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3332A - 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63332A CN117563332A CN202311832389.1A CN202311832389A CN117563332A CN 117563332 A CN117563332 A CN 117563332A CN 202311832389 A CN202311832389 A CN 202311832389A CN 117563332 A CN117563332 A CN 1175633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paration
- inlet
- baffle
- elbow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 B01D45/06—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by reversal of direction of fl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18—Cleaning-out devic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ined Means For Separation Of Soli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属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其包括分离弯头,所述分离弯头内设有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及出口分离导流结构;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多个出口分离挡板,多个所述出口分离挡板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及至少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一级入口分离挡板或者多级入口分离挡板,多级所述入口分离挡板包括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及其它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并能大幅降低电厂运行能耗;可以在不同煤质、运行负荷条件下达成浓淡分离效果,提高煤粉着火率、减少NOx的生成量,也可以应用于化工、水泥等行业的粉体输送及分离过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属于锅炉燃烧粉体输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锅炉燃烧技术领域,浓淡分离装置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将空气、煤粉混合物按一定比例分离的动力装置,该类装置可结合配风机理,实现分级燃烧、改善劣质煤着火特性、降低NOx排放,且能提高锅炉稳燃能力和低负荷运行能力。
锅炉低氮燃烧系统通常布置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按照结构和原理主要分三类:一是旋风筒型分离装置,缺点是系统阻力大,进入炉膛煤粉气流带残余旋流;二是弯头偏置型分离装置,该类浓淡分离装置阻力较小,一般需要较大的布置空间;三是百叶窗型分离装置,该类浓淡分离装置磨损严重,检修工作量大。
旋风筒型分离装置成熟可靠且浓淡分离效果较好,在燃烧技术及粉体输送技术中常有应用。在煤粉燃烧领域,其工作过程中产生局部高速气流和中心负压,使煤粉和空气两种物质在惯性差作用下达到相反的分离效果,可见这是一个高度耗能的过程,对制粉系统出力要求非常高;同时经过该类装置后进入炉膛的煤粉气流携带残余旋流,对锅炉燃烧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弯头偏置型分离装置和百叶窗型分离装置,可以适当提升燃烧器局部煤粉富集程度,有利于改善煤粉的着火特性。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浓淡分离效果往往受磨煤机出力、燃煤特性(细度、可磨性等)变化、运行负荷调整等因素影响,使煤粉颗粒浓淡分离效果偏离设计值。
综上,浓淡分离装置是锅炉燃烧系统的关键设备装置,直接影响锅炉的燃烧性能和排放性能。开发出一种高效低阻、调节灵活、煤种适应能力强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无论对锅炉调峰期间的安全稳定运行,还是对锅炉燃烧领域的节能减排,都是很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弯头,所述分离弯头上设有进口、浓侧出口及淡侧出口,所述分离弯头内设有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及出口分离导流结构;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多个出口分离挡板,多个所述出口分离挡板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及位于上、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之间的至少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所述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及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竖向设置;
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一级入口分离挡板,所述一级入口分离挡板为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
或者,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多级入口分离挡板,多级所述入口分离挡板包括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及设置在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后下方的其它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其它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包括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第n-1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n≥2,所述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水平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分离弯头沿风粉气流流向设置,当气固两相流进入沿风粉气流流向设置的分离弯头,利用粉体和空气的惯性差实现初步的导流分离,惯性较大的粉体更多的沿弯头中心线靠近外壁的一侧流动,初步形成粉体的浓侧通道;而惯性较小的空气更多的沿弯头中心线靠近内壁的一侧流动,初步形成粉体的淡侧通道。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可对粉体空气流进一步分离,浓淡比进一步增强:当采用多级入口分离挡板时,粉体空气经过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时压力场发生变化,在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的下侧形成低压区,惯性较小的空气在入口分离挡板两侧压力差作用下更多地流向压力较低的淡侧通道,惯性较大的粉体颗粒更多地保持惯性向前运动;经过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时,通过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可调性还可对粉体空气流的浓淡分离比进行调节,进一步加强浓侧两相流和淡侧两相流的流动;当粉体空气流至出口分离导流结构时,浓侧两相流和淡侧两相流被进一步稳定、分离和输送;而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的可调性还可以对浓淡分离比进一步调节,使达到燃烧或者输送需要的浓淡分离比设计要求。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及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的调节保证不同煤质、负荷等条件下的浓淡分离效果和设计要求,保障锅炉燃烧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NOx的低排放。该分离装置利用粉体和空气在弯头导流、挡板分离过程中的惯性差达到浓淡分离的目的,整个过程阻力较低,与相同同性能的旋风筒浓淡分离器相比,阻力可降低一个数量级。该装置应用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可以在不同煤质、运行负荷条件下达成浓淡分离效果,提高煤粉着火率、减少NOx的生成量,同时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并能大幅降低电厂运行能耗;此外,该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化工、水泥等行业的粉体输送及分离过程。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弯头采用90度弯头结构,所述分离弯头为同心弯头或者异型弯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分离弯头可以采用同心弯头,当然也可以采用异型弯头,该异型弯头的外弧与其内弧不同心,更利于粉体的输送及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和内弧同心的外弧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中心线之间。此处中心线为和内弧同心的外弧与内弧之间的中心线。
进一步的,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更多的粉体通向浓侧通道,更加便于煤粉的浓淡分离。当煤粉、空气两相流通过分离弯头及分离挡板时:在浓、淡两侧通道会形成明显的高低速分区;会在浓、淡两侧通道形成明显的煤粉浓、淡分区,煤粉的浓、淡分区和空气的速度高低分区相呼应;在煤粉浓侧通道形成靠近分离弯头中心处低浓度、贴近弯头外壁面处浓度高的浓度场;而采用异型弯头相当于给浓侧通道更大空间,更利于粉体发挥其惯性较大的优势,在浓侧通道形成明显更高的粉体浓度,而惯性小的气体几乎不受影响,这样就可以在浓侧通道富集更多粉体,进而提高浓侧出口粉体与气体比例,即提高浓淡分离比。故可根据不同场合和要求选用采用异型弯头或同心弯头的分离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左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分离弯头铰接,所述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上下摆动角度为-50°~5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摆角调节,可实现不同的浓淡分离比,使达到燃烧或者输送需要的浓淡分离比设计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的下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分离弯头铰接,所述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的左右摆动角度为-40°~4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的左右摆角的调节改变浓淡两通道侧通流面积,摆动角度对浓淡分离比进一步调节,实现浓侧、淡侧的风量再次分配调节,使达到燃烧或者输送需要的浓淡分离比设计要求。
进一步的,摆动角度为0°的所述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上表面与分离弯头的管入口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1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上表面与分离弯头的管入口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1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与第一级固定入口分离挡板之间及相邻的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3倍,垂直距离为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3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分离挡板的位置的布局能够较好的实现不同浓淡分离效果,同时阻力较小。
进一步的,所述入口分离挡板的左端迎流面及右端尾流面均采用弧形结构;和/或所述出口分离挡板的上端迎流面采用弧形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减少迎流及流向变化对分离挡板的磨损,延长分离挡板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与所述分离弯头出口管道的中心线重合或不重合,不重合时,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偏向浓侧位置或偏向淡侧位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出口分离挡板的位置具体设置可根据浓淡两侧通道的分离需求来确定,可以位于出口管道的中心线位置,也可以偏向浓侧通道位置,也可以偏向淡侧通道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2~4级入口分离挡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根据分离弯头的弯曲半径合理选择布局弯头内入口分离挡板的位置及数量,通过调整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摆动角度实现不同的浓淡分离比。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及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均采用耐磨材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加各个部件的耐磨损性能,延长分离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离弯头;101、进口;102、浓侧出口;103、淡侧出口;2、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3、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5、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6、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7、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8、第二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9、第三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8所示,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弯头1,所述分离弯头1上设有进口101、浓侧出口102及淡侧出口103,所述分离弯头1内设有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及出口分离导流结构;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多个出口分离挡板,多个所述出口分离挡板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位于上、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之间的至少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所述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及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竖向设置;
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一级入口分离挡板,所述一级入口分离挡板为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
或者,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多级入口分离挡板,多级所述入口分离挡板包括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及设置在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后下方的其它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其它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包括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第n-1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n≥2,n为整数,所述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水平设置。
所述分离弯头1采用90度弯头结构,所述分离弯头1为同心弯头或者异型弯头。分离弯头1可以采用同心弯头,当然也可以采用异型弯头,该异型弯头的外弧与其内弧不同心,更利于粉体的输送及分离。
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和内弧同心的外弧之间。
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中心线之间。所述中心线为和内弧同心的外弧与内弧之间的中心线。
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之间。
所述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左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分离弯头1铰接,所述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上下摆动角度为-50°~50°。通过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摆角调节,可实现不同的浓淡分离比,使达到燃烧或者输送需要的浓淡分离比设计要求。
所述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下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分离弯头1铰接,所述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为-40°~40°。通过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角的调节改变浓淡两通道侧通流面积,摆动角度对浓淡分离比进一步调节,实现浓侧、淡侧的风量再次分配调节,使达到燃烧或者输送需要的浓淡分离比设计要求。
摆动角度为0°的所述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的上表面与分离弯头1的管入口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1倍。该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倍时,摆动角度为0°的所述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的上表面与分离弯头的管入口低点位置平齐。
所述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上表面与分离弯头1的管入口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1倍。该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倍时,第一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上表面与分离弯头的管入口低点位置平齐。
所述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与第一级固定入口分离挡板之间及相邻的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3倍,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0.3倍。通过对分离挡板的位置的布局能够较好的实现不同浓淡分离效果,同时阻力较小。该水平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倍时,所述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与第一级固定入口分离挡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相邻的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该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的0倍时,所述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与第一级固定入口分离挡板之间及相邻的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之间水平平齐。
所述入口分离挡板的左端迎流面及右端尾流面均采用弧形结构;和/或所述出口分离挡板的上端迎流面采用弧形结构。可以减少迎流及流向变化对分离挡板的磨损,延长分离挡板的使用寿命。
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与所述分离弯头1出口管道的中心线重合或不重合,不重合时,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偏向浓侧位置或偏向淡侧位置。出口分离挡板的位置具体设置可根据浓淡两侧通道的分离需求来确定。
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2~4级入口分离挡板。可根据分离弯头1的弯曲半径合理选择布局弯头内入口分离挡板的位置及数量,通过调整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摆动角度实现不同的浓淡分离比。
所述分离弯头1、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及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均采用耐磨材质。增加各个部件的耐磨损性能,延长分离装置的使用寿命。
该装置的分离弯头1及各分离挡板均采用耐磨材料。当气固两相流进入沿风粉气流流向设置的分离弯头1,在粉体和空气的惯性差作用下即产生导流分离,惯性较大的粉体更多的沿弯头中心线靠近外壁的一侧流动,初步形成粉体的浓侧通道;而惯性较小的空气更多的沿弯头中心线靠近内壁的一侧流动,初步形成粉体的淡侧通道,入口分离挡板对粉体空气流进一步分离,浓淡比进一步增强: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分离弯头1为异型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一级入口分离挡板,一级入口分离挡板为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的上下摆动角度α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粉体空气流经过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时,压力场发生变化,在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下侧形成低压区,惯性较小的空气在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两侧压力差作用下更多地流向压力较低的淡侧通道,惯性较大的粉体颗粒更多地保持惯性向前运动;同时,可以通过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上下摆动角度调节对粉体空气流的浓淡分离比进行调节。当粉体空气流至弯头出口,浓侧两相流和淡侧两相流被进一步稳定、分离和输送。此时,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摆动角度θ对浓淡分离比进一步调节,使达到燃烧或者输送需要的浓淡分离比设计要求。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分离弯头1为异型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两级入口分离挡板,分别为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及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的上下摆动角度β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粉体空气流经过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时,压力场发生变化,在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下侧形成低压区,惯性较小的空气在挡板两侧压力差作用下更多地流向压力较低的淡侧通道,惯性较大的粉体颗粒更多地保持惯性向前运动;经过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时,通过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的角度对粉体空气流的浓淡分离比进行调节,同时进一步加强浓侧两相流和淡侧两相流的流动。
所述分离弯头1的入口管径为D,D=500mm,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上表面与分离弯头1的管入口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为5mm(0.01D),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与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之间的水平距离为40mm(0.08D),垂直距离为100mm(0.2D);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下固定式分离挡板5的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偏向浓侧,距离出口管道中心线30mm(0.06D)。试验时,进入该分离装置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之比为0.60,当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的向下摆动角度为β=-8°、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摆动角度θ=0°时,浓侧出口煤粉占比90.9%,即浓侧出口煤粉质量占入口煤粉质量的比值为90.9%;此时,浓侧通道的较浓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86;淡侧通道的较淡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15。与入口时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相比,浓侧富集更多的煤粉,该侧的煤空比会变高,淡侧则空气多而煤粉少,煤空比会变低,通过该结构浓侧煤粉质量占总煤粉质量或者说是入口煤粉质量的比值可达90%以上,从而满足煤粉浓淡分离比的要求。
实施例3,如图3所示,分离弯头1为异型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三级入口分离挡板,分别为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及第二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8,第一级及第二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8的上下摆动角度β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
实施例4,如图4所示,分离弯头1为异型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四级入口分离挡板,分别为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第二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8及第三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9,第一级、第二级及第三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9的上下摆动角度β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
实施例5,如图5所示,分离弯头1为同心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一级入口分离挡板,一级入口分离挡板为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的上下摆动角度α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分离弯头的入口管径D=500mm,一级可调式分离挡板2上表面与分离弯头1的管入口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为15mm(0.03D),水平距离为300mm(0.6D)。包括上固定式分离挡板3、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下固定式分离挡板5的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与出口管道的中心线重合。
试验时,进入分离装置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之比为0.60;该结构下,当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的向下摆动角度为α=0°、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摆动角度θ=0°时,浓侧出口煤粉占比81.2%,即浓侧出口煤粉质量占入口煤粉质量的比值为81.2%;此时,浓侧通道的较浓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89;淡侧通道的较淡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25。与入口时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相比,浓侧富集更多的煤粉,该侧的煤空比会变高,淡侧则空气多而煤粉少,煤空比会变低,从而满足煤粉浓淡分离比的要求。
该结构下,当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的摆动角度为α=0°、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向淡侧通道摆动且摆动角度θ=30°时,浓侧出口煤粉占比88.2%,即浓侧出口煤粉质量占入口煤粉质量的比值为88.2%;此时,浓侧通道的较浓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91;淡侧通道的较淡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17。与入口时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相比,浓侧富集更多的煤粉,该侧的煤空比会变高,淡侧则空气多而煤粉少,煤空比会变低,从而满足煤粉浓淡分离比的要求。
实施例6,如图6所示,分离弯头1为同心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两级入口分离挡板,分别为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及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的上下摆动角度β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
实施例7,如图7所示,分离弯头1为同心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三级入口分离挡板,分别为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及第二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8,第一级及第二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8的上下摆动角度β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
实施例8,如图8所示,分离弯头1为同心弯头,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四级入口分离挡板,分别为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第二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8及第三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9,第一级、第二级及第三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9的上下摆动角度β为-50°~50°,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θ为-40°~40°。
该装置在弯头的入口及出口位置分别设置多级可调式分离挡板,工作过程中通过分离挡板角度的不同调节组合实现不同的浓淡分离比,在煤质、负荷变化时提供满足燃烧和运行要求的浓淡分离比,保障锅炉燃烧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NOx的低排放。经过计算,应用该装置可实现浓侧煤粉质量占比80%以上,同时浓侧通道的较浓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8~1.5;淡侧通道的较淡煤粉气流的煤粉质量与空气质量的比值为0.1~0.5。整体使用寿命5000h以上。该装置结构简单,利用粉体和空气在弯头导流、挡板分离过程中的惯性差达到浓淡分离的目的,整个过程阻力较低,与相同性能的旋风筒浓淡分离器相比,阻力可降低一个数量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弯头(1),所述分离弯头(1)上设有进口(101)、浓侧出口(102)及淡侧出口(103),所述分离弯头(1)内设有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及出口分离导流结构;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多个出口分离挡板,多个所述出口分离挡板包括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及位于上、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之间的至少一个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所述上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3)及下固定式出口分离挡板(5)竖向设置;
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一级入口分离挡板,所述一级入口分离挡板为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
或者,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多级入口分离挡板,多级所述入口分离挡板包括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及设置在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后下方的其它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其它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包括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第n-1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n≥2,所述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水平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弯头(1)采用90度弯头结构,所述分离弯头(1)为同心弯头或者异型弯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和内弧同心的外弧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中心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外弧圆心位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圆心与所述异型弯头的内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左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分离弯头(1)铰接,所述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的上下摆动角度为-50°~50°;和/或所述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下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分离弯头(1)铰接,所述可调式出口分离挡板(4)的左右摆动角度为-40°~40°。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固定式入口分离挡板(6)或摆动角度为0°的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2)的上表面与分离弯头(1)的管入口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1)的入口管径的0~0.1倍;和/或所述第一级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7)与第一级固定入口分离挡板之间及相邻的可调式入口分离挡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1)的入口管径的0~0.3倍,垂直距离为所述分离弯头(1)的入口管径的0~0.3倍。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与所述分离弯头出口管道的中心线重合或不重合,不重合时,所述出口分离导流结构的中心线偏向浓侧位置或偏向淡侧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分离挡板的左端迎流面及右端尾流面均采用弧形结构;和/或所述出口分离挡板的上端迎流面采用弧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煤粉浓淡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包括2~4级入口分离挡板;和/或所述分离弯头(1)、入口分离导流结构及出口分离导流结构均采用耐磨材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32389.1A CN117563332A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832389.1A CN117563332A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63332A true CN117563332A (zh) | 2024-02-20 |
Family
ID=89861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832389.1A Pending CN117563332A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563332A (zh) |
-
2023
- 2023-12-28 CN CN202311832389.1A patent/CN11756333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37771B (zh) | 一种多级燃尽风布置方式 | |
CN1328540C (zh) | 减少NOx的浓缩煤物流燃烧 | |
US12117168B2 (en) | Reverse-jet swirl pulverized coal burner with multi-stage recirculations | |
CA1149677A (en) | Low load coal nozzle | |
JP5260034B2 (ja) | 粉体分離装置及び固体燃料用バーナ | |
CN101400947B (zh) | 圆形燃烧器及其运行方法 | |
CA2608054A1 (en) | Pulverized solid fuel burner | |
CN101598333A (zh) | 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煤粉切向燃烧装置 | |
CN102705819A (zh) | 一种锅炉燃烧器贴壁风燃烧系统 | |
CN109931605A (zh) | 一种多级配风的径向外浓内淡的旋流燃烧器 | |
CN102705818A (zh) | 一种锅炉燃烧器贴壁风布置方式 | |
CN221557811U (zh) | 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 |
CN1247934C (zh) | 利用三次风中细煤粉收集再燃降低NOx排放方法及系统 | |
US6966508B2 (en) | On-line control of coal flow | |
CN210035479U (zh) | 中心浓淡防烧损旋流燃烧器 | |
CN117563332A (zh) | 一种煤粉浓淡分离装置 | |
CN113669723A (zh) | 一种用于消除煤粉管道弯头偏粉效应的均粉装置 | |
CN1598403A (zh) | 一种圆形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 | |
CN204460265U (zh) | 一种锅炉制粉系统中煤粉分离系统 | |
CN213000500U (zh) | 一种磨煤机煤粉分配器 | |
CN213019736U (zh) | 一次风管煤粉浓度调节件及磨煤机煤粉分配器 | |
CN109556107A (zh) | 适于超低负荷运行的火电机组切圆燃烧锅炉及其燃烧系统 | |
CN202037125U (zh) | 煤粉在线细化分选装置 | |
CN217302779U (zh) | 一种用于送粉管道的动态可调浓淡分离器 | |
JP2954628B2 (ja) | 微粉炭バー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