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0475A - 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90475A CN117490475A CN202311409344.3A CN202311409344A CN117490475A CN 117490475 A CN117490475 A CN 117490475A CN 202311409344 A CN202311409344 A CN 202311409344A CN 117490475 A CN117490475 A CN 1174904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ve
- heat exchange
- plate body
- depth
- obliq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 F28D1/03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所述换热板包括正方形板体,所述正方形板体上设有斜波纹,所述斜波纹包括交替排布的第一波峰和第一波谷;所述第一波峰上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谷,所述第一波谷上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峰,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二波谷在所述正方形板体上的分布位置形成第一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以所述正方形板体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呈90°旋转对称。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板的平整度和刚性,确保制作和组装精度,确保热交换器的稳定性和换热效果,提高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焊接式板式热交换器,板束板片间采用焊接结构,适用于更高温高压工况下使用,替代了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的橡胶密封结构不适的场景,与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相比,焊接板式热交换器由于其具有更适用于高固含介质、安全性更高、灵活的流程组合以及处理量范围更大等优点,在石油化工、机械动力、氧化铝、酒精和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
在焊接板式热交换器中,板框式热交换器,由于其继承了可拆式板式热交换器人字形斜波纹高传热性能的优点,同时具有更突出的耐高温高压、便于拆装清洗和维修的特点,使得其在更多的苛刻工况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对于现有的板框式热交换器,经常会发现其换热板平整度较低,换热板容易变形,例如换热板的四角翘起,中部向垂直板片的方向凹陷,进而会影响板片装配精度以及焊接质量,降低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例如一些换热板会在设计的V形槽中增加断点全高加强断筋,提高刚性,但只在槽内设置加强筋使得波纹在制造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具有单面的方向性,造成板体的平整度差,组装困难,无形中增加了制造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亟需一种可以提高平整度的换热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相关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板,包括正方形板体,所述正方形板体上设有斜波纹,所述斜波纹包括交替排布的第一波峰和第一波谷;所述第一波峰上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谷,所述第一波谷上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峰,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二波谷在所述正方形板体上的分布位置形成第一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以所述正方形板体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呈90°旋转对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波峰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波谷的深度;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二波谷的数量均为多个,相邻所述第二波峰的间距等于相邻所述第二波谷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波谷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所述第二波峰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波谷的深度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所述第二波峰的高度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二波谷的最小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相邻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波峰的间距,且小于相邻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波谷的间距。
进一步地,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波峰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的所述第二波谷的数量为四个,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波谷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的所述第二波峰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地,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相邻所述第二波峰或所述第二波谷的间距为所述斜波纹的节距的5倍,所述斜波纹与所述正方形板体的侧边夹角为45°。
进一步地,所述正方形板体的四周设有板体延伸部,所述板体延伸部的高度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所述正方形板体的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上翻折的第一翻折部,所述正方形板体的另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二翻折部。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体板束,包括多个堆叠的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换热板,在相邻的两个换热板中,一个所述换热板相对于另一个所述换热板绕所述正方形板体的垂向轴线旋转90°定向。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如上第二方面所述的芯体板束。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换热板包括正方形板体,正方形板体上设有斜波纹,用于扰动流体进行换热,斜波纹包括交替排布的第一波峰和第一波谷,在第一波峰上沿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谷,在第一波谷上沿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峰,通过同时设置第二波谷和第二波峰,相对于只设置第二波峰或第二波谷,密度更大可以提高换热板的刚性,并且因为第二波谷和第二波峰的拉深变形方向相反,使得换热板的正反两面波纹变形均匀,消除了传统加强筋的拉深变形时的单面方向性,使得正方形板体平整度更高,更易组装和控制焊接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制造、组装精度,改善焊接质量;第二波峰和第二波谷是随着斜波纹的第一波峰和第一波谷交替布置的,使流体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流道内的流动状态和分布状态更均匀,确保换热效果;第二波峰和第二波谷在正方形板体上的分布位置形成第一图案,第一图案以正方形板体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呈90°旋转对称,一方面确保第二波峰和第二波谷在正方形板体上分布均匀,以使换热板受力均匀,确保平整度,另一方面在两张换热板组合时,使一张换热板的第二波峰正面可以和另一张换热板的第二波峰背面相对,或者使一张换热板的第二波谷正面可以和另一张换热板的第二波谷背面相对,提供均匀等高的流动空间,避免流道堵塞;该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板的平整度和刚性,确保制作和组装精度,确保热交换器的稳定性和换热效果,提高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换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换热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芯体板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交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正方形板体;2、斜波纹;2-1、第一波峰;2-2、第一波谷;3、第二波峰;4、第二波谷;5、板体延伸部;6、第一翻折部;7、第二翻折部;8、换热板;9、芯体板束;10、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焊接式板式热交换器,板束板片间采用焊接结构,适用于更高温高压工况下使用,替代了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的橡胶密封结构不适的场景,与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相比,焊接板式热交换器由于其具有更适用于高固含介质、安全性更高、灵活的流程组合以及处理量范围更大等优点,在石油化工、机械动力、氧化铝、酒精和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
在焊接板式热交换器中,板框式热交换器,由于其继承了可拆式板式热交换器人字形斜波纹高传热性能的优点,同时具有更突出的耐高温高压、便于拆装清洗和维修的特点,使得其在更多的苛刻工况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对于现有的板框式热交换器,经常会发现其换热板平整度较低,换热板容易变形,例如换热板的四角翘起,中部向垂直板片的方向凹陷,进而会影响板片装配精度以及焊接质量,降低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因此,亟需一种可以提高平整度的换热板。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换热板通常会设置加强筋提高板片的刚性,而造成现有换热板平整度较低的原因正是因为现有的加强筋设置具有单面的方向性,所以使换热板容易四角翘起,中间凹陷。
例如一些换热板会在设计的V形槽中增加断点全高加强断筋,提高刚性,但只在槽内设置加强筋使得波纹在制造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具有单面的方向性,造成板体的平整度差,组装困难,无形中增加了制造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由于其加强断筋结构的高度影响,使得换热板清洗只能在通道的上半板面或下半板面进行清洗,另一板面在整个扰流波纹中完全的被阻断,使其不能被清洗,影响产品持续高效的运行,同时,由于波纹加强断筋的高度影响,使得可清洗的上半板面或下半板面和不可清洗的另一板面流道不一致,进而造成同一流道上下板面流量、流速不一致,扰流不均匀,影响传热性能。
还有一些换热板会在斜波纹内局部设置一定规律的加强断筋,形成底部峰线和顶部峰线之间的全深断点,有效的增加了板面刚性,但同样因为波纹加强断筋具有方向性,严重的影响了板体的平整度、制造精度,甚至是焊接质量。此外,其板面的翻边在波峰或波谷,两两旋转90°组装后也具有方向性,即上下翻边刚性不一致,造成制造、组装后的精度偏差和焊接变形。
可以考虑在板面的波纹波峰上设置凹陷加强筋,在波纹波谷上设置凸起加强筋,这样不仅增强了换热板的刚性,还使得换热板的两面受力和变形均匀,消除了加强筋的单面的方向性,保证了换热板的平整度,更易组装和控制焊接质量,提高制造、组装精度,改善焊接质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图1至图6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板8,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正方形板体1,所述正方形板体1上设有斜波纹2,所述斜波纹2包括交替排布的第一波峰2-1和第一波谷2-2;所述第一波峰2-1上沿所述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谷4,所述第一波谷2-2上沿所述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峰3,所述第二波峰3和所述第二波谷4在所述正方形板体1上的分布位置形成第一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以所述正方形板体1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呈90°旋转对称。
换热板8包括正方形板体1,如图1和图2所示,正方形板体1上设有斜波纹2,用于扰动流体进行换热,斜波纹2包括交替排布的第一波峰2-1和第一波谷2-2,如图2所示,L方向为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在第一波峰2-1上沿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谷4,在第一波谷2-2上沿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峰3,通过同时设置第二波谷4和第二波峰3,相对于只设置第二波峰3或第二波谷4,密度更大可以提高换热板8的刚性,并且因为第二波谷4和第二波峰3的拉深变形方向相反,使得换热板8的正反两面波纹变形均匀,消除了传统加强筋的拉深变形时的单面方向性,使得正方形板体1平整度更高,更易组装和控制焊接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制造、组装精度,改善了焊接质量。
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是随着斜波纹2的第一波峰2-1和第一波谷2-2交替布置的,进一步确保换热板8波纹变形均匀,并且使流体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流道内的流动状态和分布状态更均匀,确保换热效果。
如图2所示,正方形板体1的中心为O点,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在正方形板体1上的分布位置形成第一图案,第一图案以O点为旋转中心,呈90°旋转对称,一方面确保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在正方形板体1上分布均匀,以使换热板8受力均匀,确保平整度,另一方面在两张换热板8组合时,使一张换热板8的第二波峰3正面可以和另一张换热板8的第二波峰3背面相对,或者使一张换热板8的第二波谷4正面可以和另一张换热板8的第二波谷4背面相对,提供均匀等高的流动空间,避免流道堵塞。
该换热板8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板8的平整度和刚性,确保制作和组装精度,确保热交换器的稳定性和换热效果,提高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一条第一波谷2-2上设置第二波峰3,在每一条第一波峰2-1上设置第二波谷4,也可以根据间距等需求,在换热板8四角以外的中部区域设置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具体不做限定,第二波峰3的总数量与第二波谷4的总数量近似相等,确保受力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波峰3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波谷4的深度;沿所述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波峰3和所述第二波谷4的数量均为多个,相邻所述第二波峰3的间距等于相邻所述第二波谷4的间距。
如图4所示,H2为第二波谷4的深度,H3为第二波峰3的高度,设置第二波峰3的高度等于第二波谷4的深度,即H2=H3,这样换热板8的冲压平整度更好,抗变形性能强,并且使流体流动分布更均匀。
如图2所示,沿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的数量均为多个,沿L方向相邻第二波峰3的间距为L1,相邻第二波谷4的间距为L2,设置相邻第二波峰3的间距等于相邻第二波谷4的间距,即L1=L2,使换热板8受力均匀,确保平整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波谷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斜波纹2的深度;所述第二波峰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斜波纹2的深度。
如图4所示,H1为斜波纹2的深度,H2为第二波谷4的深度,H3为第二波峰3的高度,第二波谷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斜波纹2的深度,即H1>H2≥0.5H1,例如H2为0.5H1、0.6H1、0.7H1、0.8H1或0.9H1等,具体不做限定;第二波峰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斜波纹2的深度,即H1>H3≥0.5H1,例如H3为0.5H1、0.6H1、0.7H1、0.8H1或0.9H1等,具体不做限定。
设置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增加换热板8的刚性,减小斜波纹2冲压后的回弹和不平整变形,当第二波峰3的高度或第二波谷4的深度很小,上述的作用会不断的减弱,甚至是没有效果,因此,大于或等于斜波纹2深度的一半是最低要求,严格来说,第二波峰3的高度或第二波谷4的深度越大上述作用越好,但是出现变形和受力的方向性也越大,当第二波峰3的高度或第二波谷4的深度等于斜波纹2的深度时,会阻碍流体对斜波纹2的冲刷清洗,影响产品持续高效的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波谷4的深度等于所述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所述第二波峰3的高度等于所述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
设置第二波谷4的深度等于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第二波峰3的高度等于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即把断筋做到中面,此时换热板8的受力相对分中,更加均匀,确保刚性的同时,确保换热板8两面的平整度,并且断筋做到中面,可以使断筋处流道在上下板面的形态结构一致,这样流体在该处的流动均匀,无论是在上板面还是下板面,流体流速、流量相同,扰流均匀,换热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相邻所述第二波峰3和所述第二波谷4的最小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相邻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波峰3的间距,且小于相邻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波谷4的间距。
如图3和图4所示,D1为相邻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的最小间距,即第一间距,D2为相邻某两个第二波峰3的间距,D3为相邻某两个第二波谷4的间距,设置第一间距小于相邻任意两个第二波峰3的间距,且小于相邻任意两个第二波谷4的间距,即D1<D2且D1<D3,这样设置确保距离第二波峰3最近的加强筋是第二波谷4,距离第二波谷4最近的加强筋是第二波峰3,因为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的变形方向相反,当周围的一种加强筋约束斜波纹2朝一个方向变形时,距离其中心最近的另一种加强筋则约束斜波纹2朝其反向变形形成抵消作用,进而避免板片连续的单向回弹变形,确保换热板8的平整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波峰3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的所述第二波谷4的数量为四个,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波谷4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的所述第二波峰3的数量为四个。
如图3所示,与任意一个第二波峰3间距为第一间距的第二波谷4的数量为四个,与任意一个第二波谷4间距为第一间距的第二波峰3的数量为四个,在换热板8上四个第二波峰3包围一个第二波谷4,四个第二波谷4包围一个第二波峰3,即第二波峰3和第二波谷4在换热板8上形成了“梅花点阵”的排布形式,通过上述的设置,不仅使得第二波谷4和第二波峰3对于每一个第一波峰2-1和第一波谷2-2起到加强的作用,而且使得其在上下板面形成更协调的对称结构,中部第二波峰3可以阻碍周围第二波谷4朝单方向的连续变形,中部第二波谷4又可以阻碍周围第二波峰3的朝单方向的连续变形,使得板片在制造过程中更为平整,受力和变形更为均匀;同时,对于传热,因为上半板面和下半板面的斜波纹2流道均匀的被第二波峰3或第二波谷4打断,使得上下部分每个流道的分布和扰流更均匀,传热性能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沿所述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相邻所述第二波峰3或所述第二波谷4的间距为所述斜波纹2的节距的5倍,所述斜波纹2与所述正方形板体1的侧边夹角为45°。
如图4所示,斜波纹2的节距为D,沿斜波纹2的延伸方向,相邻第二波峰3或第二波谷4的间距为斜波纹2的节距的5倍,即沿L方向,L1或L2等于5D,这样在保证扰流的同时,不容易对流道形成堵塞作用,使得传热和流动分布更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正方形板体1的四周设有板体延伸部5,所述板体延伸部5的高度等于所述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所述正方形板体1的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上翻折的第一翻折部6,所述正方形板体1的另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二翻折部7。
如图1所示,正方形板体1的四周设有板体延伸部5,如图4所示,板体延伸部5的高度为H4,板体延伸部5的高度等于斜波纹2的深度的一半,即H4=0.5H1,正方形板体1的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上翻折的第一翻折部6,正方形板体1的另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二翻折部7,一方面可以使第一翻折部6和第二翻折部7在制造过程中的受力、变形以及刚性一致,改善制造、组装精度和焊接变形,另一方面在两张换热板8配合时,可以在板体延伸部5处形成排泄槽,确保同一流道的上板面通道和下板面通道的固含介质或结垢物均可被机械清洗和排除。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芯体板束9,如图5所示,包括多个堆叠的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8,在相邻的两个换热板8中,一个所述换热板8相对于另一个所述换热板8绕所述正方形板体1的垂向轴线旋转90°定向。
如图5所示,芯体板束9包括多个堆叠的换热板8,相邻换热板8的第一翻折部6对接焊接或者第二翻折部7对接焊接。
该芯体板束9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以确保热交换器的稳定性和换热效果,提高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如图6所示,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芯体板束9。
如图6所示,热交换器包括框架10,框架10内设有芯体板束9。
该热交换器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稳定性好,换热效果强,使用寿命长。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在阐述了细节以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方形板体,所述正方形板体上设有斜波纹,所述斜波纹包括交替排布的第一波峰和第一波谷;
所述第一波峰上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谷,所述第一波谷上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设有均匀排布的第二波峰,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二波谷在所述正方形板体上的分布位置形成第一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以所述正方形板体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呈90°旋转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峰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波谷的深度;
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二波谷的数量均为多个,相邻所述第二波峰的间距等于相邻所述第二波谷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谷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所述第二波峰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谷的深度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所述第二波峰的高度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二波谷的最小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相邻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波峰的间距,且小于相邻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波谷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波峰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的所述第二波谷的数量为四个,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波谷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的所述第二波峰的数量为四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斜波纹的延伸方向,相邻所述第二波峰或所述第二波谷的间距为所述斜波纹的节距的5倍,所述斜波纹与所述正方形板体的侧边夹角为4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方形板体的四周设有板体延伸部,所述板体延伸部的高度等于所述斜波纹的深度的一半;
所述正方形板体的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上翻折的第一翻折部,所述正方形板体的另一对侧边上分别设有向下翻折的第二翻折部。
9.一种芯体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堆叠的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板,在相邻的两个换热板中,一个所述换热板相对于另一个所述换热板绕所述正方形板体的垂向轴线旋转90°定向。
10.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芯体板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09344.3A CN117490475A (zh) | 2023-10-26 | 2023-10-26 | 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09344.3A CN117490475A (zh) | 2023-10-26 | 2023-10-26 | 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90475A true CN117490475A (zh) | 2024-02-02 |
Family
ID=89668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409344.3A Pending CN117490475A (zh) | 2023-10-26 | 2023-10-26 | 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490475A (zh) |
-
2023
- 2023-10-26 CN CN202311409344.3A patent/CN117490475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45474B1 (ko) | 열교환판과 판형 열교환기 | |
EP2365270B1 (en) | A spiral heat exchanger | |
KR101234500B1 (ko) |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 |
JP5307252B2 (ja) | プレート熱交換器のためのプレート及びガスケット | |
CN106197093B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112414185B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111486719A (zh) | 一种对称波纹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芯体 | |
CN211903861U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211451981U (zh) | 板式换热器 | |
JP4462653B2 (ja) |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 |
CN221349817U (zh) | 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 |
KR101225357B1 (ko) |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 |
CN117490475A (zh) | 换热板、芯体板束及热交换器 | |
CN104390507A (zh) | 一种人字形波纹板 | |
JP2001280887A (ja) |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 |
CN112146484B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211903859U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106197095B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19572764U (zh) | 钎焊换热器 | |
CN119043068A (zh) | 换热板及热交换器 | |
CN217058492U (zh) | 不等截面换热板及换热器 | |
CN220288326U (zh) | 一种换热组件 | |
CN217504442U (zh) | 一种换热器 | |
JP3543993B2 (ja) |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 |
CN218296871U (zh) | 密封加强型换热板及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