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17795B - 感应式电磁泵 - Google Patents
感应式电磁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017795B CN118017795B CN202410411992.0A CN202410411992A CN118017795B CN 118017795 B CN118017795 B CN 118017795B CN 202410411992 A CN202410411992 A CN 202410411992A CN 118017795 B CN118017795 B CN 1180177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magnetic pump
- induction electromagnetic
- iron core
- heat dissipation
- cove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3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39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3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6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29910001338 liquid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4/00—Machines in which the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a plasma or flow of conductive liquid or of fluid-borne conductive or magnetic particles and a coil system or magnetic field converts energy of mass flow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vice versa
- H02K44/02—Electrodynamic pumps
- H02K44/06—Induction pump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ribs or fins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7—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openings in the ca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mbient ai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感应式电磁泵,该感应式电磁泵包括底座、盖板、铁芯组件、绕组、流道、侧散热组件和散热槽组件。盖板与底座连接;铁芯组件包括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流道位于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之间;侧散热组件包括第一侧散热片和第二侧散热片,第一铁芯位于第一侧散热片和第二侧散热片之间,第二铁芯位于第一铁芯和第二侧散热片之间,第一侧散热片和第二侧散热片位于底座和盖板之间;散热槽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第一散热槽开设于底座的上侧和盖板的下侧,第二散热槽开设于底座的上侧和盖板的下侧,第一散热槽连通至第一侧散热片和外界,第二散热槽连通至第二侧散热片和外界。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磁泵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感应式电磁泵。
背景技术
电磁泵没有转动部件,因此电磁泵没有摩擦损耗,效率高,密封性好,运行安全系数高。电磁泵可为液体金属的传输提供动力,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快中子反应堆冷却、金属冶炼和制造行业。
目前,电磁泵主要分为传导式电磁泵和感应式电磁泵两大类。其中,传导式电磁泵分为直流泵和单相交流泵。感应式电磁泵分为单相交流泵和三相交流泵,三相交流泵中又有平面泵、螺旋泵和圆柱泵三种不同的结构。
现有技术中,感应式电磁泵管径较大、流量大、功率高,其外侧套设并固定一外壳,从而使感应式电磁泵的工作更加稳定。但是,小管径、小流量、小功率的感应式电磁泵工艺制造繁琐,精度要求高,这会导致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此外,感应式电磁泵在工作环境下,发热量不可忽视,这影响感应式电磁泵的有效运行。
因此如何提高感应式电磁泵在工作环境下的散热效率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好的感应式电磁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感应式电磁泵,该感应式电磁泵包括底座、盖板、铁芯组件、绕组、流道、侧散热组件和散热槽组件。盖板与底座连接;铁芯组件包括沿感应式电磁泵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沿感应式电磁泵的上下方向,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均至少部分位于底座和盖板之间,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均抵接至底座的上侧和盖板的下侧;绕组绕设于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上;沿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流道位于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之间,用于作为液体金属的流动通道;侧散热组件包括与第一铁芯抵接的第一侧散热片以及与第二铁芯抵接的第二侧散热片,沿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第一铁芯位于第一侧散热片和第二侧散热片之间,第二铁芯位于第一铁芯和第二侧散热片之间,沿感应式电磁泵的上下方向,第一侧散热片和第二侧散热片均位于底座和盖板之间;散热槽组件包括沿感应式电磁泵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第一散热槽分别开设于底座的上侧和盖板的下侧,第二散热槽分别开设于底座的上侧和盖板的下侧,第一散热槽连通至第一侧散热片和外界,第二散热槽连通至第二侧散热片和外界,以使输送至第一侧散热片的外部冷却风能够从第一散热槽输出至外界,并使输送至第二侧散热片的外部冷却风能够从第二散热槽输出至外界。
进一步地,沿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盖板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底座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三弧形槽和第四弧形槽,第一弧形槽和第三弧形槽关于感应式电磁泵上下方向对称设置,第二弧形槽和第四弧形槽关于感应式电磁泵上下方向对称设置,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关于感应式电磁泵左右方向对称设置;第一弧形槽和第三弧形槽构成第一散热槽,第二弧形槽和第四弧形槽构成第二散热槽。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槽包括两个侧壁和一个底面,两个侧壁与底面相接,两个侧壁均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的前后方向,底面为弧面;沿靠近流道至远离流道的方向,底面与盖板的下表面之间距离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第一侧散热片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片体和多个竖向片体,多个竖向片体沿感应式电磁泵的前后方向分布于横向片体上,任意两个竖向片体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分别连通第一铁芯、第一散热槽和外界;第一散热槽设置有多个,竖向片体抵接至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槽之间的实体部上;实体部为盖板的下表面或底座的上表面;第二侧散热片的结构与第一侧散热片的结构一致。
进一步地,横向片体将散热通道分隔为上散热道和下散热道,上散热道位于下散热道的上侧,上散热道分别连通第一铁芯的轭部、第一弧形槽和外界,下散热道分别连通第一铁芯的轭部、第三弧形槽和外界。
进一步地,竖向片体沿感应式电磁泵前后方向的厚度与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槽之间沿感应式电磁泵前后方向的距离的比值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1。
进一步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还分别抵接并连接至流道的左右两侧;沿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第一侧散热片、第一铁芯、流道、第二铁芯、第二侧散热片的总宽度为整体宽度,底座或盖板的宽度为泵体宽度,整体宽度和泵体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
进一步地,感应式电磁泵还包括顶部散热片和固定环,顶部散热片位于盖板上侧并通过固定环固定连接至盖板上,固定环与盖板的上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感应式电磁泵包括紧固件以及与紧固件相配合的连接件,紧固件穿设于固定环、盖板、铁芯组件和底座后通过连接件固定;固定环至少部分向下延伸以形成多个固定部,固定部基本沿“L”型延伸,紧固件穿设于固定部、盖板、铁芯组件和底座后通过连接件固定;侧散热组件分别抵接至盖板的下侧和底座的上侧,以固定侧散热组件;紧固件为螺栓,连接件为螺母。
进一步地,顶部散热片包括沿第一平面延伸的第一片体以及多个沿第二平面延伸的第二片体,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一体成型,第一平面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第二平面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的前后方向;第二片体和固定环左右两侧的内侧面过盈配合;第一片体和固定环前后两侧的内侧面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二片体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分别连通外界和盖板的上表面,以使输送至顶部散热片的外部冷却风通过冷却通道输送至盖板的上表面后,再通过固定环和盖板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输送至外界。
进一步地,底座的上侧开设有第一槽体,盖板的下侧开设有第二槽体,绕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中;从感应式电磁泵上下方向观察,顶部散热片和第一槽体至少部分重叠,顶部散热片和第二槽体至少部分重叠。
上述感应式电磁泵可以通过侧散热组件和散热槽组件的配合,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更好地为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绕组传递至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的热量能够更快地散发,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底座、绕组和铁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结构正视图。
图7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流道和连接管道的结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第一种铁芯组件和另一个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第二种铁芯组件。
图10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第三种铁芯组件。
图11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底座、绕组、铁芯组件和侧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第一侧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的盖板、顶部散热片和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感应式电磁泵100,其为一种管径小于等于10mm、流量小于等于20L/h以及输出功率小于等于3W的平面感应式电磁泵。其中,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100可以作为实验室的实验泵等,用于驱动液体金属定向流动。
具体地,感应式电磁泵100包括底座11、盖板12、铁芯组件13、绕组14和流道15。其中,底座11和盖板12连接并形成容纳铁芯组件13、绕组14和流道15的容纳空间,以使底座11和盖板12连接后成为支撑铁芯组件13、绕组14和流道15的基本框架,从而便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装配和正常工作。绕组14用于输送电流,绕组14绕设于铁芯组件13上,从而使得铁芯组件13能够通过绕组14中的电流产生磁场,进而实现电磁感应。流道15用于作为液体金属的流动通道,在本申请中,以截面为矩形的流道15进行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中,绕组14通电后,铁芯组件13产生的磁场与流道15内的液体金属作用产生感生电流,流道15中的液体金属即成为载流导体,从而使液体金属与磁场作用产生电磁力,进而驱动液体金属定向流动。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后、左、右、上、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至少两个。除非另行指出,“前”、“后”、“左”、“右”、“下”和/或“上”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铁芯组件13包括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方向分布。绕组14绕设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上,从而使得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能够通过绕组14中的电流产生磁场,进而实现电磁感应。
具体地,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上下方向,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均至少部分位于底座11和盖板12之间,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均抵接至底座11的上侧和盖板12的下侧。由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会发生相互吸引,若仅将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固定至底座11上,会使得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相互吸引产生的作用力导致底座11产生弯曲变形,即会使底座11的左右两侧向上弯曲。因此,通过本申请盖板12的设置,可以通过盖板12和底座11的连接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同时,通过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均抵接至底座11的上侧和盖板12的下侧,以通过盖板12和底座11共同固定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从而使原本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导致的底座11的弯曲应力变为底座11和盖板12同时产生的弯曲应力。而上述底座11和盖板12同时产生的弯曲应力可以通过底座11和盖板12对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压紧力抵消,从而使得感应式电磁泵100整体的弯曲应力变为压应力,以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应力改变,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整体刚度,并有利于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更具体地,底座11的上侧开设有第一槽体111,第一槽体111至少部分向上凸起以形成有第一分隔部112,第一分隔部1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一槽体1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上的深度,从而使得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分别抵接至第一分隔部112的左右两侧,进而使得第一分隔部112能够定位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以便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装配。
盖板12的下侧开设有第二槽体121,第二槽体121至少部分向下凸起以形成有第二分隔部122,第二分隔部12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二槽体12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上的深度,从而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分别抵接至第二分隔部122的左右两侧,进而使得第二分隔部122能够定位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以便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装配。
其中,由于在绕组14绕设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上后,绕组14的上下两端的端部至少部分凸出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即绕组14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一铁芯13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或绕组14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大于第二铁芯13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在底座11和盖板12连接时,为避免由于绕组14的存在而导致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无法抵接底座11和/或盖板12的情况发生,本申请的绕组1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21中,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21为绕组14提供布置空间,并有利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均抵接底座11和/或盖板12,以便于底座11和盖板12对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产生压紧力,进而使得感应式电磁泵100整体的弯曲应力变为压应力,以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应力改变,并有利于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整体刚度和使用寿命。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以通过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21限定绕组14的位置,从而进一步通过绕组14以实现对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定位,进而有利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上下方向,流道15位于第一分隔部112和第二分隔部122之间,流道15分别抵接至第一分隔部112的上侧和第二分隔部122的下侧,流道15还分别连接至第一分隔部112的上侧和第二分隔部122的下侧;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方向,流道15位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之间,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分别抵接至流道15的左右两侧,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还分别连接至流道15的左右两侧。由于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流道15管径较小,流体在流经小截面流道15时,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道15的两侧管壁会向中间吸附,从而会造成流道15的堵塞。通过本申请的设置,即通过第一分隔部112、第二分隔部122、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分别对流道15的四个侧面进行连接,从而防止流道15的侧壁1251向中间吸附,进而有效降低伯努利原理对流道15的影响,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运行稳定性、整体结构刚度,并有利于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的,定义一个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水平面101,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100通过底座11、盖板12、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结构设置,可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整体刚度,从而可以使得感应式电磁泵100在连续工作三十天的情况下,若底座11、盖板12、第一铁芯131和/或第二铁芯132的任意部分发生弯曲,则发生弯曲后的底座11、盖板12、第一铁芯131和/或第二铁芯132的上表面与水平面101所成的夹角小于1°,和/或发生弯曲后的底座11、盖板12、第一铁芯131和/或第二铁芯132的下表面与水平面101所成的夹角小于1°。
如图4所示,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感应式电磁泵100包括位于第一槽体111中的第一分隔部112以及位于第二槽体121中的第二分隔部122,第一分隔部112连接至第一槽体111的槽底并将第一槽体111分隔为两个第一分隔槽,第二分隔部122连接至第二槽体121的槽底并将第二槽体121分隔为两个第二分隔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部112与第一槽体111为单独的两个部件,第一分隔部112和第一槽体111之间通过胶水连接;第二分隔部122与第二槽体121为单独的两个部件,第二分隔部122和第二槽体121之间通过胶水连接。其中,由于本申请的感应式电磁泵100用于实验室环境,而室内环境无法达到较高的温度,因此本申请的胶水均为耐180℃的耐高温胶水,例如环氧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分隔部112与第一槽体111为单独的两个部件、第二分隔部122与第二槽体121为单独的两个部件时,第一分隔部112和第二分隔部122采用陶瓷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定义第一分隔部112与第一槽体111为单独的两个部件、第二分隔部122与第二槽体121为单独的两个部件为第一结构,第一分隔部112由第一槽体111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分隔部122由第二槽体121向下凸起形成为第二结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的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感应式电磁泵100包括紧固件16和连接件17,连接件17用于与紧固件16相配合固定。其中,紧固件16可以为螺栓,连接件17可以为螺母,以实现紧固件16和连接件17相互配合固定。
具体地,紧固件16穿设于盖板12、铁芯组件13和底座11后通过连接件17固定。
更具体地,紧固件16和连接件17均设置有多个,一部分的紧固件16穿设于盖板12、第一铁芯131和底座11后通过相对应的连接件17固定,另一部分的紧固件16穿设于盖板12、第二铁芯132和底座11后通过相对应的连接件17固定。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紧固件16穿过第一铁芯131并同时连接至底座11和盖板12,并使得紧固件16穿过第二铁芯132并同时连接至底座11和盖板12,从而能够固定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以避免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导致底座11和/或盖板12产生弯曲变形,进而使底座11和盖板12同时产生的弯曲应力可以通过底座11和盖板12对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压紧力抵消,以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应力改变,有利于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整体刚度,并有利于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上述设置方式,还可以减少感应式电磁泵100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从而进一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16可以设置为双头螺栓,从而便于紧固件16从下至上或从上至下穿过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各个部件,并通过两个连接件17固定紧固件16的两端,以实现感应式电磁泵100的装配。
在本申请中,盖板12上开设有第一上通孔123和第二上通孔124,底座11上开设有第一下通孔(图未示)和第二下通孔114,第一铁芯131上开设有第一固定通孔1311,第二铁芯132上开设有第二固定通孔1321。其中,第一上通孔123、第一下通孔和第一固定通孔1311同轴设置,一部分紧固件16穿过第一上通孔123、第一下通孔和第一固定通孔1311后与相应的连接件17连接;第二上通孔124、第二下通孔114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同轴设置,另一部分紧固件16穿过第二上通孔124、第二下通孔114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后与相应的连接件17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盖板12、第一铁芯131和底座11通过同一紧固件16连接,并使得盖板12、第二铁芯132和底座11通过同一紧固件16连接,从而简化盖板12、第一铁芯131和底座11的连接结构,并简化盖板12、第二铁芯132和底座11的连接结构,进而简化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紧凑性。
示例性的,第一上通孔123和第二上通孔124为螺纹孔,和/或第一下通孔和第二下通孔114为螺纹孔,和/或第一固定通孔1311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为螺纹孔,从而提高紧固件16和底座11、紧固件16和第一铁芯131、紧固件16和第二铁芯132、紧固件16和盖板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其中,第一上通孔123和第二上通孔124、第一下通孔和第二下通孔114、第一固定通孔1311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的规格可以选择M5至M20之间。
可以理解的,第一上通孔123和第二上通孔124、第一下通孔和第二下通孔114、第一固定通孔1311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均可以为通孔,以便于紧固件16的装配。
示例性的,第一上通孔123和第二上通孔124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上通孔123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均匀分布于盖板12上,多个第二上通孔124也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均匀分布于盖板12上,第一上通孔123和第二上通孔124关于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对称设置。
示例性的,第一下通孔和第二下通孔114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下通孔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均匀分布于底座11上,多个第二下通孔114也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均匀分布于底座11上,第一下通孔和第二下通孔114关于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对称设置。
示例性的,第一固定通孔1311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固定通孔13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均匀分布于第一铁芯131上,多个第二固定通孔132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均匀分布于第二铁芯132上,第一下通孔和第二下通孔114关于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对称设置。
示例性的,第一上通孔123、第一下通孔和第一固定通孔1311的轴线均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延伸,第一上通孔123、第一下通孔和第一固定通孔1311的数量一致;第二上通孔124、第二下通孔114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的轴线均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延伸,第二上通孔124、第二下通孔114和第二固定通孔1321的数量一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流道15和第一分隔部112之间、流道15和第二分隔部122之间均通过胶水连接;流道15和第一铁芯131之间、流道15和第二铁芯132之间均通过胶水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第一铁芯131、第二铁芯132、第一分隔部112和第二分隔部122作为流道15的支撑结构,从而减小由于伯努利原理对流道15的影响,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运行稳定性、整体结构刚度,并有利于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仅以胶水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流道15和第一分隔部112之间、流道15和第二分隔部122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流道15和第一铁芯131之间、流道15和第二铁芯132之间的连接方式,本申请不作限制。
如图2和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现方式,第一铁芯131包括第一齿部1312和第一轭部1313,第一齿部1312和第一轭部1313一体成型。第二铁芯132包括第二齿部1322和第二轭部1323,第二齿部1322和第二轭部1323一体成型。
具体地,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上下方向观察,第一齿部1312和第二齿部1322均至少部分和第一槽体111重叠,第一齿部1312和第二齿部1322均至少部分和第二槽体121重叠,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21至少部分重叠;绕组14分别绕设于第一齿部1312和第二齿部1322上,从而有利于绕组14能够位于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21中。
在底座11和盖板12连接时,上述设置方式可以防止绕组14凸出于第一齿部1312和第二齿部1322的部分影响底座11和盖板12的连接,从而可以避免导致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无法贴合底座11和/或盖板12的情况发生,即本申请的第一槽体111可以为绕设于第一齿部1312和第二齿部1322上的绕组14提供布置空间,第二槽体121可以为绕设于第一齿部1312和第二齿部1322上的绕组14提供布置空间,并有利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均能够贴合底座11和/或盖板12,以便于底座11和盖板12对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产生压紧力,进而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应力改变,并有利于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整体刚度和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部112将第一槽体111分隔为两个第一分隔槽体1111,两个第一分隔槽体11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基本一致;第二分隔部122将第二槽体121分隔为两个第二分隔槽体1211,两个第二分隔槽体12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基本一致;绕组14分别至少部分位于两个第一分隔槽体1111和两个第二分隔槽体1211中。
其中,第一分隔部112基本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分隔部122基本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延伸,从而使得两个第一分隔槽体1111、两个第二分隔槽体1211均基本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延伸。
示例性的,两个第一分隔槽体1111用于容纳绕组14的下端部,两个第二分隔槽体1211用于容纳绕组14的上端部。更具体地,一个第一分隔槽体1111用于容纳绕设于第一齿部1312的绕组14的下端部,另一个第一分隔槽体1111用于绕设于第二齿部1322的绕组14的下端部,一个第二分隔槽体1211用于容纳绕设于第一齿部1312的绕组14的上端部,另一个第二分隔槽体1211用于容纳绕设于第二齿部1322的绕组14的上端部。
通过上述设置,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方向,可以使得位于同侧的第一分隔槽体1111和第二分隔槽体1211限定第一齿部1312上的绕组14的位置,并可以使得位于另一侧的第一分隔槽体1111和第二分隔槽体1211限定第二齿部1322上的绕组14的位置,从而实现绕组14的定位,进而限定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位置。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定义一个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的纵向平面102,纵向平面102基本平分感应式电磁泵100,第二齿部1322和第一齿部1312关于纵向平面102对称设置。本申请以第一齿部1312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其中,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上下方向观察,第一齿部1312与第一槽体111重叠的部分为第一部分,第一齿部1312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和第一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1;第一齿部1312与第二槽体121重叠的部分为第二部分,第一齿部1312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和第二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3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1。具体地,第一齿部1312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和第一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0.7;第一齿部1312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和第二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3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0.7。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避免第一齿部1312和第一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值过大而导致绕组14无法放置于第一槽体111和第二槽体121中,从而实现第一铁芯131和底座11的贴合、第一铁芯131和盖板12的贴合,进而便于底座11和盖板12对第一铁芯131的固定;也可以避免第一齿部1312和第一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值过小而导致无法布置能够驱动液体金属流动的绕组14,从而使得第一铁芯131能够配合第二铁芯132驱动液体金属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齿部1312和第二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值过大或过小的效果与第一齿部1312和第一部分在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值过大或过小的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底座11的材料需要选择耐压、耐高温、不导磁、不导电的材料,在本申请中,底座11可以采用不锈钢或铝材料;盖板12的材料也需要选择耐压、耐高温、不导磁、不导电的材料,在本申请中,盖板12采用不锈钢或铝材料;流道15的材料需要具有耐腐蚀性、无导电能力、无导磁能力的材料,在本申请中,流道15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
如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感应式电磁泵100还包括连接管道18,连接管道18用于连接流道15和外部设备的管道,以使感应式电磁泵100与外部设备连通,以便于液体金属的输送。其中,连接管道18包括第一端口181和第二端口182,第一端口181的内轮廓与流道15的开口的内轮廓一致,第一端口181和流道15的开口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二端口182的内轮廓不同于第一端口181的内轮廓,以使第二端口182与外部设备的管道连接,其中,外部设备的管道的内轮廓不同于流道15的开口的内轮廓。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连接管道18使得流道15和外部设备的任意管道进行连接,从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口182的内轮廓可以根据实际外部设备的管道形状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通用性。
示例性的,第二端口182和外部设备的管道也可以通过法兰连接,本申请不作限制。
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槽体1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1和底座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2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8;第二槽体12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3和盖板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4的比值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8。具体地,第一槽体1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1和底座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2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6;第二槽体12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3和盖板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4的比值大于等于0.3且小于等于0.6。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防止第一槽体111的深度H1过大而导致底座11的结构强度降低,也可以避免第一槽体111的深度H1过小而导致绕组14的布置空间不足,从而在第一槽体111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绕组14的情况下,提高底座11的结构强度。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防止第二槽体121的深度H3过大而导致盖板12的结构强度降低,也可以避免第二槽体121的深度H3过小而导致绕组14的布置空间不足,从而在第二槽体121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绕组14的情况下,提高盖板12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部1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5和第一槽体1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1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等于1.5;第二分隔部12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6和第二槽体12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3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等于1.5。具体地,第一分隔部1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5和第一槽体11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1的比值大于等于1.1且小于等于1.4;第二分隔部12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高度H6和第二槽体121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的深度H3的比值大于等于1.1且小于等于1.4。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防止第一分隔部112的高度H5过小而导致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无法抵接至第一分隔部112,从而提高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定位精度;也可以防止第一分隔部112的高度H5过大而导致流道15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变小,从而提高流道15的流量,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工作效率。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防止第二分隔部122的高度H6过小而导致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无法抵接至第二分隔部122,从而提高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定位精度;也可以防止第二分隔部122的高度H6过小而导致流道15沿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变小,从而提高流道15的流量,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工作效率。
示例性的,第一分隔部1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10mm;第二分隔部12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10mm。具体地,第一分隔部1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1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7mm;第二分隔部12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7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分隔部112和第二分隔部122的宽度过小而导致固定流道15的空间较小,从而可以为流道15提供足够的布置空间,防止流道15的布置空间过小而导致流道15的流量过小。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分隔部112和第二分隔部122的宽度过大而导致绕组14、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体积较小,从而在绕组14通电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产生的磁场能够驱动液体金属的流动。
如图8至图10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本申请的铁芯组件13的槽型可以选择开口槽、半闭口槽或闭口槽,本申请不作限制。如图2和图8所示,绕组14在铁芯组件13上的绕设方式可以采用集中绕组14或分布绕组14,本申请不作限制。
如图11和图1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感应式电磁泵100还包括侧散热组件19和散热槽组件21(参照图1)。其中,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上下方向,侧散热组件19位于底座11和盖板12之间,侧散热组件19分别抵接至盖板12的下侧和底座11的上侧,从而通过底座11和盖板12的连接固定侧散热组件19。散热槽组件21分别位于底座11和盖板12上,即底座11和盖板12上均开设有散热槽组件21,散热槽组件21用于和侧散热组件19配合,以实现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侧边散热。具体地,散热槽组件21和侧散热组件19位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两侧,从而实现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两侧的铁芯组件13的散热。
具体地,侧散热组件19包括第一侧散热片19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第一侧散热片191与第一铁芯131抵接,第二侧散热片192与第二铁芯132抵接,从而使得感应式电磁泵100在运行过程中,从绕组14产生的热量传输至第一铁芯131后可以传递至第一侧散热片191,从绕组14产生的热量传输至第二铁芯132后可以传递至第二侧散热片192,以有利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导热,进而有利于外部冷却设备通过第一侧散热片19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对感应式电磁泵100进行散热。其中,外部冷却设备可以是风扇、空调等。
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方向,第一铁芯131位于第一侧散热片19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之间,第二铁芯132位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之间,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上下方向,第一侧散热片19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均位于底座11和盖板12之间。
具体地,散热槽组件21包括第一散热槽211(参照图3)和第二散热槽212(参照图1),第一散热槽211和第二散热槽2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分布。第一散热槽211分别开设于底座11的上侧和盖板12的下侧,第二散热槽212分别开设于底座11的上侧和盖板12的下侧,第一散热槽211连通至第一侧散热片191和外界,第二散热槽212连通至第二侧散热片192和外界,以使输送至第一侧散热片191的外部冷却风能够从第一散热槽211输出至外界,并使输送至第二侧散热片192的外部冷却风能够从第二散热槽212输出至外界。其中,外部冷却风可以通过外部冷却设备提供。
更具体地,外部冷却风从外部冷却设备中分别输送至第一侧散热片19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输送至第一侧散热片191的外部冷却风能够直接从第一散热槽211输送至外界,和/或输送至第一侧散热片191的外部冷却风能够先输送至第一铁芯131后再从第一散热槽211输送至外界;输送至第二侧散热片192的外部冷却风能够直接从第二散热槽212输送至外界,和/或输送至第二侧散热片192的外部冷却风能够先输送至第二铁芯132后再从第二散热槽212输送至外界。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侧散热组件19和散热槽组件21的配合,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更好地为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绕组14传递至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的热量能够更快地散发,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散热效率。
如图12和图1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方向,盖板1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125和第二弧形槽126,底座1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三弧形槽115和第四弧形槽116,第一弧形槽125和第三弧形槽115关于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对称设置,第二弧形槽126和第四弧形槽116关于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对称设置,第一弧形槽125和第二弧形槽126关于感应式电磁泵100左右方向对称设置。即第一弧形槽125、第二弧形槽126、第三弧形槽115和第四弧形槽116的结构基本一致,仅在布置位置上具有区别。
其中,第一弧形槽125和第三弧形槽115构成第一散热槽211,第二弧形槽126和第四弧形槽116构成第二散热槽212。具体地,第一弧形槽125位于第三弧形槽115的上侧,第二弧形槽126位于第四弧形槽116的上侧,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上下方向,第一侧散热片191位于第一弧形槽125和第三弧形槽115之间,第二侧散热片192位于第二弧形槽126和第四弧形槽116之间,从而便于第一侧散热片191、第一弧形槽125和第三弧形槽115之间的配合,并便于第二侧散热片192、第二弧形槽126和第四弧形槽116之间的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中,以第一弧形槽125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弧形槽125包括两个侧壁1251和一个底面1252,两个侧壁1251与底面1252相接,两个侧壁1251均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底面1252为弧面。其中,沿靠近流道15至远离流道15的方向,底面1252与盖板12的下表面之间距离逐渐增大;第一弧形槽125还与盖板12的侧面连通,从而便于外部冷却风从盖板12的侧面输送至外界。
具体地,外部冷却风输送至第一侧散热片191和/或第一铁芯131后,通过第一弧形槽125的上部开口进入第一弧形槽125中,并沿着弧形的底面1252移动,以使底面1252能够对外部冷却风进行导流,从而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平稳地从盖板12的侧面输送至外界。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弧形槽126、第三弧形槽115和第四弧形槽116的原理均与第一弧形槽125的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侧散热片191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片体1911和多个竖向片体1912,多个竖向片体19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分布于横向片体1911上,任意两个竖向片体1912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1913,散热通道1913分别连通第一铁芯131、第一散热槽211和外界。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通过散热通道1913输送至第一铁芯131后通过散热通道1913输送至第一散热槽211中,并从第一散热槽211中输送至外界;和/或可以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通过散热通道1913输送至第一散热槽211中,并从第一散热槽211中输送至外界。
具体地,第一散热槽211设置有多个,竖向片体1912抵接至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槽211之间的实体部上。其中,实体部为盖板12的下表面或底座11的上表面。即,竖向片体1912抵接至盖板12上的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槽211之间的部分,和/或竖向片体1912抵接至底座11上的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槽211之间的部分。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底座11和盖板12分别抵接至竖向片体1912的上侧和下侧,从而使得底座11和盖板12能够固定竖向片体1912,进而实现对第一侧散热片191的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片体1911将散热通道1913分隔为上散热道1913a和下散热道1913b,上散热道1913a位于下散热道1913b的上侧,上散热道1913a分别连通第一铁芯131的轭部、第一弧形槽125和外界,下散热道1913b分别连通第一铁芯131的轭部、第三弧形槽115和外界。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通过上散热道1913a输送至第一铁芯131的轭部后通过上散热道1913a输送至第一弧形槽125中,并从第一弧形槽125中输送至外界;和/或可以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上散热道1913a通过输送至第一弧形槽125中,并从第一弧形槽125中输送至外界。
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通过下散热道1913b输送至第一铁芯131的轭部后通过下散热道1913b输送至第三弧形槽115中,并从第三弧形槽115中输送至外界;和/或可以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下散热道1913b通过输送至第三弧形槽115中,并从第三弧形槽115中输送至外界。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侧散热片192的结构与第一侧散热片191的结构一致,因此第二侧散热片192连接至底座11和盖板12的方式与第一侧散热片191连接至底座11和盖板12的方式一致,第二侧散热片192与第二散热槽212的位置关系为第一位置关系,第一侧散热片191与第一散热槽211的位置关系为第二位置关系,第一位置关系与第二位置关系一致,本申请不再赘述。
如图13和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竖向片体19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前后方向的厚度Q1与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槽211之间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前后方向的距离Q2的比值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1。具体地,竖向片体1912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前后方向的厚度Q1与相邻两个第一散热槽211之间沿感应式电磁泵100前后方向的距离Q2的比值大于等于0.7且小于等于0.9。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避免竖向片体1912的厚度Q1过大而导致竖向片体1912堵塞第一散热槽211,从而提高外部冷却风的流量,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散热效率;也可以避免竖向片体1912的厚度Q1过小而导致竖向片体1912的强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可以避免由于第一侧散热片191的强度不足而使得第一侧散热片191发生形变,进而在满足第一侧散热片191的使用强度的情况下,提高外部冷却风的流量,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铁芯131和第二铁芯132还分别抵接并连接至流道15的左右两侧,因此沿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方向,第一侧散热片191、第一铁芯131、流道15、第二铁芯132、第二侧散热片192的总宽度可以为整体宽度S1(参照图5),底座11或盖板12的宽度为泵体宽度S2,整体宽度S1和泵体宽度S2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具体地,整体宽度S1和泵体宽度S2的比值为0.9。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避免第一侧散热片191、第一铁芯131的轭部、第二铁芯132的轭部、第二侧散热片192超出底座11和盖板12,从而避免第一散热槽211和第二散热槽212无法对第一侧散热片191、第一铁芯131的轭部、第二铁芯132的轭部、第二侧散热片192进行散热,进而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散热效率;也可以避免整体宽度S1过小而导致底座11和盖板12之间的空间利用率过低,从而可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空间利用率,并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紧凑性。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第一侧散热片19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的材料均可以采用铝,从而提高第一侧散热片191和第二侧散热片192的导热性。
如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感应式电磁泵100还包括顶部散热片22和固定环23,顶部散热片22位于盖板12上侧并通过固定环23固定连接至盖板12上,固定环23与盖板12的上侧固定连接。其中,绕组14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铁芯组件13,并通过与铁芯组件13抵接的盖板12传递至顶部散热片22,从而通过顶部散热片22将热量传递至外界,即顶部散热片22能够和侧散热组件19配合,进而进一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感应式电磁泵100包括紧固件16以及与紧固件16相配合的连接件17,紧固件16穿设于固定环23、盖板12、铁芯组件13和底座11后通过连接件17固定,从而可以使得固定环23、盖板12、铁芯组件13和底座11通过同一紧固件16连接,以简化固定环23、盖板12、铁芯组件13和底座11的连接结构,进而简化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结构紧凑性。
更具体地,固定环23至少部分向下延伸以形成多个固定部231,固定部231基本沿“L”型延伸,紧固件16穿设于固定部231、盖板12、铁芯组件13和底座11后通过连接件17固定。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顶部散热片22包括沿第一平面延伸的第一片体221以及多个沿第二平面延伸的第二片体222,第一片体221和第二片体222一体成型,第一平面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左右方向,第二平面垂直于感应式电磁泵100的前后方向。其中,第二片体222和固定环23左右两侧的内侧面过盈配合;第一片体221和固定环23前后两侧的内侧面过盈配合。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固定环23限定顶部散热片22的位置,从而使得顶部散热片22的工作更加稳定。
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二片体222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223,冷却通道223分别连通外界和盖板12的上表面,以使输送至顶部散热片22的外部冷却风通过冷却通道223输送至盖板12的上表面后,再通过固定环23和盖板1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输送至外界。其中,由于固定环23至少部分向下延伸形成固定部231,固定部231能够使得固定环23与盖板12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使得外部冷却风能够通过固定环23和盖板1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输送至外界。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感应式电磁泵100上下方向观察,顶部散热片22和第一槽体111至少部分重叠,顶部散热片22和第二槽体121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绕组14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铁芯组件13后,能够通过盖板12传递至顶部散热片22,进而通过顶部散热片22和侧散热组件19的配合,进一步提高感应式电磁泵100的散热效果。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中,顶部散热片22的材料可以采用铝,从而提高顶部散热片22的导热性;固定环23的材料可以采用铝或塑料。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包括:
底座;
盖板,与所述底座连接;
铁芯组件,包括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上下方向,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底座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均抵接至所述底座的上侧和所述盖板的下侧;
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上;
流道,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所述流道位于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之间,用于作为液体金属的流动通道;
侧散热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铁芯抵接的第一侧散热片以及与所述第二铁芯抵接的第二侧散热片,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所述第一铁芯位于所述第一侧散热片和所述第二侧散热片之间,所述第二铁芯位于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侧散热片之间,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上下方向,所述第一侧散热片和所述第二侧散热片均位于所述底座和所述盖板之间;
散热槽组件,包括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一散热槽和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一散热槽分别开设于所述底座的上侧和所述盖板的下侧,所述第二散热槽分别开设于所述底座的上侧和所述盖板的下侧,所述第一散热槽连通至所述第一侧散热片和外界,所述第二散热槽连通至所述第二侧散热片和外界,以使输送至所述第一侧散热片的外部冷却风能够从所述第一散热槽输出至外界,并使输送至所述第二侧散热片的外部冷却风能够从所述第二散热槽输出至外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所述盖板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三弧形槽和第四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三弧形槽关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上下方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槽和所述第四弧形槽关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上下方向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槽关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左右方向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三弧形槽构成所述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二弧形槽和所述第四弧形槽构成所述第二散热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槽包括两个侧壁和一个底面,两个所述侧壁与所述底面相接,两个所述侧壁均垂直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前后方向,所述底面为弧面;
沿靠近所述流道至远离所述流道的方向,所述底面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之间距离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散热片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片体和多个竖向片体,多个所述竖向片体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前后方向分布于所述横向片体上,任意两个所述竖向片体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铁芯、所述第一散热槽和外界;
所述第一散热槽设置有多个,所述竖向片体抵接至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槽之间的实体部上;所述实体部为所述盖板的下表面或所述底座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侧散热片的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散热片的结构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片体将所述散热通道分隔为上散热道和下散热道,所述上散热道位于所述下散热道的上侧,所述上散热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铁芯的轭部、所述第一弧形槽和外界,所述下散热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铁芯的轭部、所述第三弧形槽和外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片体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前后方向的厚度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槽之间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前后方向的距离的比值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还分别抵接并连接至所述流道的左右两侧;
沿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所述第一侧散热片、所述第一铁芯、所述流道、所述第二铁芯、所述第二侧散热片的总宽度为整体宽度,所述底座或所述盖板的宽度为泵体宽度,所述整体宽度和所述泵体宽度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还包括顶部散热片和固定环,所述顶部散热片位于所述盖板上侧并通过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至所述盖板上,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盖板的上侧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包括紧固件以及与所述紧固件相配合的连接件,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固定环、所述盖板、所述铁芯组件和所述底座后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
所述固定环至少部分向下延伸以形成多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基本沿“L”型延伸,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盖板、所述铁芯组件和所述底座后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
所述侧散热组件分别抵接至所述盖板的下侧和所述底座的上侧,以固定所述侧散热组件;
所述紧固件为螺栓,所述连接件为螺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散热片包括沿第一平面延伸的第一片体以及多个沿第二平面延伸的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和所述第二片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左右方向,所述第二平面垂直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的前后方向;
所述第二片体和所述固定环左右两侧的内侧面过盈配合;
所述第一片体和所述固定环前后两侧的内侧面过盈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片体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分别连通外界和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以使输送至所述顶部散热片的外部冷却风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输送至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后,再通过所述固定环和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输送至外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式电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侧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盖板的下侧开设有第二槽体,所述绕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中;
从所述感应式电磁泵上下方向观察,所述顶部散热片和所述第一槽体至少部分重叠,所述顶部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槽体至少部分重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411992.0A CN118017795B (zh) | 2024-04-08 | 2024-04-08 | 感应式电磁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411992.0A CN118017795B (zh) | 2024-04-08 | 2024-04-08 | 感应式电磁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017795A CN118017795A (zh) | 2024-05-10 |
CN118017795B true CN118017795B (zh) | 2024-06-25 |
Family
ID=90948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411992.0A Active CN118017795B (zh) | 2024-04-08 | 2024-04-08 | 感应式电磁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017795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07094A (zh) * | 2013-12-11 | 2014-02-26 | 魏伯卿 | 磁流体发电机用正负电荷分流捕捉隧道 |
CN105723820A (zh) * | 2014-09-16 | 2016-06-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方法、设备和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80454A (en) * | 1959-05-20 | 1961-10-25 | Atomic Energy Authority Uk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electromagnetic pumps |
US4635705A (en) * | 1983-12-14 | 1987-01-13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Double-sided electromagnetic pump with controllable normal force for rapid solidification of liquid metals |
FR2607332B1 (fr) * | 1986-06-20 | 1989-01-20 | Celduc | Moteur lineaire pour vehicules, en particulier ferroviaires, avec un induit en gouttiere etendue suivant le trajet du vehicule |
JPH11252892A (ja) * | 1998-02-25 | 1999-09-17 | Hitachi Ltd | 電磁ポンプ及び電磁ポンプを備えた液体ターゲットシステム |
JP3495686B2 (ja) * | 2000-05-31 | 2004-02-09 |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 リニアモータ、その製造方法、電磁ポンプおよびはんだ付け装置 |
CN101741218B (zh) * | 2008-11-20 | 2012-08-22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驱动导电流体的电磁泵及其制作方法 |
JP5426180B2 (ja) * | 2009-01-20 | 2014-02-26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リニアモータ |
RU2387067C1 (ru) * | 2009-04-16 | 2010-04-20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нитар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аэрогид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ени профессора Н.Е. Жуковского" (ФГУП "ЦАГИ") | Магнитогазодинамический канал |
JP5546974B2 (ja) * | 2010-04-07 | 2014-07-09 | 株式会社ヂーマグ | 非鉄金属溶湯ポン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溶解炉システム |
JP5807542B2 (ja) * | 2011-12-22 | 2015-11-10 |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 対象成分を操作するためのチップ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方法 |
KR101710940B1 (ko) * | 2016-03-10 | 2017-02-28 | (주)티엠테크 | 방열성이 우수한 발전기용 스테이터 |
US11394274B2 (en) * | 2016-10-12 | 2022-07-19 | Thomas Nikita Krupenkin |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utilizing liquid rotor homopolar generator |
EP3551884B1 (en) * | 2017-01-09 | 2020-07-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Electro hydro dynamic apparatus and system comprising an electro hydro dynamic apparatus |
KR101947144B1 (ko) * | 2017-03-17 | 2019-04-29 | 주식회사 미래엔지니어링 | Mhd 직류 전자기 펌프 |
CN108566045B (zh) * | 2018-05-25 | 2020-03-27 |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空气冷却发电机散热效率的通风结构及方法 |
CN108657305B (zh) * | 2018-06-12 | 2020-01-1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液态金属压力驱动型机器人关节自发电装置 |
CN110173406A (zh) * | 2019-06-13 | 2019-08-27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一种模块式电磁泵 |
KR102383497B1 (ko) * | 2020-04-23 | 2022-04-07 |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 헬리컬 자기유체역학 발전기 |
CN212296748U (zh) * | 2020-05-29 | 2021-01-05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电磁泵 |
CN213072411U (zh) * | 2020-07-31 | 2021-04-27 | 云南靖创液态金属热控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用于驱动液态金属的电磁泵 |
JP7032823B1 (ja) * | 2020-09-24 | 2022-03-09 | 三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応答流体ポンプ |
CN112803712B (zh) * | 2021-01-29 | 2022-07-01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液态金属电磁泵 |
CN115347306A (zh) * | 2021-05-14 | 2022-11-15 | 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及电池组 |
CN217469597U (zh) * | 2022-03-11 | 2022-09-20 | 苏州维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动子总成和具有其的直线电机 |
CN114726184B (zh) * | 2022-04-06 | 2024-06-04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一种水冷法拉第型磁流体发电装置 |
CN219041602U (zh) * | 2023-02-20 | 2023-05-16 | 广东美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直线电机 |
CN115842461A (zh) * | 2023-02-24 | 2023-03-24 | 北京瑶光高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永磁式直流传导电磁泵 |
CN116544583A (zh) * | 2023-05-19 | 2023-08-04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支架及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CN116792283A (zh) * | 2023-06-21 | 2023-09-22 | 天津大学 | 一种动磁式高频泵 |
-
2024
- 2024-04-08 CN CN202410411992.0A patent/CN1180177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07094A (zh) * | 2013-12-11 | 2014-02-26 | 魏伯卿 | 磁流体发电机用正负电荷分流捕捉隧道 |
CN105723820A (zh) * | 2014-09-16 | 2016-06-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方法、设备和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017795A (zh) | 2024-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45482B (en) | Linear motor | |
WO2018090857A1 (zh) | 动力电池底托以及动力电池模组 | |
CN208158305U (zh) | 一种新型电机机壳 | |
CN103633811A (zh) | 线性电动机 | |
WO2002063749A1 (fr) |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d'un moteur lineaire | |
CN215418156U (zh) | 一种微通道铜铝复合铲齿液冷散热器 | |
CN118017795B (zh) | 感应式电磁泵 | |
CN118017794B (zh) | 感应式电磁泵 | |
CN219833931U (zh) | 一种基于热管的直线电机散热结构 | |
WO2022213476A1 (zh) | 一种水冷式潜流直线电机 | |
CN111245147B (zh) | 一种双转子定子无轭模块化轴向电机的混合冷却系统 | |
CN215997072U (zh) | 一种水冷式电磁除铁器 | |
CN218436017U (zh) | 一种换热器和单晶硅棒拉制装置 | |
CN215766674U (zh) | 一种用于核电散热翅管的防变形工装 | |
CN112153854A (zh) | 功率模块用冷板及电机控制器 | |
CN115549394A (zh) | 基于嵌入均热板式的u型直线电机的散热装置 | |
CN210668015U (zh) | 一种油冷散热变压器 | |
CN206310968U (zh) | 管内整流用具、冷却管、以及管内整流用具的固定结构 | |
CN213519421U (zh) | 一种磁轭组件 | |
CN217822311U (zh) | 一种组合式智能非晶合金变压器 | |
CN210668008U (zh) | 一种变压器油箱散热框架组件 | |
CN220354603U (zh) | 电磁阀结构及燃料电池系统 | |
CN219039690U (zh) | 一种折弯式工业散热机箱 | |
CN222690477U (zh) | 变压器油箱及变压器 | |
CN118381212B (zh) | 一种非均匀式绕组散热的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