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68712B - 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68712B CN117968712B CN202311802241.3A CN202311802241A CN117968712B CN 117968712 B CN117968712 B CN 117968712B CN 202311802241 A CN202311802241 A CN 202311802241A CN 117968712 B CN117968712 B CN 1179687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ad
- path
- determining
- density
- ru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09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26 asph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453—Special cost functions, i.e. other than distance or default speed limit of road segments
- G01C21/3492—Special cost functions, i.e. other than distance or default speed limit of road segments employing speed data or traffic data, e.g. real-time or historical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28—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with correlation of data from several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 G01C21/30—Map- or contour-match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446—Details of route searching algorithms, e.g. Dijkstra, A*, arc-flags, using precalculated rout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453—Special cost functions, i.e. other than distance or default speed limit of road segments
- G01C21/3461—Preferred or disfavoured areas, e.g. dangerous zones, toll or emission zones, intersections, manoeuvre types, segments such as motorways, toll roads, fer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包括:获取用户和农村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基于预设的电子地图,根据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生成农村旅游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多条导览路径;根据农村旅游资源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区域类型与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导览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导览路径包含的区域类型;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并通过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根据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从多条导览路径中筛选出到达农村旅游资源的最佳导览路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于管理目的的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法、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农村地区旅游,探索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面向农村旅游资源规划导览路径,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便捷、安全和全面的导览体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现有的导览路径规划方式大多是考虑路径长度、交通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佳出行路径,然而,城区和农村的交通条件和道路网络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城区道路密集,交通拥堵情况较为常见,而农村道路相对较少,交通状况相对较为稳定,并且,城区和农村的道路特征也存在差异。如果在进行导览路径规划时不考虑不同区域的道路差异,则会忽略城区和农村的道路特点和需求,导致规划结果不够准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和农村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基于预设的电子地图,根据所述初始地理位置和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生成所述农村旅游资源与所述用户之间的多条导览路径;
根据所述农村旅游资源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区域类型与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对所述导览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所述导览路径包含的区域类型;其中,所述区域类型包括市区区域、近郊区域和远郊区域;
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所述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并通过所述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道路状态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交通密度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
根据所述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从多条导览路径中筛选出到达所述农村旅游资源的最佳导览路径。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所述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具体包括:
在所述区域类型为所述市区区域和所述近郊区域的情况下,确定对应的影响因子为所述交通密度信息;
在所述区域类型为所述远郊区域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电子地图,确定所述导览路径在所述远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道路总长度和道路总面积;
根据所述道路总长度和所述道路总面积,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并将所述道路网络密度与预设密度进行对比,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若所述道路网络密度小于所述预设密度,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为所述道路状况信息、所述占道信息和所述道路类型;
若所述道路网络密度不小于所述预设密度,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为所述交通密度信息、所述道路状况信息、所述占道信息和所述道路类型。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将所述道路网络密度与预设密度进行对比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电子地图,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地理环境;其中,所述地理环境至少包括山区、海边、平原;
根据所述地理环境,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预设密度;其中,所述山区、所述海边和所述平原对应的预设密度依次递增。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通过所述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具体包括:
针对每条导览路径,确定所述导览路径在所述市区区域和所述近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多个第一子通行路径,并通过预设的路侧设备,采集所述第一子通行路径对应的车辆数、车辆长度和车道数;
根据所述车辆数、所述车道长度和所述车道数,计算所述第一子通行路径对应的交通密度信息;
在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小于预设密度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采集间隔,采集所述远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所述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分割,以从中提取到所述导览路径在所述远郊区域范围内的多个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
针对每个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基于预设的目标检测算法,对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进行检测,以根据得到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通行路径中是否存在占道物;
若是,则确定所述占道物在允许通行方向上对应的横向占道长度,根据所述横向占道长度,得到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占道信息;
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宽度,将所述道路宽度与标准道路宽度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
提取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中的道路特征,将所述道路特征输入到预设的道路状况识别模型中,得到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通行路径的道路状况信息;其中,所述道路状况信息包括道路良好、道路中等、道路破损。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占道信息,确定所述横向占道长度在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道路宽度中的占道比例;
获取所述道路监测系数对应的影响系数映射关系,将所述交通密度信息、所述占道比例、所述道路类型和所述道路状况信息,依次与其对应的所述影响系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得到所述交通密度信息对应的第一影响系数、所述占道信息对应的第二影响系数、所述道路类型对应的第三影响系数以及所述道路状况信息对应的第四影响系数;其中,所述第三影响系数根据道路类型的不同分为0和1。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具体包括:
针对不同的导览路径,将不同道路状态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一影响系数、所述第二影响系数、所述第三影响系数和所述第四影响系数进行乘积运算,得到所述导览路径对应的影响系数;
确定所述影响系数与所述导览路径对应的距离之间的乘积结果,根据所述乘积结果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按照所述乘积结果的升序顺序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排列,得到相应的导览路径序列。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得到所述导览路径对应的影响系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不同的导览路径,获取所述导览路径中包含的道路服务设施;其中,所述道路服务设施至少包括服务区、加油站、商店、卫生间;
对所述道路服务设施进行分类,得到多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并确定所述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数量;
根据所述距离和所述分布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每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密度以及所述分布密度之间的平均值,以得到所述道路服务设施对应的分布密度均值;
获取分布密度与预设补偿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分布密度均值对应的补偿系数,并根据所述补偿系数,对所述影响系数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所述影响系数;其中,所述补偿系数与所述分布密度均值呈负相关。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得到所述导览路径对应的影响系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不同的导览路径,获取所述导览路径中包含的道路服务设施;其中,所述道路服务设施至少包括服务区、加油站、商店、卫生间;
对所述道路服务设施进行分类,得到多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并确定所述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数量;
根据所述距离和所述分布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每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密度以及所述分布密度之间的平均值,以得到所述道路服务设施对应的分布密度均值;
获取分布密度与预设补偿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分布密度均值对应的补偿系数,并根据所述补偿系数,对所述影响系数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所述影响系数;其中,所述补偿系数与所述分布密度均值呈负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
通过本申请提出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针对城区和农村道路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区域划分,并采集相应区域类型的道路状态参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考虑不同区域类型的交通条件、道路网络结构和道路特征的差异,从而提高导览路径规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包括:
S101:获取用户和农村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基于预设的电子地图,根据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生成农村旅游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多条导览路径。
用户在确定完需要进行游览的农村旅游资源后,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导览服务,需实现农村旅游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导览路径生成。首先,获取用户和农村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然后,基于预设的电子地图,根据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生成农村旅游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多条导览路径。导览路径由多条可连通的子通行路径连接而成。
上述导览路径虽然都能够指引用户到达农村旅游资源所在位置,但是,由于农村地区道路网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用户仅按照行驶距离以及交通拥堵情况选取最终的导览路径,可能会因农村路况、实际可通行道路变更等突发状况,导致在农村道路上选择绕行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行程时间和距离。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区和农村的道路特点和需求,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区域和环境采用不同的路径规划方式。
由于农村旅游资源一般设于远离城区的位置,长途出行通常需要借助于车辆出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主要应用于车辆出行这一出行方式。当然,对于公共交通、骑车、步行等出行方式,本申请所提供的规划方法同样适用,但是需要额外考虑公共交通通行线路,以及农村道路类型是否适合骑车、步行通行等方面。
S102:根据农村旅游资源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区域类型与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导览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导览路径包含的区域类型;其中,区域类型包括市区区域、近郊区域和远郊区域。
通常来说,农村旅游资源一般位于远离城区的郊区,因此,以用户所在初始地理位置为起点,所经历的导览路径可能会覆盖多个区域类型,区域类型包括市区区域、近郊区域和远郊区域。这样,根据农村旅游资源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区域类型与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便可对导览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导览路径包含的区域类型。
S103: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并通过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其中,道路状态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交通密度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
不同区域类型中的道路影响因素存在不同,首先,城区和农村的交通条件和道路网络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城区道路密集,交通拥堵情况较为常见,而农村道路相对较少,交通状况相对较为稳定。其次,城区和农村的道路特征也存在差异。城区道路通常是铺设有舒适的沥青路面,而农村道路可能存在土路、石子路面等。如果路径规划只考虑最短路径而不考虑道路状况,可能会导致在农村道路上选择不适合车辆通行的路径,甚至导致车辆损坏。另外,城区和农村的服务设施也不同。城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加油站、修理厂、餐馆等服务设施,而农村的服务设施相对较少。如果路径规划只考虑最短路径而忽略服务设施的分布,可能会导致在农村道路上无法找到加油站、修理厂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区和农村的道路特点和需求,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该区域类型下影响车辆通行时间和通行距离的影响因子。
在区域类型为市区区域和近郊区域的情况下,由于该区域交通拥堵情况较为常见且道路状况较为稳定,并且对于道路占道情况管控较为严格,此时,确定对应的影响因子为交通密度信息。在区域类型为远郊区域的情况下,虽然远郊区域一般来说交通情况较为稳定,但是影响其出行的影响因子可能会因地理位置、发展水平、交通提交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远郊区域的道路密度也更高一些,此时,需根据实际的道路网络密度确定远郊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根据电子地图,确定导览路径在远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道路总长度和道路总面积,然后,根据道路总长度和道路总面积,确定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并将道路网络密度与预设密度进行对比,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若道路网络密度小于预设密度,则说明该区域道路密度较低,可确定远郊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为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和道路类型。若道路网络密度不小于预设密度,说明该区域道路网络较为复杂,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情况,此时,确定远郊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为交通密度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和道路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地理环境同样会影响远郊区域的道路网络密度,这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交通建设的不同需求。在山地区域,由于地势复杂和地形崎岖,建设道路可能会更加困难和昂贵。因此,山地区域的道路网络密度通常会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选择建设少量但更为重要的主干道,以确保基本的交通连接。海边地区由于相对平坦和开阔的地形,建设道路相对较为容易。因此,海边地区的道路网络密度可能会较高,更多的支路和连接道路能够覆盖这些地区。而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建设道路相对容易,因此平原地区的道路网络密度通常会更高。因此,在将道路网络密度与预设密度进行对比时,需考虑到地理环境差异从而设定合理的预设密度,对当前远郊区域的道路网络密度是否稀疏进行评估。首先,根据电子地图,确定远郊区域对应的地理环境;其中,地理环境至少包括山区、海边、平原。然后,根据地理环境,确定远郊区域对应的预设密度。这一步骤可通过地理环境和道路网络密度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山区、海边和平原对应的预设密度依次递增。
在确定出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后,便可通过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道路状态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交通密度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用于综合评估导览路径的可通行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针对每条导览路径,确定导览路径在市区区域和近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多个第一子通行路径,并通过预设的路侧设备,采集第一子通行路径对应的车辆数、车辆长度和车道数。根据车辆数、车道长度和车道数,计算第一子通行路径对应的交通密度信息。
在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小于预设密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多种方式采集道路状态参数,比如,通过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采集到的区域遥感图像获取道路状态参数,或是通过不同农村站点自行上传的区域图像来获取道路状态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例来采集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按照预设的采集间隔,采集远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分割,以从中提取到导览路径在远郊区域范围内的多个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针对每个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基于预设的目标检测算法,对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进行检测,以根据得到的检测结果,确定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通行路径中是否存在占道物。此处的占道物指的是因农民在道路上进行农业活动,如晾晒农作物、放置农业工具或农产品等占道行为所产生的占道物。对于农业活动占道物,需要确定占道物在允许通行方向上对应的横向占道长度,根据横向占道长度,得到远郊区域对应的占道信息。当横向占道长度较小时,由于车道宽度是固定的,车辆仍有一定可能能继续在该道路上通行,而对于横向占道长度较大甚至覆盖整条道路的情况,车辆则需重新规划相应的导览路径,而对于传统的道路规划方式来说,由于农村地区的道路网络信息更新较慢,占道信息无法及时同步到相关系统,则会出现因信息不一致出现规划路径无法通行的情况,更加长了通行时间和通行距离。
对于道路类型这一道路状态参数,需确定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宽度,将道路宽度与标准道路宽度进行对比,以确定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远郊区域可能存在许多小路、乡间小道等非主干道路,这些道路可能没有明确的标识和导航设施,为更好地区分上述道路为车辆提供可通行道路信息,需将道路类型分为主干道路和非主干道路,将道路宽度与标准道路宽度进行对比,若道路宽度小于标准道路宽度,则确定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为非主干道路;若道路宽度不小于标准道路宽度,则确定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为主干道路。
对于道路状况信息这一道路状态参数,提取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中的道路特征,将道路特征输入到预设的道路状况识别模型中,得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通行路径的道路状况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包括道路良好、道路中等、道路破损。
S104:根据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从多条导览路径中筛选出到达农村旅游资源的最佳导览路径。
在分别采集到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后,需根据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从而根据评估后的结果,从多条导览路径中筛选出到达农村旅游资源的最佳导览路径。最佳导览路径需尽量保证距离短、道路交通状况良好、道路状况良好、道路可通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小于预设密度的情况下,此时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只需考虑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即可。此时,需根据占道信息,确定横向占道长度在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道路宽度中的占道比例。获取道路监测系数对应的影响系数映射关系,将交通密度信息、占道比例、道路类型和道路状况信息,依次与其对应的影响系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得到交通密度信息对应的第一影响系数、占道信息对应的第二影响系数、道路类型对应的第三影响系数以及道路状况信息对应的第四影响系数。
其中,交通密度信息与其对应的第一影响系数呈正相关,交通密度越大,第一影响系数越大;道路状况信息与其对应的第四影响系数呈负相关,道路状况信息越好,第四影响系数越小。特殊地,第二影响系数在占道比例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与占道比例呈正相关,占道比例越大,第二影响系数就越大,该一定值是能够使得道路正常通行的占道比例上限值,当占道比例大于该一定值时,第二影响系数始终为0。第三影响系数根据道路类型的不同分为0和1,主干道路对应的第三影响系数为1,非主干道路对应的第三影响系数为0。
当确定出不同道路状态参数对应的影响系数后,需针对不同的导览路径,将不同道路状态参数对应的第一影响系数、第二影响系数、第三影响系数和第四影响系数进行乘积运算,得到该导览路径对应的影响系数。其中,对于占道比例超过一定值或者道路类型为非主干道路的导览路径,其被列为不可通行道路,此时,该条导览路径对应的影响系数为0,可直接从最初生成的多条导览路径中删除该条导览路径。
此外,除上述影响因子外,在路径规划中,还需要考虑服务设施的分布和可用性,以便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因此,首先需针对不同的导览路径,获取导览路径中包含的道路服务设施。道路服务设施至少包括服务区、加油站、商店、卫生间。在明确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后,对道路服务设施进行分类,得到多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并确定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数量。其次,根据距离和分布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每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密度以及分布密度之间的平均值,以得到道路服务设施对应的分布密度均值。在得到不同导览路径对应的分布密度均值后,获取分布密度与预设补偿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确定分布密度均值对应的补偿系数,如此,根据补偿系数,便能够对影响系数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影响系数。补偿系数与分布密度均值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导览路径对应的道路服务设施分布越密集,其对应的影响系数也就越低。
根据补偿后的影响系数,确定影响系数与导览路径对应的距离之间的乘积结果,根据乘积结果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这样,按照乘积结果的顺序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排列,便可得到相应的导览路径序列。导览路径序列中的首个导览路径便是综合考虑不同影响因子对出行效率的影响所选取出的最佳导览路径,该条最佳导览路径能够使得用户出行距离较短、交通状况较为良好、道路状况良好且道路均可通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不小于预设密度的情况下,此时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除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之外,还包括交通密度信息。因此,在采集道路状态参数后,还需采集导览路径在远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交通密度信息,并且,后续计算影响系数时,也应考虑到远郊区域交通密度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
以上为本申请提出的方法实施例。基于同样的思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设备和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用户和农村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基于预设的电子地图,根据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生成农村旅游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多条导览路径;
根据农村旅游资源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区域类型与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导览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导览路径包含的区域类型;其中,区域类型包括市区区域、近郊区域和远郊区域;
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并通过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其中,道路状态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交通密度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
根据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从多条导览路径中筛选出到达农村旅游资源的最佳导览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
获取用户和农村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基于预设的电子地图,根据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生成农村旅游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多条导览路径;
根据农村旅游资源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区域类型与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导览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导览路径包含的区域类型;其中,区域类型包括市区区域、近郊区域和远郊区域;
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并通过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其中,道路状态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交通密度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
根据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从多条导览路径中筛选出到达农村旅游资源的最佳导览路径。
本申请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设备和介质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和介质与方法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设备和介质也具有与其对应的方法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由于上面已经对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这里不再赘述设备和介质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和农村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初始地理位置和目标地理位置,基于预设的电子地图,根据所述初始地理位置和所述目标地理位置,生成所述农村旅游资源与所述用户之间的多条导览路径;
根据所述农村旅游资源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区域类型与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对所述导览路径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所述导览路径包含的区域类型;其中,所述区域类型包括市区区域、近郊区域和远郊区域;
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所述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并通过所述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道路状态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交通密度信息、道路状况信息、占道信息、道路类型;
根据所述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从多条导览路径中筛选出到达所述农村旅游资源的最佳导览路径;
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确定所述区域类型对应的影响因子,具体包括:
在所述区域类型为所述市区区域和所述近郊区域的情况下,确定对应的影响因子为所述交通密度信息;
在所述区域类型为所述远郊区域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电子地图,确定所述导览路径在所述远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道路总长度和道路总面积;
根据所述道路总长度和所述道路总面积,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并将所述道路网络密度与预设密度进行对比,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若所述道路网络密度小于所述预设密度,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为所述道路状况信息、所述占道信息和所述道路类型;
若所述道路网络密度不小于所述预设密度,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影响因子为所述交通密度信息、所述道路状况信息、所述占道信息和所述道路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道路网络密度与预设密度进行对比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电子地图,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地理环境;其中,所述地理环境至少包括山区、海边、平原;
根据所述地理环境,确定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预设密度;其中,所述山区、所述海边和所述平原对应的预设密度依次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影响因子采集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的道路状态参数,具体包括:
针对每条导览路径,确定所述导览路径在所述市区区域和所述近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多个第一子通行路径,并通过预设的路侧设备,采集所述第一子通行路径对应的车辆数、车道长度和车道数;
根据所述车辆数、所述车道长度和所述车道数,计算所述第一子通行路径对应的交通密度信息;
在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道路网络密度小于预设密度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采集间隔,采集所述远郊区域所在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所述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分割,以从中提取到所述导览路径在所述远郊区域范围内的多个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
针对每个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基于预设的目标检测算法,对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进行检测,以根据得到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通行路径中是否存在占道物;
若是,则确定所述占道物在允许通行方向上对应的横向占道长度,根据所述横向占道长度,得到所述远郊区域对应的占道信息;
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宽度,将所述道路宽度与标准道路宽度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
提取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中的道路特征,将所述道路特征输入到预设的道路状况识别模型中,得到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图像对应的第二子通行路径的道路状况信息;其中,所述道路状况信息包括道路良好、道路中等、道路破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占道信息,确定所述横向占道长度在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道路宽度中的占道比例;
获取道路监测系数对应的影响系数映射关系,将所述交通密度信息、所述占道比例、所述道路类型和所述道路状况信息,依次与其对应的所述影响系数映射关系进行匹配,得到所述交通密度信息对应的第一影响系数、所述占道信息对应的第二影响系数、所述道路类型对应的第三影响系数以及所述道路状况信息对应的第四影响系数;其中,所述第三影响系数根据道路类型的不同分为0和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道路状态参数以及多条导览路径分别对应的距离,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具体包括:
针对不同的导览路径,将不同道路状态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一影响系数、所述第二影响系数、所述第三影响系数和所述第四影响系数进行乘积运算,得到所述导览路径对应的影响系数;
确定所述影响系数与所述导览路径对应的距离之间的乘积结果,根据所述乘积结果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评估,以按照所述乘积结果的升序顺序对多条导览路径进行排列,得到相应的导览路径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所述导览路径对应的影响系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不同的导览路径,获取所述导览路径中包含的道路服务设施;其中,所述道路服务设施至少包括服务区、加油站、商店、卫生间;
对所述道路服务设施进行分类,得到多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并确定所述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数量;
根据所述距离和所述分布数量之间的比值,确定每种道路服务设施类型对应的分布密度以及所述分布密度之间的平均值,以得到所述道路服务设施对应的分布密度均值;
获取分布密度与预设补偿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分布密度均值对应的补偿系数,并根据所述补偿系数,对所述影响系数进行补偿,得到补偿后的所述影响系数;其中,所述补偿系数与所述分布密度均值呈负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道路宽度与标准道路宽度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具体包括:
将所述道路宽度与标准道路宽度进行对比,若所述道路宽度小于所述标准道路宽度,则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为非主干道路;
若所述道路宽度不小于所述标准道路宽度,则确定所述第二子通行路径对应的道路类型为主干道路。
8.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
9.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
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02241.3A CN117968712B (zh) | 2023-12-25 | 2023-12-25 | 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02241.3A CN117968712B (zh) | 2023-12-25 | 2023-12-25 | 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68712A CN117968712A (zh) | 2024-05-03 |
CN117968712B true CN117968712B (zh) | 2024-10-22 |
Family
ID=90865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802241.3A Active CN117968712B (zh) | 2023-12-25 | 2023-12-25 | 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968712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96523A (zh) * | 2022-04-13 | 2022-08-12 | 广州市白云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 | 一种基于乡村旅游线路的道路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15235495A (zh) * | 2022-07-20 | 2022-10-25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遥感院 | 一种基于游客兴趣的景区三维导航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34952B2 (ja) * | 1992-10-22 | 1998-12-14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経路探索方法 |
KR20130112507A (ko) * | 2012-04-04 | 2013-10-14 | 인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S* 알고리즘을 이용한 이동로봇의 안전경로계획 수립방법 |
JP2014071063A (ja) * | 2012-10-01 | 2014-04-21 | Aisin Aw Co Ltd | 経路探索システム、経路探索装置、経路探索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GB201503413D0 (en) * | 2015-02-27 | 2015-04-15 | Caring Community Sa | Improved navigation system |
US10955252B2 (en) * | 2018-04-03 | 2021-03-2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Road-condition based routing system |
-
2023
- 2023-12-25 CN CN202311802241.3A patent/CN1179687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96523A (zh) * | 2022-04-13 | 2022-08-12 | 广州市白云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 | 一种基于乡村旅游线路的道路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15235495A (zh) * | 2022-07-20 | 2022-10-25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遥感院 | 一种基于游客兴趣的景区三维导航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68712A (zh) | 2024-05-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Park et al. | 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the placement of bicycle-sharing stations to reduce short car trips: An application to the city of Seoul | |
Zuo et al. | Promote transit via hardening first-and-last-mile accessibility: Learned from modeling commuters’ transit use | |
AU2009332672B2 (en) | Methodology and system for routing optimization in GPS-based navigation, combining dynamic traffic data | |
CN105677804B (zh) | 权威站点的确定以及权威站点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 |
CN102147260B (zh) | 电子地图匹配方法和装置 | |
CN105466435B (zh) | 一种导航系统的路线规划方法和装置 | |
CN107316098B (zh) | 一种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汽车租赁点选址方法 | |
JP2008267875A (ja) | デジタル道路地図の生成方法及び地図生成システム | |
US20130013599A1 (en) | Identifying a candidate part of a map to be updated | |
CN113554353B (zh) | 一种避免空间淤积的公共自行车空间调度优化方法 | |
CN107949873A (zh) | 旅行时间数据调整装置、旅行时间数据调整方法以及程序 | |
Zwick et al. | Ride-pooling efficiency in large, medium-sized and small towns-simulation assessment in the munich metropolitan region | |
CN112750299B (zh) | 一种交通流量分析方法和装置 | |
CN101673460A (zh) | 一种交通信息的质量评价方法、装置及系统 | |
JP6914323B2 (ja) | 駐車場情報管理システム、駐車場案内システム、駐車場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駐車場案内プログラム | |
CN115630988A (zh) | 陆路综合交通可达性测算方法和装置 | |
Suleiman et al. | Optimal route location by Least Cost Path (LCP) analysis using (GIS), a case study | |
CN110889622A (zh) | 基于公交服务水平的公交线网布局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7968712B (zh) | 一种面向农村旅游资源的导览路径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 | |
CN113408654B (zh) | 基于分级合并的城市路网融合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
KR20130096654A (ko) | 내비게이션 시스템 및 내비게이션 방법 | |
Kumar et al. | Feasibility Study of Railway Line in Hilly Region using GIS. | |
US11754660B2 (en) | Offline radio maps for crowdsourced GNSS rescue areas | |
US20230176226A1 (en) | Offline Radio Maps for Device-Specific GNSS Rescue Areas | |
Jamalul Shamsudin et al. | Integrating network concept into multi criteria analysis for suggesting bus rapid transit rout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