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35184A - 同轴连接器、同轴端子及带线缆的同轴端子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同轴端子及带线缆的同轴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335184A CN117335184A CN202310800193.8A CN202310800193A CN117335184A CN 117335184 A CN117335184 A CN 117335184A CN 202310800193 A CN202310800193 A CN 202310800193A CN 117335184 A CN117335184 A CN 1173351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axial
- braid
- external terminal
- cri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6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同轴连接器,不使用衬套而抑制编织物的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的阻抗的变化,抑制同轴线缆相对于同轴连接器或同轴端子的抗拉强度降低,且抑制编织物的线材切断所致外部端子与编织物之间的接触不良。同轴连接器的外部端子(11)具有对同轴线缆的编织物进行压接的编织物压接部(16),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设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多个长槽(21),各长槽(21)具有: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21)的底部靠前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21)的底部倾斜并向后方伸长的前侧侧面(21B);以及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21)的底部靠后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21)的底部倾斜并向前方伸长的后侧侧面(21C),后侧侧面(21C)的倾斜角度比前侧侧面(21B)的倾斜角度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同轴线缆的同轴连接器、同轴端子及带线缆的同轴端子。
背景技术
同轴线缆具有内部导体、设置于内部导体的外周侧的绝缘体、作为设置于绝缘体的外周侧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物以及将编织物的外周侧覆盖的外皮。同轴线缆具有内部导体由编织物进行电磁屏蔽的结构,适合传送高频信号。同轴线缆中存在内部导体为单线的结构和内部导体为通过将七根线材绞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绞合线的结构。另外,编织物是通过对多个线材进行编织而形成的。编织物的线材使用细的金属线(例如铜线)。编织物的线材的直径通常比单线的内部导体的直径小,比绞合线的内部导体的线材的直径小。此外,绝缘体使用聚乙烯或发泡聚乙烯。使用发泡聚乙烯作为绝缘体的发泡聚乙烯同轴线缆与使用聚乙烯作为绝缘体的聚乙烯充实型同轴线缆相比,高频信号的衰减量小。从这方面来看,在近来利用频率变高的6GHz频带的高频信号等的传送中,发泡聚乙烯同轴线缆比聚乙烯充实型同轴线缆有利。
另一方面,安装于同轴线缆的同轴连接器具有内部端子、隔着绝缘构件设置于内部端子的外周侧的外部端子以及收纳内部端子、绝缘构件和外部端子的外壳。同轴线缆的内部导体与内部端子连接,同轴线缆的编织物与外部端子连接。同轴连接器具有内部端子由外部端子进行电磁屏蔽的结构,与同轴线缆同样地适合传送高频信号。
在许多同轴连接器中,外部端子具有以铆接的方式对同轴线缆的编织物的端部进行压接的压接部(筒部)。在将编织物连接于外部端子时,对形成为板状的压接部施加外力,以将编织物的端部包围的方式使压接部塑性变形成筒状,将变形成筒状的压接部的内表面按压于编织物的端部的外表面。由此,编织物的端部固定于外部端子,并且编织物与外部端子电连接。
此外,同轴连接器中,有的在外部端子的压接部的内表面形成有槽。在将编织物的端部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外部端子的压接部时,编织物的线材进入形成于压接部的内表面的槽内。由此,由压接部产生的编织物的保持力增大,同轴线缆相对于同轴连接器的抗拉强度变高。例如,日本特开2008-287899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压接部的内侧的面形成有网眼状的压花槽的外导体端子。
此外,同轴连接器中,有的具有安装于同轴线缆的端部中的绝缘体与编织物之间的衬套(或套圈)。衬套由硬质的材料形成为筒状。在将编织物压接于外部端子的压接部之前,将衬套安装于同轴线缆中设置在内部导体的外周侧的绝缘体与编织物之间。然后,将安装有衬套的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外部端子的压接部。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因压接而施加于压接部的按压力造成同轴线缆的绝缘体变形。例如,日本特开2005-197068号公报(专利文献2)记载了这种包括衬套的屏蔽连接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78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970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不使用上述那样的衬套而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同轴线缆并进行高频信号的传送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
在将同轴线缆的编织物的端部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同轴连接器的外部端子的压接部时,对压接部施加外力,将压接部的内表面按压于编织物的端部的外表面。由于该压接时的按压力,设置于内部导体与编织物之间的绝缘体与编织物一起变形(参照日本特开2008-287899号公报的图4的(d))。其结果是,在编织物由外部端子的压接部铆接的部分(铆接部分),内部导体与编织物之间的距离变化,同轴线缆的阻抗变化。尤其,发泡聚乙烯同轴线缆的绝缘体即发泡聚乙烯与聚乙烯充实型同轴线缆的绝缘体即聚乙烯相比更软,因此,在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发泡聚乙烯同轴线缆的情况下,按压时的压力所致绝缘体的变形的程度变大,其结果是,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的阻抗的变化程度变大。若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的阻抗变化,则在同轴线缆与同轴连接器之间等处产生阻抗的不匹配,高频信号的传送特性恶化。
为了抑制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的阻抗的变化,考虑以使进行编织物向外部端子的压接等的压接装置的压接高度(日文:クリンプハイト)比通常更大等方式减小压接时施加于外部端子的压接部的按压力,抑制绝缘体的变形。然而,由于压接时的按压力变小,造成由压接部产生的编织物的保持力降低,同轴线缆相对于同轴连接器的抗拉强度降低。此外,在外部端子的压接部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网眼状压花槽的日本特开2008-287899号公报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中,由于压接时的按压力变小,编织物的线材可能未充分进入压接部的内表面的槽内。其结果是,同轴线缆相对于同轴连接器的抗拉强度可能会降低。
对于这点,考虑如下的方法:如图13所示,将形成于外部端子的压接部91的内表面91A的槽92的形状设为槽92的一个侧面92A相对于压接部91的内表面91A垂直的锯齿状。根据上述方法,可能压接时编织物的线材容易进入槽92内,并且进入槽92内的编织物的线材容易钩挂于槽92的侧面92A,其结果是,即便使压接时施加于外部端子的压接部的按压力变小,也有可能能够确保压接部对编织物的充分的保持力。
然而,若将形成于压接部91的内表面91A的槽92的形状设为槽92的侧面92A相对于压接部91的内表面91A垂直的锯齿状,则压接部91的内表面91A与槽92的侧面92A连接的角部92B尖锐。此外,在编织物的线材的直径比绞合线的内部导体的线材的直径小的情况下,编织物的线材与内部导体的线材相比强度低。因此,在压接时、或安装于同轴线缆的同轴连接器的使用时等,编织物的线材可能因触碰角部92B而被切断,外部端子与编织物之间可能产生接触不良。
另一方面,如果像日本特开2005-197068号公报记载的屏蔽连接结构那样,在将衬套安装于同轴线缆的端部中的绝缘体与编织物之间后,将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外部端子的压接部,则能够防止压接时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按压力施加到绝缘体,能够防止绝缘体变形。然而,上述方法使用衬套,因此,存在同轴连接器的部件数量增大、同轴连接器大型化、或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同轴线缆的作业的工时增加的缺点。
本发明例如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同轴端子及带线缆的同轴端子,能够在不使用安装于同轴线缆的绝缘体与编织物之间的衬套的情况下抑制编织物的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的阻抗的变化,能够抑制同轴线缆相对于同轴连接器或同轴端子的抗拉强度降低,且能够抑制因编织物的线材的切断造成的外部端子与编织物之间的接触不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是安装于同轴线缆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端子,所述同轴线缆的内部导体与所述内部端子连接;以及外部端子,所述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内部端子的外周侧,形成所述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物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所述外部端子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部分,且与经由该同轴连接器而对所述同轴线缆进行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端子接触;以及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部分,且将所述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外部端子,所述压接部中与所述编织物接触的内表面设有多个长槽,多个所述长槽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排列,且分别沿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伸长,各所述长槽具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伸长;以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的方向伸长,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在上述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中,也可以是,在各所述长槽中,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及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在该长槽的底部彼此连接,各所述长槽的横截面形状是以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的连接点、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连接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此外,也可以是,各所述长槽的深度为形成所述编织物的线材的直径的二分之一以上且两倍以下。此外,也可以是,多个所述长槽分别彼此平行地伸长。此外,也可以是,各所述长槽在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伸长。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压接部是通过使在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伸长的金属板塑性变形成筒状来对所述编织物进行包围并铆接的构件,在将所述压接部展开成平板状的状态下,各所述长槽遍及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压接部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地伸长。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压接部形成有长孔,所述长孔贯穿该压接部,在与各所述长槽的伸长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伸长,且与多个所述长槽中的一个以上的长槽局部重合,所述长孔中的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侧面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位于第一连接位置与第二连接位置之间,且位于比起所述第一连接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位置的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多个所述长槽中的与所述长孔局部重合的一个长槽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所述一个长槽的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同轴端子是安装于同轴线缆的同轴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端子,所述同轴线缆的内部导体与所述内部端子连接;以及外部端子,所述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内部端子的外周侧,形成所述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物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所述外部端子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部分,且与经由该同轴端子而对所述同轴线缆进行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端子接触;以及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部分,且将所述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外部端子,所述压接部中与所述编织物接触的内表面设有多个长槽,多个所述长槽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排列,且分别沿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伸长,各所述长槽具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伸长;以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的方向伸长,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带线缆的同轴端子是包括同轴线缆和安装于所述同轴线缆的同轴端子的带线缆的同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线缆包括:内部导体;以及编织物,所述编织物隔着绝缘体设置于所述内部导体的外周侧,所述同轴端子包括:内部端子,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内部端子连接;以及外部端子,所述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内部端子的外周侧,所述编织物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所述外部端子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部分,且与对该带线缆的同轴端子进行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端子接触;以及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部分,且将所述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外部端子,所述压接部中与所述编织物接触的内表面设有多个长槽,多个所述长槽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排列,且分别沿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伸长,各所述长槽具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伸长;以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的方向伸长,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使用安装于同轴线缆的绝缘体与编织物之间的衬套的情况下抑制编织物的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的阻抗的变化,能够抑制同轴线缆相对于同轴连接器或同轴端子的抗拉强度降低,且能够抑制因编织物的线材的切断造成的外部端子与编织物之间的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示出同轴线缆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中的同轴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同轴端子的纵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同轴端子的分解图。
图7是示出图4中的同轴端子的编织物压接部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形成于图7中的编织物压接部的长槽和长孔的剖视图。
图9是图4中的同轴端子的横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图5中的同轴端子的纵剖视图中配置有编织物压接部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中的同轴端子的编织物压接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中的同轴端子的编织物压接部形成的长槽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形成有槽的一个侧面相对于压接部的内表面垂直的锯齿状的槽的外部端子的压接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将包括四个同轴端子和电源端子的直角(日文:ライトアングル)型同轴连接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举出。
(同轴连接器)
首先,对同轴连接器的整体进行说明。图1示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实施方式即同轴连接器1。图2示出将同轴连接器1分解后的状态。如图2所示,同轴连接器1包括四个同轴端子2、电源端子27以及外壳29。同轴连接器1与对象同轴连接器(未图示)连接。对象同轴连接器具有与同轴连接器1的四个同轴端子2连接的四个同轴端子以及与同轴连接器1的电源端子27连接的电源端子。另外,对象同轴连接器是“连接对象物”的具体示例。
在同轴连接器1中,各同轴端子2形成为L形。四个同轴端子2分别安装于四根同轴线缆41的端部。四个同轴端子2中的两个同轴端子2配置于外壳29的下层,剩余两个同轴端子2配置于外壳29的上层。电源端子27也形成为L形。电源端子27安装于作为单芯线缆的电源线缆49的端部。电源端子27配置于外壳29的上层。另外,同轴端子2是本发明的同轴端子的实施方式。此外,包括同轴线缆41和安装于同轴线缆41的同轴端子2的结构体是本发明的带线缆的同轴端子的实施方式。
外壳29是收纳四个同轴端子2及电源端子27等的构件,具有分别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外壳主体30、间隔件35及盖38。在外壳主体30设置有对配置于外壳29的下层的两个同轴端子2进行收纳的下层收纳部31。此外,如图1所示,在外壳主体30的前部设置有供对象同轴连接器所具有的四根同轴端子分别插入的四个同轴端子插入孔32。收纳于外壳29内的四个同轴端子2的外侧接触部13等的前端面临四个同轴端子插入孔32。此外,在外壳主体30的前部设置有供对象同轴连接器所具有的电源端子插入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3。收纳于外壳29内的电源端子27的接触部28的前端面临电源端子插入孔33。此外,如图2所示,在外壳主体30的后部设置有线缆引出部34,该线缆引出部34供安装在由下层收纳部31收纳的两个同轴端子2上的两根同轴线缆41引出至外壳29外。
间隔件35设置有对配置在外壳29的上层的两个同轴端子2及电源端子27进行收纳的上层收纳部36。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间隔件35的前部设置有分别供由上层收纳部36收纳的两个同轴端子2的外侧接触部13及电源端子27的接触部28插通的共计三个插通孔。此外,在间隔件35的后部设置有线缆引出部37,该线缆引出部37供安装于由上层收纳部36收纳的两个同轴端子2的两根同轴线缆41及安装于电源端子27的电源线缆49引出至外壳29外。
能够以如下方式组装外壳29。首先,将下层的两个同轴端子2安装于外壳主体30的下层收纳部31内。接着,将间隔件35安装于已安装有下层的两个同轴端子2的外壳主体30。接着,将上层的两个同轴端子2及电源端子27安装于间隔件35的上层收纳部36内。接着,将盖38安装于已安装有四个同轴端子2、电源端子27及间隔件35的外壳主体30。
这里,对同轴线缆41进行说明。图3的(A)示出被施以末端处理的同轴线缆41的端部。图3的(B)示出同轴线缆41的横截面。图3的(C)将同轴线缆41的横截面中配置有编织物46的部分放大并示出。如图3的(A)~图3的(C)所示,同轴线缆41包括内部导体42、绝缘体44、金属箔45、编织物46及外皮48。内部导体42是通过将由铜等金属形成的七根线材43绞合而形成的绞合线。绝缘体44由发泡聚乙烯形成为筒状,配置于内部导体42的外周侧,包围内部导体42。金属箔45和编织物46形成同轴线缆41的外部导体。金属箔45是由铝或铜等金属形成的箔,配置于绝缘体44的外周侧,包围绝缘体44。编织物46通过编织由铜等金属形成的多个线材47来形成,配置于金属箔45的外周侧,包围金属箔45。外皮48由聚氯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配置于编织物46的外周侧,包围编织物46。
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K(参照图3的(C))比内部导体42的线材43的直径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导体42的线材43的直径例如为0.32mm,相对于此,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例如为0.08mm。
(同轴端子)
接着,对同轴端子2进行说明。同轴连接器1所包括的四个同轴端子2彼此的长度及直径存在部分不同,但形状及构造分别是相同的。因此,这里仅对四个同轴端子2中的在图2中配置于下层的右侧的同轴端子2进行说明,省略对其他同轴端子2的说明。
图4示出在图2中配置于下层的右侧的同轴端子2的外观。另外,图4中的同轴端子2的朝向与图2中的同轴端子2的朝向上下相反。此外,关于同轴端子2,在叙述前(Fd)、后(Bd)、左(Ld)、右(Rd)、上(Ud)、下(Dd)的方向时,按照图4~12中描绘的箭头。图5示出将图4中的同轴端子2以经过其左右方向中央且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切断后的截面。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同轴线缆41的内部导体42的线材43及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详细形状的图示。图6示出将图4中的同轴端子2分解后的状态。
如图5所示,同轴端子2具有内部端子3、外部端子11以及绝缘构件6。内部端子3由导电材料、具体而言金属(例如磷青铜等铜合金)形成为L形。内部端子3具有:与对象同轴连接器的内部端子接触的内部接触部4;以及以铆接的方式对同轴线缆41的内部导体42的端部进行压接的内部导体压接部5。在图5中,内部端子3的前部的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筒状的部分为内部接触部4,内部端子3的后部的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部分为内部导体压接部5。另外,图6所示的内部端子3为图5所示的内部端子3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状态。
绝缘构件6由绝缘材料、具体而言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形成。绝缘构件6通过将弯折部7弯折90度来形成为L形。图5中,绝缘构件6具有:在绝缘构件6的前部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前筒部8;以及在绝缘构件6的后部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后筒部9。前筒部8形成为圆筒状,配置于内部接触部4的外周侧,包围内部接触部4。后筒部9形成为方筒状,配置于内部导体压接部5的外周侧,包围内部导体压接部5。另外,图6所示的绝缘构件6示出弯折部7未弯折的状态。
外部端子11由导电材料、具体而言金属(例如磷青铜等铜合金)形成。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将外部端子11形成为如图6所示的一直线状伸长的形状,然后,在将同轴端子2安装于同轴线缆41时,组装作业者将弯折部12弯折90度,由此形成为如图4所示的L形。
外部端子11具有:与对象同轴连接器的外部端子接触的外侧接触部13;对绝缘构件6进行支承的绝缘构件支承部14;以铆接的方式对同轴线缆41的编织物46进行压接的编织物压接部16;以及以铆接的方式对同轴线缆41的外皮48进行压接的外皮压接部25。外侧接触部13形成为筒状,配置于外部端子11的前部(轴向一侧部分)。如图4所示,在外部端子11的弯折部12弯折90度的状态下,外侧接触部13沿上下方向伸长。如图5所示,外侧接触部13配置于绝缘构件6的前筒部8的外周侧,包围前筒部8。
绝缘构件支承部14配置于外部端子11中从外侧接触部13的下部(基端部)向后方伸长的部分的前部,与外侧接触部13连结。在将同轴端子2安装于同轴线缆41之前,绝缘构件支承部14形成为大致U字状弯曲的板状。在将同轴端子2安装于同轴线缆41时,将绝缘构件6的后筒部9配置在绝缘构件支承部14的左部和右部之间,将形成于绝缘构件支承部14的左右两端部的止动部15向内侧弯曲。由此,绝缘构件6的后筒部9被阻拦在绝缘构件支承部14内。
编织物压接部16配置于外部端子11的后部(轴向另一侧部分)、具体而言绝缘构件支承部14的后方,与绝缘构件支承部14连结。在下文描述编织物压接部16的详细情况。
外皮压接部25配置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后方,与编织物压接部16连结。在将同轴端子2安装于同轴线缆41之前,外皮压接部25形成为大致U字状弯曲的板状。在将同轴端子2安装于同轴线缆41时,将被施以末端处理后的同轴线缆41的外皮48的端部配置在外皮压接部25的左部和右部之间,对外皮压接部25施加外力,使外皮压接部25塑性变形成把持外皮48的端部。由此,外皮48的端部固定于外皮压接部25。
(编织物压接部)
在同轴端子2的外部端子11中,在将同轴端子2安装于同轴线缆41之前,如图6所示,编织物压接部16形成为大致U字状弯曲的板状。图7的(A)示出将该编织物压接部16展开后的状态。此外,图7的(A)示出展开后的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图6中朝向上方的面)。图7的(B)示出从左侧(图7的(A)中的下方)观察沿图7的(A)中的剖切线VII-VII剖切后的编织物压接部16的截面的状态。
如图7的(A)所示,若将编织物压接部16展开,则编织物压接部16成为在左右方向(与外部端子1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伸长的平板状的金属板。在如此展开的状态下,编织物压接部16具有:基部17,其前部与绝缘构件支承部14连结,后部与外皮压接部25连结;第一把持部18,其从基部17的左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左方突出;第二把持部19,其从基部17的右部的前部向右方突出;以及第三把持部20,其从基部17的右部的后部向右方突出。
此外,在将同轴端子2安装于同轴线缆41时,使通过施以末端处理而从外皮48露出的同轴线缆41的编织物46的端部穿过大致U字状弯曲的编织物压接部16的左部和右部之间,配置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基部17上。然后,对编织物压接部16施加外力,以遍及整周地包围编织物46的端部的外周面的方式使编织物压接部16塑性变形成筒状,将变形成筒状的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按压于编织物46的端部的外周面。由此,编织物46以铆接的方式固定于编织物压接部16,并且编织物46与外部端子11电连接。
此外,在上述编织物压接部16变形并对编织物46进行铆接的状态下,基部17的内表面与编织物46接触。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把持部18进入第二把持部19和第三把持部20之间,第一把持部18、第二把持部19和第三把持部20各自的内表面与编织物46接触。此外,第一把持部18的缘部分别靠近第二把持部19的缘部和第三把持部20的缘部,但第一把持部18与第二把持部19、第三把持部20均不重合。在第一把持部18的缘部与第二把持部19的缘部之间以及第一把持部18的缘部与第三把持部20的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G。
(编织物压接部的长槽)
如图7的(A)和图7的(B)所示,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形成有多个(例如十个)长槽21。多个长槽21在前后方向(外部端子11的轴向)上空开间隔排列。此外,多个长槽21在与外部端子1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别彼此平行地伸长。此外,在将编织物压接部16以平板状展开的状态下,各长槽21遍及编织物压接部16的左端部至右端部地以直线状伸长。
图8的(A)放大示出长槽21的横截面。如图8的(A)所示,各长槽21的前侧侧面21B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中从位于比该长槽21的底部21A靠前侧(外部端子11的轴向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21的底部21A倾斜并向后方(外部端子11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伸长。此外,各长槽21的后侧侧面21C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中从位于比该长槽21的底部21A靠后侧(外部端子11的轴向另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21的底部21A倾斜并向前方(外部端子11的轴向一侧的方向)伸长。另外,各长槽21的前侧侧面21B是“第一侧面”的具体例,各长槽21的后侧侧面21C是“第二侧面”的具体例,
前侧侧面21B相对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倾斜角度E以及后侧侧面21C相对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倾斜角度F均小于90度。此外,倾斜角度F比倾斜角度E大。此外,为了将编织物46的线材47引导进入长槽21内,优选前侧侧面21B相对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倾斜是平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侧面21B相对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倾斜角度E大约为10度,优选的是,该倾斜角度E为5度以上且小于45度。此外,为了将进入长槽21内的编织物46的线材47钩挂于后侧侧面21C,优选后侧侧面21C相对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倾斜是陡峭的,而为了抑制编织物46的线材47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和后侧侧面21C连接的角部21D触碰而被切断,设为小于9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侧面21C相对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倾斜角度F大约为75度,优选的是,该倾斜角度F为60度以上且小于80度。
此外,在各长槽21中,前侧侧面21B的下端和后侧侧面21C的下端在该长槽21的底部21A彼此直接连接。此外,各长槽21的横截面形状是以前侧侧面21B与后侧侧面21C的连接点A、前侧侧面21B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连接点B以及后侧侧面21C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的连接点C为顶点的三角形。
此外,为了将编织物46的线材47钩挂于长槽21,优选各长槽21的深度D设定为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K的二分之一以上且两倍以下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槽21的深度D设定为与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K大致相等的值。此外,为了使编织物46的线材47容易进入长槽21内,优选各长槽21的开口部的宽度W(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K大的值,更优选设定为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K的1.5~10倍左右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槽21的开口部的宽度W设定为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K的3~5倍左右。
(编织物压接部的长孔)
如图7的(A)和图7的(B)所示,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形成有多个(例如三个)长孔22。各长孔22贯穿编织物压接部16。多个长孔22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分别在与长槽21的伸长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伸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孔22形成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基部17。此外,如图7的(A)所示,在将编织物压接部16展开的状态下,多个长孔22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长孔2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具体而言,三个长孔22中的最靠前的长孔22及最靠后的长孔22配置于比中间的长孔靠右侧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长孔22的宽度(前后方向的长度)比长槽21的宽度大。
各长孔22具有如下的功能:通过在编织物46向编织物压接部16压接时使编织物46的一部分向外侧退避,来降低从编织物压接部16经由编织物46传递至绝缘体44的按压力。即,为了编织物46的压接,通过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按压编织物46的外周面时,编织物46的一部分进入长孔22内。如此,在按压编织物46时使编织物46的一部分向长孔22内退避,使编织物46变形成局部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降低从编织物压接部16经由编织物46传递至绝缘体44的按压力。
此外,各长孔22与多个长槽21中的一个以上的长槽21局部重合。图8的(B)放大示出长孔22的横截面。在图8的(B)中,将多个长槽21中的与长孔22局部重合的一个长槽21的前侧侧面21B和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连接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为第一连接位置P,将上述一个长槽21的后侧侧面21C和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连接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设为第二连接位置Q。在该情况下,各长孔22的配置设定为,长孔22的后侧侧面22A(长孔22中的外部端子11的轴向另一侧的侧面)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连接位置P与第二连接位置Q之间的位置,且比起第一连接位置P,该后侧侧面22A更靠近第二连接位置Q。
(长槽·长孔的作用)
图9示出从后方(图5中的右侧)观察沿图5中的剖切线IX-IX剖切后的同轴端子2的横截面的状态。图10放大示出图5所示的同轴端子2的横截面中配置有编织物压接部16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同轴线缆41的编织物46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同轴端子2的编织物压接部16时,例如通过调节压接装置的压接高度来调节编织物压接部16的塑性变形的程度,抑制由压接的按压力造成的同轴线缆41的绝缘体44的变形。具体来说,关于通过同轴端子的编织物压接部进行的同轴线缆的编织物的压接,压接装置的按压高度是按照每个同轴线缆的种类来确定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比针对同轴线缆41确定的通常的压接高度大的压接高度将同轴线缆41的编织物46压接于同轴端子2的编织物压接部16。由此,压接时的编织物压接部16的塑性变形的程度比通常小,由压接的按压力产生的绝缘体44的变形变小。以下,将以针对同轴线缆41确定的通常的压接高度使同轴线缆41的编织物46压接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方法称为“通常压接”,将以比针对同轴线缆41确定的通常的压接高度大的压接高度使编织物46压接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方法称为“宽松铆接压接”。
在编织物46通过宽松铆接压接的方式铆接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状态下,编织物46由编织物压接部16铆接的部分(铆接部分)中的绝缘体44的变形的程度小,因此,在同轴线缆41中,铆接部分的内部导体42与金属箔45的距离M相对于对同轴线缆41预选设定的内部导体42与金属箔45的距离(未对同轴线缆41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的内部导体42与金属箔45的距离)没怎么变化。其结果是,与如日本特开2008-287899号公报的图4的(d)所示那样压接部的大幅塑性变形造成绝缘体大幅变形的情况相比,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41的阻抗相对于对同轴线缆41预选设定的阻抗(例如50Ω)的变化量比较小。因此,能够抑制因编织物46向编织物压接部16压接而产生的阻抗的不匹配。
此外,在编织物46通过宽松铆接压接的方式铆接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情况下,与编织物46通过通常压接的方式铆接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情况相比,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按压编织物46的外周面的力小。因此,若假设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完全未形成槽,则在基于宽松铆接压接的情况下,由编织物压接部16的产生的编织物46的保持力低,可能无法获得同轴线缆41对同轴连接器1或同轴端子2的充分的抗拉强度。此外,即便假设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形成有如日本特开2008-287899号公报记载的网眼状的压花槽,在基于宽松铆接压接的情况下,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按压编织物46的外周面的力也不足,编织物46的线材47难以进入网眼状的压花槽内。因此,进入网眼状的压花槽内的线材47的根数变少,其结果是,无法通过网眼状的压花槽提高编织物46的保持力,可能无法获得同轴线缆41对同轴连接器1或同轴端子2的充分的抗拉强度。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1中,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形成有具有上述结构的多个长槽21。因此,即便在编织物46通过宽松铆接压接的方式铆接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编织物46中的许多线材47也会进入长槽21内,并且,编织物46中的许多线材47钩挂于长槽21。其结果是,能够通过长槽21提高编织物46的保持力,能够获得同轴线缆41对同轴连接器1或同轴端子2的充分的抗拉强度。
即,由于各长槽21具有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中从位于比该长槽21的底部21A靠前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21的底部21A平缓地倾斜并伸长的前侧侧面21B,因此,在基于宽松铆接压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将编织物46的线材47引导进入长槽21内。此外,由于各长槽21具有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中从位于比该长槽21的底部21A靠后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21的底部21A陡峭地倾斜并伸长的后侧侧面21C,因此,在基于宽松铆接压接的情况下,也能使进入长槽21内的编织物46的线材47容易钩挂于后侧侧面21C。此外,通过将各长槽21的深度D设定为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直径K的二分之一以上且两倍以下的值,在基于宽松铆接压接的情况下,也能使编织物46的线材47容易钩挂于长槽21。
此外,由于多个长槽21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与外部端子1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别彼此平行地伸长,因此,在基于宽松铆接压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编织物46中的许多线材47钩挂于长槽21。此外,在将编织物压接部16展开的状态下,各长槽21遍及编织物压接部16的左端部至右端部地以直线状伸长,因此,在基于宽松铆接压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的许多部位使编织物46的线材47钩挂于长槽21。
此外,各长槽21的后侧侧面21C的倾斜角度F小于90度。由此,在编织物46的压接时、或安装于同轴线缆41的同轴连接器1的使用时等(例如,同轴线缆41被向离开同轴连接器1的方向强力拉伸时等),能够抑制编织物46的线材47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和后侧侧面21C连接的角部21D触碰而被切断。因此,能够抑制外部端子11与编织物46的接触不良。即,若假设各长槽的后侧侧面的倾斜角度为90度,则编织物压接部的内表面和后侧侧面连接的角部变尖锐。此外,编织物46的线材47由于其直径K比内部导体42的线材43的直径小,因此,与内部导体42的线材43相比强度低。因此,编织物46的线材47有可能因编织物46的线材47与尖锐的角度触碰而被切断。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1中,各长槽21的后侧侧面21C的倾斜角度F小于90度,因此,与倾斜角度为90度的情况相比,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16A和后侧侧面21C连接的角部21D不尖锐。因此,能够抑制编织物46的线材47与角部21D触碰而被切断。
此外,形成于编织物压接部16的各长孔22与多个长槽21中的一个以上的长槽21局部重合,如图8的(B)所示,各长孔22的配置设定为,长孔22的后侧侧面22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连接位置P与第二连接位置Q之间的位置,且比起第一连接位置P,该后侧侧面22A更靠近第二连接位置Q。通过像这样设定各长孔22的配置,长孔22的后侧侧面22A配置于与长孔22局部重合的长槽21的后侧侧面21C的跟前。由此,在编织物46向编织物压接部16压接时,当暂时进入长孔22内的编织物46的线材47从长孔22出来时,该线材47容易钩挂于与该长孔22局部重合的长槽21的后侧侧面21C。由此,能够提高由编织物压接部16产生的编织物46的保持力,能够提高同轴线缆41对同轴连接器1或同轴端子2的抗拉强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1、同轴端子2或包括同轴线缆41和安装于同轴线缆41的同轴端子2的结构体(带线缆的同轴端子),能够在不使用安装于同轴线缆41的绝缘体44与编织物46之间的衬套的情况下抑制编织物46的铆接部分中的同轴线缆41的阻抗的变化,能够抑制同轴线缆41相对于同轴连接器1或同轴端子2的抗拉强度降低,且能够抑制因编织物46的线材47的切断造成的外部端子11与编织物46之间的接触不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编织物压接部16展开的状态下,各长槽21在编织物压接部16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上从头到尾地伸长,但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在编织物压接部61的内表面的左端和右端设有不形成长槽62的槽不形成部63。另外,在槽不形成部63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大幅小于展开成平板状的编织物压接部6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各长槽62遍及编织物压接部61的内表面的左端部至右端部地伸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长槽21的前侧侧面21B的下端和后侧侧面21C的下端直接连接,但也可以是,像图12所示的编织物压接部71那样,长槽72设有底面72A。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编织物压接部16将编织物46铆接的状态下,编织物压接部16的左端部与右端部互不重合,但也可以是,在编织物压接部16将编织物46铆接的状态下,编织物压接部16的左端部与右端部彼此重合。
此外,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也能够应用于直角型同轴连接器1以外的同轴连接器1。此外,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也能够应用于包括一个、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的同轴端子的同轴连接器。此外,本发明的同轴端子不限于L形的同轴端子,也能够应用于一直线状的同轴端子。此外,安装本发明的同轴端子的同轴线缆可以是具有单线内部导体的同轴线缆,也可以是具有多层编织物的同轴线缆,还可以是不具有金属箔的同轴线缆。
此外,本发明能在不违反能够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整体理解的发明要旨或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伴随上述变更的同轴连接器、同轴端子及带线缆的同轴端子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符号说明)
1同轴连接器
2同轴端子
3内部端子
11外部端子
13外侧接触部(接触部)
16、61、71编织物压接部(压接部)
16A内表面
21、62、72长槽
21A底部
21B前侧侧面(第一侧面)
21C后侧侧面(第二侧面)
22长孔
22A后侧侧面
41同轴线缆
42内部导体
44绝缘体
46编织物
47线材。
Claims (9)
1.一种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安装于同轴线缆,
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部端子,所述同轴线缆的内部导体与所述内部端子连接;
外部端子,所述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内部端子的外周侧,形成所述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物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收纳所述内部端子及所述外部端子,
所述外部端子具有: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部分,且与经由该同轴连接器而对所述同轴线缆进行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端子接触;以及
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部分,且将所述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外部端子,
所述压接部中与所述编织物接触的内表面设有多个长槽,多个所述长槽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排列,且分别沿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伸长,
各所述长槽具有:
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伸长;以及
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的方向伸长,
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长槽中,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及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在该长槽的底部彼此连接,
各所述长槽的横截面形状是以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的连接点、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连接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长槽的深度为形成所述编织物的线材的直径的二分之一以上且两倍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长槽分别彼此平行地伸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长槽在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伸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部是通过使在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伸长的金属板塑性变形成筒状来对所述编织物进行包围并铆接的构件,
在将所述压接部展开成平板状的状态下,各所述长槽遍及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压接部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地伸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部形成有长孔,所述长孔贯穿该压接部,在与各所述长槽的伸长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伸长,且与多个所述长槽中的一个以上的长槽局部重合,
所述长孔中的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侧面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位于第一连接位置与第二连接位置之间,且位于比起所述第一连接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位置的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多个所述长槽中的与所述长孔局部重合的一个长槽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所述一个长槽的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连接。
8.一种同轴端子,所述同轴端子安装于同轴线缆,
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部端子,所述同轴线缆的内部导体与所述内部端子连接;以及
外部端子,所述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内部端子的外周侧,形成所述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物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
所述外部端子具有: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部分,且与经由该同轴端子而对所述同轴线缆进行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端子接触;以及
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部分,且将所述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外部端子,
所述压接部中与所述编织物接触的内表面设有多个长槽,多个所述长槽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排列,且分别沿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伸长,
各所述长槽具有:
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伸长;以及
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的方向伸长,
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9.一种带线缆的同轴端子,所述带线缆的同轴端子包括同轴线缆和安装于所述同轴线缆的同轴端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轴线缆包括:内部导体;以及编织物,所述编织物隔着绝缘体设置于所述内部导体的外周侧,
所述同轴端子包括:内部端子,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内部端子连接;以及外部端子,所述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内部端子的外周侧,所述编织物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
所述外部端子具有: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部分,且与对该带线缆的同轴端子进行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端子接触;以及
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设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部分,且将所述编织物以铆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外部端子,
所述压接部中与所述编织物接触的内表面设有多个长槽,多个所述长槽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上排列,且分别沿与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伸长,
各所述长槽具有:
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向伸长;以及
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中从位于比该长槽的底部靠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另一侧处的部分至该长槽的底部倾斜并向所述外部端子的轴向一侧的方向伸长,
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比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压接部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07028A JP2024006285A (ja) | 2022-07-01 | 2022-07-01 | 同軸コネクタ、同軸端子およびケーブル付き同軸端子 |
JP2022-107028 | 2022-07-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335184A true CN117335184A (zh) | 2024-01-02 |
Family
ID=89274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00193.8A Pending CN117335184A (zh) | 2022-07-01 | 2023-06-30 | 同轴连接器、同轴端子及带线缆的同轴端子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4006285A (zh) |
CN (1) | CN117335184A (zh) |
-
2022
- 2022-07-01 JP JP2022107028A patent/JP2024006285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10800193.8A patent/CN117335184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006285A (ja) | 2024-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096190B2 (ja) | 同軸ケーブル用シールド端子 | |
JP4834605B2 (ja) | 外導体端子 | |
JP4082710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8631086B (zh) | L型内端子、l型同轴连接器及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
US9991639B2 (en) | Wafer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clamp | |
US20180026402A1 (en) | Plug connector arrangement with sleeve part | |
CN1318883A (zh) | 传输特性得到改进的屏蔽电缆连接器 | |
US11862907B2 (en) | Connector with cable | |
JP7096123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の端子接続構造 | |
CN103296494A (zh) | 同轴连接器 | |
US20160365674A1 (en) |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nnector | |
US11764519B2 (en) | Wire including terminal provided with insulating barrel pieces | |
JP7563322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20085535A1 (en) | Wire with terminal | |
JP4818151B2 (ja) | 外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JP4895715B2 (ja) | 編組シールド被覆電線の保持装置 | |
CN112490781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7335184A (zh) | 同轴连接器、同轴端子及带线缆的同轴端子 | |
JP3858034B2 (ja) | ケーブル用端子 | |
KR20200029254A (ko) | 고전압 커넥터용 와이어 압착장치 | |
JP5561970B2 (ja) |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JP5064983B2 (ja) | 突き当てシールドコネクタ組立キット及びシールドケーブルハーネス | |
JP2009054357A (ja) | シールド電線の端末接続構造ならびに端子付きシールド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シールド電線の製造方法 | |
JP2005190941A (ja) | シールド接続構造 | |
WO2023276661A1 (ja) | 接続端子、および、接続端子付電線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