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2961A - 补液封装置、清洁基站、清洁系统及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补液封装置、清洁基站、清洁系统及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52961A CN117652961A CN202311870620.6A CN202311870620A CN117652961A CN 117652961 A CN117652961 A CN 117652961A CN 202311870620 A CN202311870620 A CN 202311870620A CN 117652961 A CN117652961 A CN 1176529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base station
- floor drain
- joint
- clea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91—Storing or park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therefor; Means allowing transport of the machine when it is not being us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24—Floor-sweeping machines, motor-drive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28—Floor-scrubbing machines, motor-drive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201/00—Robotic cleaning machines, i.e.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travelling movement or the cleaning oper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201/00—Robotic cleaning machines, i.e.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travelling movement or the cleaning operation
- A47L2201/02—Docking stations; Docking oper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201/00—Robotic cleaning machines, i.e.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travelling movement or the cleaning operation
- A47L2201/02—Docking stations; Docking operations
- A47L2201/026—Refilling cleaning liquid container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清洁基站、补液封装置、清洁系统及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清洁基站包括排放通道,用于向地漏中排放气体排放物和供应液体;执行组件,执行组件连接至排放通道,用于控制液体的供应;以及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中,以在与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控制组件可以驱动执行组件由排放通道向地漏中供应液体,以在与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重新建立液封,以弥补气体排放物排放过程中冲走下水管道中用于建立液封的那部分液体。这样既不影响清洁基站排放气体排放物,又可以重新在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保证下水管道中的不受欢迎的异味和/或细菌扩散到室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补液封装置、具有该补液封装置的清洁基站、清洁系统和清洁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智能化家居要求的提升,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款式的智能清洁设备,例如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等。这些智能清洁设备通常配备有清洁基站,清洁基站可以对清洁设备进行清洗、承接清洁设备的垃圾等。
当清洁基站用于承接清洁设备的垃圾时,存在垃圾为湿垃圾的情况,而湿垃圾相较于干垃圾更容易滋生细菌,通常不允许垃圾在清洁基站的垃圾存储装置中存放过长时间,这就导致用户需要频频清理垃圾存储装置中的垃圾,为用户造成负担。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清洁基站内的垃圾滋生细菌,降低维护频次,需要对垃圾进行干燥处理,在干燥处理过程中,有时会采用气流生成装置(例如风机等)产生气流将干燥垃圾过程中产生的湿气带走,以提高干燥效率。但由于经过垃圾的气流可能会有异味或是有细菌,这些气流如果进入室内会造成很差的用户体验。为了防止异味或细菌扩散,需要对该气流流经的途径进行密封,保证直接排放至地漏中,防止异味或细菌外泄到室内。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当干燥结束后,仍然会有容易被察觉的异味产生,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基站。清洁基站包括:排放通道,用于向地漏中排放气体排放物和供应液体;执行组件,执行组件连接至排放通道,用于控制液体的供应;以及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中,以在与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
示例性地,控制组件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中,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执行组件开启并向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液体。
示例性地,控制组件控制执行组件开启并向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液体,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执行组件开启并且自执行组件开启的时刻开始计时;当所计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控制执行组件关闭,以使预设量的液体供应至地漏中;或
清洁基站还包括用于检测液体的供应流量的流量检测器,控制组件控制执行组件开启并向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液体,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执行组件开启并且根据供应流量确定液体的供应总量;当供应总量达到预设量时,控制执行组件关闭。
示例性地,排放通道包括用于排放气体排放物的排污通道和用于供应液体的补液封通道。
示例性地,清洁基站包括基站本体和连接至基站本体的接头组件,接头组件包括:
接头排污通道和第一接头,接头排污通道连通在基站本体的排污口和第一接头之间,第一接头连接有用于连接至地漏的排污管,其中,排污通道包括接头排污通道、第一接头和排污管;以及
接头补液封通道和第二接头,接头补液封通道的入口用于连接供应液体的水源,第二接头设置在接头补液封通道的出口处,第二接头连接有用于连接至地漏的补封管,其中,补液封通道包括接头补液封通道、第二接头和补封管。
示例性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朝向同侧。
示例性地,排污管的内径大于补封管的内径。
示例性地,接头组件包括:转接座,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设置在转接座上,转接座构造为可旋转和/或可拆卸地安装至基站本体,以改变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朝向。
示例性地,转接座相对于基站本体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转接座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朝向第一方向;且转接座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朝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示例性地,转接座上设置有第一中心通道和设置在第一中心通道外围的第一外围通道,第一中心通道形成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一个的一部分,第一外围通道形成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另一个的一部分。
示例性地,接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基站本体上的排污架,排污架上设置有第二中心通道和设置在第二中心通道的外围的第二外围通道,第一中心通道和第二中心通道连通,以形成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一个;且第一外围通道和第二外围通道连通,以形成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另一个。
示例性地,转接座包括形成第一中心通道的弯管和环绕弯管的第一外层管,弯管和第一外层管之间形成第一外围通道,排污架包括形成第二中心通道的直管和环绕直管的第二外层管,直管和第二外层管之间形成第二外围通道,直管与弯管密封连接,并且第二外层管和第一外层管密封连接。
示例性地,在第一外围通道和第二外围通道形成接头补液封通道的情况下,第二外层管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与供应液体的水源连通的第三接头,第三接头与第二外围通道连通。
示例性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或第三接头垂直于直管。
示例性地,第三接头位于基站本体内,且第三接头连接有位于基站本体内的供水管路,供水管路用于与水源连通。
示例性地,转接座通过卡扣可拆卸地连接至排污架。
示例性地,排污架上设置有朝向基站本体的外侧凸出的限位部,转接座插至限位部包围的空间内,限位部上设置有卡扣适配部,卡扣与卡扣适配部卡接。
示例性地,地漏具有第一地漏通道、第二地漏通道和排出通道,第一地漏通道的入口和第二地漏通道的入口分别与排污通道的出口和补液封通道的出口连通,第一地漏通道的出口和第二地漏通道的出口与排出通道连通。
示例性地,地漏包括第三地漏通道和排出通道,第三地漏通道的一端与外界环境相连,另一端与排出通道连通。
示例性地,第三地漏通道内设置有逆止元件,逆止元件用于防止排出通道中的气体和/或液体从第三地漏通道中泄漏至外界环境。
示例性地,执行组件包括:设置在清洁基站内设置有泵送装置,排放通道的入口连接至泵送装置;或者控制阀,控制阀的进水口用于连接至市政水源或清洁基站内的水源,控制阀的出水口连接至排放通道的入口。
示例性地,地漏具有第四地漏通道和排出通道,第四地漏通道的入口和排放通道连通,第四地漏通道的出口与排出通道连通。
示例性地,清洁基站还包括基站本体,基站本体内设置有垃圾储存装置和干燥装置,干燥装置用于对垃圾储存装置内储存的垃圾进行干燥并产生气体排放物。
示例性地,排放通道包括用于排放气体排放物的排污通道和用于供应液体的补液封通道,其中:补液封通道的出口汇聚至排污通道,排污通道的入口连接至垃圾储存装置的出口;或者补液封通道和排污通道彼此互不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补液封装置,该补液封装置应用于清洁基站。清洁基站包括排污通道,排污通道用于与地漏连通,以向地漏至少排放气体排放物;补液封装置包括:补液封通道,补液封通道用于与地漏连通,以向地漏供应液体;执行组件,执行组件用于控制液体的供应;以及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中,以在与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和如上所述的任一种清洁基站,或者包括清洁设备、清洁基站和补液封装置;清洁设备可选择地与清洁基站对接。
示例性地,清洁设备包括集尘容器,当清洁设备与清洁基站对接时,集尘容器的排出口与排放通道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包括:干燥步骤:对清洁系统的清洁基站的垃圾储存装置内储存的垃圾进行干燥,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放物排放至地漏中;以及补封步骤:在干燥步骤结束后向地漏中供应液体,以在地漏中建立液封。
示例性地,补封步骤包括:向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液体。
示例性地,补封步骤具体包括:自开始向地漏中供应液体的时刻开始计时;以及当所计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停止供应液体,以使预设量的液体供应至地漏中;或者检测液体的供应流量;根据供应流量确定液体的供应总量;以及当供应总量达到预设量时,停止供应液体。
示例性地,控制方法在干燥步骤之前还包括:过滤步骤:接收清洁设备内的污物,并且从污物中过滤出湿垃圾而使污水排放至地漏中。
示例性地,干燥步骤具体包括利用风机对固体垃圾进行干燥,以产生气体排放物。
在本申请提供的清洁基站中,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控制组件可以驱动执行组件由排放通道向地漏中供应液体,以在与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重新建立液封,以弥补气体排放物排放过程中冲走下水管道中用于建立液封的那部分液体。这样既不影响清洁基站排放气体排放物,又可以重新在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保证下水管道中的不受欢迎的异味和/或细菌扩散到室内。
在发明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4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不同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系统的示意图;
图5A-5B分别示出了具有完整液封的下水管道和液封被破坏的下水管道的示意图;
图6-8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基站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图9为图6所示的清洁基站的内部结构图,其相对于图6移除了底壳、后盖和接头组件;
图10为图9所示的部件的剖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头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接头组件的爆炸图;
图13为图11所示的接头组件的转接座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1所示的接头组件的排污架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排污架的剖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地漏连接有排污通道和补液封通道的示意图;
图1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地漏的立体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地漏的剖视图;以及
图19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系统的控制方法。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清洁基站;110、基站本体;111、进污口;112、排污口;120、垃圾储存装置;121、存储仓;1211、第一连接口;1212、第二连接口;122、过滤件;130、干燥装置;131、风机;132、加热器;140、第一管道;141、第一单向阀;142、分支接口;150、第二管道;151、第二单向阀;200、清洁设备;集尘容器210;300、排放通道;310、排污通道;320、补液封通道;400、三通接头;410、第一入口;420、第二入口;430、出口;500、地漏;510、第一地漏通道;520、第二地漏通道;530、第三地漏通道;531、漏水孔;540、逆止元件;550、接头元件;560、第四地漏通道;570、排出通道;580、连接管;600、接头组件;610、转接座;611、第一接头;612、第二接头;613、第一中心通道;614、第一外围通道;615、弯管;616、第一外层管;617、卡扣;620、排污管;630、补封管;640、排污架;641、第二中心通道;642、第二外围通道;643、直管;644、第二外层管;645、第三接头;646、紧固件;647、排污架入口;648、限位部;649、卡扣适配部;650、第一密封圈;660、第二密封圈;670、第三单向阀;700、下水管道;800、液封;900、水源。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基站100,清洁基站100用于例如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洗地机等的清洁设备200,如图1所示。清洁设备200可选择地与清洁基站100对接。当清洁设备200完成日常清洁工作后,可以自动返回或者由用户移动至清洁基站100处与其对接。清洁基站100可以对清洁设备200进行充电。可选地,清洁设备200在日常清洁中收集在其集尘容器(例如尘盒、尘袋、污水箱等)中的污物可以排放到清洁基站100的垃圾储存装置120中。
对于不同的清洁设备200采集的污物的类型不同,污物通常是固体垃圾或是固液混合垃圾(包括打湿的固体垃圾和污水)。
对于污物是固体垃圾的清洁设备200来说,清洁基站100的垃圾储存装置120的容量大于清洁设备200的集尘容器210的容量,可以储存清洁设备200执行若干次日常清洁所收集的污物,直至垃圾储存装置120被填满,用户再对垃圾储存装置120进行清理。这样,可以减少用户维护该清洁基站100的频率。
对于污物是固液混合垃圾的清洁设备200来说,清洁基站100的垃圾存储装置120的容量大于清洁设备200的集尘容器210的容量,可以储存清洁设备200执行若干次日常清洁所收集的污物,直至垃圾存储装置120被固液混合垃圾填满,用户再对垃圾存储装置120进行清理,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用户维护清洁基站100的频率;在此情况下,垃圾存储装置120还可以通过地漏500与下水管道700连通,垃圾存储装置120可以对固液混合垃圾进行过滤,能够将固液混合垃圾中的湿固体垃圾存储在垃圾存储装置120中,同时,也能将固液混合垃圾中的污水通过地漏500排放至下水管道700,如此可以将污水及时排走进一步节省垃圾存储装置120内的空间,降低用户清理频率,还能防止堵塞下水管道700。当然,在一些情况下,清洁基站100内也可以不设置垃圾存储装置120,直接将污物通过清洁基站100排放至下水管道700,该设置方式存在一定堵塞下水管道700的风险。
由上可知,清洁设备200收集的污物中可能包括水分,这种污物被转移到清洁基站100后成为湿垃圾(即上述的固体垃圾中包含水分的固体垃圾或是经过过滤的打湿的固体垃圾)存储在清洁基站100中,而基于用户低频清理的需求,意味着湿垃圾需要在垃圾储存装置120中存放的时间较长,然而存放时间越长湿垃圾越容易滋生细菌,甚至产生异味。为了能达到较长时间存储的要求,通常需要将湿垃圾进行干燥处理变成干垃圾后进行存储,在此过程中有时需要利用例如风机131的气流产生装置产生气流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湿气带走或是加速气流流动,以提高干燥效率。但由于经过垃圾的气流可能会有异味或是有细菌,这些气流如果进入室内会造成很差的用户体验,因此,将该部分气流通过地漏500引流排放至下水管道700中,如图1-4所示,以避免异味或细菌进入室内。然而,排放过程中产生的气压可能会使得下水管道700中的液封800被破坏,导致液封失效。图5A和5B分别为液封是有效的和破坏后的示意图。于是,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下水管道700中的异味就会反向经由清洁基站100或是清洁基站100与地漏500连接的部位等扩散到室内环境中,导致即便清洁基站100内存储的是干垃圾,也会有异味。示例性地,利用风机131烘干拖布时也可以将烘干路径的出风口连通到下水管道700中,这样可以避免细菌飘散到室内环境中。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产生气体排放物而导致下水管道700中的液封800被破坏。当然,本申请并不排除由于其他原因产生气体排放物,并且经由清洁基站100排放到下水管道700中的情况。
下面将以干燥湿垃圾从而产生气体排放物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如图1所示,清洁基站100可以具有进污口111和排污口112。在进污口111和排污口112之间可以设置有垃圾储存装置120。垃圾储存装置120可以包括存储仓121和过滤件122,过滤件122可以设置在存储仓121内。过滤件122可以是现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一种形式的过滤装置。例如在图示实施例中,过滤件122可以是具有多个过滤孔的过滤板。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过滤件122也可以是具有过滤功能的袋状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滤件122为各个边壁上均设置有多个过滤孔的盒状过滤件122。可选地,过滤件122将存储仓121分隔为固体垃圾仓和过水仓,其中固体垃圾仓与进污口111相连,过水仓与排污口112相连;优选地,固体垃圾仓在过水仓的上方,如此可以利用重力对进入固体垃圾仓的污物进行分离,使得固体垃圾停留在固体垃圾仓中,污水经过过水仓排出。固体垃圾仓可以具有第一连接口1211,过水仓可以具有第二连接口1212。第一连接口1211可以与进污口111相连接,第二连接口1212可以与排污口112相连接。污物由进污口111进入清洁基站100后,会由第一连接口1211进入存储仓121中。可选地,过滤件122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口1212处,使得整个存储仓121都可以用于存储固体垃圾,如此可以增大存储仓121的存储空间。在此情况下,过滤件122的尺寸会比较小,导致其过滤效率降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过滤件122的设置位置和尺寸。因过滤件122的设置,进入存储仓121的污物会被分开为两类,一类是带有细碎的小型垃圾的污水,这些污水会由第二连接口1212排至排污口112处,并进而由排污口112处排出至基站本体110的外部;另一类是体积较大、不能直接排出至基站本体110外部的固体垃圾,这些固体垃圾会被过滤件122过滤而储存在存储仓121内成为湿垃圾。
图6-10从不同角度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基站100。清洁基站100可以包括基站本体110,上述的进污口111、排污口112和垃圾储存装置120可以均设置在基站本体110上。清洁基站100还可以包括干燥装置130。干燥装置130可以包括风机131。风机131可以被限定为沿送风路径朝垃圾储存装置120的存储仓121内吹风。送风路径指的是风机131向存储仓121内吹风时,气流移动所经过的路径。图示实施例中,干燥装置130连通至第一连接口1211,此时,送风路径即为风机131产生的气流由管道移动至第一连接口1211,并最终到达存储仓121内的路径。可选地,干燥装置130也可以通过除第一连接口1211以外的其它入口连通至存储仓121。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干燥装置130也可以设置在存储仓121内部,此时送风路径也位于存储仓121内部。可选地,干燥装置130还可以包括加热器132,加热器132可以设置在送风路径。加热器132可以设置在送风路径上的任意位置处,例如图示实施例中,干燥装置130通过管道与第一连接口1211连接,加热器132可以设置在这个管道上的任意位置处。加热器132开启时能够将风机131产生的气流进行加热升温,使得此时进入存储仓121内的气流是带有较高温度的,由此可以利用这样带有较高温度的气流对存储仓121内滞留的湿垃圾进行烘干。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器132也可以设置在存储仓121的周围,以直接对存储仓121进行加热,提高对存储仓121内的干燥效率。
通过在垃圾储存装置120内设置过滤件122,可以对从进污口111进入存储仓121的垃圾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污水直接从排污口112排出至外部,例如可以直接将污水排出至下水管道700;而经过滤留下的湿垃圾可以留在存储仓121内,并进一步利用干燥装置130可以干燥存储仓121内残留的垃圾,干燥的垃圾滞留几天都不会产生异味,因此可以减小用户清理存储仓121的频率,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排污过程中过滤件122可能会被湿垃圾堵塞,因此排污期间可以考虑使风机131开启而加热器132关闭,这样可以加速污水的排放,缩短整个污水的排放过程的时间。干燥装置130的设置可以使用户在使用清洁基站100时不需要频繁清理存储仓121。
如图9-10所示,清洁基站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管道140和第二管道150。第一管道140可以连接在第一连接口1211与风机131之间以限定出送风路径,风机131产生的气流会经第一管道140移动至第一连接口1211,进而气流可以进入存储仓12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所示,第一管道140上可以设置有分支接口142,第二管道150可以连接在分支接口142与进污口111之间。图示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40和第二管道150整体形成类似“Y”字型。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40和第二管道150的整体可以是任意结构的。第二管道150可以是一端连接至进污口111,另一端连接至分支接口142。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所说的连接可以是任意形式的,例如第二管道150的一端可以通过焊接、螺钉连接或卡接等各种形式连接至进污口111,第二管道15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焊接、螺钉连接或一体化成型等各种形式连接至分支接口142。可选地,也可以在第二管道150上设置分支接口142,第一管道140连接到分支接口14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让污物能够顺畅地进入存储仓121,通常需要将从进污口111到存储仓121的管道设置为直管,但如果设置为直管,清洁基站100的体积可能会增大,且清洁基站100的空间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大体积的清洁基站100对于用户的安装空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受限于清洁基站100的体积大小,现实情况下,从进污口111到存储仓121的管路可能存在弯折,而弯折处容易造成污物中的固体垃圾堆积,造成管路堵塞,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支接口142可以处于管道弯折处的上游,如此,能够利用风机131的风力推动在弯折处堆积的垃圾朝向存储仓121流动,防止弯折处的堵塞。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不采用分支接口142的形式,即固体垃圾仓与进污口111通过第二管道150直接连通。具体地,第二管道150的一端可以形成进污口111,第二管道150的第二端可直接连接至第一连接口1211。第一管道140也可以直接连接至第一连接口1211。或者,可选地,在固体垃圾仓上另外形成第三连接口,第二管道150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接口连接。第一管道140则可以连接至第一连接口1211。
这样具有风机131的清洁基站100在使用时,污物由进污口111进入第二管道150,并经第二管道150进入存储仓121内,在存储仓121内的垃圾由过滤件122的过滤分成污水和湿垃圾,污水依次通过第二连接口1212和排污口112排出至清洁基站100的外部,湿垃圾滞留在存储仓121内的固体垃圾仓中。在污物进入存储仓121的过程中,可以打开风机131,风机131产生的气流经第一管道140进入存储仓121内,气流在存储仓121内继续向第二连接口1212流动,在此过程中,流动的气流可以带动污水向第二连接口1212流动,也就加快了污水排向排污口112。由此,风机131产生的流动气流既可以使得到达分支接口142处的污物向存储仓121滑动地更快,气流进入存储仓121后还可以使得存储仓121内形成正压,因此由过滤垃圾形成的污水更快地排向排污口112。在清洁设备200完成一次向清洁基站100排放污物后,待存储仓121中的污物进行了完全分离(即湿垃圾和污水的分离后),可以在此时打开风机131,风机131产生的气流流动到存储仓121中,并将存储仓中的湿气从排污口112带走,以对固体垃圾仓中的湿垃圾进行风干,以防止湿垃圾滋生细菌,甚至发臭。
进一步地,保持风机131开启,开启加热器132后,风机131产生的气流会经过加热器132的加热,使得进入存储仓121的气流为流动的热风,也就提升了存储仓121内的温度,由此可以将滞留在存储仓121内的湿垃圾进行烘干。湿垃圾经烘干以后形成的干垃圾不会再散发出异味,可以长时间堆积,减少了用户需要清理存储仓121的频率,用户体验更好。以管道的形式将进污口111和存储仓121相连接,对于污物的移动导向性更强,而且整体设备的密封性也更好,污物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易外泄。同样,风机131通过管道连通至存储仓121,送风路径形成在管道中,在干燥装置130处于工作状态时,垃圾散发的异味不易外泄,用户体验更好。
如图9所示,第一管道14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41,第一单向阀141可以构造为在常态下关闭、在风机131朝垃圾储存装置120吹风时打开。第一单向阀141可以是现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一种单向阀,例如第一单向阀141可以是重力单向阀、扭簧单向阀、弹簧单向阀、磁吸单向阀或鸭嘴单向阀等各种形式的单向阀。第一单向阀141可以构造为在常态下关闭,亦即常态下第一管道140处于断路状态,此时第一管道140上在第一单向阀141的两边互不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风机131朝垃圾储存装置120吹风时,风机131产生的流动气流会使得第一单向阀141打开,例如,第一单向阀141为磁吸单向阀时,常态下磁吸式第一单向阀141因磁吸力保持关闭,风机131开启时,风机131产生的气流使得第一管道140中靠近风机131的部分形成有正压,该正压可以克服磁吸式第一单向阀141的磁吸力,使得磁吸式第一单向阀141打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31开启时,可以将第一单向阀141打开,当干燥完成时,将第一单向阀141关闭,此时,第一单向阀141可以采用普通的开关即可,仅仅通过控制开关的打开关闭,来实现第一单向阀141的单向导通的作用。第一单向阀141的设置,可以确保风机131开启时第一管道140才处于通路状态,常态下第一管道140处于断路状态,由此可以确保垃圾产生的细菌和异味不会经第一管道140回流扩散至室内环境中,用户体验更好。
结合图9-10所示,第二管道150上也可以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51,第二单向阀151可以构造为在常态下关闭、在有污物沿进污口111进入垃圾储存装置120时打开。第二单向阀151可以是现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一种单向阀,例如第二单向阀151可以是重力单向阀、扭簧单向阀、弹簧单向阀、磁吸单向阀或鸭嘴单向阀等各种形式的单向阀。第二单向阀151可以构造为在常态下关闭,亦即常态下第二管道150处于断路状态,此时第二管道150上在第二单向阀151的两边互不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而在有污物沿进污口111进入垃圾储存装置120时,污物的自重会使得第二单向阀151打开。这里所说的污物的自重包括湿垃圾本身的重量和污水的重量。例如,第二单向阀151为磁吸单向阀时,常态下磁吸式第二单向阀151因磁吸力保持关闭,有垃圾由进污口111进入第二管道150时,垃圾的自重可以克服磁吸式第二单向阀151的磁吸力,使得磁吸式第二单向阀151打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检测到清洁设备在向清洁基站排污时,可以将第二单向阀151打开,当排污完成时,将第二单向阀151关闭,此时第二单向阀151可以采用普通的开关即可,仅仅通过控制开关的打开关闭,来实现第二单向阀151的单向导通的作用。第二单向阀151的设置,可以确保有污物进入第二管道150时第二管道150才处于通路状态,常态下第二管道150处于断路状态,由此可以确保垃圾产生的异味和细菌不会经第二管道150回流扩散至室内环境中,用户体验更好。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返回参见图1,地漏500与下水管道700连通,清洁基站100的排污口112和地漏500密封连接,且地漏500能够隔绝下水管道700和外界,以防止下水管道700内的异味和细菌通过地漏500泄漏至外界。由此,从清洁基站100的进污口111到地漏500之间实现全链路密封,以保证异味和细菌不至于外泄。
前述的气体排放物可以是在干燥湿垃圾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地,利用风机等的气流产生装置对湿垃圾进行干燥,气流经过湿垃圾后为气体排放物。示例性地,还可能在以下情形中的一种或多种下产生气体排放物:
1)干燥清洁设备200的拖布或滚筒(如果有的话):利用风机等的气流产生装置对拖布或者滚筒进行干燥,气流经过拖布或滚筒后为气体排放物;
2)将清洁设备200中的污物转移到清洁基站100中:为了将清洁设备200中的垃圾顺畅地转移到清洁基站100中,利用风机等的气流产生装置对着转移路径产生气流助力,此时产生的气流完成助力后为气体排放物。清洁设备200的集尘容器210中的污物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转移至垃圾储存装置120中。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清洁设备200的集尘容器210中的污物可以在风机131产生的正压力的作用下转移至垃圾储存装置120中。由于垃圾储存装置120与地漏500连通,转移污物过程中的正压力也可能导致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的液封800破坏。
可选地,下水管道700中被破坏的液封800可能是由该清洁基站100排放液体排放物时建立的。可选地,下水管道700中被破坏的液封800也可能是由其他排水设备(未示出)排放的液体排放物建立的。通常情况下,清洁基站100可以与例如洗衣机等的其他排水设备共用同一地漏,下水管道700中由其他排水设备建立的液封800也可能因清洁基站100排放的气体排放物而被破坏。
为了补救因清洁基站100向地漏500中排放气体排放物而导致的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的液封800失效,返回参见图1-4,清洁基站100可以包括排放通道300、执行组件(未示出)以及控制组件(未示出)。排放通道300用于向地漏500中排放气体排放物和供应液体。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放通道300的一端可以与垃圾储存装置120的出口连通,排放通道300的另一端可以与地漏500连通。由垃圾储存装置120排出的气体排放物可以经由排放通道300排放至地漏500。此外,该排放通道300还可以用于供应液体。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气体排放物和所供应的液体可以经由相同的排放通道300输送至地漏500中。无论气体排放物是在清洁基站100中产生,还是在与该清洁基站100对接的清洁设备200中产生,气体排放物都可以经由排放通道300排放到地漏500中。这些气体排放物可能会导致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内的液封800失效。当气体排放物排放完毕之后,可以再经由该排放通道300供应用于重新建立液封的液体。对于重新建立液封所用的液体,可以来源于清洁基站100、清洁设备200或者外部水源。清洁基站100的排污口112可以设置在排放通道300上(即排污口112形成排放通道300的一部分)。对于存量清洁基站(即已有的基站)而言,可以在其已有的排污口112上连接排放通道300,以避免对存量清洁基站的结构做过多改动。由于排污口112连接至垃圾储存装置120,于是排放通道300可以间接地连接至垃圾储存装置120。这种设置方式更加灵活,可以选装排放通道300。当然,对于存量清洁基站,也可以将排放通道300直接连接至垃圾储存装置120,此时,可以认为排放通道300上的任意一处均为排污口112。将排放通道300直接连接至垃圾储存装置120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连接点的数量进而降低漏水和/或漏气风险,而且还可以使清洁基站100的结构比较简洁。当然,对于新开发的清洁基站,可以将排放通道300连接至其排污口或者直接连接至垃圾储存装置120。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气体排放物和所供应的液体可以经由相同的排放通道300输送至地漏500中,而为了防止垃圾储存装置120中已经被干燥的垃圾被反复打湿,因此在每次垃圾被干燥后可以将干燥后的垃圾移动到垃圾储存装置120中的另一封闭空间中,防止每次排污过程中或是补液过程中的液体将干燥后的垃圾反复打湿干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气体排放物和所供应的液体可以经由不同的排放通道输送至地漏中。如图2所示,排放通道300可以包括排污通道310和补液封通道320。排污通道310用于排放气体排放物。补液封通道320用于供应补液封用的液体。补液封通道320可以设置在基站本体110的内部。可选地,如图3-4所示,补液封通道320可以设置在基站本体110的外部。可选地,补液封通道320也可以有一部分在基站本体110的内部,还有一部分设置在基站本体110的外部。补液封通道320的设置位置可以与其连接的水源的位置有关。如图2所示,水源900设置在基站本体110的内部,此时,补液封通道320设置在基站本体110内部比较好。当然,水源也可以设置在清洁设备200内,在此情况下,补液封通道320可以设置在基站本体110内部,也可以设置在基站本体110外部。如图3所示,水源900设置在基站本体110的外部。补液封通道320可以位于基站本体110外部。补液封通道320可以与排污通道310连通。排污通道310和补液封通道320连通后,共同连接至地漏500。可选地,如图4所示,位于基站本体110外部的补液封通道320可以与排污通道310互不连通。排污通道310和补液封通道320可以分别连接至地漏500。当然,在水源设置在基站本体110外部的情况下,补液封通道320也可以设置在基站本体110内部。如此,可以使清洁基站100的外观更加简洁。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放通道300都直接和地漏连通。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出于安装或运输方便的目的,排放通道300也可以通过管道间接地和地漏连通。
示例性地,所供应的液体水源可以是市政自来水。示例性地,所供应的液体的水源可以是清洁基站100和/或清洁设备200的储水容器,例如清洁设备200和/或清洁基站100的清水箱、清洁基站100的污水箱等。
执行组件可以连接至排放通道300,用于控制液体的供应。
示例性地,执行组件可以连通在水源900和排放通道300之间,包括执行组件设置在排放通道300上的情况。
当排放通道300包括排污通道310和补液封通道320的情况下,执行组件可以连通在水源900和补液封通道320之间,包括执行组件设置在补液封通道320上的情况。根据供应液体的水源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执行组件。
示例性地,执行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清洁基站100内设置有泵送装置,排放通道300的入口可以连接至泵送装置。通过控制泵送装置可以向排放通道内供应液体,实现补液封操作。泵送装置较适用于水压较小的水源,例如清洁基站100内的水源。
示例性地,执行组件可以包括控制阀。控制阀的进水口用于连接至市政水源或清洁基站100内的水源(例如水源位置较高,可以依靠重力供应至地漏中)。控制阀的出水口可以连接至补液封通道320的入口。示例性地,控制阀可以包括电磁阀。
控制组件用于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500中,以在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建立液封。控制组件可以采用计时器、比较器、寄存器、数字逻辑电路等电子元件搭建而成,或者采用单片机、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LA)、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处理器芯片及其外围电路实现。可选地,该控制组件还可以与前述的干燥装置130电连接。控制组件可以控制干燥装置130对垃圾储存装置120内的垃圾进行干燥,并且在干燥结束后驱控执行组件向地漏500中供应液体。
本申请提供的清洁基站100需向地漏500中排放气体排放物,该气体排放物可能会导致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的液封被破坏。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清洁基站100的控制组件可以驱动执行组件由排放通道300向地漏中供应液体,以在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重新建立液封,以弥补气体排放物排放过程中被气体的正压挤走的那部分液体。这样在不影响清洁基站100排放气体排放物的前提下,通过重新在下水管道700中建立液封,保证了即使在排放通道300未密封完全或者地漏500未隔绝下水管道700和外界的情况下,下水管道700中的异味不会进入室内,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论采用何种装置(例如计时装置、水泵自带的流量计量功能或是额外安装流量计量装置等),控制组件需要保证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500中的液体的供应量应达到预设量。预设量可以根据在市面上已有的下水管道700中建立液封所需的最大液体量来确定。对于只需利用较少量的液体就能够建立液封的下水管道700或者针对液封未被完全破坏的情况,多余的液体可以从下水管道700直接排走,不会对地漏500和下水管道700的正常使用产生任何影响。
在一组实施例中,控制组件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中,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执行组件开启并且自执行组件开启的时刻开始计时;当所计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控制执行组件关闭,以使预设量的液体供应至地漏中。通过控制液体的供应时长来控制供应至地漏中的液体量,可以简化控制逻辑,而且无需额外地增加检测部件,因此成本较低。而且,可以使整个液封建立过程自动完成,无需用户干预,使清洁基站100更加智能化,用户的使用体验感更好。在补液封用的补液封通道320较细的情况下,该补液封通道320具有一定的限流作用,因此,可以大体上确定经由该补液封通道320供应的液体的流量,于是通过控制执行组件开启的预设时间,就可以控制供应至地漏中的液体量。示例性地,在执行组件包括水泵的情况下,水泵通常具有控流作用,于是通过控制执行组件开启的预设时间,也可以控制供应至地漏中的液体量。示例性地,还可以将水源设置为大体上能够容纳多于预设量的液体。在此情况下,执行组件开启的预设时间只要大于或等于定量的水源排空所花费的时间即可。
在另一组实施例中,清洁基站100还包括用于检测液体的供应流量的流量检测器。示例性地,流量检测器可以设置在排放通道上;或者可以设置在排放通道与执行组件之间的管路上;或者可以设置在执行组件与水源之间的管路上。前述的控制组件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中,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执行组件开启并且根据供应流量确定液体的供应总量;当所计供应总量达到预设量时,控制执行组件关闭。在不同地区市政水源的水压可能存在偏差,或者利用不同泵送装置从源头处抽取液体的流量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通过流量检测器来检测实际的供应流量,可以精准地控制向地漏中供应液体的供应总量,进而可以避免液封建立不完整或者导致多余的液体经由地漏流失掉而产生浪费。而且,可以使整个液封建立过程自动完成,无需用户干预,使清洁基站100更加智能化,用户的使用体验感更好。
在排放通道300可以包括用于排放气体排放物的排污通道310和用于供应液体的补液封通道320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提供专用的接头组件,以方便将排放通道300安装在各种类型的清洁基站(尤其是存量清洁基站)的基站本体上。图11-15从各个角度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头组件60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这种接头组件600进行详细地描述。
如图11-15所示,接头组件600可以包括接头排污通道和第一接头611。接头排污通道连通在基站本体110的排污口112(见图9-10)和第一接头611之间。后文还将对接头排污通道的结构进行详述。第一接头611连接有用于连接至地漏500的排污管620。前面参照图2和4所描述的排污通道310可以包括接头排污通道、第一接头611和排污管620。第一接头611和排污管620可以位于基站本体之外,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各种清洁基站的基站本体110上。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污通道310还可以包括连接在垃圾储存装置120和排污口112之间的内部排污管路。从垃圾储存装置120过滤出来的污水可以依次经由内部排污管路、排污口112、接头组件600的接头排污通道和第一接头611、以及排污管620排放至地漏500所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
如图11-15所示,接头组件600还可以包括接头补液封通道和第二接头612。接头补液封通道的入口用于连接供应补液封用的液体的水源900,第二接头612设置在接头补液封通道的出口处。后文还将对接头补液封通道的结构进行详述。第二接头612连接有用于连接至地漏500的补封管630。补液封通道320可以包括接头补液封通道、第二接头612和补封管630。第二接头612和补封管630可以位于基站本体之外,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各种清洁基站的基站本体上。前面参照图2所描述的补液封通道320还可以包括在清洁基站内连接在水源900和排污口112之间的内部补液封管路。水源900提供的水可以依次经由该内部补液封管路、排污口112、接头组件600和补封管630排放至地漏500,进而在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建立液封800。可选地,补液封用的水源900(包括市政水源)也可以位于清洁基站之外。连接在外部的水源900和排污口112之间的一部分补液封管路可以完全位于基站本体内或者部分地位于基站本体内。
排污管620的出口端可以连接至用户家中的地漏500。由于清洁基站100连接到地漏500的外部管路在用户端工作情况复杂,因此,需要考虑管路上弯折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用户家中,有的地漏为了防止反水,地漏500的顶部会向上延伸出高出地面将近0.5m的连接管580,如图17-18所示。即使地漏500不高出地面,排污管620竖直地插入到地漏500中时,靠近竖直段的一段排污管620也可能会由于自重和/或排污管本身的长度较长而拖在地面上,导致此段与竖直段之间存在较大弯折。这样会导致排污管620中容易堆积污物,而为了防止体积较大的垃圾卡在排污管620内,清洁基站100的排污管620通常为直径较大的管路。如果由管径较粗的排污管620向下水管补液,会使得排污管620需要被填充满后多余的液体才能进入到下水管道700中,从而导致采用较粗的排污管620会造成用水浪费、且可能容易导致返水等现象,致使用户体验差。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补液封通道320独立于排污通道310设置,补液封通道320在设计上可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例如,补液封通道320可以设置得细一些,从而限制液体的最大供应流量。
在前述的由于干燥垃圾产生的气体排放物导致液封被破坏的情况下,需要在干燥结束后重新在地漏中建立液封。补液封通道320独立于排污通道310还可以带来以下益处:补封用的液体不会对已经被干燥好的垃圾产生影响。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补液封通道320和排污通道310的出口汇聚到一处,则汇聚处位于垃圾储存装置120的下游,使得由补液封通道320供应的液体不会对垃圾储存装置120内的干燥垃圾产生影响。
示例性地,补封管630的内径可以小于排污管620的内径。这样,可以限制经由补封管630流出的液体流量,在利用小流量的液体重新建立液封时,可以精准地控制液体的供应总量,因此可以避免浪费。而且,补封管630在与地漏500连接时也可能会出现弯折。利用较细的补封管630可以避免了补液封结束时在补封管630的折弯处积存较多水或返水现象。
示例性地,如图11-12所示,第一接头311和第二接头321可以朝向同侧。与第一接头311和第二接头321分别连接的排污管620和补封管630可以朝向同侧设置,这样可以连接至相同的地漏。在安装清洁基站100时,方便管路摆放位置的规划,避免了管路排布凌乱导致的用户生活不便,节省空间。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地漏500,如图所示,地漏500具有第一地漏通道510、第二地漏通道520和排出通道570。第一地漏通道510的入口和第二地漏通道520的入口分别与排污通道310的出口和补液封通道320的出口连通,例如分别与排污管620和补封管630连通。第一地漏通道510的出口和第二地漏通道520的出口可以与排出通道570连通。第一地漏通道510和第二地漏通道520在地漏500内可以汇聚成一条管路,当污物进入到地漏500中后,只要能够顺利地排至下水管道700中即可,可以无需为不同状态(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污物区分不同的路径。
为了能够方便将第一地漏通道510与排污管620连接安装,以及方便将第二地漏通道520和补封管630连接安装,通常,第一地漏通道510和第二地漏通道520凸出于地漏500的其他部分;于是,可能会导致排污管620和补封管630的出口段出现折弯,如图16所示,并在折弯处出现积液问题。选择较细的补封管630可以减少该处的积液量。
图17-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地漏500,如图所示,地漏500可以具有第四地漏通道560和排出通道570。第四地漏通道560的入口可以与排放通道连通。在排放通道包括用于排放气体排放物的排污通道310和用于供应液体的补液封通道320的情况下,地漏500可以连接有三通接头400。三通接头400可以具有第一入口410、第二入口420和出口430。形成排污通道310的一部分的排污管620和形成补液封通道320的一部分的补封管630可以分别连接至第一入口410和第二入口420。三通接头400的出口430可以连接至地漏500,例如经由地漏500的连接管580连接至第四地漏通道560。第四地漏通道560的出口可以与排出通道570连通。
在图17-18所示实施例中,三通接头400设置在地漏500处。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三通接头400也可以设置在排放通道300上任何合适的位置处,只要能够使补液封通道320和排污通道310在垃圾储存装置120的下游处汇合成一个通道,进而通过第四地漏通道560进行污物排放和液体补液即可。
示例性地,如图17-18所示,地漏500还可以包括第三地漏通道530。第三地漏通道530的一端与外界环境(例如室内)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地漏500的上表面上可以设置有漏水孔531。第三地漏通道530的另一端可以与排出通道570连通,另一端与漏水孔531连通。当地漏500嵌入至地面内时,漏水孔531的上表面不高于地面,使得地面上的积水可以经由漏水孔531进入地漏500并排入下水管道内,例如在浴室或者阳台上的地漏,在浴室或者阳台上的水汇聚至漏水孔53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地漏通道的一端可以与洗衣机等排水家电或排水设备连通,第三地漏通道的另一端与排出通道570连通,以供排水家电或排水设备排放污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地漏的实用性,第三地漏通道可以同时包括漏水孔531用于收集地面上的水以及与排水家电或排水设备连通的通路用于帮助排水家电或是排水设备将水通过地漏排至下水管道700。因此,第三地漏通道具有可以与外界环境连接的任何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地漏通道530与外界环境(如室内)连通。第三地漏通道530内可以设置有逆止元件540,逆止元件540可以用于防止地漏50管道中的气体和/或液体从第三地漏通道530中泄漏至外界环境,影响用户体验。具体地,例如,经由漏水孔531泄漏到外界环境。逆止元件540构造为允许外界环境中的污物经由第三地漏通道530进入到排出通道570,进而排入下水管道中,但是,污物不能逆着上述的流体方向经由第三地漏通道530进入到外界环境中。示例性地,逆止元件540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弹性膜片、鸭嘴阀等等。逆止元件540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将第三地漏通道530封堵。当有污物进入第三地漏通道530时,逆止元件540受到压力冲击而发生变形,进而使得污物可以经由第三地漏通道530排出地漏500进入下水管道。当压力消失时,逆止元件540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使第三地漏通道530处于截止状态,防止地漏500中的污物或是异味从地漏500中泄漏至用户家中,尤其是气体排放物。如前所述地,第一地漏通道510所连接的排污通道310会向地漏500中排放气体排放物,此时逆止元件540可以有效地防止气体排放物经由第三地漏通道530进入到外界环境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三地漏通道530和逆止元件540也可以增加至图16所示的地漏中。
可选地,对于一些清洁基站(尤其是存量清洁基站),排污通道310也可以为这些清洁基站的已有结构,只要在这些清洁基站上额外增加补液封通道320即可。在此情况下,排污通道310和补液封通道320可以利用图17-18所示的那种三通接头400和地漏500连通至下水管路,如图3所示;或者排污通道310和补液封通道320可以不通过任何转接头而利用图16所示的那种地漏500连接至下水管道700,如图4所示。选择何种方式,可能与地漏500的结构有关。
示例性地,返回参见图11-12所示,接头组件600可以包括转接座610。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可以设置在转接座610上。转接座610构造为可旋转和/或可拆卸地安装至基站本体110,以改变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的朝向。因此,当转接座610相对于基站本体110旋转后和/或在基站本体110上重新安装之后,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的朝向可以进行调整。在实际应用中,清洁基站100安装在用户家中后通常不会挪动位置,因为它要靠近地漏设置并且与地漏已经连接好。而地漏在不同用户家中相对于清洁基站100的位置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期望可以对排污管620和补封管630的方向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用户家的地漏位置。
示例性地,转接座610相对于基站本体110可以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转接座610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朝向第一方向。转接座610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朝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因此,通过调整转接座610的工位可以调节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的朝向,进而调节连接至转接座610的排污管620和补封管630的取向,以方便排污管620和补封管630连接至地漏。在图7-8所示的实施例中,排污管620和补封管630朝向左侧放置。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工位下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可以朝向左侧,在第二工位下则可以朝向右侧。可选地,在第二工位下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还可以设置为朝上、朝下或者其他任何期望的方向。当然,第一工位下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也可以朝向除了左侧以外的其他任何方向。
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在转接座61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中心通道613和设置在第一中心通道613外围的第一外围通道614。示例性地,第一外围通道614可以环绕第一中心通道613,例如与第一中心通道613同心设置。示例性地,第一外围通道614也可以分散地分布在第一中心通道613的外围。第一中心通道613可以形成前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一个的一部分,而第一外围通道614可以形成前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另一个的一部分。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中心通道613与第一接头611连通,第一外围通道614与第二接头612连通,因此第一中心通道613形成前述接头排污通道的一部分,而第一外围通道614形成前述接头补液封通道的一部分。或者,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中心通道613可以与第二接头612连通,第一外围通道614可以与第一接头611连通,于是,第一中心通道613形成前述的接头补液封通道的一部分,而第一外围通道614形成前述的接头排污通道的一部分。
第一外围通道614设置在第一中心通道613的外围的好处在于:无论转接座610相对于基站本体110的角度如何,都可以保证分别与基站本体110的排污口112和供应补封用的液体的水源连通,如此设置能够使得转接座610的适用性更强。该清洁基站100在现场安装时会更加方便。当然,为了配合转接座610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下都能够与排污口112和供应补封用的液体的水源连通,第一外围通道614可以包括第一补液封通道和第二补液封通道。无论转接座610处于何种工位,第一中心通道613都始终与排污口112连通。第一补液封通道和第二补液封通道可以设置在第一中心通道613的周围。当转接座610处于第一工位时供应补封用的液体的水源可以与第一补液封通道连通,而第二补液封通道由于未与水源连通也不会出现漏水问题。类似地,当转接座610处于第二工位时供应补封用的液体的水源可以与第二补液封通道连通,而第一补液封通道由于未与水源连通也不会出现漏水问题。
示例性地,如图11-12和14-15所示,接头组件6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基站本体(参见图6-10)上的排污架640。示例性地,排污架640可以固定地安装在基站本体110的排污口112(见图9-10)处。如图14所示,排污架640可以通过紧固件646固定在基站本体上。排污架64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中心通道641和设置在第二中心通道641的外围的第二外围通道642。第一中心通道613和第二中心通道641连通。第一外围通道614和第二外围通道642连通。于是,第一中心通道613和第二中心通道641共同形成了前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一个;而第一外围通道614和第二外围通道642共同形成了前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另一个。通过设置排污架640可以使避免对现有设计的清洁基站改动过多。通过将排污架640安装在现有设计的清洁基站的排污口112处,就能够实现第一接头611和第二接头612的换向功能,因此对产品更新换代的成本较低。
下面将结合附图11-15对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所示,转接座610可以包括形成第一中心通道613的弯管615和环绕弯管615的第一外层管616。弯管615和第一外层管616之间形成第一外围通道614。排污架640可以包括形成第二中心通道641的直管643和环绕直管643的第二外层管644。直管643和第二外层管644之间形成第二外围通道642。转接座610与基站本体110连接时,直管643与弯管615密封连接,直管643与弯管615共同形成的内层通道。该内层通道可以形成前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一个。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密封连接。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与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的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可以形成前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一个。图11示出了排污通道310包括直管643与弯管615的一端密封连接后共同形成的内层通道,补液封通道320包括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与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的环形空间的实施例。第一接头611可以设置在弯管615的另一端,第二接头612可以设置在第一外层管616的侧壁上。
采用上述的结构,转接座610无论绕着直管643的轴线以何种角度连接至基站本体110,直管643和弯管615都始终密封连接,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始终密封连接。由此,保证了排污和补液封能正常进行,且互不干扰。
为了保证密封效果,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50。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60。除了采用密封圈密封之外,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和/或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之间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进行密封。在图示实施例中,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采用轴向密封结构,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之间采用径向密封结构。可选地,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也可以采用径向密封结构。可选地,第二外层管644和第一外层管616之间也可以采用轴向密封结构。
此外,由于直管643与弯管615相互连接形成内层通道,因此直管643与弯管615可以朝向彼此伸出任意的长度,只要两者能够相互密封连接即可。具体地,参照图11,在弯管615的朝向直管643的一端,第一外层管616差不多连接至弯管615的该端部。弯管615的该端部只突出于弯管615与第一外层管616的连接处很少一部分,这部分差不多与第一密封圈650的厚度相当。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便于直管643的端部插入到弯管615和第一外层管616之间的间隙内,压靠在第一密封圈650上形成密封。如果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采用轴向密封的话,弯管615的该端部可能要突出于弯管615与第一外层管616的连接处多一些。轴向密封更容易在转接座610安装至排污架640的过程中保证第一密封圈650处于预期位置,其原因在于,第一密封圈650在安装过程中不会移动,不像径向密封那样。以径向密封的第二密封圈660为例,虽然可以通过在第二密封圈660在第一外层管616或者第二外层管644中的一个上设置环形凹槽来固定第二密封圈660,但是如果第一外层管616的外径和第二外层管644的内径相差不大的话,在转接座610安装至排污架640的过程中,仍然会将第二密封圈660推出环形凹槽。对于第一外层管616和第二外层管644而言,它们处于直管643与弯管615的外围,所以在转接座610安装至排污架640后更加便于观察第二密封圈660,而对于第一密封圈650而言,根本无法人工查验第一密封圈650的位置。一旦第一密封圈650脱离预期位置,就可能出现漏水问题。因此较佳地,在直管643与弯管615之间采用轴向密封。当然,在第一外层管616和第二外层管644也可以采用轴向密封,例如将第二密封圈660设置在第二外层管644和直管643之间的间隙内,令第二外层管644的端部沿着轴向方向压靠在第二密封圈660上。但是,这样对转接座610和排污架640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否则,可能出现直管643的端部已经压靠在第一密封圈650上,而第二外层管644的端部与第二密封圈660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前文所述的轴向和径向都是相对于直管643而言的。
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在第一外围通道614和第二外围通道642形成接头补液封通道的情况下,第二外层管644的外侧面可以设置有第三接头645,第三接头645与第二外围通道642连通。由于直管643和弯管615形成的内层通道笔直且直径较大,因此可以用于形成排污通道310,利于清洁基站100内的垃圾排出。而前述的环形空间可能存在较多转弯,且环形空间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的间隙通常较小,否则会导致整体尺寸过大,因此比较适合形成补液封通道320并连通至供应补封用的液体的水源。第三接头645可以通过管路连接至自来水的出水端或者清洁基站100内的水箱,设置单独管路实现补液封的功能。如果用排污通道310补液封,由于排污管620的内径较大,需要里面的存水足够多,才能使里面的液体克服前面提到的0.5m高度,实现向下水管道700输送液体,进行补液封操作,这会导致补液封的流程复杂且非常耗能。相比之下,补液封通道320通过第三接头645可以与其它水源连通,于是可选择的自由度较大。为了适应较细的补液封通道320,第三接头645可以连接至清水水源,这样可以避免补液封通道320堵塞。此外,补液封通道320包括外层的环形空间还可以方便设置第三接头645,以连接水源。此外,如前所述地,排污通道310还用于与风机131连通,并排放气体排放物,因此排污通道310内的噪音可能会较大。通过环形的补液封通道320包围排污通道310还可以起到隔绝噪音的作用。
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第一接头611、第二接头612和/或第三接头645可以垂直于直管643。通常情况下,接头组件600设置在清洁基站100的背面,而清洁基站100基本上靠着例如墙体的固定物体放置。也就是说,清洁基站100的背面距离墙体的空间很有限。而且,清洁基站100小型化也是趋势。在用户家中,清洁基站100可能放置于橱柜中,因此减小清洁基站100的基站本体110的厚度可以使该清洁基站100的安装自由更大,不会占用很大空间。第一接头611、第二接头612和/或第三接头645垂直于直管643,当它们连接相应的管体之后,无需增大墙体与清洁基站100之间的间隙或者导致清洁基站100增厚。而且还会减少所连接的管体的弯折。
示例性地,第三接头645可以设置在清洁基站100的基站本体110内。第三接头645连接有位于清洁基站100的基站本体110内的供水管路。该供水管路用于与水源900(包括市政水源)连通。这样,从外部看这种改进的清洁基站100与普通的清洁基站100相比几乎没有差别,外观上很简洁,用户体验较好。基站本体110内的该管路可连接至基站本体110内的水源,也可以连接市政水源,或者同时连接两者。利用基站本体110内的水源来修复被破坏的液封的好处在于:在停水的时候,依然可以利用基站本体110的水箱向地漏中补充液体,以修复被破坏的液封。利用市政水源来修复被破坏的液封的好处在于:在基站本体110内没有水箱等水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清洁基站100具有补液封的功能。
示例性地,如图15所示,排污架640还具有连接排污口112的排污架入口647。第二中心通道641可以连通至排污架入口647。在排污架入口647和第二中心通道641之间可以设置有安装腔,该安装腔内可以设置有第三单向阀670。第三单向阀670可以构造为在常态下关闭、在基站本体110内排出的污水的作用下打开。由此,当基站本体110排污水或者排放气体排放物时,第三单向阀670可以自动打开,当污水或者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第三单向阀670可以自动关闭。由此,可以防止下游的排污管620内的污水回流到基站本体110内。
示例性地,如图12和14所示,转接座610通过卡扣617可拆卸地连接至排污架640。示例性地,卡扣617上下对称地设置在转接座610上,使转接座610能够安装在排污架640上,并且当转接座610相对于基站本体110调整角度后仍然可以与基站本体110固定。当需要取出转接座610时,可通过按压卡扣617的长手柄解锁取出。卡扣617可以设置在转接座610上。转接座610相对于排污架640更靠近基本本体110的外部,将卡扣617设置在转接座610上更方便操作。对应地,排污架640上可以设置有与卡扣617卡合的卡扣适配部649。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卡扣617可以设置在排污架640上。在图示实施例中,卡扣适配部649为贯通的开口。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卡扣适配部649可以为凹槽或者盲孔等。示例性地,排污架640上可以设置有限位部648。限位部648朝向基站本体110的外侧凸出。限位部648可以对安装到排污架640上的转接座610进行限位,保证转接座610与排污架640能够可靠且稳定地连接。转接座610插至限位部648包围的空间内。在图示实施例中,限位部648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限位柱,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648可以包括环状结构、网状结构、围绕排污架640而分布的多个离散凸起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在限位部648包括多个限位柱的情况下,由于限位柱之间存在间隔,因此可以使限位柱具有一定的间隙,使其能够适应于转接座610的尺寸而稍微张开一些,以对转接座610施加一定的外力,进而保证转接座610与排污架640可靠连接。为了使卡扣617能够更靠近外部,与卡扣617配合的卡扣适配部649可以设置在限位部648上。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补液封装置。补液封装置应用于清洁基站100,即补液封装置与清洁基站100配合使用。清洁基站100包括排污通道310,排污通道310与地漏连通,用于向地漏至少排放气体排放物。返回参见图4,补液封装置可以包括补液封通道320、执行组件和控制组件。补液封通道320可以与地漏500连通,用于向地漏500供应液体。执行组件用于控制液体的供应。控制组件用于在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执行组件使液体供应至地漏500中,以在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建立液封。应用本申请提供的补液封装置的清洁基站100,在将内部气体排入下水管道700之后,补液封装置可以对下水管道700被破坏的液封800进行修复,使下水管道700的异味或细菌不会回流进入用户家中。在该实施例中,补液封装置独立于清洁基站100设置,可单独售卖。补液封装置可以与清洁基站100通讯配合工作,例如需要补液封时,通过控制补液封装置对下水管道700进行补液。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清洁系统可以包括清洁设备200和如上所述的任一项清洁基站100,或是清洁系统可以包括清洁设备200和如图4所示的基站以及补液封装置,即返回参见图1-4。清洁设备200可选择地与清洁基站100对接。清洁基站100可以为清洁设备200供电和/或提供排放清洁设备200内的污物的排污通道。示例性地,清洁设备200可以包括集尘容器210。当清洁设备200与清洁基站100对接时,集尘容器210的排出口与排放通道300连通。可选地,清洁基站100内可以设置有垃圾储存装置120,集尘容器210的排出口可以经由垃圾储存装置120连通至排放通道300,垃圾储存装置120可以存储集尘容器210中的固体垃圾(包括干垃圾或湿垃圾)。可选地,集尘容器210的排出口可以与排放通道300直接连通,使得集尘容器210中的污物可以直接经由排放通道300排放到地漏500中。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如图19所示,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干燥步骤S10,对清洁基站的垃圾储存装置内储存的垃圾进行干燥,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放物排放至地漏中。
干燥步骤S10结束后可以执行补封步骤S20,在干燥结束后向地漏中供应液体,以在与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示例性地,补封步骤S10包括:向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液体,以在保证建立有效液封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在一组实施例中,补封步骤S20可以具体包括:自开始向地漏中供应液体的时刻开始计时,以及当所计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停止排放液体排放物,以使预设量的液体供应至地漏中。在另一组实施例中,补封步骤S20可以具体包括:检测液体的供应流量;根据供应流量确定液体的供应总量;当供应总量达到预设量时,停止供应液体。于是,可以将预设量的液体供应至地漏中,以重新在与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
在干燥步骤S10之前还包括过滤步骤S01,接收清洁设备内的污物,并且从污物中过滤出湿垃圾而使污水排放至地漏中。示例性地,干燥步骤S10具体包括利用风机对湿垃圾进行干燥,以产生所述气体排放物。
下面以图1-4和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为例,对用于该清洁基站100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在该实施例中,在清洁基站100的进污口111和垃圾储存装置120的第一连接口1211之间的第一管道140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41,在风机131和垃圾储存装置120的第一连接口1211之间的第二管道150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51。
当有清洁设备200与清洁基站100对接,污物从清洁设备200的集尘容器210经由进污口111进入垃圾储存装置120之后,清洁基站100可以执行过滤步骤S01。例如,可以是用户按下自清洁按钮使清洁基站100开始执行过滤步骤S01的。这样,污物本身的自重可以使得第二单向阀151开启,这些污物在经由第二管道150内移动向第一连接口1211并进入垃圾储存装置120的存储仓121,经过第一预定时间后,清洁设备200向进污口111排放的污物全部经第二管道150进入存储仓121中。这里的第一预定时间与清洁设备200的最大污物容量有关,例如,已知清洁设备200所能携带的最多污物量,这些污物全部陆续经进污口111进入存储仓121中需要20秒,那么第一预定时间可以设置为20秒。显然,清洁基站100的第一预定时间也可以是由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的,在此不作赘述。经过过滤步骤S01,污物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大的固体垃圾(包括干垃圾和湿垃圾中的一种或多种),固体垃圾存留在垃圾储存装置120内。一类是污水,污水可以经排放通道300排入地漏500。
示例性地,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排水步骤S02。清洁基站100执行过滤步骤S01经第一预定时间后执行第一操作指令,并且响应于第一操作指令,清洁基站100开始执行排水步骤S02。清洁基站100执行过滤步骤S01经第一预定时间后,由于第二管道150中缺少污物,第二单向阀151切换至关闭状态。控制组件响应于第一操作指令控制风机131开启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风机131的第一工作状态可以是风机131处于满占空比的状态,此时风机131大流量进气,产生的气流使得第一单向阀141开启,气流通过第一管道140进入存储仓121中,使得存储仓121内产生正压,存储仓121内由过滤形成的污水会更快地经排污口112排出至外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下的风机131使存储仓121内存在正压时,该正压可以使得污水能够沿排放通道300移动至外部0.5m的高度处,以应对排放通道300可能存在向上弯折的弯折段,如图16所示。而且在清洁基站100的常见应用环境中,排放通道300排出的污物通常可以是直接排入用户家里的地漏500中,也可以是通过排放通道300连接的外部管道排入用户家里的地漏500中。风机131使存储仓121内存在正压时,在正压的作用下,排污口112排出的气流可以冲开下水管道700中的液封800,进而使得存储仓121中的臭气可以经排污口112排出至地漏500,并经地漏500排出至外部。
清洁基站100执行排水步骤S02经第二预定时间后执行第二操作指令。第二预定时间可以是清洁基站100的存储仓121内最大污水容量的污水全部经排污口112排出至外部所需的时间。例如,存储仓121内最大污水容量的污水全部经排污口112排出至外部需要20秒,第二预定时间即为20秒。
响应于第二操作指令,清洁基站100开始执行干燥步骤S10。此时,风机131调整至第二工作状态,风机131的第二工作状态可以是风机131处于低占空比的状态。这里虽然风机131的出风量减小,但是第一单向阀141仍处于开启状态。同时,控制加热器132开启,加热器132使得风机131产生的气流开始升温,进而使得存储仓121内的空气达到一定温度以对过滤形成的湿垃圾进行烘干。例如,加热器132可以使得存储仓121内的空气达到55℃来进行烘干。
清洁基站100执行干燥步骤S10经第三预定时间后执行第三操作指令。第三预定时间可以是存储仓121内的湿垃圾被烘干所需要的最长时间。干燥步骤S10经第三预定时间完成后,响应于第三操作指令,控制风机131和加热器132关闭。第一单向阀141和第二单向阀151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异味和细菌无法从进污口111和风机131处外泄至外界环境,而且存储仓121内的湿垃圾经烘干不会再产生异味。
响应于第三操作指令,清洁基站100开始执行补封步骤S20。通过控制向与地漏500连接的下水管道700中供应液体的时长或者检测液体的供应流量,可以使预定量的液体排放到下水管道700中,以在下水管道700中重新建立液封800。地漏500中原有的液封在排水步骤S02和干燥步骤S10中被破坏掉了。由于地漏500还需要与外界环境连通,如果不重新建立液封,下水管道中的异味可能会经由地漏500扩散到外界环境中。
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方法在保证清洁基站100顺利排出垃圾的同时,也对整个排污过程中造成的下水管道700中被破坏的液封800进行了修补,避免了下水管道700的异味和细菌扩散至外界环境中。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29)
1.一种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放通道,用于向地漏中排放气体排放物和供应液体;
执行组件,所述执行组件连接至所述排放通道,用于控制所述液体的供应;以及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在所述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所述执行组件使所述液体供应至所述地漏中,以在与所述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驱控所述执行组件使所述液体供应至所述地漏中,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所述执行组件开启并向所述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所述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执行组件开启并向所述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所述液体,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所述执行组件开启并且自所述执行组件开启的时刻开始计时;当所计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执行组件关闭,以使所述预设量的所述液体供应至所述地漏中;或
所述清洁基站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液体的供应流量的流量检测器,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执行组件开启并向所述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所述液体,包括执行以下操作:控制所述执行组件开启并且根据所述供应流量确定所述液体的供应总量;当所述供应总量达到所述预设量时,控制所述执行组件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通道包括用于排放所述气体排放物的排污通道和用于供应所述液体的补液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基站包括基站本体和连接至所述基站本体的接头组件,所述接头组件包括:
接头排污通道和第一接头,所述接头排污通道连通在所述基站本体的排污口和所述第一接头之间,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有用于连接至所述地漏的排污管,其中,所述排污通道包括所述接头排污通道、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排污管;以及
接头补液封通道和第二接头,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的入口用于连接供应所述液体的水源,所述第二接头设置在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的出口处,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有用于连接至所述地漏的补封管,其中,所述补液封通道包括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补封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朝向同侧;和/或
所述排污管的内径大于所述补封管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组件包括:
转接座,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设置在所述转接座上,所述转接座构造为可旋转和/或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基站本体,以改变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的朝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相对于所述基站本体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
所述转接座处于所述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朝向第一方向;且所述转接座处于所述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朝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上设置有第一中心通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心通道外围的第一外围通道,所述第一中心通道形成所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一个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外围通道形成所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另一个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站本体上的排污架,所述排污架上设置有第二中心通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中心通道的外围的第二外围通道,
所述第一中心通道和所述第二中心通道连通,以形成所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所述一个;且
所述第一外围通道和所述第二外围通道连通,以形成所述接头排污通道和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中的所述另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包括形成所述第一中心通道的弯管和环绕所述弯管的第一外层管,所述弯管和所述第一外层管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外围通道,
所述排污架包括形成所述第二中心通道的直管和环绕所述直管的第二外层管,所述直管和所述第二外层管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外围通道,所述直管与所述弯管密封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外层管和所述第一外层管密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围通道和所述第二外围通道形成所述接头补液封通道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外层管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与供应所述液体的水源连通的第三接头,所述第三接头与所述第二外围通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和/或所述第三接头垂直于所述直管;和/或
所述第三接头位于所述基站本体内,且所述第三接头连接有位于所述基站本体内的供水管路,所述供水管路用于与所述水源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通过卡扣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排污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架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基站本体的外侧凸出的限位部,所述转接座插至所述限位部包围的空间内,所述限位部上设置有卡扣适配部,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扣适配部卡接。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具有第一地漏通道、第二地漏通道和排出通道,所述第一地漏通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地漏通道的入口分别与所述排污通道的出口和所述补液封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地漏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地漏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出通道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包括第三地漏通道和排出通道,所述第三地漏通道的一端与外界环境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排出通道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地漏通道内设置有逆止元件,所述逆止元件用于防止所述排出通道中的气体和/或液体从所述第三地漏通道中泄漏至外界环境。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清洁基站内设置有泵送装置,所述排放通道的入口连接至所述泵送装置;或者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的进水口用于连接至市政水源或清洁基站内的水源,所述控制阀的出水口连接至所述排放通道的入口;和/或
所述地漏具有第四地漏通道和排出通道,所述第四地漏通道的入口和所述排放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地漏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出通道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基站还包括基站本体,所述基站本体内设置有垃圾储存装置和干燥装置,所述干燥装置用于对所述垃圾储存装置内储存的垃圾进行干燥并产生所述气体排放物。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洁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通道包括用于排放所述气体排放物的排污通道和用于供应所述液体的补液封通道,其中:
所述补液封通道的出口汇聚至所述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的入口连接至所述垃圾储存装置的出口;或者
所述补液封通道和所述排污通道彼此互不连通。
22.一种补液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清洁基站,所述清洁基站包括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用于与地漏连通,以向所述地漏至少排放气体排放物;
所述补液封装置包括:
补液封通道,所述补液封通道用于与所述地漏连通,以向所述地漏供应液体;
执行组件,所述执行组件用于控制所述液体的供应;以及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在所述气体排放物排放结束后,驱控所述执行组件使所述液体供应至所述地漏中,以在与所述地漏连接的下水管道中建立液封。
23.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基站,或,
所述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清洁基站和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补液封装置;
所述清洁设备可选择地与所述清洁基站对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包括集尘容器,当所述清洁设备与所述清洁基站对接时,所述集尘容器的排出口与所述排放通道连通。
25.一种用于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干燥步骤:对清洁系统的清洁基站的垃圾储存装置内储存的垃圾进行干燥,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放物排放至地漏中;以及
补封步骤:在所述干燥步骤结束后向所述地漏中供应液体,以在所述地漏中建立液封。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封步骤包括:向所述地漏供应预设量的所述液体。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封步骤具体包括:
自开始向所述地漏中供应所述液体的时刻开始计时;以及当所计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时,停止供应所述液体,以使预设量的液体供应至所述地漏中;或者
检测所述液体的供应流量;根据所述供应流量确定所述液体的供应总量;以及当所述供应总量达到所述预设量时,停止供应所述液体。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在所述干燥步骤之前还包括:
过滤步骤:接收清洁设备内的污物,并且从所述污物中过滤出湿垃圾而使污水排放至所述地漏中。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步骤具体包括利用风机对固体垃圾进行干燥,以产生所述气体排放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70620.6A CN117652961A (zh) | 2023-12-30 | 2023-12-30 | 补液封装置、清洁基站、清洁系统及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70620.6A CN117652961A (zh) | 2023-12-30 | 2023-12-30 | 补液封装置、清洁基站、清洁系统及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52961A true CN117652961A (zh) | 2024-03-08 |
Family
ID=90066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870620.6A Pending CN117652961A (zh) | 2023-12-30 | 2023-12-30 | 补液封装置、清洁基站、清洁系统及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652961A (zh) |
-
2023
- 2023-12-30 CN CN202311870620.6A patent/CN11765296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425208B (zh) | 机器人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 |
CN113545718A (zh) | 机器人基站、机器人系统、基座模块及基站的功能件 | |
CN110974097A (zh) | 工作站和与其配套使用的清洁机器人 | |
US7856675B1 (en) | Flush passage ventilation fitting | |
CN109278781A (zh) | 一种用于交通工具的给水卫生系统、控制方法及交通工具 | |
CN211834245U (zh) | 工作站和与其配套使用的清洁机器人 | |
CN216221359U (zh) | 一种清洁系统 | |
CN117652961A (zh) | 补液封装置、清洁基站、清洁系统及清洁基站的控制方法 | |
CN216628447U (zh) | 机器人基站、机器人系统、基站的基座模块及基站功能件 | |
CN212689116U (zh) | 一种排污装置、马桶和排污系统 | |
CN221786152U (zh) | 补液封装置、清洁基站和清洁系统 | |
WO2001057325A1 (fr) | Procede de stockage d'urine | |
CN111387866A (zh) | 一种可对马桶坐垫进行消毒、冲洗和烘干的清洁装置 | |
CN111877811B (zh) | 一种抽吸力大的移动式真空环保厕所 | |
KR20050000186A (ko) | 변기 시스템 | |
CN108086433A (zh) | 自清洗不堵无味便器 | |
KR200439371Y1 (ko) | 물 절감 좌변기 | |
KR100882810B1 (ko) | 환자 배설물 자동처리장치의 오물통 배관 전동식 연결장치 | |
CN219895621U (zh) | 清洁设备 | |
CN222622893U (zh) | 排污阀、基站以及清洁系统 | |
KR20010013299A (ko) | 진공 배출식 변기 시스템 | |
KR20160115601A (ko) | 배출관로를 이용한 내장형 악취제거기능을 갖는 수세식 좌변기 | |
CN214760922U (zh) | 一种清洁机系统 | |
CN210144585U (zh) | 无味长通自洗便器 | |
CN220512793U (zh) |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