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7202723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2723B
CN117202723B CN202311128866.6A CN202311128866A CN117202723B CN 117202723 B CN117202723 B CN 117202723B CN 202311128866 A CN202311128866 A CN 202311128866A CN 117202723 B CN117202723 B CN 117202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lectrode
emitting unit
electrode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288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02723A (zh
Inventor
李瑶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288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027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02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2723A/zh
Priority to US18/814,311 priority patent/US2025008178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02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2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4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电控切换层和发光单元层;电控切换层设置在衬底上;发光单元沿远离衬底的方向发光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发光层和顶电极,底电极为透明电极,底电极用于接收数据信号;其中,电控切换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底电极一一对应连接,第一电极用于控制电控切换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当发光单元不发光时,电控切换层处于第一状态,用于吸收穿过底电极的光线;当发光单元发光时,电控切换层处于第二状态,用于反射穿过底电极的光线。通过上述方案来改善显示面板处于黑态下的环境光反射导致混色、眩光等现象,以及简化电路。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
背景技术
随着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OLED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显示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OLED显示器具有薄而轻、高对比度、快速响应、宽视角、高亮度、全彩色等优点。为了降低外部光线在OLED显示器内的反射率,目前主流的方案是在OLED显示器的出光面贴附圆偏光片,但是该方案由于圆偏光片的光损失较大,降低了出光效果。另一种方案是在OLED显示器的出光面设置彩色滤光片,通过彩色滤光片来提高出光效率,而且通过黑矩阵(BM)的设置可以降低环境光线在OLED显示器内反射的效果。
但是,由于OLED显示面板在屏幕关闭状态而呈现黑态时,环境光特别是较强的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内,到达发光单元的阳极后,经阳极反射后形成出射光线,导致显示面板在黑态时呈现混色、眩光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设置具有两种状态的电控切换层,利用发光单元的数据信号来控制电控切换层的状态切换,一方面来改善显示面板处于黑态下的环境光反射导致混色、眩光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简化电路。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电控切换层和发光单元层;所述电控切换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电控切换层上,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发光层和顶电极,所述底电极为透明电极,所述底电极用于接收数据信号;其中,所述电控切换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与多个所述底电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用于控制所述电控切换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处于第一状态,用于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处于第二状态,用于反射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
可选的,所述电控切换层内设置有多个双面拧转球,所述双面拧转球的第一面设置有黑色吸光层,所述黑色吸光层用于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所述双面拧转球的第二面设置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用于反射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所述双面拧转球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带有不同电性;所述电控切换层还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双面拧转球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双面拧转球背离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一一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与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一状态,所述黑色吸光层朝向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二状态,所述反射层朝向所述发光单元设置。
可选的,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底电极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
可选的,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底电极为同一电极。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子电路,多个所述子电路与所述第二电极一一对应设置;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处,所述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电平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二电平,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二电平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一电平;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电平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二电平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二状态。
可选的,所述子电路包括第一主动开关和第二主动开关,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输入端接入栅极启动电压,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输入端接入栅极关断电压;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电平时,所述第一主动开关导通;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二电平时,所述第二主动开关导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主动开关为P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主动开关为n型薄膜晶体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平的电位在0至a范围内,所述第二电平的电位不小于a,其中,a为所述发光单元的起亮电压。
可选的,所述衬底包括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用于为所述发光单元提供数据信号;所述电控切换层设置在所述驱动背板和所述发光单元层之间;所述电控切换层包括多个电控切换部,多个电控切换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所述电控切换部之间设置有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底电极,所述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背板的驱动信号。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驱动电路和上述的显示面板,其中,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显示面板显示。
本申请通过将电控切换层的第一电极与底电极连接,根据数据信号来控制对应的电控切换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进行切换,当发光单元不发光时,电控切换层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发光单元不进行发光,大部分到达底电极的光线都为环境光线,通过电控切换层吸收穿过底电极的光线,从而改善显示面板在黑态下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发生反射产生混色、眩光等现象。当发光单元发光时,电控切换成处于第二状态下,此时适用于发光单元发光时,发光单元发光后,由于阳极也为透明态,部分光线由阳极向衬底的方向射出,通过电控切换层的反射作用,将该部分光线反射后形成出射光线,以增强光利用率。本申请通过切换电控切换层的状态来适应发光单元是否发光的不同状态,改善了显示面板黑态下反光导致混色眩光等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提升显示面板的品味。而且,本申请不需要设置额外的检测电路,来判断发光单元的状态,通过发光单元对应的底电极的数据信号,即可根据该数据信号控制电控切换层的状态。相对来说,简化了电路,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双面拧转球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第一种子电路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子电路的时序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第二种子电路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电控切换层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控切换层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100、显示面板;101、开口区;102、非开口区;110、衬底;111、驱动背板;120、发光单元;121、底电极;122、发光层;123、顶电极;130、像素定义层;131、封装层;132、第一无机层;133、第一有机层;134、第二无机层;150、子电路;170、彩色滤光层;171、彩色滤光部;180、电控切换层;181、双面拧转球;181a、黑色吸光层;181b、反射层;183、第一电极;184、第二电极;185、第三电极;186、第四电极;189、电控切换部;190、遮光部;191、空心管;192、导线;200、显示装置;210、驱动电路;T1、第一主动开关;T2、第二主动开关;Input、输入端;Output、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10、电控切换层180、发光单元120。
其中,发光单元120层设置在所述电控切换层180上,发光单元120层上阵列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120,所述发光单元120沿远离所述衬底110的方向所述发光单元1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121、发光层122和顶电极123,所述底电极121为透明电极,所述底电极121用于接收数据信号,当不同位置的底电极121接收到不同的数据信号时,底电极121对应的发光单元120发光亮度不同。
其中,电控切换层180设置在所述衬底110上,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83,多个所述第一电极183与多个所述底电极121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83用于控制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处于第一状态,用于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121的光线;当所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处于第二状态,用于反射穿过所述底电极121的光线。
本申请通过将电控切换层180的第一电极183与底电极121连接,根据数据信号来控制对应的电控切换层18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进行切换,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发光单元120不进行发光,大部分到达底电极121的光线都为环境光线,通过电控切换层180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121的光线,从而改善显示面板100在黑态下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100发生反射产生混色、眩光等现象。当发光单元120发光时,电控切换成处于第二状态下,此时适用于发光单元120发光时,发光单元120发光后,由于阳极也为透明态,部分光线由阳极向衬底110的方向射出,通过电控切换层180的反射作用,将该部分光线反射后形成出射光线,以增强光利用率。本申请通过切换电控切换层180的状态来适应发光单元120是否发光的不同状态,改善了显示面板100黑态下反光导致混色眩光等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品味。而且,本申请不需要设置额外的检测电路,来判断发光单元120的状态,通过发光单元120对应的底电极121的数据信号,即可根据该数据信号控制电控切换层180的状态。相对来说,简化了电路,降低了成本。
具体地,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为POL-less技术,即在OLED显示器的出光面设置彩色滤光片取代偏光片,又称为COE(Color filter on Encapsulation)显示技术,相对于偏光片来说可通过彩色滤光片来提高出光效率,但是对应的环境光反射的问题也较为严重。本申请利用的是双色拧转球显示技术中的双面拧转球181,具体是指通过将一个球分成两半,每半分别涂成白和黑的球形微粒子,用硅树脂座位粘合剂将双色球涂在基片上,在粒子的周围形成空穴,以特定的液体填充,粒子表面的白侧为负,黑侧为正,在两色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电荷而形成偶极子,通过电场控制其方向。
图2是本申请的双面拧转球的示意图,参见图2所示,基于上述的双色拧转球结构,本实施例中,将球形微粒的表面一半涂成黑色吸光涂层,即形成黑色吸光层181a,一半涂成全反射涂层,即反射层181b,两面带有不同电性,在本申请中以全反射涂层带“-”负电,黑色吸光层181a带“+”正电进行说明。
具体地,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内设置有多个双面拧转球181,所述双面拧转球181的第一面设置有黑色吸光层181a,所述黑色吸光层181a用于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121的光线;所述双面拧转球181的第二面设置有反射层181b,所述反射层181b用于反射穿过所述底电极121的光线;所述双面拧转球18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带有不同电性;所述电控切换层180还包括多个第二电极184,多个所述第一电极183设置在所述双面拧转球181靠近所述发光单元120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电极184设置在所述双面拧转球181背离所述发光单元120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183和所述第二电极184一一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183与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二电极184的电性相反;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所述发光单元120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181处于第一状态,所述黑色吸光层181a朝向所述发光单元120设置;当所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所述发光单元120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181处于第二状态,所述反射层181b朝向所述发光单元120设置。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分别给不同极性的电压,可驱动双面拧转球181转动。当黑色吸光层181a带正电,反射层181b带负电时。通过驱动第一电极183带正电、第二电极184带负电,使得双面拧转球181的黑色吸光层181a靠近该第二电极184,反射层181b靠近第一电极183,此时为第二状态,由反射层181b将底电极121向下发出的光线反射形成出射光线。在第一电极183带负电、第二电极184带正电时,双面拧转球181的黑色吸光层181a靠近该第一电极183,反射层181b靠近第二电极184,此时为第一状态,由黑色吸光层181a吸收外界环境光射入显示面板100内并穿过阳极的光线。
需要理解的是,发光单元120中,多个发光单元120的顶电极123分别连接在一起,给到相同电压。通过底电极121下方的薄膜晶体管的设置,控制给到不同发光单元120的底电极121不同的数据信号,实现显示。而一般的,底电极121需要采用反射率较高的金属电极,作为发光单元120的阳极,以将大部分的光线从顶电极123一侧发出,当然还存在复合电极以透明导电层和金属电极的叠层作为阳极,顶电极123一般采用的是透明导电层,作为发光单元120的阴极。由于底电极121具有高反射性能,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移动到发光层122复合后发出可见光。因此,发光单元120一般沿一个方向进行发光,例如底发光的发光单元120,另外还存在顶发光的发光单元120,则是将阳极和阴极材料交换使用,形成从上向下发出的光线。
而本申请中,底电极121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形成,或低反射率的导电材料形成。在发光单元120正常发光时,通过电控切换层180的反射层181b,来替代一般情况下需要设置的高反射率的底电极121,同样也能实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较低的光线损失。
继续参见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像素定义层130、封装层、彩色滤光层。显示面板100根据像素定义层130的位置可划分为开口区101和非开口区102。其中,开口区101一般指的是彩色滤光部的位置,在显示时可显示RGB颜色的区域,大致对应显示面板100相邻的像素定义层130之间的区域,非开口区102则是黑矩阵的位置,在显示时显示为黑色的区域,大致对应像素定义层130的区域,一般来说开口区101和非开口区102都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内。
封装层131用于覆盖所述发光单元120和像素定义层130设置;彩色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封装层131上;封装层131一般包括第一无机层132、第一有机层133和第二无机层134。彩色滤光层170包括多个彩色滤光部171,多个彩色滤光部171设置在开口区101,彩色滤光部171包括红色滤光部、蓝色滤光部和绿色滤光部。
本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120包括红色发光单元RR、绿色发光单元GG和蓝色发光单元BB,且红色发光单元R、绿色发光单元G和蓝色发光单元B阵列排布。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为以RGB发光单元120为光源的OLED显示面板100。当然,本申请中的发光单元120还可以是白色发光单元,形成以白光为光源的OLED显示面板100。当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单元120为RGB类型的发光单元时,红色滤光部对应红色发光单元R设置,绿色滤光部对应绿色发光单元G设置,蓝色滤光部对应蓝色发光单元B设置。当显示面板100为白色发光单元120时,红色滤光部、绿色滤光部和蓝色滤光部阵列排布。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具体地,在图1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第三电极185和第四电极186。具体所述电控切换层180还包括多个第三电极185和多个第四电极186,多个所述第三电极185和所述第四电极186分别设置在非开口区102,且对应所述像素定义层130设置;多个所述第三电极185与多个所述第一电极183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四电极186和多个所述第二电极184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电极185相互电连接,多个所述第四电极186相互电连接,用于控制对应所述非开口区102的所述双面拧转球181始终处于第一状态。相邻发光单元120之间有像素定义层130间隔开来,但是像素定义层130具有一定的宽度。因此,像素定义层130下方的双面拧转球181需要将其固定在黑色吸光层181a朝向像素定义层130的第一状态下,使得环境光中进入显示面板100内部的大角度光线,也能够被非开口区102设置的电控切换层180进行吸收。
图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控切换层180可在开口区101设置多个电控切换部189,在相邻电控切换部189之间设置遮光部190,该遮光部190对于非开口区102设置。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并非设置的整层结构的电控切换层180,通过将电控切换层180分隔为像素级大小的电控切换部189来实现上述效果。相对来说,可以减少非开口区102的电极数量,来减弱电极之间的耦合效应。
本申请中的每一个第一电极183和每一个第二电极184都是可以单独进行驱动的。
图5是本申请的第一种子电路的示意图,参见图5所示,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子电路150,多个所述子电路150与所述第二电极184一一对应设置;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120的位置处,所述子电路150的输入端Input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83,所述子电路150的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第二电极184,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183为第一电平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极184为第二电平,当所述第一电极183为第二电平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极184为第一电平。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183为第一电平时,所述发光单元120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181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电极183为第二电平时,所述发光单元120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181处于第二状态。
本申请通过设置子电路150的方式,根据第一电极183接收的数据信号,来选择第二电极184对应的电压。例如,通过使得电控切换层180为第一状态时,需要使得第一电极183为第一电平,第二电极184为第二电平,通过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的驱动,使得双面拧转球181旋转后,黑色吸光层181a位于靠近底电极121的一侧,反射层181b位于远离底电极121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电平的电位在0至a范围内,所述第二电平的电位不小于a,其中,a为所述发光单元120的起亮电压。起亮电压指的是当阳极的电压等于该值时,发光单元120进行发光,该值为最小的发光电压,当阳极的电压低于该值时,发光单元120一般不发光;当阳极的电压高于该值时,则电压越高,发光单元120的亮度越高。一般来说,蓝色发光单元B的起亮电压会大于红色发光单元R和绿色发光单元G的起亮电压,a在1V至2V的范围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借助显示面板100面内的信号,实现对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的控制。所述子电路150包括第一主动开关T1和第二主动开关T2,所述第一主动开关T1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主动开关T2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183,所述第一主动开关T1的输出端Output和所述第二主动开关T2的输出端Output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极184,所述第一主动开关T1的输入端Input接入栅极启动电压(VGH),所述第二主动开关T2的输入端Input接入栅极关断电压(VGL)。
当然,在显示面板100的像素驱动电路中,栅极启动电压可替换为电源电压VDD等,栅极关断电压可替换为接地电压VSS。
图6是本申请的子电路的时序示意图,参见图6所示,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20的数据信号为低电平,在起亮电压之下。所述第一电极183为第一电平,所述第一主动开关T1导通,第二主动开关T2截止;子电路150输出为VGH信号,对应的第二电极184为高电平,与第一电极183形成电势差,控制双面拧转球181的黑色吸光层181a朝向发光单元120,反射层181b背离发光单元120设置,使得电控切换层180处于第一状态,即黑色吸光状态。当所述发光单元120发光时,对应的所述发光单元120的数据信号为高电平,至少大于等于起亮电压。第一电极183为第二电平,使得第一主动开关T1截止,第二主动开关T2导通;子电路150输出为VGL信号,对应的第二电极184为低电平,第一电极183与第二电极184形成电势差,控制双面拧转球181的黑色吸光层181a背离发光单元120,反射层181b朝向发光单元120设置,使得电控切换层180处于第二状态,即反射反光状态。其中,第一主动开关T1为p型薄膜晶体管,第二主动开关T2为n型薄膜晶体管,且第一主动开关T1和第二主动开关T2的阈值电压在0-1V范围。
在显示面板100上实现正常的图像显示时,单个像素包含R、G、B子像素,某些画面需要在一个像素中一个子像素发光而其他子像素不发光的现象。在此,我们以G子像素显示,R、B子像素亮度为零进行阐述。当G子像素需显示时,其下方的双面拧转球181的反射层181b被调整至向上,以保障正常显示。同时,R、B子像素下方的双面拧转球181的需将黑色吸光层181a调整向上,以吸收环境光并呈现黑色状态。对于无功能结构层的COE结构产品,G、B子像素也会释放部分环境光,从而在B子像素的显示边缘产生轻微的混色现象,同时R、B子像素的黑色程度也不足。据此,具备功能结构层的COE结构产品能有效提升显示的对比度。
图7是本申请的第二种子电路的示意图,参见图7所述,在上一种子电路150的基础上,通过将第一主动开关T1的控制端也连接至VGH信号,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动开关T1和第二主动开关T2可使用相同类型的TFT,例如N型TFT。本实施例中的时序与上一实施例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但是,上述两种子电路150中,都存在第二主动开关T2反向下拉电压速度不够的问题,需要调节第一主动开关T1和第二主动开关T2的驱动能力,使得第二主动开关T2的驱动能力大于第一主动开关T1的驱动能力,保证在第二主动开关T2处于下拉时可以将子电路150的输出端Output及时下拉至低电位。本申请的子电路150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处于不同的电位,实现对双面拧转球181的控制。对于使用其他控制电路的方案,如能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也应纳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显示面板100多个发光单元120作为一个子像素进行显示时,即在一个子像素内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120,该区域内的多个发光单元120的底电极121和顶电极123分别连通。对应的,电控切换层180的第一电极183覆盖一个子像素设置,即覆盖一个子像素内的多个发光单元120设置。
具体地,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120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电极183在所述衬底110的正投影与所述底电极121在所述衬底110的正投影重叠。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183为透明电极。第一电极183可为网状电极或整块电极,也可以为多块连接的电极块,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第一电极183和底电极121可共用一块电极,也可以设置双层透明导电层用作第一电极183和底电极121。当第一电极183和底电极121共用一块电极时,可在第一电极183/底电极121下设置有隔离层,在隔离层下方设置电控切换层180,用于防止电控切换层180影响发光单元120。隔离层可以与封装层一般采用至少一层设置的无机层或有机层,也可以采用多层的无机层或有机层交叠设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衬底110包括驱动背板111,所述驱动背板111用于至少为所述发光单元120提供数据信号;所述电控切换层180设置在所述驱动背板111和所述发光单元120层之间;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包括多个电控切换部189,多个电控切换部189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电极183设置,所述电控切换部189之间设置有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83或所述底电极121,所述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背板111上的驱动电路。
其中,驱动背板111上设置有TFT阵列层,用于通过行驱动技术为阵列设置的每一发光单元120输入数据信号。
本方案中的电控切换层180位于底电极121之下,驱动背板111之上第二电极184位于拧转球的下基片以下,可直接与驱动背板111接触,由驱动背板111的金属膜层提供作为第二电极184。因为底电极121的数据电压也需要驱动背板111给入,故底电极121的数据信号需要穿过功能结构层达到驱动背板111才能实现信号连接。
基于此实际情况,本提案提出一种连接方式,图8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电控切换层的示意图,通过在电控切换层180的非开口区102域(两块第一电极183之间)设置利用有机材料制备的空心管191,直径可在5um以内。在实际制备时,电控切换层180的下基片先预先在对应空心管位置进行打孔,在打孔位置处放置对应的有机材料所形成空心管191,通过加热或者其他有机固化方式进行固定,固定好后进行双面拧转球181的印刷,最后将同样打孔的上基片进行对合封装。最后在上基片上通过印刷或者喷涂对应的第一电极183,再将导线(弹性导线/液态金属固化/金属镀膜等)经过空心管191与驱动背板111进行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电控切换层180的结构,具体包括上下两块基片,上基片需要采用透明材料形成,例如玻璃等,下基片可共用上述的衬底110或驱动背板111等。发光单元120形成在上基片上,双面拧转球181被封装在上基片和下基片之间,本申请的电控切换层180需要上下两块基底来对双面拧转球181进行封装。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控切换层的示意图,参见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连接方式,即通过底电极121侧走线的方式,将底电极121连接至驱动背板111上。其中,第二电极184仍然可以直接设置在驱动背板111上,有驱动背板111的金属膜层提供作为第二电极184。若空间允许,可用底电极121同层设置的导线192与每个发光单元120的底电极121进行连接,或者当空间不足以使用同层金属时,可再增加一层导线192,利用金属层,通过打孔方式将导线192与每个底电极121进行一一对应连接。再将所有导线192至基片边缘位置,通过边缘引线或者边缘打孔的方式将其引入驱动背板111,再接入对应的像素区,与像素中的底电极121的导线对应连接,进行信号传导。
本方案中指的电控切换层180所使用的子电路150驱动方式,本实施例仅以双面拧转球181为例,例如电子纸中的墨水,或者为类似的液晶层,只要是需要利用两侧的第一电极183和第二电极184所形成的电压来实现,不管其位于OLED层结构中的哪个位置,均可采用本提案中的子电路150进行驱动,可有效解决驱动问题。
图10是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参见图10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200包括驱动电路2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其中,驱动电路210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00显示。
本申请通过将电控切换层180的第一电极183与底电极121连接,根据数据信号来控制对应的电控切换层18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进行切换,当所述发光单元120不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18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发光单元120不进行发光,大部分到达底电极121的光线都为环境光线,通过电控切换层180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121的光线,从而改善显示面板100在黑态下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100发生反射产生混色、眩光等现象。当发光单元120发光时,电控切换成处于第二状态下,此时适用于发光单元120发光时,发光单元120发光后,由于阳极也为透明态,部分光线由阳极向衬底110的方向射出,通过电控切换层180的反射作用,将该部分光线反射后形成出射光线,以增强光利用率。本申请通过切换电控切换层180的状态来适应发光单元120是否发光的不同状态,改善了显示面板100黑态下反光导致混色眩光等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品味。而且,本申请不需要设置额外的检测电路,来判断发光单元120的状态,通过发光单元120对应的底电极121的数据信号,即可根据该数据信号控制电控切换层180的状态。相对来说,简化了电路,降低了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电控切换层,设置在所述衬底上;以及
发光单元层,设置在所述电控切换层上,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电极、发光层和顶电极,所述底电极为透明电极,所述底电极用于接收数据信号;
其中,所述电控切换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与多个所述底电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用于控制所述电控切换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
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处于第一状态,用于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
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电控切换层处于第二状态,用于反射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
所述电控切换层内设置有多个双面拧转球,所述双面拧转球的第一面设置有黑色吸光层,所述黑色吸光层用于吸收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所述双面拧转球的第二面设置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用于反射穿过所述底电极的光线;所述双面拧转球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带有不同电性;
当所述发光单元不发光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一状态,所述黑色吸光层朝向所述发光单元设置;
当所述发光单元发光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二状态,所述反射层朝向所述发光单元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切换层还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多个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双面拧转球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双面拧转球背离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一一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与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底电极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底电极为同一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子电路,多个所述子电路与所述第二电极一一对应设置;
在每一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处,所述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电平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二电平,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二电平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极为第一电平;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电平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一状态;
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二电平时,所述发光单元下方的所述双面拧转球处于第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路包括第一主动开关和第二主动开关,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主动开关的输入端接入栅极启动电压,所述第二主动开关的输入端接入栅极关断电压;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一电平时,所述第一主动开关导通;所述第一电极为第二电平时,所述第二主动开关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开关为P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主动开关为n型薄膜晶体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平的电位在0至a范围内,所述第二电平的电位不小于a,其中,a为所述发光单元的起亮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包括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用于为所述发光单元提供数据信号;
所述电控切换层设置在所述驱动背板和所述发光单元层之间;
所述电控切换层包括多个电控切换部,多个电控切换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电极设置,所述电控切换部之间设置有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底电极,所述信号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背板的驱动信号。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
CN202311128866.6A 2023-08-31 2023-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72027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8866.6A CN117202723B (zh) 2023-08-31 2023-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8/814,311 US20250081781A1 (en) 2023-08-31 2024-08-23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28866.6A CN117202723B (zh) 2023-08-31 2023-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2723A CN117202723A (zh) 2023-12-08
CN117202723B true CN117202723B (zh) 2024-09-06

Family

ID=88989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28866.6A Active CN117202723B (zh) 2023-08-31 2023-08-3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50081781A1 (zh)
CN (1) CN11720272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74644A (ko) * 2018-06-22 2018-07-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CN114267710A (zh) * 2021-12-22 2022-04-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89256A (zh) * 2016-03-18 2016-07-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 oled 双面显示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器
US12218293B2 (en) * 2021-02-18 2025-02-04 Seoul Viosys Co., Ltd. Pixel module employing molding member having multi-molding layer and display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2928148A (zh) * 2021-04-02 2021-06-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74644A (ko) * 2018-06-22 2018-07-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CN114267710A (zh) * 2021-12-22 2022-04-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2723A (zh) 2023-12-08
US20250081781A1 (en) 2025-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676600B2 (ja) アレイ基板、表示パネル、スプライシング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駆動方法
CN113130597B (zh) 发光显示设备和包括该发光显示设备的多屏显示设备
US873027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CN113539130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09285858B (zh) 一种双面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26547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633114B (zh) 双面发光式显示面板
WO2023000832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07359175A (zh)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869912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071560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WO2022083278A1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8258022B (zh) 像素结构、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0187060A1 (zh) 阵列基板、像素结构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025806B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US20230261035A1 (en) Light-emitting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WO2025001589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3439832B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0665281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336384B (zh) 一种显示面板
KR102827534B1 (ko) 광 셔터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투명 표시 장치
WO2025066605A9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其显示方法、显示装置
CN11720272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847688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82892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