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60710B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360710B CN117360710B CN202210761594.2A CN202210761594A CN117360710B CN 117360710 B CN117360710 B CN 117360710B CN 202210761594 A CN202210761594 A CN 202210761594A CN 117360710 B CN117360710 B CN 1173607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ve
- floating platform
- cylinder
- breaking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9417 prefabr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88 flo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6 asph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81 pedogen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35/50—Vessels or floating structures for aircraf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9/00—Special pavings; Pavings for special parts of roads or airfiel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6—Moles; Piers; Quays; Quay walls; Groynes; Breakwaters ; Wave dissipating walls; Quay equipmen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63—Tunnels submerged into, or built in, open water
- E02D29/067—Floating tunnels; Submerged bridge-like tunnels, i.e. tunnels supported by piers or the like above the water-b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及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其中漂浮平台装置包括由至少一部分消浪设施围成的遮掩水域,所述遮掩水域内设置有漂浮平台,所述消浪设施用于减小波浪幅度。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不利环境荷载对遮掩水域的影响,进而有效地降低漂浮平台的制作难度。能够大幅节省漂浮平台的材料用量;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外海大型船舶使用数量;增加可施工窗口期,可以选择水深、离岸远的地方建设,减小对既有海岸和海滨城市环境的影响。减小了对海洋周边环境的影响,将水流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保护原海洋水质。避免大规模的海上施工,进而对海上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及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漂浮机场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80余年,除日本一机场的航站楼部分采用漂浮结构之外,尚无投入使用的概念。主要技术问题有:
一、深水条件,浪大,为防止越浪,机场路面高程可达15米,导致下部浮体的体量很大。
二、主结构多采用钢结构,水位变动区的耐久性问题突出,长期使用防腐要求高,代价高。
三、超大体积浮体采用模块化预制和安装,在海里,波浪普遍非常大,其波浪作用下模块之间接头受力复杂,传力机理难以描述传力难以定量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超大体积浮体采用模块化预制和安装,在海里,波浪普遍非常大,其波浪作用下模块之间接头受力复杂,传力机理难以描述传力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提供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及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包括由至少一部分消浪设施围成的遮掩水域,所述遮掩水域内设置有漂浮平台,所述消浪设施用于减小波浪幅度。
本申请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通过外围至少一圈消浪设施,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不利环境荷载【主要为风浪流环境荷载)对遮掩水域的影响,使得遮掩水域受风浪环境影响非常小,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遮掩水域,进而有效地降低漂浮平台的制作难度。
遮掩水域可以由一部分消浪设施围成,也可以全部由消浪设施围成。
优选地,所述漂浮平台上设置有飞机场。
优选地,所述飞机场包括跑道和滑行道,跑道和滑行道之间设置有朝向所述滑行道一侧的排水坡。
优选地,所述跑道下部设置有第一格构件,所述排水坡下部设置有的第二格构件,所述第二格构件顶部设置有朝向所述滑行道一侧坡度,所述第一格构件与所述第二格构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格构件和所述第二格构件均连接于所述漂浮平台上。
优选地,所述漂浮平台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浮箱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一格构件至少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箱单元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格构件至少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箱单元上。
优选地,所述浮箱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隔墙,所述第一格构件的格构纵墙设置于所述隔墙上。
就是机场跑道和滑行道之间,需要一个排水坡,本申请通过在浮箱单元上采用现浇格构混凝土解决,中间是机场跑道,两边是带有坡度的格构,考虑结构传力,格构纵墙设置在浮箱单元隔墙之上,其横墙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漂浮平台内设置有第一船舶泊位,所述第一船舶泊位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船舶进出第一船舶泊位的航行通道。
优选地,所述漂浮平台与所述消浪设施之间设置有第二船舶泊位。
优选地,所述漂浮平台与所述消浪设施之间设置有用于船舶停靠的浮筒。
优选地,所述消浪设施的背浪侧设置有第三船舶泊位。
优选地,所述消浪设施上设置有指挥塔、停机坪、风电设备或灯塔。
优选地,所述消浪设施上设置有用于船舶进出所述遮掩水域的出入口。
优选地,所述出入口和出口设置于所述消浪设施背浪侧。
优选地,所述消浪设施上设置有朝向背浪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出入口处。
本申请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延伸部用于所述出入口另一个方向的消浪,从而使得船只能够平稳地进出消浪设施。
优选地,所述漂浮平台与所述消浪设施之间设置有悬浮隧道,所述悬浮隧道内设置有交通通道。
所述悬浮隧道位于水面以下,其不会干涉所述漂浮平台与所述消浪设施之间的船只通行。
优选地,所述悬浮隧道包括相连通的横向通道和竖向通道,所述交通通道位于所述横向通道内,所述竖向通道与所述交通通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悬浮隧道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竖向通道。
优选地,所述竖向通道内设置有与所述交通通道相连通的升降装置。
通过升降装置可以将交通通道的人或车运输至竖向通道顶部,从而实现人或车由水面以下高度移动至水面以上高度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竖向通道上部与所述漂浮平台之间连接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升降装置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竖向通道上部与所述消浪设施之间连接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升降装置相连通。
在该方案下,人或车从消浪设施位于水面以上的位置通过第一通道移动至悬浮隧道端部的升降装置上,然后通过升降装置下降至位于水面以下的横向通道,之后通过交通通道到达另一端的竖向通道处的升降装置内,然后通过该端的升降装置上升至位于水面以上的竖向通道上部,然后通过该端的第一通道到达漂浮平台,在整个过程中,悬浮隧道两端的第一通道均位于水面以上,使得该方式的悬浮隧道与消浪设施或漂浮平台之间不用设置水下连接部位,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悬浮隧道与消浪设施或漂浮平台之间的密封止水问题。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道与悬浮隧道、漂浮平台或消浪设施相搭接。
优选地,所述悬浮隧道内设置有重量调节腔,所述重量调节腔内存储有重量调节介质,通过调节所述重量调节腔内重量调节介质的重量能够调整所述悬浮隧道浮力及倾斜程度。
优选地,所述重量调节腔位于所述悬浮隧道下部,所述交通通道位于所述重量调节腔上方。
重量调节腔位于所述悬浮隧道下部,使得悬浮隧道的重心位于悬浮隧道下部位置,使得悬浮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及抗倾覆能力更强。
优选地,所述漂浮平台与所述消浪设施之间连接有浮桥。
优选地,所述浮桥与所述消浪设施通过转动装置可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浮桥与所述漂浮平台通过转动装置可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消浪设施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基础,相邻所述基础之间设置有第一消浪结构,所述第一消浪结构用于减小相邻所述基础的通道的净宽度,相邻所述基础顶部支撑设置有消浪箱体。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通过间隔设置的基础来形成消浪堤坝的基础,再在相邻所述基础之间设置有用于消浪的第一消浪结构,第一消浪结构来减小相邻所述基础的通道的净宽度,来增加消浪堤坝内外波浪引起的水质点的流通长度,进而起到快速消耗波浪能量的作用。利用基础和第一消浪结构的组合来减小波浪的通道面积,同时改变波浪前进路径,增加波浪水质点流动长度,进而达到降低波浪高度的目的,同时,由于所述第一消浪结构只能减小相邻所述基础的通道的净宽度,而并没有完全隔绝相邻所述基础的通道,从而使得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消浪堤坝两侧的透空率能够得到有效地保证,进而达到透水不透浪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利用消浪箱体来将相邻所述基础形成整体,不仅起到减小越浪,防止波浪从上部翻过的作用,同时增加了消浪堤坝的协同受力作用,外海极端天气时整体稳定性更好。
优选地,相邻所述基础之间的所有所述第一消浪结构形成多弯通道。从而将浪流的前进路径改变为多弯路径,进而达到降低浪流高度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基础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内填充有填料,所述筒体包括沿所述筒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筒和钢筒,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位于所述钢筒的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与所述钢筒之间封闭设置,所述第一消浪结构连接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消浪结构下部还设置有第二消浪结构,所述第二消浪结构与至少一个所述钢筒柔性连接。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漂浮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本申请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所述漂浮平台下部连接有锚索,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一部分浮于水面之上。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系统,通过外围至少一圈消浪设施,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不利环境荷载(主要为风浪流环境荷载)对遮掩水域的影响,使得遮掩水域受风浪环境影响非常小,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遮掩水域,使得遮掩水域可以进行漂浮平台的施工,并通过锚索来在限定漂浮平台的位置,允许所述漂浮平台的随着潮涨潮落有微小的上下位移,以及微小的左右位移,从而大大减小漂浮平台水中固定的成本。且其相比于现有的填筑式平台来说,大幅节省漂浮平台的材料用量;且大幅降低施工难度。
锚索下部固定于水底。
优选地,所述消浪设施下部插入所述水底面。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施工所述消浪设施,并利用所述消浪设施使围成所述遮掩水域;
S2、在所述遮掩水域内施工所述漂浮平台。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先在通过外围一圈消浪设施围成遮掩水域,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水域,在该水域内建设漂浮平台,能够使得漂浮平台的施工不用面对大型风浪的影响,大大增加了漂浮平台施工的窗口期。
具体地,所述漂浮平台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浮箱单元,所述消浪设施包括预制成型的筒体;
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上预制所述筒体后,所述流水线还能够预制所述浮箱单元。
消浪设施和漂浮平台均采用模块化预制和安装的工艺。在一条或多条流水线上,实现弹性流水预制,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上预制所述混凝土筒后,所述流水线还能够投入预制所述浮箱单元,进而大大降低预制阶段的整体成本。
具体地,所述筒体内填充有填料,所述筒体包括沿所述筒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筒和钢筒,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位于所述钢筒的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与所述钢筒之间封闭设置;
步骤S1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1.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上预制所述混凝土筒,所述混凝土筒和钢筒分别输送至安装位置附近;
S2.将混凝土筒连接至钢筒上方,形成筒体;
S3.将筒体整体吊装至安装位置;
S4.下放筒体,使得筒体依靠自重下沉至设计标高,其中,混凝土筒的一部分没入水面,所述钢筒全部没入水面,所述钢筒的底部沉入水底面;
S5.在筒体内填充填料;
S6.依次重复步骤S1-S5,完成所述消浪设施的施工;
其中,预制工厂的流水线上预制完成所述筒体后,所述流水线能够预制至少一部分所述浮箱单元。
本申请的一种用于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将混凝土筒和钢筒、分开预制,相比较现有整体预制的混凝土筒或钢筒来说,单件预制规格大大减小,预制难度大大降低,且相比较整体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筒来说,大大降低对输送工具的要求,同时,在下沉过程中,组合筒结合了上部混凝土筒重量大(因为混凝土强重比小,且部分水面以上是干容重),下部钢筒在水下土中下沉摩阻力小的优势,依靠自重即可下沉至设计标高,安装到位,相比较整体预制的钢筒需要专门的振动设备振动下沉来说,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
具体地,相邻所述混凝土筒之间设置有用于消浪的第一消浪结构;
在S1中.所述第一消浪结构与所述混凝土筒一体预制成型。
具体地,所述筒体下部设置有高压水设施和空气幕,在步骤S4中,所述筒体下沉过程中,打开所述高压水设施和所述空气幕,所述高压水设施用于减小水下土对筒体的端阻力,所述空气幕用于减小水下土对筒体的侧阻力。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通过外围至少一圈消浪设施,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不利环境荷载(主要为风浪流环境荷载)对遮掩水域的影响,使得遮掩水域受风浪环境影响非常小,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遮掩水域,进而有效地降低漂浮平台的制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遮掩水域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布置俯视示意图(第一船舶泊位)。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布置立体示意图(第二船舶泊位)。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竖向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格构件、第二格构件与浮箱单元的连接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格构件、第二格构件与浮箱单元的连接主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格构件、第二格构件与浮箱单元的配合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格构件与浮箱单元的配合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浮箱单元的剖切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流水线同时预制钢筋混凝土筒和浮箱单元的施工工序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流水线全部预制浮箱单元的施工工序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设施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附图13中B-B剖视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附图13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基础与第一消浪结构的配合俯视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消浪结构与第一柔性件的配合示意图(筒体整体)。
图18是本发明的多个第二消浪结构单元与第一柔性件的配合示意图(筒体)。
图19是本发明的多个第二消浪结构单元与第一柔性件的配合示意图(板体)。
图20是本发明的多个第二消浪结构单元与第一柔性件的配合示意图(球体)。
图21是本发明的筒体的使用受力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填料对钢筒筒壁会产生法向土压力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钢筒筒壁上的微段研究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一种筒体的结构竖向截面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的附图24中A-A剖面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的附图25中C-C剖面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的附图25中D-D剖面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的附图24中B部放大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空气幕和高压水设施调整筒体姿态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设施消浪效果试验云图。
图31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设施消浪效果试验主视图(消浪前)。
图32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设施消浪效果试验主视图(消浪中)。
图33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设施消浪效果试验主视图(消浪后)。
图34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堤坝的施工方法中钢筋混凝土筒输送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堤坝的施工方法中钢筒输送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堤坝的施工方法中钢筋混凝土筒和钢筒整体吊装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堤坝的施工方法中钢筋混凝土筒和钢筒整体下沉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堤坝的施工方法中钢筋混凝土筒和钢筒整体下沉至设计标高位置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堤坝的施工方法中填料的施工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的一种消浪堤坝的施工方法中浇筑补偿混凝土垫层的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包括由至少一部分消浪设施5围成的遮掩水域71,所述遮掩水域71内设置有漂浮平台7,所述消浪设施5用于减小波浪幅度。
遮掩水域71可以由一部分消浪设施5围成,也可以全部由消浪设施5围成。
具体地,围成的遮掩水域71的一圈结构中,部分为消浪设施5,另外部分为其他结构设施,例如海岸或者其他大型物体,或者围成的遮掩水域71的一圈结构全部为消浪设施5。
所述漂浮平台7上设置有飞机场72。
所述飞机场72包括跑道713和滑行道79,跑道713和滑行道79之间设置有朝向所述滑行道79一侧的排水坡710。
所述跑道713下部设置有第一格构件711,所述排水坡710下部设置有的第二格构件712,所述第二格构件712顶部设置有朝向所述滑行道79一侧坡度,所述第一格构件711与所述第二格构件712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格构件711和所述第二格构件712均连接于所述漂浮平台7上。
所述漂浮平台7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浮箱单元1。
所述浮箱单元1内还设置有压载舱13,所述压载舱13内存储有压载介质,通过调节所述压载舱13内压载介质的重量能够调整所述浮箱单元1浮力及倾斜程度,所述压载舱13设置在所述浮箱单元1的两侧或者边角位置。
所述压载介质包括油,通过调节所述压载舱13内的压载介质量来调整所述浮箱单元1浮力及倾斜程度。压载介质包括油或水,当选择油时,即可以达到调整所述浮箱单元1浮力及倾斜程度的目的,又能够储油。
所述第一格构件711至少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箱单元1上。
所述第二格构件712至少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箱单元1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格构件711与所述第二格构件712一体设置。
所述浮箱单元1包括至少两个隔墙715,所述第一格构件711的格构纵墙714设置于所述隔墙715上。
相邻隔墙715直接形成内腔11,用作房间、通道等功能。
就是机场跑道和滑行道之间,需要一个排水坡,本申请通过在浮箱单元上采用现浇格构混凝土解决,中间是机场跑道,两边是带有坡度的格构,考虑结构传力,格构纵墙设置在浮箱单元隔墙之上,其横墙间隔布置。
所述漂浮平台7内设置有第一船舶泊位73,所述第一船舶泊位7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船舶进出第一船舶泊位73的航行通道75。
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设置有第二船舶泊位74。
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设置有用于船舶停靠的浮筒76。
所述消浪设施5的背浪侧设置有第三船舶泊位77。
所述消浪设施5上设置有指挥塔78、停机坪、风电设备或灯塔。
所述消浪设施5上设置有用于船舶进出所述遮掩水域71的出入口503,所述出入口503和出口504设置于所述消浪设施5背浪侧,所述消浪设施上设置有朝向背浪侧延伸的延伸部505,所述延伸部505位于所述出入口503处,本申请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延伸部505用于所述出入口503另一个方向的消浪,从而使得船只能够平稳地进出消浪设施5。
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优选通过悬浮隧道65或浮桥8作为人/车的通道,具体如下:
悬浮隧道65方式,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设置有悬浮隧道65,所述悬浮隧道65内设置有交通通道62。所述悬浮隧道65位于水面以下,其不会干涉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的船只通行。
所述悬浮隧道65包括相连通的横向通道653和竖向通道652,所述交通通道62位于所述横向通道653内,所述竖向通道652与所述交通通道62相连通。所述悬浮隧道65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竖向通道652。所述竖向通道652内设置有与所述交通通道62相连通的升降装置610。通过升降装置610可以将交通通道62的人或车运输至竖向通道652顶部,从而实现人或车由水面以下高度移动至水面以上高度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升降装置610包括升降平台或升降电梯。
所述竖向通道652上部与所述漂浮平台7之间连接有第一通道654,所述第一通道654与所述升降装置610相连通;所述竖向通道652上部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连接有第一通道654,所述第一通道654与所述升降装置610相连通。
在该方案下,人或车从消浪设施5位于水面以上的位置通过第一通道654移动至悬浮隧道65端部的升降装置610上,然后通过升降装置610下降至位于水面以下的横向通道653,之后通过交通通道62到达另一端的竖向通道652处的升降装置610内,然后通过该端的升降装置610上升至位于水面以上的竖向通道652上部,然后通过该端的第一通道654到达漂浮平台7,在整个过程中,悬浮隧道65两端的第一通道654均位于水面以上,使得该方式的悬浮隧道65与消浪设施5或漂浮平台7之间不用设置水下连接部位,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悬浮隧道65与消浪设施5或漂浮平台7之间的密封止水问题。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道654与悬浮隧道65、漂浮平台7或消浪设施5相搭接。
所述悬浮隧道65内设置有重量调节腔651,所述重量调节腔651内存储有重量调节介质,通过调节所述重量调节腔651内重量调节介质的重量能够调整所述悬浮隧道65浮力及倾斜程度。所述重量调节腔651位于所述悬浮隧道65下部,所述交通通道62位于所述重量调节腔651上方。重量调节腔651位于所述悬浮隧道65下部,使得悬浮隧道65的重心位于悬浮隧道65下部位置,使得悬浮隧道65的整体稳定性及抗倾覆能力更强。
重量调节介质优选水。
浮桥8方式: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连接有浮桥8。
所述浮桥8与所述消浪设施5相搭接;所述浮桥8与所述遮掩水域71相搭接。所述浮桥8与所述消浪设施5通过转动装置81可转动连接;所述浮桥8与所述漂浮平台7通过转动装置81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浮桥8与所述消浪设施5通过转动装置81可转动连接,所述浮桥8与所述漂浮平台7相搭接;所述浮桥8与所述漂浮平台7通过转动装置81可转动连接,所述浮桥8与所述消浪设施5相搭接。
具体地,转动装置81可以是成型的回转设备,如大型回转电机,或者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转动装置包括上回转支撑和下回转支撑,所述上回转支撑和下回转支撑通过回转轴承相互转动配合,所述浮桥与所述上回转支撑相连接,所述下回转支撑与漂浮平台7或所述消浪设施5相连接,所述上回转支撑上连接有回转电机,所述回转电机的输出端驱动连接有输出齿轮,所述回转轴承外圈外侧套设有回转齿圈,所述回转齿圈与所述下回转支撑相对固定,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回转齿圈相啮合。
通过回转电机驱动输出齿轮转动,输出齿轮与回转齿圈啮合转动,再配合以回转轴承,来实现上回转支撑和下回转支撑相对回转的目的,又所述浮桥与所述上回转支撑相连接,所述下回转支撑与漂浮平台7或所述消浪设施5相连接,从而达到所述浮桥相对于漂浮平台7或所述消浪设施5转动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通过外围至少一圈消浪设施5,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不利环境荷载(主要为风浪流环境荷载)对遮掩水域71的影响,使得遮掩水域71受风浪环境影响非常小,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遮掩水域71,进而有效地降低漂浮平台7的制作难度。
本申请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相比传统筑岛方案,额外的益处是:1采用漂浮平台7(例如漂浮机场)可以选择水深、离岸远的地方建设,减小对既有海岸和海滨城市环境的影响。2通过消浪设施和漂浮平台的“透空”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对海洋周边环境的影响,将水流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保护原海洋水质。3通过方案,避免大规模的海上施工,进而对海上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4百年运营期之后,必要时该漂浮平台可拆除或重建,环境恢复可逆。
实施例2
如图13-1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消浪设施5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基础3,相邻所述基础3之间设置有第一消浪结构41,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用于减小相邻所述基础3的通道的净宽度,相邻所述基础3顶部支撑设置有消浪箱体54。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消浪堤坝,通过间隔设置的基础3来形成消浪堤坝的基础,再在相邻所述基础3之间设置有用于消浪的第一消浪结构41,通过第一消浪结构41减小相邻所述基础3的通道的净宽度,利用基础3和第一消浪结构41的组合来减小波浪的通道面积,同时改变波浪前进路径,进而达到降低波浪高度的目的,同时,由于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只是减小相邻所述基础3的通道的净宽度,而并没有完全隔绝相邻所述基础3的通道,从而使得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消浪堤坝两侧的透空率能够得到有效地保证,进而达到透水不透浪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相邻所述基础3顶部支撑设置有消浪箱体54,通过消浪箱体54将相邻所述基础3形成整体,使得整个结构更稳定,抗冲击能力更好,同时,一定高度的消浪箱体54能够增加本实施例所述的消浪堤坝消减更高波浪的目的,而且,消浪箱体54内设置有多个功能性的房间、通道等场所,供平常生活工作使用。
相邻所述基础3之间的所有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形成多弯通道。从而将浪流的前进路径改变为多弯路径,进而达到降低浪流高度的目的。
上述方案中,所述基础3包括筒体30,所述筒体30内填充有填料31,所述筒体30包括沿所述筒体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位于所述钢筒33的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与所述钢筒33之间封闭设置,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连接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上。
如图13和17所示,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下部还设置有第二消浪结构42,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与至少一个所述基础3柔性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与至少一个所述钢筒33柔性连接。
由于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位于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下部,故在施工时,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常常会在水面以下,以降低水面下涌浪的强度,此时,通过挂接方式,大大减小安装人员在水面以下的安装难度;同时,利用第二消浪结构42的摆动也能够增强降低水面下涌浪的强度的效果,而且不会对透水率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消浪结构42与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相连接。
具体地,第一柔性件44为柔性绳或弹簧绳,柔性绳或弹簧绳外侧均可以设置防腐塑料包裹,以增加柔性绳或弹簧绳的防腐概率。
如图16所示,相邻所述基础3上均设置有朝向另一个所述基础3延伸的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每个所述基础3上的第一消浪结构41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此情况下,一种更优的方案是:从而将波浪的前进路径改变为多弯路径,进而达到降低波浪高度的目的。
基础3的横截面积可以是任意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矩形,其中,所述基础3横截面优选为圆形,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沿所述圆形法线方向设置,基础3横截面为圆形,其弧形侧面能够有效减小波浪对基础3的冲击,而且,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沿所述圆形法线方向设置,使得在达到相同消浪效果条件下,所需要的第一消浪结构41的延伸长度更短,其成本更低。
所述基础3的一部分位于水面37以下,且所述基础3的底部插入水底面39。
由于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位于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下部,故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常常会在水面37以下,通过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与至少一侧所述钢筒33柔性连接,使得低水面37下涌浪冲击第二消浪结构42时,第二消浪结构42发生摆动,从而对低水面37下涌浪进行扰动,进而达到降低水面37下涌浪的强度的目的。
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与相邻所述钢筒33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第二消浪结构42也能达到透水不透浪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述钢筒33上设置有附着件43,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上对应连接有第一柔性件44,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与至少一侧所述钢筒33通过第一柔性件44柔性连接,所述第一柔性件44与对应所述附着件43相挂接。通过第一柔性件44与对应所述附着件43相挂接的方式,相比于将第二消浪结构42与钢筒33焊接的方式来说,能够大大减小安装人员在水面以下的安装难度。
所述第一柔性件44与对应所述附着件43也可以相扣接。
由于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位于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下部,故在施工时,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常常会在水面以下,以降低水面下涌浪的强度,此时,通过挂接方式,大大减小安装人员在水面以下的安装难度;同时,利用第二消浪结构42的摆动也能够增强降低水面下涌浪的强度的效果,而且不会对透水率产生较大影响。具体地,第一柔性件44为柔性绳或弹簧绳,柔性绳或弹簧绳外侧均可以设置防腐塑料包裹,以增加柔性绳或弹簧绳的防腐概率。
如图18-20所示,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包括沿竖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上连接有所述第一柔性件44,在安装时,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可以在水面以下单独安装,相比第二消浪结构42整体水面以下安装来说,更好制作及安装。
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包括沿竖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上连接有所述第一柔性件44。在安装时,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可以在水面以下单独安装,相比第二消浪结构42整体水面以下安装来说,更好制作及安装。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通过第二柔性件46柔性连接。第二柔性件46为柔性绳或弹簧绳,柔性绳或弹簧绳外侧均可以设置防腐塑料包裹,以增加柔性绳或弹簧绳的防腐概率。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为板体、球体或筒体,当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为筒体时,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两端敞口设置。从而增加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的摆动质量,以达到更好的消浪效果。
在制作时,可以将所述混凝土筒32与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一体预制成型;混凝土筒32优选钢筋混凝土筒。第一消浪结构41能够增加混凝土筒32的径向刚度;混凝土筒32的一部分位于水面37以上,剩余的部分位于水面37以下,钢筒33全部位于水面37以上,且下部插入水底面39。
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上部竖向连接有第三柔性件453,用于竖向固定第二消浪结构42。第三柔性件453上部连接于钢筋混凝土筒32的上部位于水面37以上的部分。
如图21所示,当波浪或海风施加给筒体30上部侧向外载荷F外,水底面39下部的土体能够给筒体30施加与外载荷F外相反的被动土压力F被,从而使的本实施例所述的大直径组合筒的整体自重能够提供对外载荷F外的大部分抵抗能力即可满足要求,而不需要提供对于外载荷F外的全部抵抗能力,从而在相对受力要求下,大直径组合筒的抗力要求能够有效降低。
混凝土筒32的两端是敞口设置,钢筒33的两端也是敞口设置。
根据水面37浪高的不同,混凝土筒32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为A,7m≤A≤30m,使其满足高度方向从水面37以上+2~+12m,到水面37以下-15~-5m,以满足本申请的一种大直径组合筒在海洋上的普遍使用。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钢筒33最大外径20.5m≤R1≤40m。钢筒33的壁厚为T1,0.01m≤T1≤0.05m。
经过反复实验得到,本申请的钢筒33最大外径R1≥20.5m,而壁厚T1仅0.01m≤T1≤0.05m,使得钢筒33能够产生“布袋”效应,其结合了大型单桩monopile和传统重力式防波堤revetment的优点:
由于大型单桩monopile所用材料为混凝土或钢等人造材料,而本申请的大直径组合筒,钢筒33内填充了更多的填料31,例如淤泥、中粗砂等,更绿色环保,进而节约成本;
由于传统重力式防波堤revetment的填料为自由坍落成型,故本申请的大直径组合筒,能够节约超过三分之二的内部填料。
同时,如图22所示,填料31对钢筒33筒壁会产生法向土压力。
如图23所示,取钢筒33筒壁上的一个微段研究可以看出,由于钢筒33产生“布袋”效应,使得法向土压力带来钢筒33筒壁上沿周向的拉力,使得内部填料与圆筒形成整体效应,拉力带来额外圆筒刚度如同装砂的布袋,加强钢筒33结构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混凝土筒32优选钢筋混凝土材质制成的筒,其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等截面,在其长度方向上,也可以是等,也可以是变截面。
钢筒33横截面优选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等,在其长度方向上,也可以是等截面,也可以是变截面。钢筒33与混凝土筒32同轴设置。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包括沿竖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上连接有所述第一柔性件44。
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相连接,优选柔性连接。
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通过第二柔性件46柔性连接。
具体地,第二柔性件46为柔性绳或弹簧绳,柔性绳或弹簧绳外侧均可以设置防腐塑料包裹,以增加柔性绳或弹簧绳的防腐概率。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混凝土筒32的壁厚为T2,10≤T2/T1≤200,在相同外径规格的情况下,由于钢筒33所需的壁厚远小于混凝土筒32的壁厚,使得本申请的大直径组合筒整体重量比相同外径规格的钢筋混凝土筒要轻很多,从而能够使得更多的现有预制施工工艺及设备满足其运输及下沉施工。
如图24-27所示,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之间设置有横向限位装置,横向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混凝土筒32相对于钢筒33的水平横移。
具体地,横向限位装置包括凹槽322和与凹槽322相配合的凸出部332,凹槽322设置于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中的一个上,凸出部332设置于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中的另一个上,来控制混凝土筒32相对于钢筒33横向移动。
具体地,凹槽322设置于混凝土筒32底部,凸出部332设置于钢筒33顶部。
具体地,凹槽322沿混凝土筒32的筒壁周向设置一圈,凸出部332沿钢筒33的筒壁周向设置一圈,使得凹槽322和凸出部332的配合能够实现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之间封闭设置。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凹槽322内填充有柔性填充层323,柔性填充层323填充于凸出部332的两侧。
由于在施工中,由于施工误差,钢筒33的顶部插入凹槽322内的凸出部332无法与凹槽322完全精准配合,此时,凹槽322内填充有柔性填充层323,能够使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之间达到更好的封闭效果,同时,因为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普遍尺寸较大,在安装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过程中,当凹槽322与凸出部332配合安装时,能够起到减震作用,以降低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之间的冲击及震动。具体地,柔性填充层323包括沥青,橡胶等材料。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混凝土筒32底部与钢筒33相连接。主要起两方面作用,其一,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相连接,方便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整体起吊;其二,作为限制混凝土筒32相对于钢筒33横向移动的一种具体措施。
具体地,混凝土筒32底部设置有预埋件324,钢筒33上连接有连接件333,预埋件324与连接件333可拆卸连接和/或焊接。具体地,预埋件324与连接件333通过螺栓连接,其外部一圈相互焊接具体地,连接件333与钢筒33之间连接有加强筋334。预埋件324沿混凝土筒32的筒壁周向设置一圈,连接件333沿钢筒33的筒壁周向设置一圈,使得预埋件324和连接件333的连接能够实现混凝土筒32与钢筒33之间封闭设置。
如图28所示,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筒体30下部设置有减阻设施,减阻设施用于减小筒体30下沉过程中的阻力。
减阻设施包括高压水设施34,高压水设施34设置于钢筒33的下部,高压水设施34用于减小钢筒33的下沉端部阻力,其中,高压水设施34优选高压水枪。
钢筒33下部设置有空气幕35,空气幕35用于减小钢筒33的下沉侧面阻力。
筒体30下沉过程中,打开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高压水设施34用于减小水面以下土对筒体30的端阻力,空气幕35用于减小水面以下土对筒体30的侧阻力。
进一步地,筒体30上部安装GPS和/或倾斜仪,利用GPS和/或倾斜仪、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调整筒体30的倾斜度。
例如:如图29所示,当筒体30下沉过程向右侧倾斜时,加大左侧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的压力,或减小右侧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的压力,通过调节桶底不同部位的减阻设施释放的压力,结合筒体30倾斜仪或GPS等监测数据反馈,即可动态调节筒体30下沉姿态。
如图30-33所示,消浪设施5通过试验验证,其消浪效果达到90%以上,远远大于浮式消浪设施30~40%的波浪透射率。
实施例3
如图1-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7装置,实施例1或2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消浪设施5,在开敞海域形成一个遮掩水域71。在遮掩条件下建设漂浮平台7。消浪设施5线长度可达1~20km,可分为迎浪侧和背浪侧,在背浪侧设置一到两个口门,用于船舶进出的出入口503。口门宽度设置成50到300m,综合考虑通行船舶尺寸、口门处通航水流流速限制。
背浪侧的消浪设施5内外均可停泊船舶。内侧可设置港口码头。港口码头也可内置在漂浮平台7内部水域。
消浪设施5和漂浮平台7之间通过浮桥8或悬浮隧道65连接。需要船舶通行时,优先考虑采用悬浮隧道65。浮桥采用两浮筒趸船或多浮筒的桥墩方案。悬浮隧道采用双管(考虑消浪设施5到漂浮平台7、漂浮平台7到消浪设施5双向交通)两到三浮筒一或多个浮筒一的方案,将隧道主结构锚定在水面之上。其中,两端的浮筒一设置竖向电梯,方便交通从水面以上的浮筒一下至浸没的隧道管体(横向通道653)之中。
消浪设施5与漂浮平台7之间间距不需港池时宜设置为50~200m,主要受控于系泊系统布置、越浪量、平台允许平面便宜等因素。需要港池时100~500m,主要考虑船舶停靠宽度。
飞机跑道沿着平台的长度方向布置。航站楼、机库、油库等均可设置在漂浮平台7的顶面或空腔内。机场指挥塔、直升机停机坪可设置在消浪设施5上。
实施例4
如图1-3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漂浮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所述漂浮平台7下部连接有锚索68,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一部分浮于水面37之上,锚索68下部固定于水底。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消浪设施5下部插入所述水底面39。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系统,通过外围至少一圈消浪设施5,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不利环境荷载(主要为风浪流环境荷载)对遮掩水域71的影响,使得遮掩水域71受风浪环境影响非常小,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遮掩水域71,使得遮掩水域71可以进行漂浮平台7的施工,并通过锚索68来在限定漂浮平台7的位置,允许所述漂浮平台7的随着潮涨潮落有微小的上下位移,以及微小的左右位移,从而大大减小漂浮平台7水中固定的成本。且其相比于现有的填筑式平台来说,大幅节省漂浮平台的材料用量;且大幅降低施工难度。
实施例5
如图1-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实施例1或2或3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施工所述消浪设施5,并利用所述消浪设施5使围成所述遮掩水域71;
S2、在所述遮掩水域71内施工所述漂浮平台7。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用于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先在通过外围一圈消浪设施5围成遮掩水域71,形成了一个风平浪静的水域,在该水域内建设漂浮平台7,能够使得漂浮平台7的施工不用面对大型风浪的影响,大大增加了漂浮平台7施工的窗口期。
具体地,所述漂浮平台7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浮箱单元1,所述消浪设施5包括预制成型的筒体30;
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10上预制所述混凝土筒32后,所述流水线10还能够预制所述浮箱单元1。
消浪设施5和漂浮平台7均采用模块化预制和安装的工艺。在一条或多条流水线10上,实现弹性流水预制,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10上预制所述筒体30后,所述流水线10还能够投入预制所述浮箱单元1,进而大大降低预制阶段的整体成本。
具体地,所述筒体30内填充有填料31,所述筒体30包括沿所述筒体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位于所述钢筒33的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与所述钢筒33之间封闭设置;
如图34-40所示,步骤S1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1.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10上预制所述混凝土筒32,所述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分别输送至安装位置附近;
S2.将混凝土筒32连接至钢筒33上方,形成筒体30;
S3.将筒体30整体吊装至安装位置;
S4.下放筒体30,使得筒体30依靠自重下沉至设计标高,其中,混凝土筒32的一部分没入水面37,所述钢筒33全部没入水面37,所述钢筒33的底部沉入水底面39;
S5.在筒体30内填充填料31;
S6.依次重复步骤S1-S5,完成所述消浪设施5的施工;
其中,预制工厂的流水线10上预制完成所述筒体30后,所述流水线10能够预制至少一部分所述浮箱单元1。
筒体30下沉时和下沉后的原理见下面等式:
–L+Gc+Gs–Bc–Bs+S–T–F=0
上式L:吊力,Gc:混凝土筒32重力,Gs:钢筒33重力,Bc:混凝土筒32浮力,Bs:钢筒33浮力,S:吸力必要时,T:钢筒33端阻力大小取决于地层土质参数,以及高压水减阻效果,F:钢筒33侧壁阻力大小取决于回填料摩擦角和高度,以及筒体30外部土质地层和空气幕35减阻效果。
筒体30的重力为G,G=Gc+Gs;筒体30的浮力为B,B=Bc+Bs。
组合筒体30沉至设计标高后,停止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筒下沉姿态控制结合不同位置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压力调节以及筒顶设置GPS+倾斜仪等方法控制。完成后,筒内填满砂或填部分砂,必要时振冲(填砂高度和振冲必要性取决于外海荷载大小),钢筒33外侧堆积防冲刷结构310,筒体30内部填淤泥并做部分固化(固化必要性取决于外海荷载大小),同时,将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沉入水下,操作人员将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与对应所述附着件43柔性连接。
本申请的一种用于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将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分开预制,相比较现有整体预制的混凝土筒32或钢筒33来说,单件预制规格大大减小,预制难度大大降低,且相比较整体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筒来说,大大降低对输送工具的要求,同时,在下沉过程中,组合筒结合了上部混凝土筒32重量大因为混凝土强重比小,且部分水面37以上是干容重,下部钢筒33在水下土中下沉摩阻力小的优势,依靠自重即可下沉至设计标高,安装到位,相比较整体预制的钢筒需要专门的振动设备振动下沉来说,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
具体地,相邻所述混凝土筒32之间设置有第一消浪结构41,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用于减小相邻所述基础3的通道的净宽度;在S1中.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与所述混凝土筒32一体预制成型。
具体地,所述筒体30下部设置有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在步骤S4中,所述筒体30下沉过程中,打开所述高压水设施34和所述空气幕35,所述高压水设施34用于减小水下土对筒体30的端阻力,所述空气幕35用于减小水下土对筒体30的侧阻力。
实施例6
如图11-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消浪设施5和漂浮平台7均采用模块化预制和安装的工艺。在一条或多条流水线10上,实现弹性流水预制,以六条流水线10为例如图3所示。采用流水线10预制技术,从始端到末端总体上分为钢筋绑扎或钢筋笼拼装,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舾装。
之后,通过流水线10前沿的码头上半潜驳对于浮箱既可半潜驳运输又或下水自浮运输到现场安装。
如图3所示右边两条流水线10生产消浪设施,左边四条流水线10生产漂浮平台;所有消浪设置流水线10上完成预制以后,全部投入漂浮平台预制
消浪设施可选用下部预制筒体30+上部预制的消浪箱体54+现场吊装的方案。海上安装时配合若干大型浮吊船组,实现快速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至少一部分消浪设施(5)围成的遮掩水域(71),所述遮掩水域(71)内设置有漂浮平台(7),所述消浪设施(5)用于减小波浪幅度;所述消浪设施(5)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基础(3),所述基础(3)包括筒体(30),所述筒体(30)内填充有填料(31),所述筒体(30)包括沿所述筒体(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位于所述钢筒(33)的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与所述钢筒(33)之间封闭设置,所述钢筒(33)内填充有填料(31);
相邻所述基础(3)之间设置有第一消浪结构(41),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用于减小相邻所述基础(3)的通道的净宽度,相邻所述基础(3) 顶部支撑设置有消浪箱体(54);
相邻所述基础(3)之间的所有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形成多弯通道;
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连接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上;
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下部还设置有第二消浪结构(42),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与至少一个所述钢筒(33)柔性连接;
所述第二消浪结构(42)包括沿竖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消浪结构单元(45)通过第二柔性件(46)柔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平台(7)上设置有飞机场(72)。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飞机场(72)包括跑道(713)和滑行道(79),跑道(713)和滑行道(79)之间设置有朝向所述滑行道(79)一侧的排水坡(710)。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跑道(713)下部设置有第一格构件(711),所述排水坡(710)下部设置有第二格构件(712),所述第二格构件(712)顶部设置有朝向所述滑行道(79)一侧的坡度,所述第一格构件(711)与所述第二格构件(712) 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格构件(711)和所述第二格构件(712)均连接于所述漂浮平台(7)上 。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平台(7)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浮箱单元(1),其中,
所述第一格构件(711)至少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箱单元(1)上;
和/或,
所述第二格构件(712)至少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箱单元(1)上。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单元(1)包括至少两个隔墙(715),所述第一格构件(711)的格构纵墙(714)设置于所述隔墙(715)上。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漂浮平台(7)内设置有第一船舶泊位(73),所述第一船舶泊位(7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船舶进出第一船舶泊位(73)的航行通道(75);
和/或,
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设置有第二船舶泊位(74);
和/或,
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设置有用于船舶停靠的浮筒(76);
和/或,
所述消浪设施(5)的背浪侧设置有第三船舶泊位(77);
和/或,
所述消浪设施(5)上设置有指挥塔(78)、停机坪、风电设备或灯塔。
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设施(5)上设置有用于船舶进出所述遮掩水域(71)的出入口(503)。
9.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入口(503)和出口(504)设置于所述消浪设施(5)背浪侧。
10.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设施上设置有朝向背浪侧延伸的延伸部(505),所述延伸部(505)位于所述出入口(503)处。
11.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设置有悬浮隧道(65),所述悬浮隧道(65)内设置有交通通道(62)。
12.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隧道(65)包括相连通的横向通道(653)和竖向通道(652),所述交通通道(62)位于所述横向通道(653)内,所述竖向通道(652)与所述交通通道(62)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隧道(65)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竖向通道(652)。
14.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通道(652)内设置有与所述交通通道(62)相连通的升降装置(610)。
15.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向通道(652)上部与所述漂浮平台(7)之间连接有第一通道(654),所述第一通道(654)与所述升降装置(610)相连通;
和/或,
所述竖向通道(652)上部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连接有第一通道(654),所述第一通道(654)与所述升降装置(610)相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隧道(65)内设置有重量调节腔(651),所述重量调节腔(651)内存储有重量调节介质,通过调节所述重量调节腔(651)内重量调节介质的重量能够调整所述悬浮隧道(65)浮力及倾斜程度。
17.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调节腔(651)位于所述悬浮隧道(65)下部,所述交通通道(62)位于所述重量调节腔(651)上方。
1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平台(7)与所述消浪设施(5)之间连接有浮桥(8)。
19.根据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桥(8)与所述消浪设施(5)通过转动装置(81)可转动连接;
或,
所述浮桥(8)与所述漂浮平台(7)通过转动装置(81)可转动连接。
20.一种漂浮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 1-19 任意一项所述的漂浮平台装置,所述漂浮平台(7)下部连接有锚索(68),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一部分浮于水面(37)之上。
21.根据权利要求 20 所述的一种漂浮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设施(5)下部插入水底面(39)。
22.一种用于权利要求 1-19 任意一项所述漂浮平台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施工所述消浪设施(5),并利用所述消浪设施(5)使围成所述遮掩水域(71);
S2、在所述遮掩水域(71)内施工所述漂浮平台(7)。
23.根据权利要求 22 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平台(7)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浮箱单元(1),所述消浪设施(5)包括预制成型的筒体(30);
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10)上预制所述筒体(30)后,所述流水线(10)还能够预制所述浮箱单元(1)。
24.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30)内填充有填料(31),所述筒体(30)包括沿所述筒体(3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位于所述钢筒(33)的上方,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与所述钢筒(33)之间封闭设置;
步骤 S1 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1. 在预制工厂的流水线(10)上预制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和钢筒(33)分别输送至安装位置附近;
S2.将钢筋混凝土筒(32)连接至钢筒(33)上方,形成筒体(30);
S3.将筒体(30)整体吊装至安装位置;
S4.下放筒体(30),使得筒体(30)依靠自重下沉至设计标高,其中,钢筋混凝土筒(32)的一部分没入水面(37),所述钢筒(33)全部没入水面(37),所述钢筒(33)的底部沉入水底面(39);
S5.在筒体(30)内填充填料(31);
S6.依次重复步骤 S1- S5,完成所述消浪设施(5)的施工;
其中,预制工厂的流水线(10)上预制完成所述筒体(30)后,所述流水线(10)能够预制至少一部分所述浮箱单元(1)。
25.根据权利要求 24 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之间设置有用于消浪的第一消浪结构(41);
在 S1 中,所述第一消浪结构(41)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筒(32)一体预制成型。
26.根据权利要求 24 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30)下部设置有高压水设施(34)和空气幕(35),在步骤 S4 中,所述筒体(30)下沉过程中,打开所述高压水设施(34)和所述空气幕(35),所述高压水设施(34)用于减小水下土对筒体(30)的端阻力,所述空气幕(35)用于减小水下土对筒体(30)的侧阻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61594.2A CN117360710B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202411279951.7A CN118928680A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61594.2A CN117360710B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279951.7A Division CN118928680A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360710A CN117360710A (zh) | 2024-01-09 |
CN117360710B true CN117360710B (zh) | 2024-10-01 |
Family
ID=893915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279951.7A Pending CN118928680A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202210761594.2A Active CN117360710B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279951.7A Pending CN118928680A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892868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45826B (zh) * | 2024-02-21 | 2024-07-05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 | 一种离岸消浪堤坝及离岸养殖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10001171U (ko) * | 1999-06-25 | 2001-01-15 | 양원회 | 케이슨을 이용한 직립 방파제 |
CN102877482A (zh) * | 2012-09-11 | 2013-01-16 | 天津大学 | 一种重力式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3556655A (zh) * | 2013-11-11 | 2014-02-05 | 东北石油大学 | 一种悬索钢-混组合结构水中悬浮隧道及其施工方法 |
CN105984559A (zh) * | 2015-03-03 | 2016-10-05 | 刘广 | 浮箱刚性联接式的海上航空港 |
CN110644534A (zh) * | 2019-10-25 | 2020-01-03 | 鲁东大学 | 一种浮力可变悬浮隧道 |
CN114457749A (zh) * | 2022-02-25 | 2022-05-10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振沉式大直径透空薄壁筒式基础码头及施工方法 |
-
2022
- 2022-06-30 CN CN202411279951.7A patent/CN11892868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6-30 CN CN202210761594.2A patent/CN1173607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10001171U (ko) * | 1999-06-25 | 2001-01-15 | 양원회 | 케이슨을 이용한 직립 방파제 |
CN102877482A (zh) * | 2012-09-11 | 2013-01-16 | 天津大学 | 一种重力式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3556655A (zh) * | 2013-11-11 | 2014-02-05 | 东北石油大学 | 一种悬索钢-混组合结构水中悬浮隧道及其施工方法 |
CN105984559A (zh) * | 2015-03-03 | 2016-10-05 | 刘广 | 浮箱刚性联接式的海上航空港 |
CN110644534A (zh) * | 2019-10-25 | 2020-01-03 | 鲁东大学 | 一种浮力可变悬浮隧道 |
CN114457749A (zh) * | 2022-02-25 | 2022-05-10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振沉式大直径透空薄壁筒式基础码头及施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360710A (zh) | 2024-01-09 |
CN118928680A (zh) | 2024-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48193B2 (en) | Self-aligning to wind facing floating platform supporting multi-wind turbines and solar for wind and solar power gene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n | |
US11136740B1 (en) | Underwater traffic tunnel | |
CN110382781B (zh) | 用于在海洋环境中利用重力铺设建筑物、设备和风力涡轮机的基础的海事结构 | |
EP2212479B1 (en) | Underwater suspended tunnel | |
CA2980959C (en) | Gravity-based founda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 |
AU2013291554A1 (en) | Energy dissipator | |
CN111502725B (zh) | 一种海底掘进隧道的人工岛式中间井结构 | |
CN103362113A (zh) | 海上风电、桥梁和海洋建筑物局部浮力海洋平台及施工方法 | |
CN118614440A (zh) | 一种离岸养殖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 |
CN107628208A (zh) | 适用于组合构建大型水上浮平台的预铸浮筒 | |
CN117360710B (zh) | 一种漂浮平台装置、漂浮平台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113585167A (zh) | 水上悬浮组合式钢混结构港口码头 | |
WO2016042173A1 (es) | Cimentación por gravedad para la instalación de aerogeneradores offshore y torres meteorológicas | |
CN115110474A (zh) | 一种消浪堤坝及消浪堤坝系统 | |
CN100432343C (zh) | 横跨并保护海底管线的筒型基础海堤结构及安装方法 | |
JP7389893B2 (ja) | 海上構造及び建設方法 | |
CN115162262A (zh) | 一种离岸储油装置及离岸储油系统 | |
CN111485579B (zh) | 一种悬浮隧道与深水悬索桥之间的桥隧过渡转换结构 | |
KR102719402B1 (ko) | 부유식 해상풍력발전용 구조물 및 설치방법 | |
CN111485481B (zh) | 一种具有悬浮隧道和深水悬索桥的跨海通道 | |
CN111424719B (zh) | 一种用于悬浮隧道接力延伸的人工岛管节外供系统 | |
CN212128811U (zh) | 一种深远海悬索桥的主塔人工岛结构 | |
CN111424717B (zh) | 一种用于悬浮隧道接力延伸的人工岛管节自供系统 | |
CN117799780A (zh) | 一种防沉、防浪的海上浮式风力发电平台 | |
RU136445U1 (ru) | Транспорт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