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4433B -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04433B CN117204433B CN202310972464.8A CN202310972464A CN117204433B CN 117204433 B CN117204433 B CN 117204433B CN 202310972464 A CN202310972464 A CN 202310972464A CN 117204433 B CN117204433 B CN 1172044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xylic acid
- compound
- carboline
- sample
- methan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本发明首次发现所述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具有高效的植物免疫诱抗活性,不仅能够提高作物抗干旱胁迫、提高作物对植物病毒的抗性、促进植物生长、促进作物产量增加、促进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抗性,还可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营养元素共用提高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发明首次从多脂鳞伞菌(Pholiota adiposa)YX1发酵后菌丝体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所述方法相对于化学合成法,具有简便、高效、绿色、安全、成本低等优点,并且具有高效的植物免疫诱抗活性,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等生物胁迫和干旱、盐碱、贫瘠等非生物胁迫,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因此,为了保证目标作物的正常生长并提高产量,在其生长过程中施用农药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化学农药基本都是以病原菌为靶标,使用能快速全面杀死靶标的化合物作为农药的主要成分,虽然快速有效,但是大量盲目使用不仅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而且对人畜的毒性大,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重视,世界各国对传统农药使用的管控力度逐渐加大,亟需开发绿色、高效、安全的新型农药迫在眉睫。
植物免疫诱抗剂也叫植物疫苗,与动物疫苗类似,可以通过诱导植物免疫系统启动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是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相比于传统农药具有多种优点:使用浓度低、作用范围广、效果显著、环境友好、无毒无残留,且不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成为研究新型农药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发和使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已有的免疫诱抗剂产品存在效果差、用量大、成本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
现有技术中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大都通过化学合成,合成过程复杂,且目前对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肿瘤、抑制单酰胺氧化酶和杀寄生虫活性等方面,对于其在植物免疫方面的研究很少。
多脂鳞伞菌属球盖菇科、鳞伞属真菌,其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及纤维素,味道十分鲜美,晒干后呈金黄色,具有浓郁的菇香,风味独特、独具一格;多脂鳞伞多糖可预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和结核杆菌感染。专利CN113637594B《一种多脂鳞伞菌YX1、培养方法及其应用》公开了从泰山野生森林中采集,经分离纯化培养得到多脂鳞伞菌(Pholiotaadiposa)YX1菌株,保藏号为CGMCCNO.21077;并公开了所述菌株作为保健产品、调味品、饲料添加物及作物底肥的应用,但是该专利没有对所述菌株进行深入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所述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从多脂鳞伞菌YX1中分离纯化得到,所述多脂鳞伞菌(Pholiotaadiposa)YX1已于2020年12月0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号为CGMCC NO.21077。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作为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作为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使用浓度为5ng/mL以上。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提高作物抗干旱胁迫中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干旱胁迫下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植物生长、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抗干旱胁迫时的使用浓度为5~20ng/ml。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抗植物病毒中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植物病毒包括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水稻矮缩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虾白斑病病毒等。
进一步地,所述化合物在抗植物病毒时的使用浓度为10~40ng/ml。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时的使用浓度为5~20ng/ml。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促进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中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促进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时的使用浓度为5~20ng/ml。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中的应用。
具体地,所述化合物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时的使用浓度为10ng/ml。
优选地,所述营养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氮、磷或钾。
一种组合物,包括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从多脂鳞伞菌YX1中提取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方法,其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1)将所述多脂鳞伞菌YX1依次经活化、扩大培养、发酵培养得发酵液;
(2)将发酵液离心分离,得发酵菌丝体;
(3)洗涤步骤(2)得到的菌丝体,然后烘干、称重、粉碎,粉碎后的菌体与乙醇混合,超声处理、过滤,收集滤液为提取液;
(4)将提取液冻干后,溶于水配制成溶液,使用大孔树脂吸附,并用乙醇洗脱树脂吸附物;
(5)使用80%乙腈分离吸附物,收集上清液;
(6)将上清液经HPLC分离得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
优选地,步骤(1)中多脂鳞伞菌YX1的活化步骤为:将多脂鳞伞菌YX1接种于倒有加富PDA培养基的平板上,于24℃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天;扩大培养具体为:从加富PDA培养基上挖取菌块于100mL的加富PDB培养基中,于振荡培养箱中24℃、160 r/min培养5天。
优选地,所述加富PDA培养基包括:马铃薯150~250g,葡萄糖15~20g,酵母膏10~20克/升、硫酸镁1~3克/升、磷酸二氢钾1~3g,VC0.3~0.5mg、琼脂15~20g,水1000 ml;pH调整到5.5~6.5附近,灭菌。
优选地,步骤(1)中发酵培养具体为:将3L的加富PDB液体培养基灌装于5L发酵罐中,121℃、30min灭菌,冷却后将100mL扩大培养的菌液接种到发酵罐中,发酵温度24℃,发酵过程中使用1M盐酸和28%氨水维持pH稳定在6.8~7.2左右,溶氧量为30%,培养5天得到发酵液。
优选地,所述加富PDB液体培养基包括:马铃薯150~200g/L、葡萄糖15~25g/L、硫酸镁0.5~1.5g/L、蛋白胨8~15g/L、酵母浸粉5~15g/L,其余加纯水,pH5.5~6.5;该培养基内营养物质极其丰富,使得菌丝生长旺盛,更容易形成菌丝球。
优选地,步骤(3)中,粉碎后菌丝体与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1mL,所述乙醇的体积分数为80%。
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乙醇的体积分数为20%。
优选地,步骤(5)中乙腈的体积分数为8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首次从多脂鳞伞菌YX1中提取出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所述提取过程具有简便、高效、绿色、安全、成本低等优点,且利用本申请所述方法分离出的化合物纯度高;
本发明首次发现所述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具有高效的植物免疫诱抗活性,不仅能够提高作物抗干旱胁迫、提高作物对植物病毒的抗性、促进植物生长、促进作物产量增加、促进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抗性,还可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营养元素共用提高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样品D分离得到终产物E的HPLC图;
图2为制备得的终产物E的质谱图;
图3为制备得的终产物E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图4为制备得的终产物E的核磁共振碳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绝非仅限于此。以下所述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实施例用到的各培养基的成分如下:
加富PDA培养基:马铃薯150~250g,葡萄糖15~20g,酵母膏10~20克/升、硫酸镁1~3克/升、磷酸二氢钾1~3g,VC0.3~0.5mg、琼脂15~20g,水1000ml;pH调整到5.5~6.5附近,121℃灭菌30min。
加富PDB液体培养基:马铃薯150~200g/L、葡萄糖15~25g/L、硫酸镁0.5~1.5g/L、蛋白胨8~15g/L、酵母浸粉5~15g/L,其余加纯水,pH5.5~6.5,121℃灭菌30min。
实施例1多脂鳞伞菌YX1发酵液的制备
(1)多脂鳞伞菌YX1一级活化:将多脂鳞伞菌YX1菌种接种于倒有加富PDA培养基的平板上,于24℃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天,其中加富PDA培养基使用量为20mL;
(2)多脂鳞伞菌YX1的扩大培养:从加富PDA培养基上取菌块接种于100mL的加富PDB培养基中,于振荡培养箱中24℃、160r/min培养5天;
(3)多脂鳞伞菌YX1的发酵培养:将3L的加富PDB液体培养基灌装于5L发酵罐中,121℃、30min灭菌,冷却后将100mL扩大培养的菌液接种到发酵罐中,发酵温度24℃,发酵过程中使用1M盐酸和28%氨水维持pH稳定在6.8~7.2左右,调整搅拌速度使溶氧量维持在30%,培养5天得到发酵液。
实施例2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分离
(1)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发酵液使用连续流离心机离心,工作温度为4℃,转速为8000rpm,离心时长30min,收集离心沉淀即为菌丝体;
(2)将(1)中菌丝体使用100mL的Buffer A缓冲液重悬菌丝体,重悬液中无明显菌块时使用离心机离心分离,工作温度为4℃,转速为8000rpm,离心时长30min,收集离心沉淀为洗涤后的菌丝体,重复洗涤三次;
(3)将洗涤后的菌丝体收集于烧杯中,放置在50℃烘箱中烘干并称重;
(4)将(3)中菌丝体经高速粉碎机粉碎,轴转速为3000r/min,粉碎细度为200目,将粉碎后的菌体粉末用6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的菌体粉末与同质量体积比1g:1mL的80%乙醇混合,使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超声波震荡1h,超声功率为75%,超声频率为工作4s静止8s,破碎后的菌液使用0.22 μmPVDF滤膜真空抽滤,收集滤液,即为提取液,将提取液冻干为冻干粉;
(5)XAD16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使用等体积的500mL 1M的HCl溶液浸泡树脂12h,使用G3砂芯漏斗将树脂与酸分离,并用三蒸水将树脂洗至中性;再使用等体积的500mL2%的NaOH对树脂进行相同的处理,洗至中性后待用;
(6)取(4)中粉剂50 g溶解于5 L三蒸水中,配成10mg/ml的溶液,向其中加入500g预处理后的XAD16大孔吸附树脂,然后置于恒温振荡器中,30℃、100rpm过夜孵育12h;使用G3砂芯漏斗将树脂与溶液分离,将树脂放置于层析柱中,用2.5L三蒸水以1mL/min恒速冲洗树脂后,再用2.5L的20%乙醇以1mL/min流速洗脱树脂,收集洗脱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后得到干样A,称重定量;
(7)取(6)中分离的干样A溶于80%乙腈溶液中,配成10mg/mL的溶液,室温下振荡孵育3h,8000rpm离心分离上清与沉淀,将上清液冻干得到干样B,称重定量,后续重新溶解于80%甲醇进行液相分析;
(8)将(7)中的样品B通过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为SephadexLH-20凝胶柱(Φ16×1000mm,甲醇中粒径为103μm),使用甲醇-水体系进行洗脱,流速为1.5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梯度变化为:0~10min 80%甲醇,10~150min 80%甲醇→100%甲醇,150~430min 100%甲醇;将0.9g样品溶解在4ml 80%甲醇中进样检测,收集84~102min洗脱产物,冻干后得到样品C,后续重新溶解于三蒸水进行液相分析;
(9)将(8)中的样品C再次通过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为Sephadex LH-20凝胶柱(Φ16×1000mm,甲醇中粒径为103μm),使用甲醇-水体系进行洗脱,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梯度变化为:0~200min 纯水→100%甲醇,200~600min 100%甲醇;将120mg样品溶解在2ml 纯水中进样检测,收集215~245min洗脱产物,冻干后得到样品D,后续重新溶解于95%乙腈水中进行液相分析;
(10)将(9)中的样品D通过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为VenusilHILIC柱(4.6×250mm,5μm),使用乙腈-水体系进行洗脱,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80nm,梯度变化为:0~30min 95%乙腈→60%乙腈;将500μg样品溶解在300μl 95%乙腈水中进样检测,收集17.5~19.0min洗脱产物,冻干后得到终产物E,待后续置换氘代试剂进行质谱与核磁分析。
实施例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将实施例2中的终产物E溶解于甲醇,配置成10μg/mL的溶液,使用德国布鲁克公司的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仪(分辨率为40000)分析终产物E,电离源为ESI源,得如图2所示的质谱图,通过图2可知m/z 231.1133为[M+H]+准分子离子峰,通过分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13H14N2O2,该化合物的不饱和度为8;
(2)将实施例2中的终产物E溶解于500 μl的CD3OD,使用安捷伦的核磁共振波谱仪(磁体强度为14.09 T,54mm室温腔,磁场漂移为10Hz/h)分析终产物E,磁场强度为600 MHz,通过核磁氢谱图(图3)及核磁碳谱图(图4)对终产物E进行结构分析:1H-NMR (600 MHz,CD3OD) δH(ppm):δ 7.48 (d, J = 7.7 Hz, 1H,H-9), 7.33 (d, J = 8.1 Hz, 1H,H-12),7.13 (t, J = 7.6 Hz, 1H,H-11), 7.04 (t, J = 7.5 Hz, 1H,H-10), 4.70 (q, J =7.1 Hz, 1H,H-6), 3.96 (dd, J = 12.2, 5.0 Hz, 1H,H-2), 3.44 (dd, J = 16.3, 5.0Hz, 1H,H-3b), 3.02 (t, 1H,H-3a), 1.74 (d, J = 6.7 Hz, 3H,H-7)。确定该化合物为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C13H14N2O2)。13C-NMR(600MHz,CD3OD)δC(ppm):δ172.2(C-1),137.1(C-5),129.9(C-13),126.0(C-8),121.9(C-11),119.1(C-10),117.7(C-9),110.8(C-12),105.4(C-4),58.3(C-2),49.7(C-6),22.9(C-3),15.7(C-7);
(3)最后确定化合物E为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其结构式为:
。
实施例4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提高作物抗干旱胁迫
1、促进小麦种子在干旱胁迫下的萌发特性
(1)PEG6000干旱胁迫浓度筛选
设置PEG6000七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g/L,分别选取大小均匀一致饱满的小麦种子(济麦22),消毒回干后浸种20h。在培养皿中垫2层无菌滤纸,每皿添加5 ml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每天更换滤纸并重新添加5ml溶液;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40粒浸种后种子。培养温度条件为23℃(16/8h),避光培养。自种子发芽当日起,每天定时统计种子发芽总数及每日新萌发种子的数量,培养至第7d,测定各项指标,最终确定PEG6000溶液的试验浓度为20%。
(2)不同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别设CK0、CK1、咔啉羧酸-5(5ng/mL)咔啉羧酸-10(10ng/mL)和咔啉羧酸-20(20ng/mL),其中CK0和CK1用清水浸种处理,咔啉羧酸组用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下称咔啉羧酸)浸种处理。20h后,分别用清水和20% PEG6000溶液处理种子,方法同上,每皿40粒种子,重复三次;每天定时统计发芽种子总数及每日新萌发种子的数量,7d后,每皿取10颗幼苗测定根长、芽长,并按照下式分别计算各指标:
发芽率=7d内萌发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发芽势=3d内萌发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发芽指数=∑逐日萌发数/相应的发芽天数
幼苗活性指数=发芽指数×7d时芽长
萌发抗旱指数=处理的萌发指数/对照萌发指数;
活力抗旱指数=处理的活力指数/对照的活力指数;
(3)数据统计与分析
不同处理组小麦种子萌发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小麦种子萌发指标
由表1可知,咔啉羧酸浸种能缓解PEG6000模拟的干旱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使用5~20ng/mL的咔啉羧酸浸种后小麦抗干旱胁迫能力均有所提高,其中咔啉羧酸使用浓度为10ng/mL时效果最好。
2、促进水稻种子在干旱胁迫下的萌发特性
(1)PEG6000干旱胁迫浓度筛选
设置PEG6000七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g/L,分别选取大小均匀一致饱满的水稻种子(广两优籼稻),消毒回干后浸种20h。在培养皿中垫2层无菌滤纸,每皿添加5ml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每天更换滤纸并重新添加5ml溶液;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40粒浸种后种子,培养温度条件为23℃(16/8h),避光培养;自种子发芽当日起,每天定时统计种子发芽总数及每日新萌发种子的数量,培养至第7 d,测定各项指标,最终确定PEG6000溶液的试验浓度为15%。
(2)试验设计
分别设CK0、CK1、咔啉羧酸-5(5ng/mL)咔啉羧酸-10(10ng/mL)和咔啉羧酸-20(20ng/mL),其中CK0组为正常处理对照,CK1为干旱处理对照,均用清水浸种,咔啉羧酸组用各对应浓度的咔啉羧酸浸种。之后分别用清水与15% PEG6000溶液处理水稻种子,放在24℃恒温气候室中暗处培养,每天记录发芽数;每培养皿40粒种子,每处理设3个重复,7d后取样,测量根长、芽长等指标。
其中:发芽率=7d内萌发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发芽势=3d内萌发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发芽指数=∑逐日萌发数/相应的发芽天数
活性指数=发芽指数×7d时芽长。
(3)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不同处理组水稻种子萌发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处理组水稻种子萌发情况
由表2可知,干旱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生长受到明显抑制,CK1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与CK1相比,咔啉羧酸处理组水稻的各项指标均有了显著提高;当咔啉羧酸使用浓度为10ng/mL时,效果最佳。
3、促进生菜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生长
(1)试验设计
土壤过筛,高温灭菌,土壤与基质按照3:1混合均匀备用;
将营养基质与珍珠岩充分混匀,加水湿润后装入育苗盘,表面铺平,点入生菜种子,播种深度0.5cm;于温度23℃,湿度50%-60%,光照6000-7000lux培养室内培养,长至两叶一心期,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幼苗进行移栽;每盆移栽1棵生菜,7天后进行试验处理;
分别设正常水分处理(CK0)、干旱处理(CK1)、干旱+5ng/mL 咔啉羧酸(咔啉羧酸-5)、干旱+10ng/mL 咔啉羧酸(咔啉羧酸-10)、干旱+15ng/mL咔啉羧酸(咔啉羧酸-15)、干旱+20ng/mL咔啉羧酸(咔啉羧酸-20),每处理重复6盆,每盆浇灌50mL处理液,7天后浇灌第二次处理液。期间根据土壤水分速测仪测定的土壤含水率定期补充水分(其中,正常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18-20%(饱墒),干旱处理含水量12-15%(黄墒));培养期间定期观察记录,40天后收获测定生菜各项生长指标。
(2)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不同处理组,生菜生长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处理组对干旱胁迫下生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由表3可知,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咔啉羧酸处理组的生菜生长情况与CK1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见,浇灌咔啉羧酸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生菜的伤害,提高生菜叶片含水量,促进生菜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增加;其中,咔啉羧酸使用浓度为10ng/mL和15ng/mL时效果最明显。
实施例5 化合物与肥料配施对干旱胁迫下生菜生长的影响
(1)试验设计
土壤过筛,高温灭菌,土壤与基质按照3:1混合均匀备用。生菜点种育苗,长至两叶一心后挑选长势一致的幼苗进行移栽,花盆规格为长*宽*高=10*10*7cm3;每盆移栽1棵生菜,每4盆放入一个托盘为一个处理,缓苗3天后进行试验处理。
分别设CK组、S组、咔啉羧酸组和S+咔啉羧酸组,其中CK组为空白对照;S组:硫酸铵(0.6g)冲施处理;咔啉羧酸组:咔啉羧酸(10ng/mL);S+咔啉羧酸组:硫酸铵(0.6g)+咔啉羧酸(10ng/mL)(将硫酸铵溶解后与咔啉羧酸混合一起浇灌),每处理重复4次;施用体积为50mL/盆,CK组浇灌等量清水。
盆栽置于人工气候室内培养,温度23℃,光照强度6000lux,正常浇水一周后停止浇水,模拟自然干旱,期间每天观察生菜生长情况,定期拍照记录,测定指标。
(2)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培养30天后,测量统计生菜根长、叶长、叶宽;收获后测量叶片饱和鲜重、叶片鲜重、干重,按下式计算生菜相对含水量;
生菜形态指标及鲜重、含水量如表4所示;
表4不同处理组对干旱胁迫下生菜形态指标的影响
由表4可知,干旱条件下,硫酸铵复配咔啉羧酸冲施与单独施用硫酸铵、咔啉羧酸相比,生菜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硫酸铵与咔啉羧酸配合使用具有显著增效作用,说明咔啉羧酸能够有效提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营养元素的利用率。
实施例6 化合物提高烟草抗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效果
(1)烟草育苗:将三生烟在穴盘内育苗,烟苗长到3~4片叶时移栽至大花盆中放至人工气候室中继续培养;
(2)施药及接种方法:
分别设CK组、咔啉羧酸-10(10ng/mL)、咔啉羧酸-20(20ng/mL)、咔啉羧酸-30(30ng/mL)和咔啉羧酸-40(40ng/mL);
在烟草长至6片真叶时喷施不同浓度的咔啉羧酸,CK喷施清水,每盆约用10ml的溶液量进行喷湿;每处理设三次重复,每个重复十株烟草,分别于喷后2 h用摩擦接种的方法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马铃薯Y病毒(PVY),接种后第5天开始调查病情,每2d调查一次,记录发病情况,分级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GB/T 23222-2008)进行,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病情指数和诱抗效果: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数)×100;
诱抗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3)病情分级方法:
以全株为单位分级调查,
0级:全株无病;
1级:心叶脉明或轻微花叶,病株无明显矮化;
3级:三分之一叶片花叶但不变形,或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四分之三以上;
5级: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叶片花叶,或少数叶片变形,或主脉变黑,或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
7级: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叶片花叶,或变形或主脉坏死,或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9级:全株叶片花叶,严重变形或坏死,或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二分之一以上。
(4)结果调查与分析
接种TMV 、CMV、PVY21天后,烟草植株的病情指数及诱抗效果如表5~7所示:
表5接种TMV后21天烟草病情指数和诱抗效果
表6 接种CMV后21天烟草病情指数和诱抗效果
表7接种PVY后21天烟草病情指数和诱抗效果
由表5~7可知,无论是接种TMV病毒、CMV病毒还是PVY病毒的烟草植株,喷施咔啉羧酸后,病情指数均有明显降低,且与CK组相比差异极显著,说明喷施咔啉羧酸可提升烟草植株对TMV、CMV、PVY病毒的抗性,其中咔啉羧酸使用浓度为30ng/mL时,效果最显著。
实施例7化合物提高烟草马铃薯X病毒(PVX)的效果
(1)在人工气候室内按常规的育苗方法进行本生烟烟草育苗,待烟草长至3~4叶期进行移栽。
(2)接种及施药方法:
分别设CK组、咔啉羧酸-10(10ng/mL)、咔啉羧酸-20(20ng/mL)、咔啉羧酸-30(30ng/mL)和咔啉羧酸-40(40ng/mL);
在小花盆内待烟草长至4-8叶后,选取长势一致的烟草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咔啉羧酸处理,用量为10 mL/盆,喷施于烟草叶片上,每个处理喷施五棵烟草,用清水喷施作为对照,每种处理重复3次,注意每个叶片均匀喷施,处理两小时后用摩擦接种的方法接种烟草系统叶下方的三片真叶,取50μL病毒溶液用600目石英砂于每片真叶正面轻柔摩擦接种,接种的病毒为含有GFP标签标记的马铃薯X病毒(PVX),接种后放至人工气候室内培养5 d;
(3)病毒含量计算:接种5 d后,将烟草放于长波紫外灯下观察不同药剂处理组的荧光情况,并将发病的系统叶片取下,用锡纸做好标记迅速放入液氮中速冻,待全部处理取完样后放入-80 ℃冰箱长期保存待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带毒系统叶的病毒含量,根据酶联检测数据进行诱抗效果计算,诱抗效果=(对照OD450-处理OD450)/对照OD450×100%。
(4)结果分析
接种PVX病毒5天后,烟草植株的病毒表达量和诱抗效果如表8所示:
表8 接种PVX病毒5d后烟草病毒表达量和诱抗效果
由表8可知,接种PVX病毒的烟草植株,喷施咔啉羧酸后,病毒含量均有明显降低,且与CK组相比差异极显著,说明喷施咔啉羧酸可提升烟草植株对PVX病毒的抗性,其中咔啉羧酸使用浓度为30ng/mL时,效果最显著。
此外,按照上述方法依次验证了所述化合物对水稻矮缩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虾白斑病病毒等病毒的抗性,试验结果显示,所述化合物对上述病毒均有一定抗性,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实施例8 化合物的促生、增产效果
(1)试验设计
种子消毒:将适量的拟南芥种子用无菌水浸泡1min,先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5min,充分震荡,用清水清洗3次,再用75%的乙醇消毒1min,用无菌水清洗3-5次,避光,放入4 ℃冰箱中春化2d。
蛭石处理:蛭石灭菌,充分混匀,蛭石装入花盆,表面平整,放入白色托盘中,每托盘放置十盆,托盘底部缓慢加入营养液至花盆内蛭石表面湿润(约2-3 h)。每个花盆中点16粒拟南芥种子,置于温度23℃,湿度50%-60%,光照6000-7000lux培养室内培养,覆膜生长至莲座叶4片揭膜,间苗,每盆保留5棵大小一致的拟南芥;间苗后每周每托盘浇500mL 5mM的N营养液(KNO3培养基),成分如表9所示;培养20d后每周随500mLN营养液灌施不同浓度的咔啉羧酸(2ng/mL、5 ng/mL、10 ng/mL、20 ng/mL),以清水为对照,期间每天观察植株生长状况。
表9KNO3培养基成分表(5mM)
表9中微量元素的成分如下表所示;
表10 微量元素(500×)成分表
其中,FeNa2EDTA溶液配置方法:
1)称取Na2EDTA 3.73g,加超纯水于烧杯中;
2)加热,使烧杯中Na2EDTA完全溶解;
3)称取2.78g FeSO4·7H2O至烧杯中,继续加热溶解10~15分钟至溶液变为浅茶色;
4)取出烧杯,冷却至室温,定容至500mL,4℃保存。
(2)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在莲座叶期,抽薹期,开花期,果荚期,拍照并统计莲座直径,抽薹数量,抽薹高度和果荚个数,每个处理随机选取5株统计总产量,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咔啉羧酸处理对拟南芥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1可知,不同浓度咔啉羧酸处理与对照相比,拟南芥的叶盘直径、抽薹高度和果荚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说明咔啉羧酸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其中咔啉羧酸使用浓度为5ng/mL时,其效果最显著。
实施例 9化合物促进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
(1)试验设计
基质灭菌,加水充分混匀,装入育苗盘,表面铺平,点入番茄种子,每穴孔点种1颗,播种深度0.5cm;放于温度23℃,湿度50%-60%,光照6000-7000lux,16/8 h人工气候室内培养,期间定期浇水,待长至两叶一心期选择长势均匀一致的幼苗移栽至小花盆中。移栽的试验土壤取自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东大吴村(117°8'21" E, 35°59'7" N)常年发生根结线虫病的日光温室,田间取土样过筛(2.5mm),除去大颗粒物,过筛后土壤与基质混合均匀(比例约2:1),装盆,移入番茄植株。移栽后缓苗3天进行试验处理,试验设清水CK和咔啉羧酸-5(5ng/mL)咔啉羧酸-10(10ng/mL)、咔啉羧酸-20(20ng/mL)4个处理,每盆灌施200mL处理液,试验每7天处理一次(灌施),每个处理设5盆重复。
(2)结果统计与数据处理
将番茄根部取出,流动水冲洗干净,吸水纸吸干根系表面的水分,天平测定地下部分根重,并将番茄根系置于解剖镜下进行观察计录根结数,具有明显分界记为一个根结,具体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番茄根重与根结数
由表12可知,咔啉羧酸处理组番茄在灌施条件下的根重明显高于CK,且差异显著;单株根结数及每克根结数与CK相比明显减少,可见,灌施咔啉羧酸可以提高番茄根重并降低番茄根结数量,其中咔啉羧酸使用浓度为10ng/mL时,效果最显著。
(3)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测定:根据根结发生情况进行防治效果统计;其中根结分级标准:0级,无根结;1级,0-10%根结;2级,11-20%根结;3级,21-30%根结;4级,31-40%根结;5级,41-50%根结;6级,51-60%根结;7级,61-70%根结;8级,71-80%根结;9级,81-90%根结;10级,91-100%根结;
病情指数=Ʃ(病株数×对应根结级数)/(总株数×最高根结级数)× 100
防治效果(%)= [(对照组的病情指数-处理组的病情指数)/ 对照组的病情指数]× 100
表13番茄植株的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由表13可知,咔啉羧酸10ng/mL灌施处理时,根结线虫病的病情指数为28.00,对线虫的防治效果可达61.11%,说明咔啉羧酸可以有效提高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所述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具有抗旱、抗病毒、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促生、增产、抗根结线虫病等作用,可将其开发成植物免疫诱抗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作为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的使用浓度为5ng/mL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在提高作物抗干旱胁迫中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在抗植物病毒中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在促进作物生长或促进作物增产中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在促进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抗性中的应用。
7.从多脂鳞伞菌YX1中提取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多脂鳞伞菌YX1依次经活化、扩大培养、发酵培养得发酵液;
(2)将发酵液离心分离,得发酵菌丝体;
(3)洗涤步骤(2)得到的菌丝体,然后烘干、称重、粉碎,粉碎后的菌体与乙醇混合,超声处理、过滤,收集滤液为提取液;
(4)将提取液冻干后,溶于水配制成溶液,使用预处理后的XAD16大孔树脂吸附,并用20%乙醇洗脱树脂吸附物;
所述XAD16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使用等体积的500mL 1M的HCl溶液浸泡树脂12h,使用G3砂芯漏斗将树脂与酸分离,并用三蒸水将树脂洗至中性;再使用等体积的500mL 2%的NaOH对树脂进行相同的处理,洗至中性后待用;
(5)使用80%乙腈分离吸附物,收集上清液;
(6)将上清液经HPLC分离得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
将上清液通过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为Sephadex LH-20凝胶柱Φ16×1000mm,甲醇中粒径为103μm,使用甲醇-水体系进行洗脱,流速为1.5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梯度变化为:0~10min 80%甲醇,10~150min 80%甲醇→100%甲醇,150~430min 100%甲醇;将样品溶解在80%甲醇中进样检测,收集84~102min洗脱产物,冻干后得到样品C,后续重新溶解于三蒸水进行液相分析;
将样品C再次通过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为Sephadex LH-20凝胶柱Φ16×1000mm,甲醇中粒径为103μm,使用甲醇-水体系进行洗脱,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梯度变化为:0~200min纯水→100%甲醇,200~600min 100%甲醇;将120mg样品溶解在2ml纯水中进样检测,收集215~245min洗脱产物,冻干后得到样品D,后续重新溶解于95%乙腈水中进行液相分析;
将样品D通过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柱4.6×250mm,5μm,使用乙腈-水体系进行洗脱,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80nm,梯度变化为:0~30min 95%乙腈→60%乙腈;将样品溶解在95%乙腈水中进样检测,收集17.5~19.0min洗脱产物,冻干后得到终产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72464.8A CN117204433B (zh) | 2023-08-03 | 2023-08-03 |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72464.8A CN117204433B (zh) | 2023-08-03 | 2023-08-03 |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04433A CN117204433A (zh) | 2023-12-12 |
CN117204433B true CN117204433B (zh) | 2024-04-02 |
Family
ID=89039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72464.8A Active CN117204433B (zh) | 2023-08-03 | 2023-08-03 |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204433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43327A (zh) * | 2004-09-03 | 2006-03-08 | 首都医科大学 | 吲哚生物碱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CN104628722A (zh) * | 2015-01-30 | 2015-05-20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骆驼蓬碱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8948001A (zh) * | 2017-05-18 | 2018-12-07 | 首都医科大学 | 1R,3S-1-甲基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合成路线,抗栓活性和应用 |
-
2023
- 2023-08-03 CN CN202310972464.8A patent/CN1172044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43327A (zh) * | 2004-09-03 | 2006-03-08 | 首都医科大学 | 吲哚生物碱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CN104628722A (zh) * | 2015-01-30 | 2015-05-20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骆驼蓬碱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8948001A (zh) * | 2017-05-18 | 2018-12-07 | 首都医科大学 | 1R,3S-1-甲基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合成路线,抗栓活性和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04433A (zh) | 2023-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ujarit et al. | Streptomyces palmae CMU-AB204T, an antifungal producing-actinomycete, as a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to protect palm oil producing trees from basal stem rot disease fungus, Ganoderma boninense | |
Li et al. | Effects of Piriformospora indica on rooting and growth of tissue-cultured banana (Musa acuminata cv. Tianbaojiao) seedlings | |
JPH08500973A (ja) | タキソール、関連タキサン及び他の新規な抗癌/抗ウイルス性化合物原料としてのイチイ培養組織 | |
CN111670750B (zh) | 一种根内根孢囊霉-生物炭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0404664C (zh) | 一株作物青枯病生防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 |
JP2013514805A (ja) | 植物の出芽および生長を増強するためのシュードモナス・アゾトフォルマンス(pseudomonasazotoformans)種の新規蛍光シュードモナス菌 | |
CN103396954A (zh) | 一种防控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菌株、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 |
Baishya et al. | In vitro co-cultivation of Piriformospora indica filtrate for improve biomass productivity in Artemisia annua (L.) | |
KR950005081B1 (ko) | 주목 종자의 씨눈 유래의 체세포배 및 체세포배성세포 혹은 그 배양배지로부터 택솔(Taxol) 및 그 유도체를 생산하는 방법 | |
CN116694505B (zh) | 一种可防治根肿病的绛红褐链霉菌及其应用 | |
Munakata et al. | Polyphenols from plant roots: An expanding biological frontier | |
CN117431193A (zh) | 假单胞菌新菌株cd1及其生长促进剂和应用 | |
KR20020008829A (ko) | 식물의 활성부여제, 그 제조방법과, 활성부여방법 및활성촉진제 및 그 시용방법 | |
KR101243349B1 (ko) | 환경스트레스 완화 및 식물생장촉진 기능을 갖는 슈도모나스 오란티아카 ib5―10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미생물 제제 및 이를 이용한 사구식물의 복원방법 | |
CN117204433B (zh) | 化合物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的应用及制备方法 | |
KR101222908B1 (ko) | 환경스트레스 완화 및 식물생장촉진 기능을 갖는 슈도모나스 오란티아카 ib5―14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미생물 제제 및 이를 이용한 사구식물의 복원방법 | |
CN118440825A (zh) | 共生真菌et39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 | |
Wu et al. | Promotion effect of AM fungi and rhizobia co-inoculations on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growth | |
CN116144538B (zh) | 一种可防治根肿病的黄暗色链霉菌及其应用 | |
CN115851553B (zh) | 一种可防治根肿病的弗吉尼亚链霉菌及其应用 | |
Deepthi et al. | Applications of endophytic-fungal-isolates from velamen root of wild orchids in floriculture | |
CN108391591B (zh) | 一种黄花风铃木组织培养快繁方法 | |
CN114586630B (zh) | 提高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含量的广金钱草种植方法 | |
CN110178857B (zh) | 沙棘内生真菌菌株sj1发酵提取物的用途 | |
CN110724640B (zh) | 番茄根结线虫生防菌、其制剂及其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