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3225A - 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 - Google Patents
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393225A CN117393225A CN202310837645.XA CN202310837645A CN117393225A CN 117393225 A CN117393225 A CN 117393225A CN 202310837645 A CN202310837645 A CN 202310837645A CN 117393225 A CN117393225 A CN 1173932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length
- insulating layer
- signal transmission
- transmission 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02—Pair constru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12—Arrangements for exhibiting specific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2—Disposition of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98—Shielding materials for shielding electrical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包括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绝缘层、一地线及一屏蔽层。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露出于屏蔽层的长度差值大于0.1mm、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直径差值大于0.005mm和第一导线的焊接处与第二导线的焊接处的长度差值大于0.05mm的至少一者,使得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其中之一的一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差分线缆,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的差分线缆100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的差分线缆100的俯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差分线缆100(differential paired cables)包含一第一导线110、一第二导线120、一第一绝缘层130、一第二绝缘层140、一地线150及一屏蔽层160。第一导线110的一直径D1等于第二导线120的一直径D2,第一导线110的一焊接处的一长度L1等于第二导线120的一焊接处的一长度L2。第一绝缘层130覆盖在第一导线110的一外表面上,且第一导线110的一端露出于第一绝缘层130之外。第二绝缘层140覆盖在第二导线120的一外表面上,且第二导线120的一端露出于第二绝缘层140之外。屏蔽层160覆盖地线150的一外表面上、第一绝缘层130的一外表面上与第二绝缘层140的一外表面上,第一绝缘层130的一端、第二绝缘层140的一端与地线150的一端分别露出于屏蔽层160之外,且第一导线110的一端与第二导线120的一端焊接于地线150的一端。第一绝缘层130露出于屏蔽层160的一长度L3等于第二绝缘层140露出于屏蔽层160的一长度L4。
差分线缆为各种利用一根导线传输正信号,一根导线传输负信号的成对信号线。理想上,外界信号干扰(噪音)会以等值或同时的作用于两根导线上,并且正负信号能够互相抵消。优秀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在追求高传输速率的同时,维持较低的误码率。在大数据时代下,从传输数据量最大的伺服器应用,到贴近生活的USB应用,差分线缆几乎无所不在。
实务上,成对的信号到达接收端会有一个微小的时间差,也就是所谓的对内延迟差(intra pair skew)。以差分线缆传输信号时,正信号与负信号需要同时到达接收端,才能够正确判定信号逻辑状态是“0”还是“1”;反之,则可能产生误码。当传输速率愈高时,周期就会愈小,对内延迟差的规格与测试方式就愈需要严格控制。
由于在一些应用上,对内延迟差的规格已经要求到数十个甚至数个皮秒(picosecond,10的负12次方秒),因此一般的作法皆是严格控制差分线缆的制程中所有可能会影响到对内延迟差的些微工艺的差值与机台稳定度,这些差值包括:(1)当原线缆(rawcable)生产时,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直径差值;(2)绝缘层的材料的电容率(由介电常数的一致性与屏蔽层松紧控制);(3)成品的差分线缆(含组装电路板及焊接)生产时,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露出于屏蔽层的长度差值;(4)成品的差分线缆(含组装电路板及焊接)生产时,第一导线的焊接处与第二导线的焊接处的长度差值;以及(5)屏蔽层裁切是否平整不致露出过多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
惟,即便已经严格控制上述差值,这些差值仍会逐步增加成品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当生产线的后端观察到成品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已经累积到无法接受的程度时,只能够将成品的差分线缆报废,相当浪费,且还需要重新调整制程,再开始制造差分线缆,增加制造成本。
再者,随着差分线缆的总长度的增加,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也会持续累积,并予以补偿,进而限制差分线缆的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能够通过补偿作用减少对内延迟差。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包括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绝缘层、一地线以及一屏蔽层。该第一绝缘层覆盖在该第一导线的一外表面上,且该第一导线的一端露出于该第一绝缘层之外。该第二绝缘层覆盖在该第二导线的一外表面上,且该第二导线的一端露出于该第二绝缘层之外。该屏蔽层覆盖在该第一绝缘层的一外表面上、该第二绝缘层的一外表面上与该地线的一外表面上,该第一绝缘层的一端、该第二绝缘层的一端与该地线的一端分别露出于该屏蔽层之外,且该第一导线的一端与该第二导线的一端焊接于该地线的一端。其中,通过控制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差值大于0.1mm、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差值大于0.005mm和该第一导线的一焊接处与该第二导线的一焊接处的一长度差值大于0.05mm的至少一者,使得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的其中之一的一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一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该第二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该第一导线的一直径等于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等于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通过控制该第一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比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短约0.1mm以上,使得该第一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该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该第二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该第一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等于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等于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通过控制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比该第一导线的一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该第二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该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该第二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该第一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等于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该第一导线的一直径等于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通过控制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比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该第一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该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该第二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等于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通过控制该第一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比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短约0.1mm以上,使得该第一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同时通过控制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比该第一导线的一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该第二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该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该第二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该第一导线的一直径等于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通过控制该第一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比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短约0.1mm以上,以及通过控制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比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该第一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该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该第二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该第一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等于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通过控制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比该第一导线的一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该第二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同时通过控制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比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该第一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该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该第二导线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通过控制该第一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比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一长度短约0.1mm以上,以及通过控制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比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一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该第一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同时通过控制该第二导线的一直径比该第一导线的一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该第二导线的该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该差分线缆的该对内延迟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露出于该屏蔽层的该长度差值控制在0.15~0.25m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二导线的该直径差值控制在0.02~0.05m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线的该焊接处与该第二导线的该焊接处的该长度差值控制在0.1~0.2mm之间。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能够通过补偿作用,使得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差分线缆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的差分线缆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一实施例的对内延迟差的曲线图。
图6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二实施例的对内延迟差的曲线图。
图9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三实施例的对内延迟差的曲线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的第七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A,1B,1C,1D,1E,1F:差分线缆
10:第一导线
20:第二导线
30:第一绝缘层
40:第二绝缘层
50:地线
60:屏蔽层
100:差分线缆
110:第一导线
120:第二导线
130:第一绝缘层
140:第二绝缘层
150:地线
160:屏蔽层
D1,D2:直径
L1,L2,L3,L4: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元件符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俾使熟习该项技艺者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图3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1,包括一第一导线10、一第二导线20、一第一绝缘层30、一第二绝缘层40、一地线50以及一屏蔽层60。第一绝缘层30覆盖在第一导线10的一外表面上,且第一导线10的一端露出于第一绝缘层30之外。第二绝缘层40覆盖在第二导线20的一外表面上,且第二导线20的一端露出于第二绝缘层40之外。屏蔽层60覆盖在第一绝缘层30的一外表面上、第二绝缘层40的一外表面上与地线50的一外表面上,第一绝缘层30的一端、第二绝缘层40的一端与地线50的一端分别露出于屏蔽层60之外,且第一导线10的一端与第二导线20的一端焊接于地线50的一端。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一长度差值大于0.1mm,使得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其中之一的一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1的一对内延迟差(intra pair skew)。
具体来说,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线10的一信号传输速率小于第二导线20的一信号传输速率时,第一导线10的一直径D1等于第二导线20的一直径D2,第一导线10的一焊接处的一长度L1等于第二导线20的一焊接处的一长度L2,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一长度L3比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一长度L4短约0.1mm以上,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差分线缆1的对内延迟差。
更详而言之,因为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较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短,所以第一导线10露出于第一绝缘层30的长度较第二导线20露出于第二绝缘层40的长度长,且未被第一绝缘层30覆盖的第一导线10的一端的介电常数将变成与空气相同(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因而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将会上升,缩小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的差值(即,差分线缆1的对内延迟差),上述补偿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差分线缆1的对内延迟差。
在现有的差分线缆的结构方面,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露出于屏蔽层的长度范围介于0.5~1.0mm(公厘)之间,且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露出于屏蔽层的长度差值控制在小于0.1mm,现有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介于5~15ps/m(皮秒/米)之间。举例来说,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露出于屏蔽层的长度差值控制在0.02mm,现有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为6.3ps/m。
图5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的第一实施例的对内延迟差的曲线图。如图5所示,并请参考图3及图4,较佳地,第一绝缘层30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差值控制在0.15~0.25mm之间(即,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比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短约在0.15~0.25mm之间),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差分线缆1的对内延迟差介于5.9~6.1ps/m之间。相较于现有的差分线缆,第一实施例能够通过上述补偿作用将差分线缆1的对内延迟差减少约0.2~0.4ps/m。
虽然第一实施例的补偿作用对于差分线缆1的对内延迟差的改善幅度较小,但是在制程方面具有易于控制差分线缆1的精度的优点,能够精准地微调差分线缆1的对内延迟差。
图6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A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A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一直径差值大于0.005mm,使得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1A的对内延迟差。
具体来说,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时,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等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等于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通过控制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比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小于0.005mm以上,使得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差分线缆1A的对内延迟差。
更详而言之,因为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比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小,所以第二导线20的阻抗比第一导线10的阻抗大,因而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将会下降,缩小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的差值(即,差分线缆1A的对内延迟差),上述补偿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差分线缆1A的对内延迟差。
在现有的差分线缆的结构方面,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直径差值小于0.005mm,现有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大于10ps/m。举例来说,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直径差值控制在0.001mm,现有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为10.82ps/m。
图8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A的第二实施例的对内延迟差的曲线图。如图8所示,并请参考图6及图7,较佳地,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直径差值控制在0.02~0.05mm之间(即,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比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小于0.02~0.05mm之间),使得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差分线缆1A的对内延迟差介于8.97~10.1ps/m。相较于现有的差分线缆,第二实施例能够通过上述补偿作用将差分线缆1A的对内延迟差减少约0.72~1.85ps/m。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补偿作用对于差分线缆1A的对内延迟差的改善幅度较为显著。
图9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B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B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三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与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一长度差值大于0.05mm,使得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1B的对内延迟差。
具体来说,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时,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等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等于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比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短约0.05mm以上,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差分线缆1B的对内延迟差。
更详而言之,因为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比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短,所以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时间比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时间短,因而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将会上升,缩小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的差值(即,差分线缆1B的对内延迟差),上述补偿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差分线缆1B的对内延迟差。
在现有的差分线缆的结构方面,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长度差值小于0.05mm,现有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大于13ps/m。举例来说,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的长度差值控制在0.03mm,现有的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为13.19ps/m。
图11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B的第三实施例的对内延迟差的曲线图。如图11所示,并请参考图9及图10,较佳地,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长度差值控制在0.1~0.2mm之间(即,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比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短约在0.1~0.2mm之间),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差分线缆1B的对内延迟差介于4~9.5ps/m。相较于现有的差分线缆,第三实施例能够通过上述补偿作用将差分线缆1B的对内延迟差减少约3.69~9.19ps/m。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补偿作用对于差分线缆1B的对内延迟差的改善幅度最为显著。
图12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C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C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四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差值大于0.1mm,以及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直径差值大于0.005mm,使得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1C的对内延迟差。
具体来说,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等于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比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短约0.1mm以上,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同时通过控制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比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小于0.005mm以上,使得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差分线缆1C的对内延迟差。换句话说,第四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两种补偿作用,因而能够有效减少差分线缆1C的对内延迟差。
图14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D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5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D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五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差值大于0.1mm,以及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与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差值大于0.05mm,使得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1D的对内延迟差。
具体来说,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时,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等于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比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短约0.1mm以上,以及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比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短约0.05mm以上,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差分线缆1D的对内延迟差。换句话说,第五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两种补偿作用,因而能够有效减少差分线缆1D的对内延迟差。
图16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E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7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E的第六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16及图17所示,第六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一直径差值大于0.005mm,以及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与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差值大于0.05mm,使得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差分线缆1E的对内延迟差。
具体来说,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时,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等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通过控制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比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小于0.005mm以上,使得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同时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比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短约0.05mm以上,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差分线缆1E的对内延迟差。换句话说,第六实施例包含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两种补偿作用,因而能够有效减少差分线缆1E的对内延迟差。
图18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F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9是本发明的差分线缆1F的第七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18及图19所示,第七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与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差值大于0.1mm,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直径差值大于0.005mm,以及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与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差值大于0.05mm,使得第一导线10与第二导线20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
具体来说,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时,通过控制第一绝缘层3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3比第二绝缘层40露出于屏蔽层60的长度L4短约0.1mm以上,以及通过控制第一导线10的焊接处的长度L1比第二导线20的焊接处的长度L2短约0.05mm以上,使得第一导线1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同时通过控制第二导线20的直径D2比第一导线10的直径D1小于0.005mm以上,使得第二导线20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差分线缆1F的对内延迟差。换句话说,第七实施例包含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三种补偿作用,因而能够有效减少差分线缆1F的对内延迟差。
以上所述者仅为用以解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的发明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发明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发明意图保护的范畴。
Claims (11)
1.一种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包括:
第一导线;
第二导线;
第一绝缘层,覆盖在所述第一导线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露出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外;
第二绝缘层,覆盖在所述第二导线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露出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外;
地线;以及
屏蔽层,覆盖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外表面上与所述地线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端、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一端与所述地线的一端分别露出于所述屏蔽层之外,且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地线的一端;
其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差值大于0.1mm、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直径差值大于0.005mm和所述第一导线的焊接处与所述第二导线的焊接处的长度差值大于0.05mm的至少一者,使得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其中之一的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对内延迟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时,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直径,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短约0.1mm以上,使得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所述对内延迟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时,所述第一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导线的直径比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所述对内延迟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时,所述第一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直径,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所述对内延迟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时,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短约0.1mm以上,使得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同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导线的直径比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所述对内延迟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时,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直径,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短约0.1mm以上,以及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所述对内延迟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时,所述第一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导线的直径比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同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所述对内延迟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当所述第一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信号传输速率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长度短约0.1mm以上,以及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长度短约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上升,同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导线的直径比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小于0.005mm以上,使得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信号传输速率获得补偿而下降,以减少所述差分线缆的所述对内延迟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露出于所述屏蔽层的所述长度差值控制在0.15~0.25m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直径差值控制在0.02~0.05m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焊接处与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焊接处的所述长度差值控制在0.1~0.2mm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8/220,405 US12125608B2 (en) | 2022-07-12 | 2023-07-11 | Differential paired cable with compensation function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2263388253P | 2022-07-12 | 2022-07-12 | |
US63/388,253 | 2022-07-1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393225A true CN117393225A (zh) | 2024-01-12 |
Family
ID=89439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37645.XA Pending CN117393225A (zh) | 2022-07-12 | 2023-07-10 | 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25608B2 (zh) |
CN (1) | CN117393225A (zh) |
TW (1) | TWI83458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04659B2 (en) * | 2007-10-26 | 2012-11-06 | Force 10 Networks, Inc. | Differential trace profil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US20090204934A1 (en) * | 2008-02-13 | 2009-08-13 | Invente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length of differential pair an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compensation length thereof and computer accessible storage media |
JP2011096574A (ja) * | 2009-10-30 | 2011-05-12 | Hitachi Cable Ltd |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
JP5391405B2 (ja) * | 2010-03-23 | 2014-01-15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並びに多対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 |
CA2809044A1 (en) * | 2010-08-31 | 2012-03-0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hielded electrical cable |
EP2889881A1 (en) * | 2010-08-31 | 2015-07-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hielded electrical cable |
EP3226253A1 (en) * | 2010-09-23 | 2017-10-04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hielded electrical cable |
CN204257280U (zh) * | 2011-11-14 | 2015-04-08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屏蔽电缆和电气系统 |
JP2015210920A (ja) * | 2014-04-25 | 2015-11-24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354291B2 (ja) * | 2014-04-25 | 2018-07-1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及び差動信号伝送用集合ケーブル |
US9690895B2 (en) * | 2014-06-19 | 2017-06-2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Triangular routing for high speed differential pair length matching |
CN107423491A (zh) * | 2017-06-28 | 2017-12-01 | 深圳崇达多层线路板有限公司 | 一种跨pcb板的差分对的线长匹配的补偿计算方法 |
JP7010018B2 (ja) * | 2018-01-19 | 2022-01-26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
-
2023
- 2023-07-10 CN CN202310837645.XA patent/CN11739322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7-10 TW TW112125748A patent/TWI834580B/zh active
- 2023-07-11 US US18/220,405 patent/US12125608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34580B (zh) | 2024-03-01 |
US20240021343A1 (en) | 2024-01-18 |
US12125608B2 (en) | 2024-10-22 |
TW202404316A (zh) | 2024-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440910B2 (en) |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 |
KR100825408B1 (ko) | 고속 통신용 케이블 | |
US7616085B2 (en) | Common mode choke coil | |
US8448196B2 (en) |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electric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drive hav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
EP2407979A1 (en) | High-speed differential cable | |
US20070229184A1 (en) | High speed signal transmission structure | |
KR20020044110A (ko) | 성능 최적화 랜 케이블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7078441B (zh) | 用于串扰控制的非连续层高频rj45插头 | |
KR100260694B1 (ko) | 전송 선로 및 그 설계 방법 | |
WO2014091907A1 (ja) | 差動伝送ケーブルの接続方法、差動伝送ケーブル及び電気機器 | |
US7183882B2 (en) | Microstrip band pass filter using end-coupled SIRs | |
US20140022030A1 (en) | Signal transmission circuit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cell thereof | |
JP6907918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平面線路接続構造 | |
CN117393225A (zh) | 具有补偿作用的差分线缆 | |
US10123407B2 (en) | Transmission line structure having orthogonally oriented transmission line segments connected by vias extending through a substrate body | |
US11848521B2 (en) | Plug connector | |
US20110026214A1 (en) | Storage device | |
US20140322984A1 (en) |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improved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 |
JP7384490B2 (ja) | 伝送品質改善及び特性調節の可能な高速通信用コネクタ | |
KR102174480B1 (ko) | 구부러진 선로의 노이즈를 감소시킬 수 있는 비대칭 결합 선로 및 그 형성 방법 | |
KR20040036021A (ko) | 마이크로파 전송선로 접합용 동축 커넥터 | |
US10720690B2 (en) | Transmission line structure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segmented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extending segments located therein | |
JP4712622B2 (ja) | 先端短絡(λ/4)同軸避雷器 | |
TWI814316B (zh) | 數據傳輸線纜 | |
US11419205B1 (en) |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and layout structure thereof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