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16950A - 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16950A CN117216950A CN202311055723.7A CN202311055723A CN117216950A CN 117216950 A CN117216950 A CN 117216950A CN 202311055723 A CN202311055723 A CN 202311055723A CN 117216950 A CN117216950 A CN 1172169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ain energy
- unidirectional
- necking
- yield
- samp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64 tensile tes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06010050031 Muscle strain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包括:提供待测试件和第一试样,待测试件和试样的材料相同;对待测试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待测试件的单向屈服应变能和单向颈缩应变能;对第一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根据第一双向拉伸曲线得到第一试样的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根据单向屈服应变能、单向颈缩应变能、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进行运算比较,将双向拉伸曲线的力学特性与材料在单向拉伸发生屈服及颈缩时的应变能相关联,从而实现对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拉伸试验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金属薄板成形仿真领域,通常需要开展双向拉伸试验来获取材料在复杂加载条件下的塑性变形规律,由试验得到的双向拉伸曲线经过数据处理能够确定材料的屈服各向异性,进一步提高成形仿真的预测精度。双向拉伸曲线在数据处理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塑性应变能才可确保屈服准则参数的准确性。与单向拉伸的试验曲线不同,双向拉伸试验会输出两个拉伸方向的曲线,而且材料在不同加载比例下输出的双向拉伸曲线差异较大,如果在某种加载条件下双向拉伸曲线的应变能较小,则该曲线经过数据处理后将无法标定材料的屈服参数,导致试验失败,因此,开发一种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非常重要。
目前并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对双向拉伸曲线进行评价以判定曲线是否满足数据处理要求,由于双向拉伸试验会输出两个拉伸方向的曲线,数据处理的过程较为复杂,为了掌握材料的各向异性屈服特征,试验人员一般是直接将所有加载条件的双向拉伸曲线进行数据处理,但采用这种处理方法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而且经常会出现数据处理后的曲线不能标定屈服准则参数的情况,无法满足科研试验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一种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无法对双向拉伸曲线进行评价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本发明主要以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规律为基础,将双向拉伸曲线的力学特性与材料在单向拉伸发生屈服及颈缩时的应变能相关联,通过判定不同加载比例下的双向拉伸屈服及颈缩应变能,对双向拉伸曲线进行应变能评价,能够精准评价并获取所需的双向拉伸曲线应变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包括:
提供待测试件和试样,所述待测试件和所述试样的材料相同,所述试样包括第一试样;
对所述待测试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所述待测试件的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根据所述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得到所述待测试件的单向屈服应变能和单向颈缩应变能;
对所述第一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根据所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得到所述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根据所述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得到所述第一试样的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试样的轧制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所述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试验中,若所述第一试样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根据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平均屈服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平均颈缩应变能;
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试样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试样相同的第二试样;
若不满足所述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总屈服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总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二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25%得到第一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一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一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一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进一步地,若不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二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50%得到第二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二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二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二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一试样不是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根据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总屈服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总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试样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试样相同的第三试样;
若不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三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25%得到第三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三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三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三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进一步地,若不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三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50%得到第四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四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四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四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进一步地,所述试样的数量为至少5个,分别对至少5个所述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每次双向拉伸试验的拉伸比例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单向屈服强度、单向屈服延伸率、单向抗拉强度和单向最大力延伸率;
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所述单向屈服强度×所述单向屈服延伸率;
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所述单向抗拉强度×所述单向最大力延伸率。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包括第一方向屈服强度、第一方向屈服延伸率、第一方向抗拉强度、第一方向最大力延伸率、第二方向屈服强度、第二方向屈服延伸率、第二方向抗拉强度和第二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强度×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延伸率;
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方向抗拉强度×所述第一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强度×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延伸率;
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二方向抗拉强度×所述第二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克服了现有方法对大量试验曲线直接全部进行数据处理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等缺点,能够精准评价并获取所需的双向拉伸曲线应变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满足屈服准则参数标定等工程实际的应用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2为双向拉伸减薄试样。
图中:1、拉伸臂;2、变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的一种流程图,图2为双向拉伸减薄试样,来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包括:
提供待测试件和试样,待测试件和试样的材料相同,试样包括第一试样;
对待测试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待测试件的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根据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得到待测试件的单向屈服应变能和单向颈缩应变能;
具体的,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单向屈服强度、单向屈服延伸率、单向抗拉强度和单向最大力延伸率;单向屈服应变能=单向屈服强度×单向屈服延伸率;单向颈缩应变能=单向抗拉强度×单向最大力延伸率。
对第一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根据第一双向拉伸曲线得到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根据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得到第一试样的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一方向为第一试样的轧制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具体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包括第一方向屈服强度、第一方向屈服延伸率、第一方向抗拉强度、第一方向最大力延伸率、第二方向屈服强度、第二方向屈服延伸率、第二方向抗拉强度和第二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屈服强度×第一方向屈服延伸率;
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一方向抗拉强度×第一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强度×第二方向屈服延伸率;
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抗拉强度×第二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在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试验中,若第一试样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根据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平均屈服应变能,根据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平均颈缩应变能;
判断是否满足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单向颈缩应变能,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试样还包括与第一试样相同的第二试样;
若不满足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单向颈缩应变能,根据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总屈服应变能,根据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总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
可以理解的是,总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总颈缩应变能=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将第二试样的变形区域2的厚度减少25%得到第一处理试样;具体的,试件为正投影为十字型的板件,包括变形区域2和4个与变形区域2连接的拉伸臂1。
对第一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一处理双向拉伸曲线,第一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若不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将第二试样的变形区域2的厚度减少50%得到第二处理试样;
对第二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二处理双向拉伸曲线,第二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若第一试样不是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根据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总屈服应变能,根据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总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试样还包括与第一试样相同的第三试样;若不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将第三试样的变形区域2的厚度减少25%得到第三处理试样,
对第三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三处理双向拉伸曲线,第三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若不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应变能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将第三试样的变形区域2的厚度减少50%得到第四处理试样;
对第四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四处理双向拉伸曲线,第四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对双向拉伸曲线进行评定,可知双线拉伸曲线数据处理后是否满足屈服准则参数标定等工程实际的应用要求,有效避免双向拉伸数据处理后无法满足科研试验需求的情况。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试样的数量为至少5个,分别对至少5个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每次双向拉伸试验的拉伸比例不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提供1个待测试件和至少5个相同的试样,待测试件和试样的材料相同,均采用DP980钢,对待测试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待测试件的单向屈服强度为662MPa、单向屈服延伸率为0.00187、单向抗拉强度为1011MPa、单向最大力延伸率为0.107,能够计算出待测试件的单向屈服应变能为1.24、单向颈缩应变能为108.18。分别对5个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5次双向拉伸试验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的拉伸比例分别为:3:1、3:2、3:3、2:3、1:3,得到5组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表1.DP980钢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
根据5组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对应地得到5组试样的双向拉伸应变能,每组双向拉伸应变能包括: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如表2所示。
表2.DP980钢的双向拉伸应变能
当试样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时,参照拉伸比例3:3,试样的平均屈服应变能为1.94、平均颈缩应变能为18.65,满足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单向颈缩应变能,即在拉伸比例3:3的条件下,试样的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单向屈服应变能为1.24,20%×单向颈缩应变能为21.63,当试样不是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判断是否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1.24、且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1.63。
在拉伸比例为3:1的条件下,总屈服应变能为2.38,总颈缩应变能为29.18,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在拉伸比例为3:2的条件下,总屈服应变能为2.88,总颈缩应变能为19.17,双向拉伸曲线不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在拉伸比例为2:3的条件下,总屈服应变能为2.77,总颈缩应变能为18.26,双向拉伸曲线不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在拉伸比例为1:3的条件下,总屈服应变能为2.28,总颈缩应变能为25.55,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以试样的厚度为2毫米为例,由于在拉伸比例为3:2和2:3条件下,均满足总屈服应变能大于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总颈缩(颈缩)应变能与20%×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单向颈缩应变能,故将新的试样的变形区域2的厚度减少25%,减薄后的试样的厚度为1.5毫米,分别在拉伸比例为3:2和2:3条件下,对减薄后的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的新的双向拉伸曲线,根据新的双向拉伸曲线得到新的双向拉伸性能参数,如表3所示。
表3.DP980钢试样中心减薄25%后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
根据新的双向拉伸性能参数计算出分别计算拉伸比例为3:2和2:3条件下的新的双向拉伸应变能,如表4所示。
表4 DP980钢试样中心减薄25%后的双向拉伸应变能
计算可知,在拉伸比例为3:2条件下,新的总屈服应变能为3.2979,大于1.24;总颈缩应变能为24.927,大于21.63,新的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在拉伸比例为2:3条件下,新的总屈服应变能为3.294,大于1.24;总颈缩应变能为23.846,大于21.63,新的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待测试件和试样,所述待测试件和所述试样的材料相同,所述试样包括第一试样;
对所述待测试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所述待测试件的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根据所述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得到所述待测试件的单向屈服应变能和单向颈缩应变能;
对所述第一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根据所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得到所述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根据所述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得到所述第一试样的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和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试样的轧制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所述第一试样的双向拉伸试验中,若所述第一试样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根据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平均屈服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平均颈缩应变能;
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样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试样相同的第二试样;
若不满足所述平均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平均颈缩应变能大于1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总屈服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总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二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25%得到第一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一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一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一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不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二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50%得到第二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二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二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二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试样不是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等比例拉伸,根据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计算总屈服应变能,根据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和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计算总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样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试样相同的第三试样;
若不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大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
若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三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25%得到第三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三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三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三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不满足所述总屈服应变能大于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且所述总颈缩应变能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的差值小于等于20%×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将所述第三试样的变形区域的厚度减少50%得到第四处理试样;
对所述第四处理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得到第四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所述第四处理双向拉伸曲线满足数据处理的应变能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样的数量为至少5个,分别对至少5个所述试样进行双向拉伸试验,每次双向拉伸试验的拉伸比例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包括单向屈服强度、单向屈服延伸率、单向抗拉强度和单向最大力延伸率;
所述单向屈服应变能=所述单向屈服强度×所述单向屈服延伸率;
所述单向颈缩应变能=所述单向抗拉强度×所述单向最大力延伸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包括第一方向屈服强度、第一方向屈服延伸率、第一方向抗拉强度、第一方向最大力延伸率、第二方向屈服强度、第二方向屈服延伸率、第二方向抗拉强度和第二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应变能=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强度×所述第一方向屈服延伸率;
所述第一方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一方向抗拉强度×所述第一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应变能=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强度×所述第二方向屈服延伸率;
所述第二方向颈缩应变能=所述第二方向抗拉强度×所述第二方向最大力延伸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55723.7A CN117216950B (zh) | 2023-08-21 | 2023-08-21 | 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55723.7A CN117216950B (zh) | 2023-08-21 | 2023-08-21 | 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16950A true CN117216950A (zh) | 2023-12-12 |
CN117216950B CN117216950B (zh) | 2024-12-13 |
Family
ID=89037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55723.7A Active CN117216950B (zh) | 2023-08-21 | 2023-08-21 | 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216950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3197A (zh) * | 2014-12-24 | 2015-04-01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处理金属材料异常拉伸试验曲线获得准确屈服强度的方法 |
CN111272552A (zh) * | 2020-02-28 | 2020-06-12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变速率拉伸曲线评价方法 |
CN112926173A (zh) * | 2019-12-06 | 2021-06-08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轧高强钢板成形极限图的计算方法 |
CN114199677A (zh) * | 2020-09-02 | 2022-03-18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板材双轴拉压加载的试验装置与方法 |
CN114896843A (zh) * | 2022-05-09 | 2022-08-12 |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 一种起皱极限曲线的建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N115824799A (zh) * | 2022-07-05 | 2023-03-21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应变能评定取向硅钢加工性的方法 |
-
2023
- 2023-08-21 CN CN202311055723.7A patent/CN11721695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3197A (zh) * | 2014-12-24 | 2015-04-01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处理金属材料异常拉伸试验曲线获得准确屈服强度的方法 |
CN112926173A (zh) * | 2019-12-06 | 2021-06-08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轧高强钢板成形极限图的计算方法 |
CN111272552A (zh) * | 2020-02-28 | 2020-06-12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变速率拉伸曲线评价方法 |
CN114199677A (zh) * | 2020-09-02 | 2022-03-18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板材双轴拉压加载的试验装置与方法 |
CN114896843A (zh) * | 2022-05-09 | 2022-08-12 |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 一种起皱极限曲线的建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N115824799A (zh) * | 2022-07-05 | 2023-03-21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应变能评定取向硅钢加工性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16950B (zh) | 2024-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96373B (zh) | 一种测定等效塑性应变成形极限图的试验与计算方法 | |
Haddadi et al. | Towards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anisotropic behaviour of sheet metals under large plastic deformations: modelling, numerica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 |
Ishiki et al. |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work hardening behavior of pure titanium sheet using spline function | |
CN109933925B (zh) | 一种金属板材的冲压成形性能预测方法 | |
CN111272552B (zh) | 一种变速率拉伸曲线评价方法 | |
CN106610357B (zh) | 一种金属材料屈服面的测定方法 | |
CN109708969B (zh) | 一种确定金属材料各向异性和拉压非对称性特征的方法 | |
Yang et al. | Experimental calibration of ductile fracture parameters and forming limit of AA7075-T6 sheet | |
CN107271273B (zh) | 一种十字拉伸预变形加载测定屈服面的方法 | |
Liu et al. | Machine learning for extending capability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to improve springback prediction of a 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steel | |
Cao et al. | A modified elliptical fracture criterion to predict fracture forming limit diagrams for sheet metals | |
CN110837675A (zh) | 一种优化的断裂准则预测差厚板断裂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1832893A (zh) | 一种高钢级大壁厚管线钢管屈服强度的测定方法 | |
CN114674665A (zh) | 一种基于能量的材料单轴应力应变关系获取方法 | |
CN110487653B (zh) | 一种高强钢钢板折弯的表面质量与应变关系测试方法 | |
CN117216950A (zh) | 双向拉伸曲线的评价方法 | |
CN108896396B (zh) | 一种新的橡胶材料马林斯效应评定方法 | |
CN107609223B (zh) | 一种抗拉强度1200MPa的冷轧双相钢动态变形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 |
Makkouk et al. |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limits to ductility of type 304 stainless steel sheet | |
CN110763566B (zh) | 一种各向异性管材环向厚向异性系数的确定方法 | |
Butuc et al. | A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double strain path change on the forming limits of metal sheet | |
CN108866651A (zh) | 聚酯工业丝生产工艺参数的调节方法 | |
CN118150327B (zh) | 高温合金环锻件坯料拉伸性能的智能检测方法、装置 | |
Liu et al. | Non-affine dissipation in polymer fracture | |
CN119808418A (zh) | 一种基于双向拉伸极限应变的多工序成形判定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