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00956A - 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00956A CN117700956A CN202311557073.6A CN202311557073A CN117700956A CN 117700956 A CN117700956 A CN 117700956A CN 202311557073 A CN202311557073 A CN 202311557073A CN 117700956 A CN117700956 A CN 1177009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based composite
- transparent
- polylactic acid
- pl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4—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e.g. lacton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10—Transparent films; Clear coatings; Transparent materi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24—Crystallisation ai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W90/10—Bio-packaging, e.g. packing containers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r bio-plastic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乳酸10‑100份、透明树脂10‑100份、成核剂0.01‑5份、相容剂4‑8份,所述透明树脂选自PMMA、PC、PS、AS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具有耐温温度高、韧性强、透明度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降解塑料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被分解,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生物可降解塑料可以用生物质、植物淀粉等天然资源生产,相对于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塑料,更加环保,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对人体健康无害,使用过程中不会释放有害物质,更加安全和健康。
聚乳酸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其原料来源充分而且具有可再生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弹性模量和热成型性,降解产物能渗入人体代谢,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市场潜力的可降解聚合物,但聚乳酸分子结构呈长直链且缺少活性基团,导致聚乳酸韧性差、脆性大,冲击强度较低,且结晶速率慢,结晶度低,耐热性差,因此,限制了聚乳酸在航空、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310397638.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以滑石粉为填料和成核剂的聚乳酸复合材料,由下述组分按重量份组成:聚乳酸树脂80-90份,滑石粉10-20份,在聚乳酸中添加大量的滑石粉,促进聚乳酸的结晶作用,以改善聚乳酸的耐热性,但制品的韧性较差,而且使聚乳酸的透明度显著降低。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添加填料作为成核剂以改善聚乳酸结晶度,以提高聚乳酸耐热性的方法,会使得聚乳酸的透光率和韧性,因此如使聚乳酸兼具高耐热、高韧和高透明度成为研究重点。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聚乳酸的耐热性,降低脆性,提高透明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乳酸10-100份、透明树脂10-100份、成核剂0.01-5份、相容剂4-8份,所述透明树脂选自PMMA、PC、PS、AS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PMMA、PC、PS、AS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透明树脂,能有效改善聚乳酸的耐热温度,提高其韧性和透明度,PC是一种无定形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透明度高、耐热、耐寒、耐冲击、易于加工等特点,PMMA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且加工性能、耐候性、电绝缘性良好,光学性能优异,能提高聚乳酸的热稳定性,AS是丙烯腈与苯乙烯共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高光泽、高透明、高冲击、良好的耐热性和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高,耐水、耐油、耐酸、耐碱,具有很强的承受荷载的能力、抗化学反应能力、抗热变形特性,PS为聚苯乙烯,是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透明度高、刚性大、玻璃化温度高,因此PS、PMMA、PC、AS均能改善聚乳酸的耐热性,提升其透明度,并改善聚乳酸的韧性,降低脆性;相容剂能改善透明树脂和聚乳酸的相界面黏结力,提高两者的相容性,增强两相间的界面黏结作用,使共混体系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容,提高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成核剂能降低聚乳酸成核的表面自由能位垒,诱导聚乳酸迅速结晶,生成的晶体小且结晶度高,有利于提高聚乳酸的透明性和增强增韧。
可选的,所述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原料重量份如下:聚乳酸30-60份、透明树脂40-70份、成核剂0.8-1份、相容剂5-6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上各原料的用量使制成的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韧性高、透明性好,且耐热性强。
可选的,所述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原料重量份如下:聚乳酸50份、PC 50份、成核剂0.8份、相容剂6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PC作为透明树脂,且与聚乳酸以适宜的用量配比,制成的聚乳酸具有较强的透明度和软化温度。
可选的,所述透明树脂包括质量比为1:0.11-0.15的PC和透明增韧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增韧剂能在聚乳酸中作为异相成核剂,促进聚乳酸结晶,改善透明度。
可选的,所述透明增韧剂的制法如下:
将纤维素纳米晶体加入到浓度为1-5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冷冻干燥,制得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纤维素纳米晶体和聚乙烯醇的质量比为1:0.1-0.5;
将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制成浓度1-5wt%的A溶液,将聚乙烯亚胺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超声,制得浓度1-2wt%的B溶液,将A溶液和B溶液混合,室温下搅拌20-24h,离心、洗涤、干燥,制得改性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为1:3-5;
将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1-1.5wt%的水溶液,加入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负压(0.01-0.05)MPa下保压20-30min,过滤、干燥,制得透明增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与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质量比为1-1.5: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纤维素纳米晶体是一种可循环利用、可自然降解的对环境有好型绿色材料,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自身结晶度高、耐热性好、透明性高、质量轻、密度小等特点,聚乙烯醇上与纤维素纳米晶体混合后,纤维素纳米晶体上的羟基与聚乙烯醇中的羟基相互结合形成氢键,二者分子间依靠氢键作用,聚乙烯醇包覆在纤维素纳米晶体表面,降低其亲水性,使其常温下不溶于水;氧化石墨烯上含有较多含氧官能团,聚乙烯亚胺上含有大量的氨基,因此氧化石墨烯上环氧基能与聚乙烯亚胺上氨基能发生反应生成羟基,而且氧化石墨烯上少量的羧基也会与氨基反应生成酰胺键,从而聚乙烯亚胺成功接枝到氧化石墨烯上,而且氧化石墨烯上含有的含氧官能团使其层与层之间带有负电荷,聚乙烯亚胺带有正电荷,能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插入到氧化石墨烯的中间层,从而增大氧化石墨烯的层间距,阻止氧化石墨烯的团聚,而且接枝聚乙烯亚胺,改善了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性,从而形成分散稳定性好的水溶液;
当改性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在水中以后,加入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后,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与在去离子水中分散均匀的改性氧化石墨烯混合,在负压下,分散均匀的改性氧化石墨烯能通过负压负载于多孔状的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制成的透明增韧剂能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促进聚乳酸的结晶,层间距增大的改性氧化石墨烯能改善聚乳酸的,亲水性下降的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在与聚乳酸混合时,能较为均匀的分散,使其与聚乳酸之间相互作用力增大,从而限制聚乳酸分子链段的运动,改善其耐热性;另一方面,改性氧化石墨烯呈现二维平面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长径比,在聚乳酸中起到弯曲通道的作用,阻碍热量转移,从而增强了聚乳酸的耐热性,也促进了聚乳酸的结晶速度,并且并没有影响聚乳酸的透明度。
可选的,所述成核剂选自改性超细滑石粉、取代二苄叉山梨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氢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改性超细滑石粉的制法如下:
以重量份计,将5-10份癸二酸二苯甲酰肼超声分散到90-95份二甲基亚砜中,制成处理液;向所述处理液中加入10-20份滑石粉,混匀后,抽真空至-(0.02~0.05)MPa,保压20-30min,反复抽真空三次,离心、干燥、过筛,制得处理滑石粉;
将所述处理滑石粉加入到由0.5-2份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0.5-2份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和96-99份蒸馏水混合制成的溶液中,浸润20-30min后,离心、干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癸二酸二苯甲酰肼包含了8个亚甲基集团,能通过自组装形成shish-kebab结构的结晶,这种晶体结构可以改变混合物的形态和性能;将癸二酸二苯甲酰肼通过负压包覆或填充到滑石粉的片层中,作为自组装成核剂的癸二酸二苯甲酰肼包覆在滑石粉表面或填充至内部,对聚乳酸的结晶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改善了聚乳酸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显著提高材料的冲击韧性;增塑剂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和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对处理滑石粉表面处理,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使滑石粉表面呈现疏水性,而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在滑石粉表面负载,在改性超细滑石粉与聚乳酸混合时,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能通过渗透作用,渗入层状结构的滑石粉片层之间,剥离形成纳米材料,而疏水处理后的滑石粉被剥离层纳米材料后,能充分且均匀的分布在聚乳酸中,当受到外力冲击时,诱导银纹产生,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起到应力缓冲作用,化解银纹,从而与滑石粉配合,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提升聚乳酸的力学强度,而且被剥离的滑石粉片层不易影响聚乳酸的透明度。
可选的,所述聚乳酸的数均分子量为12-20万。
可选的,所述相容剂选自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会降低透明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聚乳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一步提高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促进共混体系中聚乳酸分散相的相颗粒细化,且均匀分布在透明树脂基体中,提高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配比将聚乳酸、透明树脂、成核剂和相容剂混合2-5min,制得共混物,将共混物在80-90℃下真空干燥3-4h,挤出、造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聚乳酸、透明树脂等原料先干燥再挤出,能降低水分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可选的,透明树脂的用量为共混物总量的10-100%,聚乳酸的用量为共混物总量的10-100%。
可选的,所述挤出时各区温度如下:一区:210~220℃,二区:215~225℃,三区:220~230℃,四区:225~235℃,五区:230~240℃,六区:235~245℃,七区:235~245℃,八区:235~245℃,九区:235~245℃,十区:235~245℃,机头:230~240℃,螺杆转速为200-300rpm。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申请采用PMMA、PC、PA、AS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透明树脂,与聚乳酸混合,并掺入成核剂和相容剂,以改善聚乳酸材料的耐热性和韧性,而且PMMA、PC等树脂具有高透明性,在改善聚乳酸耐热性和韧性的同时,还能提高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透明度。
2、本申请中优选采用透明增韧剂替代部分透明树脂,透明增韧剂由纤维素纳米晶体和聚乙烯醇制成的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负载由聚乙烯亚胺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制成,能进一步提高聚乳酸复合材料的耐热温度和力学强度。
3、本申请中优选使用改性超细滑石粉作为成核剂,且改性超细滑石粉上负载了癸二酸二苯甲酰肼,还经过了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和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的处理,使其促进聚乳酸结晶速率的作用加强,而且与聚乳酸的相容性好,能进一步改善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和耐热温度。
具体实施方式
透明增韧剂的制备例1-5
制备例1:(1)将5g聚乙烯醇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升温至90℃,搅拌溶解,制成浓度为5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聚乙烯醇型号为1799;
(2)将10g纤维素纳米晶体加入到浓度为5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在-40℃下冷冻干燥8h,制得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纤维素纳米晶体和聚乙烯醇的质量比为1:0.5,纤维素纳米晶体选自厦门爱珂玛化工,密度为1.05g/cm3;
(3)将5g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制成浓度5wt%的A溶液,将15g聚乙烯亚胺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超声,制得浓度2wt%的B溶液,将A溶液和B溶液混合,室温下搅拌24h,离心、洗涤、干燥,制得改性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为1:3,氧化石墨烯选自上海茂果纳米科技,型号为MG-GO-01,厚度为1nm;
(4)将10g步骤(3)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1wt%的水溶液,加入100g步骤(2)制成的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负压0.01MPa下保压30min,过滤、干燥,制得透明增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与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质量比为1:10。
制备例2:(1)将1g聚乙烯醇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升温至90℃,搅拌溶解,制成浓度为1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聚乙烯醇型号为1799;
(2)将10g纤维素纳米晶体加入到浓度为1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在-40℃下冷冻干燥8h,制得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纤维素纳米晶体和聚乙烯醇的质量比为1:0.1,纤维素纳米晶体选自厦门爱珂玛化工,密度为1.05g/cm3;
(3)将1g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制成浓度1wt%的A溶液,将5g聚乙烯亚胺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超声,制得浓度1wt%的B溶液,将A溶液和B溶液混合,室温下搅拌24h,离心、洗涤、干燥,制得改性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为1:5,氧化石墨烯选自上海茂果纳米科技,型号为MG-GO-01,厚度为1nm;
(4)将15g步骤(3)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1.5wt%的水溶液,加入100g步骤(2)制成的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负压0.05MPa下保压20min,过滤、干燥,制得透明增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与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质量比为1.5:10。
制备例3:(1)将5g聚乙烯醇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升温至90℃,搅拌溶解,制成浓度为5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聚乙烯醇型号为1799;
(2)将10g纤维素纳米晶体加入到浓度为5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在-40℃下冷冻干燥8h,制得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纤维素纳米晶体和聚乙烯醇的质量比为1:0.5,纤维素纳米晶体选自厦门爱珂玛化工,密度为1.05g/cm3;
(3)将10g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1wt%的水溶液,加入100g步骤(2)制成的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负压0.01MPa下保压30min,过滤、干燥,制得透明增韧剂,氧化石墨烯与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质量比为1:10。
制备例4:(1)将5g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制成浓度5wt%的A溶液,将15g聚乙烯亚胺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超声,制得浓度2wt%的B溶液,将A溶液和B溶液混合,室温下搅拌24h,离心、洗涤、干燥,制得改性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为1:3,氧化石墨烯选自上海茂果纳米科技,型号为MG-GO-01,厚度为1nm;
(2)将10g步骤(1)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1wt%的水溶液,加入100g纤维素纳米晶体,负压0.01MPa下保压30min,过滤、干燥,制得透明增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与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质量比为1:10。
制备例5:与制备例1的区别在于,使用等量石墨烯替代氧化石墨烯,密度为2.1g/cm3,晶体粒径为1mm。
改性超细滑石粉的制备例6-10
制备例6:(1)将10g癸二酸二苯甲酰肼超声分散到90g二甲基亚砜中,制成处理液;
(2)向所述处理液中加入20g滑石粉,混匀后,抽真空至-0.02MPa,保压30min,反复抽真空三次,离心、60℃干燥、过筛,制得粒径为1.5μm的处理滑石粉;
(3)将所述处理滑石粉加入到由2g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2g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和96份蒸馏水混合制成的溶液中,浸润30min后,离心、干燥。
制备例7:(1)将5g癸二酸二苯甲酰肼超声分散到95g二甲基亚砜中,制成处理液;(2)向所述处理液中加入10g滑石粉,混匀后,抽真空至-0.05MPa,保压20min,反复抽真空三次,离心、60℃干燥、过筛,制得粒径为1.5μm的处理滑石粉;
(3)将所述处理滑石粉加入到由0.5g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0.5g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和99份蒸馏水混合制成的溶液中,浸润20min后,离心、干燥。
制备例8:将20g粒径为1.5μm的滑石粉加入到由2g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2g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和96份蒸馏水混合制成的溶液中,浸润30min后,离心、干燥。
制备例9:与制备例6的区别在于,步骤(3)中未添加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
制备例10:与制备例6的区别在于,步骤(3)中未添加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
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原料用量如表1所示,其中PLA的分子量为20万,密度为1.24g/cm3,光泽度(20°,25.4μm)为90,选自美国Nature Works公司,型号为4032D,透明树脂为PC,PC的密度为1.2g/cm3,熔体流动速率(300℃/1.2kg)为10g/10min,选自乐天化学,型号为PC1100,成核剂为二(4-叔丁基-苯甲酸)氢氧化铝,相容剂为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
上述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聚乳酸和透明树脂、成核剂、相容剂混合,制得共混物,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升温至80℃,干燥4h,将共混物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经熔融挤出、水冷、风刀冷却干燥、造粒、均化,挤出时,各区温度如下:一区:210℃,二区:215℃,三区:220℃,四区:225℃,五区:230℃,六区:235℃,七区:235℃,八区:235℃,九区:235℃,十区:235℃,机头:230℃,螺杆转速为200rpm,可见PC添加量占共混物总重的9.36%。
表1
实施例2-11: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原料用量如表1所示。
实施例12: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为包括质量比为1:1的PC和AS,AS型号为镇江奇美,PN-118L150。
实施例13: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为PMMA,PMMA的型号为H830。
实施例14: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成核剂为改性超细滑石粉,由制备例6制成。
实施例15: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成核剂为改性超细滑石粉,由制备例7制成。
实施例16: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成核剂为改性超细滑石粉,由制备例8制成。
实施例17: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成核剂为改性超细滑石粉,由制备例9制成。
实施例18: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成核剂为改性超细滑石粉,由制备例10制成。
实施例19: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包括45g PC和5g透明增韧剂,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1制成,PC和透明增韧剂的质量比为1:0.11。
实施例20: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包括43.5g PC和6.5g透明增韧剂,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2制成,PC和透明增韧剂的质量比为1:0.15。
实施例21: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包括45g PC和5g透明增韧剂,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3制成,PC和透明增韧剂的质量比为1:0.11。
实施例22: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包括45g PC和5g透明增韧剂,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4制成,PC和透明增韧剂的质量比为1:0.11。
实施例23: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包括45g PC和5g透明增韧剂,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5制成,PC和透明增韧剂的质量比为1:0.11。
实施例24: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透明树脂包括45g PC和5g透明增韧剂,透明增韧剂为二氧化硅。
对比例
对比例1: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PC的添加量为5g,聚乳酸的添加量为95g。
对比例2:一种PLA材料,包括100g聚乳酸、0.8g成核剂和6g相容剂,聚乳酸的分子量为20万,密度为1.24g/cm3,光泽度(20°,25.4μm)为90,选自美国Nature Works公司,型号为4032D,成核剂为二(4-叔丁基-苯甲酸)氢氧化铝,相容剂为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
上述PLA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聚乳酸、成核剂和相容剂在80℃下真空干燥4h,经熔融、挤出、造粒,制得PLA基复合材料,挤出时,各区温度如下:一区:210℃,二区:215℃,三区:220℃,四区:225℃,五区:230℃,六区:235℃,七区:235℃,八区:235℃,九区:235℃,十区:235℃,机头:230℃,螺杆转速为200rpm。
对比例3:一种PC材料,包括100g PC、0.8g成核剂和6g相容剂,PC的密度为1.2g/cm3,熔体流动速率(300℃/1.2kg)为10g/10min,选自乐天化学,型号为PC1100,成核剂为二(4-叔丁基-苯甲酸)氢氧化铝,相容剂为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
上述PC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PC、成核剂和相容剂在80℃下真空干燥4h,经熔融、挤出、造粒,制得PLA基复合材料,挤出时,各区温度如下:一区:210℃,二区:215℃,三区:220℃,四区:225℃,五区:230℃,六区:235℃,七区:235℃,八区:235℃,九区:235℃,十区:235℃,机头:230℃,螺杆转速为200rpm。
对比例4:一种高冲击PC/PLA合金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62.7质量份的聚碳酸酯(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6g/10min)、35质量份的聚乳酸(L-聚乳酸,光学纯度为80%,重均分子量为20000)、0.3质量份的扩链剂、2质量份的聚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POE-g-MAH)。按比例称取相应的组分,将各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熔融共混、挤出造粒。
性能检测试验
按照以上原料和方法制备PLA基复合材料,并参照以下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检测,将检测结果记录于表2中。
1、维卡转变温度:按照ISO306-2013《塑料热塑性能维卡软化温度(VST)的测定》进行检测;
2、拉伸强度:按照ISO527《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进行检测;
3、断裂伸长率:按照ISO527《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进行检测;
4、弯曲强度:按照ISO178《塑料弯曲性能测定》进行检测;
5、弯曲模量:按照ISO178《塑料弯曲性能测定》进行检测;
6、透光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性能进行表征,检测波长为800nm。
表2
结合实施例1-11和表2内数据可以看出,随着PC添加量的增大,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增强,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增大,透明度逐渐升高,但添加较多透明树脂时,易会引起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降低,因此为确保聚乳酸复合材料既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又具有较佳的韧性和透明度,要适量调整透明树脂和聚乳酸的添加量,透明树脂和聚乳酸的最佳质量比为40-70:30-60。
实施例12中使用PC和AS作为透明树脂,与实施例1相比,透明度有所减弱,但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增强;实施例13中使用PMMA作为透明树脂,对聚乳酸的透明和韧性改善效果不及PC。
实施例14和实施例15中分别使用制备例6和制备例7制成的改性超细滑石粉作为成核剂,与实施例1相比,改性超细滑石粉作为成核剂,显著提高了聚乳酸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并提高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同时还改善了透明度。
实施例16中使用制备例8制成的改性超细滑石粉,未在滑石粉上负载癸二酸二苯甲酰肼,与实施例14相比,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透明度变化不大,但维卡软化温度、拉伸强度等性能变差。
实施例17中使用制备例9制成的改性超细滑石粉,未使用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对处理滑石粉进行浸润,与实施例14相比,实施例17制备的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透明度下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下降。
实施例18与实施例14相比,使用制备例10制成的改性超细滑石粉,未使用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对处理滑石粉进行浸润,表2内显示,实施例18制备的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和透明度变化不大,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弯曲强度等性能下降明显。
实施例19和实施例20相较于实施例14,使用透明增韧剂替代部分透明树脂,表2内显示,实施例19和实施例20制备的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增大,拉伸强度等性能增强。
实施例21中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3制成,其中未使用聚乙烯亚胺对氧化石墨烯进行改性,实施例22中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4制成,未使用聚乙烯醇对纤维素纳米晶体进行处理,与实施例19相比,实施例21和实施例22制备的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下降,透明度变化不大,维卡软化温度减小。
实施例23中透明增韧剂由制备例5制成,使用的等量石墨烯替代氧化石墨烯,与实施例19相比,透明度有所降低,其余性能稍有减弱。
实施例24中使用二氧化硅作为透明增韧剂,与实施例19和实施例20相比,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透明度和力学强度降低。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降低PC的添加量,可见透明度减小,维卡软化温度降低;对比例2和对比例3与实施例1相比,分别未添加PC和PLA,表2内显示,对比例2中聚乳酸材料的透明度差,维卡软化温度低,对比例3中PC材料的透明度高,耐热性能好,力学性能强;对比例4为现有技术中的PC和聚乳酸复合材料,其软化温度低,耐热性差,而且拉伸强度、弯曲强度、透明度均不及本申请实施例1。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聚乳酸10-100份、透明树脂10-100份、成核剂0.01-5份、相容剂4-8份,所述透明树脂选自PMMA、PC、PS、AS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原料重量份如下:聚乳酸30-60份、透明树脂40-70份、成核剂0.8-1份、相容剂5-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原料重量份如下:聚乳酸50份、PC 50份、成核剂0.8份、相容剂6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树脂包括质量比为1:0.11-0.15的PC和透明增韧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增韧剂的制法如下:
将纤维素纳米晶体加入到浓度为1-5wt%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冷冻干燥,制得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纤维素纳米晶体和聚乙烯醇的质量比为1:0.1-0.5;
将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制成浓度1-5wt%的A溶液,将聚乙烯亚胺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超声,制得浓度1-2wt%的B溶液,将A溶液和B溶液混合,室温下搅拌20-24h,离心、洗涤、干燥,制得改性氧化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聚乙烯亚胺的质量比为1:3-5;
将改性氧化石墨烯分散至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1-1.5wt%的水溶液,加入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负压(0.01-0.05)MPa下保压20-30min,过滤、干燥,制得透明增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与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质量比为1-1.5: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剂选自改性超细滑石粉、取代二苄叉山梨醇、二(4-叔丁基-苯甲酸)氢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超细滑石粉的制法如下:
以重量份计,将5-10份癸二酸二苯甲酰肼超声分散到90-95份二甲基亚砜中,制成处理液;
向所述处理液中加入10-20份滑石粉,混匀后,抽真空至-(0.02~0.05)MPa,保压20-30min,反复抽真空三次,离心、干燥、过筛,制得处理滑石粉;
将所述处理滑石粉加入到由0.5-2份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酯、0.5-2份十八烷基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和96-99份蒸馏水混合制成的溶液中,浸润20-30min后,离心、干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容剂选自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按配比将聚乳酸、透明树脂、成核剂和相容剂混合2-5min,制得共混物,将共混物在80-90℃下真空干燥3-4h,挤出、造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时各区温度如下:一区:210~220℃,二区:215~225℃,三区:220~230℃,四区:225~235℃,五区:230~240℃,六区:235~245℃,七区:235~245℃,八区:235~245℃,九区:235~245℃,十区:235~245℃,机头:230~240℃,螺杆转速为200-300rp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557073.6A CN117700956A (zh) | 2023-11-21 | 2023-11-21 | 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557073.6A CN117700956A (zh) | 2023-11-21 | 2023-11-21 | 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00956A true CN117700956A (zh) | 2024-03-15 |
Family
ID=90161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557073.6A Pending CN117700956A (zh) | 2023-11-21 | 2023-11-21 | 一种高透明高耐热pla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00956A (zh) |
-
2023
- 2023-11-21 CN CN202311557073.6A patent/CN11770095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Gere et al. | Future trends of plastic bottle recycling: Compatibilization of PET and PLA | |
WO2022252266A1 (zh) | 一种复合增韧耐高温聚乳酸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Wang et al. | Preparation of 3D printable micro/nanocellulose-polylactic acid (MNC/PLA) composite wire rods with high MNC constitution | |
CN110294923B (zh) | 微发泡全生物降解聚合物片材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316542B (zh) | 一种高强度可生物降解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17222846A (ja) | 生分解性ポリマーブレンド | |
WO2010053110A1 (ja) | 二酸化炭素由来脂肪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複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07022080A2 (en) |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nanocomposite compositions particularly for packaging | |
CN104371296B (zh) | 一种聚甲基乙撑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Wang et al. | Effects of coupling agent and interfacial modifier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 (lactic acid) and wood flour biocomposites | |
CN113861636B (zh) | 一种高挺度高强韧可全降解pbat/pla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He et al. |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Poly (vinyl alcohol)/wood powder composite prepared by thermal processing and solid state shear milling technology | |
JP2014503678A (ja) | 生分解性高分子複合材 | |
CN113788991A (zh) |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改性粒子材料以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775199B (zh) | 高刚性PHAs/PLA共混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Dorigato et al. | Effect of nanofillers addition on the compatibilization of polymer blends | |
Jiang et al. |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poly (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thermoplastic starch compounds with epoxidized soybean oil as compatibilizer | |
CN109486138A (zh) | Pha改性的pla/pbat可生物降解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
Sun et al. |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iodegradable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by poly (lactic acid)/acetyl tributyl citrate reinforced with attapulgite | |
Fang et al. | A reactive compatibilization with the compound containing four epoxy groups for polylactic acid/poly (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thermoplastic starch ternary bio-composites | |
Deetuam et al. | Improvements in morphology,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films produced by reactive blending of poly (lactic acid)/natural rubber latex with dicumyl peroxide | |
CN111187495A (zh) | 一种高韧高耐热透明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3831702B (zh) | 可降解塑料餐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825048B (zh) | 一种pla/pba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022067A (zh) | 多层结构的改性petg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