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7396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57396A CN117857396A CN202211206091.5A CN202211206091A CN117857396A CN 117857396 A CN117857396 A CN 117857396A CN 202211206091 A CN202211206091 A CN 202211206091A CN 117857396 A CN117857396 A CN 1178573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lay jitter
- service data
- network element
- data packet
- access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012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2734 Acyl carrier protein, mitochondrial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78845 Homo sapiens Acyl carrier protein,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17 data analytic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9 fusion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2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s of a change of settings, e.g. optimising configuration for enhancing reliabi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7—Jit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4—Policy-based network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 H04L41/5003—Managing SLA; Interaction between SLA and QoS
- H04L41/5019—Ensuring fulfilment of SLA
- H04L41/5025—Ensuring fulfilment of SLA by proactively reacting to service quality change, e.g. by reconfiguration after service quality degradation or upgra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有利于提升业务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5G以及演进5G系统中,高带宽的交互型业务是重要的业务类型,诸如云游戏(Cloud gaming)、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CR(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等。
这些交互型业务的数据包在进行传输时,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利用这些周期性无线网络可以通过采用SPS(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半静态调度)或者C-DRX(Connected-Discontinuous Reception,连接模式的非连续接收)机制来提高时频资源效率,但是采取这些机制可能会带来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恶化,影响业务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有利于提升业务体验。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接收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根据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将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针对业务数据包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第四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获取单元,配置为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配置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第五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获取单元,配置为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调整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单元,配置为将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第六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针对业务数据包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配置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第七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并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选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如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然后基于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使得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有利于提升业务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多媒体数据包的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业务数据包传输过程的时延抖动分布对比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6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以更全面的方式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仅限于这些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得本申请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本申请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有许多具体细节从而可以充分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在实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时可以不需用到实施例中的所有细节特征,可以省略一个或更多特定细节,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元件、装置、步骤等。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随着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要求多数据量、短时延的多媒体业务得到应用。比如云游戏业务、VR、AR、MR、XR、CR等交互业务。
比如,在图1所示的云游戏场景中,云端服务器101用于运行云游戏,云端服务器101可以对游戏画面进行渲染,并将音频信号及渲染后的图像进行编码处理,最后将编码处理得到的编码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各个游戏客户端。游戏客户端可以是具有基本的流媒体播放能力、人机交互能力以及通信能力等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电视、智能家居、车载终端、飞行器等;或者该游戏客户端可以是运行于终端设备中的应用程序。具体的,游戏客户端可以将云端服务器101传输的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模拟音视频信号,并进行播放。
应理解的是,图1中只是示例性的表征云游戏系统的系统架构,并不对云游戏系统的具体架构进行限定;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云游戏系统中还可包括用于调度的后台服务器等等。并且云端服务器101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游戏客户端以及云端服务器101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在上述的基于多媒体的交互业务应用场景中,由于多媒体数据包巨大,因此在传输时需要拆分为多个数据包进行传输。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5G系统中,用户面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简称gNB)和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多媒体数据包的传输对于一些典型业务场景主要在下行方向,比如从应用服务器到UPF,然后再通过gNB发送给UE。在进行传输时,多媒体数据包(在图2中以XR数据包为例)在应用服务器的应用层进行拆分,拆分后的数据包作为IP包从应用服务器到达UPF后,5G系统通过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把子数据包传输到UE端,在UE端从协议栈逐级向上递交并进行重组恢复出该多媒体数据包。
其中,在图2所示的系统中,L1层是指物理层,其用于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L2层指的是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联协议)层即为网络层,用于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送;UDP即为User Datagram Protocol,中文名为用户数据报协议;GTP-U即为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Tunneling Protocol,中文名为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用户面;PHY即为Physical的简称,中文名为物理层;MAC即为Media Access Control,中文名为媒体访问控制;RLC即为Radio Link Control,中文名为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PDCP即为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中文名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SDAP即为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中文名是服务数据适配协议。
如前所述,对多媒体业务来说,比如XRM(XR and Media Services,XR和媒体服务)业务把一帧多媒体数据包分成多个数据包传输是很常见的情况,单个多媒体业务帧或者GoP(Group of Packets,数据包组)形成的数据包也可能字节量比较大,需要由一系列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联协议)数据包来承载。这些IP数据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来处理这些报文能够有效节省无线网络带宽。部分XRM业务流就有周期性,例如可以是60/90/120FPS(Frame Per Second,每秒传输帧数)的数据包,所产生的视频帧(video frame)会大致以16.67ms/11.11ms/8.33ms的时间间隔产生数据包。利用这些周期性特性,无线网络可以提高时频资源效率,比如说根据XRM业务的周期性,采取SPS(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半静态调度)或者C-DRX(Connected-Discontinuous Reception,连接模式的非连续接收)机制。但是采取这种方法的前提是5G系统已经获知该XRM业务流具有周期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AF(Application Function,应用功能)/AS(ApplicationServer,应用服务器)可以直接把业务流的周期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提供给5GS(5Gsystem,5G系统)。但是,当XR业务分辨率增加后,一个video frame可能会被切割成多个IP数据包进行传输,并且切割得到的IP数据包在第三方服务器与5GS网关之间传输后,其周期性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当数据包到达基站进行无线网络调度传输时,周期性及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基站侧的C-DRX配置出现偏差。
具体地,如图3所示,AF/AS可以实现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的控制面功能,通过AF—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网络开放功能)—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或者AF—PCF方式进行交互。AF/AS实体也可以实现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的用户面功能,即AS—IP传输网络—UPF接口。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示出了5GS的边界,即5GS网关的部署位置,其中的5GS网关可以是用户面功能实体UPF,也可以是控制面负责能力开放的实体如NEF、PCF,或者部署在5GS与外部网络的一台路由器/交换机节点等。
IP传输网络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有线方式或者无线方式实现,比如可以是基于光网络的城域网、接入网或者广域网,取决于5GC(5G Core,5G核心网)边界与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的拓扑关系。由于5G网络采用了有利于UPF下沉的网络架构,如果AF/AS位于边缘,UPF也下沉到该边缘位置,则可以缩短5GC边界(即边缘位置的UPF)与AF/AS的拓扑距离。然而,AF/AS也可能位于中心云,在这种情况下,UPF下沉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第三方服务器和5GC边界即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对业务流传输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具体地,如图4所示,AF/AS应用侧数据包特性比如可以是具有周期性的视频帧(video frame),在进行传输时会被切割成多个IP数据包进行传输,这多个IP数据包可以组成PDU set,此时IP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较小,由于这些IP数据包需要在第三方服务器AS与5GS网关之间传输,因此当IP数据包到达UPF处时,这些IP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将会变大,如图4中所示一个PDU set内的IP数据包之间的时延变大,导致对一个PDU set的接收时间变长。
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AF/AS可以将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与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的特性相结合,以实现对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也可以只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进而向5GS提供可以用于指示业务数据包调整后的周期性信息及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指示信息,便于5GS网元如UPF根据调整后的周期性信息及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XR数据包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对RAN(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的C-DRX配置以及SPS调度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C-DRX是在连接态下的不连续接收模式,这样可以让UE周期性的进入睡眠状态,不对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检测,而在需要检测的时候则从睡眠状态中唤醒(Wake Up),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
此外,UPF也可以主动检测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特性,分析该传输网络特性对周期性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影响,从而在接收到AF/AS提供的周期性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结合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的特性,实现对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也可以只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进而可以根据调整后的周期性信息及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XR数据包处理。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对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时,可以采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方法来推测出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而实现对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处理。
但是不管是AF/AS直接把业务流的周期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提供给5GS,还是对业务流的周期信息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之后再发送给5GS,或者是由5GS内部网元来进行调整,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当业务数据包到达基站进行无线网络调度传输时,基站根据数据包的周期性及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SPS配置或C-DRX配置之后,无法保证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能够满足时延抖动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业务体验变差。
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AF/AS可以将时延抖动需求(即jitterrequirements)通知给5GC,5GC进一步将jitter requirements配置给gNB,gNB在不超出jitter requirements的前提下,利用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及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C-DRX配置或SPS配置,保证数据包的传输既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同时也能够实现基于C-DRX的省电操作,或基于SPS实现对时频资源的节省。
具体地,如图5所示,类似于图3所示的系统架构,AF/AS可以实现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的控制面功能,通过AF—NEF—PCF或者AF—PCF方式进行交互。AF/AS实体也可以实现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的用户面功能,即AS—IP传输网络—UPF接口。AF作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方,能够提供QoS需求,包括jitter requirement,与此同时,AF可以通过控制面接口与NEF或者PCF进行交互,将jitter requirement发送给5GC。
5GC网元如UPF可以通过与AS的交互,或者通过检测的方式统计获得数据包的流量特性,如周期性和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即jitter range),然后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基站,基站可以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由接入网网元来执行,比如可以由基站gNB来执行。参照图6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S610至S63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610中,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该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业务数据包可以是周期性业务数据包;该周期性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可以是由AF提供的,比如由AF通过核心网发送给接入网网元。该周期信息可以根据以下至少一个因素来确定:业务数据包的编解码方式、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多媒体业务流传输参数、应用服务器针对多媒体业务流的推送参数、应用服务器针对多媒体业务流的拉取参数。
可选地,业务数据包的编解码方式比如可以是AVC(Advanced Video Coding,高级视频编码)、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高效率视频编码)、VVC(VersatileVideo Coding,多功能视频编码)等中的某一个。在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业务数据包的编解码方式来确定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
可选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多媒体业务流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业务数据包中所包含的业务数据内容,比如可以是Audio(音频)、Video(视频)、Haptic(触觉信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业务数据包中所包含的业务数据内容(比如周期性的音频信息等)来确定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
可选地,应用服务器针对多媒体业务流的推送参数可以是推送的帧率(比如固定帧率或可变帧率);应用服务器针对多媒体业务流的拉取参数可以是拉取的帧率(该拉取的帧率也可以是固定帧率或可变帧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可以是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该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核心网网元基于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而转发的;或者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核心网网元对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后发送给接入网网元的。
比如,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可以将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提供给PCF(可以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之后PCF再将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通过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和/或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配置给基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可以结合AF/AS与核心网网关(如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的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然后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提供给PCF,再由PCF配置给基站。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考虑到应用服务器与核心网网关之间的网络传输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影响,进而使得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能够与业务数据包的实际传输过程相适应,避免了由于网络传输特性的影响导致配置的数据传输控制策略出现偏差,提高了对业务数据包传输过程的调度准确性和业务数据包的传输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UPF也可以主动检测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特性,分析该传输网络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影响,从而在接收到AF/AS提供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结合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的特性,实现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然后再配置给基站。需要说明的是:UPF在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调整之后,可以通过核心网网元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给基站,比如UPF可以通过SMF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给基站;或者PCF可以向NWDAF(Network DataAnalytics Function,网络数据分析功能)订阅一个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tics)服务,该服务用于收集UPF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然后PCF可以从NWDAF中获取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PCF再通过SMF和/或AMF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给基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包括时延抖动的最大值和时延抖动的最小值。比如,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可以是由时延抖动的最大值和时延抖动的最小值所组成的时延抖动分布区间,或者也可以是包含时延抖动的最大值和时延抖动的最小值在内的多个离散时延抖动值。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时,可以获取应用服务器统计得到的业务数据包的网络传输情况,然后根据业务数据包的网络传输情况确定时延抖动的最大值和时延抖动的最小值。可选地,应用服务器统计得到的业务数据包的网络传输情况可以从应用服务器与传输网络之间的网络接口处获取。
在步骤S620中,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可以是接收策略控制功能实体PCF转发的来自于应用功能实体AF的时延抖动需求,该时延抖动需求是应用功能实体根据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生成的。
具体地,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之后,可以将时延抖动需求提供给PCF(可以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之后PCF再将时延抖动需求通过SMF和/或AMF配置给基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可以根据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业务数据包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大小、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业务数据包的发送端能力信息、业务数据包的接收端能力信息、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编解码算法。
可选地,业务数据包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越低,则说明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越高(比如所需要的最高变化频率越低、所要求的最高变化幅度越低);反之,如果业务数据包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越高,则说明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越低。比如,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云游戏数据而言,其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较低。
可选地,如果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越大,则说明缓解抖动的难度越小;反之,如果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越小,则说明缓解抖动的难度越大。因此,播放缓冲区的大小与时延抖动需求的高低成反相关关系,即播放缓冲区越大,时延抖动需求越低;播放缓冲区越小,时延抖动需求越高。
可选地,播放缓冲区的大小实际上是与所缓存的多媒体数据包所对应的可播放时长是相关的,即播放缓冲区越大,可播放时长就越长;播放缓冲区越小,可播放时长就越短。因此,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与时延抖动需求的高低成反相关关系,即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越大,时延抖动需求越低;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越短,时延抖动需求就越高。
可选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比如如果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为强交互型业务或者实时交互型业务,那么说明该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较高;如果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为对实时性没有过多要求的业务(比如数据备份业务),那么说明该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较低。
可选地,业务数据包的发送端能力信息和接收端能力信息可以是发送端和接收端对时延抖动的应对能力。具体而言,比如若发送端具有并行发送的能力、接收端也能够同时接收多路数据进行处理,那么发送端可以通过多路(如3路)并行发送相同的业务数据包,这样接收端可以通过多路接收到的业务数据包进行去重融合处理,这种情况下,接收端和发送端对于时延抖动的应对能力较强,那么相应的时延抖动需求就较低;反之,如果接收端和发送端对于时延抖动的应对能力较差,那么相应的时延抖动需求就较高。
可选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编解码算法可以表示丢弃某个/某些数据包是否影响整体数据包的恢复。如果丢弃某个/某些数据包不影响整体数据包的恢复,那么在传输这个/这些数据包时即便出现了时延抖动,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则可以说明时延抖动需求较低;反之,如果丢弃某个/某些数据包会影响整体数据包的恢复,那么在传输这个/这些数据包时对时延抖动的需求就较高。
在步骤S630中,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可以是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可选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比如可以是进行C-DRX配置或进行SPS调度等。
基于图6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基站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还可以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时延抖动需求,如果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满足时延抖动需求,则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然后根据重新配置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时延抖动需求可以是检测应用服务器与UE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时延抖动需求。
可选地,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可以是重复多次进行的,直至在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满足时延抖动需求为止。
图6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使得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有利于提升业务体验。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由核心网网元来执行,该核心网网元可以是PCF。参照图7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S710至S74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710中,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该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元可以从AF处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比如,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可以将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提供给PCF(可以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可以结合AF/AS与核心网网关(如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的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然后再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提供给PCF。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UPF也可以主动检测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特性,分析该传输网络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影响,从而在接收到AF/AS提供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结合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的特性,实现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情况下,PCF可以向NWDAF订阅一个网络分析服务,该服务用于收集UPF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然后PCF可以从NWDAF中获取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UPF可以检测AF/AS与UPF之间的IP传输网络特性,并且也可以分析该传输网络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影响。PCF可以向NWDAF订阅一个网络分析服务,该服务用于从UPF收集调整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相关参数,然后PCF可以从NWDAF中获取到用于调整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相关参数,实现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PCF可以向NWDAF订阅一个网络分析服务,该服务用于从UPF收集并分析如何根据传输网络特性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然后PCF可以从NWDAF中获取到用于调整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相关参数,以实现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的调整。
在步骤S720中,接收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之后,可以将时延抖动需求提供给PCF(可以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
在步骤S730中,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
在步骤S740中,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接入网网元根据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元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的过程,比如可以是PCF通过SMF和AMF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之后接入网网元可以据此进行C-DRX配置或进行SPS调度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由于是由核心网网元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因此在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且接入网网元据此配置调度传输策略之后,可能出现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如UE)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接入网网元可以触发核心网网元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重新调整。
具体地,若核心网网元接收到接入网网元发送的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重新调整的触发信息,则根据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进行调整,然后将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接入网网元根据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可选地,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可以是重复多次进行的,直至在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满足时延抖动需求为止。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元也可以获取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然后将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接入网网元根据周期信息和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比如,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之后,可以将周期信息提供给PCF(可以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之后PCF可以将周期信息通过SMF和/或AMF配置给接入网网元。
图7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核心网网元可以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然后将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接入网网元配置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由接入网网元来执行,比如可以由基站gNB来执行。参照图8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S810至S82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810中,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针对业务数据包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该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的,该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可选地,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的过程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再赘述。
在步骤S820中,根据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可以是进行C-DRX配置或进行SPS调度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接入网网元在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还可以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如UE)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时延抖动需求,如果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满足时延抖动需求,则触发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进行调整,比如向核心网网元发送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重新调整的触发信息。核心网网元在接收到该触发信息之后,可以根据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进行调整,然后将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接入网网元在接收到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之后,可以根据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可选地,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可以是重复多次进行的,直至在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满足时延抖动需求为止。
图8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接入网网元可以根据核心网网元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
以上分别从接入网网元和核心网网元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阐述,以下从多个设备实体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进一步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将jitter requirements与接入网网元(如基站gNB)的调度传输策略,如C-DRX配置和SPS配置等,进行协调,避免C-DRX配置影响了jitterrequirement的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业务数据包可以是XR业务数据包,也可以是其它多媒体业务数据包,比如云游戏业务的数据包、VR、AR、MR、CR等业务的数据包。换句话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对XR业务数据包的处理,也可以应用于对云游戏业务、VR、AR、MR、CR等业务的数据包进行处理。
如图9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910,AF/AS确定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可以根据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业务数据包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大小、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业务数据包的发送端能力信息、业务数据包的接收端能力信息、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编解码算法。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再赘述。
步骤S920,AF/AS把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发送给PCF。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之后,可以将时延抖动需求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
步骤S930,PCF通过SMF和/或AMF将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配置给gNB。
步骤S940,gNB根据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周期性和jitter range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gNB根据jitter range、周期性和jitter requirements,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可以是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可选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比如可以是进行C-DRX配置或进行SPS调度等。
步骤S950,端到端检测jitter requirements是否满足。
可选地,比如可以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如UE)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时延抖动需求。
步骤S960,如果不满足,重新调整调度传输策略。
可选地,重新调整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可以是根据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重新进行配置,而且重新配置的过程可以是重复多次进行的,直至在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满足时延抖动需求为止。
图9所示技术方案的交互流程如图1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001,应用层生成jitter requirements,作为QoS需求的一部分。
S1002,AF把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发送给PCF,具体可以将jitterrequirements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
S1003,PCF将jitter requirements配置到基站。比如,PCF通过SMF和/或AMF将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配置给gNB。
S1004,基站结合jitter 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进行C-DRX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时延抖动需求对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可选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比如可以是进行C-DRX配置或进行SPS调度等。
S1005,基站与UE之间按照配置的C-DRX进行数据传输。
S1006,端到端检测jitter特性是否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如果不满足,则触发C-DRX重新配置。
可选地,端到端检测jitter特性是否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可以是检测应用层(如应用服务器)与UE之间的jitter特性是否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
S1007,如果检测到jitter特性不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则结合jitter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重新进行C-DRX配置。
S1008,基站与UE之间按照重新配置的C-DRX进行数据传输。
图9和图10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由接入网网元,即gNB来根据jitter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配置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其中假设gNB已经事先获得了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和jitter range。以下结合图11和图12介绍网络侧根据jitter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配置调度传输策略的过程,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假设核心网网元已经事先获得了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和jitter range:
如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10,AF/AS确定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可以根据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业务数据包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大小、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业务数据包的发送端能力信息、业务数据包的接收端能力信息、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编解码算法。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再赘述。
步骤S1120,AF/AS把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发送给PCF。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AF在确定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之后,可以将时延抖动需求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
步骤S1130,PCF根据jitter 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修正jitter range。PCF在对jitter range修正之后,可以将修正后的jitter range通过SMF和/或AMF配置给gNB。
步骤S1140,gNB根据业务数据包的周期性和PCF修正后的jitter range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比如可以是进行C-DRX配置或进行SPS调度等。
步骤S1150,端到端检测jitter requirements是否满足。
可选地,比如可以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如UE)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时延抖动需求。
步骤S1160,如果不满足,触发PCF根据jitter 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重新修正jitter range。
可选地,重新修正jitter range的过程可以是重复多次进行的,直至在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满足时延抖动需求为止。
图11所示技术方案的交互流程如图1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201,应用层生成jitter requirements,作为QoS需求的一部分。
S1202,AF把业务数据包的jitter requirements发送给PCF,具体可以将jitterrequirements直接发送给PCF,或者也可以先发送给NEF,由NEF转发给PCF。
S1203,PCF结合jitter 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修正jitter range。
S1204,PCF将修正后的jitter range配置到基站。
S1205,基站结合修正后的jitter range进行C-DRX配置。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比如可以是进行C-DRX配置或进行SPS调度等。
S1206,基站与UE之间按照配置的C-DRX进行数据传输。
S1207,端到端检测jitter特性是否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如果不满足,则触发PCF根据jitter requirements和jitter range重新修正jitter range。
可选地,端到端检测jitter特性是否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可以是检测应用层(如应用服务器)与UE之间的jitter特性是否满足jitter requirements。
可选地,重新修正jitter range的过程可以是重复多次进行的,直至在重新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应用服务器与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满足时延抖动需求为止。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时,考虑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时延抖动需求,使得可以在满足时延抖动需求的前提下,基于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来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而可以在提高时频资源效率的同时,避免QoS恶化,有利于提升业务体验。
以下介绍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上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1300,包括:获取单元1302、接收单元1304和配置单元1306。
其中,获取单元1302配置为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接收单元1304配置为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配置单元1306配置为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传输装置1300还包括:检测单元,配置为在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
所述配置单元1306还配置为:若所述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则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重新配置所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以根据重新配置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获取单元1302配置为: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其中,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基于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而转发的;或者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对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后发送给所述接入网网元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配置单元1306配置为:根据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所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接收单元1304配置为:接收策略控制功能实体转发的来自于应用功能实体的时延抖动需求,所述时延抖动需求是所述应用功能实体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生成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时延抖动需求是根据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确定的:
所述业务数据包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大小、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所述业务数据包的发送端能力信息、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接收端能力信息、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编解码算法。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1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1400,包括:获取单元1402、接收单元1404、调整单元1406和发送单元1408。
其中,获取单元1402配置为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接收单元1404配置为接收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调整单元1406配置为根据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单元1408配置为将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调整单元1406还配置为:若接收到所述接入网网元发送的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重新调整的触发信息,则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进行调整;
所述发送单元1408还配置为:将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所述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获取单元1402还配置为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所述发送单元1408还配置为,将所述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发送给所述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周期信息和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1500,包括:接收单元1502和配置单元1504。
其中,接收单元1502配置为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针对业务数据包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配置单元1504配置为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传输装置1500还包括:检测单元,配置为在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发送单元,配置为若所述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则触发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进行调整;所述接收单元1502还配置为:接收所述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配置单元1504还配置为:根据所述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配置所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图16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6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16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6所示,计算机系统16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6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6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16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16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16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1601、ROM 1602以及RAM 1603通过总线16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605也连接至总线16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16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6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16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16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609。通信部分16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6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605。可拆卸介质16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6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16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6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16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16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计算机程序。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程序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
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
若所述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则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重新配置所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根据重新配置的调度传输策略进行数据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包括:
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
其中,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基于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而转发的;或者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对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后发送给所述接入网网元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包括:
根据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
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所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包括:
接收策略控制功能实体转发的来自于应用功能实体的时延抖动需求,所述时延抖动需求是所述应用功能实体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生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延抖动需求是根据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确定的:
所述业务数据包对时延抖动的容忍度、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大小、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播放缓冲区的可播放时长、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业务特性、所述业务数据包的发送端能力信息、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接收端能力信息、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对应的编解码算法。
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接收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
根据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
将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接入网网元发送的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重新调整的触发信息,则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进行调整;
将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所述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
将所述业务数据包的周期信息发送给所述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周期信息和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针对业务数据包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
若所述应用服务器与所述接入网网元之间传输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满足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则触发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进行调整;
接收所述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
根据所述重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重新配置所述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1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配置为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核心网网元配置的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
配置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和所述时延抖动需求,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配置为获取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应用功能实体发送的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
调整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
发送单元,配置为将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发送给接入网网元,以使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调度传输策略。
1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核心网网元发送的针对业务数据包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是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需求对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进行调整得到的,所述时延抖动分布特性用于表示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范围;
配置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调整后的时延抖动分布特性,配置接入网网元的调度传输策略。
15.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06091.5A CN117857396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PCT/CN2023/106509 WO2024066652A1 (zh) | 2022-09-30 | 2023-07-10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EP23869899.7A EP4507265A1 (en) | 2022-09-30 | 2023-07-10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8/935,880 US20250062959A1 (en) | 2022-09-30 | 2024-11-04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06091.5A CN117857396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57396A true CN117857396A (zh) | 2024-04-09 |
Family
ID=90475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06091.5A Pending CN117857396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50062959A1 (zh) |
EP (1) | EP4507265A1 (zh) |
CN (1) | CN117857396A (zh) |
WO (1) | WO202406665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12016006564T5 (de) * | 2016-03-10 | 2018-11-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Empfänger und Ereigniserfassungszeitpunkt-Schätzungsverfahren |
CN110300429A (zh) * | 2018-03-23 | 2019-10-01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调整缓存长度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351201B (zh) * | 2018-04-04 | 202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14375047A (zh) * | 2020-10-15 | 2022-04-19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资源调度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11206091.5A patent/CN117857396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7-10 WO PCT/CN2023/106509 patent/WO202406665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07-10 EP EP23869899.7A patent/EP450726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11-04 US US18/935,880 patent/US20250062959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507265A1 (en) | 2025-02-12 |
WO2024066652A1 (zh) | 2024-04-04 |
US20250062959A1 (en) | 2025-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2095795A1 (zh) | 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
AU2013296976B2 (en) | Methods for quality-aware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
WO2023035894A1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可读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 |
WO2012119459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WO2022237473A1 (zh) | 应用层测量方法及相关的装置 | |
CN113891175B (zh) | 直播推流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250119897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duct | |
WO2024066362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7857396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
WO2024066651A1 (zh) |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
US20250048491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Tabari et al. | Low latency live video streaming on android devices using web-socket | |
US20230362856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30388880A1 (en) | Network handover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US20230354107A1 (en) | Adjustment of network handover processing based on service time requirements | |
WO2024001451A1 (zh) | 业务数据包的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8450427A (zh) | 通信方法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