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758827A -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8827A
CN117758827A CN202311800014.7A CN202311800014A CN117758827A CN 117758827 A CN117758827 A CN 117758827A CN 202311800014 A CN202311800014 A CN 202311800014A CN 117758827 A CN117758827 A CN 117758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pump station
gate
well
water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000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钰琳
刘海臣
杨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to CN20231180001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588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58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88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包括与第二进水总管连接的第二检查井、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雨水泵站、污水泵站以及调蓄池,第一检查井连通第二检查井,第二检查井连通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雨水闸门井连接第二雨水泵站;第二雨水闸门井连通污水泵站,污水泵站连接市政污水系统;第二雨水泵站连通调蓄池,调蓄池连接市政污水系统;第二雨水泵站连接出水高位井;第二雨水闸门井与污水泵站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一闸门;第二雨水泵站与调蓄池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二闸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的使用方法。本发明能够有效收集初雨,能够提高地区排水标准和水环境质量,具有较大经济效益,运维操作简便。

Description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台风暴雨为代表的极端灾害性气候日益频繁,但由于现状雨水泵站设施一般建设标准较低,其规模不能满足新的排水标准要求,故对标准较低的雨水泵站,通过增加规模的方式进行提标改造是确保排水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在现有技术中,在原雨水泵站的基础上并联新建一座雨水泵站,使新、老泵站同时运行,以满足新的排水标准;或者,废除原雨水泵站,新建一座规模满足排水标准的雨水泵站。同时,由于历史原因,现状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污水系统错接雨水系统的情况,再加上城市面源污染负荷高,初期雨水包含大量污染物,污染物通过泵站排放至受纳水体内,进而对受纳水体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该问题,通常在排水系统的末端通过设置调蓄池用于削减初雨径流污染,缓解泵站放江污染。
然而,现有技术只是单方面解决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改造或设置调蓄池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并未考虑将两者结合。使得现有技术,一方面,增加了工程建设内容和工程造价;另一方面,对初期雨水无法进行有效收集,易使污染物随初雨经地表径流进入泵站;无法实现在提高地区排水标准的同时改善受纳水体的水环境。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包括与第一进水总管连接的第一检查井、第一雨水闸门井、第一雨水泵站,所述第一检查井连接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与所述第一雨水泵站通过管道连通,所述雨水泵站连通出水高位井,还包括与第二进水总管连接的第二检查井、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雨水泵站、污水泵站以及调蓄池,所述第一检查井连通所述第二检查井,所述第二检查井连通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连接所述第二雨水泵站;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连通所述污水泵站,所述污水泵站连接市政污水系统;所述第二雨水泵站连通所述调蓄池,所述调蓄池连接市政污水系统;所述第二雨水泵站连接所述出水高位井;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与所述污水泵站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一闸门;所述第二雨水泵站与所述调蓄池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二闸门。
优选地,所述调蓄池内设有最高水位,所述最高水位处设有第一水位检测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内设有第二水位检测装置以及第三水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水位检测装置高于所述第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启泵水位,所述第三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最高水位。
一种采用上述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在旱天时,第一雨水闸门井关闭,第二雨水闸门井开启,第一闸门开启,使得第一进水总管内的污水沿第一检查井进入第二检查井同第二进水总管内的污水汇合,经所述第二雨水闸门和所述第一闸门进入污水泵站;
在降雨初期时,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关闭,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开启,所述第一闸门关闭,所述第二闸门开启,使初期雨水沿所述第二雨水泵站进入调蓄池;当所述调蓄池内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所述第二闸门关闭;
在降雨中后期时,当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内的水位达到启泵水位时,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开始排水;当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内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开启,使雨水进入所述第一雨水泵站;当所述第一雨水泵站达到启泵水位时,所述第一雨水泵站开始排水;
在降雨结束时,所述第一雨水泵井关闭,所述调蓄池向市政污水系统错峰排水,排水完成后,整个系统恢复至旱天时的工况设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保留第一检查井、第一雨水闸门井以及第一雨水泵站的基础上增设第二雨水泵站、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检查井、污水泵站和调蓄池,以实现对第一雨水泵站规模的提标改造和对初期雨水径流的截流控污,节约工程投资,并且能够满足施工期间的雨水排水需求,无需另设排水设施。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的使用方法。本发明能够有效收集降雨初期的雨水,避免污染物随初雨经地表径流进入泵站,具有提高地区防汛排涝标准、城市水环境质量等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运维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包括与第一进水总管连接的第一检查井、第一雨水闸门井、第一雨水泵站,第一检查井通过管道连接第一雨水闸门井,第一雨水闸门井与第一雨水泵站通过管道连通,雨水泵站通过管道连通出水高位井。该系统还包括与第二进水总管连接的第二检查井、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雨水泵站、污水泵站以及调蓄池,第一检查井连通第二检查井,第二检查井通过管道连通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雨水闸门井连接第二雨水泵站;第二雨水闸门井连通污水泵站,污水泵站连接市政污水系统;第二雨水泵站连通调蓄池,调蓄池连接市政污水系统;第二雨水泵站连接出水高位井;第二雨水闸门井与污水泵站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一闸门;第二雨水泵站与调蓄池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二闸门。其中,第二雨水泵站与第一雨水泵站并联使用,以减少工程造价。第二雨水闸门井与第二雨水泵站在空间上可结合设置,也可分开设置,结合设置可减少占地面积。同样,污水泵站与第二雨水泵站可结合设置,也可分开的设置。调蓄池与第二雨水泵站合建形式可采用平铺形式,也可采取雨水泵站设置于调蓄池的上方的叠合形式。
具体地,在旱天时,第一进水总管和第二进水总管内均为混接污水,第一雨水闸门井进水闸门关闭,该混接污水经第一检查井通过管道流入第二检查井内,第二进水管道内的混接污水流入第二检查井内并与经第一检查井流入的混接污水混合。此时,第二雨水闸门井进水闸门打开,第一闸门打开,混合后的混接污水依次经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一闸门进入污水泵站,然后通过污水泵将污水提升后排入市政污水系统。在降雨时,第一雨水闸门井进水闸门依旧处于关闭状态,初期雨水以及其它污水流入第一进水总管内并依次沿第一检查井、第二检查井,直至与流入第二进水总管物初期雨水以及其他污水混合。此时,由于污水流量增大,将第一闸门关闭,使流进第二雨水闸门井内的初期雨水流入第二雨水泵站。打开第二闸门,第二雨水泵站将积聚的雨水经第二闸门输送至调蓄池。通过调蓄池可将雨水错峰24-48小时排放至市政污水系统。随着第二雨水泵站不断将雨水输送至调蓄池内,当调蓄池内水位达到预设值时,第二闸门会迅速关闭,避免调蓄池内雨水溢出。第二闸门关闭后,第二雨水泵站内的清洁雨水经提升经出水高位井排出,使其流入受纳水体,以降低对受纳水体的污染。当第二雨水泵站内的雨水容量达到预设值时,第一雨水闸门井进水闸门打开,使一部分流经第一进水总管的雨水经第一雨水闸门井进入第一雨水站内,并经提升经出水高位井排出。第一雨水泵站和第二雨水泵站共同起到防汛排涝的作用,既提高了排水标准,又改善了受纳水体的水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调蓄池内设有最高水位,所述最高水位处设有第一水位检测装置。
在降雨初期时,雨水内经地表径流进入第一进水总管和第二进水总管,在第一雨水闸门井进水闸门关闭的情况下,第一进水总管和第二进水总管在第二检查井混合,依次经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雨水泵站、第二闸门进入调蓄池。此时,第二雨水本站进入出水高位井闸门关闭。当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时,通过第一水位检测装置对调蓄池进行检测,当第一水位检测装置检测到初期雨水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第二闸门则会迅速关闭,避免初期雨水溢出调蓄池造成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内设有第二水位检测装置以及第三水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水位检测装置高于所述第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启泵水位,所述第三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最高水位。
在降雨中后期时,随着雨水的流量增大,在第二闸门关闭后,流入第一进水总管和第二进水总管的雨水,经第二雨水闸门井流入第二雨水泵站,并在第二雨水泵站内聚集。当第二水位检测装置检测水位达到水泵起泵水位后,第二雨水泵站内水泵依次开启,将清洁的雨水提升至出水高位井,并排入受纳水体中。当雨水流量持续增大,直至第三水位检测装置检测雨水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此时,开启第一雨水闸门井的进水闸门,使雨水能够进入第一雨水泵站,通过第一雨水泵站提升至出水高位井,并排入受纳水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1所示,在旱天时,第一雨水闸门井关闭,第二雨水闸门井开启,第一闸门开启,使得第一进水总管内的污水沿第一检查井进入第二检查井同第二进水总管内的污水汇合,经第二雨水闸门和第一闸门进入污水泵站。
具体地,进入污水泵站内的混接污水,通过污水泵站提升,将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系统内。同时,避免了污水直接进入受纳水体。
如图1所示,在降雨初期时,第一雨水闸门井关闭,第二雨水闸门井开启,第一闸门关闭,第二闸门开启,使初期雨水沿第二雨水泵站进入调蓄池;当调蓄池内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第二闸门关闭。
具体地,降雨初期的雨水经第二雨水闸门井进入第二雨水泵站内,此时雨水同第二雨水泵部分因旱天时进入的混接污水一同经第二闸门进入调蓄池内,使得部分混接污水与降雨初期的雨水通过调蓄池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系统内,避免了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污水排入受纳水体。
如图1所示,在降雨中后期时,当第二雨水泵站内的水位达到启泵水位时,第二雨水泵站开始排水;当第二雨水泵站内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第一雨水闸门井开启,使雨水进入第一雨水泵站;当第一雨水泵站达到启泵水位时,第一雨水泵站开始排水。
具体地,由于雨水流量增大,第二雨水泵站在排水的同时,大量雨水进入第二雨水泵站内,当雨水的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为了避免雨水溢出,提高防汛排涝的效率。此时,打开第一雨水闸井进水闸门,使部分雨水可通过第一雨水闸门井进入第一雨水泵站内,通过第一雨水泵站内的清洁雨水提升至出水高位井,并排入受纳水体,大幅度提高现状雨水泵站的排放标准,同时提高了城市水环境质量。
如图1所示,在降雨结束时,第一雨水泵井关闭,调蓄池向市政污水系统错峰排水,排水完成后,整个系统恢复至旱天时的工况设置。
具体地,调蓄池主要储存降雨初期雨水,该初期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污染物,当降雨结束之后,调蓄池可通过错峰排水,将该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系统内,避免该污水直接排入受纳水体。当排水完成后,第二闸门关闭,第一闸门开启,同时关闭第一雨水闸门井进水闸门,使该系统恢复至旱天时的工况设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实现对第一雨水泵站规模的提标改造和对初期雨水径流的截流控污,节约工程投资,并且能够满足施工期间的雨水排水需求,无需另设排水设施。本发明能够有效收集降雨初期的雨水,避免污染物随初雨经地表径流进入泵站,具有提高地区防汛排涝标准、城市水环境质量等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运维操作简便。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4)

1.一种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包括与第一进水总管连接的第一检查井、第一雨水闸门井、第一雨水泵站,所述第一检查井连接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与所述第一雨水泵站通过管道连通,所述雨水泵站连通出水高位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二进水总管连接的第二检查井、第二雨水闸门井、第二雨水泵站、污水泵站以及调蓄池,所述第一检查井连通所述第二检查井,所述第二检查井连通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连接所述第二雨水泵站;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连通所述污水泵站,所述污水泵站连接市政污水系统;所述第二雨水泵站连通所述调蓄池,所述调蓄池连接市政污水系统;所述第二雨水泵站连接所述出水高位井;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与所述污水泵站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一闸门;所述第二雨水泵站与所述调蓄池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有第二闸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内设有最高水位,所述最高水位处设有第一水位检测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内设有第二水位检测装置以及第三水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水位检测装置高于所述第二水位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启泵水位,所述第三水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最高水位。
4.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现状雨水泵提标控污改造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在旱天时,第一雨水闸门井关闭,第二雨水闸门井开启,第一闸门开启,使得第一进水总管内的污水沿第一检查井进入第二检查井同第二进水总管内的污水汇合,经所述第二雨水闸门和所述第一闸门进入污水泵站;
在降雨初期时,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关闭,所述第二雨水闸门井开启,所述第一闸门关闭,所述第二闸门开启,使初期雨水沿所述第二雨水泵站进入调蓄池;当所述调蓄池内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所述第二闸门关闭;
在降雨中后期时,当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内的水位达到启泵水位时,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开始排水;当所述第二雨水泵站内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所述第一雨水闸门井开启,使雨水进入所述第一雨水泵站;当所述第一雨水泵站达到启泵水位时,所述第一雨水泵站开始排水;
在降雨结束时,所述第一雨水泵井关闭,所述调蓄池向市政污水系统错峰排水,排水完成后,整个系统恢复至旱天时的工况设置。
CN202311800014.7A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77588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0014.7A CN117758827A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0014.7A CN117758827A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8827A true CN117758827A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23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00014.7A Pending CN117758827A (zh) 2023-12-25 2023-12-25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588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57718A (zh) * 2024-05-27 2024-06-28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削减溢流污染的泵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57718A (zh) * 2024-05-27 2024-06-28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削减溢流污染的泵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8257718B (zh) * 2024-05-27 2024-09-24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削减溢流污染的泵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7830B (zh) 一种雨污分流装置
CN210032029U (zh) 与自然水体连通的管道的治理系统
CN110029712B (zh) 兼顾初期雨水弃流和洪峰调蓄的雨污混合调控方法
CN210086451U (zh) 一种多效倍增调蓄池
CN111453852B (zh) 一种城市径流雨水湿地智能调控系统及方法
CN205421504U (zh) 一种弃流式雨水口
CN105714723A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和应用系统
CN202227456U (zh) 绿色环保变电站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CN106499041A (zh) 一种排水泵站集水池高效截污系统
CN117758827A (zh) 一种对现状雨水泵站提标控污改造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350607A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209353440U (zh) 适用于海绵城市的道路雨水蓄排系统
CN218374321U (zh) 一种合流制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结构
CN211817483U (zh) 一种建筑物雨水自动分流过滤水斗
CN210104906U (zh) 一种雨污分流装置
CN106400933B (zh)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屋面雨水源头调控装置及运行方法
CN210857472U (zh) 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
CN105649186A (zh) 一种高分子材料的弃流式雨水口
CN203200884U (zh) 一种市政雨水调蓄系统
CN205636892U (zh)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2863947Y (zh) 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初期雨水截留系统
CN117107876A (zh) 一种基于工况调控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08981406U (zh) 一种屋顶雨水调蓄系统
CN215858158U (zh) 一种初期雨水截流一体化泵站
CN208280275U (zh) 一种道路雨水分流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