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074562A -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74562A
CN118074562A CN202410018393.2A CN202410018393A CN118074562A CN 118074562 A CN118074562 A CN 118074562A CN 202410018393 A CN202410018393 A CN 202410018393A CN 118074562 A CN118074562 A CN 118074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output unit
capacitor
outpu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183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青峰
贾山
张召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hu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enhu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enhu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enhu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1839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745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74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74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symmetrical configuration of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6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using passive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包括:第一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二单向逆变单元,第一单向逆变单元具有开关管S1、电感L1以及二极管D1,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开关管S1以及电感L1与第一输出单元相连,第一输出单元通过电容C2与负极相连,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还通过二极管D1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感L1与第一输出单元相连;以及开关管S2、电感L2以及二极管D2,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电容C1与第一输出单元相连,第一输出单元通过电感L2以及开关管S2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第一输出单元还通过电感L2、二极管D2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容C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裂相电路系统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背景技术
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新能源发展的趋势,光伏发电系统所产生的电能馈网是基本功能之一,那么就要求逆变系统和当地电网制式相兼容。
电网最常见的制式比如有中国、欧洲等国家所采用单相220V/230V、三相380V/400V,50HZ系统。但在日本和美国等地区存在相位相差180°的双火线系统,也叫裂相系统,为120V/240V,60HZ(美国),101/202V,60HZ(日本)。所以在日本和美国等国的电器设备小功率一般用单火线也就是120V供电,大功率电器一般采用双火线供电,也就是240V供电,也同时存在120V和240V两种电源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美国等裂相系统国家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对光伏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以往美洲的逆变器中,为了产生180°的两相电,采用将单相230V的逆变器输出电压,搭配工频的裂相变压器,通过裂相变压器的中心抽头产生一个中点,进而产生120/240V的裂相供电系统,但由于工频变压器的存在,会导致整个系统较为笨重,效率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缺点。
近年来,裂相逆变电路逐渐发展起来,而现有的裂相逆变电路都存在当高频开关管关断时,两相的续流电流都会流过至少四个开关管,导致上述电路系统整体的效率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裂相电路系统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实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包括:
电源输入单元、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在输出相位上相差180°的第一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二单向逆变单元,电源输入单元通过第一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一输出单元相连,电源输入单元通过第二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二输出单元相连,其中,
第一单向逆变单元包括第一桥臂与第二桥臂;
第一桥臂具有开关管S1、电感L1以及二极管D1,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依次通过开关管S1以及电感L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2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还依次通过二极管D1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感L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桥臂具有开关管S2、电感L2以及二极管D2,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电容C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感L2以及开关管S2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电感L2、二极管D2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容C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
本发明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设置,在电源输入单元开启时,第一单向逆变电路可输出第一交流电流至第一输出单元,第二单向逆变电路可输出与上述第一交流电流相位相差180°的第二交流电流至第二输出单元;
且在上述工作过程中,控制开关管S1开启,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正电流可通过开关管S1以及电感L1进入至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此时,电感L1储存上述正电流,使得上述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正电流在第一输出单元逐渐增加,随后关闭开关管S2,此时,电感L1中储存的电能释放形成续流电流,该续流电流依次通过电容Co、电容C2和二极管D1以返回至电感L1中,并逐渐减少至0,进而实现交流电流的正半周输出;
当流经电感L1中的电流减少至0时,控制开关管S2开启,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正电流可通过电容C1流过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并经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电感L2以及开关管S2返回至电源输入单元,利用电感L2储存上述正电流,以实现流过第一输出单元的电流的逐渐增加,同时,待关闭开关管S2后,电感L2储存的电能释放以形成续流电流,该续流电流依次经过二极管D2、电容C1和第一输出单元以返回至电感L2中,并逐渐减少至0,进而实现交流电流的负半周输出;
即控制开关管S1与开关管S2的错位通断,即可实现交流电流的输出;
同时,在本发明中,无需额外设置其它开关管以及控制器,即可实现两相的续流电流在预设回路中流动,优化了整个裂相逆变电路,提升了裂相逆变电路的输出效率。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第二单向逆变单元包括第三桥臂与第四桥臂;
第三桥臂具有开关管S3、电感L3以及二极管D3,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依次通过开关管S3以及电感L3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8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还依次通过二极管D3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感L3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
第四桥臂具有开关管S4、电感L4以及二极管D4,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电容C7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感L4以及开关管S4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电感L4、二极管D4的阳极与阴极以及电容C7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
开关管S1以及开关管S4配置为在第一时间段内同步开启,开关管S2以及开关管S3配置为在第二时间段同步开启,以对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电压裂相逆变。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开关管S1与开关管S4同时开启,即可使得第一输出单元与第二输出单元获取呈反相的交变电流的正半周输出,控制开关管S2与开关管S3同时开启,可获取上述呈反相的交变电流的负半周输出。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二极管D1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3,二极管D3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5。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等效寄生电容C3与电感L1产生的自然震荡,以及等效寄生电容C5与电感L3产生的自然震荡,分别使开关管S1与开关管S3处于临界打开的状态,进而在需要打开开关管S1与开关管S3时,可使开关管S1与开关管S3零电压开启,提高本电路的运行效率。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开关管S2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4,开关管S4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6。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等效寄生电容C4与电感L2产生的自然震荡,以及等效寄生电容C6电感L4产生的自然震荡,分别使开关管S2与开关管S4处于临界打开的状态,进而在需要打开开关管S2与开关管S4时,可使开关管S1与开关管S3零电压开启,提高本电路的运行效率。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开关管S1、开关管S2、开关管S3以及开关管S4均为MOS管,且各MOS管的栅极端均连接有控制其开断的控制器。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可精确调制各MOS管的通断。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电感L1与电感L2为一组耦合电感。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设置可减少相应功率器件的数量,降低电路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电感L3与电感L4为一组耦合电感。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设置可减少相应功率器件的数量,降低电路的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电容Co以及滤波单元,其中,
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两端还与滤波单元相连。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滤波单元对第一输出电容Co输出的交变电压进行滤波,使得到的波形更为平滑。
在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实施例中,滤波单元包括电感Lf与电容Cf,其中,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一端依次通过电感Lf与电容Cf与第一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相连。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电容Cf与电感Lf对输出的电压进行滤波,使得到的波形更为平滑。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裂相逆变器,包括如上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裂相逆变电路后,可确保本裂相逆变器在使用时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关于一种裂相逆变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本发明关于一种裂相逆变电路的具体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本发明关于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在预设时间段T1期间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关于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在预设时间段T2期间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关于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分别在预设时间段T1、预设时间段T2、预设时间段T3以及预设时间段T4期间的输出电压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裂相逆变电路,此处请参考图1所示,包括:
电源输入单元、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在输出相位上相差180°的第一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二单向逆变单元,电源输入单元通过第一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一输出单元相连,电源输入单元通过第二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二输出单元相连,其中,
第一单向逆变单元包括第一桥臂与第二桥臂;
第一桥臂具有开关管S1、电感L1以及二极管D1,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依次通过开关管S1以及电感L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2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还依次通过二极管D1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感L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上述电源输入单元即为图2中的电源Ci n。
第二桥臂具有开关管S2、电感L2以及二极管D2,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电容C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感L2以及开关管S2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电感L2、二极管D2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容C1与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
通过上述设置,在电源输入单元开启时,第一单向逆变电路可输出第一交流电流至第一输出单元,第二单向逆变电路可输出与上述第一交流电流相位相差180°的第二交流电流至第二输出单元;
且在上述工作过程中,控制开关管S1开启,此处请参考图3中位于上方的电流回路,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正电流可通过开关管S1以及电感L1进入至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此时,电感L1储存上述正电流,使得上述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正电流在第一输出单元逐渐增加,随后关闭开关管S2,此处请参考图4中位于上方的电流回路,电感L1中储存的电能释放形成续流电流,该续流电流依次通过电容Co、电容C2和二极管D1以返回至电感L1中,并逐渐减少至0,进而实现交流电流的正半周输出;
当流经电感L1中的电流减少至0时,控制开关管S2开启,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正电流可通过电容C1流过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并经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电感L2以及开关管S2返回至电源输入单元,该电流回路与图3中位于下方的电流回路类似,利用电感L2储存上述正电流,以实现流过第一输出单元的电流的逐渐增加,同时,待关闭开关管S2后,电感L2储存的电能释放以形成续流电流,该续流电流依次经过二极管D2、电容C1和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端以返回至电感L2中,并逐渐减少至0,进而实现交流电流的负半周输出,该电流回路与图4中位于下方的电流回路类似;
即控制开关管S1与开关管S2的错位通断,即可实现交流电流的输出;
同时,在本发明中,无需额外设置其它开关管以及控制器,即可实现两相的续流电流在预设回路中流动,优化了整个裂相逆变电路,提升了裂相逆变电路的输出效率。
进一步的,第二单向逆变单元包括第三桥臂与第四桥臂;
第三桥臂具有开关管S3、电感L3以及二极管D3,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依次通过开关管S3以及电感L3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8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还依次通过二极管D3的阳极和阴极,以及电感L3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
第四桥臂具有开关管S4、电感L4以及二极管D4,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电容C7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依次通过电感L4以及开关管S4与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电感L4、二极管D4的阳极与阴极以及电容C7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
开关管S1以及开关管S4配置为经SPWM的调制,在第一时间段内同步开启,开关管S2以及开关管S3配置为为经SPWM的调制,在第二时间段同步开启,以对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电压裂相逆变。
在上述设置中,将一个裂相逆变电路输出的两个反相的交流电流,以一个周期为例;
此处请参考图5所示,上述一个周期分为预设时间段T1、预设时间段T2、预设值时间段T3以及预设时间段T4,其中,上述第一时间段则为预设时间段T1,上述第二时间段则为预设时间段T3,此处请结合图2以及图3所示,在预设时间段T1开始时,开关管S1与开关管S4同步开启,开关管S2与开关管S3处于截止状态,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输出的正电流依次通过开关管S1、电感L1、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电容C2返回至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此时,由于经过电感L1的电流无法突变,导致上述正电流从电感L1的一端流通至另一端时,电感L1另一端的电流由0逐渐增加,进而使第一输出单元处的电压逐渐增加,此处请参考图5中,位于最上方的波形在T1阶段的电压变化,在此过程中,电感L1逐渐储存电能;
相应的,在预设时间段T1开始时,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输出的正电流依次通过电容C7、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一端、电感L4以及开关管S4返回至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此时,由于经过电感L4的电流无法突变,导致上述正电流从电感L4的一端流通至另一端时,电感L4另一端的电流由0逐渐增加,进而使第二输出单元处的电压逐渐增加,此处请参考图5中,位于中间的波形在T1阶段的电压变化,在此过程中,电感L4逐渐储存电能,由于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正电流通过第一桥臂进入至第一输出单元时的电流,与通过第四桥臂进入至第二输出单元时的电流流向相反,此时检测到的两相的电压则呈反相的关系;
在预设时间段T2时,关闭开关管S1以及开关管S4,此时,电感L1释放其中储存的电能,以维持原回路电流大小,即电感L1的电流经过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电容C2以及二极管D1返回至电感L1中,且由电感L1输出的电流逐渐减少,使得第一输出单元上的电压逐渐减少,此处请参考图5中,位于最上方波形在T2阶段的电压变化;
相应的,电感L4释放其中储存的电能,以维持原回路电流大小,即电感L4中的电流经过二极管D4、电容C7、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一端返回至电感L4中,且由电感L4输出的电流逐渐减少,使得第二输出单元上的电压逐渐减少,此处请参考图5中,位于中间的波形在T2阶段的电压变化;
在预设时间段T3内,开启开关管S2与开关管S3,其工作原理可分别参考开关管S4以及开关管S1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工作,导致的第一输出单元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电压变化可分别参考5中,位于上方的波形与位于中间的波形在T3阶段的电压变化;
在预设时间段T4内,关闭开关管S2与开关管S3,电感L2与电感L3用以维持电流输出,其工作原理可分别参考开关管S4与开关管S1在预设时间段T2内的工作,导致的第一输出单元与第二输出单元的电压变化可分别参考图5中,位于上方的波形与位于中间的波形在T4阶段的电压变化;
通过上述设置,即可实现对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直流电源进行裂相逆变,使其输出两个成反相设置的交流电源。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实施例,此处请参考图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二极管D1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3,二极管D3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5。
通过该设置,由于在预设时间段T3开始时,经过电感L1的电流已经逐渐降低为0,二极管D1中的电流自然关断,没有反向恢复损耗,此时,随着开关管S2的打开,使上述等效寄生电容C3与电感L1产生自然震荡,并提升开关管S1上的电压,使开关管S1工作于DCMB模式,此时开关管S1处于临界打开的状态,当处于预设时间段T1,需要打开开关管S1时,由于开关管S1处于临界打开的状态,无需为开关管S1提供开启电压,进而实现开关管S1零电压开通,以提高本电路的运行效率;
相应的,上述等效寄宿电容C5可在开关管S3关断期间,且待流经电感L3的电流为0,并开启开关管S4后,与电感L3产生自然震荡,提升开关管S3上的电压,使开关管S3处于临界打开的状态,实现后续开关管S3的零电压开通。
进一步的,开关管S2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4,开关管S4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6。
同理,通过该设置,上述等效寄宿电容C4可在开关管S2关断期间,且待流经电感L2的电流为0,并开启开关管S1后,与电感L2产生自然震荡,提升开关管S2上的电压,使开关管S2处于临界打开的状态,实现后续开关管S2的零电压开通。
相应的,等效寄宿电容C6可在开关管S4关断期间,且待流经电感L4的电流为0,并开启开关管S3后,与电感L4产生自然震荡,提升开关管S4上的电压,使开关管S4处于临界打开的状态,实现后续开关管S4的零电压开通。
具体而言,开关管S1、开关管S2、开关管S3以及开关管S4均为MOS管,且各MOS管的栅极端均连接有控制其开断的控制器,通过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开关管S1与开关管S4在预设时间段T1开始时开启,并在预设时间段T1结束时关闭,实现开关管S2与开关管S3在预设时间段T3开始时开启,并在预设时间段T3结束时关闭。
进一步的,电感L1与电感L2为一组耦合电感,该设置可以减少相应功率器件的数量,降低本电路的制造成本。
相应的,电感L3与电感L4同样为一组耦合电感,以减少相应功率器件的数量,降低本电路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电容Co以及滤波单元,其中,
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此处请参考图2所示,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上端为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下端为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两端还与滤波单元相连,利用该滤波单元,可对第一输出电容Co上输出的电压进行滤波,以获取具有更为平滑波形的交变电流信号。
具体而言,滤波单元包括电感Lf与电容Cf,其中,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一端依次通过电感Lf与电容Cf与第一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相连。
当然,第二输出单元同样包括第二输出电容Co′,以及由电感Lf′与电容Cf′组成的另一个滤波单元,第二输出电容Co′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此处请参考图1所示,第二输出电容Co′的上端为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第二输出电容Co′的下端为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第二输出电容Co′的上端依次通过电感Lf′与电容Cf′与第二输出电容Co′的下端相连。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裂相逆变器,包括上述中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输入单元、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在输出相位上相差180°的第一单向逆变单元与第二单向逆变单元,所述电源输入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逆变单元与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相连,所述电源输入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逆变单元与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相连,其中,
所述第一单向逆变单元包括第一桥臂与第二桥臂;
所述第一桥臂具有开关管S1、电感L1以及二极管D1,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依次通过所述开关管S1以及电感L1与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电容C2与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还依次通过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和阴极,以及所述电感L1与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桥臂具有开关管S2、电感L2以及二极管D2,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电容C1与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2以及开关管S2与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2、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和阴极,以及所述电容C1与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单向逆变单元包括第三桥臂与第四桥臂;
所述第三桥臂具有开关管S3、电感L3以及二极管D3,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依次通过所述开关管S3以及电感L3与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8与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还依次通过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和阴极,以及所述电感L3与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四桥臂具有开关管S4、电感L4以及二极管D4,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正极通过电容C7与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4以及开关管S4与所述电源输入单元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4、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阴极以及所述电容C7与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开关管S1以及所述开关管S4配置为在第一时间段内同步开启,所述开关管S2以及所述开关管S3配置为在第二时间段同步开启,以对所述电源输入单元输出的电压裂相逆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极管D1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3,所述二极管D3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管S2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4,所述开关管S4上并联有等效寄生电容C6。
5.根据权利要求2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管S1、开关管S2、开关管S3以及开关管S4均为MOS管,且各所述MOS管的栅极端均连接有控制其开断的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L1与所述电感L2为一组耦合电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L3与所述电感L4为一组耦合电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输出电容Co以及滤波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两端分别为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两端还与所述滤波单元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单元包括电感Lf与电容Cf,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电容Co的一端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f与所述电容Cf与所述第一输出电容Co的另一端相连。
10.一种裂相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CN202410018393.2A 2024-01-05 2024-01-05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Pending CN1180745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18393.2A CN118074562A (zh) 2024-01-05 2024-01-05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18393.2A CN118074562A (zh) 2024-01-05 2024-01-05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74562A true CN118074562A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03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18393.2A Pending CN118074562A (zh) 2024-01-05 2024-01-05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74562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61310U (zh) * 2014-03-07 2014-08-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带中点电压有源调节的无中点电容裂相式功率变换器
CN104158240A (zh) * 2014-07-23 2014-11-19 浙江大学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灵活充电的分散式源馈开关磁阻电机系统
CN105207439A (zh) * 2015-08-31 2015-12-30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裂相抽头具有容错功能的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及其故障诊断方法
CN115642826A (zh) * 2022-12-14 2023-01-24 惠州市乐亿通科技有限公司 双向裂相逆变电路和双向裂相逆变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61310U (zh) * 2014-03-07 2014-08-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带中点电压有源调节的无中点电容裂相式功率变换器
CN104158240A (zh) * 2014-07-23 2014-11-19 浙江大学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灵活充电的分散式源馈开关磁阻电机系统
CN105207439A (zh) * 2015-08-31 2015-12-30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裂相抽头具有容错功能的开关磁阻电机系统及其故障诊断方法
CN115642826A (zh) * 2022-12-14 2023-01-24 惠州市乐亿通科技有限公司 双向裂相逆变电路和双向裂相逆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59955A1 (en) Soft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CN212726850U (zh) 一种交错并联图腾柱无桥pfc电路及电源转换装置
WO2016119736A1 (zh) 五电平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CN112003467B (zh) 一种三开关管无桥型Cuk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201490890U (zh) 可工作于移相谐振和pwm模式的变换器
CN103107728A (zh) 电压电流混源型并网逆变器拓扑
Endres et al. 6 kW bidirectional, insulated on-board charger with normally-off GaN gate injection transistors
CN101854122B (zh) 高压逆变低压斩波式焊接电源
CN109713929B (zh) 一种基于零电压软开关的三相三开关两电平整流器
CN104967303A (zh) 智能电能路由器直流单元自启动控制装置和自启动方法
CN212367151U (zh) 一种逆变电路
CN105186909A (zh) 一种增强型z源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02513831U (zh) 自然续流的交流斩波主电路结构
CN117614236B (zh) 一种交错并联图腾柱型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260571A (zh) 一种具有软开关特性的高频电源逆变系统
CN118074562A (zh)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以及裂相逆变器
CN102751896A (zh) 一种高升压倍数的直通物理分离型z源逆变器
CN108429481B (zh) 适用于线电压级联型三重化变流器的svpwm调制方法
CN110611451A (zh) 一种基于氮化镓器件的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66966B (zh) 单开关半桥电能变换器
CN109660141A (zh) 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CN213461552U (zh) 一种ac-ac混合升压开关电容变换器
CN202153713U (zh) 一种电子式升压电力变压器
CN111555648A (zh) 一种逆变电路
CN110707940A (zh) 一种基于移相全桥软开关的改进型swiss整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