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22203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22203A CN117922203A CN202410276874.3A CN202410276874A CN117922203A CN 117922203 A CN117922203 A CN 117922203A CN 202410276874 A CN202410276874 A CN 202410276874A CN 117922203 A CN117922203 A CN 1179222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ponder
- tire
- storage modulus
- rubber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4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Calc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a+2].[O-]C([O-])=O VTYYLEPIZMXCLO-UHFFFAOYSA-L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019 calc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3
- 239000011247 coating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2009/0269—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carcass coating rubber
- B60C2009/0276—Modulus; Hardness; Loss modulus or "tangens delta"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的充气轮胎。在比所述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损耗角正切tanδout(60℃)在0.05~0.30的范围,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in(60℃)在0.05~0.30的范围。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1年2月12日、申请号为202180013317.7、发明名称为:“充气轮胎”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埋设有应答器(transponder)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提出在充气轮胎中,将RFID标签(应答器)埋设于轮胎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将应答器埋设于轮胎内的情况下,在低温环境下行驶开始时,轮胎构成构件具有脆性,因此,变得容易产生以应答器为起点的故障,轮胎的耐久性可能会恶化。此外,当将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时,在应答器通信时电波被轮胎构成构件(例如,由钢构成的胎体、加强件等金属构件)切断,应答器的通信性恶化。而且,根据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或外侧与应答器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在轮胎变形时产生应力集中,应答器的耐久性恶化。
而且,存在以下问题:在将应答器埋设于轮胎内的情况下,在高速行驶时轮胎发热,在应答器周边的橡胶构件软化时,轮胎的耐久性恶化。
而且,存在以下问题:在将应答器埋设于轮胎内的情况下,在应答器周边的橡胶构件中,当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差时,由于行驶中的发热,变得容易产生以应答器为起点的故障,轮胎的耐久性恶化。另一方面,当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过好时,由于行驶时的轮胎变形,应答器可能会变得容易破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375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在所述充气轮胎中,在比所述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位于比该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out(0℃)与-20℃的储能模量E’out(-20℃)满足0.50≤E’out(0℃)/E’out(-20℃)≤0.95的关系,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in(0℃)与-20℃的储能模量E’in(-20℃)满足0.50≤E’in(0℃)/E’in(-20℃)≤0.95的关系。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二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在所述充气轮胎中,在比所述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位于比该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out(50℃)与150℃的储能模量E’out(150℃)满足1.0≤E’out(50℃)/E’out(150℃)≤2.0的关系,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in(50℃)与150℃的储能模量E’in(150℃)满足1.0≤E’in(50℃)/E’in(150℃)≤4.0的关系。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三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在所述充气轮胎中,在比所述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位于比该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out(60℃)在0.05~0.30的范围,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in(60℃)在0.05~0.30的范围。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在比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因此,没有在应答器通信时切断电波的轮胎构成构件,能够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此外,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out(0℃)与-20℃的储能模量E’out(-20℃)以及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in(0℃)与-20℃的储能模量E’in(-20℃)分别满足上述的关系式,因此,在低温环境下,能够保持位于应答器的内外的橡胶构件的刚性,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抑制轮胎变形时的应力集中。由此,在低温环境下,能够确保应答器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在第二发明中,在比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因此,没有在应答器通信时切断电波的轮胎构成构件,能够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此外,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out(50℃)与150℃的储能模量E’out(150℃)以及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in(50℃)与150℃的储能模量E’in(150℃)分别满足上述的关系式,因此,即使轮胎处于高温,也能够保持位于应答器的内外的橡胶构件的刚性,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抑制轮胎变形时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确保应答器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在第三发明中,在比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因此,没有在应答器通信时切断电波的轮胎构成构件,能够确保应答器的通信性。此外,在第三发明中,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out(60℃)在0.05~0.30的范围,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in(60℃)在0.05~0.30的范围。通常,tanδ的值越低,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越好,tanδ的值越高,响应性越差,但是,在第三发明中,在位于应答器的内外的橡胶构件中,通过将tanδ的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适度地保持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能够抑制响应性的恶化,并且能够抑制行驶中的发热。由此,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在第一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out(-20℃)与-40℃的储能模量E’out(-40℃)满足0.4≤E’out(-20℃)/E’out(-40℃)≤0.7的关系,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in(-20℃)与-40℃的储能模量E’in(-40℃)满足0.2≤E’in(-20℃)/E’in(-40℃)≤0.7的关系。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轮胎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0℃的储能模量E’c(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a(0℃)满足0.15≤E’c(0℃)/E’a(0℃)≤1.30的关系。由此,包覆层和与该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20℃的储能模量E’c(-2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a(-20℃)满足0.15≤E’c(-20℃)/E’a(-20℃)≤1.30的关系。由此,包覆层和与该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20℃的储能模量E’c(-20℃)在3MPa~17MPa的范围。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0℃的储能模量E’c(0℃)与包覆层的-20℃的储能模量E’c(-20℃)满足0.50≤E’c(0℃)/E’c(-20℃)≤0.95的关系。由此,包覆层的温度依存性降低,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的耐久性。
在第二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20℃的储能模量E’c(2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a(20℃)满足0.1≤E’c(20℃)/E’a(20℃)≤1.5的关系。由此,包覆层和与该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60℃的储能模量E’c(6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60℃的储能模量E’a(60℃)满足0.2≤E’c(60℃)/E’a(60℃)≤1.2的关系。由此,包覆层和与该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20℃的储能模量E’c(20℃)与包覆层的60℃的储能模量E’c(60℃)满足1.0≤E’c(20℃)/E’c(60℃)≤1.5的关系。由此,包覆层的温度依存性降低,因此,即使在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上升,包覆层也不软化,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在第三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tanδout(60℃)与tanδin(60℃)的差的绝对值|tanδout(60℃)-tanδin(60℃)|为0.2以下。在位于应答器的内外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中响应性的差变小,能够确保与轮胎变形同等程度的响应性,因此,能够提高对应答器的保护效果。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20℃的tanδout(20℃)与100℃的tanδout(100℃)满足0.8≤tanδout(20℃)/tanδout(100℃)≤2.5的关系,位于比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20℃的tanδin(20℃)与100℃的tanδin(100℃)满足0.8≤tanδin(20℃)/tanδin(100℃)≤2.5的关系。由此,在通常行驶时和高速行驶时中的任一个都能够抑制发热,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60℃的tanδc(60℃)在0.05~0.30的范围。由此,包覆层和与该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tanδ接近,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的偏差消失,因此,能够防止局部的发热,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在第二发明或第三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20℃的储能模量E’c(20℃)在2MPa~12MPa的范围。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在第一发明、第二发明或第三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7以下。由此,应答器由包覆层保护,能够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并且能够确保应答器的电波透过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由橡胶或弹性体和20phr以上的白色填料构成。由此,与含有碳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较低,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
优选的是,白色填料包含20phr~55phr的碳酸钙。由此,能够使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较低,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的中心配置为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起在轮胎周向上分离10mm以上。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配置于从胎圈部的胎圈芯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为15mm的位置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由此,应答器配置于行驶时的应力振幅小的区域,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而且,不会降低轮胎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的剖面中心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为2mm以上。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轮胎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外伤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包覆层的厚度为0.5mm~3.0mm。由此,不会在轮胎外表面产生凹凸,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的通信性。
优选的是,应答器具有存储数据的IC基板和收发数据的天线,天线为螺旋状。由此,能够追踪行驶时的轮胎的变形,能够改善应答器的耐久性。
在第一发明、第二发明或第三发明中,储能模量E’和损耗角正切tanδ依据JIS-K6394,使用粘弹性光谱测量仪,在拉伸的变形模式下,在所指定的各温度、频率10Hz、初始应变10%、动应变±2%的条件下进行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视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赤道线剖视图。
图4是放大示出埋设于图1的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剖视图。
图5的(a)、图5的(b)是表示可埋设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应答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试验轮胎中的应答器的轮胎径向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发明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图4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的胎面部1、配置于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2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
在一对胎圈部3之间装架有将多条胎体帘线在径向上排列而成的至少一层(在图1中一层)胎体层4。胎体层4由橡胶包覆。作为构成胎体层4的胎体帘线,优选使用尼龙、聚酯等有机纤维帘线。在各胎圈部3埋设有环状的胎圈芯5,在该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剖面为三角形的由橡胶组合物构成的胎边芯6。
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的胎体层4的轮胎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在图1中两层)带束层7。带束层7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增强帘线,且增强帘线在层间配置为彼此交叉。在带束层7中,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例如设定在10°~40°的范围。作为带束层7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钢帘线。
以提高高速耐久性为目的,在带束层7的轮胎外周侧配置有将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例如以5°以下的角度排列而成的至少一层(在图1中两层)带束覆盖层8。在图1中,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带束覆盖层8构成覆盖带束层7的整个宽度的全覆盖件,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覆盖层8构成仅覆盖带束层7的端部的边缘覆盖层。作为带束覆盖层8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尼龙、芳纶等有机纤维帘线。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胎体层4的两个末端4e配置为绕各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包住胎圈芯5和胎边芯6。胎体层4包括:主体部4A,为从胎面部1经过各侧壁部2到达各胎圈部3的部分;以及卷起部4B,为在各胎圈部3中绕胎圈芯5卷起并朝向各侧壁部2侧延伸的部分。
此外,在轮胎内表面沿着胎体层4配置有内衬层9。在胎面部1配置有胎冠橡胶层11,在侧壁部2配置有侧壁橡胶层12,在胎圈部3配置有轮辋缓冲橡胶层13。
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在比胎体层4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埋设有应答器20。应答器20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应答器20也可以配置为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0°~10°的范围倾斜。
作为应答器20,例如,能够使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标签。如图5的(a)、图5的(b)所示,应答器20具有存储数据的IC基板21和非接触式收发数据的天线22。通过使用像这样的应答器20,能够适时地写入或读出与轮胎有关的信息,能够高效地管理轮胎。需要说明的是,RFID是指由具有天线和控制器的读写器以及具有IC基板和天线的ID标签构成的、可通过无线方式使数据相互通信的自动识别技术。
应答器20整体的形状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如图5的(a)、图5的(b)所示,可以使用柱状、板状的应答器。特别是,在使用图5的(a)所示的柱状的应答器20的情况下,能够追踪轮胎的各方向的变形,因此优选。在该情况下,应答器20的天线22分别从IC基板21的两个端部突出,呈螺旋状。由此,能够追踪行驶时的轮胎的变形,能够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此外,通过适当变更天线22的长度,能够确保通信性。
而且,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在图1中侧壁橡胶层12和轮辋缓冲橡胶层13)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以下,也记载为外构件)相当于轮辋缓冲橡胶层13。另一方面,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在图1中胎体层4的涂层橡胶、胎边芯6以及内衬层9)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以下,也记载为内构件)相当于胎边芯6。需要说明的是,作为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外构件或内构件),不包括后文叙述的包覆应答器20的包覆层23。
在此,外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out(0℃)与-20℃的储能模量E’out(-20℃)满足0.50≤E’out(0℃)/E’out(-20℃)≤0.95的关系,内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in(0℃)与-20℃的储能模量E’in(-20℃)满足0.50≤E’in(0℃)/E’in(-20℃)≤0.95的关系。
在比胎边芯6的顶点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中,外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out(20℃)能够设定在8MPa~12MPa的范围,内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in(20℃)能够设定在8MPa~110MPa。而且,外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out(0℃)能够设定在10MPa~14MPa的范围,内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in(0℃)能够设定在9MPa~130MPa。此外,在比胎边芯6的顶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柔性区中,外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out(20℃)能够设定在3MPa~5MPa的范围,内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in(20℃)能够设定在5MPa~7MPa。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应答器20配置于胎体层4的卷起部4B与轮辋缓冲橡胶层13之间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除此之外,应答器20能够配置于胎体层4的主体部4A与侧壁橡胶层12之间。根据应答器20的配置部位,外构件和内构件改变,但在任一情况下,都设定为外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out(0℃)与-20℃的储能模量E’out(-20℃)以及内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in(0℃)与-20℃的储能模量E’in(-20℃)满足上述的关系式。
在上述的充气轮胎中,在比胎体层4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20,因此,没有在应答器20通信时切断电波的轮胎构成构件,能够确保应答器20的通信性。此外,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out(0℃)与-20℃的储能模量E’out(-20℃)满足0.50≤E’out(0℃)/E’out(-20℃)≤0.95的关系,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0℃的储能模量E’in(0℃)与-20℃的储能模量E’in(-20℃)满足0.50≤E’in(0℃)/E’in(-20℃)≤0.95的关系,因此,在低温环境下,能够保持位于应答器20的内外的橡胶构件的刚性,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抑制轮胎变形时的应力集中。由此,在低温环境下,能够确保应答器20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在此,在E’out(0℃)/E’out(-20℃)或E’in(0℃)/E’in(-20℃)的值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在位于应答器20的内侧或外侧的橡胶构件中在轮胎变形时产生应力集中,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答器20的耐久性恶化。反之,在E’out(0℃)/E’out(-20℃)或E’in(0℃)/E’in(-20℃)的值大于上限值的情况下,0℃与-20℃的储能模量的变化率小,轮胎构成构件变得脆性,导致轮胎的耐久性降低。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外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out(-20℃)与-40℃的储能模量E’out(-40℃)满足0.4≤E’out(-20℃)/E’out(-40℃)≤0.7的关系,内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in(-20℃)与-40℃的储能模量E’in(-40℃)满足0.2≤E’in(-20℃)/E’in(-40℃)≤0.7的关系。通过像这样适度地设定低温下的储能模量,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的轮胎的耐久性。在此,行驶中,由于由轮胎的反复变形引起的发热,轮胎构成构件的温度上升,但在那时,在小于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值的(例如,-20℃的储能模量与-40℃的储能模量的比接近零)情况下,轮胎构成构件不具有脆性,轮胎的耐久性改善,不过,有高速行驶时的耐久性恶化的倾向。例如,在应答器20由包覆橡胶包覆的情况下,由于高速行驶时的发热,包覆橡胶软化,从而包覆橡胶的保护效果降低,应答器20的耐久性容易恶化。另一方面,在大于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值的(例如,-20℃的储能模量与-40℃的储能模量的比接近1.0)情况下,轮胎构成构件仍然具有脆性,因此,有轮胎的耐久性恶化的倾向。
此外,作为轮胎径向的配置区域,应答器20配置于从胎圈芯5的上端5e(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起向轮胎径向外侧为15mm的位置P1与成为轮胎最大宽度的位置P2之间为好。即,应答器20配置于图2所示的区域S1为好。在应答器20配置于区域S1的情况下,应答器20位于行驶时的应力振幅小的区域,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而且,不会降低轮胎的耐久性。在此,若应答器20配置于比位置P1靠轮胎径向内侧,则变得接近胎圈芯5等金属构件,因此,有应答器20的通信性恶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若应答器20配置于比位置P2靠轮胎径向外侧,则应答器20位于行驶时的应力振幅大的区域,容易产生应答器20本身的破损、在应答器20周边的界面剥离,因此,不优选。
如图3所示,在轮胎圆周上,有轮胎构成构件的端部彼此重叠而成的多个接头部。图3中示出各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Q。优选的是,应答器20的中心配置为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起在轮胎周向上分离10mm以上。即,应答器20配置于图3所示的区域S2为好。具体而言,构成应答器20的IC基板21从位置Q起在轮胎周向上分离10mm以上为好。而且,更优选的是,包括天线22的应答器20整体从位置Q起在轮胎周向上分离10mm以上,最优选的是,在由包覆橡胶包覆的状态下的应答器20整体从位置Q起在轮胎周向上分离10mm以上。此外,作为与应答器20分离地配置的轮胎构成构件,优选与应答器20邻接配置的侧壁橡胶层12或轮辋缓冲橡胶层13、或者胎体层4。通过像这样以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分离的方式配置应答器20,能够有效地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各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Q按等间隔配置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轮胎周向的位置Q能够设定于任意的位置,在任一情况下,应答器20都配置为从各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起在轮胎周向上分离10mm以上。
如图4所示,优选的是,应答器20的剖面中心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d为2mm以上。通过像这样使应答器20与轮胎外表面分离,能够有效地改善轮胎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外伤性。
此外,应答器20由包覆层23包覆为好。该包覆层23以夹着应答器20的表背侧两面的方式包覆应答器20整体。包覆层23可以由与构成侧壁橡胶层12或轮辋缓冲橡胶层13的橡胶具有相同物性的橡胶构成,也可以由与其具有不同物性的橡胶构成。通过应答器20被包覆层23保护,能够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以下,对包覆应答器20的包覆层23进行详细地说明。关于包覆层23的物性,包覆层23的-20℃的储能模量E’c(-20℃)在3MPa~17MPa的范围为好。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的物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20的耐久性。
包覆层23的0℃的储能模量E’c(0℃)与包覆层23的-20℃的储能模量E’c(-20℃)满足0.50≤E’c(0℃)/E’c(-20℃)≤0.95的关系为好。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的物性,包覆层23的温度依存性降低(包覆层23变得难以发热),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20的耐久性。在此,在小于上述关系式的下限值的情况下,0℃与-20℃的储能模量的变化率大,因此,包覆层23的刚性降低,包覆层23对应答器20的保护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在大于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值的情况下,0℃与-20℃的储能模量的变化率过小,因此,即使轮胎发热,与包覆层23周边的橡胶构件相比刚性高,包覆层23变得容易断裂,包覆层23对应答器20的保护效果降低。
此外,优选的是,包覆层23的0℃的储能模量E’c(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在图4中轮辋缓冲橡胶层13)的0℃的储能模量E’a(0℃)满足0.15≤E’c(0℃)/E’a(0℃)≤1.30的关系。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和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使得两者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20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包覆层23的-20℃的储能模量E’c(-2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a(-20℃)满足0.15≤E’c(-20℃)/E’a(-20℃)≤1.30的关系。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和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使得两者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在低温环境下应答器20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作为包覆层23的组分,包覆层23由橡胶或弹性体和20phr以上的白色填料构成。通过像这样构成包覆层23,与含有碳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包覆层23的相对介电常数较低,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通信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phr”是指每100重量份的橡胶成分(弹性体)的重量份。
优选的是,构成该包覆层23的白色填料包含20phr~55phr的碳酸钙。由此,能够使包覆层23的相对介电常数较低,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通信性。不过,若白色填料过度地包含碳酸钙,则会变得脆性,作为包覆层23的强度降低,因此不优选。此外,除了碳酸钙之外,包覆层23能够任意地包含20phr以下的二氧化硅(白色填料)、5phr以下的炭黑。在并用少量的二氧化硅、炭黑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包覆层23的强度,并且降低其相对介电常数。
此外,包覆层23的相对介电常数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2~5。通过像这样适度地设定包覆层23的相对介电常数,能够确保应答器20发射电波时的电波透过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通信性。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包覆层23的橡胶的相对介电常数在常温下为860MHz~960MHz的相对介电常数。在此,常温依据JIS规格的标准状态,为23±2℃、60%±5%RH。该橡胶在23℃、60%RH下被处理24小时后通过静电电容法计测其相对介电常数。上述的860MHz~960MHz的范围符合当前状态的特高(UHF:Ultra High Frequency)频带的RFID的分配频率,但是,在变更上述分配频率的情况下,只要其分配频率的范围的相对介电常数如上规定即可。
包覆层23的厚度t优选为0.5mm~3.0mm,更优选为1.0mm~2.5mm。在此,包覆层23的厚度t是在包括应答器20的位置处的橡胶厚度,例如,如图4所示,是将在从应答器20的中心穿过并与轮胎外表面正交的直线上的厚度t1与厚度t2合计的橡胶厚度。通过像这样适度地设定包覆层23的厚度t,不会使轮胎外表面产生凹凸,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通信性。在此,若包覆层23的厚度t比0.5mm薄,则无法得到应答器20的通信性的改善效果,反之,若包覆层23的厚度t超过3.0mm,则在轮胎外表面产生凹凸,在外观上不优选。需要说明的是,包覆层23的剖面形状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例如,可以采用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纺锤形。在图4的包覆层23中具有大致纺锤形的剖面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胎体层4的卷起部4B的末端4e配置于胎边芯6的上端6e附近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胎体层4的卷起部4B的末端4e能够配置于任意的高度。例如,胎体层4的卷起部4B的末端4e也可以配置于胎圈芯5的侧方。在像这样的低折起构造(Low-TU)中,能够将应答器20配置于胎边芯6与侧壁橡胶层12或轮辋缓冲橡胶层13之间。此时,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为侧壁橡胶层12或轮辋缓冲橡胶层13。
接着,对第二发明的构成进行说明。第二发明的充气轮胎与第一发明同样地具有如图1~图5的(a)、图5的(b)所示那样的轮胎结构。
在第二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外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out(50℃)与150℃的储能模量E’out(150℃)满足1.0≤E’out(50℃)/E’out(150℃)≤2.0的关系,内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in(50℃)与150℃的储能模量E’in(150℃)满足1.0≤E’in(50℃)/E’in(150℃)≤4.0的关系。特别是,优选满足1.0≤E’out(50℃)/E’out(150℃)≤1.6且1.1≤E’in(50℃)/E’in(150℃)≤2.5的关系。
此时,在比胎边芯6的顶点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中,外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out(20℃)能够设定在8MPa~12MPa的范围,内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in(20℃)能够设定在8MPa~110MPa的范围。而且,外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out(50℃)能够设定在7MPa~10MPa的范围,内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in(50℃)能够设定在7MPa~80MPa。此外,在比胎边芯6的顶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柔性区中,外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out(20℃)能够设定在3MPa~5MPa的范围,内构件的20℃的储能模量E’in(20℃)能够设定在5MPa~7MPa。而且,外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out(50℃)能够设定在2MPa~4MPa的范围,内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in(50℃)能够设定在2MPa~6MPa。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应答器20的配置部位,外构件和内构件改变,但在任一情况下,都设定为外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out(50℃)与150℃的储能模量E’out(150℃)以及内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in(50℃)与150℃的储能模量E’in(150℃)满足上述的关系式。
在上述的充气轮胎中,在比胎体层4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20,因此,没有在应答器20通信时切断电波的轮胎构成构件,能够确保应答器20的通信性。此外,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out(50℃)与150℃的储能模量E’out(150℃)满足1.0≤E’out(50℃)/E’out(150℃)≤2.0的关系,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50℃的储能模量E’in(50℃)与150℃的储能模量E’in(150℃)满足1.0≤E’in(50℃)/E’in(150℃)≤4.0的关系,因此,即使轮胎处于高温,也能够保持位于应答器20的内外的橡胶构件的刚性,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抑制轮胎变形时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确保应答器20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
通常,若温度依存性高的(容易发热的)构件处于高温,则有与中温区域(例如50℃)的储能模量相比,高温区域(例如150℃)的储能模量降低的倾向,中温区域的储能模量与高温区域的储能模量的比超过1.0。与此相对,在E’out(50℃)/E’out(150℃)或E’in(50℃)/E’in(150℃)的值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在位于应答器20的内侧或外侧的橡胶构件中,在轮胎变形时产生应力集中,应答器20的耐久性恶化。反之,在E’out(50℃)/E’out(150℃)或E’in(50℃)/E’in(150℃)的值大于上限值的情况下,有随着轮胎处于高温,位于应答器20的内侧或外侧的橡胶构件的刚性与50℃时相比降低的倾向,该橡胶构件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轮胎的耐久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外构件的物性的温度依存性与内构件的物性的温度依存性的关系中,提高行驶中的相对于轮胎变形的应答器20的保护性,因此,优选的是,满足0.2×E’in(50℃)/E’in(150℃)≤E’out(50℃)/E’out(150℃)≤1.8×E’in(50℃)/E’in(150℃)的关系。特别是,在内构件的JIS硬度(20℃)较高的情况下,E’in(50℃)/E’in(150℃)的值大于E’out(50℃)/E’out(150℃)的值(内构件比外构件的温度依存性高),在高温时,内构件容易软化,因此,能够通过缓冲效果来提高应答器20的保护性。此外,在内构件的JIS硬度(20℃)较低的情况下,E’in(50℃)/E’in(150℃)的值与E’out(50℃)/E’out(150℃)的值大致相等,因此,对于抑制在应答器20周边的应力集中,改善轮胎的耐久性也是有效的。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如下所述,能够构成包覆应答器20的包覆层23。关于包覆层23的物性,包覆层23的20℃的储能模量E’c(20℃)在2MPa~12MPa的范围为好。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的物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包覆层23的20℃的储能模量E’c(20℃)与包覆层23的60℃的储能模量E’c(60℃)满足1.0≤E’c(20℃)/E’c(60℃)≤1.5的关系为好。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的物性,包覆层23的温度依存性降低(包覆层23变得难以发热),因此,即使在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上升,包覆层23也不软化,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此外,包覆层23的20℃的储能模量E’c(2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在图4中轮辋缓冲橡胶层13)的20℃的储能模量E’a(20℃)优选满足0.1≤E’c(20℃)/E’a(20℃)≤1.5的关系,更优选满足0.15≤E’c(20℃)/E’a(20℃)≤1.30的关系。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和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使得两者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优选的是,包覆层23的60℃的储能模量E’c(60℃)与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的60℃的储能模量E’a(60℃)满足0.2≤E’c(60℃)/E’a(60℃)≤1.2的关系。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和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的物性,使得两者的物性接近,因此,能够得到行驶时的应力的分散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接着,对第三发明的构成进行说明。第三发明的充气轮胎与第一发明同样地具有如图1~图5的(a)、图5的(b)所示那样的轮胎结构。
在第三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外构件的60℃的tanδout(60℃)在0.05~0.30的范围,内构件的60℃的tanδin(60℃)在0.05~0.30的范围。优选的是,外构件的60℃的tanδout(60℃)在0.10~0.26的范围,内构件的60℃的tanδin(60℃)在0.10~0.26的范围为好。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应答器20的配置部位,外构件和内构件改变,但在任一情况下,外构件的60℃的tanδout(60℃)和内构件的60℃的tanδin(60℃)都设定在上述的范围。
在上述的充气轮胎中,在比胎体层4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20,因此,没有在应答器20通信时切断电波的轮胎构成构件,能够确保应答器20的通信性。此外,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E’out(20℃)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out(60℃)在0.05~0.30的范围,位于比应答器20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E’in(20℃)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in(60℃)在0.05~0.30的范围,因此,在位于应答器20的内外的橡胶构件中,能够适度地保持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能够抑制响应性的恶化,并且能够抑制行驶中的发热。由此,能够改善轮胎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在此,在tanδout(60℃)或tanδin(60℃)的值小于下限值的情况下,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过好,由于行驶时的轮胎变形,应答器20变得容易破损。反之,在tanδout(60℃)或tanδin(60℃)的值大于上限值的情况下,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差,由于行驶中的发热,产生以应答器20为起点的故障,轮胎的耐久性恶化。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外构件的tanδout(60℃)与内构件的tanδin(60℃)的差的绝对值|tanδout(60℃)-tanδin(60℃)|为0.2以下。通过像这样设定外构件的tanδ与内构件的tanδ的差,在外构件与内构件中响应性的差变小,能够确保与轮胎变形同等程度的响应性,因此,能够提高对应答器20的保护效果。由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此外,优选的是,外构件的20℃的tanδout(20℃)与100℃的tanδout(100℃)满足0.8≤tanδout(20℃)/tanδout(100℃)≤2.5的关系,内构件的20℃的tanδin(20℃)与100℃的tanδin(100℃)满足0.8≤tanδin(20℃)/tanδin(100℃)≤2.5的关系。通过像这样外构件与内构件的各温度的tanδ满足上述关系式,在通常行驶时和高速行驶时中的任一个都能够抑制发热,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如下所述,能够构成包覆应答器20的包覆层23。关于包覆层23的物性,优选的是,包覆层23的60℃的tanδc(60℃)在0.05~0.30的范围。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的物性,包覆层23和与包覆层23邻接的橡胶构件(例如,轮辋缓冲橡胶层13)的tanδ接近,行驶时的对轮胎变形的响应性的偏差消失,因此,能够防止局部的发热,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此外,优选的是,包覆层23的20℃的储能模量E’c(20℃)在2MPa~12MPa的范围。通过像这样设定包覆层23的物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应答器20的耐久性。
实施例
制作了比较例1~4以及实施例1~18的如下的轮胎,在轮胎尺寸265/40ZR20,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的充气轮胎中,埋设有应答器,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应答器的轮胎径向的位置、E’out(0℃)/E’out(-20℃)、E’in(0℃)/E’in(-20℃)、E’out(-20℃)/E’out(-40℃)、E’in(-20℃)/E’in(-40℃)、有无包覆层、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包覆层的厚度、包覆层的储能模量E’c(0℃)、包覆层的储能模量E’c(-20℃)、E’c(0℃)/E’a(0℃)、E’c(-20℃)/E’a(-20℃)、E’c(0℃)/E’c(-20℃)如表1和表2那样进行设定。
在比较例1~4以及实施例1~18中,使用柱状的应答器,将从应答器的中心至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设定为10mm,将从应答器的剖面中心至轮胎外表面的距离设定为2mm以上。
在表1和表2中,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为“内侧”的情况是指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为“外侧”的情况是指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此外,在表1和表2中,应答器的轮胎径向的位置分别与图6所示的A~E的位置对应。
在比较例2~4以及实施例1~18中,外构件为轮辋缓冲橡胶层,内构件为胎边芯。就是说,在表1和表2中,“E’out(0℃)/E’out(-20℃)”和“E’out(-20℃)/E’out(-40℃)”为作为外构件的轮辋缓冲橡胶层的储能模量的比,“E’in(0℃)/E’in(-20℃)”和“E’in(-20℃)/E’in(-40℃)”为作为内构件的胎边芯的储能模量的比。此外,“E’c(0℃)/E’a(0℃)”和“E’c(-20℃)/E’a(-20℃)”为包覆层的储能模量与作为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轮辋缓冲橡胶层的储能模量的比。“E’c(0℃)/E’c(-20℃)”为包覆层的储能模量的比。关于比较例1,方便起见,显示轮辋缓冲橡胶层的物性作为外构件的物性,显示胎边芯的物性作为内构件的物性。
关于这些试验轮胎,通过下述试验方法,实施轮胎评价(耐久性)和应答器评价(通信性和耐久性),将其结果一并示于表1和表2。
耐久性(轮胎和应答器):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标准轮辋的车轮,在温度-20℃、气压120kPa、最大负荷载荷的102%、行驶速度81km的条件下通过转鼓试验机实施行驶试验,对轮胎产生故障时的行驶距离进行测量。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2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轮胎的耐久性越优异。而且,关于行驶结束后的各试验轮胎,确认应答器可否通信和有无破损,将可通信且无破损的情况示为“◎(优)”,将可通信但有破损的情况示为“○(良)”,将不可通信的情况示为“×(不可)”这三个阶段。
通信性(应答器):
关于各试验轮胎,使用读写器来实施与应答器的通信作业。具体而言,在读写器中,对作为输出250mW、载波频率860MHz~960MHz可通信的最长距离进行测量。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2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通信性越优异。
[表1]
[表2]
根据这些表1和表2可以判断,实施例1~18的充气轮胎与比较例2相比,平衡良好地改善了轮胎的耐久性以及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应答器的通信性恶化。在比较例3中,E’in(0℃)/E’in(-20℃)的值设定为比在第一发明中规定的范围低,因此,没有得到应答器的耐久性的改善效果。在比较例4中,E’out(0℃)/E’out(-20℃)和E’in(0℃)/E’in(-20℃)的值设定为比在第一发明中规定的范围高,因此,轮胎的耐久性恶化。
接着,制作了比较例21~24以及实施例21~34的如下的轮胎,在轮胎尺寸265/40ZR20,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的充气轮胎中,埋设有应答器,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应答器的轮胎径向的位置、E’out(50℃)/E’out(150℃)、E’in(50℃)/E’in(150℃)、有无包覆层、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包覆层的厚度、包覆层的储能模量E’c(20℃)、包覆层的储能模量E’c(60℃)、E’c(20℃)/E’a(20℃)、E’c(60℃)/E’a(60℃)、E’c(20℃)/E’c(60℃)如表3和表4那样进行设定。
在比较例21~24以及实施例21~34中,使用柱状的应答器,将从应答器的中心至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设定为10mm,将从应答器的剖面中心至轮胎外表面的距离设定为2mm以上。
在表3和表4中,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为“内侧”的情况是指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为“外侧”的情况是指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此外,在表3和表4中,应答器的轮胎径向的位置分别与图6所示的A~E的位置对应。
在比较例22~24以及实施例21~34中,外构件为轮辋缓冲橡胶层,内构件为胎边芯。就是说,在表3和表4中,“E’out(50℃)/E’out(150℃)”为作为外构件的轮辋缓冲橡胶层的储能模量的比,“E’in(50℃)/E’in(150℃)”为作为内构件的胎边芯的储能模量的比。此外,“E’c(20℃)/E’a(20℃)”和“E’c(60℃)/E’a(60℃)”为包覆层的储能模量与作为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包覆层邻接的橡胶构件的轮辋缓冲橡胶层的储能模量的比。“E’c(20℃)/E’c(60℃)”为包覆层的储能模量的比。关于比较例21,方便起见,显示轮辋缓冲橡胶层的物性作为外构件的物性,显示胎边芯的物性作为内构件的物性。
关于这些试验轮胎,通过下述试验方法,实施轮胎评价(耐久性)和应答器评价(通信性和耐久性),将其结果一并示于表3和表4。
耐久性(轮胎和应答器):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标准轮辋的车轮,在温度38℃、气压120kPa、最大负荷载荷的102%、行驶速度81km的条件下通过转鼓试验机实施行驶试验,对轮胎产生故障时的行驶距离进行测量。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22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轮胎的耐久性越优异。而且,关于行驶结束后的各试验轮胎,确认应答器可否通信和有无破损,将可通信且无破损的情况示为“◎(优)”,将可通信但有破损的情况示为“○(良)”,将不可通信的情况示为“×(不可)”这三个阶段。
通信性(应答器):
关于各试验轮胎,使用读写器来实施与应答器的通信作业。具体而言,在读写器中,对作为输出250mW、载波频率860MHz~960MHz可通信的最长距离进行测量。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22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通信性越优异。
[表3]
[表4]
根据这些表3和表4可以判断,实施例21~34的充气轮胎与比较例22相比,平衡良好地改善了轮胎的耐久性以及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1中,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应答器的通信性恶化。在比较例21、23中,E’out(50℃)/E’out(150℃)或E’in(50℃)/E’in(150℃)的值设定为比在第二发明中规定的范围低,因此,没有得到应答器的耐久性的改善效果。在比较例24中,E’out(50℃)/E’out(150℃)和E’in(50℃)/E’in(150℃)的值设定为比在第二发明中规定的范围高,因此,轮胎的耐久性恶化。
接着,制作了比较例41~44以及实施例41~58的如下的轮胎,在轮胎尺寸265/40ZR20,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的充气轮胎中,埋设有应答器,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应答器的轮胎径向的位置、外构件的tanδout(60℃)、内构件的tanδin(60℃)、|tanδout(60℃)-tanδin(60℃)|、tanδout(20℃)/tanδout(100℃)、tanδin(20℃)/tanδin(100℃)、有无包覆层、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包覆层的厚度、包覆层的tanδc(60℃)、包覆层的储能模量E’c(60℃)如表5和表6那样进行设定。
在比较例41~44以及实施例41~58中,使用柱状的应答器,将从应答器的中心至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设定为10mm,将从应答器的剖面中心至轮胎外表面的距离设定为2mm以上。
在表5和表6中,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为“内侧”的情况是指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应答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为“外侧”的情况是指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此外,在表5和表6中,应答器的轮胎径向的位置分别与图6所示的A~E的位置对应。
在比较例42~44以及实施例41~58中,外构件为轮辋缓冲橡胶层,内构件为胎边芯。就是说,在表5和表6中,“|tanδout(60℃)-tanδin(60℃)|”为作为外构件的轮辋缓冲橡胶层的tanδ与作为内构件的胎边芯的tanδ的差的绝对值。此外,“tanδout(20℃)/tanδout(100℃)”为作为外构件的轮辋缓冲橡胶层的tanδ的比,“tanδin(20℃)/tanδin(100℃)”为作为内构件的胎边芯的tanδ的比。关于比较例41,方便起见,显示轮辋缓冲橡胶层的物性作为外构件的物性,显示胎边芯的物性作为内构件的物性。
关于这些试验轮胎,通过下述试验方法,实施轮胎评价(耐久性)和应答器评价(通信性和耐久性),将其结果一并示于表5和表6。
耐久性(轮胎和应答器):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标准轮辋的车轮,在温度38℃、气压120kPa、最大负荷载荷的102%、行驶速度81km的条件下通过转鼓试验机实施行驶试验,对轮胎产生故障时的行驶距离进行测量。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42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轮胎的耐久性越优异。而且,关于行驶结束后的各试验轮胎,确认应答器可否通信和有无破损,将可通信且无破损的情况示为“◎(优)”,将可通信但有破损的情况示为“○(良)”,将不可通信的情况示为“×(不可)”这三个阶段。
通信性(应答器):
关于各试验轮胎,使用读写器来实施与应答器的通信作业。具体而言,在读写器中,对作为输出250mW、载波频率860MHz~960MHz可通信的最长距离进行测量。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42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通信性越优异。
[表5]
[表6]
根据这些表5和表6可以判断,实施例41~58的充气轮胎与比较例42相比,平衡良好地改善了轮胎的耐久性以及应答器的通信性和耐久性。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41中,应答器配置于胎体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应答器的通信性恶化。在比较例43中,内构件的tanδ设定为比在第三发明中规定的范围低,因此,没有得到应答器的耐久性的改善效果。在比较例44中,外构件的tanδ和内构件的tanδ设定为比在第三发明中规定的范围高,因此,轮胎的耐久性恶化。
附图标记说明
1胎面部
2侧壁部
3胎圈部
4胎体层
5胎圈芯
6胎边芯
7带束层
12侧壁橡胶层
13轮辋缓冲橡胶层
20应答器
CL轮胎中心线。
Claims (13)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装架有胎体层,在所述充气轮胎中,
在比所述胎体层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埋设有应答器,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损耗角正切tanδout(60℃)在0.05~0.30的范围,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60℃的tanδin(60℃)在0.05~0.30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tanδout(60℃)与所述tanδin(60℃)的差的绝对值|tanδout(60℃)-tanδin(60℃)|为0.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20℃的tanδout(20℃)与100℃的tanδout(100℃)满足0.8≤tanδout(20℃)/tanδout(100℃)≤2.5的关系,位于比所述应答器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橡胶构件中的20℃的储能模量最大的橡胶构件的20℃的tanδin(20℃)与100℃的tanδin(100℃)满足0.8≤tanδin(20℃)/tanδin(100℃)≤2.5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所述包覆层的60℃的tanδc(60℃)在0.05~0.30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所述包覆层的20℃的储能模量E’c(20℃)在2MPa~12MPa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所述包覆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7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所述包覆层由橡胶或弹性体和20phr以上的白色填料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白色填料包含20phr~55phr的碳酸钙。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的中心配置为从轮胎构成构件的接头部起在轮胎周向上分离10mm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配置于从所述胎圈部的胎圈芯的上端起向轮胎径向外侧为15mm的位置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的剖面中心与轮胎外表面的距离为2mm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由包覆层包覆,所述包覆层的厚度为0.5mm~3.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答器具有存储数据的IC基板和收发数据的天线,所述天线为螺旋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24639 | 2020-02-17 | ||
JP2020-024638 | 2020-02-17 | ||
JP2020-024637 | 2020-02-17 | ||
JP2020024637A JP2021127087A (ja) | 2020-02-17 | 2020-02-17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0024639A JP2021127089A (ja) | 2020-02-17 | 2020-02-17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0024638A JP2021127088A (ja) | 2020-02-17 | 2020-02-17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202180013317.7A CN115052759B (zh) | 2020-02-17 | 2021-02-12 | 充气轮胎 |
PCT/JP2021/005209 WO2021166792A1 (ja) | 2020-02-17 | 2021-02-12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3317.7A Division CN115052759B (zh) | 2020-02-17 | 2021-02-12 | 充气轮胎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22203A true CN117922203A (zh) | 2024-04-26 |
Family
ID=773922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3317.7A Active CN115052759B (zh) | 2020-02-17 | 2021-02-12 | 充气轮胎 |
CN202410276874.3A Pending CN117922203A (zh) | 2020-02-17 | 2021-02-12 | 充气轮胎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3317.7A Active CN115052759B (zh) | 2020-02-17 | 2021-02-12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78031A1 (zh) |
CN (2) | CN115052759B (zh) |
DE (1) | DE112021000321B4 (zh) |
WO (1) | WO202116679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81097B (zh) * | 2020-02-17 | 2023-12-2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22112984A (ja) * | 2021-01-22 | 2022-08-0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L444369A1 (pl) * | 2023-04-11 | 2024-10-14 | Adam Kantorowicz | Znacznik bezprzewodowy, artykuł odzieżowy i sposób autoryzacji użytkownik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26438A (ja) * | 1993-11-02 | 1995-05-16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3397402B2 (ja) | 1993-11-19 | 2003-04-1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トランスポンダを内蔵し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3594150B2 (ja) * | 1995-10-17 | 2004-11-2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乗用車および小型トラック用タイヤトレッド用ゴム組成物 |
WO1999029523A1 (en) * | 1997-12-09 | 1999-06-17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Antenna for radio transponder |
US6316518B1 (en) * | 1999-02-05 | 2001-11-13 | Advanced Polymer Technology, Inc. | Methods of treating polymeric materials, methods of forming nylon, and apparatuses |
US6630535B1 (en) | 2000-08-18 | 2003-10-07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Rubber compositions & vulcanizates including comb polymers |
JP2003113284A (ja) * | 2001-10-02 | 2003-04-1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低弾性率高分子組成物 |
JP4326194B2 (ja) * | 2002-08-02 | 2009-09-02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7087660B2 (en) | 2003-07-29 | 2006-08-08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Preparation of components and articles with directed high frequency energy heated silica-rich rubber components containing high softening point polymer and sulfur curative |
JP4710440B2 (ja) * | 2005-07-05 | 2011-06-29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7047130A (ja) * | 2005-08-12 | 2007-02-22 | Omron Corp | 摩擦特性測定装置およびそれに向けられるタイヤ |
JP2007230261A (ja) * | 2006-02-27 | 2007-09-13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ゴム被覆rfid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埋設し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522442B (zh) * | 2006-09-27 | 2012-07-04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一种充气轮胎 |
JP4705560B2 (ja) * | 2006-12-05 | 2011-06-2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Icタグ、それを取付けた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icタグの取付方法 |
EP2197695A1 (en) * | 2007-09-18 | 2010-06-23 | Carnehammar, Lars Bertil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of vehicle tyres |
JP5736239B2 (ja) * | 2011-05-31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5836055B2 (ja) * | 2011-10-25 | 2015-12-2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KR20160082599A (ko) * | 2013-12-13 | 2016-07-08 | 브리지스톤 어메리카스 타이어 오퍼레이션스, 엘엘씨 | 하부 측벽 내에 전자 디바이스를 갖는 타이어 |
JP6754168B2 (ja) * | 2014-08-08 | 2020-09-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478901B2 (ja) * | 2015-11-30 | 2019-03-06 | ニッタ株式会社 | Icタグ、icタグ収容体及びicタグ付きゴム製品 |
JP6639015B2 (ja) * | 2016-06-16 | 2020-02-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R3059604A1 (fr) * | 2016-12-05 | 2018-06-08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Enveloppe pneumatique equipee d'un organe electronique |
AU2017408406B2 (en) * | 2017-04-05 | 2020-07-02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Method for evaluating impact resistance of rubber member |
CN111051086B (zh) * | 2017-09-12 | 2023-01-1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EP3677450B1 (en) * | 2017-09-12 | 2022-10-1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US12109845B2 (en) * | 2017-09-12 | 2024-10-08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EP3677448B1 (en) * | 2017-09-12 | 2022-07-13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EP3677449B1 (en) * | 2017-09-12 | 2022-07-06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JP7069781B2 (ja) * | 2018-02-08 | 2022-05-18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Icタグ付きタイヤ |
JP6594509B1 (ja) * | 2018-10-03 | 2019-10-23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JP6594507B1 (ja) * | 2018-10-03 | 2019-10-23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2021
- 2021-02-12 CN CN202180013317.7A patent/CN115052759B/zh active Active
- 2021-02-12 DE DE112021000321.6T patent/DE112021000321B4/de active Active
- 2021-02-12 CN CN202410276874.3A patent/CN117922203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2-12 WO PCT/JP2021/005209 patent/WO202116679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2-12 US US17/904,121 patent/US20230078031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52759B (zh) | 2024-08-02 |
DE112021000321B4 (de) | 2023-11-09 |
DE112021000321T5 (de) | 2022-10-06 |
CN115052759A (zh) | 2022-09-13 |
US20230078031A1 (en) | 2023-03-16 |
WO2021166792A1 (ja) | 2021-08-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052759B (zh) | 充气轮胎 | |
WO2021106916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503859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502335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498109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5066342B (zh) | 充气轮胎 | |
WO2021166793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34378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1241202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469605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2004477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1241203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46960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34378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112708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1166795A1 (ja) | Rfid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埋設し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118726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343785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56071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1127116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56071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112708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1127115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2004478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1127089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