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87182A -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87182A CN117687182A CN202211239217.9A CN202211239217A CN117687182A CN 117687182 A CN117687182 A CN 117687182A CN 202211239217 A CN202211239217 A CN 202211239217A CN 117687182 A CN117687182 A CN 1176871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element
- image
- image capturing
-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CNQCVBJFEGMYDW-UHFFFAOYSA-N lawrenc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Lr] CNQCVBJFEGMYD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77 temperatur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4972 Photosensitivity rea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11 photo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公开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取像系统镜片组能同时满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本揭示还公开具有上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揭示涉及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现有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本揭示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发明内容
本揭示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沿着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揭示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片组能同时满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揭示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3.00<f/f3<0.40;
-3.00<f/f4<0.45;
0.15<T45/CT5<1.50;
-2.80<f/R6<-0.10;以及
20.00度<HFOV<75.00度。
本揭示另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所有相邻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ATmax,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0.35<f123/f45<3.50;
1.00≤ATmax/T45<3.00;
-4.00<(R7+R8)/(R7-R8)<3.00;以及
0.15<f/R10<10.00。
本揭示再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
0.15<f/f1<1.80;
6.00<|f5/R9|+|f5/R10|<65.00;
-20.00<(R2+R3)/(R2-R3)<-0.30;以及
0.10<(T45-T34)/CT3<3.00。
本揭示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成像面上。
本揭示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当f/f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并可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配合,从而可在压缩体积时避免产生过多像差。
当f/f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四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修正像散的像差。
当T45/CT5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透镜间距与透镜厚度的比例,有助于在减少制造公差与减少温度效应之间取得平衡。
当f/R6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第三透镜像侧表面有足够曲率,以增加视角大小并减少取像系统镜片组的体积。
当HFOV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视角大小,从而可应用于各种领域,并避免因视角过大所产生的畸变等像差。
当f123/f45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前三片透镜与后两片透镜相互配合以修正球差等像差。
当ATmax/T45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镜间距的大小,有助于在取像系统镜片组的体积使用率以及组装合格率之间取得平衡。
当(R7+R8)/(R7-R8)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四透镜的面型与屈折力,有助于增加中心与邻近视场的聚光品质。
当f/R10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面型,有助于减少中心视场的球差与压缩体积。
当f/f1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使第一透镜有足够的汇聚光线能力,有助于缩小开孔与减少总长。
当|f5/R9|+|f5/R10|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五透镜的曲率半径与焦距的比例,从而可维持第五透镜有足够的曲率,同时避免因曲率过大而产生过多像差与增加成形难度。
当(R2+R3)/(R2-R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面型与屈折力,有助于减少第二透镜的有效径,并因此减少体积。
当(T45-T34)/CT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强化镜头中段结构强度,以提升整体系统稳定性,降低敏感度。
以上关于本揭示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揭示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揭示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2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23绘示图22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24绘示图22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图25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26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27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28绘示图27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29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Y11、Y32、Y41、Y52、Y52cs和ImgH以及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临界点与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反曲点和临界点的示意图。
图30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SAG31、ET4、ET34和ET45的示意图。
图3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CRA_D的示意图。
图32绘示依照本揭示的一个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片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
图33绘示依照本揭示的一个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片组中的另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
图34绘示依照本揭示的两个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片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3,4,5,6,7,8,9,10,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100i,100j,1
00k,100m,100n,100p,100q,100r,100s:取像装置
101:成像镜头
102:驱动装置
103:电子感光元件
104:影像稳定模块
200,300,400,500:电子装置
201,301,401:闪光灯模块
202:对焦辅助模块
203:影像信号处理器
204,504:显示模块
205:影像软件处理器
206:被摄物
OA1:第一光轴
OA2:第二光轴
OA3:第三光轴
LF:光路转折元件
LF1:第一光路转折元件
LF2:第二光路转折元件
LG:透镜群
ST:光圈
S1,S2:光阑
E1:第一透镜
E2:第二透镜
E3:第三透镜
E4:第四透镜
E5:第五透镜
E6:滤光元件
IMG:成像面
IS:电子感光元件
P:反曲点
C:临界点
CRA_D: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视场主光线于成像面的入射角度
CR:最大视场主光线
ET4: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
ET34: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
ET45: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
ImgH: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
SAG31: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
Y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Y32: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Y4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Y52cs: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上最靠近成像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Y52: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至少一片透镜。较佳地,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并且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其中,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
较佳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借此,有助于压缩取像系统镜片组物侧端开孔大小,达到更佳的屏占比。较佳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减小离轴视场入射第一透镜的入射角度,有助于增大视角。较佳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的面型,有助于修正像散等像差。
较佳地,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有效分担第一透镜屈折力,以避免因单一透镜屈折力过大而产生过多球差。较佳地,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调整光线的行进方向,有助于增大成像面。
较佳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面型,有助于平衡取像系统镜片组中透镜的分布。较佳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调整光线的行进方向,有助于增大成像面。
较佳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有效控制后焦距长度,以缩短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总长。较佳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有利于修正影像,以提升整体影像品质。较佳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调整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面型,有助于提升中心视场的聚光品质。
较佳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控制周边光线角度,避免影像周边产生暗角,并可改善佩兹伐和像场(Petzval Field)和有效减缓畸变。请参照图29,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的反曲点P的示意图。图29绘示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的反曲点P作为示例性说明,然于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中,各透镜皆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反曲点。
较佳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借此,可调整光线的行进方向,以修正像弯曲。较佳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借此,可进一步提升透镜表面的变化程度,有助于减缓光线与透镜表面间的夹角,以避免产生全反射。请参照图29,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第四透镜E4物侧表面和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的临界点C的示意图。图29绘示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第四透镜E4物侧表面和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于离轴处的临界点C作为示例性说明,然于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中,各透镜皆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临界点。
较佳地,第五透镜为塑胶材质。借此,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可提升设计自由度,有助于改善影像品质与增加量产能力。
较佳地,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具体来说,第二透镜可由第一材料制成,第三透镜可由与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制成,且第四透镜可由与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均不同的第三材料制成。借此,可调整透镜的材质,使不同透镜具有相异的光学特性,有助于在色差与像散之间得到较为合适的平衡,同时获得良好的像差修正能力。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00<f/f3<0.40。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并可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配合,从而可在压缩体积时避免产生过多像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00<f/f3<0.3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50<f/f3<0.2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20<f/f3<0.05。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00<f/f4<0.45。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修正像散的像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00<f/f4<0.4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50<f/f4<0.2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20<f/f4<0.00。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5<T45/CT5<1.50。借此,可调整透镜间距与透镜厚度的比例,有助于在减少制造公差与减少温度效应之间取得平衡。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6<T45/CT5<1.2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8<T45/CT5<0.90。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80<f/R6<-0.10。借此,可使第三透镜像侧表面有足够曲率,以增加视角大小并减少取像系统镜片组的体积。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70<f/R6<-0.5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50<f/R6<-1.00。
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0.00度<HFOV<75.00度。借此,可调整视角大小,从而可应用于各种领域,并避免因视角过大所产生的畸变等像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0.00度<HFOV<70.00度。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46.00度<HFOV<65.00度。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5<f123/f45<3.50。借此,可使前三片透镜与后两片透镜相互配合以修正球差等像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5<f123/f45<2.0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5<f123/f45<1.50。
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所有相邻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ATmax,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00≤ATmax/T45<3.00。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镜间距的大小,有助于在取像系统镜片组的体积使用率以及组装合格率之间取得平衡。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00≤ATmax/T45<2.7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00≤ATmax/T45<2.30。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4.00<(R7+R8)/(R7-R8)<3.00。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的面型与屈折力,有助于增加中心与邻近视场的聚光品质。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50<(R7+R8)/(R7-R8)<2.40。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5<f/R10<10.00。借此,可调整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面型,有助于减少中心视场的球差与压缩体积。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50<f/R10<6.0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10<f/R10<5.50。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5<f/f1<1.8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使第一透镜有足够的汇聚光线能力,有助于缩小开孔与减少总长。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25<f/f1<1.5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0<f/f1<1.10。
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6.00<|f5/R9|+|f5/R10|<65.00。借此,可调整第五透镜的曲率半径与焦距的比例,从而可维持第五透镜有足够的曲率,同时避免因曲率过大而产生过多像差与增加成形难度。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6.80<|f5/R9|+|f5/R10|<50.0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9.00<|f5/R9|+|f5/R10|<25.00。
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0.00<(R2+R3)/(R2-R3)<-0.3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面型与屈折力,有助于减少第二透镜的有效径,并因此减少体积。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6.00<(R2+R3)/(R2-R3)<-0.40。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0<(T45-T34)/CT3<3.00。借此,可强化镜头中段结构强度,以提升整体系统稳定性,降低敏感度。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2<(T45-T34)/CT3<2.80。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25<(R3+R4)/(R3-R4)<2.00。借此,可调整第二透镜的面型,有助于调整光路以提升影像品质。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25<(R3+R4)/(R3-R4)<1.30。
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5.30<f2/CT2<20.00。借此,可有效平衡透镜屈折力与厚度,有助于修正像差与镜头的微型化。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可为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总长的一半),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60<TL/ImgH<1.45。借此,可利于压缩总长,同时增加感光元件的光线吸收面积。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70<TL/ImgH<1.4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80<TL/ImgH<1.25。
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2,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1,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25<Y41/Y32<1.80。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有效径的比例,有助于增加成像面大小。请参照图29,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Y32和Y41的示意图。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20<(|f1|+|f2|+|f5|)/(|f3|+|f4|)<2.00。借此,可调整前后端透镜与中段透镜的屈折力分布,有助于降低偏心敏感度。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0<(|f1|+|f2|+|f5|)/(|f3|+|f4|)<1.50。
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10<V2/V3<4.50。借此,可使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相互配合以修正色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50<V2/V3<3.70。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4,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0<ET4/T23<2.50。借此,可调整透镜间距与透镜边缘厚度的比值,可在透镜成形难易度与透镜组装合格率之间取得平衡。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20<ET4/T23<1.80。请参照图30,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ET4的示意图。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50<(CT1+CT3+CT4)/CT2<2.60。借此,可调整各透镜厚度的比例,有助于维持系统稳定性。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25<f1/f2<4.00。借此,可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相互配合以修正球差等像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40<f1/f2<2.50。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视场主光线于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为CRA_D,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4.00度<CRA_D<65.00度。借此,可有效缩短后焦长度与取像系统镜片组总长,以达成微型化的需求。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5.00度<CRA_D<60.00度。请参照图3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CRA_D的示意图,其中最大视场主光线CR入射于成像面IMG的成像位置,且成像面IMG的法线方向与最大视场主光线CR之间的夹角即为最大视场主光线入射角度CRA_D。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上最靠近成像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52cs,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52,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5<Y52cs/Y52<0.80。借此,调整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位置,以调整光线于成像面的入射角,有助于在不同物距下,仍可维持影像品质。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45<Y52cs/Y52<0.70。请参照图29,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Y52cs和Y52的示意图。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4.50<R4/R1<0.00。借此,可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面型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20<R4/R1<-0.55。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50<R4/R1<-0.80。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5<(R9-R10)/(R9+R10)<0.25。借此,可调整第五透镜的面型与屈折力,有助于减少后焦长度。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60<Fno<2.46。借此,可调整光圈大小,以在整体视场的成像品质与周边视场相对照度之间取得平衡。
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i,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第i透镜的折射率为Ni,Vi/Ni的最小值为min(Vi/Ni),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min(Vi/Ni)<14.00,其中i=1、2、3、4或5。借此,可调整透镜的材质配置,有助于在色差与像散之间取得平衡,并有效提升光线偏折能力,以达成产品微型化。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min(Vi/Ni)<12.00,其中i=1、2、3、4或5。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SAG31,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5.00<SAG31/CT3<-0.75。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离轴面型与中心厚度的比值,有助于控制第三透镜形状,以修正离轴像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3.80<SAG31/CT3<-0.90。请参照图30,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SAG31的示意图,其中所述位移量朝像侧方向则其值为正,朝物侧方向则其值为负。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2.60毫米<ImgH<6.00毫米。借此,可控制收光面积,确保影像亮度,并与规格需求达成平衡。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00<TD/BL<4.80。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与后焦长度,有助于压缩后焦长度。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20<TD/BL<3.90。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1.80<TD/BL<3.20。
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5.00<V3/N3<35.00。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的材质以修正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产生的色差。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7.00<V3/N3<13.00。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90<f/f3+f/f4+f/f5<0.30。借此,可平衡取像系统镜片组像侧端的屈折力分布,以避免因单一透镜屈折力过强而造成像差过度修正。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60<f/f3+f/f4+f/f5<0.15。
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34,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4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35<ET34/ET45<8.00。借此,可有效控制后三片透镜整体的位置分布,有助于在修正离轴像差与维持系统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45<ET34/ET45<6.00。请参照图30,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ET34和ET45的示意图。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0<Y11/ImgH<0.35。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有效径与成像面大小的比例,有助于增加光线吸收面积同时压缩物侧端外径,以美化设备外观。其中,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15<Y11/ImgH<0.27。请参照图29,绘示有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中参数Y11的示意图。
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90<(V4+V5)/V1<1.90。借此,可有效平衡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材质配置,以优化透镜间的光线调控能力。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较佳地满足下列条件:0.85<(CT4+T45+CT5)/(CT1+T12+CT2)<2.00。借此,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片组前端与后端的透镜距离分布,有助于减少组装难度。
上述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取像系统镜片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并降低外在环境温度变化对成像的影响,而玻璃透镜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术制作而成。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球面(SPH)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镜可减低制造难度,而若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则可借此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缩减透镜数目,并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总长。进一步地,非球面可以塑胶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透镜等方式制作而成。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全部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可选择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镜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产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变透镜对于特定波段光线的穿透率,进而减少杂散光与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备滤除系统中600纳米至800纳米波段光线的功能,以助于减少多余的红光或红外光;或可滤除350纳米至450纳米波段光线,以减少多余的蓝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线对成像造成干扰。此外,添加物可均匀混和于塑料中,并以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成透镜。此外,添加物也可配置于透镜表面上的镀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凸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凹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所述透镜表面的反曲点(InflectionPoint),是指透镜表面曲率正负变化的交界点。所述透镜表面的临界点(Critical Point),是指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与透镜表面相切的切线上的切点,且临界点并非位于光轴上。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于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与成像面之间可选择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场元件等),以达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弯曲等)。该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学性质,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型(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衍射表面及菲涅尔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装置需求而做调整。一般而言,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为将具有朝往物侧方向为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设置于靠近成像面处。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也可于成像光路上在被摄物与成像面间选择性设置至少一具有转折光路功能的元件,如棱镜或反射镜等,以提供取像系统镜片组较高弹性的空间配置,使电子装置的轻薄化不受制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光学总长度。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32和图33,其中图32绘示依照本揭示的一个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片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且图33绘示依照本揭示的一个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片组中的另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32及图33所示,取像系统镜片组可沿光路由被摄物(未绘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轴OA1、光路转折元件LF与第二光轴OA2,其中光路转折元件LF可以如图32所示设置于被摄物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透镜群LG之间,或者如图33所示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透镜群LG与成像面IMG之间。此外,请参照图34,绘示依照本揭示的两个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片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34所示,取像系统镜片组也可沿光路由被摄物(未绘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轴OA1、第一光路转折元件LF1、第二光轴OA2、第二光路转折元件LF2与第三光轴OA3,其中第一光路转折元件LF1设置于被摄物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透镜群LG之间,第二光路转折元件LF2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透镜群LG与成像面IMG之间,且光线在第一光轴OA1的行进方向可以如图34所示与光线在第三光轴OA3的行进方向为相同方向。取像系统镜片组也可选择性配置三个以上的光路转折元件,本揭示不以附图所揭露的光路转折元件的种类、数量与位置为限。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可位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揭示所揭露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取像系统镜片组的视场角。
本揭示可适当设置一可变孔径元件,该可变孔径元件可为机械构件或光线调控元件,其可以电或电信号控制孔径的尺寸与形状。该机械构件可包含叶片组、屏蔽板等可动件;该光线调控元件可包含滤光元件、电致变色材料、液晶层等遮蔽材料。该可变孔径元件可通过控制影像的进光量或曝光时间,强化影像调节的能力。此外,该可变孔径元件也可为本揭示的光圈,可通过改变光圈值以调节影像品质,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可适当放置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借以限制光线通过取像系统镜片组的形式,所述光学元件可为滤光片、偏光片等,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并且,所述光学元件可为单片元件、复合组件或以薄膜等方式呈现,但本揭示不以此为限。所述光学元件可置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物端、像端或透镜之间,借以控制特定形式的光线通过,进而符合应用需求。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1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ST、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Filter)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X:非球面与光轴的交点至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平行于光轴的位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中,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取像系统镜片组的光圈值为Fno,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2.26毫米(mm),Fno=2.38,HFOV=52.2度(deg.)。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E1的焦距为f1,其满足下列条件:f/f1=0.49。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E3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f/f3=-0.44。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E4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f4=-0.26。
第一透镜E1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E2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1/f2=1.25。
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合成焦距为f123,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的合成焦距为f45,其满足下列条件:f123/f45=0.50。
第一透镜E1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E2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E3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E4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E5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1|+|f2|+|f5|)/(|f3|+|f4|)=0.85。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E3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E4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E5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f3+f/f4+f/f5=-0.06。
第二透镜E2的焦距为f2,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f2/CT2=9.89。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E3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f/R6=-1.73。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f/R10=3.63。
第五透镜E5的焦距为f5,第五透镜E5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f5/R9|+|f5/R10|=11.67。
第一透镜E1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E2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4/R1=-1.01。
第一透镜E1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第二透镜E2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R2+R3)/(R2-R3)=-0.73。
第二透镜E2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E2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1.11。
第四透镜E4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E4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R7+R8)/(R7-R8)=0.07。
第五透镜E5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R9-R10)/(R9+R10)=-0.02。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ImgH=2.87毫米。
第一透镜E1物侧表面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11。
第一透镜E1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TD/BL=2.03。
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视场主光线于成像面IMG的入射角度为CRA_D,其满足下列条件:CRA_D=46.04度。
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T45/CT5=0.38。在本实施例中,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是指两相邻透镜的两相邻镜面之间于光轴上的间距。
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T45-T34)/CT3=0.78。
第一透镜E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CT1+CT3+CT4)/CT2=1.86。
第一透镜E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CT4+T45+CT5)/(CT1+T12+CT2)=1.14。
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所有相邻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ATmax,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ATmax/T45=1.60。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当中,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大于其余任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因此ATmax等于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第四透镜E4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四透镜E4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4,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ET4/T23=1.03。
第三透镜E3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四透镜E4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34,第四透镜E4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第五透镜E5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45,其满足下列条件:ET34/ET45=4.20。
第三透镜E3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E3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SAG31,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SAG31/CT3=-1.97。于本实施例中,SAG31的方向指向物侧,因此数值为负值。
第一透镜E1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Y11/ImgH=0.17。
第三透镜E3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2,第四透镜E4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1,其满足下列条件:Y41/Y32=1.40。
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上最靠近成像面IMG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52cs,第五透镜E5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Y52cs/Y52=0.57。
第二透镜E2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V2/V3=2.87。
第一透镜E1的阿贝数为V1,第四透镜E4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E5的阿贝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V4+V5)/V1=1.25。
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为V3,第三透镜E3的折射率为N3,其满足下列条件:V3/N3=11.68。
第一透镜E1的阿贝数为V1,第二透镜E2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为V3,第四透镜E4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E5的阿贝数为V5,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i,第一透镜E1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E2的折射率为N2,第三透镜E3的折射率为N3,第四透镜E4的折射率为N4,第五透镜E5的折射率为N5,第i透镜的折射率为Ni,Vi/Ni的最小值为min(Vi/Ni),其满足下列条件:min(Vi/Ni)=11.68,其中i=1、2、3、4或5。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当中,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与折射率的比值小于其余透镜的阿贝数与折射率的比值,因此min(Vi/Ni)等于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与折射率的比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1A以及表1B。
表1A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5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1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28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28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1A及表1B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至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2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ST、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三个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2A以及表2B。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2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至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3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ST、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三个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3A以及表3B。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3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至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4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ST、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4A以及表4B。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4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至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5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5A以及表5B。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5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至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6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阑S1、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2、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三个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6A以及表6B。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6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至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7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阑S1、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2、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7A以及表7B。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7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至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装置8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8A以及表8B。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8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至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揭示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装置9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9A以及表9B。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9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至图20,其中图19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9可知,取像装置10包含取像系统镜片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片组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ST、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与成像面IMG。其中,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面IMG上。取像系统镜片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并且各透镜之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凹临界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于具有一反曲点,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之间,并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10A以及表10B。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10C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1,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0为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0包含成像镜头101、驱动装置102、电子感光元件103以及影像稳定模块104。成像镜头101包含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片组、用于承载取像系统镜片组的镜筒(未另标号)以及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未另标号),成像镜头101也可改为配置上述其他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片组,本揭示并不以此为限。取像装置100利用成像镜头101聚光产生影像,并配合驱动装置10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03并且能作为影像资料输出。
驱动装置102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功能,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102可让成像镜头101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此外,取像装置100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杂讯的电子感光元件103(如CMOS、CCD)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良好成像品质。
影像稳定模块104例如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驱动装置102可搭配影像稳定模块104而共同作为一光学防手抖装置(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OIS),通过调整成像镜头101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软件中的影像补偿技术,来提供电子防手抖功能(ElectronicImage Stabilization,EIS),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2至图24,其中图22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图23绘示图22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且图24绘示图22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0包含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a、取像装置100b、取像装置100c、取像装置100d、闪光灯模块201、对焦辅助模块202、影像信号处理器203(Image Signal Processor)、显示模块20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05。取像装置100及取像装置100a皆配置于电子装置200的同一侧且皆为单焦点。对焦辅助模块202可采用激光测距或飞时测距(Time of Flight,ToF)模块,但本揭示并不以此为限。取像装置100b、取像装置100c、取像装置100d及显示模块204皆配置于电子装置200的另一侧,并且显示模块204可为使用者界面,以使取像装置100b、取像装置100c及取像装置100d可作为前置镜头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揭示并不以此为限。并且,取像装置100a、取像装置100b、取像装置100c及取像装置100d皆可包含本揭示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且皆可具有与取像装置100类似的结构配置。详细来说,取像装置100a、取像装置100b、取像装置100c及取像装置100d各可包含一成像镜头、一驱动装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稳定模块。其中,取像装置100a、取像装置100b、取像装置100c及取像装置100d的成像镜头各可包含例如为本揭示的取像系统镜片组的一光学镜组、用于承载光学镜组的一镜筒以及一支持装置。
取像装置100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a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b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c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且取像装置100d为一飞时测距取像装置。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与取像装置100a具有相异的视角,使电子装置20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另外,取像装置100d可取得影像的深度信息。上述电子装置200以包含多个取像装置100、100a、100b、100c、100d为例,但取像装置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揭示。
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206时,电子装置200利用取像装置100或取像装置100a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20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202提供的被摄物206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203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取像系统镜片组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对焦辅助模块20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此外,电子装置200也可利用取像装置100b、取像装置100c或取像装置100d进行拍摄。显示模块204可采用触控屏幕,配合影像软件处理器205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或可利用实体拍摄按钮进行拍摄)。通过影像软件处理器205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显示模块204。
<第十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25,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300包含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e、取像装置100f、闪光灯模块301、对焦辅助模块、影像信号处理器、显示模块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未绘示)。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e与取像装置100f皆配置于电子装置300的同一侧,而显示模块则配置于电子装置300的另一侧。并且,取像装置100e及取像装置100f皆可包含本揭示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且皆可具有与取像装置100类似的结构配置,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取像装置100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e为一望远取像装置,且取像装置100f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e与取像装置100f具有相异的视角,使电子装置30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此外,取像装置100e为具有光路转折元件配置的望远取像装置,使取像装置100e总长不受限于电子装置300的厚度。其中,取像装置100e的光路转折元件配置可例如具有类似图32至图34的结构,可参照前述对应图32至图34的说明,在此不再加以赘述。上述电子装置300以包含多个取像装置100、100e、100f为例,但取像装置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揭示。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时,电子装置300利用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e或取像装置100f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301进行补光,并且以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的方式进行后续处理,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第十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26,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400包含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g、取像装置100h、取像装置100i、取像装置100j、取像装置100k、取像装置100m、取像装置100n、取像装置100p、闪光灯模块401、对焦辅助模块、影像信号处理器、显示模块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未绘示)。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g、取像装置100h、取像装置100i、取像装置100j、取像装置100k、取像装置100m、取像装置100n与取像装置100p皆配置于电子装置400的同一侧,而显示模块则配置于电子装置400的另一侧。并且,取像装置100g、取像装置100h、取像装置100i、取像装置100j、取像装置100k、取像装置100m、取像装置100n及取像装置100p皆可包含本揭示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且皆可具有与取像装置100类似的结构配置,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取像装置100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g为一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h为一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i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j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k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m为一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n为一望远取像装置,且取像装置100p为一飞时测距取像装置。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g、取像装置100h、取像装置100i、取像装置100j、取像装置100k、取像装置100m与取像装置100n具有相异的视角,使电子装置40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此外,取像装置100g与取像装置100h可为具有光路转折元件配置的望远取像装置。其中,取像装置100g与取像装置100h的光路转折元件配置可例如具有类似图32至图34的结构,可参照前述对应图32至图34的说明,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另外,取像装置100p可取得影像的深度信息。上述电子装置400以包含多个取像装置100、100g、100h、100i、100j、100k、100m、100n、100p为例,但取像装置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揭示。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时,电子装置400利用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g、取像装置100h、取像装置100i、取像装置100j、取像装置100k、取像装置100m、取像装置100n或取像装置100p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401进行补光,并且以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的方式进行后续处理,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第十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27与图28,其中图27绘示依照本揭示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图28绘示图27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0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00包含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q、取像装置100r、取像装置100s以及显示模块504。
在本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r与取像装置100s配置于电子装置500的同一侧,而取像装置100q与显示模块504则配置于电子装置500的另一侧,其中显示模块504可为使用者界面,以使取像装置100q可作为前置镜头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揭示并不以此为限。取像装置100q、取像装置100r及取像装置100s皆可包含本揭示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且皆可具有与取像装置100类似的结构配置,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取像装置100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100r为一望远取像装置,且取像装置100s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取像装置100r与取像装置100s具有相异的视角,使电子装置50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并且可增加电子装置500的应用范围,以适应各种状态的使用需求。取像装置100q的开口可为非圆形,且取像装置100q内的光学元件可于外径处具有切边以配合非圆形的开口。借此,可使得取像装置100q的尺寸能进一步地缩小,以利于提高显示模块504相对电子装置500的面积占比,并可降低电子装置500的厚度。上述电子装置500以包含多个取像装置100、100q、100r、100s为例,但取像装置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揭示。
本揭示的取像装置并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取像装置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取像装置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空拍机、穿戴式装置与随身影像纪录仪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揭示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揭示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揭示以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揭示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6)
1.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3.00<f/f3<0.40;
-3.00<f/f4<0.45;
0.15<T45/CT5<1.50;
-2.80<f/R6<-0.10;以及
20.00度<HFOV<75.0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0.25<(R3+R4)/(R3-R4)<2.00;以及
5.30<f2/CT2<2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TL/ImgH<1.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32,所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1,其满足下列条件:
1.25<Y41/Y32<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f1|+|f2|+|f5|)/(|f3|+|f4|)<2.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
1.10<V2/V3<4.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所述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4,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ET4/T23<2.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CT1+CT3+CT4)/CT2<2.60;以及
0.25<f1/f2<4.0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视场主光线于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为CRA_D,其满足下列条件:
34.00度<CRA_D<65.0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为塑胶材质,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上最靠近一成像面的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52cs,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
0.35<Y52cs/Y52<0.80。
11.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一成像面上。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像装置。
13.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其中,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3,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所有相邻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ATmax,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0.35<f123/f45<3.50;
1.00≤ATmax/T45<3.00;
-4.00<(R7+R8)/(R7-R8)<3.00;以及
0.15<f/R10<10.0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0.25<f/f1<1.50;以及
-4.50<R4/R1<0.0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0.15<(R9-R10)/(R9+R10)<0.25。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光圈值为Fno,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所述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所述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第i透镜的阿贝数为Vi,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第i透镜的折射率为Ni,Vi/Ni的最小值为min(Vi/Ni),其满足下列条件:
1.60<Fno<2.46;以及
min(Vi/Ni)<14.00,其中i=1、2、3、4或5。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SAG31,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
-5.00<SAG31/CT3<-0.75。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
2.60毫米<ImgH<6.00毫米;以及
1.00<TD/BL<4.80。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20.一种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其中,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
0.15<f/f1<1.80;
6.00<|f5/R9|+|f5/R10|<65.00;
-20.00<(R2+R3)/(R2-R3)<-0.30;以及
0.10<(T45-T34)/CT3<3.00。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其满足下列条件:
5.00<V3/N3<35.00。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0.90<f/f3+f/f4+f/f5<0.30。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
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所述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34,所述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至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距离为E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0.35<ET34/ET45<8.00。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所述取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30.00度<HFOV<70.00度;以及
0.10<Y11/ImgH<0.35。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所述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
0.90<(V4+V5)/V1<1.90。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0.85<(CT4+T45+CT5)/(CT1+T12+CT2)<2.0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33306 | 2022-09-02 | ||
TW111133306A TWI839832B (zh) | 2022-09-02 | 2022-09-02 | 取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87182A true CN117687182A (zh) | 2024-03-12 |
Family
ID=84044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39217.9A Pending CN117687182A (zh) | 2022-09-02 | 2022-10-11 |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85664A1 (zh) |
EP (1) | EP4332654A1 (zh) |
CN (1) | CN117687182A (zh) |
TW (1) | TWI839832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48721B (zh) * | 2012-06-19 | 2014-08-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透鏡系統組 |
US9042035B2 (en) * | 2012-12-04 | 2015-05-2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hotographing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I459026B (zh) * | 2013-05-17 | 2014-1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結像系統鏡片組 |
CN103676087B (zh) * | 2013-07-10 | 2015-12-09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
TWI456248B (zh) * | 2013-07-23 | 2014-10-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影像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
TW201514530A (zh) * | 2013-10-08 | 2015-04-16 |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及光學影像擷取模組 |
TWI502214B (zh) * | 2013-10-09 | 2015-10-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
TWI479187B (zh) * | 2013-12-31 | 2015-04-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
TWI536041B (zh) * | 2015-05-12 | 2016-06-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27467B (zh) * | 2017-03-22 | 2018-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6566492B2 (ja) * | 2017-05-29 | 2019-08-28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09856775B (zh) * | 2018-12-27 | 2021-03-23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TWM596355U (zh) * | 2020-01-17 | 2020-06-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JP7481951B2 (ja) * | 2020-08-19 | 2024-05-13 |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11736317B (zh) * | 2020-08-25 | 2020-11-10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3985569B (zh) * | 2021-09-18 | 2023-09-05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2022
- 2022-09-02 TW TW111133306A patent/TWI839832B/zh active
- 2022-10-05 US US17/960,685 patent/US2024008566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10-11 CN CN202211239217.9A patent/CN117687182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0-28 EP EP22204512.2A patent/EP4332654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39832B (zh) | 2024-04-21 |
US20240085664A1 (en) | 2024-03-14 |
EP4332654A1 (en) | 2024-03-06 |
TW202411713A (zh) | 2024-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36839B (zh) |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 | |
CN111090164B (zh) | 成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3359276B (zh) |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3267874B (zh) | 取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6068737B (zh) | 光学影像镜片组 | |
CN114624858B (zh) | 光学影像镜头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2241060B (zh) | 取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817123A (zh) |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442266B (zh) | 影像撷取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200639B (zh) | 电子装置 | |
CN114077037B (zh) | 光学影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063263B (zh) | 影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815139B (zh) | 光学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488470B (zh) | 光学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5469430A (zh) | 摄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2882191A (zh) | 摄影用光学镜片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3703128B (zh) | 成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5032759B (zh) |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7369099A (zh) | 成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6449539A (zh) | 影像撷取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6931224A (zh) | 光学影像透镜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5185061B (zh) | 光学影像撷取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859505B (zh) | 光学影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7687182A (zh) |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6859546A (zh) | 光学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