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4314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94314B CN117794314B CN202311837502.5A CN202311837502A CN117794314B CN 117794314 B CN117794314 B CN 117794314B CN 202311837502 A CN202311837502 A CN 202311837502A CN 117794314 B CN117794314 B CN 1177943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element
- optical
- light
- display panel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08000008918 voyeurism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6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域和防窥区域,显示区域与防窥区域相邻;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衬底基板上间隔铺设有多个阳极,相邻两个阳极之间设置有像素定义层,阳极和像素定义层上铺设有阴极层,阴极层上设置封装层;封装层内设置有遮光层和第一光学件,遮光层位于防窥区域,第一光学件位于显示区域;且第一光学件对应阳极的位置设置,像素定义层内设置有第二光学件;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均为全内反射结构;第一光学件用于将阳极照射的光线进行全反射,第二光学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学件反射来的光线,传导向所述显示区域。本申请通过以上方式,在防窥模式下提升显示区域的亮度,以提升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设备如手机、电脑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显示设备的使用隐私性也尤为重视,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希望显示设备中所显示的信息不被周围的其他用户获知,因此,越来越多的显示设备具备了防窥功能。
而目前,通常是在显示设备的显示屏上增加防窥膜,通过防窥膜滤除大视角的光线,仅保留近乎垂直射出显示屏的小角度光线,使得大视角位置的用户无法接收到显示屏所显示的画面。然而,防窥膜的透光率低,降低了显示屏的垂直视角的显示亮度,导致在防窥模式下正常显示的亮度较低,影响用户的体验。
因此,如何提升显示面板在防窥模式下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显示效果,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目的是提升显示面板在防窥模式下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显示效果。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域和防窥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防窥区域相邻;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上间隔铺设有多个阳极,相邻两个所述阳极之间设置有像素定义层,所述阳极和所述像素定义层上铺设有阴极层,所述阴极层上设置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内设置有遮光层和第一光学件,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防窥区域,所述第一光学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且所述第一光学件对应所述阳极的位置设置,所述像素定义层内设置有第二光学件;所述第一光学件和所述第二光学件均为全内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光学件用于将所述阳极照射的光线进行全反射,所述第二光学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学件反射来的光线,传导向所述显示区域。
可选的,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学件的折射率,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件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反射面朝所述第一光学件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反射面倾斜角度范围为30°至70°之间。
可选的,所述防窥区域内的像素定义层为透明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二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三分之二位于所述防窥区域,所述第二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三分之一位于所述显示区域。
可选的,所述第一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可选的,所述阳极内设置有第三光学件;所述第三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三光学件为全内反射结构,所述第三光学件将所述阳极的部分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光学件。
可选的,所述阳极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光学件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阳极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三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与所述阳极的上底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壳体,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本申请通过在封装层内设置第一光学件,在像素定义层内设置第二光学件,并且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均为全内反射结构,当外界光线射入显示面板后,大部分光线首先通过第一光学件发生全反射,这部分光线被调整方向,作为显示区域的发光光线,这不仅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且能够提高显示区域的亮度;另外的一部分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通过两个方式重新被利用为显示区域的亮度:一部分外界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以后,正视角的光线照射到阳极进行反射,光线方向同样被调整后,作为显示区域的发光光线,提高显示区域的亮度;另一部分外界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以后,会在第一光学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朝第二光学件照射,然后经过第二光学件将其传播方向调整为向显示区域传播,此时,光线通过封装层、第一光学件、封装层三层介质,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方向再次调整,并调整为显示区域中主视角的视线范围;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显示面板在防窥模式下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外界光线进入显示面板的光路图;
图3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200、壳体;110、显示区域;120、防窥区域;130、衬底基板;140、阳极;150、像素定义层;151、阴极层;152、封装层;153、遮光层;154、第一光学件;155、第二光学件;156、第三光学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中外界光线进入显示面板的光路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划分为显示区域110和防窥区域120,显示区域110与防窥区域120相邻;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30,衬底基板130上间隔铺设有多个阳极140,相邻两个阳极140之间设置有像素定义层150,阳极140和像素定义层150上铺设有阴极层151,阴极层151上设置封装层152;封装层152内设置有遮光层153和第一光学件154,遮光层153位于防窥区域120,第一光学件154位于显示区域110;且第一光学件154对应阳极140的位置设置,像素定义层150内设置有第二光学件155;第一光学件154和第二光学件155均为全内反射结构;第一光学件154用于将阳极140照射的光线进行全反射,第二光学件155用于将第一光学件154反射来的光线,传导向显示区域110。
本申请通过在封装层152内设置第一光学件154,在像素定义层150内设置第二光学件155,并且第一光学件154和第二光学件155均为全内反射结构,当外界光线射入显示面板100后,大部分光线首先通过第一光学件154发生全反射,这部分光线被调整方向,作为显示区域110的发光光线,这不仅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反射,且能够提高显示区域110的亮度;另外的一部分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154通过两个方式重新被利用为显示区域110的亮度:一部分外界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154以后,正视角的光线照射到阳极140进行反射,光线方向同样被调整后,作为显示区域110的发光光线,提高显示区域110的亮度;另一部分外界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154以后,会在第一光学件154发生折射,折射光线朝第二光学件155照射,然后经过第二光学件155将其传播方向调整为向显示区域110传播,此时,光线通过封装层152、第一光学件154、封装层152三层介质,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方向再次调整,并调整为显示区域110中主视角的视线范围;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显示面板100在防窥模式下显示区域110的亮度,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A表示外界光线进入显示面板的光线,C和D表示透光第一光学件射出的光线,C1和C2表示阳极反射的光线。
由于光线在显示面板100的内部进行折射时,会经过像素定义层150、封装层152、第一光学件154和第二光学件155,为了保证光线经过第一光学件154和第二光学件155反射和折射以后,能够顺利的进入到显示区域110进行亮度补偿,并且使得第一光学件154和第二光学件155在各个介质中形成全反射,本申请还针对封装层152、第一光学件154、像素定义层150以及第二光学件155的折射率进行了限定,具体如下:
封装层15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光学件154的折射率,像素定义层150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光学件155的折射率。
当外界光线射入显示面板100后,首先通过封装层152进入到第一光学件154,而由于封装层15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光学件154的折射率,即封装层152为光密介质,第一光学件154为光疏介质,当光线从封装层152进入到第一光学件154时,即从光密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中,大部分光线经由第一光学件154发生全反射,作为显示区域110的发光光线,降低了显示面板100的反射,且提高显示区域110的亮度;一部分光线则会穿过第一光学件154发生折射,此时的光线被调整方向,折射的光线会依次经过封装层152、像素定义层150照射至第二光学件155,而像素定义层150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光学件155的折射率,即像素定义层150为光密介质,第二光学件155为光疏介质,当光线从像素定义层150进入到第二光学件155时,即从光密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中,光线在第二光学件155中发生全反射,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方向再次调整,折射的光线会经过第二光学件155将其传播方向调整为向显示区域110传播,调整为显示区域110中主视角的视线范围。
由于设置第二光学件155的目的是为了将第一光学件154在斜视角方向上接收外界光线以后透过的斜视角光线进行处理,调整光线的照射方向,使得斜视角光线重新照射到第一光学件154,再经由第一光学件154折射转化为趋向于正视角的光线照进显示区域110,以提升显示区域110的亮度,因此,为了使得第一光学件154能够把经由第二光学件155射出去的光线更多的转化为正视角的光线,使得第二光学件155能够和第一光学件154形成较好的配合,本申请还针对第二光学件155的倾斜角度进行了限制,具体如下:
第二光学件155的反射面朝第一光学件154的方向倾斜,第二光学件155的反射面倾斜角α的角度范围为30°至70°之间。这样设计使得第二光学件155整体朝第一光学件154的方向倾斜,保证了第二光学件155的反射面朝向第一光学件154,有利于第二光学件155接收来自第一光学件154透过的斜视角光线,并将光线更多照射到第一光学件154上,利用第一光学件154折射将斜视角光线转化为正视角的光线照射向显示区域110,对显示区域110的亮度进行补偿。
此外,本申请中,防窥区域120内的像素定义层150为透明状态。由于像素定义层150为透明状态,这样就不会将照射向像素定义层150的光线吸收掉,当斜视角的光线从第一光学件154透出来照进封装层152,然后就可以顺利的穿过像素定义层150进入到第二光学件155,利用第二光学件155对光线进行全反射,调整光线的照射方向,使得光线重新反射回第一光学件154,利用第一光学件154折射光线,将斜视角的光线转化为正视角的光线照进显示区域110,以提升显示区域110的亮度。
而当光线从第一光学件154透过朝向第二光学件155照射时,光线经过第一光学件154、封装层152以及像素定义层150,由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会发生折射,折射的光线一部分会朝偏向显示区域110的方向射向第二光学件155,大部分光线则会朝偏向防窥区域120的方向射向第二光学件155,为了保证第二光学件155能够尽可能多的转化光线,避免漏掉反射光,造成光线损失,本申请还针对第二光学件155的位置进行了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第二光学件155在所述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的三分之二位于防窥区域120,第二光学件155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的三分之一位于显示区域110。使得第二光学件155朝第一光学件154的方向倾斜时,第二光学件155的大部分位于防窥区域120,少部分位于显示区域110,这样当第一光学件154透光的光线不管是偏向显示区域110照向第二光学件155,还是偏向防窥区域120照向第二光学件155,第二光学件155都能较好的接收到来自第一光学件154透过的全部光线,有利于第二光学件155将更多斜视角的光线重新照射到第一光学件154,利用第一光学件154折射光线,将斜视角的光线转化为正视角的光线,补充入显示区域110,提升显示区域110的亮度,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由于阳极140是金属材料制成,光线会在阳极140上产生反射,而一部分正视角的光线经过阳极140反射后会重新返回到显示区域110,对显示区域110的亮度进行补偿,而另一部分斜视角的光线在经过阳极140反射后会照射向第二光学件155,经过第二光学件155折射以后,照向防窥区域120,以此来补充防窥区域120的亮度,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防窥区域120和显示区域110的亮度,本申请还针对第一光学件154和阳极140进行了改进:
第一光学件154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阳极140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这样可以使得外界的光线可以透光第一光学元件和封装层152尽可能多的照射到阳极140,阳极140能够将较多的光线直接反射回显示区域110,进一步提升显示区域110的亮度,同时,将相对较多的光线经过第二光学件155折射至防窥区域120,进一步提升防窥区域120的亮度。
图3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阳极140内设置有第三光学件156;第三光学件156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阳极140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第三光学件156为全内反射结构,第三光学件156将阳极140的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二光学件155。
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阳极140内还设置了第三光学件156,第三光学件156为全内反射结构,以此增加阳极140的反射效果,使得更多的光线在照射到阳极140时,可以通过第三光学件156直接反射回显示区域110,增加显示区域110的亮度,一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二光学件155,通过第二光学件155折射照进防窥区域120,增加防窥区域120的亮度,从而提升显示效果。
具体原理如下:当外界光线射入显示面板100后,会首先经过第一光学件154,由于第一光学件154是全内反射结构,因此大部分光线首先通过第一光学件154发生全反射,此时的光线被调整方向,原路返回作为显示区域110的发光光线,这不仅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反射,且能够提高显示区域110的亮度。
而另外的一部分光线又分了两部分进行照射,第一部分是直接透过第一光学件154照射到阳极140上的光线,第二部分是经过第一光学件154折射到第二光学件155上的光线;其中,当第一部分的光线照射到阳极140时,由于阳极140内设置有第三光学件156,第三光学件156为全内反射结构,因此,第一部分的外界光线的大部分光线会通过阳极140的第三光学件156进行全反射,光线方向同样被调整后,作为显示区域110的发光光线,提高显示区域110的亮度。
而第一部分的另一部分光线,会经过阳极140内的第三光学件156折射至第二光学件155,由于第二光学件155对应第三光学件156的角度不满足全反射关系,因此由第三光学件156照射到第二光学件155上的光线会在第二光学件155上发生折射,第二光学件155将光线折射至防窥区域120,以此对防窥区域120进行亮度补偿,提升防窥区域120的显示亮度。
第二部分光线从第一光学件154照射到第二光学件155上,由于第二光学件155的反射面时朝向第一光学件154的,因此第二光学件155可以将大部分光线调整方向重新照射向第一光学件154,而当第二光学件155照射的光线到第一光学件154是,由于第一光学件154的朝向角度不满足全反射关系,因此光线会在第一光学件154上发生折射,并且第一光学件154将光线朝趋向于显示区域110的方向折射,以此来补充显示区域110的光线。
即本实施例利用第一光学件154与第三光学件156,以及第一光学件154与第二光学件155配合增加显示区域110亮度,第三光学件156与第二光学件155配合增加防窥区域120的亮度。这种通过全内反射结构与显示面板100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改善显示面板100的反射现象,且通过光线的转换,提高了显示面板100在正常显示模式和防窥模式下的显示效果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竞争力及达到或超过客户的满意度。
其中,阳极140的折射率大于第三光学件156的折射率。这样可以保证由第一光学件154照射到阳极140上的光线,能够经过第三光学件156较好的实现全反射,使得大部分光线可以由第三光学件156调整光线照射的方向,进入到显示区域110内。
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3的改进,阳极140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梯形,第三光学件156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与阳极140的上底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
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针对阳极140的形状以及第三光学件156进行了改进,阳极140在竖直方向的截面为梯形,使得阳极140具有多个面,当光线照射到阳极140时,阳极140的倾斜面可以将杂散光线反射至遮光区域,遮光区域将杂散光线进行吸收,避免了杂散光线影响相邻子像素的边缘颜色纯度。
而由于在梯形结构的阳极140中,上底面是正向于显示区域110的,能够接收到来自第一光学件154透过的正视角光线,而第三光学件156是全内反射结构,因此将第三光学件156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与阳极140的上底在衬底基板130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使得第三光学件156覆盖阳极140的上底,能够较大程度上使得第三光学件156接收来自正视角的光线,然后将光线进行全反射,调整光线的方向,使得光线重新照射回显示区域110,进一步提升显示区域110的亮度。
图5为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壳体200,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上述的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设置在壳体200内。壳体200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00在搬运过程中不容易受到外界作用力而损坏,同时还能防止外界的水汽侵扰显示面板100,对显示面板100内部的电器元件造成腐蚀,有效的延长了显示装置10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显示装置10,主要针对自带防窥功能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装置10,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等,本申请不对显示装置10的设备类型作具体限制。
而在防窥显示装置10中,往往由于显示面板100在防窥模式下的正常显示区域110的亮度较低,影响用户的体验。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针对显示装置10中的显示面板100进行了改进,本申请通过在封装层152内设置第一光学件154,在像素定义层150内设置第二光学件155,并且第一光学件154和第二光学件155均为全内反射结构,当外界光线射入显示面板100后,大部分光线首先通过第一光学件154发生全反射,这部分光线被调整方向,作为显示区域110的发光光线,这不仅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反射,且能够提高显示区域110的亮度;另外的一部分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154通过两个方式重新被利用为显示区域110的亮度:一部分外界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154以后,正视角的光线照射到阳极140进行反射,光线方向同样被调整后,作为显示区域110的发光光线,提高显示区域110的亮度;另一部分外界光线透过第一光学件154以后,会在第一光学件154发生折射,折射光线朝第二光学件155照射,然后经过第二光学件155将其传播方向调整为向显示区域110传播,此时,光线通过封装层152、第一光学件154、封装层152三层介质,在这个过程中光线的方向再次调整,并调整为显示区域110中主视角的视线范围;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显示面板100在防窥模式下显示区域110的亮度,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进而提升显示装置10的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域和防窥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防窥区域相邻;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上间隔铺设有多个阳极,相邻两个所述阳极之间设置有像素定义层,所述阳极和所述像素定义层上铺设有阴极层,所述阴极层上设置封装层;
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内设置有遮光层和第一光学件,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防窥区域,所述第一光学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且所述第一光学件对应所述阳极的位置设置,所述像素定义层内设置有第二光学件;所述第一光学件和所述第二光学件均为全内反射结构;
当外界光线射入所述显示面板后,一部分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件发生全反射,一部分光线透过所述第一光学件以后,在所述第一光学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朝所述第二光学件照射;
所述第二光学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学件折射来的光线,调整传播方向传导向所述显示区域;
所述封装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光学件的折射率,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件的折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反射面朝所述第一光学件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反射面倾斜角度范围为30°至70°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区域内的像素定义层为透明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三分之二位于所述防窥区域,所述第二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三分之一位于所述显示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内设置有第三光学件;所述第三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三光学件为全内反射结构,所述第三光学件将剩余的外界光线调整传播方向反射至所述第二光学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三光学件的折射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在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三光学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与所述阳极的上底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
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37502.5A CN117794314B (zh) | 2023-12-27 | 2023-12-27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37502.5A CN117794314B (zh) | 2023-12-27 | 2023-12-27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94314A CN117794314A (zh) | 2024-03-29 |
CN117794314B true CN117794314B (zh) | 2024-11-08 |
Family
ID=90398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837502.5A Active CN117794314B (zh) | 2023-12-27 | 2023-12-27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94314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90391A (zh) * | 2021-08-25 | 2021-1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122285A (zh) * | 2021-10-14 | 2022-03-01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95796A (zh) * | 2022-03-29 | 2022-07-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6056491B (zh) * | 2022-12-27 | 2024-03-15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6261353B (zh) * | 2022-12-27 | 2024-04-1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7202734B (zh) * | 2023-11-07 | 2024-03-2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防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23
- 2023-12-27 CN CN202311837502.5A patent/CN1177943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90391A (zh) * | 2021-08-25 | 2021-1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122285A (zh) * | 2021-10-14 | 2022-03-01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94314A (zh) | 2024-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83495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TWI425262B (zh) | 區域性點亮側光式導光板及區域性點亮側光式背光模組 | |
US20110304784A1 (en) | Area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
CN113193151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TW201416776A (zh) | 面光源裝置、液晶顯示裝置及行動機器 | |
TW201219922A (en) |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 |
JP2004349182A (ja) | フロントライト及び反射型表示装置 | |
KR20080077363A (ko) | 향상된 휘도 및 콘트라스트를 갖는 반사형 디스플레이 | |
JP2004062084A (ja) | 視認性向上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 | |
JP2003272428A (ja) | 導光板、面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WO2015165410A1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JP5011009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11787137B (zh) | 显示装置 | |
US20170059764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7794312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8594354B (zh) | 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1969010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7794314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4141164A (zh) | 电子设备 | |
TWI235852B (en) |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TWI670526B (zh) | 導光板、面光源裝置、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 |
CN219392421U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JP4645314B2 (ja) | 導光板とそれを用いたエッジライト型面光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1135117A (ja) | 面状発光体、反射型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4649494A (zh) | 一种光学保护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