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542840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2840B
CN117542840B CN202311608069.8A CN202311608069A CN117542840B CN 117542840 B CN117542840 B CN 117542840B CN 202311608069 A CN202311608069 A CN 202311608069A CN 117542840 B CN117542840 B CN 117542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etection
light emitting
organic light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080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42840A (zh
Inventor
李瑶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080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428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42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2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42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2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00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i.e. testing of parts without further processing to modify the parts as su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01L22/10Measuring as part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L22/14Measuring as part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electrical parameters, e.g. resistance, deep-levels, CV, diffusions by electr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00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i.e. testing of parts without further processing to modify the parts as su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01L22/20Sequence of activit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measurements, corrections, marking or sorting ste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00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i.e. testing of parts without further processing to modify the parts as su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01L22/30Structural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 H01L22/32Additional lead-in metallisation on a device or substrate, e.g. additional pads or pad portions, lines in the scribe line, sacrificed condu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单元层、封装阻挡层、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层上,所述有机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以及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封装层上;其中,所述封装阻挡层包括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所述第二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有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进入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水汽量。通过在阻挡结构之间增加检测结构,来对显示面板内部的水汽进行检测,计算对应区域的显示面板所需的补偿程度,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因具备面光源、冷光、节能、响应快、柔性、超轻薄和成本低等优点,量产技术日益成熟。由于OLED稳定性差,对水、氧都极其敏感,故封装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封装的目的主要是避免水汽和氧气进入OLED中,然后封装层的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在显示屏幕出现裂纹或者外界有水汽进去后,会加速OLED有机发光层器件的老化速度,因此必须通过进行严格封装以实现延长寿命、提高稳定性。
但是,即使严格封装后,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上述问题,因此需要果通过一些具体的探测手段,如实时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可推测器件因外界影响而造成的失效程度,由此调整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或者显示模式,借助显示补偿以延长显示装置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阻挡结构之间增加检测结构,来对显示面板内部的水汽进行检测,计算对应区域的显示面板所需的补偿程度,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发光单元层、封装阻挡层、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封装阻挡层环绕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层上,且由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并覆盖所述封装阻挡层;所述有机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且不高于所述封装阻挡层;以及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封装层上,且由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并覆盖所述封装阻挡层;其中,所述封装阻挡层包括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所述第二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有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进入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水汽量。
可选的,所述检测结构包括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有机发光层和两个测试电极,所述有机发光层设置在两个所述测试电极之间;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所述测试电极的电阻或电容,根据所述电阻或电容变化情况判断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水汽变化量。
可选的,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一层或多层,所述有机发光层还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任意两层膜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阴极、阳极和有机发光层;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高度一致。
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膜层高度分别与所述发光单元的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膜层高度一致。
可选的,所述检测结构还包括第二检测单元、第三检测单元和隔离柱,所述隔离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之间,用于隔离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为第一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为第二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为第三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第三有机发光层的颜色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有多个检测结构,多个所述检测结构分别包括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相邻所述检测结构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在100um至500um之间。
可选的,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多个检测区,每个所述检测区内的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有所述检测结构。
可选的,所述非显示区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所述非显示区具有四个角位置,所述非显示区的每个角位置至少设置有一个检测区,所述非显示区的每条边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检测区。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路和上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检测结构,通过检测结构判断显示面板实时的水汽入侵情况,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曲线变化来调整对应位置的发光单元的补偿策略,可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具体来说,第一阻挡结构、第二阻挡结构设置在衬底和第一无机封装层之间,而衬底与第一无机封装层的膜层界面也是水汽最易入侵的区域之一,本申请将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检测结构,一方面是利用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之间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利用了第二阻挡结构正处于该衬底与第一无机封装层的膜层界面之间,最能体现水汽是否入侵到显示面板的内部以及水汽对显示面板入侵的浓度变化等,实现检测数据更为准确,有利于后续的补偿数据更为准确,从而延长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种的检测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种的检测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第三种检测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第四种检测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第一种检测结构的分布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第二种检测结构的分布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100、显示面板;101、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03、衬底;104、发光单元层;110、封装阻挡层;111、第一阻挡结构;112、第二阻挡结构;113、第三阻挡结构;120、第一无机封装层;121、有机封装层;122、第二无机封装层;130、检测结构;131、第一检测单元;132、第二检测单元;133、第三检测单元;134、隔离柱;136、测试电极;150、有机发光层;151、电子注入层;152、电子传输层;153、复合发光层;154、空穴传输层;155、空穴注入层;156、绝缘层;200、显示装置;210、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101和非显示区102,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103、发光单元层104、封装阻挡层110、第一无机封装层120、有机封装层12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22,所述发光单元层104,设置在所述衬底103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101;所述封装阻挡层110环绕所述发光单元层104设置,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102;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120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层104上,且由所述显示区101向所述非显示区102延伸,并覆盖所述封装阻挡层110;所述有机封装层121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层104设置,且不高于所述封装阻挡层110;以及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122设置在所述有机封装层121上,且由所述显示区101向所述非显示区102延伸,并覆盖所述封装阻挡层110;其中,所述封装阻挡层110包括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所述第二阻挡结构112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结构111远离所述显示区101的一侧,所述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有检测结构130,所述检测结构130用于检测进入所述显示面板100内的水汽量。
本申请通过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检测结构130,通过检测结构130判断显示面板100实时的水汽入侵情况,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曲线变化来调整对应位置的发光单元的补偿策略,可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具体来说,第一阻挡结构111、第二阻挡结构112设置在衬底103和第一无机封装层120之间,而衬底103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20的膜层界面也是水汽最易入侵的区域之一,本申请将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检测结构130,一方面是利用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利用了第二阻挡结构112正处于该衬底103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20的膜层界面之间,最能体现水汽是否入侵到显示面板100的内部以及水汽对显示面板100入侵的浓度变化等,实现检测数据更为准确,有利于后续的补偿数据更为准确,从而延长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提及的水汽检测指的是,显示面板100显示区101的发光单元在受到水汽入侵后,会影响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但当水汽浓度过高导致发光单元完全失效的情况除外。例如,由于制备OLED显示面板100的器件过程中,发光单元中的阴极镀制前膜层表面已经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凸起小颗粒(Particle),因为阴极金属层很薄,这些凸起的小颗粒足以刺穿阴极造成阴极金属层针孔,因为以氮氧化硅为代表的无机膜层无法做厚,且这些颗粒大小不均,因此有些颗粒可能在无机封装层封装之后仍无法完全覆盖而部分裸露出来,有些小颗粒覆盖后会形成针孔。无机封装层膜层表面会存在针孔和裸露的颗粒,在这些颗粒周围的膜层会存在细小裂纹,这些针孔和裂纹的存在也会降低膜层的强度和密封性,当这些膜层上方固化亚克力有机封装层121时,亚克力会填充针孔和裂纹,水汽路径会直接沿着这些界面入侵,造成器件的直接失效。一般封装层的失效是实时变化和加深的,且存在区域性不同的特点,当封装失效时,器件由此造成的破坏不同,对显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封装层在存在问题时,水汽入侵的量较少,且对发光单元发光的影响有限,但是会导致发光单元发出光线灰阶不准等问题,本申请可通过改变显示策略或对发光单元进行补偿以使得显示画面显示准确。即可根据器件失效程度来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可提高显示效果或者延长使用寿命。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类型的显示面板100中,衬底103与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120之间一般来说还可设置有驱动层,第一无机封装层120与驱动层之间接触,而第一阻挡结构111则是设置在驱动层上,检测结构130也同样设置在驱动层上,且检测结构130所涉及的电信号传输也可以通过驱动层来实现。
图2是本申请第一种的检测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的检测结构130包括第一检测单元131,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包括有机发光层150和两个测试电极136,所述有机发光层150设置在两个所述测试电极136之间,所述检测结构130用于检测所述测试电极136的电阻或电容,根据所述电阻或电容变化情况判断显示面板100内的水汽变化量。
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有机发光层150,当有机发光层150未受到水汽影响失效时,其测试电极136上的电阻或电容值是不变的,可为一预设值,预设值的大小与测试电极136的大小、距离、有机发光层150的材料等相关。当有机发光层150受水汽侵入后,有机发光层150受水汽影响发生变化,其电阻或电容值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可预先测定不同程度的水汽入侵有机发光层150后测定其电阻或电容的变化值,在后续实际检测中,可根据实际测得检测结构130的电容和电阻的变化进而推算出水汽影响程度,从而实现检测水汽的作用。
所述发光单元层104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阴极、阳极和有机发光层;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的有机发光层150高度一致。即检测结构130内的有机发光层150可与显示区101内的发光单元中的有机发光层高度一致。
本实施例中,由于有机发光层150距离衬底103的高度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入侵风险,为了尽可能减少其他因素影响,即在非显示区102设置相同的有机发光层150来反映显示区101的有机发光层150的被水汽入侵情况,使得检测结构130更为准确。
封装层一般来说会选择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121的叠层结构,至少在两层无机封装层夹设于有机封装层121的两侧,实现发光单元层104的封装。封装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水汽和氧气进入到发光单元层104中,防止发光单元层104中的有机发光层150被水氧接触后失效,相对来说,封装层的密封效果于显示面板100而言十分重要,也是OLED显示面板100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采用真空沉积的方法制备无机封装层,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制备有机封装层121。因为喷墨打印中,打印头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喷墨打印中的有机封装层121需要通过静止流平的方式使得有机封装层121完全平铺于发光单元层104上形成覆盖封装。而用于实现阻挡墨水流动作用的结构一般称为封装阻挡层110,封装阻挡层110一般设置在非显示区102,高于发光单元层104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中的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一般为跑道形,第一阻挡结构111环绕所述显示区101设置,第二阻挡结构112环绕第一阻挡结构111设置。第二阻挡结构112可高于第一阻挡结构111设置,使得有机封装层121的高度不超过第二阻挡结构112,利用第二阻挡结构112来阻挡有机封装层121。
图3是本申请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在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基础上,封装阻挡层110还可包括第三阻挡结构113,所述第三阻挡结构113环绕所述第二阻挡结构112设置,其中,第三阻挡结构113的高度高于第二阻挡结构112和第一阻挡结构111的高度,此时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的高度在此不再做限制,主要通过第三阻挡结构113来对有机封装层121进行阻挡。
在又一实施例中,封装阻挡层110的阻挡结构数量并不仅限于三个,其阻挡结构的高度可为沿显示区101向非显示区102延伸的方向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其中检测结构130可设置在靠近显示区101的位置,例如与显示区101始终保持有一个阻挡结构设置其中,即设置有检测结构130的阻挡结构与显示区101之间始终设置有一个阻挡结构。由此保证检测结构130与显示区101的距离不会太远,能够准确表达显示区101的水汽入侵情况。
图4是本申请第二种的检测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在所述非显示区102,第一检测单元131包括有机发光层150和两个测试电极136,所述有机发光层150设置在两个所述测试电极136之间;所述检测结构130用于检测所述测试电极136的电阻或电容,根据所述电阻或电容变化情况判断显示面板100内的水汽变化。所述有机发光层150包括电子注入层151、电子传输层152、复合发光层153、空穴传输层154和空穴注入层155中的一层或多层。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的第一检测单元131如设置在显示区101的发光单元一般具有相同设置的有机发光层150,且电子注入层151、电子传输层152、复合发光层153、空穴传输层154和空气注入层的膜层顺序一致,更能体现显示区101的发光单元在不同位置受水汽入侵的程度。相对来说,本实施例中,可通过驱动测试电极136来驱动有机发光层150进行发光,可在测试过程中,利用该测试电极136输入测试信号来检测不同水汽入侵程度的发光单元的发光亮度,从而计算出所需的补偿电压。
在另一实施例中,考虑到不同程度水汽入侵后的发光单元的亮度可根据专用发光单元进行测试,而且防止显示面板100出货后,在用户使用中,由于第一检测单元131还可以误发光的问题。对此,本方案中,所述有机发光层150还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156,所述绝缘层156设置在所述电子注入层151、电子传输层152、复合发光层153、空穴传输层154和空穴注入层155中的任意两层膜层之间。通过绝缘层156的使用,使得第一检测单元131中的有机发光层150中的至少相邻两层膜层无法传输空穴或电子,使得有机发光层150在测试电极136的驱动下也无法发光。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的有机发光层150包括电子注入层151、电子传输层152、复合发光层153、空穴传输层154和空穴注入层155;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第一检测单元131中的有机发光层150内的各膜层之间均可设置有绝缘层156,但设置之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的电子注入层151、电子传输层152、复合发光层153、空穴传输层154和空穴注入层155中的膜层高度分别与所述发光单元的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膜层高度一致。
本方案中,即使增加了绝缘层156,在检测单元中的有机发光层150的每层膜层依旧需要保持与显示区101的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中的膜层高度保持一致,更能体现在多膜层下,相同位置具有被水汽侵入的程度。
以第二阻挡结构112为例,该第二阻挡结构112的高度略高于发光单元层104,而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的第一检测单元131的有机发光层150与发光单元层104的高度一致。
图5是本申请的第三种检测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5所示,在所述非显示区102,所述检测结构130包括第一检测单元131、第二检测单元132、第三检测单元133和隔离柱134,所述隔离柱134设置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所述第二检测单元132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133之间,用于隔离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所述第二检测单元132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133;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的有机发光层150为第一有机发光层150,所述第二检测单元132的有机发光层150为第二有机发光层150,所述第三检测单元133的有机发光层150为第三有机发光层150;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150、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层150和所述第三有机发光层150的颜色不同。
本实施例中,在每一检测结构130内,分别设置有由隔离柱134间隔开来的第一检测单元131、第二检测单元132和第三检测单元133,第一检测单元131的第一有机发光层150即为红色发光层,第二检测单元132的第二有机发光层150即为绿色发光层,第三检测单元133的第三有机发光层150即为蓝色发光层。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检测单元131与显示区101设置红色发光单元所对应,反映红色发光单元所受到水汽入侵的程度,第二检测单元132可反映绿色发光单元所受到水汽入侵的程度,第三检测单元133可反映蓝色发光单元所受到水汽入侵的程度。相对来说,由于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在不同程度的水汽入侵下,所表现的发光效率不相同,因此,需要分别针对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分别作检测,通过第一检测单元131、第二检测单元132和第三检测单元133的作用,可分别实现对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不同补偿系数的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单元131、第二检测单元132和第三检测单元133分别包括有机发光层150和两个测试电极136,所述有机发光层150设置在两个所述测试电极136之间;所述有机发光层150包括电子注入层151、电子传输层152、复合发光层153、空穴传输层154和空穴注入层155。第一检测单元131对应的为红色复合发光层153,第二检测单元132对应的为绿色复合发光层153,第三检测单元133为蓝色复合发光层153。
具体地,所述绝缘层156的厚度为0.5um左右,各个检测单元中的有机发光层150的面积可等于显示区101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150的面积,或者大于上述面积。
在另一实施例中,检测单元中的有机发光层150还可为多层设置的电子注入层151或电子传输层152或复合发光层153或空穴传输层154或空穴注入层155等,在此可不做限制。
图6是本申请的第四种检测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所述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有多个检测结构130,多个所述检测结构130分别包括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31、所述第二检测单元132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133;其中,第一检测单元131、第二检测单元132和第三检测单元133可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检测单元131、第二检测单元132和第三检测单元133。相邻所述检测结构130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在100um至500um之间。
在本方案中,可为四个检测结构130组成,以此为例,其中四个检测结构130依次之间的间距分别为H1、H2、H3。其中H1=H2=H3或者H1、H2、H3以一定的距离递增或者递减。当H1=H2=H3时,其数值可设置为100um至500um。当H1、H2、H3不等时,可设置为H1=100um、H2=200um、H3=300um,其递增或者递减幅度可在50um~200um以内,根据实际封装边框的大小,可具体设置每一阻挡结构内包含检测结构130的个数和H1、H2、H3的具体数值。根据检测结构130中不同检测单元在相同封装失效的情况下,其器件的电阻或电容值变化的大小,可推算出失效程度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在另一方案中,上述提及的检测结构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阻挡结构或第二阻挡结构内,通过在阻挡结构的内部开设凹槽或通槽的方式设置检测结构,从而节省边缘的空间。
图7是本申请的第一种检测结构的分布示意图,参见图7所示,所述非显示区102包括多个检测区,每个所述检测区内的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有所述检测结构130。
考虑到第二阻挡结构112为环绕式设计,若在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的每一位置处都设置检测结构130,必然造成较多的浪费,因此仅需要对显示区101和非显示区102进行划分区域,针对每一区域设置一个或多个检测结构130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非显示区102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所述非显示区具有四个角位置,所述非显示区102的每个角位置至少设置有一个检测区,所述非显示区102的每条边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检测区。即在显示区101的周围共设置有八个检测区T1-T8(T1、T3、T5、T7分别对应角位置,T2、T3、T4、T8分别对应四条边),每一检测区内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检测结构130,多个检测结构130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的,将显示区101进行划分,显示区101以宽*长为M*N为例,假设M<N,将显示区101长度分为三个部分,a1=M/4,b=M/2,a2=M/4,宽度分为三个部分,c1=N/4,d=N/2,c2=N/4,可划分为八个区域分别为AT1-AT8,以AT1为例,则以T1对AT1内的发光单元进行调整,每个区域的补偿方式可根据T1-T8得到的水汽入侵程度与距离的曲线关系进行水汽入侵程度的推算,在不同区域的边界处的水汽入侵程度以两个区域的计算均值进行估计。
图8是本申请的第二种检测结构的分布示意图,参见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基础上,将显示区101的四个角位置设置在四分之一圆,因为封装在四角处容易失效,故发生主要失效的位置一般为四角往内延伸区域,中间区域失效程度较小或者基本相同,一般情况下失效延伸程度相当,故本提案着重区别在于四角区域的划分方式。
在由上述提案估算出实时显示区101的不同失效程度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显示补偿。具体来说,若显示装置更关注失效后的显示效果时,在器件失效后,显示区101会存在相应显示异常,如亮度不够或者色偏,则为了提高失效后显示的质量,可相应提高不同区域的驱动电压用以提高显示质量,同时分块补偿可提高整体的显示均匀性。若显示装置更关注失效后延长显示寿命时,在器件失效后相同电压时器件的老化更快,故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整体白画面的亮度,根据不同区域的失效情况降低不同电压值,用以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的调整策略,例如水汽浓度级别为一级,则调整最近的一排发光单元的补偿参数,例如水汽浓度级别为二级,则调整最近的一排发光单元和次近的一排发光单元的补偿系数,最近的发光单元的补偿系数大于次近的发光单元的补偿系数,采用阶梯补偿系数来进行补偿。本方案仅提供一种补偿方案的示例,并不限定于此,补偿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图9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参见图9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和驱动电路210,其中,所述驱动电路210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100显示。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0。
本申请通过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检测结构130,通过检测结构130判断显示面板100实时的水汽入侵情况,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曲线变化来调整对应位置的发光单元的补偿策略,可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具体来说,第二阻挡结构112设置在衬底103和第一无机封装层120之间,而衬底103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20的膜层界面也是水汽最易入侵的区域之一,本申请将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设置检测结构130,一方面是利用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利用了第一阻挡结构111和第二阻挡结构112之间正处于该衬底103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20的膜层界面之间,最能体现水汽是否入侵到显示面板100的内部以及水汽对显示面板100入侵的浓度变化等,实现检测数据更为准确,有利于后续的补偿数据更为准确,从而延长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
封装阻挡层,环绕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第一无机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层上,且由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并覆盖所述封装阻挡层;
有机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且不高于所述封装阻挡层;以及
第二无机封装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封装层上,且由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并覆盖所述封装阻挡层;
其中,所述封装阻挡层包括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所述第二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结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有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进入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水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结构包括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有机发光层和两个测试电极,所述有机发光层设置在两个所述测试电极之间;
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所述测试电极的电阻或电容,根据所述电阻或电容变化情况判断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水汽变化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一层或多层,所述有机发光层还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任意两层膜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阴极、阳极和有机发光层;
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高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
所述发光单元的有机发光层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膜层高度分别与所述发光单元的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中的膜层高度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结构还包括第二检测单元、第三检测单元和隔离柱,所述隔离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之间,用于隔离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为第一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为第二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的有机发光层为第三有机发光层;
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第三有机发光层的颜色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有多个检测结构,多个所述检测结构分别包括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
相邻所述检测结构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在100um至500u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多个检测区,每个所述检测区内的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之间设置有所述检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所述非显示区的每个角位置至少设置有一个检测区,所述非显示区的每条边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检测区。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
CN202311608069.8A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75428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08069.8A CN117542840B (zh)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08069.8A CN117542840B (zh)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2840A CN117542840A (zh) 2024-02-09
CN117542840B true CN117542840B (zh) 2024-08-09

Family

ID=89785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08069.8A Active CN117542840B (zh) 2023-11-28 2023-11-28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428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34188B (zh) * 2024-05-24 2025-04-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8711530A (zh) * 2024-07-30 2024-09-2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5161A (zh) * 2022-09-19 2022-12-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6296299A (zh) * 2021-12-20 2023-06-2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5453B2 (ja) * 2015-09-08 2020-03-13 株式会社サタケ 圧電式バルブを備える噴風装置、及び該噴風装置を利用する光学式粒状物選別機
CN107068715B (zh) * 2017-03-28 2019-12-2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以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6848105B (zh) * 2017-04-17 2018-09-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448005B (zh) * 2018-03-12 2020-07-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及显示设备阻水效果的测试方法
WO2023142111A1 (zh) * 2022-01-30 2023-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30135419A (ko) * 2022-03-16 2023-09-25 주식회사 원익아이피에스 기판 저장공간의 습도 측정 및 제어가 가능한 배치식 기판처리 시스템
CN116367619A (zh) * 2023-03-29 2023-06-3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419611A (zh) * 2023-04-11 2023-07-11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96299A (zh) * 2021-12-20 2023-06-2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5425161A (zh) * 2022-09-19 2022-12-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2840A (zh) 2024-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54284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2185605B2 (en) Display device
US9899630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US9305981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KR102255809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US20230157135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70186830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10031960A (ko) 전자발광 스크린을 갖는 다색 전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581100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KR20150142710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016507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812937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0796657B1 (ko) 풀 컬러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CN114512620A (zh) Oled发光装置、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和oled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KR100616706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070534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764204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918132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发光补偿方法、显示模组
KR101157227B1 (ko) 상부발광 방식의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717763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09032476A (ja) 有機elパネル
JP2008166098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
JP2006128199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