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8884A - 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98884A CN117798884A CN202211167597.XA CN202211167597A CN117798884A CN 117798884 A CN117798884 A CN 117798884A CN 202211167597 A CN202211167597 A CN 202211167597A CN 117798884 A CN117798884 A CN 1177988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ring
- planet carrier
- disposed
- drive
- driv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9/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nipulators, e.g. for monitoring, for viewing; Safety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nipulators
- B25J19/02—Sens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0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anipulator supports, ba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 B25J9/12—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electr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12—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 links or levers, and cams, or members of at least two of these ty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机构、第一减速机构、第二减速机构、检测机构,动力机构用于形成驱动装置的输入端;第一减速机构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一减速比;第二减速机构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二减速比;检测机构具有第一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第一减速比大于第二减速比,动力机构分别与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连接以使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同步转动;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动力机构的运动信息;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第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及具有驱动装置的机器人,通过比对驱动装置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对驱动装置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电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多数设备中均会装载有电机,从而利用电机提供驱动力,以实现机械部件的运动,如升降、旋转以及振动等等,使得设备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然而,现有电机的传动精度不高,无法精准控制电机输入输出的位置,降低了电机的可控性,因此,如何提升电机的传动精度,已经成为了业内人员的主要关注对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机构、第一减速机构、第二减速机构以及检测机构,所述动力机构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一减速比;所述第二减速机构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二减速比;所述检测机构具有第一检测组件以及第二检测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减速比大于所述第二减速比,所述动力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能够发生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并被配置为用于检测所述动力机构的运动信息;所述第二检测组件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输出端,并被配置为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所述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上述的驱动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通过设置第一减速机构的第一减速比大于第二减速机构的第二减速比,在第一减速机构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减速机构的第二输入端同步转动时,第一减速机构的第一输出端的转动角度小于第二减速机构的第二输出端的转动角度。进一步通过第一检测组件检测第一输入端的运动信息可以获取到动力机构的运动信息,以及通过第二检测组件检测第一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并通过第一减速比和第二减速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获得第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进而获取驱动装置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从而可以通过比对驱动装置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实现对驱动装置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提升了驱动装置的传动精度和可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中壳体组件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速机构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实施例中驱动装置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实施例中第二减速机构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0是图8实施例中动力机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机器人的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10可以应用于各类需要通过电能提供驱动力的设备中,如两足机器人或四足机器人,以实现机器人的行走或其他相应的功能,且驱动装置10具体可以是伺服电机或舵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应用于诸如机器人等设备,机器人等设备可以在驱动装置10的驱动下完成行走、跑、跳等功能。比较典型的一种机器人结构例如为机器狗,也即一种包括机器人主体以及四条腿的机器人结构,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机器人也可以为包括两条、三条或者多条腿的结构,甚至可以是包括一条腿的结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基于驱动装置10驱动机器人行走、跑、跳等运动形态,通常在驱动装置10中集成有减速机构以提升输出力矩。
其中,驱动装置1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00、第一减速机构200、第二减速机构300、动力机构400、检测机构500以及电路板600。第一减速机构200、第二减速机构300、动力机构400、检测机构500以及电路板600均设于壳体组件100内,且动力机构400分别与第一减速机构200以及第二减速机构300连接,第一减速机构200被配置为与动力机构400相联动,第二减速机构300被配置为与动力机构400相联动以用于增大驱动装置10的输出力矩。优选地,动力机构400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形成驱动装置10的输入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形成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动力机构400和检测机构500均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且动力机构400可以利用电路板600传输的电能为驱动装置10提供驱动力。检测机构500可以检测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以及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并传输给电路板600,以使得电路板600可以通过比对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和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对驱动装置10输入输出的位置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从而可以提升驱动装置10的传动精度和可控性。
其中,图1中定义出了X方向以便于下文进行相关描述,X可以为第二减速机构300和动力机构40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即轴向。
进一步地,第一减速机构200与动力机构400连接,并被配置为与动力机构400相联动。第一减速机构200可以具有第一输入端201、第一输出端202以及第一减速比,即第一减速比可以为第一输入端201和第一输出端202的转速比值。第一输入端201与动力机构400连接,并可在动力机构400的驱动下转动。基于此,可以通过获取第一输入端201的运动信息来得到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其中,第一减速机构200可以为谐波减速器,以获取较大的减速比。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减速机构200还可以为少齿差行星传动减速器、摆线针轮传动减速器等其他类型的减速器,不作赘述。
第二减速机构300与动力机构400连接,并被配置为与动力机构400相联动。第二减速机构300可具有第二输入端301、第二输出端302以及第二减速比,即第二减速比可为第二输入端301和第二输出端302的转速比值。第二输入端301与动力机构400连接,并可在动力机构400的驱动下转动。第二减速机构300可为行星减速器以获取合理的减速比。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减速机构300还可为行星减速器、普通减速器、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其他类型的减速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不作赘述。
其中,动力机构400分别与第一输入端201和第二输入端301连接,以同步驱动第一输入端201和第二输入端301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输入端201和第二输入端301能够发生同步转动。优选地,第一减速比大于第二减速比,此时第一输出端202和第二输出端302的转动不同步,且第一输出端202的转速小于第二输出端302的转速。由此,可以在第一输出端202的转动角度范围较小时可以通过检测机构500获取第二输出端302的较大范围的转动角度。可以理解的,动力机构400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形成驱动装置10的输入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第二输出端302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形成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
例如,当第一输出端202旋转1周时,第一输入端201旋转了m周,m>1,此时,第一减速比为m:1。与此同时,第二输入端301旋转了m周,第二输出端302旋转了n周,m>n>1,此时,第二减速比为m:n。由此可得出,当第一输出端202旋转了1周时,第二输出端302旋转了n周,以此建立起第一输出端202在1周内的任意角度对应第二输出端302的位置,即可获得第二输出端202的转动角度的量程为0~n*360°。
结合图3参阅图4,图4是图1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壳体组件100可以用于安装第一减速机构200、第二减速机构300、动力机构400、检测机构500以及电路板600。其中,壳体组件10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设于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之间的承载件130、以及设于第一端盖110上的限位板140。其中,第一端盖110可以与承载件130的一侧连接,第二端盖120可以与承载件130的另一相对侧连接,且第一端盖110与承载件130配合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101,第二端盖120与承载件130配合围设形成第二容置腔102。第一容置腔101被配置为用于容纳第二减速机构300和动力机构400,第二容置腔102被配置为用于容纳第一减速机构200、检测机构500以及电路板600。
其中,限位板140可以设于第一端盖110背离第二端盖120的一侧,其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对第二减速机构300进行限位。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的材质可以是硬质塑料,如此不仅可以保证壳体组件100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减轻壳体组件100的重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的材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端盖110可以用于与承载件130配合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101,以容纳第二减速机构300和动力机构400。如图3至图4所示,第一端盖110可以包括底壁111、外侧壁112以及内侧壁113。其中,外侧壁112可以设置于底壁111的一侧,内侧壁113可设置于底壁111的另一相对侧,且外侧壁112和内侧壁113均可以围绕底壁111设置。底壁111可以呈环状设置,外侧壁112可以设置于底壁111的外环沿,内侧壁113可以设置于底壁111的内环沿,使得第一端盖110在外形上可以类似于圆桶状,以便于第一端盖110与承载件130配合围设形成第一容置腔101。优选地,外侧壁112在轴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内侧壁113在轴向X上的高度,从而增大外侧壁112围绕形成的空间。内侧壁113可将第一容置腔101划分为第一容置空间1011和第二容置空间1012,第一容置空间1011被配置为用于容纳动力机构400,第二容置空间1012被配置为用于容纳第二减速机构300。其中,第一容置空间1011和第二容置空间1012靠近承载件130的一端相互连通,以为动力机构400和第二减速机构300提供联动空间。即内侧壁113背离底壁111的一端与承载件130之间具有间隙,动力机构400可部分自内侧壁113与承载件130之间的间隙伸入第二容置空间1012,以与第二减速机构300实现联动。
优选地,轴向X具体可以是垂直于底壁111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10的形状也可以不限于圆桶状,其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底壁111位于第一容置腔101内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材质为导热硅胶的散热片114,且该散热片114可以与动力机构400相对设置,从而利用散热片114进一步提升第一端盖110的散热效率。
限位板140可以设置于底壁111背离承载件130的一侧,且限位板140可以用于限制第二减速机构300在轴向X上位移,以避免第二减速机构300在转动过程中沿轴向X发生窜动。如图3至图4所示,限位板140可以呈环状设置,以与底壁111的形状相适配,且限位板140在底壁111上的正投影也可以围绕内侧壁113设置。其中,限位板140还可以围绕第二减速机构300设置,且限位板140在外形上还可类似于“Z”字形结构,使得限位板140可具有朝向第二减速机构300凸出的法兰边,且该法兰边还可搭接至第二减速机构300与轴向X相垂直的一侧,从而对第二减速机构300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10背离承载件13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螺钉孔,而限位板140上可以设置有螺钉,使得限位板140可以通过螺钉与第一端盖11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板140也可以通过如焊接、卡接以及粘接等装配方式与第一端盖110固定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第二端盖120可以设置于承载件130背离第一端盖110的一侧,且第二端盖120可用于与承载件130配合围设形成第二容置腔102,以容纳第一减速机构200、检测机构500和电路板600,使得检测机构500能够检测第一减速机构200、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入输出运动信息以及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如图3、图4所示,第二端盖120可包括顶壁121和侧壁122。顶壁121与承载件130间隔设置,侧壁122设于顶壁121和承载件130之间并可用于与承载件130连接,以对第二端盖120进行装配固定。侧壁122可呈环状设置,并环绕于顶壁121的外周缘,以使第二端盖120能够与承载件130配合围设形成第二容置腔102。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端盖120还可以包括设于侧壁122上的连接壁123,该连接壁123优选设置侧壁122背离顶壁121的一端,并朝向背离第二容置腔102的方向延伸,即连接壁123可以理解为设置于侧壁122上的凸耳结构。其中,该连接壁123被配置为用于与承载件130连接固定,以将第二端盖120装配于承载件130背离第一端盖110的一侧。优选地,连接壁123可以环绕于侧壁122的外周缘设置。
其中,承载件130上可以设置有螺钉孔,而连接壁123上可以设置有螺钉,使得连接壁123可以通过螺钉与承载件130固定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壁123也可以通过如焊接、卡接以及粘接等装配方式与承载件130固定连接。
承载件130可以设置于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装配连接,从而形成驱动装置10的整体结构。可选地,第一端盖110投影于承载件130上的投影覆盖于第二端盖120投影于承载件130上的投影,即外侧壁112投影于承载件130上的投影环绕于侧壁122投影于承载件130上的投影的外围。
结合图3参阅图5至图7,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13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速机构200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即第一减速机构200装配于壳体组件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承载件130可以包括第一承载部131、第二承载部132以及连接第一承载部131和第二承载部132的连接部133。第一承载部131被配置为用于装配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即第一承载部131设于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之间120并分别连接第一端盖110和第二端盖120。第二承载部132被配置为用于装配第一减速机构200。检测机构500分别装配于第一减速机构200和电路板600上。
优选地,第一承载部131、第二承载部132以及连接部133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直接形成一体结构的承载件130。
具体而言,第一承载部131可以呈环形设置,并环绕于第二承载部132的外围,即第二承载部132可以设于第一承载部131的环形中空区域设置,并与第一承载部131的内环沿之间具有间隙。连接部133设于第一承载部131和第二承载部132之间,并分别连接于第一承载部131和第二承载部132。其中,连接部133可以设有多个,多个连接部133可以均匀分布于第一承载部131和第二承载部132之间,以保证承载件130的整体结构强度。应理解的,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其中,第一承载部131和第二承载部132之间具有镂空区域1301,该镂空区域1301连通第一容置腔101和第二容置腔102,以使得设于第一容置腔101中的动力机构400和设于第二容置腔102中的电路板600可以通过穿设于镂空区域1301的线路实现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131在外形上还可以类似于“Z”字形结构,使得第一承载部131可以具有朝向第一端盖110凸出的法兰边,且该法兰边还可以搭接至第一端盖110的外侧壁112以实现第一承载部131与外侧壁112的连接固定。其中,其中,第一承载部131上可以设置有螺钉孔,而外侧壁112上可以设置有螺钉,使得外侧壁112可以通过螺钉与第一承载部131固定连接。当然,外侧壁112也可以通过如焊接、卡接以及粘接等装配方式与第一承载部131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承载部131可以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装配板1311和第二装配板1312。第一装配板1311可以呈环形设置,并环绕于第二承载部132的外围,且与第二承载部132之间具有间隙。其中,第一装配板1311位于外侧壁112靠近内侧壁113的一侧,并被配置为用于连接第二端盖120的连接壁123。其中,第一装配板1311上可以设置有螺柱,而连接壁123上可以设置有螺钉,使得连接壁123可以通过螺钉与第一装配板1311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壁123也可以通过如焊接、卡接以及粘接等装配方式与第一装配板1311固定连接。
第二装配板1312设于第一装配板1311背离第一端盖110的一侧,并环设于第一装配板1311的外环沿,即第二装配板1312自第一装配板1311的外环沿朝向背离第一端盖110的底壁111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装配板1312位于外侧壁112靠近内侧壁113的一侧,并被配置为用于连接第一端盖110的外侧壁112。其中,第二装配板1312上可以设置有螺柱,而外侧壁112上可以设置有螺钉,使得外侧壁112可以通过螺钉与第二装配板1312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侧壁112也可以通过如焊接、卡接及粘接等装配方式与第二装配板1312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131还可以包括搭接板1313,该搭接板1313设于第二装配板1312背离第一装配板1311的一端,并自第二装配板1312朝向背离第二承载部132的方向延伸,即搭接板1313自第二装配板1312朝向第一端盖110的外侧壁112的方向凸出。其中,搭接板1313可以被配置为用于搭接外侧壁112背离底壁111的端部,以在X方向上对承载件130进行限位。可选地,搭接板1313和第一装配板1311在X方向上间隔设置,搭接板1313搭接于外侧壁112背离底壁111的端部,第一装配板1311位于第一容置腔101内。
第二承载部132可以包括承载板1321、第一围壁1322以及第二围壁1323,承载板1321可以位于第一装配板1311的环形中空区域,并与第一装配板1311间隔设置。承载板1321的中部区域设有装配孔1302,即承载板1321可以呈环形设置。第一围壁1322可以设置于承载板1321的外环沿,第二围壁1323可以设置于承载板1321的内环沿。换言之,第二围壁1323环设于装配孔1302的外周缘,第一围壁1322环绕于第二围壁1323的外围并与第二围壁1323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围壁1322和第二围壁1323均设于承载板1321背离第一端盖110的底壁111的一侧。优选地,第一围壁1322在轴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围壁1323在轴向X上的高度,即第一围壁1322凸出于承载板1321的高度可高于第二围壁1323凸出于承载板1321的高度。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装配于第二容置腔102内的支撑件150,该支撑件150与连接部133装配连接,并被配置为用于装配电路板600。其中,支撑件15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151和第二支撑部152,第一支撑部151被配置为用于与连接部133装配连接,以对支撑件150进行定位装配。第二支撑部152被配置为用于装配电路板600。
其中,第一支撑部151可以呈环形设置,并在垂直于X方向的方向上可以位于侧壁122和第二承载部132之间。可选地,在X方向上,第一支撑部151和第二承载部132的第一围壁1322部分重叠。优选地,第一支撑部151与侧壁122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设于动力机构400和设于电路板600可以通过穿设于上述间隙的线路实现电性连接。
第一支撑部151在X方向上投影于承载件130上的投影覆盖至少部分连接部133,其中,连接部133上可以设置有螺柱,而第一支撑部151上可以设置有螺钉,使得第一支撑部151可以通过螺钉与连接部133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51也可以通过如焊接、卡接以及粘接等装配方式与连接部133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支撑部151和第二承载部132在X方向上间隔设置。
第二支撑部152设于第一支撑部151背离第二承载部132的一侧,并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51的内环沿。电路板600装配于第二支撑部152上。优选地,第二支撑部152可以呈环形设置,电路板600设于第二支撑部152的环形中空区域,并与第二支撑部152装配连接。
其中,第二支撑部152上可以设置有螺柱,而电路板600上可以设置有螺钉,使得电路板600可以通过螺钉与第二支撑部152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52也可以通过如焊接、卡接以及粘接等装配方式与电路板600固定连接。
优选地,电路板600和第一支撑部151在X方向上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减速机构200可以与动力机构400连接,并被配置为与动力机构40相联动。第一减速机构200装配于第二承载部132和支撑件150之间,并与电路板600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减速机构200可以包括主动件210、从动件220以及固定件230,主动件210被配置为用于形成第一减速机构200的第一输入端201,并与驱动机构400连接,在动力机构400的驱动下转动。从动件220被配置为用于形成第一减速机构200的第一输出端202,并与主动件210相联动,以在主动件210的作用下转动,且主动件210的转速大于从动件220的转速,即第一减速比可以为主动件210和从动件220的转速的比值。固定件230被配置为用于定位第一减速机构200的位置。
如前述,第一减速机构200可以为谐波减速器,即主动件210可以为谐波减速器的波发生器,从动件220可以为谐波减速器的柔轮,固定件230可以为谐波发生器的钢轮。谐波减速器未装配前,柔轮及其内孔呈圆形,当波发生器装入柔轮的内孔后,由于波发生器的径向长度在周向上呈变化形态即波发生器的圆周面投影不是等径圆,柔轮被波发生器的挤压撑成类似于呈椭圆形态,使得柔轮在椭圆的长轴方向与固定的钢轮啮合,柔轮在椭圆的短轴方向与固定的钢轮分离。
其中,钢轮即固定件230可以为具有内齿的环状结构体,柔轮即从动件220可以为具有外齿且可以发生形变的薄壁圆筒状结构体。进一步地,固定件230的内齿数量大于从动件220的外齿数量。
由于谐波减速器的钢轮处于固定状态,在波发生器转动时,柔轮随着波发生器发生转动,柔轮在转动过程中,柔轮与钢轮啮合、分离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柔轮的一个齿从与钢轮的一个齿啮合到再一次与钢轮上的这个齿相啮合时,柔轮刚好旋转一周,而此时波发生器旋转了多周。
即当从动件220旋转一周时,主动件210旋转多周,主动件210的转速大于从动件220的转速。主动件210旋转的周数与从动件220旋转的周数之比即为谐波减速器的减速比。当从动件220旋转的周数为1时,主动件210的旋转的周数为m(m>1),则谐波减速器的减速比为m:1。
具体而言,主动件210可以位于第一围壁1322围设形成的中空区域内,从动件220可以位于第一围壁1322围设形成的中空区域内,并可以环设于主动件210的外围,且从动件220可以在主动件210的作用下运动,固定件230环设于从动件220的外围并装配于第一围壁1322上。其中,固定件230可以呈环形,并具有内齿,固定件230固定装配于第一围壁1322的内侧。从动件220可以呈环形,并具有外齿,且从动件220的外齿数量小于固定件230的内齿数量。
如前述,第一围壁1322在轴向X上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围壁1323在轴向X上的高度,第一围壁1322在轴向X上凸出于第二围壁1323的部分设有限位部1303,即限位部1303设于第一围壁1322背离承载板1321的一端,该限位部1303用于装配固定件230,并用于对固定件230在轴向X上进行限位。其中,限位部1303大致呈环形台阶状。
从动件220可以包括在轴向X上依次设置的第一从动部221、第二从动部222、以及连接第一从动部221和第二从动部222的从动连接部223。第一从动部221可以呈环形,并具有用于与固定件230啮合的外齿。第二从动部222位于第一从动部221靠近电路板600的一侧,从动连接部223设于第一从动部221和第二从动部222之间。其中,第一从动部221在轴向X上投影于电路板600上的投影环绕于第二从动部222在轴向X上投影于电路板600上的投影的外围,以此在从动连接部223在轴向X上的相背两侧分别形成台阶状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减速机构200还可包括设于主动件210和从动件220之间的第一轴承240、以及设于从动件220和支撑件150之间的第二轴承250,即第一轴承240可以围绕主动件210设置,且在垂直于轴向X的方向上分别与主动件210和从动件220过盈配合装配。第二轴承250可以围绕于从动件220设置,且在垂直于轴向X的方向上分别与从动件220和支撑件150过盈配合装配。优选地,第一轴承240设于第一从动部221和主动件210之间,第二轴承250设于第二从动部222和第二支撑部152之间。第一轴承240和第二轴承250分别抵触于从动连接部223,以用于对第一轴承240和第二轴承250在轴向X上进行限位。即主动件210与从动件220间隔设置,二者之间通过第一轴承240实现装配。从动件220与支撑件150间隔设置,二者之间通过第二轴承250实现装配。
可以理解的,主动件210上可以设有与从动连接部223相对应的凸起结构,以与从动连接部223相配合在轴向X上对第一轴承240进行限位。第二支撑部152上可以设有与从动连接部223相对应的台阶状结构,以与从动连接部223相配合在轴向X上对第二轴承250的相对两侧进行限位。其中,第一轴承240为柔性轴承以在主动件210的作用下带动从动件220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轴承250还可以为法兰轴承,使得第二轴承250具有朝向从动件220或者第二支撑部152凸出设置的法兰边,该法兰边可以搭接至从动件220或者第二支撑部152,从而对从动件220或者第二支撑部152在轴向X上进行限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从动部222可以具有弯折连接的第一从动壁2221和第二从动壁2222,第一从动壁2221与电路板600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二从动壁2222设于第一从动壁2221背离电路板600的一侧,并连接与从动连接部223。第二轴承250可以围绕于第二从动壁2222设置。
其中,第一从动壁2221可以呈环形,第二从动壁2222设于第一从动壁2221的外环沿。主动件210的一端可以自第一从动壁2221的环形中空区域露出并与电路板600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主动件210可包括主体部211、设于主体部211相对两侧的第一凸部212和第二凸部213,主体部211被配置为用于与第一轴承240过盈配合装配,第一凸部212设于主体部211靠近电路板500的一侧,第二凸部213设于主体部211背离电路板500的一侧。其中,第一凸部211、第二凸部212以及从动件220同轴设置。其中,第一凸部212自主体部211延伸至第一从动壁2221的中空区域,并与第一从动壁2221间隔设置,第二凸部212被配置为用于与动力机构400连接。
进一步地,检测机构500具有第一检测组件510以及第二检测组件520,第一检测组件510部分设于第一输入端201即主动件210,并被配置为用于检测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第二检测组件520部分设于第一输出端202即从动件220,并被配置为用于检测第二输出端302的运动信息。其中,第二输出端302可以理解为形成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
第一检测组件510和第二检测组件520均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如此设置,可以利用第一检测组件510和第二检测组件520形成对驱动装置10的输入输出的位置、转速等运动信息进行检测,使得电路板600可以通过对比第一检测组件510和第二检测组件520检测得到的运动信息,对驱动装置10的输入输出的位置、转速等运动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提升了驱动装置10的传动精度和可控性。
可以理解的,运动信息可以是指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以及动力机构400在转动过程中的转动角度、转动速度以及转动位置等信息。
具体而言,第一检测组件510可以包括设于主动件210上的第一被检测件511、以及设于电路板600上的第一检测件512,第一检测件512与第一被检测件511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检测件512被配置为可以通过第一被检测件511获取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
其中,第一被检测件511设于主动件210上,并可在主动件210的带动下与主动件210发生同步运动。第一检测件512设于电路板600上,且可以根据第一被检测件511的运动检测得到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例如,第一被检测件511可以直接固设于主动件210靠近电路板600的一侧,并自第一从动壁2221的中空区域外露以与第一检测件512相对。又如,第一凸部212上设置有安装槽2101,第一被检测件511至少部分嵌设于安装槽2101内,并自第一从动壁2221的中空区域外露以与第一检测件512相对,使得第一被检测件511可以与主动件210发生同步运动。第一检测件512可以设于电路板600靠近主动件210的一侧,使得第一检测件512可以通过第一被检测件511的运动检测得到主动件210的运动信息,也即是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
其中,第一检测组件510可以为编码器组件,即第一被检测件511可为码盘,第一检测件512可为读头,由此通过第一检测件512来读取第一被检测件511的位置变化,并基于此获取主动件210的运动信息。
第二检测组件520可以包括设于从动件220上的第二被检测件521、以及设于电路板600上的第二检测件522,第二检测件522与第二被检测件521相对设置。其中,第二检测件522被配置为可以通过第二被检测件521获取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
其中,第二被检测件521设于从动件220上,并可在从动件220的带动下与从动件220发生同步运动。第二检测件522设于电路板600上,且可以根据第二被检测件521的运动检测得到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例如,第二被检测件521可以固设于从动件220靠近电路板600的一侧,使得第二被检测件521可以与电路板600相对设置并可与从动件220发生同步运动。第二检测件522可以设于电路板600靠近从动件220的一侧,使得第二检测件522可以通过第二被检测件521的运动检测得到从动件220的运动信息,也即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
如前述,第一从动壁2221可以呈环形,第二从动壁2222设于第一从动壁2221的外环沿,第二被检测件521也可以呈环形并环绕于第一从动壁2221的内环沿。优选地,第一从动壁2221的内环沿上设有装配部2102,第二被检测件521套设于装配部2102上实现装配。
其中,第二检测组件520可以为编码器组件,即第二被检测件521也可以是码盘,第二检测件522可以是读头,由此通过第二检测件522来读取第二被检测件521的位置变化,并基于此获取从动件220的运动信息,也即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
优选地,如前述在第一输出端202旋转了1周时,第二输出端302旋转了n周,由此通过检测第一输出端202在1周内的任意角度位置即可获取第二输出端302的角度位置,使得第二输出端202的转动量程可以为0~n*360°。基于此,第二检测组件520可以为单圈绝对值编码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组件510和第二检测组件520也可以采用光编码器和磁编码器组合的方案来获取相应的运动信息,不作赘述。
即本申请实施例基于驱动装置10的控制需求,使用双编码器分别检测获得驱动装置1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转速、位置等运动信息,并通过获取的驱动装置1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来完成对驱动装置10的精确控制。例如,第一检测组件510以单对磁极磁编码器、第二检测组件520以双通道磁环编码器为例,通过第一检测组件510和第二检测组件520配合可以构成机械式多圈编码器,且相对于传统机械式多圈编码器可以避免多级齿轮传动而存在回差累积的问题、多级齿轮传动需要的安装空间较大和传递效率低的问题。
举例说明:从动件220的外齿数为Z1=80,固定件230的内齿数为Z2=81,则第一减速机构200即谐波减速器的传动比为(Z1-Z2)/Z1=-1/80,即主动件210旋转80圈,从动件220旋转1圈,第一减速机构200的第一减速比为80:1。假设第二减速机构300的传动比为-1/10,即第二减速机构的第二减速比为10:1,则通过计算可知主动件210转动80圈,从动件220旋转1圈,第二输出端302旋转8圈。从动件220转动圈数与第二输出端302转动圈数具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虽然第一检测组件510和第二检测组件520可以检测到的角度范围均为0~360°,但对于第二输出端302来说却可以检测到的角度量程0~8*360°,即可以实现机械式多圈编码器的检测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定义从动件220的外齿数为Z1=M,固定件230的内齿数为Z2=M+a,a≥1,则第一减速机构200的传动比为(Z1-Z2)/Z1=-a/M,即第一减速比为M/a,当a=1时,M=m。
定义第二减速比为n/1,其中,M/a>n/1,M>n>1。在从动件220旋转1圈时,主动件210旋转了M/a圈,第二输出端302旋转了n圈,此时,通过第二检测组件520检测从动件220在1周内的任意角度位置,即可获得第二输出端302在0~n*360°的量程内的任意角度位置。
基于谐波减速器的减速机构可获得较大传动比,相对应地可获得较大的量程。由于从动件220与固定件230的内啮合传动方式,故相较于展开式齿轮传动的方式更节省空间。此外第一检测组件510和第二检测组件520还可以获取驱动装置10的转速等信息。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在获取运动信息之前需要对驱动装置10中的输入端、输出端的位置、检测机构500的初始对应位置进行标定。
请参阅图8至图10,图8是图1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实施例中第二减速机构3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10是图8实施例中动力机构400结构拆分示意图。
第二减速机构300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且第二减速机构300可以用于增大驱动装置10的输出力矩。第二减速机构300可以包括:传动组件310和行星架320。其中,传动组件310可以分别与壳体组件100和动力机构400连接,并被配置为与动力机构400相联动,且传动组件310可以是所述第二减速机构300的第二输入端301。行星架320可以与传动组件310连接,并可在传动组件31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且行星架320可以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第二输出端302。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在行星架320上装配诸如输出轴等结构件来形成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减速机构300可以采用NW行星减速器方案(N表示内啮合,W表示外啮合),使得第二减速机构300不仅可以增大驱动装置10的输出力矩,还可以使得第二减速机构300的传动比分配更加合理,增大第二减速机构300的强度,延长第二减速机构300的使用寿命。
传动组件310可以与动力机构400连接,且传动组件310可以用于增大驱动装置10的输出力矩。传动组件310可以包括:主齿轮311、内齿轮312以及双联齿轮313。其中,主齿轮311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且主齿轮311可以与动力机构400连接,并可在动力机构400的驱动下以轴向X为转轴方向进行转动。内齿轮312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且内齿轮312还可以围绕主齿轮311设置。双联齿轮313可以与行星架320连接,且双联齿轮313还可以分别与主齿轮311和内齿轮312啮合,使得双联齿轮313可以在主齿轮311的带动下相对于内齿轮312滚动,进而带动行星架320进行转动。其中,主齿轮311可以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第二输入端301。
进一步地,主齿轮311可以设置于内侧壁113背离外侧壁112的一侧,且主齿轮311还可以穿设于行星架320,使得主齿轮311可以在动力机构400的驱动下相对于行星架320转动。例如,主齿轮311的一端可以与行星架320转动连接,另一相对端可以与动力机构400连接,且主齿轮311的中间区域可以设置有相应的齿部,用于与双联齿轮313相啮合,以带动双联齿轮313转动。内齿轮312可以围绕主齿轮311设置,且内齿轮312可以与第一端盖110的内侧壁113连接。同时,由于内齿轮312与双联齿轮313相啮合,为了避免内齿轮312在双联齿轮313的带动下发生周向运动,内齿轮312可以固设于内侧壁113上,从而限制内齿轮312的周向运动,使得双联齿轮313能够相对于内齿轮312滚动。例如,内侧壁113可以围绕内齿轮312设置,且内齿轮312和内侧壁113之间可以设置有限位销钉,该限位销钉可以分别与内齿轮312和内侧壁113相干涉,以限制内齿轮312的周向运动。双联齿轮313可以设置于主齿轮311和内齿轮312之间,且双联齿轮313可以分别与主齿轮311和内齿轮312相啮合。如此,当主齿轮311在动力机构400的驱动下转动时,双联齿轮313则可在主齿轮311的带动下转动。又由于内齿轮312是固设于内侧壁113上的,因此双联齿轮313会相对于内齿轮312发生滚动,从而带动行星架320进行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主齿轮311与双联齿轮313组成外啮合,内齿轮312与双联齿轮313组成内啮合,从而形成NW行星减速器的方案,不仅可使得驱动装置10的输出力矩更大,还可以使得第二减速机构300的传动比分配更加合理,以提高主齿轮311、内齿轮312以及双联齿轮313的强度,延长主齿轮311、内齿轮312以及双联齿轮313使用寿命。
行星架320可以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且行星架320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与双联齿轮313连接,并可在双联齿轮313的带动下转动。行星架320可以设置于内侧壁113背离外侧壁112的一侧,且行星架320可以包括:第一行星架321、第二行星架322、转轴323以及固定件324。其中,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可以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之间具有间隔空间,以安装双联齿轮313。转轴323可以设置于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之间,且转轴323还可以分别与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连接。双联齿轮313可以与转轴323连接,并可通过转轴323带动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进行转动。固定件324可以插设于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用于锁紧固定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以保持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的转动一致性。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进一步地,第一行星架321可以设置于第二行星架322背离第二端盖120的一侧,且第一行星架321可以呈圆环状设置,使得主齿轮311可以穿设于第一行星架321。其中,第一行星架321和主齿轮31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三轴承330,且第三轴承330可以围绕主齿轮311设置,以提高第一行星架321和主齿轮311转动的同轴度。同时,第三轴承330还可以是法兰轴承,使得第三轴承330可以具有朝向第一行星架321凸出设置的法兰边,且该法兰边还可以搭接至第一行星架321靠近第二行星架322的一侧,从而对第一行星架321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相应地,主齿轮311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111,且第一限位件3111可以围绕主齿轮311设置,并设置于第三轴承330背离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以对第三轴承330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避免第三轴承330发生轴向窜动。例如,第一限位件3111可以是卡簧,且第一限位件3111可以锁紧于主齿轮311上,以便于第一限位件3111对第三轴承330进行限位。当然,第一限位件3111也可以不仅限于为卡簧,仅需第一限位件3111能够对第三轴承330起到限位作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321可以是第二减速机构300的第二输出端302,也即是整个驱动装置10的输出法兰盘,其可以用于与驱动装置10外的其他部件连接,以带动其他部件实现如升降、旋转或者是振动等功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行星架321的转动均匀性,避免第一行星架321在轴向X上位移,限位板140还可以围绕第一行星架321设置,且限位板140和第一行星架321之间可以设置有第四轴承160。其中,第四轴承160可以是交叉滚子轴承,且限位板140的法兰边可以搭接至第四轴承160背离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同时,第一行星架321也可以设置有朝向第四轴承160凸出的法兰边,且该法兰边可以搭接至第四轴承160靠近第二行星架322的一侧。如此,可以先通过限位板140对第四轴承160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再通过第四轴承160对第一行星架321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从而实现对第一行星架321的限位,避免第一行星架321在转动过程中沿轴向X位移。
第二行星架322可以设置于第一行星架321靠近第二端盖120的一侧,且第二行星架322也可以呈圆环状设置,以与第一行星架321相适配,从而便于主齿轮311穿设于第二行星架322。其中,第二行星架322可以设置有朝向第一行星架321凸出设置的凸台3221,第一行星架321可以设置于凸台3221背离第二行星架322的一侧,使得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可以相对且间隔设置,从而为双联齿轮313的安装提供空间。相应地,由于第一行星架321仅与凸台3221相连接,因此固定件324则可以插设于第一行星架321和凸台3221,以锁紧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保证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的转动一致性。例如,固定件324可以是螺钉,而第一行星架321和凸台3221可以设置有对应的螺钉孔,从而实现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的固定连接。此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连接的稳固性,凸台3221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且三个凸台3221可以均匀的分布在第二行星架322靠近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相应地,固定件324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且一个固定件324可以插设于一个凸台3221。当然,凸台3221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三个,其也可以是两个、四个或者五个,仅需固定件324的数量能够与凸台3221相匹配即可。
转轴323可以设置于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之间,且转轴323还可以分别与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连接,使得双联齿轮313可以通过转轴323带动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进行转动。转轴323的一端可以与第一行星架321连接,另一相对端可以与第二行星架322连接。双联齿轮313可以套设于转轴323上,并可在主齿轮311的带动下相对于转轴323进行转动。由于双联齿轮313还与内齿轮312相啮合,因此,当双联齿轮313相对于转轴323转动时,其还会相对于内齿轮312进行滚动,使得双联齿轮313可以通过转轴323带动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进行转动。其中,转轴323可以插设于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且转轴323还可以与第二行星架322过盈配合。如此设置,在进行装配时,可以先将双联齿轮313装配至转轴323上,然后再将第一行星架321与转轴323对准进行连接,以提高装配的便利性。此外,转轴323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且三个转轴323可以均匀的分布于第二行星架322靠近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相应地,双联齿轮313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且一个双联齿轮313可以套设于一个转轴323。当然,转轴323的数量也可以不限于三个,仅需双联齿轮313的数量与转轴323的数量相匹配即可。
动力机构400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且动力机构400可以用于为驱动装置10提供驱动力。动力机构400可以包括定子组件410和转子组件420。其中,定子组件410可以设置于外侧壁112和内侧壁113之间,且定子组件410还可以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并可在通电后产生磁力。转子组件420可以设置于定子组件410和外侧壁112之间,且转子组件420还可以与主齿轮311连接,并可在定子组件410的磁力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主齿轮31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检测机构500可以通过检测转子组件420的运动信息,来获取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使得电路板600可以通过比对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和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对驱动装置10输入输出的位置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提升驱动装置10的传动精度和可控性。
定子组件410可以与转子组件420相对设置,且定子组件410通电后产生磁力以驱动转子组件420进行转动,从而为驱动装置10提供驱动力。定子组件410可以包括:金属件411和线圈412。其中,金属件411可以是由多层硅钢片层叠设置而成,且金属件411可以设置于外侧壁112和内侧壁113之间,并与内侧壁113靠近外侧壁112的一侧连接,以固定在第一容置腔101内。例如,金属件411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的方式与内侧壁113固定连接。线圈412可以缠绕于金属件411上,且线圈412通电后可变成电磁铁以产生磁力,驱动转子组件420带动主齿轮311进行转动,从而为驱动装置10提供驱动力。在本实施例中,金属件411和线圈412可以与底壁111上的散热片114相对且相邻设置,以便于散热片114对线圈412通电后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
转子组件420可以设置于金属件411和外侧壁112之间,并与金属件411和外侧壁112相对且间隔设置,以便于转子组件420进行转动。转子组件420可以包括:转动架421、永磁体422以及固定板423。
转动架421可设于承载件130背离第二端盖120的一侧,且转动架421可以与主齿轮311连接。固定板423设于转动架421背离承载件130的一侧,并环设于转动架421的外周缘。永磁体422设于固定板423上,并与线圈412相对设置,且永磁体422可在线圈412的磁力驱动下,带动转动架421转动,进而利用转动架421带动主齿轮311转动。其中,永磁体422可设有多个,并以阵列方式等间距地设于固定板423上。进一步地,转动架421还可与主动件210连接,进而可利用转动架421带动主动件210转动。优选地,主齿轮311和主动件210分别与转动架421的相对两侧装配连接,以利用转动架421带动主齿轮311和主动件210同步转动,进而可利用第一检测组件510检测动力机构400的运动信息。
结合参阅图3,转动架421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部4211、承载部4212以及第二固定部4213。第一固定部4211被配置为用于连接主齿轮311和主动件210,以便于转动架421带动主齿轮311和主动件210进行同步转动。其中,第一固定部4211可以围绕主齿轮311设置,并与主齿轮311过盈配合,以便于转动架421带动主齿轮311进行转动。第一固定部4211还可以围绕于主动件210的第二凸部213设置,并与主动件210过盈配合,以便于转动架421带动主动件210进行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4211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与主齿轮311、主动件210进行连接,仅需第一固定部4211能够带动主齿轮311、主动件210进行同步转动即可。
第一固定部4211还可以设置于第二行星架322和主齿轮311之间,且第一固定部4211与第二行星架32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五轴承340,且第五轴承340可以围绕第一固定部4211设置,以提高主齿轮311、转动架421以及行星架320的转动同轴度。同时,第五轴承340也可以是法兰轴承,使得第五轴承340可以具有朝向第二行星架322凸出设置的法兰边,且该法兰边还可以搭接至第二行星架322背离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从而对第二行星架322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相应地,第一固定部4211可以设置有第二限位件42111,且第二限位件42111可以围绕第一固定部4211设置,并设置于第五轴承340背离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以对第五轴承340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例如,第二限位件42111可以是第一固定部4211上凸出设置而形成的凸沿,第五轴承340可以设置于凸沿靠近第二行星架322的一侧,从而利用该凸沿对第五轴承340进行限位。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42111也可以是卡簧,仅需第二限位件42111能够对第五轴承340起到限位作用即可。
承载部4212可以设置于第一固定部4211背离主齿轮311的一侧,且承载部4212在垂直于轴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覆盖于定子组件410在垂直于轴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其中,承载部4212可以环绕于第一固定部4211的外周缘设置,且承载部4212上可以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42121,该通孔42121可以连通第一容置腔101和第二容置腔102,从而可以利用通孔42121进一步提升驱动装置10的散热效率。
第二固定部4213可以设置于承载部4212的外周沿上,且第二固定部4213还可以位于金属件411和外侧壁112之间,其可以用于安装固定板423,使得永磁体422能够与金属件411上的线圈412相对设置。第二固定部4213可以设置于承载部4212背离承载件13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4211、承载部4212以及第二固定部4213均呈环状设置,且第二固定部4213还可以围绕金属件411设置,以便于永磁体422与线圈412相对设置。同时,第一固定部4211、承载部4212以及第二固定部4213可以是一体结构,三者可以通过相应的一体成型工艺而形成,以提高转动架421的结构强度。此外,固定板423和永磁体422可以通过贴附双面胶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423和永磁体422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进行连接。
如前述,承载板1321的中部区域设有装配孔1302,第一固定部4211还可以设置于承载件130和主动件210之间,即第一固定部4211的一端延伸至装配孔1302内以与主动件210连接。第一固定部4211与承载件13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六轴承350,且第六轴承350可以围绕第一固定部4211设置,以提高主动件210、转动架421以及行星架320的转动同轴度。同时,第六轴承350也可以是法兰轴承,使得第六轴承350可以具有朝向承载件130凸出设置的法兰边,且该法兰边还可以搭接至承载件130靠近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从而对第六轴承350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相应地,第一固定部4211可以设置有第三限位件42112,且第三限位件42112可以围绕第一固定部4211设置,并设置于第六轴承350靠近第一行星架321的一侧,以对第六轴承350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例如,第三限位件42112可以是第一固定部4211上凸出设置而形成的凸沿,第六轴承350可以设置于凸沿背离第二行星架322的一侧,从而利用该凸沿对第六轴承350进行限位。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4211与主动件210装配连接的端部设有限位槽42113,主动件210的第二凸部213插设于该限位槽42113以与第一固定部4211实现过盈配合,以便于转动架421带动主动件210进行转动。限位槽42113还可以对主动件210在轴向X上的位移进行限制。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42112也可以是卡簧,仅需第三限位件42112能够对第六轴承350起到限位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由于电路板600设置于第二容置腔102内,动力机构400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且线圈412与电路板600电性连接。为了避免连接线圈412和电路板600的导线与转子组件420相接触而影响转子组件420的转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定子组件410进一步还可以包括引出线413和线卡414,线卡414设于转子组件420和外侧壁112之间,以与外侧壁112配合形成可供引出线413穿过的通道,引出线413穿过通道的一端连接线圈412、另一相对端连接电路板600。
例如,引出线413的一端位于定子组件410背离承载件130的一侧,并与该侧的线圈412连接。引出线413自与线圈421连接的位置开始依次穿过底壁111与定子组件410之间的间隙、线卡414与外侧壁112之间的通道、承载件130的镂空区域1301、支撑件150与侧壁122之间的间隙而到达电路板600,进而实现与电路板600的电性连接。
其中,引出线413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导线的数量,如可以为一根导线,也可以为两根导线或三根导线,不作具体限制。
通过上述方式,当转子组件410转动时,可以同步带动主齿轮311和主动件210转动,此时设于主动件210和电路板600上的第一检测组件510可以检测得到转子组件410即驱动装置10的输入端的运动信息。而主齿轮311转动可以带动行星架320转动,即实现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的力矩输出,与此同时,主动件210转动可以带动从动件220转动,并经由第二检测组件520可以检测得到从动件220的运动信息,然后基于第一减速机构200和第二减速机构300的减速比即可获得行星架320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即从动件220的运动信息可以表征行星架320驱动装置10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如此,电路板600可以通过比对从动件220和主动件210的运动信息,实现对驱动装置10的输入输出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提升驱动装置10的传动精度和可控性。
在实际装配过程中,首先将第四轴承160与第一端盖110的端面孔同轴装配,第一端盖110的轴肩对第四轴承160进行轴向X限位;将引出线413的一端连接在电路板600上、另一端连接在线圈421上;接着将定子组件410与第一端盖110同轴装配,并且由第一端盖110的内侧壁113对定子组件410进行限位;接着将内齿轮312与定子组件410的内孔同轴装配,两者为过盈配合,并且内齿轮312由第一端盖110的内侧壁113进行限位和定向,保证内齿轮312不发生轴向窜动和周向转动。接下来装配第二减速机构300,在第二行星架322上均布安装多个转轴323,然后对应多个转轴323的位置同轴安装多个双联齿轮313,接着将第三轴承330与第一行星架321同轴安装,且将第三轴承330安装到第一行星架321的孔中,第一行星架321的轴肩对第三轴承330进行限位,然后将已经安装第三轴承330的第一行星架321与已经安装转轴323和双联齿轮313的第二行星架322进行对位安装,通过固定件324将第一行星架321和第二行星架322实现定位安装以完成第二减速机构300的装配。然后将第二减速机构300装配于第一端盖110上,一方面将第一行星架321安装到第四轴承160的轴承孔中,并将第一行星架321的轴肩与第四轴承160内圈下端面接触配合,对第一行星架321进行限位,使其不会发生轴向窜动,另一方面将双联齿轮313在周向上与内齿轮312进行配合,双联齿轮313的齿与内齿轮312的齿正确啮合。接下来安装主齿轮311和转子组件420,主齿轮311与转子组件420要保证同步转动,即将主齿轮311与转子组件420同轴装配,将主齿轮311的一轴端过盈安装在转动架421的孔中,并通过转动架421的轴肩对主齿轮311进行轴向定位,第五轴承340在装配主齿轮311之前先与转动架421同轴装配,并通过转动架421的轴肩对第五轴承340进行限位。将装好的主齿轮311、转子组件420作为整体与第二行星架322同轴装配,一方面将主齿轮311的齿与双联齿轮313的齿均正确啮合,另一方面将主齿轮311的上轴端与第三轴承330的轴孔进行装配,第五轴承340与第二行星架322的孔同轴装配。然后将引出线413从承载件130的镂空区域1301引出再连接到电路板600上;接着将第六轴承350安装到转动架421的下轴端,通过转动架421的轴肩对第六轴承350进行限位,然后将承载件130与第六轴承350同轴装配,同时承载件130的端面与第一端盖110配合,至此完成第二减速机构300以及动力机构400的装配。
接下来将主动件210与第一轴承240同轴装配,然后在将从动件220的内孔安装在第一轴承240外圈,第一轴承240由主动件210、从动件220进行限位。固定件230与承载件130过盈装配在一起,固定件230不发生转动,然后将第二轴承250的内圈与从动件220的输出端外圈装配,第二轴承250可以为标准轴承、深沟球或其他薄型轴承。
然后将第一被检测件511与主动件210的一端轴孔同轴过盈装配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其他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将第二被检测件521与从动件220输出轴端过盈装配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其他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将支撑件150安装固定在承载件130上,同时完成对第二轴承250的限位,最后将设置有第一检测件512、第二检测件522的电路板600固定安装在支撑件150上。最后将主动件210的一轴端过盈安装在转动架421的轴孔中,以使得主动件210和转动架421同步转动,然后将第二端盖120安装在承载件130上,如此完成驱动装置10的装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通过设置动力机构分别与第一减速机构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减速机构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使得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能够发生同步转动,且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的运动信息可以表征驱动装置的输入端的运动信息。进一步通过将第二减速机构的第二输出端配置为用于形成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使得驱动装置可以利用第二减速机构增大输出力矩,以获得更强的驱动力。同时,又通过第一减速机构和设于第一减速机构上的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可分别获取主动件即第一输入端和从动件即第一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基于第一减速机构和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比的对应关系可获取第二减速机构的第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即获取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的运动信息,使得驱动装置可以通过比对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对驱动装置输入输出的位置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提升了驱动装置的传动精度和可控性。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机器人900的结构示意框图,其中,机器人900可以为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前述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10可以完成行走、跑、跳等功能的机器设备。比较典型的一种机器人结构例如为机器狗,也即一种包括机器人主体以及四条腿的机器人结构,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机器人也可以为包括两条、三条或者多条腿的结构,甚至可以是包括一条腿的结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机器人900大致包括机器人主体910、以及设于机器人主体910上的控制装置920、信息采集装置930、电源940和指引装置950。其中,机器人主体910可实现行走、跑等移动形态。控制装置920可设于机器人主体910的内部或外部,以用于控制机器人900进行移动,控制装置920还可用于控制信息采集装置930、电源940和指引装置950等的工作状态。可以理解的,控制装置920可以为集成有数据转换模块、接口模块、处理模块等模块的控制电路板,数据转换模块可通过接口模块分别与信息采集装置930和指引装置950连接。接口模块例如可以为满足USB 2.0规范、USB3.0规范及USB3.1规范的USB接口,可包括:Micro USB接口或USB TYPE-C接口。此外,接口模块还可以为信号接口。甚至接口模块还可以为其他任意类型的能够用于串行数据传输的串行接口。数据转换模块用于对通过接口模块从信息采集装置930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串行化转换,并将转换后的串行数据通过接口模块输出,以对转换后的串行数据进行处理,例如传输给指引装置950或者外部设备等。数据转换模块还用于对通过接口模块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转换,以将接收的串行数据转换为与接口模块的接口协议相匹配的接口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通过接口模块传输给指引装置950或者外部设备,以通过接口模块将转换后的接口数据进行输出。处理模块例如可以为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视频数据和/或音频数据)通过控制电路板进行输出。
可以理解的,处理模块例如可以为与机器人900配套的专用设备,或者处理模块还可以为配置有上述模块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例如CPU或AP等)可以为上述处理模块,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使得其处理器可以对通过控制装置920接收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控制电路板例如可以被实施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数据整合处理芯片,或者还可以实现为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等。
信息采集装置930可包括音频数据采集模块、视频数据采集模块/图像数据采集模块及传感数据采集模块。信息采集装置930可通过接口模块与控制装置920连接,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至控制装置920。
其中,音频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麦克风及音频编解码器(Codec)。音频编解码器对通过麦克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音频编码。
视频数据采集模块/图像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摄像头,如普通相机的镜头、IR(Infrared Ray,红外线)相机的IR镜头等。
传感数据采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姿态传感器以及加速度传感器等。接近传感器(例如第一FPC523上设置的距离传感器,)是代替限位开关等接触式检测方式,以无需接触检测对象进行检测为目的的传感器的总称。能检测对象的移动信息和存在信息转换为电气信号。感应型接近传感器的检测原理是通过外部磁场影响,检测在导体表面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磁性损耗。在检测线圈内使其产生交流磁场,并检测体的金属体产生的涡电流引起的阻抗变化进行检测的方式。
姿态传感器是基于MEMS技术的高性能三维运动姿态测量系统。它包含三轴陀螺仪、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电子罗盘等运动传感器,通过内嵌的低功耗ARM处理器得到经过温度补偿的三维姿态与方位等数据。利用基于四元数的三维算法和特殊数据融合技术,实时输出以四元数、欧拉角表示的零漂移三维姿态方位数据。
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度的传感器。通常由质量块、阻尼器、弹性元件、敏感元件和适调电路等部分组成。传感器在加速过程中,通过对质量块所受惯性力的测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获得加速度值。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的不同,常见的加速度传感器包括电容式、电感式、应变式、压阻式、压电式等。
电源940可通过接口模块与控制装置920连接,用于为机器人900的运动提供电能,以及电源940还被配置为用于为控制装置920、信息采集装置930、以及指引装置950的工作提供电能。
指引装置950可通过接口模块与控制装置920连接,以在控制装置920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引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机器人900还可包括存储装置960,该存储装置960设于机器人主体910内。存储装置96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存储装置96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的程序/实用工具,这样的程序模块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机器人9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机器人9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机器人9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进行。并且,机器人9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机器人9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通过比对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的运动信息,对驱动装置输入输出的位置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提升了驱动装置的传动精度和可控性,进而提升机器人的控制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动力机构,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入端;
第一减速机构,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一减速比;
第二减速机构,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二减速比;以及
检测机构,具有第一检测组件以及第二检测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减速比大于所述第二减速比,所述动力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能够发生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并被配置为用于检测所述动力机构的运动信息;所述第二检测组件部分设于所述第一输出端,并被配置为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所述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端旋转1周时,所述第一输入端旋转了m周,所述第二输出端旋转了n周;其中,m>n>1,所述第二输出端的转动角度的量程为0~n*3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输入端上的第一被检测件、以及与所述第一被检测件相对设置的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被配置为可通过所述第一被检测件获取所述动力机构的运动信息;
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输出端上的第二被检测件、以及与所述第二被检测件相对设置的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被配置为可通过所述第二被检测件获取所述第二输出端的运动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为单圈绝对值编码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速机构与所述动力机构连接,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动力机构相联动;所述第一减速机构包括主动件和从动件,所述主动件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输入端,并与所述动力机构连接以及用于装配所述第一被检测件;所述从动件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输出端,并用于装配所述第二被检测件;其中,所述第一减速比为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的转速的比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速机构为谐波减速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减速机构间隔设置的电路板,所述第一检测件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第一被检测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检测件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第二被检测件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具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减速机构、所述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容置腔被配置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减速机构、所述检测机构、所述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承载件,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承载件配合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承载件配合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与所述承载件转动连接的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被配置为用于带动所述主动件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进行同步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包括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二承载部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并被配置为用于装配所述第一减速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包括承载板、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的第一围壁和第二围壁,所述承载板设有装配孔,所述第一围壁设置于所述承载板的外环沿,所述第二围壁设置于所述承载板的内环沿;所述转子组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装配孔并通过轴承与所述承载板转动装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壁凸出于所述承载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围壁凸出于承载板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速机构还包括装配于所述第一围壁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环设于所述从动件的外围,所述从动件环绕于所述主动件的外围,所述主动件转动时作用于所述从动件使得所述从动件转动;
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内齿,所述从动件具有外齿,所述从动件的一个外齿与所述固定件的一个内齿啮合到再一次与所述一个内齿内核时,所述从动件旋转了一周,所述主动件旋转了多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装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的支撑件,所述承载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承载部呈环形并环绕于所述第二承载部的外围,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连接部装配连接并用于装配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承载部间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具有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与所述连接部装配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装配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通过轴承与所述从动件转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包括具有外齿的第一从动部、以及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转动装配的第二从动部,所述第一从动部的外齿用于与所述固定件的内齿啮合;其中,所述第一从动部和所述主动件之间设有柔性轴承,所述第二从动部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被检测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包括主体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相对两侧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主体部作用于所述从动件以使得所述从动件转动,所述第一凸部设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被配置为用于装配所述第一被检测件,所述第二凸部设于所述主体部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被配置为用于与所述转子组件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动架、设于所述转动架上的固定板、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永磁体,所述转动架设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且所述转动架分别与所述主动件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以用于带动所述主动件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进行同步转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还包括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并被配置为在通电后产生磁力驱动所述转子组件转动,进而通过所述转动架带动所述主动件和所述第二输入端进行同步转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速机构包括传动组件和行星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动力机构连接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动力机构相联动,所述行星架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并可在所述传动组件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其中,所述传动组件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行星架被配置为用于形成所述第二输出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齿轮、内齿轮以及双联齿轮,所述主齿轮与所述转动架连接并可在所述转动架的带动下转动,所述内齿轮围绕所述主齿轮设置,所述双联齿轮分别与所述主齿轮和所述内齿轮啮合,并连接所述行星架;其中,所述内齿轮固定装配于所述第一端盖。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架、转轴以及固定件,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转轴和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其中,所述双联齿轮通过所述转轴带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进行同步转动,所述固定件用于锁紧固定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速机构为行星减速器。
26.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具有权利要求1-25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67597.XA CN117798884A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 |
PCT/CN2023/107281 WO2024060808A1 (zh) | 2022-09-23 | 2023-07-13 | 驱动装置以及机器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67597.XA CN117798884A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98884A true CN117798884A (zh) | 2024-04-02 |
Family
ID=90420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67597.XA Pending CN117798884A (zh) | 2022-09-23 | 2022-09-23 | 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98884A (zh) |
WO (1) | WO202406080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526482A (zh) * | 2024-11-04 | 2025-02-28 | 伽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位置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876111A (zh) * | 2024-07-03 | 2024-11-01 | 山东现代庆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抓取机器人及显示面板生产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00473B2 (ja) * | 2009-05-22 | 2014-01-29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ボット装置 |
CN104833505A (zh) * | 2014-02-12 | 2015-08-12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高精度传动误差检测系统 |
CN105389416B (zh) * | 2015-10-16 | 2019-01-22 |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精确求取减速器减速比的方法 |
CN108656115B (zh) * | 2018-05-17 | 2021-04-27 | 黄云汉 | 一种关节式机器人的关节减速机的控制方法 |
CN208645333U (zh) * | 2018-07-26 | 2019-03-26 | 深圳市天博智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舵机以及机器人 |
CN211259501U (zh) * | 2019-12-11 | 2020-08-14 |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 | 一种多速比复合输出减速器 |
CN111113398B (zh) * | 2019-12-30 | 2021-06-04 |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舵机及机器人 |
CN113001533A (zh) * | 2021-03-15 | 2021-06-2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四足机器人关节动力单元 |
-
2022
- 2022-09-23 CN CN202211167597.XA patent/CN117798884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7-13 WO PCT/CN2023/107281 patent/WO2024060808A1/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526482A (zh) * | 2024-11-04 | 2025-02-28 | 伽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位置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9526482B (zh) * | 2024-11-04 | 2025-06-10 | 柏奥尼克机器人(宁波)有限公司 | 位置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60808A1 (zh) | 2024-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62637A1 (zh) | 集成关节及机器人 | |
WO2024060808A1 (zh) | 驱动装置以及机器人 | |
WO2021062635A1 (zh) | 关节结构及机器人 | |
KR101657477B1 (ko) | 역각 센서 및 역각 센서를 구비한 로봇 암 | |
CN115126845B (zh) | 带有编码器集成的应变波齿轮 | |
US20200298423A1 (en) | Robot | |
CN206899266U (zh) | 一种机械臂关节 | |
CN210678773U (zh) | 集成关节及机器人 | |
CN102218739A (zh) | 具有力位感知功能的机械臂模块化关节 | |
US20190203817A1 (en) | Assembly having joint-connected members and robot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4800602B (zh) | 一种具有柔性元件的紧凑型变刚度关节模组 | |
CN102980578A (zh) | 一种双轴旋转光纤捷联惯性导航装置 | |
CN111086022A (zh) | 集成关节及机器人 | |
CN102927986A (zh) | 一种双轴旋转机构 | |
KR101503374B1 (ko) | 액츄에이터 모듈 | |
CN110722595B (zh) | 机器人一体化驱动关节模组 | |
CN209831692U (zh) | 机械臂关节及具有该机械臂关节的机械臂 | |
CN210678771U (zh) | 关节结构及机器人 | |
CN103872945B (zh) | 微型多自由度超声电机 | |
WO2023221050A1 (zh) | 电机、机器人及电机的输出端的位置测量方法 | |
CN118836904A (zh) | 编码器单元、驱动装置以及机器人 | |
CN218220306U (zh) | 一种旋转关节模组 | |
CN119217430A (zh) | 驱动装置及具有该驱动装置的机器人 | |
CN217824611U (zh) | 动力模组及动力设备 | |
JP2004170205A (ja) | 回転角検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