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0308A -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80308A CN117280308A CN202280000850.4A CN202280000850A CN117280308A CN 117280308 A CN117280308 A CN 117280308A CN 202280000850 A CN202280000850 A CN 202280000850A CN 117280308 A CN117280308 A CN 1172803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sub
- area
- line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126211 Hericium coralloi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7 Nb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QNTVPKHKFIYODU-UHFFFAOYSA-N aluminum niobium Chemical compound [Al].[Nb] QNTVPKHKFIYOD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90 polydopa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91140 rs140663277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层组,触控层组包括触控区和周边区。触控层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多条第二触控走线和屏蔽线。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均位于触控区。多条第一触控走线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延伸至周边区。多条第二触控走线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延伸至周边区。屏蔽线位于周边区,且位于相邻的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之间;屏蔽线包括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第二走线段包括多条子屏蔽线,多条子屏蔽线同时与第一走线段电连接,多条子屏蔽线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间隔设置,多条子屏蔽线所在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走线段的宽度。
Description
本公开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因操作简单方便,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而倍受青睐。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感应层和显示基板,触控感应层设置在显示基板的出光侧,以方便触控操作。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层组。所述触控层组包括触控区和周边区。所述触控层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多条第二触控走线和屏蔽线。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均位于所述触控区。所述多条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周边区。所述多条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周边区。所述屏蔽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相邻的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之间;所述屏蔽线包括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二走线段包括多条子屏蔽线,所述多条子屏蔽线同时与所述第一走线段电连接,所述多条子屏蔽线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多条子屏蔽线所在区域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边区包括与所述触控区的第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一扇出区;所述第一扇出区设置有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各条子屏蔽线沿远离所述触控区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扇出区还设置有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沿所述触控区的所述第一侧边缘延伸;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各条子屏蔽线靠近所述触控区的端部均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为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任一条子屏蔽线的宽度的1.3倍~1.7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所在区域的宽度为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的3倍~4.5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区大致呈矩形,所述触控区包括所述第一侧边缘、第二侧边缘、第三侧边缘和第四侧边缘,其中,所述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侧边缘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缘与所述第四侧边缘相对设置,所述 第一侧边缘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侧边缘的长度,所述第三侧边缘的长度等于所述第四侧边缘的长度,所述第一侧边缘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侧边缘的长度。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走线中的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经由所述第一侧边缘引出至所述第一扇出区;所述多个第一触控走线中的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经由所述第二侧边缘引出,并经由所述触控区的第四侧延伸至所述第一扇出区;所述多个第二触控走线经由所述第三侧边缘引出至所述第一扇出区。所述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位于所述屏蔽线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子触控线和第二子触控线;所述第一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同向延伸,所述第二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同向延伸。
所述多条第二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第二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三子触控线和第四子触控线;所述第三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同向延伸,所述第四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同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子触控线与所述第三子触控线位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两侧;所述第二子触控线与所述第四子触控线位于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子触控线的宽度的1.3倍~1.7倍;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为所述第三子触控线的宽度的2倍~6倍。
和/或,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各条子屏蔽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线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子触控线的宽度的40%;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各条子屏蔽线与所述第四子触控线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子触控线的宽度的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彼此交叉设置,且相互绝缘;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第三侧边缘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缘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边区包括与所述触控区的第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一扇出区、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一侧的弯折区、以及,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第一扇出区一侧的引出区;所述引出区设置有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各条子屏蔽线沿远离所述触控区 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部分,自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一端至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端,逐渐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中轴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出区还设置有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大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缘的方向延伸,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的一端分别与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远离所述触控区的端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组还包括:绑定区,位于所述引出区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所述绑定区上设置接地引脚。
所述引出区还设置有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沿远离触控区的方向延伸,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的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接地引脚连接,多条子屏蔽线的靠近所述触控区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相邻子屏蔽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相邻子屏蔽线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组还包括:绑定区,位于所述引出区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所述绑定区上设置接地引脚。
所述引出区还设置有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沿远离触控区的方向延伸,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一端与所述接地引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各条子屏蔽线同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引出区内,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与任一条所述子屏蔽线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子屏蔽线的宽度的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引出区内:任一条子屏蔽线与第一触控走线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宽度的40%;和/或,任一条子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宽度的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走线段中所有子屏蔽线所在区域的宽度为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的3倍~8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的每个第一触控电极均为一体结构;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中的每个第二触控电极均包括多个触控子电极以及至少一个桥接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被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间隔开。
所述触控层组包括:绝缘层和两个导电层,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两个导 电层之间;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触控子电极位于一个导电层中,所述多个桥接部位于另一个导电层中,一个桥接部通过所述绝缘层上的过孔电连接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为单层线或双层线;在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多条子屏蔽线均为单层线的情况下:所述多条子屏蔽线位于同一个所述导电层中;或者,所述多条子屏蔽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电层中,且位于一个所述导电层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与位于另一个所述导电层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在垂直于所述触控层组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组包括: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和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所述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与所述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导电层,且第一类触控走线与第二类触控走线在垂直于所述触控层组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交叠,其中,所述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中包括部分第一触控走线和部分第二触控走线,所述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中包括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和另一部分第二触控走线。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层组。所述触控层组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面上;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所述触控层组的触控区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大致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触控层组包括位于第一扇出区的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和位于引出区的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的情况下:所述显示基板对应所述弯折区的部位设置有多个跳线;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一个子屏蔽线通过至少一个跳线电连接至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一个子屏蔽线。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2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5为图4中G1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6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7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7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7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层组的结构图;
图7D为图7C中G2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A为图2B中II’处的截面图;
图8B为图2B中JJ’处的截面图;
图8C为图2B中JJ’处的截面图;
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 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如本文中所使用,根据上下文,术语“如果”任选地被解释为意思是“当……时”或“在……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任选地被解释为是指“在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100,该触控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该触控显示装置100也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的自发光显示装置,例如,具有触控功能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具有触控功能的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在该触控显示装置100为具有触控功能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该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装置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显示装置。在该触控显示装置100为具有触控功能的光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该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量子点光致发光显示装置。本公开对于触控显示装置100的类型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触控显示装置100例如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电视机等。
请参阅图2A和图2B,触控显示装置100中包括触控层组200,触控层组200可以检测到手指的触控位置,从而向触控显示装置100输入触控指令。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层组200。请参阅图2A和图2B,该触控层组200包括触控区AA和周边区BB。
请参阅图2A和图2B,该触控层组20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3、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和屏蔽线25。
首先对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A,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沿第一方向Y延伸,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沿第二方向X延伸,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彼此交叉设置,且相互绝缘。
对于第一触控电极21、第二触控电极22的形状、数量不作限定,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2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形状、数量,只要能够实现通过检测电容确定触摸点的位置即可。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2A,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均为条状,在此情况下,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具有交叉区域,即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合面积。由于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相互绝缘。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设置绝缘层,并通过绝缘层实现第一触控电极21与第二触控电极22之间的绝缘。因此,在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交叉的区域会形成一个电容,当导体(例如手指)触摸到交叉区域时,会改变该区域的原有电容;通过检测电容变化,从而获得触摸点的位置。
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B,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均位于触控区AA。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在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相互交错且同层设置,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交。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22还包括多个触控子电极221和桥接部22,在第二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221通过桥接部22电连接。其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多个触控子电极221采用构图工艺(例如包括曝光、显影、刻蚀等步骤)同步形成,同层同材料。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虽然同层设置,但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相互绝缘。
其中,请参阅图2B,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沿第一方向Y划分为多列,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相互耦接,多列第一触控电极21中相邻列的第一触控电极21相互绝缘。示例的,沿第一方向Y,第一列C1中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相互耦接,第一列C1中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列C2中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相互绝缘。其中,每列第一触控电极21例如可以作为一个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用于传输第一触控信号。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沿第二方向X划分为多排,位于同一排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相互耦接,多排第二触控电极22中相邻排的第二触控电极22相互绝缘。示例的,沿第二方向X方向,第一排D1中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相互耦接,第一排D1中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和第二排D2中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相互绝缘。其中,每排第二触控电极例如可以作为一个第二通道, 第二通道用于传输第二触控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均为网格块状结构。
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1可以为Tx(transmit,触控发射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2可以为Rx(teceive,触控接收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21可以为Rx,第二触控电极22可以为Tx,本公开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2A和图2B,触控层组200中还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3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其中,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3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电连接,且延伸至周边区BB。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电连接,且延伸至周边区BB。其中,一条第一触控走线23与一列第一触控电极21电连接,一条第二触控走线24与一排第二触控电极22电连接。
触控层组200中还包括:屏蔽线25,屏蔽线25位于周边区BB,且位于相邻的第一触控走线23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
其中,第一触控走线23用于传输第一触控信号,第二触控走线24用于传输第二触控信号,第一触控走线23与第二触控走线24所传输的信号不同。第一触控走线23中的第一触控信号会对第二触控走线24中的第二触控信号产生干扰,同理,第二触控走线24中的第二触控信号会对第一触控走线23中的第一触控信号产生干扰。
本公开通过在相邻的第一触控走线23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设置屏蔽线25,将第一触控走线23与第二触控走线24隔开,以此避免第一触控走线23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相互产生干扰。
其中,屏蔽线25与第一触控走线23之间形成有间隙,以此避免第一触控走线23与屏蔽线25短接。屏蔽线25与第二触控走线24形成有间隙,以此避免第二触控走线24与屏蔽线25短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屏蔽线25各处的宽度一致。而触控层组200的周边区BB可以包括多个区域,例如第一扇出区B10、弯折区B20和引出区B30,可参阅图3,图3示出了周边区BB中部分区域的结构。其中,由于不同区域内的布线空间大小不同,因此布线需求不同,当屏蔽线25各处的宽度一致时,无法满足不同区域的布线需求。示例性的,当屏蔽线25设置的较宽时,对于空间较小的区域(如第一扇出区B10),第一扇出区B10内触控线(触控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23与第二触控走线24)的宽度需设置的比较小,从而导致屏蔽线25与触控线之间的线宽差异增大,降低了刻蚀均一性,因此,当屏蔽线25各处的宽度一致时,无法满足不同区域的布线需求。并且导致在第一扇 出区B10内触控线与触控线之间以及触控线与屏蔽线25之间的间距也会比较小,容易导致触控线与触控线之间以及触控线与屏蔽线25之间干扰增大,且容易发生耦合。而当屏蔽线25设置的较窄时,对于空间较大的区域(如引出区B30),可以将引出区B30内的触控线的宽度设置的比较大,以降低触控线的电阻。而此时屏蔽线25设置的比较窄,导致屏蔽线25的屏蔽效果不够,使得第一触控走线23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发生干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组200中,请参阅图4,屏蔽线25包括第一走线段251和第二走线段252,第二走线段252的宽度大于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
其中,在空间较小的区域内(如第一扇出区B10),可以设置第一走线段251,由于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较小,因此,第一走线段251与第一扇出区B10内的触控线的宽度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可以提高刻蚀的均一性。此外,第一扇出区B10内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设置触控线,进而可以将触控线的宽度设置的比较大,从而使得屏蔽线25与触控线之间的线宽差异进一步减小,提高了刻蚀均一性。除此之外,将触控线的宽度设置的比较大,还可以降低触控线的电阻。并且在第一扇出区B10内触控线与触控线之间以及触控线与屏蔽线25之间的间距也比较大,降低了触控线与触控线之间以及触控线与屏蔽线25之间干扰,且不容易发生耦合。
在空间较大的区域内,(例如引出区B30内)设置第二走线段252。由于引出区B30的空间较大,因此,不会因为设置第二走线段252而压缩触控线的设置空间。且能够提高屏蔽线25在空间较大的区域内的屏蔽效果。
综上,在周边区BB内设置宽度不同的第一走线段251和第二走线段252,可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布线需求。
请参阅图4,第二走线段252包括多条子屏蔽线2521,多条子屏蔽线2521同时与第一走线段251电连接,多条子屏蔽线2521沿同一方向(如图4中的Y方向)延伸、且彼此间隔设置,多条子屏蔽线2521所在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例如,如图5所示,在第一扇出区B10内,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为H1,多条子屏蔽线2521所在区域的宽度为H3,其中,H3>H1。
其中,第二走线段252包括多条子屏蔽线2521,相邻两条子屏蔽线2521之间设置有间隙,进而使得相邻两条子屏蔽线2521间隔设置。
屏蔽线25在第二走线段252被分成了多条子屏蔽线2521,子屏蔽线2521与第一触控走线23之间、以及子屏蔽线2521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的线宽 的差异较小,因此可以提高刻蚀的均一性。
此外,不同线宽的走线所产生的静电不同,同时与相邻走线之间的产生的互感电容不同,因此,不同线宽的走线所形成的信号环境不同。因此,在本公开所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靠近子屏蔽线2521的第一触控走线23与远离子屏蔽线2521的第一触控走线23的信号环境的差异较小,进而,靠近子屏蔽线2521的第一触控走线23与远离子屏蔽线2521的第一触控走线23的触控电学的差异较小。同理,靠近子屏蔽线2521的第二触控走线24与远离子屏蔽线2521的第二触控走线24的触控电学的差异较小,进而能够提高触控层组200的触控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周边区BB包括:与触控区AA的第一侧边缘A1连接的第一扇出区B10。第一扇出区B10远离触控区AA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弯折区B20、引出区B30和绑定区B40,其中,绑定区B40中设置有接地引脚26,其中,图3中未示出接地引脚26,可参阅图6A和图6B。屏蔽线25可以穿过第一扇出区B10与接地引脚26电连接。其中,接地引脚26接地,因此屏蔽线25可以接地,进而可以将屏蔽线25中积累的静电导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扇出区B10设置有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沿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
其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沿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即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向着靠近接地引脚26(如图6A和图6B所示)的方向延伸,以此使得屏蔽线25逐渐靠近接地引脚26。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区AA指向第一扇出区B10的方向为第一指定方向,且第一指定方向与第一方向Y平行,请参阅图4,箭头F1所指的方向为第一指定方向。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可以大致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其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包括多条子屏蔽线2521A,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A均大致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大致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指的是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指定方向F1之间的夹角在5°以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第一扇出区B10还设置有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沿触控区AA的第一侧边缘A1延伸。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靠近触控区AA的端部均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扇出区B10可以作为触控层组200的至少部分边框, 为了实现窄边框,因此,第一扇出区B10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有限。
在第一扇出区B10内设置宽度较小的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因此,可以减小第一扇出区B10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进而可以减小触控层组200的边框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侧边缘A1沿第二方向X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1.3倍~1.7倍。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为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为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子屏蔽线2521A在第二方向X上的尺寸,其中,1.3H2≤H1≤1.7H2。
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大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且1.3H2≤H1≤1.7H2,避免了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差异过大(例如大于1.7倍),导致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过大,在第一扇出区B10的第一方向Y占用较大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减小第一扇出区B10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此外,还避免了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宽度差异过小(例如小于1.3倍),导致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过小,屏蔽效果降低。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1.4倍~1.6倍。
示例性的,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1.5倍。
其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可以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5μm≤H1≤31μm。示例性的,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28μm。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7μm≤H2≤23μm。示例性的,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为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为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的3倍~4.5倍。
请参阅图5,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为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在第二方向X上的尺寸,其中,3H1≤H3≤4.5H1,避免了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差异过大(例如大于4.5倍),导致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过大,在第一扇出区B10的第二方向X上占用较大的空间。此外,还避免了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的宽度差异过小(例如小于3倍),导致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过小,屏蔽效果降低。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为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的3.5倍~4.1倍。示例性的,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为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的3.7倍~3.8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02μm≤H3≤110μm。示例性的,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为106μm。
相邻的两条子屏蔽线2521之间形成有间隙,请参阅图5,在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相邻的两条子屏蔽线2521A之间的间隙为H4。在一些示例中,H4的取值范围为:20μm≤H4≤26μm,示例性的,H4为23μm。
以上对屏蔽线25位于第一扇出区B10中的部位进行了介绍,除了屏蔽线25外,第一触控走线23和第二触控走线24也经过第一扇出区B10。以下对第一触控走线23和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第一扇出区B10内的部位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B,触控区AA大致呈矩形,触控区AA包括第一侧边缘A1、第二侧边缘A2、第三侧边缘A3和第四侧边缘A4,其中,第一侧边缘A1与第二侧边缘A2相对设置,第三侧边缘A3与第四侧边缘A4相对设置,第一侧边缘A1的长度等于第二侧边缘A2的长度,第三侧边缘A3的长度等于第四侧边缘A4的长度,第一侧边缘A1的长度小于第三侧边缘A3的长度。
其中,第一方向Y为平行于第三侧边缘A3的方向,第二方向X为平行于第一侧边缘A1的方向。
其中,触控区AA大致呈矩形,其中,“大致呈矩形”可以是标准的矩形框形状;还可以是邻边夹角近似为直角(例如邻边夹角为85°~95°),和/或,各个边近似为直边的近似标准矩形框的形状。和/或,相邻的两个边缘之间形成有圆角。
请参阅图2B,多个第一触控走线23中的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经由 第一侧边缘A1引出至第一扇出区B10;多个第一触控走线23中的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经由第二侧边缘A2引出,并经由触控区AA的第四侧延伸至第一扇出区B10。
其中,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和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均为整条走线。
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的一端由第一侧边缘A1连接于第一触控电极21,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引脚27。其中,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的线体经过第一扇出区B10向着与绑定区B40上的第一引脚27延伸。其中,图3中未示出第一引脚27,可参阅图6A和图6B。
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的一端由第二侧边缘A2连接于第一触控电极21,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引脚27。其中,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的线体依次经过触控区AA的第四侧、第一扇出区B10向着绑定区B40上的第一引脚27延伸。其中,触控区AA的第四侧为周边区BB中与第四侧边缘A4相邻的部分区域。其中,图3中未示出第一引脚27,可参阅图6A和图6B。
在一些示例中,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中第一触控走线的数量为多个,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中第一触控走线的数量为多个。其中,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由第一侧边缘A1连接至每一列第一触控电极21,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由第二侧边缘A2连接至每一列第一触控电极21。
多个第二触控走线24经由第三侧边缘A3引出至第一扇出区B10。
其中,第二触控走线24的一端由第三侧边缘A3连接于第二触控电极22,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引脚28。第二触控走线24的线体依次经过触控区AA的第三侧、第一扇出区B10、弯折区B20和引出区B30延伸至与绑定区B40上的第二引脚28电连接。其中,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由第三侧边缘A3连接至每一排第二触控电极22。其中,触控区AA的第三侧为周边区BB中与第三侧边缘A3相邻的部分区域。
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中的每条第一触控走线23A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扇出区B10内,每条第二触控走线24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扇出区B10内。
在第一扇出区B10内,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位于第一扇出区B10的部分,与多个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第一扇出区B10的部分,位于屏蔽线25的两侧。因此,在第一扇出区B10内,屏蔽线25可以避免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与第二触控走线24相互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中的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23A位于第一扇出区B10的部分,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子触控 线23A1和第二子触控线23A2。
其中,第一子触控线23A1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同向延伸,此时,第一子触控线23A1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平行设置。
第二子触控线23A2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同向延伸。此时,第二子触控线23A2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的多条子屏蔽线25平行设置。
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中的至少一条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第一扇出区B10的部分,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三子触控线243和第四子触控线244。
第三子触控线243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同向延伸,此时,第三子触控线243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平行设置。
第四子触控线244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同向延伸。此时,第四子触控线244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平行设置。
其中,第一子触控线23A1与第三子触控线243位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两侧。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4,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中的第一子触控线23A1位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与触控区AA之间,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中的第三子触控线243位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远离触控区AA的一侧。此时,多个第一子触控线23A1、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和第三子触控线243沿第一指定方向F1依次设置。
请参阅图4和图5,第二子触控线23A2与第四子触控线244位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的两侧。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5,第二子触控线23A2、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和第四子触控线244沿第二指定方向依次设置。其中,可参见图5,箭头F2所指的方向为第二指定方向,第四侧边缘A4指向第三侧边缘A3的方向为第二指定方向F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H5的1.3倍~1.7倍。
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H5为第一子触控线23A1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其中,1.3H5≤H1≤1.7H5,避免了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与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差异过大(例如大于1.7倍),导致刻蚀均一性较差。此外,还避免了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与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H5的宽度差异过小(例如小于1.3倍),导致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过小,屏蔽效果降低。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一子触控线23A1 的宽度H5的1.4倍~1.6倍。
示例性的,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H5的1.5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H5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7μm≤H5≤23μm。示例性的,H5=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的2倍~6倍。
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为第三子触控线243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其中,2H6≤H1≤6H6,避免了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与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差异过大(例如大于6倍),导致刻蚀均一性较差。此外,还避免了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与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的宽度差异过小(例如小于2倍),屏蔽效果降低。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为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的2.3倍~5.6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的取值范围可以为:5μm≤H6≤12μm。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H5大于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的列数小于第二触控电极22的排数,因此,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中第一触控走线23A的数量少于第二触控走线24,因此,在第一扇出区B10内,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数量少于第三子触控线243触控线的数量。因此,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小于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H5,可以减小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而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H6较小,能够减小多条第三子触控线243所在区域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有利于实现触控层组200的窄边框。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触控区AA的第三侧的部位的宽度较小,因此,第二触控走线24在触控区AA的第三侧所占区域在第二方向X上的尺寸较小,因此,有利实现触控层组200的窄边框。其中,触控区AA的第三侧为周边区BB中与第三侧边缘A3相邻的部分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与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的40%。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第 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
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4H7,可以避免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差值过大(例如超过0.4H7),导致刻蚀均一性较差。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与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的20%。示例性的,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等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的取值范围为:17μm≤H6≤23μm。示例性的,H7=20μm。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取值范围为:17μm≤H2≤23μm。示例性的,H2=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与第四子触控线244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的40%。
在一些示例中,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H8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
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H8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4H8,可以避免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H8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的差值过大(例如超过0.4H8),导致刻蚀均一性较差。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与第四子触控线244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H8的20%。示例性的,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H8等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
在一些示例中,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H8的取值范围为:17μm≤H8≤23μm。示例性的,H8=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触控线23A2的宽度H7、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H2以及第四子触控线244的宽度H8相等,即H7=H2=H8。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触控线23A1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之间的距离、第三子触控线243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之间的距离、相邻的两条第 一子触控线23A1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两条第三子触控线243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触控线23A1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μm,小于等于7μm。示例性的,第一子触控线23A1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之间的距离等于6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扇出区B10内还设置多条虚拟走线29,其中,在第一扇出区B10内,多条虚拟走线29分别设置于第一触控走线23远离屏蔽线25的一侧以及第二触控走线24远离屏蔽线25的一侧。通过设置虚拟走线29,可以提高第一触控走线23和第二触控走线25的刻蚀均一性。
以上对屏蔽线25、第一触控走线23和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第一扇出区B10中的部位进行了介绍,以下对屏蔽线25、第一触控走线23和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中的部位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周边区BB包括与触控区AA的第一侧边缘A1连接的第一扇出区B10、位于第一扇出区B10远离触控区AA一侧的弯折区B20、以及,位于弯折区B20远离第一扇出区B10一侧的引出区B30。
请参阅图6A和图6B,引出区B30设置有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沿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
其中,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指定方向F1相同,也可以与第一指定方向F1之间形成指定夹角。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电连接,其中,图6A和图6B中未示出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A,可参阅图4。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子屏蔽线2521B与子屏蔽线2521A的数量相同,因此,多条子屏蔽线2521B与多条子屏蔽线2521A一一对应并电连接,其中,图6A和图6B中未示出子屏蔽线2521A,可参阅图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的至少部分,自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至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逐渐靠近触控区AA的中轴线。其中,自靠近触控区AA的端部至远离触控区AA的端部的方向,即为第一指定方向F1,因此,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中的至少部分沿第一指定方向F1逐渐靠近触控区AA的中轴线CA。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区AA的中轴线CA沿第一方向Y延伸,触控区AA的中轴线CA为触控区AA在第二方向X上的中心线。触控区AA以中轴线 CA(如图2B所示)为对称线,大致对称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区AA的中轴线CA将触控层组200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触控区AA的第三侧边缘A3位于第一区域内,触控区AA的第四侧边缘A4位于第二区域。
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以及第二触控走线24在第一区域内聚拢。而绑定区B40中的多个引脚设置于绑定区B40的中部,其中,中轴线CA穿过绑定区B40的中部。
其中,将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中沿第一指定方向F1逐渐靠近中轴线CA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子走线段252B1。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使得第一子走线段252B1沿第一指定方向F1逐渐靠近触控区AA的中轴线CA,可以使得第一子走线段252B1逐渐靠近绑定区B40上的接地引脚26。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还包括第五子触控线23A5,第五子触控线23A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子走线段252B1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第二触控走线24还包括第六子触控线246,第六子触控线246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子走线段252B1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3,引出区B30中包括第一走线区域B31,沿着第一指定方向F1,第一走线区域B31逐渐靠近触控区AA的中轴线CA(如图2B所示)。其中,第一走线区域B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子走线段252B1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第一走线区域B31沿第三指定方向F3延伸,箭头F3所指的方向即为第三指定方向。
第五子触控线23A5、第一子走线段252B1和第六子触控线246均位于第一走线区域B31内,其中,图3中未示出第五子触控线23A5、第一子走线段252B1和第六子触控线246,可参阅图6A和图6B。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一走线区域B31内,任意相邻的两段走线之间的间距相等,且每段走线的宽度相等。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走线区域B31内的走线包括第五子触控线23A5、第六子触控线246、第一子走线段252B1内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B1以及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位于第一走线区域B31中的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还包括:第二子走线段252B2,第二子走线段252B2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2沿远离 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子走线段252B2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2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与第一子走线段252B1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1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一一对应并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子走线段252B2大致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子走线段252B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子走线段252B2所在区域的宽度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子屏蔽线2521B2的宽度与子屏蔽线2521A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子屏蔽线2521B2之间的间距与相邻子屏蔽线2521A之间的间距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3,引出区B30中包括第二走线区域B32,第二走线区域B32沿着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第二走线区域B32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与第一走线区域B31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二走线区域B32内,任意相邻的两段走线之间的间距相等,且每段走线的宽度相等。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走线区域B32内的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第二走线区域B32内的部位、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第二走线区域B32内的部位以及第二子走线段252B2内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B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A、图6B、图7A和图7B,引出区B30还设置有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大致沿平行于第一侧边缘A1的方向延伸。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多条子屏蔽线2521C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子走线段252B1中多条子屏蔽线2521B1远离触控区AA的端部连接。其中,平行于第一侧边缘A1的方向为第二方向X。
其中,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大致沿平行于第一侧边缘A1的方向延伸,指的是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边缘A1之间的夹角小于5°。
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子屏蔽线2521C的数量与第一子走线段252B1中子屏蔽线2521B1的数量相等。多条子屏蔽线2521C与多条子屏蔽线2521B1一一对应并电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引出区B30内设置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不仅可以使得屏蔽线25向着接地引脚26延伸,还可以减小引出区B30在第一方向Y上增大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还包括第七子触控线23A7,第七子触控线23A7的延伸方向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七子触控线23A7远离中轴线的一端与第五子触控线23A5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七子触控线23A7的宽度与第五子触控线23A5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第二触控走线24还包括第八子触控线248,第八子触控线248的延伸方向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八子触控线248远离中轴线的一端与第六子触控线246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八子触控线248的宽度与第六子触控线246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3,引出区B30中包括第三走线区域B33,第三走线区域B33大致沿平行于第一侧边缘A1的方向延伸。第三走线区域B33与第一走线区域B31远离触控区AA的一侧连接。
第七子触控线23A7、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和第八子触控线248均位于第三走线区域B33内,其中,图3中未示出第七子触控线23A7、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和第八子触控线248,可参阅图6A和图6B。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三走线区域B33内,任意相邻的两段走线之间的间距相等,且每段走线的宽度相等。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走线区域B33内的走线包括第七子触控线23A7、第八子触控线248、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内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C以及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位于第三走线区域B33内的部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走线段252B1和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所在区域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A,触控层组200还包括:绑定区B40,位于引出区B30远离弯折区B20的一侧,绑定区B40上设置接地引脚26。
请参阅图6A和图7A,引出区B30还设置有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沿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指定方向F1为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在一些示例中,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可以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
请参阅图6A和图7A,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中,多条子屏蔽线2521D的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接地引脚26连接,多条子屏蔽线2521 的靠近触控区AA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多条子屏蔽线2521C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中多条子屏蔽线2521D分别连接于多个接地引脚26。
请参阅图6A,除接地引脚26之外,绑定区B40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27和多个第二引脚28。
在一些示例中,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所在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所在区域的宽度,且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所在区域的宽度大于第一子走线段252B1所在区域的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中的每条子屏蔽线2521D的宽度等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的每条子屏蔽线2521C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A还包括第九子触控线23A9,第九子触控线23A9的延伸方向与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九子触控线23A9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与第七子触控线23A7远离第五子触控线23A5的一端电连接的,第九子触控线23A9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与第一引脚27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第二触控走线24还包括第十子触控线2410,第十子触控线2410的延伸方向与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十子触控线2410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与第八子触控线248远离第六子触控线246的一端电连接,第十子触控线2410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与第二引脚28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3,引出区B30中包括第四走线区域B34,第四走线区域B34沿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在一些示例中,第四走线区域B34可以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
第九子触控线23A9、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和第十子触控线2410均位于第四走线区域B34内,其中,图3中未示出第九子触控线23A9、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和第十子触控线2410,可参阅图6A。
在一些示例中,第九子触控线23A9与第七子触控线23A7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第十子触控线2410与第八子触控线248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四走线区域B34内,任意相邻的两段走线之间的间距相等,且每段走线的宽度相等。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走线区域B34内的走线包括第九子触控线23A9、第十子触控线2410、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内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D以及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B位于第四走线区域 B34内的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A,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中相邻子屏蔽线2521D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相邻子屏蔽线2521C之间的间距。
在屏蔽线25通过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与绑定区B40上的多个接地引脚26电连接的情况下,绑定区B40上设置有多个接地引脚26。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中相邻子屏蔽线2521D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相邻子屏蔽线2521C之间的间距,可以将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中相邻子屏蔽线2521D之间的间距设计的较大,进而绑定区B40上的多个接地引脚26之间的距离较大,以此避免绑定区B40上的多个接地引脚26由于过于紧凑而发生耦合。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的第九子触控线23A9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第七子触控线23A7之间的距离,可以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引脚27之间的距离设计的较大,以此避免绑定区B40上的多个第一引脚27由于过于紧凑而发生耦合。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的第十子触控线2410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第八子触控线248之间的距离,可以将相邻的两个第二引脚28之间的距离设计的较大,以此避免绑定区B40上的多个第二引脚28由于过于紧凑而发生耦合。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内相邻两条子屏蔽线2521D之间的距离为H9,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内相邻两条子屏蔽线2521C之间的距离为H10,其中,H9大于H10,且H10<H9≤2H10,示例性的,H9=1.53H10。
在一些示例中,H9的取值范围为:20μm≤H9≤26μm,示例性的,H9=23μm。
在一些示例中,H10的取值范围为:12μm≤H10≤18μm,示例性的,H10=15μm。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第九子触控线23A9与相邻的子屏蔽线2521D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七子触控线23A7与相邻的子屏蔽线2521C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第十子触控线2410与相邻的子屏蔽线2521D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八子触控线248与相邻的子屏蔽线2521C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第二子走线段252B2所在区域的宽度与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所在区域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子屏蔽线2521B2的宽度与子屏蔽线2521D的宽度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子屏蔽线2521B2之间的间距与相邻子屏蔽线2521D之间的间距相等。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屏蔽线25通过第二走线段252与接地引脚26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B和图7B,引出区B30还设置有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沿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指定方向F1为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可以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
请参阅图6B和图7B,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一端与接地引脚26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C同时连接。
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与各条子屏蔽线2521C远离子屏蔽线2521B1的一端电连接,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与接地引脚26电连接。
屏蔽线25通过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与接地引脚26电连接,可以减少接地引脚26的数量。
在引出区B30还设置有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情况下,请参阅图6B,第九子触控线23A9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十子触控线24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延伸方向相同。此时,第四走线区域B34内的走线包括第九子触控线23A9、第十子触控线2410和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引出区B30内,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与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的40%。
其中,在引出区B30内设置有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情况下,引出区B30内的子屏蔽线2521包括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内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C和第一子走线段252B1内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B1。其中,子屏蔽线2521C的宽度与子屏蔽线2521B1的宽度相等。
请参阅图6B,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为H11,引出区B30内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为H12。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
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4H12,可以避免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差过大(例如超过0.4H12),导致, 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与第一触控走线23以及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的宽度差异过大,进而导致刻蚀均一性较差。
在一些示例中,在引出区B30内,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与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的20%。示例性的,在引出区B30内,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等于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的取值范围为:12μm≤H11≤16μm。示例性的,H11=14μm。
在一些示例中,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的取值范围为:12μm≤H12≤16μm。示例性的,H12=14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引出区B30内: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与第一触控走线23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触控走线23的宽度的40%。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A,子屏蔽线2521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包括:第一子走线段252B1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1、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C以及第四个第二走线段252D中多条子屏蔽线2521D。
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B,子屏蔽线2521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包括:第一子走线段252B1中的各条子屏蔽线2521B1和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各条子屏蔽线2521C。
在一些示例中,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线宽相等,请参阅图6A和图6B,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为H13。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3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
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3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4H13,可以避免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差过大(例如超过0.4H13),导致刻蚀均一性较差。
在一些示例中,在引出区B30内,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与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的20%。示例性的,在引出区B30内,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3等于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2。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3的取值范围为:12μm≤H13≤16μm。示例性的,H13=14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引出区B30内: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二触控走线24的宽度的40%。
在一些示例中,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线宽相等,请参阅图6A和图6B,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为H14。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4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
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4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H12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4H14,可以避免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与引出区B30内各条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差过大(例如超过0.4H14),导致刻蚀均一性较差。
在一些示例中,在引出区B30内,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与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的20%。示例性的,在引出区B30内,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4等于任一条子屏蔽线2521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2。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的宽度H14的取值范围为:12μm≤H14≤16μm。示例性的,H14=14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引出区B30内,第一触控走线23的宽度、第二触控走线24的宽度以及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相等,即H13=H14=H12。
在一些示例中,在引出区B30内,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与第一触控走线23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触控走线23的宽度H13的40%。示例性的,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与第一触控走线23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触控走线23的宽度H13的20%。示例性的,H11=H13。
在一些示例中,在引出区B30内,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二触控走线24的宽度H14的40%。示例性的,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与第二触控走线24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二触控走线24的宽度H14的20%。示例性的,H11=H14。
在一些示例中,H11=H13=H1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走线段252中所有子屏蔽线2521所在区域的宽度为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的3倍~8倍。避免了第二走线段252中所有子屏蔽线2521所在区域的宽度与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差异过大(例如大于8倍),导致第二走线段252所在区域的宽度过大。此外,还避免了第二走线段中所有子屏蔽线2521所在区域的宽度与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的差异过小(例如小于3倍),导致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过小,屏蔽效果降低。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已经对第一扇出区B10内的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与第一个第一走线段251A的宽度H1之间的比例进行了介绍,以下对引出区B30内第二走线段252的宽度与第一走线段251的宽度之间的比例进行介绍。
在一些示例中,引出区B30内设置有第一子走线段252B1和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其中,第一子走线段252B1中子屏蔽线2521B1的宽度与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中子屏蔽线2521C的宽度相等,且相邻的子屏蔽线2521B1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子屏蔽线2521C之间的间距相等。此时,第一子走线段252B1和第三个第二走线段252C所在区域的宽度相等。
其中,请参阅图6A和图6B,第一子走线段252B1所在区域的宽度为H15。
请参阅图6B,在引出区B30内还设置有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情况下,第一子走线段252B1的宽度H15为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的4.5倍~6倍。在一些示例中,H15是H11的4.8倍~5.4倍。示例性的,H15是H11的5.14倍。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走线段252B1所在区域的宽度H15的取值范围为:68μm≤H15≤76μm,示例性的,H15=72μm。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所在区域的宽度H3为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宽度H11的6倍~8倍。示例性的,H3=7.57H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引出区B30内还设置有第二个第一走线段251B的情况下,参见图7C和图7D,在第一扇出区B10内还设置有第五个第二走线段252E,第五个第二走线段252E沿触控区AA的第一侧边缘A1延伸。第五个第二走线段252E中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E均沿第一侧边缘A1延伸。第一子触控线23A1与第三子触控线243分别设置于第五个第二走线段252E的两侧。
第五个第二走线段252E中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E的一端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A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一一对应并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7C,沿着第一指定方向F1,第五个第二走线段 252E中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E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五个第二走线段252E中,靠近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子屏蔽线2521E的宽度与第一子触控线23A1的宽度相等,以此使得靠近子屏蔽线2521E的第一触控走线23与远离子屏蔽线2521E的第一触控走线23具有相同的信号环境,以此提高触控层组200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五个第二走线段252E中,靠近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子屏蔽线2521的宽度与第三子触控线243的宽度相等,以此使得靠近子屏蔽线2521的第二触控走线24与远离子屏蔽线2521的第二触控走线24具有相同的信号环境,以此提高触控层组200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A和图6B,第二走线段252中设置有2~4条子屏蔽线2521。示例性的,第二走线段252中设置有3条子屏蔽线2521。
以上对第一触控走线23、第二触控走线24以及屏蔽线25在各个区域内的结构进行了介绍,以下对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B,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中的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均为一体结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中的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2均包括多个触控子电极221以及至少一个桥接部222;第二触控电极22中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221被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间隔开。
请参阅图8A,触控层组200包括:绝缘层201和两个导电层202,绝缘层201位于两个导电层202之间。其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多个触控子电极221位于一个导电层202中,多个桥接部222位于另一个导电层202中,一个桥接部222通过绝缘层201上的过孔电连接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2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电极21为一体结构是指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的各个部分均位于同一层,且直接连接在一起。
此外,“同层设置”指的是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层结构。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同一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像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具有不同的厚度。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B,由于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为一体结构,且所有的触控子电极221和所有的第一触控电极21同层设置,因此,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2中由第一触控电极21间隔开的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221之间由桥接部222通过绝缘层201上的过孔连接在一起,即每个桥接部222均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21交叉设置,来实现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2中各个 触控子电极221之间的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第二触控电极22中相邻两个触控子电极221之间通过绝缘层201上的至少两个过孔与桥接部222电连接。
由于被第一触控电极21间隔开的相邻两个触控子电极221之间通过绝缘层201上的至少两个过孔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和桥接部222之间具有重叠区域,且由于第一触控电极21与桥接部222相互绝缘,因此,在第一触控电极21和桥接部222交叉的区域会形成一个电容,当导体(例如手指)触摸到交叉区域时,会改变该区域的原有电容;通过检测电容变化,从而获得触摸点的位置。
此处,请参阅图8A,除绝缘层201和两个导电层202之外,触控层组200还包括承载面板203,绝缘层201和两个导电层202设置于承载面板203的一侧。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同层设置,且第一触控电极21与桥接部222位于绝缘层201的两侧,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设置在绝缘层201上且靠近承载面板203的一侧,桥接部222设置在绝缘层201上且远离承载面板203的一侧;也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设置在绝缘层201上且远离承载面板203的一侧,桥接部222设置在绝缘层201上且靠近承载面板203的一侧。本公开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绝缘层201的设置方式不作限定。绝缘层201可以设置为一整层,也可以包括多个数量的绝缘层201。在绝缘层201包括多个数量的情况下,绝缘层201仅设置在第一触控电极21与桥接部222交叉的区域。在绝缘层201为一整层的情况下,示例性的,请参阅图8A,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在绝缘层201上的正投影在绝缘层201的边界以内。
在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为金属网格结构时,对于金属网格的金属材料不进行限定。该金属材料可以为金属单质或金属合金等,示例性的,金属材料可以为Ag(银)、Cu(铜)、Al(铝)、或AlNb(铝铌合金)合金中的一种,还可以为多个(至少两个)金属子层层叠设置的金属层,例如包括三个金属子层,位于中间的金属子层的材料为Al(铝),位于中间层的相对两侧的金属子层的材料为Ti(钛),这种结构可记为Ti/Al/Ti。此时,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的导电层202为Ti/Al/Ti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8A,两个导电层202分别为第一导电层2021和第二导电层2022,其中,第二导电层2022位于第一导电层2021背离承载面板203的一侧。其中,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位于第一导电层2021中,桥接部222位于第二导电层2022中。此时,第一导电层2021为Ti/Al/Ti 结构。本示例中,在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为金属网格结构时,一方面可以使得整个触控层组200的透光性较好,另一方面,相比于ITO等透明导电材料,由于金属材料的导电率通常较小,可以使得金属材料制成的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电极22的整体导通性更好。
应当理解到,由于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同层设置,因此,参考图2B,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之间断开。
此外,对于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为金属网格结构的形状不进行限定。示例性的,如图2B所示,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中,除最两端的部分外,其余第一触控电极21的部分由多个菱形构成,且相邻两个菱形的端部直接连接在一起;每个触控子电极221中,除最两端的触控子电极221,其余触控子电极221的形状均为菱形。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的最两端的部分为第一触控电极21延伸方向的两端,且位于触控区AA的边缘,同样的,最两端的触控子电极221为第二触控电极22延伸方向的两端,且位于触控区AA的边缘。
在此基础上,由于除最两端的第一触控电极21的其余部分由多个菱形直接连接构成,除最两端的触控子电极221,其余触控子电极221的形状均为菱形,因此,最两端的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的形状可以设置为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朝向触控层组200的触控区AA的边缘,以使得触控区AA的边缘也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这样一来,可以保证触控区AA的边缘无触控盲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走线段251可以为单层线或双层线。在第一走线段251为单层线的情况下,第一走线段251可以位于任一导电层202中。在第一走线段251为双层线的情况下,第一走线段251包括第一子走线和第二子走线,第一子走线和第二子走线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电层202,第一子走线和第二子走线至少部分地重叠,且第一子走线和第二子走线可以通过位于绝缘层201内的过孔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走线段252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2521为单层线或双层线。
在子屏蔽线2521为单层线的情况下,此时,子屏蔽线2521可以位于任意一个导电层202中。例如,子屏蔽线2521可以与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同层设置,也可以与桥接部222同层设置。示例性的,该单层线为Ti/Al/Ti结构。
在子屏蔽线2521为双层线的情况下,子屏蔽线2521其中一层位于第一 导电层2021中,示例性的,子屏蔽线2521位于第一导电层2021中的部位为Ti/Al/Ti结构。子屏蔽线2521中的另一层可以与桥接部222同层设置,即位于第二导电层2022中,示例性的,子屏蔽线2521位于第二导电层2022中的部位也可以为Ti/Al/Ti结构。此时,一条子屏蔽线2521中位于第一导电层2021中的部位与位于第二导电层2022中的部位,通过绝缘层201中的过孔电连接。
在第二走线段252中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均为单层线的情况下:多条子屏蔽线2521位于同一个导电层202中;或者,多条子屏蔽线2521分别位于两个导电层202中,且位于一个导电层202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2521,与位于另一个导电层202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2521在垂直于触控层组200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交叠。
其中,在多条子屏蔽线2521分别位于两个导电层202中的情况下,子屏蔽线包括第一子屏蔽线和第二子屏蔽线,其中,至少一条第一子屏蔽线与至少一条第二子屏蔽线至少部分地交叠。示例性的,一条第一子屏蔽线与一条第二子屏蔽线完全重叠,以此可以减小子屏蔽线所占的空间,增大触控线所占的空间,进而可以增大触控线的宽度,降低触控线与屏蔽线25之间的宽度差异,提高刻蚀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B,触控层组200包括: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204和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205,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204与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205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电层202。其中,第一类触控走线204和第二类触控走线205均为单层线。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8B,两个导电层202分别为第一导电层2021和第二导电层2022。其中,第一类触控走线204位于第一导电层2021中,第二类触控走线205位于第二导电层2022中。其中,第二导电层2022位于第一导电层2021背离承载面板203的一侧。
第一类触控走线204与第二类触控走线205在垂直于触控层组200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交叠。进而可以减少第一类触控走线204和第二类触控走线205所占的面积。此外,可以将第一类触控走线204的宽度和第二类触控走线205的宽度设计的更宽,以此减小屏蔽线25与第一类触控走线204的宽度之间的宽度差异以及屏蔽线25与第二类触控走线205之间的宽度差异,进而能够提高刻蚀的均一性。
在一些示例中,一条第一类触控走线204与一条第二类触控走线205可以完全重叠,或者部分重叠。
其中,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204中包括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和部分第二 触控走线24,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205中包括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23和另一部分第二触控走线24。
其中,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3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电层202中,第一触控走线23为单层线,因此,任意两条第一触控走线23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第一引脚27(如图6A和图6B所示)。
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4分别设置于两个导电层202中,第二触控走线24为单层线,因此,任意两条第二触控走线24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第二引脚28。
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8C,第一触控走线23为双层线。当然,第二触控走线24也可以为双层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A~图8C,触控层组200还包括保护层206,其中,保护层206位于两个导电层202远离承载面板203的一侧,此时,两个导电层202以及绝缘层201位于保护层206和承载面板203之间,其中,保护层206可以对两个导电层202进行保护,避免导电层202被划伤,影响触控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和图10,触控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显示基板300,触控层组200位于显示基板300的显示面上。此时,显示基板300即为上述承载面板203。
其中,请参阅图11,显示基板300包括显示区SS。显示区SS内设置有多个亚像素P,亚像素P是显示基板300进行画面显示的最小单元,每个亚像素P可显示一种单一的颜色,例如红色(R)、绿色(G)或蓝色(B)。显示基板300内设置有很多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调节不同颜色子像素的亮度(灰阶),通过颜色组合和叠加可以实现多种颜色的显示,从而实现显示基板300的全彩化显示。
触控层组200的触控区AA的边缘与显示区SS的边缘大致重合。
如图9所示,在触控显示装置100为液晶触控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显示基板300为液晶显示基板300A。液晶显示基板300A的主要结构包括阵列基板31、对盒基板32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31和对盒基板32之间的液晶层33。
阵列基板31的每个亚像素均包括位于第一衬底310上的薄膜晶体管311和像素电极312。薄膜晶体管311包括有源层、源极、漏极、栅极及栅绝缘层,源极和漏极分别与有源层接触,像素电极312与薄膜晶体管311的漏极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阵列基板3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衬底310上的公共电极313。像素电极312和公共电极313可以设置在同一层,在此情况下,像素电极312和公共电极313均为包括多个条状子电极的梳齿结构。像素电极312 和公共电极313也可以设置在不同层,在此情况下,如图9所示,像素电极312和公共电极313之间设置有第一层间绝缘层314。在公共电极313设置在薄膜晶体管311和像素电极312之间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公共电极313与薄膜晶体管3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层间绝缘层315。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阵列基板31不包括公共电极313,此时,公共电极313可以位于对盒基板32中。
如图9所示,阵列基板31还包括设置在薄膜晶体管311和像素电极312远离第一衬底310一侧的平坦层316。
如图9所示,对盒基板32包括设置在第二衬底320上的彩色滤光层321,在此情况下,对盒基板32也可以称为彩膜基板(color filter,简称CF)。其中,彩色滤光层321至少包括红色光阻单元、绿色光阻单元以及蓝色光阻单元,红色光阻单元、绿色光阻单元以及蓝色光阻单元分别与阵列基板31上的亚像素一一正对。对盒基板3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衬底320上的黑矩阵图案322,黑矩阵图案322用于将红色光阻单元、绿色光阻单元以及蓝色光阻单元间隔开。
如图9所示,液晶显示基板300A还包括设置在对盒基板32远离液晶层33一侧的上偏光片34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31远离液晶层33一侧的下偏光片35。
如图10所示,在触控显示装置100为电致发光触控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显示基板300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300B。例如OLED显示基板具有轻薄、可绕性、色彩绚丽、对比度高、响应速率快等优势,是目前主流显示基板之一。在触控显示基板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的情况下,显示基板300为柔性显示基板,此时,触控显示装置可以被制作为柔性显示装置。
如图10所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300B可以包括显示用基板36和用于封装显示用基板36的封装层37。此处,封装层37可以为封装薄膜,也可以为封装基板。
如图10所示,上述亚像素包括设置在第三衬底360上的驱动电路和发光器件,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311。发光器件包括阳极361、发光功能层362以及阴极363,阳极361和多个薄膜晶体管311中作为驱动晶体管的薄膜晶体管311的漏极电连接。电致发光显示基板300B还包括像素界定层364,像素界定层364包括多个开口区,发光功能层362设置在一个开口区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362包括发光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362除包括发光层外,还包括电子传输层(election transporting layer,简称 ETL)、电子注入层(election injection layer,简称E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简称HTL)以及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HIL)中的一层或多层。
如图10所示,发光功能层362还包括设置在驱动电路和阳极361之间的平坦层365。
参考图10可知,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设置在电致发光显示基板300B的出光面,此时,桥接部222可以设置在第一触控电极21靠近或远离电致发光显示基板300B的一侧。在桥接部222设置在第一触控电极21靠近显示用基板36一侧的情况下,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整体与桥接部222之间具有绝缘层2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显示基板300还包括设置在封装层37上的缓冲层38,以此防止在形成第一触控电极21和触控子电极221时,导致封装层37被损伤划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发光显示基板300B包括依次设置于第三衬底360上的有源膜层366、第一栅金属层Gate1、第二栅金属层Gate2、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和第二源漏金属层SD2。其中,有源膜层366和第一栅金属层Gate1用于形成驱动电路中的部分薄膜晶体管311。有源膜层366和第二栅金属层Gate2用于形成驱动电路中的其余部分晶体管311,而第一栅金属层Gate1和第二栅金属层Gate2用于形成驱动电路中的电容。第一源漏金属层SD和第二源漏金属层SD2中包括多条向驱动电路传输信号的信号线,例如数据线、初始化信号线、电源信号线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基于显示基板300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300B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触控层组200包括位于第一扇出区B10的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和位于引出区B30的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的情况下:显示基板300对应弯折区B20的部位设置有多个跳线;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的一个子屏蔽线2521A通过至少一个跳线电连接至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中的一个子屏蔽线2521B。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触控层组200包括第一扇出区B10、弯折区B20、引出区B30和绑定区B40,而触控显示装置100包括触控层组200,因此,触控显示装置100也包括第一扇出区B10、弯折区B20、引出区B30和绑定区B40。而触控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显示基板300,因此,显示基板300也包括第一扇出区B10、弯折区B20、引出区B30和绑定区B40,且显示基板300中的第一扇出区B10与触控层组200中的第一扇出区B10为同 一区域,显示基板300中的弯折区B20与触控层组200中的弯折区B20为同一区域,显示基板300中的引出区B30与触控层组200中的引出区B30为同一区域,显示基板300中的绑定区B40与触控层组200中的绑定区B40为同一区域。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包括第一子走线段252B1和第二子走线段252B2,子屏蔽线2521B包括子屏蔽线2521B1和子屏蔽线2521B2,此时,多个跳线中的至少一个跳线的两端分别与子屏蔽线2521A和子屏蔽线2521B2电连接。
其中,显示基板300的弯折区B20可以进行弯折,弯折区B20的部分区域、引出区B30以及绑定区B40可以弯折至显示基板300的背面,以此减小了显示基板300边框的宽度,满足显示基板300中“小下巴”的需求。
其中,显示基板300对应弯折区B20的部位的抗弯折能力较强,因此,通过位于显示基板300内跳线连接子屏蔽线2521A和子屏蔽线2521B,可以减少走线断裂,导致屏蔽线25失效。
上述用于连接子屏蔽线2521A和子屏蔽线2521B的跳线定义为第一跳线。除此之外,显示基板300对应弯折区B20的部位还设置有多个第二跳线,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第一扇出区B10内的部位与第一触控走线23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通过第二跳线电连接。
显示基板300对应弯折区B20的部位还设置有多个第三跳线,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第一扇出区B10内的部位和第二触控走线24位于引出区B30内的部位通过第三跳线电连接。
其中,跳线可以设置于第一栅金属层Gate1、第二栅金属层Gate2、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和第二源漏金属层SD2中的至少一层。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层组对应弯折区B20的部位设置有第六个第二走线段,第六个第二走线段中的多条子屏蔽线沿远离触控区AA的方向延伸,在一些示例中,第六个第二走线段沿第一指定方向F1延伸。第六个第二走线段中的多条子屏蔽线靠近触控区AA的端部与第一个第二走线段252A中多个子屏蔽线2521A远离触控区AA的一端一一对应并电连接。第六个第二走线段中的多条子屏蔽线远离触控区AA的端部与第二个第二走线段252B中的多条子屏蔽线2521B靠近触控区AA的一端一一对应并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 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 一种触控层组,包括:触控区和周边区;所述触控层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均位于所述触控区;多条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周边区;多条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周边区;屏蔽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相邻的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之间;所述屏蔽线包括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二走线段包括多条子屏蔽线,所述多条子屏蔽线同时与所述第一走线段电连接,所述多条子屏蔽线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多条子屏蔽线所在区域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与所述触控区的第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一扇出区;所述第一扇出区设置有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各条子屏蔽线沿远离所述触控区的方向延伸。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第一扇出区还设置有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沿所述触控区的所述第一侧边缘延伸;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各条子屏蔽线靠近所述触控区的端部均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电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为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任一条子屏蔽线的宽度的1.3倍~1.7倍。
-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所在区域的宽度为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的3倍~4.5倍。
- 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触控区大致呈矩形,所述触控区包括所述第一侧边缘、第二侧边缘、第三侧边缘和第四侧边缘,其中,所述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侧边缘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边缘与所述第四侧边缘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边缘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侧边缘的长度,所述第三侧边缘的长度等于所述第四侧边缘的长 度,所述第一侧边缘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侧边缘的长度;所述多个第一触控走线中的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经由所述第一侧边缘引出至所述第一扇出区;所述多个第一触控走线中的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经由所述第二侧边缘引出,并经由所述触控区的第四侧延伸至所述第一扇出区;所述多个第二触控走线经由所述第三侧边缘引出至所述第一扇出区;所述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位于所述屏蔽线的两侧。
-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子触控线和第二子触控线;所述第一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同向延伸,所述第二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同向延伸;所述多条第二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条第二触控走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的部分,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三子触控线和第四子触控线;所述第三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同向延伸,所述第四子触控线与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同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子触控线与所述第三子触控线位于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两侧;所述第二子触控线与所述第四子触控线位于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的两侧。
-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子触控线的宽度的1.3倍~1.7倍;第一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为所述第三子触控线的宽度的2倍~6倍;和/或,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各条子屏蔽线与所述第二子触控线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子触控线的宽度的40%;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各条子屏蔽线与所述第四子触控线的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子触控线的宽度的40%。
- 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彼此交叉设置,且相互绝缘;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第三侧边缘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缘的方向。
-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与所述触控区的第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一扇出区、位于所述第一扇出区远离所述触控区一侧的弯折区、以及,位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第一扇出区一侧的引出区;所述引出区设置有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各条子屏蔽线沿远离所述触控区的方向延伸。
-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部分,自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一端至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端,逐渐靠近所述触控区的中轴线。
-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引出区还设置有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大致沿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缘的方向延伸,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的一端分别与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远离所述触控区的端部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层组,还包括:绑定区,位于所述引出区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所述绑定区上设置接地引脚;所述引出区还设置有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沿远离触控区的方向延伸,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的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接地引脚连接,多条子屏蔽线的靠近所述触控区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多条子屏蔽线的另一端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第四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相邻子屏蔽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相邻子屏蔽线之间的间距。
-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层组,还包括:绑定区,位于所述引出区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所述绑定区上设置接地引脚;所述引出区还设置有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沿远离触控区的方向延伸,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的一端与所述接地引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各条子屏蔽线同时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在所述引出区内,第二个所述第一走线段与任一条所述子屏蔽线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子屏蔽线的宽度的40%。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在所述引出区内:任一条子屏蔽线与第一触控走线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宽度的40%;和/或,任一条子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之间的宽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宽度的40%。
- 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第二走线段中所有子屏蔽线所在区域的宽度为所述第一走线段的宽度的3倍~8倍。
-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的每个第一触控电极均为一体结构;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中的每个第二触控电极均包括多个触控子电极以及至少一个桥接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被一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间隔开;所述触控层组包括:绝缘层和两个导电层,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两个导电层之间;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多个触控子电极位于一个导电层中,所述多个桥接部位于另一个导电层中,一个桥接部通过所述绝缘层上的过孔电连接相邻的两个触控子电极。
-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层组,其中,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为单层线或双层线;在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多条子屏蔽线均为单层线的情况下:所述多条子屏蔽线位于同一个所述导电层中;或者,所述多条子屏蔽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电层中,且位于一个所述导电层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与位于另一个所述导电层中的至少一条子屏蔽线在垂直于所述触控层组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交叠。
- 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层组,包括: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和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所述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与所述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导电层,且第一类触控走线与第二类触控走线在垂直于所述触控层组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交叠,其中,所述多条第一类触控走线中包括部分第一触控走线和部分第二触控走线,所述多条第二类触控走线中包括另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和另一部分第二触控走线。
-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如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层组,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面 上;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所述触控层组的触控区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区的边缘大致重合。
-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触控层组包括位于第一扇出区的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和位于引出区的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的情况下:所述显示基板对应所述弯折区的部位设置有多个跳线;第一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一个子屏蔽线通过至少一个跳线电连接至第二个所述第二走线段中的一个子屏蔽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2/088581 WO2023201727A1 (zh) | 2022-04-22 | 2022-04-22 |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80308A true CN117280308A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8418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00850.4A Pending CN117280308A (zh) | 2022-04-22 | 2022-04-22 |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223148B2 (zh) |
CN (1) | CN117280308A (zh) |
WO (1) | WO202320172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68067B2 (ja) | 2006-11-22 | 2012-11-07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表示装置および平面型表示装置 |
KR102327085B1 (ko) | 2014-10-20 | 2021-11-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JP6418910B2 (ja) | 2014-11-14 | 2018-11-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TWI534680B (zh) | 2015-01-09 | 2016-05-21 |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面板 |
WO2018225633A1 (ja) | 2017-06-06 | 2018-12-1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用部材 |
KR102471154B1 (ko) * | 2018-03-27 | 2022-11-2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WO2020115603A1 (ja) | 2018-12-06 | 2020-06-11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
CN210323695U (zh) | 2019-06-11 | 2020-04-14 | 滁州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3939864A (zh) | 2020-05-14 | 2022-01-1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11651089B (zh) * | 2020-06-16 | 2024-06-1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112198983B (zh) | 2020-09-29 | 2024-03-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214409944U (zh) | 2021-01-25 | 2021-10-15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CN113050840B (zh) | 2021-03-31 | 2024-05-1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基板、触控模组与显示装置 |
CN113325971B (zh) | 2021-06-15 | 2024-04-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778265B (zh) | 2021-09-28 | 2024-03-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显示装置和控制方法 |
-
2022
- 2022-04-22 CN CN202280000850.4A patent/CN117280308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4-22 US US18/043,185 patent/US12223148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4-22 WO PCT/CN2022/088581 patent/WO202320172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223148B2 (en) | 2025-02-11 |
US20240281099A1 (en) | 2024-08-22 |
WO2023201727A1 (zh) | 2023-10-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86439B2 (en) | Display panel with metal mesh units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11243645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0452201B1 (en) | Touch sensor for display with shield | |
CN108054193B (zh) |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 |
JP700556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CN214586834U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190025798A (ko) | 입력감지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 |
KR102709634B1 (ko) | 표시 장치 | |
WO2019047580A1 (zh) |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
US20240045541A1 (en) |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display panel | |
US12041814B2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3296640B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KR20190107774A (ko) |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 |
US20210271347A1 (en) | Touch display devices | |
US11561634B2 (en) |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374066B2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shielding layer grounded through touch layer | |
CN114356152B (zh) |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WO2022179190A1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 |
CN117280308A (zh) |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
US11880520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5113766B (zh) | 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WO2022252215A1 (zh) |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
WO2023216283A1 (zh) |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 |
CN114356154A (zh) | 一种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9690265A (zh) | 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