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8754A - 分散机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散机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58754A CN117858754A CN202280051663.9A CN202280051663A CN117858754A CN 117858754 A CN117858754 A CN 117858754A CN 202280051663 A CN202280051663 A CN 202280051663A CN 117858754 A CN117858754 A CN 1178587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ripheral surface
- tapered
- outer peripheral
- outer member
- inner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105 nan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859 micro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60005486 vacc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5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502 liposo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20004999 messenger RN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40022005 RNA vacc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700021021 mRNA Vacci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77 nan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477 rna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40022962 COVID-19 vacc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0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08 nanoemul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11573 Coronavir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42365 Virus-Like Particle Vacci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89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4 ceramic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59 clean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30 dispersion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9 emul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60 lipid emul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632 lip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59 nano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52769 pathoge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904 phospholip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612 plas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69 proteins and gen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UONOETXJSWQNOL-UHFFFAOYSA-N tungste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W+]#[C-] UONOETXJSWQNO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2 ultra-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3/00—Spraying or sprinkling apparatus with moving outlet elements or moving deflecting elements
- B05B3/02—Spraying or sprinkling apparatus with moving outlet elements or moving deflecting elements with rotat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05—Stirrers
- B01F27/051—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ments, materials 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01F27/053—Stirr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ments, materials 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27—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 B01F27/272—Mixers with stator-rotor systems, e.g. with intermeshing teeth or cylinders or having orifices with means for moving the materials to be mixed axially between the surfaces of the rotor and the stator, e.g. the stator rotor system formed by conical or cylindrical 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7/0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 B01F27/80—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 B01F27/94—Mixers with rotary stirring devices in fixed receptacles; Kneaders with stirrers rotating about a substantially vertical axis with rotary cylinders or co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50—Mixing receptacles
- B01F35/512—Mixing receptacles characterised by surface properties, e.g. coated or roug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90—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s
- B01F35/92—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s for heating the outside of the receptacle, e.g. heated jackets or burn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90—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s
- B01F35/95—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s using heated or cooled stirr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分散机(10)具备:筒状的外侧构件(11),具有锥状内周面(15b)并沿轴向延伸;内侧构件(13),具有与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相向的锥状外周面(16a)并配置在外侧构件(11)的径向内侧;以及固定构件(12)及差动螺钉(14),通过使外侧构件(11)与内侧构件(13)沿轴向相对移动,能够调整锥状内周面(15b)与锥状外周面(16a)之间的间隙距离,在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与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之间,设置有供流体从轴向一侧向另一侧流通的流通路(40),流通路(40)包括由锥状内周面(15b)和锥状外周面(16a)划分的分散区域(40b),轴向的截面中的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角度在分散区域(40b)的中途成为不同的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高性能的分散机及其使用方法,其能够以低动力分散而制造纳米粒子,另外,不仅能够制造纳米粒子,还能够进行纳米级的溶解或高分子溶解,还能够适应晶析操作或乳液聚合操作。
背景技术
在制药工业和化学工业领域,纳米粒子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例如,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COVID-19)疫苗在世界范围内是众所周知的。美国和欧盟批准的最初的COVID-19疫苗是RNA疫苗。RNA疫苗中含有RNA(核糖核酸),导入组织后,mRNA(信使RNA)使细胞产生外来蛋白质,刺激适应性免疫反应,告诉身体识别并破坏对应的病原体的方法。作为RNA疫苗,经常使用核苷酸修饰的mRNA,但不一定如此。mRNA的递送通过将分子共配制成保护RNA链并有助于吸收到细胞中的脂质纳米粒子来实现,其粒径被称为100nm。另外,病毒样粒子疫苗和DNA质粒疫苗等也进入了临床试验,纳米球、脂质体、纳米乳液等也同样被开发了很多。因此,需要控制剪切力的超微粒子制造用分散机,特别是能够制造注射剂的微粒子制造用分散机。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高性能的搅拌式分散机。叶片在箱内高速旋转,铺设有狭缝的筛网向与叶片相反的方向高速旋转,喷射流施加喷出剪切力而微粒化,但存在所需的动力大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短时间且低动力地制作脂肪乳剂或脂质体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是使含有磷脂的处理物处于加压状态,排除空气层,赋予高速旋转而微粒化的方法。如果空气层混入分散槽,则处理物中会有很多小气泡,成为疑似的压缩性流体,不能很好地赋予剪切力,但即使是该制造方法,所需的动力也不少。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热交换率高、可分解的流动反应器(连续式反应器)。作为流动反应器是优秀的,但作为分散机剪切力过小,因此难以制造上述疫苗等纳米粒子。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由圆锥形的转子和壳体构成的间隙剪切分散机,该壳体同芯地收容该转子并且其内壁构成为具有倾斜的圆锥形。该间隙剪切分散机以膏等粘性体的均匀微粒化为目的,若考虑转子旋转引起的芯振或结构,则难以将转子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设为微米单位的间隙。假设,即使在转子与壳体之间的间隙为微米单位的间隙的情况下,在处理粘性流体时,间隙也会产生空洞化现象,难以对被处理物施加剪切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14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42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21-10550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平3-79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散机及其使用方法,其能够以低动力对被处理物高效地赋予剪切力来制造微粒、特别是纳米粒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分散机具备:筒状的外侧构件,在内周面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锥状内周面,并沿规定方向延伸;内侧构件,在外周面的一部分区域具有与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锥状内周面相向的锥状外周面,并配置在所述外侧构件的径向内侧;以及间隙调整部,通过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对移动,能够调整所述锥状内周面与所述锥状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在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内侧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设有供流体从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流通的流通路,所述流通路包括由所述锥状内周面和所述锥状外周面划分的分散区域,所述规定方向的截面中的所述锥状内周面及所述锥状外周面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角度在所述分散区域的中途成为不同的角度。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上述第一方式的分散机,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具有:缩小区域,越从所述一侧朝向所述另一侧而所述间隙距离越窄;以及恒定区域,从所述缩小区域向所述另一侧连续且所述间隙距离恒定。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上述第一方式或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所述间隙调整部具有: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外侧构件上,并且将所述内侧构件支承为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滑动移动;以及差动螺钉,使所述内侧构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滑动移动。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上述第一方式或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所述间隙调整部能够不分解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地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有选择性地成为使所述锥状内周面和所述锥状外周面接触的接触状态、使用所述分散机时的所述间隙距离短的使用状态、及使所述间隙距离与所述使用状态相比分离的分离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是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的所述恒定区域的所述规定方向的截面中的沿着从所述一侧到所述另一侧的流路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1mm以上。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是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的所述恒定区域的所述间隙距离为0.1μm以上且2mm以下。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是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所述锥状内周面及所述锥状外周面中的划分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的所述恒定区域的区域为陶瓷制。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是上述第一方式或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划分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内周面及所述内侧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不具有在所述流通路中流通的流体有可能积存的水平部。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是上述第一方式或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划分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内周面及所述内侧构件的所述外周面由耐腐蚀材料形成涂层。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是上述第九方式的分散机,所述涂层是氟树脂涂层。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是上述第一方式或上述第二方式的分散机,所述外侧构件及所述内侧构件的至少一方具有供用于调节在所述流通路中流通的流体的温度的其它的流体能够流通的套筒。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是使用上述第四方式的分散机的分散机的使用方法,在将所述间隙距离向所述使用状态调整时,通过所述间隙调整部,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成为所述接触状态后,使所述锥状内周面从所述锥状外周面离开而成为所述使用状态。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是使用上述第四方式的分散机的分散机的使用方法,在对所述流通路进行清洗或灭菌时,通过所述间隙调整部,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成为所述分离状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以低动力对被处理物高效地赋予剪切力来制造微粒、特别是纳米粒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散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分散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分散机的各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接触状态,(b)表示使用状态,(c)表示分离状态。
图4是表示分散机的主要部分的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间隙调整部的变形例的分散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散机的轴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UP表示上方。另外,CL表示外侧构件及内侧构件的中心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沿着外侧构件及内侧构件的中心轴CL的方向。另外,径向是指与中心轴CL正交的方向。另外,各图的空白箭头表示被处理流体的流通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轴向(规定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轴向的一侧设为下侧,将轴向的另一侧设为上侧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分散机是通过精密分散作为被处理物的流体(以下称为“被处理流体”),能够由被处理流体制造纳米粒子的装置。另外,所谓分散机,是用于对被处理流体赋予剪切力而得到处理物的装置的总称,不仅可以用于纳米粒子等微粒的制造,还可以用于乳液、脂质体、纳米球等的制造、高分子溶解、分子级的完全混合、晶析操作、乳液聚合操作等。另外,流体不仅指气体、液体,还指粉粒体、浆液等具有流动性的流体。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散机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图1的分散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散机10具备:外侧构件11,形成为沿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固定构件(间隙调整部)12,固定于外侧构件11;内侧构件13,配置在外侧构件11的径向内侧,能够滑动移动地支承在固定构件12上;以及差动螺钉(间隙调整部)14,安装在固定构件12及内侧构件13上。
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以相互的中心轴CL重叠的方式同心配置。在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与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之间设有间隙(空间),该间隙作为供被处理流体流通的流通路40发挥功能。流通路40允许被处理流体从下方(规定方向的一侧)向上方(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流通。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对能够组装外侧构件11、固定构件12、内侧构件13和差动螺钉14来使用的状态(以下称为“使用状态”)的分散机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外侧构件11形成为中心轴CL沿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外侧构件11具有上端的上端开口11a、下端的下端开口11b、在上端开口11a和下端开口11b之间延伸的内周面15。上端开口11a及下端开口11b以与中心轴CL同心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开口11a形成为直径比下端开口11b大。外侧构件11的上端开口11a作为用于将内侧构件13向外侧构件11的内部插入的插入口发挥功能。
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在内侧划分空间(以下称为“内部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在上下不同的4个区域分别具有功能不同的内周面。4个不同功能的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从下开始依次为流入部内周面15a、锥状内周面15b、流出部内周面15c、密封部内周面15d。即,外侧构件11在内周面15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锥状内周面15b。外侧构件11的流入部内周面15a、锥状内周面15b及流出部内周面15c划分流通路40的径向外侧。
外侧构件11的流入部内周面15a是位于锥状内周面15b下方的内周面,从外侧构件11的下端开口11b连续延伸到锥状内周面15b的下端。本实施方式的流入部内周面15a形成为圆筒状。流入部内周面15a划分供被处理流体最初流入的空间(后述的流入区域40a)的径向外侧。外侧构件11的下端开口11b与压送被处理流体的供给源(省略图示)侧连通,允许被处理流体流入流通路40。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处理流体通过供给源(省略图示)以0.5MPaG的压力从外侧构件11的下端开口11b向流通路40导入。
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是形成为锥状(圆锥状)的内周面,且从流入部内周面15a连续向上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内周面15b形成为越从上方朝向下方而越尖细的锥状。锥状内周面15b划分能够对被处理流体进行分散处理的空间(后述的分散区域40b)的径向外侧。成为锥状内周面15b的锥角的顶部的位置(省略图示)位于中心轴CL上。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内周面15b具有锥角度不同的上下两个区域。具体而言,锥状内周面15b具有锥角度θ1小的下侧的下部区域17和锥角度θ2比下部区域17大的上侧的上部区域18(θ1<θ2)。上部区域18从下部区域17的上端(上部区域18的下端)向上方延伸。即,锥状内周面15b的锥角度在锥状内周面15b的中间部分的规定的高度位置变化。另外,所谓锥角度,表示沿包含中心轴CL的轴向的截面的两侧的面间的角度。
外侧构件11的流出部内周面15c从锥状内周面15b的上端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流出部内周面15c形成为圆筒状。在流出部内周面15c形成有用于使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流出的流出口19。流出部内周面15c划分从流通路40流出前的被处理流体存在的空间(后述的流出区域40c)的径向外侧。
外侧构件11的密封部内周面15d是位于流通路40上方的内周面,且从流出部内周面15c的上端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内周面15d形成为从流出部内周面15c连续延伸的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内周面15d接近或接触固定构件12的后述的插入部26的外周面26a,不划分流通路40。设置在固定构件12上的后述密封构件20(例如O形圈)与密封部内周面15d抵接。由此,密封部内周面15d限制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向上方的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密封构件20设置在固定构件12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密封构件20设置在外侧构件11的密封部内周面15d上。
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在外侧构件11上设置套筒21(空间),该套筒21(空间)能够使流通路40内的被处理流体(流体)的温度调节用的其它的流体流通。例如,套筒21设置在从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的下端的高度位置到流出部内周面15c的流出口19的下方附近的高度位置之间的整个区域。在套筒21的下端部设置有用于使上述其它的流体流入套筒21内的流入口22。在套筒21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使上述其它的流体从套筒21内流出的流出口23。作为上述其它的流体,例如可列举水蒸气、温水、冷水、气体(氮气等)等热介质。另外,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通过使与外侧构件11分体形成的套筒形成构件24从外侧构件11的外周面离开而与外侧构件11一体化,从而沿着外侧构件11的外周面设置套筒21。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套筒形成构件24,而在外侧构件11的板厚内设置作为套筒21发挥功能的空间。
固定构件12具有堵塞外侧构件11的上端开口11a的盖部25和从上方插入外侧构件11的上端开口11a的圆筒状的插入部26,固定(例如紧固固定)在外侧构件11上。
固定构件12的盖部25形成为直径比外侧构件11的上端开口11a大。在盖部25中圆筒状的插入部26的径向内侧的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中心轴CL为中心的盖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轴向)贯通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27。在盖部25中与圆筒状的插入部26的径向内侧的内螺纹部27不同的位置,固定有沿轴向延伸的止转用的销28。销28能够相对于盖部25装卸,在固定于盖部25的状态下,从盖部25的下表面沿轴向向下方延伸。
固定构件12的圆筒状的插入部26具有:外周面26a,与外侧构件11的密封部内周面15d相向地接近或接触;内周面26b,将内侧构件13支承为能够滑动移动;以及下表面26c,划分流通路40的上方。插入部26的外周面26a形成为比外侧构件11的密封部内周面15d稍小径的截面圆形,与密封部内周面15d相向。在插入部26的外周面26a上设置有密封构件20(例如O形圈)。密封构件20在整周区域上与外侧构件11的密封部内周面15d抵接,由此密封插入部26的外周面26a与外侧构件11的密封部内周面15d之间,限制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向上方的流出。插入部26的内周面26b形成为截面圆形,在内周面26b上设有密封构件29(例如O形圈)。密封构件29在整周区域上与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抵接,由此密封插入部26的内周面26b与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之间,限制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向上方的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密封构件20、29设置在固定构件12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密封构件20设置在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上,另外,也可以将密封构件29设置在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上。
内侧构件13配置在外侧构件11的径向内侧(外侧构件11的内部空间),能够滑动移动地支承在固定构件12上。即,内侧构件13能够经由固定构件12相对于外侧构件11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构件13在被固定构件12支承的状态下,从外侧构件11的上端开口11a插入外侧构件11的内部空间。内侧构件13具有在与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之间划分流通路40的外周面16。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13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筒状。在内侧构件13的内部空间设置有被差动螺钉14支承的被支承部30。
在内侧构件13的被支承部30形成有与固定构件12的内螺纹部27同轴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31。本实施方式的内螺纹部31的贯通孔的直径比固定构件12的内螺纹部27的贯通孔的直径小。被支承部30的内螺纹部31的螺纹牙的螺距设定得比固定构件12的内螺纹部27的螺纹牙的螺距短。例如,被支承部30的内螺纹部31的螺纹牙的螺距设定为1.8mm,固定构件12的内螺纹部27的螺纹牙的螺距设定为2.0mm。另外,在被支承部30形成有供固定构件12的销28插通的销插通孔32。插通于销插通孔32的销28允许内侧构件13相对于固定构件12的轴向的移动,并且限制内侧构件13相对于固定构件12的旋转。另外,也可以使内侧构件13的内部空间作为用于调节流通路40内的被处理流体(流体)的温度的上述其它的流体能够流通的套筒发挥功能。在内侧构件13的套筒(内部空间)中流通的上述其它的流体可以是与在外侧构件11的套筒21中流通的上述其它的流体相同的流体,也可以是不同的流体。
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是划分流通路40的径向内侧的外周面,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不同的3个区域分别具有功能不同的外周面。3个不同功能的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从下起依次为锥状外周面16a、流出部外周面16b、密封部外周面16c。即,内侧构件13在外周面16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锥状外周面16a。
内侧构件13的锥状外周面16a是形成为锥状(圆锥状)的外周面,且以从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向径向内侧离开的状态与锥状内周面15b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外周面16a以从内侧构件13的下端的顶点连续向上方扩径的方式延伸。即,本实施方式的锥状外周面16a形成为越从上方朝向下方而越尖细的锥状。由此,在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之间划分流通路40的后述的分散区域40b。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13形成为,锥状外周面16a的锥角的顶部成为内侧构件13的下端。锥状外周面16a的锥角的顶部位于中心轴CL上。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外周面16a的锥角度θ3与锥状内周面15b不同,从上端到下端被设定为恒定的角度。锥状外周面16a的锥角度θ3被设定为与锥状内周面15b的上部区域18的锥角度θ2相同的角度(θ3=θ2)。
内侧构件13的流出部外周面16b从锥状外周面16a的上端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流出部外周面16b形成为圆筒状。流出部外周面16b配置在从外侧构件11的流出部内周面15c向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在与流出部内周面15c之间划分空间(后述的流出区域40c)。内侧构件13的流出部外周面16b与外侧构件11的流出部内周面15c的分离距离被设定得比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的上部区域18的分离距离(后述的间隙距离L1)长。
内侧构件13的密封部外周面16c是位于流通路40上方的外周面,且从流出部外周面16b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外周面16c形成为从流出部外周面16b连续延伸的圆筒状。密封部外周面16c形成为比固定构件12的插入部26的内周面26b稍小的直径,与插入部26的内周面26b相向。密封部外周面16c与固定构件12的插入部26的内周面26b接近或接触,不划分流通路40。设置在固定构件12的插入部26的内周面26b上的密封构件29与密封部外周面16c抵接。密封构件29遍及内侧构件13的密封部外周面16c的整周区域抵接,限制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向上方的流出。
差动螺钉14是通过使内侧构件13相对于外侧构件11移动,能够调整锥状内周面15b与锥状外周面16a之间的分离距离(以下称为“间隙距离”)的构件,一体地具有轴部14a和手柄部14b。
差动螺钉14的轴部14a沿轴向直线状地延伸,插通形成有固定构件12的内螺纹部27的贯通孔及形成有内侧构件13的内螺纹部31的贯通孔。轴部14a的上端从固定构件12的盖部25向上方突出。轴部14a具有与固定构件12的内螺纹部27螺合的第一外螺纹部33和与内侧构件13的内螺纹部31螺合的第二外螺纹部3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螺纹部33形成为比第二外螺纹部34直径大。第一外螺纹部33的螺纹牙的螺距设定得比第二外螺纹部34的螺纹牙的螺距长。例如,第一外螺纹部33的螺纹牙的螺距设定为2.0mm,第二外螺纹部34的螺纹牙的螺距设定为1.8mm。即,若使差动螺钉14旋转1圈,则内侧构件13相对于外侧构件11沿轴向滑动移动0.2m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构件13的被支承部30设置内螺纹部31,在差动螺钉14设置第二外螺纹部3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内侧构件13的被支承部30,代替内螺纹部31而设置外螺纹部,将与该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取代第二外螺纹部34而设置在差动螺钉14上。
差动螺钉14的手柄部14b具有从轴部14a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臂部35和从臂部35的末端部向轴向上侧延伸的操作部36。使用者通过把持操作部36等使手柄部14b旋转而使轴部14a旋转,从而能够使内侧构件13相对于外侧构件11沿轴向滑动移动。
接着,对分散机10的组装进行说明。在组装分散机10的情况下,首先,将差动螺钉14及内侧构件13相对于固定构件12组装。接着,将组装在固定构件12上的内侧构件13从锥状外周面16a侧插入外侧构件11的上端开口11a,并且将固定构件12的插入部26插入外侧构件11的上端开口11a,将固定构件12的盖部25固定在外侧构件11上。由此,能够组装外侧构件11、固定构件12、内侧构件13和差动螺钉14来组装分散机10。另外,在组装分散机10时,能够调整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之间的间隙距离。关于调整为间隙距离,将在后面叙述。
接着,对划分在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与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之间的流通路40进行说明。
在组装了分散机10的状态下,供被处理流体从下侧向上侧流通的流通路40被划分在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与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之间。本实施方式的流通路40具有形状及功能不同的3个区域。流通路40的3个区域从下开始依次为流入区域40a、分散区域40b、流出区域40c。
流通路40的流入区域40a是流入流通路40的被处理流体最初流通的空间,被划分为外侧构件11的流入部内周面15a。外侧构件11的下端开口11b与流通路40的流入区域40a连通。
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是能够对被处理流体进行分散处理的区域,且被划分在内侧构件13的锥状外周面16a与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之间。分散区域40b从流入区域40a连续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分散区域40b越从下侧朝向上侧直径越大。
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具有划分在锥状内周面15b的下部区域17与锥状外周面16a之间的缩小区域40ba、和划分在锥状内周面15b的上部区域18与锥状外周面16a之间的恒定区域40bb(参照图2)。分散区域40b的缩小区域40ba是分散区域40b中的越从下侧朝向上侧间隙距离越窄的区域。分散区域40b的恒定区域40bb是分散区域40b中的从下侧到上侧间隙距离恒定的区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散区域40b的间隙距离在沿轴向的截面中,从下方朝向上方逐渐变窄,在成为规定的高度位置时,此后(以上)成为恒定的距离。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散机10中,在分散区域40b的中途(规定的高度位置),使轴向截面中的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锥角度为不同的角度。由此,在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设置锥状内周面15b与锥状外周面16a之间的间隙距离的变化方式(比例)互不相同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小区域40ba及恒定区域40bb)。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仅表示为“间隙距离”时,表示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间的分离距离,在表示为“间隙距离L1”时,表示流通路40的恒定区域40bb的间隙距离(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的上部区域18之间的分离距离)。
分散区域40b的恒定区域40bb的间隙距离L1优选为0.1μm以上且2mm以下。通过将间隙距离L1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对被处理流体高效地赋予大的剪切力而进行分散处理。另外,沿着从分散区域40b的恒定区域40bb的下侧向上侧的流路方向(轴向截面的流路方向)的长度L2(参照图1)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特别优选为5mm以上。通过将分散区域40b的恒定区域40bb的长度L2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对被处理流体高效地赋予大的剪切力来进行分散处理。
流通路40的流出区域40c是供通过了分散区域40b的被处理流体流入的空间,且被划分在外侧构件11的流出部内周面15c与内侧构件13的流出部外周面16b之间。流出区域40c位于分散区域40b的上侧,与分散区域40b连通,上方被划分为固定构件12的插入部26的下表面26c。流出区域40c中的流出部内周面15c与流出部外周面16b之间的分离距离设定得比分散区域40b的恒定区域40bb的间隙距离L1宽。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及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在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不具有在流通路40中流通的流体有可能积存的水平部。具体而言,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及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在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不具有成为水平的上表面。
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和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的材料能够根据被处理流体的种类而适当选择金属等。例如,也可以在SUS316L上实施抛光研磨后再实施电解研磨。另外,在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及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中,划分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的恒定区域40bb的区域为了防止烧结等,优选碳化硅、碳化钨、氧化铝等陶瓷制,但也可以用类金刚石碳等代替。另外,划分流通路40的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及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优选由耐腐蚀材料形成涂层。作为耐腐蚀材料的涂层,能够例示玻璃衬里或氟树脂涂层、陶瓷涂层,更优选氟树脂涂层。
接着,对用分散机10进行分散处理等时的被处理流体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1中的空心箭头所示,被处理流体首先从供给源(省略图示)侧被压送,从分散机10的下部的外侧构件11的下端开口11b流入流通路40的流入区域40a。流入到流入区域40a的被处理流体从流入区域40a流入上方的分散区域40b。
流入到分散区域40b的被处理流体首先流入分散区域40b的缩小区域40ba。在缩小区域40ba中,被处理流体沿着锥状内周面15b和锥状外周面16a向上方移动。在缩小区域40ba中,由于朝向上方间隙距离逐渐变窄,所以被处理流体一边逐渐地从轴向向圆周方向改变流动一边维持压力并流入上方的恒定区域40bb。流入到恒定区域40bb的被处理流体通过适当设定的间隙距离L1施加剪切力而被分散处理。在分散区域40b维持压力的被处理流体流入上方的流出区域40c。
流入到流出区域40c的被处理流体在流出区域40c的低压下开放,被处理流体的一部分蒸发而产生闪蒸蒸气,另外,还产生气蚀。该闪蒸蒸气的产生和气蚀对被处理流体施加用于分散被处理流体的剪切力。即,在分散区域40b维持压力的被处理流体在流出区域40c的低压下开放时,进一步进行分散处理。经分散处理的处理物从流出区域40c的流出口19向分散机10的外部流出。
接着,对使用分散机10时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分散机的各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接触状态,(b)表示使用状态,(c)表示分离状态。
首先,对调整流通路40的恒定区域40bb的间隙距离L1,使分散机10成为使用状态时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接着,对清洗或灭菌时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在调整流通路40的恒定区域40bb的间隙距离L1时,首先成为使差动螺钉14旋转,使内侧构件13相对于外侧构件11沿轴向向下方滑动移动而使内侧构件13的锥状外周面16a与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的上部区域18接触的接触状态(间隙距离L1=0)(参照图3(a))。接着,使差动螺钉14向与使外侧构件11与内侧构件13成为接触状态情况相反的方向旋转,以成为所希望的间隙距离L1的方式,使内侧构件13的锥状外周面16a和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的上部区域18分离而成为使用状态(参照图3(b))。这样,由于使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从接触状态分离,所以与将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向接近的方向调整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地微调流通路40的恒定区域40bb的间隙距离L1,分散机10能够设定为所希望的间隙距离L1而成为使用状态。此时的差动螺钉14的旋转量(旋转角度)能够根据所希望的间隙距离L1、差动螺钉14的第一外螺纹部33(固定构件12的内螺纹部27)的螺纹牙的螺距、和第二外螺纹部34(内侧构件13的内螺纹部31)的螺纹牙的螺距来计算。具体而言,差动螺钉14的第一外螺纹部33的螺纹牙的螺距与第二外螺纹部34的螺纹牙的螺距之差成为使差动螺钉14旋转一圈(旋转360度)时的内侧构件13相对于外侧构件11的移动距离,因此根据该旋转一圈时的移动距离和所希望的间隙距离L1,能够计算差动螺钉14的旋转量(旋转角度)。
在对分散机10进行清洗或灭菌时,通过使差动螺钉14从使用状态进一步旋转,使间隙距离成为比使用状态进一步分离的分离状态(参照图3(c))(参照图3(c))。由此,能够使锥状内周面15b和锥状外周面16a以能够清洗或灭菌的程度分离,所以能够不分解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地进行定点清洗及定点灭菌。
这样,在分散机10中,通过使差动螺钉14旋转,能够成为使锥状外周面16a与锥状内周面15b接触的接触状态(参照图3(a))。另外,通过使差动螺钉14旋转,能够成为使用分散机10时的间隙距离短的使用状态(参照图3(b))。另外,通过使差动螺钉14从使用状态进一步旋转,能够成为使间隙距离比使用状态进一步分离的分离状态(参照图3(c))。即,本实施方式的分散机10能够不分解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地使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有选择性地成为接触状态、使用状态以及分离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分散机10中,在分散区域40b的中途,使轴向截面中的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角度为不同的角度。由此,能够在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设置锥状内周面15b与锥状外周面16a之间的间隙距离的变化方式相互不同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小区域40ba及恒定区域40bb)。例如,由于能够在分散区域40b设置缩小区域40ba,所以能够逐渐将被处理流体的流动从轴向改变为圆周方向的流动。另外,由于能够在分散区域40b设置恒定区域40bb,所以通过适当地设定间隙距离L1,能够对被处理流体高效地赋予大的剪切力而进行分散处理,得到精密分散物(例如纳米粒子)。
另外,从分散区域40b流入流出区域40c的被处理流体在低压下开放,因此产生闪蒸和气蚀。闪蒸和气蚀的产生对被处理流体施加用于分散被处理流体的剪切力,因此能够进一步对被处理流体进行分散处理。
另外,由于利用锥状内周面15b和锥状外周面16a划分流通路40,所以与一方为不是锥状的面(例如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面)的情况不同,通过使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沿轴向相对移动,能够调整间隙距离。
另外,由于利用差动螺钉14调整间隙距离,所以能够进行微调。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间隙距离,对被处理流体高效地赋予大的剪切力而进行分散处理,能够得到精密分散物(例如纳米粒子)。
另外,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及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在以轴向(规定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不具有在流通路40流通的流体有可能积存的水平部。因此,例如,能够防止清洗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及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时的清洗剂(纯蒸气的冷凝水等)残留在流通路40中。
另外,在被处理流体的分散处理中,不使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相对移动。因此,与在分散处理中使外侧构件和内侧构件相对旋转的情况不同,能够以低动力从被处理流体得到精密分散物。
另外,在被处理流体的分散处理中,不使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相对移动。即,由于在外侧构件11及内侧构件13上没有在使用时相互滑动的滑动部,所以能够形成简单的结构,且能够抑制异物的产生。这样,能够抑制异物的产生,另外,能够进行定点清洗及定点灭菌,因此能够适用于医药品制造装置(特别是注射剂制造装置)。
具体而言,在医药品、化妆品、食品、化学制品、电子构件等的制造工序中,大多包含分散工序,通过该分散工序,得到纳米晶体、纳米乳液、脂质体、纳米球等。对于能够制造这些微粒、特别是纳米粒子的分散机,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例如,在用于制造新型冠状病毒用疫苗等疫苗的分散机中,由于疫苗是注射剂,因此为了消除人为错误等,必须进行不分解构件地进行清洗、灭菌的定点清洗或定点灭菌。另外,在灭菌时,由于在流通路40中流过纯蒸气等,所以要求对划分流通路40的外侧构件11的内周面15及内侧构件13的外周面16进行热对策。此外,还需要不储存纯蒸气的冷凝水地进行排放。根据本公开的分散机10,如上所述,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另外,还要求可靠地防止异物(例如由滑动部等产生的异物)混入精密分散物中。因此,难以使用珠磨机、超声波振荡器等分散机。在珠磨机中,有可能产生珠的碎片或磨损粉等异物而混入被处理物,另外,在超声波分散机中,有可能产生由气蚀引起的侵蚀而导致异物的产生,异物混入被处理物。根据本公开的分散机10,如上所述,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另外,对于医药品等的制造业者,有义务验证制造医药品、医疗机器的工序和方法是否正确。根据本公开的分散机10,如上所述,能够满足用于制造医药品等的分散机所要求的各种要求,因此也能够应对验证所要求的需求。
另外,内侧构件13的密封部外周面16c与固定构件12的插入部26的内周面26b之间由密封构件29密封。因此,能够抑制粉尘等从配置有差动螺钉14等的内侧构件13的内部空间向流通路40内的被处理流体的混入。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低动力对被处理物高效地赋予剪切力而制造微粒、特别是纳米粒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上设置锥角度互不相同的上下两个区域(下部区域17及上部区域18),使内侧构件13的锥状外周面16a从上端到下端为恒定的锥角度,在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设置了缩小区域40ba和恒定区域40bb,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4所示,内侧构件13的锥状外周面16a也可以具有锥角度θ4大的下侧的下部区域51和锥角度θ5比下部区域51小的上侧的上部区域52(θ4>θ5)。而且,也可以使外侧构件11的锥状内周面15b从上端到下端为恒定的锥角度θ6,将该锥角度θ6设定为与锥状外周面16a的上部区域52的锥角度θ5相同的角度。由此,也可以在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设置缩小区域40ba和恒定区域40b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轴向截面中的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角度设定为在分散区域40b的中途为两个不同的角度,但并不限定于此。轴向截面中的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角度只要为至少两个不同的角度即可,例如也可以为三个以上不同的角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设置了间隙距离恒定的恒定区域40bb,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角度在分散区域40b的中途成为不同的角度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轴向的截面中的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的一方的锥角度在规定的高度位置变化,将另一方的锥角度从上端到下端设定为恒定的角度,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锥状内周面15b及锥状外周面16a双方的锥角度在规定的高度位置变化,以在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设置间隙距离的变化方式不同的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固定在外侧构件11上并将内侧构件13支承成能够滑动移动的固定构件12和使内侧构件13相对于固定构件12滑动移动的差动螺钉14,使固定构件12及差动螺钉14作为间隙调整部发挥功能,但间隙调整部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外侧构件11的密封部内周面15d的上方设置内螺纹部(间隙调整部)61,在内侧构件13的密封部外周面16c的上方设置与内螺纹部61螺合的外螺纹部(间隙调整部)62。内螺纹部61及外螺纹部62作为组装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的组装部发挥功能。另外,内螺纹部61和外螺纹部62通过使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相对旋转,能够使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沿轴向移动,因此也作为间隙调整部发挥功能。在内螺纹部61及外螺纹部62与流通路40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63(例如O形圈)。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组装外侧构件11和内侧构件13的内螺纹部61及外螺纹部62能够作为间隙调整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抑制构件数量。
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外侧构件11及内侧构件13双方设置用于调节流通路40内的被处理流体(流体)的温度的套筒21(空间)。套筒21允许用于调节被处理流体(流体)的温度的其它的流体(例如,水蒸气、温水、冷水、气体(氮气等)等热介质)流通。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分散机70在锥状内周面75c及锥状外周面76c为越从下方朝向上方而越尖细的锥状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散机的轴向剖视图。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散机70具备:外侧构件71,形成为沿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固定构件(间隙调整部)72,固定于外侧构件71;内侧构件73,配置在外侧构件71的径向内侧,能够滑动移动地支承在固定构件72上;以及差动螺钉(间隙调整部)74,安装在固定构件72及内侧构件73上。
外侧构件71和内侧构件73以相互的中心轴CL重叠的方式同心配置。在外侧构件71的内周面75与内侧构件73的外周面76之间设有间隙(空间),该间隙作为供被处理流体流通的流通路40发挥功能。流通路40允许被处理流体从下方(规定方向的一侧)向上方(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流通。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对使用状态的分散机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外侧构件71形成为中心轴CL沿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外侧构件71具有上端的上端开口71a、下端的下端开口71b、和在上端开口71a与下端开口71b之间延伸的内周面75。上端开口71a及下端开口71b以与中心轴CL同心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开口71a形成为比下端开口71b小的直径。外侧构件71的下端开口71b作为用于将内侧构件73向外侧构件71的内部插入的插入口发挥功能。
外侧构件71的内周面75在上下不同的4个区域分别具有功能不同的内周面。4个不同功能的外侧构件71的内周面75从下开始依次为密封部内周面75a、流入部内周面75b、锥状内周面75c、流出部内周面75d。即,外侧构件71在内周面75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锥状内周面75c。外侧构件71的流入部内周面75b、锥状内周面75c及流出部内周面75d划分流通路40的径向外侧。
外侧构件71的密封部内周面75a是位于流通路40下方的内周面,且从外侧构件71的下端开口71b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内周面75a形成为从外侧构件71的下端开口71b连续延伸的圆筒状。密封部内周面75a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固定构件72的后述的插入部26的外周面26a接近或接触,不划分流通路40。设置在固定构件72上的密封构件20(例如O形圈)与密封部内周面75a抵接。由此,密封部内周面75a限制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向下方的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密封构件20设置在固定构件72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密封构件20设置在外侧构件71的密封部内周面75a上。
外侧构件71的流入部内周面75b是位于锥状内周面75c下方的内周面,且从密封部内周面75a的上端连续延伸到锥状内周面75c的下端。本实施方式的流入部内周面75b形成为圆筒状。流入部内周面75b划分被处理流体最初流入的流入区域40a的径向外侧。在流入部内周面75b形成被处理流体的流入口77。流入口77与压送被处理流体的供给源(省略图示)侧连通,允许被处理流体流入流通路40。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处理流体通过供给源(省略图示)以0.5MPaG的压力从流入口77向流通路40导入。
外侧构件71的锥状内周面75c是形成为锥状(圆锥状)的内周面,且从流入部内周面75b连续向上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内周面75c形成为越从下方朝向上方越尖细的锥状。锥状内周面75c划分能够对被处理流体进行分散处理的空间(分散区域40b)的径向外侧。成为锥状内周面75c的锥角的顶部的位置(省略图示)位于中心轴CL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内周面75c具有锥角度不同的上下两个区域。具体而言,锥状内周面75c具有锥角度大的下侧的下部区域78和锥角度比下部区域78小的上侧的上部区域79。上部区域79从下部区域78的上端(上部区域79的下端)向上方延伸。即,锥状内周面75c的锥角度在锥状内周面75c的中间部分的规定的高度位置变化。
外侧构件71的流出部内周面75d从锥状内周面75c的上端连续延伸到上方的外侧构件71的上端开口71a。本实施方式的流出部内周面75d形成为圆筒状。流出部内周面75d划分从流通路40流出前的被处理流体存在的空间(流出区域40c)的径向外侧。流出区域40c的直径设定得比锥状内周面75c的上部区域79与内侧构件73的后述的锥状外周面76c的分离距离(间隙距离L1)长。外侧构件71的上端开口71a作为用于使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流出的流出口发挥功能。
固定构件72具有堵塞外侧构件71的下端开口71b的盖部80和从下方插入外侧构件71的下端开口71b的圆筒状的插入部81,固定(例如紧固固定)在外侧构件71上。另外,固定构件72的盖部80及插入部81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构件12的盖部25及插入部26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内侧构件73配置在外侧构件71的径向内侧(外侧构件71的内部空间),能够滑动移动地支承在固定构件72上。即,内侧构件73能够经由固定构件72相对于外侧构件71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构件73在被固定构件72支承的状态下,从外侧构件71的下端开口71b插入外侧构件71的内部空间。内侧构件73具有在与外侧构件71的内周面75之间划分流通路40的外周面76。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73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有底筒状。在内侧构件73的内部空间设置有被差动螺钉74支承的被支承部30。
内侧构件73的外周面76是划分流通路40的径向内侧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不同的3个区域分别具有功能不同的外周面。3个不同功能的内侧构件73的外周面76从下开始依次为密封部外周面76a、流入部外周面76b、锥状外周面76c。即,内侧构件73在外周面76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锥状外周面76c。
内侧构件73的密封部外周面76a是位于流通路40下方的外周面,且从内侧构件73的下端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外周面76a形成为圆筒状。密封部外周面76a形成为比固定构件72的插入部81的内周面稍小的直径,与插入部81的内周面相向。密封部外周面76a与固定构件72的插入部81的内周面接近或接触,不划分流通路40。设置在固定构件72的插入部81的内周面上的密封构件29与密封部外周面76a抵接。密封构件29在内侧构件73的密封部外周面76a的整周区域抵接,限制被处理流体从流通路40向下方的流出。
内侧构件73的流入部外周面76b从密封部外周面76a的上端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流入部外周面76b形成为圆筒状。流入部外周面76b配置在从外侧构件71的流入部内周面75b向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在与流入部内周面75b之间划分空间(流入区域40a)。
内侧构件73的锥状外周面76c是形成为锥状(圆锥状)的外周面,且以从外侧构件71的锥状内周面75c向径向内侧离开的状态与锥状内周面75c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外周面76c以从内侧构件73的上端的顶点连续地向下方扩径的方式延伸。即,本实施方式的锥状外周面76c形成为越从下方朝向上方越尖细的锥状。由此,在锥状外周面76c与锥状内周面75c之间划分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构件73形成为,锥状外周面76c的锥角的顶部成为内侧构件73的上端。锥状外周面76c的锥角的顶部位于中心轴CL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锥状外周面76c的锥角度与锥状内周面75c不同,从上端到下端设定为恒定的角度。锥状外周面76c的锥角度设定为与锥状内周面75c的上部区域79的锥角度相同的角度。
差动螺钉74是通过使内侧构件73相对于外侧构件71移动,能够调整锥状内周面75c与锥状外周面76c之间的间隙距离的构件,一体地具有轴部74a和手柄部74b。另外,轴部74a及手柄部74b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动螺钉14的轴部14a及手柄部14b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流通路40的分散区域40b越从下侧朝向上侧直径越小。
即使是如上所述构成的分散机70,也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分散机10同样的作用效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低动力对被处理物高效地赋予剪切力而制造微粒、特别是纳米粒子。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即,基于该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实施的其它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及运用技术等当然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70:分散机
11、71:外侧构件
12、72:固定构件(间隙调整部)
13、73:内侧构件
14、74:差动螺钉(间隙调整部)
15、75:内周面
15b、75c:锥状内周面
16、76:外周面
16a、76c:锥状外周面
21:套筒
40:流通通路
40b:分散区域
40ba:缩小区域
40bb:恒定区域
61:内螺纹部(间隙调整部)
62:外螺纹部(间隙调整部)
Claims (13)
1.一种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散机具备:
筒状的外侧构件,在内周面的一部分区域具有锥状内周面,并沿规定方向延伸;
内侧构件,在外周面的一部分区域具有与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锥状内周面相向的锥状外周面,并配置在所述外侧构件的径向内侧;以及
间隙调整部,通过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对移动,能够调整所述锥状内周面与所述锥状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
在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内侧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设有供流体从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流通的流通路,
所述流通路包括由所述锥状内周面和所述锥状外周面划分的分散区域,
所述规定方向的截面中的所述锥状内周面及所述锥状外周面的另一方相对于一方的角度在所述分散区域的中途成为不同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具有:缩小区域,越从所述一侧朝向所述另一侧而所述间隙距离越窄;以及恒定区域,从所述缩小区域向所述另一侧连续且所述间隙距离恒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调整部具有: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外侧构件上,并且将所述内侧构件支承为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滑动移动;以及差动螺钉,使所述内侧构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规定方向上滑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调整部能够不分解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地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有选择性地成为使所述锥状内周面和所述锥状外周面接触的接触状态、使用所述分散机时的所述间隙距离短的使用状态、及使所述间隙距离与所述使用状态相比分离的分离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的所述恒定区域的所述规定方向的截面中的沿着从所述一侧到所述另一侧的流路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1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的所述恒定区域的所述间隙距离为0.1μm以上且2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状内周面及所述锥状外周面中的划分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分散区域的所述恒定区域的区域为陶瓷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划分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内周面及所述内侧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不具有在所述流通路中流通的流体有可能积存的水平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划分所述流通路的所述外侧构件的所述内周面及所述内侧构件的所述外周面由耐腐蚀材料形成涂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层是氟树脂涂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构件及所述内侧构件的至少一方具有供用于调节在所述流通路中流通的流体的温度的其它的流体能够流通的套筒。
12.一种分散机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机的分散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间隙距离向所述使用状态调整时,通过所述间隙调整部,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成为所述接触状态后,使所述锥状内周面从所述锥状外周面离开而成为所述使用状态。
13.一种分散机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散机的分散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流通路进行清洗或灭菌时,通过所述间隙调整部,使所述外侧构件和所述内侧构件成为所述分离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2/030382 WO2024034002A1 (ja) | 2022-08-09 | 2022-08-09 | 分散機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58754A true CN117858754A (zh) | 2024-04-09 |
Family
ID=89851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51663.9A Pending CN117858754A (zh) | 2022-08-09 | 2022-08-09 | 分散机及其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50091060A1 (zh) |
JP (1) | JPWO2024034002A1 (zh) |
CN (1) | CN117858754A (zh) |
WO (1) | WO202403400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67720B (de) * | 1955-09-13 | 1959-10-22 | Didier Werke Ag | Vorrichtung zum Aufschliessen und Durchmischen von plastischen oder in den plastischen Zustand versetzten keramischen Massen |
JPH0379834U (zh) | 1989-12-01 | 1991-08-15 | ||
JP2813673B2 (ja) | 1990-09-01 | 1998-10-22 | エム・テクニック株式会社 | 攪拌機 |
JPH0924269A (ja) | 1995-07-10 | 1997-01-28 | M Technic Kk | リン脂質を使った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の製造方法 |
JP2005334712A (ja) * | 2004-05-24 | 2005-12-08 | Ueno Tekkusu Kk | 造粒化装置 |
JP2005334711A (ja) * | 2004-05-24 | 2005-12-08 | Ueno Tekkusu Kk | 造粒化装置 |
DE102004050810A1 (de) * | 2004-10-15 | 2006-04-20 | Matthias Henke | Einwellige, kontinuierlich arbeitende Misch- und Knetmaschine |
WO2021131006A1 (ja) | 2019-12-26 | 2021-07-01 | エム・テク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リアクター |
-
2022
- 2022-08-09 WO PCT/JP2022/030382 patent/WO202403400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8-09 CN CN202280051663.9A patent/CN117858754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8-09 JP JP2023580494A patent/JPWO2024034002A1/ja active Pending
- 2022-08-09 US US18/291,520 patent/US2025009106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4034002A1 (zh) | 2024-02-15 |
WO2024034002A1 (ja) | 2024-02-15 |
US20250091060A1 (en) | 2025-03-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849648B2 (ja) | エマルションの製造方法 | |
JP5147091B1 (ja) | 攪拌機 | |
JP6650162B1 (ja) | 攪拌機 | |
WO2020213184A1 (ja) | 攪拌機 | |
JP7212965B2 (ja) | 攪拌機 | |
WO2006120945A1 (ja) | 混合器及び反応装置 | |
JP6069707B2 (ja) | 流体処理装置及び流体処理方法 | |
JP3939556B2 (ja) | マイクロミキサー | |
EP3957391B1 (en) | Stirrer | |
CN117858754A (zh) | 分散机及其使用方法 | |
WO2023242890A1 (ja) | 分散機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EP4299246A1 (en) | Damage tolerant cavitation nozzle | |
JP2009018251A (ja) | 均質化装置 | |
JP4519655B2 (ja) | 混合のための装置 | |
KR20160128261A (ko) | 유체 미세전단형 유체 혼합장치 | |
WO2011122586A1 (ja) | 化学・物理処理装置及び化学・物理処理方法 | |
Ribeiro et al. | Comminu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with recent advances | |
CN119136902A (zh) | 微反应器 | |
EP4385617A1 (en) | Fluid control method and taylor vortex reaction device | |
JP2007185658A (ja) | マイクロミキサー | |
JP2010284566A (ja) | 撹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