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849247B - 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49247B
CN117849247B CN202410251391.8A CN202410251391A CN117849247B CN 117849247 B CN117849247 B CN 117849247B CN 202410251391 A CN202410251391 A CN 202410251391A CN 117849247 B CN117849247 B CN 117849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e
detected
sample
internal standard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513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49247A (zh
Inventor
王康纬
周彤
崔屹
刘婵
侯敏
曹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uipu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5139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492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49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9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49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9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04Preparation or injection of sample to be analysed
    • G01N30/06Prepar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6Signal analysis
    • G01N30/8624Detection of slopes or peaks; baseline correction
    • G01N30/8631Peaks
    • G01N30/8634Peak quality criter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电解液与内标物碳酸丙烯酯混合,得到待检测样品;S2、将待检测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测试;S3、将待检测样品注入多个电池中,将多个注液后的电池分别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测试;S4、计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电解液各个组分在电池制备的不同阶段的含量,该方法操作和计算过程简单,无需与质谱仪联动,样品中的杂质对分析结果无影响,方法重现性好,且准确度高;适合大量分析样品的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过程简单、准确度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分析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和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广泛用于移动电子设备,并在电动汽车上得到大量的应用。随着市场不断升级,市场要求电动汽车寿命的提升,对二次电池的要求大幅提高,提升二次电池的长循环性能日益显得重要而迫切。电解液是二次电池重要的主材之一,对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充放电倍率性能有重要影响。
电解液由锂盐、溶剂、添加剂组成,常用的溶剂有环状碳酸酯(PC、EC)、链状碳酸酯(DEC、DMC、EMC)及羧酸酯类(MF、MA、EA、MA、MP等)。锂盐一般是LiPF6、LiClO4、LiBF4、LiAsF6等。添加剂一般有成膜添加剂、导电添加剂、阻燃添加剂、过充保护添加剂等。通过气相色谱可以检测绝大多数电解液的组成成分。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全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简称气质联用。是将气相色谱仪器(GC)与质谱仪(MS)通过适当接口相结合,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联用分析的技术。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的差异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经过气相色谱分离的各气态分子受离子源轰击,电解裂解成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综合作用下,按照m/z大小进行分离,到达检测器检测、记录和整理,得到质谱图,实现样品定性定量分析。如CN110161133A公开了一种外标法检测分析锂离子功能电解液中组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锂离子功能电解液中各物料标准曲线的绘制:选取需要检测的至少三种电解液溶剂样品;将上述至少三种电解液溶剂样品内加入至少两种以上添加剂配制成混合液,取容量瓶,分别向容量瓶内加入分析级乙二腈作为稀释剂,稀释至100mL刻度线,进行气相色谱仪检测,得到响应值;锂离子功能电解液中各物料含量的测定;锂离子功能电解液中锂盐标准曲线的绘制;溶剂中锂盐含量的测定。
但是二次电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和电解液之间、电解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电解液中的杂质和电解液之间以及电解液本身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现有气相色谱直接进样检测技术不能准确定量测定二次电池电解液组分变化的问题。
因此,了解二次电池各个阶段中电解液各个组分含量变化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本发明以PC为内标物,加入待测电解液中,能够准确测定电解液各个组分在电池制备的不同阶段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过程简单,无需与质谱仪联动,样品中的杂质对分析结果无影响,方法重现性好,且准确度高;适合大量分析样品的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过程简单、准确度高的优点。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电解液与内标物碳酸丙烯酯混合,得到待检测样品;
S2、将待检测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测试;
S3、将待检测样品注入多个电池中,将多个注液后的电池分别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测试;
S4、计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通过加入内标物碳酸丙烯酯(PC),PC与电解液中各组分具有非常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完全溶于电解液;PC在电池制备过程中稳定,不会被分解,也不会和电解液中各组分发生化学反应;PC能够和电解液中各组分的色谱峰能完全分离。因此,本发明以PC为内标物,通过在电池注液前加入待测电解液中,利用其含量来推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过程简单,无需与质谱仪联动,样品中的杂质对分析结果无影响,方法重现性好,且准确度高;适合大量分析样品的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过程简单、准确度高的优点。
优选地,步骤S4中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记为A1,所述A1的计算公式为A1=X1/X2*Y2
其中,A1为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即为所述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
X1为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S2中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X2为内标物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S3中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Y2为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步骤S3中电解液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本发明提供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A1的计算公式,简单直接地可得出A1的准确数值。
优选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S5、计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
优选地,所述S5中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记为A,所述A的计算公式为A=Y1-A1
其中,A为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减少的量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即为所述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
Y1为电解液各组分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步骤S2中电解液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可得出相应的电解液中各个组分在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消耗量,实现了对电解液在各个电池制备阶段成分变化的全方位了解,从而有利于电池的性能调控。
优选地,包含所述电解液的电池中的负极材料包括人造石墨。
本发明提供的电池选用人造石墨为负极材料体系时,可更好地得出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以及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而如果选用其他的负极材料体系,如天然石墨体系,内标物PC的加入会在化成阶段与锂离子共嵌入天然石墨,造成负极表面膨胀破裂以及大量产气,从而对电池造成不可逆损坏;而如果为硅基负极体系,PC会参与成膜阶段,会有一定的损耗,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同时,如果内标物在注液后加入,则无法计算化成过程中抽真空及产气带来的消耗量。
优选地,所述内标物碳酸丙烯酯在所述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1~10%,例如1%、2%、3%、4%、5%、6%、7%、8%、9%或10%等。
本发明中的内标物碳酸丙烯酯在所述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过大,超过10%,则会影响电解液的性能,造成锂盐被大量消耗而产气,从而导致电池性能受到影响;如果PC加入过少,低于1%,也会降低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优选地,所述内标物碳酸丙烯酯在所述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3~7%,例如3%、3.5%、4%、4.5%、5%、5.5%、6%、6.5%或7%等。
本发明中,内标物碳酸丙烯酯在所述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在3~7%的数值范围内,可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且避免影响电解液性能。
优选地,进行所述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保持不变,其中,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为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所述“含量”以及“消耗量”等定义,均指的是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在本技术领域中,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电解液的总质量和电解液各组分的质量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关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即Y2)就没有意义,实际关注的是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因为待检测样品的质量是恒定的。因此,其中,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为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
本发明中,含有PC的电解液中,溶剂化层脱去一个PC溶剂分子的能量与PF6-相近,表明在脱溶剂化过程中,部分溶剂化层不含PF6-,形成的相应分解产物LiF含量低于电解液体系;因此PC在一定含量的基础上,在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无波动,且通过其不变的量,实现了各个组分消耗量的测试。
优选地,所述不同电池制备阶段包括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可以对电池注液后的制备阶段和充放电使用阶段进行检测,实现了电池体系多流程的覆盖。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电解液与内标物碳酸丙烯酯混合,得到待检测样品;
S2、将待检测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测试,得到电解液各组分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Y1,还得到了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X1为1~10%;
S3、将待检测样品注入多个电池中,将多个注液后的电池分别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测试,得到内标物在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2,还得到了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Y2
S4、计算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A1,其中,A1=X1/X2*Y2
S5、计算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A,其中,A=Y1-A1
其中,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保持不变,其中,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为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
需要说明,本发明提供的电解液体系均为常规技术选择,即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多种电解液体系;所述电解液可以钠离子电池用电解液,也可以为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其中的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链状碳酸酯类有机溶剂、环状碳酸酯类有机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链状碳酸酯类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环状碳酸酯类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还需要说明,本发明提供的电池体系,为未注液前的电池体系,且可以为多种类型的电池体系,其结构、原料以及制备过程,除本发明的特殊限定外,均为常规技术手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选择。
所述电池包括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和电解液。
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位于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侧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位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
可选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或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
可选地,所述正极集流体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具有导电性而不在电池中引起化学变化即可。具体地,可以使用铜,不锈钢,铝,镍,钛,或用表面经过碳或其他物质处理的金属集流体。
可选地,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形状包括箔形状、板形状或网格形状等;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但不限于铝、铜、镍或锌单质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隔膜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偏氟乙烯膜和以及由上述材料构成的多层复合膜。
可选地,所述粘结剂包括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PTFE)、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丁苯橡胶(SBR)、聚偏二氟乙烯(PVDF)、丁腈橡胶(NBR)、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聚丙烯酸锂(LiPAA)、聚丙烯酸钠(NaPAA)、海藻酸钠、海藻酸锂以及它们的组合。
可选地,所述导电剂可包括碳基材料、粉末镍或其他金属颗粒或导电聚合物。碳基材料可包括例如碳黑、石墨、superP、乙炔黑(诸如,KETCHENTM黑或DENKATM黑)、碳纤维和纳米管、石墨烯等等的颗粒。导电聚合物的示例包括聚苯胺、聚噻吩、聚乙炔、聚吡咯、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磺苯乙烯等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通过加入内标物碳酸丙烯酯(PC),PC与电解液中各组分具有非常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完全溶于电解液;PC在电池制备过程中稳定,不会被分解,也不会和电解液中各组分发生化学反应;PC能够和电解液中各组分的色谱峰能完全分离。因此,本发明以PC为内标物,通过在电池注液前加入待测电解液中,以此来推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过程简单,无需与质谱仪联动,样品中的杂质对分析结果无影响,方法重现性好,且准确度高;适合大量分析样品的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过程简单、准确度高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电解液(电解液中的组分和含量分别为EC:25%;EMC:24%;DMC:32%;VC:3%;DTD:0.5%;LiPF6:13%)与内标物碳酸丙烯酯混合,得到待检测样品;
S2、将待检测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测试,由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得到电解液各组分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Y1,还得到了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X1为4%;
S3、将待检测样品注入多个电池中,将多个注液后的电池分别进行化成、分容和充放电循环处理进行气相色谱测试,由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得到内标物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2,还得到了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Y2
化成过程:依次包括对电池进行预化成(注液后对电池进行0.05C的小电流充电)、化成(预化成后以相对较大的电流0.2C-0.5C对电池充电的过程)和老化(静置阶段),得到化成后的内标物PC的质量占比X2-化成,以及化成后的电解液各个组分的质量占比Y2-化成
分容过程(先进行化成处理后,继续进行分容处理):先以1/3C电流恒流恒压将电池满充至3.65V,然后再以1/3C放电至2.5V,测出分容满充时候的放电容量,来确定电池的容量;得到分容后的内标物PC的质量占比X2-分容,以及分容后的电解液各个组分的质量占比Y2-分容
充放电循环过程(依次进行化成和分容后,继续进行充放电循环):电压范围为2.5~3.65V的范围内,以0.5C的充放电电流进行充放电循环,循环圈数为100圈;得到充放电循环后的内标物PC的质量占比X2-循环,以及充放电循环后的电解液各个组分的质量占比Y2-循环
S4、计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其中,A1=X1/X2*Y2
S5、依据S2中的Y1和S4中的A1还可计算得出电池在不同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A,其中,A=Y1-A1
其中,本实施例中未注液前的电池(人造石墨体系)的制备过程为:正极浆料制备:将磷酸铁锂、聚偏氟乙稀、导电碳黑以98%:1.5%:0.5%的比例于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混合制备浆料。负极浆料制备:将人造石墨、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导电碳黑以95%:1%:2%:2%的比例混合制备浆料。涂布:将搅拌后的浆料均匀涂覆在金属箔片上并烘干制成正、负极片,正极涂覆在铝箔上,负极涂覆在铜箔上。辊压:将涂布后的极片进一步压实,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分切:将较宽的整卷极片连续纵切成若干窄片。模切:将分切后的的极片冲切成型,形成极耳。卷绕/叠片:将极片卷绕或者叠片成电芯。入壳封装:将卷绕或者叠片好的电芯放入外壳中,方壳电池使用的是方形铝壳,软包电池使用的是铝塑膜,然后对电池盖板进行焊接封装。
表1中示出了实施例1中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1
从表1可以得出,化成后锂盐、添加剂、溶剂均有不同程度损耗,主要是用于在电池正负极表面成膜;分容时由于电池有二次注液工艺,各组分含量有不同程度上升;循环过程中主要消耗的是VC和DTD等成膜添加剂用以修补负极表面破损的SEI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5%。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2示出了实施例2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2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6%。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3示出了实施例3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3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2%。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4示出了实施例4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4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8%。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5示出了实施例5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5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0.5%。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5示出了实施例6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6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12%。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7示出了实施例7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7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未加入内标物前的电解液为用25%MA替代EC的电解液。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8示出了实施例8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8
对比例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本实施例中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0%,即不加入内标物。
其余检测方法与过程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表9示出了对比例1中各组分的含量A1(分别为初始阶段Y1、A1-化成、A1-分容和A1-循环)。
表9
结合表1-表9可得:
从表1-表5的数据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在3~7%的数值范围内时,对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以及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更高;而不在该范围内,但是又位于1~10%的数值范围时,对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以及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略差。
从表1-表7的数据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的质量占比低于1%时,由于内标物的添加量过少,使得检测结果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误差;而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的质量占比超过10%时,由于内标物的添加量过多,会影响电解液的性能,造成锂盐被大量消耗而产气,从而使得检测结果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误差。
从表1与表8的数据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多种电解液检测体系,且检测结果快速准确。
从表1-表9的数据结果可知,未注液前如果不加入内标物,则无法保证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变化量是在同一体系内的对比。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通过加入内标物碳酸丙烯酯(PC),PC与电解液中各组分具有非常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完全溶于电解液;PC在电池制备过程中稳定,不会被分解,也不会和电解液中各组分发生化学反应;PC能够和电解液中各组分的色谱峰能完全分离。因此,本发明以PC为内标物,通过在电池注液前加入待测电解液中,利用其含量来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过程简单,无需与质谱仪联动,样品中的杂质对分析结果无影响,方法重现性好,且准确度高;适合大量分析样品的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过程简单、准确度高的优点。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电解液与内标物碳酸丙烯酯混合,得到待检测样品,所述内标物碳酸丙烯酯在所述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为3~7%;
S2、将待检测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测试;
S3、将待检测样品注入多个电池中,将多个注液后的电池分别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测试;
S4、计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
步骤S4中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记为A1,所述A1的计算公式为A1=X1/X2*Y2
其中,A1为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即为所述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
X1为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S2中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X2为内标物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S3中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Y2为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进行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S3中电解液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包含所述电解液的电池中的负极材料包括人造石墨;
步骤S1所述电解液中的组分和含量分别为EC:25%;EMC:24%;DMC:32%;VC:3%;DTD:0.5%;LiPF6:13%;
或步骤S1所述电解液中的组合和含量分别为MA:25%;EMC:24%;DMC:32%;VC:3%;DTD:0.5%;LiPF6: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S5、计算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解液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记为A,所述A的计算公式为A=Y1-A1
其中,A为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减少的量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
Y1为电解液各组分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由所述S2中电解液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所述不同电池制备阶段的处理后,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保持不变,其中,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为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电池制备阶段包括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电解液与内标物碳酸丙烯酯混合,得到待检测样品;
S2、将待检测样品进行气相色谱测试,得到电解液各组分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Y1,还得到了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X1为1~10%;
S3、将待检测样品注入多个电池中,将多个注液后的电池分别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测试,得到内标物在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2,还得到了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在进行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Y2
S4、计算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处理后的电解液各组分的含量A1,其中,A1=X1/X2*Y2
S5、计算化成阶段、分容阶段和充放电循环阶段电解液各组分的消耗量A,其中,A=Y1-A1
其中,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保持不变,其中,所述内标物的含量为内标物在待检测样品中的质量占比X1
CN202410251391.8A 2024-03-05 2024-03-05 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Active CN1178492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51391.8A CN117849247B (zh) 2024-03-05 2024-03-05 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51391.8A CN117849247B (zh) 2024-03-05 2024-03-05 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49247A CN117849247A (zh) 2024-04-09
CN117849247B true CN117849247B (zh) 2024-06-14

Family

ID=90536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51391.8A Active CN117849247B (zh) 2024-03-05 2024-03-05 一种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4924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4995A (ja) * 1994-03-01 1995-09-19 Oki Micro Design Miyazaki:Kk リードオンリメモリのセンス回路
US7052803B2 (en) * 2002-07-31 2006-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1101279A (zh) * 2006-07-04 2008-01-09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解液有机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FR3030755B1 (fr) * 2014-12-22 2017-07-14 Renault Sas Methode de quantification absolue des constituants d'un electrolyte de batterie
CN104792901B (zh) * 2015-05-06 2016-10-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的定量测量方法
CN105467058B (zh) * 2016-01-25 2017-05-17 惠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羧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CN109088108B (zh) * 2018-07-26 2020-04-17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消耗量的定量分析方法
CN115389641B (zh) * 2021-05-25 2024-02-09 南通新宙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电解液的检测方法
CN114152694A (zh) * 2021-12-01 2022-03-08 江苏瀚康新材料有限公司 适用于化学合成的混合溶液中硫酸乙烯酯的含量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Electrolyte Solution Comprising LiPF6, Ethylene Carbonate, and Propylene Carbonate;Satoshi UCHIDA et al.;Electrochemistry;20210702;全文 *
氟磺酰亚胺碱金属盐和离子液体: 合成、表征以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韩鸿波;博士电子期刊;201209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49247A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Effect of sulfolane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bis (oxalato) borate-based electrolytes for advanced lithium ion batteries
Liang et al. Improved cycling performances of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with LiNO3-modified electrolyte
Beheshti et al. Development, retainment, and assessment of the graphite-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Li-ion batteries regard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SEI-forming additives
Qian et al. Influence of electrolyte additives on the cathode electrolyte interphase (CEI) formation on LiNi1/3Mn1/3Co1/3O2 in half cells with Li metal counter electrode
Zhou et al. Lithium difluoro (oxalate) borate and LiBF4 blend salts electrolyte for LiNi0. 5Mn1. 5O4 cathode material
Zuo et al. High-voltage performance of LiCoO2/graphite batteries with methylene methanedisulfonate as electrolyte additive
Forestier et al. Graphite electrode thermal behavior and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vestigations: Role of state-of-the-art binders, carbonate additives and lithium bis (fluorosulfonyl) imide salt
US10978693B2 (en) Battery paste, battery electrode pl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Wang et al. Improving cyclic stability of lithium cobalt oxide based lithium ion battery at high voltage by using trimethylboroxine as an electrolyte additive
EP2775555B1 (en) Evaluation method for 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Zheng et al. The effects of N-methyl-N-butylpyrrolidinium bis (trifluoromethylsulfonyl) imide–based electrolyte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high capacity cathode material Li [Li0. 2Mn0. 54Ni0. 13Co0. 13] O2
Murmann et 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two new lithium electrolyte salts in comparison to LiPF6
EP3059795B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lyte solution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N111640984A (zh) 一种锂离子成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Zhao et al. Boosting the cycling stability of hard carbon with NaODFB-based electrolyte at high temperature
Yang et al. Improvement in high-voltage performanc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using bismaleimide as an electrolyte additive
CN113571771B (zh) 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ai et al. Multifunctional imidazolium-based ionic liquid as additive for silicon/carbon lithium ion batteries
Karuppasamy et al. Nonaqueous liquid electrolytes based on novel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bis (nonafluorobutane-1-sulfonyl imidate) ionic liquid for energy storage devices
CN111129590A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高电压锂离子电池
EP3951988A1 (en) Electrolyte and lithium metal battery comprising electrolyte,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Liang et al. Exceptional cycling performance of a graphite/Li1. 1Ni0. 25Mn0. 65O2 battery at high voltage with ionic liquid-based electrolyte
CN108987802B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
Cai et al. Formation of robust CEI film on high voltage LiNi0. 6Co0. 2Mn0. 2O2 cathode enabled by functional [PIVM][TFSA] ionic liquid additive
Qin et al. Ionic liquid-based electrolyte with dual-functional LiDFOB additive toward high-performance LiMn2O4 batter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