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982199B -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82199B
CN117982199B CN202410390262.7A CN202410390262A CN117982199B CN 117982199 B CN117982199 B CN 117982199B CN 202410390262 A CN202410390262 A CN 202410390262A CN 117982199 B CN117982199 B CN 1179821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ob
locking structure
positioning
sliding joint
out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902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982199A (zh
Inventor
钟志雄
蔡楠
彭大冬
周志坚
文超逸
钟炜
山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aoy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aiwe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we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aiwe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902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821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982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2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982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21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for invasive removal or destruction of calculu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for invasive removal or destruction of calculu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1Gripp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loops or baskets for gripping calculi or similar types of obstruc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申请所公开的锁止结构,应用于取栓装置及其配件。锁止结构包括旋钮和滑动接头,其中:滑动接头用于滑动安装于取栓装置或其配件的手柄壳体上,以带动相应外套管移动;旋钮可旋转地设置于滑动接头上,以使锁止结构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在锁止结构处于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旋钮可旋转至与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位置,以锁止滑动接头;在锁止结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旋钮可旋转至与壳体解除定位配合的第二位置,以释放滑动接头。上述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取栓装置或者鞘管组件的锁止结构误解锁的问题。

Description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背景技术
机械式取栓手段依靠较优的安全性、预后良好等优势,在因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心梗等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其中,支架类取栓装置因操作简单、捕栓成功率高,而更受业界青睐。
在相关技术中,取栓装置及其配套使用的鞘管组件都会使用到锁止结构,并利用锁止结构控制相应外套管的释放或锁定。例如,取栓装置在插入到血管后,才会控制锁止结构解锁移动外套管而释放取栓网,否则容易造成取栓网和鞘管组件的磨损,同时也会降低取栓装置的插入效率。但是在实践中,相关取栓装置或者鞘管组件在握持使用的过程中,锁止结构易误解锁,导致取栓手术失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至少能够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取栓装置或者鞘管组件的锁止结构误解锁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止结构,应用于取栓装置及其配件,其特征在于,锁止结构包括旋钮和滑动接头。其中:滑动接头用于滑动安装于取栓装置或其配件的手柄壳体上,以带动相应外套管移动;旋钮可旋转地设置于滑动接头上,以使锁止结构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在锁止结构处于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旋钮可旋转至与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位置,以锁止滑动接头;在锁止结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旋钮可旋转至与壳体解除定位配合的第二位置,以释放滑动接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旋钮和滑动接头中,一者设有定位凹陷,另一者设有第一定位凸起,在旋钮相对于滑动接头的旋转过程中,定位凹陷可与第一定位凸起卡接配合,以将旋钮定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旋钮和滑动接头中,一者设有旋转槽,另一者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旋钮和滑动接头通过旋转槽和第二定位凸起实现旋转配合。其中:定位凹陷和第一定位凸起的一者设于旋转槽的槽面,定位凹陷和第一定位凸起的另一者设于第二定位凸起上;和/或,定位凹陷和第一定位凸起中至少有一者设于相应基础部件的弹性衔接臂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旋钮为环形结构,以套设于壳体的周向实现旋转;旋钮具有在其内表面沿周向分布的至少两个支撑凸起,支撑凸起用于在旋钮的旋转过程中支撑于壳体的外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旋钮具有与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为第三定位凸起,第三定位凸起具有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变形空间,第一方向沿旋钮的旋转轴向分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旋钮具有设于其外表面的两个握持位,两个握持位沿旋钮的同一径向分布。其中:在旋钮的周向上,握持位与支撑凸起错位;或者,至少两个支撑凸起包括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沿旋钮的周向,第一支撑凸起与握持位对应,第二支撑凸起与握持位错位,且第一支撑凸起的高度小于第二支撑凸起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接头具有收容孔道,收容孔道的远端一侧用于安装外套管,收容孔道的近端一侧用于插装入内置管件;锁止结构还包括设于收容孔道近端一侧的密封件,密封件用于密封内置管件与收容孔道的孔壁间的间隙。其中:滑动接头还包括排气孔道,排气孔道连接在密封件与收容孔道上对应外套管近端的部位之间;和/或,滑动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用于安装旋钮,第二接头用于安装外套管,密封件设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对接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接头包括排气支管,排气支管设有排气孔道,排气支管可通过壳体上的滑槽延伸至壳体外,滑槽用于供滑动接头在壳体上滑动配合;旋钮具有与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与排气支管沿锁止结构的轴向间隔布置,锁止结构被配置为,在排气支管抵接于滑槽的远端的情况下,第一定位部与壳体的远端定位部对应;壳体通过远端定位部与旋钮定位配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柄,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锁止结构。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取栓装置,包括第一外套管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手柄,滑动接头与第一外套管固定连接,用以带动第一外套管移动。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鞘管组件,包括第二外套管以及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手柄,滑动接头与第二外套管固定连接,用以带动第二外套管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锁止结构应用于取栓装置或其配件中时,旋钮可旋转地设置于滑动接头上,以使锁止结构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如此,术者在握持相应手柄壳体时所产生的按压作用力或沿手柄轴向分布的作用力,均与转动旋钮的施力方向不同,这些作用力不仅不会将锁止结构解锁,反而会因为结构间的摩擦、干涉等原因强化锁止结构的锁止状态,因此能够极为可靠地防止锁止结构误解锁的情况出现。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锁止结构能够确保取栓装置及其配件在使用过程中避免误触解锁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取栓手术顺利开展,有效提升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取栓装置套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取栓装置套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锁止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锁止结构另一视角下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公开的旋钮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公开的旋钮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取栓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隐藏部分第一壳体和第二接头);
图12~图15和图17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取栓装置套件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17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取栓装置、11-第一壳体、11a-第一滑槽、11b-第一定位槽、11c-第二定位槽、12-第一外套管、13-取栓网、14-控制杆组、14a-第一杆体、14b-第二杆体、14c-束紧件、
20-鞘管组件、21-第二壳体、21a-第三定位槽、21b-固定翼块、22-第二外套管、23-内鞘、23a-支撑网、24-支路、
100-锁止结构、
110-旋钮、111-定位凹陷、112-支撑凸起、112a-第一支撑凸起、112b-第二支撑凸起、113-第二定位凸起、114-第三定位凸起、115-握持位、
120-滑动接头、121-第一接头、121a-第一定位凸起、121b-旋转槽、121c-弹性衔接臂、122-第二接头、122a-排气支管、122a1-排气孔道、122b-注胶孔、
13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接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近端”和“远端”是指取栓装置及其零部件、配件在使用环境下,相对于使用者的远近位置而言,其中,距离使用者较近的一端拟定为“近端”,距离使用者较远的一端拟定为“远端”。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下面首先结合应用场景对其相关技术进行介绍。
相关的支架类取栓装置在一些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存在手柄上锁止结构误解锁的情况,导致取栓手术失序,示例性地表现为,在取栓装置的插入部还位于鞘管内时,取栓装置的外套管因锁止结构误解锁而提前回退,则取栓网会与鞘管内壁产生磨损,同时也会对插入动作造成阻碍、降低插入动作的实施顺畅性。当然,因手柄的锁止结构误解锁而产生的问题并非限于上述示例,在此不赘述。
经过对取栓手术失序而导致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发明人发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相关技术的锁止结构易误解锁所导致的。具体而言,相关的取栓装置及其配件(例如鞘管组件等)在使用时,术者需要握持取栓装置等的手柄,而手柄上针对各外套管的锁止结构为按压式结构,则握持施力时常因误触按压锁止结构而解锁,导致外套管被释放,使取栓手术失序。
鉴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锁止结构,应用于取栓装置及其配件。应理解,取栓装置的配件包括能够为取栓装置在血管内建立置入通道的鞘管组件。
请参见图1~图18,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锁止结构100包括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其中:滑动接头120用于滑动安装于取栓装置10或其配件(指取栓装置10的配件)的手柄壳体上,以带动相应外套管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壳体和外套管,可以是指取栓装置10的壳体和外套管,也可以是指取栓装置10的配件(例如鞘管组件20)的壳体和外套管,这需要根据锁止结构100相对应的使用场景来确定。
应理解,用于取栓手术的取栓装置10及其具有锁止功能需求的配件均可采用该锁止结构100,也就是说,该锁止结构100通过滑动接头120可滑动安装于取栓装置10的手柄壳体上,也可滑动安装于相应配件的手柄壳体上,例如鞘管组件20的手柄壳体上。为了便于行文,后文以取栓装置10和鞘管组件20的使用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值得说明的是,在锁止结构100安装到位后,相应外套管应与滑动接头120连接,如此,在控制滑动结构120于相应的手柄壳体上移动时则能够带动相应的外套管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所指的外套管可以是指取栓装置10的第一外套管12,也可以是指鞘管组件20的第二外套管22。其中,第一外套管12套设在取栓装置10的控制杆组14外部,用以遮挡或外露出取栓网13;第二外套管22套设在鞘管组件20的内鞘23外部,用以约束或释放支撑网23a。
如图14~图18所示,取栓网13通常是由取栓装置10手柄侧的控制杆组14实现调控。展开来说,控制杆组14的插入部分内置在第一外套管12内,控制杆组14的第一杆体14a内置于其第二杆体14b内,取栓网13的远端与第一杆体14a的远端连接,取栓网13的近端与第二杆体14b的远端连接;当驱使第一杆体14a和第二杆体14b相向靠近时,二者远端的间距减小,则取栓网13两端聚拢,使其整个网架内拱,即取栓网13切换至扩张状态;当驱使第一杆体14a和第二杆体14b相背远离时,二者远端的间距增大,则取栓网13两端的间距也增大,使其整个网架被拉长,即取栓网13切换至收缩状态。
另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鞘管组件20的内鞘23内置在第二外套管22内,内鞘23包括设于其靠近远端一侧的支撑网23a,由第二外套管22对支撑网23a起到约束作用,支撑网23a在第二外套管22向近端回退时释放,释放后的支撑网23a撑开、以支撑于血管壁,从而在鞘管组件20的远端形成较大的通过空间,利于取栓网13回退时将血栓顺利推入鞘管组件20内。
由上述说明可知,无论是第一外套管12还是第二外套管22的使用,其均有在特定状态进行维持的需求,并具体依靠锁止结构100来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为了便于行文,多以取栓装置10对于第一外套管12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旋钮110可旋转地设置于滑动接头120上,以使锁止结构100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也就是说,锁止结构100是通过旋转动作实现状态切换。在锁止结构100处于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旋钮110可旋转至与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位置,以锁止滑动接头120;在锁止结构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旋钮110可旋转至与壳体解除定位配合的第二位置,以释放滑动接头120。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以取栓手术中取栓装置套件的操作流程进行展示说明。可参见图12~图1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取栓装置套件。
如图12所示,取栓手术初始阶段首先可将鞘管组件20的插入部插入血管中,插入到位后,通过转动锁止结构100的旋钮110,使锁止结构100由锁止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旋钮110的转动方向可参考图12中的空心箭头;在该锁止结构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旋钮110与鞘管组件20的手柄部分的第二壳体21解除定位配合关系,则锁止结构100整体可随滑动接头120由鞘管组件20的手柄的远端向其近端滑动,滑动方向可参考图12的虚线箭头。
由于第二外套管22与滑动接头120连接,在锁止结构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外套管22在鞘管组件20轴向上的位置锁定也被解除,则第二外套管22可随锁止结构100一并滑动实现回退。
如图13所示,在锁止结构100滑动至鞘管组件20的手柄的近端后,第二外套管22回退,释放出支撑网23a、支撑网23a支撑血管壁。此时,可通过反向转动锁止结构100的旋钮110使旋钮110与鞘管组件20的第二壳体21定位配合,旋钮110的转动方向可参考图13中的空心箭头,如此可将锁止结构100切换为锁止状态,防止第二外套管22向远端移动而遮挡、收纳支撑网23a。
如图14所示,将取栓装置10的插入部插入到鞘管组件20内,直至取栓装置10的插入部远端进入血管的目标血栓处,可根据第一外套管12上的显影环确定。然后可通过转动锁止结构100的旋钮110,旋钮110的转动方向可参考图14中的空心箭头,使锁止结构100由锁止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在该锁止结构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旋钮110与取栓装置10的手柄部分的第一壳体11解除定位配合关系,则锁止结构100整体可随滑动接头120由取栓装置10的手柄的远端向其近端滑动,滑动方向可参考图14的虚线箭头。
由于第一外套管12与滑动接头120连接,在锁止结构1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外套管12在取栓装置10轴向上的位置锁定也被解除,则第一外套管12可随锁止结构100一并滑动实现回退。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锁止结构100滑动至取栓装置10的手柄的近端后,第一外套管12回退,释放、外露出取栓网13。此时,可通过反向转动锁止结构100的旋钮110、使旋钮110与取栓装置10的第一壳体11定位配合,旋钮110的转动方向可参考图15中靠左侧的空心箭头,如此可将锁止结构100切换为锁止状态,防止第一外套管12向远端移动而遮挡、收纳取栓网13。
另外,在取栓装置10处于图15和图16示出的状态时,可调节控制杆组14的状态,使第一杆体14a和第二杆体14b相互间解锁,以切换取栓网13的状态。示例性地,可通过转动束紧件14c而实现控制杆组14的解锁,束紧件14c的转动方向可参考图15中靠右侧的空心箭头,并向近端拉动第一杆体14a,拉动第一杆体14a的方向可参考图15中的虚线箭头,而将取栓网13由收缩状态切换为扩张状态。随后,可通过反向转动束紧件14c实现对控制杆组14的锁止,转动方向可参考图17的空心箭头,防止第一杆体14a向远端移动,从而确保取栓网13不会变为收缩状态。
如图17和图18所示,取栓网13处于扩张状态,扩张后的取栓网13径向撑开,其在血管内占据更大的空间,此时,术者可通过整体拉动取栓装置10,拉动方向可参考图17中的虚线箭头,以带动取栓网13回退而捕获血栓,在将取栓装置10从鞘管组件20中整体退出后,就能够将血栓随取栓网13带出血管。
在取栓装置10自鞘管组件20内退出后,因鞘管组件20内通常残留有血栓,则可通过鞘管组件20的支路24连接负压装置,来将残留血栓吸出,以达到更优的取栓效果。其中,负压装置可选为注射器。
最后,通过转动鞘管组件20上锁止结构100的旋钮110,将其切换为解锁状态,并将锁止结构100滑动至鞘管组件20的手柄的第二壳体21的远端,则第二外套管22随之朝向鞘管组件20的远端移动,从而约束内鞘23远端的支撑网23a,直至第二外套管22完全遮挡于支撑网23a外部,这样一来就解除了支撑网23a对血管壁的支撑效果,利于术者将鞘管组件20从血管内整体退出。
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流程可知,锁止结构存在多个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情况,而本申请实施例的锁止结构100无论是应用于取栓装置10还是其配件(如鞘管组件20),其均是通过转动动作来实现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的切换,握持手柄时所产生的径向按压作用力或沿手柄轴向分布的作用力,均与转动旋钮110的施力方向(沿周向分布)不同,这些作用力不仅不会将锁止结构100解锁,反而会因为结构间的摩擦、干涉等原因强化锁止结构100的锁止状态,因此能够极为可靠地防止锁止结构100误解锁的情况出现。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锁止结构100能够确保取栓装置10及其配件在使用过程中避免误触解锁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取栓手术顺利开展,有效提升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中,一者设有定位凹陷111,另一者设有第一定位凸起121a,在旋钮110相对于滑动接头120的旋转过程中,定位凹陷111可与第一定位凸起121a卡接配合,以将旋钮110定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旋钮110上设有定位凹陷111,滑动接头120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121a,当然,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设置位置也可调换。
应理解,锁止结构100通过旋钮110与相应手柄的壳体(例如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21)定位配合,而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进一步地,本例通过第一定位凸起121a和定位凹陷111的定位配合实现锁止结构100在锁止状态维持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定位凸起121a与定位凹陷111之间通过卡接的方式确保了锁止结构100可靠稳定地维持该状态,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防止误触解锁的性能。
另外,正是由于第一定位凸起121a会与形成定位凹陷111的结构卡接,在转动旋钮110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定位凸起121a卡入定位凹陷111的过程,还是第一定位凸起121a退出定位凹陷111的过程,均会产生变化的阻尼作用,从而在转动旋钮110的过程中强化术者的操作手感。从体验上来讲,术者可以通过阻尼触感来判断其旋转旋钮110的进程,具体是只要还能感受到阻尼触感,即旋钮110还未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旋钮110与滑动接头120在相对转动过程中的具体定位配合实现关系,除了通过凹凸卡接结构实现之外,还可通过诸如磁性定位等方式来实现。值得提及的是,即便是采用磁性定位方式,因磁极靠近磁力变大、而磁极远离磁力变小,术者也能够通过磁力的大小来获得阻尼触感,以强化术者的操作手感,从而判断旋钮110的转动进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中,一者设有旋转槽121b,另一者设有第二定位凸起113,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通过旋转槽121b和第二定位凸起113实现旋转配合;其中: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一者设于旋转槽121b的槽面,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另一者设于第二定位凸起113上。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旋转槽121b设于滑动接头120上,第二定位凸起113设于旋钮110上,而定位凹陷111设于第二定位凸起113上,第一定位凸起121a设于旋转槽121b的槽面上。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旋转槽121b、第二定位凸起113、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具体布局方式。
应理解,本例通过旋转槽121b和第二定位凸起113实现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的相对转动,以便于术者转动旋钮110而切换锁止结构100的状态。同时,用于实现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的相对周向位置固定的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属于一组定位结构,而旋转槽121b和第二定位凸起113属于另一组定位结构,而本例将前者设于后者,相较于两组定位结构分开设置的布局方式,这样可提升锁止结构100的结构紧凑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分别设于旋转槽121b和第二定位凸起113上沿相应基础部件轴向分布的表面上,其中,基础部件是指设置旋转槽121b或第二定位凸起113的基础结构,例如,在图7和图8示出的实施例中,旋转槽121b的基础部件为滑动接头120,第二定位凸起113的基础部件为旋钮110。
如此设置下,在第一定位凸起121a自定位凹陷111内退出后,二者间的抵压力分布在基础部件的轴向上,也即分布在旋转槽121b和第二定位凸起113的卡接方向上,相较于第一定位凸起121a与定位凹陷111间的抵压力沿径向分布而易将第二定位凸起113从旋转槽121b中带出的方式,本例则能够提升旋钮110与滑动接头120的配合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中,一者设有旋转槽121b,另一者设有第二定位凸起113,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通过旋转槽121b和第二定位凸起113实现旋转配合;其中: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中至少有一者设于相应基础部件的弹性衔接臂121c上。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旋转槽121b设于滑动接头120上,第二定位凸起113设于旋钮110上,其中,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基础部件,也即滑动接头120设有弹性衔接臂121c。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旋转槽121b、第二定位凸起113和弹性衔接臂121c的具体布局方式。例如,旋钮110上也可设有弹性衔接臂121c。
应理解,本例是基于旋转槽121b和第二定位凸起113实现旋钮110和滑动接头120的相对转动,以便于术者转动旋钮110而切换锁止结构100的状态。其中,该例的基础部件与前述所指存在区别,该例的基础部件是指设置定位凹陷111或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基础结构,当然,基础部件实际上即为旋钮110或滑动接头120。
在该例中,弹性衔接臂121c具备弹性变形能力,以在定位凹陷111与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卡接过程中提供避让裕量,避免二者所在的部位因过大的抵压力而受损。另外,需要考虑到弹性衔接臂121c的弹性变形能力利于使得前述所提及的阻尼触感更接近预设值,相较于未设置弹性衔接臂121c的方案,本例的阻尼触感既不会过大而导致术者难以转动、也不会过小导致术者缺乏阻尼体验。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弹性衔接臂121c为形成旋转槽121b的结构或第二定位凸起113的部分,这样可进一步提升结构紧凑性。
关于定位凹陷111和第一定位凸起121a在弹性衔接臂121c上的位置特征,本申请的实施例也未具体限制。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定位凸起121a设于弹性衔接臂121c的自由端,如此,弹性衔接臂121c上对应第一定位凸起121a的部位要实现变形、因为力臂更大,将更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利于实现阻尼触感。在此基础上,即确保弹性衔接臂121c能够实现足够阻尼触感的情况下,其长度可设置的较短,这样可减少相应基础部件上为了形成弹性衔接臂121c而构造的缺口面积,避免基础部件的强度明显降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图7和图8所示,旋钮110为环形结构,以套设于壳体的周向实现旋转;旋钮110具有在其内表面沿周向分布的至少两个支撑凸起112,支撑凸起112用于在旋钮110的旋转过程中支撑于壳体的外表面。
应理解,支撑凸起112在旋钮110的旋转过程中可作为支撑于相应手柄壳体外表面的支撑点,而周向上相邻支撑凸起112之间的空间则相当于挖空区域,这些挖空区域减少了旋钮110内侧与壳体外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利于术者旋转操作;同时,这些支撑点沿周向分布,可确保旋钮110在旋转过程中的同轴性,避免偏斜。
基于上述关于支撑凸起112的方案,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旋钮110具有设于其外表面的两个握持位115,两个握持位115沿旋钮110的同一径向分布,其中:在旋钮110的周向上,握持位115与支撑凸起112错位。
应理解,握持位115利于术者在操作时识别而可靠地握持旋钮110,其可以为图9示出的凹槽,也可为凸块,甚至可以为凸点阵列等。
在该例中,在术者接触到握持位115并转动旋钮110的过程中,旋钮110在握持位115所在的径向上受力而向内变形,鉴于旋钮110作为环形结构且恢复形变的特性,旋钮110上除握持位115之外的部位大致都会被撑开,如此一来,被撑开的支撑凸起112就能够与手柄壳体外表面分离或至少降低与手柄壳体外表面间的相互抵接力,这样势必能够减小旋钮110受到的阻尼作用,利于术者实施对旋钮110的旋转操作。
基于上述关于支撑凸起112的方案,在另一种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旋钮110具有设于其外表面的两个握持位115,两个握持位115沿旋钮110的同一径向分布,其中:至少两个支撑凸起112包括第一支撑凸起112a和第二支撑凸起112b,沿旋钮110的周向,第一支撑凸起112a与握持位115对应,第二支撑凸起112b与握持位115错位,且第一支撑凸起112a的高度小于第二支撑凸起112b的高度。其中,该例中的第一支撑凸起112a和第二支撑凸起112b的高度是指它们沿旋钮110径向上的尺寸。
应理解,如此布局下,在术者接触到握持位115并转动旋钮110的过程中,旋钮110在握持位115所在的径向上受力而向内变形,鉴于旋钮110作为环形结构且恢复形变的特性,旋钮110上除握持位115之外的部位大致都会被撑开,如此一来就使得第一支撑凸起112a向手柄壳体外表面靠近、且第二支撑凸起112b相对远离手柄壳体外表面,通过预设第一支撑凸起112a和第二支撑凸起112b的高度,从而使得支撑点位(即上述的第一支撑凸起112a和第二支撑凸起112b)均能够保持与壳体外表面大致一致的抵压力,在能够确保同轴性的同时、尽量降低旋钮110周向上受到差异较大阻尼作用,从而优化转动手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图7和图8所示,旋钮110具有与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为第三定位凸起114,第三定位凸起114具有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变形空间,第一方向沿旋钮110的旋转轴向分布。
应理解,为了与旋钮110上的第三定位凸起114定位配合,相应壳体上设有对应的定位槽,例如图5中第一壳体11上的第一定位槽11b和图6中第二定位槽11c,以及图3中第二壳体21上的第三定位槽21a。当然,为了确保旋钮110可在相应壳体上顺利滑动、避免干涉,相应壳体上需要设置避让第三定位凸起114的滑槽,例如第一壳体11上开设的第一滑槽11a,第二壳体21上开设出第二滑槽(附图未示出)。当然,旋钮110和相应壳体上实现定位配合的凹凸卡接结构可以相互调换,例如,旋钮110的第一定位部为定位凹陷结构,而相应壳体上设有定位凸起结构。
在该例中,因第三定位凸起114具有变形空间,当其在旋钮110的旋转过程中与相应手柄壳体抵触时,第三定位凸起114可通过变形而对所受抵压力进行耗散,特别是在术者施力过大、暴力转动旋钮110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旋钮110和相应壳体的抵接部位因过度抵压而损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接头120具有收容孔道,收容孔道的远端一侧用于安装外套管,收容孔道的近端一侧用于插装入内置管件;锁止结构100还包括设于收容孔道近端一侧的密封件130,密封件130用于密封内置管件与收容孔道的孔壁间的间隙。如图11所示,其示出了一种该例在取栓装置10中的应用方案,滑动接头120的远端安装有第一外套管12。该例在鞘管组件20中的应用方案,则滑动接头120的远端安装有第二外套管22。
应理解,该例所提及的内置管件具体可以是指取栓装置10的控制杆组14,或者指鞘管组件20的内鞘23等,其均需要置于相应外套管内。鉴于取栓装置10及其配件的作业原理,内置管件在滑动接头120的收容孔道内以及相应外套管内均是可相对移动设置的,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图示的取栓装置10的部分结构,其中,控制杆组14的第二杆体14b位于外部,第二杆体14b与收容孔道的孔壁间通过密封件130实现密封;同时,第二杆体14b与第一外套管12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以在移动滑动接头120时带动第一外套管12相对于控制杆组14移动。示例性地,在鞘管组件20中,内鞘23与收容孔道的孔壁间通过密封件130实现密封;同时,内鞘23与第二外套管22之间存在活动间隙,以在移动滑动接头120时带动第二外套管22相对于内鞘移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滑动接头120还包括排气孔道122a1,排气孔道122a1连接在密封件130与收容孔道上对应外套管(图11示例为第一外套管12)近端的部位之间。
应理解,如前述分析,内置管件与相应的外套管之间存在活动间隙,在取栓手术过程中,活动间隙内的空气易被带入血管而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在该例中,收容孔道靠近近端一侧因密封件130已经起到密封效果,则可利用排气孔道122a1可将内置管件与外套管间的空气排空,具体包括取栓装置10中控制杆组14与第一外套管12间的空气,以及鞘管组件20中内鞘23与第二外套管22间的空气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术中将空气带入血管内,从而提升取栓手术的质量。关于具体的排空手段,示例性地,可在术前向排气孔道122a1内注入排气介质(例如生理盐水等)将空气挤出。
在另一种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滑动接头120包括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22,第一接头121用于安装旋钮110,第二接头122用于安装外套管(图11示例为第一外套管12),密封件130设于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22的对接处。
如此布局下,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22的对接部位能够展露出滑动接头120的内部空间,这样就便于实现密封件130的内置,实现内置管件与收容孔道臂的密封配合;同时,将密封件130置于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22的对接处,在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22的对接组装过程中,即可将密封件130抵压在二者之间,这样便于更为便捷地实现密封件130的装配。
更为具体地,在第一接头121和第二接头122的一者中形成台阶,例如图11中第一接头121上形成台阶,另一者在插接过程中,可将密封件130抵压在两个接头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滑动接头120包括排气支管122a,排气支管122a设有排气孔道122a1,排气支管122a可通过壳体(图2和图5示例为第一壳体11)上的滑槽(图2和图5示例为第一滑槽11a)延伸至壳体外,滑槽用于供滑动接头120在壳体上滑动配合;旋钮110具有与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与排气支管122a沿锁止结构100的轴向间隔布置,锁止结构100被配置为,在排气支管122a抵接于滑槽的远端的情况下,第一定位部与壳体的远端定位部对应;壳体通过远端定位部与旋钮110定位配合。需要说明的是,远端定位部即为手柄壳体上在其远端与旋钮110实现定位配合的结构,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壳体11上的远端定位部为第一定位槽11b。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手柄壳体上远端定位部的具体类型。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锁止结构100是通过转动旋钮110来实现状态切换的,而锁止结构100在相应壳体上沿轴向具有一定的移动行程,而旋钮110需要在特定的轴向位置转动才能实现与相应壳体的定位配合,这就导致术者在将锁止结构100由解锁状态切换为锁止状态时需要观察其是否已被移动到位,旋钮110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转动,从而使得操作较为繁琐,增加了术者的负担,甚至因转移术者注意力而造成手术的失误。
针对于此,本例通过上述的结构布局,在控制滑动接头120在滑槽内移动的过程中,当排气支管122a移动到位后,即确定排气支管122a移动到滑槽的远端时可通过手感获知,通过预制锁止结构100的结构尺寸来可靠确定旋钮110上的第一定位部与相应手柄壳体上的远端定位部自动对准,这样一来,术者可简单旋转旋钮110即可完成旋钮110与壳体的定位配合,而无需再观察确认锁止结构100是否移动到位、旋钮110是否对位,从而简化了操作过程、提升了效率和操作可靠性,特别是减轻了术者的负担,降低了手术风险。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将壳体的近端定位部对应设于滑槽的近端,这样一来,在锁止结构100移动至滑槽的近端时就会受到限位,且也肯确定已经移动到位,并简单转动旋钮110,即可完成旋钮110与壳体的定位配合,而无需再进行观察确认。需要说明的是,近端定位部即为手柄壳体上在其近端与旋钮110实现定位配合的结构,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二壳体21上的近端定位部为第三定位槽21a。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手柄壳体上近端定位部的具体类型。
请参见图1~图18,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手柄,其包括前述任一方案所提及的锁止结构100,这样就使该手柄具备了前述锁止结构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图4、图14~图18所示,该手柄可应用于取栓装置10,其中,通过控制锁止结构100,可对第一外套管12进行锁止或释放。如图1、图4、图12~图18所示,该手柄可应用于鞘管组件20,其中,通过控制锁止结构100,可对第二外套管22进行锁止或释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柄壳体上可设有用于定位安装于手术台的固定结构。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21上设有固定翼块21b,第二壳体21可通过固定翼块21b与手术台上的固定槽配合而可靠定位在手术台。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固定结构的具体类型。
请参见图1~图18,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取栓装置10,包括第一外套管12以及前述的手柄,其中,滑动接头120与第一外套管12固定连接,用以带动第一外套管12移动。如此,该取栓装置10具备了前述锁止结构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1~图18,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鞘管组件20,包括第二外套管22以及前述的手柄,其中,滑动接头120与第二外套管22固定连接,用以带动第二外套管22移动。如此,该鞘管组件20具备了前述锁止结构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1~图18,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取栓装置套件,包括上述的取栓装置10和鞘管组件20。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因考虑到取栓装置10相关零部件以及配件的尺寸小巧,一些套装结构可通过在外部套装件上开孔注胶实现与内部插接件的固定连接。示例性地,如图8和图11所示,第二接头122的轴向两端均开设注胶孔122b,通过注胶孔122b注胶、可将第一外套管12和第一接头121固定连接。如此,能够降低加工成本和装配成本;另外,考虑到取栓手术中需要限制空气进入血管的需求,该例通过注胶的方式还能够利用胶液的流动性提升套装结构间的密封性能。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锁止结构,应用于取栓装置及其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结构包括旋钮和滑动接头,其中:
所述滑动接头用于滑动安装于所述取栓装置或其配件的手柄壳体上,以带动相应外套管移动;所述旋钮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滑动接头上,以使所述锁止结构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
在所述旋钮和所述滑动接头中,一者设有旋转槽,另一者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旋钮和所述滑动接头通过所述旋转槽和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实现旋转配合;
在所述锁止结构处于所述锁止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旋钮可旋转至与所述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位置,以锁止所述滑动接头,且在所述旋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旋钮与所述滑动接头沿周向定位配合,以维持所述旋钮和所述滑动接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所述锁止结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旋钮可旋转至与所述壳体解除定位配合的第二位置,以释放所述滑动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钮和所述滑动接头中,一者设有定位凹陷,另一者设有第一定位凸起,在旋钮相对于所述滑动接头的旋转过程中,所述定位凹陷可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卡接配合,以将所述旋钮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陷和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的一者设于所述旋转槽的槽面,所述定位凹陷和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的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上;
和/或,所述定位凹陷和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中至少有一者设于相应基础部件的弹性衔接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为环形结构,以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周向实现旋转;所述旋钮具有在其内表面沿周向分布的至少两个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用于在所述旋钮的旋转过程中支撑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和/或,所述旋钮具有与所述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为第三定位凸起,所述第三定位凸起具有沿第一方向贯通的变形空间,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旋钮的旋转轴向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具有设于其外表面的两个握持位,所述两个握持位沿所述旋钮的同一径向分布,其中:
在所述旋钮的周向上,所述握持位与所述支撑凸起错位;或者,所述至少两个支撑凸起包括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沿所述旋钮的周向,所述第一支撑凸起与所述握持位对应,所述第二支撑凸起与所述握持位错位,且所述第一支撑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撑凸起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接头具有收容孔道,所述收容孔道的远端一侧用于安装所述外套管,所述收容孔道的近端一侧用于插装入内置管件;所述锁止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收容孔道近端一侧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内置管件与所述收容孔道的孔壁间的间隙;其中:
所述滑动接头还包括排气孔道,所述排气孔道连接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收容孔道上对应所述外套管近端的部位之间;
和/或,所述滑动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于安装所述旋钮,所述第二接头用于安装所述外套管,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的对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接头包括排气支管,所述排气支管设有所述排气孔道,所述排气支管可通过所述壳体上的滑槽延伸至所述壳体外,所述滑槽用于供滑动接头在所述壳体上滑动配合;
所述旋钮具有与所述壳体定位配合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排气支管沿所述锁止结构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锁止结构被配置为,在所述排气支管抵接于所述滑槽的远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壳体的远端定位部对应,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远端定位部与所述旋钮定位配合。
8.一种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锁止结构。
9.一种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套管以及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柄,所述滑动接头与所述第一外套管固定连接,用以带动所述第一外套管移动。
10.一种鞘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外套管以及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柄,所述滑动接头与所述第二外套管固定连接,用以带动所述第二外套管移动。
CN202410390262.7A 2024-04-02 2024-04-02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Active CN1179821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90262.7A CN117982199B (zh) 2024-04-02 2024-04-02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90262.7A CN117982199B (zh) 2024-04-02 2024-04-02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2199A CN117982199A (zh) 2024-05-07
CN117982199B true CN117982199B (zh) 2024-06-25

Family

ID=90893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90262.7A Active CN117982199B (zh) 2024-04-02 2024-04-02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8219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3024A (zh) * 2019-03-13 2019-06-04 上海欧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自锁式外鞘管及相应的柔性内窥镜
CN115919508A (zh) * 2022-12-20 2023-04-07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4008B2 (ja) * 2010-06-22 2014-06-04 ニプロ株式会社 ディスポーザブル型穿刺器具
EP2670352B1 (en) * 2011-01-31 2016-08-10 St. Jude Medical, Inc. Anti-rotation locking feature
EP2907485B1 (en) * 2014-02-16 2020-01-08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Prosthesis delivery system
US10575951B2 (en) * 2015-08-26 2020-03-03 Edwards Lifesciences Cardiaq Llc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s of use for transapical delivery of replacement mitral valve
CN208259742U (zh) * 2017-05-08 2018-12-21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可旋转圈套器
US11000279B2 (en) * 2017-06-28 2021-05-11 Ethicon Llc Surgical instrument comprising an articulation system ratio
CN110025415B (zh) * 2018-01-12 2024-07-19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植入物释放系统的手柄
EP3986520A1 (en) * 2019-06-24 2022-04-27 Medtronic, Inc. Catheter handle with torque mechanism and valve relief component
CN111481265A (zh) * 2020-05-26 2020-08-04 沈阳新智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交换型血管取栓装置
CN216823587U (zh) * 2021-10-28 2022-06-28 苏州物可产品设计与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外科超声刀的换能器快接结构
DE102022119980A1 (de) * 2022-08-09 2024-02-15 Aesculap Ag Medizinisches Motorhandstück mit Rast- und/oder Anschlageinhei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3024A (zh) * 2019-03-13 2019-06-04 上海欧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自锁式外鞘管及相应的柔性内窥镜
CN115919508A (zh) * 2022-12-20 2023-04-07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2199A (zh) 202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8998B (zh) 具有旋转锁的导管护套导引器
JP5064829B2 (ja) 医療用流体インジェクターのための注射器マウント
TWI294291B (en) Needle tip protector
JP4452620B2 (ja) ピボットレバーばねラッチを有するカテーテルコネクタ
US20090069842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CN110691558A (zh) 用于外科器械的联接装置和相关方法
CN117982199B (zh)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WO2013115221A1 (ja) コネクタ
JP6718604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JP2003144547A (ja) ニードル組立体
US8211066B2 (en) Device for selective access closure inside a catheter
AU2004231460A1 (en) Device for manipulating material in a tissue
CN118402745B (zh) 内窥镜及其操作手柄、牵引机构
JP2020518375A (ja) 調整可能な内視鏡ロック
CN114224474B (zh) 消融钳
JP7625088B2 (ja) クリップ装置、クリップデバイス及びクリップのロック解除方法
CN119014918A (zh) 一种微创手术器械
CN210077607U (zh) 一种连接机构和一种视频接口镜头
US20220386856A1 (en) Multi-processing device for an endoscope and use method thereof
CN222398610U (zh) 控制杆组、取栓装置及取栓装置套件
JP5123306B2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プロテクタ組立体
US11653812B2 (en) Cleaning tool
CN118340488B (zh) 内窥镜及其操作手柄、吸引阀
CN221786485U (zh) 体腔封堵装置及其操作手柄
CN114768053A (zh) 冠心病介入手术用y形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07

Address after: Building 1, 1st and 2nd floors, No. 356 Zhengbo Road, Lingang New Area,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Xiaoyu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Meizhou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200120, Room 101, 1st Floor, No. 12, Lane 2500, Xiupu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aiwei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Meizhou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