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983288B -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83288B
CN117983288B CN202410100665.3A CN202410100665A CN117983288B CN 117983288 B CN117983288 B CN 117983288B CN 202410100665 A CN202410100665 A CN 202410100665A CN 117983288 B CN117983288 B CN 117983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sz
composite oxide
catalyst
metal composite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006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983288A (zh
Inventor
辛颖
朱笑利
杨福祯
唐阿慧
于龙
刘帅
韩东旭
贾俊秀
芦亚宁
张昭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Jinan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Jin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Jinan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Jinan
Priority to CN2024101006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832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983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3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983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3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9/00Catalysts comprising molecular sieves
    • B01J29/04Catalysts comprising molecular sieves having base-exchange properties, e.g. crystalline zeolites
    • B01J29/06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 zeolites; Isomorphous compounds thereof
    • B01J29/70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 zeolites; Isomorphous compounds thereof of typ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pecific structur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9/08 - B01J29/65
    • B01J29/72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 zeolites; Isomorphous compounds thereof of typ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pecific structur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9/08 - B01J29/65 containing iron group metals, noble metals or copper
    • B01J29/76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92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of engine exhaust gases
    • B01D53/9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of engine exhaust gases by catalytic processes
    • B01D53/9404Removing only nitrogen compounds
    • B01D53/9409Nitrogen oxides
    • B01D53/9413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fic catalyst
    • B01D53/9418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fic catalyst for removing nitrogen oxides by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using a reducing agent in a lean exhaust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9/00Catalysts comprising molecular sieves
    • B01J29/04Catalysts comprising molecular sieves having base-exchange properties, e.g. crystalline zeolites
    • B01J29/06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 zeolites; Isomorphous compounds thereof
    • B01J29/70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 zeolites; Isomorphous compounds thereof of typ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pecific structur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9/08 - B01J29/65
    • B01J29/78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 zeolites; Isomorphous compounds thereof of typ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pecific structur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9/08 - B01J29/65 containing arsenic, antimony, bismuth, vanadium, niobium, tantalum, polonium, chromium, molybdenum, tungsten, manganese, technetium or rhen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20Reductants
    • B01D2251/206Ammonium compounds
    • B01D2251/2062Ammoni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1Engine exhaust gases
    • B01D2258/012Diesel engines and lean burn gasoline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通过将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表面的方式,以提高Cu‑SSZ‑39的性能,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锰、铁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本发明易于重复和操作,得到的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的NH3‑SCR催化性能、水热稳定性和抗硫中毒能力优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 SSZ-39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提高Cu-SSZ-39 NH3-SCR催化活性、水热稳定性和SO2耐受性的方法,还涉及一种NH3-SCR催化性能、水热稳定性和抗硫中毒能力好的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属于催化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 x )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会造成光化学烟雾、酸雨等严重环境问题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是一种成熟、有效的NO x 脱除技术,在移动源尾气净化中得到广泛应用。NH3-SCR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开发具有优异催化活性、高水热稳定性、高抗水抗硫性能的催化剂对于NH3-SCR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钒钨钛催化剂(V2O5-WO3/TiO2),作为我国国四、国五阶段的商用NH3-SCR催化剂,由于活性温度窗口较窄、具有挥发性以及生物毒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最新排放法规。近年来,Cu-SSZ-13因其良好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得到广泛应用。然而,SCR系统置于DPF(柴油颗粒捕集器)后端,DPF再生时,催化剂不可避免的暴露在高温蒸汽中,这会造成分子筛骨架脱铝以及活性Cu物质的迁移和聚集,导致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的NH3-SCR活性急剧下降。
因此,人们不仅致力于提高Cu-SSZ-13的水热稳定性,而且还致力于寻找稳定性更好的其他分子筛载体。Moliner等人于2012年首次使用氢氧化N,N-二甲基-3,5-二甲基哌啶作为模板剂合成了Cu-SSZ-39(AEI结构),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测试发现它可以稳定Cu2+物种,避免在水热老化过程中脱铝和铜离子迁移,具有非凡的水热稳定性。但是比起Cu-SSZ-13,其低温活性有所欠缺,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对Cu-SSZ-39进行修饰来提高其NH3-SCR催化活性、SO2耐受性。
通过在Cu-SSZ-39中加入金属离子作为助剂是提升Cu-SSZ-39性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金属离子作为助剂会竞争Cu的离子交换位,降低Cu-SSZ-39的其他性能。例如,Lin等人发现Y3+的引入可稳定孤立Cu2+和骨架结构,显著提高Cu-SSZ-39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Wang等人通过引入Ce3+/Mn2+增强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和表面酸量,从而提高了Cu-SSZ-39的活性和水热稳定性,但是杂离子的引入会与Cu活性位点竞争离子交换位,对于较高硅铝比的SSZ-39,因为其自身离子交换位较少,杂离子引入可能会降低催化性能。CN201710100057公开了一种助剂掺杂的Cu-SSZ-39催化剂,当助剂金属为Zr时效果最明显,所制催化剂(Zr的负载量1.5 wt.%)的催化活性在低温和水热稳定性均有所提升,但水热老化后其温度窗口依旧较窄(T90范围为250 ~ 450 ℃)。CN202011595255公开了一种核壳结构的Cu-SSZ-39@SSZ39核壳型分子筛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高水热稳定性,但该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并不理想,仍有待改善。CN202110170135公开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Cu-SSZ-39@Cu-SSZ-13复合分子筛,能够同时覆盖低温和高温区域的极宽温度窗口,并具有优良的水热稳定性,但是该催化剂制备过程较为繁琐,难以实现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在Cu-SSZ-39上负载金属复合氧化物,提高了Cu-SSZ-39的NH3-SCR催化活性、水热稳定性和SO2耐受性。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该方法是将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表面,以此来提高Cu-SSZ-39的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锰、铁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即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可以为铈锰、铈铁、锰铁,还可以为铈锰铁。
进一步的,当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锰时,铈和锰的摩尔比为1-3:1,例如1:1、2:1、3:1。
进一步的,当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铁时,铈和铁的摩尔比为1-3:1,例如1:1、2:1、3:1。
进一步的,当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锰铁时,锰和铁的摩尔比为1:1-3,例如1:1、1:2、1:3。
进一步的,当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锰铁时,铈、锰和铁的摩尔比为1-3:1:1-3,例如1:1:1,2:1:1,3:1:1,1:1:3。
优选的,当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锰铁时、即金属复合氧化物为铈锰铁复合氧化物时,对Cu-SSZ-39的性能提升更佳。更优选的,铈、锰和铁的摩尔比为3:1:1,在此优选范围内,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有明显提高,在175 ℃时NO x 转化率可以达到80%,适用于移动源柴油机尾气的氮氧化物治理。
进一步的,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负载能够克服Cu-SSZ-39自身低温催化活性低的不足,使其低温催化活性提升,从而具有宽的催化温度窗口。同时,还提升了Cu-SSZ-39的水热稳定性和SO2耐受性(即抗硫中毒能力)。
进一步的,金属复合氧化物采用等体积浸渍法负载到Cu-SSZ-39表面,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为:将金属前驱体溶于水中,得到金属前驱体溶液,将金属前驱体溶液均匀附着到Cu-SSZ-39表面,然后干燥、焙烧,在Cu-SSZ-39表面均匀负载金属复合氧化物,得到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均匀负载在Cu-SSZ-39表面,所述负载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方式,例如浸渍法、离子交换法等。
进一步的,浸渍的方式可以为:将Cu-SSZ-39浸渍到金属前驱体溶液中,直至负载量满足要求。经实验验证,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时,金属复合氧化物能够更好的均匀分散在Cu-SSZ-39表面,性能更佳,因此优选采用等体积浸渍法。
进一步的,金属前驱体为金属的可溶性盐,例如硝酸盐或醋酸盐。例如,铈盐为Ce(NO3)3、Ce(CH3COO)3;锰盐为Mn(NO3)2、Mn(CH3COO)2;铁盐为Fe(NO3)3、Fe(CH3COO)3
进一步的,焙烧在马弗炉中进行,焙烧温度为500-650℃,例如500℃、550℃、600℃、650℃。优选的,焙烧时间为1-10 h,例如1h、3h、5h、8h、10h。
进一步的,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负载量为Cu-SSZ-39质量的1.0 - 10.0 wt.%,例如1wt.%、2wt.%、3wt.%、4wt.%、5wt.%、6wt.%、7wt.%、8wt.%、9wt.%、10wt.%,优选为5-10 wt.%。
进一步的,所述Cu-SSZ-39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方式得到。 Cu-SSZ-39中,Cu的负载量根据硅铝比的不同、铜的负载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可以1.5%、2%、2.5%、3%中的任意值以及它们之间的范围等等。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该催化剂包括Cu-SSZ-39,在Cu-SSZ-39上均匀负载有金属复合氧化物,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与上述描述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负载量与前面所述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中,Cu-SSZ-39中Cu的负载量为1.5-3 wt.%,例如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可以采用上述描述的方法制得,先制备得到Cu-SSZ-39,然后再按照上述描述的方式将金属复合氧化物均匀负载到Cu-SSZ-39上。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某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一种优选的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得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具有更为优异的催化性能,步骤如下:
(1)将市售或自行制备的SSZ-39分子筛置于铵盐溶液中,采用NH3∙H2O和HNO3调节pH,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离子交换数小时,之后对所得样品进行离心洗涤,并过夜干燥,得到NH4-SSZ-39。
(2)取步骤(1)制备的样品置入三口烧瓶,添加铜盐溶液恒温水浴搅拌数小时进行离子交换,离心洗涤、干燥后放入管式炉中焙烧,获得Cu-SSZ-39。
(3)取步骤(2)制备的样品置于烧杯中,在超声状态下用移液枪缓慢将金属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烧杯中,浸渍均匀后,过夜干燥,然后在马弗炉中进行焙烧,得到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SSZ-39分子筛可以是Na型SSZ-39或H型SSZ-39中的任一种,SiO2/Al2O3摩尔比为3.0-40.0。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铵盐为(NH4)2SO4、NH4NO3、NH4Cl,溶液浓度为0.1-1.5mol/L,采用NH3∙H2O或HNO3调节pH值至3.6-3.8。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离子交换温度为60-90 °C,交换时间为1-5 h;采用去离子水、乙醇或丙酮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离心洗涤;干燥温度为70-110 °C。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铜盐可以是CuSO4、Cu(NO3)2、Cu(CH3COO)2,溶液浓度为0.01-1.0 mol/L。
进一步的,步骤(2)中,离子交换的温度为25-80 °C,交换时间为1-10 h;采用去离子水、乙醇或丙酮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离心洗涤;干燥温度为70-110 °C;管式炉的焙烧温度为550-650 °C,焙烧时间为1-10 h,所通气氛为干燥空气,流速为50-200 mL/min。
进一步的,步骤(3)中,干燥温度为70-110 °C;马弗炉的焙烧温度为500-650 °C,焙烧时间为1-10 h,升温速率为5 ℃/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通过在Cu-SSZ-39上负载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其低温活性,扩宽了催化剂的催化温度窗口,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SCR活性。同时金属复合氧化物与Cu2+位点存在相互作用,能有效抑制水热老化过程中Cu物种的聚集,提高其水热稳定性。
(2)本发明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中的金属复合氧化物可以作为SO2牺牲剂,保护Cu活性物种,因此具有较高的抗SO2中毒能力,适用于SO2存在下的SCR反应,实现了催化剂在SO2中毒后高的NH3-SCR催化活性,具有高的SO2耐受性。
(3)本发明所得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经水热老化后仍保持良好的SCR活性,适用于移动源尾气中氮氧化物消除。
(4)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实施,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得催化剂8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得催化剂8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a为Cu-SSZ-39,b为CeMnFeO x /Cu-SSZ-3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1.取2.5g 已知SiO2/Al2O3摩尔比为17的H-SSZ-39置入三口烧瓶中,添加100 mL浓度为0.1 mol/L的Cu(NO3)2溶液,80 °C恒温水浴搅拌1 h进行离子交换,离心洗涤、105 °C干燥后放入管式炉中干燥空气气氛575 °C焙烧8 h,获得Cu-SSZ-39,经ICP检测,铜的负载量为 1.8 wt.%。
3.取一定量Fe(NO3)3固体和一定量Mn(NO3)2溶液,按照1:1的摩尔比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 h至混合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Fe(NO3)3和Mn(NO3)2的浓度均为0.085 mol/L。称取1g Cu-SSZ-39置于烧杯中,在超声状态下用移液枪将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烧杯中,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上,理论负载量为1.0wt.% (负载量为复合金属氧化物质量与Cu-SSZ-39质量之比),同理制得负载量5.0 wt.%、10.0 wt.%催化剂。105 °C过夜干燥,最后在马弗炉中550 °C进行焙烧4 h,经焙烧后硝酸盐分解,获得MnFeO x /Cu-SSZ-39催化剂(其中Mn:Fe摩尔比为1:1),命名为催化剂1(负载量1.0wt.%)、催化剂2(负载量5.0 wt.%)和催化剂3(负载量10.0 wt.%)。
对以上制备的新鲜催化剂进行SCR活性测试,测试条件为:[NO]=[NH3]=500ppm,[O2]=5.3%,He为平衡气,总流量300 mL/min,空速为100000 h-1。同时,以未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的Cu-SSZ-39催化剂作为对照1。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1.取5g已知SiO2/Al2O3摩尔比为17的Na-SSZ-39,置于115 mL浓度为0.3263 mol/L的(NH4)2SO4溶液中,采用NH3∙H2O或HNO3调节pH至3.7,在80 °C下进行离子交换2 h,对所得样品进行离心洗涤,并在105 °C下过夜干燥,得到NH4-SSZ-39。
2.取2.5g NH4-SSZ-39置入三口烧瓶中,添加100 mL浓度为0.1 mol/L的
Cu(CH3COO)2溶液,80 °C恒温水浴搅拌1 h进行离子交换,离心洗涤、105 °C干燥,放入管式炉中在干燥空气气氛下575 °C焙烧5 h,获得Cu-SSZ-39,经ICP检测,铜的负载量为1.9 wt.%。
3.选Ce(NO3)3、 Mn(NO3)2和 Fe(NO3)3中任意两种金属盐以及CeMnFe三种金属盐,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h至混合均匀,分别得到含CeMn、CeFe、MnFe、CeMnFe的前驱体溶液。CeMn前驱体溶液中Ce(NO3)3和Mn(NO3)2的浓度均为0.27 mol/L、CeFe前驱体溶液中Ce(NO3)3和Fe(NO3)3的浓度均为0.275 mol/L、MnFe前驱体溶液中Mn(NO3)2和Fe(NO3)3的浓度均为0.41 mol/L、CeMnFe前驱体溶液中Ce(NO3)3、Mn(NO3)2和Fe(NO3)3浓度均为0.32 mol/L。
4、称取1g Cu-SSZ-39置于烧杯中,在超声状态下用移液枪将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烧杯中,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上,负载量为5.0 wt.%,105°C过夜干燥,最后在马弗炉中550 °C进行焙烧4 h,分别获得CeMnO x /Cu-SSZ-39、CeFeO x /Cu-SSZ-39、MnFeO x /Cu-SSZ-39和CeMnFeO x /Cu-SSZ-39催化剂(其中Ce:Mn、Ce:Fe、Mn:Fe摩尔比都为1:1,Ce:Mn:Fe=1:1:1)分别命名为催化剂4、催化剂5、催化剂6和催化剂7。
对以上制备的新鲜催化剂进行SCR活性测试,测试条件为:[NO]=[NH3]=500ppm,[O2]=5.3%,He为平衡气,总流量300 mL/min,空速为100000 h-1。同时,以未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的Cu-SSZ-39催化剂作为对照2。
将以上制备的新鲜催化剂进行严苛水热老化处理,即将催化剂放入管式炉中,5℃/min升至800℃,通入含体积含量10 %水蒸气的空气,保温处理16 h。将水热老化处理后的催化剂进行SCR活性测试,测试条件同上。同时,以未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的Cu-SSZ-39催化剂作为对照2。
测试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实施例3
1.取5g已知SiO2/Al2O3摩尔比为17的Na-SSZ-39,置于115 mL浓度为0.3263 mol/L的(NH4)2SO4溶液中,采用NH3∙H2O或HNO3调节pH至3.7,在80 °C下进行离子交换2 h,对所得样品进行离心洗涤,并在105 °C下过夜干燥,得到NH4-SSZ-39。
2.取2.5g NH4-SSZ-39置入三口烧瓶中,添加100 mL浓度为0.1 mol/L的
CuSO4溶液,80 °C恒温水浴搅拌1 h进行离子交换,离心洗涤、105 °C干燥,放入管式炉中在干燥空气气氛下575 °C焙烧8 h,获得Cu-SSZ-39,经ICP检测,铜的负载量为1.7wt.%。
3. 取一定量Ce(NO3)3固体、Fe(NO3)3固体和一定量Mn(NO3)2溶液,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 h至混合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Ce:Mn:Fe的摩尔比为6:2:2,Ce(NO3)3的浓度为0.372 mol/L,Mn(NO3)2的浓度为0.213 mol/L,Fe(NO3)3的浓度为0.195 mol/L。
4、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按照5.0 wt.%的理论负载量(负载量为复合金属氧化物质量与Cu-SSZ-39质量之比)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上,具体操作为:称取1g Cu-SSZ-39置于烧杯中,在超声状态下用移液枪将1440 μl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烧杯中,然后超声分散15 min至浸渍均匀,105 °C过夜干燥,最后在马弗炉中550 °C进行焙烧4 h,得到Ce:Mn:Fe摩尔比为6:2:2的CeMnFeO x /Cu-SSZ-39催化剂,命名为催化剂8。
图1为催化剂8的XRD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浸渍过程并不会改变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图2为Cu-SSZ-39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前后的S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后分子筛微观形貌没有发生变化。
对该催化剂进行SCR活性测试以及抗硫性能测试,其中SCR活性测试条件与实施例2中SCR活性测试条件一致,抗硫性能测试条件为:[NO]=[NH3]=500 ppm,[SO2]=50 ppm,[O2]=5.3%,He为平衡气,总流量300 mL/min,空速为100000 h-1。同时,以未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的Cu-SSZ-39催化剂作为对照3。
测试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实施例4
1.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制得Cu-SSZ-39。
2.取一定量Ce(NO3)3固体、Fe(NO3)3固体和一定量Mn(NO3)2溶液,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 h至混合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Ce:Mn:Fe的摩尔比分别为2:2:6和2:6:2。当摩尔比为2:2:6时,Ce(NO3)3的浓度为0.190 mol/L,Mn(NO3)2的浓度为0.213 mol/L,Fe(NO3)3的浓度为0.382 mol/L。当摩尔比为2:6:2时,Ce(NO3)3的浓度为0.190 mol/L,Mn(NO3)2的浓度为0.395 mol/L, Fe(NO3)3的浓度为0.192 mol/L。
3、称取1g Cu-SSZ-39置于烧杯中,在超声状态下用移液枪将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烧杯中,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上,负载量为5.0 wt.%,105°C过夜干燥,最后在马弗炉中550 °C进行焙烧4 h。得到Ce:Mn:Fe摩尔比分别为2:2:6和2:6:2的CeMnFeO x /Cu-SSZ-39催化剂,分别命名为催化剂9和催化剂10。
对以上催化剂进行SCR活性测试,测试条件为:[NO]=[NH3]=500 ppm,[O2]=5.3%,He为平衡气,总流量300 mL/min,空速为100000 h-1。同时,以催化剂8作为对照。
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以上可以看出,当Ce:Mn:Fe的摩尔比分别为6:2:2和1:1:1时催化剂低温和高温SCR催化性能较好,而当摩尔比为2:6:2时,因为锰的掺加量过高,高温性能急剧降低。
对比例1
1.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制得Cu-SSZ-39。
2.取一定量Ce(NO3)3固体、Fe(NO3)3固体和一定量Mn(NO3)2溶液,分别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 h至完全溶解,得到浓度为0.202 mol/L的Ce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217mol/L的Fe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4mol/L的Mn前驱体溶液。
3、称取1g Cu-SSZ-39置于烧杯中,在超声状态下用移液枪将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烧杯中,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上,负载量为5.0 wt.%,105°C过夜干燥,最后在马弗炉中550 °C进行焙烧4 h。分别得到CeO2/Cu-SSZ-39、MnO2/Cu-SSZ-39和Fe2O3/Cu-SSZ-39催化剂,分别命名为催化剂11、催化剂12和催化剂13。
对以上催化剂进行SCR活性测试,测试条件为:[NO]=[NH3]=500 ppm,[O2]=5.3%,He为平衡气,总流量300 mL/min,空速为100000 h-1。同时,以对照3作为对照。
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仅通过CeO2或Fe2O3改性Cu-SSZ-39,低温活性得到提升,其中CeO2的提升效果高于Fe2O3;仅通过MnO2改性Cu-SSZ-39,低温活性虽然提升显著但400 ℃之后由于Mn的存在,NH3非选择性氧化严重,活性骤然下降。
对比例2
1.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制得Cu-SSZ-39。
2.选Y(NO3)3、 Zr(NO3)4和 Cr(NO3)3中任意两种金属盐以及YZrCr三种金属盐,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1h至混合均匀,分别得到含YZr、YCr、ZrCr、YZrCr的前驱体溶液。YZr前驱体溶液中Y(NO3)3和Zr(NO3)4的浓度均为0.294 mol/L、YCr前驱体溶液中Y(NO3)3和Cr(NO3)3的浓度均为0.353 mol/L、ZrCr前驱体溶液中Zr(NO3)4和Cr(NO3)3的浓度均为0.335 mol/L、YZrCr前驱体溶液中Y(NO3)3和Zr(NO3)4和Cr(NO3)3的浓度均为0.328 mol/L。
3、称取1g Cu-SSZ-39置于烧杯中,在超声状态下用移液枪将前驱体溶液滴加到烧杯中,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上,负载量为5.0 wt.%,105°C过夜干燥,最后在马弗炉中550 °C进行焙烧4 h,分别获得YZrO x /Cu-SSZ-39、YCrO x /Cu-SSZ-39、ZrCrO x /Cu-SSZ-39、YZrCrO x /Cu-SSZ-39催化剂(其中Y:Zr、Y:Cr、Zr:Cr摩尔比都为1:1,Y:Zr:Cr摩尔比为1:1:1)分别命名为催化剂14、催化剂15、催化剂16和催化剂17。
对以上制备的新鲜催化剂进行SCR活性测试,测试条件为:[NO]=[NH3]=500ppm,[O2]=5.3%,He为平衡气,总流量300 mL/min,空速为100000 h-1。同时,以对照3作为对照。
测试结果如表8所示。
综上可以看出,并不是负载任意金属氧化物都可以提升Cu-SSZ-39的催化性能,负载一些金属氧化物不仅不能提升催化性能,而且还会降低活性,这是因为这些金属氧化物覆盖了活性位点,且不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性,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本发明通过实验筛选,选择将CeMnFe中的任意2种或3种的复合氧化物引入到Cu-SSZ-39上,不仅不会降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还能提升其低温催化性能,稳定其高温催化性能,扩宽催化剂的催化温度窗口,同时使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和抗硫中毒性能也得到有效提升。
由上述实验可见,引入Ce、Mn、Fe的复合金属氧化物来改性Cu-SSZ-39时,Ce、Mn、Fe三种金属的比例要适当,当Mn的比例过高时,NH3非选择性氧化严重,在400 ℃以上活性急剧下降;当Fe的比例过高时,低温段活性提升不明显。
由上述实验可见,将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中,复合金属氧化物CeMnFeO x 均匀分散在Cu-SSZ-39分子筛的表面,CeMnFeO x 中Ce、Mn、Fe存在协同作用,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加入提高了Cu-SSZ-39的氧化还原性能和表面酸量,从而提升了Cu-SSZ-39催化剂的SCR活性,同时CeMnFeO x 与Cu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抑制水热老化过程中Cu物种的聚集,从而提升了水热稳定性。
本发明制备的Cu-SSZ-39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具有优异的NH3-SCR催化活性和抗水热老化能力同时提高了SO2耐受性。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将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到Cu-SSZ-39表面,以提高Cu-SSZ-39的NH3-SCR催化活性、水热稳定性和SO2耐受性,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锰和铁,铈、锰和铁的摩尔比为3:1:1,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负载量为Cu-SSZ-39质量的5 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金属复合氧化物均匀负载在Cu-SSZ-39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负载方式为:将金属前驱体溶于水中,得到金属前驱体溶液,将金属前驱体溶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均匀附着到Cu-SSZ-39表面,然后干燥、焙烧,在Cu-SSZ-39表面均匀负载金属复合氧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金属前驱体为金属的硝酸盐或醋酸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焙烧在马弗炉中进行,焙烧温度为500-650 °C。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焙烧时间为1-10 h。
7.一种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其特征是:包括Cu-SSZ-39,在Cu-SSZ-39上均匀负载有金属复合氧化物,所述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金属为铈、锰和铁,铈、锰和铁的摩尔比为3:1:1,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负载量为Cu-SSZ-39质量的5wt.%。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其特征是:Cu-SSZ-39中Cu的负载量为1.5-3 wt.%。
CN202410100665.3A 2024-01-25 2024-01-25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Active CN1179832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0665.3A CN117983288B (zh) 2024-01-25 2024-01-25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0665.3A CN117983288B (zh) 2024-01-25 2024-01-25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3288A CN117983288A (zh) 2024-05-07
CN117983288B true CN117983288B (zh) 2025-02-11

Family

ID=9088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00665.3A Active CN117983288B (zh) 2024-01-25 2024-01-25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8328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5341A (zh) * 2017-02-23 2017-07-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助剂掺杂的Cu‑SSZ‑39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3256A (zh) * 2018-11-06 2019-03-0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Cu/Mn-SSZ-39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647504A (zh) * 2019-01-31 2019-04-19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水泥窑含电气石的Mn,Fe,Ce/Cu-SAPO-34低温脱硝催化剂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5341A (zh) * 2017-02-23 2017-07-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助剂掺杂的Cu‑SSZ‑39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nhanced Low-Temperature Activity and Hydrothermal Stability of Ce-Mn Oxide-Modified Cu-SSZ-39 Catalysts for NH3-SCR of NOx;Ahui Tang, et al;Catalysts;20231221;第14卷(第10期);摘要部分、第2页最后1段至第14页最后1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3288A (zh) 202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84357B (zh) 一种用于柴油车尾气净化的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74173A (zh) 一种分子筛scr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催化剂
CN110560056B (zh) 通用小型汽油机尾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67487B (zh) 一种多功能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14364A (zh) 一种脱硝铜基分子筛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11672519A (zh) 贵金属-稀土钙钛矿型整体式三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72951A (zh) 提高Cu-SSZ-13分子筛水热稳定性的方法及所得产品和应用
CN112275314A (zh) 一种锰铈基分子筛scr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72948A (zh) 一种稀土改性的Mn-Fe双金属复合型分子筛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EP0463626A1 (en) Catalyst for purifying exhaust gas
CN115178292A (zh) 一种高抗硫性分子筛基整体式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11642B (zh) 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745997A (zh) 球形低温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制备的球形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11437875A (zh) 一种具有宽温度范围的铈铁分子筛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71072C (zh) 稀燃汽油车尾气排放氮氧化物选择性还原催化剂制备方法
CN117983288B (zh) 一种提高Cu-SSZ-39性能的方法及金属复合氧化物负载Cu-SSZ-39催化剂
CN112774723B (zh) 一种酸处理方式提高催化剂用于scr脱硝稳定性的方法
CN111203269B (zh) 一种多金属-cha型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385188A (zh) 一种柴油车用整体式cDPF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8477680A (zh) 一种用于柴油发动机的低温氨氧化asc催化剂
CN115845907B (zh) 一种低温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869962B (zh) 一种高活性抗硫中毒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46251B (zh) 一种天然气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27142A (zh) 一种整体式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JP3498753B2 (ja) 排気ガス浄化用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