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4937B - 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14937B CN117714937B CN202310973430.0A CN202310973430A CN117714937B CN 117714937 B CN117714937 B CN 117714937B CN 202310973430 A CN202310973430 A CN 202310973430A CN 117714937 B CN117714937 B CN 11771493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sound output
- sound
- axis direction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304 visual acu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98 dental enam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07—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 H04R1/2811—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音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出音壳体具有出音通道和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和出音通道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在与X轴方向形成夹角的Z轴方向上,第一腔室的一端具有连接开口,第一腔室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和第二空腔;在分别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形成夹角的Y轴方向上,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排列设置,出音通道分别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有利于使扬声器形成的声波从第一和第二空腔分别向出音通道传播,增大了出音面积;出音通道的宽度沿远离第一腔室的方向增大,提高了声波从出音通道向外传播的效率;出音壳体能够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的堆积,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有利于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音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往轻薄化方向发展,电子设备的堆叠高度越来越低,包含扬声器在内的出音模组空间受限;出音模组更少地从扬声器轴心线方向的正上方出音(正发音),出音模组更多地从侧向出音(侧发音),以利于其他器件的堆叠和电子设备的音频外放。
在采用侧发音结构的出音模组中,在8KHz至10KHz左右的中频会有谐振峰,但在该谐振峰之后开始跌落,侧发音结构往往在7KHz左右及以上的高频难以发挥效果;出音模组对于7KHz左右及以上高频的频响差于正发声,侧发音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力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出音壳体,以有利于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出音壳体,所述出音壳体具有出音通道和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出音通道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在与所述X轴方向形成夹角的Z轴方向上,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具有连接开口;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相连通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连接开口在所述Z轴方向的投影重合;在分别与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Z轴方向形成夹角的Y轴方向上,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排列设置,所述出音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和/或,所述出音通道的宽度方向与所述Y轴方向一致,所述出音通道的宽度沿远离所述第一腔室的方向增大。
通过使第一腔室和出音通道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且第一腔室在与X轴方向形成夹角的Z轴方向上的一端具有连接开口,连接开口能够供扬声器具有振膜组件的一侧遮盖,扬声器形成的声波沿Z轴方向到达第一腔室后,再沿X轴方向从出音通道向外界传播,出音壳体能够用于进行侧发音,有利于减小厚度;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在分别与X轴方向、Z轴方向形成夹角的Y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出音通道分别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有利于使扬声器形成的声波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分别向出音通道传播,增大了出音面积,减少了声能在第一腔室的堆积,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有利于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出音通道的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出音通道的宽度沿远离第一腔室的方向增大,提高了声波从出音通道向外传播的效率,也有利于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的堆积,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有利于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Y轴方向上,所述第一空腔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二空腔。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Z轴方向进行投影,所述第二空腔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形成投影边界;所述投影边界包括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一端点和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连接而构成第一虚拟直线,平行于所述X轴方向连接所述第二端点而构成第二虚拟直线;所述第一虚拟直线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增大。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投影边界包括第一边界部分和/或第二边界部分和/或第三边界部分;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减小;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二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增大;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三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投影边界包括第四边界部分和第五边界部分;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四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五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且大于所述第四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Z轴方向进行投影,所述第二空腔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形成投影边界,所述投影边界包括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一端点和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二端点;沿所述X轴方向,部分所述第一空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点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一侧。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腔室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音壳体包括沿所述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二壁板包括在所述X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所述出音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一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二板段上设有贯穿通孔以形成所述连接开口,所述第二板段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设有凸台结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交界位置与所述凸台结构相对设置,所述凸台结构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沿所述X轴方向间隔设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凸台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长度沿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方向减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音壳体包括沿所述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二壁板包括在所述X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所述出音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一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二板段上设有贯穿通孔以形成所述连接开口;所述第一板段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一板面,所述第二板段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二板面;在所述Z轴方向上,所述第一板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板面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一侧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贯穿通孔的侧壁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出音通道连通的缺口,所述第一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侧壁面形成所述贯穿通孔的部分孔壁面。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贯穿通孔包括沿所述Z轴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段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沿所述Z轴方向进行投影,所述第二孔段的至少部分孔壁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壁面之外;在所述Z轴方向上,所述第二孔段朝向所述第一孔段的一端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孔段的侧壁面具有所述缺口,所述第一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侧壁面形成所述第二孔段的部分孔壁面。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设有凸条,所述凸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Y轴方向一致,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至少部分侧面和所述第一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至少部分侧面形成所述第二孔段的部分孔壁面;在所述Z轴方向上,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与所述第二板段连接;所述第三凸台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至少部分侧面形成所述第二孔段的部分孔壁面。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音壳体包括沿所述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二壁板包括在所述X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所述出音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一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二板段上设有贯穿通孔以形成所述连接开口;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中的一者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抵接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中的另一者。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出音模组,所述出音模组包括扬声器和上述出音壳体,所述扬声器具有振膜组件的一侧遮盖所述连接开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音模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出音壳体具有所述连接开口的一侧连接,所述出音壳体、所述扬声器和所述盖板围设形成第二腔室。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上述出音模组,所述出音模组设置在所述设备壳体内或部分所述设备壳体形成至少部分所述出音壳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出音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出音模组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中出音模组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剖视图。
图6为相关技术中出音模组的频响分析图。
图7为本申请出音模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出音模组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出音模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剖开部分结构)。
图10为本申请出音模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剖开部分结构)。
图11为本申请出音模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剖开部分结构)。
图12为本申请出音模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剖开部分结构)。
图13为本申请出音模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剖开部分结构)。
图14为本申请出音模组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出音模组一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申请出音壳体一实施例仰视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出音模组一实施例中扬声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出音模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出音模组一实施例的频响分析图。
图22为本申请出音壳体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剖开部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安防设备、电视机和音箱等具有音频播放功能的移动或固定终端,本申请实施例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爆炸图。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设备壳体10、屏幕20、电路板30、电池40、摄像模组50、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bus,USB)器件(图中未示出)和出音模组60。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之外的其他设备时,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包括屏幕20、电路板30、电池40、摄像模组50、USB器件中的一者或多者。
具体地,参照图1,设备壳体10可为电子设备100提供结构框架;例如图1和图2中,设备壳体10可以包括中框11和后盖12;当电子设备100具有显示功能时,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屏幕20。屏幕20和后盖12之间可以设置有中框11、电路板30、电池40、摄像模组50、USB器件和出音模组60。其中,中框11可用作电子设备100的安装框架,电路板30、电池40、摄像模组50、USB器件和出音模组60可以设置在中框11上;例如,电路板30、电池40、摄像模组50、USB器件和出音模组60设置在中框11朝向后盖12的一面上,或者电路板30、电池40、摄像模组50、USB器件和出音模组60可以设置在中框11朝向屏幕20的一面上。
其中,中框11可以包括中板111和边框112,边框112沿中板111的外周设置一周。一般地,边框112可以包括顶边框、底边框、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顶边框、底边框、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围成方环结构的边框。
当然,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包括中框11,电路板30、电池40、摄像模组50、USB器件和出音模组6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屏幕20朝向后盖12的表面,或者固定于后盖12朝向屏幕20的表面。其中,屏幕2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屏幕20可以包括透光盖板22和显示屏21(也称显示面板)。
继续参考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电路板30可以包括主电路板31和副电路板32。主电路板31用于集成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例如可以为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等。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电路板31与显示屏21电连接,主电路板31用于控制显示屏21显示图像或视频。副电路板32用于集成天线(比如5G天线)射频前端等电子元器件。
副电路板32通过连接结构70与主电路板31电连接,以实现副电路板32与主电路板31之间的数据、信号传输。其中,连接结构7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导线或者漆包线等。
USB器件可以连接于副电路板32上,USB器件为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器件。具体的,USB器件可以为USB Type C器件等。USB器件可经由边框112上的插口113连接充电器以向电子设备100充电,也可以用于电子设备100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还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USB器件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电子设备。
出音模组60用于将音乐、语音等音频电信号还原成声音,能够支持音频外放功能。一些实施例中,出音模组60与副电路板32电连接。此时,主电路板31发送的音频信号经副电路板32传送至出音模组60,并通过出音模组60转换成声音信号输出。具体地,参考图2并结合图1所示,出音模组60的外壳上设置有出声通道1010。出音模组60输出的声音信号由该出声通道1010输出,边框112上设置有出音孔114,该出音孔114与出声通道1010连通;出声通道1010输出的声音由出音孔114输出至电子设备100外。其中,出音模组60设置在设备壳体10内。或者,部分设备壳体10形成至少部分出音壳体,可以理解为出音模组60的部分或全部出音壳体作为设备壳体的一部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出音模组60也可以直接与主电路板31通过FPC、导线、漆包线等电连接。
该出音模组60包括扬声器,该扬声器可设置为包括振膜组件、音圈以及磁路组件。振膜组件、音圈与磁路组件可依次设置,音圈的一端与振膜组件相连,音圈的另一端朝向磁路组件延伸。音圈与磁路组件配合可驱动振膜组件上下振动,进而推动出音模组60的腔室内的空气进行运动以产生声音。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往轻薄化方向发展,电子设备的堆叠高度越来越低,出音模组60空间受限而更少地从扬声器轴心线方向的正上方出音(正发音),出音模组更多地从侧向出音(侧发音),以利于其他器件的堆叠和电子设备的音频外放。
图3至图5展示了相关技术中采用侧发音结构的出音模组60a。具体地,该出音模组60a包括扬声器61a和出音壳体1000a,出音壳体1000a具有出音通道1010a和第一腔室1020a,第一腔室1020a和出音通道1010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在竖直方向上,第一腔室1020a的下端具有连接开口,第一腔室1020a与连接开口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重合,可以理解为第一腔室1020a由连接开口竖直拉伸而形成。
扬声器61a具有振膜组件611a的一侧遮盖该连接开口,使得上述第一腔室1020a以及出音通道1010a形成前音腔,出音模组60a中在振膜组件611a背向第一腔室1020a的一侧空间形成后音腔。出音模组60a形成的部分声波先整体沿轴心线(可以理解为从竖直方向)传播至第一腔室1020a,再沿左右方向从出音通道1010a向外传播,使得出音模组60a形成侧发音结构。
在该相关技术中,参照图6,出音模组60a在8KHz至10KHz左右的中频(参见图中横坐标)会有谐振峰;但在该谐振峰之后开始跌落,侧发音结构往往在7KHz左右及以上的高频难以发挥效果,高频的频响差于正发声,侧发音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力有待提升。
一般地,侧发音声学电路可以理解为C-L模型,其中可以用C代表上述第一腔室1020a(称为声容C),可以用L代表出音通道1010a(称为管道L)。通过利用该侧发音声学电路模型进行分析可知,谐振峰之前中频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管道L(出音通道);但是在中频对应的谐振峰之后,谐振峰之后的声容C的阻抗比管道L小,所以声容C的体积速度大,而管道L的体积速度减小,声音从管道L出,所以导致频响在谐振峰之后掉落较快。
由此,相关技术中通常考虑采用减小管道L的长度或者减小声容C的体积的方式,来使中频对应的谐振峰后移。但受限于管道L的长度要求及声容C的体积要求,往往调整幅度有限。
继续参照图6,根据对相关技术中的出音模组60a进行的有限元分析,通过图6中右侧的云图可以发现,声能集中在声容C中,声能向外传播的效率有限。
图7为本申请出音模组60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出音模组60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参照图7和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出音壳体1000具有出音通道1010和第一腔室1020,第一腔室1020和出音通道1010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其中,参照图8,出音通道1010可以在背离第一腔室1020的一端形成出音口,该出音口可以是包括多个通孔的形式,出音口也可以是长条状的结构。该出音口可以直接作为上述设备壳体上的出音孔114,该出音口也可以设置为与上述出音孔114连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在与X轴方向形成夹角的Z轴方向上,可以理解为Z轴方向与X轴方向垂直设置或倾斜设置,第一腔室1020的一端具有连接开口1030,扬声器61具有振膜组件611的一侧能够遮盖该连接开口1030。第一腔室102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第一空腔1021与连接开口1030在Z轴方向的投影重合。在分别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形成夹角的Y轴方向上,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排列设置,出音通道1010分别与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连通。其中,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形成三维坐标系,包括Y轴方向与X轴方向、Z轴方向垂直设置而形成直角三维坐标系,或者Y轴方向与X轴方向、Z轴方向倾斜设置而形成斜三维坐标系。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腔室1020和出音通道1010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且第一腔室1020在与X轴方向形成夹角的Z轴方向上的一端具有连接开口1030,出音壳体1000的连接开口1030能够供扬声器61具有振膜组件611的一侧遮盖,扬声器61形成的声波沿Z轴方向到达第一腔室1020后,再沿X轴方向从出音通道1010向外界传播,出音壳体1000能够用于进行侧发音,有利于减小厚度;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在分别与X轴方向、Z轴方向形成夹角的Y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出音通道1010分别与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连通,有利于使扬声器61形成的声波从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分别向出音通道1010传播,增大了出音面积,减少了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所展示的出音模组的俯视图(该俯视图剖开部分结构),沿上述的Z轴方向进行投影,第二空腔1022远离第一空腔1021的一侧形成投影边界1040(具体可参照图9而将投影边界1040设置为包括第一边界部分1041);投影边界1040包括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第一端点1046和远离出音通道1010的第二端点1047,第一端点1046和第二端点1047连接而构成第一虚拟直线1048,平行于X轴方向连接第二端点1047而构成第二虚拟直线1049;第一虚拟直线1048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W,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增大,例如该距离W沿图中朝左的方向增大。可以理解为,在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形成多个截面时(该截面与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垂直),每个截面均对应一个第一虚拟直线1048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W;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每个截面对应的第一虚拟直线1048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W增大;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空腔1022远离第一空腔1021的一侧所形成的投影边界1040,整体设置为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而远离第一空腔1021,从而在第一腔室1020到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上,出音面积增大,更有利于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其中,第一虚拟直线1048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W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增大,具体可参照图9而将投影边界1040设置为包括第一边界部分1041。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第一边界部分1041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减小。可以理解为,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第一边界部分1041呈内收状。例如,可参照图9,将第一边界部分1041设置为第一弧线段,该第一弧线段的圆心位置设置在第一弧线段朝向第一空腔1021的一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能够在更高频的频段(例如8KHz之后的频段)进一步提升解析能力。
当然,第一虚拟直线1048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W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增大,也可参照图10而将投影边界1040设置为包括第二边界部分1042。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第二边界部分1042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增大。可以理解为,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第一边界部分1041呈外扩状。例如,可参照图10,将第二边界部分1042设置为第二弧线段,该第二弧线段的圆心位置设置在第二弧线段背向第一空腔1021的一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能够在更高频的频段(例如8KHz之后的频段)进一步提升解析能力。
当然,也可以参照图11而将投影边界1040设置为包括上述第一边界部分1041和第二边界部分1042。例如,可参照图11,将投影边界1040设置为包括波浪线。在该实施方式中,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能够在更高频的频段(例如8KHz之后的频段)进一步提升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2,投影边界1040也可以设置为第三边界部分1043;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第三边界部分1043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可以理解为该第三边界部分1043为直线段。例如参照图13,可将第二空腔1022的投影形状设置为梯形,当然也可以将第二空腔1022的投影形状设置为三角形,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在该实施方式中,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能够在更高频的频段(例如8KHz之后的频段)进一步提升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3,投影边界1040可以设置为包括第四边界部分1044和第五边界部分1045;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第四边界部分1044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第五边界部分1045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且大于第四边界部分1044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其中,第四边界部分1044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第五边界部分1045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可以理解为相对于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斜率。例如参照图13,第四边界部分1044、第五边界部分1045分别可设置为直线段,第五边界部分1045相对于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斜率,大于第四边界部分1044相对于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斜率。在该实施方式中,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能够在更高频的频段(例如8KHz之后的频段)进一步提升解析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虚拟直线1048到第二虚拟直线1049的距离W沿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方向增大的同时,投影边界1040可以设置为包括上述第一边界部分1041、第二边界部分1042、第三边界部分1043、第四边界部分1044和第五边界部分1045中的一者或二者或多者,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在投影边界1040包括上述第一边界部分1041、第二边界部分1042、第三边界部分1043、第四边界部分1044和第五边界部分1045中的一者或二者或多者时,均有利于使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在更高频的频段(例如8KHz之后的频段)进一步提升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9,对于上述投影边界1040所包括的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第一端点1046和远离出音通道1010的第二端点1047,可以设置为:沿X轴方向,部分第一空腔1021设置在第二端点1047远离出音通道1010的一侧,例如部分第一空腔1021设置在图9中第二端点1047所在竖直虚线的右侧,可以理解为第一空腔1021的最右侧设置在图9中第二端点1047的右侧并形成图中的距离G。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空腔1022的对出音壳体1000的实体挖空较少,有利于在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的同时提高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出音壳体1000、出音模组的耐用性。
当然,参照图14、图15,出音模组60在包括扬声器61和出音壳体1000的同时,出音模组60还可以包括盖板62,盖板62与出音壳体1000具有连接开口1030的一侧连接,例如盖板62与图中出音壳体1000的下侧连接,出音壳体1000、扬声器61和盖板62围设形成第二腔室621,该第二腔室621能够作为出音模组60的后音腔。
具体而言,参照图14和图15,出音壳体1000可以设置为包括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板1100和第二壁板1200,第二壁板1200包括在X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板段1210和第二板段1220,出音通道1010设置在第一板段1210和第一壁板1100之间,第一腔室1020设置在第二板段1220和第一壁板1100之间;第二板段1220上设有贯穿通孔1230以形成连接开口10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继续参照图8、图9,在Y轴方向上,第一空腔1021的两端均设有第二空腔102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空腔1021、第一空腔1021的两端的第二空腔1022均与上述出音通道1010连接。例如参照附图,在连接开口1030整体设置为矩形时,第一空腔1021的两端的第二空腔1022能够设置为分别对应连接开口1030在Y轴方向上的两相对侧边,出音通道1010能够对应连接开口1030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边以及两个第二空腔1022,可以理解为扬声器61能够在与连接开口对应的第一空腔1021的三个侧边方向进行出音。因此,该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空腔1021的两端均设有第二空腔1022,进一步增大了出音面积,进一步地减少了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更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更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将第一腔室1020a与连接开口1030a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重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空腔1021与连接开口1030在Z轴方向的投影重合,且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在Y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则第二空腔1022处出音壳体1000的总体厚度变薄,第二板段1220处容易发声翘曲,导致第一腔室1020内的声音漏出或者翘曲的第二板段1220与扬声器61的振膜组件611形成颤音,降低了出音模组60的声音品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图8,第二板段1220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一侧设有凸台结构1240,从而通过该凸台结构1240降低第二板段1220的翘曲幅度,减少第一腔室1020内的声音漏出,减少第二板段1220与扬声器61的振膜组件611形成的颤音,提高了出音模组60的声音品质。
其中,参照图8,第二板段1220在与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的交界位置的对应位置处,距离第一腔室1020的侧壁面较远,更容易发声翘曲。因此,可以使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的交界位置与凸台结构1240相对设置,以进一步降低第二板段1220的翘曲幅度,进一步减少第一腔室1020内的声音漏出,进一步减少第二板段1220与扬声器61的振膜组件611形成的颤音,进一步地提高了出音模组60的声音品质。
具体而言,参照图8,凸台结构1240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一凸台1241和第二凸台1242,第一凸台1241和第二凸台1242沿X轴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在降低第二板段1220的翘曲幅度而提高声音品质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一凸台1241和第二凸台1242之间的间隙来提高出音面积,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当然,凸台结构1240可以设置为仅包括第一凸台1241,以减少凸台结构1240的占用空间,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第一凸台1241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第二凸台1242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第二凸台1242设置在第一凸台1241远离出音通道1010的一侧,第二凸台1242的长度小于第一凸台1241的长度,其中第一凸台1241的长度可参照图8中的尺寸L所示。参照图6的频响分析图可知,声能更容易集中在第一腔室1020远离出音通道1010的一端,例如更集中在图8中的右端。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凸台1242设置在第一凸台1241远离出音通道1010的一侧,第二凸台1242的长度小于第一凸台1241的长度,则第二凸台1242与第一凸台1241之间的间隙更靠近声能集中位置处,从而在通过第一凸台1241和第二凸台1242来降低第二板段1220的翘曲幅度而提高声音品质的同时,能够使声能更快地从第二凸台1242与第一凸台1241之间的间隙向外散发,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台1241和第二凸台124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长度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减小。可以理解为,在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形成的多个截面中,其中这些截面与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垂直,每个截面对应第一凸台1241或第二凸台1242的一个长度尺寸值;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每个截面上的长度尺寸值减小。例如参照图7、图8,第一凸台1241的长度L、第二凸台1242的长度均设置为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图8中Z轴朝上的方向)减小。可以理解为,第一凸台1241、第二凸台1242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缩小。当然,也可以仅将第一凸台1241的长度L、第二凸台1242的长度中的一者设置为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减小,本实施例对比不加以限制。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台1241和第二凸台124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长度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减小,有利于减小凸台的边角对于声波的阻挡,有利于使声能更快地从第二凸台1242与第一凸台1241之间的间隙向外散发,进一步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更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5、图16和图17,第一板段1210具有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第一板面1211,第二板段1220具有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第二板面1221;在Z轴方向上,第一板面1211朝向第一腔室1020的一侧具有到第一壁板1100的第一距离H1,第二板面1221朝向出音通道1010的一侧具有到第一壁板1100的第二距离H2,第二距离H2小于第一距离H1。在此基础上,贯穿通孔1230的侧壁面朝向第一腔室1020的一端具有与出音通道1010连通的缺口1233,第一板段121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侧壁面形成贯穿通孔1230的部分孔壁面,可以理解为贯穿通孔1230的部分孔壁面设置在第一板段1210与第二板段1220的交界处。例如参照图16、图17,图中第一板面1211的右侧低于第二板面1221,图中贯穿通孔1230的左侧壁面具有与出音通道1010连通的缺口1233,从而使声能通过该缺口1233更快速地向出音通道1010散发,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6和图18,贯穿通孔1230包括沿Z轴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孔段1231和第二孔段1232,第二孔段1232设置在第一孔段1231远离第一空腔1021的一侧;沿Z轴方向进行投影,第二孔段1232的至少部分孔壁面设置在第一孔段1231的孔壁面之外;结合图18、图19,可以理解为第二孔段1232的孔径相对于第一孔段1231较大,且第二孔段1232与第一孔段1231形成台阶结构,从而提高了对扬声器61进行安装的便利程度。可以理解的是,贯穿通孔1230以及其所包含的第一孔段1231、第二孔段1232,可以设置为方孔、圆角矩形孔、圆孔、椭圆孔或腰形孔等形状,以适应不同形状的扬声器61。具体而言,扬声器61具有振膜组件611的一端可以伸入至第二孔段1232内,第二孔段1232与第一孔段1231所形成的台阶结构与扬声器61的端面抵接,从而对扬声器61进行限位。扬声器61的侧壁可采用卡扣连接、胶水粘接、螺钉等紧固件连接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来与出音壳体1000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参照图16和图17,在Z轴方向上,第二孔段1232朝向第一孔段1231的一端具有到第一壁板1100的第三距离H3,第三距离H3小于第一距离H1;第二孔段1232的侧壁面具有上述缺口1233,第一板段121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侧壁面形成第二孔段1232的部分孔壁面。可以理解为,第二孔壁段1232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伸出第一板段1210的第一板面1211,以使对应的扬声器61具有振膜组件611的一端面具有相对于第一板面1211的凸起量,避免扬声器61具有振膜组件611的一端面低于第一板面1211,避免扬声器的振膜组件611被第一板段121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一侧(图中的右侧)阻挡,使声能通过更快速地向出音通道1010散发,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6、图17,第一板面1211朝向第一腔室1020的一侧设有凸条1250,凸条1250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其中,凸条1250的横截面可设置为矩形或者半圆形,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凸条125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至少部分侧面和第一板段121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至少部分侧面形成第二孔段1232的部分孔壁面。此外,在Z轴方向上,凸条1250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一侧具有到第一壁板1100的第四距离H4,第四距离H4大于第三距离H3和第二距离H2。可以理解为,部分或全部的凸条1250设置在上述缺口1233与第一板面1211朝向第一腔室1020的一侧之间,且第二孔段1232高于凸条1250,例如凸条1250设置在图中缺口1233的下侧,且扬声器61具有振膜组件611的一侧高于凸条1250。在该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6,由于第一板面1211低于第二板面1221,凸条125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至少部分侧面(例如图中的右侧面的部分)能够与第一板段121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至少部分侧面(例如图中的右侧面的部分)一起,共同增大对于扬声器61的侧面(例如图中的左侧面)的支撑面积,有利于提高扬声器61安装在第二孔段1232内的稳定性。其中,扬声器61的侧面能够与凸条1250的至少部分侧面、第一板段1210朝向的至少部分侧面采用胶水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6、图17,凸条1250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一侧设有第三凸台1260,可以理解为第三凸台1260相对于凸条1250沿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凸起,例如沿图中Z轴朝上的方向凸起。第三凸台1260与第二板段1220连接;第三凸台1260朝向第二板段1220的至少部分侧面形成第二孔段1232的部分孔壁面。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孔段1232高于凸条1250(对应于第四距离H4大于第三距离H3和第二距离H2),通过将第三凸台1260与第二板段1220连接,在降低第二板段1220的厚度、出音壳体1000的整体厚度的同时,能够降低第二板段1220朝向第一板段1210的一侧(例如图中的左侧)的翘起风险,能够减少第一腔室1020内的声音偏离预定轨迹的漏出,也能够减少第二板段1220与扬声器61的振膜组件611形成的颤音,提高了出音模组60的声音品质。
参照图20,由于出音通道1010分别与第一空腔1021和第二空腔1022连通,则出音通道1010更为狭长,可以理解为出音通道1010沿图中Y轴方向的尺寸增大,则出音通道1010对应的部分第一壁板1100和对应的部分第一板段1210更容易翘起,更容易造成出音通道1010的横截面积减小,容易缩小出音面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板段1210和第一壁板1100中的一者设有支撑板1270,支撑板1270抵接第一板段1210和第一壁板1100中的另一者。进一步而言,支撑板1270、第一板段1210和第一壁板1100也可以设置为采用注塑、铸造方式而一体成型。在该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270能够减小第一板段1210朝向第一壁板1100的方向的翘曲以及第一壁板1100朝向第一板段1210的方向的翘曲,有利于增大出音通道1010的出音面积,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其中,该出音壳体1000可设置一个或多个支撑板1270,在设置多个支撑板1270时,可使支撑板1270沿Y轴方向间隔排列,以进一步增大出音通道1010的出音面积,进一步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更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更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图21展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出音模组60的频响分析图,其中曲线Q0为上述相关技术中的出音模组60a的频响曲线,曲线Q1为上述实施方式中出音模组60的频响曲线。参照图21可知,上述实施方式中出音模组60在8KHz后,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出音模组60a,8KHz左右及之后高频频响得到提升,平均提升超过5dB。
参照图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腔室1020还包括与第一空腔1021连通的第三空腔1023,第三空腔1023设置在第一空腔1021远离出音通道1010的一端,第三空腔1023与第二空腔1022连通。例如参照附图,在连接开口1030整体设置为矩形时,第一空腔1021的Y轴方向的两端的第二空腔1022能够设置为,分别对应连接开口1030在Y轴方向上的两相对侧边,第一空腔1021的X轴方向的右侧的第三空腔1023对应连接开口1030在X轴方向上的右侧边;出音通道1010能够对应连接开口1030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边以及一个或两个第二空腔1022;可以理解为,扬声器61能够在与连接开口1030对应的第一空腔1021的四个侧边方向进行出音。因此,该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腔室1020包括与第一空腔1021连通的第三空腔1023,进一步增大了出音面积,进一步地减少了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更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更有利于出音模组60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出音模组60的技术上或者在上述相关技术的出音模组60a的基础上,例如出音壳体1000具有出音通道1010和第一腔室1020,第一腔室1020和出音通道1010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在与X轴方向形成夹角的Z轴方向上,第一腔室1020的一端具有连接开口1030,扬声器61具有振膜组件611的一侧遮盖连接开口1030,在分别与X轴方向、Z轴方向形成夹角的Y轴方向上,该出音通道1010的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出音通道1010的宽度沿远离第一腔室1020的方向增大,可以理解为出音通道1010沿远离第一腔室1020而变宽。出音通道1010的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出音通道1010的宽度沿远离第一腔室1020的方向增大,提高了声波从出音通道1010向外传播的效率,也有利于减少声能在第一腔室1020的堆积,有利于提升高频频响,有利于提升对于高频音频的解析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上述出音模组60和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出音壳体1000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壳体具有出音通道和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出音通道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在与所述X轴方向形成夹角的Z轴方向上,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具有连接开口;
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相连通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连接开口在所述Z轴方向的投影重合;在分别与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Z轴方向形成夹角的Y轴方向上,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排列设置,所述出音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和/或,所述出音通道的宽度方向与所述Y轴方向一致,所述出音通道的宽度沿远离所述第一腔室的方向增大;
所述出音壳体包括沿所述Z轴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二壁板包括在所述X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所述出音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一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之间;所述第二板段上设有贯穿通孔以形成所述连接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Y轴方向上,所述第一空腔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二空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Z轴方向进行投影,所述第二空腔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形成投影边界;所述投影边界包括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一端点和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连接而构成第一虚拟直线,平行于所述X轴方向连接所述第二端点而构成第二虚拟直线;所述第一虚拟直线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增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边界包括第一边界部分和/或第二边界部分和/或第三边界部分;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减小;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二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增大;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三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边界包括第四边界部分和第五边界部分;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四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沿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方向,所述第五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相同且大于所述第四边界部分到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的距离的增大幅度。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Z轴方向进行投影,所述第二空腔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形成投影边界,所述投影边界包括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一端点和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第二端点;沿所述X轴方向,部分所述第一空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点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段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设有凸台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的交界位置与所述凸台结构相对设置,所述凸台结构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沿所述X轴方向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远离所述出音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凸台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凸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X轴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长度沿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方向减小。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段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一板面,所述第二板段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二板面;在所述Z轴方向上,所述第一板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板面朝向所述出音通道的一侧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所述贯穿通孔的侧壁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出音通道连通的缺口,所述第一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侧壁面形成所述贯穿通孔的部分孔壁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通孔包括沿所述Z轴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段远离所述第一空腔的一侧;沿所述Z轴方向进行投影,所述第二孔段的至少部分孔壁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壁面之外;
在所述Z轴方向上,所述第二孔段朝向所述第一孔段的一端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孔段的侧壁面具有所述缺口,所述第一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侧壁面形成所述第二孔段的部分孔壁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设有凸条,所述凸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Y轴方向一致,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至少部分侧面和所述第一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至少部分侧面形成所述第二孔段的部分孔壁面;在所述Z轴方向上,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具有到所述第一壁板的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一壁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与所述第二板段连接;所述第三凸台朝向所述第二板段的至少部分侧面形成所述第二孔段的部分孔壁面。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出音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中的一者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抵接所述第一板段和所述第一壁板中的另一者。
17.一种出音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模组包括扬声器和如权利要求1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音壳体,所述扬声器具有振膜组件的一侧遮盖所述连接开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出音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模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出音壳体具有所述连接开口的一侧连接,所述出音壳体、所述扬声器和所述盖板围设形成第二腔室。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出音模组,所述出音模组设置在所述设备壳体内或部分所述设备壳体形成至少部分所述出音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73430.0A CN117714937B (zh) | 2023-08-02 | 2023-08-02 | 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73430.0A CN117714937B (zh) | 2023-08-02 | 2023-08-02 | 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14937A CN117714937A (zh) | 2024-03-15 |
CN117714937B true CN117714937B (zh) | 2024-11-08 |
Family
ID=90155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73430.0A Active CN117714937B (zh) | 2023-08-02 | 2023-08-02 | 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14937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8572403U (zh) * | 2018-06-21 | 2019-03-01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喇叭前腔导音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62461B (zh) * | 2016-08-17 | 2021-09-07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扬声器模组 |
CN111756903B (zh) * | 2020-07-01 | 2022-05-2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扬声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
CN216253171U (zh) * | 2021-11-29 | 2022-04-08 | 海南掌上能量传媒有限公司 | 音频出音设备及移动电源 |
CN114979338B (zh) * | 2022-05-16 | 2025-01-28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发声控制方法 |
CN218277107U (zh) * | 2022-09-09 | 2023-01-10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侧发音扬声器系统及终端设备 |
-
2023
- 2023-08-02 CN CN202310973430.0A patent/CN11771493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8572403U (zh) * | 2018-06-21 | 2019-03-01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喇叭前腔导音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14937A (zh) | 2024-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18420B (zh) | 扬声器及终端 | |
WO2020140540A1 (zh) | 扬声器箱 | |
CN113810800B (zh) | 扬声器模组及其声音调节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21177919U (zh) | 发声器件、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08769879A (zh) | 后音腔组件及电子设备 | |
WO2025102771A1 (zh) |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 |
WO2025102767A1 (zh) |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 |
WO2025102768A1 (zh) |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 |
US20100296690A1 (en)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 |
CN104320601B (zh) | 一种平板电视 | |
WO2020029639A1 (zh) | 扬声器 | |
WO2022143503A1 (zh) |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 |
WO2021000106A1 (zh) | 扬声器箱 | |
CN204046809U (zh) | 扬声器模组 | |
CN117714937B (zh) | 出音壳体、出音模组及电子设备 | |
WO2025102769A1 (zh) | 发声模组和电子设备 | |
WO2021000104A1 (zh) | 扬声器箱 | |
CN205584489U (zh) | 一种扬声器模组及移动终端 | |
WO2021000105A1 (zh) | 扬声器箱 | |
CN114125663B (zh) | 一种电声换能器、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05764015B (zh) | 一种扬声器模组及移动终端 | |
CN117768818A (zh) | 一种扬声器音箱安装结构 | |
CN220733006U (zh) |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7770283U (zh) | 显示装置后壳及显示装置 | |
CN221748583U (zh) | 扬声器箱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Termin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