和所述紧固环,所述滑动块的外部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环,所述紧固环内部滑动连接有环形阵列的挤压轴,环形阵列的所述挤压轴均与所述线缆挤压配合,环形阵列的所述挤压轴与所述紧固环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环形阵列的所述挤压轴远离所述线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挤压块,环形阵列的所述挤压块均与所述第二固定环挤压配合。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环形阵列的所述挤压轴至所述主体插头靠近所述滑动块一侧之间所述线缆为松散状态。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滑动且转动连接于所述对接外壳的外壁,所述密封环与所述对接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胶皮环,所述胶皮环与所述对接外壳封堵配合。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还包括有用于向所述对接外壳内注入气体的注气组件,所述注气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插头的外部,所述注气组件包括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转动连接于所述密封环,所述转动环固定连接有环形阵列的推轴,所述主体插头靠近所述对接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环形阵列的固定筒,所述推轴与相邻的所述固定筒贯穿式滑动连接,环形阵列的所述推轴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环,所述第一活塞环与相邻的所述固定筒密封滑动连接,环形阵列的所述固定筒远离所述转动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一连通管,所述主体插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通环,环形阵列的所述第一连通管均与所述第一连通环连通,所述对接外壳与所述第一连通环之间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一进气管。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环形阵列的所述固定筒远离所述转动环的一侧均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二连通管,环形阵列的所述第二连通管共同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二连通环,所述第二连通环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管内均设置有单向阀。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所述固定筒由靠近所述转动环的一侧至另一侧的外径和内径均为阶梯式增加,且所述固定筒内的不同内径处均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环,所述第一活塞环所在的内径处除外,所述第一活塞环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活塞环接触配合,相邻的所述第二活塞环之间接触配合。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环形阵列的所述推轴远离所述转动环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锁紧环,所述主体插头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螺纹连接有紧固插销,所述紧固插销与所述锁紧环限位配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将线缆螺旋缠绕至主体插头的外部,增大线缆的紧固面积,然后由第一固定环挤压线缆形成多方位式固定,避免线缆与对接头的紧固过于简单,导致线缆与对接头收外力极易出现相互分离,致使线路出现断路。
2、通过将线缆留有部分余量,并将线缆与滑动块相互固定,使第一弹性元件的压缩来抵消线缆的晃动力和摆动力,避免线缆与主体插头接触处受力出现磨损,导致线缆出现损坏。
3、通过胶皮环密封对接外壳,免外部的灰尘进入对接外壳中,且附着在对接头的外部,进而影响电流的正常流通。
4、通过向对接外壳注入阶梯式增大的气体量,以适应对接外壳左侧孔径逐渐增大的过程,使对接外壳向外界吹出的气流流速相对稳定,确保外界的灰尘不会进入对接外壳内部。
5、通过使固定筒气体复位路径,直接抽取外界的气体,避免固定筒抽取对接外壳内的气体,导致外界的灰尘受抽取力进入对接外壳内,并附着在对接头,影响线路的对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固定环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主体插头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主体插头和第一固定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滑动块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紧固环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紧固环和滑动块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密封环和固定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密封环和胶皮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连通环和第二连通环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固定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01、主体插头,102、对接外壳,103、安放槽,104、对接头,105、线缆,106、内腔,107、第一固定环,201、滑动块,202、第一弹性元件,203、紧固环,204、第二固定环,205、挤压轴,206、第二弹性元件,207、挤压块,301、密封环,302、胶皮环,303、转动环,304、推轴,305、固定筒,306、第一活塞环,307、第一连通管,308、第一连通环,309、第一进气管,310、第二连通管,311、第二连通环,312、第二进气管,313、第二活塞环,401、锁紧环,402、固定板,403、紧固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1中实际解决的问题为:如何提高线缆与接头的紧固程度,同时如何抵消线缆的晃动力,降低线缆的磨损程度,实施例2中实际解决的问题为:如何在多尘环境下避免灰尘附着在对接头上而影响电流的正常流通。
实施例1:一种电气工程用密封式线路连接设备,请参照图1-图4,包括有主体插头101,主体插头101由圆盘和圆柱组成,主体插头10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对接外壳102,主体插头101圆柱外壁的中部设置有安放槽103,主体插头101圆柱的右端设置有螺纹,且主体插头101螺纹处的直径大于安放槽103处的直径,安放槽103为螺旋槽,主体插头101左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对接头104,对接头104位于对接外壳102的内部,主体插头101外部的安放槽103螺旋缠绕有线缆105,主体插头101的右侧设置有内腔106,线缆105与对接头104相互连接,且线缆105与对接头104的连接处位于内腔106内,主体插头101的外部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环107,第一固定环107与线缆105挤压配合,第一固定环107沿主体插头101上的螺纹转动,并向左运动时,第一固定环107挤压安放槽103内的线缆105,主体插头101上安放槽103处的半径为a,第一固定环107的内壁半径为b,安放槽103的螺纹底至主体插头101中心轴线的距离为c,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a-c)>(b-a),使第一固定环107内壁与主体插头101上安放槽103之间的距离小于线缆105的半径,使第一固定环107能够挤压线缆105,第一固定环107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抵消线缆105拉扯力的缓力组件,主体插头101和对接外壳102共同设置有用于密封对接外壳102的密封组件,通过将线缆105螺旋缠绕至主体插头101的外部,增大线缆105的紧固面积,然后由第一固定环107内壁挤压线缆105形成多方位固定,避免线缆105与对接头104的紧固过于简单,导致线缆105与对接头104收外力极易出现相互分离,致使线路出现断路。
请参照图5-图7,缓力组件包括有滑动块201,滑动块201滑动连接于第一固定环107内部的右侧,第一固定环107与滑动块20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202,第一弹性元件202为弹簧,第一弹性元件202通过压缩抵消线缆105的晃动力和摆动力,滑动块201内部设置有用于紧固线缆105的紧固组件,紧固组件包括有紧固环203,紧固环203固定连接于滑动块201内部的右侧,线缆105贯穿滑动块201和紧固环203,滑动块201的外部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环204,紧固环203内部滑动连接有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均与线缆105挤压配合,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沿紧固环203向内运动,将线缆105紧固于三者之间,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至主体插头101之间的线缆105为松散状态,该段线缆105用于适用滑动块201的位置变化,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与紧固环203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206,第二弹性元件206为弹簧,第二弹性元件206用于带动相邻的挤压轴205复位,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远离相邻第二弹性元件206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挤压块207,挤压块207为楔形块,挤压块207靠近紧固环203圆心一侧的宽度至另一侧逐渐变小,挤压块207的倾斜面朝向右侧,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块207均与第二固定环204挤压配合,第二固定环204推动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块207,使挤压块207受第二固定环204挤压力带动相邻的挤压轴205沿紧固环203向内滑动,通过将线缆105留有部分余量,并将线缆105与滑动块201相互固定,使第一弹性元件202的压缩来抵消线缆105的晃动力和摆动力,避免线缆105与主体插头101接触处受力出现磨损,导致线缆出现损坏。
请参照图8和图9,密封组件包括有密封环301,密封环301滑动且转动连接于对接外壳102的外壁,密封环301与对接外壳102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胶皮环302,胶皮环302与对接外壳102封堵配合,初始状态下胶皮环302将对接外壳102封堵,避免在转运期间外部灰尘进入对接外壳102内,并附着在对接头104上,影响对接后电流的流通。
在本装置与线缆105对接时,工作人员将线缆105依次穿过第二固定环204、紧固环203、滑动块201和第一固定环107,然后沿主体插头101的右侧进入安放槽103,然后工作人员将线缆105沿安放槽103进行螺旋缠绕,最后与对接头104进行对接,当对接头104与线缆105对接成功后,工作人员使第一固定环107沿主体插头101上螺纹转动,使第一固定环107沿主体插头101向左移动,在第一固定环107向左移动时,第一固定环107逐步挤压缠绕在主体插头101外部的线缆105,如此直至第一固定环107沿主体插头101向左滑动至极限位置,并将主体插头101外部所缠绕的线缆105全部覆盖,通过将线缆105螺旋缠绕至主体插头101的外部,增大线缆105的紧固面积,然后由第一固定环107螺纹推动将线缆105固定于主体插头101和第一固定环107之间,使第一固定环107对线缆105形成多方位固定,提高线缆105与主体插头101之间的稳固程度。
当第一固定环107将线缆105固定完成后,工作人员操控第二固定环204沿滑动块201的右侧转动,第二固定环204沿滑动块201上的螺纹向左移动,直至第二固定环204与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块207接触,然后工作人员继续转动第二固定环204,此时第二固定环204继续沿滑动块201向左滑动,并挤压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块207,挤压块207受第二固定环204挤压力带动相邻的挤压轴205沿紧固环203向内滑动,同时第二弹性元件206压缩,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沿紧固环203向内滑动与线缆105接触,当第二固定环204将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完全挤压至紧固环203内时,环形阵列的三个挤压轴205将线缆105进行挤压固定,使线缆105与滑动块201固定在一起,然后工作人员继续转动第二固定环204直至转动至与第一固定环107接触。
当线缆105与滑动块201固定在一起后,工作人员将对接头104与其匹配的接头进行对接,然后在后续使用期间,线缆105受外力会出现晃动和摆动,此时线缆105的晃动力会带动滑动块201沿第一固定环107向左滑动,此时滑动块201带动其左侧松散的线缆105同步向左移动,同时第一弹性元件202被压缩,并抵消线缆105的晃动力和摆动力,通过将线缆105留有部分余量,然后通过第一弹性元件202的压缩来抵消线缆105的晃动力和摆动力,避免线缆105与主体插头101接触处受力出现磨损,导致线缆105出现损坏。
本装置在初始状态下对接外壳102被胶皮环302封堵,避免外部的灰尘进入对接外壳102中,且附着在对接头104的外部,进而影响电流的正常流通,当需要工作人员操控本装置进行对接时,工作人员转动密封环301,同时使密封环301沿对接外壳102向右滑动,此时密封环301带动胶皮环302逐步开启,解除对对接外壳102的封堵,同时进行本装置的对接工作过,当胶皮环302完全解除对对接外壳102的封堵时,本装置完成对接。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请参照图8-图11,还包括有用于向对接外壳102内注入气体的注气组件,注气组件设置于主体插头101的外部,注气组件包括有转动环303,转动环303转动连接于密封环301的右侧,转动环303固定连接有环形阵列的六个推轴304,主体插头101的圆盘固定连接有环形阵列的六个固定筒305,推轴304与相邻的固定筒305贯穿式滑动连接,固定筒305由左侧至右侧的排布为三个腔室,且三个腔室的内径逐渐增大,环形阵列的六个推轴304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环306,第一活塞环306与相邻的固定筒305的第一个腔室密封滑动连接,转动环303带动推轴304推动固定筒305第一个腔室内的气体,固定筒305的第二个腔室和第三个腔室内均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环313,且第一活塞环306和第三个腔室内的第二活塞环313均为铁片,第二个腔室内的第二活塞环313具有磁性,第一活塞环306与相邻的第二活塞环313接触配合,第一活塞环306通过相邻的第二活塞环313推动第二个腔室内的气体,相邻的两个第二活塞环313之间接触配合,第一活塞环306通过相邻两个第二活塞环313推动第三个腔室内的气体,环形阵列的六个固定筒305的右侧均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一连通管307,主体插头101固定连接有第一连通环308,环形阵列的六个第一连通管307均与第一连通环308连通,对接外壳102与第一连通环308之间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一进气管309,固定筒305内的气体沿第一连通管307、第一连通环308和第一进气管309进入对接外壳102,并沿对接外壳102冲击外界灰尘,环形阵列的六个固定筒305的右侧均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二连通管310,环形阵列的六个第二连通管310共同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二连通环311,第二连通环311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连通有第二进气管312,第二进气管312的顶端设置有过滤灰尘的滤网,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第二进气管312内,第一进气管309与第二进气管312内均设置有单向阀,且第一进气管309内单向阀只能使第一连通环308内气体进入对接外壳102内,第二进气管312内单向阀只能使外界的气体进入第二连通环311,外界的气体由第二进气管312、第二连通环311和第二连通管310进入固定筒305,通过向对接外壳102注入阶梯式增大的气体量,以适应对接外壳102左侧流通面积逐渐增大的过程,使对接外壳102向外界吹出的气流流速相对稳定,确保外界的灰尘不会进入对接外壳102内部。
请参照图11,环形阵列的六个推轴304的右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锁紧环401,主体插头101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02,固定板402螺纹连接有紧固插销403,紧固插销403与锁紧环401限位配合,紧固插销403转动向上运动,解除对锁紧环401的限位,使环形阵列的六个推轴304可以自由运动。
初始状态时,紧固插销403对锁紧环401为限位状态,以此避免本装置在运输期间受外力影响密封环301沿对接外壳102出现运动,导致胶皮环302解除对对接外壳102的封堵,致使外界的灰尘进入对接外壳102内部,在本装置对接之前,工作人员先转动紧固插销403,使紧固插销403沿锁紧环401和固定板402向上运动,直至紧固插销403与锁紧环401分离,使紧固插销403解除对锁紧环401的限位。
在密封环301沿对接外壳102向右滑动时,密封环301通过转动环303带动环形阵列的六个推轴304共同向右运动,推轴304向右运动带动相邻的第一活塞环306沿相邻固定筒305的第一个腔室滑动,并推动固定筒305内的气体沿第一连通管307进入第一连通环308,然后第一连通环308内的气体沿第一进气管309进入对接外壳102,此时单向阀为开启状态,由对接外壳102的左侧向外吹出,通过在对接时,由对接外壳102向外吹气,避免在对接时,外部的灰尘进入对接外壳102中,并附着在对接头104的外部,影响对接后电流的正常流通。
由于胶皮环302在解除对接外壳102的封堵时,对接外壳102的左侧流通面积逐渐增大,所以由对接外壳102左侧吹出的气流速度逐渐减小,在此情况下,外界的灰尘极易受外界气流影响进入对接外壳102内,在推轴304向右运动带动相邻的第一活塞环306沿相邻固定筒305的第一个腔室滑动至极限位置后,此时第一活塞环306与相邻的第二活塞环313接触并相互吸附,然后推轴304通过第一活塞环306推动相邻第二活塞环313沿固定筒305的第二个腔室滑动,此时向对接外壳102内注入的气体量增大,如此直至滑动至固定筒305第二个腔室的极限位置,此时相邻的两个第二活塞环313接触并相互吸附,然后推轴304带动第一活塞环306和两个第二活塞环313沿固定筒305第三个腔室滑动,如此直至胶皮环302解除对接外壳102的封堵,此过程中固定筒305向对接外壳102注入的气体量为阶梯式增大,以适应对接外壳102左侧孔径逐渐增大的过程,使对接外壳102向外界吹出的气流流速相对稳定,确保外界的灰尘不会进入对接外壳102内部。
当工作人员需要使接头分离时,工作人员控制密封环301转动,并向左滑动进行复位,此时密封环301带动胶皮环302再次对对接外壳102的右侧进行封堵,同时密封环301通过转动环303带动环形阵列的六个推轴304复位,推轴304复位带动第一活塞环306和两个第二活塞环313同步复位,直至第三个腔室内的第二活塞环313复位至初始状态,第一活塞环306带动两个第二活塞环313分离,然后第一活塞环306带动第二个腔室内的第二活塞环313复位至初始状态,第一活塞环306与相邻的第二活塞环313分离,然后第一活塞环306复位至初始状态,并抽取外界的气体,此时外界的气体沿第二进气管312进入第二连通环311,此时单向阀为开启状态,然后第二连通环311内的气体通过环形阵列的六个第二连通管310进入六个固定筒305内,通过使固定筒305气体复位路径,直接抽取外界的气体,避免固定筒305抽取对接外壳102内的气体,导致外界的灰尘受抽取力进入对接外壳102内,并附着在对接头104,影响线路的对接,当需要进行下次对接时,重复上述步骤。
尽管参照上面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通过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而在不脱离所述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原理及精神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仅用来解释,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而是由权利要求的内容限定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